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案1

教案1

教案1
教案1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标准解读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从本条“标准”的设计来看,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2)教学重点

? 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存在和繁衍。

(3)教学目标

? 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 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 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讨活动中,能运用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 尝试运用已学知识,写一段文字,表达宇宙环境认识方面的一个观点。

(4)教学方法

? 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二、知识结构

三、教学过程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板书)

【引导、讲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系。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了“星系”一词。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以及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阅读《探索宇宙》,你能说出一个星空神话的故事吗?

教师举例:如患难与共的双胞胎兄弟、农神和她的女儿、埃及王后的秀发等,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上网查阅更多的星空神话。

【讲解】天文学家把人类目前能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作“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可见宇宙的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活动】根据课本P6——活动,思考、计算并回答:

①何为光年?一光年约为多少千米?

②计算可见宇宙的半径约为多少千米?

③面对上题的数字,你有什么感慨?

【总结】光年为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一光年约为94608亿千米。可见宇宙的半径=94608亿千米×140亿≈1.32×1023千米。由此可见,宇宙的范围是极其宽广的,可以说是无边无际的。宇宙中的奥秘无穷,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板书)

天体在宇宙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板书)

【教师提问】请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回答:

①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主要由什么天体组成?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约为多少光年?

②银河系的组成天体主要由哪两类?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约有多少个?银河系与河外星系的关系如何?

③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了什么天体系统?

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点评总结。

【教师总结】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主要由恒星组成,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约为4.2光年。银河系的组成天体主要由恒星和星云两类,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已超过1250亿个,银河系与河外星系是同级别的天体系统。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的天体系统称为总星系,它包括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宇宙中的所有天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总星系就是天文学家所说的可见宇宙。

2、太阳系和地月系(板书)

【教师提问】请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回答:

①太阳系由哪些天体组成?中心天体什么?为何说它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②太阳系中的行星可分哪两类?与太阳比其质量和体积有何特点?能否自身发光?

③组成地月系的天体有哪两个?

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点评总结。

【教师总结】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以及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太阳的质量占了整个太阳系质量的约99.86%,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行星包括了九大行星和成千上万颗的小行星两大类,质量和体积比太阳要小得多,本身不发光。而地月系则是由地球和它的卫星月球组成,是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

【小组活动】根据课本P8——图1—3及阅读材料,思考、讨论并回答:

①太阳系的九大行星是哪九颗?请从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排序。

②九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有何共同特征?

③请正确描述小行星带的位置

④目前已观测到的彗星有多少颗?说明彗星绕日公转的轨道。

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点评总结。

【教师总结】九大行星是绕日运行的主要天体,按照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它们绕日公转具有共面、同向和近圆性的特点。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目前已观测到的彗星约有1600多颗,彗星绕日公转的轨道为扁长轨道,有些是扁长的椭圆轨道。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哈雷彗星,绕日公转周期约为76年。

【活动】观察月相一个月。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板书)

【讲解】从地球的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与其他八大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由于地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份,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在地球上产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级智慧生命——人类。从这种意义上说,地球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学生阅读】课本P10的阅读材料,明确在地球之外,高级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极大。

【小组活动】课本P11活动1,思考、讨论并回答:

①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及其体积、质量的大小等方面,分析地球具有这些有利条件的原因。

②假如太阳光照条件变得不稳定,或者太阳突然消失了,地球上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并对此答案作出解释。

③请从九大行星的运行特征分析,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是否稳定和安全?

④除地球外,太阳系其他八大行星中可能存在生命的是哪个?并简述理由。

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点评总结。

【教师总结】①日地距离适中,使温度介于0~100℃之间,水呈液态状态;地球大小适中,使地球能够吸引住大气。②太阳的光照条件一旦发生变化,那么地球上所得的热量也将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温度和水的相态,以至于影响到生命的存在,地球上的生命也可能随之而消失。

③九大行星绕日运行具有共面、同向性,彼此间不会发生碰撞,故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安全稳定。④因火星与地球在距日距离、公转周期等方面与地球相似,故火星上可能会存在生命物质。

【学生课外活动】

选择一种你最为擅长的方式,向家人、朋友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并在班会上与同学交流。

四、板书提纲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银河系和河外星系

2、太阳系和地月系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地理组郑海森

?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课标解读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是以地球为中心事物,周围的太空环境,指的是整个宇宙,但“重点是太阳系”。要初步了解宇宙是什么?宇宙中有什么?静止还是运动?掌握地球在宇宙中的位

置?对这些了解、掌握后还要有条理地“描述”出来。

“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行星,而“普通”

是指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共性,“特殊”是指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比较而具有的个性,“说明”是要说出理由,要体现理解的思维过程。“运用资料”则是对认知过程要求从感性材料再到理性认

识,中间自然要有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图1.1“部分天体”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及图片,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

2.通过阅读图1.2“天体系统的四个层次”,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图1.3“太阳系模式图”和表1.1“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归纳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并依据思考归纳三类行星的结构特征。从上述过程中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宇宙环境及地球本身的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并以此推测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确定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和运动的科学宇宙观。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多媒体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地球上为什么有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环境。

?教学难点认识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教学策略

(一)外在教学资源运用: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象、表格字据等材料。

2.各种天体彩色图片课件。

(二)学生认知规律的运用

1.先提供感性的事实材料,后分析、比较、归纳理性结论、观点,再用结论、观点去组织、驾驭、解释事实材料,解决实际问题,即遵循“由‘地’导‘理’,又由‘理’解‘地’”的教学原则。

2.创设问题情境,使课堂教学在问题探究、问题研讨活动中进行。

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

2.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同向性

2.共面性

3.近圆性

三、地球的特殊性

1.外部条件

2.自身条件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新课标教材必修Ⅰ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即高中地理的开篇章节。教学中,需要教师运用图表信息,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分析、探讨、认识宇宙中的地球。本节教学设计,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老师的引导启发,有助于学生全面、正确认识地球。老师的鼓励帮助,使学生从多角度展示自己的见解。以小组活动形式提出并寻找外星人的方向,更使学生“异想天开”,勤于思考、富有创意。

本节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课程设计的新思路。但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过程中,要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第11课军神教学设计

11.军神 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沃、匪”等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能正确书写文中“庆、龄”等15个会写字;正确读写“熟练、惊疑、审视”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通过精读,理解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4.理解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学习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实现革命理想坚定刚毅、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教学难点: 理解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学习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实现革命理想坚定刚毅、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精神。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引导质疑。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1)说说对课题的理解。(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钢铁般的意志的军人,就叫“军神”。)(2)课文中的“军神”指的是谁?(刘伯承) (3)简介刘伯承 刘伯承,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他在硝烟与战火中度过了几十个春秋,戎马生涯七十多年,他为中国革命事业和新中国的建成设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人们不仅尊称他为“军神”,还有人称他为“武神”“教书先生”“编外参谋”等,这每一种称呼的后面,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2.质疑课题:看到《军神》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2)刘伯承为什么被称为“军神”? 二、整体读文,理清脉络。 1.简介背景,引出话题:辛亥革命爆发后,刘伯承参加了新军。1916年袁世凯称帝,随即发生了反袁护国战争。当时护国军在四川南部作战,刘伯承在四川东部组织了一支起义军。为配合护国军与北洋军在棉花坡决战,刘伯承的起义部队占领了丰都城,截断了长江交通。在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空气 单元教学目标 1、能用感官观察并描述出空气的特点。 2、能说出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 明、能够流动的气体,我们周围都有空气。 3、激发学生探究空气的欲望。 教学重点:探究空气的特点 教学难点:空气能够流动。 教学材料准备分组材料:保鲜袋、橡皮筋、气球、烧杯(250ML)、粉笔、泥块、海绵、毛巾 演示材料:打气筒、气球、水槽 1 找空气 教学过程 一、猜谜 1、让学生猜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 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的生命离不了。 2、引出课题:空气在哪里?是什么样呢? 二、找空气 1、要研究空气,先要找到空气,你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 生汇报 2、组织学生收集空气。 到小组想去的地方用保鲜袋收集空气。 通过在不同的地方找空气,让学生初步体会我们周围有空气。 三、观察空气 1、提出问题:空气找到了,小组讨论并汇报实验方法, 你用什么方法观察它? 2、分组观察,通过亲身的观察和感受,学生用眼、耳、 舌头等感官非常自然轻松地来了解空气的特点。

没有味道,没有气味。 小结:空气没有颜色、透明的、 3、感受空气的流动性:观察空气并汇报观察结果。 学生活动,先将气球吹涨,再对着自己的手或脸放气。你有什么感觉?说出自己的感受。 4、归纳: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透明、没有味道、没有气味、能够流动的一种气体。 四、到处有空气 1、空气是我们的眼睛看不见的你有什么办法知道空气的存在呢?个别回答并演示方法。 开拓学生思维,例如你怎样证明这个气球里有空气呢?观察实验现象。 2、演示实验:将气球放进水中。 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个别回答 4、出示实验材料,你猜它们里面有空气吗?怎样证明?学生填写猜测,引导学生学习证明空气存在的方法。 放手让学生探究,物体里有无空气。 4、小组讨论并回答。分组实验并填写实验现象及判断结果。 汇报实验结果,有不同结果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记录习惯。可以重做一次。 五、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 2、回家之后,将今天的海绵或别的物体里面有空气的实验做给爸爸妈妈看。回答让学生对所学东西做个回顾。使学生将科学带回生活中,也引起家长对科学的注意和重视。 3 纸风车 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春教案11 人教版

9 春(之一) 一、总体构思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了解写景文章的特点,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合理安排写景的顺序,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同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人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因此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欣赏作品准确生动的语言,并在诵读中体会、学习观察景物的方法,学会用形象的语言描写景物。《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积累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春》这篇写景抒情散文内容浅显,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还应在教学中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扩展,既不拘泥教材,又立足教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这篇写景抒情散文内容浅显,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过程宜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又因该篇节奏感强,具有音乐的美感,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诵读上以读带赏,便于学生更好地领会文章。通过对《春》的阅读,带动其他几篇文章的学习。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不管时光如何变迁,岁月如何流转,风云如何变幻。有这样一篇文章,它总是不知不觉地走进我们心底,牵动着我们心底最深处的情愫,引导着我们走向充满希冀的明天。是怎样的文章有着如此大的魅力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春》,下面就让我们随着朱自清先生一起走进春天,感受春天的美丽吧!(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 朱自清: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炼,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 (三)朗读、初步感知 1、配乐朗读,初步感知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 学生从朗读中说说这篇文章该怎么读?教师总结朗读技巧。 A、读准字音,口齿清楚,吐字有力,而且是自然流畅地读出。 B、体会感情,把握重音、停顿、速度、抑扬等。 朗读时语势多扬少抑,用声多轻少重。开头要读得欣喜,充满生机。中间部分则需要精雕细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段可以读得俏皮、活泼;风里带来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鸟儿将巢安在繁花绿叶当中……”“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几句要调动各种感官来体验春天的味道、春天的声响。结尾的3段是文章的重点,也是点晴之笔,作者讴歌春天热爱生命的思想在这里得到升华。因此,“娃娃”要读的轻些,高些,略有虚声。“小姑娘”则用高而明亮的声音来表现她的快乐、活泼。最后一段,要加强吐字的力度和气势,声音洪亮,有力。 2、学生根据朗读指导,自由朗读,边读边划出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并概括蕴含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学生找出来读给同桌听,进行交流讨论。 ②学生发言后归纳明确:第一段:用反复与盼望之切,热爱之深。第四段:用“母亲的抚摸”写春风拂面的感觉,若是不爱,何以充满激情?最后三段:三组有力的排比句,写出不同的时段的不同景象,用一个成长的过程,赞美春天,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作者的思想感情:热爱春天,赞美春天,歌颂春天。 (四)细读,理清思路,边读边完成下列表格。(见“板书设计”,横线上的内容要学生填写) (五)品读,赏析文章 1、自主探究:盼春 ①你盼望春天的心情是怎样?为什么?用一段话描写出你盼望春天的心情? ②轻声吟诵。朗读时,要表达出“盼”的感情。“盼望着”“盼望着”用渐强的语气,渐快的语速。“来了”“近了”用重音强调。

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11课民族团结 备课教师::王丽静 一、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1、新中国的建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我国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和国家的高度统一。 2、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结果。 3、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2、掌握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1、了解少数民族的发展状况,知道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带来的新气象;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收集和整理有关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的资料,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法; 2、通过学习教材中的插图,使学生学会从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分析历史史实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通过对孔繁森事迹的了解,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 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有关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图片和影像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收集有关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资料;分小组介绍民俗文化; 2、说说孔繁森的故事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谈话法、讨论法;活动法;问题导学 学生学法:学会探究式学习图史结合法

最新最全人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爱科学1课时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2. 使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 初步了解怎样学科学 教学重点: 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教学难点: 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我们的生活与科技 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科学和技术教学小结: 第二单元、学科学的好帮手 第1课我的五个好帮手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主动性。 2.使学生知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 教学重点: 1.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主动性。 2. 使学生知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 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 教学方法:操作法 课前准备: 1. 花坛图片、铃铛、闹钟、口琴等,水果糖、醋、酱油,各种质地玩具。 2. 口袋、蒙眼布、定时器、香蕉、书、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 观察花的颜色(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2. 听声游戏(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3. 尝糖的味道(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4. 闻瓶中液体的气味(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5. 用手或脸布皮肤感觉,辨认毛绒玩具。(小组讨论:用什么发

现答案) 活动二:猜猜盒子里有什么?小组进行 小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感觉器官,它们是人认识物体的好帮手。 板书设计: 1 我的五个好帮手 眼、耳、鼻、舌、手 教学小结: 第2课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 用五种感官观察物体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活动中能认真仔细去感受。 2. 初步培养根据颜色、形状、声音、软硬、味道和气味等特性辨认物体的能力。 3. 了解各感官能观察到物体的那些特性,了解保护和正确使用感观的方法。

教案11 利他行为

第十一教案 课题:利他行为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识记利他行为的概念、特征;理解利他行为的相关理论以及影响因素;能灵活运用相关利他行为知识促进利他行为。 能力方面:通过相近概念的辨析理解,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辨别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一种日常行为的理论概括,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以及保持认识问题的完备性;通过对利他行为的认识,促进学生利他行为的实现,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 利他行为的相关理论极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利他行为理论,旁观者效应 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两个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讲课、点拔,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归纳相结合,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相统一。

教学过程及内容 新课导入: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尽管不时有侵犯现象发生,或者经常有人对于处在困境中的他人持坐视不救的冷漠态度,但也常常可以看到扶老携幼,拾金不昧,义务献血,见义勇为,甚至为他人付出生命的感人事迹。后者,我们称之为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同害人行为、侵犯行为相对立的行为,是人们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基本形式,也是人们相互作用的积极形式,受到人们的普遍赞扬。那么,人们在什么条件下能帮助他人?又在什么情况下对他人的不幸遭遇熟视无暗?怎样才能形成并增加人们的利他行为呢?所有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个体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团结进步都非常重要。 一利他行为的概述 (一)现实生活中,人们常把利他行为称为亲社会行为、利地主义行为。尽管利他行为和亲社会和为两个概念相似,但仍在一定差异。 亲社会行为是批一切有益于他和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亲社会行为可以是不指望任何酬赏的自觉自愿行动,也可能是为了回报别人或弥补曾给他人造成的伤害而做出的助人行为,还可能是带有一定的功利主义动机而做出的助人行为。例如,我们常说的“方便别人就是方便自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可以说它带有一定的功利主义,但它是一种可以接受,甚至值得肯定的助人动机。 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指望任保外在酬赏的、自愿的、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可见,亲社会行为的概念比利他行为的概念更广,而利行为是一种最高意义上的亲社会行为。 (二)利他行为的特征 从利他行为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利他行为的一下特征: 1、利他性即以帮助他人为目的,有利于他人时惟一的目标。例如,为了获得“酬金”代别人做作业,甚至代考,对他人与社会无益,而且是捞取私人利益,不能算利他行为。 2、自愿性。利他行为必须是自觉自愿的,是自发的而不是外界强迫的。例如,小朋友教师或父母的批评下,不得己把方便让给其他小朋友就不能算利他行为。 3、无偿性。利他行为不期望任何外部的酬赏,也不期望日后的报答。如果我帮助你是为了你今后帮助我,或者为了得到领导的表扬而帮助他人都不属于利他行为。但利他行为是否可以存在内在赏酬?这是个有过争议的问题。所谓内在赏酬是指自我强化,如满足、自豪、愉快等内在体验。个体在帮助他人后觉得心情舒畅,这种自我满足感可能会推动它继续帮助他人,这种强化算不算有偿?我们认为利他行为中容许有内在酬赏的存在,无偿性主要是指不期待外部酬赏。 4、损失性。对于利他者来说具有损失性,在精力、金钱、时间等方面会蒙受损失,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三)利他行为得类型 利他行为包括两类情境的利他行为: 一类是非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特点是并无危害生命财产的威胁存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普遍事例、情境中有明确的线索和信息、知道有人需要帮助、帮助他

1班第11课教案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授课班级:七年一班授课教师:田炜授课时间:2012.10.31 【教材分析】 秦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显示了人民的伟大力量。教学中要抓住对秦朝暴政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到秦的暴政使其失去民心,推翻秦朝是民心所向。教学中应抓住本课难点:刘邦、项羽领导的前后战争性质的变化,秦朝灭亡前是农民战争的范畴,秦亡后就是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 【学情分析】 农民战争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和学习的内容,应指导学生在学习中注意把握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事件、影响,训练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针对本班同学思维活跃,能力较强的特点,可多采取体现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方式来安排课程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掌握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引导学生分析秦亡前后,刘邦、项羽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学会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课使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通过研读史料、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巧妙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难点分析】 一、重点 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意义。 二、难点 秦亡前后,刘邦、项羽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媒体使用】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导入 播放视频“大风歌”,并指 出歌曲描绘的是建立汉朝的一 位英雄,而汉朝的建立结束了秦 朝的历史。 看幻灯片,回忆秦朝建 立的历史。 让学生对于秦朝仅仅统治15年 就灭亡的原因产生研究的兴趣。

一年级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 单元目标: 1.能够像科学家与工程师那样去尝试做一些小的探究活动或是工程实践。 2.制定科学课的规则并自觉在活动中遵守。 3.了解科学家与工程师的一些工作场景。 4.意识到科学家的研究与工程师的制造对于我们来说相当重要。 5.愿意去主动搜集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故事,并与同伴交流。 1、小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 认识到有不同的科学家从事不同的研究,认识科学研究要从事观察、实验、考察、记录等实践活动。 2. 让小学生也来经历科学探究发现的过程,意识到科学并不神秘,小孩子也能做科学。 3. 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可以对自然现象作出很好的解释,但科学也不是万能的,一些问题至今仍没有找到答案。 4. 科学研究、科学发现需要一个过程,许多问题的答案在今天仍没有找到,但不代表以后不会找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课前准备:搜集科学家的故事,练习讲一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说说科学家的故事 1.观察教材图片,说说这些科学家正在做什么。 2. 学生讲一讲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 3. ppt出示一些科学家工作的场景图让学生进行交流。交流小结:科学家的研究要经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如观察、实验、收集记录数据、得到发现等。 二、动手试一试 1.学生说说在他们的生活中有没有滚小球的经历。 2.实验之前先让学生猜一猜在哪个位置的球会滚得远一些。 3.一年级的学生第一次做科学实验,在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做好示范。在桌上铺一块有刻度标记的绒布,将斜坡架在绒布的一端,将小球先从斜坡上标有绿色标记的地方滚下,记下在绒布上停止时的位置,再将小球从斜坡上标有红色标记的的地方滚下,也记下在绒布上停止时的位置,比较它们的远近。 4.如果课堂时间充分还可以将斜坡的坡度变大,同样是从一点往下滚,记下小球滚动的距离,进行比较。

11到20各数的认识教案

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 教学设计唐英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在学习10以内的认识与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也是为以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作准备。而学生对11——20各数的认读、书写、大小比较不存在任何困难,而对于以“十”为计数单位及11——20数的组成认识不多,但这个知识却是后续学习的关键。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以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建立计数单位“十”这个概念为起点,逐步学会掌握11——20数的组成,并能够简单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到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 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正确数数、读数、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 作交流的意识,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合做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能正确地读出11—20各数。 教学难点: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掌握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直尺、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欢迎各位小朋友来到我们数字王国,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今天数字王国发生了什么故事吧!(播放视频—你认识他们吗?)

师:你认识他们吗?(认识) 师:今天就让我们来和这些数字交个朋友吧!(板书:11~20个数的认识)请每位小朋友把我们的小助手(小棒)拿出来摆一摆,先摆出10根(电脑打开新授例题),再数出10根捆成一捆(电脑播放例题) (左边十根表示10个一,右边一捆表示1个十)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探索过程。 1、摆一摆,说一说:我们用数一数的方法,知道老师有11枝铅笔,可每次都这样数一数多麻烦呀!怎样就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我有11枝铅笔?请你用12 根小棒代替铅笔在桌子上摆一摆。 2、学习11的组成。 (1)操作反馈。把学生摆的情形展示出来,说说你觉得最好的是哪种摆法,为什么?这种方法是怎么摆的? (2)课件演示:数出10根→堆成一堆→捆成一捆。 (3)请小朋友们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这一捆是几个一根呀?是多少根?10个一根捆成一捆就是10根,我们说“10个一是1个十”。(板书并读一读:10个一是1个十) (4)一捆小棒就是一个十,和旁边的11根合起来就能一眼看出有12根小棒了。谁来说说几捆和几根合起来是12根? 板书: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还可以说)1个十和1个一组成11。 3、学习十几的数的组成。 (1)现在米老鼠来考考小朋友们的眼力,你能很快地看出他摆了多少根小棒吗?用卡片来表示。 演示课件:依次出示12、13、11、16根小棒,说一说:()个十和()个一是()

第十一课《提袋的设计》教学设计

第十一课《提袋的设计》 教学设计 一、《提袋的设计》是人美版小学美术第八册的内容,是一节“设计应用”领域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认识设计和生活的关系,并了解手提袋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功能。 2.认识提袋的结构设计和制作方法,并发挥想像力,设计制作出造型新颖美观的手提袋。 3.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中的设计,通过提袋的设计和制作,提高立体思维的能力和手工制作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提袋的造型设计。模仿制作一个一般的长方形的提袋较为容易,教师画一个图纸或把旧提袋拆开照样做一个就行了,这样的教学缺乏趣味性与创造性。要启发学生在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如形状上的变化:方形、三角形等;在提手处加以变化,如绳、刻挖、粘贴等;在袋口处加以变化,在装饰上加以变化等。 难点:提袋的结构。一般的结构为袋帮的四个面和袋底,但如果袋的形状发生变化,如梯形,那么展开制作图纸就会发生变化,需要一定的计算才能准确地做出来。 四:课前准备

(学生)旧挂历纸(或旧画报纸)、剪刀、胶水、绘画常规用具、粗毛线(或绳子) (教师)教学课件、包装纸、旧挂历纸、剪刀、胶水、范作(包括礼品、鞋服的拎袋)等 五、学习过程 (一)组织教学,谈话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师:孩子们,瞧瞧今天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呀? 生:手提袋。 师:这些都是老师自己做的哦。 师:孩子们,你们也想自己做一个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设计提袋。 2、出示课题——提袋的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的展示,引起学生的注意,根据教学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如何设计和制作。(教学重、难点) 1、看一看、说一说。 (1)请孩子们欣赏书中提袋样品。掌握提袋的材料和功能。 师:你们平时生活中见过提袋吗?它们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有什么用呢? 生:纸做的。 生:放衣服的。 ……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1石头

1.石头 【教学目标】 1. 知道石头无处不在,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 2. 能够从形状、大小、颜色、斑纹、质地等方面观察与描述一块石头的特征。 3. 学会用气泡图描述石头的特征,开展结构性观察。 4. 知道要按照一个标准给石头分类,通过分类活动,发现石头的共同特征。 5. 通过看视频,能够举例说出石头的用途。 【教学重点】 用气泡图结构性观察、描述一块石头的特征。 【教学难点】 知道要按照一个标准对多块石头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每组石头一套、放大镜1 个、记录单若干张。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 小朋友,这些你们认识吗?(出示石头图片)有的石头很大,有的石头很小,还有的石头漂亮极了! (出示雨花石图片)

2. 你用石头玩过游戏吗?都玩过什么游戏? 3. 小石头真有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石头。 (板书课题:石头) 二、观察和描述石头特征 1. 石头虽然不会说话,但他其实有很多的小秘密,只有善于观察的小朋友才能发现! 2. 你会观察么?为了更好地观察,今天,我特地请来了一个新朋友:(PPT 出示气泡图,请小朋友看1 分钟)看明白了么? 3.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椭圆形其实说的是石头的形状(贴板书“形状”),比鸡蛋大一点说的是他的(大小)(贴板书“大小”),土黄色说的是它的(颜色)(贴板书“颜色”),不太光滑说的是表面(贴板书“表面”),有黑色的斑点说的是它的斑纹(贴板书“斑纹”),当然,如果你还有什么发现,可以写在这个气泡里面(贴板书“……)?” 4. 等一会,请材料小组长领一盒石头,每个人选一块,你就观察这一块石头。 5. 可是我们会遇到问题,世界上的石头有很多,所有的石头都是椭圆形?所有的石头都是土黄色?所有的石头都只和鸡蛋比大小么? 6. 如果你在观察后,写气泡图时遇到了困难,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与学生一起梳理常见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表面、斑纹等,并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石头特征的观察。) 7. 如果有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实在有困难可以先求助同组的人。 8. (实物投影)哪个小朋友能用气泡图,说说自己观察的那块石头! 四、给石头分类 1. 所有的小朋友都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好。小朋友观察那么久,我们来放松一

11 彩虹(教案+反思)

11 彩虹 [教学目标] 1.认识“虹、座、浇”等12个生字和衣字旁1个偏旁;会写“那、着、到”等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读懂长句子,注意分句间的停顿,并能试着读出问句的语气。 3.感受纯真的想象世界,体会关心家人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 难点:读懂、读好长句子,能读出问句的语气。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1.课件出示儿歌,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欣赏,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云散了,雨停啦,太阳公公笑眯眯。小朋友,望天边,一道彩虹真美丽!彩虹颜色有几种?认真看,仔细数:红橙黄绿青蓝紫,一二三四五六七。 2.你看到的彩虹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 3.同学们说得真好,彩虹就像一座七彩桥。在七彩桥上你们会想做些什么呢?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小女孩,看看小女孩想在彩虹桥上做什么吧。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教师示范读课文,让学生标出自然段序号。 2.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3.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借助拼音学生字。(“衤”的教认) 4.同桌互读生字,帮助纠正读错的字音。 5.教师巡视,指导正音。(注意“虹、镜、兴”是后鼻音,“拿”是鼻音) 6.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7.全班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学习课文内容 1.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指名朗读。 (1)“一座美丽的桥”是指什么?(彩虹) (2)彩虹是什么时候出现的?(雨后出现) 2.课件出示文中第一幅图片。 (1)图中小女孩在哪里?她在做什么?(一个小女孩在彩虹上,拿着水壶洒水。)(2)指名读第2自然段。画出与图片内容相符的句子。 (3)想一想:“我”为什么要拿着爸爸浇花用的水壶走到桥上把水洒下来? (4)课件出示句子:你就不用挑水去浇田了,你高兴吗? ①标出难读的词语:挑水、高兴。 ②同桌合作学习,一个读,一个听,是否把词语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③反馈交流,抽几对同桌一个读,一个评价。

二年级科学教案1

动物的眼睛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眼睛的有趣和奇特。 2、初步感知动物眼睛的特点与其生存能力之间的关系。 3、初步了解利用动物眼睛的特点发明的工具,萌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一、猜谜导入: 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眼睛) 二、猜猜这是谁的眼睛? 提问:谁能用好听的话,说说这些眼睛的样子? 谁能猜到这些眼睛分别属于哪些动物? 揭晓答案,“你们猜对了吗?” 三、你知道动物眼睛的本领吗? 师:动物们都来介绍自己眼睛的本领,谁先来介绍了自己呢? 1、看视频,了解越黑越灵敏的眼睛 提问:猫头鹰的眼睛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猫头鹰的眼睛能在黑暗中看的很清楚呢? ——像猫头鹰这样的动物还有谁?(猫、老鼠等) 2、看视频,了解动物的复眼 提问:我们人只有一双眼睛,可有的动物不止一双。你们知道是

哪些动物吗? 蜻蜓有多少双眼睛?请你们想一想为什么蜻蜓有这么多眼睛?3、看视频,了解能变方向的眼睛 提问:如果我们头不动,能看到后面的东西吗?要想看到后面的东西,有什么办法吗?有种动物不用转头,照样能看清前、后、左、右的东西。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看视频,引导幼儿观察蜥蜴的眼睛。蜥蜴的眼睛是鼓出来的,可以自由地转来转去。 提问:为什么蜥蜴要有这样的眼睛呢?(躲避敌人,捕捉食物)除了蜥蜴,还有谁的眼睛也会变方向呢?(变色龙、螃蟹等)4、看视频,了解其他动物的眼睛 提问:从视频中,你还了解了哪些动物的知识? 小结:大自然真是奇妙,动物们的眼睛不仅形态各异,为了生存,他们的眼睛都有了不同的本领。 四、小小发明家 师:我们科学家很聪明,利用动物们眼睛的特点发明了很多工具,来帮助我们生活和工作,我们来看看都有什么? 1、如果请你当科学家,你会利用动物眼睛的特点发明什么样的工具呢? 小结:希望你们长大后能够用自己学到的本领,发明出许许多多有趣有用的工具。

幼小衔接数学教案——11—20的认识

幼小衔接数学教案——11—20的认识 活动目标: 1.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数量,知道这些数都是由1个10和几个1组成的,了解各数的意义。 2.认识计数单位个位和十位,掌握数位顺序;能读会写11-20各数,能按11-20各数的大小顺序数数。 3.在认数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应用意识。 活动重点:认识11—20各数,能读会写11—20各数,能按11—20各数的大小顺序数数。 活动难点:写数,体验计数单位。 活动准备:情境图,铅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20枝铅笔,创设情境,让幼儿猜一猜铅笔的数量,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探索新知 1.学习11—20的数数,认识11—20各数 (1)教师请小朋友任意拿一些铅笔,数出铅笔的数量。 (2)摆一摆、数一数,认识12。 教师:摆12枝铅笔,怎样摆能看得清楚?先自己思考,再与同桌交流摆法。 教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 教师指导幼儿先数出10枝铅笔,捆成1捆。 教师:捆成一捆,10个“1”就变成了1个10,接着应该怎么数呢? 教师:1捆铅笔就是1个10,和旁边的两根合起来就能一眼看出有12枝铅笔了。谁来说说几捆和几枝合起来是12枝?也就是几个100和几个1合起来是12? (3)摆一摆、说一说,进一步认识十几。 教师:先看11枝铅笔图,说说它是怎么摆的,你们能照样子摆出来吗? (4)摆一摆、说一说,理解“2个10是20” 当小朋友们能很快地摆出19枝铅笔后,教师提问。 教师:19枝铅笔再添1枝是多少枝?看看右边这些单枝的铅笔,你有什么发现?单枝的满了10根以后又可以怎样了?现在有两捆小棒,是几个10?2个10是多少?20是几个10? 2.认识计数单位个和十 (1)请幼儿观察教材第42页的情境图:在美丽的花园里,有许多小蜜蜂在采花蜜,小朋友请你数一数,一共有几只小蜜蜂?(12只。) (2)请小朋友观察情境图右边表示个位和十位的算珠 教师:你们知道为什么这样写吗?其实数学上早已规定了数位顺序,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表示有几个1;第二位是十位,表示有几个10。十位上的1就表示1个十。12就在十位上写1,个位上写2,它是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 3.游戏:听说写数 教师:十位上有1颗珠子,个位上有6颗,这个数是几?1个10和8个1合起来是

第十一课 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教案

第十一课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学习目标 认知与技能: 1、了解理想与现实、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理解有关人生理想的人生问题; 2、能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 运用与方法: 1、引导学生确立人生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2、通过活动提升信息处理与革新创新职业核心能力。 情感态度观念: 养成乐观有为的态度及个人理想要服从社会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 2.积极创造实现人生理想所必需的条件。 【教学难点】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活动导入 1.理想像什么: 让学生们展开充分的想象,用比喻的手法,将理想形象化,具体化; 老师进行总结,提炼 2.我的理想:

让同学们静思三分钟,想清楚自己的目标,并与同学们分享。 老师进行引导与鼓励 3.分享前人事迹 与同学们一起分享美国最伟大的总统—林肯的奋斗历程;引导同学们总结出,有了理想才有了奋斗的方向,同时,要克服实现理想路上的一切困难,最终实现个人目标。 学生:讨论,回答。 青年学生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正确处理好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 一、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1.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大家说的理想涉及了各个方面,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理想不是幻想和空想,具有实现的必要的现实条件,经过奋斗最终是可以实现的。而空想缺乏现实客观条件根本无法实现,幻想有一定客观基础但是达不到现实的条件。 请同学分析一下,刚才同学们阐述的理想是否具有以上特征。 (学生分析) 展示孙中山的理想与袁世凯的理想相比较。 (学生比较) 孙中山的理想是:推翻 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袁世凯的理想是:实行帝制,独裁统治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关注学生的汇报)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

第11章教案

第十一章短期经济波动模型: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 均衡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1)IS、LM 曲线的含义与性质特征,IS、LM 曲线的推导方法;(2)IS、LM 曲线的移动;IS—LM 模型及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率的计算。 教学重点:IS 曲线和LM 曲线的推导;IS 和LM 曲线的移动;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率。 教学难点:IS-LM 曲线的移动 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美)N.格里高利·曼昆著,梁小民,梁砾译,经济学原理(第7 版):宏观经济学分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年5 月第1 版。 [2](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萧琛主译,宏观经济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年1 月第1 版。 [3](美)奥利维尔布兰查德(Olivier Blanchard)、大卫约翰逊(David Johnson)著,王立勇等译,宏观经济学(第6 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年6 月版。 第一节产品市场的均衡:IS 曲线 一、IS曲线的前提条件:产品市场的均衡 IS 曲线是以产品市场的均衡为前提的。 产品市场的均衡是指产品在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都相等的情况。产品市场的均衡既体现供给与需求相等的关系,也对应于一定的价格水平。所以,产品市场的均衡一定是在一定价格水平上的均衡。但是,在本章,特别是在 IS 曲线中,价格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因为 IS 曲线探讨的所有情况都是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的情况,只是均衡水平不同而已。所以,本章暂时假定价格不变。 二、IS 曲线的含义和推导 (一)IS 曲线的含义 IS 曲线是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的一条曲线,它反映某些相关经济变量(或指标)相互联动的情况。 I 代表投资,S 代表储蓄,IS 曲线就是使投资与储蓄相等时所有代表均衡利率水平和均衡收入水平的组合点的集合。

英语人教版九年级全册Unit 11教学设计.教案

Unit 11 Sad movies make me cry.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 单词:friendship 友谊, king 君主, pale 苍白的, queen 王后, examine 检查, nor 也不, palace 王宫, power 权力, wealth 财富, grey 阴沉的, lemon 柠檬, fame 名声, Prime 首相的 句型:The loud music makes me nervous. Soft and quiet music makes me relaxed. Money and fame don’t always make people happy. She said that the sad movie made her feel like crying. 能够用英语描述事情对自己感情的影响,复习被动语态。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一些表达感情的词,能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感情,并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事情,特别是不好的事情对自己的正面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掌握本课时中出现的生词 2) 能够用英语描述自己的情感。 3)正确理解make 的用法。 2. 教学难点: 掌握make的用法 Section A 1 (1a-2d) I. Leading in: Kinds of movies Review the kinds of movies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How do you feel about the movie?” II. Learning 1. 1a. Look at the two restaurants below. Which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Why? 2.1b.Listen and fill in the blanks. Then match the restaurants with the statements.

新概念第二册第11课教案

Lesson 11 One good turn deserves another礼尚往来(善有善报)【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生词和短语(6) turn n. 行为,举止deserve v. 应得到,值得 lawyer n. 律师bank n. 银行 salary n. 工资immediately adv. 立刻 ★turn n. 行为, 举止(对人有影响力的行为,很少用。) 常用behavior turn n. 1)(帮助或损害他人的)举动、行为 Yesterday George did me a good/an ill turn. 乔治昨天做了一件对我有利/不利的事。 He is always ready to do a turn for others. 他总是乐于为他人做好事。behavior [b?'hevj?] n. 行为, 举止Pay attention to your behavior. 2) 轮流,顺序 eg. I knew that my turn had come. 我知道这回轮到我了。 eg. They are on duty in turn. 他们在轮流值班。 turn v. turn on; turn off (装有阀门、有开关的东西) turn on the light 打开灯 turn off the light 关掉灯 turn on the TV 打开电视 turn off the TV 关掉电视 turn on the tap 打开水龙头 turn off the tap 关掉水龙头 turn down 调小一些;turn up 调大一些 turn over 翻身 turn round 转过身来;turn around 转过身来 take sb down/let sb down 让…..失望

中班科学教案(1)

中班科学教案:花菜和卷心菜 教学目标: 1、了解花菜和卷心菜的特征,知道它们的食用方法。 2、培养幼儿爱吃蔬菜的习惯。 教学准备:花菜、卷心菜若干,菜刀一把,熟制花菜和卷心菜若干,调羹。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小朋友,我们昨天参观了农贸市场,我们都看见了什么啊?(幼儿发言)小朋友真棒,记得这么多东西,为了奖励你们老师给你们变一个魔术,好不好? 出示盒子。 这个盒子里面是什么?(幼儿发言) 请你们把眼睛闭起来。(将事先准备的花菜从盒子了拿出来)能够睁开眼睛了。这是什么?(花菜和卷心菜) 二、理解花菜和卷心菜 A、出示花菜。 1、这是什么?(花菜) 在小朋友的桌子上有花菜,请小朋友看看它的叶子: 1、花菜的叶子是什么样的?(椭圆形的) 2、叶子边上是什么样子的?(尖尖的,有点粗糙) 3、叶子上这条白的是什么?(叶埂、叶柄) 4、叶子的埂子是什么样的?(长长的) 教师总结叶子的样子:花菜的叶子是椭圆形的,边上尖尖的,叶柄长长的。(幼儿跟念)

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把叶子剥下来 5、我们现在把叶子拨掉还剩下了什么?(花菜) 6、花菜是什么样子的?(像一朵花) 7、什么颜色的?(乳白色的) 我们把花菜掰开看看是什么?(许很多多的小花球) 教师总结:花菜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蔬菜,是有许很多多的小花球组成的。 B、出示卷心菜 1、卷心菜的叶子是什么样的?(椭圆形的) 2、什么颜色的?(绿色) 3、叶埂身什么样子的?(很短) 用刀将卷心菜切开,让幼儿观察里面的颜色。 教师用手剥菜叶让幼儿观察 4、它是由很多什么组成的?(叶子) 教师总结:卷心菜的叶子是椭圆形的,绿色的,是由许很多多的叶子组成的,因为它的叶子是一层一层包起来的,所以也叫‘包心菜’。 C、比较花菜和卷心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我们理解了花菜和卷心菜那么请聪明的小朋友看看它们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什么地方有不同?(幼儿发言) 三、了解花菜和卷心菜的实用方法 品尝花菜和卷心菜 1、小朋友都吃过花菜和卷心菜吗?(吃过) 2、那么花菜和卷心菜要怎么吃呢?(炒熟了吃) 3、有谁还记得是什么味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