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软件测试的艺术》读书笔记

《软件测试的艺术》读书笔记

《软件测试的艺术》读书笔记
《软件测试的艺术》读书笔记

The Art of SoftWare Testing》读书笔记(1)_引子

有关自己与软件测试之间的渊源而言,获悉这个领域的时间不长,接触的时间就更可谓短暂,但仔细想来,还要从大学期间说起比较好。

软件测试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我的眼前时,是大四上学期开的软件工程这个科目中所涉及到的一点点。由于某些因素,使我在大学期间忽略了对测试领域相关知识的储备。第二次面对它时,是考研复习准备阶段。那时,我对测试这个领域也仅仅只是知道,就是中文书面表达的“测试”这两个汉字的含义而已。

工作的前两年里,或许是因为从事的是有关算法方面性质的工作,所以并未对测试这个领域给予过多的关注,还好,或多或少还是接触到了一些。直到最近一年多来,由于一个大型项目人手不够的缘故,所以临时从自己负责的另一个研究项目中抽过来(刚好该项目阶段性完成),负责有关此项目的测试部署与规划。而这个时候,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接触到了软件测试这个领域。

虽然,在此项目中也有自己开发的一些模块、算法及一些模块、算法的优化跟重构。但,从这个项目阶段性结束后自己的体会而言,给我感悟最深的还是有关软件测试这个领域的。通过在这个项目里的工作,让我真正体会到了:软件测试是一门艺术。恰恰也是因为这个缘故,这也才让我开始有了想重新认识和品位测试艺术这一领域的奥妙所在。

《The Art of SoftWare Testing》读书笔记(2)_前言

喜欢在网上书店中遛达,看到不错的书就买下。为什么不去书店?一个字,懒呗!总觉得,有那去书店的时间,完全可以好好睡一美觉,亦或可亲手烹制一顿美味可口的美食。哎,反正就是,懒得走出家门去逛街!

恰巧,此次浏览书籍时,无意间看到了《The Art of Software Testing》这本书。在看了大家所给予它极高的评价留言后,虽然有些疑惑(毕竟这个时代,枪手太多了!),但我深信:一本书能够“活”25年,应该还是很不简单的。于是,就半信半疑的订购了这本书,期望能够从这本书中获悉到有用的知识,来丰富一下自己面对这个领域时的贫乏困境,亦作为知识储备。

晕,这么薄!这是我拿到这本书后的第一反应。真的!没有预料到这书会这么薄!原以为这本经典的书,会诸如《C++ Primer》、《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Programming Windows》等这些著作那么厚。而当翻看了几章后,觉得确实很经典,也明白了为什么这本书会“活”了25年。于是,就诞生了我对这本书的第二感觉:薄而精!看来是需要自己多花些时间去慢慢的品味,这样才方可体味到最纯最美的底酝。

打住自己对这本书的侃侃而谈(怕跑题太远,拽不回来),还是关注一下软件测试这个领话题吧!

软件测试,怎么说呢?就自身经历而言,确实如书上所说:测试依然是软件开发中的“黑色艺术”。大学期间,计算机课程开的不少,没听说有专门开一门关于测试的课程。所以,在学生阶段,测试就属于是个被抛弃掉的名词!毕业时,不是做软件就是去搞网络,没有听到一个同学去应聘测试的!工作中,有专门的测试组(或部门),就更不用自己怎么上心去研究了!如今的氛围就是:红的够红,黑的够黑!那叫一个“专”!哎,为什么不实行“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呢(一己之见,偏颇在所难免)?或许,我还不明白:“术业有专攻”的深刻含义吧!

算了,最后还是谈谈对这本书的总观吧!

1.该书是针对测试这一主题进行的实践探讨,而不是理论研究,顺

便捎带了些对新的语言和过程的探讨;

2.前言中提到了一个最为重要而又是长期、基本的指南:如何确保

所开发的所有软件做了其应该做的,并且同样重要的是,未做其不应该做的?

3.引言里指出一条著名的经验:即在一个典型的编程项目中,软件

测试或系统测试大约占用50%的项目时间和超过50%的总成本。

《The Art of SoftWare Testing》读书笔记(3)_一次自我检测

有创意!这是我对该书第一章的评价,也是唯一一次在看新书开篇时,能够把第一章给透透彻彻看完的。为何?还不是实在不能恭维有些书籍在开篇就进行枯燥而繁多的总结性、介绍性的文字。虽心里也清楚这些文字存在的重要性。但每每,还总是先粗略瞄过,在通读全书后,才会再次认认真真的看那些文字(这时,才真的能感悟到“提纲携领”的中文含义啊)。

创意在于:它只通过展示一次自评价测试,就能吸引我的眼球,并涌出一种想继续向下读的冲动;更能引起对自身一些有关逻辑思维(考虑欠周全、缜密,存在盲点)、联想能力(需拓展思维,要富于联想与想像,即:思维“活”起来)、角度问题(要巧妙转换角度)等方面,所可能存在的不足进行深思。当然,能够引起深思的缘故,还不是在于那个评价测试嘛!提起来,汗颜!依据所谓的测试用例(即:特定的数据集合)自测试后,发现自己只能考虑到11项(总14项)需要测试的关键点。

文尾,谈谈作者对“软件测试”这个概念的定义吧。所谓软件测试,就是一个过程或一系列过程,用来确认计算机代码完成了其应该完成的功能,不执行其不该有的操作。软件应当是可预测且稳定的,是不会给用户带来意外惊奇的。

《The Art of SoftWare Testing》读书笔记(4)_初次探究

“软件测试是一项技术性工作,但同时也涉及经济学和人类心理学的一些重要因素”,这是该书第二章中最吸引我的话,耐人深思。而对于该章的内容,我个人觉得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o心理学角度:驳斥了一些社会普遍存在的错误认识,并给出了测试的正确定义及在含义上进行了延伸。(用写文章上常用的术语来说,

是:先破后立。)

o经济学角度:验证软件测试不能够发现“所有”的错误。(术语是:各个击破。)

o归纳了软件测试中的一些基本原则(术语是:归纳与演绎。),及三个重要的测试原则:

1.软件测试是为发现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

2.一个好的测试用例具有较高的发现某个尚未发现的错误的

可能性;

3.一个成功的测试用例能够发现某个尚未发现的错误。

文尾,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章能明显感到作者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一些潜在的问题。

The Art of SoftWare Testing》读书笔记(5)_心理学视角解析(上)

先谈谈从心理学角度所需要分析的问题。在章节的开始,作者就明确的给予了一个认知:要成功地测试一个软件应用程序,测试人员也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在某些情况下,测试人员的态度可能比实际的测试过程本身还要重要。并且,分析了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两种“本末倒置”的错误认识。

?针对程序员:一开始就把“测试”这个术语的定义搞错了。所以可想而知,作者肯定要先破其错误的根源和弊端,然后再立其正确的认知,为了能更深入的理解和在实践上的把握,作者又对正确的认知给予了进一步延伸的阐述;

?针对项目经理:针对测试方面而言,对“成功的”和“不成功的”

的理解认识上的错误。

文尾,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这引荐一个病人去医生那里看病的例子,于是将一些绕人的关系和原理,刹那间弄的清晰易懂了。看来恰当适宜的举例还是比枯燥的讲解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要容易的多,也生动的多,并且使人也能理解的更加深刻。

《The Art of SoftWare Testing》读书笔记(6)_心理学视角解析(中)上次谈到了两个错误认识,那就继续这个话题吧。

先分析与项目经理有关的这个错误认识吧。因为这个因素可能会导致一些在测试问题上的根本性错误的认识。作者主要是从“成功的”和“不成功的”这两个方面来剖析的:

?指明了错误认识的本源:“成功的测试”是指没有发现错误的测试用例;而“不成功的测试”是指发现了某个新错误的测试。

?明确正确认识的本质:如果在测试某段程序时发现了错误,而且这些错误是可以修复的,就将这次合理的设计和由此得到有效执行的测试称为是“成功的”;并对如果在本次测试中可以最终确定再无其他可查出的错误,同样也被称作是“成功的”;而对未能适当地对程序进行检查,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未能找出错误的测试被称为是“不成功的”。

?引荐病人去找医生看病的这一生动的例子,加以引申理解并给予了结论:能发现新错误的测试用例不太可能被认为是“不成功的”,相反,能发现错误就证明它是值得设计的。一个“不成功的”测试用例,会使程序输出正确的结果,但不能发现任何错误。

细想:如果规划的测试用例是能使程序输出正确的结果,但不能发现任何错误的话,那是多么的可怕阿。那么测试就等于没有测试,或者是在徒劳。而潜在的错误还依然潜在,这会开发人员跟用户来说,都是有不小的隐患的。

这才真正认识到:发现测试真的是一门需要去潜心研究的艺术。不仅仅是为了我们开发人员自己,也为了用户,更为了将来软件能够更好的维护跟升级。

《The Art of SoftWare Testing》读书笔记(7)_心理学视角解析(下)

接着,来谈谈程序员方面会产生的错误认识吧!这个方面可能在具体实践中显的更重要。

由于作者在开篇就先把三个错误认识给摆到读者的眼前;然后就立马表明了其正确的定义,并给予了分析和对错误认识的驳斥。洋洒洒的写了许多,条理上未免会有些混乱。因此,我就按照自己理解的来小结一下吧!

首先,测试的正确定义是:测试是为发现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该定义暗示了两层含义:

?软件测试是一个破坏性的过程,甚至是一个“施虐”的过程。(就自己的亲身经历而言,大部分的开发人员在测试期间,对测试人员或多或少都会暂时产生一点厌烦或恐惧的心态。主要是会让开发人员的代码改的面目全非的,且这个过程是反反复复的。)

?对于一个特定的程序,应该如何设计测试用例(测试数据)、哪些人应该而哪些人又不应该执行测试。(这是有关测试人员构成的问题。就自己的亲身经历而言,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测试人员的态度要比测试的过程更为重要。)

然后,明确测试的正确含义后,探究了一下现今面临的三个错误认识并逐一给予了充分的驳斥。

?“软件测试就是证明软件不存在错误的过程”。

1.若目的仅是为了证明程序中不存在错误,就会在潜意识

中倾向于实现这个目标;即,会倾向于选择可能较少导致程序失效

的测试数据;若目标在于证明程序中存在错误,设计的测试数据就

有可能更多地发现问题。后者肯定比前者会更多地增加程序的价

值。

2.心理上,对于证明不存在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无

论该工程多么小;但若是一个寻找错误的任务,是可以完成的。就

心理承受而言,也是更容易接受的。

?“软件测试的目的在于证明软件能够正确完成其预订的功能。”

1.心态上,不要本着只是为了证明程序能够正确运行而去

测试程序,而应该一开始就假设程序中隐藏着错误(这种假设对于

几乎所有的程序都成立)。这样测试程序时,才能够发现尽可能多

的错误。

2.要清楚这样一个道理:每当测试一个程序,实质上是想

为其增加一些价值。通过测试来增加程序的价值,及是指测试提高

了程序的可靠性或质量。而提高了程序的可靠性,就是指找出并最

终修改了程序的错误。

?“软件测试就是建立一个‘软件做了其应该做的’信心的过程。”

1.错误认识的关键在于:程序即使能够完成预定的功能,

也仍然可能隐藏错误。即,当程序没有实现预期功能时,错误是清

晰地显现出来的。但如果程序做了其不应该做的,这同样也是一个

错误。

2.而后一方面一般都会人为的想当然,认为系统不会做那

些事情的。但不通过实践去证明,一切都是不可预计到的。

总体而言,软件测试更适宜用来作为一个试图发现程序中错误(假设其存在)的破坏性的过程。一个成功的测试用例,通过诱发程序发生错误,可以在这个方向上促进软件质量的改进。当然,最终还要通过软件测试来建立某种程度的信心;软件做了其应该作的,未做其不应该作的。通过对错误的不断研究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最佳途径。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针对有人可能会声称“本人的程序完美无缺(不存在错误)”的这种情况而言,建立起信心的最好办法就是尽量去反驳他,即努力发现不完美指出,而不只是确认程序在某些输入情况下能够正确地工作。

文尾,我想到了高尔基先生在《海燕》里边的一句话: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不妨,让测试变的更加疯狂一些吧!

《The Art of SoftWare Testing》读书笔记(8)_经济学视角解析再从经济学视角来分析一下吧。

需明确:对一个复杂的应用程序进行完全的测试,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以致于在经济上是不可行的。即,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软件测试是不能够发现“所有”的错误。换言之,要发现程序中的所有错误是不切实际的,也常常是不可能的。这也体现了测试人员对被测试软件的期望和对测试用例的设计方式。由此,有了两种策略,即: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均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原理、方法、利弊)。

黑盒测试(又称为数据驱动的测试或输入/输出驱动的测试)

o原理:将程序视为一个黑盒子,测试目标与程序的内部机制和结构完全无关,而是将重点集中放在发现程序不按其规范正确运行的环

境条件。

o方法:测试数据完全来源于软件规范(不需要去了解程序的内部结构)。如果想用这种方法来发现程序的所有错误,判定的标准就是

“穷举输入测试”,将所有可能的输入条件都作为测试用例。

o利弊:穷举输入测试是无法实现的。原因有二:一是无法测试一个程序以确保它是无错的;二是软件测试中需要考虑的一个基本问题

是软件测试的经济学,即,测试投入的目标在于通过有限的测试用

例,最大限度地提高发现的问题的数量以取得最好的测试效果。

白盒测试(又称为逻辑驱动的测试)

o原理:允许我们检查程序的内部结构的。这种测试策略对程序的逻辑结构进行检查,从中获取测试数据(但常忽略了程序的规范)。

o方法:穷举路径测试。即,如果使用测试用例执行了程序中所有可能的控制流路径,那么程序有可能得到了完全的测试。

o利弊:程序中不同逻辑路径的数量可能会达到天文数字,那么穷举路径测试就同穷举输入测试一样,非但不可能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文尾,值得提一下一个错误认知:“穷举路径测试即完全的测试”。因为,即使可以测试到程序中的所有路径,但是程序可能仍然存在着错误。其原因有三:

o即使是穷举路径测试也决不能保证程序符合其设计规范;

o程序可能会因为缺少某些路径而存在问题,可穷举路径测试不能发现到底是缺少了那些必需路径;

o穷举路径测试可能不会暴露数据敏感错误。

《The Art of SoftWare Testing》读书笔记(9)_原则解析

该章最后,作者给予了十大测试原则:

o测试用例中一个必需部分是对预期输出或结果的定义。

一个测试用例必需包括两个部分:对程序的输入数据的描述和对程序在上述输入数据下的正确输出结果的精确描述。

o程序员应当避免测试自己编写的程序。

原因有三:

1.当程序员“建设性”地设计和编写完程序之后,很难让他突

然改变视角以一种“破坏性”的眼光来审查程序,即,他们

无法改变思维方式来尽力暴露自己程序中的错误;

2.程序员可能会下意识地避免找出错误来,担心受到同事、上

司、客户或正在开发的程序或系统的主管的惩罚;

3.由于程序员错误地理解了疑难定义或规范,导致程序中存在

错误。如果是这种情况,程序员可能会带着同样的误解来测

试自己的程序。需要指出的是:“调试”还是由程序的编写

人员来完成会更加有效的。

o编写软件的组织不应当测试自己编写的软件。

应该是由客观、独立的第三方来进行测试。理由雷同于上条规则中所涉及到的。

o应当彻底检查每个测试的执行结果。

在项目测试的时候,总是会发现在后续测试中发现的错误,往往是前面的测试遗漏掉的。

o测试用例的编写不仅应当根据有效和预料到的输入情况,而且也应当根据无效和未预料到的输入情况。

其实在软件产品中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是当程序以某些新的或未预料到的方式运行时发现的。所以这条原则的重要性可能在测

试中的地位还应该是更要值得引起注意的才是。

o检查程序是否“未做其应该做的”仅是测试的一半,测试的另一半是检查程序是否“做了其不应该做的”。

o应避免测试用例用后放弃,除非软件本身就是一个一次性的软件。

在交互式系统上来测试的话,这条原则可能就会显现的更加重要了。这条原则体现的会更加省时省力。因为如果对程序的更改导

致了程序某个先前可以执行的部分发生了故障,这个故障往往是不

会被发现的。保留测试用例,当程序其他部分发生更动后重新执行,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回归测试”了。

o计划测试工作时不应默认假定不会发现错误。

o程序某部分存在更多错误的可能性,与该部分已发现错误的数量成正比。

作者所说的而言,错误总是倾向于聚集存在,而在一个具体的程序中,某些部分要比其他部分更容易存在错误。那么为了使测试

获得更大的成效,最好对这些容易存在错误的部分进行额外的测

试。

o测试是一项极富创造性、极具智力挑战性的工作

《The Art of SoftWare Testing》读书笔记(10)_人工测试技术

本书第三章作者着重讲述了测试领域里的一个与机器测试相当重要,且在机器测试之前进行,也与之相辅相成的技术,即:人工测试技术。该技术共涉及四种方法:代码检查、代码走查、桌面检查、同行评审;其更着重详细讲述的是第一个方法。

同时,作者在开章也提到一种错误认识:人工测试技术由于包含了人为因素在内,导致很多方法的正规性要差于由计算机执行的数学证明,所以人们可能会怀疑某些如此简单和不正规的东西是否有用。反之亦然。就个人经历而言,确实这种认知普遍存在,并且对人工测试技术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文尾,有必要记叙一下,人工测试技术的重要性。它会在两个方面显著地提高软件测试的功效和可靠性。

o错误发现得越早,改正错误的成本越低,正确改正错误的可能性也越大;

o程序员在开始基于计算机的测试时似乎要经历一个心理上的改变。

压力会急剧增长,且要“尽可能快地修正这个缺陷”。由于这些,

所以,程序员在改正某个基于计算机测试发现的错误时所犯的失

误,可能要比改正早期发现的问题时所犯的失误会更多一些的。《The Art of SoftWare Testing》读书笔记(11)_优之共通

上篇,提到人工测试技术的四种方法。其中,代码检查和代码走查稍略胜一筹。于是,作者在本章着重讲了这两个方法。其实,这两种方法很类似,那就先看看这两种方法的优之共通点吧!具体可分为一下几个点:

o方法:组成一个小组来阅读或直观检查特定的程序;并在“头脑风暴会”上要形成统一的目标:找出错误,但不必找出改正错误的方

法。换句话说,是测试,而不是调试。该组开发人员(三至四人为

最佳)是对代码进行审核,其中参加者当中只有一人是程序编写者;

也可以说它是对过去桌面检查过程的改进。

o优点:一旦发现错误,就可以在代码中对其进行精确定位,这就降低了调试的成本;还通常可以发现成批的错误,这样就可以一同得

到修正,这也优于机器测试,因为后者只能暴露出错误的某个表症。

o效果:通常是能够有效地查找出30%-70%的逻辑设计和编码错误,但不能有效地查找出高层次的设计错误。

o地位:是与计算机的测试互补的,缺少其中任何一种错误检查的效率都会降低。

值得提出的是:该处的错误发现率,并不是说所有错误中多达70%可能会被找出来,而是讲这些方法在测试过程结束时,可以有效地查找出多达70%的已知错误。

应始终记住的是:程序中的错误总数始终是未知的。否则就会浪费大量的精力跟人力,也会在经济效益上或多或少有一些损失的。不过,就经验而言,修改一个现存的程序比编写一个新程序更容易产生错误,这依据于以每写一行代码的错误数量来计的。

《The Art of SoftWare Testing》读书笔记(12)_ 代码检查

代码检查,怎么说呢?经验而言,我挺喜欢用的。因为,跟项目经理(或设计人员)读设计,能够非常容易发现设计上的逻辑错误或遗漏的问题等等。因此,有必要好好叙述下。

?定义上:所谓的代码检查,其实就是以组为单位阅读代码,是一系列规程和错误检查技术的集合。该过程通常将注意力集中在发现错误上,而不是纠正错误。

?成员组成:一个代码检查小组通常是由四人组成,其中一人发挥着协调作用、一人是该程序的编码人员、一人是其他成员通常是程序的设计

人员、一人是测试专家。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那个发挥着协调作用的成员。该协调人应该是个称职的程序员,但不是该程序的编码人员,不需要对程序的细节了解得很清楚。协调人的职责包括几点:为代码检查分发材料、安排进程;在代码检查中起主导作用;记录发现的所有错误;确保所有错误随后得到改正。

有关代码检查的具体流程,个人归纳为一个流程表,就不在这里详述了。不过,这里需要值得注意的是代码检查这个过程。

1.在代码检查的时间和地点上的选择上,应避免所有的外部干扰;

2.代码检查会议的理想时间应在90-120分钟之内;

3.大多数的代码检查都是按每小时大约阅读150行代码的速度进行;

4.对大型软件的检查应安排多个代码检查会议同时进行,每个代码检查会

议处理一个或几个模块或子程序。

除此之外,还需要从心理学角度给予提前的心理筹备。因为,要使检查过程有成效,还必须树立正确的态度。其心理因素必须要提前分析正确,否则事倍功半。假设程序员将代码检查视为对其个人的攻击、采取了防范的态度,那么检查过程就不会有效果。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一方面:提出的建议应针对程序本身,而不应针对程序员,即:软件中存在的错误不应被视为编写程序的人员本身的弱点,且这些错误应被看做是伴随着软件开发的艰难性所固有的;

?另一方面:程序员必须怀着非自我本位的态度来对待错误检查,对整个过程采取积极和建设性的态度:代码检查的目标是发现程序中的错

误,从而改进程序的质量。

正因为这个原因,大多数人建议应对代码检查的结果进行保密,仅限于参与者范围内部。尤其是如果管理人员想利用代码检查的结果,那么就与检查过程的目的背道而驰了。

文尾,顺便提一下代码检查附带的几个有益的作用吧。

?程序员通常会得到编程风格、算法选择及编译技术等方面的反馈信息;

?其他参与者也可以通过接触其他程序员的错误和编程风格而同样受益匪浅;

?代码检查还是早期发现程序中最易出错部分的方法之一,有助于在基于计算机的测试过程中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些地方。

《The Art of SoftWare Testing》读书笔记(13)_错误列表

在代码检查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是需要对照一份编程错误列表,来分析程序是否存在常见的错误。于是,作者接下来就给出了一份错误列表,该份错误列表在很大程度上是独立于编程语言的,即:大多数的错误都可能出现在用任意语言编写的程序中的。并建议读者可以把自己使用的编程语言中特有的错误,以及代码检查发现的错误补充到这份错误列表中去。

作者给出的该列表比较详细,因此,不在这里详述,只是给出该错误列表的总的构架。该列表共分为八个部分:数据引用错误、数据声明错误、运算错误、比较错误、控制流程错误、输入/输出错误、接口错误、其他检查。

《The Art of SoftWare Testing》读书笔记(14)_代码走查

说完代码检查,现在来谈谈代码走查。从定义上来讲,代码走查是以小组为单元进行代码阅读的,同样也是一系列规程和错误检查技术的集合。且代码走查也采用了持续一至两个小时的不间断会议的形式。代码走查的小组成员的构成而言,一般是由三至五人组成,其中一人扮演“协调人”;一人担任秘书角色,负责记录所有查处的错误;还有一人担任测试人员。不过最佳的组合应该是:

o一位极富经验的程序员;

o一位程序设计语言专家;

o一位程序员新手(可以给出新颖、不带偏见的观点);

o最终将维护程序的人员;

o一位来自其他不同项目的人员;

o一位来自该软件编程小组的程序员。

至于测试的流程跟代码检查很类似,类似之处就不多谈,只说一下不同之处吧。稍有不同的是代码走查的任务:就是参与者“使用了计算机”。被指定为测试人员的那个人会带着一些书面的测试用例(程序或模块具有代表性的输入集及预期的输出集)来参加会议。且在会议期间,每个测试用例都在人们头脑中进行推演,即:把测试数据沿程序的逻辑结构走一遍,并把程序的状态(如变量的值)记录在纸张或白板上以供监视。

这里,需指出:这些书面的测试用例必须结构简单、数量较少,因为人脑执行程序的速度比计算机执行程序的速度慢上若干量级。之所以提供这些测试用例,目的不是在于其本身对测试了关键的作用,而是其提供了启动代码走查和质

疑程序员逻辑思路及其设想的手段。因为,在大多数的代码走查中,很多问题是在向程序员提问的过程中发现的,而不是由测试用例本身直接发现的。

文尾,至于代码走查所需要从心理学角度给予提前的心理筹备、后续过程和附带的几个有益的作用,都与代码检查的类似,所以在这里就不提了。

《The Art of SoftWare Testing》读书笔记(15)_桌面检查与同行评分在本章的最后,作者附带提了一下桌面检查和同行评分这两个方法。

首先,来谈下桌面检查。桌面检查可视为由单人进行的代码检查或代码走查;并由一个人阅读程序,对照错误列表检查程序,对程序推演测试数据。由此,我觉得桌面检查可以说是上述两种方法的一个内核或者说是雏形吧。所以也可知其效率是相当低的。

然后,看一下同行评分。需指明:其该方法与测试并无关系,因为其目标并不是为了发现错误的,只是它与代码阅读的思想有一定的关联而已。

?定义上:同行评分是一种依据程序整体质量、可维护性、可扩展性、易用性和清晰性对匿名程序进行评价的技术。不难看出,该技术的目的是为程序员提供自我评价的手段。

?其小组成员的构成为:一位管理员,负责担任该评分过程的管理工作;6-20名参与者,并要保持匿名性,且要具备相似的背景。

?评分的资料:由参与者自己挑出两个由自己编写的程序以供评审,其中一个应是自认为能代表其自身能力的最好作品;另一个是自认为质量较差的作品。

文尾,至于具体流程,就不再详叙了。

《The Art of SoftWare Testing》读书笔记(16)_浅谈测试用例

本书第四章主要讲述了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的原理、具体方法,及一些测试策略的思考。就经验而言,个人觉得,测试软件中最重要的因素还是要:设计和生成有效的测试用例。所以,作者在开章之处特别提及测试用例,我认为是很必要的。

缘由:因为测试不可能是完全的,所以最显然的测试策略就是努力使测试尽可能完全。那么,由于考虑到时间和成本的约束,则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在所有可能的测试用例中,哪个子集最有可能发现最多的错误。很显然,在所有的方法中效率最低的就是随机输入的测试,那么就需要提出一套思考过程,让其有助于更加睿智地选取测试数据。

于是,便有了一种比较合理的测试策略:先使用黑盒测试方法来设计测试用例,然后视情况需要使用白盒测试方法来设计补充测试用例。

《The Art of SoftWare Testing》读书笔记(17)_白盒测试

先谈及、概括一下白盒测试。

白盒测试,所关注的是:测试用例执行的程度或覆盖程序逻辑结构(源代码)的程度。因此,也可以认为是逻辑覆盖测试。具体方法有五个,按其逻辑覆盖的从弱到强依次列出:

o语句覆盖(面):将程序中的每条语句至少执行一次,但实现不太可能,该准则有很大的不足,以至于它通常没有什么用处o判定/分支覆盖(线):必须编写足够的测试用例,使得每一个判断都至少有一个为真和为假的输出结果。即:每条分支路径都必

须至少遍历一次。换句话说:所有判断的每个可能结果都至少执行

一次,以及将程序或子程序的每个入口点都至少执行一次。需要指

出的是:该准则满足语言覆盖准则。

o条件覆盖(点):编写足够的测试用例以确保将一个判断中的每个条件的所有可能的结果至少执行一次。

o判定/条件覆盖(点线结合):设计出足够的测试用例,将一个判断中的每个条件的所有可能结果至少执行一次,将每个判断的所有

可能结果至少执行一次,将每个入口点都至少调用一次。需明确一

点,该准则有一个极大的缺点:尽管看上去所有条件的所有结果似

乎都执行到了,但由于某些特定的条件会屏蔽掉其他的条件,通常

并不能全部都执行到。例如:该准则并不一定会发现逻辑表达式中

的错误(与、或)。

o多重条件覆盖(点线组合):

编写足够多的测试用例,将每个判定中的所有可能的条件结果的组

合,以及所有的入口点都至少执行一次。需要说明的是,满足多重

条件覆盖准则的测试用例集,同样满足判定覆盖准则、条件覆盖准

则以及判定/条件覆盖准则。需明确的是:在存在循环的情况下,

多重条件覆盖准则所需要的测试用例的数量通常会远远小于其路

径的数量。

文尾,作者小结了一下。

o包含每个判断只存在一种条件的程序,最简单的测试准则就是:设计出足够数量的测试用例,将每个判断的所有结果都至少执行一

次;将所有的程序入口都至少调用一次,以确保全部的语句都至少

执行一次。

o包含多重条件判断的程序,最简单的测试准则是:设计出足够数量

的测试用例,将每个判断的所有可能的条件结果的组合,以及所有

的入口点都至少执行一次。

《The Art of SoftWare Testing》读书笔记(18)_黑盒测试之等价类划分再概述一下黑盒测试。那么首先就是等价类划分法。

等价类划分,是一个最优子集的挑选过程。该子集必须具备两个特性:o严格控制测试用例的增加,减少为达到“合理测试”的某些既定目

标而必须设计的其他测试用例的数量;即:每个测试用例都必须体

现尽可能多的不同的输入情况,以使最大限度地减少测试所需的全

部用例的数量;(经验而言,是用于生成有效测试用例的约束。)o覆盖了大部分其他可能的测试用例:使用或不使用这个特定的输入集合,哪些错误会被发现,哪些会被遗漏掉。即:应该尽量将程序

输入范围进行划分,将其划分为有限数量的等价类,这样就可以合

理地假设测试每个等价类的代表性数据等于测试该类的其他任何

数据。(经验而言,是用于生成无效测试用例的约束的。)具体步骤为:

1.确定等价类:确定等价类是选取每一个输入条件,将其划分为两个

或更多的组。这里可以借助表格来进行划分,并确定了两类等价类:

有效等价类、无效等价类。

2.生成测试用例。(具体三步就不再叙述了)

文尾,顺便提一点个人经验:依据规格说明确定输入条件时,一定要思维紧密和周全,否则会出现很大的遗漏性;且用单个测试用例覆盖无效等价类,是因为某些特定的输入错误可能会评比或取代其他输入错误检查。所以应:少而全、多而专。

《The Art of SoftWare Testing》读书笔记(19)_黑盒测试之边界值分析、错误猜测

边界值分析法,有较好的测试回报率。该法较简单,仅是用于考察正处于等价划分边界或在边界附近的状态。因此,只需明确边界条件这一定义即可。边界条件,是指输入和输出等价类中那些恰好处于边界、或超过边界、或在边界以下的状态。

错误猜测法,没有用到任何特殊的方法,只是利用直觉和经验猜测出错的可能类型,然后编写测试用例来暴露这些错误。基本思想是列举出可能犯的错误或错误易发情况的清单,然后依据清单来编写测试用例;并且在阅读规格说明时联系程序员可能做的假设来确定测试用例,也就是说规格说明中的一些内容会被忽略,要么是由于偶然因素,要么是程序员认为其显而易见。

文尾,需提及注意的是:边界值分析法,考虑到了结果空间的边界(因为输入范围的边界并不总是能代表输出范围的边界情况。)

《The Art of SoftWare Testing》读书笔记(20)_黑盒测试之因果图分析

因果图分析法,依作者而言,是为了解决边界值分析和等价划分的一个弱点:未对输入条件的组合进行分析。而因果图恰恰有助于用一个系统的方法选择出此类高效的测试用例集,并且可以指出规格说明的不完整性和不明确之处。

因果图,是一种形式语言(有严格语法限制的语言,计算机语言都是形式语言),是将自然语言描述的规格说明转换为因果图。实质上,是一种数字逻辑电路(一个组合的逻辑网络),但没有使用标准的电子学符号,而是使用了稍微简单点的符号。具体有六步(涉及到的每步具体过程及图样,由于篇幅,都在此略去):

1.将规格说明分解为可执行的片段;

2.确定规格说明中的因果关系;

3.分析规格说明的语义内容,并将其转换为连接因果关系的布尔图,即:因

果图;

4.给图加上注解符号,说明由于语法或环境的限制而不能联系起来的“因”

和“果”;

5.过仔细地跟踪图中的状态变化情况,将因果图转换成一个有限项的判定

表;

6.将判定表中的列转换成测试用例。

《The Art of SoftWare Testing》读书笔记(21)_测试策略

本章最后,作者给出了一个合理的测试策略:“测试用例涉及方法可以组合为一个整体的策略,即:每一种方法都可以提供一组具体的有用的测试用例,但是都不能单独提供一个完整的测试用例集,所以一组合理的策略为:

1.如果规格说明中包含输入条件组合的情况,应首先使用因果图分析方法;

2.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使用边界值分析方法。应注意,是对输入和输出边界进

行分析;

3.为输入和输出确定有效和无效等价类,在必要情况下对确认的测试用例进

行补充;

4.使用错误猜测技术增加更多的测试用例;

5.针对上述测试用例集检查程序的逻辑结构,即白盒测试的五种方法。可适

当的增加足够数量的测试用例,以便覆盖准则得到满足。”

《The Art of SoftWare Testing》读书笔记(22)_ 模块(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是本书第五章讲述的重点。它是构建大型程序(>500 lines codes)测试的第一个步骤。可从三个方面给予了概括:

o定义上:单元测试是对程序中的单个子程序、子程序或过程进行测试的过程,即:一开始并不是对整个程序进行测试,而是首先将注

意力集中在对构成程序的较小模块的测试上面;

o必要性上:它是一种管理组合的测试元素的方法手段;以减轻调试(准确定位并纠正某个已知错误的过程)的难度;并提供同时测试

多个模块的可能,将并行工程引入软件测试中。

o目的上:它是将模块的功能与定义模块的功能规格说明或接口规格说明进行比较。

文尾,需指明:单元测试的目标不是为了说明模块符合其规格说明,而是为了揭示模块与其规格说明存在着的矛盾。

《The Art of SoftWare Testing》读书笔记(23)_单元测试用例设计单元测试用例的设计,需先明确两点:

o单元测试设计测试用例时,需两种类型的信息,即:模块的规格说明、模块的源代码。

o虽单元测试总体上是采用面向白盒测试的,但是其设计主导思想是:使用一种或多种白盒测试方法分析模块的逻辑结构,然后使用

黑盒测试方法对照模块的规格说明以补充测试用例。

文中,作者给予了实例讲解。从中可获悉:在使用白盒测试方法前,需要列举出程序中所有的条件判断;而在使用白盒测试方法时,应在开始就使用多重条件覆盖的方法;而在使用黑盒测试方法时,最好要使用边界值分析的方法,且不要依据边界值分析的结果来重写白盒测试的测试用例,最好黑盒测试的用例再单独写出来进行补充,不改动前边已经确认过的白盒测试的测试用例。

文尾,须明确两个观点:其一、多重条件覆盖准则要优于其他准则;其二、任何逻辑覆盖准则尚不足以胜任作为生成模块测试用例的惟一手段。同样,无论在白盒测试中判定状态或生成测试用例时都需要利用这样一个辅助手段:列表;即,状态判定表。

《The Art of SoftWare Testing》读书笔记(24)_增量测试与非增量测试

执行单元测试过程中,有两点需考虑:其一、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测试用例集;其二、将模块组装成工作程序的方式。前者涉及的内容在上篇已叙述过,而后者,涉及模块测试用例编写的形式、可能用到的测试工具类型、模块编码和测试的顺序、生成测试用例的成本以及调试的成本等。它有两种具体实现方法:增量测试(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的开发或测试过程)、非增量测试。

o增量测试:将测试的模块组装到测试完成的模块集合中,再进行测试。且必须要为每个模块准备一个驱动模块,但不需要桩模块。

o非增量测试:先要独立地测试每个模块,再将这些模块组装成完整的程序。且测试单独的模块时,需一个特殊的驱动模块和一个或多

个桩模块。

3.驱动模块:人们编写的一个小模块,用来将测试用例驱动或传输到

被测模块中,也可以用测试工具替代;还必须向测试人员显示该模

块的结果。

4.桩模块:被测模块可能调用到了其他的模块,所以还必须使用一个

额外的组件,即:特殊模块,用于模拟被调用模块的功能。

文尾,需提及一个结论:增量测试要更好一些。原因如下:

?非增量测试所需的工作量要多一些;(桩模块)

?增量测试可以较早发现模块中与之不匹配接口、不正确假设

相关的编程错误;

?增量测试,调试会进行得比较容易些;(调试)

?增量测试会将测试进行得更彻底;(可能会诱发先前测试完

的模块出现新缺陷,且会经受更多的检验)

?非增量测试所占用的机器时间显得少一些;

?模块测试阶段开始时,非增量测试,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进行

并行操作,即:所有的模块可以同时测试。

《The Art of SoftWare Testing》读书笔记(25)_几个误解

在开始概述两种增量测试方法之前,作者对几个误解给予了澄清:

?自顶向下的测试、自顶向下的开发、自顶向下的设计被常用

作近义词。

自顶向下的测试和自顶向下的开发确实是近义词,表示安排

模块的编码和测试顺序的策略;而自顶向下的设计则完全不

同并且是独立的概念,即:按自顶向下模块设计的程序既可

使用自顶向下的方式,也可使用自底向上的方式进行增量测

试。

?自底向上的测试(或自底向上的开发)常被错误得当作非增

量测试;

原因在于自底向上的测试的开展方式与非增量测试是相同

的,即:对底层或终端模块进行测试。

《The Art of SoftWare Testing》读书笔记(26)_自顶向下测试、自底向上测试

自顶向下测试,是从程序的顶部或初始模块开始。

o测试开始之后,挑选哪一个后续模块进行增量测试没有惟一正确的方法;

o惟一的原则是:要成为合乎条件的下一个模块,至少一个该模块的从属模块(调用它的模块)事先经过了测试。

o该测试策略里边最关键的可能就是编写桩模块了。

o它涉及到的几个关键点概括为:桩模块的返回信息一定要给予此次调用所希望的返回值,否则调用模块将会发生失效或是产生一个混

乱的结果;早期,测试数据要通过其一个或多个桩模块提交给模块

的。

o需要指出一点,就是测试完一个模块后,就用一个实际的模块代替其中的一个桩模块,而该模块需要的桩模块也被添加起来。需要注

意的是:不存在最佳的模块序列。但尽量让包含I/O操作的桩模块

和重要的桩模块添入。

自底向上测试,是开始于程序的终端模块,此类模块不再调用其他任何模块。

o测试完这些模块之后,同样没有最佳的方法来挑选要进行增量测试的下一个模块;

o惟一正确的原则是:要成为合乎条件的下一个模块,该模块所有的从属模块(它调用的模块)都已经事先经过了测试。

o需要指出的是,如果终端模块是多个的话,既可以进行串行测试,也可以进行并行测试。且每一个模块都需要一个特殊的驱动模块,

即:包含着有效的测试输入、调用被测模块且将输出显示出来(或

将实际输出与预期输出作比较)的模块。

o对于测试序列也同自顶向下测试的一样。

《The Art of SoftWare Testing》读书笔记(27)_几个注意点

本章,最后作者给予了单元测试的其他部分的实际测试策略。

1.应对测试用例进行测试。当测试用例造成模块输出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

不匹配的情况时,存在两个可能的解释:要么该模块存在错误;要么预期的结果不正确(测试用例不正确),所以为了将这种混乱降低到最低程度,应在测试执行之前对测试用例集进行审核或检查。

2.使用自动化测试工具可以使测试过程中的枯燥劳动减至最低;

3.在准备单元测试时,要重温以下心理学和经济学原则,会有所裨益的;

4.因为个人试图测试自己编写的程序所带来的心理学问题,也适用于模块测

试。

《The Art of SoftWare Testing》读书笔记(28)_更高级别的测试

本书第六章,主要讲的是更高级别的测试,它最适合用于软件产品。可从两个层面来概述。

o更高级别的测试

当程序无法实现其最终用户要求的合理功能时,就发生了一个软件

错误。因而即使完成了一次非常完美的单元测试,仍然不能保证已

经找出了程序中的所有错误,所以必须有这一测试环节。

o软件开发过程与测试过程的对应

软件开发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沟通有关最终程序的信息、并将信息

从一种形式转换到另一种形式,因此,绝大部分软件错误都可以归

因为信息沟通和转换时发生的故障。

现有三个补充的方法来预防或识别这些错误,它们分别是:

o可以使软件开发过程更加精密,以防其中出现很多错误;

o在每个阶段结束时,可以引入一个独立的验证过程,在进入下一个阶段之前尽可能多地发现问题;

o对不同的开发阶段采用不同的测试方法。即:将每一个测试过程都重点针对一个特定的转换步骤,从而也针对一类具体的错误。(能

在开发过程和测试过程之间建立起一对一的联系,能避免没有效果

的多余测试,并使我们不会遗漏掉大量的错误类型。)

文尾,需注明的是:测试过程顺序并不一定意味着严格的时间顺序,多种测试在时间上是可以发生部分重叠测试的。但需要说明,集成测试往往并不作为一个独立的测试步骤,而且在进行增量模块测试时,它是模块测试的隐含部分。(开发过程与测试过程的对应关系图,由于篇幅的原因,在此就不再叙述。)

《The Art of SoftWare Testing》读书笔记(29)_功能测试

功能测试,作者从三个方面来概述:

o定义上:是一个试图发现程序与其外部规格说明之间存在不一致的过程。

o方法上:通常是一项黑盒测试,即:要依赖早期的单元测试的过程来实现理想的白盒逻辑覆盖准则。

o过程上:需要对规格说明进行分析以获取测试用例集。

《The Art of SoftWare Testing》读书笔记(30)_系统测试、系统测试的执行

作者从两个方面来概述一下系统测试,至于细节就不再详细叙述了。

o对错误理解方面而言,主要是容易跟功能测试混淆。(应重点注意那些在设计外部规格说明的过程中所犯的转换错误。)

o对困难性而言,是由于要将程序与其目标进行比较,是系统测试的核心目的,可是没有说明使用什么样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因此,系统测试采取一种不同的测试用例设计法,共计15种的系统测试策略。(具体每个测试策略所采用的步骤就不再叙述了。)它们分别是:能力测试、容量测试、强度测试、易用性测试、安全性测试、性能测试、存储测试、配置测试、兼容性/配置/转换测试、安装测试、可靠性测试、可恢复性测试、适用性测试、文档测试、过程测试。

系统测试的执行,所涉及的关键是:规定了不能进行系统测试的人员及机构:一是程序员;一是负责该程序开发的机构。原因如下:

o执行系统测试的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必须与最终用户相同;

o系统测试是一项“随心所欲,百无禁忌”的活动,而软件开发机构会受到心理束缚,有悖于此项活动。大多数的开发机构最为关心的

是让系统测试进行得尽可能顺利并按时完成,而不会尽力证明程序

不能满足其目标。系统测试至少应由很少受开发机构左右的独立人

群来执行。也许最经济的执行系统测试的方法,是将测试分包给一

个独立的公司来完成。

《纪录片编导与制作》读书笔记

该书在一版序中写道:纪录片的制作就如恋爱和做生意一样,是要经过尝试与失败,在实践中学会的,而并不是书力所能及的。 还是那句话:实践出真知。 纪录片编导与制作(第三版) 【美】Alan Rosenthal 著张文俊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作者长期从事纪录片编导、制作与教学的丰富经验和杰出成就,以创作理念为主线,配以经典和翔实的实例,全面阐述和探讨了纪录片从创意、制作到发行过程中常常要面对的问题,如纪录片创意与选题、项目建议书的编写要领、调研内容与方法、片子架构、导演的职责、采访、实地拍摄、解说词的写作、编辑方法与复杂性、预算分析、制片与筹资途径、问题与挑战等等,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案与技法;不仅具有完整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且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影视编导与制作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课程教材,同时也是从事纪录片创作的从业人员及专业人士的难得的、高水准的参考手册与实用指南。 作者简介 Alan Rosenthal,生于英格兰,曾就读牛津大学攻读法律专业,制作过六十余部影视片,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和以色列。著作包括《感受一下耶路撒冷:一位犹太影片制作者的回忆录》(Jerusalem,Take One:Memoirs of a Jewish Filmmaker)、《为什么是文献片?》(Why Ducudrama?)和《纪录片的新挑战》(New Challeges for Documentary)等。曾获皮博迪新闻奖和国际纪录片协会学术成就奖。曾在斯坦福大学、大不列颠和澳大利亚国家电影学院任教,同时也是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通讯学院的资深教授。近期进行的项目主要是在耶路撒冷、伦敦、纽约等。最新的影片是《阿道夫〃艾希曼:绝密回忆录》(Adolf Eichmann:The Secret Memoirs)。 目录 三版序 二版序 一版序 译者序 第1章引言 第一部分从创意到初稿 第2章准备 第3章开始工作 第4章建议书的写作 第5章调研 第6章片子构架 第7章开始初稿写作 第8章初稿的完成

20篇教师读书笔记-经典(有目录)

教师读书笔记20篇

目录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2) 《有效教学方法》读后感 (3) 《我的教学生涯》读后感 (5) 《世上最划算的教育》读后感 (5) 读《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所感 (6) 读班主任教育教学丛书有感 (7) 做一名幸福的老师 (8) 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 (9) 《爱的教育》读书感悟 (10) 读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有感 (10)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心得 (11) 读《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 (11) 读《向孩子学习》有感 (13)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读书心得 (14)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15) 读《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15) 《有效教学和谐课堂》读书心得 (17) 读《高效课堂22条》心得 (18) 读《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有感 (19) 读《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21)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读后感 (22) 读《新基础教育论》有感 (23)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我利用假期的时间细细品读了《儿童发展心理学》这本书,从中受益非浅,或多或少给我一点点启发,它让我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我的小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建构了理论基础。 本书主要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地位不断的强化用心理机能形成的过程来说明心理机能的涵义,使心理学的发展从描述性阶段向说明性阶段过渡,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此提供说明性的控制论模型。儿童是人生起点时期,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的时期,也是人类个体心理发生发展、撒播智慧种子的播种季节。本书不仅让读者对儿童发展心理学有了比较直观的基本认识,同时也为下两篇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具体内容作了铺垫。例如: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社会角色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承担“学生”的责任,核心活动由“游戏”变为“学习”。学习环境和作息习惯的改变,导致了一部分学生生活上的不习惯,儿童发展年龄阶段任务的不同,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一年级学生虽然对学习充满好奇,但持久性不强,自控能力较差。学前教育的差异,会给学生带来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差异。学生对师长的依赖性特别强。伙伴间交往以“玩”为主题,在接触群体规范,学生经常会出现“违规”和“告状”现象。三年级开始,学生从儿童期转入少年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要求明显增强,各方面能力发展较快。学科学习的难度和强度的增大,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不适应,作业拖拉,成绩退步。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分化,学科偏爱的形成,也促进了其个性和爱好的逐步显现。三年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增强,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增强。 心理健康干预指在确诊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适合学生的心理治疗方法对学生心理问题及行为进行矫正的过程。对于不同层面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如果能细心观察,并提前发现一些普遍性、可能导致学生们心理问题发生的事,我们完全可以对此进行集体的预防性干预。心理健康教育越早越好,别等问题严重了才想办法。例如:我校设立了“心理广播站”,每周三对全校进行各方面的心理辅导,开展了主题教育“我是最棒的”,挖掘学生“分数”以外的能力,使其重拾信心。学校又开展主题教育“调整心态迎接考试”对学生考前心态调整进行干预指导。指导学生正确对待E时代可能造成的一些不良的心理健康隐患,开展了集体指导讲座“沉溺网络的危害”,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等,而不是沉溺于网络游戏虚度年华,指导家长改变错误的教育观念与教养方式。这些不同的主题教育都是根据学生不同时段可能发生的不

读一本好书读书笔记(详)

书目《爱的教育》 (意大利)亚米契斯 一、好词: 满面春风无奈哽咽和善可亲丰衣足食赖以求食心满意足 二、好句: 1、秋天的天空,澄碧如洗。早晨的空气,清凉如水。 2、夕阳散放着灿烂的余辉,少年的金发更显得无比的辉煌。 三、读后感 这本书表现了作者安利柯把老师对同学爱的表现写了出来,写的生动,把老师对每个爱同学的事情也写了出来。 这本书写的很优雅,很美妙,还讲了小孩子的爱国之情,勇敢向前的精神。把父母爱孩子的表现也写了出来,最好的是孩子的爱国之情,其中有两个小故事讲的非常动人、好听。看完这本书给了很大的启发,让我知道该怎么做一个好人,怎么去做一件好事,让我知道了快乐与不快乐。 书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 好词 心宁不安烟消云散漫不经心心惊胆战提心吊胆鸦雀无声溜之大吉 好句 钢是在烈火里燃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中从不灰心丧气. 主要内容 本书讲述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从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贫苦少年,逐渐成长为一个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奋斗毕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历程。保尔表现出了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所具有的坚毅、勇敢、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他把自己宝贵的青春交给了党和人民,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仍勇敢地拿起笔服务于人民。保尔的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保尔的事迹和品格是每一个21世纪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书目《童年》 作者:高尔基 好词 胖乎乎乐呵呵湿漉漉 黑漆漆呲牙咧嘴心烦意燥 好句 1、那曲子激昂中含着忧伤,仿佛是从高山奔流而下的河水,激荡在房间中。 2、怨恨是块冰,遇暖就融化。 我的感悟: 这本书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应该学会珍惜。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从现在开始,我就要执着求知、不怕困难、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我也要像阿廖沙那样,在苦难中寻找生命的坚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卢梭《社会契约论》

学院:中原工学院 班级:RB软工移151 学号:201560140 姓名:袁若飞 2017年4月2日 摘要: 《社会契约论》又译《民约论》,或称政治权利原理是法国思想家雅克.卢梭与1762年写成的一本书。《社会契约论》第一次提出了“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在民主制度的基石。《社会契约论》是17世纪和18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政治理论。霍布斯、洛克、和卢梭都是《社会契约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的社会契约思想在他们的著作中得到集体体现。 卢梭的这本《社会契约论》亦被有人指出是法国雅各宾专政以及德国法西斯专政的思想来源。以我对于政治浅显的认识看来,是这本书中主权者即国家的在卢梭的政治理论中的崇高地位被有心的政治家所利用,演化为各式集权的民主主义。然而卢梭的思想对于现代世界的影响颇大,通常认为卢梭是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导师,其思想直接地引领着法国大革命的进程,并且当时的宪法性文献《人权宣言》也体现了卢梭的思想。甚至美国的《独立宣言》中亦可找到卢梭社会契约论的原型。

关键词:《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社会契约思想 看完整本书印象最深的话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从而了解了以前所学的“天赋人权”的理念来源自哪里。人类为了更加稳定和平和的生活反对集权和暴政,放弃自然社会中生而为人的权力和自由,而是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从而获得更有保障的自由。 社会契约论假定人类在国家之前是处于没有政府的自然状态,卢梭认为自然状态是一种原始的感情状态,人们通过悲悯心和自爱心约束着人类的行为,但是他并不认为自然状态是理智的。尽管在自然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天生而来的自由,但是在这种自然的状态下人们的财产和生命没有办法得到保证。因此,我们需要一个社会的契约,以确保每个结合者的各项权利得以得到国家的保障。在在建立契约的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舍弃掉自己的一部分自由去实现集体的利益,去换取成为这个社会的公民应该享有的稳定和安宁,从而维护自己作为公民的自由。 两个世纪以前的这本著作中,卢梭就完整的呈现了人类社会的理想的状态,没有暴政与集权,取而代之的却是民主。全书几个核心的词汇:公民、主权者、执政者、法律和立法者。正是这几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类社会。本书不是对现存的社会关系的一种探讨,也不是历史哲学,更像是一种理想却又不同于柏拉图

管理学读书笔记(叶国灿)

第一章管理学导论 一、管理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通过各级管理者有效地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职能,优化各种资源配置,整合组织力量,实现组织特定目标的过程。 (二)管理的二重性 1.管理的自然属性 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即合理组织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2.管理的社会属性 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即维护特定社会制度下的生产关系。 (三)管理中的人性假设 1.经济人假设-亚当斯密 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必须加以鞭策;人的行为动机源于经济诱因,必须以计划、组织、激励、控制等为主要内容建立管理制度,并以金钱和权力维持员工的效力和服从。 麦格雷戈提出两种相对的管理理论:X理论与Y理论。 X理论实际上是对“经济人”假设的运用,如下: (1)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 (2)多数人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听别人的指导。(3)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工作。

(4)多数人工作是为了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努力工作。 (5)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多数人都是符合上述设想的人;另一类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该当负担起管理的责任。基于经济人的假设,相应的管理方式和要点如下: (1)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提高生产效率和完成生产任务,而对人的情感和道义可以不负责任,只重视任务而不考虑感情,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导和监督。这种管理被称为任务型管理。 (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工人的主要任务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3)在奖励制度方面,主要是用金钱刺激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 (二)社会人假设 人的主要动机是追求社会需求的满足。只有满足员工的社会需求时,工作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社会需求不仅是物质的满足,更重要的还包括同事之间的接纳和喜爱,即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社会需求的满足往往比“经济人”的报酬更激励工人。 管理方式: (1)管理人员不应只注意完成生产任务,而应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上。 (2)管理人员不能只注意指挥、监督、计划、控制和组织等,而更应该重视职工之间的关系,培养和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集体感。 (3)在实行奖励时,提倡集体的奖励制度,而不主张个人奖励制度。

2017教师的读书笔记4篇

2017教师的读书笔记4篇 【教师的20项修炼读书笔记范文】 学期末,学校给我们每位教师发了两本书籍,其中一本是《教师的20项修炼》,是郭元祥教授花了十年时间才完成的,是我们所有教师都值得用一生去读的书。整本书分为三篇:第一篇“修炼教师形象”,第二篇“精练教师生活”,第三篇“锤炼教师专业”。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篇“修炼教师形象”之四:教师的习惯——习惯成就人生。 一、良好的教育教学行为习惯成就教师的教育素质。 教师的习惯是一种教育行为表征;是一种教育观念、教育思维的反映,是良好教育的一种表征。尽管教师的教育行为习惯有时是无意识或者有意识形成的,但都能从中解读出支撑这种行为习惯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教师的教育思维方式。 同样,教师的教育习惯的改变也必然是教育观念的改变。因为教师就是学生的榜样。作为教师,一方面我们传道、授业、解惑,这些都是导致学生思维改变的学习,另一方面,我们是通过日复一日的行为感化着身边的学生,是运用自身的魅力引导着学生。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着走;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每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心里,都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着现场的观摩表演,这就是无声路标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

二、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是教师应养成的一种良好习惯。 知晓学生的姓名含义、知晓学生的生活习惯、知晓学生的个性特点、知晓学生的行为方式、知晓学生的思维方法、知晓学生的爱好兴趣、知晓学生的困难疑惑、知晓学生的家庭情况等等。教师要让学生学有所得,首先要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学生学情,才能“对症下药”,事半功倍。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能让学生的心更加贴近。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养成了解、理解学生的好习惯。 三、教师应具有尊重、关爱、激励学生的良好习惯。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余姚、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地位,比刻板的要求和无端的指责更具有感动力和感化力。教师尊重学生,是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起点,是师生合作的道德前提。关心爱护学生、激励鼓励学生,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 拿破仑•西尔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教师的习惯不仅关乎教师自我的命运,更关乎学生的命运。 通过对《教师的20项修炼》的学习,我更好的认识达到自己的不足,离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来获取进步。教师是终身修炼的一门功课,值得用一生去学习和研究。 《给新教师的忠告》读书笔记2017教师的读书笔记(2)| 返回目录作为一名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你憧憬着期盼着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知识讲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 摘录: 建筑成了时代的镜子。 现代的建筑关心住宅,为普通而平常的人关心普通而平常的住宅。它任凭宫殿倒塌。这是时代的一个标志。 为普通人,“所有的人”,研究住宅,这就是恢复人道的基础,人的尺度,需要的标准、功能的标准、情感的标准。就是这些!这是最重要的这就是一切。这是个高尚的时代,人们抛弃了豪华壮丽。 作为一种有造型激情的东西,建筑在它的领域里,也要从头做起,要使用那些易于打动我们意识的、易于满足我们视觉欲望的因素,并且把它们处理得使它们的形象能以精致或粗犷、动乱或宁静、淡漠或热衷来清楚地影响我们; 体块是一种能充分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并使我们能够借以感知和量度的因素。 表面是体块的外套,它可以消除或丰富我们对体块的感觉。 平面是体块和表面的生成元,是它,不可更改地决定了一切。 建筑是一件艺术行为,一种情感现象,在营造问题之外,超乎它之上。营造是把房子造起来;建筑却是为了动人。当作品对你合着宇宙的拍子震响的时候,这就是建筑情感,我们顺从、感应和颂赞宇宙的规律。 我们正处于一个建设时期,一个重新调整以适应于新的社会和经济条件的时期。我们正在绕过一个海岬,新的前景只有在彻底修正现行的手段和确定合乎逻辑地建立起来的新的结构基础之后才能恢复伟大的传统路线。 有序布局是把轴线分等分级,也是目标的分等分级,意图的分类。 如果说数字计算的结果使我们感到满意和和谐,这是因为它们来源于这轴线。如果,根据计算,飞机的外形像一条鱼,像自然物体,这是因为它重新找到了轴线。如果独木舟、乐器、涡轮机,这些实验和计算的成果,在我们看来都像“有机的”现象,这就是说,像某种生命的载体,那是因为它们排列在轴线上。 现代的工程师,首先追求功能而把形式放在第二位,但他的成果总是造型美观的。优秀的现代画家为造型而追求造型,如果他有必要的能力,成品在造型上就会令人满意。 读后感: 看完《走向新建筑》,这是柯布西耶创作的一本现代建筑学的纲领性书籍。但是由于这本书语言的速度很快,而且是跳跃式的,没有明晰的条理。所以作为初学建筑的学生不能理解的足够清楚。所以我主要是感受柯布破旧立新的英雄主义激情和对建筑的热情。 柯布的美学观是完全现代主义的,特别偏好当时的立体主义以及某些未来主义。他认为真正的美必须是抽象的,他不停的提到“体块”“比例”“几何”,最反对的就是装饰,特别是住宅里面各种没用的各种风格的家具和装饰。 另外,柯布在开篇就提出的“工程师的美学”其实可以归结到一种自然美。因为工程师是忠于数学的,忠于自然规律的,所以是美的,柯布大力赞美了飞机、汽车和轮船的设计,对比建筑的落后。柯布还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这是流传最广的一句话。 但是柯布从来没有认为所有的建筑都是这样,他在提倡“工程师的美学”的同时,又说“凸凹曲折是建筑师的试金石。他被考验出来是艺术家或者不过是工程师。柯布并没有让建筑师变成工程师,而是一个考虑到这些因素并超越他们而成为一个艺术家。这种艺术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他不在意风格、不在意古典的一整套东西。而是从使用者的真实需要出发,首先正确地建造,然后艺术地建造。 这本书其实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号召建筑师向工程师学习,另一部分是确立现代

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篇一:读书笔记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读书笔记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写好作文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现在市场上有一些快速作文、 作文速成法之类的指导书,当然是针对如今学生急于写好作文的心理,实际上这些说法都是不科学的。就算是天才,也需要在生活中 有了阅历才能产生感悟,进而写出文章。一朝一夕就掌握写作文、 写好作文的本领,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写好作文是靠真功夫的,真 功夫怎么来?这就要在平时打好基础了。一是从生活中来;二是从 书本中来。 阅读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阅读可以开阔视野,提高表达能力, 促进思维、品质的成长。写作是从阅读开始的,阅读分为两大类: 我们上语文课,学习别人的文章这是课内阅读。当然,这种阅读是 有限的,所以更重要的是课外还应花一定的时间看些有益的书。古 人云:“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内”说的是就是这个理。 那么,阅读读什么?怎么读?首先要明白,阅读是一种了解知识、 了解他人的手段,那么阅读就要有自己的见解。别人的书就是他自 己的体验与感悟,表达了对生活、人生或某事物的看法,这可能引 起你的共鸣,也可能遭到你的反对,但不论是哪一种,对于阅读而言,这种情感的参与本身就是一次思维的锻炼,别人的书也可能是 介绍某种或某些知识,那么你可以从中学到许多曾经不知道的东西,学习别人的写法,不是于无形中长了见识么?写起作文自然是得心 应手。其次还要博群书。要知道,写文章并不仅仅需要语文知识, 同学们应该清楚文史哲是不分家的,而且文与理工科都是有关联的,知识多了不压人。别人的文字也可能写得很美,你从中会受到启发:如何遣词造句、表情达意,如何构思,如何开头、结尾,这些积累 起来不都是经验吗?别人的经历也许会教育你怎样做人,怎样面对 困难,怎样与人相处,这些也有可能引发你的感悟,由此而生出写 作的念头,不更是一举多得吗?所以有人说“读书是自我拯救、自我 提升、自我超越的途径。”阅读的好处同学们容易明白,但是坚持就 不容易了,有必要提醒同学们,读书是要持之以恒的,同时要分门 别类,有的精读,有的略读。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他鼓励他的学生:“要么成为 作家,要么成为一个优秀的读者。”这位美国诗人的话说得太好了,

社会契约论 读书报告

刺向封建专制的利刃 ——《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 一、《社会契约论》创作背景 14、15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封建经济开始逐步瓦解;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天主教实力被削弱,适应资产阶级需求的新教形成,17世纪,英国爆发了著名的“光荣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随后英国便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工业革命,这股“工业化风暴”迅速席卷了整个欧洲,并且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社会的面貌;另外,人文主义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人们意识形态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种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形成了一股时代的洪流。 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诞生了很多大师,这些大师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著作,它们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新方向,适应了社会变革的新需求,提出了新观念、新思想和新理论,给我们的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时至今日,大师们的作品仍然对我们的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社会契约论》就是其中之一。 二、《社会契约论》主要类容: 《社会契约论》分为四卷,每卷论述的主题都不同。 1.第一卷论述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契约: 社会结构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决定的,不是天生的,这从根本上驳斥了“有些人生来就是被奴役”这一观点。同时社会也不是建立在强力的基础上,因为绝对的强力是不存在的,所以没有哪种强力可以迫使人一直服从,除非它可以使人自愿服从。 社会契约是最原始的约定。自然状态下侵害人类生存的力量超过了个人的限度,于是人类就要改变生存状态,转而走向联合,这样集体的力量便可以战胜、破坏力量,这是社会契约产生的原因。形成了约定后,每个人都在一个“主权体”的指导下共同平等地生活。这个“主权体”可以称为国家,而缔约者就是最初的

《任正非传》读书笔记

《任正非传》读书笔记 《任正非传》亲述任正非跌宕起伏、传奇精彩的一生。知名财经作家孙力科,历时十年,数十次深入华为,采访华为和任正非历程中各个关键人物,几度增删,创作成此书。全书展现了任正非从出生至今70多年的人生画卷,从入伍到退役进国企,从艰难创业到开拓海外市场,囊括其人生道路上各个关键点,时间跨度之长,内容之丰富,前所未有。迄今为止,任正非一生真实讲述,不保留,不回避。追寻任正非创业至今一路心迹,娓娓道理,知无不言。 作者简介 知名财经作家孙力科,历时十年,数十次深入华为,采访华为和任正非历程中各个关键人物,几度增删,创作成此书。全书展现了任正非从出生至今70多年的人生画卷,从入伍到退役进国企,从艰难创业到开拓海外市场,囊括其人生道路上各个关键点,时间跨度之长,内容之丰富,前所未有。 引言

凡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大人物,身上一定有他独特的闪光点,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个特质褒义的讲叫执着,贬义的讲叫固执。在任正非的身上,我想这一点更加明显。 第一部分:坚持 坚持,是任正非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地方。坚持这个词,褒义的讲叫执着,贬义的讲叫固执。纵观古往今来王侯将相,能取得一定的成就,坚持是必须条件。“坚持就是胜利”,三岁的孩子都知道的道理,我有一段时间也将此句奉为座右铭,贴在墙上。华为能有今天的成就,没有任正非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会有今天,尽管很多员工说他是独裁者,说他是军阀,但不可否认是他把华为带到世界通信行业的霸主之林。突然又想到毛泽东,前几天去北京,还看到了他老人家的仪容,就是这个时代伟人,一样有着变态执着的精神,取得了旷古功绩,也犯了严重错误。任正非是学毛标兵,他的管理中时刻都渗透着毛主席的思想。所以他也一样的会犯错,但是这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华为的进步和发展。说到现在我似乎有一点理解,何谓坚持,在大方向上的坚持,再变态也不为过,前提是符合历史的进程,这就是就是个人眼光和时代的要求,两者有匹配,靠的是智慧和机遇!任正非阴差阳错搞了通讯,并且变态的坚持,刚好赶上了这个时代,所以他成功了,盖茨研究了windows操作系统,因为坚持,所以也成功了,如果他们做汽车的,会不会如此成功呢,不一

教师读书笔记20篇

教师读书笔记20篇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我利用假期的时间细细品读了《儿童发展心理学》这本书,从中受益非浅,或多或少给我一点点启发,它让我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我的小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建构了理论基础。 本书主要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地位不断的强化用心理机能形成的过程来说明心理机能的涵义,使心理学的发展从描述性阶段向说明性阶段过渡,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此提供说明性的控制论模型。儿童是人生起点时期,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的时期,也是人类个体心理发生发展、撒播智慧种子的播种季节。本书不仅让读者对儿童发展心理学有了比较直观的基本认识,同时也为下两篇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具体内容作了铺垫。例如: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社会角色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承担“学生”的责任,核心活动由“游戏”变为“学习”。学习环境和作息习惯的改变,导致了一部分学生生活上的不习惯,儿童发展年龄阶段任务的不同,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一年级学生虽然对学习充满好奇,但持久性不强,自控能力较差。学前教育的差异,会给学生带来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差异。学生对师长的依赖性特别强。伙伴间交往以“玩”为主题,在接触群体规范,学生经常会出现“违规”和“告状”现象。三年级开始,学生从儿童期转入少年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要求明显增强,各方面能力发展较快。学科学习的难度和强度的增大,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不适应,作业拖拉,成绩退步。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分化,学科偏爱的形成,也促进了其个性和爱好的逐步显现。三年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增强,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增强。 心理健康干预指在确诊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适合学生的心理治疗方法对学生心理问题及行为进行矫正的过程。对于不同层面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如果能细心观察,并提前发现一些普遍性、可能导致学生们心理问题发生的事,我们完全可以对此进行集体的预防性干预。心理健康教育越早越好,别等问题严重了才想办法。例如:我校设立了“心理广播站”,每周三对全校进行各方面的心理辅导,开展了主题教育“我是最棒的”,挖掘学生“分数”以外的能力,使其重拾信心。学校又开展主题教育“调整心态迎接考试”对学生考前心态调整进行干预指导。指导学生正确对待E时代可能造成的一些不良的心理 健康隐患,开展了集体指导讲座“沉溺网络的危害”,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等,而不是沉溺于网络游戏虚度年华,指导家长改变错误的教育观念与教养方式。这些不同的主题教育都是根据学生不同时段可能发生的不同问题进行有意识的集体预防性干预途径,这些特定的集体干预内容,可以在不同时段疏导学生的心理,防范于未然,则能大大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篇一:如何写读书心得体会】 如何写读书心得体会 写读书心得体会,不仅可以明白书中或文中的内容和主旨,还可以培养明晰的头脑,敏锐的眼光;并且使日後无论做什麼事,有自己独特的主张或见解,不会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读书心得体会的有下列不同的写法: (一)简略写出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後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换句话说,就是应用自己的话语,把读过的东西,浓缩成简略的文字,然後加以批评,最重要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 (二)将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字,从写作技巧的观点来评论它的优劣得失,看看它给人的感受如何,效果如何. (三)应用原文做导引,然後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我们读了某一本书或某一篇文章以後,可以引用其中的一句话做为引导,然後发表自己的意见或看法. (四)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感想,然後引用读过的文章来做印证.这是一种「倒果为因」的写法,先说结果,然後说明为什麼是这一种结果的原因. (五)将读过的东西,把最受感动的部分做为中心来写;也可以把自己当做书中的「主角」来写;也可以采用书信的方式来写;更可以采用向老师或同学报告的方式来写. 其实,读书心得并不难写,把自己读书的收获和感想。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一篇“读书心得”。当然,读书心得比起摘抄、画写、读书提要那三种读书笔记确实复杂一些,难度大一点。一本厚厚的书,

一篇长长的文章,那么多内容,该从哪里写起呢?应当写些什么呢?你不要怕,只要读书真的有心得,就有的可写,也一定能写好。 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要写清楚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一首诗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使你受到教育。要让人看了觉得这确实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一首诗的感想。如果不紧扣住所读的书或文章,空泛地议论,那就不是一篇读后感,人家不知道你的感想从何而发。但是,复述书本里文章中的内容,要注意简明,要引用能说明问题的 内容,不要大段大段地摘抄。二是要写清楚读了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之后,你有哪些感受?受到了什么教育?要十分明晰地把自己的思想写出来,不要含混模糊。也就是说,你一定要把心中所“得”写出来。否则抄了大段大段的书,没有体会,或体会不多,那还怎么叫做读书心得呢? 三是要有分析。有些同学常常把读后感写成两大段:第一殷是书上怎么写的,抄了一大篇。第二段几句简单的套话,我学到了什么精神,今后准备怎么做。这样写,内容就显得很单薄。一篇读后感一定要有分析。一本书、一篇文章的某一点写得好,使你受到启发。那你就该讲讲:好在哪儿,使你受到什么启发,或是在写作上很有特色,“特”在哪里,“妙”在哪里,把这些感受有分析地具体写出来,这篇读书心得的内容就丰富、充实了。 二、摘要式读书笔记 摘要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时把与自己学习、工作、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题目、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摘录要有选择,以是否有用作为摘录的标准。摘录式笔记可分为: (1)索引读书笔记 (2)抄录原文读书笔记

《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及感受

《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及感受 《社会契约论》第一卷主要是讲契约论,第二卷主要讲的是主权论。我对这两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行一下介绍。 第一卷 在这一部分,主要谈到约定和契约。 在第一卷的开头部分,卢梭提到“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p4)其实,就是说,人虽然是自由的,但也要受到约束。在第一卷中,卢梭主要是为这种约束寻找一种依据。卢梭的观点就是,约定是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所以,卢梭首先谈到了约定。 首先,他从家庭的角度来谈约定。家庭是一切社会之中最古老而又唯一自然的社会。当孩子依赖父亲养育时,才依附于父亲。当这种需要停止,双方都恢复到独立状态。这时候,如果他们继续在一起,就需要靠约定来维系。卢梭进而将家庭放大到政治社会,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放大到首领和人民的关系。 之后谈到,社会秩序也不可能建立在强力的基础上,因为最强者无法一直保持强势霸权,除非他把强力转化为权利,把服从转化为义务。而强力并不构成权利,人们只是对合法的权力才有服从的义务。既然强力并不能产生任何权利,只剩下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 至此,卢梭为这种约束找到了依据——约定。同时,卢梭指出,在约定的情况下,并不能规定一方的绝对权威,另一方无限的服从,否者,这是无效而且自相矛盾的约定。 在约定的基础上,卢梭提出了社会契约。约定是社会契约的基础。卢梭提出一种假设,当人类达到这样一种境地,自然状态中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种种障碍,使得依靠个人的力量难以生存的时候,如果人们不改变生存方式,就会消灭。就“需要寻找出一种结合形式,亦即那种能以整体的共同力量来保护和捍卫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的结合形式,而且在这种结合体中,每个人在与所有其他的人相互结合的时候仍服从他的意志,且仍像以往一样自由。”(p19)这就是社会契约所要解决的问题。人民订立契约产生国家,并将自己的全部自然权利让渡给国家,即共同体。 第二卷 这一部分主要谈到主权、公意、立法三个问题。 首先,卢梭指出,主权是公意的运用,是不可转让、不可分割的。主权的不可转让性,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依据。首先,主权是意志的体现,意志是无法转让的,转让意志意味着出卖人的本质属性——自由。其次,所谓主权,实质上是全体公民公意的体现,不同于狭隘的个别意志,是一种集体生命,只能在全体人民的共同行动中表现出来,因而无法转让。关

《纪录片导论》读书笔记

《纪录片导论》读书笔记 作者:比尔·尼克尔斯(美) 时间: 对纪录片这一影片制作形式的概述 什么是纪录片?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提出的问题:涵盖了纪录片的道德、定义、内容、形式、种类、政治等论点 第一章:为什么道德问题对于纪录片制作很重要?探究了关于纪录片伦理道德一些方面,并提出了他们与故事片所带来的道德问题的各种类型有什么不同。 第二章:纪录片与其他电影类型的区别在哪里?并考察在解答这个问题时可采取的多种互为补充的方式。侧重点在不同历史时期重复出现的影片性质和状况。 第三章:什么赋予了纪录片电影属于自己的嗓音?介绍了从修辞学引入的概念,以展示纪录片如何是在受惠于修辞传统,以及纪录片制作者如何来表达那些要求社会舆论关注和解决的议题。 第四章:纪录片表现什么?为纪录片提供内容或者主题的那些议题的某些特点,特别是那些由纪录片提出的问题在多大程度上回避了科学上的或者纯逻辑上的解释。 第五章:纪录片是如何起步的?对20世纪20 年代以来构成纪录片惯例的四种起了一定作用的不同方式进行了识别分析。 第六章:纪录片的类型有哪些?纪录片的六种不同的模式或种类,每一个模式都有自己代表性的制作者。典型的影片、制度支持和观众期待的形式。 第七章:纪录片如何反映社会和政治问题?与第四、第五一样,从历史角度切入,探讨社会的中心议题在纪录片中的呈现:国家名族问题、女性主义问题、政治身份问题、多元化主义问题等。 第八章:如何写出有影响力的纪录片评论?提出了一些组织论文结构的基本步骤。 内容:第四章:纪录片表现什么? 对于每一部纪录片而言,至少包含来自三方面的相互关联的故事:制作者的故事、影片本身的故事和观众的故事,这些故事就是我们所要关注的全部内容。 要分析的第一个故事就是影片如何创作以及为什么创作?一部影片与其制作者以往作品和一直以来倾心关注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制作者如何理解和诠释自己拍摄的意图或创作动机?这些想法如何与影片制作所处的社会大环境联系起来?这种对于制作者和作品所处语境的回溯是帮助我们探讨一部影片到底表现什么的方式之一。 另一个内容就是电影文本本身的故事,以及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我们所关注的是影片本身所揭示的内容,即一部纪录片中,电影制作者、被拍摄主体以及影片向我们揭示的我们所身处的社会,这三者的关系。 最后是观众的故事。每一位接触新体验的观众都会带着自己过去经验为基础的某种观点或动机。 对于一部影片(特别是纪录片)的视线的摄像和期望,会对我们接受该影片的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想知道“纪录片究竟表现什么”时,这些假设和期望便是我们需要加以考虑的重要因素。 “纪录片所表现的概念和议题”其本身是无形和隐含的,作为非虚构电影的纪录片,其价值在于它把影片的主题以视觉和听觉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影片的主题本来只是我们用口头或书面语言描述出来的概念。摄像摄影不会向我们提供概念,它们提供的是实例,这就是为什么有如此多的纪录片需要依靠解说词去指导观众了解其影像含义“正确”解释的原因。纪录片向观众提供了以这种方式组织声音和影像结合的感官体验,它们想传达的不仅是感官的审美印象,更是一种深刻的旨意,代表着更为抽象的本质特征或概念。 纪录片是经过组织的有机镜头序列,从而使这些镜头和影片有了概念性和抽象性。

教师读书笔记20篇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我利用假期的时间细细品读了《儿童发展心理学》这本书,从中受益非浅,或多或少给我一点点启发,它让我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我的小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建构了理论基础。 本书主要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地位不断的强化用心理机能形成的过程来说明心理机能的涵义,使心理学的发展从描述性阶段向说明性阶段过渡,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此提供说明性的控制论模型。儿童是人生起点时期,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的时期,也是人类个体心理发生发展、撒播智慧种子的播种季节。本书不仅让读者对儿童发展心理学有了比较直观的基本认识,同时也为下两篇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具体内容作了铺垫。例如: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社会角色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承担“学生”的责任,核心活动由“游戏”变为“学习”。学习环境和作息习惯的改变,导致了一部分学生生活上的不习惯,儿童发展年龄阶段任务的不同,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一年级学生虽然对学习充满好奇,但持久性不强,自控能力较差。学前教育的差异,会给学生带来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差异。学生对师长的依赖性特别强。伙伴间交往以“玩”为主题,在接触群体规范,学生经常会出现“违规”和“告状”现象。三年级开始,学生从儿童期转入少年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要求明显增强,各方面能力发展较快。学科学习的难度和强度的增大,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不适应,作业拖拉,成绩退步。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分化,学科偏爱的形成,也促进了其个性和爱好的逐步显现。三年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增强,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增强。 心理健康干预指在确诊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适合学生的心理治疗方法对学生心理问题及行为进行矫正的过程。对于不同层面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如果能细心观察,并提前发现一些普遍性、可能导致学生们心理问题发生的事,我们完全可以对此进行集体的预防性干预。心理健康教育越早越好,别等问题严重了才想办法。例如:我校设立了“心理广播站”,每周三对全校进行各方面的心理辅导,开展了主题教育“我是最棒的”,挖掘学生“分数”以外的能力,使其重拾信心。学校又开展主题教育“调整心态迎接考试”对学生考前心态调整进行干预指导。指导学生正确对待E时代可能造成的一些不良的心理

建筑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对于一名学习建筑的人来说,懂得什么是建筑是十分重要的。于是我便去看了一些建筑理轮的书籍,例如《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程大锦),《拙匠随笔》(梁思成),《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这些书籍让我深刻的了解了建筑,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让我懂得了建筑的内在涵义。 常常有人把建筑和土木工程混淆起来,以为凡是土木工程都是建筑。也有很多人以为建筑仅仅是一种艺术。还有一种看法说建筑是工程和艺术的结合,但把这艺术看成将工程美化的艺术,如同舞台上把一个演员化妆起来那样。这些都是不全面的,不正确的。梁思成在《拙匠随笔》中这样给建筑下定义:建筑是一门技术科学——更准确的说,是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美术等相结合的产物。建筑上问题都必须全面综合地从工程、技术上予以解决。因此建筑师需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在建筑创作的过程中,除了要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分析并认识适用的问题,使建筑与环境更加和谐,更加适合人的居住。建筑也需要用技术科学来坚固、经济的实现一座座建筑以解决这适用的问题。但是建筑更注重的是设计,建筑师本身就是一名美术家,从艺术的角度解决美观的问题,使建筑的外形更加美丽,更具有独特的美。这些需要美学的角度来欣赏,来设计出美的建筑。因此建筑师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和要求,我们只有现在努力学习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有机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 建筑师不仅要有艺术的美感,有良好的技术科学技能,更要了解中外的建筑历史和建筑特征。作为一名中国人,更应该了解中国的建筑特点,了解具有民族性的中国传统建筑特点,梁思成在《拙匠随笔》中讲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一)个别建筑,一般有三个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译状伸展的屋顶。(二)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的一“所”房子是有若干座这种建筑午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为要这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三)中国的建筑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房身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为主要结构。(四)斗拱: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这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五)举折,举架。(六)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 (七)中国建筑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读书笔记可以写什么(共8篇)

篇一:读书笔记怎么写 读书笔记怎么写? 书读多了,时间一长印象就不深了,模糊了,甚至遗忘了。这是因为人的记忆力有限,而要读的书是无穷的。要想以有限的记忆力读无穷的书籍而不遗忘,最好的办法就是写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 1、摘要式读书笔记 摘要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时把与自己学习、工作、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题目、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 (1)索引读书笔记 索引读书笔记是只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的笔记。如书刊篇目名、编著者、出版年月日、藏书处。 (2)抄录原文读书笔记 抄录原文读书笔记就是照抄书刊文献中与自己学习、研究有关的精彩语句、段落等作为日后应用的原始材料。 2、评注式读书笔记 评注式读书笔记不单是摘录,而且要把自己对读物内容的主要观点、材料的看法写出来,其中自然也包括表达出笔记作者的感情。 (1)书头批注 书头批注,是一种最简易的读书笔记作法。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地方和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用笔在字句旁边的空白处打上个符号,或者在空白处加批注,或者是折页、夹纸条作记号等等。 (2)提纲 提纲是用纲要的形式把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论点、论据提纲挚领地叙述出来。提纲可按原文的章节、段落层次,把主要的内容扼要地写出来。 (3)提要 提要和提纲不同。提纲是逐段写出来的要点,提要是综合全文写出要点。提要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写出读物的内容。提要除客观叙述读物内容外,带有一些评述的性质。 (4)评注读书笔记 评注读书笔记,是读完读物后对它的得失加以评论,或对疑难之点加以注释,这样的读书笔记叫作评注笔记。例如鲁迅读《蕙櫋杂志》中的一段:清严无照《蕙櫋杂志》:西湖有严嵩和鄂王《满江红》词石刻,甚宏壮。词即慷慨,书亦瘦劲可观,末题华盖大学士。后人磨去姓名,改题夏言。 案:严嵩篇和岳飞词,有如是作为,后人留词改名,有如是自欺,严先生以为可笔而又许其惩奸,有如是两可。 (5)补充原文读书笔记 补充原文的读书笔记,是在读完原书或文章之后,感到有不满足的地方进行补充。 3、心得式读书笔记 (1)札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