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篆版道德经

小篆版道德经

小篆版道德经
小篆版道德经

1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

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0、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11、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

14、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95)

15、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105)

16、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67)

17、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18、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20、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21、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2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23、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6、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7、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28、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29、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30、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31、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2、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34、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5、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36、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129

3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136

40、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21)

4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95

道德经帛书版第三章 为国家而学、而想、而奉献

《道德经》第三章 为国家而学、而想、而奉献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者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 译文: 不使钱财公开,命令百姓不得竞争(钱财多少);不使难得的货物贵重,命令百姓不得盗窃;不使确定的慾望显现,命令民心不能混乱。所以圣人的治理,使民心变得安定,使百姓的肚子变实,使百姓的期望值降低、脚踏实地,使百姓的筋骨变强,经常命令百姓为国家学习、为国家著想,命令受人尊敬的聪明人既不敢不作为又不敢不为国奉献。如此而已,则没有治理不了的。 ---------------------------------------------------- 概述: 本章用于解释如何向百姓普及无之道,有名:有无相成、养民有方。本章重点在于“无知无欲”如何解读,是“为国家而学、为国家而想”的意思。“智者不敢弗为”即智者不敢不为国家奉献。 ----------------------------------------------------

解读字义: 《道德经》的难点还是在于字义,“合义”过多,又增加了很多老子的见解,导致字义难测。经书中,“无”是个极其重要的字,字义为融合至无,还是没有,需要根据语境判断,一般而言,赞成或者支持的则为前者,反对的则为后者。 (1)“民”即人民,范围大于百姓,经书中代指除统治者之外的国民,统治者即王侯将相。百姓,战国之前为贵族总称,之后指平民,后多以“老百姓”代指庶民,如今百姓和老百姓含义相同。 (2)“尚”本义为摊开,引申为公开。后本义调整,《说文解字》:尚,曾也,即曾经、以前的意思。另有版本为“上”,本义为高、上面,可以解读为使……上,即抬高的意思。 (3)“贤”古义为管理钱财的人,引申为钱财。后世本义变化,《论语》: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庄子》:以财分人谓之贤,两处所用含义都是“有德的人”;《说文解字》:贤,多才也,本义调整为“有德的、有才的”。从后文分析,第一句话,所说应为钱财。 (4)“使”本义为令、役。 (5)“可”本义为肯定,引申为许可、确定。“可欲”即能够引起慾望,此处代指明确的慾望。 (6)“不尚贤”,指不公开钱财,反对“炫富”。经书中动词在前,一般为谓语前置,需将动词调整至名词之后,“贤不尚”,后文同样如此,即“难得之货不贵”、“可欲不见”。也可以理解为使动词,即“不使贤尚”、“不使难得之货贵”、“不使可欲见”。总体而言,经书中,否定语气解读为使动词更加顺

道德经》拼音版

道德经《老子》第一章 ɡù故c hánɡ 常 wú 无 , yù 欲 yǐ 以 ɡuān 观 qí 其 m iào 妙 ; c hánɡ 常 yǒu 有 , yù 欲 yǐ 以 ɡuān 观 qí 其 j iǎo 徼 . cǐ 此 l iǎnɡ两z hě 者 , tónɡ 同 c hū 出 ér 而 yì 异 mínɡ 名 , tónɡ 同 wèi 谓 z hī 之 x uán 玄 . x uán 玄 z hī 之 yòu 又 x uán 玄 , z hònɡ 众 m iào 妙z hī 之 mén 门 . 《老子》第二章 s hì是yǐ 以 s hènɡ 圣 rén 人 c hù 处 wú 无 wéi 为 z hī 之 s hì 事 , xínɡ 行 bù 不 yán 言 z hī 之 j iào 教 ; wàn 万 wù 物 z uò作ér 而 fú 弗 s hǐ 始 , s hēnɡ 生 ér 而 fú 弗 yǒu 有 , wéi 为 ér 而 fú 弗 s hì 恃 , ɡōnɡ 功 c hénɡ 成 ér 而 bù 不 jū居. fū 夫 wéi 唯 fú 弗 jū 居, s hì 是 yǐ 以 bù 不 qù 去。 《老子》第三章《老子》第四章 dào 道c hōnɡ 冲, ér 而 yònɡ 用 z hī 之 h uò 或 bù 不 yínɡ 盈。 y uān 渊 xī 兮 , sì 似 wàn 万 wù 物 z hī 之 zōnɡ宗;z hàn 湛 xī 兮, sì 似 h uò 或 cún 存。 wú 吾 bù 不 z hī 知 s huí 谁 z hī 之 zǐ 子, x iànɡ 象 dì帝z hī 之 x iān 先 . 《老子》第五章 t iān 天dì 地 z hī 之 j iān 间 , qí 其 yóu 犹 t uó 橐 y uè 龠 hū 乎 ? xū 虚 ér 而 bù 不 qū 屈 , dònɡ 动 ér 而 yù 愈 c hū 出 . 《老子》第六章《老子》第七章《老子》第八章 jū居s hàn 善 dì 地, xīn 心 s hàn 善 y uān 渊, yǔ 与 s hàn 善 rén 仁, yán 言 s hàn 善 xìn 信, z hènɡ 政 s hàn 善z hì 治, s hì 事 s hàn 善 nénɡ 能, dònɡ 动 s hàn 善 s hí 时。 fū 夫 wéi 唯 bú 不 z hēnɡ 争, ɡù 故 wú无yóu 尤 .

小篆版道德经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 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 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依長短桐骼育T 猖象曾閻桐琳为 樓桐歸蝮龙費田塁尺询竊為也幕 非 t 世 离 ; fit 唯

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 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 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耳符蓟裤咲吊爭甬罩聲詹也惰潸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 象帝之先 帛泯孚比欵声吾涓俐難世y象珮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 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畀IS沪暫臨隠晡爵爲象矗耘箭确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曙郦昱世尿泄某另稼?銭也吊 7 岂離某亂为猱第族於雯 10、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11、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輻義一懺简某蕭用車世用験 坍篇皿倉某瀟豹皿也用斎利也曲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氾買胃今轉輸空銀簾肅龜乎?哽

道德经(拼音完整版)

老子《道德经》 第一章 dào kě dào fēi cháng dào 道可道,非常道; míng kě míng fēi cháng míng 名可名,非常名。 wú míng tiān dì zhī shǐ 无名,天地之始; yǒu míng wàn wù zhī mǔ 有名,万物之母。 gù cháng wú yù yǐ guān qí miào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cháng yǒu yù yǐ guān qí jiào 常有,欲以观其徼。 cǐ liǎng zhě tong chū?r yì míng t?ng wai zhī xuán xuán zhī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 y?u xuán zh?ng miào zhī m?n 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tiān xià jiē zhī měi zhī w?i měi sīa y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jiē zhī shàn zhī w?i shàn sī bù shàn yǐ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gù yǒu wú xiāng shēng nán yì xiāng ch?ng cháng duǎn xiāng xíng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gāo xià xiāng qīng yīn shēng xiāng ha qián h?u xiāng suí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shì yǐ shang r?n chǔ wú w?i zhī shì xíng bù yán zhī jiào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wàn wù zu? yān ?r bù cí shēng ?r bù yǒu w?i ?r bù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 shì gōng ch?ng ?r fú j ū 恃,功成而弗居。 fū w?i fú j ū shì yǐ bù qù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bù shàng xiàn shǐ mín bù zhēng 不尚贤,使民不争; bù guì nán d? zhī hu? shǐ mín bù w?i dào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bù xiàn kě yù shǐ mín xīn bú luàn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shì yǐ shang r?n zhī zhì xū qí xīn shí qí fù ru? qí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

道德经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六章 谷神①不死②,是谓玄牝③。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④兮若存,用之不堇⑤。 译文 川谷众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大道(场)无始无终、无生无灭,作为天地的创造者,是宇宙的本原,派生了宇宙万物。虚无飘渺,有而若无,实而若虚,无处不在,功用无穷。注释 ①谷神:道。谷:川谷,河流,支流,此处含有物、实物的意思。上善若水,水几于道。道是世界的本原,道派生了世界万物。派生的意思是江河的源头发展成众多支流,比喻从主要事物的演变、延伸中分化、产生出来。派:是指水的支流,是指一个系统的分支,是分配、指定、派遣、差遣、安排。道者天下之母,万物之奥主;水也生命之源。万物(众物)是众多的支流,道是万物的渊源。谷在此处含有物、实物的意思。神: 从示申,“申”是天空中闪电形,古人以为闪电变化莫测,威力无穷,故称之为神。本义:(1)神灵;(2) 传说中的天神,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 ②不死:无生无灭,无始无终。 ③玄牝:(1)造物者,孕育和生养天地万物的母体。(2)漩涡场。淵兮,似万物之宗。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宇宙的运动是由暗能量来推动的。宇宙的运动都是旋涡型的,所以暗能量总是以一种旋涡运动的形式出现。暗能量以一种旋涡运动的形式存在,它导致了每个星系中的所有恒星都按同一方向作旋转运动。所以,在暗能量运动的范围内就会形成一种旋涡场,我们称之为暗能量旋涡场,简称为旋涡场。宇宙是一个大旋涡场,称之为顶级旋涡场。象星系团般大小的旋涡场就称之为一级旋涡场。象星系般大小的旋涡场就称之为二级旋涡场。象星团般大小的旋涡场就称之为三级旋涡场。象恒星系般大小的旋涡场就称之为四级旋涡场。星系与星系之间有很多二级空旋涡场、恒星与恒星之间有很多四级空旋涡场。空旋涡场中只有暗能量而没有我们所熟悉的物质。两个相邻旋涡场的边缘是紧密相连的。玄:(1)象形。小篆字,下端象单绞的丝,上端是丝绞上的系带,表示作染丝用的丝结。本义:赤黑色,黑中带红。(2)形声。从牛,匕( bǐ)声。依甲骨文,“匕”为雌性动物的标志。本义:雌性的禽兽。牝:是一切动物的母性生殖器官。(3)泛指阴性的事物谿谷为牝。——《大戴礼记·本命》。 ④绵绵:连续不断貌。 ⑤堇:穷尽。

道德经帛书版

道德经(帛书版) 【道经】 (1)第壹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以观其眇也恒有欲以观其所徼也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第贰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3)第叁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4)第肆章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5)第伍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 (6)第陆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其若存用之不堇 (7)第柒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第捌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第玖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0)第拾章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槫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监能无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11)第拾壹章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而为器当其无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第拾贰章 五色使人之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聋五味使人之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13)第拾叁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

道德经 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 载营魄①抱一②,能毋离③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④?涤除⑤玄鉴⑥,能毋有疵⑦乎?爱民治国,能无为⑧乎?天门开阖,能如渊乎?明白四达⑩,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 载着形体和精神抱道守法,能否不脱离违背?固守精气深根固氐皈依大道,能否如慈母怀抱里的婴儿?清除杂念妄想而澄清心境,能否没有瑕疵?爱护人民、治理国家,能否守道依法遵循规律为政处事?心理思维活动,能否如渊守道?明白四达通晓事理,能否守道依法遵循规律掌握本质?生养体恤容养万物,生养万物而不妄自占有,卫护帮助万物而不恃功岸忽,统领万物而守道依法统治,这是玄德。 注释 ①营魄:体魄,形体和精神,肉体和灵魂。在《老子》中,“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中的“所”指形体,死而不亡指肉体虽死,但精神长存。“道者,万物之奥。善者之褓,不善者之所褓”中,善者指营魄抱一者,形体和精神都奉事大道;不善者指没有做到营魄抱一的,精神脱离违背了大道。营:指魄依附的形体、身体、肉体,精神的居所。 魄:基本字义 (1) 指依附形体而存在的精神:魂~。丢魂落~。魂飞~散。(2). 精神,精力:~力。气~。体~。 详细字义 〈名〉(1) (形声。从鬼,白声。从鬼的字,常与灵魂、鬼怪有关。本义:阴神,迷信的人指依附于人的身体而存在的精神) (2) 同本义,有别于可游离于人体之外的魂。 魄,阴神也。——《说文》 人生始化曰魄。——《左传·昭公七年》。注:“形也,既生魄,阳曰魂。疏:附形之灵为魄。”其魄兆于民矣。魄意之精也。——《国语·晋语》 魄也者,鬼之盛也。——《礼记·祭义》。注:“耳目之聪明为魄。” (3) 又如:魂魄(迷信者指附在人体内可以游离出去的精神);心魄(心灵);丧魂落魄;魄荡魂飞(魄散魂消、魄散魂飞等都形容惊恐万状);魄心(灵魂) 中医定义 属精神活动中有关本能的感觉和支配动作的功能,为五脏精气所化生,为肺所藏。 《素问》:并精出入者谓之魄。 《四圣心源》:精藏于肾,方其在肺,精未盈也,而先结其阴魄。阴气方降,未能生精,先生其魄,阴气全降,则魄变而为精。魄者,精之始基,故并精而出入也。 ②抱一:奉道守法。抱:(1) (形声。从手,包声。本义:用手臂围住)。(2 )持守;奉。如:抱

帛书《老子》乙本

帛书《老子》乙本 德经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而取此。 昔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其致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地毋已宁将恐发,神毋已灵将恐歇,谷毋已盈将恐竭,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欤?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碌碌若玉,珞珞若石。 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直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形。道褒无名。夫惟道,善始且善成。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称也。物或益之而损,损之而益。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强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大成如缺,其用不敝;大盈如冲,其用不窘。大直如绌,大巧如拙,大辩如讷,大赢如绌。躁胜寒,静胜热,知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道德经帛书版本

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 道经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 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汝何以寄天下。

道德经(带拼音)

道德经《老子》第一章 dào 道kě 可 dào 道 fēi 非 c hánɡ 常 dào 道。 mínɡ 名 kě 可 mínɡ 名 fēi 非 c hánɡ 常 mínɡ 名。 wú 无 mínɡ 名 t iān 天 dì 地 z hī 之 s hǐ 始; yǒu 有mínɡ 名 wàn 万 wù 物 z hī 之 mǔ 母。 ɡù 故 c hánɡ 常 wú 无 yù 欲 yǐ 以 ɡuān 观 qí 其 m iào 妙; c hánɡ 常 yǒu 有 yù 欲 yǐ 以 ɡuān 观 qí其j iǎo 徼。 cǐ 此 l iǎnɡ 两 z hě 者 tónɡ 同 c hū 出 ér 而 yì 异 mínɡ 名 tónɡ 同 wèi 谓 z hī 之 x uán 玄。 x uán 玄 z hī 之 yòu 又 x uán 玄z hònɡ 众 m iào 妙 z hī 之 mén 门。 《老子》第二章 t iān 天x ià 下 j iē 皆 z hī 知 měi 美 z hī 之 wéi 为 měi 美 sī 斯 è 恶 yǐ 已。 j iē 皆 z hī 知 s hàn 善 z hī 之 wéi 为 s hàn 善 sī 斯 bú 不 s hàn 善 yǐ 已。yǒu 有 wú 无 x iānɡ 相 s hēnɡ 生 nán 难 yì 易 x iānɡ 相 c hénɡ 成 c hánɡ 长 d uǎn 短 x iānɡ 相 xínɡ 形 ɡāo 高 x ià 下 x iānɡ 相 yínɡ 盈 yīn 音 s hēnɡ声x iānɡ 相 hé 与 q ián 前 hòu 后 x iānɡ 相 s uí 随。 hénɡ 恒 yě 也。 s hì 就是 yǐ 以 s hènɡ 圣 rén 人 c hù 处 wú 无 wéi 为 z hī 之 s hì 事 xínɡ 行 bù不yán 言 z hī 之 j iào 教; wàn 万 wù 物 z uò 作 ér 而 fú 弗 s hǐ 始 s hēnɡ 生 ér 而 fú 弗 yǒu 有 wéi 为 ér 而 fú 弗 s hì 恃 ɡōnɡ 功 c hénɡ成ér 而 bù 不 jū 居。 fū 夫 wéi 唯 fú 弗 jū 居 s hì 就是 yǐ 以 bù 不 qù 去。 《老子》第三章 bù不s hànɡ 尚 x ián 贤 s hǐ 使 mín 民 bú 不 z hēnɡ 争; bù 不 ɡuì 贵 nán 难 dé 得 z hī 之 h uò 货 s hǐ 使 mín 民 bù 不 wéi 为 dào 盗; bú 不 j iàn 见kě 可 yù 欲 s hǐ 使 mín 民 xīn 心 bù 不 l uàn 乱。 s hì 就是 yǐ 以 s hènɡ 圣 rén 人 z hī 之 z hì 治 xū 虚 qí 其 xīn 心 s hí 实 qí 其 fù腹r uò 弱 qí 其 z hì 志 q iánɡ 强 qí 其 ɡǔ 骨。 c hánɡ 常 s hǐ 使 mín 民 wú 无 z hī 知 wú 无 yù 欲。 s hǐ 使 fū 夫 z hì 智 z hě 者 bù 不 ɡǎn 敢wéi 为 yě 也。 wéi 为 wú 无 wéi 为 zé 则 wú 无 bù 不 z hì 治。 《老子》第四章 dào 道c hōnɡ 冲 ér 而 yònɡ 用 z hī 之 h uò 或 bù 不 yínɡ 盈。 y uān 渊 xī 兮 sì 似 wàn 万 wù 物 z hī 之 zōnɡ 宗; z hàn 湛 xī 兮 sì 似 h uò或cún 存。 wú 吾 bù 不 z hī 知 s h uí 谁 z hī 之 zǐ 子 x iànɡ 象 dì 帝 z hī 之 x iān 先。 《老子》第五章

道德经 简介

理聖老子所学乃“师官合一,家传世学。”《道德经》广博精微,微妙玄达,《老子》理论体系博大精深。老子弟子众多:文子、阳子居、庚桑楚、南荣、孔丘、尹喜皆有留名。当时交通不便,信息交流不便,各学派所记载的,只是各派各自知悉的某地某事。例如,曾子学派所记载的,着重于鲁地的情况;庄子学派所记载的,着重于沛地的情况;司马迁所记载的,着重于周地的情况。老学五派:关尹、尹文一派,杨朱一派,庄周、列御寇一派,鬼谷、苏(秦)张(仪)一派,申(不害)、韩(非)一派。老子弟子尹喜、庚桑楚、南荣趎、尹文、辛銒、崔翟、柏矩、列御寇、士成绮、庄周十人为玄元十子。 《文子·道原》云:“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惟象无形,窈窈冥冥,寂寥淡漠,不闻其声,吾强为之名,字之曰道。”《文子?道德》云:“执一无为……执一者,见小也,见小故能成其大也;无为者,守静也,守静能为天下正。” 孔丘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澹然独若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懦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其说大体以道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之人道。 《韩非子》:“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 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 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中国的科学与文明》:(1)中国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2)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源于道家。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 集西方古典哲学之大成的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说:“中国哲学中有一个特异的宗派……是以思辨作为她的特性。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及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 哲学家温第施曼把《道德经》看作是人类原发性智慧的重大著作,它不但是道家和中国的一部圣书,而且也是整个人类的一部圣书。 《老子》的意义永无穷尽,通常也是不可思议的,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这本书道出了一切。——约翰高。 当人类隔阂冺除,四海成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蒲克明。

帛书甲本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德经 0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rǎng〉臂而乃之。 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bó〉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亓〈qí〉厚而不居亓泊,居亓实而不居亓华,故去皮〈bǐ〉取此。 02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霝〈líng〉。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 亓致之也:胃天毋〈wú〉已清,将恐莲;胃地毋已宁,将恐发〈fèi〉;胃神毋已霝,将恐歇;胃浴毋已盈,将恐渴〈jié〉;胃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jué〉。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胃曰孤、寡、不谷。此亓贱之本与?非也。 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luò〉若石。 03 上士闻道,堇〈jǐn〉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fú〉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yú〉。 大方无禺〈yú〉,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道褒〈bāo〉无名。 04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05 天下之所恶〈wù〉,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 勿,或益之而损,损之而益。故人之所教,夕〈yì〉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06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坚。无有入于无间。五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07 名与身孰〈shú〉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08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宭〈jiǒng〉。大直如诎〈qū〉,大巧如拙 〈zhūo〉,大赢如绌〈chù〉;趮〈zào〉胜寒,靓〈jìng〉胜炅〈jiǒng〉。请靓,可以为天下正。 09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10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yǒu〉,以知天道。亓出也弥〈mǐ〉远,亓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11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云〈sǔn〉。云之有〈yòu〉云,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12 圣人恒无心,以百省〈xìng〉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道德经》注音版第七十八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七十八章原文及译文【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注音版】 天(tiān)下(xià)莫(mò)柔(róu)弱(ruò)于(yú)水(shuǐ), 而(ér)攻(gōng)坚(jiān)强(qiáng)者(zhě) 莫(mò)之(zhī)能(néng)胜(shèng), 以(yǐ)其(qí)无(wú)以(yǐ)易(yì)之(zhī)。 弱(ruò)之(zhī)胜(shèng)强(qiáng), 柔(róu)之(zhī)胜(shèng)刚(gāng),

天(tiān)下(xià)莫(mò)不(bù)知(zhī),莫(mò)能(néng)行(xíng)。 是(shì)以(yǐ)圣(shèng)人(rén)云(yún): 受(shòu)国(guó)之(zhī)垢(gòu), 是(shì)谓(wèi)社(shè)稷(jì)主(zhǔ); 受(shòu)国(guó)不(bù)祥(xiáng), 是(shì)为(wéi)天(tiān)下(xià)王(wáng)。 正(zhèng)言(yán)若(ruò)反(fǎn)。 【译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世界上水是最柔弱的,但是它无坚不摧,没有什么能够胜过它,替代它。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没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认真做做到。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因此圣人说:能够承担起全国屈辱的,才能称为一国之主。能够担当国家灾难的,才算是一国。真理听起来都不是很顺耳。 扩展阅读:《道德经》名言 1、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 【解释】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

《道德经》第五章

《道德经》第五章 孔德①之容②,惟③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④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⑤。窈⑥兮冥⑦兮,其中有精⑧。其精甚真⑨,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⑩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译文 大(空)德之容,惟大道是从。大道(场)之为物,为无物,为夷希微,为不可感觉之物,不可捉摸。无物啊,其中有(产生)象。无物啊,其中有(产生)物。空无、虚空、虚无,其中有(存在)精理(真理、道理、道法、法则);其精理真真是本元(道、始基、本源、本原)本质的、本来的、固有的、纯粹的,其中有已经应验证明的。自古及今,自今及古,其精理不去(不离开,没有差别),以观众物的始基。我如何得知众物始基之状呢?因道循理缘法运用规律! 注释 ①孔德:洞德;空德;大德;美德,嘉德。 孔:洞,窍,窟窿;空;嘉,美;通达;大。孔,窍也,空也。——《玉篇》 空:孔,窟窿;空虚,空无;空间;广阔,空旷;岑寂,幽静;明净无挂碍;道家谓虚静之性。空虚:空无;空旷冥漠;豁达,没有成见;指天空,亦喻朝廷。 洞:清澈;透彻,清楚;窟窿,孔穴;贯穿,通达;通晓,知悉;数字“0”的另一种说法。洞观:谓清澈见底;透彻地了解,深入地观察。洞察:深入、清楚地察知,发现内在的内容或意义,洞察其本质。 河上公注:“孔,大也。有大德之人,无所不容。”一说,孔即“空”,“孔德”意谓以空为德。《老子》:“孔德之容。”王弼注:“孔,空也。惟以空为德,然后乃能动作从道。”《后汉书·冯衍传下》:“遵大路而裵回兮,履孔德之窈冥。”李贤注:“孔之为言空也。窈冥谓幽玄也。道以空为主,故无物而不容。” ②容:1)〈动〉(1)(会意兼形声。小徐本“从宀,谷( gǔ)。”大徐本看作会意。“宀”是房屋,“谷”是空虚的山洼,都有盛受的意思。本义:容纳) (2)同本义。 容,盛也。——《说文》 君子以容民畜众。——《易·师》 又如:容隐(包庇,隐瞒);容足(仅容立足);容接(容纳接待);容盛(覆载,容纳);容民(容纳民众);容民畜众(容纳畜养民众);容畜(容纳养育);容受(容纳接受);容放(容纳置放)。 (3)宽容。如:容庶(宽容饶恕);容物(度量宽大,能够容人);容谅(宽容原谅);容借(宽容);容宽(宽容,宽恕);容覆(宽容涵纳);容纵(宽容放纵)。 (4)允许,许可。如:容耐(容忍);容止(允许栖止);此事不容耽搁。 (5)收留。无适小邦,将不女容焉。——《左传》 (6)打扮,装饰。如:容饰(装饰,打扮) (7)悦,欢喜。如:容溺(溺爱)。 (8)应当。然则建巳之月为纯阳,不容都无复阴也。——《词诠引》 (9)等待,待。容移时,有小黄头奴至。——《宣和遗事》 (10)需要。齐卫之间不容数日行。——《韩非子》 (11)假借为“用”;使用。兵无所容其刃。——《老子·五十章》 2)〈名〉(1)仪容,容貌,容颜(容貌神色)。如:音容;容颜(脸色);容冶(容貌美艳);容华(容貌,容颜);容辉(仪容风采);容质(容仪与资质);容表(仪表,风采);容妆(容貌妆饰)。(2)形容。形容:外貌,模样;指表情,神态;形状;描摹,描述;指装饰,描画;比照;

帛书《老子》甲本全文

帛书《老子》甲本全文(新分二十篇) 一、失道篇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01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rǎng] 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023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其诫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jué]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曰孤寡不毂,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luò]硌若石。 二、闻道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0340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0441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05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毂[gǔ],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古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故强良梁者不得其死,我将以为学父。 0643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三、悟道篇知足浑心损之又损

道德经原文注音版

道德经原文 第一章 Dào kě dào , fēichángdào 。 Míng kě míng ,fēi cháng míng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w ú míng tiān dì zhī shǐ,yǒu míng wàn wù zhī mǔ。gù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 cháng wú yù yǐ guān qí miào ;cháng yǒu yù yǐ guān qí jiǎo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jiào)。cǐ liǎng zhě tóng chūér yì míng ,tóng wèi zhī(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 xuán ,xuán zhī yòu xuán ,zhòng miào zhī mén 。 ?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都可说是含义深远。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第二章 tiān xià jiē zhī měi zhī wéi měi ,sīè yǐ。jiē zhī shàn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 zhī wéi shàn ,sī bù shàn yǐ。gù yǒu wú xiāng shēng ,nán 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 yì xiāng chéng ,cháng duǎn xiāng xíng ,gāo xià xiāng qīng 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yīn shēng xiāng hè,qián hòu xiāng suí。shì yǐ shèng rén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 chù wú wéi zhī shì,xíng bù yán zhī jiào wàn wù zuò yān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 ér bù cí,shēng ér bù yǒu ,wéi ér bù shì,gōng chéng ér 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 fú jū。fū wéi fú jū,shì yǐ bù qù。 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

《道德经》第四章

《道德经》第四章 致①虚②恆也,守冲③笃④也。万物并作,吾以观⑤其复⑥。天物芸芸⑦,格物⑧归复⑨其根⑩。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曰妄。妄作?,凶?。知常而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21。知道曰善,循道为善○22。 译文 致虚恆,专一守冲,达到并保持极致的虚无空明。万物并作运行,我以观照发现宇宙万物履行的法则(复命)。天地万物芸芸众生,格物归复其本元(道、始基、本源、本原)。归复本元(道、始基、本源、本原)称作静,静是事物运动变化中所遵循的相对静止不变的法则(复命),法则(规律)称作常,遵循法则(规律)称作明。不遵循法则,称作妄。妄为,凶(咎,灾祸,灾殃),不吉利。遵循法则制定容民畜众的礼仪法度,容民畜众的礼仪法度因袭公理,公理因袭全理,全理因袭天理,天理因袭大道(道理、原理、道法、大法、母法、自然法、始制、大制),大道永恒永久。守道依法遵循规律叫作善,循道循理循法为善。 注释 ①致:求取,获得;至。至是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像射来的箭落到地上,表示到达。至的本意为到,引申指到达了极点,完全达到,又引申指极、最。 ②虚:空,虚空,虚无。空:空明。空明,道家哲学。空明:空旷澄澈;形容心性洞澈而灵明。虚心:谦虚,不自满、不自大,指客观而不主观。 ③冲:空,虚,空虚,虚空,虚无,空无。静:虚静;寂静。“虚静” 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致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寂静,宗教指摆脱一切烦恼忧患的纯静心境。 ④笃:专一;厚。专一:同一,齐一;纯净不杂,专心一意。 ⑤ 观:1)看,察看,观察,观测,审察。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观察并测度(情况)。观测,指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或测定。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一切科学实验,科学的新发现、新规律,都是建立在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基础之上的。居里夫人的女儿曾把观察誉为“学者的第一美德”一巴甫洛夫一直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座右铭,并告诫学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学生的学习也离不开观察,各科教学中只有运用观察,才能使学生对学习对象获得鲜明、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通过抽象概括达到理性认识。2)阅读。3)示范,显示。4)洞观,洞察。洞观:谓清澈见底;透彻地了解;深入地观察。洞察:看穿,观察得很透彻;发现内在的内容或意义,洞察其本质。5)静观。静观:仔细审察;冷静观察;冷静地分析观察。6)观照。观照:(1)指人(主体)在超功利的状态下对事物(客体)特性进行观察、体验、判断、审视等特有的心理活动;(2)显示,反映;(3)指静观世界以知慧(惠)而照见事理。知慧:亦作“知惠”,聪明,才知。惠:慈爱;柔顺;顺从;通“慧”,聪慧;美好;恩惠;惠赠,给予好处。观照也叫静观。观照,是华夏民族静坐修炼出来反映外在环境变化的物质现象。观照是中华传统文明的精髓,史料最早记载的是伏羲静坐观照万物而画八卦。7)通“规”。规:画圆;.画圆形的工具;划

《道德经》注音版第七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七十三章原文及译文【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注音版】 勇(yǒng)于(yú)敢(gǎn)则(zé)杀(shā), 勇(yǒng)于(yú)不(bù)敢(gǎn)则(zé)活(huó)。 此(cǐ)两(liǎng)者(zhě),或(huò)利(lì)或(huò)害(hài)。 天(tiān)之(zhī)所(suǒ)恶(è),孰(shú)知(zhī)其(qí)故(g ù)? 天(tiān)之(zhī)道(dào),不(bù)争(zhēng)而(ér)善(shàn)胜(shèng),

不(bù)言(yán)而(ér)善(shàn)应(yìng), 不(bù)召(zhào)而(ér)自(zì)来(lái), 坦(tǎn)然(rán)而(ér)善(shàn)谋(móu)。 天(tiān)网(wǎng)恢(huī)恢(huī),疏(shū)而(ér)不(bù)失(shī)。 【译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 勇于表现刚强者易于送命,善于表现柔弱的反而能够生存。此两者都是勇,但是却由表现方式不同,结果也不同。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这就是自然规律,可又谁知天意呢?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

圣人也很难判断,自然规律是不争而取得胜利,不言而万物响应,不召而众生自来,淡然筹谋天下大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自然是广大无边的,所无不包,没有一点疏失。 扩展阅读:《道德经》价值影响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扩展阅读:《道德经》名句 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