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08-09教育心理学期末总复习答案2

2008-09教育心理学期末总复习答案2

2008-09教育心理学期末总复习答案2
2008-09教育心理学期末总复习答案2

《教育心理学》总复习补充材料

第一章绪论

补充:

在心理学各学派发展过程中:

行为主义学派被称为“第一势力”;

精神分析学派称为“第二势力”;

人本主义学派称为“第三势力”。

第二章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节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会区分每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客体永恒)2 前运算阶段(阶段特:泛灵论、自我中心、不可逆)3具体运算阶段(阶段特:守恒、去集中化)4 形式运算阶段(阶段特:假设演绎、推理概括)

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认知方式差异

定义: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主要特征:持有性和一致性。(1)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2)沉思冲动型(3)复合型和发散型

2.智力差异

智力类型差异:a现代智力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模型:语言智力、逻辑或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或动觉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自然智力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二、学习的一般分类

2.按照学习的主动性划分:奥苏贝尔按照学习的主动性,将学习划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3.按照学习的主客体关系划分:奥苏贝尔按照学习的主客体关系,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是指语言文字或符号所表述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旧知识建立一种实质的和非人为的联系。与有意义学习相对的是机械学习。

6.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认为:教育系统是通过知识、技能的传递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体力,通过行为规范的学习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态度和品德。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主张把学生的

学习分为三类:

知识的学习:解决知与不知和知之深浅的问题;

技能的学习:解决会不会做和做得熟练不熟练的问题

行为规范的学习:协调个体与他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大题)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论(即经典条件反射,给狗摇铃当分泌唾液)

提出者:巴甫洛夫(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内容:经典性条件反射:将中性刺激与一个能诱发反应的刺激匹配,致使中性刺激最终也能诱发同类反应的过程。

经典型条件反射的规律:1获得与消退a获得条件:在条件作用的获得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关键。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实验结果)

b消退: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但不能完全消失。

2刺激泛化与分化a刺激的泛化(generalization):对相似的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b 刺激的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举例:望梅止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三、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提出者: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斯金纳箱”将饥饿的老鼠放在里面,它不小心踩到控制食物的杠杆,在不停的按压杠杆之后吃饱了。)

1. 行为分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操作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操作性行为的保持或消除,与强化具有直接的关系

2.强化: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正强化是通过给予一些正面的结果,如食物、表扬、注意的方式,加强了行为;负强化是通过去掉某些不好的、不愉快的刺激,令反应得到增强。

3.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称为逃避条件作用,它揭示了有机体是如何学会摆脱痛苦的。

回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则称为回避条件作用,

4.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5.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惩罚与负强化的区别:

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在实践中主要应用于行为矫正和程序教学。

(1)在行为矫正方面:对不良行为给予惩罚或不予注意,对好的行为给予奖励,坏的行为就会逐渐消退,而好的行为就会渐渐保留。

(2)程序教学:允许学生选择短文,回答问题,然后,再按按钮,看是否正确。它遵循三大原则:

小步子原则,行为的获得是循序渐进的;

学习者是主动的,这是有机体的自然条件;

要及时反馈。

三、社会学习理论

提出者:班杜拉(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现任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三个主题:(1)观察学习;

(2)自我调控;

(3)自我效能。

观察学习包括四个部分:(1)注意过程。如果没有对榜样行为的注意,就不可能去模仿他们的行为。

(2)保持过程。人们往往是在观察榜样的行为一段时间后,才模仿它们。要想在榜样不再示范时,能够重复他们的行为,就必须记住榜样的行为。

(3)动作再生过程。观察者只有将榜样的行为从头脑中的符号形式,转换成动作以后,才表示已模仿行为。

(4)强化和动机过程。学习和表现是不同的。人们并不是把学到的每件事都表现出来。是否表现出来,取决于观察者对行为结果的预期。因此,观察学习主要是一种认知活动。

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认为,自我控制的原始动机,以及坚持严格的成就标准的原始动机,来自个体的内心,而不是外在的环境。假若人们实现了追求的目标,就会觉得有能力,就会感到自豪、骄傲;假若无法达到标准,就会感到焦虑、羞愧和没有能力。这种从成功的经验中衍生出来的能力信念,就叫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

主要受四个方面的影响:

(1)掌握的经验,这是形成高效能信念最有效的途径。成功有助于建立较高的效能信念,失败则会降低效能信念。

(2)通过观察榜样而获得的替代性体验(vicarious experiences),也能影响个体的效能信念。

(3)社会说服(social persuasion),也是增强个体取得成功信念的重要因素。成功地建立效能信念,不只是要传递正面的效能信息,而且要建构带来成功避免失败的情境,并鼓励个体根据自己的进步来衡量成功,而不是与他人进行比较。

(4)效能信念还部分依赖于进行能力判断时的生理和情绪状态。

补充: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除了直接强化外,班杜拉还提出了另外两种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A.替代性强化(vicarious - reinforcement)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例如,当教师强化一个学生的助人行为时,班上的其他人也将花一定时间互帮互助。此外替代性强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情绪反应的唤起。例如,当电视广告上某明星因穿某个牌子的衣服或使用某种洗发水而风采迷人时,如果你知觉到或体验到明星因受到注意而感觉到的愉快,对于你这是一种替代性强化。

B.自我强化(self-reinforcement)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已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例如,补习了一年语言的学生为自己设立了一个成绩标准,于是他们将根据对他成绩的评价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赏或自我批评。

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

一、早期的认知派理论

认知-目的说(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托尔曼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托尔曼通过白鼠方位学习迷津实验证明了符号学习理论。

托尔曼主张,将行为主义S-R公式,改为S-O-R公式。其中,O代表机体的内部变化。中介变量就是有机体内正在进行的东西,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意义: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把认知主义的观点引入到行为主义的联结学习理论中,改变了联结学习理论把学习看成是盲目的、机械的错误观点。

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皮亚杰的追随者。)

从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分类:

(1)从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2)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先行组织者: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如果原有认知结构中缺少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上位观念,或原有观念不够清晰或巩固,则有必要设计一个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引导性材料,这可能是一个概念、一条定律或者一段说明文字,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直观形象的具体模型,但是,在概括和包容的水平上高于要学习的材料(属于下位学习),构建一个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这种引导性材料称为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强调,个体的知识是由个体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地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个体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而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

知识观:(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学生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者在日常生活和先前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是,一旦面临问题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并且是基于他们的经验背景而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

学习观: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个方面:

(1) 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学习不是每个学生单独在头脑中进行的活动,学习者也不是孤立地探究自然的人,而是一个个社会的人。

(3) 学习的情境性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在他们看来,知识不可能脱离于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补充:

●教师观:教师不是知识传递者,而是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与支架。

●教学观:教学不是传递知识,而是创设理想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第四章学习动机

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

三、认知派理论

1.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期待—价值理论)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它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已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在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

力求成功的动机: 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

避免失败的动机: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

目的选择任务成功的概率

力求成功者获取成就 50%

避免失败者避免失败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

2.韦纳的归因理论(小)

①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②定义: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及其结果以及其他社会事件的原因作出的解释或推论。

③基本观点:1 对行为结果的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2 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

韦纳归因理论的三个维度分析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突进和间接转化突进培养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补充内容: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罗森塔尔等人通过一项教师对学生期望的实验,将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借故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hone effect,或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教师如果根据只对某一学生的了解而形成一定的期望,就会使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发生符合这一期望的变化。

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认为,教师的期望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因为学生的成绩最终反映了这种期望。他们还认为,这种预期效应在年幼儿童身上比较明显,因为儿童与教师有直接的接触;年龄大的学生在换了一个新教师后,可能表现得更好些。皮格马力翁效应指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教师如果根据只对某一学生的了解而形成一定的期望,就会使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发生符合这一期望的变化。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

新旧学习之间的互相影响叫做学习的迁移。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补充:

按不同学习情境分为:近迁移和远迁移

●近迁移:指将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学习情境比较相似的情境中;

●远迁移:指个体能将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的学习情境不相似的其他情境中。

第三节迁移与教学

一、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见第九章)

问题特征:受问题类型、呈现方式的影响

知识经验:已有知识经验的数量以及组织方式都会影响问题解决

定势:一种特定的心理准备状态,使人以特定的方式做反应,而抑制其他方式的反应

功能固着: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常用的功能上认识它。举例:一些物品打破常规的用法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

二、知识学习的类型

1 符号学习:学习单个符号或者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2 概念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3 命题学习: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判断。

第三节知识的保持

一、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记忆: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即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一)三种记忆类型:

1.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

也叫瞬时记忆,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时间内的保存。

2.短时记忆:是刺激停止作用之后,没有经过复述而短暂保留的记忆痕迹,也称作初级记忆(primary memory)。

3.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的长时间保留。

主要编码形式:语义编码——按语义关系组织

三种记忆类型的特点(记):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第一节技能的概述

二、技能的分类

1. 操作技能(动作技能、运动技能)

操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按广义知识观,动作技能是一种程序性知识,是按照一套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精细的肌肉控制是动作技能的重要特征。

2.心智技能(智力技能、认知技能)

心智技能指通过练习而形成起来的合乎一定法则的智力活动方式.

按照广义的知识观,智力技能是运用某种习得的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智慧任务的能力。

第八章学习策略

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与特征(重)

学习策略定义和分类:

定义: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特征:主动性、有效性、过程性、程序性。

第二节典型的学习策略(重)

●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是为了在工作记忆中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组织的策略。复习形式多样化排除相互干扰

●精细加工策略:主动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促进新知识的

记忆和理解。做笔记、记忆术

●组织策略为建构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间关

系的方法。列提纲、利用表格

●元认知策略:弗拉维尔(J.H.Flavell,1976):对认知的认知,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

●计划策略: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

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

●监视策略:在认知活动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自己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

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进行评价。

●调节策略: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

学习时间管理(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学习环境的设置

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

学习工具的利用

社会性资源的利用

●补充内容: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小)

第二节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2.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道德两难故事法

第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的分类

(1)认知目标(重)

布卢姆(Bloom ,1956)的教学目标分类

布卢姆(Bloom ,1956)认为,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

①知识、②领会、③应用、④分析、⑤综合、⑥评价等六级水平,形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第十四章教学测量与评价

第一节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1.2 教学评价的分类(前三个重要)

1.形成性评价:指在教育活动进行过程中评价活动本身的效果,用以调节活动过程,保证教育目标实现而进行的价值判断。

●总结性评价:是指在某项教育活动告一段落时,对最终成果做出价值判断。

2.常模参照评价: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常模),根据其在团体中的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

●标准参照评价: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3.配置性评价:主要是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之前,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

●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对经常表现学习困难的学生多做的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

4.正式评价: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

非正式评价: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且评价的资料大多是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5-03-07 分类: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哪项不归之于学习与教学的系统过程中。(C )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反应过程 D、评价/反思过程 2、在皮亚杰看来,当学生的思维已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能作出一定的概括时,他的思维水平已进入( D )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下列规律中,不属于尝试——错误学习论的主要规律的是(D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接近律 4、学生由过分重视成绩名次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属于(B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5、举一反三属于(A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负迁移 6、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属于(C )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7、运算技能属于哪种技能(B )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动作技能 D、运动技能 8、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B )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9、创造思维的核心是(C ) A、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0、根据柯尔伯格的分类,中学生的道德主要处在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他律水平 11、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D ) 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12、在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D ) A、确定学生原有基础 B、分析使能目标 C、分析支持性条件 D、分析学习结果 13、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被称为(C )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 14、衡量一个测验能否测量出所要测量的特征或品质的指标被称为(A ) A.效度B.区分度C.信度D.难度 15、福勒等认为,当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是否喜欢我"、"同事怎样看我"、"领导怎样评价我" 时,他此时主要处在教师成长历程的( A ) A、关注生存阶段B 、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成就阶段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6、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7、在中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所有资料仅供大家参考,用黑体标出来的属于重点内容,请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结合书本,祝大家考个好成绩! 第二章学生心理 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观 一、建构主义的发展观(P30) 皮亚杰对“图式”的定义是“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机能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 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顺应是指“同化性的形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P31)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显著标志是儿童渐渐获得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运算是指内部化的智力操作。他们在做出判断时倾向于运用一种标准或维度,比如:长得多,密得多或高得多,还不能同时运用两个维度。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获得了思维的可逆性,去集中化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三、建构主义(必考) (一)、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皮亚杰提出了建构论,他认为新结构或新知识的形成实际上是一种建构的过程。个体的认知图式不能同化新的知识经验时,心理产生不平衡的状态。每经过一次由失衡到新的平衡,其认知结构就会产生一次新的改变。个体认知结构的改变使之能够吸收更多心的知识经验,促使智力水平得到发展和提高。 1、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教师传授得到的; 2、情景、协作、会话的意义结构; 3、建构主义模式/策略:a、支架式b、抛锚式c、随机进入 (二)建构主义的特点 1、比认知心理学更强调认知的主观方面,在认知上向客观主义相对立的一面发展。 2、强调情境的积极作用(抛锚式教学) 3、强调社会文化的互动和积极作用(维果斯基) 4、关注知识如何从一种动态的过程中生成的(皮亚杰的认知、同化、顺应) (三)建构性学习的核心特征 1、积极的学习 2、建构性的学习 3、累积性的学习

学前教育心理学总复习汇总

第一章 1、研究原则:包括客观性、发展性、教育性。 1、1、加涅:学习记忆模型 A、加工系统(操作) B、执行控制系统 C、预期控制系统(动机) 2、发展与学习的关系: A、发展对学习有制约作用 1)学习需要以个体的生理发展为自然前提,个体的生理发展,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为有效的学习提供物质基础。(拔苗助长是错误的) 2)学习必须依赖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 B、学习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3、学习准备期:又名学习的准备状态或学习的准备性,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 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程度。适合性包含3个因素:个体生理因素、个体智力因素的发展、个体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是教学的出发点、 4、学习关键期: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容易学习和获得某种心理与行为反应并且一旦错过就难以弥补的特 定阶段。Eg: 2岁——口头语言、4岁——形状直觉形成4-5 岁——学习书面语言。 5、发展敏感期:儿童学习某种知识或行为比较容易,此能力某方面最为迅速时期。4岁前Eg:2—4岁——语 音学习、5—5.5岁——掌握数概念 6、发展性教学:维果斯基提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是,这样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 7、最近发展区: 第三章(基础) 1、学习理论诞生的标志:桑代克的“联结说”。 2、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 2、意义学习、机械学习、实质性练习、非人为的联系、先行组织者、上位学习 下为学习、并列结合学习、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3、托尔曼的“认知——期待说”首次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S——0——R。实验:位置学习、迂回实验、潜伏学 习实验。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卷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教育心理学 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二、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教学过程的三个侧面: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四、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皮亚杰用图式来解释婴儿抓握、吸吮反射等这种认知结构。皮亚杰所说的适应技能包括同化和顺应 二、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三、顺应: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四、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 五、皮亚杰认为发展有四个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以及平衡化。 六、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最近发展区。 1.维果斯基把历史研究作为人类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提出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 2.他首先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这个是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如基本的直觉加工和自动化过程;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 3.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就是个体心理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4内化学说:内化是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5最近发展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6维果斯基发展理论的教学应用:教学支架的概念,交互式教学模式,同伴合作模式,通过学徒制进行社会指导 八、埃里克森的心里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九、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信任对怀疑(18个月)、自主对羞愧(18个月到3岁)、主动对内疚(3—6岁)、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亲密对孤独(成年初期)、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成年晚期)。 十、影响儿童社会化最主要的三个因素:家庭、同伴和教师。 第三章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斯皮尔曼提出智利的二因素论即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 二、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三、流体智力:是指基本与文化无关的、非言语的心智能力。 四、晶体智力:是指应用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能力。 五、斯滕伯格认为智力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变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七、谭顶良提出学习风格可以分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 1、学习风格的生理因素:生理刺激:声音、光线、温度;时间节律;感觉通道: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大脑的单侧化。 2、学习风格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动三个方面。 认知风格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课件6) ●桑代克学习理论: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桑代克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联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应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 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律:(1)效果律:指从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2)准备律:指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并不准备行动时,迫使其进行行动则成为一种烦恼;(3)练习律: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练习律由作用率和失用律两部分组成。(P56——57)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P81)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167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具体定义为: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简单地说,陈述性知识就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P157) 程序性知识: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者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P205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一般性策略,它包括一般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与自我调控方式等内容。课件P154 ●元认知。 元认知:元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与调节。 P240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P276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426 ●发现学习,有意学习。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P106、107 有意学习:有意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指的是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考点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心理学与教育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②教师③教学内容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载体)⑤教学环境(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 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在教师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新教师成长经历三个阶段:①关注生存阶段——重视师生、同事间的人际关系;②关注情境阶段——重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③关注学生阶段——重视学生个别差异。 (二)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的作用 ①描述和解释:对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分析,找出因果,有助于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以指导评价自己的教学 ②预测和控制:帮助教师正确分析学生行为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以解决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心理学诞生】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年出版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大纲》分为《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卷。由此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确立。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行为主义学习论>[1949新中国成立] 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认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二章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与特征 1.含义: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基本特征:⑴连续性与阶段性{第二性征}⑵方向性与顺序性{从头到脚的动作发展}⑶不平衡性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⑷差异性{人与人性格能力不同}。 ☆二、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少年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成熟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这一时期学生突出表现为强烈的独立倾向,?极力想争取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立自主的地位,他们对自己往往高估,事事都想自己做主。针对这一特点,教师既要尊重他们的合理建议和要求,又要积极给予正面引导。 1.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基础——生理发展的特点 ①身体发育进入第二次“生长高峰”期;②神经系统趋于成熟;③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的开始。 2.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认识活动。①初中生认识活动的随意性已显著增长,可以长时间集中学习,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②抽象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初二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2)情绪情感。表现出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矛盾性特点。 (3)个性发展。①自我意识高涨;②反抗心理突出;[尊重、理解、平等、接纳、信任] (4)人际交往。①同伴关系在初中生活中日益重要。交友范围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缩小,更注重交友质量;与异性伙伴的关系要好于同性伙伴,与同性伙伴关系较为稳定。 ②初中生与成人的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方面与父母情感不如以前亲密,寻求独立;另一方面,不再盲目接受教师的观点,开始品评各位教师。初中生所喜欢的教师的特点主要是:知识渊博、授课水平高、热情和蔼、关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完整版-大将军

《当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第一章★ 2.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A)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D)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4.(C)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第二章★ 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C)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C)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4.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A)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第三章★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D)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3.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C)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4.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A)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5.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B)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第四章★ 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D)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C)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4.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B) A.态度 B.习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5.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C)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第五章★ 1.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A)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期末试题库

教育心理学

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新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2、关于智力与学业成绩关系的正确陈述是() A、智力越高,学业成绩越好; B、在所有因素中,智力是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 C、中等智力水平的学生学业成绩最好; D、智力与学业成绩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 3、“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指() A、培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B、学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适当的认知策略。 C、掌握系统的科学概念与原理 D、掌握大量而牢固的言语信息 4、奥苏伯尔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技术,其精神实质是() A、强调直观教学 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的相互联系。 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 5、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而稳定的因素是() A、努力; B、能力; C、难度; D、运气 6、提出“试误说”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 B、桑代克; C、巴甫洛夫; D、布鲁纳 7、某教师对喜欢打小报告的学生采取故意不理会的方式,这是一种()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8、下面能反映个人品德的行为是()。 A、他每天坚持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B、他总是烟酒不离; C、营业员不小心找错了钱,他主动退还; D、他有病也不去看医生 9、在日常经验中感到,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保持牢固,这种现象最可能的解释是() A、双重编码理论; B、加工深度说; C、图式理论; D、知识分类学习论。 10、研究表明,学习成功的儿童往往对学习抱积极态度,学习屡受挫折的儿童对学习抱极 态度。这种现象的最合理的解释是() A、效果律; B、经典条件反射; C、认知失调; D、社会学习论 11、某同学背一首诗,读12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继续读()

《小学教学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小学教学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小学生学习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活动。(2)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一种社会义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3)小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明确而特定的。 2、小学生学习态度的特点如何? 答: 我国到达入学年龄的儿童,一般都有认真学习的愿望和要求。他们每天怀着自豪而又好奇的心情,背着书包来到学校。他们上课认真听讲,按照老师的要求按时完成作业。如果偶尔因病不能上学,许多小学生是很难过的。但是,并非所有的小学生都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实际上,小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多种多样的。一些儿童喜欢上学,不是为了学习,而是被学习以外的一些活动所吸引。一些小学生还保留着学前儿童的特点,把游戏和学习混在一起,对学习仍然抱着游戏的态度。一些小学生对学习抱着应付的态度,不愿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听课时三心二意,不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按时完成作业或应付了事。这些儿童还没有形成对待学习应有的正确态度。 3、简述皮格马利翁效应 答: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主人公的名字,相传他是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对自己用象牙雕刻的少女产生了爱恋之情,由于他热诚的期望竟使这座少女雕像变成了真人而与他结为伴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试验研究,于1968 年发表了研究成果《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一书,他们在奥克学校(Oak School)所作的一个实验中,先对小学1 至6 年级的学生进行一次名为“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实为智力测验。然后,在这些班机中随机抽取约20%的学生,并让教师认识到“这些儿童的能力今后会得到发展的”,使教师产生对这一发展可能性的期望。8 个月后又进行了第二次智力测验。结果发现,

774-《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doc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 2012年5月 一、考试形式 1、期末考试采取当堂闭卷笔试。闭卷考试时限为90分钟。 2、期末考试卷面满分为100分,占总成绩中的70%。 二、命题单位 考试由中央电大出题 三、试题类型及结构 本课程考试题型共有五种: 1 2 3 共24分) 4、案例分析题,(1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不要空着,如果没有准备到,可以按自己的理解列出几点进 行分析,共30分) 四、答题要求 1、多选题中答对但不全的给1分,所以拿不准的不要选,只选最有把握的。 2、简答题答出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如果没有准备到,按自己的理解列出几点。注 意答题时要点要单独成行, 3、案例分析要首先找准理论依据,答题时理论依据要单独成行,联系案例内容进行分析。 4、论述题不能只答要点,一般一个要点只有一分,必须在每个要点后面展开论述。答题 时每个要点要单独成行,要点后面直接进行分析,不能仅罗列要点,然后只对某一要点展开详细分析,这样得分也会很少。如果没有准备到,可以按自己的理解列出几点进行分析。 五、复习依据 1、文字教材 2、形成性考核册 3、期末复习指导手册 4、中央电大的考核说明 并课程为中央电大命题。中央电大要求,同学们复习时以形成性考核册、期末复习指导手册为主,以中央电大的要求为准。下列复习提纲为上海电大教师根据形成性考核册、期末复习指导手册、以往考题(已标出)整理而成,仅供同学们复习时参考。尤其多次考过的题目,大家要引起关注,参见阴影部分,其他也要理解,如划线部分,考过1次的,大致了解如何作答。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C) A学生的学习心理 B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D人与动物的心理现象 2、下列选项中,属于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是(BCD) A心理咨询 B教师心理 C教学心理 D学习心理 3、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考过——选择题)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1、识记概念:社会性(考过1次)、自我意识(考过2次)、人格(考过1次)、思 维(考过1次)、认知方式(考过1次) 2、掌握心理发展的遗传决定论(考过—简答2次)、环境决定论(考过—简答1次) 3、了解学优生与学差生人格差异(如动机、主体性与适应,考过—简答2次) 6、选择题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是(B)的观点 A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B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C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D德国心理学家斯腾 ●一个学生面对问题时不易受周围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倾向于对事物的独立判断。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学生属于( D ) A场依存型 B抽象型 C沉思型 D场独立型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当儿童的思维具有符号性和逻辑性特征,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并达到了思维的守恒,他的思维处于( C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第三章学习心理 1.识记概念:学习(考过2次)、有意义学习(考过1次)、观察学习(考过1次)、类属学习(考过1次)、发现学习(考过1次)、总括学习(考过1次) 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及其对现代教学的影响(考过2次——论述) 3、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考过1次——论述)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考过2次——论述) 7、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考过2次——论述) 8、学生学习的特点(考过2次——简答) 第四章陈述性知识的获得 1.识记概念:陈述性知识(考过1次)、概念学习(考过3次)、原理(考过1次)、概念同化(考过2次)、知识表征(考过1次)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自我意识 2、同化与顺应 3、发展心理学 4、自我中心 5、依恋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语言相互作用论主张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解释语言的发展,认为语言能力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而认知结构的发展是_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的结果。 2、自我介于本我与_______________之间,它的作用是既满足基本需要,又要控制和压抑本我的过分冲动。 3、柯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他将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_______________。 4、儿童的身体发育有两个加速期,第一个加速期为,第二个加速期为。 5、道德行为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亲社会行为和_______________行为的发展方面。 6、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注意过程、_______________、运动复现过程、知觉过程。 7、婴儿的思维具有_____________特点,幼儿期的思维特点_____________,小学时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个体发展中,婴儿时期的主导活动是_______________,幼儿期的主导活动_______________,进入小学后儿童的主导活动是_______________,成年后是以_______________为主导活动。 9、关于个体心理发展和种系心理发展关系的理论,20世纪初的霍尔提出__________。 10、发展不仅有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_______的变化。 三、单项选择(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75678

《教育心理学》新为终考期末复习试题 一、单选题 1.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A A.桑代克 B.冯特 C.班杜拉 D.华生 2.西方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是:C A.19世纪初 B.19世纪中叶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中叶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量的研究方法不包括哪种?D A.实验法 B.问卷调查法 C.测验法 D.文件分析法 4.关于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中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B A.实验室实验的优点是采用精密的实验仪器。 B.观察法的优点是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C.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将真实的自然环境与实验条件的控制结合。 D.在运用实验法时,在正式实验前,可进行小样本初试,如有不妥,可进一步修改实验设计。 5.以下哪项不属于测验法的优点?B A.施测简便 B.客观真实性容易受到被试回答问题时的主观性的影响 C.资料易于整理和统计分析 D.所得资料比较真实可靠 6.以下哪种方法比较适合进行特例研究。A A.个案研究法 B.测验法 C.教育经验总结法 D.实验法

7.“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是哪位心理学家的观点。D A.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B.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C.德国心理学家斯腾 D.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8.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是:B A.自我中心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 D.自我调控 9.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当儿童的思维具有符号性和逻辑性特征,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并达到了思维的守恒,他的思维处于哪个阶段?A A.具体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 10.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哪种线索为依据C A.内外 B.内部 C.外部 D.以上都不对 11.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包括以下哪种发展。D A.认知 B.情感 C.社会性 D.兴趣 12.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的心理学家是:A A.桑代克 B.华生 C.斯金纳 D.班杜拉 1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A A.桑代克 B.奥苏贝尔 C.维果斯基

教育心理学期末解答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什么是遗忘?遗忘的原因是什么? 答:遗忘是指记忆信息的消失或不能提取。一种观点认为,遗忘是由于干扰造成的。干扰是指在学习之前或之后学习的别的东西分散了对当前学习的注意力从而造成了信息丧失。实验研究表明,干扰有两种,一种叫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干扰。另一种是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干扰,叫倒摄抑制。 在学习与回忆系列材料时,中间部分遗忘最多,称为系列位置效应。系列位置效应的产生原因是由于系列材料的中间部分同时受到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的影响,因而遗忘最多。另一种观点认为遗忘与提取失败有关。许多研究者认为,当遗忘发生时,学习者并非真的“失去”了信息,而是学习者不能提取信息。在试图提取信息时,人们常常意识到他们在长时记忆中贮存了一些东西,但是他们无法确凿地说出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研究者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舌尖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贮存时没有做合适的加工或者找不到合适的回忆线索。 2.如何增强学业自我效能感? 答:1.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更多的胜利。 2.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榜样示范。 首先,教师自已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优良的榜样示范;其次,为学生提供多个例外水平、例外层次的同伴榜样。 3.指导学生树立合适的学习目标与作业目标。 4.给学生以积极的归因反馈,并指导学生学会合适的自我归因。

5.给学生以合适奖励。当学生取得进步时,对学生进行奖励,奖励便成为学生进步的标志,学生从中获得自己进步的信息,会增强自我效能。 6.给学生以学习策略的指导,使学生学会自我监控。 3.简述抗拒诱惑实验,它说明什么? 答:该实验为沃尔斯特等人1963年所做。被试为5岁儿童,实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将儿童带入放有玩具的房间,让他们参观,并告诉儿童说:“这些玩具禁止玩,但可以翻字典。第二阶段,让儿童看一部短的影片。这时,儿童被分为三组,一组为榜样奖励组,看到的影片是:一个男孩在玩一些被告知不准玩的玩具,好久,男孩的妈妈进来了,夸奖他并与他一起玩;一组为榜样训斥组,看到的影片是:男孩在玩被禁止的玩具,男孩的妈妈进入房间后,严厉训斥孩子违反禁令,男孩显出害怕的样子;第三组为控制组,不看影片。第三阶段,让每个孩子都在有玩具的房间单独呆15分钟。实验者通过单向玻璃观察发现:第一组儿童很快屈从于诱惑,约在80秒后便动手玩玩具;第二组儿童能克制7分钟,有这一实验说明:抗拒诱惑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进行学习与改变。 4.简述xx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 答: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从低到高分为六级: (1)知识:指先前学习过的材料的记忆,包括详尽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回忆。所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这是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2)领会:指能把握材料的意义。可借助于三种形式来表明: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的表达方式例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即估计将来的趋势。领会超越了纯正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 (3)运用:指能将习得的材料应用于新的详尽情境,包括概念、规则、方法、规律与理论的应用。代表高水平的理解。 (4)分析:指能将整体材料分解成它的构成成分并理解组织结构。代表比运用更高的智能水平,因为它不仅要理解材料的内容,还要理解其结构。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2.当代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桑代克在1903年著成的《教育心理学》一书出版。 3.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1)相关研究:在两个或多个变量上测试每个被试的数值,然后以计算相关系数的方式来确定这些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例如,用它来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考察教师期望与学生动机之间的关系。 (2)因果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最常用的是实验法。 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理论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试误-联结学习理论的三条学习原则: (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且给以活动就会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无准备而强制给以活动也感到烦恼。 (2)练习律(题海战术):指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即S-R联结受到练习和使用的频次越多,则联结得越强,反之,则越弱。后来桑代克又发现,联结只有通过有奖励的练习才能得以增强。 (3)效果律:即如果一个动作跟随以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那么,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反之则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也就是说一个人当前行为的后果决定着他未来的行为。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强化:凡是能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强化物。 A.正强化: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B.负强化:通过消除或中止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惩罚: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减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惩罚。 A.I型惩罚: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 B.II型惩罚:通过消除愉快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 关系:对不同人而言,强化的效果不同,同一种反应,甲认为是一种惩罚,乙可能认为是一种强化,因此在选择强化物时,应遵循“祖母的法则”,即用高频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 另外,强化还可分为: A.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如水、食物、安全等。 B.二级强化:指任何一个中性刺激与一级强化反复结合后,自身获得强化效力,可分为社会强化(拥抱、微笑)、信物(钱、奖品)、活动(游戏、听音乐)。

2018年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2018年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资料 1、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3、实验研究: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4、相关研究: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相关的结论。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1)正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2)负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3)零相关。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 麦兹在1978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6、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7、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8、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 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 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9、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 父母的遗传素质。 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以后所接受的 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 10、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 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 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 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 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 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 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11、环境决定论:心理学家华生等认为,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 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 理和行为。 12、印刻:劳伦兹在对幼小动物的依恋 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刚刚会走的幼小 动物倾向于追随它在出生后看到的第 一个活动的客体并很快与之建立很难 改变的依变关系,这种现象,劳伦兹称 为“印刻”。 13、他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 外的客观的价值标准支配。 自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 价值标准的支配。 14、学习: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 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 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15、反射学习:掌握一定的刺激和一 定的反应的学习。 认知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行 为举止的学习。 16、经典条件作用:巴甫洛夫于19世 纪末至本世纪初对狗的消化过程进行 研究中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由此开始 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研究。 17、获得: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铃 声(CS)反复与食物(US)相匹配,从 而使狗学会对铃声建立条件反射的过 程,称为条件作用的获得。 18、消退: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 对铃声的条件作用建立以后,若使食物 (US)不再伴随铃声(CS)出现,那么 狗对铃声(CS)做出的唾液分泌反应 (CR)就会越来越弱,直到最后消失。 这一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消退。 19、自发恢复: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 已经明显消退了的条件作用经过一段 时间以后,还会以很微弱的形式重新出 现,这种现象叫作条件作用的自发恢 复。 20、刺激泛化: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 当狗学会对一个高音产生唾液分泌反 应以后,一个稍低一点的音调也会诱发 它的唾液分泌反应,这种CR自动扩展 到CS以外的其他刺激上的现象,叫做 刺激泛化。 21、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 使有机体学会对CS和与CS相类似的刺 激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称为刺激分 化。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过程。 借助于刺激泛化可以将学习扩展到原 初的特定刺激以外,而借助于刺激分化 则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 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泛化。 22、二级条件作用:由一个已经条件化 了的刺激来使另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 的过程,称为二级条件作用。 填空或选择 1、我国心理学家(潘菽)在其1980年 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教 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 种心理现象)。”美国1971年出版的《教 育百科全书》指出:“教育心理学是对 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 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 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 2、前苏联的彼罗夫斯基在其1972年主 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研究教学和教 育的心理学规律。” 3、(拜瑞斯等人)进行的(良好行为游 戏) 4、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提出(教 育心理学化)的主张,强调教育要与心 理学相结合,倡导(直观教学的)原则, 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丰富学生的感知, 发展学生的思维。 5、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教 育心理学化的思想付诸了实施。他将教 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 (系统)、(方法)。后来,其学生将上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心理学与教育 1.1 心理学概述(不很重要) 1.心理学是以描述、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活动可以通过外部行为表现出来,外部行为通常受内部心理活动支配。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 4.心理活动的机制 (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2)心理活动的脑定位 (3)心理活动产生的方式 (4)心理活动对客观现实的依赖性 5.心理学的功能 (1)描述和测量 (2)解释和说明 (3)预测和控制 1.2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及其派别 1.行为主义心理学 ·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冯特,德国莱比锡大学,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机能主义心理学 ·美国:詹姆斯 1900 3.格式塔心理学 ·德国:冯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1912 4.行为主义心理学:斯金纳、华生 5.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 1900 梦的解析 6.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罗杰斯 1.3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与教”的要素和过程 二、心理发展与教育 2.1 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述(了解) 1.心理发展的含义及特征: ·含义:一般则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这一段时间内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心理发展的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个别差异性 3.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 (3)个体主观因素 2.2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与教育(重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