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智慧城市水闸、橡胶坝安全作业规程

智慧城市水闸、橡胶坝安全作业规程

智慧城市水闸、橡胶坝安全作业规程
智慧城市水闸、橡胶坝安全作业规程

水闸︵橡胶︶坝安全作业规程

目录 (1)

1 总则 (2)

1.1编制目的 (2)

1.2适用范围 (3)

1.3其他要求 (3)

2 基本规定 (3)

2.1 一般规定 (3)

2.2 管护内容 (4)

3 水闸(橡胶)坝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4)

3.1值守人员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4)

3.2 机电人员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5)

4 各类人员安全操作规程 (9)

4.1 值守人员安全操作规程 (9)

4.2 电工安全操作规程 (10)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加强水闸(橡胶)坝管理,统一管护标准,提高水闸(橡胶)坝的管护质量,使水闸(橡胶)坝处于良好状态,根据国家有关标准,编制本规程。

1.2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天府新区域内已移交我司管护的水闸(橡胶)坝。

1.3其他要求

水闸(橡胶)坝的管护工作,除应执行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和本市相关标准的规定。

2基本规定

2.1 一般规定

2.1.1 水闸(橡胶)坝的管护必须保证水闸(橡胶)坝安全稳定、附属工程工作可靠。

2.1.2 水闸(橡胶)坝的管护工作就由具备相关专业资质的管护单位承担,维护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持有相应专业、工种的执业资格证书或上岗证书。

2.2 管护内容

2.2.1 水闸(橡胶)坝的管护包括日常值守、日常养护、小修工程、应急抢修等内容。

2.2.2 日常值守是对水闸(橡胶)坝的开展值守工作,保障水闸(橡胶)坝及其附属设备的正常使用,无其他人员擅自进入水闸(橡胶)坝及其附属设备。

2.2.3 日常养护是对水闸(橡胶)坝的进行预防性、经常性和周期性的维护,主要有常规保养、检查与检测等内容。

2.2.4 小修工程是以保障水闸(橡胶)坝的正常运行为原则,采用定期轮修和重点检修的方式,对达不到技术要求的设施设备以及部件进行必要的维修或更换。

2.2.5 应急抢修是在水闸(橡胶)坝设施设备发生故障时,以快速处置设施设备故障和全面恢复其功能为目的进行的维护工作。

3水闸(橡胶)坝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3.1值守人员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3.1.1禁止值守人员酒后上岗,严禁班中饮酒。

3.1.2严禁值守人员迟到、早退、擅离岗位。

3.1.3值守人员应提前十分钟做好上岗准备工作,包括人员着装、班前安全教育等,时间一到立即组织进行交接班。

3.1.4值守人员交接班时,接班人员务必与交班人员在主

管的监督下对交接的设备、物资及相关工作等进行清点、告知等,发现情况立即由主管负责解决,若主管解决不了立即报公司领导。

3.1.5值守人员应据实填写交接班情况含:本水闸(橡胶)坝设备运行情况、相关库房物资是否齐全、监控设备运行情况、上班值守人员未完成的且本班需要继续完成的工作等。

3.1.6值守人员在岗期间,务必做好本职工作,严禁玩忽职守,严禁在发电机房内、配电室内、监控室内及其它禁止吸烟等的地方吸烟;严禁在就寝或午休时抽“卧床烟”。

3.1.7值守人员在岗期间应严密监视管廊内运行情况,若发现设备故障或安全隐患立即报告,并如实填写值班表等。

3.1.8值守人员严禁在值守期间严禁将值班室门紧闭或反锁,严禁在值班期间卧床休息(正常夜晚就寝和午休除外);

3.1.9严禁在本点位监控室、发电机房、配电室、值班室及管护区域内私拉乱接电线用电,防止触电事故及火灾发生。

3.1.10值守人员晚上值守时,若发现有盗窃行为的,在保证自身安全情况下,立即拨打110报警电话或直接报告主管或本单位领导。

3.1.11值守人员应在上、下班途中注意行车安全,确保自身人身安全。

3.2 机电人员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 附件六:应用单位接入要求

附件六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 应用单位接入要求
(试 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 二〇一三年三月




目 次 ............................................................................................................................................... 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3 术语与定义................................................................................................................................... 3 4 前置环境....................................................................................................................................... 5 5 系统组成....................................................................................................................................... 6 5.1 前置目录服务 ................................................................................................................... 6 5.2 前置交换服务 ................................................................................................................... 8 5.3 前置环境配置 ................................................................................................................. 10 5.3.1 系统硬件 .............................................................................................................. 10 5.3.2 系统软件 .............................................................................................................. 10 5.3.3 环境配置具体要求 .............................................................................................. 11 5.3.4 其他要求 .............................................................................................................. 12 5.3.5 注意事项 .............................................................................................................. 12 6 前置环境管理............................................................................................................................. 14 6.1 6.2 6.3 6.4 角色 ................................................................................................................................. 14 提供者管理要求 ............................................................................................................. 14 使用者管理要求 ............................................................................................................. 14 管理者管理要求 ............................................................................................................. 14
I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概要 一、项目概述 1.概念定义。 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是城市公共信息资源的整合、交换、共享、管理平台,在智慧城市总体框架中,对下是公共基础数据库中数据的进出通道,对上为各类智慧应用提供服务支撑。它通过对城市公共数据进行交换、清洗、整合、加工、组织、编目、管理以及对外提供服务,实行城市不同部门异构系统间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2.建设背景。 2013年,国家出台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需的若干意见》(国办〔2013〕32号),把智慧城市建设列为重要发展战略。同年4月,住建部出台了《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规和指导各地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同年8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通知》(建办科〔2013〕22号),正式确定市区为国家住建部智慧城市第二批试点城市。区信息化建设目前处于还起步阶段,人口、法人、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尚未建设,空间地理、数字城市基础数据库初步建成,各部门部分业务系统积累了大量数据,但这些数据资源都是分散建设,还处于各自为政、条块分割、自建自用、难以共享

的状态,亟需建设统一管理平台,对城市公共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统一管理和交换共享。 3.建设意义。 资源共享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是智慧的基础性工程,是实现城市公共信息整合共享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将目前分散的、条块化的数据资源统一集中起来,提供平台化服务,提高数据共享率;有利于提高城市公共数据的开发使用水平,使政府执政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有利于解决政府部门在信息数据资源建设中的多头投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节约社会成本,为支撑智慧、信息惠民建设,实现政府部门数据共享打下坚实基础。 4.现状难点。 信息化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各部门业务数据分散,资源整合、使用率较低,数据共享程度较低,要实现从起步阶段到高级阶段的跨越式发展,还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和予以解决的突出难点。一是认识不足、各自为政。二是部门为本,共享意识较差。三是标准规不一,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四是数据异构现象突出,各行业要求不一。五是数据链路不畅,整合共享难度较大。 二、文件规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及其附件 2013.4 住建部

智慧城市雪亮工程总体设计方案

智慧城市雪亮工程总体设计方案

目录 第一章方案概述. (3) 1.1建设背景. (3) 1.2建设目标. (3) 1.3设计依据. (4) 1.4设计原则. (6) 1.5需求分析. (7)

第一章方案概述 1.1 建设背景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4﹞69 号),国家发改委、中央综治办、公安部等九部委《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方案》(2015-2020 年)、《关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发改高技 ﹝2015﹞996 号)等工作要求,实现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全面应用”。 2016 年6 月27 日, 全国综治和平安建设信息化工作推进会强调:统一思 想认识,群防群治,完善基础设施,完善共享机制;大力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 管理;整合资源,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向基层延伸,实现重点部位、主要道 口、人员密集区域、要害部位、重要场所、案件高发区域、治安复杂场所全覆 盖。建成标准统一、运行规范的“雪亮工程”。 “雪亮工程”是以市(县)、乡镇(街道)、社区(村组)三级综治中心为 指挥系统、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 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快 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在强化治安防控、打击暴恐犯罪、创新社会治理等方 面争创新成效。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系统的建成,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两办”《关于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精神的需要,以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升农村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驾驭社会治安局势能力。加强精神障碍患者、吸毒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等特殊群体的服务管理,将特殊人群信息全部录入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做到各类特殊人群“底数清、去向明、不漏管、不失控、服务好”。 1.2 建设目标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在中央政法委和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我市“雪亮工程”建设可行性方案的总体框架下,依托视频监控共享系统,整合视频监控系统资源,依法向政府部门和社会单位提供视频图像信息资源服务,服务公共安全实战需求。到2020 年,视频监控系统科学覆盖中心城区、城乡社区、重点行业和领域,确保重点部位、重要场所及治安复杂区域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覆盖率和联网率达到100%,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总体目标。

城市公共安全是城市市民和城市管理者都十分关心的问题

数字城市下的城市公共安全 摘要:城市的数字化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公共安全问题日渐重要,应用数字城市技术维护城市公共安全也越发重要,加强对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研究和建设势在必行。数字城市所提供的关键技术可以应用于日常的城市安全管理,事故发生过程中的应急救援行动以及优化配置城市公共安全资源,建立健全城市公共安全体系。 关键词:数字城市,城市公共安全,城市安全管理,应急救援,优化配置 一、城市公共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具体表现 城市公共安全是城市社会发展领域里的一项重要课题,是指由政府提供的充分防御各种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灾害、事故或事件的发生,以维持社会稳定的城市保障体系。它是城市及其公民财产安全需要的满足,是城市依法进行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以及生产和经营等所必需的良好内部秩序和外部环境的保证,是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所在。城市公共安全是城市市民和城市管理者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城市管理者所必须要面对的重要公共事务。公共安全的状况和主要事件,是任何城市管理者都应全面掌握和随时了解的内容。 跨年之夜,上海外滩发生“拥挤踩踏”事件,36条年轻生命陨落。21日,该悲剧的调查报告及人员问责情况公诸于世。黄浦区政府和相关部门承担了“预防准备不足、现场管理不力,应对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拥挤踩踏并造成重大伤亡和严重后果的公共安全责任”;区委书记、区长等官员承担被撤销党内职务、行政撤职等问责处分。当人们为36条生命的陨落扼腕痛惜之时,这起悲剧背后的深刻教训更应引起重视。对外滩踩踏事件的严厉的问责,也警示各级政府:新形势下,各级政府该如何更好地维护公共安全?外滩踩踏事件的调查报告亦指出,这次事件暴露出上海市公共安全管理盲点,特别是对无主办单位的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风险评估不足,准备应对不充分,存在管理空白。然而,只要应对是远远不够的,理想的状况应是尽量避免危机的发生,防患于未然,因此,随着危机管理研究的深入,预防和预警、教育和培训机制建设又被纳入研究的视野之中。至此,形成了预防、预警、应对、恢复等伴随危机发生发展之全过程的管理。 现阶段,我国处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期,许多新成果背后都隐藏着多种不确定因素。在新形势下,我国公共安全管理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公共安全基础薄弱,重、特大事故不断发生,每年因公共安全事件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数高达 20 万人。我国没有形成统一的专业化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而是将相应的公共安全事件交由相应的职能部门承担、解决。一些具有特色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也是地区性的,或是有些事件构成了成熟的应急管理体系,从大层面上来说,我国并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应急管理体系应对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鉴于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的新问题有必要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建设一个科学有效的城市公共安全体系,以保证城市健康有序网络与信息化的发展。

城市公共安全智慧治理模式探析

城市公共安全智慧治理模式探析 0 引言 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为解决公共安全治理中长期存在的诸多问题,包括管理分治、资源分散、系统分建、横向协作困难等提供了理念支持和技术支撑。因此,在实践层面,需构建基于创新2. 0和信息技术应用实践的公共安全智慧治理模式,推动“智慧”理念的落地实现和“智慧”技术的融合应用,提升城市公共管理效能和公共安全服务水平。 在理论研究层面,针对智慧城市公共安全治理问题,欧盟、美国、韩国、日本等国理论界重点关注智慧城市内嵌的结构性、系统性风险,在治理对策上重视参与式的管理(Lee,Amy V.,2013)[1]、促进利益协调(An-drulis,Dennis P.,2011)[2]、构建安全共同体(Amin,Ash,2013)[3]等,综合提升智慧城市风险预控和弹性恢复能力。我国理论界重点关注信息、智能技术对公共安全治理的支撑作用,代表性成果如大数据在公共安全治理中的应用[4 - 5]; 信息技术、政府职能与社会治理相整合的城市“智慧治理”[6];“智慧安全”的城市安全管理模式[7]; 基于智慧互联“无边界”特征的公共安全维护新路向[8]; 物联网、云计算、遥感技术

等在城市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分析等。因此,仍需探索“智慧”理念及技术融入公共安全治理模式的路径,整体优化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形成公共安全智慧治理的理论体系。 1 智慧城市公共安全治理实践与发展展望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开展以来,“智慧”发展成果包括促进产业转型、完善公共管理、优化公共服务等[9],可以说,以全面感知、互联互通、深度智能为特征的智慧城市建设为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现途径。在城市公共安全领域,藉由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智能技术支撑,政府相关部门对城市公共安全的风险监测、实时追踪、响应处置等治理效能得以提升,动态化、交互式、精确化的公共安全治理理念及其相应的技术平台逐步建立。代表性实践成果及治理目标,如表1所示。 1. 1主要特征与成熟经验 国内外智慧城市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建设实践,主要体现出以下特征与经验。 1. 1. 1建立体系化的城市公共安全信息中心

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创新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

依托“智慧城市一体化” 加快创新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 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新时期公安机关综合运用打、防、管、控,实现统一指挥、快速反应、整体联动、协同作战,进而对社会治安大局实现全方位、全时空动态防控的系统工程。*** 单位** 依托“智慧城市一体化”工程,紧密围绕“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发展思路,响应时势,主动作为,着力构筑基础建设更加牢固、打击犯罪更加精准、立体防控更加顺畅的全方位、全时空动态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一、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重点铺设“三大防控 网” *** 单位** 立足“智慧城市一体化”建设,以社会面整体防控网、全方位精细防控网、视频技术防控网“三大防控网”为基本面, 实现社会治安防控模式的整体拓展和创新,着力构筑科学、高效的城市一体化特色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一)铺设社会面整体防控网,以提高效能为目标,着力实现筑牢反恐维稳工作防线、突出问题治安整治到位、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根基。一是筑牢反恐维稳工作防线。按照“主动进攻,长期打算,内线侦察,依靠群众,防止危害”的方 针,进一步增强敌情意识和底线思维,强化部署对重点人员排查和社会面治安管控等各项维稳情报信息搜集工作,严格落实“ 5+3”

措施,重点做好涉疆涉藏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各警种联动扎实推进反恐大排查,及时与辖区派出所签订责任状,重点人员统一建档立卡管理,重点加强涉疆、涉藏人员的管控,严防发生暴力恐怖案事件。二是深化突出问题治安整治。牢固树立“打击是主业,破案是硬道理”的理念,秉承“更快破大案、更多破小案、更准办好案、更好控发案”的总要求,紧紧围绕服务全县社会稳定大局,结合“冬季攻势”专项行动,将“缉枪治爆”专项行动和散装成品油管理作为当前整治的重点,开展了八次“震慑”社会治安集中清查行动,加大线索摸排和收缴的力度,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治安大局平稳可控。2018 年来,全县刑事立案数、八类案件数同比下降了16.7 %、31.3 %,共排查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41 起,共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141 起,群体性事件同比下降27%,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能力明显增强。三是打牢基层基础工作夯实根基。始终坚持“维稳是中心,基础是重点”的理念,大力夯实基层基础工作。狠抓人口管理基础工作,继续深入推进信息采集攻坚战,明确全警14 大类127 项基础息采集内容,明确考核奖惩激励机制,目前采集量达9 万余条, 通过不断完善人口信息,为情报收集、人员管控、案件侦破等工作提供基础支撑。狠抓警种基础业务工作,先后派出多个专门工作组分赴先进地区开展安全管理及警种业务专项学习,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安全、不稳定因素,提高快速反应和联动处置能力。 (二)铺设精细化防控网,以实战为引领,着力推进街面防

数字化城管-智慧城市管理建设方案

第1章本期项目建设方案 1.1本期建设目标和规模 一、建设目标 以XX市党政办公网现有的数字化城管信息系统为基础,按照“联网协同、分级管控、资源共享、统一平台”原则,升级数字化运行平台,拓展信息系统功能,整合监控资源,完善信息转送终端,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为公安城管城市执法提供可视化、扁平化的指挥监督平台,打造XX街道办城市执法信息化标杆示范点,并逐步铺开信息化建设,形成XX城市执法改革的新亮点。 通过完成XX片区已建的监控摄像头的联网,并将其同街道内其他部门的监控视频源一同接入党政办公网视频管理系统,实现视频监控在街道、社区、城管、安全等多部门间的协同共享,将有效提升辖区内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和治安综合管理水平。 二、建设规模 1.微信平台升级优化; 2.城市管理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升级扩容; 3.XX片区城市管理信息监控系统升级优化; 4.XX片区视频监控系统建设; 5.数字化城管与公安警综平台对接。 1.2标准规范建设 1.2.1基本思路和原则 1、统筹规划,借鉴经验 为确保其建设的有序性,少走弯路,必须做好统筹规划。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相关标准为基础,制定平台总体规划,搞好顶层设计;研究国内外标准

化成果,借鉴电子政务成功的标准规范工作经验,形成并不断完善与平台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标准规范体系。 2、突出应用,抓住关键 重点研究解决系统建设所需的业务和应用相关的标准规范问题,集中力量抓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业务流程规范和数据标准化的相关项目; 3、急用先上,循序渐进 按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标准研究和开发项目;充分利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已有成果,结合实际业务,把握需求牵引和技术驱动的统一,包括“技术要求”、“技术规范”,直至行业规范; 4、上下兼容,协调发展 标准规范工作必须在充分考虑利用和整合已有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前提下,采用国家发改委、电子政务相关最新的标准化研究成果,以最小的代价保证系统建设的总体协调发展。 5、保护现有投资原则 充分利用已有设备和系统; 已有数据的利用和保护; 现有工作人员知识的利用 1.2.2需遵循的标准规范 1.《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划分准则》(GB 17859-1999) 2.《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2004) 3.《微型计算机通用规范》(GB/T 9813-2000) 4.《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GB/T 8566-2007) 5.《网络基础安全技术要求》 6.《信息技术--用户房屋用的普通电缆线路》(ISO/IEC11801-2002) 7.《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GB/T 8567-2006) 8.《软件工程产品质量》(GB/T 16260-2006) 9.《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GA308-2001) 10.《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

智慧公共安全解决方案

智慧公共安全解决方案 篇一:智慧城市应用的安防整体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应用的安防整体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通过新一代信息化技术,提升城市管理者对城市方方面面信息的感知能力、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从而进一步提供有针对性的新服务和新模式。基于多样化、高清化、智能化的面向“智慧城市”的应用解决方案将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支撑。 根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2050年将有75%人口居住在城市。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一方面给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城市在各个方面,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活质量、人口问题、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等方面也面临着发展的瓶颈。 智慧城市是在城市发展受到制约、转型面临挑战的背景下提出的。智慧城市通过新一代信息化技术,提升城市管理者对城市方方面面信息的感知能力、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从而进一步提供有针对性的新服务和新模式。平安城市是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华的多样化、高清化、智能化平安城市解决方案是针对传统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型过程中一整套切实有效的方案和实践。 “智慧城市”的几个关键技术分析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

代信息技术来改变城市管理者、居住者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整体上看,它至少应该有三层架构:感知层、互联层、应用层。 通过感知层采集城市全方位的信息,通过互联层把各个信息系统链接起来进行信息的交互与共享,通过应用层采用智能化的技术,深入分析收集到的数据,以获取更加新颖、系统且全面的洞察来解决特定问题。从技术的角度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基础技术是作为智慧城市的必要基石。 感知技术 这里的感知是更为广泛的一个概念。具体来说,它是指更为广泛的感知、测量、采集和传递信息的设备或系统。通过使用这些设备,从室内温度、湿度、烟雾到路面车辆信息、城市交通状况等任何信息都可以被快速获取并进行分析,便于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和进行长期规划。视频作为一种最为直观的感知方式,在城市中大量应用。我们认为在目前及未来的城市应用中,视频应用方案的发展方向是多样化、高清化的,既有针对社会面资源的模拟高清视频应用方案,又有针对公安实战业务部分的IP网络高清视频应用方案,还有针对城市重要掌控点位部署的HD-SDI无损高清视频应用方案。智能技术 “更深入的智能化”是智慧城市另外一个特征与要求,智能化是指深入分析收集到的数据,以获取更加新颖、系统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指南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 (试行)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 二〇一三年四月

目录 引言 (5) 1围 (5) 2 规性引用文件 (5) 3 术语、定义与缩略语 (5) 3.1 术语与定义 (6) 3.2 缩略语 (6) 4 平台定位 (6) 4.1 智慧城市总体框架 (6) 4.2 公共信息平台 (8) 4.2.1 目标 (8) 4.2.2 作用 (8) 4.2.3 能力要求 (9) 4.2.4 性能要求 (10) 5 平台组成详述 (10) 5.1 功能框架 (11) 5.2 组成说明 (11) 5.2.1 支撑数据 (11) 5.2.2 数据交换服务系统 (12) 5.2.2.1 交换能力要求 (13) 5.2.2.2 资源管理 (13) 5.2.2.3 交换管理 (13) 5.2.2.4 资源监控 (13) 5.2.2.5 查询统计 (14) 5.2.2.6 订阅信息管理 (14) 5.2.2.7 目录互动 (14) 5.2.2.8 日志维护 (14) 5.2.3 数据整合服务系统 (14) 5.2.3.1 整合配置 (15) 5.2.3.2 整合组件管理 (15) 5.2.3.3 整合流程管理 (15) 5.2.3.4 整合结果信息查询 (15) 5.2.3.5 整合结果订阅 (16) 5.2.3.6 整合过程信息统计分析 (16) 5.2.4 目录管理与服务系统 (16) 5.2.4.1 目录能力要求 (17) 5.2.4.2 资源标识符管理 (17) 5.2.4.3 元数据定义 (17) 5.2.4.4 系统配置 (17) 5.2.4.5 编目信息发布 (18) 5.2.4.6 编目信息撤销 (18) 5.2.4.7 编目状态同步 (18) 5.2.4.8 交换互动 (18) 5.2.4.9 查询统计 (18)

公共安全智慧城市创新空间[建立“智慧”的公共安全系统]

公共安全智慧城市创新空间 [建立“智慧” 的公共安全系统] 城市公共安全涉及众多的部门与行业,如公安消防、气象、地震、城管和卫生等,要让这些系统有效地运转起来,建立一个“智慧”的公共安全信息系统显得至关重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经阶段,但城市公共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一方面,城市灾害的种类繁多,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使得自然灾害发生的频度和强度不断上升,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城市的公共安全; 另一方面,城市规模的扩大导致城市人口密集和财产密集,使得各类事故的直接损失特别巨大。同时,城市的特殊性也容易为犯罪分子,甚至是恐怖分子所利用,成为破坏和攻击的目标。城市公共安全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关系到国家兴旺发达和社会和谐发展,因此被各个国家予以高度重视。2008年年底的调查数据显示,纽约为全美犯罪率最低城市之一。据了解,自2005年7月18日起,纽约警方启用了“犯罪活动实时监测中心”(Real Time Crime Center)系统。该系统能够迅速查询数百万条来自纽约警方内部不同部门的信息,通过对以前不为人所注意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且通过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界面,以最快的速度提供给需要不同信息的近37000名纽约警察。这些数据包括超过500万纽约州犯罪记录、假释和缓刑的档案,超过2000万条纽约市的刑事控告、逮捕的记录,以及过去五年内911或311报警电话的记录,此

外还包括330亿条公共记录。有了这套系统后,纽约警方不仅仅能在事后对犯罪活动和紧急事件做出响应,而且还可以通过分析、预测,努力预防这些活动和事件的发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借助智能系统记录来自各种配备仪器、流程、设备以及对象的数据,然后通过智能系统对这些繁杂的信息进行管理,以便发现各种情况并立即采取行动。IBM大中华区企业咨询服务部基于资产解决方案的负责人陈孝昌向记者表示: “‘犯罪活动实时监测中心’很好地解决了公共安全部门对于犯罪数据整合的要求,它可以对来自不同数据源的犯罪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解释。通过对犯罪现场情况和人员部署提供即时的信息接口,提供更高质量以及更准确定位的恢复信息,从而帮助警方做出最佳的判断。我们希望能将这种犯罪数据仓储解决方案,结合中国本地的信息后,平滑复制到中国,相信必将会对中国城市的公共安全做出贡献。”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属归原创者所有。我们本着想要分享的目的与大众交流,如有侵权,请在后台留言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删除,谢谢!

依托“智慧城市”建设 加快创新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

依托“智慧城市一体化”加快创新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新时期公安机关综合运用打、防、管、控,实现统一指挥、快速反应、整体联动、协同作战,进而对社会治安大局实现全方位、全时空动态防控的系统工程。***单位**依托“智慧城市一体化”工程,紧密围绕“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发展思路,响应时势,主动作为,着力构筑基础建设更加牢固、打击犯罪更加精准、立体防控更加顺畅的全方位、全时空动态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一、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重点铺设“三大防控网” ***单位**立足“智慧城市一体化”建设,以社会面整体防控网、全方位精细防控网、视频技术防控网“三大防控网”为基本面,实现社会治安防控模式的整体拓展和创新,着力构筑科学、高效的城市一体化特色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一)铺设社会面整体防控网,以提高效能为目标,着力实现筑牢反恐维稳工作防线、突出问题治安整治到位、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根基。一是筑牢反恐维稳工作防线。按照“主动进攻,长期打算,内线侦察,依靠群众,防止危害”的方 1

针,进一步增强敌情意识和底线思维,强化部署对重点人员排查和社会面治安管控等各项维稳情报信息搜集工作,严格落实“5+3”措施,重点做好涉疆涉藏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各警种联动扎实推进反恐大排查,及时与辖区派出所签订责任状,重点人员统一建档立卡管理,重点加强涉疆、涉藏人员的管控,严防发生暴力恐怖案事件。二是深化突出问题治安整治。牢固树立“打击是主业,破案是硬道理”的理念,秉承“更快破大案、更多破小案、更准办好案、更好控发案”的总要求,紧紧围绕服务全县社会稳定大局,结合“冬季攻势”专项行动,将“缉枪治爆”专项行动和散装成品油管理作为当前整治的重点,开展了八次“震慑”社会治安集中清查行动,加大线索摸排和收缴的力度,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治安大局平稳可控。2018年来,全县刑事立案数、八类案件数同比下降了16.7%、31.3%,共排查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41起,共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141起,群体性事件同比下降27%,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能力明显增强。三是打牢基层基础工作夯实根基。始终坚持“维稳是中心,基础是重点”的理念,大力夯实基层基础工作。狠抓人口管理基础工作,继续深入推进信息采集攻坚战,明确全警14大类127项基础息采集内容,明确考核奖惩激励机制,目前采集量达9万余条,通过不断完善人口信息,为情报收集、人员管控、案件侦破等工作提供基础支撑。狠抓警种基础业务工 2

智慧城市材料v1

1、智慧城市的定义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2、智慧城市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城市智慧型产业优势,集成先进技术,推进信息网络综合化、宽带化、物联化、智能化,加快智慧型商务、文化教育、医药卫生、城市建设管理、城市交通、环境监控、公共服务、居家生活等领域建设,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生活质量,努力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将城市建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先进、信息网络通畅、科技应用普及、生产生活便捷、城市管理高效、公共服务完备、生态环境优美、惠及全体市民的智慧城市。 3、智慧城市特征 (1)全面感测:遍布各处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组成“物联网”,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进行测量、监控和分析; (2)充分整合:“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全图,提供智慧的基础设施; (3)激励创新: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

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4)协同运作:基于智慧的基础设施,城市里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地协作,达成城市运行的最佳状态。 4、智慧城市建设内容 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通过深入推进基础性建设和各类信息资源及其应用型信息系统的开发利用,全面灵活地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相互感知和互联互通,从而实现对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的精细化、动态化管理,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智慧城市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一、网络基础建设 1.加快推进网络基础建设。全面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光纤到户、下一代互联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积极开展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加快物联网试点推广,提高网络业务承载和支撑能力。大力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探索“三网”与物联网、无线宽带网、下一代互联网的“多网融合”。 2.加快推进数据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市级数据中心,加快本地灾备中心和异地灾备中心建设;加快引进移动通信数据中心、重点产品和资源数据中心、市民健康数据中心、空间资源中心等一批面向

《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版

附件 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建设智慧城市,对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暴露出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体制机制创新滞后、网络安全隐患和风险突出等问题,一些地方出现思路不清、盲目建设的苗头,亟待加强引导。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中发[2014]4号)和《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2号)有关要求,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总体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和完善政府引导,统筹物质、信息和智力资源,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积极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强化网络安全保障,有效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居民幸福感受,促进城

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务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要突出为民、便民、惠民,推动创新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向城市居民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避免重建设、轻实效,使公众分享智慧城市建设成果。 因地制宜,科学有序。以城市发展需求为导向,根据城市地理区位、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产业特色、信息化基础等,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科学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综合条件较好的区域或重点领域先行先试,有序推动智慧城市发展,避免贪大求全、重复建设。 市场为主,协同创新。积极探索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径、管理方式、推进模式和保障机制。鼓励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注重激发市场活力,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投资和运营,杜绝政府大包大揽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可管可控,确保安全。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落实责任机制,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和保护个人信息的力度,加强要害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确保安全可控。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增强,综合竞争优势明显提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智慧城市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

智慧城市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 智慧城市是城市数字化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核心是体现以人为本、智能运行的理念,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感知城市的运行状态,提高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执行效率和响应速度;对物理现实空间中的各种实体对象更加精确、智能和直观的控制和展现,提高对各种实体系统的整体优化掌控、实现信息虚拟空间和物理现实空间的同步互动;通过海量的信息收集和存储分析能力,深入挖掘各种系统间的直接或间接联系、发现规律并提出方法,为更智慧的决策和行动提供支持;达到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企业竞争力和市民生活质量的目标。 目前,很多国家已经开始智慧的建设,主要集中分布在美国、欧洲的瑞典、爱尔兰、德国、法国,以及亚洲的中国、新加坡、日本、韩国,大部分国家的智慧城市建设都处于有限规模、小范围探索阶段。韩国作为全球第四大电子产品制造国,物联网国际标准制定主导国之一,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培育新产业。美国将智慧城市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并在基础设施、智能电网等方面进行重点投资与建设。新加坡被公认为政府服务最好的国家,信息通信技术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智慧城市建设注重服务公众。 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刚刚起步,城市信息化建设正处于重要的结构转型期,即从信息技术推广应用阶段转向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阶段。中国正在通过“两化融合”、“五化并举”、“三网融合”等战略部署,积极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最新技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目前,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有三种建设模式,分别是:以物联网产业发展为驱动的建设模式,如无锡;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的建设模式,如武汉;以社会服务与管理应用为突破口的建设模式,如北京、重庆。 “智慧城市/平安城市”解决方案 1.智慧城市/平安城市的概念模型 智慧城市(平安城市)建设,就是要从更好地满足市民、企业(机构)和城市运营管理的特定需求出发,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等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打造城市统一一体的、互联互通的、协同共享的信息基础设施(包括感知监控体系、通信网络、数据共享平台等),从技术上逐步消解行业之间的信息壁垒、突破职能部门之间的条条框框,进而实现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业务模式创新,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挖掘城市承载潜力、提高城市服务质量,为实现平安、幸福、繁荣、和谐、开放等城市目标而努力。 2.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城市智能化管理整体架构 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城市智能化管理体系架构从下到上分为感、传、知、用四层: 感知层:采用视频采集、卫星定位、RFID等多种感知技术手段进行信息采集; 传输层:通过光纤、2G/3G、卫星等各种传输网络实现信息的可靠传输; 认知层:搭建公共应用支撑平台,提供统一的信息接入、信息整

边缘计算驱动智慧城市公共安全建设

边缘计算驱动智慧城市公共安全建设 一、城市公共安全的三大转变 我们国家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到现在已经十多年。智慧城市这个名词近几年频频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学术会议和行业论坛上。众所周知,智慧城市是一个非常宏大的主题,影响到城市建设方方面面,通过各方的不懈努力探索和实践,智慧城市已经被赋予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内涵,不同角色、不同领域的人,对这个名词的解释也有所不同。 我们认为,智慧城市主要是运用物联网、边缘计算、云计算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智慧化。这里说到的城市智慧化,最终目的是要创造一个更安全、更舒适、更方便的生活,促进城市和谐、可持续成长。这里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它体现了一个新时代的信息技术的引领;另外,更为深层次的,是它具有一定的社会含义,体现出我们和信息社会所对应的一种面向服务的、以人为本的协同和创新的理念,要让世界更美好。 说到以人为本,我们可以想像,人在社会中最直接或最卑微的一个诉求,就是安全。公共安全是社会中人最为直接的一个需求,影响着城市建设方方面面。比如社区安全、小区安全、交通安全、平安校园、道路安全,这些都是公共安全的一部分。 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几年发展,公共安全建设正逐渐从人工转向自动,从分时分区的局部防御到全时全境的周密监控,从被动的事后分析转到事前预警、实时响应。城市公共安全建设,正在发生这三大明显转变。 这样的转变,如果还依靠传统的,集中式的处理方式,把所有信息汇聚到集中节点,已经力不从心了,我们需要引入新的信息处理模式,并将多种模式融合起来。近年来,一种新的计算范式,即边缘计算,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边缘计算的概念,并不是说被边缘化的计算,而是一种从集中式向分布式、从中心化到去中心化、从集中单一式到协同的计算,是相对于云端计算的另一个概念,边缘计算和云计算的有机融合,正成为现代公共安全系统的主要建设模式。 二、边缘计算驱动公共安全建设 边缘计算如何驱动公共安全建设发展?我们来看边缘计算的几个最重要的特点: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解决方案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智慧城市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 智慧城市区别于数字城市的主要特征,就是综合运用以物联网、云计算和公共信息平台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通过对城市信息资源的全面感知、全面整合、全面挖掘、全面分析、全面共享和全面协同,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 1.1智慧城市系统总体框架 智慧城市系统总体框架包括网络层、感知层、城市公共数据库、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智慧应用和用户层,如下图所示: ?网络层 网络层是智慧城市系统赖以存在的基础,主要有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三网融合、物联网等。 ?感知层 感知层是智慧城市系统区别于数字城市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智慧城市系统运行数据的主要来源。从技术角度来看,几种主要的感知技术是对地观测感知

技术、RFID射频识别技术、WSN无线传感器技术和Zigbee传感技术等。从感知数据来源来看,几种主要的感知手段是天上的卫星、空中的飞机以及地上、地下的各类传感设备。 ?基础设施 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基础设施包括计算资源、网络资源、存储资源、安全设施等。 在各地智慧城市系统建设中,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结合最新技术,基础设施可采用云计算模式来构建。利用虚拟化技术,将基础设施资源进行虚拟化处理,形成一个虚拟化资源池;利用云服务技术,将虚拟资源根据业务需要组装成独立运行的服务器资源作为服务对外提供;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完善的计算基础设施服务。 ?城市公共数据库 城市公共数据主要有三类,分别是公共基础数据、公共业务数据和公共服务数据。 公共基础数据库由人口数据库、法人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地理空间数据库及建筑物数据库等五类数据库组成,由法定管理部门提供的,基础且变化频率相对较低的信息资源,是城市公共数据库的“纲”。 公共业务数据库是基于公共基础数据库的业务性扩展数据库,根据业务应用需要而扩展的各类指标项构成,是一种动态的、不断扩充的业务数据库模式,是城市公共数据库的“目”,指标项来自各类智慧应用的建设。 由各类专题应用类数据库构成,专题应用类数据库处于该结构的顶层,是通过对公共基础数据、公共业务数据进行清洗、挖掘、分析后的有特定应用场景的服务型数据集,为各应用单位提供融合后的专题应用资源服务。 ?智慧应用 以公共数据库和部门业务数据为数据来源,通过公共平台对公共数据和部门业务数据的整合,为智慧应用提供整合后的信息服务,让智慧应用能够获取各类协同信息,提高应用的服务水平和协同能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