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王弼对《周易》“言意观”的解构与重建

论王弼对《周易》“言意观”的解构与重建

论王弼对《周易》“言意观”的解构与重建
论王弼对《周易》“言意观”的解构与重建

论王弼对《周易》“言意观”的解构与创新

韩国良

摘要:由《周易》“书不尽言”、“系辞焉以尽其言”等论述可知,“辞”乃是一种既不同于“书”,也不同于“言”,假托曲饰,言近旨远的特殊语体。王弼抹杀了“辞”、“书”、“言”的区别,并引入《庄子》,对《周易》的“言意观”作了本体论的改造,不仅把《周易》的修辞学问题提升到语言哲学的高度加以讨论,而且也顺利地实现了由文本制作向文本阐释的过渡,为历代学人对儒道元典的创新性阐释提供了合法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周易》;王弼;言意观;阐释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众所周知,王弼的语言哲学是在阐释《周易》“言意观”的基础建立起来的,因此历来研究王弼的学者,在涉及王弼的这一语言思想时几乎都要上溯到《周易》,通过与《周易》“言意观”的比较以凸现王弼语言哲学的地位。可是遗憾的是由于前人对《周易》“言意观”的内蕴并未真正把握,这样就使他们在探析王弼的语言哲学与《周易》“言意观”的关系时,不唯不能对《周易》的“言意观”作出正确阐释,而且也使他们对王弼语言哲学的价值认定发生错位。鉴于前人的这种研究现状,本文拟着重探讨以下问题:(一)《周易》“言意观”的本来意蕴;(二)王弼对它的解构、创新。通过二者不同蕴涵的对比,以展现王弼的语言哲学在我国文论建设和经典阐释上的重要价值。

《周易》“言意观”的本来意蕴

《周易》有关“言意”观念的阐述,见于《易传·系辞上》:“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1](P82)对于这段文字我们能否正确理解,关键就看我们能否把握“辞”的涵义。

在这段文字里,“象”指卦象、“意”指圣人对道的感悟、“书”指书面文字、“言”指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当下使用的活的言语,前贤早已达成共识,但是对“辞”在这里的具体内涵,历来的研究者却罕有涉及。

由《系辞上》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易传》这段文字明显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一是“书不尽言”,圣人“系辞焉以尽其言”。关于前一意义,由于前人所述甚详,并且也与“辞”的蕴义的探讨并无多大关系,所以这里无需赘语。下面我们要重点探讨的是“辞”在这里究竟取何意。

“书不尽言”,圣人却能“系辞”以尽之,显而易见,“辞”在这里乃是一个既不同于“书”也不同于“言”的特殊概念。为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在具体探讨它的涵义之前,我们不妨再来回顾一下“书”、“言”的区别。虽然“书”除了“书面文字”还有“书写”、“书籍”等意义,“言”除了“言语”还有“言说”、“语言”、“话语”等意义,但是如上所言,在“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句话里,“书”乃指书面文字,“言”乃指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当下使用的活的言语,这一点则是毫无疑义的。有关二者的异同,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讲的很清晰:“黄帝之史苍颉,初造书契。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著之于书帛谓之书。书,如也。”[2]这也就是说在“书面文字”这一意义上,“书”乃是“言”的秉笔直录。正因为是秉笔直录,所以它在“言”的面前才常常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庄子·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3](P120)与《系辞传》所言可谓是完全相同的。

所以会有这样的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恐怕就在:我们通常所说的与书面文字相对的言语,虽然缺乏书面语的规范性,但是由于它与现实语境的密切联系,以及它在被运用时所具有的灵活多

样的表达方式,譬如运用不同的语调、重音、助音、停顿,乃至表情、体态、动作予以辅助等,其表意功能还是很强的。可是一旦变成抽象的书面语,离开了以上诸多媒介的辅助,其表现力自要大大受限制。《易传》所以说“书不尽言”,盖正是由此着眼的。孔颖达曰:“言有烦碎,或楚夏不同,有言无字,虽欲书录,不可尽竭于言。故云‘书不尽言’也。”[1](P82)虽然讲的不够全面,但对“书”与“言”的不同显然是有清醒认识的。

有关“书”与“言”的不同已见上文,“辞”既不同于“书”也不同于“言”,却又能将“言”的蕴意充分加以展现,那么它的寓意究竟何在呢?对于这一点,其实《周易·系辞传》也有体现。《易传·系辞下》:

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1](P89)。

由此足见,“辞”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征就是曲托假借、精于修饰,它既不同于“书”也不同于“言”,乃是一种经过作者精心结撰的言曲旨远的特殊语体。由于它已接受制作者精心的加工,获得了“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的传输功能,并不像一般的书面语那样只是对“言”作客观再现,所以才会有如此巨大的传输效力,能够将现实生活中那种活的言语所蕴含的丰富意义充分加以展现。

即以乾卦为例,它的卦象是由六个阳爻“—”重叠组成的,对于这一卦象的含义,《系辞》作者自下而上用了“潜龙勿用”、“见龙在田”、“终日乾乾”、“或跃在渊”、“飞龙在天”和“亢龙有悔”六句爻辞作了阐发。在这六句爻辞中尽管有四句都用了“龙”字,但毫无疑问“乾卦”所论绝非龙的问题。所论非龙,却要假龙而议,这当正是由“辞”的假托曲饰的语体特征决定的。由于语体上的假托曲饰,不仅一方面增强了《周易》言语的包容性,另一方面也使它的表达显得更深微、更含蓄。这一点我们通过《易传·象传》的揭示可以看得十分清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普施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1](P15)不难看出,其所系之“辞”之含蓄,确是勿庸置疑的正是因为《易经》“卦爻辞”具有曲托假借、言近旨远的文饰特征,所以《易传·文言传》才以“文言”名之。众所周知,《周易》“十翼”是各有分工的,《彖传》主要用来解释“卦辞”,《象传》主要用来解释“爻辞”。既是这样,则接下来的问题是:“卦爻辞”的内涵既已在《彖传》、《象传》里得到了揭示,那么何以还要在二传之后附以《文言传》呢?其实,对这个问题,只要我们把《彖传》、《象传》与《文言传》加以对比就不难得知。仍以乾卦为例,如上所列,《周易·象传》对乾卦“爻辞”的评析只有寥寥数语,而《文言传》的解释却多达数百字。譬如“潜龙勿用”和“见龙在田”,《象传》的解说都只有四字:“阳在下也”、“德普施也”,而《文言传》却均给出了四十多字的解释: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世而无闷。乐则行之,忧而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1](P15)。

其阐解串析之详细,确是《象传》无法比拟的。透过《文言传》的这些解释,我们也可再次领略到《易经》“卦爻辞”,这种经由制作者精心加工的曲托假借、言近旨远的文饰之语,其内在意蕴是多么丰富的。传作者将其称为“文言”——文饰之言,确是当之无愧的。

可见《文言传》的“文言”并非指《文言传》,它乃是就《易经》“卦爻辞”讲的。明白于此,不唯有助于我们理解《文言传》得名的缘由,对于我们认识“辞”在上古的审美特质以及当时人

的审美观念也同样是有裨益的。然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云:“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庖犧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4]尽管他也认识到了“文言”之“文”的文饰涵义,但他把“文言”归结为《文言传》中那些阐释性的文字,这对我们正确认识“辞”在上古的审美特征显然是有误导作用的。

对于“辞”在上古的审美特征,我们还可以由其他角度加以证实。先秦时期除《周易》“卦爻辞”外,以“辞”为称的还有“楚辞”与“行人辞令”。无一例外,它们也都以假托曲饰、言近旨远著称。王逸《楚辞章句》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5],司马迁《史记》屈原本传也谓《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6],刘知几《史通·言语》评行人“辞令”说:“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大夫、行人尤重词(辞)命,语微婉而多切,言流靡而不淫”

[7],对此讲的可谓都是很明白的。

又,《说文·司部》:“词,意内而言外也。”对这一界说,有不少学者都感到困惑。其实“词”就是“辞”,它与“辞”乃是古今字。《说文·辛部》:籒文“辞”,右符(即“辛”)作“司”,更足以说明二者的联系。“辞”的特征是“言曲旨远”,“词”的语义是“意内言外”,许慎的界说显然是有根据的。还有一种情况需要注意,即“辞”在汉语中常常被用作“借口”、“借辞”。《论语·季氏》:“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对这个“辞”字,孔安国解为“更作他辞”[1](P2520),杨伯峻《论语译注》解为“藉口”[8],李泽厚《论语今读》解为“借口”[9],钱穆《论语新解》解为“另造一套说法”[10]等等,应该说对“辞”的寓意认识都是比较到位的。“借口”、“借辞”,换一个说法也就是假托曲饰,这也同样可以帮助说明“辞”在上古的特殊涵义。又,“辞”在文言中还有“婉言谢绝”的用法,这在先秦文献中尤为普遍。如《左传》常常有“某某辞曰:‘……’”的句式,在很多时候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婉言谢绝”也就是寻找“借辞”,它对“辞”的“曲托假借”意义也同样具有补证作用。可见从语义学的角度看,我们对“辞”的界定也同样是成立的。

盖正是基于“辞”的这种曲托假借、注重文饰的语体特征,因此上古学者才对“辞”的使用、鉴赏提出了种种规范。如《周易·文言传》:“修辞立其诚。”[1](P15)《论语·卫灵公》:“辞,达而已也。”[1](P2519)扬雄《法言·吾子》:“辞人之赋丽以淫。”[11]《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1](P2735)等等。所有这些,应该说都是以“辞”的曲托假借、注重文饰的语体特征为前提的。

王弼对《周易》“言意观”的解构与创新

《周易》“言意观”的基本蕴涵已见上文,然据现有材料看,在王弼之前并无人对它做过系统的剖解。唯一的例外是与王弼同时而年龄略长的荀粲,似乎只有他对此有过专门的考辨。《三国志·魏书》卷十《荀彧传》裴注引何劭《荀粲别传》:

粲字奉倩。粲诸兄并以儒术论议,而粲独好言道,常以为子贡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然则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秕。粲兄俣难曰:“《易》亦云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焉以尽其言,则微言胡为不可得而闻见哉?”粲答曰:“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称立象以尽意,此非通于意(当作“象”)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及当时能言者不能屈也[12]。

在这里“系表”即系辞之表,“系表之言”即系辞之外之言。“子贡”云云,语见《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1](P2474)这当是孔子死后

子贡的喟叹。孤立地来看“不可得闻”,至少有以下三种解释:一是孔子生前曾谈论过“性与天道”,而子贡恰好没有听到;二是“性与天道”,道理深奥,一般人不易理解,所以孔子生前极少谈论;三是“性与天道”乃形而上的东西,非言语所能表达,所以孔子生前虽有论说,但子贡深感真意莫传。根据下文荀粲对《周易》“言意观”的分析,他显然持的是后一种观点。盖在他看来,尽管“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焉以尽其言”,但象与意、辞与言毕竟不是一回事。意藏于象外,言藏于辞表,它们皆是“蕴而不出”的。“性与天道”历来被视为儒家哲学的本根,更被视为“六籍”的精髓,荀粲既认定它们皆非言象所能表达,则“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秕”,自然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不难看出,虽然荀粲对《周易》“言意观”的阐释已与原意不符,可他对《易传》“辞”、“书”、“言”的分类并没有否定。而王弼则不同,他在阐释这段文字时,在荀粲的基础上又大大向前进了一步,他完全抹杀了“辞”、“书”、“言”的区别,对《周易》的“言意观”作了全面的解构。

首先他将“辞”、“书”、“言”三者一概泛称为“言”,打破了《周易》“言意观”的局限,促成了它向语言学的跨越。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固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固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13](P609)。

如上所述,《周易》之“言”指在场言说的活的言语,“书”指如实直录这一言语的书面文字,“辞”则是指经制作者精心加工,能够摆脱“书”的表达缺陷,充分宣示“言”的意指,具有曲托假借、言近旨远的修辞特征的特殊语体。它强调的是语言的文饰所展现的巨大的传输效力。而王弼对此则不加区别,将三者一概泛称为“言”,也即言词,这样就改变了《周易》原有的语言层次,把《周易》所讨论的修辞学问题一变而为一个研究言语表达功能的语言学问题。无论在研究范围或学术档次上都较《周易》高了一个层次。更具体一点说也就是经过王弼的解构和整合,使《周易》的“言意观”在人们的语言实践上获得了更为普遍的指导意义。

其次,引入《庄子》的“言意”学说,对《周易》的“言意观”作进一步的改造,既肯定了“言”的传输功能,也论证了它的外在性、表征性、局限性,辩明了“言”、“意”的本质不同。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13](P609)。

《庄子·外物》:“荃(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得意,得意而忘言。”[3](P244)由此足见,王弼之论与《庄子》所言实是一脉相承的。由以上所述不难看出,《周易》虽然指明了“辞(言)可尽象”,“象可尽意”的能指特征,但它对“辞(言)”与“象”、“象”与“意”的关系认识的并不深入,还处在修辞学的低级阶段,还没有抽象到哲学的高度。荀粲虽然认识到它们的差别:“立象以尽意,此非通于意(当作“象”)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体会到“辞(言)”与“象”、“象”与“意”并不是一回事,但却完全否定了“辞(言)”和“象”的能指功能,割断了它们与“意”的联系。王弼引入《庄子》的观点,以《庄》解《易》,既看到了差别,也不否认联系,显然较《易》、荀都更为高明。

第三,突破了《周易》工具论的语言观,把传统的“言意”观念提升到本体论哲学的高度加以讨论,大大拓展了传统语言学研究的视阈。众所周知,如果只从时间上讲,我国的语言研究可谓源远流长,但是直到王弼为止,应该说都没有跳出工具论的圈子。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1](P1985),《墨子·经说上·小取》:“以名举实,以名抒意”[14](P379),《荀子·正名》:“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15](P423),《吕氏春秋·审应览·离谓》:“言者,以谕意也”[16](P224)等等,皆可证此。虽然道家常常否定语言的表意功能,如《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3](P1),《庄子·秋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3](P141),但它们所否定的只是言语作为工具的局限性,并非它的工具性。上文荀粲所说也同属这种情况。可见能从本体论哲学的高度对传统的“言意”观念重新加以阐释,王弼实为第一人。

王弼“贵无论”玄学认为,天地万物由于各自形体及特定属性的限制,使它们均不能成为天下的共主,能够成为共主的就只能是一个超感绝象,无形无名的“无”。由这一本体论思想出发,王弼指出人们在处理各种事务时,都要坚持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原则。如在处理自然与名教的关系时,自然是无是本,名教是有是末;在处理性与情的关系时,性是无是本,情是有是末;在处理卦爻辞的关系时,卦辞是无是本,爻辞是有是末。虽然王弼并没有提出“理一分殊”、“事事一太极”、“物物一太极”的说法,但实际上在他的哲学论析里是含有这层意思的。在处理“言”、“意”问题时,王弼也同样坚持这一原则:“意”是无是本,“言”是有是末。这也就是说王弼的本末有无理论对他的“言意之辨”也同样是适用的。

那么,以“意”为本,以“言”为末,是不是就意味着对“言”的否定呢?在这方面王弼的论述也同样是十分辩证的。他在《老子指略》中说:“四象不形则大象无以畅,五音不声则大音无以至。四象形而物无所主焉,则大象畅矣。五音声而心无所造焉,则大音至矣。”[13](P195)在这里“大象”、“大音”都指无形无名的大道,它们均是宇宙本体“无”的形象说法,而“四象”、“五音”则是天地万物的借指,在此均属借代用法。显而易见,在王弼看来作为宇宙本体的大道虽是万物化生的母体、存在的根据,但另一方面它的展示也同样需要万物来体现。王弼上文所以在肯定“言生于象”、“象生于意”,确定“言”与“象”、“象”与“意”的本末关系的同时,又反复强调:“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可以说正是以这种本体论思想为基础的。既然圣人之“意”——也即圣人对大道的体悟,舍却了“言”、“象”就无从表现,那我们自可“寻言观象”、“寻象观意”。不过由于“言”与“象”相对于圣人之“意”来说,毕竟又是末的东西,因此我们对它们显然又不能太执着。王弼所以说:“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13](P609),这样强调“忘象”、“忘言”的重要性,足见他对“言意之辨”与“本末有无”理论的内在联系,认识确是非常深刻的。

第四,由《周易》的探讨圣人如何“尽意”,成功地过渡到学人如何“得意”,顺利地实现了从文本制作向文本阐释的转换。如上所言,《周易》的“言意之辨”重点探讨的是圣人如何“尽意”,考论的主要是文本自身的合法性问题。正如《系辞上》所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换一句话说也就是:《易经》作为先世的经典,它真的传达了圣人之意吗?接下来的“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显然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尽管《系辞上》中也说过“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1](P76),似乎已经涉及到学人如何“得意“的问题,但在实际上这不过是反过来证明经典的可靠性罢了。尽管《易传》的“十翼”对《易经》“卦爻辞”多有解释,如上所引《文言传》对“乾卦”初爻爻辞的解释:“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但这显然只是一种解释,它并未触及到解释的理论问题。王弼之所以抹杀“辞”、“书”、“言”的区别,并引入《庄子》,对《周易》的“言意观”作本体论的改造,其目的正是要为经典阐释的有效性提供合法的理论支持。虽然其《周易略例·明象》云:

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徵。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爻苟合顺,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应健,何必乾乃为马?而或(惑)者定马于乾,案文责卦,有马无乾,则伪说滋漫,难可纪矣。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至五行,一失其原,巧愈弥甚,从复或值,而义无所取,盖存象忘意之由也。忘象以求意,义斯见矣[13](P609)。

而实际上王弼的解释也并不见得都是正确的。如《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里的“道”与老子的“道”显然没有联系,然王弼《论语释疑》却云:“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是道不可体,故但志慕而已。”[13](P624)这显然是对《论语》的有意歪曲。足见,王弼对传统的“言意”理论所作的本体论改造,固然对前代那些斤斤计较于文字、象数的陈旧迂阔的阐释方法有所驳正,但他所以提出这样的理论,其根本目的仍在合法地打通儒道二家的隔阂,为他的“贵无论”玄学思想的建立服务。一旦经典的论述与他的思想不合,他就可以堂而皇之地予以改变。

总之,王弼对《周易》“言意观”的解构和整合,成就斐然。它不仅对传统的“言意”理论作出了成功的改造,而且也为此后经典阐释中的学术创新提供了合法的理论支持。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一部中国学术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经典阐释史;从“述而不作”的孔子开始,可以说即便是能开一代风气的学术哲匠,他们的著述也大多都是围绕着经典阐释展开的。但是说到系统而成熟的阐释理论,则可以说直到王弼才得建立。正因为有了王弼的新的“言意”观念,和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文本阐释理论,我国历代学人对儒道元典的创新阐释才真正有了合法的依据。另一方面从文学文本的解读来看,王弼的“言意”理论影响也同样十分深远。它不仅使人们更加注重对文学话语的会通和感悟,而且也为人们的鉴赏和评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孔颖达,等.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许慎.说文解字序[A].严可均.全后汉文[C].北京:中华书局,1958.740.

[3]王先谦.庄子集解 [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1.

[5]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2.

[6]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8.627.

[7]刘知几.史通[M].长沙:岳麓书社,1993.51.

[8]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73.

[9]李泽厚.论语今读[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385.

[10]钱穆.论语新解[M].成都:巴蜀书社,1985.402.

[11]汪荣宝.法言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49.

[12]陈寿.三国志·魏书(裴松之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143.

[13]楼宇烈.王弼集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4]孙诒让.墨子间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6.379.

[15]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423.

[16]吕氏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1959.224.

现代人格心理学

现代人格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人格的概念 人格心理学以人格为研究对象,以人格的结构、发展和测量等为主要研究领域。“人格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 一、人格的多种定义 1、总和式定义 始于古罗马时代,他们认为,人格是个人所有特质的总和。 比如沃伦认为人格包括个人品性的各方面,普林斯认为人格是人的各种属性的总和。 这种定义有助确定人格的外延,探讨人格应该包括的特性,有一定启发作用。这种定义是肤浅的人格特质并不是简单的总和,而是有机的整合。 2、整合式定义 强调人格各种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人格的各种属性只是构成整个人格的元素,人格由这些元素组成。 比如卡米查尔认为人格室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全部组织;麦克柯迪认为人格是使有机体的行为具有个人特有倾向的整合。 3、层次性定义 把人格的各种属性看做是又组织的,并安一定层次结构排列,使人格特征层次分明,具有内在统一性。 比如詹姆斯把自我分为四个内在统一的层次:第一层室物质自我,包括人的身体、财产和朋友等;第二层是社会自我,即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印象;第三层是精神自我,它的功能室把不同层次的自我统一起来,尽可能排除人格各部分的不协调;第四层是纯粹自我,即对自己进行反省的自我,也就是自我的自我。 4、适应性定义 受达尔文的进化论影响,把人格看作是个体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独特适应方式。 比如肯卜夫把人格定义为人在对环境进行独特的适应中所具有的那些习惯系统的综合。 这种定义着重于人格的功能,没有指出人格的内在特性和本质。 5、区别性定义 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 比如思科恩认为人格是习惯、倾向和情操有组织的系统,起作用的整体或同一体。 上述定义虽指出了人格的某些特征,但是不全面。奥尔波特指出人格室人体内部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人的行为和思想的独特性。 二、当代大百科全书和主要教科书中人格定义 1、《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中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又称个性。 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定义 指个体独具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是每个人所特有的心理——生理性状的有机结合。 3、《心理学百科全书》中的定义 人格与一个人动机倾向的稳固组织有关……通常主要指情感——意动的特质。

易经64卦解卦的基本方法

六十四卦解卦的基本方法 一易堂赵文海 按照易经的本义,评价一个卦的“好坏”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但求卦者往往需要通过对卦象、卦辞、爻辞、象辞、彖辞的深入理解,以此得到启示,对自己当前行为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正。因此,如何正确并深刻的解卦,是初学易者绕不开的一门基本功。本文抛开基本的“以辞解卦”,力图让学易者通过对“解卦原理”和“解卦规则”进行基本知识的普及,以便较快的提升易学修为。 在学习中有一点需要特别提出的就是,易经“大道”告诉我们,任何事都有“一定规律”,但任何事也都会有规律之外“例外”情况,切不可过于死搬硬套,要学会灵活运用。 一、首先,看这个卦的两个组合,因为它有下卦和上卦,下卦是在下在内,上卦是在上在外,下卦是主卦,所以平常在看卦时,下卦是跟自己有关,上卦是跟别人、跟环境有关,讲政治的话,下卦就是老百姓,上卦就是统治者,看上下卦他们之间关系如何。 二、准确判断哪一个爻是主爻,对于卦象分析和卦辞解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选同性数最少之爻;少数爻多于两爻者,选中正之爻;有中有正,中胜于正,首选中爻,次选正爻;两爻皆中,选其正爻,同为正爻,选其有应之爻,仍不能决,对照卦爻辞,与卦辞意相近者为主爻。 三、了解整卦之后,再看你所占的爻位哪一爻,断此爻的吉凶悔吝,主要原则为: 1、是不是当位,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就是好,反则就是不当位,不好的爻。如果再居中,就更好。 2、是不是有正应,应的话可以互相配合互相帮助。特殊情况是,六个爻里只有一个不同的爻,另外几个爻就相依为命了,原则就是这个主爻很明显,这个时候每个爻都是向它靠的,因为这个主爻在这个格局里物以稀为贵,这时候,不相应的爻与它之间就不再排斥了,而是同病相怜了。 3、看他的邻居,比如说你是阴爻,不宜乘刚,如果乘刚也尽量不要乘主爻。 四、六十四卦每卦从下到上六个爻,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各爻也具备各自基本的特性。 1、一为动,二为入,三为深,四为显,五为静,上为代 2、初难知,二多誉,三多凶,四多惧,五多功,上易知 五、看这个卦或爻是怎么变来的,卦跟卦的关系,六十四卦三十二组,非覆即变,这叫做覆卦或变卦,但卦变又是另外一个概念,这要看十二消息卦了,看这个卦是从哪个消息卦变来的。四月乾,五月姤,六月遁,七月否,八月观,九月剥,十月坤,十一月复,十二月临,一月泰,二月大壮,三月夬,这十二消息卦都是同性爻由下往上没有交错,阳爻从乾开始,从下往上,坤卦也是阴爻从下往上,正好配合一年十二个月,消息卦作为基础,它会变成别的卦,这个卦几个阳爻几个阴爻,它一定是某两个卦变来的,像泰和否,都是三阳三阴,但上下位置不同,别的卦,如果也是三阳三阴,那它不是泰卦变来的就是否卦变来的,往往它

第20卦 解 风地观

第20卦风地观(观卦)观下瞻上彻悟中上卦 象曰:卦遇蓬花旱逢河,生意买卖利息多,婚姻自有人来助,出门永不受折磨。 卦解:下体为坤为顺,上体为巽为逊。 这个卦是异卦(下坤上巽)相叠,风行地上,喻德教遍施。观卦与临卦互为综卦,交相使用。在上者以道义观天下;在下者以敬仰瞻上,人心顺服归从。 吉凶:初吉卦。大彻大悟,终身幸福。 仕途:智者居高有广阔的视野,同时自己也袒露在下界的面前。只有人老了思想才能更成熟;虽年轻更应当多观察感悟学会透彻地思考。对你面临的境况要全面分析,看到本质。小处赵岩,打出作手,否则将一事无成。有无大福贵,看你的顿悟力。 事业:事业已出现不顺利的迹象,务必谦虚慎重,高瞻远瞩,尤忌短期行为,心胸开阔,注意搞好人际关系,团结他人,不宜轻率行动。必要时不妨投靠德行高的人,以图再度发展。 经商:市场形势不稳定,正处于变动,应谨慎小心,随时观察动向,从长计议,做好退却的准备。 求财与生意:注定你劳碌奔波,命中虽有财星,这只是初吉。财能否到手,凭你的努力。最好求助于当官的朋友相帮。助手帮工请属蛇、马者,可使你少费力气。如果四爻或初爻发动,也能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求名:贵在自知之明,虚心向他人求教,端正处世态度,尤其不可自我满足,更须守中持正,树立远大理想,勿丧失个人追求的目标,勿偏离正道。 外出:有风险,择日而行,宜向东南行。 婚恋:不顺利,双方应经受住考验,从长计议,会有理想的结果。宜找心灵聪慧者。秋不宜婚嫁。 交友:慎交西北方属虎、兔之人。 出行:可行。有出入之利。 饮食:多食鸡肉、蔬果、酸味。 疾病:防头、目、筋、肠、中风、高血压等疾病。 婚嫁:可成。吉祥色:青绿、碧洁白色。 吉祥数:五、三、八。 决策:具有组织能力,适宜担任负责工作,但人生旅途多曲折,必须注意培养自己的预见性和观察力,办事务必公正,实事求是,注意人心动向,关心他人。尤其不可以陷入小人之道和近视行为之中。应有决断精神,不可盲从,必要时可进行策略依附。

易经第五十二卦:《艮卦》

易经第五十二卦:《艮卦》 易经 第五十二卦是《艮卦》,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大家了解多少呢? 第五十二卦:《艮卦》 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白话】《艮卦》象征抑止:止于背部,不得使身体面向所止的地方;就好 像在庭院里行走,两两相背,不曾感觉到有人的存在,进入这一境界,就不会受 害。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白话】《象辞》说:《艮卦》的卦象是艮(山)下艮(山)上,为两山重叠之 表象,象征着抑止;君子的思想应当切合实际,不可超越自己所处的地位。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白话】初六,抑止应该在脚趾迈出之前,这样就不会受害,而且将有利于 长久坚守正道。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白话】《象辞》说:“抑止应该在脚趾迈出之前”,这就说明 没有失去正道。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白话】六二,抑止人的小腿的行动,不能迈步追随应该追随的人,他的心 中是不会快乐的。 《象》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 【白话】《象辞》说:“不能迈步追随应该追随的人”,又不能 退下来听从抑止的意见,因而心中不快。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 【白话】九三,抑止腰部的行动,断裂脊背的肉,危难将像熊熊的烈火一样 烧灼他的心。 《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白话】《象辞》说:“抑止腰部的行动”,说明危险将像熊熊 的烈火一样烧灼他的心。 六四,艮其身,无咎。 【白话】六四,抑止身体上部不动,就不会受害。

论《周易》的作用与影响

论《周易》的作用与影响 【摘要】《周易》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在科学技术未被人掌握的古代,人们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它可以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本文从《周易》的起源,《周易》的作用以及《周易》的现代影响介绍了《周易》。【关键词】人更三圣、六十四卦、占筮、古代预测、政治决策、自强不息《周易》是中国周代的典箱,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西方文明有《圣经》,东方文明有《周易》。周易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与源头,对中国后来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产生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建筑、医学、音乐、绘画、日常生活等无不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仍至到影响到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就连《论语》中也多处引用《周易》的词语,《周易》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后人。 一、《周易》的来源 (一)《周易》的作者 《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指六十四卦的卦形和卦爻辞;“传”,指阐释《周易》经文的十篇专论,亦称“十翼”。有关《周易》的作者,班固撰《汉书.艺文志》,承司马迁之说,将《周易》经传的作者及创作时代扼要地概括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即谓“上古”的伏羲氏画八卦,“中古”的周文王演绎为六十四卦并撰写卦爻辞,“近古”的孔子作《易传》十篇。 (二)《周易》名字的含义 关于《周易》名字的由来及其含义现在也是众说纷纭,现在大都认为:“周”字之义:一曰“周”指周代;二曰“周”字义取“周普”。尚有兼取两说,而实主“周普”之义者。“易”字之义,古今说者尤为多,择其要者约有七种:其一“易”为“蜥蜴”;其二、“易”一名而含三义:即简易、变易、不易;其三、以“日月”为“易”;其四、“易”兼有“变易”、“交易”、“反易”、“对易”、“移易”五义其五、“易”为占卜之名又用以名占卜的官;其六、更简易;其七、“甲骨文“易”字的写法,取”日出“之形,变易。 (三)《周易》的的卦象

论梅花桩的起源及其文武一体的特点

论梅花桩的起源及其文武一体的特点 梅花桩不仅是一派拳术或养生的方法,而是流传在民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源”和“根”。相传在西周以前,约在公元前一千多年,有一个祖师化名“云盘”,住在“西域天盘云程孝县清静宫玄金殿”,即现在的昆仑山一带。他创造了两种拳,一为“八卦”;一为“梅花”。它们的图谱分别是:其中“八卦”的图谱是“八卦”、“三爻”、“阴阳”、“太极”;而“梅花”的图谱则是“五行”、“八方”、“九宫”、“太极”。图谱的前三项说的是人类认识宇宙、认识万事万物时的一种基本观点和思维顺序。例如“八卦”图谱中的“八卦”,即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方位或八个卦相,它们也分别代表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等天地万物的一种简约形相。“三爻”(又称“三才”),即天、地、人。“阴阳”,也是阴、阳二爻。又如“梅花”的图谱则是:“五行”,即金、水、木、火、土,它们代表了万事万物的五种基本性质或五种基本组成因素。“八方”,即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八个方向,因为宇宙间的任何事物,也都与方向有关。“九宫”,则指八个方向及中心一点的九个位置,在此它表示着多种多样的地域或地形,因为任何事物也都受着它所在的地域、地形的影响。在以上“八卦”和“梅花”的图谱中都有一个“太极”的图象,这表示上述的两种思维顺序,都要遵循一个共同的思维规律━━“太极”。 《太极图》是一个思维规律的模式,这就是: 一、万物都有阴有阳,而且要阴阳分明,达到阴阳平衡; 二、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纯净的,而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相渗透; 三、《太极图》中的阴阳交界是一条光滑的曲线,它表示宇宙万物的阴阳变化也是逐渐地,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根据中国古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解释:“太极”系由“无极”而来,“无极”为宇宙之始,由“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于是万物生矣,这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的顺序。《系辞》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这里的“天下之至神”,即大脑产生的灵感。人类可以通过练功而达到心性的“寂然不动”,“静能生慧”大脑的潜意识活跃灵感被激发。(见作者所

轻松学《易经》第二十七卦:颐

轻松学《易经》第二十七卦:颐 打造给力的文化经典微学习平台,用优秀文化滋养您的生命。文章分类:文化经典微学习作者:李守力编辑:凌城《易经》第二十七卦颐——山雷颐震下艮上小编导读养生最重要的是必须遵循正道。无论是自养还是他养,节欲则正,贪欲则非。《象传》说:“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颐卦下震上艮,下卦震为动,上卦艮为止,颐为颊辅,下颌动而上颌止,模拟的正是上下颌口腔运动的形象。所以观颐为“自求口实”,而噬嗑卦就有如“颐中有物”,颐卦的卦象是上下颌运动的形象。只是颐卦口中无物,噬嗑卦口中有物。颐卦之时意在于不仅要观“自求口实”之自养,更要胸怀广大的观“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之养他。此正如《孟子·尽心上》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周易古经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象曰:观我朵颐,亦不足贵也。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象曰:六二征凶,行失类也。六三: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象曰:十年勿用,道大悖也。六四: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象曰:颠颐之吉,

上施光也。六五: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象曰:居贞之吉,顺以从上也。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象曰:由颐厉吉,大有庆也。李守力微学通解【27.1】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白话】颐卦,正固吉祥。观察养育状况,自己求取食物。【解读】○颐,帛书《易》、楚简《周易》、传本《归藏》同,秦简《归藏》作“亦”,当为音近相借。颐卦下震上艮,山雷颐卦。下卦震为动,上卦艮为止,颐为颊辅,下颌动而上颌止,正是上下颌口腔运动的形象。颐卦口中无物,噬嗑卦口中有物。由口腹之养,推及养身、养德、养人与养于人。《序卦传》:“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杂卦传》:“颐,养正也。”○颐卦有大离象,离为目,故曰观颐。自求,下卦震为动之引申。口实,即口食,上卦艮为果蓏,即五谷瓜果之食物。○【颐古文字探源】《噬嗑·彖》曰:“颐中有物,曰噬嗑。”《尔雅·释诂下》:“颐,养也。”《说文》:“颐,顄也。”顄(hàn)古同“颔”。《释名》:“颐,或曰辅车,或曰牙车,或曰颊车。”《周易集解》曰:郑玄曰:颐中(者),口车辅之名也。震动于下,艮止于上。口车动而上(止),因辅嚼物以养人,故谓之颐。颐,养也。能行养则其干事,故吉矣。二五离爻皆得中,离为目,观象也。观颐,观其养贤与不肖也。颐中有物曰口实。自二至五有二坤,坤载养物,而人所食之物皆存焉。观其求可食之物,则贪廉之情可别也。《康熙字典》:《礼·玉藻》

周易64卦象及解说

第1卦 乾为天(乾卦)刚健中正 上上卦 象曰:困龙得水好运交,不由喜气上眉梢,一切谋望皆如意,向后时运渐渐高。这个卦是同卦(下乾上乾)相叠。象征天,喻龙(德才的君子),又象征纯粹的阳和健,表明兴盛强健。乾卦是根据万物变通的道理,以“元、亨、利、贞”为卦辞,示吉祥如意,教导人遵守天道的德行。 第2卦 坤为地(坤卦)柔顺伸展 上上卦 象曰:肥羊失群入山岗,饿虎逢之把口张,适口充肠心欢喜,卦若占之大吉昌。这个卦是同卦(下坤上坤)相叠,阴性。象征地(与乾卦相反),顺从天。承载万物,伸展无穷无尽。坤卦以雌马为象征,表明地道生育抚养万物,而又依天顺时,性情温顺。它以“先迷后得”证明“坤”顺从“乾”,依随“乾”,才能把握正确方向,遵循正道,获取吉利。 第3卦 水雷屯(屯卦)起始维艰 下下卦 象曰:风刮乱丝不见头,颠三倒四犯忧愁,慢从款来左顺遂,急促反惹不自由。这个卦是异卦(下震上坎)相叠,震为雷,喻动;坎为雨,喻险。雷雨交加,险象丛生,环境恶劣。“屯”原指植物萌生大地。万物始生,充满艰难险阻,然而顺时应运,必欣欣向荣。 第4卦 山水蒙(蒙卦)启蒙奋发 中下卦

象曰:卦中爻象犯小耗,君子占之运不高,婚姻合伙有琐碎,做事必然受苦劳。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艮)相叠,艮是山的形象,喻止;坎是水的形象,喻险。卦形为山下有险,仍不停止前进,是为蒙昧,故称蒙卦。但因把握时机,行动切合时宜,因此,具有启蒙和通达的卦象。 第5卦 水天需(需卦)守正待机 中上卦 象曰:明珠土埋日久深,无光无亮到如今,忽然大风吹土去,自然显露有重新。这个卦是异卦(下乾上坎)相叠,下卦是乾,刚健之意;上卦是坎,险陷之意。以刚逢险,宜稳健之妥,不可冒失行动,观时待变,所往一定成功。 第6卦 天水讼(讼卦)慎争戒讼 中下卦 象曰:心中有事事难做,恰是二人争路走,雨下俱是要占先,谁肯让谁走一步。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乾)相叠。同需卦相反,互为“综卦”。乾为刚健,坎为险陷。刚与险,健与险,彼此反对,定生争讼。争讼非善事,务必慎重戒惧。 第7卦 地水师(师卦)行险而顺 中上卦 象曰:将帅领旨去出征,骑着烈马拉硬弓,百步穿杨去得准,箭中金钱喜气生。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坤)相叠。“师”指军队。坎为水、为险;坤为地、为顺,喻寓兵于农。兵凶战危,用兵乃圣人不得已而为之,但它可以顺利无阻碍地解决矛盾,因为顺乎形势,师出有名,故能化凶为吉。 第8卦 水地比(比卦)诚信团结 上上卦 象曰:顺风行船撒起帆,上天又助一蓬风,不用费力逍遥去,任意而行大亨通。这个卦是异卦(下坤上坎)相叠,坤为地;坎为水。水附大地,地纳河海,相互依赖,亲密无间。此卦与师卦完全相反,互为综卦。它阐述的是相亲相辅,宽宏无私,精诚团结的道理。 第9卦 风天小畜(小畜卦)蓄养待进 下下卦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易经》及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班级:11级电子信息工程(专升本)班级代号:119441 姓名:赵林旺 学号:1109634006

泰卦 在《易经》的卦序中“泰”列第十一卦,是由“坤”卦演化而来。在“坤”宫第四卦为“泰”卦所在的位置,“泰”卦达到了阴爻与阳爻的平衡。泰卦上坤下乾,天下地上,乃天地交通、阴阳和畅之象,故名泰卦。泰大通也。内乾“健”而外坤“顺”,这其中以阳刚主导于内,则阴柔听命于外,这样的一种格局就很吉祥,而六爻上下交流自然感应所以亨通。泰卦以上下大通为象,阴居上而求乎下,阳居下而应乎上,上下相应相通。泰者,君子之道大行也,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故亨通无碍也。然泰久必否,此为天理之必然也,故处泰之道,当居安思危,常守正固,修人事以胜之,则可保其泰也。世之小人不可胜尽,必欲迫而逐之,使之穷而无归,其势必至于争,争则胜负之势未有决焉,故独安夫“泰”,使君子居中,常制其命;而小人在外,不为无措,后君子之患无由而起,此“泰”之所以为最安也。 卦意:第11卦地天泰(泰卦)应时而变象曰:学文满腹入场闱,三元及第得意回,从今解去愁和闷,喜庆平地一声雷。这个卦是异卦(下乾上坤)相叠,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阴阳交感,上下互通,天地相交,万物纷纭。反之则凶。万事万物,皆对立,转化,盛极必衰,衰而转盛,故应时而变者泰(通)。事业:坚持由小而大,循序渐进的原则,事业已达到顺利的境地,更应小心从事,居安思危,积极寻求、开拓新的事业,方可继续前进,若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必遭失败。 经商:顺利。务必注意市场动向,开拓新的领域,展开新的竞争。为此,密切与他人的合作,争取各方面的帮助,但需谦虚谨慎,警惕巧言令色的小人。 求名:具有成功的条件,但一定得更加努力,刻苦追求,最忌聪明反被聪明误。外出:一帆风顺。 婚恋:美满姻缘。谈恋爱却不可不认真对待。 决策:吉祥如意。适应能力强,各项事业能成功。能谋善断,长于人际关系,能团结他人共创业绩,灵活机动,很能适应形势的变化,不断向新的领域迈进。但在人生途中必须兢兢业业,尤其不可麻痹大意,在择朋选友方面更应慎重,切防小人倒运。 “泰”的解释为互通,天地相交,万 物纷纭。反之则凶。万事万物,皆对立, 转化,盛极必衰,衰而转盛,故应时而 变者泰(通)。“泰”,通畅、平安的意 思,这是泰卦总体形势的特征。 《序卦传》说:“履而泰,然后安,故 受之以泰。泰者,通也。”泰卦紧接着履 卦发展而来。履卦的卦象上天下泽,乾阳 在上,兑阴在下,象征辨别上下之分的等 级秩序,所以说“履者礼也”,履卦的总 体形势就是遵守这种等级秩序的规定,循礼而行。泰卦的卦象与履卦恰恰相反,乾阳在下,坤阴在上,看来是颠倒了上下之分的等级秩序,违背了循礼而行的原则,但也正是由于这种表面形式上的颠倒违背,才使得总体形势通畅平安,形成“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的和谐。所谓“履而泰,然后安”,“而”是连词,一方面表示由履而泰是一种前

论周易与内经的关系

论周易与内经的关系 时间:2007-03-29 21:50来源:张其成国学网作者:张其成点击:2081次 ——兼论帛书《周易》五行说 张其成 关于《周易》与中医的关系问题,历史上有“医易同源”、“医源于易”之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大陆更是掀起了一场“医易热”,在短短的十几年中,研究“医易”的著作出版了十几本,①有关“医易”的专门学术会议开了八九次,②论文竟高达数百篇之多。在医与易关系上,大部分研究者是持肯定态度的,也有一些研究者提出相反的意见,认为“医学理论与《易》无关”。③“《易经》、《易传》都不是中医学的直接理论渊源,自《易经》产生后直到隋唐以前,在此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时间内,它对医学几无影响”。④“将医理放入《周易》之中,认为医生必须通晓《周易》,是从明末才开始的思潮,是一部分医家的认识和主张”。⑤由上述可见两派在对待隋唐以后“医易会通”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分歧的焦点是在隋唐以前,尤其是《黄帝内经》与《周易》有没有关系的问题上,肯定派承认两者有密切关系,《周易》对《内经》有影响;否定派不承认两者之间有关系。本文试对此问题作一探讨。 一、从实践活动层面考察“医易”是否同源 对易医是否同源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从实践活动、文字载体、思维方式等层面进行横向的比较,才能作出相对客观的判断。从实践活动层面看,“医”是一种医疗活动,“易”是一种占卜活动,两者都来源于原始宗教巫术。汉字“医”古为“ ”或“ ”,许慎《说文解字》说“酉”即“酒”,“酒所以治病也”,“医之性然,得酒而使,从酉”。酒有治病的作用,医与酒的关系,自不待言。“医”与“巫”有什么关系呢?按照正统说法医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劳动实践,怎么与巫术迷信相提并论?其实医术与巫术都是原始人类的实践活动,古代即有“医巫不分”之说。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原始人类在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面前,惊恐不安,于是产生了万物皆有灵的自然观,出现了祖先崇拜、自然万物崇拜,以及原始宗教。原始人类企图找出于己有益的沟通神灵的途径,如某一患者通过祈祷鬼神而减轻了症状或者痊愈,那么这种祈祷做法就会被更多的人接受,成为初步的巫术。渐渐地,巫术承担起祭祀、占卜、祈禳、祛鬼等各项活动,自然也包括诊断(找出作祟的鬼神)、治疗(用歌舞、占卜、祭祀、祝由、咒禁等方法来驱赶作祟的鬼神)。可见原始巫术中包含着医术。据《山海经》、《尚书》、《史记》、《说文》等古籍记载,中国最早的医人皆为巫,如巫彭、巫抵、巫相、巫咸皆为神医。《汲冢周书·大聚》说:“立巫医,具百药,以备疾病”。将半巫半医之人称为“巫医”。《论语·子路》

中国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教与流行于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不同,它是唯一根植于本国、发源于古代文化的民族宗教。它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确实受过佛教的影响,但主流是中国的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道教信仰的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看重个体生命的价值,相信经过一定的修炼,世间的个人可以脱胎换骨,直接超凡入仙,不必等死后灵魂超度。这是它与别的宗教信仰的根本不同之点。道教的产生也很特别,它不是某一教主在短期内创立起来的,而是逐步积累、多渠道汇合而成的,它正式产生于东汉后期,然而孕育过程很长,上限极难具体确定。道教前期分为丹鼎与符两大派。符派以符水治病、祈福禳灾为主要宗教活动内容,组织上多系民间道教,如汉末的五斗米道与太平道。魏晋以后,太平道被镇压,五斗米道转化为上层天师道。南北朝时又分为南北天师道。丹鼎派侧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别。唐代李氏皇朝与老子李耳联宗,推崇道教。宋代真徽二宗迷恋道教,并开始组织编撰《道藏》。金元之际,道教进入鼎盛时期,全国形成南北两大教派。南方为正一教,由张天师后世子孙掌教,中心在江西龙虎山,活动以符为主。北方有王重阳在金代创立全真教,炼养性命兼融儒释。其弟子丘处机见重于元太祖,掌管天下道教,使全真教盛极一时。明代正统、嘉靖、万历时期,道教亦很发达,巨大规模的《道藏》陆续编成。此后直至清末,道观虽不断修建,然而道教逐步丧失了理论上的创造力,走身衰减。然而道教的思想影响却在民间不断扩展起来。 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以生命为中心的。 一、“有形皆含道性”的生命平等观 道教是重视生命的宗教。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太平经》说:“要当重生,生为第一。”南朝时的《三天内解经》说:“真道好生而恶杀。长生者,道也;死坏者,非道也。死王乃不如生鼠。故圣人教化使民慈心于众生,生可贵也。” 然而,道教追求长生不死的根本途径在于得道成仙。道教所要得的“道”,即是“自然”;而“道”的自然性,最根本的就在于其生命,在于化生万物;因此,“道”就是生命本体。老子《道德经》把“道”称为“天地母”,赋予“道”以生命,又明确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道”生天地以及人和万物。《老子想尔注》明确地说:“生,道之别体也。”所以,道教追求生命并不是通常那种单纯地追求长生不死,而是要在追求“道”的生命本体的过程中,实现人的长生不死。在道教看来,自然 界的一切都是由“道”的生命本体化生而来,而且都含有“道”的生命本体,因而都是一种生命;各种生命虽然形式并不相同,但就生命本体而言,是一致的;各种形式的生命都是“道”的生命本体的体现。因此,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不仅人与人之间的生命是平等的,而且人与动植物的生命以及天地的生命,都是平等的。道教不仅在宇宙论上讲天地万物与人的同源、同根性,而且,还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从本体论上讲天地万物与人皆有道性。梁陈时的宋文明对道性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他明确提出“一切含识皆有道性”,认为人以及有心识的动物均有道性。唐代著名道士潘师正在《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中则更为明确提出:“一切有形,皆含道性”,认为天地间

试论周易与音律论文

试论《周易》与音律 摘要:《周易.系辞传》以“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论断,简洁明快地突显阴阳本原性的意义。阴阳之道变化发展的原理可以通融无碍地解说律吕之变化生成规律。由阴阳二气构建起来五声、十二律相生相谐序列,充分地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即试图对《周易》的思想及音律的理论进行了梳理,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探讨,从而揭示其思想文化的深处底蕴。 《周易》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该书有《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所构成,从总体上看它是一部指导人们和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著作。其中,《易经》是我国古代先哲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进行高度总结概括后而形成的。它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的饿规律。《易传》则是对《易经》进行解说,用来阐发义理的哲学典籍。 几千年来,《周易》以其外在的魅力(奇特的结构形式和抽象的符号显示),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和复杂神奇的运算机制),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体系。从艺术领域来看,文学、书画、建筑、音乐等门类都受到易学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学者依据易学各种爻卦符号、象数模式来构建乐律的变化生成形态,从而使得《周易》与音律有着颇为密切的关系。 那么什么是音律呢?通常我们把乐音体系中各音的绝对准确高度及其相互关系称为音律。音律是在长期的音乐实践发展中形成的,音律有多类,而人们熟知的主要音律有"纯律"、"五度相生律"和"十二平均律" 三种。其中"十二平均律"目前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中国古代的音律,依据《周易》阴阳二气相反相成朴素唯物辩证观点,构建五声、十二律相生相谐序列。《汉书 . 律历志》指出:“五声之本,生于黄钟之律,九寸为宫,或损或益,以定商、角、徵、羽;九六相生,阴阳之应”。这说明宫声以律管九寸为基础,而商、角、徵、羽都以九、六为基数,与《易经》的九为阳,六为阴,阴阳二气相应,说明中国音乐之产生贯穿着《周易》的精神,即《周易》就是中国音律的理论依据。 因此本文将集中对《周易》与音律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周易》知识介绍 《周易》:它是我国古代—部指导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典藉,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构成。对其书名含义,历代有多种各有一定道理的解说,其中东汉易学家郑玄说:“《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是讲“日月之道普照周天”。为了更好地阐发《周易》与音律的关系,下面对《周易》书中一些重要的概念进行介绍。 阴阳:《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观念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物万象,在其内部同时存两种相反的属性,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为用,处个不断的变化之中;其运动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并始终处于彼消此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状态之中。保持着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态势。

2019年湖北省名校联盟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3月份)

2019年湖北省名校联盟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3月份)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已广为流传,其内涵主要是对贵族或执政者的专称,而较少涉及人格内容的道德意蕴。如《尚书》卷十三说:“君子勤道,不作无益害有益。这里的“君子”,显然是执政者或贵族的代称。到了春秋末期,通过孔子从不同侧面的反复解说和阐发,“君子”一词被赋予许多优秀道德的内涵,成为一种理想人格模式的称谓。 翻开《论语》,有关“君子”的论述俯拾即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尊贤而容众,喜善而矜不能”,等等。这表明,孔子常在君子与小人的对举和比较中,肯定和褒扬君子是他心目中的道德高尚之人。在《论语》里,孔子也数次提到“圣人”,但他明确对弟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这就是说,圣人难以看见,也难以企及,但君子能够见到,也可以并应该努力做到。 作为孔子精心勾勒和塑造的可望可及、可学可做的理想人格,君子形象在中华文化数千年演进的历史长河中,受到上至历代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普通百姓的广泛认同和推崇。《周易》中的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被张岱年等学者认为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内涵的最佳概括。《孟子》中“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论述,使君子人格的内蕴更加丰富,影响更加深远。值得注意的是,君子不仅是儒家着力打造和推举的理想人格形象,道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概念及其人格内涵也颇为认同。人们耳熟能详的“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就是《庄子?山水》中的名言。荀子在构建礼法体系时强调“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在荀子看来,一个崇尚礼法的社会,如果没有君子这样品行高尚的人来参与和维护,那将会失去构建礼法社会的基本前提。 后来,思想家对“君子”概念的引述和阐发同样不胜枚举。从西汉的董仲舒到东

罕见的《易经》六十四卦顺序歌诀

罕见的《易经》六十四卦顺序歌诀 通行本《周易》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其排列顺序,研究《周易》者必须熟记。古人曾作一歌诀(常见):乾坤屯蒙需讼师, 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 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 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 晋与明夷 蹇解损益夬姤萃, 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 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 是为下经三十四。 下带“——”者为双字卦名,红色字为衬字。

古人的这个歌诀,对现代人来说比较抛口(古韵与今韵变化较大),且歌诀中衬字,无意义字较多,初学者容易把非卦名字误为卦名。编者根据今韵特点,将古歌诀中衬字、非卦名字一律删去,只留卦名字,依长短句,创一易经词牌,对记忆易经顺序或有一定帮助(罕见):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 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 上阙为上经,下阙为下经。 摘于《中国术数概观》(卜筮卷)P112到P113 附:周易六十四卦的读音及卦名: 1.乾卦:读qián,乾为天 2.坤卦:读kūn,坤为地 3.屯卦:读zhūn,水雷屯 4.蒙卦:读méng,山水蒙 5.需卦:读xū,水天需 6.讼卦:读sòng,天水讼 7.师卦:读shī,地水师 8.比卦:读bì,水地比 9.小畜卦:读xiǎo xù,风天小畜

10.履卦:读lǚ,天泽履 11.泰卦:读tài,地天泰 12.否卦:读pǐ,天地否 13.同人卦:读tóng rén,天火同人 14.大有卦:读dà yǒu,火天大有 15.谦卦:读qiān,地山谦 16.豫卦:读yǜ,雷地豫 17.随卦:读suí,泽雷随 18.蛊卦:读gǔ,山风蛊 19.临卦:读lín,地泽临 20.观卦:读guān,风地观 21.噬嗑卦:读shìhé,火雷噬嗑 22.贲卦:读bì,山火贲 23.剥卦:读bō,山地剥 24.复卦:读fù,地雷复 25.无妄卦:读wú wàng,天雷无妄 26.大畜卦:读dà xù,山天大畜 27.颐卦:读yí,山雷颐 28.大过卦:读dà guò,泽风大过 29.坎卦:读kǎn,坎为水 30.离卦:读lí,离为火 31.咸卦:读xián,泽山咸

周易第53卦_渐卦(风山渐)_巽上艮下

周易第53卦_渐卦(风山渐)_巽上艮下 周易第53卦_渐卦(风山渐)_巽上艮下本卦第53卦:渐卦(风山渐)互卦第64卦:未济卦(火水未济)错卦第54卦:归妹卦(雷泽归妹)综卦第54卦:归妹卦(雷泽归妹)目录[隐藏]周易第53卦详解周易第53卦初六爻详解周易第53卦六二爻详解周易第53卦九三爻详解周易第53卦六四爻详解周易第53卦九五爻详解周易第53卦上九爻详解 周易第53卦详解第五十三卦:渐卦(风山渐)渐。女归吉,利贞。象曰: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白话文解释渐卦:女大当嫁,这是好事。这是吉利的贞卜。《象辞》说:本卦下卦为艮,艮为山;上卦为巽,巽为木,木植山上,不断生长,是渐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取法于山之育林,从而以贤德自居,担负起改善风俗的社会责任。邵雍河洛理数解卦循序渐进,积少成多;渐进即利,性急即败。小吉:得此卦者,逐步开运,凡事宜循序渐进,则谋事可成,不宜急进,性急则败。傅佩荣解卦手册时运:时来运转,可以得意。财运:逐渐得利,多行善事。家宅:君子居之;贤女可妻。身体:安居调养。传统解卦这个卦是异卦(下艮上巽)相叠。艮为山,巽为木。山上有木,逐渐成长,山也随着增高。这是逐渐进步的过程,所以称渐,渐即进,渐渐前进而不急速。大象:山上种有树木,逐渐生长,比喻循序渐进。

运势:逐渐走向光明前途,凡事宜打根基,可得吉庆,但须防色情之难及文书错失。事业:在经过一个相对静止的时期后,重新开始了事业的新阶段。这时最怕的是急躁冒进,务必循序上进,脚踏实地。同是注意品德修养,以沉着、谦逊的态度对待事业,可无往而不利。经商:正处在稳步向前发展的阶段,定要把握时机,既不可盲目乐观,也不要停步不前,而应采取逐步前进的策略,量力而行。遵守商业道德,以良好的服务,开拓市场。求名:效法树木植根山上,逐渐生长的精神。在品德和学业两个方面,扎扎实实地提高自己。同时,肩负起改善社会风俗的责任。求名应以渐进为宜,切不可争进。婚恋:不可操之过急。幸福、美满,夫妻白头和谐。决策:时来运转的时刻已经到来,切莫错过良机。务必小心谨慎,渐进有益有利。以谦和的态度处世,可以得到强有力的支持,会获得重大成功。台湾张铭仁解卦渐:表示循序渐进,不可心急之意,主吉象。好事慢慢在进行中,一切遵循正理常规即可,事业投资均能有收益。感情婚姻,更是结果收成,欢喜结局之时。解释:逐渐好转。特性:感觉细腻,思想敏锐,重品味,讲情调之人,爱追求变化的事物,口才佳。反应快,为人热心,财运丰厚。运势:逐渐顺利,光明开运之象。凡事务必掌握时机,循序渐进,可得吉庆。须防款项交易之差错及色情之灾。家运:渐曙光明、幸福之象,诸事宜以顺乎自然为吉,反则有克也。疾病:恶化之象,

八字方位是八字风水术的精髓

是八字风水预测地一个核心内容.在此公布八字风水预测地这一核心精髓,以便让人人都能验证自己地风水,也为从科学地角度来定论周易预测提供一种验证方式. 八字除了代表以甲子历法表示地出生时间以外,还隐藏着环境风水地秘密,标志着地理环境地特征,这也是八字风水术地玄机所在.八字地年、月、日、时分别表征着一定方位上地事物、场所.八字地年、月、日、时分别各自代表着特定地方位,它们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年干支位置:方位为北(包括正北、东北、西北地范围) 月干支位置:方位为东(包括正东、东北、东南地范围) 日干支位置:方位为南(包括正南、东南、西南地范围) 时干支位置:方位为西(包括正西、西北、西南地范围) 知道了八字地这种方位关系,我们就可以根据八字中地干支五行,推断出在相应方位上地先天风水了. 比如八字中年干支为壬子,八字年干支地位置表示地方位为北方,则可以推断出在北方(或偏北地方位)有水, 或者无水而有水性地单位、场所等.若月干支为壬子,八字月干支地位置表示地方位为东方,则可以推断出在东方(或偏东地方位)有水,或者无水而有水性地单位、场所等……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下面列举几个命例,仅就其中地典型风水作一介绍 例、乙巳,戊寅,癸巳,乙卯. 时干支为西方,乙卯为树木、树林,所以可以推断在西方又树林之类.实际在西边一里路左右有一片方圆数里地很大地槐树及橡子树林.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例、壬子,戊申,庚寅,乙酉.(午未空) 八字地年干支为壬子,年干支代表地方位为北方,壬子代表水,也代表具有水性或流动性质地单位、场所,说明北方有水坑或水性地场所.实际情况是北方没有水,但有一个很大地三车修理厂(车具有水地流动属性).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中考二模语文试题B卷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中考二模语文试题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 . 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的《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全书十篇文章,其中《二十四孝图》里批判了“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孝道。 B.古代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先后描写了夷陵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重大战役,这三大战役的胜方指挥官分别是吕蒙、周瑜、曹操。 C.“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幅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D.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称作“举人”“贡士”“进士”。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前三名分别称作“状元”“榜眼”“探花”。 2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 A.有人说他的落选与个人恩怨有关,但他反驳时非常肯定地否定不是与个人恩怨有关。(去掉“不是”) B.当我走进教室时,看到同学们在认真地做作业。(删掉“当”和“时”) C.“拾荒老娘”于化玲,九年来孤身一人在城市独自拾荒,供儿子读书。(删除“独自”) D.三个学校的领导来到班级,观看同学们的汇报演出。(把“班级”改为“教室”) 3 . 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邓稼先》一文,不同于一般写人的传记,在选材上是“散”的。 B.《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表现出叶先生的精神风貌。 C.《黄河颂》一诗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黄河滚滚”“惊涛骇浪”“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D.《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明了阿长不懂文化,体现了鲁迅语言幽默风趣的特

周易64卦详解完整版

【周易64卦详解完整版】 乾为天第一 【原文】乾①。元亨、利贞②。 【译文】乾卦:大吉大利,吉利的贞卜。 【注释】①乾,卦名。《周易》以卦为单位,全书共六十四卦。每卦有四个组成部分。即卦画、卦名、卦辞、爻辞。易卦的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最小的单位是爻,基本单位是经卦,每卦由二个经卦,或者说由六爻组成。经卦有八个,即乾,坤、坎、离、巽、震、艮、兑。它们分别代表八种类别的自然物质,如乾代表天文之事,坤代表地理之事,卦象是比较单纯的。八个经卦互相重迭构成六十四卦。经卦两两相重就产生了具有内部关系的复合卦象。根据八个经卦所代表事物的物理属性,从而形成了相制相克、相和相应的一系列矛盾,用以象征性地概括表示自然、社会的种种现象。卦辞、爻辞,以及《彖》、《象》,即是从不同角度对这些矛盾进行解说,从而判定物象人事的凶吉。组成各卦的两个经卦,

又依其位置称为上卦与下卦。上卦又称为外卦,下卦又称为内卦。这种位置区分与卦象、爻位联系起来,也是分析卦、爻意义的重要的结构关系。本卦是同卦相叠(乾下乾上)。六画都是阳爻(阳爻,参见本卦初九爻题注),用以象天,喻龙,比喻有才德的君子。后人说《易》多附会,将其象征意义广泛推衍,用以代表纯阳刚健的事物,以及与此相关联的人伦义理概念(可详《说卦》各篇)·②元亨、利贞,是两个贞兆辞。《易卦》的卦、爻之辞可以从很多角度上进行分析。大概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贞事辞,它记录着占筮的具体事情;二是贞兆辞,它指占筮时神灵感应的兆示,如吉、凶之类;三是象占辞,它记录着日常生活中一些异常现象,比如说梦境中的现象,用以向神灵卜问其吉凶。元,大。亨,通。利贞,《说文》:“贞,卜问也。”利贞,犹言吉利的贞卜。 【原文】《彖》曰①:大哉乾元②,万物资始③,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⑤。态呀终笔⑥,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⑦。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⑧。首出庶物,万国咸宁⑨。 【译文】《彖辞》说:伟大啊,上天的开创之功。万物依赖它获得生命的胚胎,它们统统属于上天。云在飘行,雨在降洒,繁殖万物,赋予形体。太阳运行,升上降下,出东没西,向南朝北,六方位置,依太阳的轨迹而得以确定。太阳驾驶着六条飞龙在空中有规律的运行。这种运行变化,形成季节气候,万物从而在大自然中找到适合生存的地位。天的运行,保持、调整着全面和谐的关系,于是达到普利万物,正常循环的境界。天的功德超出万种 物类,给万国带来普遍的康宁。 【注释】①彖(tuan团去声),《周易正义》:“彖,断也,断定一卦之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