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校本课程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

校本课程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

校本课程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
校本课程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

流行歌曲中飞出的唐宋遗韵

——浅谈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融合

高二语文郭丽娟时间:2010-11-18

导语设计:

这段时间我们在学习唐诗宋词,走进这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我们能体会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羁精神,感受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仁者光辉,倾听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高歌,聆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斟低唱……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折射出唐诗丰盛热烈的光彩;小桥流水,杏花春雨,透露出宋词沁人心脾的韵味。徜徉在唐诗宋词的殿堂里,我们目眩神迷,流连忘返。

虽说流行的,不一定就是好的,比如流行感冒。但是流行的歌曲绝对是我们每一位同学的最爱。那一个同学起来说一下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同学回答问题)

很多的流行歌曲之所以传唱不衰,是因为它是有品味、文质皆美的流行歌曲,扮演着人们抒情、娱乐、教育的重要角色,成了人们生活中不能或缺的精神食粮,形成了一道雅俗共赏的美丽风景。

歌曲与诗词本为一家,略懂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古典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是广为流行的歌曲,属于俗文化的一部分。但是用今天的眼光看,《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无疑是十足的古典诗词,是十足的雅文学的。这是文学在历史发展中的结果。“凡水井处,无不歌柳词”,当年俗气非凡的柳永的词,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发展,在今天也是雅词了。

古典诗词的词句和意蕴在流行歌曲中得到再现,使流行歌曲出现了雅俗共赏的新面貌。这就构成了古典诗词的雅与现代流行歌曲中的俗交融的一道有时代意义的风景。其中,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融合的作品是这道美丽风景线的最普遍、最精妙之处,雅俗之间,雅俗融合,雅俗共赏。

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是如何融合的?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给了我们什么样的艺术享受?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融合的表现形式:

一、诗词配曲式

这种古词新唱,借古意表今情的形式,既有古典的雅调,又有当代的风格,细细体味,意蕴无穷。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为词的《但愿人长久》,借着王菲唯美的唱风不胫而走,感动着无数的痴男怨女、游人浪子,在大江南北大为流行,广受称颂,成为传统中秋节不可缺少的咏月抒情的精品。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曲。”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已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水调歌头》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欣赏完了苏轼的《水调歌头》,让我们再一起聆听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

在诗词配曲这种形式中还有些比较流行的歌曲也广受欢迎,如罗文《满江红》、徐小凤《别亦难》、杨洪基《滚滚长江东逝水》、童丽《月满西楼》等等。

歌诗本一家,古典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是广为流行的歌曲,属于俗文化的一部分,至少是雅俗共赏。古典诗词与音乐有扯不断的因缘关系,古词新唱,促进经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雅俗共赏,既提高了流行歌曲的文化品味,更使世人得以享受一种温馨、安宁、优雅的音乐文化大餐,带给人们的是与当今低俗的歌曲完全不同的听觉享受。

二、词句提取式

这种融合的形式很容易被广大词作者经意不经意地使用着。每个歌曲作者肯定都或多或少的掌握着古典诗词中的名言经典等一些知识,只需要基本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就可以构词成篇了。古典诗词中的名句精粹部分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有着强大的文化辐射影响,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提取古典诗词中的精粹部分,特别是那些熟为人知的名言精句,恰当地穿插融合在歌词写作中,用来增强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扩大歌词内容的表现力。这种提取方式通常在歌曲中具有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效果,听众也容易和乐于接受。比如姜育恒的《梅花三弄》,便是一首不朽之作。在听这首歌之前,我们一起来看一首词。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元好问《雁丘词》)一双雁的贞烈感动了一个词人,一个词人的感慨问住了我们所有人。这个词人就是元好问,他的感慨就是词作《雁丘词》。

这是一首咏物词。在词前有小序说“太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地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

这就是说,大雁殉情的事强烈的震撼了他,所以在词的开篇,便陡发奇问,破空而来。作者本要咏雁,却从“世间”落笔,以人拟雁,赋予雁情以超越自然的意义,想象极为新奇,也为下文写雁的殉情预做张本;古人认为,情至极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许”是何等极致的深情!

遥想双雁“天南地北”,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几回寒暑”中双宿双飞,相依为命,一往情深。既有欢乐的团聚,又有离别的辛酸,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们分开。而“网罗惊破双栖梦”后,爱侣已逝,安能独活!于是“脱网者”痛下决心追随于九泉之下,“自投地死”。

过片以后,作者又借助周围景物衬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在孤雁长眠之处,当年汉武帝渡汾河祀汾阴的时候,箫鼓喧闹,棹歌四起;而今平林漠漠,荒烟如织,箫鼓声绝,一派萧索。古与今,人与雁,更加感到鸿雁殉情的凄烈。但是死者不能复生,招魂无济于事,山鬼也枉自悲鸣,在这里,作者把写景与写情融为一体,更增加了悲剧气氛。

词的最后,是作者对殉情鸿雁的礼赞,他说鸿雁之死,其境界之高,上天也会嫉妒,虽不能说重于泰山,也不能跟莺儿燕子之死一样同归黄土了事。它的美名将“千秋万古”,被后来的骚人歌咏传颂。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让我们细细聆听姜育恒的《梅花三弄》。

红尘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扑鼻香/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看人间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梅花一弄断人肠/梅花二弄费思量/梅花三弄风波起/云烟深处水茫茫

(姜育恒《梅花三弄》)不论是标题还是歌词中使用古典诗词的词句,这方面的例子都是非常多的,如黄安《新鸳鸯蝴蝶梦》、蔡琴《明月几时有》,李政《一剪梅》,张伯宏《床前明月光》等等,这些歌词创作往往只是借用古典诗词某些词句或其中某个著名词语,不一定是原诗词的现代演绎,但却表现了现代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种种丝丝缕缕、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例如花儿乐队的《鹊桥汇》:

心有灵犀/一点通体/只盼做鸳鸯不羡仙境/远隔地心/白头不离/如春蚕到死丝方尽/春艳柳绿/不如望你/谈着天下谁敢不识君/流水无情/佳人有意/不与你喝醉/难违天理

(花儿乐队《鹊桥汇》)这首歌借助了"鹊桥"的典故,围着同一主题,把一些相关的诗词名句汇合起来,构成回环不绝的天造一对地设一双、心心相通的意境,引人思绪入鹊桥,流连忘返。歌词情意绵绵,音乐轻快流畅,《鹊桥汇》尽管有堆名句砌熟语之嫌,但其凭着轻快动听的乐曲,歌词借音乐的东风,传唱八方。从这个角度说,古典诗词因流行音乐的流行而"流传"扩大影响,也不失为诗词与歌曲融合的一个有意义的例子。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词句提取式可以让流行歌曲从古典诗词宝库中汲取所需,在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素材营养中健壮成长。

三、语言改造式

这里的语言改造,主要是指具有深厚古文功底的作者以仿古的字词、意境、节律描述当代的情感、事件、意愿、审美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古典诗词的气息,充满古典诗词的味道,

以致一般不熟悉古典诗词的人难以分辨它是否来自古诗词。这类作品在言词上、句式上、意蕴上、甚至内容上都与古典诗词的风格形神皆似,是古典诗词作品的现代形式的再现。这类的作品很多,不乏成功之作,例如何炅的《看穿》、张晓松的《中华民谣》、陈涛的《英雄谁属》、吴奇隆的《转弯》、(晏菲《黄鹤楼(现代版)》)等等,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是李叔同的《送别》,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首《送别》是现代人的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李叔同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这首词写于三十年代,同时配有曲子,广为传唱,轰动一时。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首先从景物暗示了送别的情景。“长亭”、“古道”、“芳草”都寓意了离别。古时城外专设有用以送别的亭子,故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的说法。在必修五课本中我们学习了王实甫《西厢记》中节选的《长亭送别》,就发生在长亭,“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写了张生与崔莺莺分别的情景。

古人对送别如此重视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那时没有发达的交通,更没有先进的邮政通讯,联络难,见面更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便在情理之中了。不象现在,高速公路,火车飞机,电话网络,见面容易别也易。“古道”即道路,但加一“古”字,便有了几分荒凄之感。古诗词中每每用着一意象来辅助离愁别绪。如“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等。而芳草在古诗词中也常是离愁别绪的比附对象。因为草有生命力顽强、生长普遍的特征,故用以比附离愁别绪之深是很准确的。如“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芳草年年如恨长”(冯延巳《南乡子》)。“芳草碧连天”一方面写出了离愁的浩荡无涯,另一方面又把离别置于于一个广阔的背景之中。芳草连天,茫茫一线,长长的直线给人以广阔之感,而广阔的背景无疑加深了送别的内涵,强化了送别的典型意义。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作者又进一步用离别的意象来渲染离别的情思。“柳者,留也”,柳几乎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送别意象,“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张先《江南柳》),所以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这里有意强调柳的意象,用意即在于此。在徐徐的晚风中,柳枝在轻轻风中摇曳,似乎是友人低低的倾诉,轻轻地叩击着作者的心。此时,又传来悠悠的笛声,在晚风中,在这送别的特定情景中,显得格外凄婉。此情此境作者不由得遥望远方,遥望友人将去的地方。看到的是重重的山脉和辉煌的夕阳。“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友人就像那落日要依依地离自己而去,要去往哪里呢?“山外山”。“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欧阳修《踏莎行》),

关山重重,古道迢迢,此地一别,何日才能再见呢?联想及此,作者怎能不愁绪满怀,感慨万千呢?

看着眼前的友人将去,作者自然地联想到其余的朋友,他们又在何方呢?“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原来大半都星散各地,有的在天涯,有的在海角,他们近况如何,他们在作些什么。于是,一念之间,离愁笼罩的心又添上了深沉的思念。“天涯地角有时尽,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深沉的思念,遥远的距离,主客观之间构成了强烈的矛盾。但是,世事如此,非人力所及。感情想望厮守,人生要求分离,感情与人事的冲突已是一种必然。既然留不住友人离去的脚步,干脆“劝君再尽一杯酒”,再享受片刻的欢娱。实际上,此刻的欢娱,将更加增添别后的相思。作者也深知此情,自然想到“今宵别梦寒”。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只有伤怀的梦才会夜半醒来,自然点明了“别梦”的伤怀。自“别梦”中醒来,势必感到夜半的寒意,回想梦中情景,追忆白天的离别,遥想星散的朋友,自然倍感孤苦,倍感伤怀。最后一句的情景虽是设想,但它非无源之水,而是因情而设,是感情的必然发展,与全词浑然一体。

回首全词,意象丰富,意境广阔,韵律和谐,感情缠绵,浑然天成。从表达的感情来看,也是哀而不伤,愁而不悲,很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即中和之美。全词达到了意象与情思,语言与韵律,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不愧为一曲送别的绝唱。

这首婉约词风很浓的《送别》,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唱出了一种痴情,一种哀怨,一种无奈,一种眷恋。

《送别》自问世以来,在《早春二月》、《城南旧事》中都曾被用作插曲,被传唱了将近一个世纪!

不论是何炅"醉了红颜/也罢/断了琴弦//问天涯/放了天下/也罢/送给人家" 的《看穿》,还是黄霑"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涛尽红尘俗世几多娇"的《沧海一声笑》,展现的都是优雅深淳的歌词文化享受,古韵今吟,耐人寻味。

这就给了我们启示,借助流行歌曲“流行”的翅膀,古典诗词也可以像流行歌曲一样广泛流传开来,甚至可以比网络上很多低俗、庸俗的流行歌曲更为流行。它在与流行歌曲的恰当相融中,可以用古典诗词的“优雅”融合流行歌曲的“流行”,骏马配英雄,必定能成为文化的草原上最活跃最美丽的风景。

四,意境化用式

从古典诗词里吸取营养,保留或化用古典诗词经典中的美好意境,借古韵抒今意,用当代的语言风格表现出来。这种形式常常借用引人入胜的古典诗词的意蕴,让听众在享受音乐的同时,可以感受着中国千百年来的优美古典意境富有的精粹文化魅力。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创造了无数精美的意境、具有深厚文化基础的意象、不计其数的缠绵的故事和使人向往的动人乐章等,无不使这类流行歌曲充溢的浓厚的历史情怀和文化意味。意境化用式能够以广阔的历史文化、古典情怀为背景下,开拓流行歌曲文化多样化的发展,增进听众对

歌词的理解和接受,从而促进流行歌曲的内涵的提高。其中动力火车的《当》的歌词是这样的:

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当河水不再流/当时间停住/日月不分/当天地万物化为虚有/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手/不能和你分手/你的温柔是我今生最大的守候

当太阳不再上升的时候/当地球不再转动/当春夏秋冬不再变换/当花草树木全部凋残/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散/不能和你分散/你的笑容是我今生最大的眷恋

让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对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

(动力火车-《当》)让我们来看一首汉代乐府诗《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是一首情歌,而且是以誓言形式出现的情歌。其感情之强烈、口气之决绝、意念之坚定,都让人想见作品主人公爱情心理的律动。这篇歌辞所流露出的对于对方感情的忠贞不渝,果断、刚烈、火爆,让人产生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震撼。火山迸发般的语言表达了不可遏抑的强烈爱情。

《当》就是对乐府诗《上邪》"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的意境的化用,依然是表达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态度。

又如陈小奇化用古典诗词意境的典范之作《涛声依旧》:

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毛宁-《涛声依旧》)《涛声依旧》的语言风格是现代的,但歌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明显是借鉴于唐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种意境化用的歌曲还有高胜美的《青青河边草》、屠洪刚《精忠报国》、周华健《刀剑如梦》等等,都是广受称颂的。

当然还有一部分同学非常喜欢的周杰伦的歌曲,由方文山作词的歌曲不仅音律美,还以传统诗歌的创作方法,用意象形成意境,用蒙太奇打破时空界限,扩大表现生活的容量,雅俗共陈,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以深厚的古典文化功底,创造的他的作品大受欢迎且常年不衰,还有个原因是富有意蕴,意味无穷。这些正是当下的流行歌曲远远不及的地方,如《东风破》《菊花台》《千里之外》《青花瓷》等都是雅俗共赏的杰作。

我们一起欣赏一下由方文山作词,周杰伦演唱的《青花瓷》: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开放/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在瓶底书刻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面带笑意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在瓶底书刻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面带笑意

(周杰伦-《青花瓷》)从《东风破》里的“一盏离愁孤灯伫立在窗口”到《发如雪》中的“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再到《千里之外》里的黯然神伤“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离恨是歌者永恒的主题。《青花瓷》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在于这种离愁别绪被描写得更加婉转细腻,隐藏得愈加含蓄而韵味别生,仿佛青橄榄在口,可以慢慢回味。

论意境,《青花瓷》宛然一出烟雨朦胧的江南水墨山水,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伊人白衣素袂裙带纷飞;论词句,《青花瓷》却是一幅笔端蕴秀临窗写就的素心笺,走笔曲折只因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论曲调,《青花瓷》仿佛微风中静静流淌石上的山泉溪涧,清泠透亮而又蜿蜒回环多有不尽之意;这三者叠加至一处,《青花瓷》一曲正如其名,恰似那“自顾自美丽”的青瓷极品,洗尽铅华,古朴典雅,清新流畅。古筝撩拨,牙板清脆,琵琶淙淙,《青花瓷》的中国风分外动人。方文山用“素胚”“仕女”“汉隶”等系列词汇描摹了传世青花瓷的风采,周杰伦的唱腔柔情而古朴,略带江南戏曲的雏形,绝妙填词配复古音乐,构成了佳作。

在《青花瓷》里听到了《东风破》里旧地重游物是人非般淡淡的哀愁,听到了《发如雪》里前尘后世轮回不息般轻轻的喟叹,也听到了《千里之外》天各一方生死难忘的一生等待,甚至听到了《爱在西元前》里风化千年而精魂不死的爱的誓言……心中五味陈杂,漫天的思念翻滚如潮,而耳旁却依然只是轻轻淡淡的吟唱而已,云淡风清。

隔着千里山水遥遥眺望江南的袅袅炊烟,隔着茫茫人山人海默默想念回忆中那一抹淡淡的背影,正如隔着重重历史静静观赏传世青花瓷不变的美丽。

芭蕉帘外雨声急,匆匆而过的是时间;

青花瓷里容颜旧,老去的只是我自己,而你的美丽,永远定格在永不褪色的青花瓷里,可以欣赏,可以玩味,也可以守望。

意境化用式创作的歌曲,如将经典重现一样,显示出非凡的魅力,常常是流行音乐中的宠儿,不会因岁月的更替而受冷落。

这四种形式,基本上达到了合乎需要地把古典诗词的精粹灵活应用到流行歌词中的效果,

发挥了古典诗词在流行歌曲中的“取之所需,化为我用”的应用程度的最大化,充分体现了它们雅俗相融的灵活性,也体现了语言功底深厚的一些填词者(词作者)在探索中努力和智慧。

当然,这些形式并不是完全“井水不犯河水”的,实际上,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准确地说是与当代白话文)的融合是自由的、灵活的,不必拘泥于某种形式,很多歌词都是同时兼合着几种形式,只要能恰当好处地将古典的精华和现代的风格有机融合,最大限度满足大众的精神生活需要,传承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审美思想的流行歌曲,都是值得肯定的作品。

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融合的必要性:

现在很多的流行歌曲大多缺少内涵,经不起时间的洗礼,很多都是快餐式的流行,没几个月就被遗忘了。流行歌曲欲重振雄风,必须提高内涵,提高品质。向古典诗词学习,融合古典文化精粹健壮自己,增强底蕴,发展雅俗共赏的作品,是流行歌曲真正流行的一个出路。

古典诗词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精华,是广为称颂深得人心的。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有时即使只是看到古典诗词中的一些精粹词句,就能让听者凭借自身的文化知识而联想满腔,而从文化上享受音乐的精美。把古典诗词意蕴有机地融入流行歌曲中,是改变流行歌曲的肤浅、低俗、乏味等不良特点的有效途径,在增强流行歌曲文化艺术质量的同时,是提高歌词的文化性、艺术性,有利于流行歌曲的良性发展有效而可取的方法。

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它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文字上追求适合吟咏或歌唱的韵律、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等特点,都是歌词创作的重要源泉。

"唐诗过后是宋词",音乐没有雅俗不可逾越的鸿沟,关键的是融合的手段。古典诗词为现代流行歌曲的创作提供了一种好的思路与风格,提供了博大精深的文化素材宝库。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我相信,把古典诗词融入到流行歌曲的创作中,流行歌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的健康和辉煌。

唐诗宋词与现代流行歌曲

用古代的唐诗宋词来改编成现代流行歌曲。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少,最有名的是一张《淡淡幽情》的专辑,其中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个琼瑶也用过,用在她为《烟锁重楼》还是《新月格格》所写的插曲《鸳鸯锦》里,柳咏的《雨霖铃》,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有台湾名声卓著的曲作家古月、刘家昌、翁清溪、陈杨等谱曲,曲与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是这张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足以传颂的极品,《音像世界杂志》曾将该片评为“十张最适合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这张专辑里最有名的两首,一个是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个就是后来王菲翻唱的《但愿人长久》,那倒是对这首古典佳作现代版诠释了。这首词其实在大陆也有多个谱曲版本,映象最深的是在83、84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武松》中,张都监家的丫鬟,后来为武松跳楼的那个,就曾弹唱了这一曲。但这些多属于声乐作品的范畴,与流行隔着一段距离。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明了经典诗词与音乐的融合性。我们再来换一个角度,流行歌曲多表现一种通俗文化,而古典诗词的介入,恰好将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众人面前,也正说明了,艺术其实并无雅与俗不可逾越之鸿沟,关键在于融合的手段了。 要说的是,很多拿来主义的诗词歌曲,较为普遍地被运用在反映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恰到好处来表现或烘托剧中人物的一种情绪或胸怀。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岳飞的《满江红》,在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和其他一些与岳飞相关的影视作品中都曾被谱曲配唱,最有名的可能要数张明敏的那个版本到了。香港的武侠剧和历史剧中是最爱用这类作品的。而大陆方面,则多在表现某一主题的文艺活动中,喜欢讲一些相关的唐诗宋词谱曲演唱,比如孟郊的《游子吟》等,来表现一种既定的主题,籍诗词的影响力与歌曲的感染力来引导听众进入状态,从而受到预定的效果。另外一首广为传唱的则是徐小凤的那首《别亦难》,用的是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诗宋词构成了现代流行歌曲与创作的一个重要素材来源,并成为其创作的一种表达方式. 文学创作素来讲究一个广征博引,引经据典,物为我用,从而提示其所表现主体的 广泛性.许多现代的流行词作人,更是希望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或内容,将 其展开或以其为思路加以演绎,继而展现一段现代的故事情感。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有两个人,一是台湾的琼瑶,她的很多歌词里都喜欢借用一些唐诗宋词中的名句,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庭院深深几许”,“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等,这与她一贯苦恼经营的古典婉约女子的形象是十分吻合的,也非常配合她所创作出的各种形象,一派的诗情画意,不食人间烟火状。 另一个是大陆的陈小奇,他是大陆歌坛岭南派创作人的领军人物。他又一个颇有吴市影响的的“涛声依旧三部曲”,《涛声依旧》(毛宁)、《白云深处》(廖百威)和《巴山夜雨》(李进),单从歌名上来看,已经是和古诗词有扯不断的联

浅谈古典诗词对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

浅谈古典诗词对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 我们知道古诗词属于高雅文化,现代流行歌曲则属于通俗文化,二者的区别很明显。所以将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联系起来似乎有些与理不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著名女歌手王菲、邓丽君等人倾情演唱苏轼著名的词《水调歌头》。还有歌曲《月满西楼》童丽、邓丽君等人演唱的李清照的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却上心头。”当我们听着这些朗朗上口的古诗词歌曲时又有一番别样的风情。不仅让我们体会到古代文人的诗意情怀,又让我们领略到现代流行音乐的魅力,给人以动人的现代感。 又比如演唱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也一度被翻唱。这些是流行歌曲还是古典诗词,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还原,是普及还是融合?不得不说这些创作的歌曲对于生活在现代的人来说,一方面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很好的方式,另一方面也丰富了现代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下面谈谈现代配乐古典诗词演唱的类型: 一是拟古型(还原型)、李叔同的《送别》,地道的长短句,用的是十九世纪美国作曲家奥德维的《梦见家和母亲》。汉乐府民歌《上邪》在电视剧《还珠格格》中有呈现。这种创作还原了当时诗词内容中的场景、意境、情感等等。 二是普及型:主要是为了初学者更好地学习曾经有用外国歌曲配中国诗词的情况,如《小路》配《独坐敬亭山》,用《红河谷》配《夜泊秦淮》,但并不适合。但是却有一首特别适合的就是李叔同的《送别》,用的是十九世纪美国作曲家奥德维的《梦见家和母亲》。对于文学素养不高的人来说,流行歌曲成了他们认识诗的重要途径。曾经有过这样的事,一老师讲英国诗人威廉叶芝的名作《当你老了》时,用英文讲,学生没有反应,用中文,学生也不知道,当把中文译诗读出来,念到“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时,学生才恍然大悟,说这不是那首“水木年华”的歌吗?"多少人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可是谁能承…… 三是融合型:音乐的融合,作者并不拘泥于古曲,作曲家的才情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淡淡幽情》邓丽君《绿蓑衣》杨小琳。总体而言,词较诗更易于进入流行歌坛,婉约词人的作品较豪放词人更受欢迎。词体参差不齐的句式更易于与现代流行音乐匹配。 融合型的最有可能进入流行歌坛。尤其是文字融合型:现代作者或沿袭、或取意像、或取意境而再度创作在音乐的融合中,作曲家的才情才有特殊的意义。如《新鸳鸯蝴蝶梦》以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为蓝本。原作抒发的是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抑郁,而黄安抒发的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的爱情观。不仅如此,还有从古典诗词中吸取元素来创作流行歌曲的作品。其中墨明棋妙乐团创作歌唱的一系列歌曲就很不错,例如《人面桃花》、《如梦令》、《临安初雨》、《镜花水月》,虽然很多没有直接演唱古诗词,而是利用古诗词的意境发挥及展开。 当我们听这些古典诗词创作的流行音乐时,通过古今的创造、融合、加工、整合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后,把原来诗人抒发的各种情感呈现在现代人的面前。这些情感或抒发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人生机遇,或盼望天长地久的爱情,对知己红颜无尽地相思的爱情观,或抒怀。我们通过这些歌词中,作者把古典诗词的意境和现代人的情感成功地进行了对接,展示了现代人的离情别恨。比如著名的一首融合很多古诗词意境的流行歌曲《烟花三月》:“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

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

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 古诗词是现代流行歌词的远祖,有其“剪不断理还乱”的藕断丝连和“抽刀断水水更流”的一脉相承,这是事实,不可否定。这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底蕴与文化传承的结果。前苏联词作家萨柯夫斯基明确指出:“好的歌,它的词都具有不依赖音乐的独立艺术价值。”因此,研究古诗词的承传与转化,对当代歌坛的开拓价值,具有畅通古今的现实意义。 同是情感的载体,同是通俗的文化, 同是文学的创作,同是源于生活又表现生活。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又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再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诗经》中的风、雅、颂都是乐歌。楚辞“书楚语,作楚声”,与《诗经》成为诗歌史上的两座丰碑。《乐府诗集》中的乐府,多为歌词,“诗为乐心,声为乐体”,表达了诗与歌之间的密切的血缘关系。 在中国,诗与乐很早就发挥着抒情言志和教育人的作用,诗依靠乐得到广泛的传播,诗就是歌,即声诗。古诗词吟与诗是紧密相联的。吟诗也是诗人赏析、抒情、创作诗词的重要方式。《辞海》解释“吟”为:“吟咏、做诗”。《孔颖达疏》又对“吟”作了明确解释:“动声曰吟,长言曰咏,做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实际上吟诗的过程也就是品诗的过程,吟出其情其感。吟诗有三品:一吟一品:品物境;再吟再品:品情境;三吟三品:品意境。从原始歌谣、《诗经》、汉乐府、直到词曲,声诗的发展源远流长,当一种诗体产生民间时,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诗经》也好,唐诗宋词也罢,其实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宋词就是配合乐曲而唱的歌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流行歌曲称通俗歌曲。“通俗”是就其演唱方式而言的。流行的歌词创作也是一种文学创作,属于诗词创作的范畴。流行歌曲展现了千姿百态的生活,表达了各种各样的情绪和心态,为一种通俗文化。“以歌传情”是流行歌曲的核心,每首歌词都确定一种感情基调,字里行间中寻觅以词抒情、以情带声的重要追求。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非常讲究,在遣词造句、叙事抒情上自有一套严格的理论,是字字珠玑,千古传颂。古典诗词非常强调韵律,大多音乐感极强,结合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含蓄委婉,百折千回,动人不已。这是当今诸多流行歌曲创作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许多音乐创作人采用挑选经典的古诗词,谱上曲,诠释千古佳句。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著名歌手邓丽君、王菲等人都曾演唱过,流传甚广。 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词被重新谱曲后歌名为《月满西楼》,配以古

古代诗词与流行歌曲_古诗鉴赏

古代诗词与流行歌曲 古代诗词与流行歌曲 很小的时候过一首歌:“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夜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歌曲由一位名叫朱小玲的女歌手演唱,其唱腔清新哀婉,年少的我虽未经风雨,仍是被那种忧伤的气氛年感染----考虑直到现在,每当我看到映衬着历史的雕梁画栋时,耳畔仍会不知不觉地响起这首歌。后来,我才知道她唱的是唐后主李煜于国破后所填的词《虞美人》,道不尽对故国的思念。这是我接触由中国古代诗歌改编的现代流行歌曲的伊始,它间在当年众多咿咿呀呀的所谓“甜歌”中,竟有着一丝独自绽放的山百合的味道。 年纪再大些,陆陆续续又听了好些这种由中国古代诗歌改编的歌曲,其中全文选录编曲的,以邓丽君演唱的苏轼《水调歌头》最为著名。词风豪放清奇的东坡居士,肯定没有想到,他在密州任所对天空奇妙景象的驰想,对月之阴晴圆缺及人生这悲欢离合的感叹,于九百余年后,竟会再度被谱上新曲,传唱于大江南北,感动着更多新的痴男怨女。我个人认为古诗词之新编新唱,此曲堪称经典。 继而,在香港拍摄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出现了粤语版的《满江红》,罗文用他低则婉转、高则激昂的中国古典式唱腔,把岳飞抗敌雪耻、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感和英雄气慨演绎得畅快淋漓,于高昂处,那磅礴的气势和激越的情感由不得你不随之动容。

类似的感受,你也可以从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同时也是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中获取,“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豪气,委实曾让我有未生于斯世的遗憾。 将中国古代诗词新编于现代流行歌曲中的尝试,从些也渐渐屡见不鲜。全篇改编难免会有它的局限性,莫若取其数理化,用在新歌的关键之处,以求“画龙点睛”。 于是港星蒋志光、韦绮珊的对唱歌曲《相逢何必曾相识》中,有了《瑟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句子,所不同的是,白乐天欲抒发的是被贬谪的凄苦,而新歌中的男女主人公似是想藉此名句来呼唤久候的爱情。是啊,同样的一句话,流入处在不同境遇、有着不同渴望的不同的耳里,自然触动着不同的心事,自古就是如此。 又看到陈百强的歌曲中竟出现了《对酒当歌》的名字,不禁大惑:难道此君亦有着曹公“时光易逝、功业款就”的苦闷吗?忙细细听来:干净的声线,深情且难掩忧伤的基调,竟是在倾诉着一个“失了踪”的爱情故事,“这颗心”虽“真的很痛”,但仍“不断地寻梦”,“两眼尽红”地“依稀觉得这样傻也只是为情重”。歌曲内容固然与《短歌行》所表达的相去甚远,但感情之充沛、情调之悲凉,未必就逊之多少。 这使我忍不住对古代诗词创作与现代流行歌曲歌词的创作做了一些比较: 一、现代流行歌曲歌词与古代诗词的情感:“以歌传情”是流行

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

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 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 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 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 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那 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 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 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

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要求:搜集并汇总源于古诗词的现代歌曲。第一类:直接给古诗词谱曲而演唱的现代歌曲。第二类:引用化用古诗词的现代歌曲。第三类:具有古诗词意韵风格的现代歌曲。分组展示要求:各小组分类列举,其他小组补充。第一类:直接给古诗词谱曲而演唱的现代歌曲。第二类:引用化用古诗词的现代歌曲。第三类:具有古诗词意韵风格的现代歌曲。一、诗词配曲式。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为词的《但愿人长久》,借着王菲唯美的唱风不胫而走,感动着无数的痴男怨女、游人浪子,在大江南北大为流行,广受称颂,成为传统中秋节不可缺少的咏月 抒情的精品。 在原文配曲式的古典诗词歌曲中,最有名的是邓丽君《淡淡幽情》的专辑,这专辑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全是唐宋诗词上配曲的,典雅动听,引人入胜,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词人借千古英雄的是非成败,抒发自己的怀古之情。在浑厚的音调之下,表现对世事沧桑的超然和感悟,雄浑而深沉。二,词句提取式。

古典诗歌与流行歌曲

古典诗歌与流行歌曲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诗歌曾经灿烂辉煌过,而今,古典诗歌似乎渐渐褪去它的光彩,取而代之的是流行歌曲大行其道。 著名学者葛兆光先生在他的文章《唐诗过后是宋词》开篇指出:现在已经是一个诗让位于歌的时代,“看着追星族们如痴如醉的样子,不由你不相信这是一个它的时代,看看诗人们失魂落魄的样子,不由你不承认这是一个没有了诗歌的世界,曾经辉煌过的诗歌在这种似乎不怎么高雅的流行歌曲面前,只能低下高贵的头,用一句成语说叫‘俯首称臣’。” 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无奈。如同葛兆光先生这里的观点,很多人认为古典诗歌是“雅”,而流行歌曲是“俗”,两者泾渭分明。 然而,不同于一般自命不凡,对流行歌曲不屑一顾的文人,葛兆光先生对流行歌曲特殊的价值给以一定的肯定。 “文化人没有必要对流行歌曲做出一副高傲的不屑模样,这种不屑常常是对自己文化 身份的显示,也常常是当自己文化阶层的标签,画地为牢和固步自封是同义词,流行歌曲唱的人多好像就成了大众快餐,进不得文化人的雅座,可是,对唐诗宋词吟味不已的文化人怎么也不想想,词在当年也是被轻蔑地称作“诗余”——仿佛诗歌上掉下来的土渣儿——的流行歌曲,你尽管可以“连眼珠都不转过去”,但谁敢断言诗坛的明天就不会像宋词继唐诗,元曲继宋词一样? 当年柳永那种让满世界人传唱的“酸曲儿”就是如今的流行歌曲,也没有哪一位会把柳永从《全宋词》里剔出去以纯洁文化队伍,那么我们的专家学者为什么就不能屈尊光顾一下满天飞的流行歌曲呢? 整日里摇头晃脑吟味不已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今宵剩把银照,犹恐相逢在梦中”,翻成白话到底和流行歌曲有多大差别?” 诚然,我们可以把古典诗歌和流行歌曲进行对比,看看结果如何。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是《诗经·蒹葭》的“雅”。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试论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

试论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一,诗词配曲式.这种古词新唱,借古意表今情的形式,既有古典的雅调,又有当代的风格,细细体味,意蕴无穷.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为词的《但愿人长久》,借着王菲唯美的唱风不胫而走,感动着无数的痴男怨女,游人浪子,在大江南北大为流行,广受称颂,成为传统中秋节不可缺少的咏月抒情的精品. 在原文配曲式的古典诗词歌曲中,最有名的是邓丽君《淡淡幽情》的专辑,这专辑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 ,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 ,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全是唐宋诗词上配曲的,典雅动听,引人入胜,广为传颂,使这张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经典诗词与音乐的融合的极品. 《音像世界杂志》曾将该专辑评为"十张最适合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足见其魅力.另外,罗文《满江红》,徐小凤《别亦难》,杨洪基《滚滚长江东逝水》,童丽《月满西楼》和《春江花月夜》等等,广受欢迎,其魅力及影响毫不亚于邓丽君《淡淡幽情》. 歌诗本一家,"粗通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古典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 是广为流行的歌曲,属于俗文化的一部分,至少是雅俗共赏"(杨海明) ,古典诗词与音乐有扯不断的因缘关系,古词新唱,促进经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雅俗共赏,既提高了流行歌曲的文化品味,更使世人得以享受一种温馨,安宁,优雅,纯淳的音乐文化大餐,带给人们的是与当今低俗的歌曲完全不同的听觉享受. 二,词句提取式.这种融合的形式很容易被广大词作者经意不经意地使用着.每个歌曲作者肯定都或多或少的掌握着古典诗词中的名言经典等一些知识,只需要基本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就可以构词成篇了.只是,如果没有很好的古典知识基础和灵感,技巧,创作激情等条件,使用这种方式创造出好的作品是有难度的.取用不当,则主题不好控制; 运用得少或不妙,则与一般的流行歌曲难有异同, 有标"旧"立异之嫌,而且对改变流行歌曲平俗的状况和文化格调的提高也没有多大好处.如欲运用, 则应该是古今雅俗之间的融洽生辉,应该努力发挥古典诗词词句在歌词中的画龙点睛的作用. 古典诗词中的名句精粹部分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有着强大的文化辐射影响,起着以点带面,以一胜百,画龙点睛的作用.提取古典诗词中的精粹部分,特别是那些熟为人知的名言精句,恰当地穿插融合在歌词写作中,用来增强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扩大歌词内容的表现力.这种提取方式通常在歌曲中具有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效果,听众也容易和乐于接受.以下徐雯的《梅花三弄》,便是一首不朽之作: 红尘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扑鼻香/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看人间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白梅花一弄断人肠/梅花二弄费思量/梅花三弄风波起/云烟深处水茫茫(徐雯—《梅花三弄》) 不论是标题还是歌词中使用古典诗词的词句,这方面的例子都是非常多的,如黄安《新鸳鸯蝴蝶梦》,刘海波的《人面桃花》,白雪的《声声慢》,AGIN 乐队的《烽火扬州路》,陈明的《回首灯火阑珊处有你》,蔡琴《明月几时有》,李政《一剪梅》,张伯宏《床前明月光》,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 《月梦》等等,这些歌词创作往往只是借用古典诗词某些词句或其中某个著名词语,不一定是原诗词的现代演绎,但却表现了现代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种种丝丝缕缕,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例如花儿乐队的《鹊桥汇》: 心有灵犀/一点通体/只盼做鸳鸯不羡仙境/远隔地心/白头不离/如春蚕到死丝方尽/春艳柳绿/不如望你/谈着天下谁敢不识君/流水无情/佳人有意/不与你喝醉/难违天理(花儿乐队—《鹊桥汇》) 这首歌借助了"鹊桥"的典故,围着同一主题,把一些相关的诗词名句汇合起来,构成回环不绝的天造一对地设一双,心心相通的意境,引人思绪入鹊桥,流连忘返.歌词情意绵绵,音乐轻快流畅, 《鹊桥汇》尽管有堆名句砌熟语之嫌,但其凭着轻快动听的乐曲,歌词借音乐的东风,传唱八方.从这个角度说,古典诗词因流行音乐的流行而"流传"扩大影响,也不失为诗词与歌曲融合的一个有意义的例子.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词句提取式可以让流行歌曲从古典诗词宝库中汲取

校本课程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

流行歌曲中飞出的唐宋遗韵 ——浅谈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融合 高二语文郭丽娟时间:2010-11-18 导语设计: 这段时间我们在学习唐诗宋词,走进这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我们能体会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羁精神,感受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仁者光辉,倾听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高歌,聆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斟低唱……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折射出唐诗丰盛热烈的光彩;小桥流水,杏花春雨,透露出宋词沁人心脾的韵味。徜徉在唐诗宋词的殿堂里,我们目眩神迷,流连忘返。 虽说流行的,不一定就是好的,比如流行感冒。但是流行的歌曲绝对是我们每一位同学的最爱。那一个同学起来说一下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同学回答问题) 很多的流行歌曲之所以传唱不衰,是因为它是有品味、文质皆美的流行歌曲,扮演着人们抒情、娱乐、教育的重要角色,成了人们生活中不能或缺的精神食粮,形成了一道雅俗共赏的美丽风景。 歌曲与诗词本为一家,略懂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古典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是广为流行的歌曲,属于俗文化的一部分。但是用今天的眼光看,《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无疑是十足的古典诗词,是十足的雅文学的。这是文学在历史发展中的结果。“凡水井处,无不歌柳词”,当年俗气非凡的柳永的词,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发展,在今天也是雅词了。 古典诗词的词句和意蕴在流行歌曲中得到再现,使流行歌曲出现了雅俗共赏的新面貌。这就构成了古典诗词的雅与现代流行歌曲中的俗交融的一道有时代意义的风景。其中,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融合的作品是这道美丽风景线的最普遍、最精妙之处,雅俗之间,雅俗融合,雅俗共赏。 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是如何融合的?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给了我们什么样的艺术享受?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融合的表现形式: 一、诗词配曲式 这种古词新唱,借古意表今情的形式,既有古典的雅调,又有当代的风格,细细体味,意蕴无穷。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为词的《但愿人长久》,借着王菲唯美的唱风不胫而走,感动着无数的痴男怨女、游人浪子,在大江南北大为流行,广受称颂,成为传统中秋节不可缺少的咏月抒情的精品。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1)

题目:中国古典诗歌与流行歌曲歌词之比较 授课人:王建辉 授课班级:名著欣赏 授课时间:2013年12月16日 课型:活动课 教学设想: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不应仅仅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补充,它应该建立在学生有兴趣研究的基础上,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他们多元智能的发展。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我选择了“中国古典诗歌与流行歌曲歌词之比较”作为研究课题。中国古典诗歌是高中语文第一册课本的重要内容,而流行歌曲则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加入流行的元素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研究兴趣,从而带动他们接受古典诗词,提高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又由于语文学科的研究需要占有大量的材料,而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此外还需要学生以组为单位集体研究探讨,这些步骤必须在课下完成。课堂上的短短四十分钟时间与其以草草的研究收场,不如交给学生,展示他们的智慧与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导入: 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一个好比高山上的千年积雪,另一个则像是奔腾而来的滔滔江河,似乎距离太远。但是滔滔江水的奔流是来源于千年积雪的消融,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其实存在着不可磨灭的联系。 中国古典诗词和流行歌曲都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二者具有同源性。而且,纵观整个诗歌发展史,很多诗词作品都是被谱上曲而广泛传唱的,比如我们讲过的典故“凡有井水引处即能歌柳词”,或者可以说,中国古典诗词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 因此我们开设了这样一个研究性课题——“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歌词之比较”,同学们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自主探究、共同研讨之后,都撰写了研究性学习论文,今天就由同学们来展示一下研究成果。 教师资料掌握 一、可以从四方面入手来研究这个课题: (一)古典诗词直接成为流行歌曲的表现主题和内容。 (二)古典诗词中的诗句构成现代流行歌曲创作的重要素材来源。 (三)有些流行歌曲虽未直接引用或化用古诗,但却继承了古典诗词的某种思路或某种风格。 (四)二者毕竟是不同时代的产物,所以有必要研究一下二者审美标准的差异。 二、具体分析 (一)古典诗词直接成为流行歌曲的表现主题和内容。古诗词可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学形式,它凝练含蓄丰厚的美感是许多当代文学所不及的。它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对感情表达的细腻、理性认知的深刻使古曲较之当代通俗歌曲拥有更内敛、丰富的情感,更浓厚的文学韵味。所以取古文的精美加之当代歌曲的流行元素,以整诗入曲(当代歌曲)成了一种优势互补的新组合。 1、《十面埋伏》里的《佳人歌》——没有丝竹伴奏,惟有钟罄鸣响,章子怡如流云般的轻吟在《十面埋伏》中如绕梁三日的余音。正是那简单的“宫、商、角、徵、羽”五音,再现了汉魏时期的音律文化。失传千年的古韵给了我们探索的空间。正是这种听觉上的神秘莫测,简单的“倾国倾城”的歌词背后,也不再单纯了。“十面埋伏”正始于此,知情的人用心,旁观者揪心,反被其吸引。就是从这玄妙的词曲开始,影片进入了一个相当危急的秦汉时代。歌,自然地引你入了境。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

[摘要] 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的一道特殊景观,也为我们研究文学史上诗与歌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古典诗词在现代配乐演唱,主要有还原型、普及型、融合型三种类型,进入流行歌坛的古典诗词主要不是以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为先决条件,古今情感的共通性以及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表现形式更具特殊意义。我们不应照搬诗词的评判标准评价歌词,而必须更多地考虑到它的两栖性特点。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并不意味着最终导致一种新诗体的产生,歌在今天真正摆脱了对文学的依附性而得以回归自身,这正是近二十年来诗与歌此消彼长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 古典诗词;流行歌曲;诗与乐的融合 将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联系起来,似乎有些于理不合。因为按照时下的说法,中国古典诗词属于高雅文化,而流行歌曲则属于通俗文化,其间泾渭甚是分明。可是粗通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古典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是广为流行的歌曲,属于俗文化的一部分,至少是雅俗共赏;而现在古典诗词却曲高和寡,成为高雅文化,并与流行歌曲对立起来。这的确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不过本文的写作,其用意并不在于对导致此种对立的原因的探究,而是想通过考察古典诗词如何进入流行歌坛,分析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互动关系,在一个较为深入的层面上来认识歌与诗这两种文艺样式的差异,并就当下歌与诗的融合及分离略述己见。 一、流行歌曲中的中国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是否与流行歌曲构成对立?对立当然是有的,不过并非所有古典诗词都与流行歌曲构成对立。我们注意到,流行歌曲并不绝对拒绝古典诗词,相反,有些古典诗词不但能够进入流行歌曲,而且还颇得听众的欢迎。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著名歌手邓丽君、王菲等人都曾演唱过,流传甚广。再如由徐小凤演唱的李商隐《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别亦难),同样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歌。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月满西楼)近年经安雯演唱后,更是不胫而走,颇有后来居上之势。 那么,什么样的古典诗词才能进入当代流行歌坛呢? 首先有必要明确一点: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坛与古典诗词被今人谱曲演唱是两个概念。从理论上说,几乎所有古典诗词都可以被谱曲演唱,但并不是所有被谱曲演唱的古典诗词都能够进入流行歌坛。 所以要先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长期以来在对此问题的认识上始终存在着一个误区,即将能歌与否作为区分词与诗,或声诗与徒诗的首要标准,而未能意识到歌、诗之别的实质远较此复杂。譬如说,在不少中国古代文学史著作中,常常会以苏轼词不乏可歌性而忽略其与婉约词的差异,进而等诗于词;再譬如说,当今一些作曲家在选择为古诗词谱曲时,其选择的标准往往只是作品的知名度,似乎只要是名篇便可谱曲演唱。苏轼诚有好词,可是,除了一首《水调歌头·中秋》之外,苏轼再无别的作品能够被今人广为传唱。不错,如果愿意,我们完全可以将《念奴娇·赤壁怀古》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甚至《江城子·密州出猎》配上乐曲(也确实有人尝试过),请嗓音高亢浑厚的男歌手独唱或合唱,但这不意味着它们就能进入流行歌坛。李清照词亦然。《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月满西楼)是当今流行歌坛上最受欢迎的古典诗词之一,其传唱之广,大概只有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可以与之相比,然而李清照最有名的作品《声声慢》,此类尝试却少有成功。究其原因,除了古今审美趣味的差异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歌、诗(词)毕竟有别。 从实际情况来看,古典诗词在现代配乐演唱,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还原型(拟古型),即还原古曲以保留其古音古韵的原貌。这个工作,早年杨荫浏、傅雪漪等前辈曾经做过,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姜白石的词,如《扬州慢》、《淡黄柳》、《暗香》、《疏影》等。近年河北大学刘崇德教授又将包括乐府、唐宋词、元曲在内的三百余首古乐曲译成五线谱和简谱,并选择其中部分曲目请人演唱制成CD。与此相类的是仿照古曲风格由今人为古典诗词重新谱曲,如台湾有一位叫蔡肇祺的老先生,就为不少古典诗词谱曲并亲自演唱;年轻一些的如范李彬的古琴曲专辑《关山月》,收入《关山月》、《蒹葭》、《秋风辞》、《阳关三叠》等十余首古琴曲。范李彬本人是台湾台南艺术学院中国音乐系古琴教师,所以他的弹唱很有古人意味。内地音乐人专为古典诗词谱曲、演唱的也有几位,如山东歌剧舞剧院指挥吕守贵也为不少古诗词谱过曲,出过两张专辑。姜嘉锵、傅慧勤等人演唱的古诗词歌曲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有《古曲琴歌》等合辑行世。另外还有一位叫张庄声(咪咪)的歌剧演唱家与他人合作,将白居易的两首长诗《琵琶

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教案

课程(一)古典诗词直接配曲类歌曲 一、导入新课: 播放王菲演唱《明月几时有》 问同学们觉得这首歌好听吗?你们觉得这首歌的歌词写得好不好,美吗?你们知道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吗? 二、展示苏轼的《水调歌头》 PPT分别展示邓丽君和杨小琳古典诗词歌曲专辑——《淡淡幽情》、《绿蓑衣》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歌曲,像邓丽君的专辑《淡淡幽情》,收录了12首,还有杨小琳的《绿蓑衣》中包含了十首。 教师问,这么多的诗歌,为什么上面展示的这些诗词会被谱曲传唱,进入流行乐坛? 三、学生思考交流: 1.为何现代流行歌曲能融入中国古典诗词的元素? 2.什么样的古典诗词才能进入当代流行乐坛呢? (能够进入当代流行歌坛并为大多数听众所接受的,主要是那些抒发离情别恨和表现男女恋情之作。) 给同学们两分钟的讨论时间,同学们自由发表言论,带着问题进入对古典诗词的赏析。 下面,通过老师对三首词的简单讲解中,我们来探寻答案。 四、《水调歌头》赏析 播放《水调歌头》朗诵音频,让学生对比感受原词和歌的不同体验。 作品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大醉”遣怀(仕途不顺)是主,“兼怀子由”是辅。 此词上片望月,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

中国古典诗词与当今流行歌曲

中国古典诗词与当今流行歌曲 内容摘要: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的关系值得探究,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本质上相差不大,在描写的内容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古典诗词对流行歌曲的影响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古典诗词对当前流行歌曲的创作与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典诗词流行音乐本质主题内容思想取向影响优势 在悠久的中国文学史上,诗词并称。作为文学体裁,诗词有其重要的分量。甚至一个朝代便因这样的文学体裁著称。诗词以其独特的情感寄托、丰富的描写内容、奇妙的韵律节奏让多少文人倾心于它们的创作,让多少百姓醉心于它们的品读。诗词承载了太多说不尽的言语,它们甚至是一个王朝的背影。无数的价值寄托,无尽的情感宣泄凝结其中,直接表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文人精神。 流行歌曲似乎难登大雅之堂,更难于古典诗词相提并论,一个似乎是太俗,一个又是那样的高雅。但作为大众文化的最常见的代表,我们之所以说它流行是因为它有着广泛的受众。而其流行与其独特的情感寄托与节奏密不可分。这似乎与古典诗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我们动情的吟唱或听一首流行歌曲时,那从心里涌出的感动决不亚于古人吟诵诗词时的投入。流行音乐作为青年亚文化的集中体现,展现了当代青年的独特的情感选择与对当前社会的感触。流行歌曲是通俗的,但不一定是俗的。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论述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关系: 一、诗词与流行歌曲的本质趋同。 如果把唐诗、宋词称为唐宋时的流行音乐也不为过,更何况词更多的时候是配乐演唱的。说诗词与流行音乐的本质趋同是结合了一定的时代,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无论诗词还是流行歌曲都是一个时代文化的代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气质文化在诗词与流行歌曲中都有着明确的反映,而且是作为主流文化反映的。 其次,古典诗词在那个时代与流行歌曲具有共同的一个特点:流行。虽然诗的流行主要是在士大夫阶层,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社会的主流阶层由市民阶层取代了士大夫阶层。在宋词在鼎盛时期不仅为士大夫的所好,更是为市民阶层争相吟诵。而当今流行歌曲为普通百姓所喜爱,这不得不说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_张海明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 张海明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 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的一道特殊景观,也为我们研究文学史上诗与歌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古典诗词在现代配乐演唱,主要有还原型、普及型、融合型三种类型,进入流行歌坛的古典诗词主要不是以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为先决条件,古今情感的共通性以及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表现形式更具特殊意义。我们不应照搬诗词的评判标准评价歌词,而必须更多地考虑到它的两栖性特点。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并不意味着最终导致一种新诗体的产生,歌在今天真正摆脱了对文学的依附性而得以回归自身,这正是近二十年来诗与歌此消彼长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 古典诗词;流行歌曲;诗与乐的融合 [中图分类号] I207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0209(2007)01 0064 07 将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联系起来,似乎有些于理不合。因为按照时下的说法,中国古典诗词属于高雅文化,而流行歌曲则属于通俗文化,其间泾渭甚是分明。可是粗通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古典诗词 从 诗经 、 楚辞 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是广为流行的歌曲,属于俗文化的一部分,至少是雅俗共赏;而现在古典诗词却曲高和寡,成为高雅文化,并与流行歌曲对立起来。这的确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不过本文的写作,其用意并不在于对导致此种对立的原因的探究,而是想通过考察古典诗词如何进入流行歌坛,分析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互动关系,在一个较为深入的层面上来认识歌与诗这两种文艺样式的差异,并就当下歌与诗的融合及分离略述己见。 一、流行歌曲中的中国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是否与流行歌曲构成对立?对立当然是有的,不过并非所有古典诗词都与流行歌曲构成对立。我们注意到,流行歌曲并不绝对拒绝古典诗词,相反,有些古典诗词不但能够进入流行歌曲,而且还颇得听众的欢迎。例如苏轼的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著名歌手邓丽君、王菲等人都曾演唱过,流传甚广。再如由徐小凤演唱的李商隐 无题 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 (别亦难),同样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歌。李清照的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月满西楼)近年经安雯演唱后,更是不胫而走,颇有后来居上之势。 那么,什么样的古典诗词才能进入当代流行歌坛呢? 首先有必要明确一点: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坛与古典诗词被今人谱曲演唱是两个概念。从理论上说,几乎所有古典诗词都可以被谱曲演唱,但并不是所有被谱曲演唱的古典诗词都能够进入流行歌坛。 所以要先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长期以来在对此问题的认识上始终存在着一个误区,即将能歌与否作为区分词与诗,或声诗与徒诗的首要标准,而未能意识到歌、诗之别的实质远较此复杂。譬如说,在不少中国古代文学史著作中,常常会以苏轼词不乏可歌性而忽略其与婉约词的差异,进而等诗于词;再譬如说,当今一些作曲家在选择为古诗词谱曲时,其选择的标准往往只是作品的知名度,似

研究性学习流行歌曲与古诗词

流行歌曲与古诗词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古典诗词是当代流行歌曲的先祖,两者间有着一脉相传的关系。这些关系既有内容上的,也有形式上的。可以说,流行歌曲在广为传唱的同时,也将一些古诗词的 一流行歌曲中对古诗词的借鉴 随着历史沉淀,古诗词因自身优雅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成为人们情感表达的载体,被流行歌曲吸纳、取材。许多现代的流行歌曲词作者,更是希望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或内容,将其展开或以其为思路加以演绎,继而展现一段现代的故事情感,拓宽他们的创作思路。 1选取古诗词中有特殊含义的事物为意象。不少流行歌曲从古典诗词中提取其神韵.就以著名词作者林夕的作品为例。他的歌词中句式齐整、长短错落有致,歌词本身就有其韵律美。就拿一首《K歌之王》来说,几乎每一句的字数大致相同,部分句子中压住韵脚。句式简单齐整,如同行云流水一般自然。自然,是当今文学当中难得之所在,我们越来越崇尚华而不实的美丽,却忘了,自然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最真实的本质。林夕的词中运用各种各样的文学修辞,给听众以独特的意象,同时用细节、景色表现情感——王菲的《约定》之中,“旅馆的门牌”“当天吉他的和弦”,一点点细节的痕迹被主人公铭记在心里,他日约定的场景似乎历历在目。而林忆莲的《至少还有你》中“你掌心的痣,我总记得在哪里”也是一处生动的细节描写,都说三生河畔奈何桥处,情侣们若要约定下辈子再相见相爱便要在彼此掌心之间留下朱砂痣,而你掌心的痣我总记得在哪里,寥寥数语,情人之间的眷恋缠绵似清晰可见。 2流行歌曲中采用古典诗词充实主题。古代以诗词传情,现代以歌传情。 例如《心有千千结》取自北宋诗人张先的《千秋岁·数 声鶗鴂》:“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又如,天后王菲的《红豆》一曲就总让人联想起情意绵绵的“红豆是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中红豆的相思子的身份。 《庭院深深》取自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深深二字,明显带着古韵,庭院更是古风十足的产物。如此化古为今,化词为曲,便是我们研究课题的例证。 另外还有如吴涤清的《烟花三月》、张眯的《敦煌梦》、周杰伦的 《青花瓷》、毛宁的《大浪淘沙》、费玉清《一剪梅》、邓丽君的《一江春 水》、刘海波的《人面桃花》、李进的《巴山夜雨》等化用典故,用其意象,取其意境。如《涛声依旧》“留下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化用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渔火”等意象。需要注意的是歌曲在借古诗词典故意象时,所表现的主题可能并不同于原作。如梅艳芳演唱的《静夜思》更多体现的是现代人生存中的孤寂感和空虚。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不同也影响到了同样词汇给人的联想。而社会状况的改变也导致了这种变化——黄安演唱的《新鸳鸯蝴蝶梦》不再是抒发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 遇的抑郁苦闷,而是迎合现代人的爱情追求,珍惜现在所拥有的, 不在乎是否能天长地久。 二“中国风音乐” 其最主要特征是“三古”、“三新”,即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是古典诗词文化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而成的中国的独特乐种。 中国风歌曲的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但是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来烘托歌曲氛围,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又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再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诗经》中的风、雅、颂都是乐歌。楚辞“书楚语,作楚声”,与《诗经》成为诗歌史上的两座丰碑。《乐府诗集》中的乐府,多为歌词,“诗为乐心,声为乐体”,表达了诗与歌之间的密切的血缘关系。 古诗词是现代流行歌词的远祖,有其“剪不断理还乱”的藕断丝连和“抽刀断水水更流”的一脉相承,这是事实,不可否定。这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底蕴与文化传承的结果。前苏联词作家萨柯夫斯基明确指出:“好的歌,它的词都具有不依赖音乐的独立艺术价值。”因此,研究古诗词的承传与转化,对当代歌坛的开拓价值,具有畅通古今的现实意义。 同是情感的载体,同是通俗的文化, 同是文学的创作,同是源于生活又表现生活。 流行歌曲称通俗歌曲。“通俗”是就其演唱方式而言的。流行的歌词创作也是一种文学创作,属于诗词创作的范畴。流行歌曲展现了千姿百态的生活,表达了各种各样的情绪和心态,为一种通俗文化。“以歌传情”是流行歌曲的核心,每首歌词都确定一种感情基调,字里行间中寻觅以词抒情、以情带声的重要追求。 在中国,诗与乐很早就发挥着抒情言志和教育人的作用,诗依靠乐得到广泛的传播,诗就是歌,即声诗。古诗词吟与诗是紧密相联的。吟诗也是诗人赏析、抒情、创作诗词的重要方式。《辞海》解释“吟”为:“吟咏、做诗”。《孔颖达疏》又对“吟”作了明确解释:“动声曰吟,长言曰咏,做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实际上吟诗的过程也就是品诗的过程,吟出其情其感。吟诗有三品:一吟一品:品物境;再吟再品:品情境;三吟三品:品意境。从原始歌谣、《诗经》、汉乐府、直到词曲,声诗的发展源远流长,当一种诗体产生民间时,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诗经》也好,唐诗宋词也罢,其实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宋词就是配合乐曲而唱的歌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词被重新谱曲后歌名为《月满西楼》,配以古典情怀:一位古装女子,手持罗扇,独倚窗前,望穿秋水,只为等待归人。整个歌曲朴素清新,笼罩着深层的相思之痛,与李清照的词风尤为吻合,实乃天作之合。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非常讲究,在遣词造句、叙事抒情上自有一套严格的理论,是字字珠玑,千古传颂。古典诗词非常强调韵律,大多音乐感极强,结合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含蓄委婉,百折千回,动人不已。这是当今诸多流行歌曲创作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许多音乐创作人采用挑选经典的古诗词,谱上曲,诠释千古佳句。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著名歌手邓丽君、王菲等人都曾演唱过,流传甚广。 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柳永的《雨霖玲》(寒蝉凄切),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等,由古月、刘家昌、翁清溪等著名曲作家谱曲与诗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加之有婉约清新唱腔的邓丽君演唱,使得这些曲目成为现代音乐史上传颂的极品。曾被《音像世界杂志》评为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可谓评价之高。这张专辑里最有名的两首,一个是李煜的《虞美人》,一个就是后来王菲翻唱的《但愿人长久》,是对这首古典佳作现代版诠释了。83、84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武松》中,张都监家的丫鬟,就曾弹唱了这一曲,但这属于声乐作品的范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