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湖北省地热资源基本状况

湖北省地热资源基本状况

湖北省地热资源基本状况
湖北省地热资源基本状况

湖北省地热资源基本状况

作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9-11 字体:【大中小】点击量:[ 690 ]

一、湖北省地热资源研究程度

湖北省区域内前人曾进行了一定量的地热地质工作:

1、1956年章鸿剑在《中国温泉辑要》中曾辑有湖北省35处温泉。

2、1972~1975年湖北省水文地质大队进行了1:50万全省地热普查,实测全省51处热水泉,提交成果有:1:50万《湖北省地热普查报告》、《湖北省地下热水分布规律图》,并编制出版了《湖北省温泉集》。

3、1977~1985年湖北省水文地质大队曾先后对黄石市、应城汤池、英山县、京山县汤堰、蕲春县桐梓、罗田县城关和三里畈、咸宁市温泉镇等地热田进行了地热勘查。

4、汉江石油管理局、湖北省煤炭局12

5、182地质队,核工业部309地质队在从事石油、煤炭和铀矿勘探中,在武汉商校、武昌土地堂、黄石胡家湾、武穴马口、赤壁郑家湾等地钻探揭露热水点4处,对部份井口或矿区进行了地温测量,湖北省第四地质大队对崇阳县浪口温泉进行了少量钻探工作。

5、1983年湖北省水文地质大队在进行水文地质远景区划的同时,进行了湖北省地热专题区划工作,编制了1:50万《湖北省地下热水分布规律图》(含地热区划)和《湖北省地下热水分布及地热区划报告》。

6、1991年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与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联合编制《湖北省矿泉水调查报告》。

7、1998年、2003年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在英山县进行了地热地质调查和详查工作。2005年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在咸宁温泉镇、崇阳浪口、黄陂等地进行了地热地质调查和详查工作。

二、地热资源基本状况

(一)地热资源分布

省内地热资源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分布4个地区的33个县(市):

鄂东北区(13处),以温热水、热水地热田(或泉)为主;主要分布于英山、罗田、蕲春等县市。

鄂东南(10处),以温水地热田为主;主要分布于咸宁、崇阳、通山、赤壁、嘉鱼等县市。

鄂西北(8处),以温水地热田为主;主要分布于房县、保康、郧县、郧西等县市。

其余38处地热田零散分布于全省各地。主要分布于京山、应城、钟祥、长阳等县市。

(二)地热资源温度特征

根据前人资料统计,湖北省已发现地热田(或泉)69处,多属低温地热田(或泉),其中:

1、热水(60℃≤t)地热田(或泉)11处,占总数的15.94%;温度最高为罗田三里畈地热田(73℃~75℃);主要分布于罗田三里畈地热田、英山西汤河地热田、北汤河地热田、赤壁五洪山地热田、应城汤池地热田及京山汤堰畈地热田等。

2、温热水(40℃≤t<60℃=地热田(或泉)15处,占总数的21.74%;主要分布于崇阳浪口地热田、咸宁温泉地热田、通山县娄下温泉地热田、蕲春县桐梓河温泉、英山卢家湾地热田等。

3、温水(25℃≤t<40℃=地热田(或泉)34处,占总数的49.28%;主要分布于通山县西坑温泉、大冶章山温泉、黄石胡家湾地热、英山城区中心地热田、房县珠藏洞温泉、房县小汤池温泉、房县温泉寺温泉、保康县汤池峡温泉等。

4、其余为(19℃≤t<25℃=的热异常显示。主要分布于郧西南化、武汉市黄陂源泉等地。

(三)地热资源的形成条件

地热资源的形成与区域地质构造条件、地层岩性、岩浆岩的侵入、地球化学及地下水动力等条件密切相关,受控于上述因素和条件的特殊组合。根据调查资料,湖北省地热资源成矿条件可分为:

1、岩浆岩断裂带脉状中、低温地热资源;

2、变质岩断裂带脉状裂隙中、高温地热资源;

3、上震旦统-奥陶系碳酸盐岩断裂带岩溶裂隙地热资源;

4、上古生界-中生界碳酸盐岩断裂带岩溶裂隙低温地热资源;

5、埋藏型碳酸盐岩岩溶裂隙、碎屑岩孔隙裂隙中、高温地热资源。

省内地下热水的基本成因类型有断裂水热循环型和盆地深埋增温型两种,经勘查地热资源储量达到D级及D级精度以上的地热田有应城市汤池镇、咸宁市温泉镇、英山县城关镇、罗田县三里畈等7处,

三、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湖北省地热资源较为丰富,地表出露的温泉都基本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利用,但总体开

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许多地热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人为污染和资源浪费的现象较为严重。据初步计算全省地热开采总量达11.65×104m3/d,其中天然流量为8.44×104m3/d,总热能为6.6×104kw,其中大中型地热田3个(应城市汤池镇、咸宁市温泉镇、英山县城关镇),热能为4.2×104kw。地热井有150余口。

湖北省地热资源的利用一般经历了三个阶段:

1、自然利用阶段: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主要是利用温泉进行洗浴,稻谷、红芋催芽,宰猪、杀鸡褪毛;

2、单一利用阶段:七十年代,利用自流孔的地热流体进行科学研究、地热养鱼、孵化禽类、育秧、烘干、为沼池加温等,但相对较单一;

3、综合利用阶段:八十年代以来,利用自流井孔、生产开采井进行科学研究、预报地震、地热养殖、农业、医疗康复保健、体育、旅游、居民生活等八大领域。

湖北省内英山、咸宁、应城、赤壁、罗田、保康、京山等县(市)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程度较高。下面将三个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比较典型的县市情况介绍如下:

1、英山县

英山县依托地热资源已形成了一定产业规模,不仅将地热资源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保健、体育、地热养殖,而且组建了英山县地热公司,建立了4个地热泵站,将地热水加压用管道引进家庭,使3000多户居民,约10000人受益,成为英山县经济中独具特色的新型产业。逐步把英山建设成为全国地热综合利用示范县和大别山知名的地热城。

2、咸宁市

咸宁市温泉有"华中第一泉"的称号,城区原有28口地热井,现在还有16口井仍在开采,分布在13个单位,12口井已经停采。

目前,温泉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温泉城区一带,其中溢出型地热区占主要地位,日采热水总量4500-5000方,主要用于沐浴、水产养殖、医疗和游泳等,少量用于温室,地热利用在湖北省处于较高水平。

3、应城市

应城市汤池原在0.5km2范围内有18口地热井(已关闭5口),现在还有13口井口地热井在开采,分布在7个单位。

盛享"亚洲第一泉"之誉的汤池温泉,占地560亩,是按国家AAAA景区标准精心打造的,集温泉沐浴、休闲保健、生态、红色旅游以及完善的住、餐、娱、购配套于一体的旅游、度假、休闲景区。西与京山紧邻,南与天门相望,距武汉110公里,车程2.5小时,交通十

分便利。建设中的汉(口)十(堰)、兰(州)杭(州)高速公路穿境而过。2007年上半年兰杭高速开通后,仅40分钟可以到武汉,一小时可抵达武汉天河机场。汤池温泉日产量可达10400吨,水温最高达65℃,属国内已发现产量最大并雄居亚洲的温泉资源。

应城市依托地热资源已形成了一定产业规模,将地热资源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体育、地热养殖,特别是成立了汤池地热宾馆公司后,建成了以休闲娱乐和医疗保健为特色的独具特色的新型产业,已成为湖北省地热资源开发争相效仿的典范,在湖北省有很高的知名度。

湖北省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各地热田根据其所处的优势,已产生或将要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甚至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餐饮、休闲度假、健身、美容和房地产等)。

据统计,2005年10月,湖北省内各大温泉接待武汉游客7万余人,周边十余处温泉景点已成为武汉市民休闲度假的"后花园"。业内认为,继夏季"漂"出一个亿元产业后,冬季又将"泡"出另一个亿元产业。每个周末,带有温泉功能的酒店仅接待武汉游客就达8000人次。

如:应城市汤池应城汤池温泉旅游景区是由湖北汤池温泉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的大型温泉旅游度假项目。景区于2005年10月1日正式开业。该项目占地562亩。风景区地形高低迭起,沟壑交错,27000多棵名贵树木郁郁葱葱,百年以上的古树多达1000多株。湖泊凉亭,相映成趣,温泉涌动,四季如春。景区内各类服务设施齐备,拥有四星级房间住宿,客房500间,豪华别墅33栋,餐饮部能接待4000多人同时就餐,康乐中心各项娱乐设施齐全,功能各异的洗浴池80余个,整个景区日接待能力为2万人左右。

汤池温泉景区周末接待游客7000多人次,应城汤池温泉景区客房入住率达到100%。在汤池温泉仅门票就得128元,此外里面还有数十种健身、美容等相关的收费服务项目。据悉,汤池温泉总投资额为1.5亿元人民币,而其一年的营业额预计可达1.5亿元人民币。

开业至今不到两个月,已接待3万武汉游客。以前的汤池镇只有两三家餐馆和小卖部。从去年年底景区破土动工以来,周边的餐饮小店和大中超市就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目前,景区大门周围200米内已有20多家餐馆。从原始的温泉洗浴到开发健身娱乐场所,接着是环绕温泉建设休闲别墅,开发休闲功能,最后是带动相关产业齐头并进。

在温泉较多的赤壁、应城、英山、罗田等地,也呈现出类似的情景。

四、地热田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1、井泉、井孔之间的干扰

由于开采区生产井位相对比较集中,开采井密度大,开采强度相对较高,在开采条件下,井与井(孔、泉)之间相互干扰较大,导致用水矛盾产生,尤其是地热流体使用高峰时更为突出。如:英山县西汤河、北汤河泵站抽水时对其附近泉点流量有影响,尤其在冬天高强度开采时反映尤为明显,据英山县地热公司北汤河泵站历年来供水记录,元月份高强度开采时,如1998年元月供水量为4.6287×104m3(2099.71m3/d)时,其泵站附近的泉(距集水池30m)断流,导致泵站抽水与当地居民用水产生矛盾。

2、地热流体温度降低

地热田经过数十年的开采,开采井数增加,开采量不断扩大,其温度有所降低,泉点地热流体温度有一定反映,而井孔地热流体孔口温度则反映明显。对于不同的地热田区,由于地质环境、开采条件不同,地热流体温度降幅亦有差别。如:英山西汤河地热区西汤河地热区地热流体温度降低,井孔的降幅比泉点的降幅要大。CK4孔成井于1972年,当时地热流出口温度为69.5℃,98年监测时,温度为64.5℃,降幅为5℃;西泉1的温度原为63.9℃,98年监测时,最高温度为61℃,相对降幅为2.9℃,西泉1降幅要小于CK4的降幅。

3、地热流体水质变异

地热田经过多年的开采,地热流体的水质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如:咸宁温泉在开采区内,根据初勘阶段和详查水质资料对比分析,区内钾离子平均含量下降0.86 mg/l;钠离子的平均含量下降 2.4mg/l;镁离子的平均含量下降34.0mg/l;氟离子的平均含量下降了1.67mg/l;硫酸根离子平均含量下降了401.41 mg/l;钙离子平均含量下降了92.14 mg/l;碳酸氢根离子的平均含量上升了6.4mg/l;氯离子平均含量上升了3.435 mg/l;二氧化硅平均含量下降了6.73mg/l。导致上述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地热田经过了数十年的开采,改变了水热系统天然条件下的水岩平衡体系和其水文地球化学场所致。人工开采地热流体改变了地热流体原有的交替循环条件,从而改变了其原有的水岩平衡,随着开采强度的加大,地表水和浅层冷水混合补给的趋势亦将增大,冷热水混合效应增强,造成了水质发生变化,其中主要表现在与温度成正相比例关系的特征离子(钾离子、钙离子、镁离子、硫酸根离子、氟离子以及二氧化硅)含量降低,地表水中含量较高的离子(氯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含量增加。

4、区域地下水位降低

部分地热田经过数十年的开采,生产井中的水位降低,甚至出现吊泵现象,最明显的显示地下水位降低的是温泉出露点明显减少。如:咸宁温泉的温泉出露点由八十年代的14处减少至目前的4处,并且流量也呈明显的减少,说明了地下水位的降低,同时,根据地表地下水位对比可以知道在溢出型地热区地下水位下降比掩埋型地热区下降要大。

5、地面沉降变形和地面塌陷

由于开采井密度大,开采强度相对较高,水位降深过大,形成了区域降落漏斗,使上部松散岩土体失水而被压缩或失去承压水头的顶托作用,在机械潜蚀作用或真空吸附作用下发生地面变形,严重者甚至引起岩溶地面塌陷。如应城汤池地热田曾经发生过多次岩溶地面塌陷。

五、地热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热资源作为一种清洁的新型能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的开发利用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能源压力,而且能够减轻环境污染,地热资源为一种集水、热、矿于一体的,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复合型资源,将成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独特的优势资源。但地热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对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本着客观科学、优化配置、

科学先导、集约利用的原则制定规划,就会使规划具有先进性和可操作性。使地热开发与管理走向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总量控制、计划开采、综合利用、高效节能、合理配置、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

目前,湖北省地热资源的行政管理权为当地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采矿权和使用权多处于分离状态。由于历史原因,管理存在较多问题。

湖北省地热资源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一)无统一管理

有较多的地热田无统一管理,缺少统一的管理机构。主要是因为绝大多数地热田在1977~1985年计划经济时代进行过地热勘查,地热勘察完成之后保留有部分地热钻孔无偿移交给地方使用,形成既成事实的分散的开采方式,未进行严格的管理、科学规划、统一集中开采、统一供热,也未进行取配水全时空调控管理,导致一定量的无序开采,浪费严重的问题。

(二)地热田勘查程度不够

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地热田勘查程度只能算普查阶段,对地热田的热储边界、储热控热构造、导水导热构造,地热田的盖层和热储埋藏条件、地热田地热流体的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初步评价;初步查明了地热田的规模和储量级别,探求了级储量程度较低。不能完全满足开发利用的需要。

(三)未控制开采量

存在一定量的无序开采,浪费严重的问题,局部地热田的地下热水开采量大于可开采量;

(四)未建立地热流体监测网络

地热资源开采过程中未建立系统监测网络监测地热流体在开采条件下的水质、温度、水量、水位的变化情况。

六、开发利用潜力和前景综合分析

根据《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1994年2月27日国务院令第150号发布)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表地热的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为3%。

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存在巨大的利润,在地热资源开发前期投入大,并有较大的风险,具一次性成本高,运行费用却低的特点,其前景看好。

七、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规划

当前,湖北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正处于高峰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存在地热资源的县

市在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中均对所属地热资源进行了进行了开发利用规划,但地热资源专题规划尚未进行。目前,湖北省正在开展湖北省成矿远景区划项目(其中,将湖北省矿泉水和地热成矿远景区划作为其子项目)的准备工作。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为英山县成为"中国地热综合利用开发示范县"。

目前,咸宁市正按照中国矿业联合会《关于申报中国温泉之乡(地热城)的通知》(中矿联发[2005]34号)的要求组织进行"温泉之乡"的申报工作。

八、地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与政策建议

(一)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1、统一规划、管理

建议对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进行严格的管理,实行科学规划,统一集中开采,统一供热,并进行取配水全时空调控管理。特别是省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制定全省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统一规划,根据地热田因地制宜,做好宏观调控工作。

规划原则:

(1)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合理布局、综合利用、科学保护的原则;

(2)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3)开发与保护并重,开源与节流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原则;

(4)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

(5)提高利用水平,走集约化道路的原则。

2、加强地热田勘查

对申请办理地热采矿许可权地热田,要求查明地热田的热储边界、储热控热构造、导水导热构造,地热田的盖层和热储埋藏条件、地热田地热流体的水文地质条件、地热田的规模和储量级别,要求探求不低于(C+D)级的储量级别(GB11615-89)。使地热田勘查程度能满足开发利用的需要。

3、严格审批地热采矿许可权

未经批准,不得擅凿地热生产井或在一级地热保护区内钻凿冷水井;未经批准,不得擅自经营地热资源;未经批准,不得擅自买卖、出租或其他形式转让地热资源开采权、取用权和经营权等。

4、控制开采量

加强各地热田开采量的控制和管理,各地热田的地下热水开采量不得大于可开采量。

5、加强监测

建议进一步加强地热资源开采过程中其动态变化特征的监测,建立系统监测网,观测地热流体在开采条件下的水质、温度、水量、水位的变化情况,同时注意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研究,建议对地热开采区二年进行一次地质环评工作,防止引发环境地质问题。

6、建立地热资源保护区

根据地热田的埋藏、分布规律和补给条件,划定地热资源保护区。

7、注重宣传推广力度

将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其他旅游相结合,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使地热休闲成为游客的好去处。

(二)地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政策

1、加强勘查阶段的扶持力度

湖北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主要是在温泉出露区开展工作的,对在未知区域开展地热资源勘查工作,特别是深部地热资源勘查工作,政府应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2、有偿使用

针对资源浪费严重,应加强资源补偿费的征收,制定符合地方经济的征收管理措施。

湖北省新兴产业情况

湖北省产业结构分析 组长:陶攀 组员:孙冯菲,崔晓萍,陈昕,吴蕾,何依然,黎漫玲,胡苗苗,张晓明

目录 湖北省产业结构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湖北省经济概况.. (3) (一)经济总量跨越提升。 (3) (二)发展质效不断提高。 (3) (三)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3) 二,湖北省产业结构 (3) (一).产业结构概况 (3) (二).湖北产业结构概况 (4) (三).湖北省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 1、第一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5) 2、第二产业水平滞后的原因 (5) (四).优化产业结构 (5) 1.是壮大主导优势产业。 (5) 4.供给侧改革如何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减法 (6) (五).两圈一带经济带--“产业布局” (6) 1.两圈一带含义: (6) 2.两圈一带意义: (6) 3.湖北两圈一带示意图 (6) 4.李宪生报告节录。 (7) 三,湖北产业支柱情况 (8) (一).主要类型 (8) (二).举例分析 (8) (三).湖北支柱产业的空间布局战略湖北支柱产业已形成 (9) (四).湖北支柱产业发展战略转换 (10) (五)湖北支柱产业技术发展战略 (11) 四,轻重工业的发展情况 (11)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湖北发展的根基和支柱。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工业总产值情况: (11) ----逆势进位规模总量迈入第一方阵 (11) (二)轻重工业产业结构优化 (12) ----多点支撑打造工业版图新格局 (12) 五,服务业发展情况 (13) (一)经济总量实现新的跨越,占比首次超过工业。 (13) (二)增速高于全国,领先中部。 (14) (三)市场主体快速成长,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投资力度加大,发展后劲增强。 (14) (五)从业人数增多,税收贡献增大。............................................. 错误!未定义书签。六,湖北省新兴产业情况. (14) (一),新兴产业概况 (14) (二).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15)

地热能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中国地热能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 报告(2015年版) 报告编号:15A2A15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中国地热能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2015年版) 报告编号:15A2A15 ←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30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咨询电话:4006-128-668、0、传真:0 Email 网上阅读: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地热能是贮存于地球内部的一种巨大的能源。地球内部热源来自重力分异、潮汐摩擦、化学反应和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的能量等。地热发电是地热利用的主要方式,地热能在采暖、供热、农业、医学等领域应用广泛。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日益紧缺,人们对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的担忧与日俱增,地热能源也越来越得到关注,在全球范围内激发了新一轮地热能开采热,欧、美、日等国纷纷加速地热能开发。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中国地热能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2015年版)认为:我国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全国地热可采储量是已探明煤炭可采储量的倍,其中距地表2000米内储藏的地热能为2500亿吨标准煤。全国地热可开采资源量为每年6 8亿立方米,所含地热量为973万亿千焦耳。在地热利用规模上,我国近些年来一直位居世界首位,并以每年近10%的速度稳步增长。 在我国的地热资源开发中,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地热发电效益显著提升。除地热发电外,直接利用地热水进行建筑供暖、发展温室农业和温泉旅游等利用途径也得到较快发展。全国已经基本形成以西藏羊八井为代表的地热发电、以天津和西安为代表

潍坊市地热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

潍坊市地热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 【摘要】潍坊市地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便利。近年来,该市出现了一些规模化的地热关联企业和温泉洗浴品牌,对于综合利用资源,改善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论述潍坊市区域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地热资源进行了评价,并对该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提出了建议,同时提出了地热资源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地热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山东潍坊 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北濒渤海,南靠沂山,东连青岛、烟台,西接东营、淄博。面积15859平方公里。潍坊市处北温带季风区,背陆面海,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3℃,年平均降水量在650毫米左右。区内低温地热水资源丰富,地热水资源的勘察与开发利用对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区域地质条件 1.1 地层 自新生代以来,该区域在喜玛拉雅山和燕山运动的影响下,一直处于缓慢下降状态[1]。巨厚的新生代地层沉积形成,且新生代地层发育相对比较齐全,自下第三系至第四系地层均有发育,沉积厚度可达4000m以上。 1.2 地质构造 潍坊市所处构造部位特殊。鲁西、鲁东型地层均有分布,且发育齐全[2]。沂沭断裂带纵贯潍坊市南北,它由四条主干断裂组成,自东向西为:昌邑—大店断裂、安丘—莒县断裂、沂水—汤头断裂、唐吾—葛沟断裂。呈北北东向延伸,北部较宽,南部收敛。东部为安丘—莒县地堑、西部是唐吾—马站地堑、中部为汞丹山地垒。另外,益都、临朐西部山区属鲁西隆起的东北边缘,发育有新生代临朐断陷盆地。高密、诸城和五莲东部属胶莱盆地和胶南隆起的一部分,北部昌潍凹陷是济阳坳陷的一部分,与渤海湾毗邻。昌潍凹陷位于沂沭断裂带北端的平原地带,西接济阳拗陷,北临莱州湾。区内有一系列轴向近东西的相间排列的凸起和凹陷[3]。该区自中生代开始发育,普遍沉积了一套侏罗—白垩的红色碎屑岩和火山岩,进入新生代,在喜马拉雅山运动影响下,出现大幅度的下沉。 2 地热地质条件 2.1 地温场特征 地温场的平面分布与地质构造有着密切关系,地温高低与基岩面的起伏呈正

中国地热资源储量及分布概况

中国地热资源储量及分布概况 中国地热概述 最近两年,在中国的东北高纬度寒冷的大庆地区和西北干旱的宁夏银川地区开展了地热勘探和开发利用工作,巨大的盆地型地热资源已被证实。在中国的西南边陲地区云南腾冲近代火山地区也开展了以动力开发为主的高温地热勘探工作,为拟建单机10MW以上电站提供资源参数,在首都北京市区钻取到88℃地热流体,为减轻城市环境污染作出贡献。目前,地热产业化已初具规模,国家正在制订2001—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规划,“十五”清洁能源科技发展计划。地热开发规模和科学技术将以崭新面貌迎接21世纪。地热资源 通过地质调查,全国已发现地热异常3200多处,其中进行地热勘查的并已对地热资源进行评价的地热田有50多处。全国已打成地热井2000多眼。发现高温地热系统255处,经过评估总发电潜力5800MW?30a,主要分布在西藏南部和云南、四川的西部。在西藏羊八井地热田ZK4002孔,孔深2006米,已探获329.8℃的高温地热流体。发现中低温地热系统2900多处,据调查,总计天然放热量约为1.04×1014kJ/a,相当于每年360万吨标准煤当量。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诸省区和内陆盆地区,如松辽盆地、华北盆地、江汉盆地、渭河盆地以及众多山间盆地区。这些地区1000—3000米深的地热井,可获80—100℃的地热水。中国地热资源按其属性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高温(>150℃)对流型地热资源,这类资源主要分布在西藏、腾冲现代火山区及台湾,前二者属地中海地热带中的东延部分,而台湾位居环太平洋地热带中。 ②中温(90-150℃)、低温(〈90℃)对流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如广东、福建、海南等省区; ③中低温传导型地热资源地热开发与利用 最近5年,地热能的直接利用发展很快,尤其是地热供热、温泉疗养、游乐等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如在北京小汤山和河北省雄县等地均建立了温泉旅游疗养基地,在南方的湖南汝城县热水镇建立了以种植、养殖和培育良种的综合示范基地。高温地热发电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在西藏、云南的高温地热分布区,其水能资源也非常丰富,当地热衷于建造10—20MW的迳流式小水电站,而对建造地热电站,实施多能互补的认识不够。但是,无论如何当地小水电站都是季节性的,每年只在丰水期发电3000—4000小时,而枯水季节则不能满发或停发。为改变枯季缺电现状,地热专家提出地热发电与小水电联合调度、优势互补方针,得到了共识,今后地热发电仍会稳步增长。 一、资源状况 中国地热资源是比较丰富的,据粗略计算,主要沉积盆地小于2 000米的深度中储存的地热资源总量约4.0184×1019kJ,相当于1.3711×1012吨标准煤的发热量,以其1%作为可开采量计算,可开采地热资源总量为4.0184×1017kJ,约相当于1.3711×1010吨标准煤的发热量(表2.5.7)。 因中国山地多,全国平均单位面积热储存量将小于沉积盆地单位面积平均热储存量,全国960万平方千米地热资源总量若以沉积盆地单位面积平均热储存量4.415×1013kJ的50%估算,估计约2.11920000×1020kJ或相当于7.2310×1012吨标准煤的发热量。可开采热量仍以热储存量的1%计算,则全国地热资源可开采量约相当于7.23×1010吨标准煤。 据1996年统计,全国已勘查的地热点(田)有738处,其中进行过勘探的有43处;详查的83处;普查及区域调查的612处。探明各级可开采地热水总量为247.016万立方米/天,

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经济 国民经济发展 湖北是经济强省,2012年GDP达22250.16亿元,增速达11.3%,快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九位;人均GDP38878元人民币,折合6158美元,居中国中部省份第一位。 湖北消费水平较高,201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96.80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居全国第六位。城镇实现零售额7795.57亿元,增长16.8%;乡村实现零售额1401.24亿元,增长11.7%。全省城镇居民收入22903.8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全省企业在岗职工工资达到37672元,年均增长18.9%。2012年全省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04.17亿元,比上年增长27.6%。产业结构稳步升级,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2848.77亿元、11190.45亿元和8210.94亿元,分别增长4.7%、13.2%和10.8%。三大产业结构为12.8:50.3:36.9。 截至2012年12月,湖北省有11个国家级开发区分别是: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东湖高新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即光谷,含东湖综合保税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4月在开发区内设出口加工区。含武汉出口加工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含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孝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 农业 2012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848.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7%。粮食种植面积418.0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5.8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47.29万公顷,减少1.58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45.73万公顷,增加2.77万公顷。粮食总产量2441.81万吨,比上年增产53.28万吨,增长2.2%;棉花总产量53.15万吨,增产0.57万吨,增1.1%;油料产量319.66万吨,增产14.95万吨,增长4.9%。 第二产业 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2012年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11230家,比上年净增1312家,增长13.2%。完成工业增加值955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6%。 工业产品结构改善,高新技术制造业增长较快,全年完成增加值270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8.3%。工业产销衔接较好,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年全省工业完成销售产值31012.94亿元,比上年增长18.2%,钢铁、汽车、石化、电力、食品、电子信息、纺织、装备制造、建材等重点行业实现销售产值超千亿元。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3%。全年全省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602.90亿元,增长10.6%;其中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利润576.90亿元,下降1.0%。建筑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全省资质以内建筑企业2774家,完成施工产值6865.67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实现利润291.18亿元,增长25.8%;

天津:地热资源循环梯级利用(组图)

天津:地热资源循环梯级利用(组图) 2007-5-18 15:51:21

采用地热梯级利用技术的高温热泵系统

人民网·天津视窗5月18日电: 节能降耗关键词 地热资源利用,回灌技术,梯级利用技术 项目单位: 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天津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 天津市河东区房地产管理局供热公司 项目内容: 天津市地下蕴藏着丰富的中低温地热资源。全市地热分布面积达8700平方公里。地热资源已经成为天津经济发展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不可多得的清洁能源。但在地热资源利用过程中也显现出种种问题,地热资源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其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时间漫长(几千年乃至数万年),补给量有限,随着地热资源利用的广泛,长期以单纯开采井的形式开发,将会导致热储层水位下降过快,地热井使用寿命缩短。而且地热尾水排放温度过高,容易造成对环境的热污染。 为了解决保持热储压力,减少地热流体直接排放污染环境问题,并使地热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在地热的开采与利用过程中,组织地热勘查和开发利用单位研究和采用地热回灌技术和梯级利用技

术。 地热回灌技术是将经过利用温度降低的地热尾水或其他水源通过地热回灌井重新注回热储层。回灌的地热尾水和其他回灌水在热储层中经过与地热流体混合,并和热储层中的岩石骨架进行热交换,温度升高,可以再次循环利用。梯级利用技术根据地热资源温度高、富含丰富的矿物质等特点,多梯次利用地热资源。以冬季采暖为主,利用后的尾水可直接通过回灌井回灌到地下,也可以用于生活热水、理疗、种植、养殖等。通过这种方式增加了单井供热能力,提高了地热资源利用率,降低了地热水的排放温度,从而有效地节约和保护地热资源,提高了经济效益,避免了热污染和环境污染,资源的效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中国大陆地区地热资源分布及其开发利用

地热能系指储存于地球内部的能量,一方面来源于地球深处的高温熔融体;另一方面源于放射性元素(U、TU、40K)的衰变。按其属性地热能可分为4种类型。 地热能系指储存于地球内部的能量,一方面来源于地球深处的高温熔融体;另一方面源于放射性元素(U、TU、40K)的衰变。按其属性地热能可分为4种类型:①水热型,即地球浅处(地下100~4500m)所见的热水或水热蒸气;②地压地热能,即某些大型沉积盆地(或含油气)盆地深处(3~6km)存在着高温高压流体,其中含有大量甲烷气体;③干热岩地热能,需要人工注水的办法才能将其热能取出;④岩浆热能,即储存在高温(700~1200℃)熔融岩体中的巨大热能,但如何开发利用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在上述4类地热资源中,只有第一类水热资源在中国已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 中国地热资源按其属性可分为三种类型:①高温(>150℃)对流型地热资源,这类资源主要分布在西藏、腾冲现代火山区及台湾,前二者属地中海地热带中的东延部分,而台湾位居环太平洋地热带中。②中温(90~150℃)、低温(<90℃)对流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如广东、福建、海南等省区;③中低温传导型地热资源,这类资源分布在中新生代大中型沉积盆地如华北、松辽、四川、鄂尔多斯等。这类资源又往往跟油气或其他矿产资源如煤炭等处在同一盆地之中。上述三类地热资源分布在我国不同地区,并与该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密切相关。 一、高温地热资源主要用于发电

目前在西藏羊八井热田已建起装机容量为25.18MW的地热电站,由于西藏地区传统能源如油气、煤炭缺乏,而高温地热资源又颇为丰富,因此在解决当地能源供应问题上起很大作用。羊八井地热电站从1977~1991年的14年内共装机25.18MW,最后一台3MW机组于1991年初投入运行。自1993年以来,年发电均保持在1亿度左右,截至2002年5月,羊八井地热发电总量达16亿度,电站年平均运行4300小时(羊八井地热电厂生产科,2002)。羊八井地热电站全年供应拉萨的电力为41%,冬季超过60%。另外两个较小的地热电站也已在朗久和那曲建成,其装机容量分别为2MW和1MW,对当地经济发展也起到相当作用。据估计,滇藏地热带的发电潜力为5817.65MW。表1我国大陆地区地热电站装机容量地点名称机组数装机容量/MW西藏羊八井925.18那曲11郎久22续表地点名称机组数装机容量/MW广东丰顺10.3湖南灰汤10.3总计28.78 二、中低温地热资源主要用于非电直接利用 如供暖、制冷、水产养殖、旅游疗养等。进入90年代,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我国地热兴起了直接利用的高潮,尤其在高纬度寒冷的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加大了以地热供暖(采暖和生活用水)为主的开发力度。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减少了大量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还能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截至1999年底,用于非电直接利用的热水流量为64416L/s,相当于每年提供162009MJ 的热能。这一数字说明中国的地热直接利用水平已居世界之首。全国

国内外地热能开发及利用现状介绍

国内外地热能开发及利用现状介绍 中国能源网研究中心王鸿雁张葵叶 地热资源是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和地质条件下,能够从地壳内科学、合理地开发出来的岩石热能量、地热流体热能量及其伴生的有用组分。地热资源既属于矿产资源,也是可再生能源。目前可利用的地热资源主要包括:天然出露的温泉、通过热泵技术开采利用的浅层地温能、通过人工钻井直接开采利用的地热流体以及干热岩体中的地热资源。在全球各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近年来,全球地热能开发及利用取得较快发展,也越来越引起我国政府及企业的重视。 一、全球地热资源分布及利用 (一)全球地热资源分布 全球地热储量十分巨大,理论上可供全人类使用上百亿年。据估计,即便只计算地球表层10km厚这样薄薄的一层,全球地热储量也有约1.45×1026J,相当于4.948×1015吨标准煤,是地球全部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量的几百倍。[1]世界上已知的地热资源比较集中地分布在三个主要地带:一是环太平洋沿岸的地热带;二是从大西洋中脊向东横跨地中海、中东到我国滇、藏地热带;三是非洲大裂谷和红海大裂谷的地热带。这些地带都是地壳活动的异常区,多火山、地震,为高温地热资源比较集中的地区。[2]图1所示为全球地热资源集中分布带:

图1 全球地热资源集中分布带 来源:鹿清华, 张晓熙, 何祚云. 国内外地热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 石油石化节能与减 排, 2012, 2(1): 39-42 (二)全球地热资源利用 地热资源按赋存形式可分热水型、地压地热能、干热岩地热能和岩浆热能四种类型;根据地热水的温度,又可分为高温型(>l50℃)、中温型(90~150℃)和低温型(<90℃)三大类。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可分为发电和非发电两个方面,高温地热资源主要用于地热发电,中、低温地热资源主要是直接利用,多用于采暖、干燥、工业、农林牧副渔业、医疗、旅游及人民的日常生活等方面。此外,对于25℃以下的浅层地温,可利用地源热泵进行供暖、制冷。 根据2010世界地热大会的最新数据,2010年,全球有24个国家开发了地热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10715MWe,年发电利用总量为67246GWh,平均利用系数为0.72;有78个国家开展了地热直接利用活动,总设备容量为50583MWt,年利用热能121696GWh,平均利用系数0.27。 表1 地热发电排名前10的国家 国家装机容量 (MWe)运行能量 (MWe) 总生产能量 (GWh/y) 运行率 (%) 运行机组 (套) 美国3093 2024 16603 0.94 209 菲律宾1904 1774 10311 0.66 56 印尼1197 1197 9600 0.92 22 墨西哥958 958 7047 0.84 37 意大利843 843 5520 0.75 33 新西兰628 628 4055 0.74 43 冰岛575 575 4597 0.91 25 日本536 422 3064 0.83 20 萨尔瓦多204 192 1422 0.85 7 肯尼亚167 167 1131 0.78 6 表2 地热直接利用排名前10的国家国家总生产能量GWh/y 主要利用方式 中国20932 直接供热、地源热泵、洗浴 美国15710 地源热泵 瑞典12585 地源热泵 土耳其10247 直接供热 日本7139 洗浴 挪威7001 地源热泵

中国地热资源储量及分布概况

中国地热资源储量及分布概况 【一】中国地热概述 最近两年,在中国的东北高纬度寒冷的大庆地区和西北干旱的宁夏银川地区开展了地热勘探和开发利用工作,巨大的盆地型地热资源已被证实。在中国的西南边陲地区云南腾冲近代火山地区也开展了以动力开发为主的高温地热勘探工作,为拟建单机10MW以上电站提供资源参数,在首都北京市区钻取到88℃地热流体,为减轻城市环境污染作出贡献。目前,地热产业化已初具规模,国家正在制订2001—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规划,“十五”清洁能源科技发展计划。地热开发规模和科学技术将以崭新面貌迎接21世纪。 【二】地热资源 通过地质调查,全国已发现地热异常3200多处,其中进行地热勘查的并已对地热资源进行评价的地热田有50多处。全国已打成地热井2000多眼。发现高温地热系统255处,经过评估总发电潜力5800MW?30a,主要分布在西藏南部和云南、四川的西部。在西藏羊八井地热田ZK4002孔,孔深2006米,已探获329.8℃的高温地热流体。发现中低温地热系统2900多处,据调查,总计天然放热量约为1.04×10^14kJ/a,相当于每年360万吨标准煤当量。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诸省区和内陆盆地区,如松辽盆地、华北盆地、江汉盆地、渭河盆地以及众多山间盆地区。这些地区1000—3000米深的地热井,可获80—100℃的地热水。 中国地热资源按其属性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高温(>150℃)对流型地热资源,这类资源主要分布在西藏、腾冲现代火山区及台湾,前二者属地中海地热带中的东延部分,而台湾位居环太平洋地热带中。 ②中温(90-150℃)、低温(〈90℃)对流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如广东、福建、海南等省区; ③中低温传导型地热资源 【三】地热开发与利用 最近5年,地热能的直接利用发展很快,尤其是地热供热、温泉疗养、游乐等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如在北京小汤山和河北省雄县等地均建立了温泉旅游疗养基地,在南方的湖南汝城县热水镇建立了以种植、养殖和培育良种的综合示范基地。高温地热发电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在西藏、云南的高温地热分布区,其水能资源也非常丰富,当地热衷于建造10—20MW的迳流式小水电站,而对建造地热电站,实施多能互补的认识不够。但是,无论如何当地小水电站都是季节性的,每年只在丰水期发电3000—4000小时,而枯水季节则不能满发或停发。为改变枯季缺电现状,地热专家提出地热发电与小水电联合调度、优势互补方针,得到了共识,今后地热发电仍会稳步增长。 【四】资源状况

制造业发展状况精编版

制造业发展状况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一、我国制造业发展状况及其基本特点 建国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为建国初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这是我国制造业形成比较独立完整体系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初,是我国制造业中以轻纺工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的迅猛发展期,带有比较明显的粗放性和文革后恢复性发展的色彩,这一阶段制造业的发展使我国基本上告别了工业产品短缺的时代;第三阶段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制造业在开放和竞争的环境中进入了结构调整和产业提升的新时期,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明显上升,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也是本文关注和讨论的重点所在。 (一)制造业生产及出口均保持了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 1978--2001年,制造业增加值由1195亿元增长至3624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比全部工业年均增幅高个百分点。其中,1978--1990年年均增长%,高于全部工业个百分点;1990--2001年年均增长%,与全部工业基本持平。制造业生产迅速增长的同时,产品出口也保持了快速增长。1980--2001年,工业制成品出口由亿美元增加到亿美元,年均增长%。其中,1980--1990年年均增长%,1990--2001年年均增长%。

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1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比1978年增加了个百分点;制造业产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增加到2001年的%,为国家换取了大量的外汇;我国财政收入的近一半来自于制造业;2001年底,制造业就业人数达8083万,吸收了约1/5的城镇就业人口和1/4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大缓解了我国沉重的就业压力。 (二)结构调整取得成效,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明显提高,部分传统产业比重持续下降与1990年相比,2001年的制造业行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表1可以看出,28个制造业大类行业中,13个行业的比重有所上升,15个行业比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上升行业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包括电子、电气、仪器仪表、医药。其中,电子行业升幅最大,已由1990年的第十位跃居第一;一类是经济发展中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直接相关的行业,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石油加工、文教体育用品制造、服装、皮革等。比重下降的多属于技术含量中等、传统色彩较多的投资类行业,如冶金、机械、化工、纺织等,其中,纺织行业降幅最大。纺织业的衰退昭示着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结构转换的加速,同时也把如何以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这一严肃的课题摆在了国人面前。 表1:1990--2001年行业比重变化

全球地热资源储量状况分析

全球地热资源储量状况分析 1、世界地热能资源储量丰富 离地球表面5000米深,15℃以上的岩石和液体的总含热量,约为14.5×1025焦耳(J),约相当于4948万亿吨(t)标准煤的热量。 地球内部蕴藏着难以想象的巨大能量。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地热能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估计,仅地壳最外层10公里范围内,就拥有1254亿焦热量,相当于全世界现产煤炭总发热量的2000倍。如果计算地热能的总量,则相当于煤炭总储量的1.7亿倍。有人估计,地热资源要比水力发电的潜力大100倍。可供利用的地热能即使按1%计算,仅地下3公里以内可开发的热能,就相当于2.9万亿吨煤的能量。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不过世界各地的地热资源分布是不均匀的,有些国家地热资源特别丰富。冰岛就是富地热资源的国家。它地处北极圈附近,尽管气候寒冷,但地下却蕴藏着巨大的热能。冰岛的岩流几乎占全球岩流的三分之一,近几个世纪里,平均每五年有一次火山爆发,有形成地热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据统计,冰岛拥有温泉、热泉、蒸汽泉、间歇泉等达1500多个。 美国也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据地质调查表明,美国高温地热发电潜力相当于755~7297亿吨标准煤,或600~4750亿桶石油;可以直接利用的中、低温热能则相当于1606~9139亿吨标准煤。 此外,日本、新西兰、意大利、前苏联、印度、菲律宾、法国、匈牙利、墨西哥、肯尼亚等许多国家都蕴藏着地热资源。 图表世界地热能利用分布 数据来源:中国能源协会 2、我国地热能资源储量及分布状况 我国的地热资源也比较丰富。目前已发现的地热露头有2700多处(包括天然和人工露头),还有大量地热埋藏在地下尚待发现。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经营更稳健

我国地热资源开发现况及问题分析

我国地热资源开发现况及问题分析 北京、河北、山西等地采访发现,面对丰富的地热资源,众多开发商一拥而上,由于缺乏科学规划、盲目开采、粗放利用,对资源和环境造成诸多破坏。不少专家和业内人士指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保护措施若不及时落实跟进,地热过度开发趋势将会加剧。有关部门应坚决制止乱采滥用、粗放利用地热资源,把地热资源利用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 地热违规开发破坏地质环境 “个别县开发地热资源毫无科学规划可言,本来只适合打三五眼热水井,却一下子就打了二三十口,开发现状令人瞠目结舌。”一位专家告诉记者。据调查,这些地热开发许多属于“未批先建、先建后批”,甚至偷偷开发的现象也不稀罕。 河北深州、安平、深泽、故城等地热供暖比较集中的县了解到,很多地热井都是近两年补办的手续。由于回灌井技术工艺复杂、投资成本高,大部分地热井出于经济利益考虑都不建回灌井。“先打井后上报”、“只开采不回灌”在一些地方成为普遍现象,地热管理部门对地热水资源的情况掌握不够,对取水量难以监测。 目前,国内地热资源主要用于洗浴、医疗保健、温泉度假、供暖以及养殖等低附加值的产业,开发形式粗放,缺乏

梯级开发的先进工艺,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一些地方的地热水温每年都在不同程度地下降,有的地热游泳馆开始用烧锅炉的办法给水升温,有的打着地热的牌子却用自来水。由于各地各自为政,有的存在盲目打井,井位密度过大,超采地热导致一些地热田出现热田面积缩小,甚至出凉水的情形;有的由于超量开采,造成地下水位超常下降。 如果开发地热不采取回灌措施,不仅会造成地热资源枯竭,还会带来环境危害。有专家说,如果没有回灌,地热水被大量开采后,会引起含水层压力、温度下降。地热水直接在地表排放,还会对生态造成热污染、化学污染等危害。 法律法规落实难制约资源管理 “管理体制不顺,法律法规落实难,是当前地热资源保护中的普遍现象。”据了解,将地热资源按矿产资源管理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按照法律规定,抽取深层地热水至少需要两证:一是县级以上水务部门颁发的取水许可证,二是向省级国土部门申请采矿权。多年来,我国不少省份已经出台了“地热管理条例”,对地热的勘探、开发、利用、回灌、环保等环节都有明确规定,但实际上这些“条例”落实并不如人意。 “多龙管水”局面在地热资源开发上同样存在。山西省一位专家告诉记者,水利部门一直与地矿部门争地热管理权,致使地热开发企业无所适从。有的地热开采办理了取水

浅谈地热资源勘查的利用

浅谈地热资源勘查的利用 浅谈地热资源勘查的利用 摘要:地热资源作为一种新型能源矿产,具有分布广泛、易于开发等特点,其利用方式主要有地热发电和地热直接利用两种。我国具有良好的地热资源条件,主要为中低温地热资源。本文在充分总结分析国内外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做好勘查开发规划、加强地热地质勘查、提高地热开发利用水平、加强监督管理和促进矿业权市场建设等保护对策。 关键词:地热资源勘查与利用保护对策 前言:地热是一种应用广泛、易于开发、费用低廉、无环境污染的新型能源矿产,可应用于供暖、洗浴、游泳、理疗、医疗、养殖、种植等多个领域。我国地热资源比较丰富,全球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带和环太平洋地热带贯穿我国西南地区和东南沿海,主要为中低温地热资源。我国中低温地热资源分布广泛,几乎遍布全国各地,主要分布于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江汉平原、山东半岛和东南沿海地区,其主要热储层为厚度数百米至数千米的第三系砂岩、砂砾岩。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藏、云南、四川西部和台湾、福建、广东等地。从地质构造上看,我国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构造活动带和大型沉积盆地中,类型主要为隆起山地型和沉积盆地型。 一、我国地热资源概况 1.地热资源成矿条件优越 从构造上看,我国大陆属欧亚板块的一部分,它的东侧为岛弧型洋-陆汇聚边缘,西南侧为陆-陆碰撞造山带,是由许多不同时期的古板块(如华北、华南、塔里木、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等)经碰撞、增生和拼接而成的。中国大陆构造演化经历了古生代陆洋分化对立阶段、石碳二叠纪软碰撞转化阶段和中新生代盆山对峙发展阶段,多旋回构造运动与多期盆地叠加塑造出不同的地热田。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地热田约275处,主要分布在华北盆地、关中地、汾渭盆地、

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经济 国民经济发展 湖北是经济强省,2012年GDP达22250.16亿元,增速达11.3%,快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九位;人均GDP38878元人民币,折合6158美元,居中国中部省份第一位。 湖北消费水平较高,201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96.80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居全国第六位。城镇实现零售额7795.57亿元,增长16.8%;乡村实现零售额1401.24亿元,增长11.7%。全省城镇居民收入22903.8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全省企业在岗职工工资达到37672元,年均增长18.9%。2012年全省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04.17亿元,比上年增长27.6%。产业结构稳步升级,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2848.77亿元、11190.45亿元和8210.94亿元,分别增长4.7%、13.2%和10.8%。三大产业结构为12.8:50.3:36.9。 截至2012年12月,湖北省有11个国家级开发区分别是: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东湖高新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即光谷,含东湖综合保税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4月在开发区内设出口加工区。含武汉出口加工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含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孝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 农业 2012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848.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7%。粮食种植面积418.0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5.8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47.29万公顷,减少1.58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45.73万公顷,增加2.77万公顷。粮食总产量2441.81万吨,比上年增产53.28万吨,增长2.2%;棉花总产量53.15万吨,增产0.57万吨,增1.1%;油料产量319.66万吨,增产14.95万吨,增长4.9%。 第二产业 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2012年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11230家,比上年净增1312家,增长13.2%。完成工业增加值955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6%。 工业产品结构改善,高新技术制造业增长较快,全年完成增加值270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8.3%。工业产销衔接较好,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年全省工业完成销售产值31012.94亿元,比上年增长18.2%,钢铁、汽车、石化、电力、食品、电子信息、纺织、装备制造、建材等重点行业实现销售产值超千亿元。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3%。全年全省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602.90亿元,增长10.6%;其中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利润576.90亿元,下降1.0%。建筑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全省资质以内建筑企业2774家,完成施工产值6865.67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实现利润291.18亿元,增长25.8%;

地热开发与利用

地热开发与利用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关于中国地热资源及开发利用 一、我国地热资源概述 地热是指地球内部所蕴藏的热能,它来源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元素衰变时发出的热量。地热资源是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和地质条件下,能够从地壳内、合理地开发出来的岩石热能量、地热流体热能量及其伴生的有用组分,它与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海洋能等统称为新能源,将太阳能、风能、潮汐能与地热能加以比较,地热能是新能源中最为现实的能源。地热资源按赋存形式可分4种类型:一是热水型,即地球浅处(地下100~4500m)所见到的热水或水蒸汽;二是地压地热能,即在某些大型沉积盆地深处(3~6km)存在着高温、高压流体,其中含有大量甲烷气体;三是干热岩地热能,由于特殊地质构造条件造成高温但少水甚至无水的干热岩体;四是岩浆热能,即储存在高温(7001200℃)熔融岩浆体中的巨大热能;根据地热水的温度地热能可分为高温型(>l50℃)、中温型(90~150℃)和低温型(<90℃)三大类,高温地热资源主要用于地热发电,中、低温地热资源主要用于地热直接利用。 我国是地热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地热资源总量约占全球的%(表一),可采储量相当于4626.5亿t标准煤。我国的高温地热资源(热储温度≥150℃)主要分布在藏南、滇西、川西以及省,环太平洋地热带通过我国的台湾省,高温温泉达90处以上;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带通过西藏南部和云南、四川西部。西藏高温热田主要集中在羊八井裂谷带,其中藏南西部、东部及中部约有108个高温热田,构成高温热田最富集的地带;云南是全国发现温泉最多的省,高温热田主要分布在怒江以西的腾冲-瑞丽地区,约2O处;川西分布着8个高温地热区,为藏

中国地热资源及开发利用

中国地热资源及开发利用 发布时间:2010-7-20信息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 [摘要]介绍了我国地热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开发现状,从地热发电和地热采暖等多个方面论述了地热资源在我国的利用,对我国地热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从资源、社会、经济、环境等角度指出地热资源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我国地热资源概述 地热是指地球内部所蕴藏的热能,它来源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元素衰变时发出的热量。地热资源是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和地质条件下,能够从地壳内科学、合理地开发出来的岩石热能量、地热流体热能量及其伴生的有用组分,它与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海洋能等统称为新能源,将太阳能、风能、潮汐能与地热能加以比较,地热能是新能源中最为现实的能源。地热资源按赋存形式可分4种类型:一是热水型,即地球浅处(地下100~4500m)所见到的热水或水蒸汽;二是地压地热能,即在某些大型沉积盆地深处(3~6 km)存在着高温、高压流体,其中含有大量甲烷气体;三是干热岩地热能,由于特殊地质构造条件造成高温但少水甚至无水的干热岩体;四是岩浆热能,即储存在高温(7001 200℃)熔融岩浆体中的巨大热能;根据地热水的温度地热能可分为高温型(>l50℃)、中温型(90~150℃)和低温型(<90℃)三大类,高温地热资源主要用于地热发电,中、低温地热资源主要用于地热直接利用。 我国是地热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地热资源总量约占全球的7.9%(表一),可采储量相当于4626.5亿t标准煤。我国的高温地热资源(热储温度≥150℃)主要分布在藏南、滇西、川西以及台湾省,环太平洋地热带通过我国的台湾省,高温温泉达90处以上;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带通过西藏南部和云南、四川西部。西藏高温热田主要集中在羊八井裂谷带,其中藏南西部、东部及中部约有108个高温热田,构成中国高温热田最富集的地带;云南是全国发现温泉最多的省,高温热田主要分布在怒江以西的腾冲-瑞丽地区,约2O处;川西分布着8个高温地热区,为藏滇高温地热带的一部分。我国主要以中低温地热资源为主,中低温地热资源分布广泛,几乎遍布全国各地,主要分布于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江汉平原、山东半岛和东南沿海地区,其主要热储层为厚度数百米至数千米第三系砂岩、砂砾岩,温度在40~80℃左右,目前已发现全国共有地热温泉3000多个,其中高于25℃的约2200个。从温泉出露的情况来看,我国主要有四个水热活动密集带[1]:藏南-川西-滇西水热活动密集带;台湾水热活动密集带;东南沿海地区水热活动密集带;胶东、辽东半岛水热活动密集带。从地质构造上看,我国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构造活动带和大型沉积盆地中,主要类型为沉积盆地型和隆起山地型。 二、我国地热资源开发现状 我国地热资源的利用历史悠久,但真正大规模勘查和开发利用始于20世纪70年初期,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需求的推动下,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得到更加蓬勃的发展。近年

湖北省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湖北省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 2019版

前言 湖北省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围绕核心要素规模 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单位数量,年末从业人员数量,资产总计,营业收入,应交增值税等展开深入分析,深度剖析了湖北省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基本情况的现状及发展脉络。 湖北省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基本情况分析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 统计局、行业协会、相关科研机构等权威部门,通过整理和清洗等方法分析得出,具备权威性、严谨性、科学性。 本报告从多维角度借助数据全面解读湖北省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基本 情况现状及发展态势,客观反映当前湖北省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基本情况真实状况,趋势、规律以及发展脉络,湖北省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必能为大众提供有价值的指引及参考,提供更快速的效能转化。

目录 第一节湖北省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基本情况现状概况 (1) 第二节湖北省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单位数量指标分析 (3) 一、湖北省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单位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单位数量现状统计 (3) 三、湖北省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单位数量占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单位数量比 重统计 (3) 四、湖北省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单位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湖北省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单位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单位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单位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湖北省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单位数量同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单位数量 (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湖北省年末从业人员数量指标分析(均指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 (7) 一、湖北省年末从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年末从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湖北省年末从业人员数量占全国年末从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湖北省年末从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