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

在进行语法分析和语法研究时既要区分句法、语义、语用三个不同平面,又要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这就是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三个平面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三个平面理论”的建立和完善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1938年,美国符号学家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Morris)的符号学基础中指出,符号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syntactics),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与思维反映(客观方面)之间的关系;语用学(pragmatics),研究符号与解释者(主观方面)之间的关系。1964年,莫里斯指出若把符号学的三种研究应用到语言学上就构成了语言学的三个方面: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在中国大陆,胡裕树(1981)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本)率先提出“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语法分析新思路。80年代中期以后,三个平面理论成为汉语语法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召开了多次学术讨论会,多位学者发表了论著,对三个平面理论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重要文献有:文炼(张斌)、胡附(胡裕树)《句子分析漫谈》(《中国语文》,1982年第1期)。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新疆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王维贤《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和语用结构》和《句法分析的三个平面与深层结构》、施关淦《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再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何伟渔《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学说》和《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研究述评》、史锡尧《论语法、语义、语用三结合进行语言研究》、邵敬敏《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理论思考》、沈开木《语法、语义、语用的联系》、徐枢等《三个平面: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黄山语法修辞座谈会发言摘要》、范开泰《语法分析三个平面》、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复旦学报》1994年第5期)。邢福义《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小三角”和“三个平面”》(《华中师大学报》1994年第2期)。范晓的专著《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该书是探讨三个平面理论和方法,并用来研究汉语语法的第一部专著。1998年,袁晖、戴耀晶主编的《三个平面:汉语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语文出版社)出版,该书汇集了有个三个平面理论、方法和实践研究的主要论文29篇,基本可以窥见该理论的全貌。范晓《三维语法阐释》(2004)对三个平面理论进行了概括性总结

二、三个平面理论的主要内容

语法研究中的三个平面是指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的分析。

(一)句法平面

语法研究的句法平面,是指对短语或句子进行句法分析。包括句法结构、句法成分、句型、句法功能、句法中心、句法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1)句法结构: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法成分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的语法结构,它是从无数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来的。包括主谓结构、动宾结构、联合结构、偏正结构(包括定中结构和状中结构)、中补结构。

(2)句法成分:是句法结构的组成成分。任何句法结构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法成分构成的。主要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动语、中心语、独立语等,前八种既是短语成分也是句子成分,独立语不是短语成分,只是句子成分。

(3)句型:是句子的句法结构型式(或格局)。句型首先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两大类。单句下面可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主谓句包括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动词谓语句下面还可以分为主-谓、主-状、谓、主-动-宾、主-动-补等句型;非主谓句包括动词性非主谓句、形容词性非主谓句、名词性非主谓句、叹词句、拟声词句等。

(4)句法功能:是指词与词的结合能力和词在句法结构中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句法

功能表现为词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即“分布”)。包括在语句中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能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充当什么句法成分)、词与词或短语的组合能力(实词跟另一些实词的组合能力、虚词依附实词和短语的能力,包括虚词与什么实词组合,表示什么语法意义等)。

①不同的词类在句法功能上有对立,如汉语的形容词能作谓语,区别词、副词不能作谓语;区别词能作定语,副词不能作定语,动词主要用来作谓语或述语、能跟副词结合、一般不作主宾语;名词主要用来作主宾语、一般不跟副词结合、不作谓语或述语。②某些词意义近似而词性有别,如“突然”是形容词而“忽然”是副词“, 腐败”是形容词而“腐烂”是动词,”战争”是名词而“打仗”是动词,这些也是由于句法功能上存在着对立才决定了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词类。同样,短语分为名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副词性短语等也是根据句法功能。

(5)句法中心:句法中心指句法结构的中心成分。一般认为,结构中的成分跟句法结构体的整体句法功能相同的是句法结构中心。就汉语而言,偏正结构(定中结构和状中结构) 的中心在中心语上,动宾(述宾)结构和中补(述补)结构的中心在述语上;但对于主谓结构、联合结构的中心如何分析,不同的语法理论有不同的见解。

(6)句法意义:句法平面的语法意义称为句法意义,是指词语与词语相结合组成句法结构后所产生的显层的关系意义。比如述宾结构有“支配—被支配”的意义,述补结构有“补充—被补充”的意义,定中结构有“限饰—被限饰”的意义,这些都是句法意义。

(二)语义平面

语法研究的语义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包括语义结构、语义成分、句模、语义功能、语义中心等方面的内容。

(1)语义结构:语义结构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义成分按照一定规律组成的语法结构。语法中最基本的语义结构有两种:一种是动核结构,一种是名核结构。

动核结构(也可称“谓核结构”) ,它由动核及其联系的语义成分组成。动核结构可分为基干动核结构和扩展的动核结构。“张三看书”之类为基干动核结构,它由动核和动元组成;“张三上午在图书馆里看书”为扩展的动核结构,它由动核、动元和状元组成。动核结构是生成句子的基底结构。老师让学生扩词造句,实质上就是组成动核结构然后形成句子的。

名核结构由名核和名元组成,如“她的脾气、大象的鼻子、你对这事的看法”之类都属于名核结构。名核结构常常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生成句子时它也有重要的作用,如有些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必须是名核结构(光杆名词如果没有语境的帮助不能作主宾语),如“小王的腿坏了”、“我们要发扬优良的学风”、“我的祖国是伟大的祖国”等句子,如果破坏了名核结构,说成“腿坏了”、“我们要发扬学风”、“祖国是祖国”,都不能成立。

(2)语义成分:语义成分指语义结构的组成成分。任何语义结构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义成分组成。

①动核结构中的语义成分(格)

动核结构中的语义成分是有层级性的:第一层级是:动核、动元和状元。第二层级是:动核可分为动作核、经验核、性状核、关系核四类;动元可分为主事、客事、与事三类;状元可分为凭事、因事、境事三类。第三层级是:主事、客事、与事、凭事、因事、境事等可以再进行下位区分。

动核是动核结构的核心,是组成动核结构的必不可缺的、最关键的语义成分。动核在最小的静态主谓短语里处于谓语或谓语中心词的位置上。动核可分为动作核、经验核、性状核、关系核四类,也可分为一价动核、二价动核、三价动核三类。

动元是动核结构中的强制性语义成分,可分为主事、客事和与事。主事指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活动、变化、性质、状态、关系等的主体,可分为施事、经事(心理、认知、经历、遭受等方面的经验者) 、系事(性状的系属者) 、起事(关系双方中的起方) 四个小类。客事指动词所联系着的客体动元,即动词作动核所支配的客体,可分为受事(动作的承受

者) 、成事(动作的结果) 、使事(动作的致使对象) 、涉事(心理、认知、经历、遭遇等经验性行为涉及的事物) 、位事(动作指向或到达的位置或目标) 、止事(关系双方中的止方) 。与事指动核结构中动核支配着的跟主事一块儿参与动作或状态的参与者,可分为当事(动作的交接对象) 、向事(动作的朝向对象) 、对事(动作的针对或对待的对象) 、替事(动作的服务或帮助的对象) 、共事(动作的协同对象) 、比事(动作的比较对象) 。

状元是扩大的动核结构中的非强制性语义成分,可分为凭事、因事和境事。凭事指动作的凭借者,分为工具(动作凭借的器具、器官等) 、材料(动作制作成品时凭借的原料) 、方式(动作凭借的方法、手段等) 、依据(动作凭借的根据、标准、法规等) 四类。因事指动作或事件产生的原因(动作发生的原因) 或目的(动作所要达到的目的) 。境事指动作发生的语境或环境,分为处所、时间、范围(动作发生所处的界限、方面等) 、条件(所需的时机、机会、情况等) 四类。

②名核结构中的语义成分

名核结构中的语义成分有:名核、名元和定元。名核指名核结构的核心,是组成名核结构的必不可缺的语义成分,可分为零价名核(如“天空、大海”等)、一价名核(如“小红的爸爸、兔子的尾巴、商品的质量”等、二价名核(如“职工对厂长的意见、大家对这件事的态度”等三类。名元指名核结构中名核所支配的强制性语义成分。名元可分为领事(名核的领有者) 、与事(参与组成名核结构的与体) 两类。定元指名核结构中名核所联系的非强制性语义成分,是组成名核结构的非必有的语义成分。定元可分为限事(对名核起限制性的作用,如“木头桌子”) 、饰事(对名核起修饰性的作用,如“火红的太阳”) 两类。

(3)句模:句模是句子的语义结构模式。句子在深层(隐层) 有语义平面,表现为一定的语义结构,如“张三批评了李四”等句子是“施-动-受”句模“, 张三睡了”等句子是“施-动”句模“, 她很聪明”等句子是“系-动”句模。句模可分为简单句模和复杂句模。由一个动核结构形成的句模为简单句模,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核结构形成的句模为复杂句模(如“他喝酒喝醉了”=他喝酒+他醉了)。

(4)语义功能:语义功能指词语在语义结构里充当语义成分的能力。在基干动核结构里,谓词通常作动核,为动核词;名词通常作动元,为动元词。例如:“张三批评了李四”、“张三遇见了李四”、“张三醉了”、“张三是老师”这四个句子中的动词“批评、遇见、醉、是”分别充当动作核、经验核、性状核、关系核;名词充当动核所联系的动元,其中的“张三”都是主事“, 李四、老师”是客事。

(5)语义意义:语义平面的语法意义称为语义意义(简称“语义”) ,是指词语和词语相互配合组成语义结构后所产生的隐层的关系意义,比如名词跟动词搭配就有一定的语义关系(如“施—动—受”等) ,名词跟名词搭配也有一定的语义关系(如“领属、数量”等) 。词的语义特征(如“有生/ 无生”(如“树、花、人、狮子”/“石头、房子”等)、“自主/ 非自主”(如“看、听、说、写”/“病、醒、死”等) 、语义指向等也都属于语义意义领域。词语的语义是从句法格式和语义结构中获得的,如“刀”有工具、受事、系事、起事等意义:“我用刀切菜”中“刀”是动核“切”联系的工具, “我买了一把刀”中“刀”是动核“买”联系的受事,“这把刀很锋利”中“刀”是动核“锋利”联系的系事,“刀是我的”中“刀”是动核“是”联系的起事。

(6)语义中心(语义核心):语义中心指语义结构的核心成分。动核结构和名核结构都有自己的“中心”。动核是动核结构的中心,名核是名核结构的中心。

(三)语用平面

语法研究的语用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语用分析。包括语用结构、语用成分、句类、语用功能、语用意义、语用中心等方面的内容。

(1)语用结构:语用结构主要有主述结构、插加结构、添补结构、省略和倒装结构、焦景结构、语气结构、评议结构等。

①主述结构由“主题”和“述题”两个部分组成。主题一般位于述题之前,是句子述说的话题或对象,代表旧信息;述题是对主题进行述说的部分,即对主题作出说明或评论,代表新信息。如“这本书我没看过”、“我没看过这本书”。

②插加结构由插加语(插加成分) 和被插加的成分构成,如“据气象台预报,明天将下大雨、看样子他没完成任务”中,“据气象台预报、看样子”是插加语,跟插加语相对待的部分是被插加的成分。

③添补结构由添补成分和被添补成分构成,如“他们,包括王英和黎明,都来了”、“不少人,特别是妇女,受到很大的教育”中,“包括王英和黎明”“特别是妇女”是句子的添补成分,跟添补成分相对待的部分是被添补成分。

④省略和倒装。一个静态的抽象句,其句子成分是齐备的,并且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但是一旦进入某个语境中,某些成分可以省略,也可以倒装。省略句根据省略的原因分为对话省、因上下文而省;倒装句分为主谓倒装,定语、状语后置。

⑤焦景结构由焦点和背景构成,如“是我不好”“、他连厂长都不认识”中“, 我、厂长”是句子的焦点,跟焦点相对待的部分就是衬托焦点的背景。是比较“平静的湖水中央是一座亭子”、“亭子周围是平静的湖水”两个句子的焦点和背景。

⑥语气结构由语气和句干组成,如“她去北京了”、“她去北京吗?”、“你快去吧!”中,语气词“了、吗、吧”分别表示陈述、疑问、祈使语气;而跟语气相对待的部分是句干。

⑦评议结构由评议成分和被评议成分构成,如“张三应该去北京、张三能去北京”中,“应该、能”是评议成分,跟评议成分相对待的部分是被评议成分。

(2)语用成分:语用结构都是由语用成分组成的。不同的语用结构有不同的语用成分:①主述结构由语用成分主题和述题组成;②插加结构由语用成分插加成分和它的中心语(被插加成分) 组成;③添补结构由语用成分添补成分和被添补成分组成;④省略和倒装结构由省略成分和倒装成分组成;⑤焦景结构由语用成分焦点和背景组成;⑥语气结构由语用成分语气和句干组成;⑦评议结构由语用成分评议成分和被评议成分组成。

(3)句类:句类是句子的表达功能或语用价值的类别。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区分句类:根据语气所表示的表达用途来分类,是句子语用分类中最重要的分类,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四类;根据主题的有无,可以分为主述句(也称“主题句”) 和非主述句两类。在主述句中,还可根据述题的表述功能分为叙述句、描记句、解释句、评议句等四类。如果需要,这种分类也还可以进行下位区分,如把叙述句分为主动句、被动句、使动句,把描记句分为性质句、状态句、存在句等,把解释句分为判断句、比较句、领有句,等等。

(4)语用功能:词语的语用功能是指词语在语用结构里充当语用成分的能力。在主述结构里,名词性词语主要用来充当主题,表示谈话双方共知的旧信息;谓词性词语主要用来充当述题,表示新信息,对主题进行述说(或叙述,或描记,或解释,或评议)。某些实词有其独特的语用功能,如代词就是一类语用词,主要用来表示照应、替代、指示、疑问等。一般语法书把汉语的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个小类,实质上是词的语用分类。又如助动词(“应该、能够”之类) 和情态副词(“大概、也许”之类) 也有独特的语用功能,它们在评议结构中用来充当评议成分,表示说话者对事物或事件的主观态度。某些虚词也有其独特的语用功能,如语气词(“的、了、吗、呢”之类) 在语气结构里是充当语气成分的重要虚词。又如虚词“关于、至于”用来标示主题,虚词“是、连”用来标示焦点,等等。词语的语用功能目前探讨得很不够,尚需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5)语用意义:语用平面的语法意义称为语用意义,即词语或句法结构体在实际使用中所产生或形成的语用价值、语用信息等,这种意义往往体现着说话者的主观表达意向。比如“主题-述题”结构有“对象-说明”的语用意义;又如动词在陈述时的时体意义、名词在指称中的“有定/ 无定”意义,以及句子表达中的句态、焦点、语气、口气等意义都属于语用

意义。三种语法意义有其相应的三种语法形式:句法形式、语义形式和语用形式。

(6)语用中心(表达重心):语用中心指语用中的表达重心。许多语法书上所说的“语法重音”,可作为确定短语结构表达重心的一般规则:偏正结构的表达重心在定语、状语上,述宾结构和述补结构的表达重心在宾语、补语上。语用中心跟句法中心恰好相反,如“新的书、埋头干”里,句法中心在后,表达中心在前;“看书、看清楚”里,句法中心在前,表达中心在后。句子里的表达重心通常称之为焦点。要区别静态的常规焦点和动态的对比焦点。动态具体句的对比焦点可以根据疑问点、强调重音和特定的标记等进行鉴别。

三、三个平面的分析方法

1.句法平面的分析方法

(1)分布分析法:词的句法功能分类采取分布分析法,实质上就是从形式出发确定词的句法功能的方法。比如汉语副词跟区别词的分布区别是:副词常在谓词之前,区别词常在名词之前。

(2)成分-层次分析法:句法结构采取成分-层次分析法(既讲成分分析也讲层次分析) ,是把成分分析和层次分析结合起来分析句法结构的方法。以“小王的妹妹跌伤了腰”为例,第一层次可分析为主谓句;第二层次把作主语的“小王的妹妹”分析为定中结构短语,作谓语的“跌伤了腰”分析为述宾结构短语;第三层次把作述语的“跌伤”分析为述补结构短语。

(3)句型分析法:指区别句型因素和非句型因素并从大量句例中抽象出句型的方法,如从“张三批评了李四”、“李四看了一个电影”等具体句例中抽象出“主述宾”句型。

2.语义平面的分析方法

(1) 核心成分分析法。对语义结构及其语义成分采取核心成分分析法,主要是动核结构分析法和名核结构分析法。核心成分分析法的特点是:先找核心成分,然后找内围成分,最后再找外围成分,就分析出该语义结构的性质。动核结构核心成分分析法:以“他昨晚在图书馆看书”为例,先抓住二价动作动核“看”,再找出动核“看”联系的语义成分(他、书、昨晚、图书馆) ,就能分析出组成动核结构的内围成分动元“他”(施事) 和“书”(受事) ,然后再分析出外围成分状元“昨晚”(时间) 和“图书馆”(处所)。名核结构核心成分分析法:如“我对小王的错误看法”中,先抓住二价名核“看法”,再找出名核联系的语义成分(我、小王、错误) ,就能分析出组成名核结构的内围成分名元“我”(领事)和“小王”(与事) ,然后再分析出外围成分定元“错误”。在运用核心成分分析法时,可以把配价分析和动核、名核所联系的“格”(即所联系的语义成分) 分析结合起来。

(2) 变换分析法。通过句式的变换,考察相关句式在语义上的依存关系,揭示不同句式语义结构的异同,有助于分化歧义结构、异义结构以及理解同义结构表达的多样性。比如下面两例通过变换分析表明,它们在句法上是同型结构,但语义上是异义结构:

①我们打败了敌人。→我们把敌人打败了。→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②我们战胜了敌人。→﹡我们把敌人战胜了。→﹡敌人被我们战胜了。

(3) 语义指向分析法。分析词语在语义上支配或说明的方向,可以理清句法结构所反映的语义网络,有助于区别同形异义现象,有助于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例如:

①a. 张三吓哭了。②a. 他们都来了。

b. 张三吓哭了孩子。 b. 这些电影我都看过了。

①a 的“哭”在语义上指向“张三”, ①b 的“哭”在语义上指向“孩子”;②a 的“都”在语义上指向“他们”, ②b 的“都”在语义上指向“这些电影”。

(4) 语义特征分析法。分析词在语义结构中所显示出的语义特征,有助于说明词语搭配的选择限制和句法相同而语义不同的句子。可以根据词的语义特征给词进行分类:如可以根据动核语义①如“刺伤”,如果句子着重说明“刺”的结果,表达重心就在补语上;如果句子着重说明“伤”的原因,表达重心就在述语上。性质分为动作动词、经验动词、性状动词、关系动词,可以根据主事能否控制动词分为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又如可以根据形容词和程度的关系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可以根据名词有无顺序性分为顺序义名词和非顺序义名词,等等。

(5) 句模分析法。指分析动核结构生成句子时跟句型匹配的语义模式的方法,如从“张三批评了李四”、“李四看了一部电影”等抽象出跟“主动宾”匹配的“施动受”句模。

3.语用平面的分析方法:

(1) 词的语用分类采取语用功能分析法。如可以分出替代词、疑问词、评议词、语法标记词(包括关联词、时体词、语气词、句态词等) ,但究竟如何分类尚待进一步研究。

(2) 语用成分采取主题分析法、焦点分析法、插加分析法、添补分析法、时体分析法、有定/ 无定分析法等。

(3) 句子的语用分类可采取语气分析法(区分疑问句、陈述句等) 、句态分析法(区分主动句、被动句、使动句等) 等。

(4) 语法现象的语用解释采取语境分析法(从语境或篇章角度作出解释) 、历史分析法(从历史角度作出解释) 、逻辑分析法(从逻辑角度作出解释) 、认知分析法(从认知心理角度作出解释) 、修辞分析法(从适应表达效果的修辞角度进行分析) 等。

四、三个平面的相互关系

三个平面中,句法和语义是表里关系或显层和隐层的关系,句法结构同时也是语义结构的表现形式。在具体的句子即交际中实际运用的句子,语用成分或语用因素与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成分之间是信息和载体的关系、内层和外层的关系、客观和主观的关系。

在语法分析中,在某个具体的句子中,句法成分、语义成分和语用成分是同时存在的,共同构成句子的要素,互相制约,因而三个平面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不过由于着眼点、观察角度不同,研究中会有所侧重。

从语法研究的角度看,句法是核心,是个轴,和可以说是个纲,在研究一个句子时,要仅仅扣住句法,以句法为基础,向隐层挖掘语义,向外层探求语用。

三个平面既要分开,又应结合起来。三个平面既要相互区别,又要使三者相互联系。既可以对其某一个平面展开相对独立的研究,又可以同时研究其三个平面。在研究某一个平面时,应该注意联系其他两个平面。

五、三个平面理论适用的范围

1.对具体句子进行分析时,可以同时从三个不同的平面或角度进行分析。例如“鸡, 我不吃了”,从句法上分析,这是一个主谓句,主语是“我”,谓语是“不吃”,“鸡”是提示语(特殊成分);从语义上分析,”我”是“吃”的施事, “鸡”是“吃”的受事,从语用上分析,“鸡”是主题,“我不吃了”是评论,“不吃”是焦点。又如“张三批评了李四”, 从语法上看,”张三”是主语, “批评了李四”是谓语, “李四”是宾语, 从语义上看, “张三”是“批评”的施事, “李四”“是“批评”的受事;从语用上看, “张三”是主题, “批评了李四”是评论。

2.语序作为一种语法手段, 也可以从三个平面进行分析。比如“好天气”与“天气好” , 意思一样, 但句法结构不一样, 前者是偏正结构, 后者是主谓结构。这种语序的变化是属于句法上的。比如“狗咬猫”与”猫咬狗” , 句法结构相同, 但语义不一样;前者“狗”是施事, “猫”是受事;后者“猫”是施事, “狗”是受事。这种语序的变化是属于语义上的。比如“你的书找到了没有?”与“找到了没有, 你的书? ”这两句基本意思一样, 句法结构也一样, 都是主谓句, 但主语和谓语的位置不一样, 这种位置的颠倒, 反映着说话者心情

不一样: 前者表示一般的发问;后者表示急迫的发问, 这是说话者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引起的, 因为他非常关心并急于想知道“这本书”的情形。这种语序的变化是属于语用的。

3.虚词是一种语法手段, 也可以从三个不同的平面进行分析。有些虚词的运用关涉到句法的。例如“的”常作为偏正结构的标记: “读书”是动宾结构, “读的书”便是偏正结构;“狐狸狡猾”是主谓结构, “狐狸的狡猾”便成了偏正结构。又如“和”常作为并列结构的标记, “学生的家长”是偏正结构, “学生和家长”就是并列结构。有些虚词的运用关涉到语义的。例如介词“被”后边出现的,名词性词语是施事, “老虎被武松打死了” , “武松”就是施事;介词“把”后边出现的名词性词语一般是受事, “武松把老虎打死了”,“老虎”就是受事;介词“在”后边出现的名词性词语是处所或时间,“他在北京工作”,“北京”是处所, “他喜欢在晚上工作”,“晚上”是时间。有些虚词的运用关涉到语用的。例如”关于”、“至于”是点明主题的, 都是主题的标记。“关于这个问题, 我们要研究研究”里, “这个问题”是主题,“至于那件事, 我是不放在心上的”里,“那件事”也是主题。

4.分析具体句子合法不合法或者说是不是病句, 应该从三个不同的平面进行综合分析。一个句子合法不合法, 在交际中管用不管用, 一是要看句法上词语间结合得妥当不妥当,二是要看语义上词语间搭配得合理不合理, 三是要看语用上词语安排得适切不适切。凡符合妥当、合理、适切三个条件的句子, 可以说是一个合法的、较好的句子;反之, 可能是一个不合法的句子或是一个有语病的句子。

有的句子有问题, 毛病出在句法上。例如“我参加这次会议,感到非常荣誉和高兴”,

这句里“荣誉”一词在句法上有问题: 一则, 它是名词, 不能作动词“感到”的宾语(“感到”后边应带谓词性宾语);二则, 名词一般不能跟副词相结合, 但“荣誉”却和副词“非常”结合, 这就不妥了。有的句子有问题, 毛病出在语义上。例如“自行车和体操、田径、游泳住在一幢楼里” , 这句里的动词“住”要求有生名词(施事) 作主语, 但“自行车、体操、田径、游泳”都不是有生名词, 都不是施事, 它们作主语当然不通了。有的句子有问题, 毛病出在语用上,例如“你马上给我回来”,这句话本身在句法上、语义上都没有什么问题的, 如果用在长辈对小辈,也还是可用的, 但如果小辈对长辈说这样的话, 就显得极不礼貌,语用上就不合法。在这里, 请让我们说一个小故事作为本节的给束语: 某人请甲乙丙丁吃饭, 甲乙丙三人都来了, 只有丁还没有来。某人等得不耐烦, 自言自语地说; “该来的还没来”甲听到这话, 以为某人讲他不该来, 就悄悄地从后门走了。某人见甲走了, 又自言自语地说:“不该走的走了”乙听到这话, 以为某人讲他, 也偷偷地从后门走了。某人见乙走了, 对着丙说:“我又不是说他们两个”,丙一听, 以为某人是针对他讲的, 一气之下也走了。结果客人都走光了。某人一共讲了三句话: “该来的还没来”、“不该走的走了”、“我又不是说他们两个”。这三句话从句法、语义而言, 本无可指摘, 但在那样的语境中, 只顾自己说话, 不顾听者会怎么理解, 结果三句话气走了三位客人, 这就是某人不讲究语用而引

起的后果。

六、三个平面理论的方法论原则

三个平面语法(现在有学者将之称为三维语法)讲究语法研究的方法论,主要的方法论原则有四条: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结构和功能相结合的原则、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原则。

1.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

语法意义要通过语法形式表示,任何语法范畴都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形式是现象,

意义是本质。在语法研究中贯彻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已成为多数人的共识。从生成程序即从编码角度着眼,语法研究应从意义到形式;从发现程序即从解码角度着眼,语法研究应从形式到意义。实际操作时,可以采取形式和意义互相验证的方法,即要使形式和意义互相渗透,讲形式的时候必须得到意义方面的验证,讲意义的时候必须得到形式方面的验证。从表述研究结果来说,既可从形式到意义,也可从意义到形式,那是根据作者的表达思路决定

的。

任何族语的语法范畴都得由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示,不过各种族语的语法形式不完全相同,印欧语较多地采用狭义形态,汉语较多地采用广义形态,比较起来,发现广义形态比发现狭义形态的难度要大得多,汉语语法研究中所遇到的许多困难都跟这个问题有关。因此,寻找汉语语法研究中表示各种语法意义的形态或形式,探索汉语各种语法范畴的形式和意义的对应关系,是摆在汉语语法研究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

2.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

语法是不断地发展的,发展是可以分阶段的。在研究历史语法时要区分阶段(断代语法体系) ,在研究断代语法时要注意历史的传承和动态的变化。

在研究句式时要注意语境和篇章,注意具体表达时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在动态语境里,一个语义结构往往可以用多种句型或句式来表达,在具体言语交际时可根据语境和表达的需要而随宜采用,这是因为不同的句型或句式有不同的语用价值。但不管语句怎样复杂多样、繁简多变,句型或句式总是有限的。如果把一种族语的各种句型或句式的语用价值研究清楚了,那样建立起来的语法体系就会有更强的科学性和更大的实用性。

研究语法现象,既要讲相对稳定的静态规律性,也要讲具体运用的动态灵活性;既要讲规范,也要注意发现演变和转化。为了更好地发挥语言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规范是需要的,但也不能忽视语法的演变。在研究断代语法时要有动态发展的观点,除了要注意不切割历史之外,更要善于发现语法现象,要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有生命的新的语法现象,而且要加以保护和支持。

在对语言单位分界时,既要讲相对的“离散”,也要讲“连续统”。不讲“离散”,就没有分类或划界;不讲“连续统”,就会忽略“类、界”之间的联系或转化。要注意语法发展中的中间状态以及典型和非典型的现象。

3.结构和功能相结合的原则

结构和功能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研究一种族语的语法必须以结构和功能为中心,紧紧抓住结构和功能,才能纲举目张,构建起一个族语的科学的语法体系。分析语法现象,必须把结构和功能结合起来,分析结构时不忘功能解释,分析功能时也不忘结构描写。当然,把结构和功能当作相对独立的课题进行研究是可以的,但指导思想上别把功能和结构绝对地对立或割裂开来。

“形式主义”(包括旧结构主义和新结构主义) 语法强调结构,功能主义强调功能。其实它们各有长短。如果能取长补短,作更高的综合,那就能使语法研究出现新的面貌。语法研究中贯彻结构和功能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作更高的综合,以完善语法的研究。

4.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原则

描写和解释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描写是解释的基础,有效的解释有助于规律的描写,因此在语法研究中要坚持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原则。首先要对语法现象作充分的描写,然后在描写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解释。

应当把内部解释和外部解释结合起来。句法解释和语义解释属于内部解释,语用解释(包括历史的、表达的、逻辑的、认知心理的) 属于外部解释。形式主义学派主张“句法自主”论,他们的解释基本上属于句法解释,强调从内部进行解释。功能主义重视表达或认知,强调语用的、外部的解释。我们主张实事求是,该从内部解释的就从内部解释,该从外部解释的就从外部解释。面对具体的语法现象,应该把三个平面的解释(句法解释、语义解释、语用解释) 结合起来,即把内部解释和外部解释结合起来,这样的解释才能更全面、更有说服力。

例:用三个平面理论分析下列三个句子

①狼咬死了他家的羊。

②狼把他家的羊咬死了。

③他家的羊被狼咬死了。

句法分析:我们用框式图解标明这三个句子的句法结构等层次和成分。三个句子都是由“狼”“咬死”“他家的羊”等三个基本的实词词或短语构成,“咬死”和“他家的羊”在三个句子中的语法关系是相同的,都是中补和定中关系。不同点在于:句①是主动句,句②是用介词“把”引导的“把”字句,句③是用介词“被”引导的“被”字句,它们的语序不同,结构层次和语法关系也不同,三个句子是互相变换的关系。

①狼咬死了他家的羊。(带宾主谓句、主动句)

主‖谓

述︱宾

中〈补定)中

定)中

②狼把他家的羊咬死了。(“把”字句)

主‖谓

状 ] 中

介︿宾中〈补

定)中

定)中

③他家的羊被狼咬死了。(“被”字句)

主‖谓

定)中状 ] 中

定)中介︿宾中〈补

语义分析:三个句子中的“咬”都是动作,“狼”都是施事,“他家的羊”都是受事,“他家”和“羊”有领属关系,句中的“死”是动作的结果,“死”的语义指向宾语“羊”。

这说明三个句子的动词与句法成分的语义关系是一致的。它们的语义结构都是“施事-动作-受事”。三句构成一组同义句,所以它们有变换关系。

语用分析:三句都是陈述语气的句子,但三者各有使用场合,随着语境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话题(“狼”或“他家的羊”),话题在前,与后头的“说明”共存,这三句话的说明部分有三种不同的格式。话题相同的句子也会因表意及其侧重点不同而作不同的说明。句①与句②话题相同,句②用了“把”字句突出处置义,强调了“羊”被处置。句①就没有被处置这个表达的重点。

现汉语法"两个三角三个平面"

语法研究中的“两个三角”和“三个平面” 对语法进行多视角的观察和动态、立体性的研究,是当代语法学的明显特征。汉语是一种缺乏严格意义上 的形态变化的语言,许多语法问题仅在语法的层面很难得到圆满的解决,因此,多视角地动态地对汉语语法进行观察和研究,成为80年代以来中国语法学界所致力探讨的热点课题。 在对这一热点课题的探讨中,人们提出了许多耐人深思的问题,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语言学特色的富有建设性的观点。其中,由胡裕树、张斌二位先生首先提出的“三个平面”学说和邢福义先生的“两个三角”学说最引人注目。这两个学说具有相近的学术思路和一定的学术互补性,但是在概念内涵和研究观念等方面也有不小的差别。本文重点探讨“两个三角”学说,并把这一学说的有关内容同“三个平面”学说进行一些比较。 一、两个三角学说 (一)两个三角学说的形成 两个三角由小三角(语表形式─语里意义─语用价值)和大三角(普通话─方言─古代汉语)构成。两个三角学说是邢福义先生在总结自已和中国当代语法学界的研究成果与学术追求的基础上,由小三角逐渐发展到大三角而形成的。 1984年,邢福义先生在总结自已的研究特色时提出了语法研究有机地结合逻辑和修辞的问题,形成了小三角的雏形(《语法问题探讨集·序》)。1986年在北京西山召开的第四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上,他又提出语法研究除了意义和形式之外,还要注意语用价值的问题(1);他提交的论文《“NN地V”结构》(2),从语义特征、形式特征和语用价值等方面对“NN地V”这种格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在1987年发表的《语修沟通管见》(3)一文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对于某种语法现象,既要注意研究其语表形式和语里意义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揭示有关规律,也要注意研究其语用价值,借以深化认识。”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小三角的形成。 1989年湖北省语言学会第5届年会上,邢先生作了关于语法研究的两个三角的学术专题讲座,在小三角的基础上引入了大三角,两个三角学说首次提出。此后,接连发表了多篇论文(4),对两个三角学说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阐述和实践例示,使这一学说不断地充实、发展。 (二)两个三角学说中的小三角 两个三角学说是从语法研究的方法论角度提出来的,反映的是一种动态的研究思路。其目的是要解决怎样在语法研究中观察现象、发掘规律和多侧面相互印证的问题。所谓三角,其实就是观察现象、发掘规律和相互印证的三个视角。小三角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内部的三个视角,大三角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外部的三个视角。 1、语表、语里、语值及其相对性 据华萍(邢福义)先生(1991)的定义,在小三角中,语表形式(简称“语表”或“表”)是指“显露在外的可见形式”,语里意义(简称“语里”或“里”)是指在脱离一定语境的条件下语表所负载的“隐含在内的不可见的关系或内容”;对语用价值(简称“语值”

现代汉语语法分析:第一节 层次分析

第一节层次分析 1.1句法结构的层次性和层次分析 1、句法结构的层次性: 一个句子或是句法格式表面上看是线性排列,内部有一种层次的透景。(松紧程度不一样) 如:他刚来。(这三个词内部的松紧程度不一样。“刚”和“来”关系紧密,“他”和“刚”关系疏远,“刚”和“来”先组合,再和“他”组合) 2、结构的三个特点: *整体性(作为一个结构,一定具有整体性。) *可分割性(作为一个结构,一定可以被分割成多个部分。) *有规则性(一个结构作为一个整体,一定是由好几部分组成的,这好几个部分组合的时候,它是按照一定规则组成的。) 如:形声字:形+声,再+字(“形声字”这个词,不是一些语素随便凑成,而是按一定规则组成的。)【有两个以上语素组合时,其内部一定有层次结构。】 *音节也是有层次的,如:天[tian55] 这个音节也是有层次的: 声调——超音段成分 声母+韵母——音段成分 韵母——韵头+韵部(韵基) 韵基——韵腹(主要元音)+韵尾 【由此,我们可以说的宽泛一点,这叫语言的层次构造,这种构造,是语言的基本特性。不论是语音、词汇、句子都有这样的层析构造问题。】 3、层次分析:在分析一个句子,或是句法结构的时候,将句法构造的层次性考虑进来,并按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并说明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这种分析手段就是层次分析。 如:他刚来 “他刚来”的直接组成成分:他+刚来主谓 谓语“刚来”的直接组成成分:刚+来状中 4、层次分析包含两个内容: 二他所写的文章怎么切分? 切分:怎样断句 定性: 层次分析的三种主要表示方法:从小到大、框式、树型图: 5、怎么切分? 同一结构如何切分 例句:他所参观的工厂。 名词性偏正结构定中 他所参观? 他所参观的工厂 他所参观的工厂会导致他和工厂有领属关系 所以他所参观的工厂 他所参观怎么分析? 他参观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 在进行语法分析和语法研究时既要区分句法、语义、语用三个不同平面,又要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这就是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三个平面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三个平面理论”的建立和完善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1938年,美国符号学家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Morris)的符号学基础中指出,符号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syntactics),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与思维反映(客观方面)之间的关系;语用学(pragmatics),研究符号与解释者(主观方面)之间的关系。1964年,莫里斯指出若把符号学的三种研究应用到语言学上就构成了语言学的三个方面: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在中国大陆,胡裕树(1981)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本)率先提出“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语法分析新思路。80年代中期以后,三个平面理论成为汉语语法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召开了多次学术讨论会,多位学者发表了论著,对三个平面理论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重要文献有:文炼(张斌)、胡附(胡裕树)《句子分析漫谈》(《中国语文》,1982年第1期)。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新疆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王维贤《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和语用结构》和《句法分析的三个平面与深层结构》、施关淦《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再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何伟渔《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学说》和《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研究述评》、史锡尧《论语法、语义、语用三结合进行语言研究》、邵敬敏《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理论思考》、沈开木《语法、语义、语用的联系》、徐枢等《三个平面: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黄山语法修辞座谈会发言摘要》、范开泰《语法分析三个平面》、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复旦学报》1994年第5期)。邢福义《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小三角”和“三个平面”》(《华中师大学报》1994年第2期)。范晓的专著《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该书是探讨三个平面理论和方法,并用来研究汉语语法的第一部专著。1998年,袁晖、戴耀晶主编的《三个平面:汉语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语文出版社)出版,该书汇集了有个三个平面理论、方法和实践研究的主要论文29篇,基本可以窥见该理论的全貌。范晓《三维语法阐释》(2004)对三个平面理论进行了概括性总结 二、三个平面理论的主要内容 语法研究中的三个平面是指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的分析。 (一)句法平面 语法研究的句法平面,是指对短语或句子进行句法分析。包括句法结构、句法成分、句型、句法功能、句法中心、句法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1)句法结构: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法成分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的语法结构,它是从无数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来的。包括主谓结构、动宾结构、联合结构、偏正结构(包括定中结构和状中结构)、中补结构。 (2)句法成分:是句法结构的组成成分。任何句法结构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法成分构成的。主要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动语、中心语、独立语等,前八种既是短语成分也是句子成分,独立语不是短语成分,只是句子成分。 (3)句型:是句子的句法结构型式(或格局)。句型首先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两大类。单句下面可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主谓句包括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动词谓语句下面还可以分为主-谓、主-状、谓、主-动-宾、主-动-补等句型;非主谓句包括动词性非主谓句、形容词性非主谓句、名词性非主谓句、叹词句、拟声词句等。 (4)句法功能:是指词与词的结合能力和词在句法结构中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句法

英语语法层次

Chapter two Introduction-Grammatical Hierarchy 语言(Language)是社会交际的工具,是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的体系。语法(Grammar)是语言的组织规律Grammar is the structural system of a language.,它赋予语言以结构系统,而词汇(vocabulary)则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它通过语法而赋予语言以意义内容。 The grammar of English is organized into five ranks: 1.the sentence(句子), the clause(分句), the phrase(词组), the word (词)and the morpheme(词素). 英语的语法结构具有层次性,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 2. Each rank is composed of one or more than one grammatical unit of the immediate lower unit. 每一层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低层次的语法结构组成。 3.Afullsentencecangenerallybesegmentedrankbyrankdowntoitssmallestconstitu ents---themorphemes. 句子能够一层一层地切分到它的最小组成单位----词素。 词素Morpheme The morpheme is the minimum or smallest grammatical unit, also the smallest meaningful element of speech. 词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也是最小的语义单位。 Morphemes fall into two categories: free morphemes (自由词素) and bound morphemes (粘附词素).1、Free morphemes(自由词素): a free morpheme has a complete meaning and can stand by itself as a simpleword. 自由词素指本身具有完整意义并能作为“简单词”而单独使用的词素。 e.g. kindfatherboygirldeskteacher

略谈现代汉语的三个平面理论

略谈现代汉语的三个平面理论 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是指将汉语语法研究从句法、语法、语用这三个平面展开,这是现代汉语研究基本理论之一,也是我们学习的主要理论之一。 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从胡裕树在《现代汉语》一书里的首度论及到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较为系统的论述再到范晓、张豫峰等人的《语法理论纲要》的全面铺开,实现了由轮廓模糊到面目清晰再到走向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可以说,三个平面理论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发展和形成起来,并为大家普遍接受的一种新型的语法研究理论。自它诞生以后,就产生强大的生命力,渐渐在中国大地的语法学界“根深叶茂”起来。 正式提出“三个平面”这一名称,并从理论上首次进行全面阐述的当推胡裕树、范晓合写的《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该文的意义在于:第一,明确提出“如何在语法分析中,特别是汉语语法分析中,全面系统地把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区别开来,又互相兼顾地结合起来”这一新的研究课题。第二,分别对句法、语义、语用三个不同平面研究的主要任务、对象、范围、方法等作了探讨,并对特别指出:语义平面要通过表层的句法关系,挖掘深层的语义关系;语用平面要在静态分析基础上进行动态分析。第三,阐述三个平面之间的关系,建立起第一个理解模式:两翼模式,并提出进行研究的几项原则意见。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初步形成。 语法研究中的句法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句中词语与词语(符号与符号)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属于句法的。词语与词语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构成一定的句法结构,对句法结构进行分析,就是句法分析。 句法分析从两方面进行:首先是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成分分析,即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和结构方式的判别。其次是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层次关系进行分析,即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层次切分。这种层次分析,要求把句法结构中词语之间的关系分为直接关系与间接关系、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也就是要把句法结构的直接成分与间接成分以及内部成分与外部成分区别开来。无论是研究句法结构的构成方式还是层次切分,都是从结构关系出发的,也就是偏重于形式的。所谓“凭形态而建立范畴,集范畴而构成体系”,就是句法平面进行语法分析的基本特点。 语法研究中的语义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句中词语与客观事物(符号与内容)之间也有一定关系,这种关系是属于语义的。人们分析一个句子,通过句法分析,可以找出句中词语在句法结构中分别充当什么成分,可以了解句子的层次结构,可以得出句型。但析句并不到此为止。如果不根据句法分析的结果,进一步了解句中的语义关系,即通过句法平面深入到语义平面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那么,还不算完成了析句任务。 语义平面所说的“语义”,不同于词的词汇意义。词的词汇意义是词所具有的个别意义,是在词典中可以查找到的。语义平面的“语义”是指词在句法结构中获得的意义,离开了句法结构,一个词孤立起来也就不存在这种语义。孤立的“张三”和“李四”,究竟是施事还是受事是没法说的,只有当它们与动词发生了关系、处在一定的句法结构中,才能知道。 语法研究中的语用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语用分析。句中词语与使用者(符号与人)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属于语用的。研究语用,也就是研究人怎样运用词语组成句子相互间进行交际。语法分析中的句法分析与语义分析都只是停留在对语法进行静态的分析或描写。而语用偏重于讲表达的,所以是一种动态的分析。 例1中,“我”是主题,“读过《红楼梦》”是评论; 例2中,“《红楼梦》”是主题,“我读过”是评论。 作为主题,它表示和强调旧信息。例1的主题,目的是强调旧信息“我”;例2的主题,

三个平面的语法观

第五讲三个平面的语法观 语法的三个平面指语法的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汉语语法学中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理论拓宽了语法研究的视野,深化了人们对语法问题的认识,为语法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 一、三个平面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三个平面理论的萌芽 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明确区分句法、语义、语用,最早见于胡裕树主编的《现 代汉语》: 具有选择关系的两个实词,依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起,常常能表达某种句 法关系。在这里,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 “你看我”和“我看你”的含义不同,是由于在“A看B”的格式中代入了不同的 词,句法关系并没有改变。这里的语序改变是语义上的。 “你哥哥来了吗?”和“来了吗,你哥哥?”有不同的色彩,后者是因为说话的 人的情绪比较紧张,行为的本身最先浮现在意识里,所以先说出来。这种语序的差别 是语用上的,是为了在交际过程中适应具体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客来了”和“来客了”、“雨下了”和“下雨了”的差别,才属于语法上的。 这里由“名动”(主谓关系)变成“动名”(动宾关系)。 这一论述可以看作三个平面语法观的萌芽。从这个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语 法、语义、语用的区分既是一个方法问题,同时又是语言本体的问题。最初这种 语法、语义、语用的区分还欠精确,并且是仅就语序而言的。 (二)三个平面语法观的初步形成 1982年,胡裕树和张斌在《中国语文》第3期上发表《句子分析漫谈》。这篇论文标志着三个平面语法观的初步形成。文章正式将“语法、语义、语用”改为“句法、语义、语用”,不仅再次指出语序“有的属于语义,有的属于句法,有的属于语用”,而且将分析扩展到虚词,指出虚词在句法、语义、语用上的分别。文章还区分了一般主语和话题主语,区分了语用成分和非语用成分,指出独立成 分、提示成分都是语用成分。《句子分析漫谈》中多次谈到“句法分析不是自足的”,单依靠层次和结构关系的分析还不能完全达到了解语义的目的。这篇文章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三个平面,但是其基本框架已经形成。 (三)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全面形成 1985年,胡裕树和范晓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发表《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长篇论文,全文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语法研究中的句法平面”,第二部分论述“语法研究中的语义平面”,第三部分论述“语法研究中的语用平面”,第四部分论述“三个平面的区别和联系”。文章指出:“要使语法学有新的突破, 在语法研究中必须自觉地把三个平面区别开来, 在具体分析一个句子时, 又要使三者结合起来, 使语法分析做到形式与意义相结合, 动态与静态相结合, 描写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这样, 语法分析也就更丰富、更全面、更系统、更科学。”这篇论文标志着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全面形成 二、三个平面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个平面的具体内容是指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其中句法是基础,语义通过句法表现,语用要在句法和语义的基础上才能体现。 (一)句法平面的研究 句法平面的研究,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句法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分分析,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并进而归纳句型,与此密切相关的是结构关系的判别,研究一个

新编英语语法教程 导论 语法层次(含英语开放词类的相关论述)

语法层次 语言(Language)是社会交际的工具,是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的体系。语法(Grammar)是语言的组织规律,它赋予语言以结构系统,而词汇(Vocabulary)则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它通过语法而赋予语言以意义内容。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语言首先是有声语言,它所传递的信息首先是通过语音系统表达出来的,所以语音是语溢的物质媒介,是语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语言的结构体系,语音系统和语义系统中,结构系统(即语法)是中心成分,是结合语音系统和语义系统的枢纽,在书写中则是结合文字系统和语义系统的枢纽,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语义——语法——语音系统/文字系统 英语的语法结构具有层次性。它可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即句子(Sentence)、分句(Clause)、词组(Phrase)、词(Word)和词素(Morpheme).句子是语法的最高层次,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分句构成;分句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词组构成;词组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词构成;词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词素构成。 既然句子是语法的最高层次,我们就可以通过切分法(Segmentation)把句子一层一层地切分到它的最小组成部分-——词素。例如: 0.1词素 词素(Morpheme)是最小的语法单位,也是最小的语义单位。词素分为两大类;自由词素(Free Morpheme)和粘附词素(Bound Morpheme). 1)自由词素 自由词素指本身具有完整意义并能作为“简单词(Simple Word).而单独使用的词素,比如boy(男孩),girl(女孩),desk(书桌),chair(椅子),kind(仁慈的),cruel(残酷的),give (给),take(拿)等都属于这一类。自由词素可以充当词根(Root)加上词缀(Affix)构成派生词(Derivative),例如: kind: kindness, unkind, unkindness, kindly friend: friendly , friendship , friendless, unfriendly, unfriendliness 自由词素还可以和其他自由词素相结合,构成复合词(Compound Word).例如:book: bookmark, bookshop, bookstall take: intake, take-home, take-over, take-off, takeaway, undertake 2)粘附词素 粘附词素指本身没有完整意义,不能单独使用,而必须粘附在自由词素或其他形式上才能表示出意义的词素。粘附词素的主要功能是在够词上充当词缀(Affix),即屈折词缀(Inflectional Affix)和派生词缀(Derivational Affix).屈折词缀在现代英语中寥寥可数,它们包括名词复数标记-s/-es;名词属格标记-’s;第三人称动词单数现在时标记-s/es;动词过去时标记-ed;动词-ed

语法层次、句子成分和句子类型 (I)

一、语法层次 英语有五个语法层次,上一级语法单位由一个或多个下一级的语法单位构成。 自由词素:可以构成简单词并能独立使用, 但不能被进一步切分,常作词根构成派词素生词,如work, luck, friend. 粘着词素:不可独立成词,也不可独立使用,只能作为词缀,附着在词根上, 如worker lucky friendly中的-er, -y, -ly 简单词:由一个自由词素构成的词,如上文的work, luck, friend. 词派生词:由自由词素(作词根)加粘着词素(作词缀)构成,如worker lucky friendly。 复合词:由两个或更多的自由词素合并而构成的词:police + man= policeman 名词词组:a close friend 动词词组:drive a car, to learn English, playing basketball 词组形容词词组:very far 副词词组:so actively 介词词组: in the meeting 简单句:只有一个“主语+ 谓语”结构的句子:He likes dancing. 并列句:两个或多个简单句通过并列连词and, but, or连接起来的句子: He likes 句子dancing, but I like swimming. 复杂句: 一个句子的成分直接由另一个句子充当,该句便是复杂句: I know he is a top student. I know it. 主语谓语宾语(从句)(简单句) 段落:段落由一个或多个句子组成,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一般在段首或段尾有主题句(topic sentence) 二、句子成分 句子成分的定义:构成句子的各个部分叫做句子成分。句子成分有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主要成分有主语和谓语;次要成分包括表语、宾语、定语、状语、宾语补足语、同位语。 (一)主语:主语是一个句子所叙述的主体,一般位于句首。但在there be结构、疑问句(当主语不是疑问词时)和倒装句中,主语位于谓语、助动词或情态动词后面。主语可由名词、代词、数词、不定式、动名词、名词化的形容词和主语从句等表示。 请对下列句子的主语部分划线并指出其语法特征: During the 1990s, American country music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We often speak English in class.

语法研究中的“两个三角”和“三个平面”

【出处】世界汉语教学 【地名】京 【期号】19404 【页号】1-9 【作者】眸子 【标题】语法研究中的“两个三角”和“三个平面”[*] (华中师范大学眸子) 对语法进行多视角的观察和动态、立体性的研究,是当代语法学的明显特征。汉语是一种缺乏严格意义上 的形态变化的语言,许多语法问题仅在语法的层面很难得到圆满的解决,因此,多视角地动态地对汉语语法进 行观察和研究,成为80年代以来中国语法学界所致力探讨的热点课题。 在对这一热点课题的探讨中,人们提出了许多耐人深思的问题,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语言学特色的富有建设性的观点。其中,由胡裕树、张斌二位先生首先提出的“三个平面”学说和邢福义先生的“两个三角”学说最引人注目。这两个学说具有相近的学术思路和一定的学术互补性,但是在概念内涵和研究观念等方面也有不小的差别。本文重点探讨“两个三角”学说,并把这一学说的有关内容同“三个平面”学说进行一些比较。 一、两个三角学说 (一)两个三角学说的形成 两个三角由小三角(语表形式─语里意义─语用价值)和大三角(普通话─方言─古代汉语)构成。两个三角学说是邢福义先生在总结自已和中国当代语法学界的研究成果与学术追求的基础上,由小三角逐渐发展到大三角而形成的。 1984年,邢福义先生在总结自已的研究特色时提出了语法研究有机地结合逻辑和修辞的问题,形成了小三角的雏形(《语法问题探讨集·序》)。1986年在北京西山召开的第四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上,他又提出语法研究除了意义和形式之外,还要注意语用价值的问题(1);他提交的论文《“NN地V”结构》(2),从语义特征、形式特征和语用价值等方面对“NN 地V”这种格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在1987年发表的《语修沟通管见》(3)一文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对于某种语法现象,既要注意研究其语表形式和语里意义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揭示有关规律,也要注意研究其语用价值,借以深化认识。”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小三角的形成。 1989年湖北省语言学会第5届年会上,邢先生作了关于语法研究的两个三角的学术专题讲座,在小三角的基础上引入了大三角,两个三角学说首次提出。此后,接连发表了多篇论文(4),对两个三角学说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阐述和实践例示,使这一学说不断地充实、发展。(二)两个三角学说中的小三角 两个三角学说是从语法研究的方法论角度提出来的,反映的是一种动态的研究思路。其目的是要解决怎样在语法研究中观察现象、发掘规律和多侧面相互印证的问题。所谓三角,其实就是观察现象、发掘规律和相互印证的三个视角。小三角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内部的三个视角,大三角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外部的三个视角。 1、语表、语里、语值及其相对性 据华萍(邢福义)先生(1991)的定义,在小三角中,语表形式(简称“语表”或“表”)是指“显露在外的可见形式”,语里意义(简称“语里”或“里”)是指在脱离一定语境的条件下语表所负载的“隐含在内的不可见的关系或内容”;对语用价值(简称“语值”或“值”)没有明确定义,只是举例性地说有“修辞值”(特定格式的特定修辞效果)和“语境值”(不同句式适应不同语

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的联系与区别

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区别与联系 2004年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的考研题 近年来,国内外有些语言学家在语法研究中注意到区别三个不同的平面,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这是语法研究方法上的新进展,有助于语法学科的精密化、系统化和实用化。但这样研究语法还仅仅是开始。如何在语法分析中,特别是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全面地、系统地把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区别开来,又互相兼顾地结合起来,这是摆在语法研究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是值得进行深入探索的。 (一)语法研究中的句法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句中词语与词语(即符号与符号)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属于句法的(Syntactic)。词语与词语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构成一定的句法结构,对句法结构进行分析,就是句法分析。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成分分析,也就是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和结构方式的判别。传统语法学进行语法分析时,总要把句子分为若干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等,这些都是句法分析的术语。传统语法学分析一个句子,就是要分析句子里各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等)充当什么句子成分。比如“张三批评了李四”,就得分析成主谓句,其中“张三”是主语,“批评了李四”是谓语,“批评”是谓语动词,“李四”是宾语。假如说成“李四被张三批评了”,也得分析成主谓句,

但这句里“李四”是主语,“被张三批评了”是谓语,“被张三”是介词短语作状语,“张三”是介词“被”的宾语,“批评”是谓语动词。这样的成分分析,讲什么词充当什么句子成分,都是着眼于句子结构分析出来的。与确定句子成分有联系的,就是结构类型的判别。结构类型决定于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决定于结构方式。比如“鸟飞”“身体健康”,是由主语和谓语两成分组成的,通常称为主谓结构;“飞鸟”“健康的身体”,是由定语和它的中心语两成分组成的,通常称为偏正结构;“读书”“建设祖国”,是由动词和它的宾语两成分组成的,通常称为动宾结构。研究一个组合体是什么结构,也是句法分析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层次关系进行分析,也就是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层次切分。这种层次分析,要求把句法结构中词语之间的关系分为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也就是要句法结构的直接成分和间接成分以及内部成分和外部成分区别开来。例如“干大事的人”,这个句法结构里“干大事”和“人”之间是直接关系,“干”和“大事”之间也是直接关系,但“干”和“人”之间以及“大事”和“人”之间都是间接关系。又如“张三的哥哥批评了李四的弟弟”这个句子,进行层次分析,词语间的直接关系可图示如下: 三的哥哥批评了四的弟弟 直接关系直接关系 直接关系 直接关系 这个句子里“张三”与“批评”之间、“李四”与“批评”之间、“哥哥”与“李

07第七讲 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第七讲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一、什么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三个平面,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 1.1句法平面(即符号与符号) 句法平面是指句法结构的平面,语法研究的句法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 句法分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成分分析,也就是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和结构方式的判别。 另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层次关系进行分析,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层次切分。 句子成分分析法 句子成分分析法,即中心词分析法,它规定组成句子的单位是词(不是短语),词和句子成分相对应,原则上是一个词充当一个句子成分。认为一般的句子,往往具有主语和谓语两个主要成分,另外还有一些次要成分。分析的时候,往往找出主语和谓语作为句子的主干,以其他成分作为枝叶,描述整个句子的结构。例如:“(年轻)的学生‖[都][在]学习∣(非常有用)的课程。” 学生(主语)‖学习(谓语)∣课程(宾语) 年轻的∣(定语)都在∣(状语)有用的∣(定语) 非常∣(状语) 这种分析法,枝干分明,便于归纳句型。简单句的句型,就是根据句子成分划分的。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结构主义学派所采用的语言分析法。

例如“张三的哥哥批评了李四的弟弟”这个句子,进行层次分析,词语间的直接关系可图示如下: 张三的哥哥批评了李四的弟弟 直接直接成分 直接成分 直接成分 这种层次分析把句法结构中词语之间的关系分为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 具有直接关系的成分叫直接成分;间接的是间接成分。 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句法结构的内部关系,所以直接成分也就是内部成分;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外部关系,所以间接成分也就是外部成分。 传统语法学比较重视句子成分分析,而忽视句子的层次分析。层次分析法忽视了词和熟语作为语言建筑材料的整体作用,往往在意义上破坏了语言结构。 比如: “打破了茶杯”,“茶杯”不是“打”的宾语,又如“走痛了脚”里,“脚” 不是“走”的宾语。反之,也有问题, 例如:“他万一有个三长两短。” : 他/万/一/有/个/三/长/两/短 意义上就不知所云。“万一”作为词,“三长两短”作为熟语,有其整体意义;如果在分析句子的切分为语素,就破坏了意义的完整性。 成分层次分析法 三班班长很迅速地选好了观察的位置。 主语谓语 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 动语宾语 定语中心语 ()=== [ ] ----- () 1.2 语义平面(符号与内容)

从语言的三个平面浅析“可盐可甜”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20, 8(4), 588-593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0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e4028339.html,/journal/ml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e4028339.html,/10.12677/ml.2020.84080 Analysis of “Ke Yan Ke Tian” from the Three-Dimension Theory in Grammar Study of the Language Qi Zhu Faculty of Arts,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Received: Aug. 3rd, 2020; accepted: Aug. 17th, 2020; published: Aug. 24th, 2020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semantics, syntactic, and pragmatic functions of the network buzzword “ke yan ke tian” from Three-Dimension Theory in grammar study area, and evaluates the usage of “ke yan ke tian”. Semantically, the connotation and symbol of “yan” in the network buzzword “ke yan ke tian” in different cultures affect its metaphorical meaning in different cultural circles. From the syntactic dimension, “ke yan ke tian” is an acronym, whose grammatical function is roughly equivalent to an adjective, mainly used as an attribute, predicate and sometimes as a subject and object. It can not be modified by degree adverbs and negative adverbs influenced by the internal degree semantics and positive enthusiasm of semantics. In terms of pragmatics, “salt can be swee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tertainment and creativity, and its creativity embodies the analogy principle of language. Keywords Three-Dimension Theory, Metaphors, Network Buzzwords, Ke Yan Ke Tian 从语言的三个平面浅析“可盐可甜” 朱淇 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收稿日期:2020年8月3日;录用日期:2020年8月17日;发布日期:2020年8月24日 摘要 本文尝试从三个平面来分析网络流行语“可盐可甜”的语义以及句法功能等,并对“可盐可甜”这一网

语法的三个平面

语法的三个平面 三个平面,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 (一)句法平面(即符号与符号) 句法平面是指句法结构的平面,语法研究的句法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 ·句法分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成分分析,也就是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和结构方式的判别。 另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层次关系进行分析,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层次切分。·句子成分分析法,即中心词分析法,它规定组成句子的单位是词(不是短语),词和句子成分相对应,原则上是一个词充当一个句子成分。认为一般的句子,往往具有主语和谓语两个主要成分,另外还有一些次要成分。分析的时候,往往找出主语和谓语作为句子的主干,以其他成分作为枝叶,描述整个句子的结构。 这种分析法,枝干分明,便于归纳句型。简单句的句型,就是根据句子成分划分的。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结构主义学派所采用的语言分析法。 这种层次分析把句法结构中词语之间的关系分为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 (二)语义平面(符号与内容) 语义平面是指词语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语法研究中的语义平面是指对句子中词语间的语义关系进行语义分析。 比如:“张三批评了李四”和“李四被张三批评了”。 ?为什么主语变了,两句意思差不多呢?这是因为一个句子不仅在表层有着句法关系,而且在深层有着语义关系。 可见,句子的意思是由句中词语间的语义关系决定的。 “我派小王去请老李来吃饭” 要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必须懂得:“我”是“派”的施事;“小王”是“派”的受事,又是“去” “请”的施事;“老李”是“请”的受事,又是吃的施事;“饭”是“吃”的受事。 ·语义平面所说的语义,不同于词的词汇意义。它是指词在句法结构中获得的意义,离开了句法结构,一个词孤立起来也就不存在这种语义。 ·语义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就名词与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而言,除了上面所说的施事、受事之外.还有客体、工具、处所、时间等等。 ·比较下例句子名词所表示的语义: ?(1)小王关好了大门。(“小王”是施事) ?(2)衣服被他撕破了。(“衣服”是受事) ?(3)鲸鱼是哺乳动物。(“鲸鱼”是客体) ?(4)毛笔写大字,钢笔写小字。(“毛笔”“钢笔”是工具) ?(5)图书馆藏有三百万册书。(“图书馆”是处所) ?(6)昨天下了一场暴雨。(“昨天”是时间) ·有些多义的句法结构,在表层句法上无法辨别,但在深层语义上可以辨别,往往表现在间接成分间语义关系不一样。 ?“我喝醉了酒”和“我吃完了饭”,在句法上,结构关系相同,层次切分相同,句型相同。但从语义上看,“醉”是说明“我醉”,“完”是说明“饭完”。 ?又如:同一个偏正结构,也有语义关系不一样的,比较下列三组: ? A.教数学的老师/写剧本的作家施事 ? B.赠小王的礼物/给妹妹的书受事 ? C.削苹果的刀子/买青菜的篮子工具

第二讲__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层次分析法

第二讲__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层次分析法

第二讲层次分析法 2.1 句子成分分析及其局限 句子成分分析法又叫中心词分析发。要点大致如下: (一)以单句为分析对象。 (二)句子有六大成分——主语、述语(谓语)(主要成分);宾语、补足语(黎锦熙,如“他成了班长 ..”“他 们请我做报告 ...”)(连带成分);形容词性附加语(今天的定语)、副词性附加语(状语和补语)(附加成分)。 (三)句子成分原则上只能是词。 (四)分析手续:先找出全句主要成分主语和述语,再决定述语后有无连带成分宾语或补语,最后指出句中所有的附加成分。 句子成分分析发的优点:可以让人一下子把握住句子的脉络。在分析长句时,更能显示其优越性:(1)我国首升空的“神州-3号”模拟载人飞船经过264个小时在太空运行之后按照原先预定的时间安

全、准确地返回原先计算好的我国西北某地区的地面。 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局限性: 第一:离了枝叶,主干不成立或站不住,或不是原句子的意思。 (2)他贪图安逸。 (3)于福的老婆是小晴的娘.。 第二:离了枝叶,主干虽能成立,但意思发生了变化。 (4)我们都不懂。(我们懂) (5)祥林嫂死了当家人。(祥林嫂死了) (6)不合格的党员清除了。(党员清除了) 第三:不能有效分化歧义。 (7)照片放大了一点。(“放得不是很大”,“放得过于大了”) (8)我也去上海。 第四:不利于发现某些词语的用法特点。 (9)a.我们白白浪费了几个小时。*b.我们白浪费了几个小时。 2.2 句法构成的层次性 一个句子或句法结构总是按一定的句法规则一层一层地进行组合的。例如: (10)他刚到。

“况且”、“何况”、“而且”的三平面比较

“况且”、“何况”、“而且”的三平面比较 【摘要】:本文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层面对“况且”、“何况”、”而且”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究出三者在使用中的异同情况。 【关键词】:况且;何况;而且;语法意义;句法;语用 (本文采用的现代汉语语料主要来源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在线查询系统。)况且、何况、而且三个连词都是现代汉语中极其常见的,可以在句中起关联作用。一般人认为,况且、何况、而且都是表示递进进关系的连词,可替换使用。实际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正是由于教师对三者区别未能充分的认识和讲解,留学生才造出了这样不合格的句子: 我们学英语也花了这么多力气,而且学汉语呢? 这孩子十分聪明,何况非常用功。 汉语学习的人一般都能指出上例中的错误,但却不能准确的指出造成错误的原因。这说明,“况且”、“何况”、“而且”的异同亟待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以便对国人及留学生进行准确有效的教学。 本文力图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平面对“况且”、“何况”、“而且”进行比较分析,以进一步完善这三个连词的本体研究。 一、语义比较 (一)“况且”的语法意义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以下简称八百词)对“况且”的释义:“连词。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追加理由。”如:“路不算远,况且还是快车,准能按时赶到。”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以下简称《词典》)对“况且”的释义:“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在连接小句时,前一小句已经举出理由,后一小句用“况且”引出追加的理由,表示更进一层;在连接句子时,表示追加的理由。” 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况且”出现在“XW1 ,况且W2”或“W1,况且 W2 ,X。”在这两种语义背景中,X代表事实或结果,W1代表原因,W2代表进一步申述或追加的理由,对W1进行补充或佐证,况且就位于W2前。 如: “仇人相见,本来是格外眼明,况且是相逢狭路。” X W1 W2 “这种录音机音质好,携带方便,况且也不贵,可以买一个。” W1 W2 X X的位置比较灵活,既可以出现在W1前,也可以出现在W2后。 (二)“何况”的语法意义 《八百词》对“何况”的释义:“连词。1、用反问语气表示比较起来更进一层的意思。2、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追加理由,用法基本上同“况且”。 《词典》对“何况”的释义:“连词。1、连接小句。前一小句作为衬托提出理由,后一小句用“何况”把意思推进一层或者后一小句用“何况”引出追加的理由,表示更进一层,相当于“况且”。2、连接句子,也相当于“况且”。 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何况”表示的语法意义大致有三种:第一种“何况”用于句中,表示衬托。 如: 北京都下雪了,何况哈尔滨。

导论-语法层次

幻灯片1 Introduction---Grammatical Hierarchy 导论---语法层次 幻灯片2 为什么学语法? ●不会正确运用各类词性和时态 ●不懂基本的句子构架 ●不懂虚拟语气 ●更不懂非谓语 ●阅读能力低下 ●听力摸不着头脑 ●很难实现语言高质量的输出 幻灯片3 ●The first and most important step in gaining over the language is gaining control over its grammar. It is the knowledge of grammar that yields access to the rich possibilities of the language and the means to use it. ●“要掌握一门语言,首先要掌握其语法。只有掌握了语法,最终才能掌握语言,才能 得心应手地运用之。” ----《不列颠英语用法大全》 幻灯片4 什么是语法? ●人们想表达什么,当初人们怎么说,后来的人都跟着这么说,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 种习惯,一种思维定式,这种习惯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人们再把它们归纳起来就形成了语言的规则,即语法。有了这样一种统一的规则或标准,人们学习语言就有章可循,对非本族语人的外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幻灯片5 ●语言(Language)是社会交际的工具,是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体系。 ●语法(Grammar)是语言的组织规律,它赋予语言的结构系统,而词汇(Vocabulary) 则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它通过语法赋予语言以意义内容。 幻灯片6 ● ●语法的涵义: ●语法是语言的规则 ●语法是词的构成、变化和用词造句的规则 ●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 幻灯片7 ●语法的三个层面:形式、意义、用法 ●形式:某个语法结构怎样构成的。比如“现在完成进行时”的结构形式是h a v e b e e n d o i n g。这是使用语法规则的起点,即首先要做到能够准确地构造某个语法结构,这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