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0章 第一节

第10章 第一节

第10章 第一节
第10章 第一节

第10章

Windows人机界面类库

人机界面与数据库和业务处理逻辑构成了现代软件体系架构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机界面的基本元素是由窗口( Window)、菜单(Manual)、按钮(Button)、滚动条(Scroll Bar) 等构成,在开发人机界面时,这些元素大量重复设计,可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将它们做成类库,以便重用。Microsoft公司推出的可视化程序设计工具集Visual C++,不仅给出了C++ 的Windows类库,而且给出了设计Windows程序的框架,应用程序可以复用,减少了软件开发的工作量;进一步,Visual C++对人机界面的设计采用所见即所得的可视化程序设计思想,使软件开发者方便、灵活、高效地设计人机界面,为程序设计提供了可视化集成开发环境(Integrat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IDE)。

Visual C++是特为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设计酌人机界面开发环境,因此,本章首先介绍Windows编程基础,在此基础上介绍Visual C++的编程基础,最后介绍Microsoft 提供的MFC类库。

10.1 Windows编程基础

Windows是一种基于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 User Interface,GUI)的多任务操作系统,为这个环境开发的程序有着相同的外观和命令结构。对用户来说,这使得学习使用Windows应用程序变得容易了。为了帮助开发VV inclows应用程序,Windows提供了大量的内建函数以方便使用弹出菜单、滚动条、对话框、图标和其他一些友好的用户界面应该具有的特性。

进行Windows程序设计,实际是在进行一种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Windows应用程序可以基于多种平台开发,如微软公司的Visual Basic、Visual C++,以及其他公司的像Delphi、PowerBuilder等,这些软件开发平台被称为是面向对象的开发平台,或称为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而Visual C++6.O是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10.1.1 Windows程序设计的特点

Windows应用程序是特意为在Windows环垸中运行而编写的应用程序,并且使用Windows API来完成其任务,以窗口为核心的用户界面、以事件驱动为动力的程序运行机制以及将程序代码与用户界面分开处理的程序开发手段,构成了Windows应用程序特有的设计模式。下面分别阐述Windows应用程序设计具有的这些特点。

1.Windows运行机制——事件驱动

利用VC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的初学者,往往觉得VC程序特别难懂。例如,不知道程序中的一条语句起什么作用,或为什么这样用,以及它和其他的程序之间有什么联系等。究其原因,对Windows大量的API函数不熟悉是一个原因,但更主要原因是对Windows编程思路和Windows工作机理不清楚。为了快速理解VC++环境,首先要了解Windows运行机制——事件驱动。

事件驱动又叫消息驱动,是Windows编程采用的一种新型程序设计思想。

在过程驱动的程序结构中,程序有一个明显的开始、中间过程和结束。程序的编制是以这个预先定义好的过程为中心,一旦程序编制好,这个过程就确定了。在执行过程中,如果需要输入什么参数或用户需要做出选择,程序将等待用户的输入,只有提供了足够的数据,程序才能继续进行下去,否则它将一直等待。应用程序不会自己选择其他的途径或完成其他的功能,用户也不能干预程序的运行过程。

在事件驱动的程序结构中,程序控制流程不像过程驱动那样,程序控制流程是由运行时各种事件的实际发生来触发的,而事件的发生可能是随机的、不确定的,并没有预先的

顺序。例如,在某一时刻,单击了一下鼠标键,这就是一个事件,将产生一个鼠标消息,消息处理程序将把此消息送到相应的处理函数中加以处理。事件驱动的程序允许用户用各种合理的顺序来安排程序的流程。事件驱动是一种面向用户的程序设计方法,在程序设计过程中除了完成所需要的程序功能之外,更多的是要考虑可能输入的各种消息,并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处理程序。事件驱动程序还是一种被动式的程序设计方法,程序开始运行时,处于等待事件消息状态;当取得消息后,就对其做出相应的反应;处理完毕后,又返回等待事件消息的状态。

可见事件驱动的程序就是一个不断产生事件消息和处理事件消息的过程。从整体上看,程序结构没有先后之分,程序的运行完全取决于事件的产生顺序,各模块之间看不出有什么明显的联系,是一个更加模块化、更加独立的程序。

Windows应用程序通过输入消息来接受输入,鼠标移动或键盘按下都将产生输入消息,Windows系统负责监视所有输入设备,并将输入消息放在一个先进先出的队列之中,该队列是系统定义的用于临时存储消息的内存块,称为系统消息队列。在W indows环境下同一时间可以运行多个应用程序,每个应用程序都有自己的消息队列,称为应用程序消息队列。

当用户移动鼠标或敲击键盘时,产生的消息首先进入系统消息队列。接着,Windows 从系统消息队列中每次移出一条消息,确定与之关联的目的窗口,并将消息送人创建该窗口的应用程序的消息队列之中。应用程序通过应用程序队列来接受输入,通过一个称为消息循环的控制结构从应用程序队列中检索消息,并将检索到的消息发送给相应的窗口,由该窗口的窗口函数负责对消息进行判断,并进行相应的处理,这一过程如图10.1所示。

窗口管理消息与输入消息不同,Windows直接将它发送给有关窗口函数,而不通过系统消息队列和应用程序队列oWindows系统通过这种方式直接将影响某窗口的事件通知给窗口。例如,当用户激活一个应用程序窗口时,Windows系统就会向该窗口直接发送相

应的消息。

图10.1 Windows消息机制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上述通常的消息传递机制以外,Windows系统与应用程序还可以

通过调用PostMessage函数将消息直接指派到一个应用程序的应用程序队列中,应用程序也可以通过调用SendMessage函数将消息直接发送给一个应用程序的有关窗口函数。

2.应用程序与Windows操作系统紧密相连

利用VC进行Windows应用程序开发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应用程序与操作系统的联系非常密切。对操作系统比较熟悉的人编写程序相对来说就轻松一些。反之,学会利用VC进行Windows应用程序开发的人,往往会对操作系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最明显的与操作系统打交道的例子就是消息传递。消息与事件紧密相连,事件是源,消息是果,消息是一个事件的代表,程序运行过程中的任何一个事件都产生一个消息。Windows程序设计是消息驱动的,消息是它的核心,而消息管理是由Windows完成的,应用程序要获得消息就要从操作系统中获得。

应用程序有两种获得消息的方式,一种是应用程序调用程序员提供的获得消息函数,如GetMessage(),另一种方式是由Windows调用程序员提供一种特殊函数——回调函数。该函数一经设计好‘,就成了Windows系统的扩展,就会在发生相关事件时,由操作系统自动调用该回调函数。在应用程序的任何地方都找不到明显调用该函数的地方。从DOS 的编程观点来看,似乎此函数并没有用到,事实上回调函数不仅用到了,而且起了很大的作用。正是通过它,应用程序才获得了消息,才知道当前发生了什么事件,才能根据不同的事件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

3.图形界面

Windows支持丰富的图形用户界面对象,包括窗口、图标、对话框等,它们是用户和应用程序进行交互的媒介。从程序设计角度讲,重要的是怎样显示一个界面元素,如何从界面元素中获得所需要的数据,这些都需要理解界面中的各个元素是如何工作的。其中,关键还是消息,每个界面元素都有自己的消息,这些消息描述了界面元素对应的各种操作,包括数据传递、数据显示等。正确理解消息是进行Windows应用程序设计的基础。

10.1.2 Windows的基本概念

1.窗口

窗口是Windows应用程序基本的单元,是应用程序与用户之间的接口环境,也是系统管理应用程序的基本单位。可以通过窗口输入数据,控制应用程序的运行;应用程序可以通过窗口显示数据和状态。编写一个windows应用程序,首先应创建一个或多个窗口,随后应用程序的运行过程即是在窗口内部、窗口与窗口之间、窗口与系统之间进行数据处理与数据交换的过程。

2.事件

Windows是一个“基于事件驱动的’’操作系统,在Windows下执行一个程序,只要进行了影响窗口的动作,如改变窗口大小或移动、单击等,该动作就会触发一个相应的事件。

事件通常以下面三种方式产生:

·通过输入设备,如键盘和鼠标;

·通过屏幕上可视的对象,如菜单、工具栏按钮、滚动条和对话框上的控件;

·来自Windows内部,如当一个后面的窗口显示到前面来时。、

系统每次检测到一个事件时,就会给程序发送一个消息,从而使程序可以处理该事件。每个Windows应用程序都是基于事件和消息的,其中包含一个主事件循环,它不停地、反复地检测是否有用户事件发生。每次检测到一个用户事件,程序就对该事件做出响应,处理完再等待下一个事件的发生。用代码来描述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消息处理过程的while循环语句,这一过程被称为Windows的事件驱动过程,也称为消息驱动过程。该驱动模型如图10.2所示。

图10.2 基于事件驱动的程序模型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更适合于Windows的事件驱动机制,因为面向对象将问题分解为一个或多个对象的处理,而对象的属性和行为的处理本质不是顺序方式,比较适合这种事件和消息驱动的方式。

3.消息

从应用程序的角度来看,消息是关于发生事件的通知。当Windows捕获一条事后,就会编写一条消息,通过消息将相关事件封装在一个MSG数据结构中。然后,将包含此数据结构的消息发送给相应的程序。Windows消息是在Windows.h文件中宏定义的常数,消息常数名通常以WM开头,格式为WM_XXX。

在Windows中,几乎做每一个动作都会产生一个消息。例如,当鼠标被移动时会产生WM_MOUSEMOVE消息,鼠标左键被按下会产生WM_LBUTTONDOWN的消息,鼠标右键被按下便产生WM_RBUTTONDOWN消息等。

Windows应用程序的消息来源有以下四种:

(1)输入消息。包括键盘和鼠标的输入。这一类消息首先放在系统消息队列中,然后由Windows将它们送入应用程序消息队列中,由应用程序来处理消息。

(2)控制消息。用来与Windows的控制对象,如列表框、按钮、复选框等进行双向通信。当用户在列表框中改动当前选择或改变了复选框的状态时发出此类消息,这类消息一般不经过应用程序消息队列,而是直接发送到控制对象上去。

(3)系统消息。对程序化的事件或系统时钟中断做出反应,一些系统消息,如DDE 消息要通过Windows的系统消息队列,而另一些系统信息则不通过系统消息队列直接送入应用程序的消息队列,如创建窗口消息。

(4)用户消息。这是程序员自己定义并在应用程序中主动发出的,一般由应用程序的某一部分内部处理。

消息的数据结构MSG的定义如下:

typedef struct MSG

{

HWND hwnd; //标识接收此消息的窗口句柄

UINT message; //标识消息值

WPARAM wParam;//标识消息的附加信息

LPARAM lParam; //随不同的消息而有所不同

DWORD time; //消息送到队列的时间

POINT pt; //消息发送时,屏幕光标的位置

}MSG

其中

typedef struct POINT

{

LONG x,yJ;

} POINT

消息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线程消息,它们不与任何窗口关联,在MSG结构中窗口句柄为0;另一种是窗口消息,它们是发送给某个窗口的,在MSG结构中窗口句柄不为0,是接收消息的那个窗口的句柄。Windows程序首先辨明消息值message,然后转到相应的处理程序,再根据消息的wparam和lparam内容决定如何处理消息,这就是事件驱动程序的实现机理。

4.消息队列

在Windows程序中,消息的管理采用这样的方式:当由某一事件产生消息时,该消息进入相应的消息队列,操作系统根据消息提供的信息值决定由哪个应用程序来处理,该应用程序依照一定的方式查找应用程序中各个类的消息映射,找到处理程序,然后由处理程序执行相应的操作。

5.Windows API函数

应用程序接口(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泛指Windows系统为应用程序提供的一系列接口函数。API是Windows系统和Windows应用程序间的标准程序接口,应用程序可以通过此接口访问系统,也就是调用系统功能。

API的实质就是程序内的一套函数调用,在编程的时候可以直接调用,而不必知道其内部实现的过程,只知道它的原型和返回值就可以了,调用API编程工作虽然烦琐,但由于API函数都被封装在DLL库里,程序只有在运行的时候才调用的,因此程序的体积小而且运行效率高。

实际上,很多开发环境所提供的类库,如Visual C++'的MFC,也是构筑在Windows API基础上的,它们尽管使用起来简单方便,使程序员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整体功能的设计上,但这也导致了非常多的程序员在类库面前“故步自封’’,要想开发出更灵活、更实用、更具效率的应用程序,毖然要涉及直接使用API函数o API函数是构筑整个Windows框架的基础,只有充分理解和利用API函数,才能深入到Windows内部,充分发挥32位平台的强大功能和灵活性,才能成功的扩展和突破类库、控件和可视开发环境的限制。

使用Windows提供的API函数进行Windows程序设计,对于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相关思想和方法是相当关键的,而且有易于理解Windows下程序运行的相关机制。

6.句柄

句柄(handle)也是整个Windows编程的基础,是系统用来标识应用程序中不同的对象和同类对象中不同的实例,例如窗口、按钮、滚动条、图标、文件以及各种控件等。这些软件元素在系统中被视为不同类型的对象,用不同的句柄将它们区分开来。一个句柄标识在Windows中使用唯一的一个整数值,它是一个4字节的整形常量,应用程序通过句柄访问相应的对象信息。

Windows中的句柄类似传统C或者MS-DOS程序设计中使用的文件句柄,程序总是通过调用Windows函数获取句柄,并在其他windows函数中使用这个句柄,以引用它代表的对象。句柄的实际值对程序来说是无关紧要的,Windows模块知道如何使用它来引用相应的对象。

7.资源

一个Windows程序常常包括菜单、工具栏、对话框、位图、图标等元素,这些元

素都被称为资源。应用程序不仅可以使用操作系统所提供的资源,而且可以在vc开发环境中利用相应的资源编辑器建立自己的资源。应用程序的资源被定义在.rc文件中,资源可以预先编辑、独立编译,最后与可执行模块链接在一起,形成可独立执行的EXE文件或DLL库文件。当应用程序需要这些资源时,可以利用Windows的API函数将这些资源调入。

Windows是一个多任务的操作系统,各个应用程序必须共享系统提供的资源,共享的基本模式为向Windows系统请求资源,使用该资源,释放该资源给Windows,以供别的程序使用。应用程序一般不直接访问内存或其他硬件设备,如键盘、鼠标、计数器、屏幕等,Windows系统要求绝对控制这些资源,以保证向所有的应用程序提供公平的不中断的运行。

10.1.3 Windows应用程序的基本结构

使用API方式进行程序设计,开始感觉比较复杂,程序设计人员需要定义窗口类、注册窗口类、创建窗口、显示窗口,然后处理消息循环,并且自己处理窗口函数等。但是对于一个经验丰富的程序设计人员来说,却有很多好处:一是程序设计人员可以真正了解程序运行的内部机制;二是程序设计人员可以控制更多的东西,拥有更多的个性化设计。而且程序设计的开始部分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式,即所有的API程序设计开始部分都大同小异。

用C++编写的Windows应用程序需要有一个WinMain()函数,程序由此函数开始运行,其他函数都是由此函数调用的。WinMain()函数主要用于建立应用程序的主窗口,另外,程序的主窗口中需要包含处理Windows消息的代码,因此,win32程序由人口函数WinMain()和消息处理函数WndProc()组成。

1.WinMain函数

WinMain()函数的功能是注册窗口类,建立窗口及执行其他必要的初始化工作;进入消息循环,根据从消息队列接受的消息,调用相应的处理过程;当消息循环检索到WM —QUIT消息时,终止程序执行。

WinMain函数有三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函数说明、初始化和消息循环,如图10.3所示。

图10.3 WinMain函数的组成

WinMain()函数的声明如下:

int WINAPI Winain( HINSTANCE hlnstance, HINSTANCE hPrevlnst, LPSTR IpszCmdLine, int nCmdShow)

初始化中需要注意的是,在显示窗口ShowWindow函数后,需调用UpdateWindow 函数更新并绘制用户区,并发出WI_PAINT消息。

应用程序中通常有一段代码称为消息循环,形式如下:

While( GetMessage( &msg, NULL,0,0))//从消息队列中提取消息

} {

TranslateMessage( &msg);//将原始键盘消息转化为字符消息

Dispatchessage( &msg);//确定应用程序中应该得到消息的窗口,并将消息发送给它

}

在应用程序的消息队列中检索到WM_QUIT消息之前,这个循环会不断巡行,直到收到此消息,GetMessage返回false,循环停止,同时应用程序也终止。

当GetMessage返回一条消息后,循环将它传递给TranslateMessage函数来看看该消息是不是来自键盘,如果是来自键盘的消息,则TranslateMessage将原始键盘消息转化为WM_CHAR消息,接下来,DispatchMessage函数确定应用程序中应该得到消息的窗口,并将消息发送给它,然后开始下一次循环。

2.消息处理函数

消息处理函数是用于处理特定消息的一些代码,收到消息的应用程序会做什么,取决于应用程序本身,程序员可以编写相应的处理函数以处理消息。例如,单击某菜单项时,希望程序弹出一个口令对话框,那么,只要在相应的消息处理函数中编写弹出一个口令对话框的代码即可。如果程序员没有为该消息编写处理函数,需要把消息传递给Windows,让Windows对消息进行默认处理,Windows会提供一个DefWindowProc()的函数进行这样的处理。

对于特定的消息有许多标准或典型的处理,例如,WM_PAINT消息(在窗口重新绘制内容时发送)的处理函数需要采取重新构造显示在窗口的图像,重新绘制可见的文本、图形等。

消息处理函数通常由一个或多个switch语句组成,每一条case语句对应一种消息以及消息的处理过程,当应用程序接收到一个消息时,相应的case语句被激活,开始执行相应的程序处理模块。

如果使用Visual C++6.0开发环境提供的向导,只需要确定哪些消息是需要响应的,并为之编写消息处理代码,而不必担心消息与处理函数代码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因为自动生成的应用程序框架会处理这些问题。

图10.4展示了Windo-ws应用程序的流程、消息循环和处理机制。

图10.4 Windows应用程序的流程、消息循环和处理机制

例10.1 “Hello World!’’Winclows程序。

下面列举一个简单显示“Hello World!"的Winclows应用程序,源代码如下:

#include

//windows.h头文件包含应用程序中所需的数据类型和数据结构的定义

LRESULT CALLBACK WndProc(HWND, UINT, WPARAM, LPARAM);

//窗口函数声明,以下的代码是初始化窗口类

int WINAPI WinMain( HINSTANCE'hlnstance,//WinMain函数声明

HINSTANCE hPrevlnstance,

PSTR szCmdLine, int iCmdShow)

{

static TCHAR szAppName[]=TEXT( "HelloWorld");//窗口类名

static TCHAR lpszTitle[]=TEXT( "My First Windows Program") //窗口标题名

HWND hwnci;//窗口句柄

MSG msg;//Windows消息

WNDCLASSEX wndclass, ’//窗口类,也可以是WNDCLASS

wndclass. cbSize=sizeof(wndclass)j //窗口类数据大小

wndclass. style=CS_HREDRAW; //窗口类风格

wndclass.lpfnWndProc=WndProc;//窗口处理函数为WndProc

wndclass. cbClsExtra=o;//窗口类没有扩展

wndclass. cbWnc[Extra=o;//窗口类实例没有扩展

wndclass. hlnstance=hlnstance;//当前实例句柄

wndclass. hlcori=Loadlcon( NULL, IDI_APPLICATION);

//窗口的最小化图标为默认图标

wndclass. hCursor=LoadCursor( NULL, IDC_A:RROW);

//窗口采用箭头光标

wndclass. hbrBackground=(HBRUSH) GetStockObject( WHITE_BRUSH);

//窗口背景为白色

wndclass. lpszMenuName=NULL;//窗口没有菜单

wndclass. lpszClassName=szAppName; //窗口类名

//以下是对窗口类的注册

if(2 RegisterClass( &wndclass)) //如果注册失败则发出警告

{ MessateBeep(0)j

return FALSE;

)

//创建宙口

hwric:=CreateWindow( szAppName,//窗口类名

‘TEXT( "The Hello program"),//窗口实例的标题名

WS_OVERLAPPEDWINDOW,//窗口风格

CW_USEDEFAULT,//窗口的左上角x坐标为默认值

CW_USEDEFAULT,//窗口的左上角y坐标为默认值

CW_USEDEFAULT,//窗口的宽度为默认值

CW_USEDEFAULT,//窗口的高度为默认值

NULL,//窗口没有父窗口

NULL,//窗口没有主菜单

hlnsta:nce,//创建窗口应用程序的当前句柄

NULL)j //创建参数指针为空

7/显示窗口

ShowWindow( hwnd, iCmdShow);

//绘制用户区

UpdateWindow( hwnd);

//消息循环

While(GetMessage(&msg, NULL,0,0))

{

TranslateMessage( &msg);//翻译消息

DispatchMessage( &msg);//将消息传递给处理函数

1

return msg. wParam;//消息循环结束即程序终止时将信息返回系统)

//窗口处理函数

LRESULT CALLBACK WndProc( HWND hwnd,//窗口句柄

UINT message,//代表所处理消息的消息值

WPARAM wParam, LPARAM lParam) //消息的附加参数

{

HDC dc;

PAINTSTRUCT ps;

RECT rectf

switch( message)

{

case WM PAINT:

hcic=BeginPaint( hwnd, &ps);

GetClientRect( hwnd, &rect);、

DrawText( hdc, Text(’’Hello World!”),1,&rect,

DT_SINGLELINEI DT_CENTER[ DT_VCENTER);

EndPaint( hwnd, &ps);

return 0.;

case WM_DESTROY;

PostQuitMessage(O);

//调用PostQuitMessage函数发出WM_QUIT消息

return 0;

)

Return DefWindowProc( hwnd,message, wParam, lParam);

)

程序的运行结果如图10.5所示。

第十章 第1节、第2节

第1节功和内能 第2节热和内能 1.了解焦耳的两个实验的原理,知道做功和热传递的实质。 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系统内能是等效的,明确两种方式的区别。 3.明确内能、功、热量、温度四个物理量的区别和联系。 一、焦耳的实验 1.绝热过程:系统不从外界□01吸收热量,也不向外界□02放出热量的过程。 2.代表实验 (1)重物下落带动叶片搅拌容器中的水,引起水温上升。 (2)通过电流的□03热效应给水加热。 二、内能 1.内能的概念 (1)内能是描述□01热力学系统能量的物理量。系统的内能是由它的状态决定的。 (2)在绝热过程中□02做功可以改变热力学系统所处的状态。 2.内能的变化 (1)表达式:□03ΔU=W。 (2)外界对系统做功,W为□04正,系统对外界做功,W为□05负。 三、热和内能 1.热传递 (1)条件:物体的□01温度不同。

(2)过程:温度不同的物体发生热传递,温度高的物体要□02降温,温度低的物体要□03升温,热量从□04高温物体传到□05低温物体。 2.热和内能 (1)关系描述:热量是在单纯的传热过程中□06系统内能变化的量度。 (2)公式表达:□07ΔU=Q。 判一判 (1)在绝热过程中,做功方式不同会直接影响系统状态变化的最终结果。() (2)热传递过程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3)在任何情况下,公式ΔU=Q都适用。() 提示:(1)×(2)√(3)× 课堂任务做功和内能变化 功、内能之间的变化关系 1.内能与内能的变化的关系 (1)物体的内能是指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平均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在微观上由分子数和分子热运动激烈程度及相互作用力决定,宏观上体现为物体温度和体积,因此物体的内能是一个状态量。 (2)当物体温度变化时,分子热运动激烈程度发生改变,分子平均动能变化。物体体积变化时,分子间距离变化,分子势能发生变化,因此物体的内能变化只由初、末状态决定,与中间做功的具体过程及方式无关。 2.做功与内能的变化的关系 (1)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是其他形式的能(如机械能)与内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2)在绝热过程中,外界对物体做多少功,就有多少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内能,物体的内能就增加多少;物体对外界做多少功,就有多少内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物体的内能就减少多少。 3.功和内能的区别 (1)功是过程量,内能是状态量。 (2)在绝热过程中,做功一定能引起内能的变化。 (3)物体的内能大,并不意味着做功多。在绝热过程中,只有内能变化较大时,

第十章-食品中毒及食品源病原微生物教学总结

第十章食品中毒及食品源病原微生物 食品被微生物污染后除前述的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外,其中有少数微生物可对人和动物产生病害作用,这类微生物被称为病原微生物或致病性微生物。存在于食品中获益食品为传播媒介的病原微生物称为食品源病原微生物。这类微生物直接或间接污染食品后,可以引起人类食品中毒以及肠道传染病的食物源性病原微生物。 1.食品中毒及其类型 1.1食品中毒的概念 概念:指涉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人们食入含有有毒物质的食品以后造成的不良后果,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急性食品中毒和慢性食品中毒。因一次性进食含有有毒物质的食品后很快出现中毒症状,甚至被致死,这种中毒称为急性食品中毒。多次或长期地进食含有微量有毒物质的食品,使得该种有毒物质在人体内不断积累或不断刺激机体,达到一定程度时才出现中毒症状,称为慢性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的特点:①与饮食有关。食品中毒的发生与食入某种有毒食物有关,凡进食这种有毒食物的人大多都出现中毒的症状,而没有进食这种食物的人,即使同桌进食,同屋居住,同用生活用具也不发生中毒的症状。 ②食物中毒的病人都有大致相同的症状,即多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的症状。 ③大多数食物中毒的潜伏期较短,食入有毒物质后几小时内即可出现中毒症状。集体性

食物中毒发生时,则表现为很多人在同时间内或相继发病,并很快达到发病高峰。 ④食物中毒病人对健康人不直接传染,即食物中毒不具有传染性,因而不能造成大流行。 1.2食品中毒的类型 食物中毒按病原分类的方法可分为细菌性、真菌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4大类型。连续多年我国食物中毒的统计资料表明,微生物性食物中毒最为常见。这里仅述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人们食入了含有大量活的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称为细菌性食物中毒。这是食物中毒中最为常见的一类。通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多发生在气候炎热的夏、秋季。根据发病的机制可分为感染型、毒素型和混合型细菌性食品中毒。所谓感染型食物中毒就是某些食物中毒病原菌污染食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这种含有大量活菌的食物被摄入人体后,在人的消化道中继续生长繁殖,造成感染并产生毒素,从而造成中毒。如沙门氏菌、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某些细菌污染食品后,在适宜的条件下,这些细菌在食品中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这种含有毒素的食品被人食入后引起的中毒称毒素型食物中毒。引起毒素型食物中毒的细菌随食物进入人体后,一般不再繁殖,只是其原来在食品中产生的毒素对人体起毒害作用。如肉毒梭菌、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混合型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随食物摄入活细菌及其毒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中毒性疾病。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发病率较高,占食物中毒事件总数的30%-60%。除肉毒梭菌毒素中毒外,大多数细菌性食物中毒病程短、恢复快、预后好、病死率低,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5-10月份,引起中毒的食物中以动物性食品为主。 真菌性食物中毒:食用被某些真菌毒素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中毒称真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往往有一定的地域性,如南部非洲人常以玉米、花生为主食,常发生黄曲霉毒素中毒。这类中毒发生较少,但常常发生慢性中毒,有的可诱发癌症。 2.导致食品中毒的病原微生物 2.1沙门氏菌属 沙门氏菌可引起感染型细菌性食物中毒,是食物最常见的一种食物中毒,占细菌性食物中毒的42.6-60%。根据致病范围可分为3个群。 第一群:仅对人有致病性,例如:伤寒沙门氏菌、副伤寒沙门氏菌。 第二群:仅对动物有致病性,例如:鸡伤寒和雏白痢沙门氏菌仅对火鸡致病。 第三群:对动物有致病性,并引起人的食物中毒,例如:鼠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

第十章食品中毒及食品源病原微生物

第十章食品中毒及食品源病原微生物(3学时)一、判断题 1.食物中毒指涉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2.食物中毒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急性食品中毒和慢性食品中毒。 3.沙门氏菌可引起感染型细菌性食物中毒,是食物最常见的一种食物中毒,占细菌性食物中毒的52.6-60%。 4.饲料、昆虫也可作为沙门氏菌污染食品原料的媒介。 5.沙门氏不产生外毒素,为细菌性食物中毒。 6.由于肠毒素不耐热,牛乳在饮用前经煮沸就能使肠毒素破坏,一般认为含乳食品中菌数达106--107个/克时,就可产生足以引起中毒的肠毒素。 7.多数金色葡萄球菌菌株能产生溶血性毒素,在血平板上,菌落周围有明显的溶血圈。8.肉毒梭菌食物中毒是食物中毒中最为严重的一种。 9.肉毒梭菌是专性厌氧菌,不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在血板上具溶血性。 10.因肉毒梭菌污染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是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品,如鱼、肉、豆制品、乳制品及蛋白质含量较高的蔬菜。 11.对一般可疑食品,在食用前应加热处理,在100℃条件下处理5~10分钟,各型毒素均可被破坏。 12.病原性大肠杆菌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中,不随粪便排出体外。 13.预防病原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的措施基本上与预防沙门氏食物中毒相同,因特别强调防止生熟食品交叉污染和熟后污染。 14.黄曲霉毒素性质不稳定,在150℃条件下容易分解,

15.用气调贮藏手段来防霉亦是行之有效的,因此可以用来防治黄曲霉菌。 16.在黄曲霉毒素中,各种毒素的毒性有很大差别,以B3的毒性最强。 17.黄曲霉毒素是本世纪60年代初首先在英国发现的一类真菌毒素,由于最初是从被黄曲霉污染而发生霉变的玉米中分离出,所以定名为黄曲霉毒素。 二、选择题 1. 食物中毒的定义是() A. 由于食用含大量活菌及其毒素而引起的急性疾病 B. 食用有化学毒物混入的食品而引起的急性疾病 C. 食用毒蕈而引起的急性中毒 D. 食用非可食状态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疾病 E. 食用了“ 有毒” 食物所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 2. 下列哪项不属于食物中毒范围之内? A. 细菌和细菌毒素污染食品 B. 有害化学物品混入食品 C. 投毒、暴饮暴食,变态反应 D. 某些食品由于贮存方法不当,使之产生有毒成份 E. 食品本身含有有毒成份 3. 细菌性食物中毒全年都可发生,但易发生的季节是() A. 冬春 B. 春夏 C. 夏秋 D. 秋冬 E. 春秋 4.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致病菌中最耐高温的是() A. 沙门氏菌 B. 变形杆菌 C. 嗜盐菌 D. 肉毒梭状杆菌 E. 致病性大肠杆菌 5. 除____ 外,均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 A. 潜伏期短,来势急剧 B. 短时间可能有大量病人同时出现 C. 所有病人都食用过同样食物并都有类似的临床表现 D. 停止食用该食物,发病立即停止 E. 发病曲线呈常态分布并有余波 7. 引起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最常见的病原菌有() A. 鼠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 B. 鼠伤寒沙门氏菌,乙型副伤寒沙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第一节

第四章第一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 课前预习学案 一、 预习目标 预习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尝试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二、 预习内容 第一课时:遗传信息的转录 1. RNA 的组成、结构及分类 (1)基本单位: ,它是由一分子 、磷酸和碱基组成,组成RNA 的碱基有 。 (2)结构;一般是 链,长度比DNA 短,能通过 ,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 (3)分类:①在翻译过程中起模板作用的是 ; ②起转运作用的是 ; ③参与构成核糖体的是 。 2.转录(1)场所: ⑵模板: ⑶原料: ⑷配对原则: ⑸产物: (主要是mRNA ) ⑹过程:①解旋:________解开。 ②配对:细胞中游离的________与供转录用的DNA 的一条链上的碱基互补配对。 ③连接:在________的作用下,依次连接,形成新的分子。 ④脱离:合成的________从DNA 链上释放,而后DNA 双链恢复。 第二课时:遗传信息的翻译 1.翻译 ①概念:在________中,以________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________的过程。 ②场所: ③模板: ④原料: ⑤运载工具: ⑥产物: 2.密码子 (1)概念:_______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这3个相邻碱基称为_______。 (2)种类:共有_______种,决定氨基酸的有_______种。 3.转运RNA (1)结构:形状像三叶草的叶,一端是携带______的部位,另一端有三个碱基。每个tRNA 的这3个碱基可以与mRNA 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称为______。 (2)种类:______种 小结: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 ( ) ( ) 基因 mRNA 蛋白质 细胞核 细胞质(核糖体)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⑴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⑵理解遗传信息与“密码子”的概念 ⑶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二、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探究活动一:遗传信息的转录 1.为什么RNA 适于作DNA 的信使? 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蛋白质合成在细胞质中进行,在两者之间需要一个传递信息的信使——RNA 。能完成此任务的RNA 与其成分和结构有一定的关系。 (1)基因是有_________的_____片段; DNA 主要存在于________中,而蛋白质的合成是在_______中进行的。 (2)RNA 一般是____链,比 DNA 短,因此能够通过_______,从________转移到______中。 2.DNA 3.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十章测试题(附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十章测试题(附答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 () A.1 B.2 C.3 D.4 2.对于严重贫血、大面积烧伤或严重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你认为应该分别给他们输入的血液成分依次是? ①红细胞②白细胞③血小板④血浆 A.①④③ B。①④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3.图是模拟膈肌运动的示意图,分析正确的是() A.甲示吸气过程,膈肌舒张 B.甲示呼气过程,膈肌收缩 C.乙示吸气过程,膈肌收缩 D.乙示呼气过程,膈肌舒张 4.甲血管与心房相连,流动脉血;乙血管与心室相连,流静脉血。这两条血管的名称依次是( ) A.主动脉和肺动脉 B.肺静脉和肺动脉 C.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 D.肺动脉和肺静脉 5.“无偿献血,利国利民”李老师积极响应号召,参加义务献血,体检义务献血时,医生说他是“万能输血者”则他的血型是( ) A.AB型 B. O型 C. A型 D. B型 6.下列关于平静状态下呼吸过程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A.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下降,外界气体经呼吸道进入肺 B.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上升,外界气体经呼吸道进入肺 C.胸廓回缩,肺缩小,肺内气压下降,外界气体经呼吸道进入肺 D.胸廓回缩,肺缩小,肺内气压上升,外界空气经呼吸道进入肺 7.心脏内血流方向是 A.心房→心室→动脉 B.动脉→心房→心室 C.静脉→心室→心房 D.心室→心房→静脉 8.心脏瓣膜保证血液流动的方向是() A.心房→心室→静脉 B.心房→心室→动脉 C.心室→心房→静脉 D.心室→心房→动脉 9.下列选项不是鼻腔内部生理功能的一项是() A.温暖空气 B.产生嗅觉 C.湿润空气 D.清洁空气 10.下腔静脉将血液输入心脏的() A.左心房 B.左心室 C.右心房 D.右心室 11.下列结构中食物和空气共同经过的是() A.气管 B.咽 C.喉 D.肺 12.某同学得了急性阑尾炎,到医院做血常规化验,其化验结果中会高于正常值的是()A.血浆 B.红细胞 C.白细胞 D.血小板 13.关于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 B.呼气时,肺内气压相应增大 C.吸气时,胸腔容积扩大 D.呼气时,隔顶部下降 14.手臂上的一道道“青筋”是属于()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十章 第一节 食物中能量的释放 同步测试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十章第一节食物中能量的释放同 步测试 一、单选题(共13题;共26分) 1.人在呼吸时所吸入的氧气,最终进入内被人体利用() A. 肺泡 B. 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 C. 红细胞 D. 组织细胞 2.在“测定某种事物中的能量”的探究实验中,小明提出的问题是“花生仁与核桃仁哪个含能量多”,在他制定的计划中不正确的是() A. 取一个花生仁和一个核桃仁作为实验材料,燃烧后比较水温升高的差异 B. 在锥形瓶内加入同样多的水,并插入温度计 C. 实验前安装好实验装置,并测量水温 D. 重复实验3次,取平均值进行比较 3.维生素C水溶液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某生把甲乙丙丁四种果蔬研磨成汁,并用统一规格的滴管将它们分别逐滴滴入到2毫升相同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中,直到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为止.所用汁液滴数如下表,据此分析果蔬维生素C含量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A. 甲丙丁乙 B. 乙丁丙甲 C. 丁甲丙乙 D. 丁丙乙甲 4.足球场上,同学们在踢球时肌肉收缩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人体细胞的() A. 光合作用 B. 呼吸作用 C. 蒸腾作用 D. 吸收作用 5.下列有关人的运动系统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人体运动所需的能量直接来自ATP B. 人的肌肉收缩和舒张,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 C. 人的运动系统由骨骼、骨连接和骨骼肌组成 D. 人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由一块骨骼肌单独完成的

6.某班级的同学想测定花生仁和核桃仁中的能量,于是,他们设置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各小组测得的实验数据如表.与实际数据相比都偏低.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为了减少误差,选择的花生仁和核桃仁越大越好 B. 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温度计的下端要接触到锥形瓶底部 C. 实验数据偏低可能是计算错误,与热量无光 D. 通过计算可知,每克花生仁含有的能量是9264.7焦,每克核桃仁含有的能量是11550焦 7.人体呼吸最重要的意义是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 A. 糖类 B. 能量 C. 二氧化碳 D. 氧气 8.等量的下列食品在人体内完全分解,释放能量最多的是() A. 馒头 B. 鸡蛋 C. 苹果 D. 花生 9.某同学测定核桃仁中的能量,三次重复实验的数值分别为.1245千焦,1242千焦,1241千焦,则该核桃仁中所含能量为() A. 1240千焦 B. 1243千焦 C. 1244千焦 D. 1245千焦 10.呼吸作用是生物体的一项重要生理活动,其意义是 A. 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B. 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C. 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D. 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归纳

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归纳 班级姓名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1、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①具有半透膜;②半透膜两侧溶液有浓度差 ▲3、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细胞质浓度<外界溶液浓度时→动物细胞失水皱缩; (2)细胞质浓度>外界溶液浓度时→动物细胞吸水膨胀; (3)外界溶液浓度= 细胞质浓度时→动物细胞保持原状;水分进出平衡。 4、动物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取决于细胞膜两侧溶液的浓度差,细胞膜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所以动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5、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6、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细胞壁和原生质层发生分离,此现象称为质壁分离; (2)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细胞壁和原生质层恢复原来的状态,此现象称为质壁分离复原。 7、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取决于原生质层两侧溶液的浓度差,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所以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8、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 (1)内因(结构基础):原生质层具有半透性,且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 (2)外因: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9、植物细胞吸水、失水几种现象分析: (1)mL的蔗糖溶液:质壁分离现象明显但不能复原。因为溶液浓度过

高,细胞过度失水,导致死亡。 (2)KNO3等无机盐溶液:能质壁分离,并能自动复原。因为细胞能主动吸收溶液中的K+和NO3-,使细胞液浓度增大,细胞渗透吸水。 (3)醋酸溶液:无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因为醋酸能杀死细胞,使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盐酸、酒精溶液类似) ▲10、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 ①物质跨膜运输并不都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 ②细胞对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有选择性;而且这种选择性具有普遍性。 11、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不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生物膜的组成:主要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还有少量的糖类。其中,蛋白质是生物膜功能(选择透过性)的主要承担者。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骨架;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具有流动性; (2)蛋白质分子的分布方式: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中。蛋白质分子的分布有不对称性。 (3)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4、糖被只存在于细胞膜的外侧,一层由细胞膜上的糖类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其作用是:①保护、润滑;②细胞识别。细胞膜表面的糖类和脂质可以结合成糖脂。

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应牢记知识点 1、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⑴、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细胞吸收水分膨胀。 ⑵、当外界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细胞失去水分皱缩。 ⑶、当外界溶液的浓度等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2、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3、原生质层指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⑴、细胞核在原生质层内(P—61图4—2) ⑵、原生质层可以被看作是一层半透膜。 4、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 ⑴、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⑵、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 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质壁分离。 ⑶、发生了质壁分离的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外液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原生质层逐渐膨胀恢复原态——质壁分离复原。 5、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原因 ⑴、直接原因细胞失水。 ⑵、根本原因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6、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二、应会知识点 1、原生质指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 2、半透膜是指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的人工膜。 3、选择透过性膜是生物膜。表现为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细胞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能通过,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如细胞膜等生物膜。 4、半透膜只具有半透性而不具备选择透过性;选择透过性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也具有半透性。 5、质壁分离过程中,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液泡的颜色由浅变深;复原过程中反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应牢记知识点 1、欧文顿(E .Overton)的发现和结论 ⑴、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 凡是脂溶性物质都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知识点总结。 ⑵、结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1925年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发现和结论 ⑴、实验提取人红细胞中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层分子。 ⑵、发现单层分子的面积为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⑶、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3、1959年,罗伯特森(J .D .Robertsen)的发现和论断 ⑴、发现电镜下,发现细胞膜有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⑵、论断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2017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十章复习提纲

XX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十章复习提纲 第十章人体的能量供应 、食物的热价是指每克食物在体外充分燃烧时释放的能量,单位是/g。食物中各成分贮存的能量的大小:脂肪38/g,蛋白质23/g,糖类17/g。 2、人体呼出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空气)比较:氧气含量减少了,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 3、呼吸作用:生物体细胞内葡萄糖等有机物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它的意义在于: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4、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肺两部分。其中呼吸道又可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等器官。呼吸道的作用是:1)气体进出肺的通道2)能温暖、湿润、清洁吸入的气体。 肺的作用是:气体交换的场所。痰的形成部位是在气管和支气管。 、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由细支气管的树状分支和肺泡组成。是主要的呼吸器官。它具有的特点:①肺泡数量多,总面积大②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薄,仅由单层细胞构成等,所以很适合进行气体交换。 6、消化和呼吸的共同器官是咽。咽是食物和空气进入

体内的共同通道。呼吸时会使软骨像抬起的盖子,使空气畅通无阻;吞咽时,又像盖子一样盖住喉口,以免食物进入气管,为此,我们吃饭时不能大声说笑,否则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住喉入口,食物进入气管,容易引起剧烈的咳嗽。 7、呼吸运动是胸廓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 胸廓是由脊柱、肋骨、胸骨及肋间肌组成,底部由膈封闭 8、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并外展,胸骨上移→胸廓的横径加大 膈肌收缩隔顶下降胸廓的纵径加长→胸廓容积扩大→肺容积扩张→新鲜空气由呼吸道进入肺,即吸气 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容积缩小→肺泡内部分气体排出提外,即呼气 因此,是胸廓的变化才引起吸气和呼气。通过呼吸运动实现了肺的通气。 9、人体的气体交换过程主要包括肺通气、肺的换气和组织气体交换。它们的区别如下: 概念实现方式表示方式结果 肺的通气外界与肺泡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呼吸运动呼气与吸气 肺的换气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气体扩散氧气

食品微生物问答题

《食品微生物学》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微生物的定义?它包括哪些类群? 2、简述微生物的特点? 3、试根据微生物的特点,谈谈为什么说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 4、简述微生物发展史上每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5、谁提出了微生物的命名方法?双名法在微生物中如何运用的 6、微生物分类依据有哪些?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1、什么是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其代表微生物有哪些? 2、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的功能与化学成分? 3、细菌的形态有哪几种? 4、试述革兰氏染色法的机制并说明此法的重要性? 5、革兰氏染色法的主要步骤与操作要点? 6、什么是菌落与菌苔?观察菌落特征时应注意哪些因素? 7、试讨论细菌的细胞形态与菌落形态间的相关性? 8、细菌繁殖的主要方式?什么是同形裂殖、异形裂殖? 9、畸形与衰颓形的定义? 7、影响细菌大小测量结果的因素有哪些? 8、鞭毛的基本结构?与化学组成、功能与特点? 9、判断鞭毛是否存在的主要方法?判断鞭毛是否存在有何意义? 10、什么是 S-型菌落、R-型菌落?荚膜的成分与功能? 11、什么是芽孢?结构与特点?请分析芽孢的形成是有利还是有害的? 12、什么是伴孢晶体?在生产上有什么应用? 13、古细菌的显著特征是什么?为什么古生物学家对这些细菌特别兴趣? 14、放线菌的菌丝分哪三类?其功能如何? 15、放线菌的菌落与液体培养的主要特征? 16、放线菌繁殖的主要方式?孢子形成的主要方式? 17、链霉菌的生活史? 18、什么是原生质体、原生质球、L—细菌? 19、蓝细菌的定义? 第三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 1、真菌与细菌和其他微生物是怎样的关系? 2、真菌细胞壁与其他微生物相比有什么区别? 3、真菌的多细胞特征与植物的相似吗? 4、真菌菌丝的细胞间全都有隔壁吗?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总结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科目生物(必修1)课型传统授课教学对象高二学生课题第4章种群与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设计人李晶 教学需要分析 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掌握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各个特征的关系;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种群密度调查法调查某一种群的密度;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社会现状有自己的见解和正确的态度。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3第4章第1节的内容,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从宏观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4个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课的难点。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学生在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及必修3前三章生物个体生命活动调节部分对生物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生活常识,对学习本章有一定的铺垫作用。 教学准备 教学策略 结合已学知识将学生引入所设计的教学情景,每一部分内容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锻炼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的问题,师生一起总结出样方法的注意事项。标志重捕法的教学设计一个数豆子的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板书设计 第4章种群与群落 1.种群:一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 2.群落:同一时间、区域、各种生物、集合 3.个体、种群、物种的关系:(图) 种群A 物种群B 个体种个体 第1节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密度 1.概念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 取样方法:五点取样、等距取样 (2)标志重捕法 计算公式: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图)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出生率>死亡率♀>♂ ①出生率≈死亡率②♀≈♂ 出生率<死亡率♀<♂ 五、种群特征间的关系:(图) 年龄组成 预测 出生率种群数量死亡率 迁入率种群密度迁出率 影响 性别比例 六、种群的空间特征:(图) 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 - + -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应牢记知识点 1、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⑴、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细胞吸收水分膨胀。 ⑵、当外界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细胞失去水分皱缩。 ⑶、当外界溶液的浓度等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2、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3、原生质层:指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⑴、细胞核在原生质层内(P—61图4—2) ⑵、原生质层:可以被看作是一层半透膜。 4、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 ⑴、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⑵、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 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质壁分离。 ⑶、发生了质壁分离的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外液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 进入细胞液,原生质层逐渐膨胀恢复原态——质壁分离复原。 5、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原因 ⑴、直接原因:细胞失水。 ⑵、根本原因: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6、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二、应会知识点 1、原生质:指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 2、半透膜:是指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的人工膜。 3、选择透过性膜:是生物膜。表现为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细胞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能通过,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如细胞膜等生物膜。 4、半透膜只具有半透性而不具备选择透过性;选择透过性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也具有半透性。 5、质壁分离过程中,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液泡的颜色由浅变深;复原过程中反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应牢记知识点 1、欧文顿(E .Overton)的发现和结论 ⑴、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 凡是脂溶性物质都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⑵、结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1925年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发现和结论 ⑴、实验:提取人红细胞中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层分子。

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 第1节测试题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目标导航 1.通过对种群特征的分析比较,说出种群的特征,理解其内在联系。2.联系实际,学会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阅读P 60-62) 1.种群的概念与数量特征 (1)概念三要素???? ? ①一定的自然区域②同种生物 ③全部个体 (2)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2.种群密度 (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意义:在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3)调查方法 ①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②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二、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阅读P 62-63) 1.出生率和和死亡率 (1)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3.年龄组成

(1)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 增长型:幼年个体数大于成年、老年个体数 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比例适中 衰退型:幼年个体数小于成年、老年个体数 (3)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4.性别比例 (1)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意义: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3)应用:利用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性别比例―→降低害虫种群密度。 三、种群的空间特征(阅读P63)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主要类型有均匀分布型、随机分布型和集群分布型。 判断正误: (1)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就越多。() (2)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只能用标志重捕法。() (3)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4)年龄组成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5)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发展变化趋势。() (6)样方法只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7)1000个人的村庄一年出生10个小孩,则出生率为10/(1000+10)×100%=0.9%。() 答案(1)×(2)×(3)√(4)√(5)√(6)×(7)× 解析(3)种群的各个特征对种群的数量变动都有一定的作用,但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年龄组成这三者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数量或者对种群的未来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而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迁出率则是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的多少,对种群的个体数量变动起决定作用。 (7)10/1000×100%=1%。

第十章 第1节

§10.1 随机抽样 1.简单随机抽样 (1)定义:设一个总体含有N 个个体,从中____________抽取n 个个体作为样本 (n ≤N ),如果每次抽取时总体内的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都________,就把这种抽 样方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 (2)最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系统抽样的步骤 假设要从容量为N 的总体中抽取容量为n 的样本. (1)先将总体的N 个个体________; (2)确定______________,对编号进行________,当N n (n 是样本容量)是整数时,取k =N n ; (3)在第1段用__________________确定第一个个体编号l (l ≤k ); (4)按照一定的规则抽取样本,通常是将l 加上间隔k 得到第2个个体编号 ____________,再加k 得到第3个个体编号________,依次进行下去,直到获取整 个样本. 3.分层抽样 (1)定义:在抽样时,将总体分成____________的层,然后按照____________,从各 层独立地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将各层取出的个体合在一起作为样本,这种抽样方 法叫做分层抽样. (2)分层抽样的应用范围: 当总体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时,往往选用分层抽样. [难点正本 疑点清源] 1.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 总体中的个体性质相似,无明显层次;总体容量较小,尤其是样本容量较小;用简 单随机抽样法抽出的个体带有随机性,个体间无固定间距.

2.系统抽样的特点 适用于元素个数很多且均衡的总体;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均等;总体分组后,在 起始部分抽样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 3.分层抽样的特点 适用于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的情况;分层后,在每一层抽样时可采用简单 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 1.一支篮球队有男运动员56人,女运动员42人,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全体运动员中抽出一个容量为14的样本,则男、女运动员各抽取的人数为________. 2.(2011·山东)某高校甲、乙、丙、丁四个专业分别有150、150、400、300名学生.为了解学生的就业倾向,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该校这四个专业共抽取40名学生进行调 查,应在丙专业抽取的学生人数为________. 3.大、中、小三个盒子中分别装有同一种产品120个、60个、20个,现在需从这三个盒子中抽取一个样本容量为25的样本,较为恰当的抽样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 4.为了调查某产品的销售情况,销售部门从下属的92家销售连锁店中抽取30家了解情况.若用系统抽样法,则抽样间隔和随机剔除的个体数分别为 ( ) A .3,2 B .2,3 C .2,30 D .30,2 5.某高中在校学生2 000人.为了响应“阳光体育运动”号召,学校举行了跑步和登山比赛活动.每人都参加而且只参与了其中一项比赛,各年级参与比赛人数情况如 下表: 其中a ∶b ∶c =2∶3∶5,全校参与登山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5 .为了了解学生对本次活动的满意程度,从中抽取一个200人的样本进行调查,则高二年级参与跑步的学生 中应抽取 ( ) A .36人 B .60人 C .24人 D .30人 题型一 简单随机抽样 例1 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于2010年11月12日在广州举行,广州某大学为了支持亚运会,从报名的60名大三学生中选10人组成志愿小组,请用抽签法和随机数表法设计抽样方案. 探究提高 (1)一个抽样试验能否用抽签法,关键看两点:一是抽签是否方便;二是号 签是否易搅匀,一般地,当总体容量和样本容量都较小时可用抽签法. (2)随机数表中共随机出现0,1,2,…,9十个数字,也就是说,在表中的每个位置上出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十章复习提纲

第十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 (温馨提示:本章为本册教材重点) 第一节血液和血型 1.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课本P42页实验祥解) ▲取新鲜血液10毫升,注入放有柠檬酸钠溶液的试管中,静置一段时间后,血液出现如下图现象: 2、人的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的。 血浆是淡黄色液体,约占血液总量的55%,90%以上是水。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液①柠檬酸钠溶液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凝固,该试管中血液出现的现象称为分层。②由此看出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血细胞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③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是呈淡黄色液体。血浆的化学成分中,水分占90~92%,其余为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各种废物等。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等。④红细胞英文缩写为RBC;白细胞英文缩写为WBC; 血小板英文缩写为PLT;血红蛋白英文缩写为Hb;

2.血量 ▲如果一次失血不超过血液总量的10%(约400mL),对身体没多大影响。所以义务献血每次最多不超过400mL 。 ▲如果一次失血超过血液总量的30%(约1200mL),则会危及生命。 3、血型(人的血型是遗传的,ABO 血型系统) 答案:甲是O 型,乙是AB 型,丙是B 型,丁是A 型 4、输血 ▲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后可能发生凝集反应(使红细胞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 ▲输血原则①一般情况下,应该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②紧急情况下,才能输异型血:O 型为万能供血者;AB 型为万能受血者。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重点) 1、血管包括动脉 、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 ▲ABO 血型系统的四种血型可以用A 型标准血清和B 型标准血清来鉴定,鉴定如下表:A型标准血清 + - + - B 型标准血清 + - - + 甲 乙 丙 丁 "+"表示红细胞有凝集反应"-"表示无现象或无反应请你推测甲乙丙丁四人的血型 甲 乙 丙 丁4.血管▲动脉指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特点:管壁较厚,管腔较小,弹性大,血流速度快。▲静脉指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毛细血管指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特点:①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腔最小)最薄) 最慢。 物质交换 相适应

最新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十章 第一节 血液和血型教案4 (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十章第一节血液和血型教案4(新版)苏 教版

《第一节血液和血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明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说出ABO血型的类型,解释血型鉴定原理及过程。 3、概述人体的血量,说出失血对人体的影响。 4、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说明输血原则。 5、举例说出无偿献血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血液分层演示实验,描述分层现象,概述血液组成。 2、观察人血液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观察它们的大小及形态特点。 3、分析血常规化验单,根据各项化验数据与正常值的比较,体验它为诊断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能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情感,愿意向家长、亲友宣传无偿献血知识,并确立自己成年后愿意无偿献血的信念。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一谈:你对血液的认识。

设计思想:知识源于生活,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知识宝库。从小到大,学生一般都有受伤流血、抽血或验血的经历,从各种媒体中也会获取到一些有关血液的知识信息。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平台,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谈对血液的认识,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见解和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渡语:同学们谈了这么多自己对血液的认识,你想过这些问题吗?血液属于什么组织? 血液由什么组成? 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 伤口流出的血液为什么会凝固? 有时伤口会出现红肿化脓现象,为什么? 身体不适到医院看病,为什么要抽血化验? 失血过多为什么要输血? …… 设计思想:用一连串的疑问,进一步激发学生想探究了解血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自然导入新知识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一)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活动一:观察血液分层现象 方案:首先教师讲述实验采血过程及对血液的处理,然后播放视频《人血液

生物必修二第四章 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要点总结

生物必修二第四章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要点总结 物质跨膜运输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内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要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要点 一、渗透作用 水分子(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 二、原生质层 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两侧有浓度差 四、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高中生物学习方法

第一、立足教材,打好基础。从历年生物高考来看,所考内容中有60%左右是考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在确保60%的基础分能高比率地拿下,就要认真地阅读课本,对课本知识融会贯通,在复习阶段,不少同学重做题轻课本,贪图一两次测验或模拟考质的飞跃,这种舍本逐末做法很危险,最终会吃大亏。将各章节中类似的、易混淆的知识点或联系紧密的知识点作好笔记,并对其进行分类、比较和归纳。 第二、重视实验操作,培养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据统计,历年高考实验题得分率均低于全卷平均分,造成低得分率的原因是学生未对实验进行实际操作或对实验的原理、方法末真正理解,实验后没有回亿过程、没有分析结果。 第三、理解图表,提高能力。近年两高考图表题占比分较大且图表题越来越复杂、越综合,呈现一题多图(表),图表和曲线相融现象。因此,在备考复习中,应十分重视课本或与课本联系紧密的图表和曲线。应做到有图必读,有图必识,有图必析,加强形象感,进一步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第四、精做习题,举一反三。做教材的课后练习题,以前做过的测练题、测验题等,精做习题,完成习题后归纳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并举一反三,将知识升华。做习题时不能抛弃基础,去做一些难、偏、怪的题目,这一点,基础差的同学更要冷静和清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