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农村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模式分析

中国农村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模式分析

中国农村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模式分析
中国农村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模式分析

中国农村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模式分析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71%,农村老人约占全国老人的75%以上。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比城镇老人更为艰难。老有所养,一直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学术界和各级政府开始关注的课题。近年来,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滞后相适应,农村养老保障体制也自然游离于社会保障网之外,据统计,中国农村目前有97.6%的老人依靠家庭养老,而依靠退休金和集体养老的老人仅占 2.34%。人口老龄化给农民家庭带来的负担,抑制了农村消费和农民的购买力,也阻碍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这种状况不利于农村改革的进行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不利于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中国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现状和局限性

中国农村老人与城镇老人的显著区别在于农村老人没有退休金,而且农村老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极少,他们因年老疾病丧失劳动能力后,生活来源只能完全依赖子女,经济上靠子女供养,生活上靠子女照料,没有其他出路。目前,农村老人的生活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多代同堂型,既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老人与子孙同吃同住,共同生活,生产生活中的事物主要由子女决定,老人除了做点家务或照看孩子外,别无其他活动。有的家庭则沿袭古老的家族管理习俗,由老人做主,子女很少有个人财产。另一种是分居赡养型,既能够从事一

般家务的老人和子女分开居住,老人的责任田和口粮田交给子女耕种,生活费用由子女供应,女子定期把生活用品或现金交给老人,他们一般居住较近,感情联系较为密切。再一种是独立生活型,既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人,依靠承包田种植或家庭养殖等方面的劳动收入来养活自己。但老人一旦丧失劳动能力,这种生活方式就难以维持了。

家庭养老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伴随着古老的农业文明而出现的。在原始社会里,老年人并不是一开始就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尊重,那时候为了保存种群的生存和延续,老年人和无行动能力的人会被很残忍地杀害或遗弃。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剩余的生活资料足以养活老年人,赡养老人的孝文化才有了物资基础,而且在农业社会里,简单地耕作方式使老年人的经验和智慧受到尊重。社会统治者为了通过控制家庭而控制个人,把孝文化推崇到很高的位置,孝顺父母和家庭养老就逐渐成为基本的社会规范,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义务和责任。然而,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受利益的驱动,传统的孝文化观念和家庭养老方式开始日益瓦解,子女虐待老人和不赡养老人的现象不断上升。据《中华老年报》报道,山西省有关部门近4年接待来访的老人2万多起,在侵犯老年人利益的案件中,赡养权受到侵犯的比例最高,得不到家庭赡养的老人多是高龄、多病的农村老人,而这些老人恰恰是最需要照顾的。目前,在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经济还比较落后,农民收入较低,供养老人对中年夫妇来说是沉重的负担,尤其在老人生病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这时子女往往会更看重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不是遵从传统文化的要求尊老养老。

家庭养老这一社会现象也可以用经济学的交换理论来解释,按照斯密的经济学观点,社会中的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个人之间存在着一种互惠的交换模式,既在人们的交换中,双方都会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只有对等、互换,交换才能持续下去。社会学家霍曼斯把这些归结为一个价值命题,既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人越有价值,他就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反之,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人没有价值,他就要避免这种行为。当然,人们视之为有价值的东西或在交换中看重的东西并非全是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如感激、赞赏等。我们也可以认为在父母和子女之间,也存在一种交换关系。父母抚养子女,期待年老时能够得到子女的照顾,子女幼时从父母处得到关爱,成年后以赡养老人作为报答。但前者是更容易的,因为父母生养子女,更多的是出于生物学的本能,而子女赡养父母则是一种社会行为,尽管也有血缘亲情的力量,但更多的是出于道德压力和责任感。这种亲情关系的不对称造成了交换关系的不对等,而交换时间上的跨度也使老年人处于不利的地位。从子女出生开始,父母就为抚养子女并使其接受教育而竭尽全力,在农村最重要的开支就是为儿子盖房子和娶媳妇,当儿子结婚后,父母毕生的积蓄甚至借来的债务都成了年轻夫妇的个人财产,而老人只能靠几亩薄田度日。老人在最需要回报和给予的年龄却因为没有了可交换的资源而处于被动的地位,使他们利益常常得不到保障。这种情况在中国农村的民事习惯中是天经地义的,也是相当普遍的。家庭养老的局限性给农村养老带来的问题严重地干扰了农村正常的生活秩序,影响了社会安宁和稳定,给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带

来了负面效应,因此必须积极探索社会化养老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保障问题。

二、中国农村社会化养老模式的基本内容及发展趋势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商品的发展,农村的经济结构、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和农民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解决相当一部分农民的养老问题。因此,中国农村未来的养老方式,应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养老的社会化体系。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二是老年生活照料体系,三是老年医疗保健体系,四是老年生活救济体系,五是老年精神生活体系。

老年生活照料体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集中供养,既针对高龄老人和有特殊困难的老人,把他们集中在养老院、托老所等机构设施中,老人的生活起居完全由这些机构来承担,由老人及其家属提供一定的供养费用;二是分散供养,既以社区服务的方式专门组织服务人员到老人的家庭中,为老人提供定时、专项的服务。在我国农村的老年生活照料体系中,比较典型的一种形式就是“五保”供养制度,这项制度是在1956年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它规定集体经济必须保障农村居民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者的

吃、穿、住、医、葬(孤儿保教),规定供养的标准不低于当地一般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农村改革以后,这种形式得以保留,供养费用主要从村提留、乡统筹中列支。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五保”供养的人数、资金和水平会大幅度地提高。

老年医疗保健体系主要包括合作医疗、医疗保险、统筹解决住院费等形式。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计划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建立的合作医疗制度,为广大农民解决缺医少药问题起过积极的作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变革削弱了集体经济,使农村合作医疗保健网络出现了“底破线断”的局面,导致相当一部分农民医疗状况恶化。尤其是老年人“小病熬成大病,大病在家等死”的情况相当普遍。近年来,旨在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等风险问题的新合作医疗正在兴起,目前覆盖率已经回升到10%以上,江苏、山东等发达地区的覆盖率已达50%——65%。目前,新的合作医疗制度正在逐步普及,农村老人的医疗保健状况也会得到逐步的改善。

老年生活救助体系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扶贫工作体现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这项制度以科学的方法确定保障线标准,使生活水平低于保障线的农民都能获得基本的物质需要,救助的对象当然包括无劳动能力也无生活来源的老人。实施这一救助制度的资金基本由各级财政分级负担,资金仅能保证救助对象最低层次的生活需要。农村扶贫工作是在社会救济保证贫困户最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利用部分资金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

农村养老模式研究

农村养老模式研究 摘要:人口老龄化或老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当总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这一过程就成为人口老龄化。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农村许多老人无法安享晚年,他们当中许多人都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担负着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而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安全隐患时有发生、情感生活缺失,这些都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通过本次暑期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通过不断鼓励老人调节好心态并积极参与社会;强化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建立农村老年人志愿者服务;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建立农村养老制度,兴办养老福利事业,来引导老年人树立现代生活理念,真正地使老人能够安享晚年,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农村家庭老龄化养老保险养老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由于中国人口转变快,在人口的数量还没有得到完全控制的时候,就要面临着人口结构的老化,而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光是比例问题,同时还包括数量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 71%,农村老人约占全国老人的 75%以上。人口老龄化给农村家庭带来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消费和削弱了农民的购买力,不利于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现状 目前为止,中国农村老人的生活方式主要表现有三种:一种是多代同堂型,既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老人与子孙同吃同住,共同生活,生产生活中的事物主要由子女决定,老人除了做点家务或照看孩子外,基本再无其他活动。另一种是分居赡养型,即能够从事一般家务的老人和子女分开居住,老人的责任田和口粮田交给子女耕种,生活费用由子女供应,子女定期把生活用品或现金交给老人,他们一般居住较近,感情联系较为密切。再一种是独立生活型,既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人,依靠承包田种植或家庭养殖等方面的劳动收入来养活自己。但老人一旦丧失劳动能力,这种生活方式就难以维持了。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受利益的驱动,传统的孝文化观念和家庭养老方式开始日益瓦解,子女虐待老人和不赡养老人的现象不断上升。古语说,养儿防老,其实,对于大多老人来说,无论是生活中有无困难,都离不开子女。 二、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前途 未来几十年将是中国社会发生大变革的时期,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由于城乡迁移、核心家庭的出现及产业结构调整,将引发家庭照料提供者的减少,家庭对老年人保障的能力与愿望的减弱,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难以为继,其必然向社会化养老方向发展。 (一)现代化进程使养老结构发生变化 1、主体需求变化 (1)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导致了一个老龄人口阶层的出现,并使老年人口的生活日益形成社会问题;(2)从健康状况统计中发现,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伴随着带病期延长的出现,相应增加了在养老期间对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的需求;(3)劳动力劳动寿命缩短。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制度

三一文库(https://www.wendangku.net/doc/484054383.html,)/文秘知识/规章制度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根据党的*关于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精神,落实中共*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试行办法。 第二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 平相适应的原则;坚持广覆盖、保基本、能转移、可持续的原则;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对应、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参保的原则。 第三条本试行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具有本市农业户籍、年满18周岁及以上(在校学生除外)的人员。 已经参加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或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 老保险的人员不纳入本试行办法的参保范围。

第四条全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执行统一的制度、政策及业务流程。基金实行县级统筹,逐步过渡到市级统筹。 第五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推行。市人民政府负责全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协调、指导和推进;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列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负责本地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组织实施,实行年度目标考核。 第六条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宣传动员和参保的组织工作。 第七条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是全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区(县、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具体实施。 第八条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全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业务协调和指导工作;区(县、市)劳动保障部门下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称新型农保经办机构),负责个人账户、基金的管理及养老保险待遇核发工作。乡(镇)劳动保障所根据授权办理辖区内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登记,负责养老保险费收缴和参保人员养老保险待遇申领及发放等工作。

关于农村家庭养老情况的调查论文

论文 关于农村家庭养老情况的调查 学号: 学生: 指导老师: 学科、专业:11春行政管理学(专+本)所在单位: 关于农村家庭养老情况的调查

调查时间:2012年10月 调查地点:安徽省蒙城县楚村镇 调查对象:安徽省蒙城县楚村镇居民 调查方式:实地考察 调查目的:调研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状况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我们的建议和意见,同时推广和宣扬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推行模式。 1.家庭养老 这是当前中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具体体现。这是一种最完美的养老方式,它所具有的优越性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的主流养老方式。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主要还依赖家庭养老,家庭养老占92% , 社会化养老的实行很有限。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这种养老保障格局将受到严峻挑战。 所谓家庭养老,即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年轻子女或孙子女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实际上是以终身积累为基础,在家庭内部进行代际交换的反哺式养老。目前农村家庭养老有以下特点: (1)绝大多数老年人依托家庭养老; (2)老年人绝大部分与子女居住一起,且三代同堂家庭居多; (3)分而不离的家庭居多。 就现阶段中国农村养老的实践结果来看,家庭养老已被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养老方式。它既能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满足老年人安享天伦之乐的宿愿,又能缓解并不富裕的中国社会所要承担的养老社会压力。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方面农村人口流动幅度加大,子女不在老人身边的空巢家庭日渐增多, 家庭养老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家庭的规模趋向小型化、核心化, 这使家庭养老的负担加重,再加上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致使部分年轻人可能无力承担或不愿承担养老重任。总之, 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功能呈现日渐削弱的趋势, 这就要求社会化养老的普及和加强。 2.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研究(本科).doc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研究(本科) 2020年4月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研究(本科)本文关键词:养老,本科,农村,模式,我国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研究(本科)本文简介:题目: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研究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两种模式二、家庭养老模式存在与延续的原因三、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出现的挑战四、社会养老模式与家庭养老模式的综合使用(一)强化家庭养老模式(二)提高社会养老的效用结语参考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研究(本科)本文内容: 题目: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研究 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两种模式二、家庭养老模式存在与延续的原因三、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出现的挑战四、社会养老模式与家庭养老模式的综合使用(一)强化家庭养老模式(二)提高社会养老的效用 结语

以下是论文正文 摘要:家庭养老历来是中国养老模式的主流模式,历年来研究它的学者很多,通过笔者的文献研究发现,发现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主要有两种-----土地养老和养儿防老。形成这两种养老模式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经济原因: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方式。价值观念: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孝道观念。客观原因:社会保障水平低。但是现在家庭养老功能面临弱化的趋势。在综合各家观点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建议有三个。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加强传统孝敬道德教育。健全社会养老体系。关键词:中国农村家庭养老养老模式社会养老正文:一、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两种模式中国是一个以家庭养老为传统养老模式的国家,当前在农村家庭养老依旧是主流形式。研究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相关问题的学者很多,因此笔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中国的养老模式主要有两种--土地养老与养儿防老。土地养老模式是指农民(劳动者)和土地(生产资料)相结合,获得物质产品,换取经济收入,供养老人和自己的方式。土地保障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养老方式,是我国农村养老的物质保证,具有基础性地位;农村居民养老依靠土地经营收入、农地转包报酬以及政府的征地补偿等多种方式得以实

浅析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方式

浅析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方式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农民养老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虽然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建设已经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有很多问题,要解决广大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靠的问题,就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关键词: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方式;社会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养老问题也日益凸显。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赋予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和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基本生活权益,关系到农村的繁荣和稳定,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基本问题就是养老保障方式,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农民社区养老保障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目前己有的主要农村养老保障方式。下文将对这三种方式进行分析研究。 一、农村家庭养老保障 1.农村家庭养老保障 家庭养老是我国社会的传统养老习惯,无论我国社会制度如何变迁,_传统的“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的观点是始终不变的。家庭养老保障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首先,家庭养老保障能够弥补社会养老的不足。虽然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在经济上有一定的替代性,但是就中国的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程度来看,城乡和供养标准都存在差别,并且按照普惠制养老保障模式的选择,社会的养老保障体系只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目前还达不到满足老年人的全面要求,所以家庭养老对于老年人经济方面的支撑是十分重要的。其次,家庭养老所带给老年人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和关怀,这点是农村社会养老所无能为力的。也就是说,单纯的物质保障并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所以许多国家都曾经将养老方式定为:以家庭养老保障为主,以社会养老保障为辅。 2.农村家庭养老保障方式的衰退及问题 农村家庭养老保障的衰退主要源自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家庭养老在养老的内容和力度上都有明显的衰落趋势。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农村老年人的抚养比例从1982年的7. 97%上升到20XX年的11. 3%,专家预测到20XX

创新农村社会养老模式 破解农村社会养老难题

创新农村社会养老模式破解农村社会养老难题——河北省大力推进农村互助幸福院 随着全国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河北省各地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但相对城市而言,农村社会养老比较落后。那么,如何破解农村社会养老服务难题,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农村养老模式的探索、发展过程 肥乡县前屯村从年开始,创造性地成立了“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的农村互助幸福院,走出了一条具有乡土特色的农村养老新路子。年下半年,我们发现这一典型后,省民政厅党组和厅长古怀璞同志对互助幸福院这个新生事物给予了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古厅长、王云副厅长、陈先琴巡视员和省老龄办姜文汇主任先后多次率领相关处室深入实地慰问院民、了解情况,帮助研究解决问题,以极大的热情给予鼓励。并通过河北民政网和《河北民政杂志》进行宣传报道,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年月份、月份肥乡县就互助幸福院养老模式,作为农村社会养老的先进典型,先后两次在全省老龄工作会议和全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他们的经验也开始通过新华社等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报道,得到国务院领导的关注。今年春节长假刚过,民政部李立国部长,亲率民政部调研组对我省农村社会养老工作进行专题调研考察。在听取邯郸市的汇报,到肥乡县、曲周县、涉县几个村幸福院调研后强调说:邯郸农村养老模式基本是三种。一是补贴型,村里集体经济较好,用

村里的集体经济收入支持幸福院建设,在生活上给予补贴。第二种是互助型,集体经济薄弱,主要靠自助互助、集资和政府支持实行互助养老。三是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村,完全福利型的。这三种模式,分别因地制宜地解决了农村老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活动问题。这是基层组织的创造,是地方民政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创造,是河北破解农村社会养老难题一个尝试。在邯郸已经覆盖了个县、个村。当然在村子数量的比例中还比较小,不过有苗不愁长,只要方向对头,方法合适,再加上政府的指导支持,加快普及步伐是完全可能的。 立国部长在调研结束时再次十分肯定的说:肥乡县“互助幸福院”已经被实践证明是群众需要的,村级组织有能力兴办和管理的,政府也是有条件支持条件的,是符合农村实际的,代表着发展的方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肥乡、邯郸之光有可能亮遍全国。 部长的重要讲话精神更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在全省范围大力推进以“互助幸福院”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养老幸福工程的信心和决心。肥乡县前屯村“互助幸福院”作为发生在中国农村土地上的一件新生事物,年建院至今近年时间,它不仅能够坚持下来,而且越来越受到农村老人及其子女的欢迎,他的典型意义在哪里?他的生命力在哪里?在于政府和村集体花钱不多,却实实在在的解决了农村老人,特别是子女外出务工家庭的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老人高兴,子女欢迎。他解决了这些家庭在外务工经商子女们的后顾之忧,解

2021年农村养老问题调查报告

2021年农村养老问题调查报告 2019年农村养老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解决好广大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已成为事关和谐社会构建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事。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即使是农村新型医疗制度也还处于试点阶段,因此造成了目前农村养老、缺乏必要的保障。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养老所面临的困境,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我们在崇阳县路口镇进行了一次养老情况调查。 关键字:养老方式;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崇阳县路口镇;家庭养老 一、调查背景 (一)社会背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农民的生活水平、生存状态如何,关乎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而由于受生活环境、经济状况、文化素养等方面的限制,农村老年人更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如今老龄化日益严重,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何做到使广大的农民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不仅是关系着尊老、敬老美德能否得以继承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而且更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的问题。 (二)宏观政策背景

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提出,到XX年已经在全国10%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再至XX年开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由试点开始逐步推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影响逐步扩大。 根据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顺利开展的指示精神,各试点县市在研究各自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的伟大落实,是持续多年的惠农政策的又一亮点,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同时个人(家庭)、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并且实行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村居民普遍参保由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地方制订具体办法,对参保居民实行属地管理。 XX年9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全国新农保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以后逐步扩大试点,2021年之前基本实现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以解决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从而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养老比家庭养老更可靠辩论稿资料

正方一辩稿家庭养老比社会养老更可靠 主席好,大家好,我方认为家庭养老比社会养老更可靠。 开宗明义。家庭养老即主要由家庭提供经济支持和精神慰藉且不过多依靠社会扶助的养老模式。社会养老即为主要由社会力量以及机构组织等为老人提供只针对于养老的服务。而能够持续稳定且高质量的广范围服务老人的才能算得上是可靠。因此我方有以下观点 1。首先,家庭养老能给予老人更好的精神慰藉。养老的对象是老人,因此我们更应顾忌老人内心的真正需求。在当今中国,老年人面临的更多是精神需求问题,而非基本物质需求。人们总爱称老人为“老小孩”,就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越来越渴望得到关怀,得到亲人的关注,而与家庭相比,这恰恰是社会所无法提供的。因此,家庭养老能够更好的关怀老人的精神需求问题。 2。其次,目前社会养老体系并不健全,且健全难度大。 调查显示,目前需要和愿意入住社会养老机构的老人仅占老年总人口的5%,各养老服务机构可供老人入住的床位仅占1.74%,全国需要养护人员约1000万,而现在仅有约100万,浙江省1675家养老服务机构中只有15家工商部门登记的,其中很多属民营,普遍存在环境差,设施不完善,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而在体系完善方面,一,政府财力有限,社会筹集资金难度大,并且可能在运转方面出现贪污,钱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二,服务人员从培训到岗位,薪水等问题都是难以解决的。但家庭养老则是将庞大的老年群体分摊到每个家庭,且家庭养老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亲情反馈的过程,能让老人的生活更有保障。 3。最后,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从自律和他律上对家庭养老构成可靠性体系。一方面,亲情的牵绊和文化的影响,使得孝敬父母的思想深深根植于每个人心中。另一方面,家庭养老有着法律和道德约束等他律的保障。我国宪法、民法、刑法、继承法等法规都有关于子女赡养老人的规定,且深受中国千年孝道文化的社会伦理会发挥正面的舆论导向作用,能推动人们自身德行修养的提高,从而促进整个社会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这两者都给予了家庭养老以可靠保障。 综上,家庭养老比社会养老更可靠。

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的现状与前瞻

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的现状与前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因各种原因而推进缓慢,仍然延续着传统的以土地收益为中心,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模式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面临市场化大潮,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着制度性瓶颈和一系列外生因素的冲击,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渐趋弱化。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存在大量问题,必须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到来,解决了农民的养老问题就是解决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问题,对于构建和谐家庭、和谐农村、和谐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根据我国国情,本文提出了一种“以家庭养老、土地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核心,兼顾贫富农民,集体养老为补充,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养老的‘四维’新型农村养老保障的体系。” 关键词:农村养老问题对策前瞻“四维”新型养老 一、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传统的国家,自建国以来,二元经济制度的确立把城镇和农村严格的区分开来。目前,因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收人增长缓慢,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居民很少享受政府提供的养老保险(在很多地区,甚至没有初级的制度安排)。农村是养老保险最薄弱的地方,其养老方式依然是以土地为中心的家庭养老为主。 养老保障模式是指为保证老人在需要的时候得到赡养的方式和方法。这是农村养老保障立法的基础。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农村养老以家庭保障为主,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按照这一指导方针,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家庭养老为主体和基础,辅之以集体供养、群众帮助和国家救济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 (1)家庭养老 即指由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负担赡养老人的养老方式。这是当前中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有关资料显示,老年人口的全部经济来源构成中,来自子女供给部分城市占16.8%,镇占21. 0% ,县(农村地区)占38. 1 %。这说明,子女供养在城镇老年人中占有一定地位,而在农村中则占有重要地位。另据民政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09年6月,农村97. 6%的老人仍然为家庭所供养。目前,农村老人中只有2. 4%的“五保”老人才能获得集体养老。 (2)土地养老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土地是农民养老的一个重要保障。土地分配

对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内容提要:目前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农村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较差,加之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因此目前农民的养老、医疗都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而能否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是理论和现实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思考 老年人口问题在我国早已存在,既表现为老年人的生存与发展,如物质保障、医疗服务、住房等问题;还表现为因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等社会生活的变化等等。这其中,仅仅满足老年人在年老时的供养问题就已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面对中国老年人70%以上居住在农村的现实国情,显然,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是我国养老问题中的重中之重。为了更深入具体地了解当前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现状,我以抽样调查的方式,于2013年1月对光山县的218位老人进行调查。结合调查所得的及自己的肤浅认识,我认为当前中国农村养老仍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家庭养老还存在强劲的生命力 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社会支持能力。然而,家庭养老告别是子女养老对中国农村老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并起着社会养老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城乡,家庭仍然是一个基本的生活单位,是老年人最后的大本营。而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家庭养老的作用也就越大。笔者认为:在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和完善的条件下。家庭养老起到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一旦家庭养老的基础遭到破坏,几千万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将失去保障。 (一)家庭养老方式符合当前我国的现实国情。当前我国人口众多,人口老龄化趋势快、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地区差异较大。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民支付能力相当有限,中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尚处于温饱阶段,只有小部分达到小康水平,少数农村仍处于贫困状态。不仅地区间存在差异,而且在同一地区中的不同乡镇、同一乡镇中的不同村庄、甚至在同一村庄中的不同家庭之间,农民的经济收入也有较大悬殊。在这种情况,若完全依靠建立起统一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来解决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显然是不合实际的,因为一定的保障制度必须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因而当前我们仍有必要依赖家庭养老方式来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中华人民

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

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探析 方 云 毛 伟 高 荣 1 苏普玉 1 (安徽医科大学2007级妇幼卫生专业,安徽合肥230032)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中国〔中图分类号〕R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2)04-0881-03;doi :10.3969/j.issn.1005- 9202.2012.04.108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No.20100344)1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 通讯作者:苏普玉(1980-),男,讲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公共卫生学研 究。 第一作者:方 云(1989-),女,在读本科,主要从事妇幼专业研究。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数量也居世界首位;同时,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至2009年,中国老龄化率已达到11.6%,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53亿,其中农村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接近70%,我国目前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与速度均高于城市 〔1〕 。因此,在新形势下探讨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模式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1 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的现状 自1978年以来,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村养老模式亦在随之转型,历史上自然经济状况下以土地为核心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广大农村地区显现出多种养老模式并存的景象,也出现一些新型的养老模式,如社区养老、养老保险、以房养老等。每种养老模式各有其优劣势,影响农民选择不同养老模式的原因也不尽相同。现今,中国两代人分居现象较为普遍,一些老年人的养老观念也在发生改变,虽然仍趋向 于家庭养老,但已开始接受一些新型养老模式。不同的养老模式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不同,使得城乡、国内外的养老模式具有较大差异。一些新型的养老模式在农村也面临着一定挑战,同样也蕴有巨大的机遇。良好的养老模式对老年人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的老年人有更好的生活状态,而那些未婚的和那些被报道有巨大家庭冲突的老年人则生活状态较差。1.1我国农村现有几种养老模式的利弊1.1.1 家庭式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是中国最古老的养老方 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子女、配偶或其他直系亲属为老年人提供经济、生活和精神照顾,以保障的老年人基本生活。家庭养老体现了代际间经济上和生活上的互惠互助。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迁移,老年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作用越来越小,使得老年人在家庭中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空巢老人逐渐增多,老人寂寞的问题也日益突出。1.1.2 机构式养老模式 老年公寓虽然较大,设施和服务均 较齐全,便于同龄娱乐、医疗照顾以及专项服务,但前期资金投入高,直接导致收费较高,超过了一般农村老年人承受标准,并且减弱了老年人与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联系,造成了部分子女弘扬美德的感情剥离,增加了疾病的传播风险。其他如养老院 、

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优劣浅析

201407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作业课题名称: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优劣浅析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章兴鸣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4 年2月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姓名校外学习中心 学号证件号 批次层次专业 指导教师课题名称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优劣浅析 指导教师 评语 终稿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优劣浅析

摘要:目前中国的老龄人已经超过1.6亿,并且正在以每年800万的速度增加,数据显示,21世纪头10年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0.57%,低于上世纪最后10年一直保持的1.07%的年增长率,因此中国人口正在进入老龄化。 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100万的增长速度,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中国将步入超高老龄化国家行列。 中国与其他老龄化问题严重的发达国家相比,面临更为艰难的问题。中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人均GDP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不足发达国家的20%,这种现象被称为“未富先老”。 老年人所需要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问题,完全依靠家庭已经难以解决,养老职能将日益多元化。面对数量庞大的老龄人口及迅速的增长,如何解决好城市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与社会养老负担沉重的问题,探索出适合我国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以满足中国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就成为当务之急。现依据养老的现状,剖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比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优缺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社会养老 一、我国及镇江市老龄化现状分析 (一) 我国老龄化现状 据统计,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1.44亿,占总人口的11%,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老龄人口的比例将以年均3.2%的速度增长,从2001年到2020年这一时期,平均每年将有596万人进入老龄,大约在40年代,人口老龄化程度达到顶峰;2030年前后,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预计将增至4亿左右,相当于现在欧盟15国的人口总和;到2050年,我国60岁和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将分别达到4.5亿和3.35亿,这意味着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1】。 据统计,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的有上海(19.6%)、天津(15.68%)、北京(14.6%)、江苏(13.75%)、浙江(13.18%)、重庆(12.84%)、辽宁(12.59%)、山东(12.31%)、四川(11.59%)、湖南(11.51%)和安徽(11.18%)等省市。老龄化成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2005年,镇江市全市60岁以上人口已达45万人,占总人口的15.2%,超过老龄化国际标准5个百分点。其中65岁以上为31万人,占总人口的10.5%,超过老龄化国际标准3.5个百分点。14岁以下少儿人口降至39万人,首次低于老年人口总数,少儿人口的比重已经从1990年的20.5%降为13.2%,大大低于30%的老龄化国际标准。老少比现已高达79.5%。各项指标均大大超出人口老龄化的国际标准(见表1)。 表1:1990-2005年镇江人口老龄化情况比较表 (单位:%) 人口老龄化指标 老龄化 国际标准 1990年2000年2005年 老年人口比重 (%)60岁以上人口≥1010.48 12.26 15.24 65岁以上人口≥7 6.75 8.74 10.47 14岁以下少儿人口比重(%)≤3020.54 16.68 13.18

农村养老模式现状及其创新

农村养老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 ——关于江苏省邗江区杨寿镇爱国村的调查 摘要: 养老模式不仅关系着老人们晚年生活的质量,更关系着家庭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随着农村社会结构的变革,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农村养老模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这些改变中有令人欣喜的进步,同时也不乏一些问题,如缺乏定期体检意识等等。本文旨在根据对爱国村的实际调查,探究农村养老模式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问题背后的原因,并尝试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农村家庭养老身心健康体检意识原因建议措施 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 2亿,占总人口的14.9%,特别地,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口比例占3/4,绝大多数老人仍然生活在农村地区,可见农村养老模式的效果与老年人晚年生活幸福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政府一直都很重视农村养老模式,提出了五保户政策,孤老进养老院政策等等。笔者这次采访了江苏省邗江区杨寿镇爱国村,了解了目前农村养老的现状,通过数据分析等等,发现随着相应政策地颁布,农村养老模式有了一定的改善,但由于老年人固有的陈旧观念等原因,有些政策的实施还不尽如人意。下面,就目前农村养老模式进行分析。 一、调查地(爱国村)基本情况 江苏省扬州市爱国村,全村总面积9750亩,其中耕地面积3378亩,现有常住人口3884人,总户数960户,其中五保户23户,低保户22户。现有瓦砖结构住房960座,人均住房面积45平方米。村内设有广播站,图书阅览室,平均每个月举办一次文化活动,主要宗教信仰为佛教。对本村经济发展贡献率最高的两个行业是机械行业和服装加工,收入规模在杨寿镇处于中上水平,去年本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26万元,高于中国农村人均纯收入8896。去年全村组织村民参加常规体检300人,目前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3000人,五保户分户供养标准为每月530元。 近年来,受惠于村内经济的发展,以及五保户,新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爱国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笔者发现,该村社会养老意识淡薄,仍处于家庭养老模式,老年人对于健康保健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二、调查分析 (一)、目前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形成原因 1、政府政策 目前政府进行了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五保户政策,孤老进养老院政策等等,切实地对农村养老模式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政府以家庭养老为基础,辅之以集体和社会养老,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这些政策的实施给农村老人们带来了切

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和对策

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和对策 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2.02亿。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急剧增加,已成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占全国70%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中的一个重大难题。 标签:养老现状对策 据国家统计数据,到2013年末,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2.02亿。随着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日趋严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急剧增加,已成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占全国70%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中的一个重大难题。 一、农村养老面临的现状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水平发展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也不断充裕,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致使广大农村“空巢老人”家庭数量急剧增加,而相当一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处于相对和绝对的贫困状态,农村养老问题现状堪忧,农村老年人的民生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1.家庭养老占主体地位长期以来,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养老的基本模式,这是由我国农村的传统文化、生产方式、经济水平低下等因素决定的,特别是一些经济文化落后的边远地区,还保留着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这就更决定了家庭养老必然长期占居主体地位。 2.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在经济供养上,一对农村夫妇往往要供养四个老人,因此,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正受到挑战。在生活照料方面,在精神慰藉方面,由于家庭小型化的推进,这就导致父母与子女间缺乏沟通和感情交流,难免造成老人孤单寂寞。同时,一些青年夫妇往往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 3.尊老敬老氛围不浓当前我国正处在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全社会对老龄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还没有形成广泛的共识和引起足够的重视. 4.空巢现象越来越普遍空巢老人作为一个群体已经成为社会问题,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记录显示,农村老年空巢家庭户1117.90万户,占老年空巢家庭户总数的71.58%,农村空巢家庭老人1632.90万人,占空巢老人的69.79%。同时,农村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伴随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机能衰退,健康状况明显下降,患病率也随之上升,他们的老年生活的好坏也成了当前养老问题主要矛盾。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现状对策

财经大学 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题目 专业 学生论文编号 号 指导教师 年度(上/下)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与对策 专业:学号: 学生:指导教师: 摘要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保障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及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针对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建立合理的筹资机制、建立分层分类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和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制度、加强法制建设,确保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法可依。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现状;问题;对策 .

目录 摘要............................................................................................................................ Abstract…………………………………………………………………………………………目录............................................................................................................................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 (一)农村养老保险在反复中探索推进.................................................................(二)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在强力推进中面临难题.................................................(三)社会救助体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和规................................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保障覆盖面窄............................................(二)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在强力推进中面临难题.................................................(三)农村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不够科学与规,缺乏法律保障.....................三、发展和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对策............................................................

关于社会养老问题调查报告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社会养老问题调查报告

编号:FS-DY-14819 关于社会养老问题调查报告 为掌握全县人口老龄化状况,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从3月份开始,县政协由一名副主席带队,社会管理委员会部分委员组成调研组,走访统计、人口计生、民政等相关部门,掌握了我县老龄人口结构、赡养情况等数据,深入县光荣院、西红庙敬老院、郭磊庄敬老院、新羊屯益寿园老年公寓,以及高新区上小站夕阳红老年公寓、四杰屯春雷老年公寓等养老服务机构,实地查看了养老机构的运营情况和老人生活状况,对我县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认真地调查、分析和研究。并于20**年6月29日,组织县政协常委视察了郭磊庄敬老院、杏园庄农村互助幸福院、新羊屯益寿园老年公寓、西红庙敬老院。从中总结了经验,发现了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关建议。主要有: 一、万全县人口老龄化状况和养老情况 (一)我县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程度较高

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10%,或者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7%,即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县常住人口211706人,其中60岁以上33885人,占16.01%,65岁以上23475人,占11.08%,无论使用那一年龄段,都已大幅度超过老龄化社会标准。我县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为:一是老龄化程度高,比全国平均水平(60岁以上占13.26%、65岁以上占8.87%)高出很多,也是全市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县区之一;二是老年人增速快,60岁以上老人以年均一千人以上的规模不断增加,“xx”期间极有可能突破4万人;三是空巢老人多,约占全县老人总数的37.82%。 (二)传统居家养老负担正在加重 社会养老主要存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形式,我县目前最主要的养老形式仍是居家养老,但由于各种原因,家庭的养老功能正在弱化。一是我县仍属贫困地区,还有部分群众没有脱贫,遭遇“未富先老”,低收入老年人无力承担各项居家养老支出。二是随着城市化、老龄化程度加重,多数子女难以平衡工作和照顾父母的关系,也难以找到

中国农村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模式分析

中国农村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模式分析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71%,农村老人约占全国老人的75%以上。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比城镇老人更为艰难。老有所养,一直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学术界和各级政府开始关注的课题。近年来,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滞后相适应,农村养老保障体制也自然游离于社会保障网之外,据统计,中国农村目前有97.6%的老人依靠家庭养老,而依靠退休金和集体养老的老人仅占 2.34%。人口老龄化给农民家庭带来的负担,抑制了农村消费和农民的购买力,也阻碍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这种状况不利于农村改革的进行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不利于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中国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现状和局限性 中国农村老人与城镇老人的显著区别在于农村老人没有退休金,而且农村老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极少,他们因年老疾病丧失劳动能力后,生活来源只能完全依赖子女,经济上靠子女供养,生活上靠子女照料,没有其他出路。目前,农村老人的生活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多代同堂型,既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老人与子孙同吃同住,共同生活,生产生活中的事物主要由子女决定,老人除了做点家务或照看孩子外,别无其他活动。有的家庭则沿袭古老的家族管理习俗,由老人做主,子女很少有个人财产。另一种是分居赡养型,既能够从事一

般家务的老人和子女分开居住,老人的责任田和口粮田交给子女耕种,生活费用由子女供应,女子定期把生活用品或现金交给老人,他们一般居住较近,感情联系较为密切。再一种是独立生活型,既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人,依靠承包田种植或家庭养殖等方面的劳动收入来养活自己。但老人一旦丧失劳动能力,这种生活方式就难以维持了。 家庭养老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伴随着古老的农业文明而出现的。在原始社会里,老年人并不是一开始就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尊重,那时候为了保存种群的生存和延续,老年人和无行动能力的人会被很残忍地杀害或遗弃。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剩余的生活资料足以养活老年人,赡养老人的孝文化才有了物资基础,而且在农业社会里,简单地耕作方式使老年人的经验和智慧受到尊重。社会统治者为了通过控制家庭而控制个人,把孝文化推崇到很高的位置,孝顺父母和家庭养老就逐渐成为基本的社会规范,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义务和责任。然而,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受利益的驱动,传统的孝文化观念和家庭养老方式开始日益瓦解,子女虐待老人和不赡养老人的现象不断上升。据《中华老年报》报道,山西省有关部门近4年接待来访的老人2万多起,在侵犯老年人利益的案件中,赡养权受到侵犯的比例最高,得不到家庭赡养的老人多是高龄、多病的农村老人,而这些老人恰恰是最需要照顾的。目前,在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经济还比较落后,农民收入较低,供养老人对中年夫妇来说是沉重的负担,尤其在老人生病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这时子女往往会更看重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不是遵从传统文化的要求尊老养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