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6闽南民居营造技艺

16闽南民居营造技艺

16闽南民居营造技艺
16闽南民居营造技艺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是发源于泉州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技艺,始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传播于闽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厦门,还有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

俗称“皇宫起”的官式大厝是泉州最为典型的类型,在泉州侨乡随处可见,其代表作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南安蔡氏古民居和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杨阿苗故居。

闽南民居属于中国院落式民居的一个流派,是民居形态中材料使用和结构技术最先进、构成因素最丰富、“礼”的层次最复杂和装修装饰最多样的一种类型。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分为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石作、油漆作、彩画、堆剪作等主要工种,其中大木作最为重要。工匠也按工种分类和分工,同样以大木作工匠为核心。

该技艺发源于泉州,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

早报讯 (记者张素萍)泉州南音、泉州李尧宝刻纸已入选世界“非遗”名录,但鲜为人知的是,泉州市博物馆发起参选的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也入选世界“非遗”!

记者昨日获悉,8月19日至20日,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颁证仪式暨保护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列入世界“非遗”名录,而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作为其三大技艺之一,也被囊括其中。

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国际古建筑修复师姚洪峰说,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以我国3个省的营造技艺“捆绑”在一起,联合进行申报的。福建省是其中之一,而泉州是福建省惟一参与并入选的城市。

其实,申报工作早在2008年前就开始了。“我们以杨阿苗民居为代表性建筑,制作了相关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用来介绍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说,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发源于泉州,工作人员以杨阿苗民居建造技艺为范本,“阐述”了该技艺。此技艺

是“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一个子项,也许就是它造成了该技艺入选世界“非遗”,但却长时间“养在深闺人不知”。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发源于福建泉州,始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代表。2009年,该营造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之一,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居住观念的改变,现代建筑正严重地挤压着传统木结构建筑以及相应的营造技艺的生存空间。近日,经过几天的走访,笔者发现目前闽南民居营造技艺的传承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烟炙砖”与“红砖白石”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发展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并由泉州流传至漳州、厦门,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地区。作为我国南方建筑技艺的代表,它不仅传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内容和形式,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反映了闽南的地方文化和经济社会生态。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可分为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石作、油漆作、彩画、堆剪作等工种,其中大木作是核心工种,主要负责木构架建筑中的承重结构,如柱、额坊、梁等,小木作是关于非承重木构件的制作和安装,如门、窗、栏杆等。瓦作是屋面工程,而堆剪作则包含灰塑、陶作和剪贴等工艺,主要用于装饰构件。

闽南民居的主色调是红砖色,是因其外墙广泛使用一种被称为“烟炙砖”的红砖,再辅之以白石、青石、原木色等。“红砖白石”相配,使闽南建筑显得既典雅气派,又不失活泼,颇富东方风情。另外,这里的民居外墙一般以块石和条砖穿插混筑,石块略退后,呈现出“出砖入石”的特点,这也是闽南建筑特色之一。泉州传统民居还有“光厅暗房”的特点,即正厅是祭祀祖先和接待客人的地方,宽敞明亮,两边的侧房则悬垂帘、开小窗,幽暗静谧。最让人称绝的是,闽南民居房屋内外的墙上、檐下、壁间和门窗等都装饰有精美的木雕、砖雕、漆雕和石雕,工匠们会采用透雕、浮雕和平雕等手法,精雕细琢麒麟、大象、花瓶、琴棋书画、诗书楹联等,意蕴“太平有象、四季平安、诗书传

家”,分外吉祥堂皇。

泉州市鲤城区的杨阿苗故居是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中的代表性建筑。它始建于1894年,至1911年才完工。这个建筑是三进五开间,主体建筑前辟一大庭院,两侧的东西梢间与东西厢房之间又各自形成两个直向小巧的庭院,俗称“五梅花天井”。整座建筑美观大方、宽敞明亮、雕饰精美,厅堂、壁垛上还摹刻着唐代颜真卿、宋代苏轼、明代张瑞图、清代吴鲁等书画家的艺术作品。“基本上达到了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艺术境界”,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人走了 一身绝技也就带走了

我国传统木构架建筑相比西方石结构、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来讲,整体耐久性较差、保存困难,这就使得木结构建筑的维修、翻建、重建频率很高。若相应的传统营造技艺消失,那么遗存至今的传统建筑,包括大量的文物建筑也终将消亡。遗憾的是,近年来闽南地区的古建筑营造市场虽渐趋繁荣,但能全面掌握这一技术的人却越来越少。因此,有专家说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传承人已步入“银发时代”,“往往是人走了,一身绝技也就带走了。”

在这一行里有一个远近知名的人物叫叶本营,他从事闽南民居建造、修复工作已有20多年,漳州南山寺、泉州少林寺、南普陀大殿等均由他参与主修。据悉,叶本营19岁开始学这门技艺,28岁开始带徒弟,十几年来已培养了二三十个徒弟。由于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全靠师徒之间口耳相传,没有图纸可参考,学习十分辛苦。如今,像其他非遗项目一样,很多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学这门老手艺。据悉,这几年为了能招到徒弟,叶本营还给徒弟们开起了工资。虽然政府和传承人加大了对后学的培养力度,但目前在闽南仍十分缺乏像叶本营这样富有实践经验的工匠。专家们都在担心,如果没有技艺精湛的古建老师傅,即便今后有施工图也难以确保实施。

借助现代技术做抢救性保护

在闽南建筑行业从业多年的泉州惠风堂文化艺术会所创始人张川河说,

除了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以外,借助电脑技术记录和保存传统工艺是当务之急,“因为师徒之间靠的是言传身教,既无相关书籍可参考,也无图纸做依据。如果再不做抢救性的整理和记录,随着许多老师傅离世,很多工艺都会慢慢失传。”

令人欣喜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针对这一态势,早已启动了“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三维数据库”建设,旨在利用先进的数字多媒体手段对传统建筑的构造、技艺等信息进行研究和建档,记录并演示其结构、比例和建造方式,依据从典型到特殊、从单体到群体的工作顺序建库。据悉,泉州古民居已被选为试点,杨阿苗故居营造三维数据库制作是其重点项目之一。

在调研中,笔者还发现建筑材料的更改也影响着闽南民居营造技艺的传承。过去,闽南沿海一带一般用牡蛎壳来砌筑民居外墙,墙体既牢固,又能防风挡雨,别具地方特色。但现在这一建筑材料已经很少用,能见到的牡蛎壳外墙基本上都是以前遗存下来的。过去闽南人也常常用壳灰、稻梗、红糖、糯米等配以一定比例的沙土,制成一种名为“三合土”的建筑材料。这种材料不但粘性好,而且不易老化,建筑可保存上千年,但现在这种材料也基本上被水泥取代了。除此以外,诗词、楹联的缺失也大大弱化了闽南建筑物的文化内涵。历史上,闽南传统民居装饰构件上的各种雕刻作品都十分强调“诗书传家”“琴棋书画”等意蕴,常可在门联上见到体现屋主家族历史、才华个性的作品,而现在基本都采用借引的对联,原创的已很少见。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是工匠师傅们在长期的营造过程中积累下的丰富的营建经验,经过千年的传承,它更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可谓博大精深。在今天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历史潮流中,政府更应加大对它的保护力度,决不能让这一独特的文化消亡。(陈美者)

闽南民居建筑技艺是发源于泉州惠安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技艺,源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行业的主流,传播于闽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厦门和港澳台、东南亚地区。 作为泉州民居最为典型的类型,俗

称“皇宫起”官式大厝的闽南民居在泉州侨乡随处可见,有三开间、五开间、带护厝、突山厅堂,两边对称,横向扩展布局,纵深有二落、三落、五落不等,以庭为组织院落单元,庭、廊、过水贯穿全宅,较多运用砖、瓦,多用石砌基础和红砖砌筑外围墙,穿斗木构架作承重结构,多采用硬山屋顶,弯曲起翘屋脊,脊角"燕尾式",代表作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南安蔡浅古民居和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鲤城区杨阿苗故居。 泉州地材以白色花岗岩称著,建筑装饰以石雕和木雕见长,闽南民居既有中国传统建筑对称、严整、封闭的性格,又具有华丽活泼、夸张矫饰的特征。其区别于外地民居的主要特点有:一、规制严谨风格独特。如披瓦覆壁筒屋面、飞燕戬尾屋脊,“出砖入石”墙体,堆砌的水车堵,色彩斑斓的镜面墙,白色花岗石衬托的红色烟灸砖等,为其他地区民居罕见。二、建筑构件配以饰件。石、木、砖雕广泛应用于脊吻、斗拱、雀替、门窗、屏风、栋梁等构件,基本上达到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艺术境界,体现 “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闽南建筑追求吉祥、和谐、堂皇的区域特征。 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城市改造及房地产建筑兴起,很多闽南民居被拆迁或损毁,传统建筑市场萎缩,加上现代建筑工艺的发展和传统建筑技艺师徒相承的传承模式,一些名师名匠及其传人或故世或改行或失传,闽南民居建筑工艺面临自然消亡的危险。惠安传统建筑是指源于福建惠安,以“皇宫起”官式大厝民居住宅类型为典型,是南派建筑的代表,它源起于唐五代,成熟于宋元,明清时步入巅峰,清末民国时名师鹊起、精品迭出,新中国成立后产业兴起、异彩焕发,成为闽南地区古建筑行业的龙头。 唐五代时期闽国(909—945年)闽王王审知妃黄厥系惠安后边村人,闽王对其宠爱有加,因而特许其按皇宫的规制和外形在家乡大兴土木,从此,“皇宫起”便成为当地建房兴宅趋之若鹜的模仿样式,至而向外传播,影响了泉州、漳州、厦门等闽南地区以及港澳台东南亚等地区。“皇宫

起”官式大厝有三开间、五开间、带护厝、突山庭堂,纵深有二落、三落、五落不等,以庭为组织院落单元,庭、廊、过水贯穿全宅。规制布

局以大门中线为中轴线,两边对称,横向扩展布局。最大特色是穿斗木构架作承重结构,“墙倒屋不倒”。屋顶造型一般有硬山式顶、悬山式顶、歇山式顶,以硬山式居多,弯曲起翘“燕尾式”屋脊。还有木石雕刻,油漆彩绘。 “皇宫起”官式大厝在继承中国古典建筑精髓的同时,汲取闽南地域文化中的独特养分,从而在建筑结构、建筑装饰、雕刻题材和用材选择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特长,石、木、砖雕广泛应用于脊吻、斗拱、雀替、门窗、屏风、栋梁等构件,基本上达到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艺术境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深刻内涵,形成闽南传统建筑独特的风格。 “皇宫起”官式大厝还常是一个家族或族姓繁衍生息、祭祀先祖之地,其“燕尾归脊”寓意燕子(子女)不管飞出多远总要归来,这种思想在华人华侨中影响深远,成为海外侨胞认祖归宗、血脉相连割裂不去的一种思乡情结,是维系中华民族千年血脉的精神纽带。 历代以来,惠安传统建筑业多属家庭型或地域型的个体工匠组合,或父子相携,或师徒相从,农忙耕作,农闲打工,活动范围相对狭窄。一些稍有规模的工程则由掌场工匠临时募集民间泥瓦、木、石匠工分项承建,临时组合,完工即散,没有固定的组织。这种传统的建造技术全凭“掌高尺”的师傅凭借丰富经验指挥工匠施工,其技术的传承依靠口传心授,没有固定的教材读本和图纸,一般传男不传女,随着一些拥有较高技术和丰富经验的老师傅的相继去世,其传人或改行或进入现代化建筑行业,这种传统的建造技术面临失传和绝传的危险。蔡浅古民居建筑群位于南安市官桥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浅,又名蔡资深,南安人,清朝光绪年间著名的旅菲华侨,封赠资政大夫。古厝群于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兴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全部完工,前后历经52年,现存建筑有13座汉式古大厝(第宅),2座宗亲祠堂已倒塌。占地面积约100多亩。大小房间400间,坐北朝南。每座大多为二进及三进五开间,各有护厝,或东西两边双护,或单侧一护。主体建筑为硬山及卷棚屋顶,上铺红瓦及筒瓦,燕尾形屋脊,穿斗式木构架,座座既有独立门户,又有花岗岩石条

铺筑成石路石埕相连着成群建筑,既作路,又作晒谷场,以及休息时闲坐、纳凉等活动之地。厝间有2米宽的防火通道,俗称火巷,小路两边都有明沟作排雨水用。该建筑座座屋脊高翘,雕樑画栋,门前墙砖石浮雕,立体感强,窗棂 雕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是明清时期官式大厝的典型代表。 官式大厝也称“ 皇宫起 ”(按皇宫式样建造的大厝),是泉州传统民居的典型。大厝的布局体现闽南建筑文化的“风水”玄理,具有按中轴线对称排列和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等特点。其间数取奇数 ,一般作三开间或五开间 ,进深有一进、二进、三进 ,乃至四、五进。如二进三开间大厝, 是由“下落”( 或“前落”)、天井及两厢、“上落”三部分组成。大门左右各有一间下房 ,合称 “ 下落”。“下落”之后为天井 ,天井两旁各有一间厢房(或称“崎头”)。过天井为主屋正厝,中间是厅堂及后轩 ,其左右各有前后房四间(俗称大房、后房),是住室和起居间 ,合称“ 前落” 。厅堂是奉祀祖先、神明和接待客人的地方 ,面向天井 ,宽敞明亮。卧室房顶天窗甚小,房内幽暗,体现“光厅暗房”泉州传统民居的特点。“上落” 的房间也有讲究 , 以东大房为尊 。大厝前加门庭,东西两侧及后轩外面 ,或加护厝,有单护厝、双护厝、环护厝之分,作卧室或杂物储藏间 。门庭四周筑起围墙 ,成为一个封闭型规整独立的建筑群。大门要逢大事才启开 ,平时由两侧边门进出 ,大门入门处正中又有木板壁 ,或置屏风。厅口、天井、厢房、墙础、台阶、门庭等铺砌平整条石 ,四周墙面贴砌红砖并构成吉庆喜彩图案。大厝屋顶多为悬山式曲线燕尾脊 ,屋面铺设红瓦间瓦筒 ,檐口装配瓦当和滴水。下房、厢房、护厝等次要房屋 ,则多为硬山式屋顶或马头式山墙。 以蔡浅古民居为代表的闽南传统营造技艺,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并见证闽南建筑文化和台湾建筑文化的传承关系。

传承与发展_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新诠释

传承与发展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新诠释 Inherit and Develop ——The New Annotation of the Minnan Tradition Common People Residence Construction 文 / 陈琦 陈秀莲 Chen Qi Chen Xiulian 陈 琦 厦门市规划局建筑工程管理处 副处长 厦门市城市雕塑管理办公室 副主任 国家注册规划师 陈秀莲 前传媒工作者 筼筜书院建筑设计总平面图-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之美

2010 09 A+C XIAMEN P069 一、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特点 福建的传统民居主要有四种,即:土楼、 土堡、红砖和灰砖。福建民居作为我国传统民 居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平面布局、结 构体系、外部造型及细节装饰等方面,既保持 中轴线对称、院落组合、木构承重体系和坡屋 顶等我国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共同特征,又由 于福建所处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文化 等方面的特殊条件的影响,而逐渐形成自己独 特的地方风格,在我国民居中独树一帜。在这 四种民居中,以红砖民居(也是闽南地区特有 的)最为靓丽。闽南传统民居建筑(即红砖民 居)素有“闽南地上文物”之称,蕴含着丰富 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其充满闽 南地域特色的飞檐翘角、独具闽南风格的砖石 墙、成熟的砖雕工艺、精湛的木雕工艺、具有 象征意义的墙体彩绘等艺术形态,无不体现着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布局之美、结构之美、装 饰之美及文化意蕴之美。 1、闽南传统民居建筑布局之美 (1)中轴对称,主次分明。在一条纵向 轴线上,布置一系列重要建筑,并左右对称地 布置其他附属用房和院落,组成一幢严谨对 称、主次分明的完整建筑群。 (2)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院落,是 以三面或四面房舍(围墙)围合而成的。以院 落为基本单元,进行群体组合,是我国民居建 筑布局的又一个共同特征。在闽南传统民居建 筑中,院落的主体是厅堂,而不是庭院,这是 和常见的北方四合院民居的主要差别之一。 (3)宽敞的廊、厅,贯穿全宅。闽南地 区太阳光强烈而且多雨,气候湿热,人们需要 长时间的户外活动。檐廊厅堂,既能遮阳避 雨,又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从而成为人们活 动的主要场所。因此,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一般 都使宽敞的檐廊与厅堂相连结,以构成全宅的 通道。其面积约占全宅的一半,有时甚至更大 一些。 2、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结构之美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主要建筑结构由木 作、瓦作和石作构成。其中,木作是建筑的 “主角”,分“大木”、“小木”。“大木” 是结构性的,包括斗拱、构架等;“小木”则 筼筜书院主体-讲堂顶部装饰

发现之美——闽南民居的砖石墙

发现之美——闽南民居的砖石墙 图文/泉州师范学院美术系黄坚教授 砖作为建筑用材由来已久,开始时它大多是出现在墓室中。在汉代,砖雕、砖画已有相当的水平,可它多数作为王公贵族墓室的装饰深埋于地下。明代制砖的质量和加工技术都有很大的提高,于是在民用建材普遍推广砖材这种趋势下,砖作为建筑材料开始广泛应用,从地下走到地上,从贵族到平民,有一个很大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同时也带来了审美观念和样式的变革。另外由于闽南作为石材产地,花岗石在建筑上也是应用较广的一种材料,最终这两种材料在历史长河中终于走到一起,加上广大工匠们独具慧眼的创造精神,促使闽南民居在墙面形式方面有别于其他地区民居的墙面。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的角度来说,并没有一种极张扬的、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有自己的特色。从审美的角度看,闽南的红砖墙反映着其地域的风格特性,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以红砖作为基调主色,是闽南的显著特点。比如出砖入石,它也有演变为“出砖入砖”,审美元素不变,只有材料上的改变。从整体上看,乱石墙和整石墙中结合红砖,这种砖石结构的混用,在墙面上就呈现了一种变化的多样,但这种多样化同时也体现一种共性——闽南民居建筑样式。 闽南民居建筑的砖石墙在装饰上有哪些特色呢? 闽南民居墙的构造和装饰的最大特点是墙石混砌,即“出砖入石”,它就是砖与石两种不同材料的混砌,其造成一种装饰美感在于石的表面与砖的表面产生质地的对比,石块作为面、点,而砖缝作为线,这之间产生点、线、面的组合,那么这种点、线、面组合,某种程度上产生一种整体面积上的韵律,这是其一;第二,白色花岗岩与红色清水砖在色彩形成既和谐又对比的效果,对比存在于明度上,和谐却体现在它的白石并不是纯白的,而是带点灰色的白,白灰色作为“面”本身能起一种缓冲的作用,在对比中表达和谐,在和谐中表达冲突,这种矛盾的解决也是砖石墙的特点之一;在谈到色彩时,红砖白石形成红白相间的墙面视觉效果,我们认为,青石、红砖加上一些装饰的边线图案,在阳光照射下,这些色彩能与周围环境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响亮又有调和,具有一种亲和力。第三,闽南民居大多采用清水墙勾缝的形式,其规则的砖缝与不规则的石头之间又形成一种对比,这是“线”“面”之间的对比关

传统民居解读及其传承意义探析--以闽南民居为例

传统民居解读及其传承意义 探析——以闽南民居为例 论文关键词:传统民居;闽南民居;传承意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民居是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活中提炼创造的,在此过程中,结合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出了无数优秀的民居建筑。如何传承这些民居建筑中的优秀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社会,是设计师应注重研究的领域和课题。本文以闽南民居的研究为着眼点,阐述学习传承传统民居的意义。 1引言 在当今国际经济、文化日趋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建筑、景观、室内设计亦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趋同化的趋势。如何在规划中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本土传统民居优秀的特色,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设计体现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景观显得特别重要。做为一个环境艺术的学习和研究者,在本土传统民居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显得日渐式微而感到遗憾的同时,深感有责任就此课题进行探讨。 2闽南红砖传统民居的解读 单德启在他的《人与环境一一中国传统民居聚落基本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一文中,用英文中的“本土的”(vernacular),“传统住宅”(traditional rcsidcnce),“没有建筑师的建筑”(archetecture without archtect),对“传统乡土民居”的含义进行l}释。n]现仅以笔者当下生于斯长于斯的闽南民居为例,就其内部空间形态、外观特征、色彩特征、装饰符号、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探讨其对于今天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重要性。[z]闽南红砖民居通常指的是用本地特制的红砖结合本地石材和工艺、融合了中原文化及闽南海洋文化的精神而建造的大膺a "詹”是闽南方言,就是通常所说的“房屋”。 1 .1闽南红砖民居的空间构成形式 闽南红砖民居一般为单层,其布局以中轴线分布;呈“向心围合式“;左右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正中间有天井,中设厅堂,一般摆放祖宗神位,前设石煌,两边为厢房,左为大。在闽南方言里,几进一般也称作“几落”,如“三落大膺”的说法,指的即是三进的大詹。 1 .2闽南红砖民居的色彩分析 1.2.1主色调 闽南红砖民居以红色为主色调。究其心理及传统因素,红色是中国传统象征意义文化中举足轻重的色彩,红色在几千年的中原传统文化中,象征喜庆、顺利、成功或受人重视、欢迎。“闽南红”呈现的便是一种带有喜庆的红色,它代表了闽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乐观向上,奋发图强的生活态度,使闽南人对传统文化中代表喜庆、吉祥和朝气的红色情有独钟,并将红色作为建筑主色调延用至今。 1.2.2辅色调 闽南红砖民居中的白石、青石、原木色及饰作的辅助色,与砖红主色调相辅相成。可以说,闽南红砖民居的色彩搭配无论从建筑本身,还是置于在自然的大环境中,都显得既端庄典雅又活泼灵动。 总之,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绿水之间那一栋栋具有典型的闽南特色的红砖民居,犹如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画中一枚枚朱砂色的印鉴,它与环境显得统一而又有变化。 1.2.3闽南红砖民居的装饰符号

16闽南民居营造技艺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是发源于泉州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技艺,始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传播于闽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厦门,还有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 俗称“皇宫起”的官式大厝是泉州最为典型的类型,在泉州侨乡随处可见,其代表作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南安蔡氏古民居和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杨阿苗故居。 闽南民居属于中国院落式民居的一个流派,是民居形态中材料使用和结构技术最先进、构成因素最丰富、“礼”的层次最复杂和装修装饰最多样的一种类型。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分为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石作、油漆作、彩画、堆剪作等主要工种,其中大木作最为重要。工匠也按工种分类和分工,同样以大木作工匠为核心。 该技艺发源于泉州,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 早报讯 (记者张素萍)泉州南音、泉州李尧宝刻纸已入选世界“非遗”名录,但鲜为人知的是,泉州市博物馆发起参选的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也入选世界“非遗”! 记者昨日获悉,8月19日至20日,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颁证仪式暨保护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列入世界“非遗”名录,而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作为其三大技艺之一,也被囊括其中。 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国际古建筑修复师姚洪峰说,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以我国3个省的营造技艺“捆绑”在一起,联合进行申报的。福建省是其中之一,而泉州是福建省惟一参与并入选的城市。 其实,申报工作早在2008年前就开始了。“我们以杨阿苗民居为代表性建筑,制作了相关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用来介绍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说,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发源于泉州,工作人员以杨阿苗民居建造技艺为范本,“阐述”了该技艺。此技艺

闽南传统建筑

闽南传统建筑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闽南建筑—屋顶 这次将闽南传统建筑的屋顶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和设计方法的视角,对闽南传统建筑屋顶进行研究。就是对其形态、构造、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研究,分别对各个部分的形态、构造、施工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了分析。首先对闽南地区的人文和地理环境因素做介绍。 一、源远流长的闽南建筑文化 东汉时期,闽南地区还是一片荒凉之地,文化状态也处于最原始的状态。大量的民族人口迁移带来了新的中原汉文化。具有多元性的中原汉文化逐渐成为了闽南文化的主导。历史记载中汉民的多次迁移,还有闽南地区依山傍海的独特的地理特征,以及儒学、释、道家这三大文化的交流汇集,受这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了闽南文化。 南北朝时期的泉州已有不错的发展程度,而到了宋朝,泉州港成为了世界着名的贸易大港,名扬内外。这时的泉州凭借着海洋经济的繁荣发展,早期的闽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达到了顶峰。外来的西方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等都开始了融合的过程。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华侨文化,更是对后期的闽南民居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闽南民居建筑色彩中多以红砖为主旋律,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渊源。据专家推断:闽南地区开始出现红砖建筑是在宋元时期,随后开始日趋流行起来,红砖也成为了闽南地区所独有的一种建筑材料。所以说,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是在历史的积淀和闽南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并逐渐发展、成熟。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上看,并不是类型化千篇一律的,也不是张扬、个性的形式,它在屋顶的装饰和美化美学角度上,有着较为特殊精彩的表现。闽南民居建筑的屋顶装饰从审美的角度上体现了闽南地域的风格和特性,这就是所谓的闽南风格建筑。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特征与营造工法技艺解析-蒋钦全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特征与营造工法技艺解析 福建省泉州市古建筑有限公司董事长蒋钦全 日期:2012年11月8日 关键词:红砖民居特征营造技艺 摘要:民居是人类赖以生栖、衍繁、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有形建筑实体(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居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载体,它折射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活式样和文明程度,并以其多元性、多样性的特质丰富了文化遗产宝库。探究发掘,保护传承传统民居文化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结合长期的营造实践,就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的特征与营造工法技艺试加解析。 一、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略述 红砖建筑在西方建筑中司空见惯,“红砖洋房”也成为西洋建筑的一大特征。而历数中国各地各民族各流派的民居建筑,多使用青砖青瓦,形成中国传统民居沉稳、清雅的特色。惟独闽南传统民居异于其它地区民居,普遍使用红砖红瓦,《砖块斜叠成黑线的独特图纹》形成独有的“红砖建筑”与“红砖文化”。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建筑有着久远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是由闽南地区特定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造就的。闽南地区粘土中三氧化二铁(Fe2O3)含量很高,烧制成的青砖,颜色呈土黄色,色感观感难看。若烧制成红砖,色彩纯正,特别耐看。而红色正迎合闽南人热情豁达、喜好吉庆祥和的秉性,因而“红砖建筑”就应运而生,传承光大。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图1)独具鲜明的个性与特色,砖(石)木构造、红砖白石、坡屋顶燕尾脊、靓丽堂皇是其主要建筑元素与普遍特征,而又以红砖最彰显个性。“红砖”泛指釉面砖、花头砖、火垫砖、花砖等系列规格砖,广义上还包括屋面、地面用的红地砖、红瓦等主要建材(俗称“红料”),构造成闽南传统民居的风韵。红砖建筑根植闽南,经久不衰,并伴随闽南人的足迹,远播海内外,成为闽南籍华人的精神家园。 二、闽南传统红砖民居与其它民居异同分析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作为民居,它与中国各地传统民居的共性是显而易见的。 从民居的形制布局上看,闽南传统红砖民居主要形式是四合院(图2),其保留了许多古代中原地区民居建筑的特点,这与闽南先民迁徙的历史密切相关。 从民居的结构系统看,闽南传统红砖民居通常为砖木、石木或混合结构,木构系统抬梁式、穿斗式并用以穿斗网状式为主,这与各地的民居建筑构造的不同在于穿斗网状式之结构的技术内涵。 从民居的营造工序、主要工法看,闽南传统红砖民居营造以大木作匠师为首“领场”统筹安排、指派各工序、工种的施工组织系统,与各地的做法相近或相通。

闽南古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装饰

闽南古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装饰 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经济学 严志成学号:101205025 闽南与台湾有着深厚和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文化、习俗一脉相承。以砖木石结构、红墙赤瓦的传统古厝民居最为典型和常见。被称为“红砖民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遍布闽南的厦门、漳州、泉州的大部分地区和台湾西半部及金门、澎湖。涵盖了闽南语族的分布地区。明、清时期。随着大量闽南居民迁移、开发台湾。闽南民居在建造风格和建筑材料上对台湾民居产生了举足轻重和深远的影响。闽台两地不仅在血缘和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相通相近。同风同俗。而且在古厝民居形式及风格上传承有序。自成体系。形成了鲜明个性。 一、布局形式 常见的闽台古厝民居形式有一条龙式、三合院式、四合院式、多护龙式及前后多落。进。式等。 1. 普遍形态为“一条龙”式。即一字形排开的三开间或五开间。中间。明间。为稍大的厅堂。两侧。次间。为卧房。俗称“正身”。两旁加盖较低的附房。梢间。。则为杂物间。 2. 在“一条龙”左、右两侧垂直向前分别加盖一、二间较低矮的榉头。护厝。。作为储存农用杂物的什物间或作为厨房、书房。偏厅。。整体平面形成“凹”形。中间空地用作天井。即“深井”。前部围建院墙、院门。这就形成了闽台古厝最基本形式——三合院式。俗称“一落大厝”。也是闽台古民居中数量最多的类型。闽台地区古厝民居建筑的“一进”称为“一落”。如“三进”则称“三落”。 3. 四合院式是指在三合院的基础上将天井前的院墙、院门改建成大厝。形成前、后二落古厝与左、右两侧榉头的合围形式。二落以上规模古厝才称大厝。 4. “二落带护龙”形式为闽台较富有家庭常用。它是在四合院的外围左、右两侧各围建一列纵向且稍矮的房屋。护龙。。护龙也划分成前、后两部分。各部分均由小厅、房组成。附带一小天井 从而构成了相对独立、封闭的单元居室——小合院。这样就形成了以中央为核心的大合院和四周对称的四个小合院的“四菜一汤”形式。护龙指建于合院外围的左、右两侧。面朝中央合院的连排房间。由多组小厅、房组成。屋顶相对较矮。多为马鞍脊。因形如长龙并围合 .护拥着中央的大厝而得名。典型的“二落带护龙”形式。大厝一般面阔三间或五间。中为厅堂。两侧厢房。前落的厅堂称门厅。为一般会客用。后落的厅堂称正厅。正厅后部有寿屏。设神龛神祖牌位。为祭祖祭神场所。寿屏两侧为甬门。过堂门。。前落正面通常为横向的檐下步口廊和凹寿门 后落正面前部为宽大的檐下廊道。廊道两端开侧门。大厝内部通过前落大厝正面的凹寿门。正门。和护龙正面的过水门。边门。或侧门或后门。大型古厝才有。进出。大厝的内部的联系以檐下廊道为纽带。除中央大合院天井四周的檐廊和步口廊。还有大厝中部与护龙相连通的过水门、过水廊。巷门、角门。。以及护龙檐下贯通前后的步口廊。虽然大合院与护龙之间、护龙各单元之间均建墙 设门或隔以窗墙。形成相对闭合独立。但这种“以中央为主体”、“分住不分家”的建筑布局结构。仍然体现出几千年来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它不仅维系了大家庭的亲缘、血缘关系。保证了各宅院和小家庭起居的私密性。也增强了住宅的安全防卫系数。 5. 富庶的大家族往往建造多护龙式和多院落式的大型古厝。即在三合院和四合院的左右两侧增建多达数列的护龙。有的后部加建横向长排屋。后界。。更有由多组带院落的大厝组成。形成数列并排、进深达六落的大规模房群。其纵横交错。形如棋盘。正所谓“大厝九包五。三落百二门”。 二、建材与建造 闽台古厝民居的建材上广泛运用白色花岗岩石、红砖和青斗石。辉绿岩。。古厝中石构件无处不在。从石“埕”。庭院。、天井、石砛、石阶、到“柜台脚”、高腰墙裙、条石墙体。门框窗框、窗台以及柱础、抱鼓石、栏杆。甚至到石制梁柱、石板楼面、石条悬挑楼梯等。闽南地区花岗岩蕴藏丰富。质地优良。以白亮细腻的“泉州白”最为上乘。闽南山体丘陵众多。石料开采便利。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各种建筑。并将石材作为商品货物通过海

闽南传统文化(20200521104619)

《闽南传统文化》心得 对于闽南传统文化以前只是知道一个大概,通过这次的延津之行,我对闽 南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更深的认知。闽南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其内涵除广义中也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文化及方言等。 自统一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与闽南大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晋时期,大批汉民迁入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 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宋元时期,成为“”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动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明清时期,商人和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 化进一步得到繁荣。从闽南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窥见闽南文化是经过一代代闽 南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挖掘、弘扬、创造,并吸收采纳了、文化、西方文化等 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合理因素,有机地融入了其体系内,孕育、发展起来的,它具 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文化,起源于。系指生活在南部地区的人(主要是人)共同创造并一代代传 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分布范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被誉称的“厦、漳、泉金三角”,即现辖的、、各区、市、县(原辖待统一)。 它具有的特点有:1、闽南文化具有传统性、连续性特征。这除了继承连绵 不断的外,闽南文化自身的传统也是连绵不断,且不断发展。2、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特征。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如建筑文化中除以“宫殿式”古大厝、临街骑楼为主流建筑外,也可见到、中西合璧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侨乡特 色建筑等。3、闽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这在宗教信仰(多种宗教)、 民间信仰(多神)、建筑、戏剧、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戏剧方面,多种剧种 并存,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交相辉映,即便同一剧种,也是各种流派,各种 技艺争奇斗艳而竞相发展。又如方言方面,在闽南语中容入一些马来语等。再如在泉州还可看到阿拉伯文与汉字并排的春联。4、闽南文化中的方言具有古老性 独造性特征。语言大师曾说过,闽南话是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它不仅形成历

闽南传统民居的对室内设计的意义

闽南传统民居的对室内设计的意义 文章摘要: 本文主要是介绍闽南传统民族的装饰材料、装饰手法、装饰的特点,通过对其进行分析、总结,思考传统建筑的语汇对当代室内设计的启示,探索既有新意又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室内设计装饰。 关键词: 闽南建筑建筑装饰室内设计 传统室内设计是民族的,精神的文化,是传统习惯和精神追求的体现,在经过岁月的洗礼中,这种精神作为精神遗产代代相传 室内设计作为继承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一方面朝向趋向智能化和现代化方向,另一方面传统的式样和传统文化的精神越来越受广泛的关注。掀起一场新古典的室内风格。从传统建筑中吸取精华,利用现代的材料和构成方法重新构筑,可以带来具有新意和地方特色的室内装饰。 在闽南人看来,住宅在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房子的建造,无论是结构还是装饰,都可以看得出前人的认真和细致。闽南的传统室内环境有着传统建筑的一般特点,也有其比较独特的色彩和地方特色。装饰是闽南建筑最具特色的地方,也是最能体现所处时代的工艺水平和经济状况。 闽南传统民居大多采用合院式,内部比较宽敞,朴素端庄。主体部分中线对称。公共空间比较宽敞,主体的中心是大厅,用于会客和祭祀,举办各种活动,如婚丧嫁娶、寿庆添丁等。建筑的功能划分非常明确,突出了动静,主客对比。主体的大厅往往是开放型,从进入大门就可以直接看到整个大厅,体现教长的景深,大厅对于庭园借景,视野开阔、景观良好。 (一)闽南传统室内装饰的形式 木雕:梁架、斗拱是木雕的集中体现,既是结构体,又是装饰构件。纹样题材广泛,有龙凤 纹、草木纹、结构清晰,色彩华丽。斗拱在传统建筑中不仅满足了功能结构,而且还具有视觉上的审美。斗拱和屋顶的木线条有粗细、方圆的不同排列,构成具有现代意味的内部空间。在传统室内中,厅堂木架上往往有些装饰的雕刻,以花草图案为主,使用黑色,红色及金色装饰建筑构件,局部还有彩绘和金箔的使用。

闽南红砖民居调研报告.

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调研报告

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调研报告 (建筑学14-1 潘洁 14041610111) 摘要:民居,包含了居住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由此联生出多种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在闽南地区,就分布着样式不同的四种民居建筑:土楼、土堡、红砖民居和灰砖民居。在这其中,以土楼最有特色,红砖民居最为靓丽。闽南地区的红砖民居,多以红砖为墙,花岗石为基座,另外有木石的透雕、漏雕、圆雕浮雕图饰和非常精美的砖雕、木雕等特色工艺。 关键词:闽南、红砖民居、建筑特点、建筑装饰。 1.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的文化背景及内涵 闽南在地域上包括厦门、漳州、泉州、龙岩等地区,其内分布着多种类型的民居建筑,如土楼、土堡、灰砖民居以及红砖民居。其中最为靓丽的红砖民居,最初出现是在宋元时期,其外观色彩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后期的红砖建筑主要由归国华侨出资修建,他们早年出洋多因生活所迫,在人地生疏的异国含辛茹苦地打拼,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兴业旺家,所以一旦事业有成,他们就迫不及待地衣锦还乡,不惜巨资修建豪宅[1]。又因为红砖是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建材,并且其所呈现的红色在中国是一种宫廷色,喜庆色,所以红砖大厝在当时大批建成,形成了特色的建筑群落。 闽南的红砖厝民居建筑大多是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院落式组群建筑,在建成加工过程中运用美学原则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 图1.闽南红砖厝外观示意图

审美价值,同时又隐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宗教意识,蕴含了人们对生活美满幸福、吉祥如意的祈愿[2]。 2.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样式特点 2.1.红砖厝民居的形制 从纵向看,二进(落)形成一个四合院,平面成口字形;三进形成二个四合院,平面成日字形;四进形成三个四合院,平面成目字形。还有五进四院的超大规模建筑。进(落)的两旁,建有护厝(龙),通常为左右各一座,也有左右各两座的,称“双护厝”。

闽南传统建筑

闽南传统建筑

————————————————————————————————作者:————————————————————————————————日期:

闽南建筑—屋顶 这次将闽南传统建筑的屋顶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和设计方法的视角,对闽南传统建筑屋顶进行研究。就是对其形态、构造、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研究,分别对各个部分的形态、构造、施工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了分析。首先对闽南地区的人文和地理环境因素做介绍。 一、源远流长的闽南建筑文化 东汉时期,闽南地区还是一片荒凉之地,文化状态也处于最原始的状态。大量的民族人口迁移带来了新的中原汉文化。具有多元性的中原汉文化逐渐成为了闽南文化的主导。历史记载中汉民的多次迁移,还有闽南地区依山傍海的独特的地理特征,以及儒学、释、道家这三大文化的交流汇集,受这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了闽南文化。 南北朝时期的泉州已有不错的发展程度,而到了宋朝,泉州港成为了世界著名的贸易大港,名扬内外。这时的泉州凭借着海洋经济的繁荣发展,早期的闽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达到了顶峰。外来的西方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等都开始了融合的过程。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华侨文化,更是对后期的闽南民居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闽南民居建筑色彩中多以红砖为主旋律,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渊源。据专家推断:闽南地区开始出现红砖建筑是在宋元时期,随后开始日趋流行起来,红砖也成为了闽南地区所独有的一种建筑材料。所以说,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是在历史的积淀和闽南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并逐渐发展、成熟。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上看,并不是类型化千篇一律的,也不是张扬、个性的形式,它在屋顶的装饰和美化美学角度上,有着较为特殊精彩的表现。闽南民居建筑的屋顶装饰从审美的角度上体现了闽南地域的风格和特性,这就是所谓的闽南风格建筑。 二、闽南建筑屋顶屋脊的特色

(完整word版)闽南传统建筑

闽南建筑—屋顶 这次将闽南传统建筑的屋顶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和设计方法的视角,对闽南传统建筑屋顶进行研究。就是对其形态、构造、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研究,分别对各个部分的形态、构造、施工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了分析。首先对闽南地区的人文和地理环境因素做介绍。 一、源远流长的闽南建筑文化 东汉时期,闽南地区还是一片荒凉之地,文化状态也处于最原始的状态。大量的民族人口迁移带来了新的中原汉文化。具有多元性的中原汉文化逐渐成为了闽南文化的主导。历史记载中汉民的多次迁移,还有闽南地区依山傍海的独特的地理特征,以及儒学、释、道家这三大文化的交流汇集,受这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了闽南文化。 南北朝时期的泉州已有不错的发展程度,而到了宋朝,泉州港成为了世界著名的贸易大港,名扬内外。这时的泉州凭借着海洋经济的繁荣发展,早期的闽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达到了顶峰。外来的西方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等都开始了融合的过程。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华侨文化,更是对后期的闽南民居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闽南民居建筑色彩中多以红砖为主旋律,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渊源。据专家推断:闽南地区开始出现红砖建筑是在宋元时期,随后开始日趋流行起来,红砖也成为了闽南地区所独有的一种建筑材料。所以说,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是在历史的积淀和闽南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并逐渐发展、成熟。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上看,并不是类型化千篇一律的,也不是张扬、个性的形式,它在屋顶的装饰和美化美学角度上,有着较为特殊精彩的表现。闽南民居建筑的屋顶装饰从审美的角度上体现了闽南地域的风格和特性,这就是所谓的闽南风格建筑。 二、闽南建筑屋顶屋脊的特色

闽南民居建筑节能手法的古法今用-以门传统建筑为

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第四屆台灣建築論壇-智慧化建築與生態城市 建築論壇集 二○○七年十二月廿十二日閩南民居建築節能手法的古法今用 -以金門傳統建築為例 孫勝輝* 陳俊芳** 吳建忠** 一、緣起與目的 在印象中傳統的閩南式建築總是冬暖夏涼,令人感到很舒適。尤其在機械文明不發達的時代,人們傳承下來的建築智慧,到底用了那些因地制宜的巧妙手法,令人感到好奇與興趣。而這些手法有那些能古法今用,用以達到節能的效果,更是值得研究的對象。 金門自古以來人文會萃,閩南建築極具特色;尤其金門更為遠渡南洋經商的僑鄉,許多地方出現了融和南洋風格與閩南特色的「洋樓」建築。由於早年實施軍管,身為戰地金門因此也保留了大部份極具地方特色的建築。本研究以民居為對象,包括閩南式建築與洋樓,從其建築配置及建築單元組件,探討其節能手法。希能「去蕪存菁,古法今用」找出現代建築能適合閩南一帶氣候適居的設計手法,用以作為兼具亞熱帶濕熱自然環境及傳統特色的示範民居。 關鍵詞:閩南民居、歷史建築、綠建築、節能 二、金門閩南建築特色 (一)合院式民居 1. 建築配置:合院式,一層樓,建築物圍塑中庭,中庭形成陽光地,有通 風、採光及雨水效益;私密性高。 2. 建築物方位: 朝向南、西南、東南。 3. 屋頂:兩坡水斜屋頂、紅瓦片木構架。受木梁腐朽影響,屋頂年久易變 形坍陷,屋瓦及填土變位漏水,兩相循環更形惡化。 * 孫勝輝建築師/孫勝輝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 陳俊芳建築師/陳俊芳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 ** 吳建忠建築師/吳建忠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福建省建築師公會理事長

4. 牆壁:基座為花崗石,牆面為紅磚;或基座為紅磚,牆面為灰泥;也有紅 磚瓦石混合。牆面少凹凸變化,基座防水耐撞擊,耐久性高。 5. 外牆開口:開口小、花崗石窗框及窗柵,為防盜但採光通風面積小,須 加紗網防蚊蟲。 6. 面向中庭之外牆:木門開口較大,牆身上方與屋頂相交處有通氣口;花 崗石窗框及窗柵。以通風採光為主,前後廳開口大光線充足,兩側房間開口小光線較暗。 7. 鋪面:中庭為花崗石材或陶質地磚,室內為陶質地磚。收邊材為花崗 石。公共空間為斜鋪;私密空間為正鋪。止滑透水性佳,起南風地面時不積水。 圖1 合院以建築物圍塑出中庭 圖2有壽廳及左右廂房的合院建築 (二)洋樓民居 1. 建築配置:單體式二層樓,圍牆及庭院圍塑建築物,無中庭形成陽光地, 通風、採光由建築外殼開口獲得。 2. 建築物方位:向南、西南、東南。 3. 屋頂:兩坡水斜屋頂、正立面有山頭型圖案造型。與合院民居一樣有屋 頂塌陷的共通情形。 4. 正立面外廊立柱:分為五腳基、出龜及三凹壽,一二樓均有外廊可遮陽 擋雨及具半戶外活動功能。 5. 牆壁:與合院式材料多相同。基座為花崗石,牆面為紅磚;或基座為紅磚, 牆面為灰泥,牆面少凹凸變化,基座防水耐撞擊,耐久性高。 6. 外牆開口:開口較大、花崗石窗框及鐵製窗柵。為防盜,採光通風面積 小,須加紗網防蚊蟲。有玻琍及百葉窗

闽南民居建筑特色赏析

闽南民居建筑 闽南民居从建筑形式的角度说,并没有一种极张扬的、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我们在认定建筑的要素时,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谈,即空间性、实用性、物质性和审美性。从审美的角度看,闽南的红砖墙反映着其地域的风格特性,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是有多方面的因素,虽然我们现在已无法追溯其产生的渊源,但我们从整个中国建筑史了解所知,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混砌和墙面的装饰及色彩纹样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它独特之处,因而有学者认为这个区域的民居是属于“红砖文化区”。 闽南砖墙是属于实砌砖墙,但上面所说的石建筑也同时存在,于是闽南民居中其墙面的最大特色是在于它能如此协调地混合着砖和石,并在混合中隐藏着艺术化的本义。挖掘闽南民居中砖石墙审美性元素时,特别是砖石墙里面所蕴含的审美样式、装饰图式,某种角度说,对我们现代全球化中本土文化的保持和理解是极富现实意义的。虽然也有学者认为福建民居有海洋文化的痕迹,特别是闽南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海外交流繁多,多文化之间影响痕迹明显,但就从民居而言,这种海外宗教及装饰的影响,更多局限于寺庙等带有宗教色彩的地方。我们认为闽南民居虽有多样性文化的影响,但更多是本土文化,特别是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和气候的特点及血统等诸多因素,使其崇仰中原文化的痕迹表露无遗,这从一些纹样、一些隐喻符号以及一些建筑样式上得以证明。当然,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建筑也同样存在,诸如土楼、圆楼、吊脚楼、手巾寮等。但这不影响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墙的类型化的形式。 闽南民居外墙大致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 1、勒脚(包括角碑石础),闽南民居勒脚多用白石和青石来作为装饰,图案图像大部分是虎脚造型,麒麟,喜鹊,马踏祥云,狮子戏球,也有吉祥文字之类。 2、墙身(包括山墙、腰线、窗)。墙身最具特色,山墙也是泥塑作浅浮雕呈对称式,腰线有红砖、有白石、有青石影雕。窗的种类繁多,有砖构窗、石构窗、瓷构窗、木构窗等。砖构窗、瓷构窗特点在于本身独立形成一个整体图案。石构窗的窗柱常以一种圆雕形式出现,雕有动物花卉,如果是镂花窗,常见戏曲人物。 3、檐边,一般都是浮雕形式,用泥塑彩绘,多山水人物,有故事情节。 一、具备整体形式美感且丰富变化的砖石墙面 1、闽南民居墙的构造和装饰的最大特点是墙石混砌,即“出砖入石”,它就是砖与石两种不同材料的混砌,其造成一种装饰美感在于石的表面与砖的表面产生质地的对比,石块作为面、点,而砖缝作为线,这之间产生点、线、面的组合,那么这种点、线、面组合,某种程度上产生一种整体面积上的韵律; 2、白色花岗岩与红色清水砖在色彩形成既和谐又对比的效果,对比存在于明度上,和谐却体现在它的白石并不是纯白的,而是带点灰色的白,白灰色作为“面”本身能起一种缓冲的作用,在对比中表达和谐,在和谐中表达冲突,这种矛盾的解决也是砖石墙的特点之一;

闽南传统文化

闽南传统文化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闽南传统文化》心得 对于闽南传统文化以前只是知道一个大概,通过这次的延津之行,我对闽南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更深的认知。闽南传统文化内容丰 富,其内涵除广义中也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 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文化及方言等。 自统一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与闽南大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晋时期,大批汉民迁入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宋元时期,成为“”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动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明清时期,商人和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 从闽南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窥见闽南文化是经过一代代闽南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挖掘、弘扬、创造,并吸收采纳了、文化、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合理因素,有机地融入了其体系内,孕育、发展起来的,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文化,起源于。系指生活在南部地区的人(主要是人)共同创造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分布范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被誉称的“厦、漳、泉金三角”,即现辖的、、各区、市、县(原辖待统一)。 它具有的特点有:1、闽南文化具有传统性、连续性特征。这除了继承连绵不断的外,闽南文化自身的传统也是连绵不断,且不断发展。2、

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特征。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如建筑文化中除以“宫殿式”古大厝、临街骑楼为主流建筑外,也可见到、中西合璧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侨乡特色建筑等。3、闽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这在宗教信仰(多种宗教)、民间信仰(多神)、建筑、戏剧、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戏剧方面,多种剧种并存,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交相辉映,即便同一剧种,也是各种流派,各种技艺争奇斗艳而竞相发展。又如方言方面,在闽南语中容入一些马来语等。再如在泉州还可看到阿拉伯文与汉字并排的春联。4、闽南文化中的方言具有古老性独造性特征。语言大师曾说过,闽南话是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它不仅形成历史悠久,而且还保存了和上古汉语的许多特点,同时还保存了许多古汉语的词语。这些词语在普通话和汉语的其他方言中,有的没有,有的不用,有的少用,而在闽南话中则是基本词儿。故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非常突出的,也是区别汉语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闽南方言的独创性则主要表现在语言词汇、语法诸方面者有许多自己的特点。5、闽南文化具有开放性特征。这同闽南人中多为中原汉族移民及多侨民(闽南人移居国外,外国侨民留居闽南)息息相关,也与闽南海商文化发达有密切关系。此外,闽南文化具有上承下传的双重传播性特征。即主体文化由中原传播而来,融合土着文化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闽南文化,尔后又通过移民台湾传播到台湾及通过移居国外的华侨华人传播到国外。

闽南民居鲜艳的红砖大厝

闽南民居:鲜艳的红砖大厝 闽南民居:鲜艳的红砖大厝 闽南民居的风格极其鲜明,令人过目不忘。许多年前,我初到闽南就吃了一惊:“怎么每幢房子都像个小庙!”在我老家闽西北,民居的屋脊是平直的, 只有庙宇和宗祠才有弧形屋脊,檐角高翘。然而,所有闽南民居的屋脊都弯成弧线,有的呈马鞍状,有的是两端斜入高天的长燕尾形。闽南民居的另一个特 点是红砖红瓦,特别俗艳。这是很奇怪的。中国各地的民居,都以青砖灰瓦为主,不但因为青砖的质量优于红砖,还有建筑制度上的原因。红色是高等级建筑 才能使用的颜色,例如皇宫和寺庙。闽南民居不但铺红瓦,还使用红色筒瓦,的确是僭越了分寸。闽南人自豪地称他们的房子为“皇宫起”,也就是皇宫体 的民居。有个民间故事解释了这种建筑样式的来源:闽王王审知的皇后黄惠姑是泉州人,每到连绵阴雨天气,往往伤心落泪,闽王问她为什么。皇后说她想 起了娘家房屋破漏,不能阻挡风雨。闽王当即说:“赐你一府皇宫起。”圣旨传到泉州,民众误以为泉州一府都可以建皇宫式建筑,遂大兴土木。有人密告闽 王,说泉州人到处建皇宫,准备谋反。闽王想起是圣旨有误,连忙下旨停建,可是泉州晋江一带的房屋都已经建好,只好算了,圣旨传到南安地界时,南安的 屋顶仅砌了三槽筒瓦,奉令即停。这样,南安皇宫起大厝便保留下一个鲜明的特色,屋顶仅在两边砌三槽筒瓦。闽南民居的结构都差不多。普通的面阔三间, 称三间起,中间为厅堂,左右各有一间房。屋脊要么用马背脊,要么用燕尾脊,都是中间凹陷两端微翘的优美曲线。燕尾脊更正式,翘得高昂,尖细,有轻灵 飞动之势。更大一点的五间起,面阔五间,左右各加一开间,屋顶再多出两条燕尾,仿佛一大一小两双翅膀在低低飞翔。闽南的大户人家一定要建院落。前落 是门厅,后落是主屋,再加上左右两排护厝或廊庑,团团围起一个天井,就是一个紧凑密封的合院。最典型的闽南大厝,如漳州蔡竹禅故居,就是三进双护厝 。南安蔡氏古民居,一般面阔为五开间,两进或三进,左右带一排或两排护厝。红砖红瓦成了闽南建筑的独特视觉特征。在亚热带的强烈阳光下,碧海边,龙 眼树与荔枝林的绿荫间,一幢幢鲜艳的红砖大厝显得特别青春亮丽、优雅动人。闽南人喜欢红色,也许与他们喜欢张扬和热闹的性格相关吧。通常说的闽南, 指的是原泉州漳州二府的辖地,现在则分属厦门、泉州、漳州三市。从地理看,闽南地区有三个重要的特点。首先,她是福建最炎热的地区,临 近北回归线 , 终年花果飘香。其次,闽南有漫长的海岸线,厦门干脆就是个海岛,面向世界的海洋对于闽南文化有决定性的影响。最后,闽南却拥有福建四大平原中的两个,

“嘉庚风格”建筑

“嘉庚风格”建筑 与闽南文化的创新 龚洁 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在福建的东南部集美和厦门岛上,出现了一批既具传统的闽南 红砖民居特征,又有西洋风格的建筑。这些建筑中华文化与欧陆文化巧妙地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大多在西洋风格的主体上,或在英国殖民地外廊式建筑上,加上传统的闽南建筑的屋顶,形成了个性突出、色彩鲜丽、整体十分漂亮的独特风格,人们称之谓“穿西装,戴斗笠”,这就是陈嘉庚先生在创建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时发明的新颖建筑形式,后人称之为“嘉庚风格”的建筑。 陈嘉庚,厦门集美人,1874 年(清光绪十三年10 月21 日生于集美社颖川世泽堂。1890 年,虚龄17 岁时应父召到新加坡学商,后种植黄梨、橡胶,进而经营橡胶制造业,雇用职工约3 万人,资产多达新币1000 万余元,约值黄金百万两。陈嘉庚经营成功后,他首先想到的是家乡的青少年,他说:当今中国,青少年没有文化是不能立足于这个社会的。于是他把赚到的钱,全部携回集美、厦门,开始了艰辛漫长而又崇高的兴学之路。 一 这条兴学之路是伴随他建造众多的嘉庚风格建筑而延伸的,他兴学到何处,嘉庚风格建 筑就出现在何处,而且越建越漂亮,规模也越建越大,为我们留下了闽南的建筑瑰宝! 1912 年秋,陈嘉庚回到集美,召集各角房长幼劝其停办各房私塾,联合筹办集美小学。1914 年8 月起,到1927 年,他在集美陆续建起许多座教学大楼,计有:小学楼(1940 年8 月)、尚勇楼(1918 年1 月)、居仁楼(1918 年1 月)、立功楼(1918 年5 月)、立德楼(1920 年3 月)、立言楼(1920 年7 月)、德礼楼(1920 年11 月)、即温楼(1921 年4 月)、手工教室(1921 年2 月)、尚忠楼(1921 年2 月)、诵诗楼(1921 年2 月)、明良楼(1921 年6 月)、延平楼(1922 年9 月)、允恭楼(1923 年8 月)、文学楼(1925 年8 月)、敦书楼(1925 年8 月)、务本楼(1925 年12 月)、事务楼(1925 年12 月)、崇俭楼((1926 年2 月)、瀹智楼(1926 年8 月)、葆真楼(1926 年9 月)、养心楼(1926 年9 月)、敦业楼(1927年8 月)等,计约23 幢,作为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及商科、女子及女小、农林、幼师等学校的校舍,约45000 平方米。相关设施有:福南大礼堂(1918 年12 月)、医院(1920 年9 月)、图书馆(1920 年11 月)、科学馆(1922 年9 月)、音乐室(1925 年2 月)、钟楼等为各校共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陆续建造了道南楼、南薰楼、航海教学楼、黎明楼、侨校教学楼、七星亭等,约16 万平方米。1920 年起的五年间,他还在厦门大学建造:敬贤楼(三幢)、映雪楼、囊萤楼、丰庭楼(三幢)、大南楼(二幢)、集美楼、同安楼、博学楼、国光楼(三幢)、芙蓉楼(三幢)、成义楼、成智楼、成伟楼(三幢)、南安楼、南光楼、笃行楼以及勤业斋、建南大礼堂等约30 幢。1921 年前的大楼,大多是欧式或殖民地式的敞廊拱房,罗马圆柱,有的还是仿荷兰中世 纪建筑或西欧文艺复兴建筑,个别的如务本楼则酷似德国慕尼黑的洛可可式建筑,这主要反映陈嘉庚先生受南洋殖民地建筑的影响,乃是因为嘉庚先生在南洋殖民地生活二十多年,对欧式殖民地建筑感受领悟的结果。这正说明嘉庚先生接受新事物,自觉不自觉地把在南洋看到的欧陆建筑形式移用于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教学楼的建筑。 但是,他在南洋经商活动中,饱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欺凌和压迫,作为中国人受洋 人压迫的滋味太深刻了。必然会在某一个方面表现出反抗,表现出一种“报复”心理,尤其是得到了宣泄后而获得场眉吐气的快感。于是,他在1920 年以后建造的教学楼或宿舍的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