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xx市煤矿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xx市煤矿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1.总则

根据《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规范煤炭资源整合实施意见的通知》(吉政办明电[2006]68号)精神,各产煤市(州)、县(市、区)政府组织相关部门人员认真编制和上报了煤炭资源整合方案。按照省政府的要求,省煤炭资源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成员单位对各产煤市(州)、县(市、区)政府上报的方案逐一进行了审查,拟关闭矿井129处。这次资源整合,通过合法矿井之间的煤炭资源、资金、资产、技术、管理、人才等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将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提高矿井单井规模,改变煤矿布局、井田划分不合理状况,关闭国有煤矿井田范围内的各类小煤矿,达到合理开发和保护煤炭资源的目的。

根据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煤炭资源整合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煤炭资源整合方案审查及下一步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吉政办明电[2006]143号)和《**市煤炭资源整合后保留和关闭矿井情况表》,**市**煤矿已被列为资源整合矿井的主体矿井,生产能力4万吨/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国务院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本建设项目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受**市**煤矿委托,东北煤炭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承担了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评价单位经现场踏勘、调查、现状监测并依据环评导则和相关法律对本建设项目进行工程分析、环境质量评价,提出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的措施编制了本评价报告。

本项目环境监测由**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完成。

本报告在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市环保局等部门和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一并致以谢意!

1.1 评价目的

本次环评将通过详细的工程分析,确定该项目“三废”技术改造前后排放情况,在区域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噪声等环境现状评价和环境预测基础上,在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及清洁生产原则指导下,通过对该项目现有“三废”治理措施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污染防治对策和建议,为有关领导部门的环境保护决

策和该项目运行后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2 编制依据

1.2.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9.1);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3.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环境污染防治法》(199

6.5.15);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2005.4.1);

7.《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0.6.29);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6.29);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98年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11月29日;

10.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1999]61号文件《关于贯彻实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通知》,1999年3月17日;

1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1999]107号文件《关于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

1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1]19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2001年2月21日;

1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14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2003.10;

14.计价格〔2002〕125号《国家计委、国家环保总局关于规范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

15.国务院国发〔2000〕38号文《全国生态保护纲要》2000.11;

16.《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国家环保总局[2005]109号。

17.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6]28号文《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

1.2.2技术导则

1.《煤炭工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规定及审查要点(试行)》1993.08;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3-93;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1995;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

5.《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

6.《吉林省地表水功能区划》DB22/388-2004。

1.2.3与项目有关的文件、合同

1.**市**煤矿委托东北煤炭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对“**市**煤矿年产4万吨(独立保留)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委托书》;

2.吉林市旭升地质矿产资源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吉林省**市**煤矿(**县煤矿二井)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3.东北煤炭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与**市**煤矿签订的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咨询合同。

1.2.4产业结构相关政策

本项目符合《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煤炭资源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煤炭资源整合方案审查及下一步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吉政办明电(2006)143号)中的规定,对批准的整合方案中独立保留的矿井,“六证齐全”的可以进行煤炭生产;有关证照到期的按程序办理延续、变更等手续。

1.3 评价原则

1.环境影响评价将根据本项目的工程特点和污染特征,坚持为项目建设的环保工程优化和决策服务,为环境管理服务,注重环评工作的政策性、针对性、客观性、公证性及实用性。评价内容做到重点突出,对策可行,结论明确。

2.认真贯彻“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原则。务必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不突破总量控制计划指标的规定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

3.在充分调研和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污染防治对策,并使其成为环境管理的依据。

4.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严格按照国家环保局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建设项目特点和有关因素,缩短评价周期,尽量利用已有监测数据和资料。

1.4 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

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确定各评价项目的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如下:

1.评价工作等级

(1)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等级

本地区主要地表水系和纳污河流为小**,该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0.5m3/s,河流规模属小河。本项目污水排放量原为321845m3/a,污水水质污染物较简单,主要污染物为COD、BOD

5

、SS、氨氮,排放浓度分别为12.75mg/L、6.76mg/L、31.31mg/L、0.45mg/L。小**的水质类别为Ⅲ类水域,所以确定地表水工作等级为三级。

(2)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工作等级

本项目主要废气污染源为燃煤锅炉和热风炉,其主要大气污染物为烟尘、SO

2

经计算,SO

2的等标排放量最大,其P

i

值为1.24×108m3/h,根据HJ/T2.2—93《环

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中评价级别判据,项目所处区域为缓坡丘陵地区,属简单地形,P

i

<2.5×108m3/h,因此大气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为三级。

(3)声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等级

本项目噪声源为通风机、提升机等生产设备以及锅炉房引风机、鼓风机等设备噪声,最大噪声级为85dB(A),根据HJ/T2.4-1995中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原则,工作等级确定为三级。

2.评价范围

项目评价范围是**市近海煤矿井田及相关范围。

(1)地表水

评价范围为排污口上游500m到汇入小**河段,及汇入小**上游500m到下游1500m,全长约6km河段。

(2)地下水

评价范围为项目井口所在村屯建设村。

(3)环境空气

根据环境空气评价等级为三级,所在区域属缓坡丘陵地区,确定环境空气评价范围为以项目所在地为中心以全主导风向西南风为主轴,长宽为4×6km矩形区。

(4)声环境

因矿区的北侧和东侧均有大量居民,于2009年年底全部搬迁,故噪声评价范围为厂区内及厂界到居民处。

(5)生态环境

工程的生态影响主要表现为地表塌陷,评价范围以井田边界外1km为评价范围,其面积为1.8123km2。

1.5 评价标准

1.5.1 环境质量标准

1.地表水

项目纳污水体小**项目河段为地表水Ⅲ类功能区控制,小**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标准。

表1-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单位:mg/L,pH无量纲

2.大气

项目所在区域为二类环境功能区,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见表1-2。

表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3.噪声

区域环境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的1类区标准,见表1-3。

:dB

表1-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等效声级L

Aeq

1.5.2 污染物排放标准

1.废水

本项目产生的污水主要为矿井水、生活污水。生产废水排放标准执行《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表2采煤废水污染物排放限值中“新建(扩、改)生产线”标准,见表1-4。

表1-4 采煤废水污染物排放限值单位:mg/L

生活污水排放标准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4中的一级排放标准,见表1—5。

表1-5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单位:mg/L

2.废气

本项目排放的废气主要来自锅炉燃煤废气及热风炉产生的废气,项目所在区域为二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锅炉废气污染物排放执行《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中二类区Ⅱ时段标准,详见表1-6;热风炉废气污染物排放执行《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中其他炉窑二级排放标准,详见表1-7。

表1-6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表1-7 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项目所属装卸场所、煤炭贮存场所、煤矸石堆置场的无组织排放执行《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煤炭工业无组织排放限值,见表1-8。

表1-8 煤炭工业无组织排放限值

因本项目工人在此吃饭,所以存在简易的食堂,执行《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见表1-9和表1-10。

表1-9 饮食业单位规模的划分

表1-10 饮食业单位的油烟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和油烟净化设施最低去除率

3.噪声

厂界噪声执行GB12348—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中Ⅰ类区标准,见表1-11。

:dB

表1-11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等效声级L

Aeq

1.6 主要的环境问题及评价重点

经初步工程分析、现场勘察、调研以及环境影响因子的识别与筛选,确定该项目建成到现在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如下:

1.地下煤层的大量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与变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塌陷区居民的影响。

2.矿井水及生活污水的排放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

3.燃煤锅炉和热风炉排放的烟气含有烟尘、SO

等污染物,对区域环境空气的

2

影响。

4.井下开采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煤矸石对环境的影响。

本着抓主要矛盾、突出重点,提高环评报告书实用性的原则,确定本次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根据调查建设项目现有污染源的排放情况,确定本项目的评价以地表移动与变形对生态环境和地表的影响及废水的排放对环境影响为重点。

1.7 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的目标

1.防止水土流失,控制和治理地表移动与变形,保护井田范围内居民日常生活不受影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不受影响,加强厂区绿化,为当地提供一个良好的景观和生态环境。

2.控制项目水污染物排放,主要为水污染物排放浓度应符合《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保护纳污水体小**,使矿区河段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要求。

3.控制项目锅炉和热风炉烟气的排放浓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应符合《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中二类区Ⅱ时段排放标准要求和《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中其他炉窑二级排放标准。保护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

4.控制煤炭工业所属装卸场所、煤炭贮存场所、煤矸石堆置场的无组织排放限值符合《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保护下风向环境空气敏感目标。

5.控制工业场地内设备运行噪声对周围声环境的影响,将厂界噪声控制在《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Ⅱ类标准内。该项目所处区域环境噪声应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2类标准。

2 评价区域环境状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市位于吉林省东部、吉林市东南部,长白山西麓,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26°45′~127°56′,北纬40°39′~43°12′。东以张广才岭为屏与敦化市相邻,南以新开岭为障与桦甸市接壤,西隔松花湖与吉林市丰满区、永吉县相望,北与舒兰市、黑龙江省五常市毗连。

地貌东西两侧为中低山区,东部张广才岭,西部老爷岭,中部为**平原。拉法河、**、漂河等河流均汇入松花湖,构成区内主要水系。气候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4.1℃。交通方便,铁路长图线、拉滨线,公路302国道及在建的榆江公路、长图高速公路纵贯全区,各乡镇公路网四通八达。总面积6235平方千米。总人口457558人。

**煤矿的地理坐标极值范围:

东经:127°24′32″~127°25′04″;

北纬: 43°41′22″~43°41′51″。

地理位置详见图2—1地理位置图及建设项目地表水、大气、生态的监测布点及评价范围。

2.1.2 地形地貌

矿区地面最高标高为300.2m~320.3m,地势由SW向NE倾斜,相对高差为20.1m,属于缓坡丘陵地形。

2.1.3 气候与气象

矿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据**市气象站多年的观测资料:

1.气温:年平均气温3℃~6℃,四季分明,夏季最高气温达37℃,冬季最低气温-38℃,无霜期120~130d,土壤冻结深度约为1.6m~1.7m。

2.风向及风速:多年主导风向西北风,平均风速

3.6m/s,秋冬季为西北风或西风,最大风速20m/s,最小风速5.25m/s,风向频率17%;春夏季为西南风,最大风速

4.56m/s,最小风速3.12m/s,风向频率为11%;静风频率多年平均为18%。

3.降水:夏季7、8、9月份为雨季,全年降雨量为500~1000mm,年平均降雨量720 mm,历年11月末~翌年3月为降雪期,平均降雪量为80mm~100mm,一般4月份为春汛。

2.1.4 地表水

**市境内有两条**,一条叫**,一条叫小**。**河长90.7公里,小**河长47.1公里。小**位于吉林省中部,**市境内,属**的支流。小**多年平均径流量0.5m3/s。

2.1.5 土壤、植被

**市奶子山街建设村地处河谷平坦地貌,土壤类型主要为水稻土、冲积土,耕地面积多,气候适宜,雨量集中,易于灌溉,利于农业发展。建设村总占地面积约3000hm2,其中农业用地为431.4hm2,林业用地为697.2hm2,牧业用地为491.5 hm2,副业用地为91.8 hm2,其他用地占442.3hm2。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大豆等。

2.2 社会环境概况

2.2.1 行政区划与人口

**市位于吉林省东部、吉林市东南部,长白山西麓,现辖8个街道、8个镇、1个乡、1个民族乡,幅员6235km2。人口约46万人,居住着朝鲜、汉、满、回

等14个民族。处于302国道进入珲春市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优越。奶子山街总人口数为17026人。

2.2.2 工农业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市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6.2亿元,同比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5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5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2亿元,一、二、三产业比值26:27:47。

**市工业特征以资源型工业格局为主,矿产资源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煤矿采掘、石材加工、热电、水泥制造、矿泉水生产、复合肥加工等均以矿产资源为基础。采矿业及矿产品加工业的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为**市“五大产业”之首。

截止2001年,全市共发现矿产资源43种,其中有查明资源储量的有煤、镍(伴生铜、钴)、硅石、泥炭、压电水晶(共生熔炼水晶)、瓷石、饰面用石材等13种。勘查固体矿床23处,地质简测矿区170处,评价地下水水源地1处,矿泉水水源地4处。查明的矿产资源储量潜在价值(1990年不变价)118.65亿元。

已发现的矿床规模均属小型。饰面用石材的资源丰富,预测资源量可达数亿立方米,查明大型矿床的潜力巨大。

重要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煤主要分布在拉法镇—乌林乡—奶子山镇—松江乡一带。饰面用花岗岩集中分布在天北镇—天岗镇—庆岭镇一带,金属矿产集中分布在漂河镇漂河川一带。

以**市矿产资源分布特点和已形成的矿业格局为基础,将全市划分成2个矿业经济区,5个矿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重要矿产资源的质量好。煤的品种有1/3焦煤、气煤和长焰煤,发热量高,灰分较低。饰面用石材具有抗压、抗磨、抗风化等特点。可加工板材和各种型材,用途广泛,产品有吉林白、吉林红、芝麻白、玉兰花等花色品种。饰面用石材是**市的优势矿种。

**市政府确定采用投资—建设—运营方式(即BOT),由嘉信力合(中国)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投资建设**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计划总投资

11938万元,将铺设污水管线及建设污水提升泵站等,一期工程完工后,将实现日处理污水2.5万立方米的能力。项目预计2007年底建成并投入运营。

2.2.3 交通

**市境内有长途,拉滨线铁路横贯市区,1991年铁路完成客、货运量分别为236万人和144万吨。全市有省级公路142.4km;县级公路221.2km;乡路193.9km。公路完成客运周转量7530.4万人,货运周转量7345.6万吨。

**煤矿位于**市奶子山街工业村**市第二货运公司西100米,西距**市城区8公里,有公路与**市区相通,交通十分方便。

2.3 环境功能区划

项目附近主要水体小**水质功能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功能区。

根据《**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类别划分方案》,项目所处区域空气功能为二类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锅炉废气按《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的年限划分原则,大气污染物执行燃煤锅炉二类区Ⅱ时段标准,热风炉废气执行《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二级标准。

根据《**市区域环境规划》,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噪声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2类区域标准,厂界执行《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的Ⅱ类标准。

3.工程分析

3.1现有工程概况及工程分析

3.1.1项目现有工程概况

3.1.1.1项目名称、建设地点及性质

1、项目名称:**市**煤矿建设项目。

2、建设地点:吉林省**市奶子山街建设村。

3、建设性质:已建。

3.1.1.2建设项目历史沿革和现有生产概况

1、建设项目历史沿革

本矿井为独立保留矿井,未在国有规划矿区,属私营煤矿。

该矿山于1981年12月建井,1985年投产,建设周期为4年,矿井设计能力为3万吨/年。1995年进行了企业改制,1998年因开采煤层煤质劣价低、资金周转困难等原因停产。2001年末又正式恢复生产。原矿区范围有12个拐点,拐点坐标见表3-1。

表3-1 原有矿区拐点坐标

2、建设项目现有生产概况

现有矿区的生产概况见表3-2.

表3-2 现有矿区生产概况

3.1.1.3现有工程项目组成

以井工开采煤炭为主体,辅以井下运输,矿井提升、排水、供电、通讯、通风、地面生产、仓储、运输等配套工程;为确保矿井安全生产所设置的地面矿灯房、消防泵房、消防水池、井筒防冻加热装置等辅助设施。详见表3-3。

表3-3建设项目主要组成表

工业广场平面布置见图3-1。

3.1.1.4建设项目周围概况

该建设项目位于建设村,北侧有大量建设村居民,西侧有一中石油加油站,

南侧和东侧均为旱田。因居民在矿区的塌陷区范围内,所以**市政府为了解决塌陷区居民的问题,已经在**市建立了住房,本区居民于2009年全部搬迁。不过在矿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地下水、噪声、生态和地表塌陷等方面会对居民造成不良影响。

建设项目距西侧加油站为55m,因加油站的防护距离为50m,故煤矿的生产活动对其影响不大,不过还要注意煤矿有瓦斯爆炸等风险时的意外情况。

3.1.2现有工程的工程分析

3.1.2.1主要生产系统

1、采煤系统

该矿现有一个采煤工作面长50m,走向长240m,煤层倾角8°~11°,入风、回风巷均为梯形木支护,巷道断面为3.7m2,开采煤层为一号层煤层顶、底板岩性为砂页岩,采煤时顶板随采随冒,属全陷自然塌落顶板管理。

2、掘进巷修系统

该矿现有3个掘进工作面,分别布置在+143米标高南部、+143米标高北部,巷道名称为运输巷、上下顺槽,总工程量2500米。

3、矿井提升系统

主井提升安设JKD-1.6型绞车,电机功率155KW,电压380V,单钩提升煤炭车5辆,矸石车3辆。

人车运输使用动力制动装置。

4、井下运输系统

该井为有两条井筒通往地面,主井为串车单钩提升,主要为入风、下料、提矸、提煤、人员升入井,副井回风及行人安全出口。

井下使用一顿U型矿车人力推车运输。

5、地面生产系统

每车升井后直接卸到储煤场,人力卸车,储煤场储煤能力1500吨以上,煤落地后人力装汽车外运。矸石升井后直接运送到矸石山,人力卸车。

3.1.2.2公用工程

1、供电系统

矿井双回路电源供电,一回路电源引自土门子农电所,二回路电源引自原**煤矿西岗变电所。

2、给水

矿井生活用水均为当地自来水。

3、排水系统

生活污水经无名小河直接排入小**。

矿井涌水经地面沉淀池沉淀后一部分进行回用,剩余部分经无名小河排入小**。

4、通风系统

该矿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抽出式,副井安设2台KBZ-100-11型轴流风机,矿井反风方式为风机反转反风,矿井总入风量945m3/mm,总排风量967 m3/mm,矿井有效风量率为98%,矿井等积孔为1.1m2。

5、供热系统

矿井办公室冬季采暖和浴池各为一台0.5t的锅炉,年燃煤量共为300t;井筒保温均采用2台HSL-100型热风炉,年燃煤共约200t。

6、运输线路

矿井地面场内运输采用窄轨及公路运输相结合的方式:煤炭外运,近途以汽运为主,可利用通过工业场地附近的现有乡水泥村道路与公路联通。也可将原煤使用汽车运至**火车站,利用站内装煤货场,通过铁路运输;煤矸石运输采用人力推车通过窄轨铁路专用线送至矸石堆放场堆存。

3.1.2.3现主要生产煤层、采区、工作面情况

现生产煤层为1号煤层,该矿现有一个采煤工作面沿煤层布置,工作面长50m,走向长240m,煤层倾角8°~11°,煤层平均厚度1.15米。煤层顶底板岩性砂页岩,采煤时顶板随采随冒,属全陷自然塌落顶板管理。工作面采用戴帽点柱木支护,排柱距为1米,最大控顶距3.2米,最小控顶距2.4米,爆破落煤,人工装煤,搪瓷溜槽自滑运输。

3.1.2.4采掘工艺

图3-2 矿井生产工艺流程图

**市**煤矿的工作面回采率为95%,采区回采率为85%,资源回采率为81%,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3.1.2.5工程利旧投资

该矿井为技术改造矿井,根据现有的井巷工程、土建工程、设备及安装工程的使用年限,估算该井利用旧资金1050万元。详见表3-4。

表3-4 总投资估算表

3.1.3现有工程污染物排放情况

1、大气污染物

本项目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采暖期锅炉、热风炉排放的烟气、煤堆场扬尘对环境空气的影响。由于,在环评介入之前矿井已经关闭,无法进行原有项目的源强监测。经类比白山市靖宇县富安煤矿情况可知(处于运营状态尚未关闭,生产情况同现有工程相似,属独立保留矿井项目),大气污染源源强排放如表3-5。

表3-5 现有污染源估算表

2、废水污染物

①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主要为办公室、职工生活等排放的污水,主要水污染物为COD、SS 等。矿井正常出勤为110人,倒班生产,工人下班后不在矿区住,洗浴用水按人均50L计算,用水量为5.5 m3/d,职工饮用水为0.28m3/d,两台锅炉用水量为3 m3/d,所以生活用水总用水量为8.78m3/d,排水量为6.3 m3/d。由于矿区采用旱

:厕没有水冲厕所,所以污染物的浓度大体为:pH:6-5~8.0、COD:300mg/L、BOD

5 200mg/L、SS:180mg/L、NH

-N:35mg/L。经过现场调查,矿区的生活污水直接

3

经无名小河排入小**。

②矿井涌水

矿井的最大涌水量产生在夏季,为80 m3/d,冬季正常的涌水量为25 m3/d,其中COD的浓度为100mg/L,SS的浓度为350mg/L,矿井涌水经沉淀池沉淀后回用一部分,剩余部分与生活污水一同经无名小河排入到了小**。水污染物排放情况见表3-6。

表3-6 项目水污染物排放情况

3、固废排放

主要有井下矸石、燃煤炉渣和少量生活垃圾。工业广场内有一座10m高、占地100 m2、共计3200m3的矸石山;炉渣产生量约150t/a、生活垃圾产生量18.7t/a,炉渣和生活垃圾堆放在广场附近。

4、噪声

矿井的主要噪声源为主副井提升绞车、主扇通风机、压风机。此外,机修车间和坑木加工房的设备也会产生较强的偶发性噪声。噪声源强在75-85dB(A)左右。目前项目处于停产状态,尚无噪声源。

5、生态环境

①根据现场调查,矿区尚未出现地表塌陷现象。

②据现场踏勘,工业广场周围生态环境也有所类似,总体上生态环境较好,但工业广场地面未进行硬化,裸露地表较多,绿化程度很低。

③**煤矿于2006年关闭,工业广场大部分已闲置,办公室有人员看守,广场内堆放着一些原生产时使用的顶板等材料,广场内仍存在脏、乱、差的环境问题。

6、矸石场

本矿的工业广场内均有临时矸石场,尚未利用的矸石未覆土,未进行种植树木或复垦。

3.1.4现有工程存在的环境问题

经现场踏勘,现有工程生产及辅助设施较为简陋,环境问题较为突出,本矿大气主要产污环节为锅炉和热风炉采暖的废气、原煤的输送、转运以及堆存等煤尘的无组织排放;废水主要产污环节为生活污水和矿井废水的排放;噪声方面主要是主副井提升绞车、主扇通风机、压风机;固废方面主要为炉渣和原有矸石的处置未完善等问题,因无处理措施或者处理措施不完善,导致对周围居民的影响较大。具体见表3-7。

表3-7 现有工程环境问题

综上所述,现有工程经多年开采,由于资金、管理等各种原因所至,生产、辅助生产、生活条件以及环境等均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污染物治理措施严重不足导致环境问题也较为突出,锅炉的烟尘未经处理直接外排,储煤场露天,扬尘严重,矿井水处理工艺简单。因此,评价认为现有工程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煤矿生产管理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且生产规模较小。因此,项目的关停及等待整合是合理的。

3.2改造后的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3.2.1技术改造背景

**煤矿原为**县煤矿二井,1995年企业改制后更名为**市**煤矿。

该矿是六证(采矿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矿长资格证、矿长安全资格证)齐全的矿井。2006年根据吉林省人们政府吉政办明电 [2006]143号《吉林省人们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煤炭资源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煤炭资源整合方案审查及下步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属于煤炭资源整合方案中独立保留的矿井。

3.2.2改造后的矿区拐点坐标和范围

**小煤矿经过资源整合,对该矿的矿区范围进行了重新划定,矿区面积为0.5084平方公里。变更后矿区边界拐点坐标见表3-8:

表3-8 变更后的矿区边界拐点坐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