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史汀生主义/不承认主义
既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的美国态度。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侵略的日益加深,美国感到日本侵略活动对自己远东利益威胁日益严重。美国政府便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反对意见,1932年1月,美国照会中日两国政府主旨在于美国政府不承认日本通过暴力手段所获得的权益和中日两国政府有可能达成妥协破坏现存远东国际秩序的任何决议。史汀生主义虽然维护了美国在华利益,这是对美国传统外交政策“门户开放”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可实在没有武力干涉的情况下,也只能空谈。但在道义上否认了日本的侵华成果

富兰克林·罗斯福
美国第32届总统,曾连任3次,共13年。1932年竞选总统,提出“新政”计划,以压倒多数票获胜。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就任时,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整顿金融,刺激商业;建立农业调整总署,提高农产品价格;建立专门机构,对失业工人提供救济和就业机会。1933年他提出睦邻政策,力图缓和与拉美各国之间的紧张关系。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罗斯福请国会召开特别会议,修改中立法,允许交战国在现款自运的原则下从美国购买武器,改变了传统的孤立主义政策。他提出的租借法案在国会通过后, 使得英国及其盟国在财政上得到了美国的援助。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 罗斯福又宣布把租借法案的适用范围扩大到苏联。同年8月, 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大西洋上会晤, 共同起草了 《大西洋宪章》。1941年12月7日, 日军偷袭珍珠港后, 美国立即对日宣战。翌年, 26个国家在华盛顿发表了 《联合国家宣言》。1943年与丘吉尔举行了卡萨布兰卡会议, 宣布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的原则。同年参加了中、美、英3国开罗会议和苏、美、英3国德黑兰会议。1945年参加了苏、美、英雅尔塔会议, 对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世界格局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太平洋战争
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主战场之一,是民主力量与法西斯势力在全球最广阔海域的大冲撞,太平洋战争以日本偷袭珍珠港为先导,以日本投降结束,参战国家多达三十七个,涉及人口超过十五亿,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在六千万以上,历时三年零几个月,伤亡和损失难以统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争夺远东殖民地,独霸亚洲,发动太平洋战争。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空军突然袭击珍珠港,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受重大损失。8日,美、英对日本宣战,11日,德、意对美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在不到半年内,侵占了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关岛、新加坡

、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处于暂时的军事优势。在日军占领地区中,各国军队和人民群众发动了民族解放战争,打击日本侵略者。1942年6月,美国在中途岛海战获胜,取得海上主动权。美军经过三年苦战,夺回太平洋上日军占领各岛。中国政府正面组织多次会战未能取得积极成果,1944年,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抗日部队开始局部反攻,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中国东北,中国军队全面反攻。8月6日和9日,美国对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了一颗原子弹。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太平洋战争结束

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今属乌克兰)举行的国际会议。其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以1989年东欧剧变和1991年苏联解体为标志,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新的国际格局正在形成之中。

伍德罗威尔逊
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Thomas Woodrow Wilson,1856年12月28日-1924年2月3日),美国第28任总统。作为进步主义时代的一个领袖级知识分子,他曾先后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新泽西州州长等职。1912年总统大选中,由于西奥多·罗斯福和威廉·塔夫脱的竞争分散了共和党选票,以民主党人身份当选总统。迄今为止,他是唯一拥有哲学博士(Ph.D.)头衔的美国总统(法律博士衔除外),也是唯一一名任总统以前曾在新泽西州担任公职的美国总统。
在第一个任期中,威尔逊支持民主党控制的议会通过联邦储备法案(Federal Reserve Act),克莱顿反托拉斯法案(Clayton Antitrust Act),联邦农田贷款法案(Federal Farm Loan Act),还通过新的收入法在联邦一级开征收入税,以及建立联邦贸易委员会。但他也同时因为支持在联邦资助的机构中实施种族隔离,导致大批黑人员工被解职,而遭到当时民权运动团体以及后人的批评。
于1916年大选中勉强胜出后,威尔逊第二个任期的中心议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尽管他在竞选时打出了“他让我们远离了战争”(he kept us out of the war)的口号,美国的中立政策却未能持久。德国经外交秘书阿瑟·齐默尔曼发送给墨西哥、保证其若两国结盟德国将帮助墨重新获得被美国占领之北方数州的电报,以及发动无限制潜艇战促使威尔逊多次对德国给予警告,并最终于1917年4月要求国会宣战。不过威尔逊主要是关注参战的外交和财政面,而把作战任务交给

了军事部门。在大后方,他于1917年发动美国历史上首次实际有效的征兵,通过建立自由公债(Liberty Bonds)筹集了数十亿战争资金,设立战争工业委员会(War Industries Board),促进工会运动,通过史密斯-莱佛法案(Smith-Lever Act)监督农业和食品生产,控制铁路运输,通过首个联邦级致幻药物取缔法案,并镇压反战运动。此外,在他的任期内妇女普遍实现了选举权。
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威尔逊亲自主导了对德交涉和协定停火。他发表了十四点和平原则,从中阐述了他所认为的能够避免世界再遭战火的新世界秩序。1919年赴巴黎筹建国际联盟以及拟定凡尔赛条约,并尤其关注了自战败帝国中建立新国家的问题。后主要由于他对创建国联的贡献,于同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1919年,在与共和党控制的参议院围绕美国加入国联一事而进行激烈斗争时,因中风而昏倒。由于拒绝妥协,威尔逊最终未能使加入国联案在参院通过。不过,尽管没有美国的加入,国联还是于1920年成立。威尔逊所秉持的理想国际主义,也被后人称为“威尔逊主义”,主张美国登上世界舞台来为民主而战斗。这成为以后美国外交政策中一个颇有争议的理念,持久地为理想主义者所效仿,却为现实主义者所排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