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章节名称第九单元课题一
学科化学授课班级初三(5)授课时数 1 设计者马志强所属学校厦门市第三中学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初中化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共分三个课题,第一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较为科学的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本节课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可充分利用生活中有关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培养学生学以至用的意识。
依据标准
课程标准:
1.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能说出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并能说出常见的溶液的组成。
2)能例举一些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3)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和乳化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过程和方法:
初步学会从实验中得到信息---归纳---概括得出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建立溶液在科学实验、工农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并对溶液的知识产生兴趣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
在本课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已经知道一些溶液的实例,而且大多数学生知道溶液是物质溶解于水以后得到的,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初始能力:
不能准确理解溶液的特征以及溶解的过程,在本节课中应注意引导。对浊液学生在生活中也并不陌生,如果和溶液进行对比学习,更有利于对溶液特征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对溶解和乳化的区分。
信息素养:
初步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的获取、分析)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点编号学习
目标
具体描述语句
9-1-1 了解溶液、溶质、溶剂、浊液的概念,并能说出常见的溶液的组成。
9-1-2 理解例举一些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9-1-3 应用常见的乳化现象和乳化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目内容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
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通过实验得到信息---归纳---概括得出概念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通过实验及录像视频得到信息---归纳---概括突破难
点。
教学环境设计
多媒体设备: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工农生产和生活)的视频、图片资料
实物展示:装有无色液体的注射液瓶。
实验设备:氢氧化钠固体、硫酸铜固体、烧杯、药勺、玻璃棒、研钵、碘、高锰酸钾、酒精、水、植物油、洗涤剂、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沙土。
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知识点编号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9-1-1 了解视频
图片
溶液的形成 B A
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与条件
6
网络
下载
9-1-2 领会图片
文本
生活中的溶液 D E 生活中的溶液存在 4 自制
9-1-3 应用视频
文本
溶液在工农生产和
生活的应用
E H
从科学探究过程中,
感知溶液在工农生产
和生活的应用的广泛
和重要性。
6
网络
下载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
E.播放—提问—讲解;
F.播放—讨论—总结;
G.边播放、边讲解;
H. 边播放、边议论;
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
J.自定义。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课题1、溶液的形成(Solution)
一、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中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乳化现象
关于教学策略选择的阐述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溶液知识的学习兴趣。从实验中得到信息---归纳---概括得出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体会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采用小组合作协作学习,学习支架,示范与模仿等教学策略,使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教学媒体(资源)设计意图、依据
引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
找溶液的存在。
听讲
实物
录像文本
创设学习情境。了解溶液在生活的存
在和简单介绍。
文本
讲授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
应用。
听讲、观察、记录
录像
文本
从生活中提取与化
学相关的问题,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多媒
体资源,丰富课堂教
学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
现象。
指导学生学会使用表
格、图线的方式记录
实验现象。
文本
分组实验
个别指导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氢氧
化钠和硫酸铜固体混合
小组合作
体会溶液在化溶质(Solute )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Solvent)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溶液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
象
学实验中的作用。
总结
引导学生应用演绎推理的方式归纳溶液的概念
讨论、分析、表述
观察、分析、总结
文本
巩固从实验现象中得到信息---归纳---概括的科学思维方法。用这种方法突破教学重点,形成溶液的概念
知识迁移,巩固重点。体会化学与生活和社会的密切联系。
引导学生发现溶液的特征
得出溶液的概念 溶剂与溶质 常见常见的溶液
教学流程图
N
Y N
N
Y
讨论交流实物溶液的区别 是否归纳得出
正确的概念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溶液注射,而不是直接用葡萄糖固体呢? 引导学生区分实物中的
溶液
实物 引入溶液在生活中的存在 引导分析有关溶液、
溶质、溶剂的概念
小组讨论溶
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小组讨论完成相应练习 演示实验碘和高锰酸钾分别在酒精和水中的溶解情况
开始 是否了解溶液在
生活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