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统文化之我鉴

传统文化之我鉴

传统文化之我鉴
传统文化之我鉴

传统文化之我鉴

众所周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唯一一个把文明传承下来的国家,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使中国拥有丰富而灿烂的文化。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现在中华汉字和史书典籍。汉字整洁优美,字形多样,铿锵圆润,故中国书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中华文化;中国从汉代开始就设立了史官,说明历代皇室对历史的重视,中国历史之长、纪录至今这些是外国怎么都比不上的,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得益于其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独特性:中国的传统书目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如四大名著、资治通鉴、菜根谭,其2000多年的儒家思想文化也塑造了一个礼仪之邦的形象,让炎黄子孙得以二世、三世至万世延续下去,中国的戏曲国画也是匠心独具,如京剧、豫剧、越剧、山水画、宫廷画等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以其整体性、实用性在明清之前走在世界最前沿。区域性: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文化千差万别,由于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各地相互借鉴、相互容纳,形成了具有区域性的文化。民族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如雕刻建筑艺术、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等,这些都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瑰宝

多元发展

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与黄河、长江息息相关,经过近万年的积

淀,形成了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两大系统。远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从上游到下游,形成了大溪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代表性的古文化圈。现代田野考古工作显示,一度被视为南蛮之地的长江流域,在新石器时代也相继产生了位于上游地区的大溪文化、中游地区的屈家岭文化、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其沛然底气,不逊于黄河文化。青铜时代,中国文化进入成熟期。黄河文化加速发展的同时,其重心由西往东移,即由岐西、河套一直东移,最后止步于齐鲁,成为黄河文化的轴心之地。长江文化也在三大古文化的基础上,分别形成了巴蜀文化、荆(湘)楚文化、吴越文化,而以居中的荆楚文化为长江文化的轴心之地。

现代意义

我们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的时候,既要尊重“鞠躬尽瘁”之类的传统美德,更要拥有“顺应自然”这样的现代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当然要在文化重心转移的背景下解读,要在传统文化精神的阐发中出新,更要在当代社会的现实境遇中展开。因此,传统文化现代意义的挖掘与阐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开拓进取。长期以来,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刻意挤兑道家,以致长江文化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的思想一度遭到曲解,《老子》一书为秦汉年间的杂凑作品,庄子也成了不思进取的隐士文化代表,等等。今天,当我们摈弃偏见,重新挖掘其思想价值时,看到

的恰恰是陈见的对立面,开拓进取是老、庄思想的主旋律。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这种开拓进取的思想,正是我们首先需要挖掘和阐发的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之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二、顺应自然。自然,是长江文化的最高范畴。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之道,都要遵循自然,何况人类的行为举事?顺应自然作为长江文化的一个核心价值理念,就好比“庖丁解牛”的现代意义不仅在养生之道,也在为人之道、为政之道。例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相互间的矛盾、摩擦难免发生。如果能从矛盾中找到化解矛盾的空间,全神贯注,以“无厚入有间”的方式予以解决,既维持了社会环境的和谐,又避免了人与人之间相摩擦所引起的心理伤害。就工作、事业而言,顺应自然,游刃有余,是人人都企盼的理想状态。因此,当我们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的时候,理应优先选取“庖丁解牛”这一类“顺应自然”的文化元素,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改变观念。这是新时代的呼唤,也是改革开放的现实需要。

三、和谐社会。和谐的本义是指不同音阶之间的协调。引申到人类社会,指人与人之间、阶层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关系的协调。当代社会,国家要求创建和谐社会,因此,在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的理论就可以为我们所用。

传承方法

继承、吸收优秀文化,取缔糟粕,然而只有继承、学习是不够的,

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一.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二.要明确方向。

三.要有宽松环境。要允许磨擦事物存在、发展,不能视新事物为洪水猛兽,要鼓励不同思想文化自由交锋。四.要有勇气和意志。旧的文化代表不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只要新的文化持之不懈地奋斗,并尊重事物发展规律,最终必然能取得胜利。

大学生弘扬传统文化之我见

大学生弘扬传统文化之我见 前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国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都肯定传统文化在社会的影响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自己也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弘扬传承见解 一、大学生对待传统文化的现状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淡薄,也就是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由来、作用、功效以及意义了解甚少,甚至不知道某些文化本身,由此也淡薄了文化的神圣意义,自然缺失了对传统文化的信仰。传统文化内容的流失使文化本身陷入困境,难以吸引人们的兴趣和注意力。这也体现了现代化过程中,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人们生活态度和情感寄托都发生较大变化,有一些传统习俗似乎失去了对现代人的吸引力。这必然导致了大学生、甚至广大社会群众对传统文化的信仰。 科技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使得世界越来越向着多元化发展,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了。随着我

国对外开放的日益加大与深入,各种不同形式的异域文化也因此而纷至沓来,侵袭和影响了这块古老的土地,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这些以往还只是见于书刊载体的西方文化产物今天已被大 多数青年人所熟悉,所接受。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使人们的生活更趋于多元化,使人们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和人类。但同时我们也要切实关注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认识西方了解西方,向西方学习,百年来这已成为不容置疑的真理,一个闭塞的民族永远不会拥有广阔的空间,历史已给予了证明。我们向西方文化学习,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我们要向西方学什么,怎么学,依然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西方辉煌的科学成就的确值得我们学习,西方人的合作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西方的创业精神值得我们借鉴,难道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我们也要照搬吗?显然不是,不同的地域养育不同的人民,因而产生不同的文化,这是符合自然发展要求的。如果刻意去模仿别人的生活方式、跟随别人的文化传统,那样无疑是扼杀了自己的民族根源,是不可取的。 二、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学校教育活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2006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观

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观 道德: 道:本意是客观真理,即自然界的构造、运动、变化等规律,社会的客观发展和变化规律, 人的生老病死等规律, 是自然存在和发展的。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道德 道 是指大自然的法则,也称天道,它是指宇宙运行的规律,万变不离其一,世界再怎么变化,天道的运行规律永远不会变。 德 是指随顺自然的规则,人们按照这运行的规律去做,就能得道。古人把德和得的意思一样理解。如果硬要违背自然规律去做,那就会逆天而亡,必有灾殃。人会欺负人,但天道决不会欺负任何人。古人常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表明了中华道德发展的历程。中国传统道德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道德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基本道德规范数量的增减,也有每个道德规范在不同历史时期自身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五伦 1.父子有亲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 2.君臣有义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 3.夫妇有别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 4.长幼有序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 5.朋友有信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五种人伦关系,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五常 仁 仁,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不能自私自利,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义 义,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礼 礼,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智 智,知道日常的东西。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了解宇宙运行的规律,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就叫智。 信 信,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老师的教诲是要吃亏的。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智慧,当然不会骗人。 四维 礼上下、贵贱、长幼、贫富的等级秩序。 义对国家社会的道德义务。

中国传统文化之戏曲论

中国传统文化之 我校戏曲论 09级化环系 应用化学(2)班 聂虎 0905410208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从时间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大致是指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文化。因为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中国文化开始大幅度的震荡,调整。这种变化一直持续至今。从地域范围看,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传统的中国地理概念,还包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越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清晰的地域界限。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今天中国人的思维与行为仍在不自觉中深受其影响。纵观历史,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学、美德、礼仪、民族精神、戏曲、文学创作、人生价值观等方面。 而戏曲作为我国一个独特而富有魅力的一个传统文化,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和陶泽,已经成为我们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一朵奇葩,再如今缤纷多彩的世界文化潮流中屹立不倒,独树一帜。一致再许多高校和社区联合会中都有戏曲社团和专业班子,他们把它作为一种娱乐,一种精神。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态之一,是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门类的综合性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完美体现,更是古老的东方文明的璀璨名片。其优秀剧目蕴含着华夏人民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民族文化瑰宝,却在近年特别是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被排挤到了主流文化的边缘。尽管这一期间昆曲被提升至世界级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位置,尽管许多戏曲剧目在上演时产生过轰动一时的新闻效应,但是戏曲在整体上仍以一种要死不活的生存状态存活于社会文化的角落。例如在我们学校,看戏的人少学戏的人更少。以致我们的学校的戏剧社团再众多的社团中苟延喘喘,一直抬不起头,更本无人问井,我想其他学校也好不到那里去,或许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经典文化的真实写照,在如今

对联文化

一,对联文化 二,我们今天针对初级班的朋友,讲述楹联的有关知识;首先欢迎大家来到鹿鸣诗词学院,让我们一起学习、探讨楹联基础知识以及临屏应对和对联创作。 今天是第一讲:楹联发展及相关概念 1.对联的风俗现象 写对子、贴对子,是中华民族影响久远、分布广泛、独具特色的一种传统习俗和文化现象。 贴春联的习俗,而且平时也常用对联,如相互间的题赠、祝贺、哀挽,举凡居室、饭店、 餐馆、庙宇、刹寺、公墓、牌坊等等地方,无不随时可见对联。 每逢传统的新春佳节,地无论南北,人不分男女,家不论贫富,门不讲大小,几乎家家户户 都要买红纸、写春联。从大门(院门)、正房门、厢房门、厨房门(包括门框、门心、门头), 到粮食囤、牲口棚、纺织机、大小车辆,直至桌子、椅子、蜡台、灶台……到处是红彤彤的一片。 从前,有人家因不识字又一时找不到识字的人,只好裁了红纸,用碗底儿蘸上墨汁在红纸上按 几个圈圈儿,权作春联——想方设法也要贴春联,好过年。可见春联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 有多么重要。 我们比较熟悉的对联,还有婚联、寿联、挽联、贺联、行业联、格言联、名胜联、巧趣联等等。 2.对联的别称: 对联”是我们平常的叫法。它的名称还有:对、对子(俗称)、楹联(由悬挂于楹柱的对联而来, 现作为雅称)、对句、对语、联语、联对、联句、联帖、楹帖、楹语、楹句、俪语、偶语、偶句, 春联又称春帖子、桃符、门帖、门对等等 3.对联的文化习俗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样式,对联在中国的普及程度,对联与中国老百姓的关系之密切,超出 其他任何一种文艺形式,老百姓可以不阅读小说,不朗诵诗歌,不听戏剧,不看电影……惟独不能没有对联。 我们从上面春联的例子就可见一斑。当代作家秦牧说:“在中国,对联可以说是雅俗共赏、家喻 户晓的一种语言艺术。即使是识字不多的人,也知道对联是怎么一回事,并且多少能领略这项艺术的美妙情趣。” 不仅如此,上至宫廷,下到民间,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对联风俗。如春联,一般都是用大红色的纸, 以烘托、渲染喜庆、热烈的气氛。但在清朝的宫廷和宗室皇族,过春节时却贴白纸春联,并把这作 为一种特权,不准他人随便使用。

中华传统文化对联

中华传统文化对联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华传统文化对联》的内容,具体内容:对联,是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热门的上联:红日出林海;下联:春光追... 对联,是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热门的 上联:红日出林海;下联:春光追鸟音。 上联:红日千秋照;下联:神州万载春。 上联:红雨桃千树;下联:绿风柳十围。 上联:花开春富贵;下联:竹报岁平安。 上联:花开春富贵;下联:竹报岁平安。 上联:花沐春雨艳;下联:福依党恩生。 上联:花随春意发;下联:富自政通来。 上联:花香春正好;下联:燕语日初长。 上联:华文春日丽;下联:瑞色紫云高。 上联:华屋辉生壁;下联:春山绿到门。 上联:华屋辉生壁;下联:春山绿到门。 上联:化雨千山果;下联:和风万树花。 上联:欢歌遍华夏;下联:春色满神州。

上联:欢歌飘四海;下联:妙舞颂三春。上联:黄金新岁月;下联:锦绣好前程。上联:黄莺鸣翠柳;下联:紫燕剪春风。经典的 上联:鸡鸣万户晓;下联:鹤舞一年春。上联:江山千古秀;下联:日月一时新。上联:江山千古秀;下联:社稷万年春。上联:江山千古秀;下联:天地一家春。上联:江山添秀色;下联:大地发春华。上联:江山无限好;下联:祖国万年春。上联:好景年年好;下联:新春岁岁新。上联:和风吹绿柳;下联:时雨润春苗。上联:和风吹绿柳;下联:时雨润春苗。上联:和光生柳叶;下联:春色泛桃花。上联:河清庆有目;下联:海晏乐无垠。上联:江山增润色;下联:祖国普春光。上联:阶前生百福;下联:檐下纳千样。上联:阶前生紫气;下联:帘外度春风。上联:金缕春溢彩;下联:玉雕雪迎祥。上联:锦绣山河美;下联:光辉大地春。上联:锦绣山河壮;下联:缤纷春色娇。上联:九陌连灯影;下联:千门庆月华。

选修课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1500字

一直以来就对中国文化传统充满了兴趣,然而在我读大学之前根本很少在课堂上接触这些东西。如今很高兴自己可以在大学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程,因为作为一名工科学生,平时少有机会能接触的这些东西。通过对这门课程学习,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但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的了解远远没有达到要求,因此,我想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角度来完成这篇论文。 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离我们很遥远,和我们生活不相干,我不这么认为,其实,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这些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联。 要想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1988年76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聚集在巴黎开会,他们在宣言中呼吁: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那我们怎样去看待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呢。 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比如古人对于“言”和“行”有过精辟的论述,荀子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要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相反,传统文化中的“三纲五常”“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些阻碍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东西必须剔除。近年来,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盛行,而冷落了象端午节,清明节等这样一些传统节日,不知城市里现在还有多少人自己包粽子,去看赛龙舟?传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在面对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毕竟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应保有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民族的文化遗产。其次就是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将西方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人权理论融合到中国文化的“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传统文化中去。在学校教育方面,我觉得我们应该将如何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开设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让更多的人去系统的了解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而在媒介传播方面:利用现代化传播媒介的高速化、系统化、全面化的优势,向广大群众、向世界人民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在保有原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前提下,重新唤起社会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总之,在将来中国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不能丢下我们几千年来宝贵的文化资源,未来的社会并不能屏弃前人的智慧,中国人也应该多从前人的经验中摄取智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阅读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阅读答 案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阅读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 ①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 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 ②首先,中国戏曲强调神神似、强调写意。戏曲舞 台上所表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形态是不同的,它是对 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加工,是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 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 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舞台上此刻可以是书房,但剧中人一转身,舞台就可以变为花园,甚至可以变成 千里之遥的另一地点。由此可见,戏曲舞台的空间是通 过演员的表演写意性地虚拟出来的。这样,戏曲就可以 自由灵活而又连贯流畅地表现无限广阔、瞬息万变的空间,也就可以十分自由地表现极其丰富复杂的生活事件。而西方戏曲强调摹仿,造成了西方戏剧的写实观念,主 张运用布景按照生活的样子确定空间,亦即舞台上所表 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态是相同的或相似的。 ③中国戏曲的情节有时也是写意性的,如二将相斗 几个回合,便可表示千军万马的一次复杂的战斗,甚至 只要吹奏一个曲牌一场宴会便已结束。

④在表演方面,戏曲中有许多虚拟的动作。如《打渔杀家》中肖恩父女划船,舞台上只有桨而没有船,但却给人以划船的真实感觉。难怪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1935年在莫斯科看了梅兰芳表演此剧赞不绝口呢! ⑤还有,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 中国戏曲包含着诗、音乐、舞蹈、雕塑、美术、建筑等 各种艺术因素,也包含着诗、词、曲、赋、散文、小说 等各种文学成分,这些因素在音乐节奏的指挥下构成一 个有机的整体。 ⑥再有,中国戏曲具有很高的传统技艺性。演员的 念诵、吐字、行腔、哭、笑、身段、动作,都有高度的 技巧,处处讲究形式美。可以说,中国戏曲是我国传统 文化艺术的瑰宝和典型代表。 (选自《中国戏曲文学史》,齐鲁书社。有改动) 问题设计: 1、阅读全文,说说中国戏曲“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①; ②; ③。 2、简析“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一句中

2020智慧树知到《楹联文化》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楹联文化》章节测试【完 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楹联文化》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绪论 1.【单选题】上联:撑天拄地两行字下联:( ) A. 春满乾坤福满门 B. 纳古涵今一副联 正确答案:纳古涵今一副联 对应章节第一章 1.【单选题】对联的别称很多,下面是对联别称的是:( ) A. 下支 B. 横额 C. 楹联 D. 上支 正确答案:楹联 2.【单选题】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有在大门两侧张贴桃符的习俗,上面书画神荼和( )二神来避邪。 A. 郁垒 B. 秦叔宝 C. 尉迟敬德 D. 孟昶

正确答案:郁垒 3.【单选题】对联最根本的特征是( ) A. 民族性 B. 对称性 C. 实用性 D. 开放性 正确答案:对称性 4.【单选题】楹联发源于我国古诗的对偶句,始创于( )时期。 A. 五代 B. 唐宋 C. 元朝 D. 隋朝 正确答案:五代 5.【单选题】 ( )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共计180个字 A. 袁枚 B. 邓石如 C. 徐渭 D. 孙髯翁 正确答案:孙髯翁 6.【判断题】“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作者是孟昶。( )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对 7.【判断题】“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那是清代的事。人们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错 8.【判断题】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是清代楹联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对 9.【判断题】朱元璋为一个阉猪的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 )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对 10.【判断题】 2002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错

中华传统文化之戏曲瑰宝2019教学提纲

中华传统文化之戏曲 瑰宝2019

本文内容详情如下: 1.1 1 【单选题】戏剧音乐表现戏剧的根本任务是(C)。 ?A、表演程式、体现舞美 ?B、延续精粹、传承文化 ?C、刻画人物、表现情节 ?D、表现情节、娱乐观众 2 【多选题】下列关于戏曲音乐的特色,描述正确的是(ACD)。 ?A、技术与文化含量高 ?B、交响性器乐贯穿表演始末 ?C、综合性高 ?D、民间性中包含一定的专业性 3 【判断题】戏曲音乐是一种民族音乐。(正确) 4 【判断题】程式性的方式并非是中国戏曲艺术特有的,西方歌剧同样具备。 (错误) 1.2 1 【单选题】中国戏曲的剧种是以(D)来命名的。 ?A、地域 ?B、造型 ?C、语言 ?D、声腔 2

【单选题】下列关于西皮腔的表述,有误的是(B)。 ?A、具有北方音乐的性格 ?B、脱胎于陕甘的梆子腔 ?C、常有大音程的跳跃 ?D、伴奏的胡琴琴身稍短 3 【单选题】京剧声腔的艺术风格是(C)。 ?A、兼收并蓄、雅俗共赏 ?B、明亮刚丽 ?C、明丽清醇、端庄大方 ?D、沉稳舒宛 4 【判断题】戏曲最大的程式性是所有戏曲剧种都有自己稳定的声腔。(正确)5 【判断题】二黄腔的旋律一般比较沉稳、柔和。(正确) 1.3 1 【单选题】戏曲的创腔原则是(C)。 ?A、字调要有起伏 ?B、避免出现倒字 ?C、以字行腔 ?D、四声五呼 2 【多选题】与西洋歌剧相比,中国戏剧的特征是(BCD)。 ?A、旋律上更加灵动 ?B、大量运用拖腔 ?C、语言的节奏形式丰富 ?D、语音声乐更美 3

【判断题】汉语的语音结构全面深刻的影响了中国戏曲音乐。(正确) 4 【判断题】《刘巧儿》是韩起祥根据《刘巧告状》、《刘巧团圆》改变而成的评剧作品。(错误) 1.4 1 【多选题】相较于曲牌,板式的特点是(ABCD)。 ?A、唱句形式自由 ?B、旋律形态灵活 ?C、与语言相结合,更具戏剧性 ?D、便于演员充分发挥个性 2 【判断题】京剧唱腔的板式大都需要组合。(正确) 3 【判断题】昆曲是讲究流派,不讲唱口。(错误) 1.5 1 【单选题】京剧行当中老生的别称是(A)。 ?A、须生 ?B、红生 ?C、子生 ?D、娃娃生 2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小生演唱特征的是(D)。 ?A、采用假声 ?B、注重用胸、鼻、颅腔的混合共鸣 ?C、用真声大嗓 ?D、采用真假声的结合 3

传统文化之关于对联的知识

传统文化之关于对联的知识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 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 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 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 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 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因为春联 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 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 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 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 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水准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 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 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 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能够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 “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160多种。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表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谈到“在一个理性生物中,一种对任意选顶的目的(因而也就是按照他的自由选定的目的)的有效性的产生,就是文化。” 黑格尔“文化是绝对精神对自我外化出的人的教化过程,也即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过程。”日本小学馆《万有大百科事典》(1974年版)表述:“日语的文化即文明开化”。《法国大百科全书》(1981年版)表述:“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 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易·系辞下》),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文与化并联使用,则最早见于《周易·贲卦》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先将“文化”合为一词而用的是西汉的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束皙《补亡诗·由仪》称:“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云:“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有必要说明的是,“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不很流行,现代意义的“文化”一词源于日本。近代以来,人们对文化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之共业也。”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庞朴主张从物质、制度和心理三个层面去把握文化概念的内涵,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而审美趣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属于最深层;介乎二者之间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20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提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式上的反映。” 《现代汉语词典》则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从以上关于“文化”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文化”内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总和,或如梁漱溟先生所说,是“人类生活的样法”,它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而言,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一般而言,我们更多的是在狭义文化的意义上使用“文化”这个概念。 以把握不同文化形态的特征。如根据文化的不同功能,可以分为礼仪文化、企业文化、校园

中国传统文化-第五章 传统社会交往观

第五章传统社会交往观 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荀子·王制》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 家庭关系当中包含有:夫妻关系、夫子关系、兄弟关系。 除此之外,还有: 同窗关系、师徒关系、 同年关系(唐代以同举进士为同年,明清乡试会试同榜登科者皆称同年)、同僚关系、君臣关系、朋友关系 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战友关系、同乡(老乡)关系、邻里关系等等。 社会交往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人的生命中占有重要成分。 第一节古人对社会交往的认识 一、社会交往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二、社会交往对国家兴亡的影响 第二节传统社会交往中的交往对象选择 一、同志为友 二、道义相规 三、甘苦与共 四、重义轻利 第三节传统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 一、中和二、宽恕三、谦敬 四、仁爱五、诚信六、义忠 第一节交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传统认识 在中国古籍中,“朋”与“友”出现得比较早。

朋的本义是货币单位。甲骨文、金文中的朋字,正像两挂贝的形状,其本义即指贝两挂,后用作货币计量单位。 既见君子,锡(赐)我百朋)。--《诗经?¤菁菁者莪》 后来引申为同学。 同学曰朋。--许慎《说文解字》 古文字的友字,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右手,表示握手友好。后来引申为志同道合的人。 “同志为友。”--许慎《说文解字》 朋友一词最早应该是出现在《诗经·大雅·抑》里面,“惠于朋友,庶民小子”。这里的朋友表示官员同僚的意思。 到了稍晚的《论语》里面,则出现了“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句子,说明这两个单字已经成为了一个词组,其意义与今天我们所说的朋友,意思已经没有多大差别了。 中国古人历来十分重视朋友关系,珍视朋友之间的友谊。 孟子即将朋友关系视为“五伦”之一。 《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中庸》把“朋友之交”列为“五达道”之一, (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白虎通》则将朋友列为“六纪”之一。 (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 一、社会交往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友也者,助也。 明乎朋友之道者,交相助而后济。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资料 中国戏曲是在民间艺术的土壤里发芽生根的。歌舞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因素,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据《书经·舜典》记载,我们的祖先在庆贺打猎收获时,会披着各种兽皮在用石器相互击打出的节奏中跳着、唱着,欢庆胜利的成果。到了春秋时代,歌舞成了欢庆丰收、庆贺战争胜利、祭祀神灵、驱魔禳疫等民俗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戏曲艺术的另一个源头是装扮表演。《史记·滑稽列传》中优孟模仿孙叔敖的表演,可以看做一个宫廷讽刺喜剧。从《北史·柳彧》的记载和新疆唐墓出土的歌舞戏《踏摇娘》泥塑看,除具备以歌舞演故事的特点外,在化装方面亦采用了面具、假扮等艺术手段。 戏曲艺术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武术。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角抵戏到了汉代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带有戏剧色彩,如《西京杂记》所记载的角抵戏《东海黄公》、《黄帝战蚩尤》。 戏曲形成的最初形式是杂剧。所谓杂,有将各种技艺杂合在一起的意思。宋杂剧代表剧目之一《目连救母》,就是一个脱胎于民俗活动的节目。当时北宋都城开封的艺术家们以佛经中目连救母的劝善故事为纽带,将民间的说唱、装扮、武术、杂技等表演艺术结合在一起,在中元节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此后,七夕至中元节举办盂兰盆会,演目连戏成

了各地的一种传统习俗。 戏曲形成后,伴随着各种民俗演出逐步成熟和发展起来,产生了300多个剧种和数以万计的剧目。民俗为戏曲艺术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戏曲艺术又为民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1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2、繁荣 12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3、延展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4、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联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联 二、上联: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下联: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合。 三、上联: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下联:风扇扇风,风 出扇,扇动风生。 四、上联: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下联:尺鱼跃水,量量 量九寸十分。 五、上联:擘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下联:咬开银杏,白衣 里一个大人。 六、上联:门对千根竹;下联:家藏万卷书。 七、上联:门对千根竹短;下联:家藏万卷书长。 八、上联:门对千根竹短无;下联:家藏万卷书长有。 九、上联:因荷(何)而得藕(偶),下联:有杏(幸)不须梅(媒)。 十、上联:未老思阁老;下联:无才做秀才。 十一、上联: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下联:青山原不老,为雪 白头。 十二、上联:一担重泥遇子路;下联:两堤夫子笑颜回。 十三、上联:昨日钻狗洞偷桃,不知是谁?下联:他年步蟾宫攀桂,必定有我。 十四、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 里变金木土圭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十五、上联:莲子心中苦;下联:梨儿腹内酸。

十六、上联: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下联: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 十七、上联:孔子生于舟(周)末;下联:光舞(武)起自汉中。 上联:月月月圆逢月半; 下联:年年年尾接年头。 上联:玉燕迎春春常到; 下联:金雀报喜喜迎门。 上联:一片秋香世界; 下联:几层凉雨阑干。 上联:叶落疏桐秋正半; 下联:花开从桂月常圆。 上联:新年纳余庆; 下联:佳节号长春。 上联:万里阳和春有脚; 下联:一年光景月当头。 上联:万里河山铺锦绣; 下联:满城笙管乐太平。 上联:万家灯火同秋月; 下联:大地光明不夜天。 上联:万户管弦歌盛世; 下联:满天焰火耀春光。 上联:万户春灯报元夜;

中学生传承传统文化之我见

中学生传承传统文化之我见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光耀世界,影响深远,是人类文明的宝库。传承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路径。很多长辈认为,我们“90后”物质丰裕,精神疲软;不懂传统文化,根底浅薄,崇洋媚外。也有人认为,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是高考,距离传承传统文化还远着呢。其实不然,作为中国大家庭的一员,不管在成长的哪个阶段,我们都需要传承祖国的优良传统文化。另外,近几年媒体报道了很多不道德、不诚信、不和谐之事,社会戾气很重。怎么办?作为一名中学生,我想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在家孝顺父母,让家庭和睦 我母亲从小让我背诵传统文化经典,二年级背完《论语》,三年级背完《道德经》。那时我连这些书里的好多字都不认识,更别说懂其中的精妙之义了。但母亲的教诲自有她的道理,她说一是为了训练我的记忆力;二是这些知识会慢慢发酵,成为我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里的自然养分。现在我已经是高中生,尽管小时候背的很多内容依然不能完全理解,但我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良苦 用心。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其中一些已经明白的道理让我获益匪浅。比如孔子谈“孝”,试举一例。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乍一看,孔子的回答真有点牛头不对马嘴的味道。孟武伯问孝,他却回答说父母一心为儿女的疾病担忧。但稍加思考,就会发现孔圣人真是和平常人不一般,他的回答非常深刻而精妙。你要问什么是“孝”吗?想一想你生病时父母为你担忧的那种心情吧!这样你就会知道“孝”了。我理解,所谓“孝”,不外乎是对父母爱 心的回报,只要记得自己生病时父母是如何焦急,而以同样的心情对待父母,就是孝。这种体验,在我们幼时躺在病床上,望着父母满怀爱怜地为我们喂汤喂药、掖被子,这种温馨记忆不是时常在我们的脑际萦回吗?我想,如果每个孩子都能做到这一点,每个家庭不就和睦了吗? 孔子“孝”的理念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植入我的思想意识。我的不少同学在青春叛逆期遭遇父母的更年期后,经常与父母发生语言冲突。尽管他们也知道尊敬孝顺父母,但终归免不了呛仗。但我与父母相处得非常好,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我明白所谓“孝顺”,既要孝,也要顺。因为我们“90后”独生子女,不愁吃穿用,不会因为物质需求而与父母冲突,更多的是思想冲突。尽管我们不能接受父母的某些思想观点,但我们也应该充分地表示理解和尊重,这 样会免去很多不必要的冲突。

楹联文化:龙江大地一面旗(定稿)(1)资料

龙江文化一面旗 ——全力打造中国楹联文化县 摘要:舟曲,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的结合部,是甘肃大地南部群山峻岭中的一座小城,汉藏人民在这里共同繁衍生息两千多年,孕育了多彩的历史、民族文化。其中,以松棚楹联灯会为重要载体的楹联文化是舟曲传承历史最久、地域最广、群众性最强的文化事象。 一、传统及呼唤 (一)、传说 一切源于一个久远的传说,相传在明代嘉靖年间,约公元1522—1567年,一位江南籍的人氏王忠实在当时称西固的舟曲任千户(注:记载作于清嘉庆《武阶备志》),相当于县令一级的地方官员。千户对父母极孝,接双亲于任职的西固县。时逢元宵,二老不悦,思念故乡元宵辉煌。千户心起愧疚,遂仿效扬州灯节,自出银钱,派官兵百姓采摘松枝,于街巷搭木橼棚架,别出心裁挂出三面成对的灯对联,廊间悬挂各式简易彩灯,并亲自书写“不二扬州”横额和“半间松棚半间架,一重明月一盏灯”等楹联。千户造出这等似江南一带元宵时的夜间灯景,既慰藉双亲,又娱乐百姓。这既是松棚、楹联、灯会三者汇集于一体的关键节点,更是楹联文化在舟曲本土的华丽登场。 从此,这里有了一个久远的传说,开启了一个红彤彤的历史。 (二)、传统 楹联文化,通过松棚楹联灯会的传播,在舟曲得以流传。同灯会

一起历经沧桑岁月,饱经风雨,生生不息。数百年来,舟曲人爱联、作联、赏联、兴联,与这两行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楹联文化已经融入到了舟曲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过春节时贴春联,或在红白喜事时作婚嫁联,丧挽联,贺乔迁、升学、开张、寿诞、落成联等等。 由于历史变迁,清代中期以前的联家已无可考察,但至迟在清代后期,舟曲已有记载清楚,师承有序的联家及联作。其中,代表人物有清同治年间的贡生张尚仁,稍后有西固州同黄为楷、峰迭贡生洪文蔚,清末民初有张万杰、沈澍霖、杨培俊、杨秀章、张问仁,民国时期有刘可仁、李品芳,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有房存义、张鸣凤、杨述椒、赵兴、杨淑、杨慕椒、王正德等等。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张鸣凤、杨述椒、赵兴等人承前启后,恢复了中断近三十年的松棚楹联灯会,并影响和培养了一大批楹联文化传人,使舟曲传统的楹联文化灯火不灭,联花再开。舟曲传统的楹联文化正是因为有了一代代本土楹联艺术家的坚守,才能传承至今。 关于历史上很早时候的松棚楹联灯会情况,没有留下一丝半爪的图片资料。 据说,1954年元宵,曾办过一次灯会。 当代人最早观赏到元宵松棚楹联灯会,是在1980年代初的时候。1982年的元宵,舟曲城关的四条大街上,在村干部的组织下,村上的老文化人按照1949年以前的记忆,指导村民们各自筹集长杆,一家负责搭建一间廊架,村上将在林业部门募集到的松枝覆盖在廊架顶上,将文化人在红纸上写好的对联贴到灯对上,再把灯对挂到长廊两面的

潘春晖-传统文化之我见

《传统文化之我见》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时代,都有着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文化又是一种地域现象,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着各自的特征,而且相互交融和渗透。而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从而也产生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文化,一直处于《周易》所形容的“生生不息”的继承和变易的对立统一发展之中:旧的形式不断被新的形式所代替,而在新的形式中又包含着持久恒常的民族精神。自从先秦诸子开启了中华民族智慧之门,往后各个时代都涌现了不少著名的大思想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继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并凭着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对传统进行了开拓和创新。由此可见,文化的本质,不是既成的事物,而是流变的过程。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积淀型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精神。我们今天的许多传统节日与习俗,都是传统文化的凝结,都有着特定的思想内涵。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成就,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感情,并激励我们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与创新精神,去创造更大的辉煌。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孔子文化节”,就是对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纪念与敬仰,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每年都有更多的人到曲阜,到孔庙,去瞻仰孔子,这不就说明了孔子的思想文化对海内外人们的影响之大了吗?我认为我们作为学生,应该去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了解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精神,并要有所感悟和体会。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物质已经不可阻挡的“抓住”了很多人的“心”,认为这个社会是纯粹是由物质构成。于是,人变得愈来愈空虚,变得愈来愈浮躁……而这种空虚、浮躁已经如同“病毒般”慢慢地扩散,甚至连作为学生的“我”和“我们”,或许都已经被“感染”。在这个时候,我们迫切需要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信仰来治疗“自我”,而我们中国有良好的传统文化,这不正是最好的“药方”吗?对这个社会来讲,传统文化是我们最具有价值的“精神财富”:在战争年代,是能够支撑着我们的最后信仰;在刚刚改革开放的年代,是我们国家进步的精神支柱。那么,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传统文化是什么?它是我们所有人的精神需求,是对这个社会的一种反思,更是“治疗”我们的唯一“药方”! 有人说,“忘记过去等于背叛未来”,我觉得这话不假,的确,若是忘记了我们的传统文化,那么,我们的现代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猜忌与虚伪横行,欺骗和贪婪遍布?无声的恐惧将会降临在每个人的头上。这会是我们想要的世界?我想答案会很统一:不!没错,不会有一个人会喜欢这种世界! 我觉得这个社会,特别是我们学生,更应该注重于传统文化,我们要从心底去重新“拾取”它,传承它,发展它,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少一些“空虚”,多一些“积极”,减一分“浮躁”,增一分“安心”;整个国家才能稳定下来,逐步向前。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过去几千年中,历史文明的精华凝聚而成。如果我们能够从现在起,更加地留心于传统文化、注重于传统文化,那么,也是对华夏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负责。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价值观初探 ——中国传统文化拾穗 壹、幸福观 现在习惯上用指数来量化,如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人们生活得是否幸福用幸福指数来衡量。幸福指数起源于30多年前,最早是由不丹国王提出并付诸实践的。现在很多国家在研究,其中也包含中国,一些机构还公布了各国幸福指数的排序,但都不能让人信服。中国有可能排前三,有可能排倒三,主要取决于认知度,如果都能知足常乐能排前三,如果都是贪得无厌,就要排倒三。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生有二乐,一是助人为乐;二是知足常乐。助人为善举,知足为善念。 贰、危机感 美国有一部电影《2012》,描绘的是自然灾害导致世界末日,这是西方人对世界末日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世界末日的理解并非如此。当人与人之间没有诚信、没有友善,互相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良知泯灭,人活在世上如同行尸走肉,这才是世界末日。 当今社会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危机四伏。至少有三代人没有很好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如果再不补救,中华民族真的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以前认为《国歌》中的这句歌词有点不合时宜,现在看来还是有必要保留,只不过不是冒着敌人的炮火,而是人的良知泯灭,道德缺失,弄虚作假,腐败导致腐朽。 7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年集会巴黎,召开主题为“面向21世纪”国际大会,参会者经过四天的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之一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中国的传统文化、东方智慧开始风靡世界。很多国家都开设了孔子学院,学习中国的儒家思想,并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老祖宗几千年文化与思考的积累是最好的人生指南。 叁、道德 道,走之首,行之要。人生下来首先是要学会行走,行走的路线为道。自立为立足之道,立志为成才之道,慎独为自修之道,助人为载福之道,勤廉为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