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组织间关系理论最新研究视角探析

组织间关系理论最新研究视角探析

组织间关系理论最新研究视角探析
组织间关系理论最新研究视角探析

组织间关系理论最新研究视角探析25 

第29卷第1期外国经济与管理Vol 129No 112007年1月Foreign Economics &Management J an.2007

组织间关系理论最新研究视角探析罗 珉

(西南财经大学工业经济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74)

收稿日期:2006Ο11Ο08

作者简介:罗 珉(1954-),男,西南财经大学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摘 要:组织间关系是近十年组织理论和战略联盟研究中最受重视的课题,其研究跨越了组织经济学、组织社会学和组织管理学三大领域,形成了众多的理论流派。本文介绍了组织间关系理论各理论流派的最新研究视角,并进行了简要评论。

关键词:组织间关系;资源基础观;知识基础观;社会逻辑观;组织学习理论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950(2007)0120025Ο08

组织间关系(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 s )管理是近几年来备受重视的热点问题。正如日本一桥大学创新研究院武石彰教授(Takeishi ,2001)所说的那样,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组织间关系”或“组织间关系网络”已经成为学术界热烈探讨的课题。

组织间关系理论研究可以用“错综复杂”来形容如此众多理论流派的研究盛况。组织经济学、组织社会学和组织管理学的研究者从不同立场对这一问题与现象进行了研究,不同的学术流派在不同的范式基础上阐述组织间关系的形成、管理与结果,极大地推动了组织间关系问题的研究和知识的传播、积累和创新。美国里士满大学(University of Richmond )战略管理学教授爱尔兰等人(Ireland 、Hitt 和Vaidyanat h ,2002)在整理近年来有关组织间关系网络或战略联盟的实证文献的基础上指出,有关组织间关系理论的研究视角主要有四个方面:资源基础观、知识基础观、社会逻辑观和组织学习理论。[1]

一、解释组织间关系的资源基础观视角

在近十年组织间关系研究领域,有相当多的学者将注意力集中在组织间资源的研究上,形成了解释组织间关系的资源基础观(resource Οbased view )视角。资源基础观主要将企业视为异质性资源以及能力的集合,通过对资源及能力适当的运用使其价值极大化,并解释及预测企业竞争优势的维系。资源基础观强调,组织竞争优势可建立在组织间资源以及资源特性之上,“资源”是构成组织间关系的最基本元素,也是组织成长与竞争优势的来源(Barney ,1999)。[2]在资源基础观看来,厂商的重要资源可以拓展厂商的边界,这些资源可能镶嵌在厂商间的资源与惯例之中。因此,组织竞争优势的基础既包含了本身的能力,即所拥有的资源和与竞争对手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 ),又包含了组织获取和利用组织间资源的能力。

资源基础观探讨组织间资源特性与内涵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根据资源的特性与内涵找出专属于组织的资源,并说明组织间具有价值和竞争优势的资源。随着组织间关系的发展,人们从利用组织资源的视野扩大到利用组织间资源以获取竞争优势,资源基础观已经发展成为解释组织间关系的资源基

础观。资源基础观强调,资源已经超出了企业的边界(Gulati,1999)[3],企业正不断地嵌入更为广大以及相互重叠的组织间关系网络中,因此将企业嵌入的组织间关系纳入分析非常重要(G alaskiewicz和Zaheer, 1999)。[4]这种资源基础观将单个企业的资源作为一种社会资源来加以研究,从而使其可以将组织内部及组织间的交换理论置于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去分析。当资源不能有效地通过市场交易或并购获得的时候,企业必须发展组织间关系以获取这些资源,组织间关系网络可用来与其他企业共享或交换有价值的资源。这就是说,企业可以利用其现有的资源与其他企业的资源进行融合,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资源基础观强调每个组织间关系伙伴必须为组织间关系网络带来有价值的资源。在当今竞争空前激烈的环境下,仅仅依靠某一类型的资源并不足以使一个企业建立起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因而必须发展组织间关系网络以获取不同的资源。组织间的相互合作、共享彼此独特的能力要素及资源,可以创造竞争优势,并且产生更多的合作利得(cooperative gain)。这说明,厂商与厂商间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在资源基础观看来,组织间资源是一种基于组织间合作关系的战略性资源。兰加?古拉提等人(Gulati、Nohria和Zaheer,2000)对企业网络、资源以及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企业所在的网络使其从环境中获得了关键的资源,如信息、渠道、资本、服务以及其他可以保持或提升竞争优势的资源”[5]。由于组织间资源自身的异质性以及产生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即通过特定的网络进行组合,非常难以模仿与替代,从而具有战略性资源的特征。嵌入关系网络的组织间资源可为企业提供可持续竞争优势。资源基础观强调信任以利组织间的能力互补、资源共创和协调,组织间关系则是趋于合作或竞合。从资源基础观的视角看,无形资源、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已被视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Spender和Grant,1996),所以现代企业最重要的经营逻辑之一就是如何取得维持竞争优势的知识。而除了内部创造知识之外,组织外部知识的转移和对外取经也是重要的知识取得渠道。

事实上,组织间资源不仅没有增加企业的专用性风险而阻碍组织间的合作,反而成为了组织间关系网络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它们的参与状况直接影响到价值的创造以及企业所获得的租金。拥有特定资源的厂商一旦从组织间关系网络中退出,便有可能导致整个合作生产力的下降、组织租金的减少甚至关系网络的解体。组织间资源只有与其他企业资源结合才能发挥其作用而创造价值,即合作网络中各个企业所提供的组织间资源相互之间具有依赖性与互补性,当它们与其他资源隔离开来后,就会降低自身的价值。在由组织间关系构造而成的价值创造网络中,每个组织间关系成员都将业务聚焦于价值创造的某一个环节,通过提供独特的组织间资源而成为不可缺少的结点。如果企业通过专用性投资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进而参与更多的网络,那么就能够凭借有限的资源将自身的影响力扩大若干倍,像蜘蛛拥有大于自身体积若干倍的“领地”,从而收获更多的合作租金。从这个角度说,组织间资源之间的结合具有更强的资源模仿障碍、因果关系模糊性、不完全转移性以及更高的资源复制障碍,从而为整个组织间关系网络带来竞争优势(Barney,1991)。杰弗里?戴尔(Dyer,1996)通过实证证明了对组织间资源的专用性投资与合作业绩之间的正向关系。他把由交易关系的双方或组织间关系成员共同投入的关系专用性资产、知识分享过程、互补性资源及能力与有效能的治理机制所产生的协同效应称为关系租金,并指出关系租金是企业合作网络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组织间资源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嵌入特定的合作关系网络,来与其他资源协同创造价值,即共同获得合作专有准租金。

资源基础观也可以用来研究合作性竞争中合作伙伴间的相互依赖性和结构稳定性。资源基础观在分析不平衡的“强权”合作结构和企业合作的稳定性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在合作内容、知识转移和组织学习等方面,应该分析自身的弱势环节以及合作对象的能力对自己的互补性。合作应被视为克服竞争局限性和实现复杂产品互补性生产的一种方式。

资源基础观在处理知识获取模式的问题上,主要着眼于获取互补性知识资产和建立与维护核心竞争力等问题(McWilliams和Gray,1995;Tsang,1997)。杰弗里?戴尔和哈伯?辛格(Dyer和Singh, 1998)指出,组织必须从互补的战略性资源中汲取好处,组织间关系成员伙伴通过互补的战略性资源实

26 外国经济与管理(第29卷第1期)

组织间关系理论最新研究视角探析27 

现好处的能力取决于决策过程的战略相容性、信息与控制系统的相容性,以及文化的相容性。

[6] 资源基础观的缺陷在于只注重资源的“所有”,而忽视了资源的“获取”。资源基础观基于对资源所有权的强调,认为科层制确保了资源不可流动性以及竞争优势,从而忽略了通过发展组织间关系和合作战略来实现资源的获取(Hakansson 和Snehota ,1989;Tikkanen 和Halinen ,2003)以创造价值。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普拉哈拉德和拉马斯瓦密(Prahalad 和Ramaswamy ,2004)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获取并非

所有,并非只有通过所有权才能产生价值。[7]资源基础观的另一个缺陷在于无法充分揭示组织间关系网

络所产生的系统效应,也无法真正说明竞争优势的来源。尼科莱?福斯(Fo ss ,1999)认为,资源基础论无法充分揭示网络组织所产生的系统效应,也无法解释其竞争优势不足的原因,而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Marshall ,1920:279~285)所揭示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产生的系统效应正好可以弥补资源基础论

的不足,这种系统效应能形成一种网络能力。

[8]二、解释组织间关系的知识基础观视角

解释组织间关系的知识基础观(knowledge Οbased view )视角将对企业战略性资源的探讨逐渐转移至组织间的知识资源。在知识基础观看来,企业主要建立在促进其“核心能力”的基础上,这需要从组织间关系中获取互补性知识、信息和资产;[9]企业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建立、应用并整合相关的知识,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Pisano ,1994;Nonaka ,1994;Grant ,1996)。组织对所需知识资源的认知将影响动态的最大生产力,因而知识的相关内涵及特性就成为了研究者讨论的重点。

知识基础观视企业为能力的容器。企业通过知识无形性及社会系统复杂性的嵌入来把自己所积累

的知识变成其竞争优势的重要元素。[9]而知识创造及创新的产生,则源自于知识与其他资源间的新组

合[10],知识可使企业取得、开启及有效利用新机会。因此,按照这种观点,企业的优势存在于它们卓越的知识创造与获取能力中。知识获取可大致分为内部与外部来源(Lane 和L ubat kin ,1998)。知识基础论强调知识是组织的基础性资源,发展组织间关系的主要目的就是将拥有不同知识的组织整合起来,并在

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知识。

[9] 知识基础观认为,妥善运用组织间知识资源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对组织间知识资源的相关内涵与特性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能够有效灵活地运用组织间知识资源。组织间知识资源不但是重要的资源,而且更在组织的价值创造过程中扮演着催化资源与竞争优势的角色,企业有效运用知识资源将能产生综合效益,可以为组织带来竞争优势与价值。而组织间关系网络更是一种创新性合作,通过创造合作专有准租金为整个合作群体带来竞争优势。

在我们看来,知识基础观旨在探讨组织间合作、学习与知识转移,并强调通过组织间关系,单个企业可

以创造知识获取和应用的机会。[11,16]也就是说,单个企业通过与其他组织的互动,得以接近外部知识,并与

其既有的知识进行整合,产生新的知识应用情境。我们认为,知识基础观探讨的知识转移内容,主要是瑞典

学者埃里克森等人(Eriksson et al 1,1997)所提出的有关产品、市场或技术的“经营知识”

(business knowl 2edge ),而不是有关组织结构或系统的“组织知识”

(organizing knowledge )。美国南加州大学助理教授Y li ΟRenko 等(2001)在探讨社会资本与知识获取/应用关系时,也是以“经营组织”为研究对象的。

[11] 今天,如何有效利用组织间关系与互动,跨越知识边界实现组织间创新性合作,已经成为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重要课题。通过各种方式由外部取得(out Οsourcing )所需的知识与技术,已经是产业竞争的一个必然趋势(Lambe 和Spekman ,1997)。尤其是,通过跨越组织边界的组织间关系网络、战略联盟或合作研发的方式来取得外部来源的知识和技术,更是近年来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重要一环(Hagedoorn 和Schakenraad ,1994)。从组织间互动的视角来看,企业为实现组织间创新性合作的绩效,必须有效地“杠杆化利用”组织与合作伙伴的组织间关系。从知识边界的角度来研究组织间创新性合作,可以更深刻地揭示知识边界的复杂性。

我们认为,知识基础观从组织间互动的视角来探讨知识边界的理论框架,在理论逻辑上有其合理性,通过界定知识边界来揭示合作创新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可为组织间关系网络探索新的治理机制。

三、解释组织间关系的社会逻辑观视角

社会逻辑观(social logic view)也可以称为关系观(relatio nal view),[6]它强调组织间关系网络由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一系列水平或垂直的相互关系组成,包括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顾客、竞争对手以及其他组织(甚至是本产业以外)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逻辑观的这个主张与社会学的社会交换理论的主张相同,即人际互动不仅仅是经济交换,而且还是社会交换(Blau,1964:179)。社会逻辑观重点关注组织间关系成员的互动关系、知识转移、吸收潜力与组织间合作能力,探讨了知识在组织间关系网络中的转移机制问题(Powell等,1996)。

社会逻辑观认为,在现实世界中,许多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本质上大多是与相同厂商的重复交易,如果以这种观点看待企业间交易关系,其内涵就包含有“信任”与“合作关系的演进”(Gulati,1995)。而关系重视的则是互惠、相互节制及信任等概念。[12]美国杨百翰大学麦里特学院(Marriott)教授杰弗里?戴尔和日本神户大学经济经营研究所教授延冈健太郎(Dyer和Nobeoka,2000)认为,组织间的高度信任,可以使合作双方进行知识的交换与机密信息的分享;组织间的沟通协调,可以顺利地发展合作双方的关系,并使它们取得相互需要的资源。[13]

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教授兰加?古拉提(Gulati,1999)从获取重要信息、知识优势的观点出发,强调由于组织所拥有的知识是创建持久性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的关键要素,而网络关系则是组织取得多元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兰加?古拉提认为,组织间纵横交错的联系是一种不可模仿的资源,是一种创造资源的手段和获得资源与信息的途径。正因为网络关系对组织有这些正面影响,他将其称为网络资源(network reso urces)。网络资源这个概念包含四个子概念:网络结构资源、网络成员的资格资源、关系链形态资源和网络管理能力资源。兰加?古拉提(1990)认为,网络中的资源能够给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使网络中的企业行动比竞争对手更加迅速,从而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组织间“网络资源”

的积累、获得和运用,是组织创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保障。

事实上,组织间关系网络本身就可以被看作是一项不可模仿的资源,一种创造资源的手段,一个获得资源与信息的途径。由于网络资源具有一般特质性,几乎都是通过具有路径依赖性的过程建立起来的(Gulati 和G argiulo,1999)[14],竞争对手容易进行模仿和替代。而通过组织间关系网络获得的资源和信息本身具有特质性,它们是通过关系的特殊组合来产生或获得的,不容易为竞争对手所模仿和替代。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塔伦?凯纳(Khanna,1998)指出,合作也可通过促使经济主体间产生基于合作的专有准租金(cooperationΟspecific quasiΟrent s)来获得潜在收益。[15]所谓的经济主体间或基于合作的专有准租金是与关系相对应的,它产生于特定的交易和关系双方的专用资源的相互结合,由此形成的协同效应所产生的超额租金,是单个经济主体独立运营无法产生的收益。最重要的是,合作双方通过建立关系可实现帕雷托边界外推所产生的超额租金。这种租金不仅仅有赖于交易的存在,而且还取决于交易完成的方式。通过合作,企业可获得新知识,它能够与企业内生的资源相结合以实现增值。这就是企业间联盟的间接利益,也被塔伦?凯纳称之为持久的内在收益。[15]

在我们看来,经济主体间或基于合作的专有准租金是由默契性、组织之间关系的嵌入性和社会综合资源和能力所决定的,这种具有异质性、不可转移性和持久性特点的内在收益,远远要比基于受保护市场势力产生的垄断租金、凭借企业拥有特异资源产生的李嘉图租金和依靠企业动态创新能力的熊彼特租金更加稳定,且内涵也更丰富。

杰弗里?戴尔和哈伯?辛格(1998)进一步指出,产业结构观和资源依赖观之外的“特殊厂商间关系”和特定战略联盟伙伴的专属性投资也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企业的关键性资源能延伸企业的边

28 外国经济与管理(第29卷第1期)

组织间关系理论最新研究视角探析29 

界,而且可以扩散到组织间资源和例行事务。[16]这说明企业规模的边界是有限的,而关键性资源所形成的能力边界却可以延伸到整个组织间关系网络或战略联盟。杰弗里?戴尔(Dyer ,1997)强调指出,战略联盟伙伴之间彼此的承诺和信任可以增加关系专属性投资。杰弗里?戴尔和哈伯?辛格(1998)强调,超额报酬是从企业彼此的交换关系中产生的,单一企业无法产生,必须通过特定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才能创造。[16]这就是说“关系租金”是通过一种关系性交换来共同获得的超额利润,个别厂商无法获得。他们进一步指出,通过进行旨在建立组织间关系的特定投资,可以以独特的方式实现整合。因此,组织之间特殊的关系是关系租金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需要强调的是,社会逻辑观的“关系观点”以对偶关系为分析单位,认为通过长期的组织合作关系形成的企业间特定关系是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关键性资源,这种关键性资源可能会跨越企业边界,嵌入企业间的常规惯例和程序,从而产生关系租金。而且,长期合作关系所产生的错综复杂的交互关系(inter 2connectedness )能导致资源私有性与合作对象稀缺性,更能形成“维系”关系租金的模仿障碍。[16]事实上,杰弗里?戴尔和延冈健太郎(2000)探讨了丰田公司的学习与组织间关系网络演进过程,其结论已经为“关系观”提供了实证支持:组织间关系网络比单个组织更有利于知识的产生、转移与整合。[13] 在我们看来,在认识到竞争优势来源于组织间的相互关系之后,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把握组织间潜在的竞争优势来源:关系是创造竞争优势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因此企业发展关系的能力将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显著影响;组织间互补性资源与能力的结合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联盟厂商可以结合彼此的资源,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以获得更大的利润。通过这种结合方式获得的利润大于各自获得的利润的总和;影响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是组织间资源互补程度和组织间互补性资源兼容程度。

事实上,“组织间竞争优势”、“关系能力”以及“网络资源”的理论视角,都强调组织间关系管理的重要性。而这正是一种被资源基础观所忽视的资源,它是由组织结点之间的关系所生成的资源,是一种无形的关系资源。正是这种无形的关系资源揭示出资源基础观对资源认识的不足。在我们看来,这种无形的关系资源反映的是一种社会认知资源、组织的外部资源和无形资源,恰恰没有被纳入资源基础观的分析框架,但它们的确会影响组织的战略决策和经营业绩。组织获得竞争优势的最根本途径,就是用好资源,特别是用好组织间网络资源,而不是拥有资源。

我们认为,尽管社会逻辑观提出了另一种有关竞争优势的洞见,但组织间关系网络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对竞争优势的影响仍有待更深入的发掘。

四、解释组织间关系的组织学习理论视角

解释组织间关系的组织学习理论视角强调的是,通过组织间学习和组织间知识的转移来实现创新。企业界与学术界认为“组织学习”和“知识能力”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March ,1991;Dyer 和Nobeoka ,2000),通过知识的沟通与整合,组织得以学习和创新[9]。“组织学习”和“知识能力”被美国经济学家戴维?提斯等人(Teece et al 1,1997)视为是一种动态能力,他们认为组织持续学习、调整、适应与提升知识能力是竞争取胜的关键。从目前的研究路径来看,建构组织间关系网络的组织学习是按照“组织学习—吸收潜力—知识获得—创新应用”的思路来进行的。

事实上,解释组织间关系的组织学习理论有三个流派。它们分别是:

(1)社会系统理论的适应环境(adaptive environment )学派。以詹姆斯?马奇为代表的适应环境学派认为,组织学习的目的在于使组织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从而提升竞争力与绩效(March 和Simon ,1958)。赛尔特和马奇(Cyert 和March ,1963)认为,组织学习就是组织适应环境的行为,就像个体的学习历程一般,组织每经历一段特定时间,对环境刺激自然会采取某种适应性行为。马奇(March ,1991)认为,组织采取行动以后,环境将会有所响应或反馈,组织因此可以进行经验学习,所以成功或印象深刻的经验也易导致学习。经验学习是适应环境学派组织学习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能改善组织现有活动能力。适应环境学派强调,组织学习就是为了适应环境,因为这个学派相信人的有限理性,并认为可以通过模仿他人的组织,特别是通过组织间关系来实现组织学习的目的。组织间关系成员可以把向其他组织习得的经验、知识等转换成常规并加以保存。该学派强调,组织可通过组织间关系学习其他组织的经验,得到组织间关系环境的反馈,经历学习循环。

(2)组织行为理论的错误修正(error correction)学派。以克里斯?阿吉里斯为代表的错误修正学派

对于管理行动者如何设计行动的个体和组织模式较感兴趣,并认为组织只有通过改变个体的推理方式和组织共有的思考过程,才能实现持续变化,从防御性价值观改变为开放式价值观,促进对错误的修正。

阿吉里斯和施翁(Argyris和Schon,1978)认为,当组织行动的效果和期望产生误差时,对这种误差进行修正、矫治的集体探究过程,即为组织学习。错误修正学派强调组织学习更正错误这个维度,认为通过组织间关系来实现组织学习的目的,是一个发现错误与更正错误的过程,特别是当学习者在与组织间关系成员进行比较时,就会面对这种预期与实际的效果误差,由此可以推动组织学习。

(3)知识管理理论的知识创造(knowledge creation)学派。以日本一桥大学教授野中郁次郎和哈佛

大学商学院教授列昂纳德-巴顿为代表的知识创造学派认为,组织学习就是进行知识创造。知识创造学派两本关于创新和全球竞争的专著,其书名就包含“知识”和“创新”范式的概念:列昂纳德-巴顿(LeonardΟBarton,1995)的《知识的源泉:建立并保持创新的源泉》以及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隆(Nonaka 和Takeuchi,1995)的《知识创造型公司:日本公司如何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性以获得竞争优势》。他们介绍了许多日本公司和美国公司,如惠普(HewlettΟPackard)、摩托罗拉(Motorola)和丰田(Toyota),是如何通过有效建立和管理组织间关系和利用组织间关系成员的知识来进行知识创造以获取竞争优势的。

这些建立、管理和利用组织间知识的能力被描述为“核心竞争力”(Prahalad和Hamel,1990)、“无形资产”(Itami和Roehl,1987)和“知识资本”或“智力资本”(Edvinsson和Michael Malone,1997;Stewart, 1997),它们对提升组织效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们认为,解释组织间关系的组织学习理论的三大流派其观点很值得回味。如果将它们的观点综合起来,我们可以把组织学习定义为以错误修正为导向、以适应环境为目的而进行的知识创造过程。后续学者大多采用这种多维度的概念来研究组织间学习。例如,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多茨(Doz,1996)认为,存在几组组织间关系网络情景,如任务定义,伙伴的惯例,交接结构以及对绩效、行为和动机的期望,这些情景决定了组织间关系网络中的学习过程,最初的学习行为会改变上述条件,从而导致学习行为的一定变化。具备完善信任关系的组织间关系网络更具适应性,并且可持续很长的时间。杰弗里?戴尔和哈伯?辛格(1998)把学习称为知识分享,认为提高组织间知识交换的意愿,以及开诚布公的态度,可以促使高度内隐性知识更加透明化,并且降低合作伙伴保留自己全部知识技术的程度。[6]

组织学习决定了组织的吸收能力。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科亨和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教授利文塞尔(1990)认为,要从吸收能力的角度来理解组织创新。吸收能力是指企业获得知识,再吸取、转化并利用知识所形成的一种灵动的组织能力,或者说是企业发掘、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科亨和利文塞尔的吸收能力定义强调三个构成内涵:评价知识、内化知识与应用知识。[10]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雪克?佐拉和威斯康星州大学麦迪逊商学院助理教授杰拉德?乔治(Zahra和G eorge,2002)认为,吸收能力是组织取得、同化、转换和利用知识的一种潜能,是将所获得的知识经由正式(如使用协调者)及非正式(如社会网络)的社会整合机制,转化为组织知识的能力。因此,吸收能力可以用潜在吸收能力来反映。所谓的潜在吸收能力包含经验(指先前的投入和知识)、投入(指密度、速度和方向)及内化(指了解)三个成分。[16]

我们认为,如果根据科亨和利文塞尔的原意,并参考佐拉和乔治(Zahra和G eorge,2002)的思维逻辑,可以发现和提出“吸收潜力”这个概念。所谓的“吸收潜力”是指既肯积极学习又善于从外部获取知识经验的企业,比较容易取得新知识,而市场导向观念可使市场信息在企业部门间传递,可以有效内化外来新知识。潜在吸收能力包括经验、投入和内化。如果进行深入分析,可以通过包含学习投入、吸收经验和市场导

30 外国经济与管理(第29卷第1期)

组织间关系理论最新研究视角探析31 

向三个次概念来对组织吸收能力这个概念进行说明:(1)学习投入。所谓的学习投入是指“企业为获取新知识所投入的各种资源”。对学习的投入程度取决于企业相关和多样化背景的知识存量,且进一步影响吸收新知识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投入”实质上代表了科亨和利文塞尔(Cohen 和Levinthal ,1990)所说的组织吸收能力概念中的“相关及多样化知识积累的存量”。[10](2)吸收经验。吸收经验是指“企业对外合作学习的经验”。西蒙宁(Simonin ,1999)指出,知识寻求者的经验水准会限制其学习成效。[17]可以认为,吸收经验代表了科亨和利文塞尔(Cohen 和Levinthal ,1990)所说的组织吸收能力观念中的“企业对外的沟通系统”。[10](3)市场导向。所谓的市场导向是指组织的学习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具体地说,“市场导向是指一系列的程序,包括市场信息的取得、市场信息在组织中的传播以及组织的市场信息活动,它可以使组织充分产出及跨部门传播有关现在和未来顾客需求的市场信息,并采取适当的响应行动”。[18]华盛顿大学教授斯坦利?斯拉特和约翰?纳弗(Slater 和Narver ,1995)强调,市场导向与组织学习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市场导向必须结合组织学习才能有效地提升组织绩效,甚至可将组织学习视为市场导向影响组织绩效的中介变量。可以认为,市场导向正是科亨和利文塞尔(1990)所说的组织吸收能力概念中的“跨部门沟通”或“部门间沟通系统”。[10]

自从科亨和利文塞尔(1990)提出吸收能力之后,吸收能力这个概念就被广泛用来解释许多与国家创新/生产力(Mowery 和Oxley ,1995)、组织间关系成员的学习(Lane 和Lubatkin ,1998)及组织内部的最佳实践转移(Szulanski ,1996)等有关的现象。鲍姆等人(Baum et al 1,2000)在探讨新创高科技公司的外部联盟特性对绩效的影响时,在其中的四种绩效指标中发现,“创新绩效”与其研究预期最为一致。这样的结果符合战略联盟文献的主张:战略联盟是接近、获得或转移技术知识及提升创新成果的重要机制(Mody ,1993;T eece ,1992)。阿南德和凯纳(Anand 和Khanna ,2000)认为,为了维持及增强组织的竞争优势,组织如何获得外部知识来源和学习、取得新的技术与知识,已成为组织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有必要围绕吸收能力这个概念来构建理论模型,并探讨其对组织间知识转移和知识获得的影响。

我们认为,组织学习并非只是个别企业内部科层制的课题,同时还是企业与外部组织间的对偶及网络层面的学习问题。组织间关系网络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得以建立竞争优势的知识学习平台。因此,可以考虑以技术差异与产品创新作为考察对象,将学习能力、组织间学习、知识转移与吸收能力的研究联系起来,形成知识获得的研究架构。

五、结束语

我们认为,在审视了组织间关系理论视角的这些文献之后,可以发现组织间关系网络研究是有发展脉络可循的。

第一,解释组织间关系的四个理论视角之间并非独立,而是具有密切关联关系的。事实上,这四个理论视角都强调组织间的互动关系,但各个理论视角所强调的重点却有所不同。如果我们把组织间互动关系视为不同组织通过关系性交易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互动形态或模式,那么,企业利用组织间关系网络来获得竞争优势所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典型的组织间关系管理问题。

第二,解释组织间关系的理论视角早期主要集中在交易成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等方面,但在90年代中期之后,主要集中在上述四个理论视角方面,其中尤以知识基础观和社会逻辑观的发展最为突出,影响也最大。

第三,通过阐释组织间关系的这四个理论视角,我们发现组织间关系至少存在以下几种理论维度:(1)“资源”维度。企业可能依赖外部资源以求得生存,或者组织间在资源上相互依赖和互补,也可以是合作共创资源。(2)“知识”和“能力”维度。企业的经营是建立在“核心能力”基础之上的,这需要从组织间关系中获取互补性知识、信息和资源,而这些知识、信息和资源的获取与组织具有的各种知识与能力有关。(3)“关系”维度。组织间可能是竞争、合作或竞合关系,组织可能是以资源、专用性资产嵌入组织

间关系网络,也可以是以无形资产、知识、关系契约、关系资本等的复杂性社会因素嵌入组织间关系网络。因此,组织嵌入、信任、关系资本、关系性交易等就成为关系维度中的重要分析因素。(4)“组织学习”

维度。1990年由科亨和利文塞尔提出以后,吸收能力就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学习研究。而“合作能力”(coop2 erative competency)、企业的外部研究联盟活动[10]、组织内最佳实务与知识的有效转移(Szulanski,1996;

T sai,2001)及对偶联盟的组织间学习(Lane和Lubatkin,1998)等与吸收潜力这个概念紧密相关。企业的吸收潜力是组织间学习的重要基础,吸收潜力越大,企业在跨组织间的知识转移中,越能获得合作伙伴的专门知识。因此,吸收潜力在组织间关系网络和组织间知识转移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将是组织间关系理论和实证研究的重点。非常有趣的是,我们在对最近十几年国际上影响因子最大的20种刊物发表的关于组织间关系的69篇论文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后,仍然可以分出上述四个理论维度。

第四,组织间关系理论对有些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和澄清。例如,组织间关系质量对学习与创新绩效的影响,目前相关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持正面看法者认为,组织嵌入、信任和关系资本有利于知识分享与转移(K ogut,1988;Dyer和Nobeoka,2000);而持负面看法的学者则认为,过高的信任与过度的嵌入,会影响新知识的取得(YliΟRenko et al1,2001;Uzzi,1997)。因此,更精致地探讨企业间合作能力与知识转移的关系,有助于澄清现有研究结论的分歧。

参考文献:

[1]R Duane Ireland,Michael A Hitt,and Deepa Vaidyanat h1Alliance management as a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J]1Journal of Man2

agement,2002,28(3):413-4461

[2]J ay B Barney1How do a firm’s capabilities affect boundary decisions?[J]1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9,40(3):134-1441

[3]Ranjay Gulati1Network location and learning: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resources and firm capabilities on alliance formation[J]1Strate2

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20(5):397-4201

[4]Joseph Galaskiewicz,and Akbar Zaheer1Network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A]1in S Andrews,and D Knoke(Eds1)1Research in t he

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C]1Greenwich,Connecticut:J AI Press,1999:237-2611

[5]Ranjay Gulati,Nitin,and Akbar Zaheer1Strategic networks[J]1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3):203-151

[6]J effrey H Dyer,and Harbir Singh1The relational view: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Ο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J]1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8,23(4):660-6791

[7]C K Prahalad,and Venkat Ramaswamy1The future of competition:CoΟcreating unique value wit h customers[M]1Boston:Harvard Busi2

ness School Press,20041

[8]Nicolai J Foss1Network,capabilitie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J]1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9,15(1):1-151

[9]Bruce K ogut,and Udo Zander1Knowledge of t he firm,combinative capabilities,and t 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J]1Organization Sci2

ence,1992,3(3):383-3971

[10]Wesley M Cohen,and Daniel A Levint hal1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1Administrative Sci2

ence Quarterly,1990,35(1):128-1521

[11]Helena Y liΟRenko,Erkko Autio,and Harry J Sapienza1Social capital,knowledge acquisition,and knowledge exploitation in young tech2

nologyΟbased firms[J]1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7):587-6131

[12]Bart Nooteboom1Institutions and forms of coΟordination in innovation systems[J]1Organization Studies,2000,21(5):915-9391

[13]Jeffrey H Dyer,and Kentaro Nobeoka1Creating and managing a highΟperformance knowledgeΟsharing network:The Toyota case[J]1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3):345-3671

[14]Ranjay Gulati,and Martin Gargiulo1Where do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 come from?[J]1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9,104

(5):1439-14931

[15]Tarun Khanna1The scope of alliances[J]1Organization Science,1998,9(3):340-3551

[16]Shaker A Zahra,and Gerard George1Absorptive capability:A review,reconceptualization,and extension[J]1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2):185-2031

[17]Bernard L Simonin1Ambiguity and t 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st rategic alliances[J]1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20

(7):595-6231

[18]Ajay K K ohli,and Bernard J Jaworski1Market orientation:The construct,research propositions 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s[J]1Jour2

nal of Marketing,1990,54(2):1-181(责任编辑:谷 化) 32 外国经济与管理(第29卷第1期)

全国201804月自学考试00319行政组织理论试题及答案解析解释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行政组织理论试卷及解析 (课程代码 0031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新公共行政学认为,公共组织存在四种基本运作过程,分别为分配、整合、边际交换和(D)(P77) A.社会资本 B.社会融合 C.社会知觉 D.社会情感 2.在行政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中,着重从整体和部分、内部和外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关系来把握行政组织的是(C)(P18) A.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B.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方法 C.系统分析的方法 D.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方法 【答案解析】系统分析的方法,就是要求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和部分、内部和外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把握行政组织的整体。行政组织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运行过程是行政组织与外在环境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过程。 3.在彼得斯提出的政府治理模式中,主要以协商、谈判方式进行决策的政府模式是(B)(P80) A.市场式政府 B.参与式政府 C.弹性化政府 D.解制式政府 4.古罗马共和国的高级长官中,最高官职是(A)(P26) A.执政官 B.检察官 C.保民官 D.营造官 【答案解析】古罗马共和国的日常行政机关掌握在执政官、检察官、保民官、营造官等高级长官手中。其中,执政官拥有最高军事权和行政权,检察官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税收和对公共工程的监督,保民官的职责是维护平民的利益,营造官的主要职责是维护社会治安。 5.最早将一般系统论运用于组织研究的美国社会学家是(A)(P70) A.柏森斯 B.卡斯特 C.罗森茨韦克 D.雷格斯 【答案解析】真正的现代行政组织理论主要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研究行政组织。最早将一般系统论运用于组织研究的学者是美国的社会学家塔尔科特·柏森斯。卡斯特、罗森茨韦克发展了柏森斯的思想,提出系统权变观念;雷格斯在系统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理论。6. 强调治国要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把维护行政组织的等级秩序看作国家行政管理重要原则的是(A)(P88)) A.孔子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章节题库(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圣才出品】

第二章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一、名词解释 1.伍德罗·威尔逊 答:伍德罗·威尔逊,美国第28届总统,理想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18年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计划”,集中反映了他的理想主义思想,其核心是建立一个可以维护世界和平的超国家组织,具体体现在国际联盟上面。威尔逊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主要反映在《论国家》和《伍德罗·威尔逊文集》。其主要要点包括: ①强调建立国际组织和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对强权政治和大国均势持批评态度; ②认为健全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确保和平; ③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以他为代表的理想主义学派提出三个重要假设:一是人性本善,战争的爆发是人的良知误入了歧途;二是主权国家之间的根本利益是和谐的,尤其在和平问题上更应如此;三是国家主权不是无限的,依靠狭隘的极端的民族主义的均势体系不能确保和平,应以集体安全体系代替均势体系。 2.爱德华·卡尔 答:爱德华·卡尔,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国际关系理论家、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卡尔首先指出了理想主义的弊病,提出了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被誉为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政治现实主义的奠基人”。1939年卡尔发表《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

究导论》一书,提出了现实主义学派最早的三个基本观点:①权力是政治活动的主要因素; ②道德、民主和正义是相对的,是权力的产物;③政治不能脱离权力,政治活动是权力和道德的结合。卡尔在这本书中将现实主义思想提炼出来,将国际关系理论分为乌托邦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学派,卡尔对威尔逊理想主义的深刻批判为现实主义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 3.汉斯·摩根索 答:汉斯·摩根索,公认的最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现实主义学派最优秀最权威的代表人物,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奠基之父”。其主要著作有《科学人与强权政治》、《国家间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等。摩根索的贡献是最全面、最系统地地将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发展至成熟阶段,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树立起了一座学术高峰。他的《国家间政治》是一个学术制高点和里程碑,而他的国际关系哲学思想则提供了坚实的土壤和基础。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一书是西方当代国际关系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其最核心的内容是现实主义六原则,这六原则以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最完整、最根本的国际关系原则。 4.罗伯特·吉尔平 答:罗伯特·吉尔平,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国际事物学院教授,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曾担任国际政治学学会副主席,现为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院士。他最具影响的三部著作包括:《美国实力与多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经济学》、《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他尤为擅长于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及欧洲和亚洲问题的研究,研究重点是“安全、权力和财富”之间的关系,他的主要理论贡献是提出“三论”:体系变化论、国际政治经济学和霸权衰弱论。他的主要贡献就是以自己的开拓性学术成果更新和发

再议未来20年国际关系发展趋势重点

再议未来20年国际关系发展趋势 编者按:9月5日,本报评论周刊刊发王逸舟先生所作《未来20年国际关系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应对》一文后,收到很多读者的积极反馈。事实上,在王逸舟先生看来,除该文所分析的国际制度存在网络化、新旧交替矛盾加剧,及军事优先性下降等三个趋势之外,未来国际关系的变化还存在其它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势和脉络。今年以来,无论是中美、中日、中欧,还是中国与东南亚邻邦之间的关系都出现了不少新的变数,中国外交面临不小的挑战。这一背景下,王逸舟先生特再次撰文分析国际关系与制度发展相关动态,以为读者理解中国应对之道及国家中长期战略提供一些参考性思路。 技术进步等后发因素重要性上升 仔细追踪不难发现,当代国际关系和国际制度里一如既往存在着激烈争夺、“下先手棋”的局面,只是这种较量在不同时期和领域有着不同的方式与表现。这里只从三个角度略作透视。 其一是地缘政治学说的不同阶段与特征。近代早期有所谓的“陆权论”;19世纪又有美国海军军官马汉提出的“海权论”。20世纪前半叶,西方一些地缘政治学家通过对飞行器技术改善造成的后果的考察,创立了新的“空权论”(制空权学说)。由此不难发现,21世纪综合国力竞赛,将在更高、更大、更深的地球空间展开,深海、大洋、极地或外空可能体现出传统领土主权和政府权力的延续与超越。 其二是能源开发的不同途径与思路。尽管工业革命至今,以煤碳、石油、铁矿石、铜矿石为代表的天然矿石资源,一直是各国发展的主要能源动力,然而新的趋势已经显现,从中长期角度观察,不论大小国家,只要率先掌握高效和便于储存的可再生能源,就有可能在综合国力的长期较量中占据有利位置,发挥超出自然幅员和人口规模的国际作用。 其三是“熊彼特命题”的启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提出一个重要思想,即:竞争的本质是一种创造性破坏,不论产品的创新、工艺的创新、生产方法的创新或科学技术的创新,乃至社会生产方式的更迭,都是对从前同类的某种打破和推翻,是在此基础上的超越与再造。熊彼特命题促使人们用全新的角度看待诸如金融危机、经济萧条、发展停滞或企业倒闭等等不利现象。也就是说,谁能在当下的问题与矛盾中找到解决它们的突破口,创造性把自己的劣势、困难转化为优势或先机,谁就可能在竞赛中后来居上、在新时期立于不败之地。

劳动关系协调员理论有答案

理论知识题库(一) 一、判断题(将判断结果填入括号中。正确的填“√”,错误的填“X”): 1、劳动关系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劳动者)与劳动力的使用者(用人单位) 之间在使用劳动力的过程中的社会关系,受劳动法调整而形成劳动权利义务关系。(对) 2、劳动关系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自然关系。(错) 3、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具有从属性的状态下从事劳动是劳动关系的基本特 征之一。(对) 4、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符合法律规定的主体资格条件是劳动关系的基本 特征之一。(对) 5、劳动者从事的属于职业性的无偿劳动是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之一。(错) 6、按现行规定,中国企业需要招用外国人的,无需经政府许可,可直接招 用。(错) 7、全日制劳动关系一般可以称为标准劳动关系,为最为普遍的劳动关系形 式。(对) 8、全日制劳动关系一般可以称为特殊劳动关系,为最为普遍的劳动关系形 式。(错) 9、全日制劳动关系适用劳动法律的基本规定,包括劳动标准、社会保险、 劳动合同等规定。(错) 10、全日制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的相关劳动权利义务一般按月履行。(对) 11、非全日制劳动者的社会保险费由使用单位与劳动者即时结算,不与工资 一并支付;劳动者的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均依法予以保障。(错) 12、我国的劳动法的劳动标准包括:工作时间、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就业年 龄、法定经济补偿标准、劳动保护。(对) 13、劳动保护包括安全生产、女工保护、未成年人保护等。(对) 14、我国劳动法规定了四项强制性的基本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工伤保险。(错) 15、国家和地方有关基本社会保险的规定直接调整劳动关系当事人的权利 义务关系。(对) 16、在劳动关系活动中,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调节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关系主

行政组织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行政组织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0小题,每小题1分,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府首脑是() A.国家主席 B.国务院总理 C.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D.全国政协主席 2.管理幅度与领导者的水平、能力成() A.正比例关系 B.反比例关系 C.矛盾关系 D.同等关系 3.行政组织结构的灵魂和核心是() A.组织结构模式 B.权力分配关系 C.职位设置 D.管理幅度与层次 4.作为地方自治团体,法国大区行政机关的首脑是() A.大区行政长官 B.大区秘书长 C.大区特派员 D.大区议会主席 5.英国建立“部长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为了() A.基层人员参与绩效测评 B.减轻部长管理工作负担 C.基层人员参加部长决策 D.加强部长对本部工作的控制 6.地方行政组织对其辖区内的行政事务有自主决定权,中央行政组织一般不加干涉的体制称为() A.集权制 B.分权制 C.均权制 D.分离制

7.中国行政组织职能转变的关键是() A.党政分开 B.政企分开 C.政事分开 D.政群分开 8.行政组织中绝大多数部门的设置依据是() A.业务性质 B.管理程序 C.管辖地区 D.成立时间 9.1992年,奥期本和盖布勒提出了() A.中央集权理论 B.法理性权威理论 C.企业家政府理论 D.权变组织理论 10.国务院各工作部门内设司级机构的撤消须报请批准的机关是() A.国家人事部 B.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 C.国务院 D.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11.古雅典负责行政事务的是() A.十将军委员会 B.五百人会议 C.公民大会 D.执政官 12.下列行政组织中,属于派出机关的是() A.消费者协会 B.区政府 C.街道办事处 D.居民委员会 13.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行政组织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A.精简机构 B.精简人员 C.转变职能 D.放松规制 14.行政组织中最基本的物质要素是() A.经费 B.目标 C.人 D.人际关系 15.在划清中央与地方财政权限方面,目前我国实行的主要制度是() A.财政包干制 B.分税制 C.统收统支制 D.统收分支制

当代国际关系论文

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 提要 鉴于现阶段,中美两大国之间的微妙关系,不仅对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也对亚洲安全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面对这一局面呢?我认为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 关键词 安全体系,多边关系,中美关系 引言 随着亚洲地区的中国和印度的迅速发展,美国不得不改变外交从一直关注中欧的令人厌倦的战争转为去应付日益产生影响的亚洲。希拉里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就撰文称,未来10年,美国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将是锁定扩大在亚洲的投资,包括外交、经济、战略和其他方面的投资”。 作为曾经枭雄一时的世界强国的美国,虽然现在已经不是唯一的世界强国了,但美国仍然希望能够在渐渐在全世界产生作用的亚洲地区保留自己的领导角色和能力。但现在美国已经不能独自领导这个地区了,而是得接受与中国分享权力。但也有分析师称,美国的这种继续想在亚洲保存有实力将会使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劣,“因为单纯从经济重要性来讲,中国已变成美国有史以来遭遇过的最可怕的战略竞争对手“。 论文正文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建交以来,两国关系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总体是稳定的,并且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当前中美关系有四个主要特点。 一是两国的对话沟通非常密切。在过去的两年中,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 7次会晤,并经常通电话、通信。两国还建立了60多个对话磋商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是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

二是两国的经贸联系非常紧密。现在中美两国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去年两国的贸易额达到3853亿美元,是建交时的160倍。 三是两国的人员往来非常频繁。现在每年两国人员往来约300万人次,每周有110多次客运航班往返于太平洋西岸。目前,有12万中国人在美国留学,两万多美国人在中国学习。 四是两国的合作领域非常广泛。两国不仅在一系列双边领域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而且在很多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保持着有效沟通与协调 中美关系对亚太地区的影响,首先应该承认一点是,亚太地区的安全,不仅仅指中国、印度大国,更要把亚洲的其他小国考虑在内。在很多情况下,小国都是靠多边关系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的。比如:与大国相比,小国在一些重大事情的决策上的选择总是比较少,这还可以说连小国的安全和发展,都是要求和大国处理好关系的。 而当今中美之间的这种关系可以说很微妙。在未来相对长的时间内,激烈与互相依存将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体两面;前者更多地体现在双方在军力和国际地位上的竞争,但在相当程度上也将体现在双方经济秩序(如贸易逆差和人民币汇率)的冲突上;后者则主要体现在双方在经济秩序(包括双边和多边)的依存上。中美双方都着意控制危机。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就如是说,“分歧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文化注定要发生冲突,而是(意味着)我们必须更加努力地了解对方”。 亚洲小国也面临着困境,因为如果这两个大国发生冲突,甚至战争,那么情况就会很糟糕。所以无论从中美双边关系还是小国家的自身利益发展来看,小国家会选择多变安全关系。这样做首先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中美两大国的行为。其次,多边主义有利于小国家参与国际和区域事务。 安全困境困扰着整个亚洲。作为大国崛起的中国,在维持亚洲安全方面不可避免地要扮演一个关键角色。另一方面,中国则比较小心地维持着和美国的“和平“关系。但到目前为止,这种关系还只是停留在经贸关系上面,同时,中国也没有显示出想要和美国竞争霸权地位的国家意志和计划。中国只是在根据自己的步伐进行自身的国防军事的现代化建设。因而,这是一种脆弱的”和平“局面。美国并不因为中国的”低调“而感到放心,中国本身这种”低调“的做法行为也是有限度的。中国如果不当心,就会是整个亚洲跌入不安全的困境。

月劳动关系协调师级考试真题

2014年5月高级劳动关系协调师技能考试真题高分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 1.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是什么?(15分) 【参考答案】 1、群体性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的,有10人以上(含10人)共同实施的,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公共事件。 2、群体性突发事件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突发性和不可预期性。突发性和不可预期性是突发事件的典型特征;但又蕴含着内在的必然性,群体性突发事件都是潜伏的危险突然爆发。 (2)群体性。集体劳动争议以及其他突发事件,以群体性为外在特征。 (3)社会影响性。影响范围大,甚至造成国际性影响。 (4)利益诉求特定性。实质多是劳动关系领域中的利益矛盾或利益冲突,员工诉求目的明确,通常不超出基本保障的范畴。 2.三方机制的特征是什么?我国的三方机制的主体是什么?(15分) 【参考答案】 1、三方机制:指政府(通常是劳动部门代表)、雇主、工人之间,就制定和实施经济和社会政策,而进行的所有交往和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平等对话的机制,三方职能不能替代,相互没有隶属关系 2、三方机制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1)主体独立。为三方充分行使各自权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2)权利平等。是三方平等协商的基础和条件,也是三方机制的重要特征。 (3)民主协商。是三方机制产生的根源,也是三方机制的重要特征。(4)充分合作。在协商基础上,充分合作,达成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5)定期协商。每季度或每半年召开一次协商会议 3、我国三方机制的主体如下: (1)三方机制由以下三方组成:1)代表政府的劳动行政部门;2)代表职工的工会;3)代表用人单位的企业代表组织; (2)在中央层面由“三方四家”组成,分别是: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中华全国总工会;3)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4)全国工商联(雇主组织); (3)在地方层面的组成:1)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代表政府;2)企业组织代表呈现多元化,如: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工商业联合会、民间商会、个体经营者协会、青年企业家协会、女企业家协会等;3)由各级总工会代表职工。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70分) 1.谢某2007 年6 月2 日入职某公司,与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担任部门经理,公司规定员工每年有15 天休假,如果未能休假,则按其未休假天数给予工资补偿,2013年6月2日谢某离职,向公司提出6年来没有休过一天假,要求补90天的工资。 公司提出,2008年1月1日出台《员工休假制度》,公司按《员工休假制度》不再给予休假补偿,因而不同意谢某的要求,但谢某说从没有听说过公司有《员工休假制度》,坚持要求给予补偿。 (1) 如何使《员工休假制度》有效?(15分) (2) 如果公司证明《员工休假制度》合法,请问劳动仲裁机构是否支持谢某的请求.?(15分) 【参考答案】 1、(1)根据我国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本案提供的证据,本案中该公司《员工休假制度》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因此是无效的。 (2)该公司《员工休假制度》属于用人单位规章制度,根据我国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用人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必须从两个方面符合法律规定:1)规章制度的内容要合法,即规章制度的内容不能与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相抵触;2)规章制度制定的程序要合法,即: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重大决定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

电大行政组织学2542试卷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行政组织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行政组织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为(D )。D正式组织 2.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一种人际关系,此种组织为(A )。A.非正式组织 3.以镇压、暴力等控制手段作为控制和管理下属的主要方式。此种类型的组织为(C )。C.强制性组织 4.以组织的参与者或成员为主要的受惠对象,组织的目的在于维护及促进组织成员所追求的利益,此种类型的组织为(B )。 B.互利性组织 5.行政组织是追求(A )。A.公共利益的组织 6.( C )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C.泰勒 7.191 1年,泰勒发表了(B )一书,掀起了一场科学管理的革命。B.《科学管理原理》 8.行政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 B ),被誉为“管理理论之父”。 B.法约尔 9.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韦伯在( D )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型官僚组织理论。D.《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 10.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于1933年出版了(.C )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截然不同的一些观点。 C.《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 12.阿吉里斯在《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提出了( A )。A.“成熟与不成熟理论” 13.( A )由于在决策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荣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A.西蒙 14.马斯洛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提出了著名的( B )理论。 B.需要层次15.美国学者巴纳德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这本书-中.系统地提出了(D )理论。D.动态平衡组织16.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D )。D.帕森斯 17.组织结构垂直分化的结果与表现形式为组织结构的( B )。B.层级化 18.行政组织结构横向分化的结果与表现形式为组织结构的( D )。D.部门化 19.领导机关或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下属人员或单位的数目称之为( A )。A.管理幅度 20.在单位和人数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关系为( A )。A.反比例关系 21.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为完成一定的任务或使命,设置不同的上下层级机关或部门,使其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自主处理事务,不受上级机关干涉的组织结构体系为( D )。D.分权制. 22.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上级机关或单位完全掌握组织的决策权和控制权。下级或派出机关处理事务须完全秉承上级或中枢机关的意志行事的组织结构体系为( C )。C.集权制 23.20世纪60年代,钱德勒出版了一本专著,提出了组织结构的设计要跟随战略变化的观点,此书名为( A )。 A.《战略与组织结构》B.《组织管理战略》C.《战略管理》D.《组织与战略》 24.国务院是由( A )组织产生。A.全国人大B.中共中央C.全国政协 D.中央军委 25.国务院是最高国家( B )。A.权力机关B.行政机关C.议事机关D.参政机关 26.秦朝的郡县制奠定了以( C )为特征的行政建制。A.地方分权B.委员会制C.中央集权 D.内阁制27.我国地方各级政府是( D )的执行机关。A.各级政协B.各级党委C.各级法院 D.各级国家权力机关28.省级政府每届任期( B )。A.3年B.5年C.4年D.6年 29.中国当前的城市,在行政级别上分为( A )个层次。A.3 B.4 C.5 D.2 30.市级政府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并接受( C )的统一领导。 A.全国人大B.同级人大C.国务院D.全国政协 31.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 B )和自治县三级。A.自治乡B.自治州C.自治市D.自治地方 32.在影响组织的各种因素中,( A )的因素是最为重要的。A.人B.财C..物D.信息· 33.人的行为首先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内在的愿望与冲动。即产生( C )。 A.动机B.行为C.需要 D.价值观 34.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B )。B.自我实现的需要 35. 4.赫茨伯格的双因素包括保健因素和(.A )。A.激励因素B.期望因素c.激发因素D.奖励因素 36.期望理论中的激励力量取决于目标价值和( A )的综合作用。A.期望概率 37.根据群体的成因分类,可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 C )。C.非正式群体 38.群体凝聚力是一个( C )专的概念。A.褒义B.贬义C.中性 D.创造性

当代国际关系理论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后六章详细总结 第一论国家利益论 一、国家利益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意指国家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维护本国和本民族免受外来侵害的一些基本原则。它是国家制定对外目标的重要依据和决定因素。 国家利益的概念曾经经过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 国家至上阶段、王朝利益阶段和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利益阶段。 在西方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关于国家利益的研究主要涉及四个问题: 1、国家利益概念笼统化 摩根索提出明确的定义:国家利益应当包括三个重要的方面:领土完整、国家主权和文化完整。 2、国家利益代表的是什么人的利益。 3、如果国家利益是由统治者们决定的,那么国家利益的内涵是由什么因素来决定的。 4、国家利益在一个国家的决策中起多大的作用。 二、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的研究 对于上述四个问题,西方学术界的研究和回应是: 1、在国家利益内涵的研究上,从泛泛的国家利益研究发展到强调国家利益的层次研究上。1996年《美国国家利益》研究报告,系统地提出了美国国家利益的十个基本概念。 国家利益的四个层次:根本利益、极端重要利益、重要利益和次要利益。 对国家利益用层次分析的办法进行研究的好处在于: 第一,它可以避免以前在国家利益分析上的缺陷。 第二,对国家利益进行层次分析可以在国家决策的过程中有前后选择。 第三,这样的层次分析还具有它自身的灵活性。 2、国家利益代表的是什么人的利益。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有不同的解释。一派认为国家利益就是指全体人们的利益,即国家利益是国内利益的总和。 第二派认为,一国的国家利益是全部国内利益和部分国际利益的总和。 第三派认为,国家利益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内一部分人的利益,是统治者的利益。 3、摩根索认为,确定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是由这个国家的权力来决定的。国家的权力大,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章节题库(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Ⅰ))【圣才出品】

第八章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Ⅰ) 一、概念题 1.两枝世界政治论 答:两枝世界政治论最早由詹姆斯·罗斯诺教授在1990年提出,两枝格局是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无政府体系”与“多中心国际体系”相结合的格局。两枝世界政治包括分散化的主义国家、处于危机的资本主义经济、脆弱的国际政治关系和骚动不安的民众等基本特征,该理论强调两枝世界政治是由“三层面、三参数的分析”构成,冷战后世界已出现从“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的无政府体系向这一无政府体系与多中心国际体系相结合的“两枝”世界政治过渡。 2.地缘经济学 答:地缘经济学是冷战结束后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的国际背景下出现的颇有新意的国际关系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爱德华·卢特沃克。该理论主张:①意识形态的差异已不如以前那样重要;②按地缘政治标准划定的对手或敌手,在地缘经济时代可能同时是贸易伙伴;③对全球的最大威胁已从核战争危险转向经济危机和生态破坏,国际关系中“低级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第一次明显地超过“高级政治”(军事对抗和核威慑)。 3.后国际政治观

答:罗斯诺以“后国际政治”来表示冷战后时代国际政治的本质特征。“后国际政治”主要表达以下三方面的意思:①它要说明,随着冷战后时代中跨国家行为体和次国家行为体的兴起,以往界限较为明确的国内事务和国外事务如今不再泾渭分明,而是日渐让位于不断扩张的“国内-国外边界”。因此,国际政治的时代正在被后国际政治的时代所取代。②后国际政治仍然强调政治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并以探讨新条件下世界政治权威结构的变动为己任。③后国际政治理论的核心,是强调三个基本政治范畴(个人、集体和全球事务的整体结构)正经历重大变革。他认为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理论已不够用了,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应该寻求新的途径,以新的理论思路去反映变革的时代。两枝理论就是这样一种新思路。 4.地区主义[南开大学2016年研] 答:地区主义是指地理上相邻或相近的一组国家为了特定的共同目标而推动相互间整合的理论和实践,又称“区域主义”。强调地区内国家在共同观念的基础上形成一系列规制,通过共同行动实现一体化。既可在安全、经济、社会等方面,也可是综合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非洲等地开始发展,欧共体即是其典型产物。地区主义的全球发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政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欧共体发展的深化、全球化步伐的加深,以及随后而来的东欧巨变、前苏联解体,复活了冷战格局掩盖下的地区认同,导致了新一波的地区主义发展浪潮。目前在世界各地具有广泛影响,各种地区组织纷纷建立。 二、简答题 1.简要回答地缘经济学的内容和特点。 答:地缘经济学是冷战结束后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的国际背景下出现的颇有

劳动关系协调师二级理论题第三章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

第三章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 36. 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 1)当事人不同;2)目的不同;3)内容不同;4)形式不同;5)效力不同;6)程序不同 ? 37. 集体协商中的资料收集包括: 1)企业外外部信息: 1. 国家和地方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措施,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规定?企业改制的政策规定和要求; 2. 安全生产和社会保险等涉及协商内容的各项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 3. 国家和地方有关物价指数?最低工资标准?劳动力市场价位和当地的职工生活消费指数等信息资料; 4. 地区和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工资增长水平和其他劳动标准?劳动条件的 情况?;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 2)企业内部情况资料: 1. 本企业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包括上一年度状况和本年度预测 2. 近年来本企业劳动条件和劳动标准状况; 3. 本企业的人工成本状况;

4. 企业现行规章制度,特别是涉及职工民主权利和经济利益方面的规定? 38. 人际沟通的特点: 1)人际沟通双方均为积极主动 地参与互动的主体; 2)人际沟通能够调整双方的行为和关系;3)人际沟通是符号沟通 4)人际沟通是角色沟通? 39. 谈判的策略 : 谈判是指人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进行相互协商并设法达成一致意见的行为过程? 1)开始谈判时 :先可提出较高的要求 ;要有耐心 ,循序渐进 ;在原则前提下灵活 ,掌握程度 ; 2)中间谈判时 :将谈判的决定权模糊化 ;替换策略 ;不要轻易提出平分差价应对困境 ; 3)结束谈判时 :学会运用好人坏人策略 ?施加压力 ,缓解紧张氛围? 40. 集体合同的主要内容 : 1)劳动报酬 ;2)工作时间 ;3)休息休假 ;4)劳动安全卫生 ;5)保险福利问题? 41. 订立集体合同的程序 : 1)经职代会审议通过;2)签署;3)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审查及生效? 42. 可以变更或解除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的情形: 1)用人单位因被兼并 ?解散?破产等原因 ,致使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无法履行的 ; 2)因为不可抗力等原因致使从事合同无法履行的 ;

组织学与胚胎学考试题及答案(九)

组织学与胚胎学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选择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相应的表格内,错选、多选、未选均无分。 1.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的特点不包括() A.柱状细胞数量最多B.属于单层上皮 C.上皮游离面均有纤毛D.所有细胞都附着于基膜上 E.内含杯状细胞 2.形成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髓鞘的胶质细胞是()A.星形胶质细胞B.少突胶质细胞 C.小胶质细胞D.室管膜细胞 E.施万细胞 3.下列哪项细胞连接又称为通讯连接() A.半桥粒B.缝隙连接 C.中间连接D.紧密连接 E.桥粒 4.巨噬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主要作用是() A.合成和分泌抗体B.抗原提呈作用 C.分泌生物活性物质D.吞噬体 E.变形运动 5.胞质内含异染性嗜碱性颗粒的细胞是() A.脂肪细胞B.巨噬细胞 C.间充质细胞D.肥大细胞 E.浆细胞 6.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细胞是() A.杯状细胞B.小颗粒细胞 C.Ⅰ型肺泡细胞D.Ⅱ型肺泡细胞 E.克拉拉细胞 7.骨密质的主要构成单位是()

A.外环骨板B.骨单位 C.内环骨板D.间骨板 E.骨小梁 8.下列哪个部位的上皮称内皮() A.胃黏膜B.呼吸道内膜 C.肾小管上皮D.肠上皮 E.心内膜 9.严重肾疾病引起的贫血是由于() A.铁供应不足B.血浆蛋白降低 C.促红细胞生成素测定下降D.叶酸缺乏 E.维生素缺乏 10.胃底腺的主细胞分泌() A.胃蛋白酶原B.盐酸 C.内因子D.粘液 E.组胺 11.骨板的组成主要是() A.平行排列的细胞B.平行排列的细胞和骨盐 C.交叉排列的胶原纤维和骨盐D.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和骨盐E.交叉排列的胶原纤维和细胞 12.关于上皮组织的特点以下哪项是不正确的() A.细胞排列密集,细胞间质少B.细胞排列和结构有极性 C.细胞基部均附着于基膜上D.细胞游离面有不同的特殊结构E.无血管,有神经末梢 13.心脏传导系统的细胞实际上是() A.感觉上皮细胞B.特殊的心肌细胞 C.特殊的神经细胞D.特殊的运动神经元 E.特殊的感觉神经元 14.胆小管位于() A.肝血窦和肝板之间B.肝细胞之间 C.肝血窦之间D.肝板之间 E.肝小叶之间 15.骨骼肌纤维内只有粗肌丝而无细肌丝的是()

南开大学20秋《组织理论》在线作业-1(参考答案)

1.非正式组织是由()率先发现的。 A.西蒙 B.梅奥 C.巴纳德 D.泰罗 答案:B 2.传统领导模式的优点有()。 A.易于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B.能充分发挥下级的积极性 C.沟通迅速,便于协作 D.权力集中,指挥统一 答案:D 3.公平理论的提出者是著名心理学家()。 A.马斯洛 B.麦克里兰 C.弗鲁姆 D.亚当斯 答案:D 4.“经济人”的假设来源于()。 A.亚当·斯密 B.法约尔 C.梅奥 D.泰罗 答案:A 5.在组织生命周期中,处于成熟阶段的组织通常面临的危机是()。 A.控制性危机 B.官僚主义危机 C.管理危机 D.自主性危机

6.“人们不会主动的承担责任,只有外部诱因的引导下,才能使人们做出有利于组织的事情”,这种假设出自()。 A.经济人假设 B.自然人假设 C.社会人假设 D.复杂人假设 答案:A 7.以下哪项因素不是组织变革的阻力?() A.求稳性 B.习惯性 C.激励性 D.安全性 答案:C 8.在组织中,有效领导者的权力影响力与非权力影响力的关系表现为()。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负相关关系 D.无相关关系 答案:B 9.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之一在于,而这得侧重点不同,领导强调的是()。 A.协调和控制 B.分工和协调 C.控制与影响 D.影响和引导 答案:D 10.领导的主要功能是解决组织活动的效果问题,因而强调的是()。

B.执行 C.战略 D.战术 答案:C 11.按照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与激励因素有关的是()。 A.工作内容 B.工作环境 C.组织变革 D.决策 答案:A 12.主张“一个下级只能有一个上级”的组织原则是()。 A.层级节制 B.权责相称 C.专业分工 D.指挥统一 答案:D 13.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的代表性的学者是()。 A.泰罗 B.法约尔 C.马克斯·韦伯 D.西蒙 答案:C 14.20世纪50年代,组织有效性的评价主要是针对()。 A.组织效率 B.组织成长 C.利润率 D.目标完成程度 答案:D

国际关系考研精简笔记《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笔记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倪世雄 笔 记

国际关系理论笔记 前言 理论:是“代表取向”,是概念框架,甚至涵盖分析技巧;是一种思维的象征性构架,包括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假设,定义,法则,观点和远离。 如何建构理论:分离,联系,抽象,理性 国际关系理论:简单说,作为一种学术总称,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具体来说,国际关系是指处于世界体系内各主权国家和其他独立实体之间的多层次关系—集团,国家,跨国公司,区域共同体,国际组织等之间的关系和多维性关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国际关系理论则是描述,解释,研究,估价和预测这些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 国际关系学(理论)研究对象:国家和国际社会及其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前者是国际关系中最核心的因素,后者是最活跃的因素,其余的则从属于或派生于这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理想主义 背景:对一战的反思, 代表人物:美国总统威尔逊 主要观点有:1,人性可以改造;2, 主权国家之间的根本利益是可以调和的;3战争可以避免4建立国际机构,保卫世界和平;5国际公众舆论可确保世界和平6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保证世界和平. 代表人物:威尔逊、阿尔弗雷德·齐摩恩、约翰·默里 现实主义 背景:德国极权政治和法西斯主义的威胁,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二战 批判点:理想主义不是研究国际关系的现状怎样,而是应当怎样,对国际问题的研究完全凭

主观意志,把自己的理想当成是国际关系中的事实;国际问题的看法过于理想化;忽视权利。观点:1、人性本恶2、国家是国际体系主要的行为体,其他任何国际行为体都不能代替他3、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4、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是分析国家行为的路标5、道德和有关的价值观念是相对的6维持国际和平最好的办法是维持均势。 区别:人性、国家关系的看法、对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作用看法、对社会和世界的看法(理想主义强调应该如何,现实主义信奉实证原则)、对未来的看法(理想主义崇尚利他主义,现实主义认为这是空想) 代表人物:韦伯、卡尔、莱因霍尔德·尼布尔、阿诺德·沃尔夫斯、尼古拉斯·斯克巴曼、汉斯·摩根索、乔治·凯南、雷蒙·阿隆、约翰·赫兹、亨利·基辛格 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VS现实主义 评价:理想主义强调维护世界和平要靠人民和公众力量的观点使正确的,国际问题走进大学,学生和教授们对国际问题的研究影响了民众;比现实主义在分析战争史认为人有原罪的思想更具有科学性;强调国际关系中道德的重要性是适时的;理想主义恩威国家之间的利益是可以调和的。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把握国际事务的准确性不强 现实主义研究国际关系时把国家利益置于核心地位;提倡客观细致分析,理论结论在后;其现实性为外交决策提供决策框架。现实主义对人性的看法使人们对人类的命运变得极为悲观;把道德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层面是欠妥的;几乎所有的现实主义者都是吧和平的希望寄托在领袖人物的身上,而不是民众的身上,民主的身上。 第二次论战: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 原因:国际关系格局出现新的变化,第三世界不断扩大,原有的两极体系趋于多极化;科学技术发展;行为主义思潮 争论的实质是方法论之争 科学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卡尔·多伊奇、莫顿·卡普兰、戴维·辛格、海沃德·阿尔克 传统主义代表人物:马丁·怀特、英尼斯·克劳德、肯尼斯·华尔兹、斯坦利·霍夫曼科学行为主义从两个方面对现实主义进行了批评:1、现实主义过分强调权力的作用,视之为国际关系的核心,忽视了伦理、道德=法律等重要因素;2、现实主义在界定像权力、国家利益、均势等概念时缺乏精确性。

2018国家劳动关系协调师一级模拟题和答案解析

2018年劳动关系协调员(一级)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晚婚年龄是男( C )周岁,女( C )周岁。 A.23,21 B.24,22 C.25,23 D.26,24 2.国际劳工标准中,( B )一经批准,成员国必须遵守和执行。 A.建议书 B.国际劳工公约 C.国际贸易协定 D.推荐标准3.以下( D )没有正确描述国际劳工立法的目标。 A.只有以社会正义为基础,才能建立世界持久和平 B.全人不分种族、信仰和性别都有权在自由和尊严、经济保障和机会均等的条件下谋求物质福利和精神发展 C.确立和保障世界范围内地工人权利,改善各国工人的劳动条件 D.消灭贫困,促进社会平等与公平 4.核心劳工标准一共有( C )个公约。 A.6 B.7 C.8 D.9 5.判断用人单位的经济效益情况,可以使用( B )方法。 A.对比法 B.打分排队法 C.加权平均法 D.中位数法6.以下关于薪酬和福利标准说法中错误的是(B )。 A.用人单位的薪酬和福利标准要配合用人单位的战略 B.用人单位的薪酬和福利标准要具有外部竞争力就可以,不一定要具有内部公平性 C.用人单位的薪酬和福利标准要是成本节约的 D.用人单位的薪酬和福利标准要是有效率的 7、劳动标准是指对劳动领域内的( B )事物、概念和行为进行规范,以定性形式或者以定量形式所做出的统一规定。 (A)标准性 (B)重复性 (C)自然性 (D)常见性 8、《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己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 B )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A)15日 (B)1个月 (C)2个月 (D)3个月 9、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 D )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A)劳动争议监察机构 (B)劳动行政部门 (C)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D)劳动争议仲裁机构 10、通过危机的事前监控、事中处理与事后恢复,最大限度地降低或消除危机带来的损害的一系列过程被称为( A )。 (A)危机管理 (B)危机干预 (C)劳资冲突管理 (D)民主管理

组织学与胚胎学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1、组织 2、HE染色 3、组织化学术 答案: 组织:是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的。人体的组织可归纳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大类型,它们在胚胎时期的发生来源、细胞构成、形态特点友功能等方面,各具明显的特性。 2、HE染色:为苏木精-伊红染色法的简称,是最常用的组织学染色方法。苏木精染液为碱性,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因此,HE染色法可将组织中各种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成分显示出来。 3、组织化学术:为应用化学、物理、生物化学、免疫学或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技术,与组织学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技术,能在组织切片定性、定位地显示某种物质的存在与否、以及分布状态;有一般组织化学术、免疫组织化学术和原位杂交术等多种方法。 第二章上皮组织 选择题 变移上皮分布于 A.气管 B.食管 C.膀胱 D.结肠 杯状细胞常见于 A.单层扁平上皮 B.单层柱状上皮 C.复层扁平上皮 D.单层立方上皮 3.内皮衬贴于 A.气管 B.食管 C.膀胱 D.血管 4.纤毛的内部有 A.微丝 B.微管 C.中间丝 D.张力丝 5.具有屏障作用的细胞连接是 A.桥粒 B.缝隙连接 C.中间连接 D.紧密连接 6.下列哪项不是细胞侧面的细胞连接 A.桥粒 B.半桥粒 C.中间连接 D.紧密连接

7.下列哪项细胞连接又称为通讯连接 A.桥粒 B.缝隙连接 C. 中间连接 D.紧密连接 8.腺是 A.以腺细胞为主要成分的腺上皮 B.有大量分泌细胞的器官 C.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的器官 D.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 9.浆液性细胞的最主要形态特点是 A.核为圆形,居细胞偏下部 B.有粗面内质网 C.有高尔基复合体 D.有酶原颗粒 10.粘液性细胞的最主要形态特点是 A.有粗面内质网 B.有粘原颗粒 C.有高尔基复合体 D.核扁圆形,居细胞基底部 二、多项选择题 11.单层扁平上皮可见于 A.腹膜 B.食管 C.血管 D.淋巴管 12.上皮细胞的基底面可见 A.桥粒 B.半桥粒 C.质膜内褶 D.基膜 13.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 A.口腔 B.食管 C.膀胱 D.表皮 14.上皮细胞侧面的细胞连接有 A.桥粒 B.半桥粒 C.中间连接 D.紧密连接 15.有关基膜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由基板和网板构成 B.于毛细血管,基膜仅由基板构成 C.基板和网板均由上皮细胞产生 D.基膜是半透膜 16.上皮组织的特点包括 A.细胞排列紧密 B.细胞有极性 C.上皮组织内大都无血管 D.上皮组织内大都有血管 17.有关紧密连接的描述,正确的是 A.紧密连接两侧的细胞膜完全融合 B.紧密连接可呈带状环绕细胞 C.紧密连接可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隙 D.紧密连接多位于细胞侧面顶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