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郑婧文 素材整理——加缪

郑婧文 素材整理——加缪

郑婧文 素材整理——加缪
郑婧文 素材整理——加缪

阿尔贝·加缪

概述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法国作家、哲学家,存在主义文学、“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局外人》、《鼠疫》等。

加缪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多次否认。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阿尔贝·加缪并不是一个纯思辨型的哲学家,他从来都没有像萨特那样写过砖头一样厚的哲学著作。他是以自身经历、以文学创作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的行为,来推导出时代的哲学命题的带有哲学思想的小说家。

“荒诞感”是加缪所有著作的起点,从起点出发,他在前期和中期的作品里探索两个关键的问题:可不可以自杀,以及可不可以杀人——前者是《局外人》和《西西弗斯神话》的主题,后者是《瘟疫》和《反抗者》的主题。

在探索过程中,他对自己的要求是:不可以用没有确切根据的信仰、意识形态,或形而上学的假设当逃脱荒诞感的出口,也不可以用超乎人类掌握之外的信仰、希望、想象,或幻觉当做逃脱荒诞感的出口,以免活在自欺的人生里。

人生经历

1913年11月7日,阿尔贝·加缪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加缪父亲在1914年大战时阵亡后,他随母亲移居阿尔及尔贫民区外祖母家,生活极为艰难。阿尔贝由做佣人的母亲抚养长大,从小就在阿尔及利亚的贝尔库的平民区尝尽了生活艰辛。1923到1924年在乡村小学里,一位名叫路易·热尔曼(加缪对他的知遇之恩一直念念不忘,在他的诺贝尔奖答谢辞中提到了这位老师)的教师发现了加缪的天分,极力劝说加缪的家人让他继续上学。于是,加缪参加了助学金考试,并得以于1924年进入中学学习。。

1930年加缪进入哲学班学习。首次得肺结核,生病的经历让他感受到生命对于人类的不公。加缪年少时是阿尔及利亚竞技大学队的门将,可惜1931年因为肺病终结了足球生涯。加缪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通过足球,我才能了解人及人的灵魂”。

1932年,他在《南方》杂志上第一次发表随笔作品。

1933年,他进入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和古典文学。

加缪1935年开始从事戏剧活动,曾创办过剧团,写过剧本,当过演员。戏剧在他一生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1935年秋天他加入了法国共产党阿尔及尔支部。但由于他与穆斯林作家和伊斯兰宗教领袖来往,对党在阿尔及利亚的政策有不同看法,因而于1937年11月被开除出党。1936年毕业,论文题为《新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思想》,但因肺病而未能参加大学任教资格考试。

1936至1939年,一开始在劳动剧院,然后在团队剧院改编并参演众多剧目,如马尔罗的《蔑视的时代》等。

1937年,加缪就出版了随笔集《反与正》,第一次表现出自己思想的锋芒。他的随笔涉及到了人在被异化的世界里的孤独感、人面对自身的罪恶和死亡威胁时应该如何做出选择等等。1940年,阿尔贝·加缪来到法国首都巴黎,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先在《巴黎晚报》从事编辑工作。这年的冬天,加缪带着妻子离开沦陷的巴黎,来到了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城教书,在这里一共住了18个月,正是这一段生活,使他酝酿出《鼠疫》。

1942年,加缪离开阿尔及利亚前往巴黎,开始为《巴黎晚报》工作,然后在伽里马出版社做编辑,秘密地活跃于抵抗运动中,主编地下刊物《战斗报》。加缪因小说《局外人》成名,书中他形象地提出了存在主义关于“荒谬”的观念。随后,他开始写作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

1943年4月,加缪结识了萨特和波伏娃,在哲学和戏剧等方面的共同爱好使他们成了非常亲密的朋友。然而萨特倾向于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而加缪则对苏联社会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

1944年法国解放,加缪出任《战斗报》主编,写了不少著名的论文。

1947年的长篇小说《鼠疫》曾获法国批评奖,它进一步确立了他在西方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遭到了左派知识分子阵营的攻击,并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这时人们才发现,加缪是荒诞哲学及其文学的代表人物。

1956年,阿尔贝·加缪发表了中篇小说《堕落》,还出版了包括6个短篇小说的集子《流放与王国》。这个时候,他的思想多少已经开始转向基督教伦理的探讨,对过于世俗化的道德和存在的命题,已经不那么感兴趣了。中篇小说《堕落》的发表,实际上是对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知识分子的一种质疑。最终,历史证明了阿尔贝·加缪更加正确,而萨特在当时似乎正确,但是后来则并不正确了。

1957年10月,瑞典文学院宣布,44岁的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获得了该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阿尔贝·加缪因此成为了这个奖项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这一年的12月,他在瑞典的一所大学做了一场题为《艺术家及其时代》的演讲,他说道:“面对时代,艺术家既不能弃之不顾也不能迷失其中。如果他弃之不顾,他就要说空话。但是,反过来说,在他把时代当作客体的情况下,他就作为主体肯定了自身的存在,并且不能完全服从它。换句话说,艺术家正是在选择分享普通人的命运的时候肯定了他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艺术的目的不在立法和统治,而首先在于理解。”

“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的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的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瑞典文学院诺贝委员会授奖词

1959年《鬼怪附身的人》上演。同时,加缪千方百计想实现一个渴望了许久的梦想:成立自己的剧团。

1960年1月4日,加缪搭朋友的顺风车从普罗旺斯去巴黎,途中发生车祸,加缪当场死亡,年仅47岁。在他随身携带的提包里,还有一部没有完成的长篇小说手稿《第一个人》。

人道主义

加缪的思想,其核心就是人道主义,人的尊严问题,一直是缠绕着他的创作、生活和政治斗争的根本问题。《西西弗神话》和《局外人》构成了加缪文学创作的母题,包含着加缪未来作品的核心问题。书中,西西弗的幸福假设的提出,其本质动机,不在荒诞,荒诞既不能告诉我们幸福,也不能告诉我们不幸。之所以加缪假设西西弗是幸福的,是因为他认为只有幸福的生活才符合人的尊严,被责为永罚,却幸福,这是一种反抗,也是在这种条件下唯一可能的反抗形式,而反抗才能体现尊严。加缪在假设西西弗幸福的时候,充分运用了想象和独断,其潜台词,却是人类尊严的需要。由荒诞的出发点,萨特走向焦虑和不安,而加缪走向幸福,萨特是思辨后的结论,加缪却是激情洋溢的独断。

存在主义

加缪在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多次否认。以《鼠疫》为例,《鼠疫》是存在主义作家加缪的代表作,被认为是加缪最有影响力和社会意义的作品。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不象让·保罗·萨特和海德格尔的那般艰深,至少在这篇小说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加缪认为世间的混乱和荒谬是必然的,人作为一种存在,是没有他的必然的意义与目的的。在故事中,加缪描写了一个神甫的两次布道,从而否定了宗教可以带来的意义。他通过主人公的态度表明了一个人面对虚无的人生的态度,就是以爱情、友谊和最重要的——同情心来充实内心。存在主义本身就否定了“意义”,把人放逐到了荒芜的沙漠。可是和这种哲学相反,存在主义哲学家往往都是“良心”的虔诚追随者。加缪存在主义的起点就是立足于人的体验本身,他的哲学思想是独断论的。加缪回答的是生活的问题,“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

荒诞哲学

阿尔贝·加缪是存在主义哲学家中对荒诞论述得最为全面、最深刻,并使之具有新意的人之一,这也是他的哲学的最大特色因而被人们称之为“荒诞哲学” 。荒诞哲学是资产阶级文明遭到严重冲击的哲学表现。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暴露出它的痼疾,和由此带来的灾难性、毁坏性后果,“使得人们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滋长蔓延起来的对理性和科学的颂扬,对社会进步的乐观幻想,迅速被一种所谓‘存在的不可理解’,‘人的存在的走投无路的悲剧性’的感觉所取代”。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更感到前途渺茫,苦闷彷徨,人的生存面临严重威胁,人失去了安全感,人被绝望、孤独和无家可归的情绪所笼罩,这时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和乐观主义逐步被荒诞哲学所取代。人们普遍感受到这个世界的荒诞性,人存在的荒诞性,于是荒诞哲学应运而生。存在主义哲学对于“荒诞”的解释是: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在存在主义文学中,加缪无疑是将这种状态表现得最惟妙惟肖的作家。

荒诞感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感受”、“情感”——它比任何思想更庞大、深厚、隐微,甚至比任何可以说得清楚的感受、言语的总和还更庞大。或者用加缪自己的话说:“荒诞的感情并非荒诞的概念,前者奠定了后者,如此而已。”

它肇因于我们对世界秩序与各种意义、价值的轻信,一旦某个事件揭露这个轻信的背后没有任何值得信任的基础时,那些我们曾经为之奋斗、坚持、牺牲或焦虑的价值、意义与秩序突然失去支撑,意义开始崩解,整个世界和人生突然陷入荒诞感里。

在阿尔贝·加缪的全部文学作品和哲学随笔当中,“荒诞”是他强调的最重要的一个概念。“荒诞”这个概念也是20世纪文学和哲学中非常重要的关键词之一。但是,对“荒诞”的解释则大为不同,各人有各人的表述。加缪是这么说的:“这个世界是不合理的,这是人们可以明确说出的表述。但是,荒诞是这一不合理性与人的心灵深处所呼唤的对理性的强烈要求的对立。”听上去,他的这句解释特别的拗口和费解,其实,他理解的人生荒诞感,是人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加缪认为,人在面对艰难而机械的现实生存的时候,每天都要按照一个节奏和生活模式来生存,必然要产生出我为什么要这么生活,我为什么不能以其它方式生活的荒诞感,可是,偏偏人就不能以其它方式生活,人还必须要以人现在的方式生活。”于是,这就产生了荒诞感。加缪是从“荒诞感”出发的,这种荒谬感源于对生命有限性的认识。加缪并不在乎人是否一定要达成什么完满的存在,只要反抗就好,荒谬就是荒谬,我们得承认这种荒谬,“没有意义的生活本身就是值得过的”。加缪认为,反不反抗成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反抗的过程就是幸福的。他把希望放在反抗的过程中,因此加缪看起来把路给堵死了,其实又给你指了另一条路。

《局外人》

《局外人》就企图引导读者去亲自体验荒诞感。它的第一部只是序幕,真正的重点在第二部所描绘的审判过程。在这过程里,每一个人都正经八百地坚守着我们平时自以为可靠的道德法则和理性推论,然而每一个法则和推论都违背了第一部里所陈述的事实,因而显得我们平时所坚信的法则和推论有多荒诞、可笑。

养老院的院长作证说主角默尔索没有想要开棺见他母亲的最后一面(暗示着他对母亲没有感情),其实是他一再暗示棺钉已经钉上,开棺很麻烦。灵堂的工人说默尔索请他抽烟,并且喝咖啡(暗示着不尊重死者),其实咖啡是他请默尔索的,而香烟他也没拒绝,所以原本犹豫的默尔索才以为抽烟无妨。至于默尔索没有哭,是个事实,但是我们凭什么坚持(或推论)母亲出殡的那一天一定要哭?我们又凭什么坚持“没有哭就表示不爱母亲”?就像楼上的独居老人老是打骂狗,我们就可以凭此推论说他不爱他的狗?事实是他的狗走失后,他伤心了一整夜。最荒诞的是,整个审判过程中,从法官、检察官、律师到陪审团,每一个人都庄严慎重地想要从默尔索在他母亲葬礼上所表现出的枝微末节去推论他爱不爱他母亲,甚至还以此推论出默尔索的杀人动机是因为冷血地泯灭人性。

我们对世界秩序与人生意义的信任毕竟是毫无根据的,犹如浮沙建塔一般。所以在某些特殊的时刻或际遇里,荒诞感会突然穿透我们深信不移的世界秩序与人生意义,在某个不期而遇的角落里冒出头来,露出诡谲的气氛和征兆,然后又隐身于日常生活的习惯背后。

我们不需要是一个哲学家,就可能会在生活中跟荒诞感遭遇,甚至从某个未可预期的时刻起被荒诞感掳获,而再也脱离不了。从那一刻开始,我们曾经以为有意义的事物逐一地失去曾经有过的意义,变成暗哑而无意义或无法被理解的存在。从此以后,荒诞的气氛与痕迹变成密不透风地围堵着我们的墙,不只是身体无法跨越,连视线和思想都无法穿透。

当我们第一次被荒诞感掳获时,许多人的第一个企图就是想办法让这个世界变得可以理解,以便逃出令人窒息的荒诞感,重返一个秩序井然而富有意义的生活舒适圈。过去有无数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曾为此奋斗过,最后却都终归徒然。一个人如果想要靠严谨的理性和逻辑去面对荒诞感,他就会无可逃避地陷入逻辑演

绎本身内藏着的矛盾,如同亚里斯多德曾经宣告的一般。因此,越是想要靠逻辑演绎去推论人应该如何面对荒诞,就会越是感受到荒诞感的坚强反作用力,而更清楚地看见荒诞之墙的不可能穿透、跨越。

至于尼采以降的哲学家,不管是齐克果、海德格尔或者雅斯帕斯,只要他们还保持着思想的明晰性,都会发现人类的存在里含着不可能被消解的非理性成分和矛盾,因而不可能被彻底合理化。因此,他们也都无法摆脱荒诞之墙的围堵,摆脱不掉存在的焦虑。于是,加缪断言:只要我们坚持着明晰而严谨的推理法则,不仰赖无法证实的隐藏性假设,我们终究会像所有曾经尝试过的哲学家那样,死心塌地的认定这堵围绕我们的荒诞之墙是不可能被穿越的。

《局外人》用小说的形式描述荒诞感如何穿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逐渐地变成密不透风地围堵着他的囚室。在这过程中,他先是失去他的自由,以及他所曾经眷恋过的一切,继而是他对未来发展的好奇,然后是他身为自由人的各种希望以及身为囚犯期待,接着连这种难以自抑的欲望也逐渐地消失,最后连他的回忆和日期都糊成一片。他只能在囚牢重复每一天单调乏味的生活,因而随着每一次的重复而让意义一点一滴的流失,并且让一个又一个的明天将他一步又一步地带向死亡。在囚牢中,他没有办法再用日常生活的琐事占据自己的意识,没有办法用日常生活当作逃避荒诞感的出口,也没有办法用“或许”来当作各种虚假希望的护盾,而只能越来越清楚地看见自己一无所有的真实存在处境。最后,他只剩下想象:想象上诉成功,或者想象上诉失败。但是,当牧师提供他“永生”的许诺时,他愤怒地拒绝了——因为那个许诺对他是如此地虚假,远比女朋友玛丽许诺要在他出狱后跟他结婚还更渺茫,更不可能。他宁愿接受死亡,至少死亡是真实的。

默尔索不是哲学家,不是大学教授,不是知识分子,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职员。就像我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或者我们绝大部分的时刻,他活着靠身体的欲望,靠感觉,靠冲动和情绪,而不是靠理性分析——至少决不是用理性来决定他的行动目的,顶多只是用理性选择达成目的所需要的手段。他跟我们的最大差别在于,他努力地活在当下,而不是持续地活在过去某个时刻里设定的“人生目标”;他对所有关于“未来”的事都不关心,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他对过去的事记不太清楚,因为过去已经过去了。

他活得比我们每一个人都更踏实,他比我们每一个人都更在乎“活在真实里”,而不要活在过去的悔恨,或者未来的期待与盼望。

荒诞感的根源在于:人渴望这个世界和他的人生是有秩序、合理且有意义的,然而事实上在人所能够“明晰、确知而绝不自欺”的认识范围里,这个世界却到处充满无法被合理化,也经常是无法辨认其意义与秩序的。

假如这就是人的存在的本质(命运),加缪的建议就是对这个事实坚持到底,绝不逃避这个本质上的荒诞或无意义——不论是用自杀来逃避,或者是用哲学性的自杀来逃避。如果说逃避人的命运(荒诞)就是一种屈服,那么坚持面对命运(荒诞)就是一种反抗。他勇敢地把荒诞扛在肩上,如同普罗米修斯扛起他的石头,永不屈服地将石头推上山。

与荒诞紧密连结在一起的,是人类自由的有限性。荒诞的人拒绝形而上学与神学所许诺的自由意志,就像他拒绝一切逃出荒诞感的虚幻许诺那样。一旦他拒绝各种虚幻的诱惑和许诺,他就拥有行动上的自由,但他也同时认识到自己的自由是有限的,在最恶劣的时候甚至跟被关在单人囚房中的死刑犯一样地少。他将充分地利用这些有限的自由,去极大化他对生活与生命的体验。他不会把生活与生命寄望于不确定的未来,他不接受任何关于价值序列的先验判准,因此他也连

带地不对价值进行高低的排比。他活在当下,竭尽一切的热情去活,并且尽一切可能地去感受他的“活着”,他的反抗,以及他有限的自由。

于是,我们也更能理解《局外人》第一部里男主角默尔索的行动原则。他比任何人都更敏锐地在觉察他的“活”与他的感受,但是对于一切涉及未来、希望或带有抽象性的东西都丝毫也不热心。他对身体的感受极端敏锐,甚至应该说是用心感受、体会;他热爱海与游泳,他喜欢跟玛丽在一起看电影,但是一谈到“结婚”这个暗示着“一生一世的爱情”,他就提不起劲而近乎敷衍地回答玛丽“如果那能让你高兴的话”。

《西西弗神话》

《西西弗神话》的封面上写了这样一句话:“吾魂兮无求乎永生,竭尽兮人事之所能。”这可能是加缪本人对于荒诞的人生的座右铭:既然不能求得永生,那我须竭尽所能活好荒诞的人生。从这些,以及加缪认为“西西弗是幸福的”,可以料想,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是带有乐观主义色彩的。既然一切皆荒谬,上帝死了,巨石也滚动起来了。

这一界线和原则与尼采为“积极的虚无主义者”定下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甚至整本《西西弗斯神话》都不时地会让读者联想起尼采。

《西西弗神话》用三篇散文讨论“荒诞感”与自杀,分别是《荒诞的推论》、《荒诞的人》、《荒诞的创造》。然而加缪采取了散文的形式,而不是哲学思辨、论证的形式,因为他很清楚:一个人会自杀,不可能只是因为一个思想,或者任何(简单或复杂)的论证。自杀意味着对这个世界和人生的全盘性否定,意味着认定总体而言“人生不值得”——没有任何深刻的理由支持我们活下去,日常生活是无意义的,而为此忍受无聊、折磨与痛苦是徒然的。

在《荒诞的推论》这篇文章的第二节里,加缪以“荒诞之墙”为标题,简要地回顾他们的败绩,借此让读者清楚地看见围堵我们的荒诞之墙是如何地牢不可破,无法穿越。在《荒诞的推论》这篇文章的第三节里,加缪跟读者讨论一个问题:当一个人陷入荒诞感里,发现自己的人生和这个世界到处充满无法穿透的荒诞感时,一个哲学家可以如何引导他去面对这样的人生,甚至脱离自杀的诱惑?

加缪首先反对俄国哲学家Schwarzmann那样地彻底放弃理性,把自己无条件地臣服于一个自己认为错误、不正义、反复无常的上帝。因为这样的决定“超过了人的尺度”。对于加缪而言,为了避免陷入自欺,我们必须随时坚守着思想和认识的明晰性,必须仅仅只仰赖自己确切地知道的事物活下去;反之,一旦我们向自己认为不正义、不合理,或无法了解也无法理解的神屈服时,我们就失去了自己的判断能力和行动能力,也失去了真实的生命,而活在自欺里。

荒诞的人绝不等于彻底非理性的人,而是一个既保有理性的明晰性,又能清楚地看见世界与人生的非理性成分;或者说,他既不夸大理性的能力,也不贬抑理性的有限功能;他在自己理性能力的极限上看见世界与人生的荒诞,并且绝不用他所不了解、不确知的信仰去否认他所确知的事实。

然而加缪却很失望地发现许多存在主义哲学家或神学家都无法坚守这个“明晰、确知而不自欺”的原则,虽然他们没有夸大理性的能力而无视于这个世界和人生里的非理性成分与荒诞性,但是却把思想的明晰性与最起码的理性都给一起彻底放弃,因而在自欺中再也看不见这个世界和人生的荒诞性——以便让自己可以跟这个世界和人生和平相处。

齐克果曾经警告过他的读者:如果一个人坚持着明晰、确知与不自欺的原则而活在无法穿透的荒诞之墙里,他的人生将会只剩下绝望。但是加缪宁愿因为不肯自欺而陷入绝望,也不要像驴子一样地靠着玫瑰花般的美丽幻想而活在自欺里。加缪寻找的是真实的东西,不是渴望的东西。或者像他在“哲学性的自杀”

这一节里说的:“寻找真实的东西并不等于寻找渴望的东西。”

如同加缪预告的,《荒诞的推论》这篇文章的第二节(荒诞之墙)和第三节(哲学性的自杀)有如一篇“当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回顾”。第二节的重点在于描述荒诞之墙的不可穿透性,第三节则是批判雅斯帕斯、齐克果等存在主义哲学家以及胡赛尔的现象学没有坚守“明晰、确知而绝不自欺”的原则,他们教导荒诞的人如何摆脱荒诞与自杀的逻辑连结时,都因为违背了前述原则而陷入自欺,等于是用一个虚假的人生幻影去取代自杀。因此他们的建议被加缪讽刺地称为“哲学性的自杀”。

加缪在《西西弗神话》的第三篇中改写了希腊神话故事,想借此说服我们:西西弗斯是幸福的。西西弗斯原本是希腊神话当中著名的悲剧英雄。相传他是古希腊城邦科林斯的创建者,因为得罪了宙斯,被罚在冥界最深的无间地狱把很沉重的巨石推上陡峭斜坡;但是每当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把石头推上坡顶时,它却会立刻滚下坡。因此,西西弗斯只好不断的重复着相同的动作,永无休止的接受这个惩罚。对加缪而言,这个惩罚象征着:“没有比徒劳而毫无希望的苦劳更大的惩罚”。

“西西弗斯是个荒诞的英雄。他之所以是荒诞的英雄,不仅是因为他的热情,还因为他所承受的苦难。他藐视神明,仇恨死亡,对生命充满热情,这必然使他承受难以言宣的非人折磨:他全部的存在必须投注于注定要一无所成的徒劳。而这是为了对大地的无限热爱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这一张饱经磨难近似石头般坚硬的面孔已经自己化成了石头!我看到这个人以沉重而均匀的脚步走向那无尽的苦难。那歇息的一刻,如同他的苦刑一般确凿,仍将再回来,那正是他恢复意识的一刻。每当他离开山巅踽踽步向诸神的居处时,他便超越了命运。他比巨石还要坚硬、顽强。”

“西西弗斯,这诸神的无产阶级劳动者,这个没有力量反抗却又充满反叛精神的人,他完全清楚自己的悲惨处境:而他在下山时所想的正是这个处境。清醒的自觉既造成西西弗斯的痛苦,也同时造就了他的胜利。没有任何命运是人的蔑视所无法超越的。”

俄狄浦斯是另外一个好的例子。“刚开始的时候,俄狄浦斯因为不了解自己的命运而区从他的命运。然而,一旦他明白了自己的命运,他的悲剧就于焉开始。就在这个时候,双眼失明而又绝望的俄狄浦斯觉悟到到他跟这世界唯一的联系就只有少女那只冰冷的手。于是,他以撼动人心的声音喊出:‘尽管我历尽艰难困苦,但是我老迈的年纪和深邃伟大的灵魂让我得出结论:我是幸福的。’”“幸福与荒诞是同一大地的两个产儿。若说幸福一定是从荒诞的发现中产生的,那可能是错误的。因为荒诞的感情还很可能产生于幸福。‘我认为我是幸福的’,俄狄浦斯说,而这种说法是神圣的。”

“西西弗斯全部无声的快乐就在于此:他的命运是属于他的。他的岩石是他的。同样地,当荒诞的人深思他的痛苦时,他就使一切偶像哑然失声。在这突然重新沉默的世界中,大地升起千万个美妙细小的声音……荒诞的人说‘是’,但他的努力永不停息。如果有个人的命运,就不会有更高的命运——或至少可以说,只有一种被人看作是宿命的和应受到蔑视的命运。此外,荒诞的人知道,他是自己

生命的主人。在这微妙的时刻,人回归到自己的生命里,西西弗斯回身走向巨石,他静观这一系列没有关联的行动成为他的命运:他创造自己的命运,这命运被他的记忆注视而聚合,最终被他的死亡密封。”“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我们应该认为,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当加缪开始写作《局外人》和《西西弗神话》时,他才25岁,这两本书出版时他也还不满29岁。当时他是否能准确地掌握齐克果、海德格尔、胡赛尔等人的思想与学说,其实是值得细究的。因此,除非你决心要从哲学史的角度去细究这些事实,否则就了解加缪的著作与思想而言,我们并不需要太在意他对其他存在主义哲学家的批评是否中肯而吻合事实,而只要记得他对这些哲学家的了解并不必然都正确就够了。其次,加缪完成这两本书的时候还未满29岁,许多想法都还没成熟。譬如,加缪在1955年为美国版的《西西弗神话》写序时,就说过他对书中的某些观点已经有所改变,这些改变有些显示于后来写作的《瘟疫》和《反抗者》之中。此外,他在1959年底接受生平最后一次访谈时还说:“我不替任何人说话。我连要为自己说话都感到困难。我没办法引导任何人。我根本不知道,或者只是模模糊糊地知道,我要往何处去。”

经典名言

1.不要走在我后面,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请走在我的身边,做我的朋友。

2.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3.我们很少信任比我们好的人,宁肯避免与他们来往。相反,我们常对与我们相似、和我们有着共同弱点的人吐露心迹。我们并不希望改掉弱点,只希望受到怜悯与鼓励。

4.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

5.一个人只要学会了回忆,就再不会孤独,哪怕只在世上生活一日,你也能毫无困难地凭回忆在囚牢中独处百年。”

6.当对幸福的憧憬过于急切,那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升起

7.一切特立独行的人格都意味着强大。

8.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

9.真正的救赎,并不是厮杀后的胜利,而是能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

10.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11.没有对生活绝望,就不会爱生活。

12.我已经没有时间去对我不感兴趣的事情再产生兴趣。

13.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14.如果你继续去寻找幸福是由什么组成的,那你永远不会找到幸福。如果你一直在找人生的意义,你永远不会生活。

15.不被爱只是不走运,而不会爱是种不幸。

16.除了没用的肉体自杀和精神逃避,第三种自杀的态度是坚持奋斗,对抗人生的荒谬。

17.这个世界充斥着谎言和奴性,孤独的荒草到处疯长。无论我们每个人有怎样的弱点,作家职业的高贵永远植根在两种艰难的介入中:拒绝谎言,反抗逼迫。

18.忧伤者有两种忧伤的理由,要么他们无知识,要么他们抱希望。

19.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

20.我感到兴趣的是:为所爱而生,为所爱而死。

21.死亡是我们无法摆脱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死。归根结底,太阳还是温暖着我们的身骨。

22.在光亮中,世界始终是我们最初和最后的爱。

23.没有什么命运不可以用藐视来克服。

24.通常情况下,选择献身艺术的人,都曾自视与众不同。然而他很快会发现,自己的艺术、自己的与众不同,往往就扎根在与所有人的相似中。

25.过分重视高尚行为,结果反而会变成对罪恶间接而有力的褒扬。因为那样做会让人猜想,高尚行为如此可贵,只因它寥若晨星,所以狠心和冷漠才是人类行为更经常的动力。

26.只要我能拥抱世界,那拥抱得笨拙又有什么关系

27.当人迷途时,充满活力也是浪费自己的时间。那些要背离世界的人,随他们去吧。我不抱怨,因为我看着我诞生。

28.很多事情别想的那么糟糕,毕竟,还有阳光来温暖我们的骨头。

29.爱,可燃烧,或存在,但不会两者并存。

30.登上顶峰的斗争足以充实一个人的心灵。

31.我们既无力作恶亦无力为善。

32.到头来,人什么都能习惯。

33.人世间的罪恶几乎总是由愚昧无知造成,如果缺乏理解,好心能造成和恶意同样大的危害。

34.奴隶开始要求正义,但最终则要求王国。

高中语文课本写作素材积累

高中语文课本写作素材积累 高中语文课本写作素材积累(一) 1责任与胸怀——《沁园春·长沙》 在那个旧时代,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时代推移,但难能可贵的是,追求自由和进步的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胸怀崇高理想、肩负主宰天地重任的豪情壮志是一成不变的。是什 么让无数仁人志士明知前路渺茫坎坷,却依然义无反顾,一往无前? 回答掷地有声:责任。因为责任,我们的脚步更加坚定从容;因为责任,我们握紧命运的手臂更加有力;因为责任,我们的胸怀才无限崇 高和宽广! 2真爱与感恩——《大堰河——我的保姆》 看似平淡的场景,却饱含了作者与乳母之间真真切切的情感。是的,生活因有真爱而美好,因为美好而感恩。“感恩”是一种人生 态度,是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我们应该感恩亲人、感恩朋友、感恩反对者、感恩陌生人,感恩集体、感恩国家、感恩 人类、感恩自然,感恩挫折、感恩磨难、感恩逆境、感恩失败。我 们对许多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都应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忘 恩原是天性,它像随地生长的杂草;感恩则犹如玫瑰,需要细心栽培 及爱心的滋润,并将感恩之心付诸行动。既要心存感激,也要能学 会回报,将感恩之心付诸行动。 3自审与拷问——《小狗包弟》 在那闹剧迭出的荒谬年代,小狗包弟的遭遇可以说是一件微乎其微的事情。在人都不能成为人、人都不能保全自己命运的时候,一 条小狗的逝去又能算得了什么呢?然而,读完这篇文章,读者却能感 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情感冲力。这里面有作者对荒唐社会含泪的控诉,也有严酷的自审,更有对自我灵魂的拷问。作者在文中表现出

来的勇气和力量让人敬佩。本文可为以下话题提供素材:文学家的 良心;我手写我心;灵魂深处;自审的勇气。 4学识与胸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任公先生以他 的渊博的学识和宽广的胸怀折服了听众,也深深地震撼了我们后人。学识会让一个人厚重深刻,谈吐不凡,出口成章。有学识者的一席话,如醍醐灌顶,让人如坐春风;如黄钟大吕,产生振聋发聩的效果。会增长你的见识,净化你的心灵,陶冶你的情操,提高你的人生境界。学识与胸怀往往是孪生姐妹,学识会开阔你的视野和胸怀,让 你纵观古今,放眼中外,以天下为己任,“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学做一个博览群书、修养身心的人吧!本文可为以下话 题提供素材:学识与胸怀;读书与爱国;学识的魅力;谈自身修养。 5忘记与铭记——《短新闻两篇》随着不列颠尼亚的永远离去, 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然而洗刷不去的永远是那腥风血雨 的记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在另一个国度 也同样上演着。纳粹在西欧酿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惨剧。走进奥 斯维辛,我们会用明亮的双眸审视纳粹德国的“杰作”,用善感的 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碰触的历史。历史告诉我们:该忘记的一定要 忘记,不该忘记的要铭记在心。 6弱势与强暴——《包身工》60年前,在上海,有一群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女孩被人骗到上海日本纱厂当女工,从此阳光永远和她们 绝缘,陪伴她们的是无尽的黑夜与屈辱。到了现代社会,虽然包身 工制度已经不存在了,但同样的管理工人的手段还在个别地方零星 存在着。我们常常用“现代包身工”来指代这些遭受不公正待遇的 工人。生活总是这样,总有一些污秽妨碍我们对鲜花的赞美。大家 不必灰心失望,只要正义在我心,生活将永远阳光灿烂。 7逆境中的坚持——《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三朝为宫,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他忍受的寂寞和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并没有自暴自弃、 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诗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国家的危急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辉

素材的收集与整理

素材的收集与整理 在制作可见之前应该对素材进行收集与整理,素材一般有文字、图像、声音、 视频、动画、图标、按钮等。 生活中的素材:物理离不开生活,许许多多的素材就来自于我们身边,我们可以利用手中的相机、DV、扫描仪、录音机等记录下生活中的文字、图像、视 频等素材。 利用图书馆、音像制品商店等查阅相关资料,通过协议,相互交换、信息共享,租借、拷贝、扫描、购买等方法获得一些必需的珍贵课件素材。有条件者,与有关单位或专业人员,自己制作一些录音、录像、VCD等教学资料。 利用网络收集素材:在网络种我们可以下载许许多多的素材,在素材收集时一要学会利用搜索引擎,比如:百度、google、搜狗、gougou、Sohu、Yahoo、Sina等。二是要会下载素材:我们可以利用下载工具flashget、迅雷等工具进行 下载。 素材的整理:素材收集后的工作就是对素材进行整理归类。把素材可以分为 一下五类: 一、文本素材 文字和数学公式经常出现在课件中,比如文字描述、定义概念及某些数学公式等。正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使用板书来强调重要的内容一样,在多媒体课件中也用相应的文字内容,以突出课件的主题思想。对于课件中出现的文字,如果将其进行必要的艺术处理,会使人产生美的感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件 的感染力。 1.文字 文字素材是以书面语言形式来表达教学内容的,文字不但能向学生准确地提供学习信息,如果与其他素材相结合,还能起到突出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文字与其他素材相比显得更加正式和有更强的概括力。 WPS、Word、Windows中的“写字板”等许多编辑软件,都可以用来建立和编辑存放文字形式的文件,使用“剪切”或“复制”命令,利用“剪贴板”还可以将文字以位图的形式加以使用,克服了由于各个计算机安装字库不同所带来的麻烦。

多媒体教学中素材的收集和处理

多媒体教学中素材的收集和处理 近来,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样,它也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让我们的教学工作更具现代感,更富有时代气息。多媒体已深入每所学校,甚至每个教室、每节课。它以其生动形象的展示,对老师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展示作用。老师通过多媒体,更轻松的教学;学生通过多媒体,更愉快的学习。 多媒体虽然早已深入了了学校,深入了课堂,但随之而来,老师们却发现,实施多媒体教学,虽然丰富了课堂,提高了教学效果,但应用起来并不是那么的轻松,很多教师都苦恼于素材的收集与处理,他们发现教学中很难找到,或者说要花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找到与自己的教学相符合,适合自己需要的素材。于是一些老师在困难面前退却了,不再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了。但也有一部分老师坚持下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经验,谈一谈自己对多媒体教学的理解,以及自己在教学中是如何进行多媒体素材的收集与处理的。 在进行多媒体教学之前,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问题,什么是多媒体 一、多媒体的定义。 多媒体,在英语单词中是Multimedia,它由media和multi两部分组成。一般理解为多种媒体的综合。 多媒体技术不是各种信息媒体的简单复合,它是一种把文本(Text)、图形(Graphics)、图像(Images)、动画(Animation)和声音(Sound)等形式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

列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计算机的使用领域,使计算机由办公室、实验室中的专用品变成了信息社会的普通工具,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管理、学校教育、公共信息咨询、商业广告、军事指挥与训练,甚至家庭生活与娱乐等领域。 从其定义我们可知,多媒体技术实际上就是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各种元素结合在一起,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和控制,完成一系列交互操作的技术。在这其中,以其各种元素(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的收集为基础。没有上述相应元素的制作,就无从谈起进行多媒体教学。 二、多媒体素材的收集和处理。 1)文本 文本是以文字和各种专用符号表达的信息形式,它是现实生活中使用得最多的一种信息存储和传递方式。用文本表达信息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它主要用于对知识的描述性表示,如阐述概念、定义、原理和问题以及显示标题、菜单等内容 文本信息在教学中收集起来不是很困难。最简单,也是最方便的方式是,直接通过键盘输入所需要的文字,再用相应软件进行处理,如:记事本、写字板、Word、WPS等。上述软件如能灵活运用,必能事半功倍。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我们在制作数学课件时,有些数学符号特别“难”输入,这是我们可以利用Word中的“公式编辑器”,或者是国产软件WPS,来完成相应符号的输入。

高中语文课内课文作文写作素材

高中语文课内课文作文写作素材 必修一 (1)责任与胸怀——《沁园春·长沙》 在那个旧时代,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时代推移,但难能可贵的是,追求自由和进步的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胸怀崇高理想、肩负主宰天地重任的豪情壮志是一成不变的。是什么让无数仁人志士明知前路渺茫坎坷,却依然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回答掷地有声:责任。因为责任,我们的脚步更加坚定从容;因为责任,我们握紧命运的手臂更加有力;因为责任,我们的胸怀才无限崇高和宽广! (2)真爱与感恩——《大堰河——我的保姆》 看似平淡的场景,却饱含了作者与乳母之间真真切切的情感。是的,生活因有真爱而美好,因为美好而感恩。“感恩”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我们应该感恩亲人、感恩朋友、感恩反对者、感恩陌生人,感恩集体、感恩国家、感恩人类、感恩自然,感恩挫折、感恩磨难、感恩逆境、感恩失败。我们对许多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都应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忘恩原是天性,它像随地生长的杂草;感恩则犹如玫瑰,需要细心栽培及爱心的滋润,并将感恩之心付诸行动。既要心存感激,也要能学会回报,将感恩之心付诸行动。 (3)自审与拷问——《小狗包弟》 在那闹剧迭出的荒谬年代,小狗包弟的遭遇可以说是一件微乎其微的事情。在人都不能成为人、人都不能保全自己命运的时候,一条小狗的逝去又能算得了什么呢?然而,读完这篇文章,读者却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情感冲力。

这里面有作者对荒唐社会含泪的控诉,也有严酷的自审,更有对自我灵魂的拷问。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力量让人敬佩。本文可为以下话题提供素材:文学家的良心;我手写我心;灵魂深处;自审的勇气。 (4)学识与胸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任公先生以他的渊博的学识和宽广的胸怀折服了听众,也深深地震撼了我们后人。学识会让一个人厚重深刻,谈吐不凡,出口成章。有学识者的一席话,如醍醐灌顶,让人如坐春风;如黄钟大吕,产生振聋发聩的效果。会增长你的见识,净化你的心灵,陶冶你的情操,提高你的人生境界。学识与胸怀往往是孪生姐妹,学识会开阔你的视野和胸怀,让你纵观古今,放眼中外,以天下为己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做一个博览群书、修养身心的人吧!本文可为以下话题提供素材:学识与胸怀;读书与爱国;学识的魅力;谈自身修养。 (5)忘记与铭记——《短新闻两篇》 随着不列颠尼亚的永远离去,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然而洗刷不去的永远是那腥风血雨的记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在另一个国度也同样上演着。纳粹在西欧酿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惨剧。走进奥斯维辛,我们会用明亮的双眸审视纳粹德国的“杰作”,用善感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碰触的历史。历史告诉我们:该忘记的一定要忘记,不该忘记的要铭记在心。 (6)弱势与强暴——《包身工》 60年前,在上海,有一群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女孩被人骗到上海日本纱厂当女工,从此阳光永远和她们绝缘,陪伴她们的是无尽的黑夜与屈辱。到了现代社会,虽然包身工制度已经不存在了,但同样的管理工人的手段还在个别地方

《素材的处理与加工之多媒体素材采集和处理》学习心得

《素材的处理与加工之多媒体素材采集和处理》 学习心得 新密市实验小学龙建敏 《素材的处理与加工之多媒体素材采集和处理》是一门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随着信息技术更多的应用于音乐教学,多媒体教学成为大势所趋,进而多媒体课件也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制作多媒体素材采集和处理正是为了丰富多媒体课件,为提高教学效率而服务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被多媒体教学取代,教学素材的处理与加工已然成为了所有教师的必修课,很庆幸能够参加华中师范大学这次网络继续教育学习,不但使我进一步学习了解了多媒体素材的制作而且对于各种制作手段都已经很熟练了,不再担心不能轻松自如的掌握多媒体音乐课堂了。 通过《素材的处理与加工之多媒体素材采集和处理》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了解了以下软件的操作:DOC文档添加和删除水印的操作,加密PPT课件的编辑与提取操作,sound forge音频软件的录制与编辑的操作,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的处理操作等多媒体技术。以前只对wps基本办公软件略知皮毛,现在重现认识了各种音频与录屏软件,原来很多接触过的音频与视频是通过这些软件来实现和处理的,真是恍然大悟,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1.DOC文档添加和删除水印的操作

以往我们很少操作水印删除功能,但是当我们下载很多文件时,有部分文件里面有让我们苦恼的水印,对于这个操作大家只要点击文件页眉,将页眉内容删除就可以了,然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复制粘贴。 2.加密PPT课件的编辑与提取操作 对于加密ppt我们有的时候无可奈何,不能复制粘贴,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将ppt另存并删除加密,然后这个加密ppt 内容就可以据为己有了。 3.sound forge音频软件的录制与编辑的操作 这个音频软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录音,也可以根据跟人要求进行编辑保存,老师们可以自己录制英语听力,非常的方便和实用。 4.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的处理操作 这个软件是现在老师们的神器,最近老师们都忙于进行网上远程学习,学习任务中都有一项制作微课,让大部分老师烦恼的是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制作微课,甚至连到底使用哪个录屏软件都不知道,更别说如何使用了,可见这次学习的必要性,其实操作起来很简单那,就是安装这个录屏软件然后打开,点击录屏按钮,再打开相应的讲课ppt来进行录制,非常的方便。 三、对教学素材的处理与加工的重新思考,坚定继续学习的态度

如何做好新闻素材的采集工作

如何做好新闻素材的采集工作 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虽然更贴近群众,更贴近基层,近距离感受生活的原生态,但也困惑于生活面窄,天地小,苦于抓不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基于自己多年基层宣传报道的经验,工作中如何扬长避短,找准报道点子,关键是要全方位地收集新闻素材。如何做好新闻素材的采集呢?笔者认为要紧扣“四个字”。 一是“广”采。就是要把采集信息的触角延伸到生产、生活第一线,到边到角。广泛收集反映企业经营管理和改革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事例或群体信息,并结合企业经济发展走势和行业宏观战略决策趋势,精心筛选指导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践的信息。广布采集点,串点成线,联线成网,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值得借鉴和参考的经验和理念。 二是“快”采。先要以早求快,因势而动,早准备,早动手,以早赢得信息采集的主动。还要以勤求快,闲时勤采集,勤梳理,勤积累,用时,就会信手拈来,水到渠成。更要以变求快,要区别不同情况,拓宽新闻报道渠道,尤其是企业服务社会、参加公益活动等方面的信息,更要及时向社会公众媒体报道,以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三是“精”采。要研究企业信息发生的规律,掌握受众需求的周期性,拟定采集新闻素材的要点。要研究上级部门近期有哪些重大决策和部署,熟悉近期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明确企业将开展哪些重要经营管理工作,并收集、对比周边地区或同行业的相关动态,预测企业将会出现哪些动态,并引导基层单位信息员上报不可预见的重要信息的蛛丝马迹。在采集过程中,要对这些新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梳理,挖掘新闻素材的“含金量”。 四是“深”采。一般来说,可以采集的信息离有价值的新闻有多远,我们的信息采集工作就要做多深。要突出企业工作重点,关注热点,发掘亮点,探寻盲点,破解难点,剖析焦点,由表及里地进行调查研究和挖掘,向纵深采集。采集敏感信息时,要深入实地,掌握实情,力求真实、准确、全面、及时,力避捕风捉影、妄加猜测、以偏概全。 做到了上述这四个字,基层通讯员同样也能收集到好的新闻素材,抓住好的报道点子,写出好的新闻作品。

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本素材整理

必修一课本素材整理 关于作家的事例 1、朱光潜:一生都在奋斗中前进。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批判中,朱 光潜作为一位成就斐然的名教授,竟然主动解剖自己,批判了自己原有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同时为自己认为正确的一些思想进行了学理上的辩护。在这以后,他仍不断的批判自己,在批判中进步,提出新的观点与新的问题,为我国当代美学研究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人要敢于自我批判。人是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进步的。) 2、史铁生:21岁时候双腿瘫痪。1981年,患严重的肾病。1998年开始做透析。 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的著名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深圳中学生杨林文章的鼓励下,走出了车祸带来的阴影,以《生命的硬度》夺得了一个全国作文大奖。他写了:《活着的事》这是一本思想随笔集。他能够从现实的琐事里撷取那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片段,而又能表达得优美、机智、引人入胜,让人不忍释卷。这是一个文学家所表达的人生智慧。 《写作的事》在这本书里收录的大多是史铁生关于文学的思考。《以前的事》:久病的史铁生在寂寞的轮椅中一次次回忆的往事,由他一贯沉稳而有力量的语言娓娓道来,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往事有的温暖,有的苦涩,而往往从日常的事情上升到令人心情为之爽净的玄思。我们能从这些文字中看到命运是怎样无常地折磨一个凡人,而这个人及他周围的人怎样不懈地和命运斗争,从而变得不同凡响。《病隙碎笔: 人生的追问》:他把身体比作一架飞机,要是两条腿(起落架)和两个肾(发动机)一起失灵,这故障不能算小,料必机长就会走出来,请大家留些遗言。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地走——从我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我的身体里去,那时,我常仿佛听见飞机在天上挣扎的声音,猜想上帝的剧本里这一幕是如何编排。(史铁生学会了在痛苦中寻找乐趣。) 3、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他“博闻强志,明於 治乱,娴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王甚任之”。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楚王因而逐渐疏远屈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悲愤,流落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 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百姓的心中。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关于作品主人公的事例 1、华罗庚始终坚持“埋头苦干是第一”的良训。他曾在一本书的扉页上写着: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据不完全统计,华罗庚数十年间共写了152篇数学论文、9部专著,11本科普著作。数十年的勤奋造就了一位卓越的数学家。 2、1949年新中国成立。华罗庚毅然放弃了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的职务,于1950 年带领全家登上一艘邮船从美国动身回国。并写了一封公开信给留美学生:

高中语文必修五课本作文素材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五课本作文素材整理 1忠与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水浒传》一书传达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义”:忠肝义胆。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在《原道》一文的开头就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为义”博爱就叫仁,有效地实行仁就是义。只涉及到个别人或少数人的较小范围的,或较低层次的,可以称之为小义;关系到国家、民族、全局的,可以称之为大义。志士仁人的大义凛然,烈士的慷慨就义,以及见义勇为,奋然起义,当属大义。根据特点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侠义、道义、忠义等等。归根结底,义就是利他,利人,利民,利国,利人类,利地球。决不做害群之马,决不嫁祸于人,决不损人利己,决不见利忘义。 2变革与守旧——《装在套子里的人》 守旧的别里科夫最终在变革的恐惧中死去了。是变革,还是守旧?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面对的问题。急流险滩,不进则退,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过于循规蹈矩,常常固步自封,迟早会被淘汰。变革的痛苦是剧烈的,却也是痛并快乐着的;唯有勇敢走出陈局,大刀阔斧地破旧立新,才能打开新的局面,获得涅槃重生! 3人性与纯美——《边城》 《边城》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之美。这种美丽不是披着华丽的外衣,而是蕴藏着淳朴的灵魂:勤劳、善良、正直、勇敢而又淳朴的品德是美,不讲等级、不讲功利、平等相处、和谐和睦的人际关系是美,淳朴的乡风民俗、醇厚的人性旨趣、真挚的人情关怀也是美。美在自然中,更在人性中! 4推与敲——《咬文嚼字》 韩愈与贾岛留下了“推与敲”的千古佳话,启示我们在文学上要“咬文嚼字”。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联系。我们在阅读中,要细细品味语言,然后在其基础上品味语言背后的思想感情。在写作中,时时要咬文嚼字,推敲语言,从根本上调整思想感情,从而使语言与思想感情完全吻合,使作品达到最佳。福楼拜曾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总之,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精心锤炼,细细品味,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 5诗意的生活——《说“木叶”》 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提高个人素养的香茗。让我们从名利场中走出来吧,让我们放松一下

作文材料的搜集与整理

作文材料的搜集与整理 内容不够充实,是中学生写作常见的毛病。这种内容不充实的文章给人的总体感觉是言之无物,文章写得很空,很虚,没有什么实际的内容;对问题的思考也相当地肤浅,对问题似乎还没有进行过自己的充分的理解和思考。 学生作文内容不充实的主要原因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平时没有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往往是事到临头,才抓耳挠腮,拼凑和虚构事例来敷衍成文。 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平时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 方式方法: 可以每周或每两周布置一次积累素材的任务,给一个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去搜集一些与此主题有关的人物和故事。如:以“放弃”为主题,让学生们分头去搜集与“放弃”有关的两三个事例,之后,再把学生们搜集到的材料加以分类整理,并点评分析其中的精彩事例,精选其佳例加以积累,以后就可以很快地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这样养成习惯,学生就不会再为写作文时“无米下锅”而发愁了。 其次,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积累写作素材。这主要是指积累热点材料。热点材料实质上就是火热、沸腾的现实生活的浓缩了的精华,帮助学生积累这样的写作素材,就是帮助学生把写作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使写作不再是象牙塔内的一种文字游戏,而是成为一种直面人生,叩问现实的灵魂求索,这样的写作才能突显写作的真正价值。08年,可以说是中国的一个多事之年,只在短短的6个月内,

中国就发生了许多惊世瞩目的大事,火炬传递、雪灾、汶川大地震……我把网上、报纸上的鲜活的事例精选出来,介绍给学生看,如“金晶护卫圣火”、“武警战士的哭泣”等。他们看了之后,很受感动,觉得中国不容易,这些为国家而奋不顾身的人,真的很伟大、很美丽……这些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引发了他们的更多的人生思考,同时他们也感觉到,如果能把这样新鲜活泼的材料用到作文中去,那作文一定会比以前写得要更新颖更生动。看来,只要打开了生活的源泉,学生又怎么会为没有材料写作文而发愁呢? 途径: 一、创建“小书库” 由于客观条件的左右,在阅读这道“大餐”上学生往往吃不饱、吃不全,但我们又不能等到有条件那一天再引导学生去阅读,所以,我带头把自己的各种各样的书籍全捐献出来,动员学生也把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拿来进行交流学习。班级“小书库”不仅使学生有书可读,而且读的都是自己喜爱的书、健康的书,从而为学生积累素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立足课内 把收集的方法指导于每一节课文内容中。学习每一课之前,要求学生查阅作者的相关常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诗句,名言等,分类整理在积累本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及时摘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事例进行积累,使学生养成了收集整理资料的良好习惯。 三、课外拓展

高中语文课本素材梳理

高中语文课本素材梳理 一、理想志向 1.毛泽东主席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他在青年时期就有伟大的理想,“书生意气,挥 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正是他当时的写照。(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2.马丁·路德·金面对民众,通过激情洋溢的演讲,激发广大黑人同胞争取自由、民主、 平等权利的热情。他毕生为追求黑人自由而努力,虽然他最终因此被暗杀,但精神长存。(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3.夏瑜被捕入狱,但他仍没有放弃革命理想,在狱中劝牢头造反。(鲁迅《药》) 4.司马迁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完成历史巨著《史记》,他勇敢地选择了宫刑而活了下来, 最后完成了使命。(司马迁《报任安书》) 二、恒心毅力(逆境成才) 1.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在双腿瘫痪的厄运降临后,他曾彷徨,但最终凭着顽强的毅力战胜 了病魔,战胜了自己,成为一名著名作家。(史铁生《我与地坛》) 2.贝多芬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在失聪之时,凭着坚强的意志力,最终创作了《生命交响曲》等诸多世界名曲。(罗曼·罗兰《〈名人传〉序》) 3.越王勾践在失败之后没有丧失信心,而是不忘国耻,卧薪尝胆,暗中积蓄力量,最终打败 了吴王夫差,吞并了吴国。(《勾践灭吴》,选自《国语》)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后唐庄宗李存勖励精图治,取得了一时之盛;但他在兴盛之时,宠幸伶人,骄奢无 度,最终身死国灭。(欧阳修《伶官传序》) 6.“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遭宫刑而成《史记》。(司马迁《报任安书》) 三、爱我中华 1.鲁迅为了救国救民,他选择去日本学医学,又为了疗救民族的灵魂,他最终弃医从文。 (鲁迅《〈呐喊〉自序》) 2.屈原忠心爱着自己的国家——楚国,他虽遭楚王的疏远,但他还是不忘为国尽忠而远走他 国。(屈原《离骚》) 3.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等能为中国的前途欣然前往政府请愿,最后他们英勇牺牲了。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4.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妇女他们为了保卫家乡,毫不畏惧,拿起枪杆打击日本鬼子。(孙犁《荷花淀》) 5.屈原身处放逐之时,但仍心牵怀王,牵挂楚国的安危,当楚国都城郢被攻破时,他忧愤地 投入汨罗江。(司马迁《屈原列传》) 6.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主动避开与廉颇的矛盾,他曾说:“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

如何发现新闻素材的探讨

如何发现新闻素材的探讨 (连鑫龙) 【摘要】新闻宣传工作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的软实力,关系到企业的改革发展与和谐稳定。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是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统一思想、宣传主张、教育群众、推动工作的重要职责。新闻宣传报道,特别是典型事例、典型人物报道,对各项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广大一线职工能起到非常好的鼓舞作用。要做好生产一线的新闻宣传工作,对相关素材的挖掘、收集、整理,是新闻报道的首要工作。本文从广大基层通讯员面对的实际困难,进行收集分析,对新闻写作常见的问题进行探讨,对新闻素材的挖掘提出具体办法及建议,希望在新闻素材的挖掘上能对广大职工有所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新闻素材问卷调查困难方法态度 对于生产企业而言,常年在生产一线工作的兼职通讯员比例较大,他们由于工作区域的范围有限,接触的人员相对固定,受到新闻写作的专业培训不够系统,所以这些新闻写作的有生力量,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许多人虽然有进行新闻写作的意愿,但由于活动范围的限制或者新闻资源的限制而无法成行。通过问卷调差及随机采访的形式,笔者了解到“如何寻找新闻线索”已成为最根本的困难。

一、基层新闻宣传工作现状 为深入了解当前油田一线职工对新闻宣传的认识与态度,得到广大基层通讯员关于新闻写作的真实意见。笔者设计了一份“如何提高新闻写作”情况的调查问卷,并于2012年5-7月对雅克拉采气厂共50名员工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雅克拉采气厂7个职能科室,4个生产分队(包括油气研究开发所),覆盖面达100%。 通过对调查问卷分析,收获如下。 1 从参调人员的组成分析,客观显示了采气厂的实际情况,体现了真实性与广泛性。在50个调查对象中,25岁以下职工9人,25-35岁职工28人,25岁以上职工共13人。反应出该厂以青年职工为主要战斗力的分布,体现了调查问卷发放的真实性。同时,在参调人员中行政管理岗位人员18人,技术研究岗位人员12名,技能操作岗位人员20人,所占比例分别达到了36%、24%、40%,各岗位参加调查的人员比例大体一致,体现了调查问卷发放的广泛性。

素材收集与整理

PPT2007课件制作之素材收集与整理一、学科相关类素材 1.平时收集积累 2.本学科专门网站搜索下载 3.利用通用搜索引擎搜索下载 二、通用类素材 1.字体 字体对内容的表现具有巨大的影响。 1.1两类字体体系 西方字母体系分两类:serif和sans serif。serif是衬线字体,字的笔划开始与结束的地方有额外装饰,笔划粗细不同,往往横细竖粗,在传统正文印刷中,普遍认为衬线字体具有更佳的可读性。投影状态下通常更倾向于使用无衬线字体,无衬线字体通常有艺术感、更有冲击力以及有更多选择余地。 1.2三个字体设置角度 中文、英文、数字。ppt2007起最流行的投影无衬线字体已经从“黑体”转为“微软雅黑”(Vista起引入的)。

1.3查找字体(要注意版权) 找普通字体 1. 找字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4623778.html,/ 2. 方正字库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4623778.html,/fontdiy.php 3. 造字工房http://redesign.hk/ 4. 新蒂黑板报体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4623778.html,/chalk.htm 获取书法字体字的图片 1. 我图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4623778.html,/zaixianshufa/ 2. 书法字典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4623778.html,/ 3. 在线书法字典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4623778.html,/index.asp 4. 书法字体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4623778.html,/sf/ 5. 优优素材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4623778.html,/sf/ 6. 书法迷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4623778.html,/ 获取印章体字 1. makepic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4623778.html,/p.php 2. 随便吧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4623778.html,/ 3. 图来图吧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4623778.html,/produce.jsp 根据文字图片搜索字体 1. 中文字体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4623778.html,/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教材作文素材(完整版)

一、《烛之武退秦师》 ●素材开发 烛之武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他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并没有自暴自弃、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诗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思维激活 这则材料可用于与“磨砺”、“逆境中奋起”、“人生储备”等有关命运的话题和材料作文中。运用时我们可以这样论述: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不论你经历了哪些挫折,不论你是否怀才不遇,只要是金子,你总会发光的。 ●想象画面型—— (提示:发挥想象,营造诗意优美的画面是夺人目光的有效妙招!) 夜缒而出 是夜,万籁俱寂,黯淡的月光中,烛之武凭借一条粗陋的绳索,艰难地顺墙而下,迈着蹒跚的脚步走向秦营。这是艰难而伟大的一步啊,一步迈出,就迈向了有去无回的危险,迈向了生死难料的险途,迈向了虎视眈眈的虎狼之窝。 满头的白发飘扬在深秋的寒风中。在这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国将不存,何以家为?于是他前行的蹒跚脚步更加镇定。今夜的月光啊,照耀着一个老人执著前行的身影,照耀着一颗慷慨赴难的爱国之心! ●心理描写型—— (提示:心理描写是最能直接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之一!) 深明大义 烛光依旧阑珊,而他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他的生命就像这烛光,虽然现在明亮,可能在不经意的那一刻黯然熄灭。他的一生平淡如水,虽然平凡,但也算充实。可是自己总觉得应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涂下生命的光彩一笔,来昭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 他还在踌躇,曾经自己那么恨他,怨他,他让自己失去了少年的雄心壮志,失去了中年的忠心诚意。而现在,在自己垂暮之时,他却说:郑国需要我…… 烛光摇曳不定,仿佛自己风雨飘摇中的祖国,又像自己摇摆不定的心事…… 烛光又是一阵摇晃,烛之武挺身而起,犹豫的神色代之以满脸的镇定,他迈步而出,毅然走向秦营! ●思辨议论型—— (提示:辩证地议论分析,条清理析,深刻有力!) 思考,换个角度 当烛之武坚定的脚步踏在通往秦营的道路上时,秦穆公已端坐在营帐之中,摆开了咄咄逼人的架势。 假如烛之武开口便是“郑国怎么怎么重要”,“郑人如何如何勇敢,不畏强敌”,那么遗留下的将是他殷红的鲜血和郑国在诸侯版图上的消失。但是,烛之武没有那样,他换了一个角度。他大度地站到了秦国的立场上,处处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不仅使自己化险为夷,更是在黑云压城的危急关头力挽狂澜,使郑国在战争的风暴之中得以保全。烛之武用勇敢的行动向我们再一次表明:换一个角度思考,你将得到一片崭新的天地。 二、《荆轲刺秦王》 ●素材开发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送别,荆轲刺秦,慷慨悲歌,大义凛然,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志士仁人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思维激活 当荆轲义无反顾踏上刺秦之路,耳边响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时,是何等的壮烈。渴望壮烈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此材料适用于“壮烈”“诚信”“责任”等话题作文 ●思辨议论型——不朽的壮烈 壮烈,不因生命的短暂而改变;壮烈也不因地位的卑下而贬值。壮烈就是壮烈,壮烈的人生谁都有权拥有。人生一世犹如草木一秋,理应为这个世界留下些绿色。卓尔不群的泰山睥睨群峰,让人赞叹唏嘘;汪洋恣肆的长江啸傲百川,让人扼腕击节;屈大夫不随流俗而沉汨罗,让人一酹江月;司马迁忍大辱而著《史记》,让人高山仰止;当谭嗣同引颈就戮菜市口,高吟“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时,又是何等的壮烈!生命之花,只要开得灿烂,开得辉煌,花期长短又何足道哉! ●记叙抒情型——当他逝去的时候 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立于山头茫然凝视远方。马啾啾兮燕山苍,众人表情肃然,音乐的旋律戛然而止,高渐离悲壮的击筑声从此打住,众人起立敬送。太子丹为他饯行,奉觞端酒,深深一拜,然后高举过顶,眼中满含着热泪,声音哽咽着说:“先生,燕国全靠你了……”荆轲接酒一饮而尽,上马扬鞭而去。 秦国雄师挥戈东向,他们一举扫灭了韩国、魏国、赵国,一时间,秦国的兵锋直指弱小的燕国。燕国地处塞北,兵弱民穷,难于抵御秦国的虎狼之师,一战之后,燕王率师仓皇而逃。太子丹一腔热血发誓救国,他携重金求到自己门下,一掷千金,赠良田,赐美姬,声泪俱下,痛陈亡国之祸迫在眉睫。 自那个时刻起,自己为了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救黎民于水火,闭门谢客,下决心苦练剑法。无论严寒,无论酷署,每日闻鸡起舞,练至深夜。虽说技艺大进,但身赴险地,强弱悬殊,吉凶难料!但为了燕国的百姓免于兵戈之祸,我必须一搏,但愿天佑燕国! 想到这里,荆轲微马前行,急忙赶路。 三、《鸿门宴》 ●素材开发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却败在了“无赖”刘三的手下,鸿门宴不能不说是一个转折点。鸿门宴上项羽不听亚父之言,不从亚父之计,刚愎自用,意气用事,放虎归山,导致楚的大好局势葬送;而刘邦却能听从张良的计策,尊重项伯的安排,甚至还采纳樊哙的建议,依靠众人的力量成功脱身,这是他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思辨议论型—— (提示:辩证地议论分析,条清理析,深刻有力!) 谈意气 在棋盘上拼杀,楚河汉界分明,我会自然地想起楚王项羽与汉王刘邦。鸿门宴上的仁慈,乌江岸边的自刎,让更多的人倒向项羽;鸿门宴上的刘邦,似乎只是个小人,很少有人听一听“大风起兮云飞扬” 的高唱便会热血沸腾。可历史证明了刘邦比项羽更能成就一番大业。是他的大汉王朝,让张骞扶着驼铃 1

新闻素材的搜集及新闻稿件的写作

新闻稿件的写作 新闻宣传的主要任务,就是宣传好本地本部门工作的各项成果,以此在更加广泛的领域树立起一个地方、单位、部门的外在形象。也以此来促进工作的开展。对于我们全县而言,通过新闻宣传,可以让大家了解前郭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了解我们蓬勃的发展态势,明确我们的发展战略、思路以及政策措施,这样,会有更多的人知道前郭方方面面的实际情况,愿意到前郭投资兴业。(谈一下自己在新闻科工作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感受) 我们第一次写新闻稿都感觉无从下手,不知从何写起,抓不到新闻线索,没有多少东西可写。这就需要占有和掌握一定的新闻素材,那么新闻素材在哪里呢?其实报道点子就在上级部门、本单位的简报、文件、工作安排、阶段性成果、工作总结中。(举例)即使你生活在不太大的天地里,也可以抓到不少好点子,收集到好线索,写出好新闻。(引出主题) 新闻稿件写作 1、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第一、思想角度,有启发性的思想常常能够吸引不少人

的注意力,加强思想上的力度是最重要的新角度。(如一个党委开展的某项学习活动,单从范围来说,算不上大的新闻,但如果从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角度来看,却又有报道的价值。)(再举一例,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主题教育活动)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举例:梨花节、贡果节、西瓜节、查干花)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增强新闻的吸引力。(举例: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针对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单位指定的相应政策)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关注的焦点。(举例:三到户助推新农村建设) 2、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一篇新闻稿的关键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

收集多媒体素材教案

收集多媒体素材教案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收集多媒体素材》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常见的多媒体素材。 2掌握从网上查找和下载文字资料的方法。 3掌握从网上下载图片,使用数码相机获取图片的方法。 4能对素进行材类管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同桌讨论、探究文字、图片的采集方法,结合老师的示范讲解,掌握文字、图片多媒体素材的采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利用有效、便捷的方法采集信息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各种方法收集文字、图片资料,能掌握运用数码相机、扫描仪收集图片资料。 教法、学法: 演示讲解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实践操作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用时:1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电子板报的基本创作流程 确定创作目的 2选择软 3确定内容和结构 4确定素材搜集的方法和途径 制作合成板报作品 二、出示学习目标。 掌握素材的采集方法与过程 2能对素材进行分类管理。 三、探究素材搜集整理方法。 打开“素材”文夹,同学们仔细观察,跟同桌说一说这个文夹里面有什么。并跟同桌讨论有哪些多媒体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多媒体素材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这些多媒体素材是如何收集到的呢? 2自主探索,收集文字资料。 任务一:请同学们在网上查找保护环境的相关资料,并将文字下载下来。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文字资料的收集方法。示范交流并进行总结,讲出自己的操作方法。 板书:文字的收集:复制——粘贴(用rd文档编辑) 3同桌讨论图片资料的收集方法。

高中语文课本写作素材分类梳理

高中语文课本写作素材分类梳理 一、理想志向 1.毛泽东主席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他在青年时期就有伟大的理想,“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正是他当时的写照。(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马丁.路德.金面对民众,通过激情洋溢的演讲,激发广大黑人同胞争取自由、民主、平等权利的热情。他毕生为追求黑人自由而努力,他最终因此被敌人暗杀了。(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3.夏渝被捕入狱,但他仍没有放弃革命理想,在狱中劝牢头造反。(鲁迅《药》) 4.司马迁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完成历史巨著《史记》,他勇敢地选择了宫刑而活了下来,最后完成了使命。(司马迁《报任安书》) 二、恒心毅力(逆境成才) 1.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在双腿瘫痪的厄运降临后,他曾彷徨,但最终凭着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战胜了自己,成为一名著名作家。(史铁生《我与地坛》) 2.贝多芬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在失聪之时,凭着坚强的意志力,最终创作了《生命交响曲》等诸多世界名曲。(罗曼.罗兰《〈名人传〉序》) 3.越王勾践在失败之后没有丧失信心,而是不忘国耻,卧薪尝胆,暗中积蓄力量,最终打败了吴王夫差,吞并了吴国。(《勾践灭吴》,选自《国语》)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后唐庄宗李存勖励精图治,取得了一时之盛;但他在兴盛之时,宠幸伶人,骄奢无度,最终身死国灭。(欧阳修《伶官传序》) 6.“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遭宫刑而成《史记》。(司马迁《报任安书》) 三、爱我中华 1.鲁迅为了救国救民,他选择去日本学医学,又为了疗救民族的灵魂,他最终弃医从文。(鲁迅《〈呐喊〉自序》) 2.屈原忠心爱着自己的国家——楚国,他虽遭楚王的疏远,但他还是不忘为国尽忠而远走他国。(屈原《离骚》) 3.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等能为中国的前途欣然前往政府请愿,最后他们英勇牺牲了。(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4.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妇女他们为了保卫家乡,毫不畏惧,拿起枪杆打击日本鬼子。(孙犁《荷花淀》) 5.屈原身处放逐之时,但仍心牵怀王,牵挂楚国的安危,当楚国都城郢被攻破时,他忧愤地投入汨罗江。(司马迁《屈原列传》) 6.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主动避开与廉颇的矛盾,他曾说:“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崇高母爱 1.史铁生的母亲在儿子陷入双腿瘫痪的困境时,她承受了最大的心理压力,她凭借伟大的母爱让史铁生重获新生。(《我与地坛》) 2.“儿寒乎?欲食乎?”母爱就表现在生活的细节中。(归有光《项脊轩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