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3马原期末选择题(最终版新!)

3马原期末选择题(最终版新!)

网络考试特别提醒(考试时间:1月18日左右)

范围:绪论——第四章。

1.带好身份证、学生证或一卡通,提前去机房排队。

2.考试时试卷要保存!

3.提交后可会当场出成绩。

(马克思主义学院购买的是南京林业大学的题库,其他的思政课也同样购买的南林的题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1

考试时间50分钟,80道题。1-60单项选择(每个1分),61-80判断正误(每个2分),共100分。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客体是(D)

A.观念本身

B.人的意志的产物

C.自然界的存在物

D.认识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196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生监禁,1979年教皇为伽利略公开平凡,这说明(D)

A.谬论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真理

B.真理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谬误

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D)

A.学习书本知识

B.进行社会调查

C.研究历史资料

D.参加社会实践。

5.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千年思想家,名列榜首的是(A)

A.马克思

B.爱恩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6.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D)

A.自然界

B.人口因素

C.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总和。

7.下列各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有(C)

A.理性为万物的本原

B.数为万物的始基

C.水是万物的本原

D.精神是世界万物之源。

8.资本积累的实质是(B)

A.资本家节余

B.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榨取更多剩余价值

C.目的是为了增加社会财富

D.用暴力剥夺小生产者和他国劳动人民。

10.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在(B)

A.劳动对象

B.科学技术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11.《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记载中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C.精神劳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2.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A)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阶级斗争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

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是(A)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C.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D.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1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C.)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D.事物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

1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露了(D)

A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抗B.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C.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矛盾D.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16.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是(D)

A简单的价值形式B.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的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

17.科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会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A)A说明一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B.片面扩大了联系的普遍性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18.“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D)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9.“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是(C)

A形而上学观点B.唯物辩证法观点C.诡辩论观点D.不可知论观点

20.逻辑证明是(A)

A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B.实践标准以外的另一个检验真理的标准C.先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D.优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

21.“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B)

A.唯物主义真理论

B.主观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22.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23.上层建筑的核心是(B)A.政党B.国家政权C.法律D.哲学

2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C)物质的B.运动的C.实践的D.精神的

25.测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C.劳动者的主体素质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26.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C)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2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A.能动的反映论B.经验论C.先验论D.不可知论

28.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C)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2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C)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动即是静,静即是动

C.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D.只有绝对的运动,没有相对的静止

30.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

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规范

C.文学艺术

D.哲学思想

31.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3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政治经济学理论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阶级斗争学说

33.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34.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A.存在性B.结构性C.运动D.客观实在性

35.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

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

36.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37“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B)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3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B)

A.真理不能继续发展B.真理的无条件性C.真理的运用不受条件限制D.真理不需要检验

39.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C)

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4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B)

A.占人口大多数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C.具有先进思想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4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4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C)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43.社会形态是(B)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4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45.商品的二因素是由(C)

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

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

46.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通过(C)

A.商品的有用性来体现,B.商品的广告传播来体现,C.商品的交换来体现D.商品质量的鉴定来体现

47.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C)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一个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D.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48.商品的本质属性是(C):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49.“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5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共性和个性的观点

B.对立统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有限和无限的观点

51.区分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最根本的是(A.)

A.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B.时间上出现的先后C.在形式上、现象上是否新奇D.是否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可

52.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是(D)

A.自然界

B.人类社会

C.精神

D.实践

5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

A.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B17世纪初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54.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应该是(C.)

A.人们的主观愿望

B.先进分子的要求

C.客观存在的事实

D.正确的指导思想

55.“观念东西的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C)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D.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像

56.实践高于理性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C)

A.普遍性

B.绝对性

C.直接现实性

D.客观实在性

57.按照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体现了(A.)

A.根本性的质变B.单纯的量变C.质变过程的量的扩张D.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58.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B)

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59.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生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是(D)

A.前者和后者相互决定、相互制约B.前者和后者并行不悖C.以后者为基础推动前者矛盾的解决

D.以前者为基础,两者互相制约、互相作用

60.从本质上看,决定两种商品交换时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的是(B)

A.使用价值B.价值C.供求关系D.自然属性

61.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A)A正确B.错误

62.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A)A正确B.错误

62.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A)A正确B.错误

63.人类的认识在根本上是有限的(B)A正确B.错误

64.能改革就不需要革命(B)A正确B.错误

65.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A)A正确B.错误

66.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A)A正确B.错误

67.意识是人特有的活动(A)A正确B.错误

68.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是真理的本性(A)A正确B.错误

69.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A)A正确B.错误

70.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A)A正确B.错误

71.商品经济出现的条件是社会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B.)A正确B.错误

72.纸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B)A正确B.错误

73.错误的思想也是客观事物的反映(A)A正确B.错误

74.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B)A正确B.错误

75.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有条件的(A)A正确B.错误

76.商品的社会属性和根本特征是劳动(B)A正确B.错误

77.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反映论(A)A正确B.错误

78.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可以创造物质(B)A正确B.错误

79.万有引力揭示了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A)A正确B.错误

80.马克思主义不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B)A正确B.错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2

考试时间50分钟,80道题。1-60单项选择(每题1分),61-80判断正误。(每题2分)

1.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是(C)

B.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B.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C.自然界的存在物

D.认识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的含义是(A)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C.认识的客体是外部的自然界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3.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B)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4.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是要(D)

A.不受任何束缚,思想上达到自由B.不受任何约束,随心所欲C.抛弃一切观念,重新评价一切D.突破落后观念束缚,坚持实事求是

5.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B)。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认识发展的动力在于(D)

A、人类的精神活动

B、人类的社会生活

C、人类的正确思想路线

D、人类的社会实践

7.理性认识的特点是(D)

A、对感性认识的综合

B、与客观事物无关的人的自由创造物

C、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

D、借助于抽象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把握

8.判断一种观点正确与否的依据是(D)

A、伟人话语

B、众人意见

C、个人意见

D、社会实践

9.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说明真理具有(D)

A、不确定性

B、主观性

C、相对性

D、绝对性

10.任何具体真理的正确性都带有近似性,这是(C)

A、相对主义观点

B、怀疑主义观点

C、不可知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B.)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1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是(C)

A是否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B是否承认事物的永恒发展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D是否承认事物发展有客观规律

13.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A)

A、向着自己的对立面的转化

B、向任何一个方向的转化

C、由坏向好的方向转化

D、由低级向高级转化

14.承认运动的存在,却否认运动具有物质承担者,这是(D)

A..机械唯物论观点B、诡辩论的观点C、不可知论的观点D、唯心主义的观点

15.认识论是研究(D)

A.世界是什么的科学B、世界是怎样的科学C、人的心理活动的科学D、人的认识的哲学理论

16.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一观点是(C)

A.机械决定论观点B、形而上学观点C、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17.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D)

A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B、工具的制造并使用C、自然界自身的作用D、人的实践活动

1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是(C)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D、矛盾的斗争原理

1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20,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B)

A.形而上学不变论B.相对主义诡辩论C.唯心论D.庸俗唯物主义

21.大独裁者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指(D.)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内因和外因的关系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D.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22.大独裁者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A.)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内因和外因的关系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D.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23.正确的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C)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正确认识客观规律D.彻底克服错误思想

24.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C)

A.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B.人类必然依赖自然界,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C.人类是否能正

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D.人类能够保持生态平衡

25.“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2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2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书本不能指导实践C.一切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8“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29.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A.思维和存在的统一B.各种实物的总和C.主体和客体的统一D.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30.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里讲的“非常有限的范围”是指(B)

A.物质能否为意识所正确反映

B.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C.意识对物质是否具有反作用

D.意识是否根源于物质

31.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A)

A.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B.事物质变的关节点C.事物质变的临界点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

3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B)

A.自我批判B.与时俱进C.不迷信权威D.批判与继承的统一

33.人们由于利益的驱动,疯狂挖掘草原上的植物——“发菜”,严重地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局部土地沙漠化,这个案例说明(C)

A.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规律

B.过分强调事物的绝对运动,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追求人的活动与经济利益直接联系,没有看到眼前活动与生态平衡的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的联系

34.承认世界和方法论的统一是()

A.西方哲学的一贯风格B.唯心主义观点C.马克思主义观点D.一切哲学的共同主张

35.“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把无产阶级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36.否认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是(D)

A.唯物论B.唯心论C.二元论D.不可知论

37.否认意识的主观性,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这是(C)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38.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A.19世纪40年代B.19世纪50年代C.19世纪60年代D.19世纪70年代

3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A)

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C.消灭国家D.消灭两级分化

40.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D)

A.人脑的进化B.动物心理的形成C.语言的产生D.劳动

41.主张性恶论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B)A.人的意识具有客观性 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C.人的意识具有对象性 D.人的意识具有任意性

42.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D)。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43.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B)

A.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C.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D.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4.社会基本矛盾是(D)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45.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C)

A.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

46.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原则的是(A)

A.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47.人的最根本特性是其(B)

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自有属性D.意识特性

4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D)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49.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是(A)

A.真理具有一元性B.有用即真理C.谎言说100遍就是真理D.真理和谬误没有严格的界限。

50.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B)

A.可知论B.唯物论C.辨证法D.唯心论。

51.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是指(C)

A.认识的主观性原则B.主体决定客体的原则C.主体的能动性原则D.主体依赖客体的原则

52.既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承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就是认为(D)

A.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多元的B.逻辑证明可以取代实践标准C.逻辑证明可以最终证实或驳倒真理

D.被逻辑证明和证伪了的认识最终还要靠实践的检验

53.《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

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C)

A.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承认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C.认为人的意识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D.认为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54.检验真理的标准职能是(D)

A.逻辑证明B.客观事物C.科学理论D.社会实践

5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于它揭示了(B)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事物发展的结构和层次D.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动态

56.真理的内容是(D)

A.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

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D.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57.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D)

A.根本动力B.唯一动力C.最终动力D.直接动力

58.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实事求是

C.阶级性

D.科学性

59“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一种(B)

A.相对主义观点

B.辩证法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折中主义观点

60.矛盾的基本属性是(D)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绝对性和相对性

C.整体与局部

D.同一性与斗争性

61.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的的价值或价格(B)A正确B.错误

6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A) A.正确B.错误

63.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A) A.正确B.错误

64.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A) A.正确B.错误

65.机械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A)A.正确B错误

66.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思想发展的历史。(B)A.正确B错误

67.“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无感”中所包含的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倾向。(B)A.正确B错误6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B)A.正确B错误

69.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认识和实践的关系(A) A.正确B.错误

70.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B) A.正确B.错误

71.资本的价值构成决定了它的技术构成(B) A.正确B错误

72.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B)A.正确B.错误

73.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A)A.正确B错误

74.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B)A.正确B.错误

75.社会形态更替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A)A.正确B.错误

76.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A)A.正确B错误

77.商品经济的根本性质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B)A.正确B错误

78.认识的真正任务是在于获得感性经验。(B)A.正确B错误

79.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B)A.正确B错误

80.强调主观能动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B)A.正确B错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3

考试时间50分钟,80道题。1-60单项选择(每题1分),61-80判断正误。(每题2分)

1.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B)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2.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D)

A.政治权力B.社会生产力C.天才创造力D.阶级斗争

3.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取决于(D.)

A.有效的为经济基础服务

B.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C.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

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4.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D)

A.人的自身需要B.人类的共同利益C.人的自然属性D.人的社会关系

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B.)

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C.社会化还是个体小生产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6.货币资本在资本循环过程中的作用是(B)

A、生产剩余价值

B、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做准备

C、通过商品的售卖活动,实现包含剩余价值生产的商品价值

D、主要起调节作用,随时补充生产资本

7.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D.)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8.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D)

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9.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最终原因是(A)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发展C.经济基础的发展D.上层建筑的发展

10.价值形式的发展依次经过(D)

A.简单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B.扩大的价值形式、简单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C.一般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简单的价值形式D.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

11.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C)

A.增加B.减少C.不变D.增减不定

12.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进行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A.)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率C.竞争规律D.货币流通规律

13.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D)

A.价值如何增值B.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形成C.剩余价值的实现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14.改革在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C)

A.社会制度更替的一种形式B.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的妥协C.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D.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斗争

1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6.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17.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客观物质性标志是(D)

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B.劳动者C.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D.生产工具

1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D)

A.事物的前进性B.质变C.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19.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A)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B.相互决定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完全受物质决定D.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具有反作用

20.学而不思则罔是指(A)

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21.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随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D)A.人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18

B.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C.人的认识能力是不受限制的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2.真理是(D)

.A.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意见B.客观事物及其规律C.人们有用的观点D.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

23.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是(A)

A.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B.扩大再生产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C.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结果

D.扩大再生产与资本积累没有关系

24.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C)

.A.永恒不变的B.可随主观意志改变C.随着社会关系变化D.随着个性改变

25.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里创造的(A.)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26.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B)

A.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B.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程度C.生产资本的增殖程度D.不变资本的增殖程度27.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个论断是(D)A.唯物论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决定论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2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C)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实践—认识—实践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29.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指(C)A.对立面之间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C.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D.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和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30.“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论断说明(B)

A.世界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B.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C.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D.承认运动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

31.“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的观点,是属于_B____。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32.哲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C)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D.矛盾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33.大独裁者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这段话强调是(B)

A认识的任务在于抓住事物的本质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解释世界C.认识的任务在于解释世界D.只要理解规律就能改造世界

34.社会意识主要是对(A.)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阶级斗争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反映

D.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35.组成上层建筑的两部分是(D)

A.政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等

B.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

C.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36.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在于(D)

A.它完全不受社会存在制约

B.它有相对独立性

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

D.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37.坚持“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的态度,就是要坚持(B.)

A.反对书本知识的重要性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反对上级命令

D.只承认直接经验

3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这个相对的对象是(D)

A.劳动者的社会需要

B.资本家发财的需要

C.资本家生产的需要

D.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39.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A)

A.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增多

B.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不变

C.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减少

D.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的数量增多

40.资本主义工资最基本的形式是(D)

A.效益工资

B.计件工资

C.浮动工资

D.计时工资

41.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是(C.)

A.商品的使用价值

B.商品的价值

C.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

D.劳动力的价值

4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

A.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工人起义

D.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43.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是(A)

A.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B.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观点

C.否认世界物质存在具有条件性

D.否认世界存在的无限丰富性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44.爱恩斯坦提出:“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D)

A.哲学是一切科学之科学

B.哲学是各门科学的基础

C.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有指导作用

D.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45.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C.)

A.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主义

B.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C.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主义工人起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46.”一言可以兴邦“的说法是(A.)

A.否认必然性的非决定论

B.否认偶然性的宿命论

C.承认偶然性和必然性统一的辩证决定论

D.只承认必然性的机械决定论

47.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指(C)

A.从良好的主观愿望出发

B.从确定的原则出发

C.从发展着的客观实际出发(做变色龙)

D.从将来的可能出发

48.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C)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技能

C.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D.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49.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那派来讲,和谐是指(D)

A.事物之间不存在矛盾

B.事物之间的矛盾没有斗争性

C.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D.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

50.马克思主义认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D.)

A.简单性、机械性、教条性、僵化性

B.片面性、直观性、表面性、庸俗性

C.片面性、不彻底性、抽象性、外在性

D.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

51.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是(B)

A.辩证法观点

B.诡辩论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52.区分和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是(B.)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

C.矛盾的斗争性

D.矛盾的同一性

53.区分事物发展过程的量变和质变的标志是(C)

A.事物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C.事物发展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D.事物发展是否显著

54.事物的性质是由(D.)

A.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

B.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

C.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的

D.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5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通过实践创造客观世界,这表明人的意识具有(D.)

A.预见性

B.决定性

C.对象性

D.能动性

56.人的意识的能动性是指(D)

A.能动地改造客观规律

B.能动地改造自然规律

C.自由地改造宇宙万物

D.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57.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B.)

A.是否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B.主观和客观是否相符合、相一致

C.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D.是否激励人

58.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59.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C)

A.真理的内容没有确定性

B.真理与谬误没有界限

C.真理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的反映

D.没有确定的检验真理的标准

60.认识的最终目的是(B.)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

61.价格事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B)A.正确B错误

62.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B)A.正确B错误

63.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由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A)A.正确B错误

64.世界的物质性观点意味着所有事物都是物质实体(B)A.正确B错误

65.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是通过大人物体现出来的(B)A.正确B错误

66.任何历史人物都是时代的产物,有历史局限性(A)A.正确B错误

67.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B)A.正确B错误

6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合理的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B)A.正确B错误

69.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是实践中介系统(A)A.正确B错误

70.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A)A.正确B错误

71.广大青年要牢固树立远大理想(A)A.正确B错误

72.中共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A.正确B错误

73.荒唐的毛泽东领导的荒唐“大跃进”中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对主观能动性的扩大(A)A.正确B 错误

74.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A)A.正确B错误

75.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不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B)A.正确B错误

76.实践只有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征(B)A.正确B错误

77.机器人实际上是不变资本,其价值不会增殖(A)A.正确B错误

78.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比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更重要(B)A.正确B错误

79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的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B)A.正确B错误

80.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B)A.正确B错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4

考试时间50分钟,80道题。1-60单项选择(每题1分),61-80判断正误。(每题2分)

1.任何事物内部都具有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否定方面是指(B.)

A.事物发展的积极方面

B.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

C.保持事物存在的方面

D.符合事物发展的需要

2.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A)A.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度B.要善于把握事物的质C.要善于把握事物的量D.要善于把握事物的二重性

3.循环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C)

A.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特殊性

B.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否认了周期性

C.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否认了前进性

D.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否认了间断性

4.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应是(B)

A.抽象的绝对的统一

B.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绝对的无条件的统一

D.永恒不变的统一

5.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是否(A.)

A.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承认人有认识能力

C.承认世界可以认识

D.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6.大独裁者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B)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间空间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间空间的有限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7.人的思想、动机和目的的实现程度,取决于他们是否(A.)

A.正确地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

B.在一定阶段上得到广泛传播

C.形成系统化的世界观

D.被全体人民所接受

8.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C)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C.把握事物的度

D.确定事物的量

9.哲学上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上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B)

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

B.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10.概念、判断、推理是(A)

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11.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C)

A.人民群众

B.阶级斗争

C.社会基本矛盾

D.科技革命

12.具体劳动的作用是(C.)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必要价值

C.创造剩余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13.从产业资本的职能形式看,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是(C)

A.生产资本的职能

B.商业资本的职能

C.商品资本的职能

D.货币资本的职能

14.不同的商品之所以可以在数量上按一定比例交换是因为(D)

A.包含着等量的人类劳动

B.包含着转移过来的价值

C.包含着人们的某种需要

D.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人类劳动

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16.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是(A.)

A.唯物主义认识论

B.唯心主义认识论

C.先验论

D.唯理论

17.中共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C)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18.不同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B)

A.决定作用

B.加速或延缓作用

C.无足轻重作用

D.决定国家命运作用

19.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能否(D.)

A.满足人们的需要

B.被多数人认可

C.付诸实践

D.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20.在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中,起决定作用的阶段是(A.)A.危机B.萧条C.复苏D.高涨

21.在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离经济基础最远的是(C).A.政治法律思想B.道德C.哲学D.宗教

2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C).A.生产过剩的危机B.生产不足的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23.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是(B)

A.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B.工人的剩余劳动

C.工人的必要劳动

D.工人创造的新价值

24.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决定性因素是(A)

A.人的劳动

B.人的高贵智慧

C.人的自由意志

D.人的天赋人权

25.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直接根源在于(D)中

A.生产力

B.生产方式

C.社会形态

D.经济基础

26.哲学上的自由是指(C)

A.自由是对必然的崇拜

B.自由是对必然的否定

C.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D.自由就是抛弃偶然性

27.下列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D)A.道德B.哲学C.艺术D.语言学

28.在社会意识形态中,最直接反映和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是(C)A.道德B.哲学C.政治法律思想D.宗教

29.马克思主义回答人的本质问题的立足点是(A)A.人的社会关系B.人的自然属性C.人类的共同利益D.全人类的普遍价值

30.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是(D.)A.人身依附关系B.占有与被占有关系C.生产协作关系D.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31.剩余价值率的公式是(B)A.m'=m/(m+v).B.m'=m/v.C.m'=V/M.D.m'=V/(m+v)

32.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决于(A.)A.经济基础B.政治制度C.国家政权D.意识形态

33.英雄和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是(B)A.历史唯物主义B.历史唯心主义C.历史主义D.自然主义

34.否认真理的相对性,扩大真理的绝对性,会导致(C)A.怀疑论B.相对主义C.独断论D.辩证真理论

35.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直接导致(A)

A.劳动力的过剩

B.商品的过剩

C.资本的过剩

D.原材料的过剩

36.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是(A)A.社会分工和私有制B.社会分工是唯一条件C.公有制D.人的自我意识

37.真理的价值属性是指(C)A.真理是主观的B.真理是客观的C.真理的有用性D.有用就是真理

38.”时间空间是人类感性只关形式“这是(C)

A.机械唯物主义时空观

B.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C.唯心主义时空观

D.朴素唯物主义时空观

39.否认运动,把静止绝对化,会导致(A.)

A.形而上学不变论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牛顿的信仰论

D.庸俗进化论

40.承认物质存在,却否认物质的运动,这是(A.)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不可知论观点

D.诡辩论观点

41.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说明(C)

A.运动是世界本原

B.世界上只有运动,没有静止

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C.运动与静止是绝对对立的

4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B.)

A.简单再生产

B.资本积累

C.资质资料再生产

D.可变资本

43.资本主义社会中,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称为(C.)

A.垄断利润

B.超额利润

C.超额剩余价值

D.相对剩余价值

44.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存在的两种类型的经济形式是(A.)

A.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B.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C.私有经济和官有经济

D.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45.从产业资本的职能看,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是(C)

A.生产资本的职能

B..商业资本的职能

C..商品资本的职能

D..货币资本的职能

46.资本有机构成,是指C:V中(A.)A.C的比重扩大B..V的比重扩大C.C与V同比例上升D.C与V同比例下降

47.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C)

A.费尔巴哈的功绩

B.黑格尔的功绩

C.马克思的功绩

D.康德的功绩

48.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在哲学上属于(B.)

A.唯理论学派

B.经验论学派

C.唯物主义阵营

D.唯心主义阵营

4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B.)

A.唯物论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50.认识运动是一个不断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C)

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B.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51.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52.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是(C)

A.诡辩论的观点

B.经验论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53.社会主义的改革是(D)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54.美国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说明(D)

A物种社会形态划分的理论是错误的B社会形态的更替没有规律可以遵循C美国的发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D美国的发展以世界范围内五种社会形态一次更替为前提

55.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是(A.)

A.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B.价值的特殊性

C.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特殊性

D.工资的特殊性

56.(D.)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实事求是

C.阶级性,暴力性

D.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57.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

说明(A):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58.在产业资本循环所经历的阶段中,发生了资本量的变化的阶段是(B.)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实现阶段

59.作为商品的计算机软件,其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B)

A.软件磁盘本身

B.软件的有用性

C.购买软件的货币

D.应用软件的计算机

6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C)

A.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B.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矛盾;

61.强调创新就是强调大胆自由想象,不用顾忌现实(B)A.正确B错误

62.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A)A.正确B错误

63.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A)A.正确B错误

64.真理和谬误没有界限(B)A.正确B错误

65.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但可以避免教条主义的错误(B)A.正确B错误

66.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B)A.正确B错误

67.科技带来环境污染,所以不能发展科学技术(B)A.正确B错误

68.历史发展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含个人意志(B)A.正确B错误

69.尚和去同和执两用中都是矛盾分析法(A)A.正确B错误

70.有些国家在一定时期由落后变为先进是完全可能的(A)A.正确B错误

71.只要物质文明上去,精神文明自然就会好起来(B)A.正确B错误

72.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就要完全按照理论条目去做(B)A.正确B错误

73.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无阶级立场无关(B)A.正确B错误

74.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在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B)A.正确B错误

75.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是在马克思逝世后,人们对其思想的总结(B)A.正确B错误

76.马克思主义是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是偶然的(B)A.正确B错误

77.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B)A.正确B错误

78.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因而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B)A.正确B错误

79.价值规律的外在表现与市场供求无关(B)A.正确B错误

80.大学生只需要在理论中学习马克思主义,应用是以后的事(B)A.正确B错误

马原选择题(按章节)

一、单项选择题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当代自然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4.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5.感性认识的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和综合D.总结和概括 6.理性认识的形式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感觉、分析、综合 C.概念、判断、推理 D.识记、联想、判断 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人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8.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认识—实践—认识 D.概念—判断—推理 9.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 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D.正确与错误的统一 1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1.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论认识 C.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D.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12.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原选择题库全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l、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木观点和基木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在19 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 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D核心 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 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 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马克思主义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1.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3、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 二、多项选择题

马原各章选择题

1.在人类新千年到来之时,西方媒体纷纷推选千年风云人物。在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等媒体的评选中,多次名列千年思想家前两位的是( ) A.马克思、爱因斯坦 B.牛顿、爱因斯坦 C.马克思、牛顿 D.达尔文、牛顿 2.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4.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 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 8.关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的错误理解是() A.证实了马克思主义 B.证伪了马克思主义 C.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9.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认识论思想 10.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1.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1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马原选择题精选总结

马原选择题精选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中,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 把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归结为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是(恩格斯) 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正因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因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脑的反映形式即意识。 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点是:社会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就是承认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以实现的,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正确的。但“成事在天”即把办成事情的原因、决定因素归结为外在于人的天意,认为历史活动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这是错误的,因为它否认了人的努力在事情成败中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从而陷入了唯心史观和宿命论。 辩证法讲的是世界的状态是什么样的.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主观辩证法作为概念辩证法、头脑中的辩证法,是对自然界的客观的变化、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它是人们的一种理论形态或者思维方法形式存在的辩证法,属于意识的范畴。相应的,客观辩证法是以物质联系运动发展的客观状态形式存在的辩证法,总体属于物质的范畴,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客观辩证法是内容,主观辩证法是形式,这就是两者的关系。主观辩证法指辩证的思维,在本质上它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它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范畴。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提出“是非无定质”,这种观点是相对主义 【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对相对主义的确认。题干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的关于相对主义的典型命题,“是非无定质”是说是非没有界限,这显然是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实际上形而上学哲学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就有“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相对主义的错误在于夸大事物的相对性,而绝对主义则是夸大事物的绝对性。“是非无定质”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但更确切地说是相对主义的错误观点。 中国古代哲学提出:“无独必有对”,“独中又有自对”,这是一种 A.矛盾的观点

马原题库 全

马原选择题【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C】 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 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2.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全面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D】 A.批判其错误观点B.吸收其合理思想C.把二者结合起来D.批判地继承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B.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C.逻辑推理的方法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B】 A. 否认物质的客观性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5.空间是指【B】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C.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D.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6.规律是指【A】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联系 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则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7.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C】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 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B】

A.普遍性和特殊性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D.变动性和稳定性 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1.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B】 A.因果观上的唯物主义观点B.因果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C.因果观上的形而上学观点D.因果观上的相对主义观点 12.真象与假象的区别在于【D】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B.真象是内在的,假象是外在的 C.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B. 医生给病人作手术 C.农民收割庄稼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14.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B】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 1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B】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D.概念——判断——推理 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C】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7.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A】 A.实事求是B.阶级斗争理论C.社会发展理论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马原选择题题库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 1.《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了盐以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是更加好吃?”回家以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B 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C.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 D.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 2.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试验。有个年轻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B A.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D.认识中所获得的真理 3.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A A.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D.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4.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每次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总有许多企业或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那些因产品积压而倒闭的企业主要是由于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B A.实物补偿 B.价值补偿 C.增殖补偿 D.劳动补偿

马原概论选择题题库(附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题库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B ) A . 18世纪90年代 B . 19世纪40年代 C . 19世纪70年代 D . 19世纪90年代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有 (ABCD ) A ?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 B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 C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D ?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其科学体系的内容包括 (ABD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B.政治经济学C.空想社会主义D.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 .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B ) A .唯物论B.辩证法C .历史观D .自然观 2. 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哲学家是 (D ) A .费尔巴哈 B .谢林C.培根 D .黑格尔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B ) A .唯物主义B.辩证法C.可知论 D .认识论 4. 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是(C ) A .费希特 B .洛克 C .费尔巴哈 D .谢林 5.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他的伟大功绩在于(A ) A .旗帜鲜明地批判了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B .把辩证法应用于研究人类社会历史 C .把人类历史描述为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过程 D .正确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6.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正 (D ) 确的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 A .全盘否定和拋弃 B .全盘肯定和继承

马原期末选择题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 考试时间50分钟,50道题。每题2分。1-40单项选择,40-50判断正误。(注:去除多项选择)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客体是(D) A.观念本身 B.人的意志的产物 C.自然界的存在物 D.认识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196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生监禁,1979年教皇为伽利略公开平凡,这说明(D) A.谬论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真理 B.真理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谬误 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D ) A.学习书本知识 B.进行社会调查 C.研究历史资料 D.参加社会实践。 4.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D) A.寄生的资本主义 B.腐朽的资本主义 C.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 D.过渡的资本主义 5.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千年思想家,名列榜首的是(A) A.马克思 B.爱恩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6.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D) A.自然界 B.人口因素 C.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总和。 7.下列各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有(C) A.理性为万物的本原 B.数为万物的始基 C.水是万物的本原 D.精神是世界万物之源。 8.资本积累的实质是(B) A.资本家节余 B.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榨取更多剩余价值 C.目的是为了增加社会财富 D.用暴力剥夺小生产者和他国劳动人民。 9.经济全球化的微观基础是(C) A.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 B.国际贸易的高速发展 C.跨国公司的发展 D.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社会化 10.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在(B) A.劳动对象 B.科学技术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11.《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记载中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C.精神劳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B) A.劳动过程 B.价值增殖过程 C.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 D.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 13.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A)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阶级斗争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 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14.G—W…P…W’—G’是(A) A.货币资本循环公式 B.生产资本循环 C.商品资本循环公式 D.流通资本循环公式 15.我国制定2020年远景规划的依据是(D) A.现实的可能性 B.抽象的可能性 C.好的可能性 D.现实性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是(A)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C.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D.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D.事物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 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露了(D) A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抗B.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C.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矛盾D.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马原选择复习题

绪论 单项选择题 1.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名列榜首的是(A )。 A.马克思B.爱因斯坦 C.达尔文D.牛顿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19世纪30年代——40年代发生在法国、英国、德国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 B )。A.资产阶级成了统治阶级 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 D.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 5.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理论成果,统称为( B )。 A.马克思主义 B.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C.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6.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的是( C )。 A.美洲大陆的发现 B.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资本原始积累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B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马原单项选择题库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在人类新千年到来之时,西方媒体纷纷推选千年风云人物。在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等媒体的评选中,多次名列千年思想家前两位的是( A ) A.马克思、爱因斯坦 B.牛顿、爱因斯坦 C.马克思、牛顿 D.达尔文、牛顿 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曾经被称为“时代的歌中之歌”的是(A)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反杜林论》 D.《国家与革命》 3.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反杜林论》 D.《国家与革命》 4.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 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 8.关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的错误理解是() A.证实了马克思主义 B.证伪了马克思主义 C.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9.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认识论思想 10.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1.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阶级性 1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4.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5.马克思“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

马原2018选择题试题库

2018年选择题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主要批判地继承、吸收了哪些学说的合理思想() A.英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德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B.德国古典哲学、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 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B.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C.最鲜明的政治立场D.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是()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 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 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 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5、马克思的两个重要理论发现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6、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7、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指() A.思维和存在能否在一定条件下等同起来B.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C.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D.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问题

马原大题总结(完整版)

材料分析题(30分) 【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 “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 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 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阐述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700字以上) 【答案要点】 1.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8分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

马原选择题题库

马克思主义基 本 原理概论选择题及答案 7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B ) 、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 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 3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 .人类进人 21 世纪,英国广播公司 ( BBs )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名列榜首的是( A ) A .马克思 B .爱因斯坦 C .达尔文 D .牛顿 5 .在 19 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B ) 纺织工人起义 6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 运动 D .阶级斗争也包括继承者对 千年思想家” 网评, A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 .英国宪章运动 C .芝加哥工人起义 D .德国西里西亚 A .工业革命 B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马原复习论述题汇总范文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论述题(1) 论述题 1、(1)微软垄断案反映了垄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什么? 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与竞争并存的格局仍不会改变。其根本原因:第一,垄断或国家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市场竞争的一般基础。市场竞争是市场主体实现经济利益的方式和途径。垄断只是改变市场结构而不能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第二,不存在“据对的垄断”。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了不可能形成一家垄断组织独霸天下的局面;同时社会需要多样化,并有多变性。这使垄断企业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的生产和流动。第三,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是激发垄断竞争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会突破人为垄断的种种限制。科技创新会缩短产品和行业的生产周期,从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这就使竞争无处不在。 (2)通过微软垄断案,你从中可以深刻领悟哪些经济学原理? 通过微软垄断案至少可以领悟以下经济学原理: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核心;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政府反垄断行为表明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2、试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什么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真理是由相对到绝对不断转化和发展的过程。 (3)马克思主义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一百多年来的社会实践反复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客观性,这是绝对的,不容置疑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于客观事物以及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也必须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看做是认识的“顶峰”,那就会丧失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3、试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①商品生产要遵循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②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①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也称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和发生作用的形式。②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一个重要原则。 价值规律的作用:(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3)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总之,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是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归结为一点是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这是通过价格与供求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的。 4、试论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大指导意义?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一矛盾性质相反的两重基本属性,它们本身就是对立统一

马原选择题库整理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C)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D. 客观实在性 3、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C ) 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 )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C ) 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6、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A ) 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7、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 )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8、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C ) C.矛盾分析法 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D)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0、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C )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11、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A )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 12、“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D) D.矛盾特殊性原理 13、“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D )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14、“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D ) D.要抓住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15、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A)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16、“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C ) C、矛盾的特殊性 17、发展的实质是( D )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马原期末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卷 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入附表一。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30分)。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zzzz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D )。zzzz A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B工人罢工和起义 C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D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3.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C )。zzzz A消灭阶级、消灭国家B实现人权C实现共产主义D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4.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B )的基本问题。zzzz A唯心主义哲学B全部哲学C唯物主义哲学D一部分哲学5.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D )。zzzz A实践性B运动性C客观性D物质性 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zzzz A客观实在性B实物性C结构性D可分性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D )。zzzz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D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值20万美元。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C ) A事物存在的客观性B人类认识的主观性C事物联系的多样性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zzzz 9.时间是指(C )。zzzz 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B物质运动的绝对性C物质运动的持续性D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10.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C )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 11.货币的五种职能中最基本的是(D )。 A世界货币和贮藏手段B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C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D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12.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C )。zzzz A生活、行为、现实、事实等感性活动B科学实验C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D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1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D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C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D )。zzzz A客观世界B感觉C思维D实践 15.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

马原部分的历年真题汇总

历年真题练习 第一部分唯物论 一、单选 1.右边这张照片(图略)反映出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融化,致使北极熊无处可去的场景,颇具震撼力。它给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发出的警示是(2010.3) A.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 B.生态失衡已成为自然界自身周期演化不可逆转的趋势 C.自然地理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 D.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 2.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 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2009.1) A.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 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C. 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 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2008.1)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4.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2008.2) A.客观性B.有限性 C.相对性D.一维性 5.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2008.3) A.普遍有效性B.客观规律性C.主体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 6. 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2006.1) A. 变是世界的本原 B. 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 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 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7. 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2005.1) A. 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 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8.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后,开始出现了(2003.1)

马原选择题编辑整合归纳

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中,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 把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归结为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是(恩格斯) 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正因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因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脑的反映形式即意识。 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点是:社会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就是承认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以实现的,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正确的。但“成事在天”即把办成事情的原因、决定因素归结为外在于人的天意,认为历史活动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这是错误的,因为它否认了人的努力在事情成败中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从而陷入了唯心史观和宿命论。 辩证法讲的是世界的状态是什么样的.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主观辩证法作为概念辩证法、头脑中的辩证法,是对自然界的客观的变化、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它是人们的一种理论形态或者思维方法形式存在的辩证法,属于意

识的范畴。相应的,客观辩证法是以物质联系运动发展的客观状态形式存在的辩证法,总体属于物质的范畴,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客观辩证法是内容,主观辩证法是形式,这就是两者的关系。主观辩证法指辩证的思维,在本质上它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它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范畴。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提出“是非无定质”,这种观点是相对主义 【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对相对主义的确认。题干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的关于相对主义的典型命题,“是非无定质”是说是非没有界限,这显然是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实际上形而上学哲学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就有“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相对主义的错误在于夸大事物的相对性,而绝对主义则是夸大事物的绝对性。“是非无定质”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但更确切地说是相对主义的错误观点。 中国古代哲学提出:“无独必有对”,“独中又有自对”,这是一种 A.矛盾的观点 B.矛盾对立无限性的观点 C.一分为二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