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优化策略与反思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优化策略与反思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优化策略与反思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优化策略与反思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优化策略与反思

摘要:以苏教版“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设计为例,根据发展化学核心素养要求,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提出几最优化策略,并针对以培养化学核心素养为目的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反思。

关键词:核心素养;化学平衡;优化策略;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十多年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已经得到普遍认同。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在此背景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核心素养是满足学生个人发展,融入社会及满足工作需要的基础性素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专家工作委员会化学组专家研究指出,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内容,要求通过教学实施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和发展“基于元素认识物质”“微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结构决定性质”“化学反应中的守恒与平衡”“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化学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STSE)”等化学核心观念。基于发展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对于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育品质的意义举足轻重。

2016年底,以“发展化学核心素养”为主题的江苏省优课评比活动在常州市前黄高级中学展开,高二组课题为“化学平衡的移动”,在优课展示活动中,各位老师各显神通,以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为主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亮点频现,异彩纷呈。笔者根据此次活动感悟,提出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一、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1.情境创设――立足实际问题解决

化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借助化学学习过程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的最有用的化学知识、最关键的化学能力、最能满足终身发展的化学思维,发展化学核心素养旨在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创设情境真实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以“化学平衡”为代表的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抽象性、理论性较强,以至于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老师采取的引入方法是习题引入,在课堂教学内容即将结束时,又通过习题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这种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却难免让学生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学习是为了解题?学习是为了考试?显然,这种做法与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的相悖。因

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化学相关知识,并且让化学知识融入生活,服务生活。本次比赛中,来自吴县中学的毕老师以生活中发现的化学现象:黑枸杞在不同条件下泡制的茶饮颜色为切入点,创设真实的情境。具体创设方法如下:

案例1:黑枸杞引发的思考

问题1:黑枸杞泡水的颜色是什么物质造成的?

问题2:黑枸杞用不同酸碱度的水冲泡,为何颜色有不同?

问题3:黑枸杞用热水或冷水泡,为何颜色有所不同?

案例评析:此案例中,利用黑枸杞中花青素在水溶液中的平衡为知识载体,通过改变矿泉水的品牌来改变溶液的酸碱性、通过冷水泡和热水泡改变反应的温度等,形象地解释了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见图1。

与此类似的案例还有“风湿性关节炎为何在冬天变得严重?”等。根据真实情境创设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促进化学与生活的融合,提高其实用性。

2.史实教育――重现真实历史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是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化学史实是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培养的绝佳载体,化学史实不仅为化学这门学科增加了生动性、趣味性,学生在化学

史所创设的情境中,更易主动建构知识、全面认识科学本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是注重了化学史实的趣味性,却忽视了化学史实的更重要的功能――培养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如讲有机化合物苯的结构时,我们常常引入凯库勒梦见蛇咬尾巴的故事,很多学生觉得这个梦很有趣,也感叹这个梦的巧合,却忽视了凯库勒为确定苯的结构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之所以有这个梦,也是凯库勒平时对苯结构做过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在化学平衡这节课中,江苏靖江高级中学的徐老师通过合成氨化学史引入课题,通过比较哈伯和能斯特对合成氨条件的控制,让化学史实真实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并引导学生对比得出外界条件对合成氨工业的影响,参与化学探究过程。具体如表1所示:

通过比较两个实验的不同条件,学生认识到增大压强、降低温度有利于氨的合成,推导出勒夏特列原理。通过该段历史的学习,学生不仅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也能通过比较、归纳等方法形成科学结论,掌握科学探究方法。此外,本节课还利用哈伯合成氨应用于军事造成争议的史实,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工作者应当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用所学的化学知?R造福人类。可见,授课教师通过本节课深入地挖掘了化学史的育人功能,在化学史实的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充分体现了化学核心素养目标

的培养要求。

3.自主探究――训练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化学核心素养特别强调了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

地位。然而,传统的化学课堂中,关于化学实验的作用更多的是倾向于对结论的验证,而忽视了实验探究的过程。以“化学平衡的移动”为例,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也依照课本,让学生按照苏教版化学选修4课本上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实验1]向试管中加入4mL0.1mol/L K2Cr2O7溶液,再滴加数滴1mol/LNaOH溶液,观察溶液颜色。

[实验2]将上述溶液分成两份,向其中一份中滴加1mol/L HN03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并和另一份溶液作对比。

很显然,这种实验方式忽视了“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的设想”等环节,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可以对探究方案做如下优化:(1)探究方案选择

平衡是针对可逆反应而言,所以首先让学生列举常见的可逆反应,再根据反应条件、反应现象、实验操作难度、对环境影响等诸多因素,选择合理实验方案。方案选择如下:(2)实验药品选择

我们平时设计的“探究”实验,往往重视预设忽视生成,

学生实验台上只有符合老师设计方案的实验药品,学生没有余地选择,所以表面上是探究,实际上完全按照教师的思路来进行,所以这种方案表面上是探究,实际只是对实验结果的验证,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对此,在做探究实验时,我们应当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如针对反应:学生在实验药品的选择上可能会选择稀硫酸、浓硫酸、稀硝酸、浓硝酸,甚至选择氢氧化钠等药品。如有学生从安全、环保等因素考虑选择了稀硫酸,我们不应当立即指出其错误,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现象或者理论分析(稀硫酸中含有较多水分)等角度去认识到该方案的不足。这种“试误”过程,才能真正体现化学实验的育人目的。

(3)自主完成探究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应当培养学生具有

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的创新精神。而传统的实验过程中,教师总是习惯越俎代庖,对学生不够信任,于是出现了这样的一幕:教师在讲台上说一步,学生在下面操作一步,按部就班。这样的实验,充其量也就是实验操作步骤的演练,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所以,基于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学生实验,应当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挥创造性。比如说,在本次实验中有学生用到了浓硫酸等危险性药品,教师应当提醒学生这些药品使用时的注意事项,而不是

一味地回避有危险的实验,否则学生永远都不会使用这些药品。

4.理论推演――强化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但是实验不是进行化学探究的唯一方法。化学公开课中,很多教师在化学实验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创新,如人教版化学必修1“氨气铵盐”一课中,某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对喷泉实验装置进行了多个创新,如“热敷法”、“冷敷法”等多种方法来引发喷泉。实验过程轰轰烈烈,精彩纷呈,然而却悖离了该节课的教学目的――氨气的性质。真正的探究更应当让学生认识到隐藏在实验现象后面的科学本质,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所以理论推演在探究过程中同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化学平衡这节课中,对于装有NO2注射器体系,

二、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的反思

1.课程基础知识与过程方法并重

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其掌握化学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用所学到的方法解决其它化学问题乃至所有科学问题,而不是将化学知识死记硬背,将学生培养成解题机器。化学不是记忆科学,可是我们一些教师却经常让学生背方程式、背实验。如关于钠和水的反应现象,教师往往让学生背住“浮游熔响红”五个字,却忽略了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违背了通过化学实验育人的初衷,更是违背核

心素养的育人要求。但是我们也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不是认为知识不再重要,相反,我们更注重基础知识,因为科学探究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知识上的,只是这些知识的获取方法应当改变,如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不仅实验技能得到训练、实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所获取的规律、结论(基础知识)也会记忆得更牢。

2.课堂教学手段创新与继承并用

化学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能够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的设想;能尊重事实和证据,不迷信权威,具有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的创新精神。基于此,各地高中化学公开课都非常注重教学手段的创新,尤其是化学实验,琳琅满目的创新使化学课堂焕然一新。然而,这些实验中,并不是每个创新都是有意义的,如有教师在实验时为了体现创新,将浓硫酸和蔗糖混合的黑面包实验改在硬质塑料饮料瓶中进行,并在瓶口套上气球,以体现出绿色环保,然而最后实验多次失败,因为实验放出的大量的热使饮料瓶融化变形,最终气体溢出导致更严重的污染。在本次比赛中,有教师只是根据教材要求,选择在点滴板上进行重铬酸钾溶液滴加酸碱进行实验,实验现象明显,便于比较不同酸碱环境下平衡体系的颜色区别,同时使用药品剂量少,体现出绿色化学?^念。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因为创新而创

新,而是因根据实际需要而创新,对经典实验要进行保留和继承。

3.化学正面价值和负面影响并识

科学是把双刃剑,化学也是如此,我们需要客观地认识科学,认识化学。曾经的化学教学中,很多老师采取诸如氨气泄漏、氯气泄漏等化学事故,酸雨的侵蚀、光化学烟雾等污染事件引入课题,这种教学方式过于夸大了化学的负面影响,让人们谈化学色变。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化学教师注意到这个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谈化学学科的好处,化学工业对人类进步的作用,试图改善人们对化学的错误认识。但是这样的教学在笔者看来也是有失偏颇的,不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化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我们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也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所以,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应当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观、科学观,全面地去看待问题,认识并承认化学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积极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

核心素养与化学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与化学教学设计 1引言 随着1977年恢复高考,教育领域重新受到重视。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由于人才的稀缺,人们对人才的要求也偏向专业知识水平与能力。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趋全面化。它不仅要求一个人在专业的岗位上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强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求具备基本的素质。在1985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的决定》,在决定中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提高全民素质!这是我国素质教育最初的思想源头,也标志着“素质教育”正式在中国开始实施。素质,是人原本具有的、相对稳定的、综合的质量或品质,具有本源性、根基性、潜在性、综合性等特征[1]。实际上,素质也是可以培养的。素质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来提高,而个体的素质就是先天条件和后天学习的结合体,素养通过个体的素质体现出来。如果说素养是基本生活之所需的话,那么,核心素养即为优质生活之所需,它强调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是关键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素养[2]。2014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是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手段。笔者就初中化学这一学科来讨论怎样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来进行教学设计。 2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研究 2.1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我们通常认为:一个人有没有教养,有没有素质,跟这个人的受教育水平有很大的相关。但是,也并不是所有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都具有较高的素质,这和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性格特征有关。素质是人的稳定的、能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它是以某些生理和心理特性(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为基础发展形成的,能够作为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蕴含着个体发展的潜在的可能性(潜能),是人全面发展、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4]。而我国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是为了学生在德、智、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 教学设计 Last updated at 10:00 am on 25th December 2020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 【摘要】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已经成为趋势,本文从教学思想中贯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教学设计中覆盖化学学科的重点知识、教学策略中培养化学学科的关键能力三个方面设计了一堂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怎样突破化学工艺流程题”教案,力求落实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工艺流程;重点知识;关键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了教学设计的核心,“核心素养”也成了网络热搜词。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体现了学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形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为此,笔者设计了一堂以“怎样突破化学工艺流程题”为主题的教学案例,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具体教学流程如表1: 工艺流程题是近几年高考的热考题型,考查的核心知识有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和实验基础等,能力考查侧重于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计算能力。可见,从高考题的考查角度也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该案例的教学设计,笔者认为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设计,应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教学思想要全面贯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5个维度分别是:宏观辩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当然一堂课的教学活动,不可能将核心素养的5个维度全部体现,但教学设计应有所体现。比如本案例中的5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河职院附小黄静霞 一、教学设计与深度学习 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制定 教学是一项有目的的理性行为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学习结果根本: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每一位教师对于培养什么人要有明确的正确的深刻的认识,真正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即不只是考虑学生一时的利益如考试成绩,而是立足学生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把握好一时与一世的关系,为孩子的一生一世负责。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确定 1、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 2、学科教学目标要直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3、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必备品格。 4、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概念是思维的单位。 5、学科核心概念理应成为教学的重点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育教学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中心,课堂上应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都已经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理念的共识。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当今世界学习研究的三大主题,是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的一种途径。 五、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和作业设计

“评价”要回答“是否达成了既定目标”问题,是指依据学习目标,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持续地提供清晰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的过程。 评价和反馈意见需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反馈意见要详细、具体,应能根据每个操作给予持续性的辅导。 评价内容和方式指向学生的理解和思维,因此应制定并运用学习活动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评价学生学习的态度、过程表现与方法,使不同的学习个体都能够获得成功感。 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十六年前的回忆》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 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遇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课例:

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_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案设计

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_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 教案设计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描述 1.了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会用线表现植物特征及其前后关系。 2.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通过学习活动,在观察、表现植物的过程中,感受植物的美,了解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学习内容分析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植物充满了丰富的线条,便于学生对细部的观察和刻画。由于植物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学生家里都养植物,因此,这节课也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身边的植物,让学生感受植物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色彩丰富,体验植物带给人的美感,感受自然的美。同时,通过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植物的名称、特点、作用等,自然地渗透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 教材中编入了画家赖少其的作品,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画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习画家的表现方法。另外,教材中(第2页)还选入了几幅植物的相关图片,如绿萝、仙人鞭等。第3页的一幅图片是箭兰,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植物的特点进行观察分析。教学中,可以通过这些图片及对自然界中植物的观察、分析,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细部特征、花的角度变化、叶子的穿插等,学习如何用线表现植物叶

片间的遮挡关系,花、叶的朝向,以及如何用疏密不同的线表现植物。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说明本节课可落实哪个或哪些学科核心素养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是本套教材中线条系列的内容之一,其编写目的是通过对植物的写生,引导学生学习精细地观察物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线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学习用线表现植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用线表现植物的前后关系和不同姿态。 学生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能较好的表现平面形象、立体造型。并能大胆地发挥想象。作品内容丰富,富有生活情趣; 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较好的心理品质。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空间感较弱。线条运用能力较差,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环节教学目标活动设计信息技术应用说明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 用语言组织教学。 计算机网络,音乐播放器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植物的名称、特点、美感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欣赏自然界中的各种植物。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你喜欢这些植物吗?你知道它们各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作用吗?你觉得这些植

新课标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反思)

新课标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与深度学习 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制定 教学是一项有目的的理性行为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学习结果根本: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每一位教师对于培养什么人要有明确的正确的深刻的认识,真正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即不只是考虑学生一时的利益如考试成绩,而是立 足学生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把握好一时与一世的关系,为孩子的一生一世 负责。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确定 1、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 2、学科教学目标要直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3、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必备品格。 4、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概念是思维的单位。 5、学科核心概念理应成为教学的重点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育教学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中心,课堂上应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都已经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理念的共识。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当今世界学习研究的三大主题,是改变学生 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的一种途径。 五、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和作业设计 “评价”要回答“是否达成了既定目标”问题,是指依据学习目标,为 学生的学习活动持续地提供清晰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的过程。 评价和反馈意见需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反馈意见要详细、具体,应能根据每 个操作给予持续性的辅导。 评价内容和方式指向学生的理解和思维,因此应制定并运用学习活动的 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评价学生学习的态度、过程表现与方法,使不同的学习个体都能够获得成功感。

新课标和核心素养(反思) (一)“活动型课堂”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行之有效的好模式。打造“活动型课堂”,要求学校变革政治学科课程结构,变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将以往的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内容化”,要求一线政治教师成为“活动型课程”的科学设计者、正确引导者、智慧组织者、坚定实施者。这是一个挑战。 (二)教师要转变观念,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与议题相关的实践问题,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感悟、发现、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最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三)选取的教学活动内容应更贴近生活,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选择的活动内容既可以是生活中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废旧电池回收利用、垃圾分类处理、食品安全、道路安全、居民搬迁、环境治理等话题,又可以是学生身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在校园穿校服、校园建设及学生关心的其他学校管理制度等。 (四)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全程要周密考虑。对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问题能够有效应对、机智灵活,从而增强活动型课堂的教学效果。那么,政治学科活动设计要遵循什么原则?我认为,学科活动一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重构知识;二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三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四要体现教育性,精心设计活动,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五)注重课内外活动的一体化、系列化,使课内课外活动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今天,课程专家共有一个非常鲜明的观点,就是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动手实践、亲身活动中培养出来的,课堂上闭门造车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推行在“做中学”。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规定,学生社会活动将首次纳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必修课程,课时上占三分之一,这是一个亮点。 (六)形式可以更多样更丰富。围绕议题的课内活动可以采取表演小品、观看微电影、分析微课、模拟法庭、模拟联合国、辩论赛等多种形式;课外活动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精选教育文档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第五期“333工程”培养资金资助项目、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H201628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于2016年正式发布,有关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进行,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本学科核心素养理念(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使学生能够自觉地投入学习、主动地参与活动,促成学生的能力提升和素养发展,迫切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和积极实践。 对于“铝的重要化合物”的教学,“课程标准”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铝的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江苏版)将其进行了细化,要求关注氧化铝和氢氧化铝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通过对铝的重要化合物性质的实验探究,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了解铝的重要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了解氧化铝与酸、碱等物质反应的情况;了解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了解氢氧化铝的两性;通过对铝的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的归纳,体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有关方法。 由于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两性,它们有着与其他金属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所不同的性质,所以对于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它们的性质、制备和用途,而且能在原有的学科观念(主要包括元素观、转化观、分类观、实验观和化学价值观)的基础上,对物质的转化观、分类观等形成辩证的认识。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结合之前钠的性质的学习,能预测氧化铝和氢氧化铝作为较活泼金属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可以与酸发生反应的性质,为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学习从一个侧面提供了铺垫。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要为学生设计好学习新知识的阶梯,帮助他们顺利地解决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护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基于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基于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周业虹 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 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 方面要求的综合体。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它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总和。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是学科教学内容。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详细论述,如何进行合理的化学教学设计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强调发展核心素养必须依托教学内容, 要整体性认识化学学科的各种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整体认识 文章编号: 1005 –6629 ( 2016 )8–0036 –04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1关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在2014 年 4 月的《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总框架论证报告》中指出,“从现行课程 标准来看,为培养未来具有竞争力的公民,需要根据党和国家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 求和新时期立德树人目标进一步明确各素养的内涵界定,建立系统化的素养结构体系,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加强不同学段、不同学科课程目标之间的垂直衔接和横向整合,更加注重培养跨学科的、与社会适应相关的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呢?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 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 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

关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关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只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要重视从学情出发设计教学,解决学生阅读学习中的问题,从学生的学业表现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让学生学有所得。 2.课标指出,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合欢树》是作者史铁生抒写母爱的散文,每个学生在解读时会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 课标在选修课程“诗歌散文”中要求“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对本课来说,“以小见大”手法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变革学习方式”。网络教学是变革学习方式的一种尝试,它可以实现学生真实参与课堂。 二、教学背景分析 《合欢树》这篇文章选自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三篇文章都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

《合欢树》是写母爱的文章,文章前六段写作者十岁、二十岁、三十岁时与母亲的事情,根本没写合欢树,直到作者获奖后回想母亲时才开始写合欢树。作者一直不愿意去母亲住过的小院,直到邻居偶然提到“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这才开始写合欢树。这里隐含着一个心理学现象:弗洛伊德提出的防卫机制中的转移。转移是指原先对某些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因某种原因(如不合社会规范或具有危险性或不为自我意识所允许等)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而把它转移到一个较安全、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当年母亲去世时,作者悲痛至极,从此以后不愿再去触碰到这段感情,因为无法面对,再次面对时必须要找一个感情替代物,这个替代物应该是双方共有的,这样,作者选择了合欢树,把对母亲最深切的思念、转移到合欢树上。而且由此得出了人类普通的情感体验“悲伤也成享受”。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讲,理解难度极大。 2.学生情况 (1)学生之前也学过运用“以小见大”手法的文章,如莫怀戚的《散步》、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朱自清的《背影》,但学生对什么是“以小见大”的写法,“以小见大”的写法在文章中怎么呈现,“小”与“大”之间如何建立起联系,怎么在自己的写作中用到“以小见大”的手法,全都不清楚。也正因为不清楚,所以在理解这篇文章时,不能走人作者的话语体系中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母爱。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优化策略与反思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优化策略与反思 摘要:以苏教版“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设计为例,根据发展化学核心素养要求,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提出几最优化策略,并针对以培养化学核心素养为目的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反思。 关键词:核心素养;化学平衡;优化策略;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十多年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已经得到普遍认同。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在此背景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核心素养是满足学生个人发展,融入社会及满足工作需要的基础性素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专家工作委员会化学组专家研究指出,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内容,要求通过教学实施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和发展“基于元素认识物质”“微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结构决定性质”“化学反应中的守恒与平衡”“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化学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STSE)”等化学核心观念。基于发展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对于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育品质的意义举足轻重。 2016年底,以“发展化学核心素养”为主题的江苏省优课评比活动在常州市前黄高级中学展开,高二组课题为“化学平衡的移动”,在优课展示活动中,各位老师各显神通,以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为主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亮点频现,异彩纷呈。笔者根据此次活动感悟,提出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一、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1.情境创设――立足实际问题解决 化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借助化学学习过程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的最有用的化学知识、最关键的化学能力、最能满足终身发展的化学思维,发展化学核心素养旨在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创设情境真实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以“化学平衡”为代表的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抽象性、理论性较强,以至于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老师采取的引入方法是习题引入,在课堂教学内容即将结束时,又通过习题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这种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却难免让学生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学习是为了解题?学习是为了考试?显然,这种做法与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的相悖。因

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一、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一个具有较高数学素养的人,数学思维特质的外显和内在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二,数学锻炼人的思维是数学素养特质的内在特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维本身就具有客观性、直观性、深刻性和灵活性等特征。 数学思维的直观性。思维本是抽象的东西,如果凭借数学模型,以数据、图形作为载体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大大加强其直观性。 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数学思维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以及数学运算简捷便通性,给我们运用数学知识,通过数学的观点、方法判断、分析解决问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既可以宏观、全局、整体把握事物特征,又可以从某一方面、某一事例入手微观、局部地认识事物,达到窥“一斑”以见“个豹”的认知效果;既可以反思、总结过去,又可以设计和展望现在和未来;既可以通过数字符号反映事物间联系,又可以运用图形刻画事物的状态。随着数学手段的发展和数学器具的便捷,社会对数学运用关注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诸多便利因素的出现为我们在现实之中用数学解决问题注入了无限的活力。 小学数学对人的数学素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为培养人的数学素养提供了可能。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单一,呈现方式灵活,许多数学思想、数学法则和数学规律往往依附于一定的感性材料而存在,许多数学问题都能够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甚至有一些数学问题实质上就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现象的翻版,直接显示出生活意义。小学数学也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可以促进人的思维的发展,并体现出时代的整体特征。这些因素正是形成数学素养的先决条件。新一轮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建立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并且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这无疑为小学阶段发展人的数学素养指明了方向。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人的数学素养,应该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在青岛版教材中,最大的优点就是图文并茂、灵活的呈现所学内容,教材中所选的都是切近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情景图,紧密联系生活,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出发。例如二年级下册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利用了“野营”这一情景串,从野餐到野营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有余数的除法。再例如“万以内数的认识”,将农村与城市的小朋友以“手拉手”的形式,呈现了农村学生进城后的所见所闻、城市学生来到农村后的所见所闻及生活体验、城乡学生分别时的美好回忆。在这些生活素材中学生能用万以内的数描述具体的事物,能进行较大数的大小比较及几千几百加减法的口算,建立了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其余每个单元亦是如此。 2、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形成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探究能力是数学素养最核心的成份和最本质的特征,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来完成的。 3、培养估算能力,形成科学的直觉。估算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估算能力有着广泛的作用。如果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积极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数学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对日常数量关系的灵活处理,形成各种解题策路,进而形成科学的数学视觉。 因此,我们只要积极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注重对周围、身边的事例进行观察、比较,鼓励学生大胆估计、反复实践,帮助学生总结归纳,使学生分析问题有根有据,而不是盲目地猜测,学生的估算能力一定会进一步提高,从而形成科学的直觉。 例如在青岛版二年级下册中,教材设计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奇妙的动物世界和户外活动。“奇妙的动物世界”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和长度单位后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活动内容是想了解一些动物每天的食量、睡眠时间和寿命……,在活动中让学生先分组制定调查计划,然后调查,记录并整理调查的结果,最

也谈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也谈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复习”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思考 宋美真 (浙江省淳安中学 311700) 【摘要】呈现两位老师在“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氧化还原反应复习”的课堂教学,对比评析,提出确立学科素养的教学目标、形成过程化教学手段、构建情景化教学模式等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境脉”过程教学教学情境 前段时间有幸聆听了两堂“氧化还原反应复习”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交流课,为了更好的比较,我将他们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设计成表格形式呈现如下: 教学过程设计一:氧化还原反应复习——汪老师

教学过程设计二:“碘”藏智慧——氧化还原反应再认识王老师 从两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不难发现,汪老师和王老师他们的本质区别在于教学目标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教学脉络和教学意图:汪老师的教学目标在于落实“双基”,掌握氧化还原的概念与应用。整个过程的设计均是以习题设置的方式助概念的理解,是一堂传统的复习课模式;而王老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她的教学设计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知识的应用,让生活走进化学,实验研究化学,用化学解释生活,“境脉”清晰,明暗交错,是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而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的,这正是当前我们所要追求的一种新型教学理念。下面就基于化学学科素养的教学设计谈谈我的浅陋想法。 1 确立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指挥棒,确立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目标是时代的要求。教学目标是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的,从原来的“双基”目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到后来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再到现在的学科素养目标(立德树人);从原来的知识本位发展到现在能力素养本位,即以前的知识传授发展到现在的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根本转化。核心素养最本质的就是在陌生的环境中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信息迁移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在这样的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的改革总会立足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核心素养的提出是进一步深化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面临的挑战,也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新航标。课堂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主阵地,要实现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化,课堂必须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新课题。作为教师,要注重提升自身英语素养,关注英语内容、英语教学理论、英语教学实践与英语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有效的给学生提供能够脱颖而出的条件。基于英语核心素养的英语教学,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培养并提升核心素养,不能依赖模仿、记忆,更需要理解、感悟,需要主动、自觉,将“学生为本”的理念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具体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学中要整体把握英语课程。高中英语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要整体理解、整体掌握英语课程目标,整体认识英语课程内容结构,整体设计与实施教学。整体把握英语课堂可以凸显英语知识的脉络,抓住英语本质,弄清英语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从知识为中心的碎片化学习转向问题解决的整体性学习,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深度学习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核心素养英语转化的必然选择。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重知轻人的观念,抓住学生的认知障碍点、思维矛盾点、情感体验点和智慧生成点,引导学生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整体性学习,实现问题共振、情感共鸣和智慧共生。“目中有人”是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前提。 三、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在英语课程目标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于英语核心素养的教学中,这也是关注的重点。学生面对问题化的学习内容,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听、说、读、写、看等,积累英语活动经验,感悟到英语思想方法,切实体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真理的科学精神。 四、在教学中要合理创设情境 ,“情境”包括实际情境、科学情境、英语情境、历史情境。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便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和要完成的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面向未来而化解问题的创新能力远比复制既往的知识更具建设性价值,强调个人在面对不可预测的复杂情境时,灵活“分析、推断和沟通”的创意能力,特别是基于独立人格、自由思考而做出自主判断、自主选择的发展性探究能力。基于英语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提供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主探究感兴趣的现实问题,学生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有助于他们在英语知识与其应用之间建立即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化,在小学阶段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深化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学生在接受小学教育的整个过程当中,会不断地形成一定的品格和能力,而这种品格和能力是适合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基于此,主要分析在核心素养的概念之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具体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内涵;策略分析 在小学阶段,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且将核心素养的概念深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小学阶段属于起始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与此同时,科学合理的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能够促进学生发展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一、重点理解教材,钻研教材 在小学阶段,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想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也应该以教材为载体,应以此为依托。除此之外,众所周知教材在编写的整个过程当中,编写者以及相关工作人员不断地深入分析和研究,这样促使小学数学教材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且具有典型性和科学性的特点。由此看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提高对教材的重视程度,精细地研读数学教材,只有精细地研读数学教材,才能够真正地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核心素养,也能够确保教材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和功能。在研读教材的过程当中必须深入并且细致,打破不良现状,针对教材当中的不同题型以及不同的图画和注释,都要提高重视程度,在研读的过程当中,能够将不同知识部分取得有机的联系,从而找到核心素养,并且进一步地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不断提高。例如,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中,分数的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在编写这部分内容的整个过程当中,通过研读教材,我们可以发现,编写者是非常用心的,教材当中的一些内容十分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有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讲解过程当中,也可以通过故事进行导入。一位老爷爷想要把自己的土地分给三个儿子,大儿子分到十二分之四,二儿子分到三分之一,三儿子分到九分之三,三个儿子吵了起来,这时候阿凡提路过,和他们说了几句话,大家就不吵了,你们谁知道阿凡提说了什么吗?通过小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结合学情创设合理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整个过程当中,需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激活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意识。教学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往往在具体的情境当中更容易发挥自身作用。基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注重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补充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从而将数学教学放置到更加形象具体的情境当中。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学生在合理的情境当中能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并且也会学会运用知识,也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过程当中,应该使用教学艺术将情境创设得更加生活化、具体化,这样才能够真正符合小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将生活和学习联系起来;也要善于创设情境,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不断地探索知识,培养自身核心素养。例如,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当中,想要帮助学生形成更加理性的认知,就应该进行比较直观地展示,让学生建立模型,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学习统计相关内容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形成学习兴趣。首先,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六一儿童节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2019年文档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与理论依据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化学实验是研究和学习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方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途径。知识实验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能力;实验微型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体现“绿色化学”观念;实验数字化,可让学生在感受到高新科技时代气息的同时,从动态的角度认识微观世界的本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上这些都有助于落实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其提出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中,强调要想真正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关键是要在当前所学的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个方面之间建立起 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运用比较法、比喻法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新知识的认知难度,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实验效果,提升课堂效益。 二、教材分析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是沪教版化学教材《探究电解质溶液的性质》中的第1节《电解质的电离》第3课时的内容。 浩瀚的海洋是含有众多电解质自然界中到处存在着电解质,

的宝库,众多的生理反应也离不开电解质的作用。因此,探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过程,认识电离平衡的本质以及电离平衡的移动规律,在认识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高中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三、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学生已经掌握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电解质的电离以及化学平衡移动的相关知识,具备基本的实验探究能力,且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思维水平 基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在难度和深度上需要适当降低,从学生最熟悉的HCl与CH3COOH入手,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进而从微观世界来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状态及行为,学会运用比较思维(求同求异)、微粒观和平衡移动观等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3. 心理及态度 课堂总体气氛较为活跃,互动氛围良好,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 四、教?W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理解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区别,复述电离平衡的概念,归纳电离平衡的特征。.

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融入语文教学 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尽快与素质教育接轨?我认为,应该从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更新知识结构,三方面着眼。 一、转变教育观念 “以应付升学考试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这是对应试教育的科学界定。其教育目标的短时性,教育内容的片面性,教育对象的局限性,一直困绕着整个教育界。语文教师也只能在应试的怪圈中左冲右突,虽然也作过诸多积极的探索,无奈换汤不换药,治标不治本,收效甚微。如果语文教师不彻底转变教育观念,不树立素质教育思想,语文素质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话。 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呢首先,树立“大语文”观念是关键,即将语文生活化,将生活语文化,还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本来面目。当前,宜昌市乃至更广的范围正在进行的“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的课题研究,是语文界观念转变的真正体现。其次,语文教师要以课堂为主阵地,灵活娴熟地驾驭语文新编义务教材,活泼、扎实、有序地由应试向素质转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训练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锻炼学生意志品质为最终目的,摆脱“升学是唯一出路”的错误教育观,真正体现素质教育三要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 二、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满堂灌、填鸭式居多,如此,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成了注射器,学生机械地、被动地成为一个接

受知识的容器,结果是学生主动性不能调动,学习潜力远远未能开发,事倍功半。语文教师教一篇课文,也总离不开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那些与培养能力毫无关联的东西,老师说得头头是道,而真正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则显得很苍白。老师一时口舌快活,学生却“雾里看花”。倘若语文教师始终为传统方法所囿,围着“初考、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转,大搞题海战术,时间加汗水,日光加灯光,这既不符合教育规律,更与素质教育相悖。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改进,才能顺利地与素质教育接轨。 三、更新知识结构 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的教师。语文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程。只有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方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当然,不能把知识的更新简单地诠释为“多掌握客观存在的事实和规律”,还应包括掌握求知的方法和对知识的科学态度。俗话说,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假设语文教师仅抱着原有知识不图进取,不求更新,那么是难以传道、授业、解惑的。有人曾统计过,人类目前所掌握的知识百分之九十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历史的车轮正在加速前进,科技更是突飞猛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多接触、多了解、多领悟生活,培养语文职业名、敏感,同时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使宽广的知识背景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有能力走科研兴教之路,此其一。其二,还要学会学习,学会活动,学会人际交往了,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其三,要善于运用先进的教学

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课题分析报告

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分析 ———以《DNA 分子的结构》一课为例 ◆ 于佳洋 ( 大庆实验中学) 高中生 物 学科 素养应该 包 括对生命的理解和尊 重、对自然的珍爱与敬畏、对科技技术的认知与高中生物学科 核心素养 教学设计 一、生物学科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 其实就是三维目标中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一个集合。在这个集合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部分就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此外,学生们还需要具备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以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为指向。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分为四种:生命观念( 素养一) 、理性思维( 素养二) 、科学研究( 素养三) 以及社会责任( 素养四)。生物学科学习的基础在于对生命的思考以及正确的理性思维,此外还需要重视学生对科学探索的能力和在生物二、指向生物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指向生物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内容的核心在于生物学科的资源利用、学生自主预习以及课堂学习过程。本文将以课堂学习过程为重点进行粗浅论述。 对于生物 课堂 活动来说,常见的形式有: 的性教学,将核心内容贯彻到教学过程中。下表为 以 “DNA 分子的结构”为教学内容所进行的课堂互动环节, 并且对教学重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也对核心素养指 向点进行分析和展示。 ( 下转第 157 页)

遥 一五一十讲述了全部经过。看到他们能够主动承认错误,我很欣慰,尽力缓解紧张氛围,我告诉他们,我很理解他们对航模科技活动的喜爱,我也理解他们喜欢那个遥控器的心情,但是他们不能因喜欢某个物品就随便拿走窃为己有,偷盗学校的公共财物是严重的违法违纪行为,因为他们 是高 中生了,应该懂得道德是非和法制人难免会犯错,贵在有错能改,我肯定他们能够主动认错的行为,也 同 意给他们改过机会,只是暂时内部不上报学校处分,希 就 一起失窃违纪事件完满处理好,给予学生改过的机会,学生领会到我的教育爱心,学生含泪感激离开。当天家长将遥控器送回学校,感谢我对学生的 宽 大处理和巧妙教育,表示还要严肃教育小孩,要求小孩永远铭记我的这次班主任也很赞同我的处理方法。反思:通过这起 突发 的本质,教育是关爱不是惩罚,我没有采用常规公事公办上报学校处分的那种处理方法,采用的是启发式和自省式尊重学生人格,关爱学生的成长出发,既找到了失又教育了学生,自我感觉处理得当,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以后遇到任何事情,我们都需要铭记教书育人的本份,我们综合实践活动活动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开展德育工作,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仅仅只是教书,更重要的是会育人,爱与罚,很多时候就是一念间,只有牢记我们教书育人的本职,爱教育,爱学生,就会成为我们自觉的习惯行为。 中国校外教育 教 学 随 笔

氧化还原反应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含核心素养)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 一课标依据: 新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要求“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安排在第二章教材介绍了分类方法之后,需要学生对初中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及元素原子结构的知识加以理解应用。从已有的知识层面进一步扩展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从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深入到本质。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化学知识储备上在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和一些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初步具备分析总结的能力,可以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引导学生进行新课,在学习特点上比较被动,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灵活转变教学。 四教学与评价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存在的氧化还原现象。 2、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认识过程,初步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 3、通过设计汽车尾气治理方案的活动,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初步形成绿色环保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评价目标: 1、通过探究小车为什么会动,化学反应与电子转移的关系,诊断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层面间的关系(微粒水平、内涵水平)。 2、通过对具体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和分析,诊断开发展学生对氧化还原本质的认识进阶(物质水平、元素水平、微粒水平)和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水平(视角水平、内涵水平)。 3、通过对84与洁别灵的混合使用事实的交流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水平和辩证思维(定性水平、定量水平)。 4、通过对汽车尾气净化处理方案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化合价升降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