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世纪5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理论的输入和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理论的输入和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66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07/5

吉国华jiGuo-hua

20世纪5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建筑理论的输入和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ll,111●,^?^?1?^II‘

IheIncurSIonot30VIet30ClaIlStKeaIIsm

andltsInfluenceon

inthel950s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现代建筑

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流。然而在“一边倒”

的政策下,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理

论和方法的引入中断了中国现代建筑的发

展。文章探讨了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

的相关口号、输入途径以及梁思成的诠释.

最后总结了它对中国建筑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民族形式;结

构主义;形式主义;梁思成

ABSTRACTDurimgthefoundingofthe

People’SRepublicofChina,SeekingofModernicty

hadbecomethemainstreamofChina’Sarchitecture.

II

Butunderthepolicyof“leantooneside”.the

incursionoftheSoviettheoryandmethodof

SocialistRealisminterrupteditsdevelopment.This

paperdiscussesvariousslogansrelatedtothe

SocialistRealism,thetransmissionofthetheory,and

LiangSicheng’SinterpretationtoChina’Spractice.

FinallyitconcludeswiththeinfluenceofSooalist

RealismonChina’Sarchite&ure.

KEYWORDSSocialistRealism;NationalForm:

Constructivism;Formalism;LiangSicheng

中图分类号:TU一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一(,84X(2007)05—0066—06China'sArchitecture

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近现代的发展阶段,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包括建筑在内.步入了西化的历程。20世纪30年代,西方现代建筑的潮流也开始影响到中国的建筑发展.特别到了抗日战争后的40年代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现代建筑已发展成为中国建筑的主流。然而.1953年,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嘎然而止,它在理论与实践上的重新确立要等到近30年之后。1953年的这一变故的主要原因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理论的影响,要探讨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必须了解这一影响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I背景:“一边倒”与苏联专家来华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最基本的国策之一。这项政策是毛泽东在l949年6月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出的,它明确宣布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将联合苏联.加入到社会主义阵营。l950年2月.随着《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文件的签署.中国和苏联正式结盟.苏联对中国的经济援助也正式开始。

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府严重缺乏政治可靠的管理城市和进行经济建设的人才.聘请苏联专家来华工作成为一条重要而快捷的解决途径,而派遣大批工业技术和军事训练专家以及国家行政管理顾问来华工作就成了20世纪50年代苏联对中国提供的直接帮助之一川。f949年6月至8月.刘少奇秘密访问苏联,他与斯大林会谈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聘请苏联专家来华。8月{4日刘少奇回国时就带回了200余名制定经济恢复计划的专家.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在华苏联专家已有600余人,而l949~{960年问苏联向中国派遣的专家估计超过2万人”]。苏联专家给中国带来了生产、管理方面的技术与经验,同时也将当时苏联的意识形态输入到了中国。

949年9月.莫斯科市苏维埃副主席阿布拉莫夫率一个苏联专家组来北京协助研究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根据梁思成文革交待材料.阿布拉莫夫在与梁思成第一次见面时就提出建筑要做民族形式.这大概是中国建筑师第一次接触到苏联的建筑理论H]。952年,穆欣和阿谢普可夫两位苏联专家先后来到北京,前者在中央财经委员会总建筑处”o工作.后者在清华大学讲授工业建筑和苏联建筑史课程。他们开始将当时苏联的建筑理论比较系统地介绍到了中国。苏联建筑理论的要点以概括性的gl号提炼出来,就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民族形式,社会主义内容”、“反对结构主义,反对形式主义”、“对人的关怀”等。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民族形式,社会主义内容”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确立的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作为官方确立的原则.它在苏联统治了文艺创作近60年”]。I928~I932年,苏联开展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同时经历了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中央集权化的过程。斯大林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后,开始加强对文艺的控制。I932年4月,苏联中央通过了“关于改组文学艺术团体”的决议,将所有独立的文艺团体都视为非法,命令文艺工作者加入到党领导下的协会组织9]。在同一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了苏联文学创作方法的基础。I934年,苏联第一土次作家代表大会通过的章程中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了如下表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真实地、历史具体地描写革命发展的现实;同时,艺术描

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必须与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 万方数据

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口],+它要求苏联文学具有“党性“,即站在社会主义的立场上描写社会.更重要的是要对人民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和改造。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很快也成了苏联其它艺术(如绘画、雕塑、电影等)的基本方法。1932年.苏维埃建筑师协会(UnionofSovietArchitects)第一次大会通过的“苏维埃建筑师协会章程”对建筑领域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给出了如下的定义:“在建筑领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意味着将思想动力和艺术形象的真实性与最完整地回应技术、文化和功能等方面的要求的建筑物相结合,应用最经济的手段和最先进的技术方法”[9]。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作品通常以领袖或经“艺术升华”的普通劳动者为主题,描述和赞美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目的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目标和意义来教育人民。对于建筑而言,这是一个相当困难和迷惑的任务。明确的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的实质和核心来源于对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分析.来源于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分析以及对社会结构本身的分析……。用新的建筑形象表达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和概念需要一定的方法,这是20世12,30年代中期苏联建筑界主要讨论的问题。

随着探讨的逐步开展,借用过去的历史遗产逐渐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表现手段的源泉。1933年10N.苏联最高的建筑学术研究机构苏联建筑科学院成立.它对世界各国的古典建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l937年6月召开的苏联建筑师大会上,许多发言的主题都是关于古典遗产的继承和在新建筑中的应用.古典形式被认为是现代建筑的一种本质的要素。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历史主义成为苏联建筑的主流,并在二战之后达到了高峰。

“民族形式,社会主义内容”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或者说是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的一种更具体的表述。”社会主义内容”所指的

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定义并没有什么不同.即苏联

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通过的章程中所说的”革命发

展的现实”.是人民的要求、斗争、结果和梦想。

“社会主义内容”在建筑方面就是“对劳动人民的关

怀”。对人的关怀.意味着建筑不仅要像其他艺术那

样满足人们在思想方面的要求.同时还要满足人们的

物质要求。它要求建筑具有完善的功能,合理的经济

性和高度的思想性,“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的伟大和美

丽”[|]。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型的建筑

类型.如工人住宅、文化宫、休息大厦、苏维埃农庄

等,那些服务于大众的建筑,如图书馆、学校、影剧

院等,以及这些建筑的宏伟和美丽,都体现了“对人

的关怀”的社会主义内容。

“民族形式,社会主义内容”实际上更强调“民

族形式“,它体现了苏联的文化政策,是苏联本土化

政策的一个方面,目的在于促进其加盟共和国的其他

民族融入苏维埃联盟。二战后.苏联在东欧社会主义

国家也大力宣传和推行这一政策,同样也包括50年代

的中国。“民族形式,社会主义内容“的提法来自于

斯大林1925年的演讲“东方大学的政治任务”。在此

讲话中,他指出“无产阶级文化”与民族文化并无矛

盾.无产阶级文化并不废除民族文化,它给予后者内

容.而民族文化也不废除无产阶级文化.它给予后者

形式,不同民族应该基于不同的语言和生活方式在社

会主义建设中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式表达社会主义的

内容…“。

在建筑中追求民族形式的代表人物是亚美尼亚建

筑师塔玛年(ATamanian).他在1923~l936年间设

计了一批具有亚美尼亚传统民族形式的新建筑。他的

作品被认为是”开辟了苏维埃建筑的社会主义内容和

民族形式的道路”[I“。939年莫斯科全苏农业展览

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07/S67

I第三国际纪念碑.I9I9~I920V塔特林

2劳动宫方案.{923维斯宁兄弟

3苏维埃宫最终方案.I934B约凡等

ThemonumenttotheThirdIntematIonal

99~1920V1_at…

2PalaceofLabor]HOSCOW,I923Vesnnbrothers

3PalaceoftheSoviets.Hoscow,l934.BIo龟nV

ShchukoandVGelfreich

会是”民族形式”建筑的集中展示。阿塞拜疆、亚美

尼亚、乔洽亚等加盟共和国的展馆体现了各民族的传

统建筑特色。

3结构主义与形式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在苏联的确立终

止了苏联在“十月革命“前后直至20世纪30年代的各

种前卫艺术活动。在那个时代.俄罗斯的前卫艺术活

动非常活跃,聚集了一大批从立体主义到抽象艺术不

同派别的人才,并产生了以马列维奇(K.Malevich)

为主导的“至上主义”和以塔特林(VTatlin)为主导

的“构成主义”。这两大流派的影响也深入到建筑之

中。

“结构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建筑理论输入

中国时对“构成主义”的中文翻译。建筑的构成主义

现在一般泛指20世纪20~30年代苏联的前卫建筑,实

际上,当时的苏联前卫建筑中有很多流派,以”构成

主义者”自居的是其中的一个派别.它是构成主义艺

术运动在建筑中的发展。

构成主义运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俄罗斯未

来主义以及塔特林19{5年展出的作品“corneFcounter

reliefs”在”十月革命”之后的继续发展。“构成主

义”一词的是雕塑家佩夫斯纳(A.Pevsner)和加波

(N.Gabo)在1920年发表的《现实主义宣言》中最

早使用的,这个词比较准确地描述了这两位雕塑家

的作品[1q。I920年成立的莫斯科高等艺术与技术学

校(HigherArtandTechnicalStudios.VKhUTEMAS)的

教师中集中了一批与构成主义运动有关的人物,包

括塔特林,加波等人,使这所学校成了构成主义的

大本营。l920~I922年间.莫斯科艺术文化研究所

(InstituteofArtisticCulture.1NKhUK.成立于l919

年)的艺术家和理论家对构成主义也进行了一系列探

 万方数据

68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le2007/5

讨,其中由A.维斯宁(Vesnln)等人成立于}921年的“构成主义者第~小组”提出了他们对构成主义的定义:即物体的特定材料属性(faktura)与其空间状态(tektonika)的结合””。构成主义雕塑作品致力于将动态要素与立体主义图像进行结合.生成一种完全抽象的“非客观“的“构成”。

最著名的构成主义作品当属塔特林1919年设计的第三国际纪念碑,这是一个机器美学和动态功能的结合。引起各方面关注的同时,这个作品也引发了构成主义者关于纯艺术与塔特林主张艺术与实用相结合的”生产主义”之间的争论,并导致了构成主义阵营的分裂。塔特林的主张在f922年之后成为构成主义运动的主流,它与建筑的结合产生了构成主义建筑,其早期的例子是维斯宁兄弟在f923年设计的劳动宫方案。

923~I924年,莫斯科艺术文化研究所成立了以A维斯宁为核心的建筑小组。这个小组不断壮大,并在l925年成立了”现代建筑师协会”(AssociationofContemporary

Architects,OSA),A维斯宁担任主席和创作领袖,曾在莫斯科高等艺术与技术学校任教的金兹伯格(卜1.Ginzburg)担任副主席和主要理论家……。现代建筑师协会是构成主义建筑师的组织,它是苏联20世纪20~30年代前卫建筑师中最大的也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社团。金兹伯格定义现代建筑师协会任务为”新建筑形式的发明,塑造社会主义的生活”。现代建筑师协会认为建筑的主要问题是新生活的组织问题.技术和结构为这种组织提供手段.并认为建筑的概念应该由内而外地发展,建筑设计应从生活组织的功能方面的形式出发,而建筑物正是这些形式的外壳““。就此看来.现代建筑师协会的构成主义建筑主张与西欧现代主义运动中的功能主义并没有很大的差别。

当时苏联前卫建筑运动中还有一个非常活跃也颇具影响力的组织“新建筑师协会”(AssociationofNewArchitects,ASNOVA)。它由莫斯科高等艺术与

技术学校的教师同时也是艺术文化学院研究所成员的

拉多夫斯基(NLadovsky)创立于1923年“…。这个社

团受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影响很大,拉多夫斯基认为

”心理力量”是建筑形式生成的主要评判标准。新建

筑师协会成员称自己为”理性主义者”.他们将建筑

感知的组织的理性化视为主要任务,认为建筑的主要

问题是空间的组织,虽然他们也认为有关新结构和新

材料的美学问题非常重要.但只将这个问题置于从属

地位㈣。新建筑师协会中比较著名的人物包括李西茨

基(ElLissitzky)等.苏联20世纪最负盛名的前卫建

筑师梅尔尼柯夫(K.Mdnikov)也曾经是其中一员。

虽然现代建筑师协会和新建筑师协会的主张各有

不同,后来的评论一般仍将他们及当时其他的前卫建

筑派别都归八到构成主义建筑一类。构成主义{包括

各种流派,下同)在20世纪20~30年代成为苏联建筑

的主流。其影响之大,连苏联的古典主义建筑大师舒

舍夫(AShchusev)、福明(i.Fomin)在20年代后期

都曾采用或借用这种新形式。另一方面,现代建筑师

协会与新建筑师协会之间以及他们与主张历史主义的

社团之间对建筑理论的论争非常激烈,其中现代建筑

师协会的力量最为强大,它在其第一届大会上就给新

建筑师协会的理性主义贴上了”形式主义”的标签.

也将各种复古建筑运动描述为“折衷主义”口”J。

20世纪50年代传入中国的苏联建筑13号中的”反

对结构主义.反对形式主义”分别针对的就是现代建

筑师协会和新建筑师协会这两大前卫建筑团体倡导和

实践的建筑.总的来说,这个口号是对20世纪20~30

年代苏联前卫建筑运动的全面否定。

苏联建筑的这一转变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在

上一节中已经提到,l928~1932年,苏联的第一个五

年计划导致了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中央集权化,

随后形成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官方确立的统一的

文学艺术创作方法。快速的工业化导致了城市人13的

结构改变,大量的农村人13进入城镇,他们的审美情

趣对当时的艺术和建筑产生了必然影响。结构主义建

筑的混杂的冷酷形象与这些新城市居民的审美是格格

不入的,并且这些建筑采用的廉价材料和粗糙的构造

使结构主义的信条遭到了怀疑“J。意识形态的集权

化和民众审美的改变最终导致了构成主义建筑在苏联

的淡出。l93卜l934年进行了4轮的苏维埃宫设计竞

赛宣告了现代建筑在苏联不再受到欢迎。在此之后,

苏联建筑一步步走向了历史主义。结构主义最终被贴

上了”资产阶级艺术”的标签,而梅尔尼柯夫的作品

被当成了“形式主义”的样板遭到了批判。

4苏联建筑理论的传入途径

苏联专家的介绍和解释是中国建筑师接触苏联

建筑理论最早的途径。J952年,在位于北京灯市口某

大楼内的总建筑处.穆欣向北京的中国建筑师介绍了

苏联建筑的理论。并展示了当时苏联的历史主义的建

鲥“]。比较系统地介绍苏联建筑的是阿谢普可夫在清

华教授的“苏维埃建筑史“课程(他的讲义由建工出

版社于1955年出版)。在授课中,阿谢普可夫以当时

苏联正统的观点,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苏联建筑由20世

纪lO年代到二战之后的发展历程,对“社会主义现实

主义”、“民族的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结构

主义”、“形式主义”等都有所阐述。随后来到中国

的苏联专家,例如接任穆欣的巴拉金、克拉夫秋克等

人,都曾向中国建筑师介绍过苏联的建筑理论。

苏联理论引进的另一个途径是翻译当时苏联以

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文章和书籍。例如.1954

年第一、第二期《建筑学报》就刊载了数篇这样的译

文.包括米涅尔文的“列宁的反映论与苏联建筑理论

问题”.阿?库滋涅佐夫的“恢复俄罗斯苏维埃联邦

社会主义共和国城市的创作总结”,瓦尔特?乌布利 万方数据

希的”国家建设事业与德国建筑界的任务”.柯?马葛立芝的“西德建筑的悲剧”等,以及建筑工程出版社l955年翻译出版的查宾科所著的《论苏联建筑艺术的现实主义基础》等。

苏联建筑理论也通过前往苏联和东欧国家参观或参加会议的中国建筑师介绍到了中国。例如梁思成在1953年2月至5月随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访问苏联.接触了苏联建筑科学院院长莫尔德维诺夫等人,回国之后,他在《新观察》1953年第14期发表了“民族的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一文.介绍了他在苏联参观的感受以及与莫尔德维诺夫的谈话。

由于苏联本身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定义是相当模糊的.特别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更没有一个明白的阐述.因而他们的解释和说教根本无法让当时对苏联建筑几乎一无所知的中国建筑师对苏联理论产生清晰明了的认识和理解。但是从他们展示的图片,从对苏联建筑实物的参观!中国建筑师获得了一个明确的历史主义建筑映像.而苏联当时援建中国的一些项目,则以实物展示了这一点。苏联设计、在中国建造的北京苏联展览馆是这些项目中最具代表性的,它由苏联建筑师安德列也夫设计,在造型上为典型的俄罗斯建筑形式。虽然在设计中采用的是俄罗斯手法.苏联专家同时也很重视吸收中国的传统要素,例如莫斯科餐厅的4根圆柱的装饰.展览馆的檐口和瓦头.中央正门的4根刻花柱子等处都采用了一些中国传统的建筑细部处理”“。对于中国建筑师来说.苏联展览馆等工程在当时成为学习和了解苏联建筑理论的基地。参加苏联展览馆设计的戴念慈还在安德列也夫的建议之下在他的北京饭店西楼的设计中进行了“民族形式”的尝试。

实际上.对于中国文艺界,特别是I949年以前的延安文艺界人士.”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早在I933年I{月.周扬就已经在《现

4莫斯科饭店930~I935,A舒舍夫

5莫斯科大学『949~1953

6埃里温歌剧院,I929~936,A塔玛年

7939全苏农业展览馆阿塞拜疆馆

8北京苏联展览馆,1953~I954.安德列也夫

代》4卷l期上发表了“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

命的浪漫主义”的文章,将当时还处在讨论之中的苏

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方法介绍到了中国。

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

到“我们是主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口q。默尔?戈

德曼认为毛泽东讲话中关于文艺的观点是苏联的社会

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论和瞿秋自强调的民族形式的结合

9”。毛泽东I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将新

民主主义文化定义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关

于民族文化的阐述中.明确提出“民族形式.新民

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这段

话显然是斯大林“东方大学的政治任务”中关于无产

阶级文化的定义的翻版。《新民主主义论》关于文化

的定义被引用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临时宪法

《共同纲领》中.成为梁思成探索民族形式建筑的理

论根据(见下一节)。在1953年中国建筑学会成立大

会上,时任宣传部副部长和文化部党组书记的周扬等

一些文艺界人士被请来讨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建筑

问题。

5梁思成对“民族形式”的宣传与推动Ⅲ1

无疑.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推广和诠释苏联建筑

理论特别是宣传与推动民族形式方面,梁思成扮演了

最为积极的角色。在建筑界享有崇高声望并被中共赏

识的梁思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开始学习

《共同纲领》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并试图将文化政策

落实到中国的建筑设计中。I950年1月.梁思成在营

建学研究会的讲话中,根据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定义.

将新中国的建筑定义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

科学的、大众的建筑““。虽然这次讲话并没有提

出如何去设计”民族的“建筑,但它指出了中国传统

建筑的两个特征:院落平面和木结构的“构架法”.

同时也批评了20世纪20到30年代的中国复兴式建筑是

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07/569

4HoteI卜10SkvaMOSCOW,l930~I935AShchusev

5StateUniversit%Hoscow.949—953

6OperaHouseYerevan{929~{936ATamanian

7AzerbajanPavilionAll—UnionAsriculturalExhibition.Moscow,939

8CCCPExhibitionHall,Beijing,}953~j954.Andreye

“皮毛的”,但仍有一些较好的作品。在随后的一些

文章和讲话中,梁思成多次重复了这些观点。

梁思成也是最早学习和介绍苏联建筑理论的人。

{952年12,9,他在《人民日报》发表了“苏联专家帮

助我们端正了建筑设计的思想”。在这篇文章中.梁

思成将穆欣和阿谢普可夫对苏联建筑的介绍总结为五

个方面.即”对人的关怀“,建筑是一门艺术.建筑

和都市计划的思想性,一个城市的建筑的整体性.

和建筑的民族性”…。1952年访问苏联后,他在《新观

察》发表的“民族的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用

他在苏联的所见所闻.解释了这~口号。

梁思成在【950~l954年间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和文

章,目的在于总结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以指导中国

“民族形式”建筑的设计,其中最全面的是在1954年

《建筑学报》创刊号上发表的“中国建筑的特征“。

该文将中国建筑的特征概括为九点,即单体建筑的三

段构成,以院落组织的对称建筑平面.木结构体系,

斗棋,举折,屋顶.色彩和细部装饰,梁柱交接的

露头和雕刻处理,以及琉璃砖瓦。木雕、石雕、砖

雕等特殊构件。在这篇文章里梁思成还提出了“可译

性”.指出可以通过将西方古典建筑的构成和构件替

换成中国传统建筑的构成和构件,将它们“翻译”为

中国式的建筑。在这篇文章和之前发表的一些文章、

讲话中.梁思成将其总结出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比

作语言中的“文法”以强调其重要性.提出”建筑和

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创造出他们所沿用的惯例

成了法则…-只要它们是中国的建筑,它们就必是遵

守着一定的中国建筑文法的“以及“我们若想用我

仍自己建筑上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今天我们新中国的

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

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

章’的”口…。同时,他还把宋代《营造法式》和清

代《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介绍给建筑师作为设计中国 万方数据

70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0715

民族形式建筑的参考。

梁思成在20世纪50年代倡导中国民族形式的这些理论并不是他在这一时期发明的.他的诸多观点都可以追溯到30年代,从他进入营造学社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开始。他的思想基本是前后一贯的,特别是他对在新建筑中延续和发扬中国建筑传统的愿望。在194-5年发表在《营造学社会刊》7卷1期的“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中,梁思成写道:”无疑将来中国将大量采用西洋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如何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在以往都是无名匠师不自觉的贡献,今后却要成为近代建筑师的责任了。如何接受新科学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现中国特有的作风及意义.老树上发出新枝.则真是问题了。puJ“虽然在这篇文章里.梁思成认为20世纪20和30年代的“宫殿式”建筑的结构已不符合近代科学与艺术的理想,但他仍将它比作复兴中国精神的。火炬”之一¨]。

梁思成总结中国建筑特征以指导中国式建筑的设计~直都是其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目的之一。早在l932年S,EJ.大约梁思成夫妇加入营造学社半年左右.林徽因就在《营造学社会刊》3卷4期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类似的总结也见于她1932年为梁思成所著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所写的绪论之中。而梁思成著于1942-1944年问的《中国建筑史》的第一章第一节的题目就是“中国建筑之特征”。另外.梁思成关于“文法”的提法和对《营造法式》和《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的重视都可以追溯到他在《营造学社汇刊》7卷2期发表的“中国建筑之两部。文法课本’”。

梁思成在20世纪50年代发生的重大转变是对现代建筑的态度.这显然是受到”一边倒”政策和苏联“反对结构主义”的影响.是他在当时的意识形态之下的必然选择。从前述的几篇发表于I949年以前的文章中可以看到,虽然梁思成十分重视中国建筑的传统,但他仍认为应用新材料和新技术是中国新建筑的

必然选择,希望在这样的新建筑上仍能表现“中国的

作风和意义”。在20世纪30年代现代式建筑开始为中

国建筑师所引进和接受的时候.梁思成和林徽因设计

了北京大学的地质馆和女生宿舍这两幢现代式建筑。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受聘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时.他向

当时的校长梅贻琦建议采用包豪斯教学模式替代巴黎

美术学院的教学模式.并在1947年访美回国后在清华

大学建筑系的课程中增加了许多社会学.经济学等内

容,还在“建筑初步”课中用抽象构图代替了柱式训

练[3“。总的来说,1949年以前,梁思成对现代建筑的

态度是肯定的,但在1949年以后,他的态度转向了否

定。在I951年1O月出版的《城市计划大纲》的序言

中.梁思成、林徽因根据阶级斗争理论,认为“国际

式”建筑是资产阶级的、反动的,是与新民主主义的

文化政策不相容的“…。在”苏联卫国战争被毁地区之

重建译都的体会”一文中.他们认为中国年长一辈建

筑师学习古希腊、古罗马和文艺复兴.年轻一辈建筑

师学习“功能主义和“国际式”,都中了帝国主义

资本主义的毒,成了他们文化侵略的“帮凶。。”。

1953年后,随着苏联理论的输入,梁思成开始引用苏

联专家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谈话及文章.抨击

现代建筑o…。

梁思成不仅在理论上大力宣传推广苏联建筑理论

和他对”民族形式“的诠释,虽然这种诠释在当时的

中国建筑界并非共识.在设计实践中(例如中南海宿

舍).他也极力贯彻其思想并希望得到政府高层的肯

定”“。另外,作为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他还

规定北京长安街上建设的各机关建筑必须“按照民族

形式设计”_j”.正如汪季琦回忆的那样:“梁思成同

志当时主持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审批图纸的工作.设

计符不符合’三段。特色,难免有时就成为批不批准

的原因。uw”在梁思成的极力推动下.以及当时全面

学习苏联的政治要求下,以“大屋顶”为特色的中国

民族形式建筑在I953到I954年问在全国盛行了起来。

6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1953年,中国模仿苏联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为保证这个计划的顺利实施,政府加强了意识形态控

制,把全面学习苏联的要求上升到政治高度。其年10

月,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为确立正确的设计思想而

斗争”的社论,将设计的指导思想区分为资本主义的

设计思想和社会主义的设计思想,要求设计人员向苏

联专家和苏联提供的设计文件学习社会主义的设计思

想。在这样的形势下,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理

论就成了当时中国建筑设计中不可置疑的指导原则。

首先,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并延续至中华人民

共和国建国之初的现代建筑遭到了批判。杨廷宝设计

的北京和平宾馆,这座曾被赞誉为“表现出了中国人

民对于保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中国劳动人民伟大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首都最高的“现代化的九层大

厦叫捌,被明确地指出是结构主义的建筑.广州华南

土特产交流大会的展馆被刊登在《建筑学报》的一

篇读者来信辛辣地批评为”美国式香港式的。方匣

子7、’鸽棚’””。1.上海曹杨新村被指为”资本

主义国家的。花园城市+”_一。虽然对当时中国现代

建筑的批评并没有最终发展成为一场运动,但是.它

使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立即停顿了下来。

第二,苏联的建筑理论导致了j953~l954年间

“大屋顶”建筑的盛行。在苏联的那些口号中,“民

族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相对比较容易理解.因而

“民族形式“成为了中国建筑师探求的目标。对现代

建筑的#Lt扣J使当时的一些中国建筑师感到”苦闷”,

~些参加19.53年建筑学会成立大会的建筑师甚至是为

了能“带~套民族形式的规格公式回去“[4“。1953

和l

954年.从北京到全国各地,全国兴建了一大批 万方数据

”民族形式”建筑,其中以“大屋顶”建筑居多。由于事先缺乏实践性的探索.中国建筑师重新拾起了他们在20世纪20~30年代民族复兴式建筑中采用的手法.以应对“民族形式”的需要。

第三.苏联斯大林和后斯大林时期的变化给中国建筑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惑。J954年}J月.苏联建筑工作者大会批判了苏联建筑中严重的唯美倾向.引发了中国1955年初开始的“反浪费运动”。“大屋顶”建筑由于造价昂贵而受到了严厉批评.极力推动“民族形式”建筑师梁思成也遭到了批判。中国在后斯大林时期没有跟随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同样也没有否定早先引入的苏联建筑理论。反浪费运动没有把现代建筑从禁锢中解放出来.反而使中国建筑师陷入了既不能设计现代建筑又不能设计“大屋顶”建筑的困境之中。对苏联建筑理论的重新诠释便成了中国建筑界无法摆脱的任务.从1955年后.关于建筑的“内容“和“形式”,关于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一直是中国建筑界讨论的中心议题。

苏联建筑理论最严重的影响在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将建筑与意识形态联系在了一起,建筑作为艺术,在苏联文艺理论的框架下就有了阶级性的问题。建筑不再仅是好和坏的问题,更有了立场的问题,有了对与错的问题,这样就给建筑套上了意识形态的枷锁。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筑从意识形态上被完全否定,使现代建筑的探索在中国长期处于“禁区“。反浪费运动之后.虽然建筑上的装饰被一再简化,但依然小心翼翼地区别于西方的现代建筑。另一方面.为避免“错误”.中国建筑师的创新精神受到了压抑,拷贝和模仿成了那一时期中国建筑设计中的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虽然1958年周恩来提出的“古今中外,一切精华.皆为我用”从某种程度上解除了意识形态的束缚.但把中国建筑从政治之下解脱出来还要等至1]20世纪8啤代的改革开放之后。

9人民财政委员会公寓楼.i928-【930.卜1金兹伯格

101925年巴黎艺术装饰与工业展苏联馆.K梅尔尼柯夫

f摩天楼方案,f924,E李西茨基

2卢萨科夫工人俱乐部.1927~1929.K梅尔尼柯夫

3朱耶夫俱乐部.I927~929.1格罗索夫

注释和参考文献:[J]沈志华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基

本状况及政策变化[EB/OL]http://www.shenzhihuanet/zsgx/000088

htm,2005—0729/[2]沈志华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基

本状况及政策变化[EB/OL]http://www.shenzhihuanet/zsgx/000088

htm.2005—07—29/[3]该专家组于I2,9由巴兰尼克夫提出规划建

议梁思成不同意苏联专家的意见,于i950年2,9与陈占祥提出《关

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成为现在为许多人津津

乐道的”梁陈方案”与”专家方案“之争/[4]王军城记[咖北京:三联

书店.200338林洙建筑师梁思成[卜1]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128/[5]建筑工程部的前身,1952年8月中央政府决定以总

建筑处为基础成立建筑工程部.掌管全国的建筑工程/[6]Socialist

realism[EB/OL]http://www.wikipediaorg/wiki/SOCiallst_realism.

2007—07一10/[7]TarkhanovAKavtaradzeSStalinistArchitecture[M]

London:LaurenceKing,I99244/[8]余岱宗审美趣味与文学观念

的重新建构——论建国初期意识形态与文艺的关系d]集美大学

学报.2004,(【):9502/f9]lkonnikovARussianArchitectureofthe

SovietPeriodEM]Moscow:RadugaPublishersCop.I98878/[10]

IkonnikovARussianArchitectureoftheSovietPeriod[M]Hoscow:

RadugaPublishersCop.I988179/[I1]阿谢甫可夫耶安苏维

埃建筑史[唧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i95599/[12]斯大林The

PoliticalGsksoftheUniversityofThePeoplesOfTheEast[qStalinV

WorksVol7

Moscow:ForeignLanguagesPublishingHouse.I

954:l35

54/[【3]阿谢甫可夫耶安苏维埃建筑史[咖北京:建筑工

程出版社.I95545/fI4]I917年马列维奇在评价另一位至上主义

艺术家的作品时使用了”ConstructionArt”一词,另外.佩夫斯纳和

加波作品中的几何抽象是受到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影响的参见.

Constructivism(art)EEB/OL]http://enwikipedia

org/wiki/Constructivism一

(art),2007—07一10/[I5]l97年马列维奇在评价另一位至上主义艺

术家的作品时使用了。ConstruorionArt’一词.另外,佩夫斯纳

和加波作品中的几何抽象是受到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影响的参见,

Constructivmm(art)[EB/OL]Mlp://enwikipediaorg/wlki/Constructlvlsm

(art).2007—070/[I6]吕富垧译苏维埃建筑[哪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I99023/『I7]lkonnikovARussianArchitectureofthe

SovietPeriod[HIMoscow:RadugaPublishersCop,|988J00/[I8]

ASNOVAEE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ASNOVA,2007—06—03/

[I9]lkonnikovARussianArchitectureoftheSovietPeriod[H]Moscow:

Raduga

Publishers

Cop.I

98899/[20]TarkhanovA,Kavtaradzes

StalinistArchitecture[M]London:LaurenceKing.I99228/[21]

TarkhanovA,KavtaradzeSStalinistArchitectureEM]London:Laurence

King.19922/[22"K铸我的建筑创作道路[哪北京中国建筑

l,ik出版社.I9947I/[23]杨永生顾孟潮20世纪中国建筑[咖天

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i99927/[24]这是毛泽东在谈文艺界

在抗日战争形势下的统一战线问题时提到的,说的是”我们赞

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07/57

9Apat‘tmentHouseforthePeople’sCommssariat

ofFinanceMOSCOW,928-I930卜1

Ginzburg

0USSRPay@onatthe925fnternatlonaExhibition

ofContemporaryArtandIndustry,Paris.KMelnikov

Cloud—iron924ElLissitzky

2RusakovWorkers。Club927-】929KMeJnJkov

『3ZuevWorkerslCub.927-l929.1Golosov

成“但有些人不赞成,但是至少明确指出了中国共产党是主张社

会主义现实主义的/[2s]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

和国史一革命的中国的兴起i949一1965[H]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90240/[26]需要指出的是.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工作是

无法区分开的/[27]梁思成梁思成全集[c].第五卷北京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20058/f28]梁思成梁思成全集[C1.第五卷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I50/[29]梁思成梁思成全集[q

第五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I58/[30]梁思成梁思

成全集[c].第三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78/[3I]梁

思成梁思成全集[c].第三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79

/[32]林洙建筑师梁思成[H]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J996

98/[33]梁思成梁思成全集[C],第五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I]17/[34]梁思成梁思成全集[q.第五卷北京.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20020/[35]梁思成梁思成全集[c].第五卷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9.200/[36]梁思成致朱德信梁

思成梁思成全集[c],第五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I82—

83/[37]梁思成梁思成全集[q第五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1123/[38]t季琦回忆上海建筑艺术座谈会田建筑学报

1980.(q):I_4/[39]符家钦和平宾馆的诞生叽新观察.952(I7)

8一I9/[40]林凡人民要求建筑师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啪建筑学

报.f954.(2}f22f24/[4f]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吖]天津.天

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4]汪季琦回忆上海建筑艺术座

谈会叩建筑学报,1980.(4)

4 万方数据

20世纪5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理论的输入和对中

国建筑的影响

作者:吉国华, JI Guo-hua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建筑学院

刊名:

时代建筑

英文刊名:TIME ARCHITECTURE

年,卷(期):2007,(5)

被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43条)

1.沈志华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基本状况及政策变化 2005

2.沈志华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基本状况及政策变化 2005

3.该专家组于12月由巴兰尼克夫提出规划建议.梁思成不同意苏联专家的意见,于,1950年2月与陈占祥提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成为现在为许多人津津乐道的"梁陈方案"与"专家方案"之争

4.王军城记 2003

5.林洙建筑师梁思成 1996

6.建筑工程部的前身,1952年8月中央政府决定以总建筑处为基础成立建筑工程部,掌管全国的建筑工程

7.Socialist realism 2007

8.Tarkhanov A.Kavtaradze S Stalinist Architecture 1992

9.余岱宗审美趣味与文学观念的重新建构--论建国初期意识形态与文艺的关系[期刊论文]-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1)

10.lkonn kov A Russian Architecture of the Soviet Period 1988

11.lkonnikov A Russian Architecture of the Soviet Period 1988

12.阿谢甫可夫·耶·安苏维埃建筑史 1955

13.斯大林The Political Tasks of the University of The Peoples Of The East 1954

14.阿谢甫可夫·耶·安苏维埃建筑史 1955

15.Constructivism (art) 2007

16.Constructivism (art) 2007

17.吕富珣苏维埃建筑 1990

18.lkonn kov A Russian Architecture of the Soviet Period 1988

19.ASNOVA 2007

20.lkonnikov A Russian Architecture of the Soviet Period 1988

21.Tarkhanov A.Kavtaradze S Stalinist Architecture 1992

22.Tarkhanov A.Kavtaradze S Stalinist Architecture 1992

23.张镈我的建筑创作道路 1994

24.杨永生.顾孟潮20世纪中国建筑 1999

25.这是毛泽东在谈文艺界在抗日战争形势下的统一战线问题时提到的,说的是"我们赞成"但有些人不赞成,但是至少明确指出了中国共产党是主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

26.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 1990

27.需要指出的是: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工作是无法区分开的

28.梁思成梁思成全集 2001

29.梁思成梁思成全集 2001

30.梁思成梁思成全集 2001

31.梁思成梁思成全集 2001

32.梁思成梁思成全集 2001

33.林洙建筑师梁思成 1996

34.梁思成梁思成全集 2001

35.梁思成梁思成全集 2001

36.梁思成梁思成全集 2001

37.梁思成致朱德信 2001

38.梁思成梁思成全集 2001

39.汪季琦回忆上海建筑艺术座谈会 1980(04)

40.符家钦和平宾馆的诞生 1952(17)

41.林凡人民要求建筑师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 1954(02)

42.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 2001

43.汪季琦回忆上海建筑艺术座谈会 1980(04)

相似文献(3条)

1.学位论文蔡青新中国“十七年”中国画研究2007

本文以“十七年”中国画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论文从“十七年”中国画的发展脉络入手,——其发展呈现出马鞍式的发展态势。这是由50年代前期和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两个时间段的繁荣,同时和1957年的一度低谷组成。造成这种态势的原因主要是国家政策的变化。接着对“十七年”中国画的社会成因进行探讨。社会成因包括三个方面,即艺术发展的指导思想——“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单一创作手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与民族国家话语的统一。本文认为,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指导下,中国画不可避免地被加以改造,并从而提出了思想改造与深入生活两种方式作为当时中国画的主要改造方式。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单一的创作方法又由于政治的影响,造成了对现实主义的偏离,而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中代言。同时,在国家有意打造社会主义中国民族艺术的思想下,中国画作为社会主义内容与民族形式的代表之一,其中国画的民族形式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内容的需要,有一定的演变过程,在这个演变过程中,中国画逐渐地形成了带有“十七年”的时代气息的样式和风格,但是中国画本体的语言也在进一步地被挖掘,笔墨产生了时代性的转变。然后对中国画家的处境和创作心态进行了探讨,认为“十七年”中国画的形成一方面是客观因素促使当时的国画家只能顺应环境,而另一方面则由于国画家自身对于新中国的认同,主观上也促使了“十七年”中国画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十七年

”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从表现语言和图像样式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从表现语言上看,“十七年”中国画主要从吸收西方写实技法和在写生中形成的笔墨创新两个方面进行拓展。而图像样式则在吸收中国古代政教功用的艺术作品和前苏联的主题性绘画语言并结合“十七年”的时代语境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最后归纳了“十七年”中国画的意义。本文认为“十七年”中国画在继承二十世纪以来“中西融合”的基础上,是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重要一步。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强调从生活出发,使传统中国画由消极避世转向积极的入世,改变了传统中国画的意境,使人物画得到了繁荣发展,在表现中由重视写生而改变了传统中国画自明清以来层层相袭的“笔笔有出处”的风气,将中国画恢复了生命力,并进而在“笔墨当随时代”的号召下创造出了笔墨的新的样式和风格。这样,重视笔墨的创新又成为时代的主题。

2.学位论文佘丹清周立波新探2007

周立波虽然在中国文坛称不上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作家,但他具有独具个性的文学气质。《暴风骤雨》、《山乡巨变》是他一生创作中的代表作,两部作品的出版分别成为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运动的历史性事件,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历史性事件。这样一位在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中占有一定位置的作家,一直被形而上的姿态左右,同时过去的评论不能客观实在的评价他,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读。从目前的研究状况看,他的研究还凝固在作家本身所处的年代。本文论评周立波,期望在现有文学史料与研究基础上进行一些新的界定。

本文绪论部分讨论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研究周立波?二是研究些什么问题,三是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文章本论共分四章。

第一章,讨论周立波的转向问题。即研究他如何从一名亭子问又具有浓厚的西方文学修养的作家转换为具有强烈革命意识的左翼作家,进而抛开温情的人道主义,转向描写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家,并终身坚守左翼姿态的问题。特别强调其转型后的革命姿态,以及转型中的极度自觉,兼对其性格弱点进行分析。

第二章,从抗战时民族形式讨论入手,考察在延安及其他地区的热闹讨论中,在三十年代就对民族形式问题进行争论的周立波,却保持沉默的原因。并由周扬坚持大众化阐释出发,谈周立波对民族问题的认识态度。论述周立波为追求民族形式在创作上的努力,肯定周立波创作的民间特性,指出其创作手法的单调和主题的时代局限而引起审美视野的狭窄。

第三章,讨论周立波在中国乡土小说链上的地位。以丁玲和周立波为中心,谈新小说的特征,特别强调周立波在创作上比丁玲更自觉;讨论赵树理、周立波、柳青在创作上的差别,特别强调虽然赵树理影响过周立波创作,但周立波的小说在乡土小说中特征更明显;谈周立波小说与其他同时代小说相比显得独树一帜的几个方面:风景、意象、女性等等。

第四章,先讨论周立波40-60年代与80年代后两个不同时代的接受差异及其原因,进而探讨版本变迁和作品的修改产生的意义和后果。

文章结尾四个附录,即参考文献、创作年表、关于周立波研究的重要论述、相关人士的采访摘要,是作为副文本对本文的一种补充。

总之,试图通过周立波这一典型研究,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力所能及的清理。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周立波在史诗性写作上的政治代言特性,却不把它完全定位在政治层面,目的就是要研究作为小说家的周立波值得期许的部分。

3.学位论文刘海波二十世纪中国左翼文论研究2003

该文旨在弄清二十世纪中国左翼文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发展过程.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形态,左翼文学的指导理论一直未得到客观清理.新时期

以前作为官方指导思想,它被肆意拔高,新时期以后又被目作禁锢文学的罪魁祸首,遭到激烈否定.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更几乎被人遗忘.然而,要想真正理解、把握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就不能不首先对二十世纪中国左翼文学及其理论有正确的认识.上个世纪末,在中国思想界的论争中,崛起了一支名为"新左翼"的力量,此"新左翼"与贯穿二十世纪的左翼思潮是什么关系?二十世纪左翼思潮能否作为观察分析当下社会和当代文学的思想资源?作者有意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回答这些问题,第一步就是完成该论文.该论文在内容上历史梳理和理论辨析相结合,结构上专题探讨和整体描述相协调.论文的主体共五章,另有引言、结语和两个附录.第一章"背向文学的文学新定义",是对左翼文学本体论的研究.该章系统梳理了文学界对左翼"阶级武器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艺自由、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等问题的争论,对这一理论所强调的"阶级性"、"工具性"两大特性进行了辨析,该文认为,左翼文论所有问题的原初症结,都在于它把"文学是阶级的武器"这一功能论范畴错误地夸大到了本体论的高度.第二章"通往革命作家之路",是对左翼文学作家论的研究.该章对开始于20年代,延续到60、70年代的作家/知识分子改造之路进行了梳理,对改造的内容、路径,改造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第三章"革命文学写什么与怎么写",是对左翼文学作品论的研究.从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方面分别梳理了左翼文学界对题材、作品主人公等问题的认识变迁,和在文学大众化、民族形式等问题上的争论.第四章"走向真实与背离真实",是关于左翼文学创作方法论的研究.该章分别对"新写实主义"、"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及胡风的"主体现实主义"等四种创作方法进行了研究,梳理了它们的基本内涵、理论渊源,并对每种创作方法的症结进行了分析.第五章"整体视野下的现代左翼文论",意在展示左翼文论的整体面貌,展示其有机联系的一面.该章梳理了萌芽期(1923-1925)左翼文论的三个源头,把发展期(1926-1949)左翼文论的三个阶段分别用"革命文学论争期的三军混战"、"左联统一领导下的内外批判"和"延安讲话后的两军对垒"来概括,概要介绍了各自特点.该文认为,左翼文论的最大特点在其政治品格,文学性其终极追求,因此唯有从政治功利的角度才能体会这一文论的历史合理性和理论合理性.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494784138.html,/Periodical_sdjz200705012.aspx

授权使用:太原理工大学(tylgIP),授权号:8e79ae73-9cf6-40d8-87c1-9e9b00dee2ce

下载时间:2011年3月3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