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科左后旗融入东北经济区实施方案

关于科左后旗融入东北经济区实施方案

关于科左后旗融入东北经济区实施方案
关于科左后旗融入东北经济区实施方案

关于科左后旗深入贯彻国务院《意见》

加快融入东北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的“加大内蒙古东部地区开发开放力度,进一步融入东北及环渤海经济区(圈),主动承接辐射带动和产业转移”的精神,为充分发挥科左后旗在通辽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与良好的合作条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承接辐射带动,改变地区发展要素结构,提高开发开放水平,增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以对接产业转移,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培育新的经济重大增长点,实现科左后旗科学发展、富民强旗、率先全面达小康的目标,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融入东北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科左后旗在通辽地区有特殊的区位和交通优势,与东北三省地缘相接,交流合作基础深厚,资源和产业互补性强,特别是在近几年经济总量快速增长,财政收入稳步提高,工业经济步伐加快,具备承接东北三省辐射带动和产业转移的基础和条件,是通辽融入东北三省最具优势的地区。

“十二五”时期是科左后旗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期,也是加快开发开放的黄金发展期。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

革创新,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的历史性新机遇,深入落实2011年东北四省区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签署的“三个合作协议”和“四个行动计划”,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按照融入、互动、率先崛起的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全方位、宽领域、高起点、深层次融入对接,促进非资源产业大发展,带动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资源共享、产业互补、生态共建、各具特色、协调发展,实现“四大战略目标”,建设“三个园区”,实现“六大突破”,谋求“四个提升”,实现科左后旗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四大战略目标:即努力打造内蒙古东部区和通辽融入东北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努力打造沈阳市“后花园”、努力打造通辽市新的增长极、努力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三个园区:即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我旗甘旗卡镇、金宝屯镇、努古斯台镇列为点状开发范围,以通辽市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园区为契机,重点发展以能源、医药、矽砂、有色金属、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产业为主的工业园区。

六大突破:即在园区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在第三产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在农牧业产业化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在高效节水农业和吨粮田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在生态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四个提升:即民生改善大提升、城市建设大提升、文化发展大提升、服务水平大提升。

二、建设通辽地区重要的综合性通道枢纽

从全面融入东北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出发,强化科左后旗是通辽连接沈阳、锦州的交通枢纽,推进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确立科左后旗在通辽地区内的重要综合性通道枢纽地位。

(1)建设公路快速通道。构建甘旗卡与通辽、沈阳的2小时快速交通圈,做好长春至深圳高速公路新民至鲁北联络线好力堡至通辽段、长春至深圳高速公路金宝屯至查日苏段、省道305线甘旗卡至库伦等公路项目涉及我旗的相关工作。(牵头落实单位:交通局)

(2)完善铁路运输体系。协助通辽至京沈客专连络线的相关工作。(牵头落实单位:交通局)

(3)构建通信信息网络。将通信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化的重要内容,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推进“三网融合”,加快与通辽地区联网、同网改造;加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络建设,加快构建与通辽地区协调联动的商贸、物流、旅游、金融等信息服务体系,提高信息服务能力,打造数字化、信息化城市,逐步实现与东北各大城市的各种公共信息共享。(牵头落实单位:经信局)

三、建设通辽地区重要的绿色能源基地

利用好差别化产业政策,尽快改变能源基地不大不强、通道不畅的状态,加快打造通辽地区重要的新型绿色能源基地,为自身和周边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能源支撑。

(4)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积极落实国务院《意见》中关于调整风电产业发展政策,做好我旗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和许继友好型风电场规划编制、评审工作,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程。积极引进太阳能光伏发电和热发电、生物质发电等项目。加强与东北地区能源输出合作,保障能源输送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牵头落实单位:发改局、经信局)

四、加快发展非资源产业

融合对接东北三省等先进区域、优势产业和高端要素,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竞争力和集约化水平,以培育全新产业链为重点,加快发展非资源产业,打造科左后旗现代工业新体系。

(5)加快发展有色金属加工产业。以九星铜业为龙头,重点发展铜板带、铜箔、电缆、铜管等铜深加工产品,不断提高铜产品生产能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通辽再生金属市场建设,全力打造成以再生金属回收、拆解、交易、加工为主,以金属再生技术、产品研发为辅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培育百亿元产业集群。(牵头落实单位:经信局)

(6)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依托煤炭资源优势,走就地

转化、精深加工的路子,高起点发展煤化工产业。重点围绕油母页岩、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气及下游产品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展承接与合作,延长煤化工产业链,建成新型煤化工产业基地。(牵头落实单位:经信局)

(7)发展以新型建材为主的砂产业。依托我旗储量丰富、品位较高的天然硅砂资源,以努古斯台、甘旗卡为重点进行产业布局,重点发展以玻璃纤维、多晶硅、中高档玻璃、新型建材为主的砂产业。依托建设汽车零部件和现代铸造产业园为契机,大力发展用于机械制造业的精密铸造材料,对接东北的装备制造业需求,扩大在东北城市群的建材市场份额,把科左后旗建成通辽地区重要的新型建材基地。(牵头落实单位:经信局)

(8)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围绕辽宁、吉林两省规模大、实力强的装备制造业集团,主动搞配套、引项目、做基地,快速做大全旗的装备制造业。充分发挥我旗的区位优势,承接沈阳、长春等地的装备制造业项目,重点引进风电设备、输变电设备、汽车零部件、农业机械、矿山机械、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和载重汽车组装等项目,全面提高装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牵头落实单位:经信局)

(9)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以现代蒙药、化学药为发展重点,依托康臣药业、康源药业和南开允公药业,积极与东北地区医药制造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引进新技术、新工艺,

开发新品种,研发新药品,促进制药业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依托现有的蒙医整骨术,引进联合有实力的医药企业集团,充分整合和提升科左后旗的蒙医药资源,研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蒙药产品,形成集学术、科研、临床、生产、销售、保健及药材资源为一体的现代蒙医药产业化体系。(牵头落实单位:经信局、卫生局)

(10)加快发展优质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肉类加工业。对接推进《保护东北地区优势农畜产品行动计划》,建设规模化的养殖基地,实施以科尔沁肉牛为重点的绿色畜牧业工程,扶持新建一批大型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瞄准东北三省中国食品百强企业,重点引进发展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的肉牛、生猪屠宰加工系列项目。积极扶持科牛、维尔、天福等重点企业,大力发展肉类精深加工,积极开发冷鲜分割肉、调理肉制品、熟肉制品等三大主导产品,扩大科左后旗肉食品在东北及国内外市场的份额和出口规模,打响“科尔沁”绿色品牌。

围绕国内外日益增长的绿色有机食品消费需求,大力发展品牌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绿色有机农产品,进一步扩大有机水稻和菌菜种植规模,建设通辽地区具有影响力的特色种植业基地。引进建设龙头加工企业,突出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以禾丰米业、星源米业为重点,打造集生产、加工、流通于一体的产业链。充分利用大连、营口、锦州等港口优

势和东北三省食品加工企业优势,扩大优质特色农产品向日本、韩国、东南亚、港澳台的出口。(牵头落实单位:经信局、农牧业局、商务局)

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城市化水平,开拓城乡消费市场,扩大消费能力,营造消费环境,以现代服务业推动地区转型发展,打造区域性三产发展高地。

(11)加快商贸物流中心建设。按照全市打造“蒙东地区综合性物流中心、东北地区一级物流节点城市”的目标,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布局,以甘旗卡镇、金宝屯镇为基点,依托便捷的交通网络,加快建立与我旗经济社会发展及城镇化建设相适应的梯度配备、功能互补的物流体系,积极融入通辽及东北地区的大物流格局。

加快发展农畜产品现代物流。通过“农超”对接的模式,组织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向大型连锁企业直供农畜产品,为科左后旗优质农畜产品进入大型超市搭建平台,利用大型连锁企业遍及全球的销售网络,让更多的科左后旗产品走向全国、销及全球。加快建设粮油、农资、肉牛、生猪、蔬菜等交易市场,构建连接城乡的农畜产品交易平台。继续引进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套的大型农村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在全旗范围内实现农家店村村全覆盖。通过构建辐射城乡、

立足东北、承东接西、贯南通北的大物流格局,推动商贸物流业的大发展,使科左后旗成为融入东北大市场的现代化区域性物流枢纽区。(牵头落实单位:商务局、农牧业局)

(12)加快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建设。东北三省是科左后旗最近的客源市场,要做好全方位的旅游对接,提升旅游业规模和水平,改变当前客源不多、收入不高、经营较为粗放的状况。加快推进旅游合作开发,对接落实东北四省区共同制订的《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和《携手打造大东北无障碍旅游区行动计划》,融入东北三省旅游发展和市场开发战略,策划和推广跨省区精品旅游线路,开发完善一批精品特色旅游线路,推出与东北地区两地互游精品旅游路线,共建东北大旅游的格局。加强与东北三省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合作,进一步完善大青沟景区综合服务功能,加快A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步伐。启动阿古拉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打造集草原观光、蒙古族民俗体验于一体的精品草原旅游景区。发展特色专项旅游、沙漠探险旅游和生态休闲旅游,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牵头落实单位:旅游局、文化局)

(13)加快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构建支撑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逐步实现与东北地区金融业的互通互融,促进经济一体化发展。建立金融业合作机制,鼓励引导东北三省地方金融机构入驻经营。加快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步伐,推动小额贷款公司增资扩股,提高信贷投放能力。积极发展

新型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村镇银行,成立资金互助社。积极组建和引进有实力的担保公司,提高担保实力。进一步推进保险业的发展,规范保险市场。加快地方性金融机构建设,扩大金融信贷规模,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增强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牵头落实单位:金融办)

六、加快区域性中心城镇建设

加快推进甘旗卡区域性中心城镇的建设进程,拉大城镇框架,吸引科技教育、先进文化、自主创新、信息化和各类人才等高端要素,加快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把甘旗卡镇建设成为功能完善、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区域中心城镇。

(14)加强甘旗卡镇的统筹规划和互动发展。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合理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基地和公共服务功能。要突出以人为本、宜居宜业,使老区成为和谐发展的首善区、商业服务的聚集区,迅速做大城镇体量。镇南新区要高端发展,集聚高端要素、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打造生态绿地,建设好城镇标志性工程,做到大气舒展、亮丽精致,打造富有现代气息、区域文化风格和融入通辽开放前沿特色的崭新城镇形象。(牵头落实单位:住建局、规划局、发改局、国土资源局)

(15)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吸纳先进文明,借鉴东北三省文化体制改革的经验做法,加快发展

文化事业,着力构建覆盖城乡、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与东北文化事业的协作和交流,聘请东北高层次文化人才,联合策划精品文化项目,充分挖掘双合尔〃楚古兰、蒙古族四胡音乐、科尔沁叙事民歌、好来宝等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提升科左后旗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层次和水平。加强文化产业的合作与提升,积极引进联合东北地区的文化企业集团,实施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兴文化业态项目,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科左后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各族群众的文化需求,携手共建精神家园。(牵头落实单位:宣传部、文化局)

(16)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依托东北地区深厚的教育基础,以促进学校、教师、学生交流及合作办学为重点,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多层次的教育合作。加强普通教育合作,积极开展“百所学校友好结对”、“千名教师研修助教”、“万名科尔沁草原儿童与东北三省儿童手拉手”交流友爱活动,有计划地组织普通学校教师到东北学习研修提高,建立一批友好关系学校,促进中小学校和学生交流。加强职业教育合作,依托东北三省名校实训基地,加强院校合作和校企合作,带动双师型教师培训和学生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我旗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牵头落实单位:教育局、团委)

(17)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着眼于科技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依托东北地区雄厚的科研

和产业优势,在企业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等领域加强合作,加快我旗企业的技术创新升级,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在我旗工业园区规划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加强与东北地区的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实施一批新能源、新材料、新型化工、生物科技、高端服务业等技术创新项目。以新技术、新成果改造传统农牧业,加快推广良种繁育、养殖、配方施肥和节水等重点技术,认真研究和实施建设高产节水高效玉米田的发展模式,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产量,发展现代农牧业。以科技创新带动科尔沁沙地治理,带动生态产业化发展。加强文化教育和卫生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合作,共同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牵头落实单位:科技局、经信局、农牧业局、林业局、教育局、卫生局)

(18)加强人才和劳动力交流。着眼于引进高端人才、创新人才、实用人才,输出合格的劳动力,加强与东北三省的人力资源对接。搭建高层次人才创业平台。借助东北三省人才资源优势,加快“产学研”战略联盟等载体建设,加快建设创新创业基地,促进项目、技术、人才一体化转移接续。实施“科尔沁英才”工程,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吸引一批东北地区经济贸易、企业管理、高新技术类人才和城市规划人才、建设管理人才到我旗创业,特别要围绕重点产业升级、重大项目攻关引进一批关键人才,围绕校企合作定向、定岗、订单培训一批技能人才。选送一批少数民族人才到东

北三省深造培养。

健全完善人才和劳动力流动机制。加强与东北地区人力资源的市场对接,加快建立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机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经过培训每年向东北地区输送0.8-1万名合格的劳动力。要主动对接东北地区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中心,积极参与东北各类人才招聘会,掌握技能人才信息,为我旗劳动力输出创造条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入驻我旗的企业免费培训所需专业技术工人。进一步完善市场化与行政手段相结合的人力资源配臵机制,引导人才合理流动与有效配臵。(牵头落实单位:组织部、人社局、经信局、住建局、农牧业局)

七、建设东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科左后旗是科尔沁沙地面积最大的旗县,也是通辽地区重要的生态防线,要本着“生态共建”的原则,加强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的合作,共建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态家园。

(19)加快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抓住国家支持内蒙生态建设的重大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和科尔沁沙地治理工程的项目资金,通过大工程、大动作推进生态建设,规划建设30万亩樟子松,实施湿地恢复和能力建设等工程,把乌旦塔拉林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阿古拉双合尔湿地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通过今后5年的严格保护、积极治理,使科左后旗生态面貌发生重大转变,成为

通辽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牵头落实单位:林业局)

(20)加强环境保护的交流与合作。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与东北三省共同构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在界河和跨省区河流开展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防汛抗旱减灾、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等方面的合作。加强环保技术交流与合作,落实《东北地区四省(区)区域流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自动站监测网络建设规划》和《推动东北地区建筑节能行动计划》,加快引进东北地区先进的节水、节能、脱硫等清洁生产高端设备的引进、应用,积极开展煤矸石、粉煤灰、炉渣、冶炼废渣、尾矿、建筑废弃物、生活垃圾回收和综合利用等领域的合作;积极引进东北地区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集中供热、供气、废物综合利用等节能环保企业和先进技术。(牵头落实单位:环保局、水务局)

八、优化融入东北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与环境

要进一步完善我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优化投资发展的服务环境,为全面融入东北经济一体化发展创造更加宽松、更加有力的支持条件。

(21)落实国家支持的产业政策。按照国务院《意见》,积极争取和落实对优势产业发展、项目核准、资源配臵等方面的差别化政策,在项目引进、立项审批、资源支持等方面制定实施优惠政策。落实国务院《意见》提出的“鼓励使用未利用土地,适当增加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特别是未利用地计

划指标”的土地政策,支持东北三省的项目引进和建设,在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费方面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对医药、铸造、装备制造、有色金属深加工、绿色家畜产品加工等项目固定资产一次性投资在1亿元以上(含1亿元)的生产性企业,项目用地征收农牧民土地补偿费、自治区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由旗政府承担;土地出让金由企业足额缴纳,在扣除相关费用后,由旗政府全额奖励企业用于项目建设。

(22)实施更加优惠的财政支持政策。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对照东北地区省份的税收政策,实施鼓励扶持新办企业、重大项目、外商投资等方面的税费减免政策和财政扶持政策,对国家鼓励类产业项目、新办公益事业企业、经营期较长的外商投资企业、投资额度较大的外商投资企业及出口企业,实行企业所得税费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使用当地劳动力,鼓励企业和客商到科左后旗投资兴业。

(23)实施更有吸引力的电价、劳动力培训政策。对来我旗固定资产投资在5亿元人民币(含5亿元)以上的有色金属深加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在3亿元人民币(含3亿元)以上的医药、铸造、装备制造、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可实行电价补贴,其补贴的额度视项目情况,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确定。劳动就业部门为企业提供引进人才、招工和培训服务。按企业需求,采取订单方式为企业培训操作工人、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岗前培训费全部由旗政府给予定额补贴,直至

减免。

(24)实施更加高效的服务政策。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对客商投资项目审批、注册、登记实行“一厅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制度,需要到上一级部门审批的,由旗对口部门协助办理。采取“零费用注册企业”吸引大项目,对于企业注册资本金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含1亿元)的企业,涉及收费的部门要尽量减免相关费用,只收取工本费,对于高科技、吸纳就业人员较多、非资源类产业等投资者给予更多优惠。实施引进技术、人才的优惠政策,落实外来投资者的相关优惠待遇。

九、强化融入东北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领导与保障

(25)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旗委书记、旗长牵头,旗直有关部门和各苏木镇场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科左后旗融入东北经济一体化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解决融入东北的重要问题。要建立定期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调度会,加强督促检查和目标考核。旗直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方案,研究制定具体方案和支持政策,确保服务到位、政策到位、措施到位。

(26)形成项目建设的合力。旗政府各分管领导要按照职责分工,抓好分管领域的工作对接和项目推进。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加强沟通与协调,旗直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方案要求,抓好具体牵头负责的事项,做好“四大战略目标”、“三个园

区”、“六大突破”、“四个提升”等相关工作,共同组织实施好各类项目引进及后续服务工作。要不折不扣地落实相关优惠政策,以政策落实带动项目落地。

(27)加强工作机制保障。旗里每年要选派优秀干部到东北地区挂职、专职招商。要与东北重点地区建立定期会晤机制,积极参加东北地区大型商贸投资和项目推进洽谈会及各种会展洽谈会,加强沟通联系。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融入东北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宣传活动,凝聚全旗上下,并在东北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形成关注科左后旗、投资科左后旗的热潮。

(28)营造大开放、大招商、大融入氛围。进一步提高开发开放水平,开阔视野,面向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面向海内外扩大开放,充分发挥市场配臵和集聚各类基础性资源的作用,学会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机制和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经济流的融入互动,不断增强融入东北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实力,在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大市场中实现科左后旗大发展、新跨越。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一体化的测度与比较_李雪松

第22卷第8期 2013年8月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Vol.22No.8 Aug.2013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一体化的测度与比较 李雪松1,2,孙博文1 (1.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2.武汉大学水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 要:实现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区域一体化,既能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也能够向西部传递发展势能,缩小西部 与中东部的差距。参照了世界银行从密度、距离与分割3个维度对区域一体化的界定,构建了区域一体化评价体 系;采用2000~2010年数据,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内部区域一体化进行测度与比较分析。研究 显示:(1)长株潭城市圈区域一体化水平最高,武汉城市圈次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最低,但三大城市群一体化水 平都呈现逐渐增长趋势;(2)三大城市群在市场一体化、行政一体化及社会一体化变化水平差异明显但总体差距逐 渐缩小;(3)武汉城市圈在“两型”社会建设推动下一体化水平稳步提升,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水平进程最快,环鄱 阳湖生态经济区后发优势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经济发展联动机制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一体化;测度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227(2013)08-0996-08 收稿日期:2012-10-18;修回日期:2013-01-2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JY06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9YJA790159);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研究专项“‘两圈一带’战略下江汉平原地区跨越式发展研究”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作者简介:李雪松(1974~ ),男,湖北省襄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环境经济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E-mail:xuesong7401@263.net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合作机制的构建促进了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一方面,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贸易壁垒,促进了区域内及区际贸易制度成本的降低;另一方面,一体化过程中的制度完善、技术进步以及效率改善的外溢作用为区域发展结构的调整提供动力支撑。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三大城市集群是区域合作以及区域一体化水平不断推进的典范。资料显示,2010年其三大城市集群对中国的GDP贡献已经接近50%。与此同时,位于长江中游的鄂湘赣3省的经济发展逐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2011年其经济产值逼近珠三角,约占全国的14%,是现实中中国经济的“第四极”;2012年,湘鄂赣3省在武汉签订《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始将3省合力打造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培育中国经济“第四极”的构想转化为实际行动。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一体化水平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是由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以及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3个经济区域内众多大中小型城市组成的以武汉为核心,长沙与南昌为主要副城市的城市群(具体地理范围见图1,图2, 图3,图4)。以武汉为龙头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区自古就是九省通衢,在全国经济地理格局中处于承南起北、连接东西的重要地位,如果该地区通过区域一体化成为我国生产力布局中的第四极,不仅有利于自身经济社会的发展,更有利于中原城市群的崛起和进一步向西传递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势能,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因此,测度和比较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一体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正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市场分割化倾向明显,本研究将重点关注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经济带以及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内部的一体化程度的研究,并进行量化测度,为进一步对三大城市群区际一体化程度的研究打下基础。 1 文献综述 当今世界,以区域一体化的经济区和城市群(Urban Cluster)为单位的竞争是区域竞争的主要形式,一体化水平是地区竞争力及国家竞争力重要评价指标。区域一体化的概念出现在1950年,被定义为“多国区域经济整合的状态及过程,在其中贸易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减缩版)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减缩版) “一轴三带、四群一区”城镇化发展格局示意图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为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结合四川实际,编制《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本规划是引领四川省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略) 第二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法推进,坚持质量与速度并重,以落实国家“三个1亿人”城镇化工作部署为

切入点,扎实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问题导向为出发点,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城镇可持续发展水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走符合四川实际的“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动“两个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二)优化布局,集约高效。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和功能定位,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提高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效率。 (三)四化同步,城乡一体。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化产业对城镇化的支撑作用;努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四)生态文明,传承文化。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五)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使城镇化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 三、发展目标 适应经济新常态,构建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到2020年,我省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是: (一)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8%左右,改造约470万人居住的城镇危旧房和棚户区。 (二)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更加优化。优化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城镇布局,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基本形成结构更加完善、定位更加清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更加协调的“一轴三带、四群一区”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三)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城镇发展模式和用地布局结构更加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更加协调。开展以县为单位的多规合一规划,全域空间实现有序利用。小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新村建设水平大幅提高。

人才培养方案工作计划

人才培养方案工作计划 人才培养方案工作计划 地质学系人才培养基地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力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综合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和得当的管理手段,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1.教学体系突出素质教育,以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为总原则,在教学体系中,坚持加强基础,放宽专业,强调地球、资源和环境的整体协调发展,体现专业特色,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追踪学科发展动态,立足学科前沿,注重多学科渗透,重视实践课,加大教学实验条件和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实现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们建立了以地质学基本理论为主导、以新技术为手段,积极引导学生接触地质学前沿动态的课程体系。删减了内容陈旧、重复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增加地球科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跨1级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例,增加富有特色的选修课程。全面改革了实践教学构架,赋予课堂教学实践、课程实践、科研实践、毕业实践新的内涵,构成了全新的、科学完整的地质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新教学计划与原计划相比,加大了选修课的比例,以充分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空间,有利学生个性的发展。根据学科优势和地域特点开设特色课程,使科研、师资、地域优势得以充分发挥。2.教学实验实习体系实践教学是地质科学人才培养环节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原有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认识与方法的锻炼,具有明显的单科性和验证性,启发学生自主思维不足。针对地质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目前的教学计划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新技术、新方法对原有体系的改造,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放在首要的位置,突出实践教学的综合性与创新性,打破课堂教学分门别类、自成体系、单课独进的教学过程,使不同课程内容互相交融。高水平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奠定了教学的高起点和高标准。激发创新意识,训练创新能力,达到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自我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素质,形成了实践教学从理念到形式全面改革。我系实验实习体系由野外教学实习和课程教学实习两个模块组成。野外地质实习是地质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是技能训练和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按照教学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导读:范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为深入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精神,全面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实现技工教育的创新发展,现就全省技工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技工教育教学质量,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围绕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依据职业标准,对接产业发展,开展职业分析,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评价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注重提升学生

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围绕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运用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课程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 以育人为根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突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加强实践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基本术语 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培养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和课程教学的基本规范,是详细阐述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川东北经济区发展规划(2014—2020年)

川东北经济区发展规划(2014—2020年) 二○一四年七月 目录

前言(5)!!!!!!!!!!!!!!!!!!!!!! 第一章规划背景(6)!!!!!!!!!!!!!!!!! 第一节发展基础(6)!!!!!!!!!!!!!!!! 第二节重大机遇(7)!!!!!!!!!!!!!!!! 第三节主要挑战(7)!!!!!!!!!!!!!!!! 第二章总体要求(8)!!!!!!!!!!!!!!!!! 第一节指导思想(8)!!!!!!!!!!!!!!!! 第二节基本原则(8)!!!!!!!!!!!!!!!! 第三节发展定位(9)!!!!!!!!!!!!!!!! 第四节发展目标(11)!!!!!!!!!!!!!!!! 第三章强化基础设施建设(12)!!!!!!!!!!!!! 第一节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12)!!!!!!!!!! 第二节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14)!!!!!!!!!! 第三节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15)!!!!!!!!!! 第四节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16)!!!!!!!!!!第四章构建现代产业体系(16)!!!!!!!!!!!!! 第一节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17)!!!!!!!!!! 第二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20)!!!!!!!!!!!! 第三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20)!!!!!!!!!!!! 第四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21)!!!!!!!!!!! 第五节不断增强科技支撑能力(23)!!!!!!!!!!

第五章统筹城乡发展(24)!!!!!!!!!!!!!!! 第一节加快城市群培育(24)!!!!!!!!!!!!! 第二节加强新农村建设(27)!!!!!!!!!!!!! 第三节促进城乡统筹发展(28)!!!!!!!!!!!! 第六章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29)!!!!!!!!!!!! 第一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29)!!!!!!!!!!!! 第二节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30)!!!!!!!!!! 第三节促进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30)!!!!!!!!! 第四节全面发展文化体育事业(31)!!!!!!!!!!第七章深入推进扶贫开发(32)!!!!!!!!!!!!! 第一节突出扶贫开发重点(32)!!!!!!!!!!!! 第二节创新扶贫开发机制(32)!!!!!!!!!!!! 第三节实施扶贫开发工程(33)!!!!!!!!!!!! 第八章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33)!!!!!!!!!! 第一节加强生态建设(33)!!!!!!!!!!!!!! 第二节强化污染防治(34)!!!!!!!!!!!!!! 第三节发展循环经济(35)!!!!!!!!!!!!!! 第四节提高防灾减灾能力(36)!!!!!!!!!!!! 第九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37)!!!!!!!!!!!!! 第一节全面深化改革(37)!!!!!!!!!!!!!! 第二节扩大开放合作(38)!!!!!!!!!!!!!! 第十章保障措施(40)!!!!!!!!!!!!!!!!!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修订文件(新)

关于制定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若干意见 (讨论稿)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文件,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为进一步推动各系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保证我院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特色,真正实现按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现就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提出如下竟见。 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指见》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通过与领袖型企业的深入校企合作,明确培养目标,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兼顾本专业生源情况、学生的学习志愿和学习能力等因素,课程体系的设计应遵循教学基本规律,重点进行核心课程整合,充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及要求 1、校企合作 专业瞄准对应领域的国内前五、省内前三的知名企业,开展人才需求调研,与其中1-2 家优秀企业深度开展合作,明确培养目标,与企业共同研讨、制订课程体系。 2、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定位要准确,不要高也不要低。就业岗位2-3 个,针对岗位阐述人才培养规格,包含知识、能力、职业素质、工作规范、行业标准等要

求。 3、课程体系 (1)教学模式 根据培养目标和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等特点,专业可采取1422 、三循环、理论-实习-理论等不同的教学模式。 (2)公共课两课、体育、公共选修课等公共课由学院公共教学部统一制定。英语课方面,要以专业为核心,调研本专业就业岗位对英语素养的要求,以专业为主体,在专业课中渗透英语素养的培养。公共教学部负责全院休闲英语、考试英语、IT 英语、能力英语等教学。 (3)专业课 针对培养目标,专业课包括实训应控制在15 门以内,每学期开设的专业课门数2 门为宜,最多不能超过3 门。专业课的学时要充分,建议每门课程的周学时数达到6 学时以上。 对就业岗位起重要支撑作用、与职业资格证书关联紧密的理论学期的专业课和实训要进行整合,整合后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实训)应在3-4 门左右,建议核心课程的周学时数达到8 学时以上。除第一学期之外的其它学期均要有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应被列为考试课的重点,采取教考分离。 (4)实习各专业实习由专业与学院实习就业处共同制定。 (5)学时与学分 三年制各专业总学时一般应控制在2800 学时左右,总学分约为160 学分;两年制各专业总学时一般应控制在2200 -2400 学时左右,总学分约为130 学分。

东北经济发展相对缓慢_比较与分析

收稿日期:2004-07-03 作者简介:万晓琼(1968-),女,江西瑞昌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2004年第6期(总第121期)理 论 探 讨 THEORET ICAL IN VEST IGAT ION N o.6,2004General.No.121 东北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比较与分析 万 晓 琼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北京100086) 摘 要:对于东北经济增长相对缓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由于东北地区在改革之初即有与东部沿海地区大体相同甚至更好的工业基础,因此,东北地区与东部沿海的发展情况有很大的可比性,以东部沿海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为参照系,对东北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进行梳理,有助于找出东北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 关键词:东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缓慢;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04)06-0067-04 一、几组数据显示出的差异 1.关于三次产业的构成 我们从有关统计年鉴中摘录了东北三省与东部五省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构成情况(见下表)。 部分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地 区1978年 1985年 1995年 2001年 一产二产三产一产二产三产一产二产三产一产二产三产全 国28 448 623 029 745 224 820 648 431 014 447 038 6辽 宁14 572 513 015 363 721 015 048 736 310 848 540 7吉 林30 549 719 829 649 421 028 140 631 320 143 336 5黑龙江23 763 912 422 957 919 219 453 327 311 556 132 4江 苏27 652 619 830 051 318 716 151 232 711 451 637 0浙 江38 443 714 930 048 321 714 753 132 210 351 338 4广 东29 946 423 731 140 828 114 450 235 49 450 240 4福 建 36 142 521 435 738 026 821 541 836 715 344 839 9山 东 32 850 017 237 444 817 820 147 232 714 449 336 3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相关年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w w w stats gov cn 。经作者计算整理。 从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所列8省在1978!2001年间,第一产业的比重在下降,但东北三省与其他五省相比,下降幅度均要小一些。第二产业,辽、吉、黑三省的比重均呈较大幅度下降,以辽宁为最,而其他五省则保持稳定或有增长。第三产业则8省均有较大增长。上述情况表明,第一,从总体上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第三产业保持较高速度的发展是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快速增长的重要一极。第二,在目前的情况下,能否保持第二产业比重的 稳定或适度增加,仍然是衡量各省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到各省人均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排序。例如辽宁,其第二产业在1995年即由1978年的72 5%下降到48 7%,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幅度上升至36 3%,其在全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序中的地位由长期以来的第一位降至第四位,而这一年苏、浙、粤、鲁第三产业的比重均比辽宁要小。如果把人口增长因 素忽略不计的话,那么这说明辽宁第三产业比重的大幅上升并未导致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达到一定的速度,从而使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继续保持其第一的地位;从反面说,这正说明辽宁的第二产业增长速度相对缓慢,导致了第二产业比重的相应下降;进一步说,如果工业增长是负值,第三产业的产值即便没有实际的增长而只是保持其原产值,也能导致第三产业比重增加这一?发展#假象。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东北地区第二产业发展不够是其经济增长相对缓慢的直接表征。 2.关于工业内部的构成 我们对东北地区与东部五省工业的内部构成情况也作了一个简要的统计。从统计中可以看到,与东南沿海相比,东北三省轻重工业比例关系的一个特点是,重工业的比重高达70%左右,以2001年为例,辽宁高达77%左右,吉林为75%,黑龙江为66%;而东南沿海则相对较低,其最高者江苏为57%,山东次之为49%,再次福建为48%,广东为47%,浙江最低为42%。上述比例关系表明,东北三省工业结构比例不尽合理,轻工业贡献于工业总产值的潜能远未发挥出来。 怎样看待这一结构?如果把东北三省作为一个独立的封闭的区域来看,这种结构是绝对不合理的,这种结构会使重工

城市地理论文

川南城市群发展潜力及问题分析 摘要:川南是四川南部地区的简称。现时的川南分为狭义上的川南和广义上的川南。狭义上的川南主要是指宜宾、自贡、内江、泸州、乐山这几个城市。而广义上的川南还包括资阳市、乐山市峨边、马边两个自治县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而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就是狭义上的川南,即宜宾、自贡、内江、泸州、乐山五个城市组成的川南城市群,分析其发展潜力,以及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关键词:涵盖城市,发展规划,发展潜力,面临的问题。 一涵盖城市 1自贡:四川省最早的省辖市和工业重镇之一,位于川南地区几何中心地带。以“千年盐都”、“南国灯城”和“恐龙之乡”大三绝蜚声国内外。拥有两千年的盐业历史、八百多年的彩灯文化和七十四年的建市史,是全国最早的23座建制市之一。同时也是对外开放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地质公园。自贡是四川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拥有大批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 同时也是四川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城市和川南地区首个国家级高新区。两度“川盐济楚”,让自贡成为“富庶甲于蜀中”的“川省精华之地”,乃至全国最富裕城市之一。新中国成立前夕,自贡曾名列中国20大城市第19位。 2泸州:位于中国四川省东南部,长江和沱江交汇处,地处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是中国著名的酒城,出产闻名遐尔的名酒泸州老窖和郎酒。泸州历史悠久,古称“江阳”,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先后获得过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迪拜奖)等荣誉,2014年泸州被列为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四川唯一地级市),有四川省第一大港口和第三大航空港,是四川省南向综合交通枢纽、世界级白酒产业基地,是成渝经济区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长江上游重要的港口城市。 3宜宾:川南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世界名酒五粮液故乡,中国著名的酒都,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誉。地处川黔滇渝结合处的物资集散地和川南经济文化中心。宜宾别称:“僰道”、“戎州”、“叙州城”,位于中国四川省中南部。因金沙江、岷江在此汇合,长江至此始称“长江”,故宜宾也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城”,同时也是著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4内江:川南地理交通位置最优越的城市。内江地处四川盆地腹心地带,地质构造较简单,地壳相对稳定,出露地层主要受“资威穹窿背斜”、圣灯穹窿背斜”和“螺观山背斜”三大地质构造影响内江素有“川中枢纽,川南咽喉”之称,恰似一颗珍珠嵌于华夏大地。内江矿产资源丰富。能源矿产主要有煤、天然气、油页岩;非金属与建材矿产有石灰石、石砂岩、页岩、耐火粘土等。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回顾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回顾与思考 . 2009-5-13 戴宾阅读74次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服从国家总体战略的需要,尤其是“三线”建设的需要,基本上没有提出独立的省域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后,四川立足于省情,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思路。本文旨在回顾和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历程,对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与评述。 一、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回顾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推动了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中央政府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直接干预不断弱化,省域经济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增强。在此背景下,四川立足于省情,因地制宜谋求发展,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 1.重点发展成都、重庆的“两点式”发展战略 1997年,四川行政区划调整以前,成都、重庆是四川两大省域经济中心。改革开放之初,四川十分重视成都、重庆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以期通过加快两个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两市率先发展,增强四川的整体经济实力。1983~1984年,重庆、成都获批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1983年和1989年,重庆、成都分别批准为全国计划单列市,获得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1991年3月,国务院同时批准成都、重庆设立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两点式”战略的实施使成渝两市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四川省域经济中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改革之初的1978年,成都市的GDP仅为36亿元,占全省GDP的19?47%。①至 1997年重庆直辖当年,成都市的GDP已达到1007亿元,占全省GDP的31%。②在1998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前20位中心城市排名中,成都、重庆分列第12名、13名,位居西部地区1、2位。 重点发展成都、重庆的“两点式”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了两个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促进了省域内人口、产业、资本和技术向成渝两市的集中,成渝两市自身的经济实力迅速提升,成为四川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增长极核,主导了四川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以后四川以及成渝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双核”型空间结构的基本构架。“两点式”发展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四川省域经济的极核型空间发展格局,因而在促进成渝两市自身发展的同时,对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事实上, 20世纪80年代,四川区域空间结构的演进尚处于空间极化阶段,省域空间结构由单个强大的中心城市与相对落后的中小城市和外围地区组成。重点发展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的战略思路与全省区域空间结构的演进历程基本吻合。 与此同时,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四川省委、省政府也曾提出过“依靠盆地,开发两翼”的战略思路。这里的两翼分别是指宝成铁路、成昆铁路(东经104°)以西和襄渝铁路、川黔铁路(东经107°)以东的两个区域,两翼之间的四川盆地则是全省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依靠盆地,开发两翼”的战略强调要以壮大盆地经济实力为重点,支援两翼的开发。这一战略思路第一次尝试从全省范围勾画四川的总体空间发展格局,但整个战略构想尚显粗略。

最新四川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差距明显

四川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差距明显

四川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差距明显: 成都平原居首 2014年1月9日四川在线评论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在线记者沈婷婷) 今日,四川省统计局公布《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评价结果与分析》。从总体上看,四大城市群之间经济实力差距明显。 成都平原城市群遥遥领先,位居第一; 川南和攀西城市群分别位居第二、第三; 川东北城市群最低。 据了解,城市群经济实力评析是四川省统计通过对2012年四大城市群所辖市、县数据的采集、整理和无量纲化处理,结合功效系数法,测算出了2012年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量化得分情况。 成都平原GDP总量达13457亿元居四大城市群之首 据了解,从GDP、GDP增速、人均GDP三个维度来评价,其综合结果 成都平原城市群16.2分,位居第一; 川南城市群11.5分,位居第二; 攀西城市群11.35分,位居第三;

川东北城市群9.35分,位居第四。 从地区生产总值上看,2012年四大城市群的GDP都超过2千亿元,但城市群之间悬殊明显。 成都平原城市群因成都“首位城市”效益显著,加之涵盖了德阳、绵阳两个千亿城市(德阳GDP1280.2亿元、绵阳GDP1346.4亿元),其经济实力雄厚,GDP总量达到13457亿元,居四大城市群之首,远超其余三个城市群经济总量之和。 川东北城市群在南充和达州两大千亿城市(南充 GDP1180.4亿元、达州1135.5亿元)带动下,GDP实现4609.5亿元,位居第二。 川南城市群包含的四个城市自贡、泸州、内江和宜宾地区生产总值比较接近,实现4404.1亿元,位居四川省第三。 攀西城市群因涵盖的城市数量在四大城市群中是最少的,只有凉山州、攀枝花市及雅安的部分区县,因此其经济总量在四大城市群中是相对最弱的,只有2098.7亿元。 从GDP增速上看,2012年四大城市群的GDP都保持较快增长,GDP增速都超过了十个百分点。 川南城市群GDP增速最快,达到14.1%,高出四川省GDP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成为四川省经济快速增长的第一增长极。

2015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实施方案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 2015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实施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围绕一定人才培养目标而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教学、学习、训练等活动进行设计和实施的规划;是学校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培养适应社会实际需要人才的重要依据;是学校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文件。为贯彻〈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皖政[2014]81号),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各个环节,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凸显办学特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现就2015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安排如下: 一、主要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强化实践教学,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一)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与办学方向,改革教学模式,增强专业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整合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三)进一步规范人才培养方案内容,使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表述更加具体、明确、实用和切实可行,各教学环节更加完善,尤其是加强实训教学体系建设。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同时,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需要。 (二)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要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和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定位。

当前东北经济形势简析

当前东北经济形势简析 从工业摇篮到暮光之城,东北的上空依然风云涌动。2015年是辽宁经济乃至东北经济从中高速增长发展阶段继续下滑的一年。2016年第一季度,辽宁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竟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东北三省的增速也要低于全国的增长速度,以至于被大部分媒体称之为“东北告急”、“东北断崖式下跌”,如何看待这些论断? (图1·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 一.从辉煌到没落 新中国成立后,这片土地在战后的废墟上重新苏醒,并寄托着一个国家无与伦比的期待。在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上,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共和国长子,完成了近乎一个甲子的历史使命。 这片面积接近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曾经吸引了大批移民,其中包括大批没落的俄罗斯贵族,同时,培养了众多工人,铸造了计划经济

时代的工业精神。鞍山钢铁、长春一汽、沈阳机床等工业基地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发展起来的。除此之外,在“二五”和“三五”期间,一些采掘业迅速发展,并以此为依托建立了一批大型的石油化工基地,东北的重工业基础进一步完善。 然而,在创造了人类史上诸多望尘莫及的奇迹后,东北陷入沉郁,曾经高歌猛进、热火朝天的记忆日渐淡去。伫立在这里的老工厂泛起锈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开始告别昔日引以为豪的荣耀,变得困惑、迷茫,甚至恐惧。90年代以来,东北工业基地生产发展缓慢,原有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增长速度趋于平缓,甚至是出现衰退现象。 二.第一次振兴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采取一系列支持、帮助、推动振兴发展的专门措施。10多年来,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明显成效和阶段性成果,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国有企业竞争力增强,重大装备研制走在全国前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民生有了明显改善。 三.困难与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进入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体制机制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显现,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足和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荆州机遇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荆州机遇 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确定长江中游城市群包括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共31个市。荆州跻身其中。 城市群是由不同等级城市及其腹地通过空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城市联合体。城市群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生产要素逐步优化组合的产物,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高级形态,也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 长江中游城市群山水相连、人文相亲,自古以来就有着特殊的文化渊源,经贸往来密切。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是我国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交通发达、产业具有相当基础、科技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群之一,在我国未来空间开发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和意义。通过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可以尽快培育形成长江经济带,打造成全国经济“第四极”。跻身长江中游城市群,对荆州构建内通外联的综合运输体系,更好更快融入全国经济发展版图意义重大。 解读长江中游城市群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确定长江中游城市群包括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共31个市。作为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涉及城乡统筹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生态文明共建、公共服务共享、深化开放合作等多个方面。4月5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复实施。这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首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

优势何在 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具备五大合作基础 长江中游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之间历史渊源深厚,具有发展成为跨区域特大型城市群的深厚基础;交通条件优越,基本形成了密集的立体化交通网络;经济实力较强,粮食生产优势明显,工业门类较为齐全;城镇化基础良好,2014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5%;合作交流密切,区域内跨省交流合作平台已达30多个。 如何发展 四大战略定位、两大发展目标 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定位:中国经济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发展目标:到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经济实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及其新进展(精)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及其新进展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戴宾 2003下半年,国家发改委在部署安排“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时,把区域规划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提出要组织编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珠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五个大的区域规划。由于珠三角只涉及广东一个省,所以珠三角区域规划委托广东省自行编制。长三角、京津冀、成渝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四个区域规划由国家发改委地区司负责组织编制。2004年,国冢发改委先期启动了长三角、京津冀两个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上述两个规划已经编制完成,但尚未正式发布,拟先期出台指导性意见口2008年lO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升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京津冀地区的指导性意见还未出台。 上述两个区域规划编制完成后,2007年国家发改委委托中科院地理所开始着手《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前期编制工作。目前,该规划已完成初稿,正在征求四川省和重庆市的书面意见。下个月,国家发改委杜鹰副主任可能带队到四川,专门听取四川省的意见。今天借这个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成渝经济区以及成渝经济区规划的最新进展。 l‘成渝经济区在国家的战略地位及其发展基础 2.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提出与最新进展 3.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一、成渝经济区在国家的战略地位及其发展基础 (一)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地位 国家之所以将成渝经济区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区域并列,纳入国家层面的区域舰划,这是因为成渝经济区在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区域影响。 我国开发历史最早,开发频率最高的区域之一。成渝地区有4000年的开发历史。1891年重庆开埠,近代工业开始在长扛沿岸城镇兴起,成渝经济区也就成为西部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新中国成立后成渝经济区一直是国家成为重要的开

关于加快融入东北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方案

关于加快融入东北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方案

城市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全方位、宽领域、高起点、深层次融入对接,促进非资源产业大发展,带动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资源共享、产业互补、生态共建、各具特色、协调发展,实现“六大战略目标”,建设“十五个园区”,实现“五个翻番”,实现通辽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六大战略目标:即把通辽建成东北经济区经济发展最活跃、质量好、速度快的重要支撑极;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煤电、风电、光伏互补的绿色能源基地;全国绿色有机食品为主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区域性物流中心;东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把通辽主城区建成与沈阳、长春相呼应的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 十五个园区:重点培育建设15个聚集要素、承载产业的园区,包括开发区以新能源技术产品开发为主的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园区、现代蒙药园区、新型煤化工园区,霍林郭勒市和扎鲁特旗的煤电铝、煤电硅综合园区,科尔沁区的玉米生物科技园区、肉类加工园区、先进制造业园区,开鲁县以玉米、红干椒为主的优质农畜产品加工园区和装备制造业园区,科左后旗以制造业、医药、

铜业为主的非资源产业园区,奈曼旗的沙产业园区和以化工、镍合金、装备制造为主的非资源产业园区,科左中旗以化工、风电设备、汽车配件为主的非资源产业园区,库伦旗以制造业、建材、铅锌和荞麦加工、糖业为主的非资源产业园区,以中心城区为重点的现代商贸物流园区。 坚持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化、五年大发展,推动通辽经济上一个跨越发展的大台阶,走出一条科学发展、又好又快、率先全面发展的新路子。三年内实现工业和固定资产投资翻番,全市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五年内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翻番,全市工业园区销售收入全部超百亿,过千亿的产业集群3个,过500亿的产业集群2个,以非资源型为主的各类产业经营收入超过5000亿元,经济总量进入东北地级城市(不含副省级)前三位,工业进入前五位;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0%,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建设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东北地区重要的综合性通道枢纽 从全面融入东北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出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协调发展规划(核心摘要)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协调发展规划(核心摘要) 2015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国家相关部委和相关省、市也积极着手推进相关深化落实工作。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省会城市交通、发改和规划部门联合筹划开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并正在争取国家交通部支持;国土资源部积极推进《长江经济带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资源与重大地质问题图集》绘制工作,并拟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空间管控规划研究,助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 在新型城镇化与空间统筹发展方面,长江中游城市群缺乏全面、深入,并与主要城市规划充分对接的规划研究。为贯彻落实国家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战略决策,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规划交流与合作,武汉、长沙、南昌三兄弟城市规划部门提前谋划开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工作,并于2014年底正式启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协调发展规划研究》。规划研究为武汉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做好区域发展研判。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阶段特征 (一)经济发展阶段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在GDP总量、人均GDP 和地均GDP方面,与国内外城市群存在巨大差距,区域的经济质量与水平还有待提升。 长江中游城市群制造业基础扎实,整体仍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以工业化快速发展为主。三大核心城市群均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

表1-1 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发展阶段判读 城市群内各城市的产业发展阶段也有所差异,武汉、长沙、南昌三城市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多数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处于工业化中期,若干城市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 表1-2 各城市产业发展阶段 (二)城镇体系发展阶段

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的计量测评及成因分析

【摘 要】本文选取成渝经济区内五大次区域的人均GDP 指标,通过相对指数、绝对指数及相对发展率, 对各区域1998~2007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五大区域的经济绝对差异仍然较大,相对差异在2003年后有所减小并趋于稳定。最后分析了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原因。【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相对指数;绝对指数;成渝经济区 【作者简介】王能洲,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区域发展;沈玉芳,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婧,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投资环境与产业布局;马仁锋,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 一、研究背景及结构安排 区域经济差异是一个全球性的国际化问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增长问题显得尤为迫切,失衡的经济空间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种种不利影响日益显现,区域经济差异问题成了近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焦点之一。 2007年3月发布的《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成渝经济区是西部三大重点经济区发展方向之一。同年6月,成都、重庆两地被中央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渝经济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却不平衡,区内五大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这不仅直接影响到成渝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也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作用。因此,如何缩小成渝经济区的经济差异,促进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统筹发展,成为成渝经济区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本文以区域经济差异理论为基础,选取成渝经济区五大次区域的人均GDP 指标,通过相对指数、绝对指数、相对发展率,对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的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对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 二、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及分析(一)研究区域范围及概况 成渝经济区包括重庆市和四川省的部分地区, 在此基础上划分为重庆城市群、成都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川东北经济区和三峡生态经济区五大次区域。2008年,共有县级行政单元142个,城市35个。面积20.28万平方公里,占西部总面积的2.95%,占全国总面积的2.11%。 (二)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本文将成渝经济区五大次区域作为研究的基本区域单元,以这些地区1998~2007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测算的指标,对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特征进行分析。 1.成渝经济区五大次区域经济差异时序动态分析。计算方法如下: (1)绝对指标。①极差:R=Y m ax -Y m in 式中:Y m ax 是三大区域中人均GDP 的最大值;Y m in 是三大区域中人均GDP 的最小值。 ②标准差:S= Σ(Y i -Y 軍)2 n 姨 式中:Y i 是各区域的人均GDP ;Y 軍是四川省人均GDP 。 (2)相对指标。 ①相对极差:RHL=Y m ax /Y m in ②变异系数:v=1 x n i Σ(x i -x 軃)2 n-1 姨 ×100% 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的 计量测评及成因分析 文/王能洲 沈玉芳张婧马仁锋 经济论坛Economic Forum Dec.2009Gen.472No.24 2009年12月总第472期第24期 ·62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