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晋江石狮篇

晋江石狮篇

闽南文化传承

内容摘要:本文是关于闽南文化传承中的风俗,以晋江的关帝信仰,石狮的地方习俗与特色,南安洪濑的饮食与踩街风俗为主,展现了闽南不同

地方的文化特色。

关键词:闽南文化文化研究社会发展闽南方言晋江南安石狮

正文:

晉江篇.

晋江是多种宗教自传共存的地方。同是晋江人,却各自有自己的信仰。先来说说,咱们晋江有什么民间信仰吧。

秦汉时期,隐者和方士就在晋江流域一带活动。西晋时,晋江已有最早的道教观庙建立,随着晋人南渡,佛教也随中原文化传入晋江。唐代,道教佛教在晋江都得以发展。海外交通的兴起,伊斯兰教开始传入晋江。宋代,佛教在晋江已很兴盛,并建设了很多海内外闻名的寺庙和石塔。元朝,晋江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继续得到发展,伊斯兰教还建立多座规模宏大的清真寺。晋江海外交通贸易活动的发展,海内外文化的交流,摩尼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相继传入。明清以后,晋江各大宗教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各种宗教又恢复了活动,晋江又恢复了多种宗教自传共存兴盛的境况。

在晋江多元的宗教信仰中,信仰关帝是我很感兴趣的调查。首先,晋江的关帝宫庙有:一青阳镇青华村的关帝庙,二池店镇大洲村的万安关帝庙,三磁灶镇程坑关帝庙,四金井镇下岩村崇义庙,五东石镇东石寨关帝庙,六,安海镇古庙。在晋江这些信仰关帝的庙宇,我没有都去过。而最熟悉的就是,我们池店镇大洲的万安关帝庙了。

首先,先来讲讲我们村,这个地儿。

晋江池店镇大洲村万安关帝庙位于晋江南岸一个古老的村庄大洲村,元、明时属晋江县三十四都顺州铺,又称万安。关帝庙扩建于清光光绪元年1875年,祀奉关圣帝君。1938年曾重修。后于1987年,旅菲乡侨李景贤回乡探亲,见“庙宇坍塌”,力主重修,遂得其家族及旅外侨亲鼎力捐资及乡人筹措,关帝庙得以重建。2008年,关帝庙再次扩建,仍得到李景贤家族慨捐及乡人踊跃捐款。如今关帝庙越发雄伟壮观,总用地面积十五亩,庙貌古朴,布局严谨。随着晋江南岸江滨公园及滨江片区建设,这里将成为一处集旅游居住及宗教朝拜之胜境。

庙坐东朝西,由前庭、正殿和左厢房组成。正殿三落五开间,单檐歇山顶,抬梁式木构架,砖石外墙。厢房三落单开间作为斋厨禅房。整体建筑面积近300平方米。庙前建有一戏台,右侧辟有一莲花池,池岸用低栏围护,池中荷花亭亭;庙后一株树冠硕大几层楼高的大榕树矫健苍翠。庙区环境清幽宜人,置身其中,有超尘脱俗之感。

庙正门匾额题“万安宫”,门联“帝蜀称天扶一统,神居胜地福万安”。正殿上方高悬“浩然正气”黑木镏金字匾,两侧分别是“矢志卫山河”、“丹心扶汉室”的匾额。左右墙壁上用彩色瓷片塑成翻腾的青龙和跳跃的黄虎图案。拜庭、正殿的石柱上题刻有几副对联,分别是“一心扶汉室事不二主,三杰盟桃园威震四方”;“关怀莫胜河山统一,帝德当推忠义无双”;“忠义神威丹心贯日,春秋正统峻德参天”;“功存汉鼎得夫子正气,志在春秋有圣人遗

风”。联语颇为精辟,均是宣传关帝的忠义、诚信、志操和伟绩的,是民间信众对关帝的盛赞。殿内正龛内供奉“关圣帝君”,坐像,像面颊清瘦,长髯飘飘,目视远方,右手持《春秋》卷,十分地传神,与多数关庙中的雍容华贵神像,迥然有别。左侍关平太子,右侍周仓将军。右侧配殿神龛内祀“万安境主公”,神像明显塑小,看庙老人介绍说是大洲村的挡境神。殿堂内置有一座辇轿,当是供喜庆之日游神时用。

信仰关帝,是我们这个古老的小村庄世代传承下来的信仰,而每年,正月初一,正月初九,正月十三,五月十三,更是好不热闹。

正月初一,到关帝庙烧香,祈祷新的一年有好运。

正月初九,乡里的男子汉抬关帝(大帝,二帝,境主公,土地公)出庙来村里游览,有彩旗大队,打腰鼓的大妈队,乡人们烧香放鞭炮,摆桌,手里拿香,跟在后面,好不热闹。(一般男性都穿红色唐装,喜气洋洋的。)全乡上下,老的拿香,小的彩旗,妇女烧香,男的出力,真可谓人人参与其热闹程度不亚于春节。正月十三,五月十三,关帝生辰。乡人都要去关帝庙烧香,还会请戏团子来播戏。

晉江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民间信仰亦是。以上,我只是从众多民间信仰中的一个关帝信仰来透视晋江的民间信仰,这是微观的。丰富多彩的晋江民俗文化,需要我们去参与其中和了解。我信仰关帝,我爱晋江——这座古城。

石獅篇:

石狮是一座富有魅力的年轻城市,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地处文化历史名城泉州与经济特区厦门之间,与台湾隔海相望.下面介绍的是石狮的一些地方习俗和特色

“烧香拜佛到南海”:晋江、石狮每年都有大量的香客前往南海烧香,观音信仰在当地深入人心,有亲朋好友结伴前往的,有全村几百上千人组成进香团的,旅居海外的石狮人也传承了这一传统,在南海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到处可见石狮人的身影,难怪当地人都说闽南人是他们的经济支柱。在南海那些林林总总的石碑上篆刻的密密麻麻的捐款人名单里,你不难发现一些熟悉的名字,其中不乏石狮的政府官员和企业家。

“初二十六家家拜”:石狮人的宗教信仰盛行,释、道并行。初二、十六是民间的“土地公”生日,家家户户要上香敬供品,祈求土地爷保佑平安。农历十二月十六叫“尾牙”,这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土地公生日,这时大部分工厂将要停工,老板给工人结算完工资,这一天老板要宴请工人,感谢他们一年来的辛勤劳动。

“嫁妆得用巨轮载”:石狮人给女儿的陪嫁是出了名的,从以前的大三件、小三件到现在的房子汽车都是很平常的事,只要是女儿用得着的,都在嫁妆之列。这主要是怕陪嫁少了,以后女儿被婆家人瞧不起,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石狮人的传统习惯中,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以后是没资格来分父母的家产的,父母亲为了给女儿补偿,就尽其所能在女儿出嫁时送大量的嫁妆。

“一家分居港澳台;漂洋过海生小孩”:石狮有本地常住人口大约三十万,有外来人口三、四十万,还有三十多万港澳台及海外侨胞,人口流动性很大,很多人经常港澳台内地两头跑,还有很多人在菲律宾做生意,所以出现一家人各居一地的情况是很普遍的。石狮人很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思想根深蒂固,现在实行计划生育,政府提倡只生一个,想多生只好到香港、菲律宾,又能取得外籍身份,一举两得。还有人为了生个男孩,怀孕后跑到香港做胎儿性别鉴定,这可能也是性别比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十六生日大宴开”:石狮人对十六岁生日很重视,要大摆宴席请客,以前是男孩子才请,现在独生子女,女孩也请,少则几十桌,多则上百桌,过一个十六岁生日花上一二十万是很平常的事。其实这是个成人礼,男的叫“舞象”,女的叫“及笄”,现在过得这么隆重,有点铺张之嫌。

“酒客不够抢生来;酒国划拳震天外”:这是说石狮人好客,会喝酒。每年的农历七月是“普渡”月,村村要轮流敬“普渡公”,祭拜孤魂野鬼,泉州人说:“只怕七月水,不怕七月鬼”,因为泉州地处东南沿海,七月常刮台风降暴雨,不时有洪水泛滥,而七月的鬼有人祭拜,倒不用怕了。到了普渡这天,家家户户要摆酒席请客,哪家请的客人多,哪家就会觉得有面子,所以不管认识不认识的,来了就是客。石狮人喝酒喜欢边猜拳边喝,既比酒量又比拳法,闽南话猜起拳来很有节奏感,语言又押韵,朗朗上口,煞是好听。

“学校医院私人盖”:石狮的华侨对于家乡的教育和卫生事业非常热心,贡献很大,他们把大量的资金捐给学校和医院。现在每所小学、中学都有设立教学基金来奖教奖学,大大地促进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石狮侨胞捐款建学校、医院的传统直到今天都没有改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华侨的热心捐助,就没有石狮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

“不甘路斜店店歪;有街无处不衣卖”:石狮人有很强的商业意识,即使很小的地方也要盖间店面,石狮有很多人靠收店租过日子,一年能收个几十万上百万的不在少数。现在的石狮已经是全国有名的休闲服装名城,石狮生产的西裤、休闲装、运动装销往全国各地,从当初的“估衣摊”到现在的服装城,石狮服装业的发展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

“无人不想当总裁;一元敢把万元贷”:有一首歌叫“爱拚才会赢”,一直以来都是石狮人的精神写照,石狮人敢拚会拚,白手起家发财致富者比比皆是。

“花钱念书千里外”:富裕起来的石狮人非常重视下一代的教育,他们纷纷把孩子送到外面上学,近的到泉州、厦门,远的到上海、北京,还有很多人到国外留学,石狮培养孩子不惜下大血本。但石狮两极分化严重,到目前还有很多家长(特别是在农村)认为读书无用,不如早点出来做点生意,一样可以赚钱,因为石狮有很多没读多少书的人照样发家致富,给他们起了不良的示范作用。

“开讲国语半土白”:石狮人讲普通话很不标准,带有很重的“地瓜腔”,以前老师上课都用闽南话,所以学生不会讲国语就成了很自然的事。石狮人最怕卷舌音,常把“是不是”说成“细不细”。改革开放初期,石狮人做生意要连讲带比划,外地人才能明白。现在推广普通话,小孩子从小就能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了,假以时日,半土白的国语将不复存在。

“死人拖棚不肯埋”:石狮人对待丧事极其重视,俗话说:“生在苏杭二州,死在福建泉州”,可见泉州人办丧事是很讲究的。老人死后,子孙后代要守灵,短的几天,长的个把月,送殡的队伍长长一大串,各种各样的乐队排成一排,一场丧事往往要花费大量钱财。

“农民居民分不开”:这是指石狮的城市化进程比较高。石狮地方不大,160多平方公里,最远的乡镇到城里也只不过15分钟的车程,城里和乡下差别不是很大,很多人在城里和乡下都有房子,白天城里做生意,晚上回乡下住。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乡下的居住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人们更愿意住在乡下。

这些所谓的怪象大多是长时间积淀下来的,要改变也不是容易的事,相信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有些怪象会慢慢消失的。

南安篇

南安市洪濑镇,地处闽南金三角的晋江东溪经济繁荣带,是福建省商贸及文化古镇、百强镇、工业卫星镇,是大泉州的新兴工贸城镇。全镇面积87平方公里,镇区面积10.2平方公里,人口84000多人,旅外侨亲、港澳台三胞6万多人。

镇区建筑别具一格,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江滨大道边的座座别墅,风格各异,已成为洪濑一大人文景观,绿化、美化后的瑞基广场成为洪濑镇区及邻近居民群众休闲、娱乐、健身的理想场所。

丰富多彩的鸡爪、黑粿、九层粿、等风味中吃更使洪濑声名远播,贻庆、红毛、黑果的鸡爪、卤鸭等风味小吃分别被评为“中华名小吃”、八闽风味小吃、泉州“十佳”名小吃;南北酸菜面等风味,这些都已成为福建美食文化的一大品牌,分店遍布省内外,富有盛名的百年老店(肉棕小)捆扎的肉棕工艺独特,味道不同,风靡海内外。

数百年来,每年农历二月初,春暖花开之际,洪濑镇区五境人民为祈求新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分日举行行香(天香)踩街活动。蜈蚣阁、铁枝阁、雨伞阁、舞龙、南音、吹鼓队、拍胸队、马队、车队、人队等踩街队伍,热闹非凡,场面宏大。装扮成各种历史人物人孩子,惟妙惟肖,引人注目。蜈蚣阁成为洪濑民间文化的一大瑰宝,年年参加泉州市民俗踩街,成为常青节目,并获评比一等奖,中央、省、市各级新闻媒体都曾介绍过。

每当有一些大型民间集体活动时候,是大人的节日,更是那些孩子们的节日!更具特色的是马队了,马上坐的都是七八岁左右的小男孩小女孩,粉雕玉琢,有的扮成耀武扬威的小骑士,有的扮成傲气十足的王公大臣或者打扮成三国演义的英雄或者是水浒传里的好汉,女孩有的妆成红楼梦里的美女,有的妆成昭君出塞呢,只见她身披一袭白绸,头上白纱巾,撑着黄色的凉伞,引得人们羡慕不已,现在又随着时代变化也看到骑在马上的小博士了!还有韩剧大长今主角等等!这些小孩子都骑在马背上,一百多匹马组成声势浩大的马队,伴着鞭炮声,沿街而过。

千年民俗洪濑天香,本身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独具民间特色,尤其洪濑天香整个活动中,全境人们都参与其中,大大增强了全境民众的凝聚力,据说邻里纠纷也往往因共同参加踩街而矛盾冰消瓦解,一年一度的洪濑天香不仅是洪濑盛大的节日,更成为大家连接感情的精神纽带,将继续传承下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