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滨州传统手工技艺

滨州传统手工技艺

滨州传统手工技艺
滨州传统手工技艺

留住手艺

--滨州已失传和面临失传的传统手工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传统的手工技艺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创造力和敬业精神,它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和命脉。

手工技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以手工劳动进行制作的技术与工艺。

手工技艺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它和社会生产、日常生活有紧密的联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为要从事劳作,就得制作工具......,因为要解决"开门七件事"的问题,就得加工粮食、榨油、榨糖、酿造、腌制、制茶、制革......,因为要安居乐业,就得盖房子,就得有泥瓦工、石工、木工......。本质上讲,手工艺是一种创意打扮人们生活的文化,是一种满足人的物质及精神生活需要的造物艺术。

但随着人类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曾经非常熟悉的手艺活已离我们远去。由于观念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传承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研究基础很差,家底不清,特别是在工业化的冲击下,许多珍贵的传统工艺已处于濒危状态,有的已湮没失传......。在我们滨州就存在许许多多的现实例子,如再不采取措施加以抢救,势必将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滨州历史悠久,在农耕经济的基础上,传统手工艺比较发达,为带动当时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村庄以姓定村,又因村里曾经从事某种手工行业,会某种手艺,故取村名为油坊李、勺子徐、簸箕王、篦子张、铁匠魏、豆腐胡、木匠景、白布韩、刀子王、王铁锅、银子刘、打油张......,而如今,曾经的辉煌已经不再,曾经赖以生存的手艺早已失传,大都已空留其名。现在,有些手艺已经渐渐的离我们远去,如不真正采取措施加以抢救,今后恐怕只有在博物馆里可以见到了。博兴县的蓝印花布、彩印花布、柳编箢斗、簸箕,滨城区的彩纸翻花木制水舀子、泥塑,惠民县的圈椅子、制鼓、抒和综、毡靴、葶杆灯笼、洪炉打铁,阳信县的桑皮纸、锡壶、黑陶,还有普遍存在于广大农

村的中式衣服的盘扣等等,这些传统手艺一向主要是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现在有的濒临失传,有的随着老艺人的离世,已经失传。

柳编箢斗和簸箕

上世纪60年代以前,在鲁北地区农村,人们走亲访友、赶集、下地送饭,几乎都挎着或提着一种柳编的箢斗,里面或装有鸡蛋、红糖、米面,或装着采购的各种食材,或装有为下地干活的男人送的饭菜等;箢子上或盖着一块红包袱,或蓝白花包袱,或盖一块饭巾。在粮食收获季节,总能见到晾晒场上妇女们在用簸箕颠动米粮,扬去糠秕和杂质。笸箩用来盛馒头、包子等食品,上面只需盖一条饭巾,就可以防气水和保温,保持食品原来的味道。

柳编箢斗、簸箕、笸箩是庄户人常用器具,博兴县是闻名的柳编之乡,柳编是这里的传统技艺,会编箢斗、簸箕、笸箩的才能算得上柳编高手。而现在,青年人不愿意学柳编,老一代柳编艺人越来越少,而会编箢斗、簸箕、笸箩的艺人几乎很难找到了。2010年夏,笔者配合央视《走遍中国》栏目组拍摄介绍博兴草柳编的专题节目,在博兴县兴福镇采访到了几位柳编老艺人,他们是会编箢斗的魏财章、魏法深和会编簸箕的蔺金臣。编箢斗和簸箕要在阴湿、避光、不透风的地窨子里边进行,由于柳条比较脆,经浸泡软了需要保持潮湿,而潮湿的地窨子才能适合保潮,做出来的筐才结实、易编、有光泽。过去在魏家村和蔺家村家家都有地窨子,而现在有地窨子的少了,多数都已废弃,只有很少几户还在编制箢斗和簸箕。这几年编这些东西不挣钱了,出去打工一天就能挣百儿八十的,比编这挣得钱多,况且编箢斗和簸箕费事,要功夫,一年四季天天要蹲在地窖里,阴冷潮湿,很容易患上骨关节病。年轻人不愿意干这活,那些还在坚持这些手艺的人,用当地人的话来讲也都是"有了年纪的"人了。这些编制技艺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总得有人传下去,老艺人们说:"要不是想把祖辈的手艺留下来,恐怕也早就放弃了,只要把手艺留住,就不怕没有吃饭的本事。"杼和综

魏集镇周家村制作杼(音zhù)和综(音zèng)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明成化年间(1465至1487年)周姓始祖,于河北省枣强县迁居至此。其中一人会制作杼和综,大家都跟他学。

开始制作杼和综的目的是满足自家织布用,后来是为了用来销售,1953年达到鼎盛,村里共有120户人家,其中80-90户在制作杼和综,故有杼综周之称。

杼是织机上保证布匹的宽度和密度的部件。综是织布机上使经线交错上下分开,以便使梭子通过的装置。

杼和综的制作有60多道工序,制作非常繁琐。选料非常讲究,它以四川省出产的成熟的大毛竹为佳。

杼的制作工序:杼由篾子和架杆两部分组成。

篾子的制作工序:取晒干的毛竹一根,截成10-40公分的段;用刀子将截好的段劈成3-4公分宽的批子,用小刀取竹竿的外皮,厚约1公分;刮篾子,在刀床上,固定好单刃刀,压好垫子,将篾子两面刮,先去瓤后去皮,刮光滑;把两个月牙形的刀固定在专用器具上,将刮好的篾子在上面做成宽度一样的篾子;折篾子,用折板子将篾子折成长度10公分的段;油炸篾子,将折好的篾子,放在烧开的油锅里炸,炸到发深黄为佳,油炸的目的是增加篾子的韧性和光滑程度;将篾子取出后,要放在麦糠里搓去油。

架杆的制作工序:将毛竹杆截成57-62公分的段;用刀子劈成宽7公分的批子,4根为一副;用小刀打磨光滑。

成货:将架杆固定在杼床上,一边两根;用两根纯棉线将篾子固定在架杆上,一边一根线,线的粗细根据所需杼的篾子的稀密来定。固定时,线的扣朝一个方向系反扣,一个篾子一根线,单杼用篾子1000-1500根。

综的制作工序:

综板子的制作:同架杆的制作相同。用尼龙线,将综板子固定,用反扣将线系好。一副综共两扇,一扇500头。

杼和综的制作有60多道工序,制作非常繁琐,技术性强,纯手工,经济效益低;受现代机器织布的影响,人们对传统老粗布需求减少,市场萎缩,杼和综的制作也日趋萎缩,现在只有一两户人家在制作,濒临失传。

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制作技艺在滨州、博兴一带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门融生活与艺术于一体的技艺,色彩主要运用蓝白二色,具有清新明快、纯真朴素、自然和谐、典雅大方的艺术特点。

蓝印花布是民间盛行的一种布料,也是一种传统手工艺品,曾经是农村男女青年结婚时,缝制嫁妆的面料和包裹嫁妆的必用物品。此外,旧时蓝印花布还是一种小康生活的象征。

蓝印花布是把镂空花版铺在白布上,用"抹子"把防染浆刮入花纹空隙漏印于布面,干后浸染靛蓝,晾干后刮去防染浆粉,显现出蓝白花纹。染成的花布蓝白二色,色彩深沉明快,图案朴实典雅,具有浓厚的乡土味。

按用途,蓝印花布可分为通用花布和专用花布。

蓝印花布的花纹、图案多种多样:有植物类、动物类、器物类、几何图案,还有吉祥文字福、寿、双喜、长命富贵等等。

蓝印花布制作技艺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间技术,技艺十分独特,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其花布图案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情,柔切、自然、清新、美观、秀气典雅,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有极高的工艺价值、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

目前,博兴县北关村的耿氏家族还保留着这一传统技艺,还制作一些蓝印花布作品,但已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染坊了,传承了千百年的蓝印花布面临困境,因此急需加以保护。

葶杆灯笼

2006年春天,我们到惠民县赶火把李庙会,刚一进村就被挂在一户庭院门前的两盏大灯笼吸引住了,一盏是比较常见的大型宫灯,另一盏却非常罕见,仔细看原来是用高粱葶杆编制而成,灯笼是把一根根葶杆,用古建筑飞檐榫卯结构的方法扣在一起,一层层叠加在一起组成,结构非常复杂又古朴典雅,我们想象不知是哪位对古建筑有研究的人士的作品。从庙会回来后,经多方打听得知原来是一位农村的老人制作的。

2008年,省文博会滨州展台设计为一处仿古建筑,需要几盏宫灯,我们推荐了这种葶杆编制的灯笼。为了定制这种灯笼,我们来到了惠民县皂户李乡王刘庄,见到了这位仰慕已久的老人。老人名叫王振常,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村老汉,已经八十岁了,身体消瘦,光着膀子,手拿一把破蒲扇,不时地用搭在肩上的旧毛巾擦着汗,叫人很难把他和那位宫灯制作人联系起来,可偏偏就是他制作的。老人的家里房梁上挂着几盏葶杆灯笼,几面墙上挂满了他用高粱杆和玉米皮制作的各种花花绿绿的工艺品,琳琅满目,十分惹人喜爱。老人拿出几块高粱杆,用刀分别在上边切了几道口,扣在一起,像变戏法一样组成了一个榫卯结构的组块,他讲就是用无数块这样长短不同的组块装配成灯笼、佛龛或者各种工艺品。而这个就是以前农村用高粱杆来编制"蝈蝈笼"的技艺,已不知流传几百年了,老人用他的智慧和一双巧手,把编"蝈蝈笼"的技艺发展成为编制灯笼的技艺。

在那届省文博会上,滨州展台非常壮观,在仿古建筑的木质大梁上悬挂着五盏大型宫灯,地面是由棋盘灯箱、大型棋子组成的"滨州一盘棋",配上我们滨州各种各样的民间工艺品和大型雕塑"冬枣娃娃",再加上古装女子乐队的民乐歌舞表演,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驻足观看欣赏,在几乎是清一色的现代设计展台中,滨州展台独树一帜,别具特色,获得了一致好评。

2009年的火把李庙会上,又见到了王振常老人,他正把自己的许多作品展示给赶会的人们,我还为他拍了几张照片。那年秋天,为了筹备"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滨州民间艺术绝活展演"活动,笔者邀请老人来展示他的绝活,却得到老人已经过世的消息。虽然老人的儿子来参加了活动,也只是带来老人的作品做了展示,并没有把老人的技艺传承下来。老人走了,他的绝活也跟着走了。

毡靴

毡靴是鲁北一带独特的制造工艺,是惠民县桑落墅镇总寺庙村老艺人张万才传授的。清朝光绪年间,张万才家境贫困,先到东北,后到俄罗斯谋生,学习了这门手艺,清朝末年回家后开家庭作坊。

毡靴是用纯羊毛加工制做而成的,不但结实而且能御寒保暖,是冬季抵御寒冬的佳品。

笔者儿时在家乡青岛也曾穿过这样的毡靴,鞋底上还要缝上羊皮,既暖和又结实,现在想来,不知是否是这里制作的。

毡靴制做工艺复杂,需九道工序:

第一道工序:弹羊毛;第二道工序:续毡子;第三道工序:蹬毡子;第四道工序:打胎子;第五道工序:煮靴子;第六道工序:打旋;第七道工序:搓靴;第八道工序:烤靴;第九道工序:定型。

毡靴生产从清末民初到上世纪80年代,一直是桑落墅镇的特色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毡靴也似乎完成它的历史使命,被人们束之高阁。

苇编灯笼

在惠民的何坊乡,现在还有手艺人扎制传统的苇子蔑纸糊灯笼。

选料:在秋天苇子黄的时候,将割下的苇子剥去叶鞘,露出茎秆,切成半米和一米两种规格的小段,所选的苇子有不能太粗也不能很细,更不能有发霉的霉点和虫眼。

破蔑:一个铁陀塑出一个尖来,越往下越宽,中间有刻好的几个槽,把裁好的苇子顺着尖往下一按,苇子就自然顺槽分出几股苇篾。破好的苇子要浸泡在水里一段时间,待到苇篾泡的柔软的时候,这才可以扎灯笼皮。

扎灯皮:14根苇蔑在艺人的手里上下翻转跳跃,一会儿的功夫灯笼口就扎好了,套上稍短些的灯笼腰,再开始编灯笼的"小肚子"。原本散着的长长的苇蔑,眼看着在艺人的手中奇妙地变成了菱形的小格子,几分钟之内一个灯笼就成型了。

整形:出型的灯笼还要在特制的楦子上"整形",将灯笼雏形套在上面,把灯笼的上口调成适当的大小,把中间的苇篾拨到适当的位置,然后再取下依照上面的规格编灯笼的下口,这样保证了扎的灯笼大小一致。

糊纸装饰:编好苇子蔑,就要糊玻璃纸了。透明的玻璃纸上用广告色画上花鸟的图案或者写个红红的"喜"字,再加上几笔抽象画做点缀,透明的玻璃纸经过巧手的描摹涂绘,透出了欢乐和喜庆。晾干了的玻璃纸在苇子蔑中间一卷一

缠,两头再用桃红色的彩纸一包,一个喜气洋洋的灯笼就做好了。透明的玻璃纸透出了苇子蔑规整的菱形图案,和花草文字一映衬,显得丰富了起来。

做个灯笼架,插上支红蜡烛,传统的手扎灯笼在黑夜里照亮拿着它的孩子的脸。春节前后,在集市上就能看到数百只灯笼皮穿在麻绳里拴在一个长长的棍子上,形成一个灯笼环,由手艺人扛着叫卖。巨大的灯笼环和争相购买的人群形成了集市上一道特殊的风景。

黑陶

黑陶,黑中透莹,望之如金,坚实凝重;叩之如馨,给人以"乌金墨玉"之感,"金山丽水,玉出昆岗","如铁之质似玉之润"......,文人墨客的词赋,可以使人想见黑陶的艺术魅力。

坚硬细腻,胎壁薄如蛋壳,漆黑光亮,更多从生活实用出发,设计新颖巧妙,讲求实效,且更具美感。

阳信县流坡坞镇的黑陶选用来自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泥土,深层的泥土土质特别细腻,无沙且粘性大,而且富含多种矿物元素,在烧制中能产生纯黑均匀质感,适合于黑陶制做。

泥土取出后经晾干,后用纱布过滤制成泥坯,经过手工拉坯造型后,用贝壳反复压光,直到陶坯表面密度增加,光滑如镜。再以特制的雕刻工具运用线雕、浅雕、深雕、镂空等技法,手工雕刻出绚丽神秘的图案。然后给黑陶作品安装耳、环、鼻、腿等配件。

黑陶表面所呈现纯静的黑色,是以独特的无釉无彩碳化窑变的古老工艺烧制而成的。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有意让烟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出窑后就是浑然天成,不再做任何处理,其外观效果黑如漆、亮如镜。

多年来,阳信县黑陶的制作在民间一直承袭仿制,其制作场所多为原始家庭作坊,规模小、设备旧、产量低而难以形成系列,而制作黑陶的艺人年事已高,现在没有传承人,这一民间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制鼓

提起惠民县的踩鼓,人们都知道魏集镇的踩鼓刘村和淄角镇的踩鼓宋村,两个村以姓定村,又因会踩鼓手艺,故取村名为踩鼓刘、踩鼓宋。用村子里老艺人的话说,他们的鼓声响遍了全世界,这两个村子也因为鼓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

据踩鼓刘村的踩鼓艺人刘洪亭回忆,过去的时候,每年一进入腊月,他们一家人就老小齐上阵,在赶制春节的订单。刘家祖辈就以制鼓为生,制鼓不仅是一门手艺,还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

皮鼓踩制是一项工艺非常繁琐的过程,老艺人依然沿袭着古时做鼓的手工艺技术和家庭式的作坊,踩鼓时,全家人齐上阵,分工明确。无论是做一面直径两米的大抬鼓,还是一面二十几厘米的小书鼓,它的用料和工艺都非常讲究。鼓腔的木料,采用槐木和桑木作原料,加工成鼓腔板后放在炉子里烤干。鼓面的皮子,主要采用鲁北黄牛的新鲜生牛皮,泡在水里24小时后,再将皮上的余肉和毛刮掉,剪裁成样,这样的生牛皮不但没有腥味,而且韧性好,经久耐用。做鼓的工序同样复杂:从画鼓腔样到拼接鼓身,从刨平鼓腔口到蒙鼓皮,从安好踩鼓架到踩鼓,每道工艺都要精雕细刻,每道工序都得精益求精。踩鼓这道工序不仅重要,而且格外有趣,人站在鼓面上反复地用脚踩,使鼓皮松弛,然后勒紧皮子,接着继续踩,反复数次,直到鼓面绷紧为止。这样做出来的鼓音质清脆、洪亮,带有金属的感觉。

明末清初至"文革"前,这两个村的踩鼓非常兴盛,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也随之改变,以往盛行于广大农村的秧歌等民间娱乐形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加之踩鼓是一件苦差事,工艺繁琐,劳动强度大,却经济利润薄弱,所以也逐渐地被人们所丢抛。随着时间流逝,老艺人都将逐渐老去,现在村子里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再学习这门手艺,因此使得"踩鼓"这一中华民族特有的民间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很难想象,当村里没有人踩鼓了,这"踩鼓刘""踩鼓宋"也就空有其名了。

圈椅子

惠民县六甲杨村圈椅子制作约有300年的历史。当初,杨姓的祖先从河北省枣强迁到这里,那时黄河发大水,人们没有饭吃,天天挨饿。为了生存,大家跟一位会制作圈椅子的人学做圈椅子,用来卖钱解决温饱。上世纪70年代

末,这个有140户人家的村子,家家户户都在做,每天就能出100多只成品椅子,产品销往天津、北京、济南、济阳和周边各县。

制作工艺、过程:圈椅子制作由椅圈和底座附件(包括椅腿)组成。

制椅圈的工序首先是选料,圈椅子制作选料特别讲究,它以韧性好的绵柳木为佳,椅圈分生圈和熟圈,选粗细、长度适宜的独根绵柳木,用大锅蒸50分钟,以增加韧性;蒸好后,用杠子、木叉等工具将其慢慢弯成近圆形,两端用绳子拢住,放置10天,去掉绳子;用斧头砍出扶手,再上锅蒸2个小时;取出后,压出扶手后面的弯;用刨子刨好,并用凿子在底部凿上眼,即成熟圈。

制作底座的工序椅腿的制作,首先将木头用锯解成一定尺寸的木条,上锅蒸50分钟,取出后,在模具上压成形,两头用绳子拢好,弯10天;解开绳子,用凿子凿上眼。

附件的制作工序靠背的制作:首先用锯将木头解成长一定尺寸的木板,用刨子刨平,上锅蒸1个小时;取出后,用手弯成月牙形,放在太阳下晒1-2

天,用大刻刀刻出边,用小刻刀刻出图案花饰,图案有平刻和透刻,上边是桃形图案,代表福寿,中间的图案是鹿,下边的图案象山,喻意"福寿呈祥"。牙子的制作:选长尺寸合适的木片,用刀子刻出花边。

由于制作圈椅子工艺复杂,纯手工,制作起来慢,加上现代家俱的冲击,现在制作圈椅子的只剩下一家,40岁以下的年轻人基本不会作了。

锡壶

阳信锡壶等锡器制作历史悠久,商店镇桑北陈村70多岁的魏振山是锡壶制作的第三代传人。

上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魏家已发展为远近闻名的家庭式锡器制作小作坊了,也树立了自己的品牌--"顺盛祥"。同时,第二代和第三代传人也都成为锡器制作高手。

魏家人技术精湛,人又和善,所打造的锡制工艺品和他的名气逐渐远近闻名。但他们从不自满骄傲,认真地做好每一把壶。除了打制锡壶外,他们还为

紫砂壶镶嵌锡嘴,在紫砂壶的壶嘴底部镶嵌上虎嘴、狮嘴、青蛙嘴等图样的锡器装饰,精巧别致,别具一格。

他们做锡壶的方法古朴、简陋,显得笨拙,但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肉眼"掌握火候",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和体验。具体来说,是先在放在炉火盛旺的炉子上砂锅里将锡化成锡水,再将锡水倒入早已准备好的两块老青砖的夹缝里(夹缝的厚薄视要求,运用粗细不等的石棉线做隔离),冷却后做成锡片,然后根据所作物品大小形状,在锡片上剪出样子,将样子经过锤锤打打弯曲折叠,做出外形。再一步是用烙铁将接缝仔细烙好,再做抛光处理,刻上各种人物、花鸟走兽或是书法图案。

近几年,没有生活后顾之忧的魏振山"重操旧业",又拾起锡器制作的活路来。不过,他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不让魏家几代人的锡壶制作手艺失传;前来买锡壶的,也不是为了使用,也是为了品赏优秀的传统文化,当做收藏品来收藏。魏振山现在能做出100多种样式的作品,他的作品被一些从事古董生意的人销往北京、天津、济南、东营、滨州等众多大城市,有的还远销韩国、德国。

现在,魏振山老人依然坚持锡壶制作,虽然人老眼花,形单人只,但他还依然坚持,也希望有人从他手中接过这项手艺,流传下去。

手艺是永恒的。人类离不开手艺,即使是在现代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当代中国,像锄铲斧凿、白酒黄酒、紫砂青瓷、刺绣织锦、柳编竹编、泥塑玉雕等手工制品仍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广为应用。有些工艺,是现代技术所未能替代的。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展,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回归乡土、回归自然日益成为人们普遍性的追求,手艺和手工制品必将越来越被大众所喜好,也就是说,传统手工技艺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而且具有现实的日用价值、艺术价值、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

可惜的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似乎永远面临的是两难的境地:传统技艺的保护,传统手工艺人的生存。"传统"两个字代表的时间和心力,无法用机械化大批量生产创造的精致和独一无二,但如果没有等量等值的回报,没有长远性、建

设性的发展方式,没有足够健康、成熟的体系去维护,很容易失去其核心价值。

保护手艺、传承手艺、与手艺同行,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国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当代中国人的历史责任。

传承手工技艺

安阳县苏奇灯笼画 苏海亮被评为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苏奇灯笼画2009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画种被中国民协列为中国木版画制。 一个个长方形的灯笼,用高粱细杆或铁丝扎起,糊着透亮的白纸,纸上画着五彩的图画:有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七仙女下凡为人妻;有老包怒铡陈世美,穆桂英挂帅出征,花木兰替父充军;有喜鹊喳喳闹枝头,鲤鱼嬉戏水中游,龙虎相斗精神抖;有牡丹花开闹嚷嚷,梅花雪中飘暗香,菊花月季争芬芳……飞禽走兽,虫草花鸟,神话传说,英雄故事,应有尽有,令人赏心悦目。孩子们穿红挂绿,聚在街头巷尾,比试着灯笼,笑唱着儿歌: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这些古朴大方的灯笼,在元宵佳节的夜里,给乡村的孩子们带来了无尽的乐趣。 这些流行于安阳县东半部的灯笼,是苏奇村苏海亮家祖传五代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种。 平顶山汝瓷 汝瓷,为宋代汝窑烧制的青瓷统称。汝窑创烧于北宋晚期,为宫廷御用瓷器。金灭北宋后,汝窑也随之消亡。其开窑时间前后只有二十年,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亦不多,在南宋时,汝瓷已经非常稀有。现今存世的汝瓷,一般认为有65件,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21件,北京故宫博

物院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戴维基金会(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7件,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约10件。 开封汴绣 汴绣历史悠久,素有“国宝”之称。它以绣工精致,针法细密,图案严谨,格调高雅,色彩秀丽而著称,早在宋代就已驰名全国。汴绣是中国著名绣种之一,它以绣制中国名古画著称于世,绣品古朴、典型、细腻。目前,以绣制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代表作。 汴绣在北宋时期己与书画结合,有书法、山水、花鸟、楼阁、人物等题材;汴绣继承了宋代闺绣画的优秀传统,尤其善于绣制古代名作、历史长卷作品。 开封北宋官瓷烧制技艺 北宋官瓷。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乃宋徽宗因不满于当时现有贡御瓷器的瑕疵,引入汝瓷制作精华,在东京汴梁,即今河南开封,按照自己的设计、亲自指挥烧制和创制的巅峰之瓷,其不仅是汉族陶瓷史上唯

中国民间工艺的生存现状与发展

中国民间工艺的生存现状与发展 民间艺术根植于本乡本土,来源于劳动与生活,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繁衍生息的脉络,在长期的创作、积累、传承、演变的过程中形成。民间艺术是人类社会丰富多彩和无比珍贵的遗产。如何妥善地保护和开发民间艺术资源,是当前摆在整个人类面前重大而又迫在眉睫的课题之一。 中国民间工艺对我国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为繁荣和发展中国文化,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我国的整体文化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的文艺百花园中,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奇葩”,已深深扎入人们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情感,它与人民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品种之众多,艺术之独特,内涵之丰富,在海内外影响很大。近年来,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不断加强品牌意识,在创新中求发展,为我国赢得殊荣。这为丰富中国的文化内涵,提升中国的整体文化形象,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保护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传承中国民间传统工艺,就是保护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文化建设,意义深远。 2、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扩大中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中国的海外形象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文化底蕴十分丰厚,备受海内外有识之士的喜爱,影响极为广泛。目前正处于辉煌时期的寿山石雕,从雍正时期乘船出海,远销日本、东南亚各国,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批量化、企业化生产,随着产值规模的不断扩大,身价也节节攀升,至如今其巨大的价值潜力已不可估量,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这对扩大中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中国的海外形象,可以说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3、为消化剩余劳动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政府各项扶持政策的影响下,目前的传统工艺有了回春的迹象,订单也渐渐多了起来,由于它们“小作坊”、“手工型”、“密集型”的特点,一些过去从厂里出去的老艺人开始回到这个行业,或自己生产,或开店经销,他们的回头带动了一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一些就业机会。 中国传统工艺的生存与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 1、立法滞后,民间艺术资源管理乏力。 由于至今对民间艺术还没有一个较为全面、有效的保护法,民间艺术保护工作无章可循。一些地方的领导决策失误,一些大师级的珍品被陆续卖掉;一些集成资料丢失、霉烂,或被当作废纸卖了;某些部门随意将工艺美术品集团化,流水作业化,传统特色减弱,个人风格淡化,导致一些地方民间工艺质量与数量严重滑坡。一些团体和个人的文化资源保护意识淡薄,有的人甚至见利忘义,进行不正当开发,对民间艺术资源起了破坏作用。一些以次充好的产品破坏了真正优秀的民间艺术的声誉;一些“滥竽充数”式的表演也使得许多很有价值的民俗文化财富自然贬值;一些封建迷信活动打着民俗文化的旗号,不仅不能弘扬反而腐蚀、破坏了民族文化传统。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加强文化资源保护的宣传,更为急需的是要制定法律,完善有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 2、管理主体不明确,难以协调和形成合力保护民间艺术。 文化、二轻、旅游、园林、宗教、公安、商业等行政管理部门和民间文艺家协会及一些科技机构,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但是由于管理主体不明确,难以有效地协调各方形成整体合力,共同解决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部门对民俗文化产业规模、从业人员、投入产出以及不同类型民间文化的经济运作方式和效益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估,当然更谈不上有计划、有步骤、有保护地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2、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市场经济的矛盾。 传统的民间工艺的存在与发展有其特定的时代环境,由于传统的民间手工艺随着现代物质生活的改变与市场经济的冲击,必然导致部分民间传统艺术的萎缩甚至消亡。传统手工艺与现

[其他论文文档]浅谈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动画中传承的路径

浅谈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动画中传承的路径 一、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动画中的表现手法 传统的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养料,是创作者仪式上的光照。尤其是在高等院校的教学和艺术创作实践中,在中国特定的地域中,作为中国当代动画创作必须融入传统民间艺术的元素才有生命力。才能再创如《大闹天宫》一样的辉煌。传统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针对学院派艺术、文人艺术的概念提出来的。广义上说,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通俗艺术,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姊妹艺术形式;狭义上说,民间艺术指的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各种表现形式。 动画创作:动画创作的概念不能用简单的定义就可以很准确地表达出来的,是从动画创作的过程中体验出来的。动画创作可以将其分为两个方面来解释这个概念。广义上讲,动画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动画片,动画是一种综合艺术,它是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得出动画创作就是对动画这门综合艺术的创作过程的总称。狭义上来说,动画创作是本科高等院校动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1)现代动画技术可以成为传承传统艺术的基础表现手法,为传统艺术穿上时代的美衣,探寻一条新的发展道路。(2)现代动画通过对传统艺术素材的适度借鉴及应用,展现出地域性的手法。扩展现代动画的创作思路。 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 动画艺术作品能够创造精神的关键就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相当于我们身体的血液,我们东方文化是中华千年文化的精化,是中华民族的传承。《花木兰》是美国迪士尼创作的非常成功的一部作品,而剧本创作至人物设计、场景设计、音乐设计是改编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花木兰以及人物设计。场景设计是满满的中国古代人物、服装、美妆、建筑元素。背景音乐设计也有许多中国京剧元素的运用。而这部充斥着中国文化的成功动画作品是由美国创作的。这体现出了两点:一是中国文化魅力无穷,东方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多国家来了解,并以此为动画创作的源泉。二是我们对东方文化的认识与理解的兴趣还没有觉醒。随着《大圣归来》在萤屏上的出现,中国人对动画发展的希望蠢蠢欲动,又给中国动画创作者与观众注入了新的动力。 1.吉祥、和谐的思想文化精髓 中和源于儒家主要指:和谐、合作、仁慈多种含义。中庸之道是中和之美的核心思想的源泉,运用含蓄的语言装饰不爱直白。中国传统动画发乎情,止呼礼及以和为贵的艺术理念,从某方面阻障了中国传统动画狂放的艺术气质,但这也形成了独有的意义含蓄美,中国严谨的谦虚精神和现代的奔放精神,也是中国传统观念与现代理念的中和,验证了传统美学对传统民族艺术创作的影响。吉祥文化承载着吉祥如意的含义是一种典型的象征性题材。吉祥文化的体现形成繁多,内容多样,表现的手法多种多样。吉祥文化的观念体现在节日、吉祥图案、服饰、礼仪、饮食。所有这些吉祥物品是吉祥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清代吉祥国家已经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程度,但在众多的吉祥文化中不免会有一些落后的迷信成分在。在现代社会人们依旧继续在传承及应用着吉祥文化,以吉祥元素的形式体现在人们面前。对吉祥文化的含意,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着新的认识和理解。

浅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中华各族人民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注重色、香、味、意、形的中国菜特点;在与外域的友好交流中不断丰富着自己的饮食文化,并深深影响着东亚地区的饮食文化。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在人们对吃的孜孜追求的几千年里,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中国也获得了“烹饪王国”的美誉,成为世界三大美食国之一。 一、先秦时期四大菜系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南北两地各自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差异渐显,北方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南方,占有“鱼米之乡”的楚人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再与南夷特色相结合,形成了苏菜的雏形。 而在西部,李冰治水后的“天府之国”吸引了大量移民,与古蜀国的饮食习俗相结合,形成了川菜的雏形。相比之下,粤菜的出现相对较晚,汉高祖被册封为越南王时,利用珠江三角洲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可供食用的动植物品种繁多,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的优势,建立了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饮食比较发达,使“飞、潜、动、植”皆为佳肴,并流传至今,形兼收并蓄的饮食风尚,产生了粤菜。 二、秦汉的饮食文化——传统饮食文化形成时期 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整个中华民族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态势,此间我们与外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引进了繁多的食物品种。张骞出使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引进了石榴、葡萄、胡桃、西瓜等水果,黄瓜、菠菜、胡萝卜、芹菜、扁豆、大葱等蔬菜,丰富了我们的饮食文化。 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豆腐也在此时被端上饭桌,据史料《本草纲目》的记载是刘姓嫡亲淮南王刘安首创。另外,我现在常用的酱油、豉、醋等都是这个时期产生的,东汉的豆豉应经开始大量产生,人工酿造的食醋也是在汉代产生的,当时称为“酢”。酱油则称之为清酱。 餐饮礼仪也随之建立起来了,比如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吃饭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行瞻债物的碟子交给旁边伺侯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品尝美食是很享受的一件事,所以很多繁文缛节在当今社会已经不讲究了。 三、传统饮食文化的高峰——唐宋 作为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饮食文化在发达繁荣,兼容并包的唐宋自然也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发展起来,达到一个高峰。 唐代,麦、稻的地位逐渐上升。唐初期,麦作为一种主粮是比较奢侈的,且被认为是“杂种”。唐代中期以后,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饼食的普及,对麦作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唐德宗建中元年实行的“两税法”已明确将麦作为征收的对象,麦取得了与粟并驾齐驱的地位。宋代的主粮跟唐代大同小异,只是稻子变得越发重要,最终取得了现代作为中国主要谷物的地位。 过分讲究饮食的现象也尤唐为甚,菜肴分高、中、低三个档次。高档为宫廷宴用菜,最有名的要数烧尾宴了,烧尾宴是指士人刚做官或做官得到升迁,为应付亲朋同僚祝贺,必须请一顿饭。尚书令左仆射韦巨源在家设“烧尾”宴请唐中

传统手工艺传承人采访实录

9月26下午,我们走访了家住山东省菏泽市牡丹桥李村的中国传统手工艺面塑传人李双虎老师。李双虎,山东省面塑艺术学会面塑工艺师,菏泽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菏泽市牡丹区面塑协会理事。1966年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马岭镇桥李村的面塑世家,外祖父李俊兴是建国前后国内外著名的面塑老艺人,李俊兴擅捏“文官风雅”,李俊福则擅塑“武将雄姿”,被誉为“文武二李”。他们曾多次随团出国访问献艺,受到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舅父李芳清乃中国面塑艺术家协会主席、面塑大师,多次荣获国家级民间工艺大奖,199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其“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李双虎自幼跟随舅父学习面塑,深得大师真传,从艺20多年来,认真刻苦,不断创新,技艺不断提高,其风格独树一枝。 李老师为人很热情,我们去他家的时候亲自出门迎接,到家里坐下后热情的招待我们。李老师家里比较简陋,传统的农家小院,院子里还种着一些冬瓜,爬在院子的上空,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宽敞的房子,排列有序家具。走进家门,矮矮的房子,屋里甚至有点阴暗,几个座椅,一张方形桌子,算是用来招待客人的吧,同时又是他的工作台,上面还放着他制作作品的材料和未完成的作品,花花绿绿的,他笑着对我们说“有点乱,这是为文博会准备的”墙上挂着李老师去参加一些活动是的一些照片和参加博览会的一些参展证。 李老师把他的作品拿出来给我们看,其中“有岳母刺字”、“八仙过海”、“关公”还有巾帼女英雄“穆桂英”。各个人物都栩栩如生,颜色鲜明,十分逼真,创造的环境山水、树木齐全每个作品甚至可以

看到每个人物的每个头发、脸上的皱纹,足见李老师技艺的精湛。李老师在给我介绍他的作品的时候神采飞扬,总是时不时的露出那种自豪的微笑,看得出来他对自己的作品还是很骄傲的,并且把它们都当做自己的宝贝。

1、继承和发扬中国美术优秀传统

《继承发扬中国美术优秀传统》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初中九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学情分析】 学生为九年级的孩子,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有过较多的探究学习的经验,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处在关键期。 【教学目标】 1、与技能:了解我国与西方优秀建筑·雕塑·绘画的艺术风格,从而更好地了解中 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运用语言阐述自己对中国优秀民族艺术 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西不同风格形式美感的体验,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 美术欣赏能力,加深对美术艺术的理解,更加热爱祖国,了解自己民族的博大精 深,树立民族自豪感,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 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风格及审美特征。 【教学难点】中外美术作品的形式艺术风格的对比,初步理解传统与多元并存的关系。【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课件 2.学具:相关资料教材 【教学方法】 学法:、观察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教法:启发法演示法观察法情景创设法启发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美术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传统。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美术的艺术传统,那么我国都有那些优秀艺术传统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继承和发扬中国美术优秀传统》二、讲授新课: (一)、一、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造物传统: 万多年前就发明了陶器,而且根据当时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创造了既方便使用,造型和装饰又很美观的各种类型的陶器,奠定了中国古代实用器物。如后来的青铜器、漆器、瓷器等的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优秀传统。 1、舞蹈人物彩陶盆(新石器时代) 在一万多年前就发明了陶器。你了解它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吗? 盆内注水后,舞者身资姿倒映水中,构成了池畔欢舞的场面。这种装饰生动地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一个侧面。 2、莲鹤方壶(春秋) 此壶为青铜盛酒器,祭祀时为礼器。 壶体上下各种装饰造成异常瑰丽的视觉效果。壶盖上开放的莲花和展翅欲飞的立鹤越发显得轻盈舒展。 3、鸟形鼓架(战国) 以卧虎为底座、虎背上各立一只鸣凤、一面大鼓用绳悬于凤冠之上。鼓架通体黑

浅谈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

浅谈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 摘要:传统手工艺在人类代代相传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手工文化,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工业文明、科技进步带来了传统手工艺的日趋式微,但是作为一种活态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是有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 传统手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手工艺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心手相连的艺术,体现了人类在生活中对自然发现与利用的聪明才智。每一种手工艺的产生与发展,乃至消亡都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紧密相关。在工业、电子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众多民间手工技艺的生存状态亟待保护与传承。 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首先是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在此过程中人的作用至关重要。其次是对传统手工技艺中包含的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是历经了无数劳动者的磨炼之后的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守住传统文化,才能守住民族之根,才能无愧于祖先和子孙。 1、传统手工艺与传承人 传统民间手工技艺掌握在手工制造者手中,他们是手工文化的创作者,然而辉煌的手工艺术历史并不曾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农耕社会的手工技艺五花八门,手艺人层出不穷,这是当时社会对手工艺品和手艺人的需求。从事手艺的人员因为技艺的娴熟和辛劳也能获得乡野四邻的重视,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这些对农民而言是值得羡慕的事情。千般技能在辛劳勤奋与智慧中代代相传,但靠手艺谋生活始终是手艺人从艺的最基本的想法。所以在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中,要关注手工艺人的生活状况,当手中技艺能够为艺人和家人带来生活的保障时,才可能有人从事手工技艺劳动。 传统手工技艺与社会的发展阶段相关联,在现代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手工技艺艰难固守自己的阵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传统手工文化情感的逐渐淡漠,手工制作的物品和它的制作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不能充分体现手工艺者的价值。传统手工技艺与传统手工艺品与飞速变化的社会之间的距离愈来愈远。然而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一度被遗弃的宝贵资源又被再次关注,这是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不断提高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传统手工艺给现代人类更多的启示,对于陶冶民众的思想情操、丰富民众的艺术文化修养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面对日趋式微的众多民间艺术及其制作工艺,需要我们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进行保护。 2、传统手工艺传承人保护 2.1 传承人保护 传统民间手工技艺的传承依靠口传心授师徒相承,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最关键因素,传承人所掌握的技能中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需要传承人的积极参与。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由谁来“传”?又由谁来“承”?传人逐渐在老去,而现代日新月异的工业文明和日益膨胀的物质生活将“承”推向了一个尴尬、艰难的困境之中。假如说手工制作让手工制作者生活富裕,并且有着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那“承”艺将是一件相对容易实现的事情。可是令人遗憾的是,今天真正的手工艺人依然没有生活富裕,也没有获

贵州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贵州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贵州民间工艺长期处于自发封闭的生产状态,一直不被人重视。改革开放后,民间工艺品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身价日益提高,尤以年代久远的民族服饰最为商家青睐,被大量收藏或收购。正当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还是一片空白的时候,已经有外国人不远千里来到贵州,收购了大量的民族服饰,精美的手工艺品。这种并不正常的商业行为使得大量优秀的民间工艺品散落于境内外,其中以民族服饰及刺绣、染绘工艺类的流失最为严重,而这种状况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警觉。 【关键词】地域性;异化倾向;蜕变与保护 蜡染、银饰、刺绣、挑花、织锦、牙舟陶瓷、萧笛无疑是贵州民间艺术价值最高、表现力最强的作品,同时也是贵州民间艺术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艺术精品。然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化的进程严重的冲击着这些民间工艺品。经济社会中,民间工艺的商品属性进一步增强。在城市的工艺品店,离开乡土的工艺品被肢解成无数碎片,也背离原初的文化意义,仅仅成为一个可观赏的饰物。最为典型的是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本与服装浑然一体的银饰、刺绣、编织等已脱离了服装本生,被化整为零,分割成无数的片段,装进镜框,挂在墙上。贵州地处西部,尽管由于地理、历史、经济等因素,传统文化所遭受的冲击相对较弱,但民间艺术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许多的问题与挑战,形式

不容乐观。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重新审视和关注传统文化形态之一的民间艺术,认识其价值和地位,对贵州民间工艺的现状和走向,作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寻求传承与发展之间的平衡点,使之步入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正是当前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一、贵州民间工艺的审美特征 稚拙、质朴并充满夸张相像的艺术风格,丰富的社会功能作用,同时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构成了其基本特征。 质朴在某种意义上隐含着粗糙的意思。由于使用的材料和制作工具等条件的制约,确实存在着材料的粗糙和手工制作的粗糙,这恰好也是民间工艺的特征之一,粗糙只是表象特征,质朴才是内心感受。贵州平塘牙舟陶就其制作工艺来讲难免粗放和简单,从制作过程来看,在塑造形象时,确实不够精致准确,线条也不那么流畅,釉色斑驳,成品上常沾有泥土甚至手指的印痕。然而正是这些看似粗糙的工艺,恰好体现了手工制作的温暖,表现出生活本色,甚至成为一种风格。质朴也意味着简洁,简洁就是一种概括,省去不必要的细节,突出重点,注重特征。贵州土陶一般造型简略,注重形体,少装饰纹样,非常单纯,而造型本身也很简洁,同样给人也美感! 想象与夸张,把平凡的事物加以渲染强调,赋予美好的愿望以满足审美心理的需求,这正是贵州民间艺术所具备的特质。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的传统风味与特产(二)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的传统风味与特产(二) (总分:77.5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47,分数:23.50) 1.下列菜肴中不属于鲁系名菜的是( )。 A.清蒸加吉鱼、德州扒鸡、蟹黄鱼翅 B.葱烧海参、奶汤核桃肉、清汤燕菜 C.三蛇龙虎会、清炖狮子头、黄山炖鸽 D.糖醋黄河鲤鱼、蟹黄鱼翅、九转大肠 (分数:0.50) A. B. C. √ D. 解析:[解析] 鲁菜 [解析] 鲁系名菜有:葱烧海参、奶汤核桃肉、糖醋黄河鲤鱼、清蒸加吉鱼、九转大肠、德州扒鸡、蟹黄鱼翅、清汤燕菜。 2.广泛吸收南方各流派的特点而形成的菜系是( )。 A.湘菜 B.闽菜 C.粤菜 D.沪菜 (分数:0.50) A. B. C. D. √ 解析:[解析] 沪菜 [解析] 沪菜系广泛吸收南方各流派的特点而形成。其特点是:多以河鲜、海货为原料。烹调以红烧、生煸、煨、炸、蒸、糟为主。口感以清淡为主,讲求嫩脆酥烂。代表菜有:青鱼下巴甩水、白斩鸡、虾子大乌参等。 3.以擅长烹制山珍海鲜为特色,以佛跳墙、梅开二度等为名菜的是( )。 A.浙菜 B.闽菜 C.川菜 D.湘菜 (分数:0.50) A. B. √ C. D. 解析:[解析] 闽菜 [解析] 闽菜系的特点是:烹调技法上以清汤、干炒、爆炒为主。口味上福州偏酸甜,闽南多香辣,闽西喜浓香醇厚。其代表名菜有佛跳墙、梅开二度、沙茶焖鸭块、荔枝肉、雪花鸡、菊花鱼球等。

4.德州扒鸡、麻辣子鸡、东江盐煽鸡、怪味鸡块分别是( )菜。 A.鲁、湘、粤、川 B.湘、鲁、川、粤 C.鲁、粤、湘、川 D.晋、粤、湘、浙 (分数:0.50) A. √ B. C. D. 解析:[解析] 地方风味菜系 [解析] 鲁菜的代表菜有:葱烧海参、奶汤核桃肉、糖醋黄河鲤鱼、清蒸加吉鱼、九转大肠、德州扒鸡、蟹黄鱼翅、清汤燕菜;湘菜的代表菜有:冰糖湘莲、麻辣子鸡、生熘鱼片、清蒸甲鱼等;粤菜的代表菜有:三蛇龙虎会、油泡鲜虾仁、脆皮乳猪、东江盐焗鸡、脆皮炸海蜇等;川莱的代表菜有:鱼香肉丝、宫保鸡丁、麻婆豆腐、水煮鱼片、怪味鸡块等。 5.徽菜的代表菜是( )。 A.水煮鱼片 B.九转大肠 C.黄山炖鸽 D.白斩鸡 (分数:0.50) A. B. C. √ D. 解析:[解析] 徽菜 [解析] 黄山炖鸽是徽菜的代表菜,代表名菜还有:问政山笋、符离集烧鸡、李鸿章杂碎、火腿炖甲鱼等。 6.粤菜的主要代表菜不包括( )。 A.脆皮乳猪 B.清炖狮子头 C.脆皮炸海蜇 D.三蛇龙虎会 (分数:0.50) A. B. √ C. D. 解析:[解析] 粤菜 [解析] 粤菜的代表菜有:三蛇龙虎会、油泡鲜虾仁、脆皮乳猪、东江盐蜗鸡、脆皮炸海蜇等。清炖狮子头是淮扬菜的代表菜。 7.松鼠鳜鱼、三套鸭、叫化鸡是( )菜系的代表菜。 A.粤 B.淮扬 C.浙 D.闽 (分数:0.50) A. B. √ C.

我眼中的非遗――传统手工艺5.1

“我眼中的非遗”——传统手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手工艺技能,是指人民群众为了满足物质精神需要和审美要求,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进行人工造物所用技能的总称,包括器具制作、民居建筑、陶瓷、织染、金属工艺、造纸、印刷、酿造等传统手工技艺。 我国传统手工艺品繁多种类,按使用功能,可分为实用类手工艺、欣赏类手工艺、宗教祭祀类手工艺。按产品分类,可分为陶瓷手工艺、金属加工手工艺、纺织印染手工艺、挑花刺绣服饰缝制手工艺、金银首饰加工手工艺、皮革和毛皮加工手工艺、竹藤棕草编织手工艺、木器制作、雕刻及建筑装饰手工艺、制浆造纸手工艺、民族民间乐器制作手工艺、儿童玩具手工艺、烟花爆竹手工艺、工艺画制作手工艺及书画装裱手工艺等。这是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丰藏宝库。 传统手工艺品在内容和形式上保护着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统一,又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主要有以下鲜明特点: 一是以实用为主,注重功能,同时力求美观,把功能和审美要求完善地结合起来。如陶器、木器、竹藤编织,都是群众的生活用品,同时又都作了艺术加工,达到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二是大多数手工艺品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如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铜锡资源、竹木藤草资源、棉麻毛资源、大理石资源进行艺术加工,使天然资源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三是以手工劳动为主,家庭副业为主,其技艺的传承以家庭世代相传为主,这就使各种手工艺及其产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因人因艺而异的独特风格。 四是每个民族都有代表本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也就是说,在一个民族的手工艺品中,不仅透析着这个民族的艺术天赋和审美力,还可以从中断定,在

我国传统手工艺

景德镇的瓷器、北京景泰蓝、福州脱胎漆器。三大传统手工艺 陶瓷 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风格粗犷、朴实的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商代已出现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 我国陶瓷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釉色、饰纹、造型均具高度的艺术价值,宜兴的紫砂壶,石湾的陶塑,界首的三彩釉陶,淄博的绛色陶,铜官的绿釉陶,崇宁的雕镂釉陶,德化的瓷雕,景德镇的柳叶瓶、凤尾瓶等,均闻名于世。 漆器 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生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构成。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玉雕艺术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的制作可能已发展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在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的遗址中,均有精美的玉器出土。 琉璃艺术 中国琉璃制作技术源远流长,已有千年的文化,是从两河流域经中亚传入甘肃的,在平凉、天水等地,就出土了战国时代的铅钡玻璃珠。中国的琉璃每一件作品都是巧匠的杰作,技术的结晶以延续中国琉璃精美的风格;透过层层细腻的手工技艺,传达中国深遂的文化底蕴,充分发挥琉璃材质的光泽、多彩、柔媚、神秘的特性,使琉璃艺术获得更加本质的语言,反映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无限渴求。 竹编艺术 中国竹编艺术的根源在中国大西南的青神,青神的主编艺术经几代编制大师的研究、发展与创新,赋予了新的生命,与艺术、文化、品牌相结合,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百子图》、《百帝图》、《清明上河图》、《隐形观音》、《颂伟人》等等,都是旷世杰作,一幅精细竹编徐悲鸿《八骏图》挂进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厅、“艺术中的艺术”、“竹编史上的奇迹”、“了不起的艺术”… 中国结 “结”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被多愁善感的人们赋予了各种情感愿望。“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交、结缘、结盟、团结、结合、结亲、结发、结婚、结果、结局,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同心结”自古以来就成为男女间表示海誓山盟的爱情信物,又如“绣带合欢结,锦衣连理文”,结饰已被民间公认为是达情感的定情之物。 布艺 中国古代的民间布艺主要用于服装、鞋帽、床帐、挂包、背包和其他小件的装饰(如头巾、香袋、扇带、荷包等)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中国民间布艺多用一些象征性的图形。花卉、虫鸟、植物等表达作者祈盼吉祥,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老年人的用品多用“福、禄、寿”题材,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儿童用品常用老虎、“五毒”图案,以取避邪镇恶。新婚夫妇用品喜欢用鸳鸯戏水,莲(连)

浅谈中国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扬

浅谈中国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扬 谈到中国的民间艺术,用博大精深一言以蔽之绝不为过。无论是书法、绘画、陶瓷或是皮影戏等等无一不独具中国特色,而在民间手艺人精湛的技艺后面,也都是蕴含着深邃悠远的历史文化。 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刀铰出为主,趣味浑朴天然,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参入剪纸艺术,而千家万户拥挤在一起,相郊成习,需要颇巨;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便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然而,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所以现代新兴剪纸艺术孕育而生。 剪纸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民间艺术,它用手工刻制,再点染以明快鲜丽的色彩而成。劳动人民把它作为年节的装饰,贴在纸窗上,所以又叫做“窗花”。传统的窗花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有戏曲人物,翎花花卉、草虫鱼兽,以及一些吉详谐音的物象,洋溢着欢快,健康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深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中国民间剪纸集中而全面的体现了民间美术的造型意识、造型规律、审美情趣,释放着特有的艺术魅力。剪纸艺术中的图形、色彩都是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进行感悟、升华而形成 的民间艺术语言,它是用在形式宣泄内在情感的某种艺术行为。 剪纸图形种类繁多,寓意丰富。它从劳动人民生活中来,并广泛运用到生活中去。丰富的图形有用意地组合,无不反映出民间劳动者多彩的情感生活。表达出他们对生命的崇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剪纸艺术中总是主张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所以图形的组合运用总是要有积极向上的含义。无论是作者与观者都能从中体会出一种文化意蕴,这是人们在长期生存过程中所达成的思想共识。例如“春”字,基本用于春节之际,意在新春来临,又是崭新的开始,一年之计在于春,因此,这是个令人振奋愉悦的时节,因而,在选择剪纸的颜色时,多用红色或者绿色,表现这种喜庆或者春意盎然之意,而在设计春字的形状时,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可以设计的或圆润或棱角清晰。又例如在设计“喜”时,方案更是层出不穷。“喜”是民间剪纸中常见的图案,而由于多用于结婚这类喜事,因而常常是双喜,预示着双喜临门,这包含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和对幸福的强烈期盼。除此之外,民间剪纸也充分顾及到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具有良好的室内装饰效果。形形色色的剪纸本着美善相兼的原则既体现了良好的实用性,又注意形式渲染的装饰效果,以美丽的图案体现直观的美和装饰效果。构成了中国民间剪纸丰富的视觉文化景观和深隧的民俗文化内涵。 因而如何做好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是十分重要的。在21世纪,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可能有三种生存方式。一种是整体的传承。除了少数自然生存的品种外,还要从文化生态学的高度人为地保护最优秀的品种和大师级人物,使之不失传。一种是传统的技艺和现代风格的结合,即用现代审美意识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再创造,使之与现代生活环境相适应,如现代陶艺,它在造型、釉色、彩绘和肌理方面的变化都与现代派以及现代派之后的艺术有千丝万楼的联系。一种是将风格从技艺中分离出来,使之与现代材料和工艺结合。只有风格的移植,没有技艺的传

各地风味小吃

各地风味小吃 美味的小吃,总对沟起人无限的想象,对于现代人来说各种各样的美食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其实每个地方都会有不同的风味小吃的,如果汇集起来的话,那食谱可以说是一大本了,而其制作的需要的材料,工艺其实也都是会有很大的区别的。 各地风味小吃,我们没办法到这些地方去吃,但是我们能做的就是学会制作这些风味小吃的方法,以下就分享几个做各种风味小吃的一些方法,希望对所有的朋友都能所帮助。钵仔糕主料:粘米粉8两(约320克),砂糖8两(约320克),红豆2两(约80克),清水5杯,生油2汤匙。 做法:1、红豆洗净隔水蒸软熟,粘米粉用清水2杯调开,加入生油候用。2、余下之清水与砂糖煲滚,加入粘米粉浆中搅匀。 3、把小碗涂油后蒸热,每只碗放适量红豆,倒入粉浆至七分满,排列于蒸茏内,用猛火蒸约20分钟,可用竹签挑出食用。 备注:1、粉浆用小筛隔滤,可令成品更幼滑。2、粉浆中也可加入椰浆和淡奶,但需扣除水的分量。3、也可用眉豆代红豆,黄糖代替白糖使用。 碧玉海皇包 做法:取虾仁50克,干贝丝30克,赤肉丝30克,笋丝30克,蟹柳丝30克,芹菜丝、红萝卜丝、红辣椒丝、芫荽各适量,放入炒鼎略炒,调入精盐、味精、胡椒粉,勾薄糊,分成12粒馅,待用;取大白菜叶12张,放开水锅中烫软后漂凉水,把以上12粒

肉馅分成12粒圆球形,上蒸笼蒸5分钟,取出勾薄糊淋上即成。 特点:这个新派潮菜,可以说和传统潮州菜“寸金白菜”在制法上一脉相承,只不过在制法和原料上越来越精巧。 白菜明虾汤面线 主料:面线5两(约200克),白菜胆4两(约160克),鸡蛋2只,中虾6只,上汤2杯,葱粒1汤匙。 配料:调味料:盐适量、胡椒粉、麻油各少许。 做法:1、白菜胆洗净,烧煮清水适量,加入油和盐各少许,放下白菜胆焯热。 2、鸡蛋煮熟,去壳,切片。 3、中虾去外壳但留尾,用生粉和盐揩擦虾身,洗净,除肠,切双飞。 4、面线用煮水焯熟,捞起,立刻过冷水,然后沥干。 5、烧煮上汤,加入调味料,下中虾焯熟,捞起备用,面线放入上汤内快煮片刻,捞起置碗内,加一茶匙熟油拌匀。 6、将中虾、白菜胆和蛋片置面线上,浇上上汤,撒上葱粒供食。 备注:煮鸡蛋而要蛋壳不破裂,必须将原只鸡蛋放入冷水内徐徐加热,煮熟,若要蛋壳容易剥除,应将煮熟鸡蛋浸在冷水中片刻,才剥蛋壳。 白汁鸡粒菠菜面 主料:菠菜面、鸡柳肉各9/2两(约180克),青豆仁、甘笋粒各3汤匙,洋葱粒2汤匙,汤1/2杯。 配料:腌肉料:姜汁、酒、生粉、生抽各少许。白汁料:洋

如何来实现非遗活化传统手工艺的产品传承以及创新

传统手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大类,体现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质,浓缩该地区历史和文化的变迁,表达群体与其所处环境的共 同作用。本质是一个民族或区域群体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体现。它以人为载体而存在,借助声音、形象和技艺的表现方式,并以口传心授作为传承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则是借助当今的数字技术,探索对这种「活」的文化的数字化构建,是一个文化流程的构建。传统手工艺品只是传统手工艺物化的结果,文化流程的最后输出,简单的以「产品」来论传统手工艺,忽视了传统手工艺的最根本内涵。运用数字交互技术等数字化的方式对技艺过程的设计模拟及最后手工艺的数字产品输出,是传统手工艺品在数字环境

下的传承与创新。 开物成务竹制中国尺从标志世袭朝代开启的夏朝,到彻底覆灭封建皇朝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千多年的历史,尽在这把竹尺上。横轴代表时间,纵轴是综合国力。观尺,即可知道各朝代的发展趋势。 以社会稳定、经济状态、科技实力、观念发展和疆域面积为考量标准,绘制出代表各朝代的综合国力曲线。 宋朝,由于其疆域被来自北方的辽国、西夏和金国等瓜分,且时有战乱和社会的不稳定,所以相对偏弱。

竹刻工艺,匠心雕琢,精准无误地刻出各个朝代的发展曲线和厘米刻 一面是朝代兴衰图,一面是尺寸刻度。 四千多年的历史,四十厘米的竹尺,一厘米即是百年。都说历史如云烟,白驹过隙,短暂不过如此。

依尺而画,横平竖直斜滑,留下的不止你的巧思,还有历史的足迹。 你不仅能用它绘图,还可以把它当做孩子的历史老师”。沿着抛物线的弯曲,了解中国各朝代的发展状况。 以上是开物成务给大家介绍如何来实现非遗活化传统手工艺的产品传承以及创新相关信息,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开物成务相关内容欢迎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咨询我们,或者点击官网咨询我们,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或者留下您的电话我们会有专业人员给您回电。 开物成务是中国第一家专注于传统工艺美术材料创新应用的东方美学品牌。我们把雕漆、刺绣、竹编、陶瓷等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材料,通过科技、工艺、装备的创新,运用设计的力量,将其应用在普 通消费产品之上,从而实现非遗保护和传统消费产品升级,也让更多 的普通人能够享用充满中国气质”的身旁美物。 KWCW is the first Orie ntal Aesthetic brand in Chin afocus ing on inno vative app licati on of Chi na traditi onal arts and crafts materials, such as carved lacquer, embroidery, bamboo weav ing, ceramics etc. With the po wer of desig n,we inno vatively combi ne these tradiaiti onal materials with con sumer p roducts, through the up gradi ng of tech no logy, p rocess and equipmen t,so as to realize

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姓名:陈帅 (一)民间文化艺术的价值功能 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如同大家熟知的艺术:绘画,书法,剪纸艺术,皮影……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还存在着许许多多中国民间的传统文化艺术。这些是我们祖先千年里的得出的精髓,如同我们要铭记历史一样,看清传统文化的价值与作用。 民间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既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具有精神文化性质,同时又是物态的,客观现实存在的,具有物质文化的特性,南无民间文化艺术对公民所产生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也是综合的,而不像其他的精神和意识为主要的文化和艺术。在看待民间文化艺术的价值和艺术功能时,就要既重视他的精神领域的功能,又要强调它的物质文化功能。因此,看待民间文化艺术的价值和功能就不能单一注重他的精神领域,也不应拘泥于艺术作品的用途,而是将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造物艺术,从文化的角度对她的功能展开分析。【1】中国文化与艺术也存在不同的差异,但价值方面也方向一致,只是形式不同罢了。 (1)文化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下乡为乡村送文化的同时,在迅速的发展壮大。以前一直被用来养家糊口的传统文化,正在为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最主要的是对我们自己的价值。中国人民创造了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传统又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否则必将成为外来文化的虏役与附庸,最终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渊源的东西,是任何一个继之而起的新的文化所对接和承袭。我们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更新和超越,否则新的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现代文化建设上,我们应当回朔到我们民族所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去,并立足于这个深厚的根基之上努力开掘其适应现代的当代意蕴!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不会成为别人的附庸,只有这样才能主宰世界,正象歌德所说的那样“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一定要放眼全球,将我们民族的东西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而不至于让世人忘却!” (2)艺术的价值 我国传统艺术的遗产极其丰富并且辉煌。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传统美食、传统服饰等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有伟大的创造,都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艺术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痕迹,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欣赏,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大餐”。 艺术的定义之一是,通过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而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中国的传统艺术则是历代的中国画家,书法家,手工艺者,诗人,建筑师等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通过他们对中国人、社会和环境的理解所呈现给我们的,反映中国社会历史生活的一幅文化长卷。

中国传统风味肉制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分析了中国传统风味肉制品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发展传统肉制品的必要性,提出了发展措施。中国传统风味肉制品是指在中国境内,三千多年来,五十多个民族为了便于贮藏保鲜、改善风味、提高适口性、增加品种等目的而世代相传发展起来的各具特色的肉禽制品。包括腌腊肉制品、酱卤肉制品、熏烧烤肉制品、干肉制品、油炸肉制品、香肠制品和火腿制品等七大类500多个品种。这些产品历史悠久,因其颜色、香气、味道、造形独特而著称于世。但随着社会及加工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传统产品逐渐与当今社会不相适应,特别是近十余年来,西式肉制品的冲击,更使其生存和发展举步维艰。为使这些产品再度辉煌,就必须正确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 1 传统风味肉制品存在的问题 l.l 加工工艺落后,不适应工业化生产中国传统风味肉制品的加工,在过去只是加工技师们的事,加工工艺只作为一种技艺在民间通过师傅代代相传,传授面窄,工艺和配方因人而异,为经验性积累,缺乏科学性,许多产品的加工过程至今仍然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致使其加工工艺不规范,工艺参数模糊,劳动强度大,产量、质量不稳定,难以适应工业化生产,这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1.2加工设备简陋,阻碍工业生产的步伐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传统肉制品的加工设备和工具十分简陋,主要是刀、案板、锅、缸等。从而使其生产仅局限于小规模作坊式或前店后厂式生产,因而产量低,生产成本高,阻碍了工业生产的步伐。 1.3包装落后,产品货架期短由于我国包装机械、包装材料和人们观念上的落后,传统风味肉制品几乎都没有包装,如各种酱卤肉制品(烧鸡、酱肉等)、熏烧烤肉制品(烤鸡、烤鸭等),致使产品货架期很短,卫生条件差,只能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缺乏市场竞争力。 1.4 某些产品存在严重缺陷,影响其发展我国的传统肉制品,大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以保存为首要目的而形成的,如腌腊肉制品就是在缺乏制冷条件的情况下,为防止肉腐败变质而产生的,因而产品食盐量高、口感差、脂肪氧化严重。若长期过多食用食盐,对健康有害;再如干肉制品,由于产品含水量低(≤20%),不适合老年人和牙齿不好的人食用,而且其成品率低(<40%),致使价格昂贵,影响市场竞争力。 2 发展传统肉制品的对策 2.l发展传统肉制品的必要性2.1.l传统肉制品与西式肉制品相比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饮食嗜好差异悬殊,使得中国传统风味肉制品色、香、味、形各具特色,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消费者的不同要求,而西式肉制品没有如此强烈的差异。而且,我国传统肉制品所用添加物(如食盐、淀粉、香辛料等)都来源于天然,食用十分安全,到处可得。它能历经数千年而长盛不衰,证明它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蕴藏着强大的生命力。 2.1.2 中国传统风味肉制品是世界饮食文化的珍贵遗产中国传统风味肉制品中有许多宝贵的产品早已世界闻名,如金华火腿早在清朝末年,已远销日本、东南亚及欧美各地,l915年就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最近美国某公司打算引进北京月盛斋酱牛肉的生产技术,其广告词是"先有月盛斋,后有美利坚",因月盛斋于l775年建店,而美利坚于l776年建国。中国传统风味肉制品的加工技术对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肉制品加工及新的加工理论的形成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如金华火腿的加工技术,l292年就已由马可·波罗传至意大利,成为现在欧州最有名的珀马火腿加工技术的基础;新的食品保藏理论(屏障效应理论)就是在对中国腊肠和肉干研究的基础上丰富和形成的。近年来,来自欧洲、非洲、南美洲、亚洲等30多个国家的专家到中国学习、研究传统肉制品的加工技术。可见,传统肉制品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早已被世界人民所接受。2.1.3发展才有出路由于西式肉制品具有科学的工艺流程、先进的技术装备、现代化的包装、一流的管理,使得其产品出品率高(如火腿肠可达200%一300%),生产成本低、效益好。因此,近十余年来,西式肉制品加工技术及设备大量引入国内,西式肉制品市场占有率大大提高。以火腿肠为例,全国目前约有500多条生产线,正常生产的厂家有20多家,日产100吨以上的就有5家,1997年我国中西式肉制品的总产量约在l80万一200万吨,但仅火腿肠就有60万吨。目前,在各省市的大中型肉制品加工企业中,传统风味肉制品的生产已退缩到前店后厂或生产条件极差的个体户的作坊里了,其地位已岌岌可危,民族肉制品面临着严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