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园林空间与水景

园林空间与水景

园林空间的类型:

园林中的空间根据境界物
的不同分为不同种类,主要有:以地形为主组成的空间;以植物(主要乔木)为主组成的空间,以及以园林建筑为主组成的空间(庭院空间)和三者配合共同组成的空间四类,现分述如下:

(一)以地形为主构成的空间:

地形能影响人们对空间的范。围和气氛的感受。平坦起伏平缓的地形在视觉上缺乏空间限制,给人以轻松感和美的享受。斜坡,崎岖的地形能限制和封闭空间,极易使人造成兴奋和恣纵的感觉。在地形中,凸地形提供视野的外向性;凹地形是一个具有内向性和不受外界干扰的空间,通常给人一个分割感、封闭感和秘密感。地形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式创造和限制外部空间,空间的形成可通过如下途径:对原有基础平面添土造型;对原有基础进行挖方降低平面;增加凸面地形的高度使空间完善;或改变海拔高度构筑成平台或改变水平面。当使用地形来限制外部空间时,下面的三个因素在影响空间感上极为关键:空间的底面范围;封闭斜坡的坡度;地平轮廓线。这三个变化因素在封闭空间中同时起作用。一般人的视线在水平视线的上夹角40°~60°到水平视线的下夹角20°的范围内,而当三个可变因素的比例达到或超过45°(长和高为l∶1)则视域达到完全封闭;而当三个可变因素的比例少于18°时,其封闭感便失去。因此,我们可以运用底面积、坡度和天际线的不同结合来限制各种空间,或从流动的线形谷地到静止的盆地空间,塑造出空间的不同特性。如:采用坡度变化和地平轮廓线变化而使底面范围保持不变的方式可构成天壤之别的空间。一般为构成空间或完成其它功能如地表排水、导流等,地表层决不能形成大于50%或2∶1的斜坡。利用和改造地形来创造空间、造景,在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中有很多成功的典例,如:

 如:群众文体活动场地需要平地,拟利用地形作看台时,就要求有一定大小的平地和外面围以适当的坡地。安静游览的地段和分隔空间时,常需要山岭坡地。园林中的地形有陆地和水体,二者须有机地结合,山间有水,水畔有山,使空间更加丰富多变。这种山、水结合的形式,在园林设计中广为利用。就低挖池,就高堆山,掇山置石,叠洞凿壁,除了增加景观外,重要是限制和丰富空间。









(二)以植物为主构成的空间:

植物在景观中除观赏外,它还有更重要的建造功能即它能充当和建筑物的地面、天花板、围墙、门窗一样的构成、限制、组织室外空间的因素。由它形成的空间是指由地平面

、垂直面以及顶平面单独或共同组成的
具有实在或暗示性的范围组合。在地平面上,以不同高度和各类的地被植物、矮灌木来暗示空间边界,加一块草坪和一片地被植物之间的交界虽不具视线屏障,但也暗示空间范围的不同。垂直面上可通过树干、叶丛的疏密和分枝的高度来影响空间的闭合感。同样,植物的枝叶(树冠)限制着伸向天空的视线。
因此我们在运用植物构成室外空间时,只有先明确目的和空间性质(开旷、封闭、隐密、雄伟),。再选取、组织设计相应植物。下面简述利用植物构成的一些基本空间类型。

开敞空间:四周开敞,外向无私密性。

半开敞空间:开敞程度小,单方向,通常适用于一面需隐密性,而另—侧需景观的居民住宅环境中,在大型水体旁也常用。

覆盖空间:利用浓密树冠的遮荫树,构成顶部覆盖、空透的空间。一般来说,该空间能利用覆盖的高度形成垂直尺度的强烈感觉,另一种类似于此空间的是“隧道式”空间(绿色长廓),它是由道路两旁的行道树树冠遮荫而成,增强了道路直线前进的运动感。

完全封闭空间:四周均被中小型植物所封闭,无方向性、具极强的隐密,隔离性。

垂直空间:运用高而细的植物构成一个方向直立,朝天开敞的空间。设计要求垂直感的强弱,取决于四周开敞的程度,这种空间尽可能利用锥形植物,越高则空间越大,而树冠则越小。



(三)以园林建筑为主的空间(庭院空间):

以亭台楼阁轩榭廓墙等园林建筑组成的园林空间可形成封闭、半开敞、开敞、垂直、覆盖空间等不同空间形式。在我国现在的明清古典园林中多具典范,取得了极为成熟的经验。如北京的谐趣园,苏州园林等。这些园林的特点是以建筑物为境界物,多以水体为构图主体,植物处于从属地位,综合小庭、庭院空间,妙用山石、花木、门窗,通过联系,转换、过渡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另外,在以建筑为主的园林空间中,室内景园也是一个重要的形式,它是一种具有景效的室内园,占地少且带有顶盖,将自然景物巧妙地从外界引进使之具有庭园风味和:野外气息。随着现代园林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塑造室内景园以此作为构成室内空间的手段,在具体运用上多式多样。可能渗透对比的手法扩大空间,用过渡、引伸手法联络空间、用点缀补白手法丰富空间,这些手法互相结合,可形成不同特性、不同主题的专类室内景园。如:石景园、水景园、盆景园、声景园等,并被广泛利用形成门景、厅景、廓景、梯景、室景等不同区

域的景域空间。由于室内外空间的有机结合,成为丰富室内空间的珍美小品。


(四)植物、地形、建筑在景观中通常相互配合共同构成空间轮廓。

例如:植物和地形结合,可强调,或消除由于地形的变化所形成的空间。建筑与植物相互配合,更能丰富和改变空间感,形成多变的空间轮廓。三者共同配合,既可软化建筑的硬直轮廓,又能提供更丰富的视域空间,园林中的山顶建亭,阁、山脚建廓、榭,就是很好的结合。如北京的颐和园、北海公园等。





造山、理水是中国自然山水园的主要手法,更有“水为园林之魂”之说。古今中外的园林,对于水体的运用都非常重视。在各种风格的园林中,水体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代,水就成为我国园林游乐的内容,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几乎是“无园不水”。

在园林规划建设中,重视对水体的造景作用、处理好园林植物与水体的景观关系,不但可以营造引人入胜的景观,而且能够体现出真善美的风姿。在造景过程中,在水岸旁或点缀几棵大树,或种上球类植物及丛生植物等,在空间上、密度上,高低上合理布置,都能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不管是静态水景,或是动态水景,各类水体的植物配置都离不开用花木来创造意境。

水景植物分为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岸边植物及水边植物。
无论面积大小的植物配置,与水边的距离一般应有远有近、有疏有密,切忌沿边线等距离种植,避免单调古板的行道树形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又需要造就浓密的“垂直绿障”,所以水景植物的配置应灵活多变。

植物群落的配置,要与水景的风格相协调,如“水边宜柳”是中国园林水旁植物配置的一种传统程式。杭州市环城绿带水旁植物的配置就是继承了这一传统。但是水旁植树也不局限于这一种形式。如三潭印月、曲院风荷的水池旁,都种植高耸向上的水杉、落羽松、水松等树木,也产生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水边植物配置之所以需要有疏有密,是为了在景观之处留出透景线,但是水边的透视景与园路的透视景有所不同,它的景并不限于一个亭子、一株树或一个山峰,而是一个景面。配置植物时,可选用高大乔木,如宽株距,用树冠来形成透景面。环城绿带中水边植物也可尝试种植高大乔木,打破单调的草坪铺设,丰富林冠线,形成各种夹景、框景、透景,美化园林景观。

水边植物的配置还要注意季相色彩。园林植物会因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变化而有不同形态与色彩的变化,映于水中,则可产生十分丰富的季相水

景。如春季以开粉红色花的合欢、樱花,秋季以各种观叶树如枫香、槭类为主栽植于水边,会大大丰富水景的季相色
彩。冬季,水边植物则可通过摆设耐寒又艳丽的小菊来补季相的不足,也可以常绿植物作补充。

水面植物配置首先应考虑水体的景观效果和周围的环境特征。如果要选择植物配置,应考虑水面的镜面作用。水面植物不能过于拥挤,一般不要超过水面的三分之一,以免影响水面的倒景效果和水体本身的美学效果。选用的植物应严格控制其蔓延,可设置隔离绿带,也可缸栽后放入水中。对视觉作用不大的水面,可以加大植物的配置密度,以形成绿色景观。园林景观中有水,不但能增加景色的美丽,使景色生动活泼,而且还具有灌溉、消防、增湿等实用价值,在景观的营建上不可或缺。

驳岸的植物配置根据土岸、石岸、混凝土岸等不同的驳岸类型,其植物配置原则是既能使山和水融成一体,又对水面的空间景观起着主导作用。土岸边的植物配置,应结合地形、道路、岸线布局,有近有远,有疏有密,有断有续,曲曲弯弯,自然成趣。石岸线条生硬、枯燥,植物配置原则是露美、遮丑,使之柔软多变,一般配置岸边垂柳和迎春,让细长柔和的枝条下垂至水面,遮挡石岸,同时配以花灌木和藤本植物,如变色鸢尾、黄菖蒲、燕子花、地锦等来进行局部遮挡(忌全覆盖、不分美、丑)。水体中设置堤、岛,是划分水面空间的主要手段,堤常与桥相连。而堤、岛的植物配置,不仅增添了水面空间的层次,而且丰富了水面空间的色彩,倒影成为主要景观。岛的类型很多,大小各异。环岛以柳为主,间植侧柏、合欢、紫藤等乔灌木。要做到疏密有致,高低有序,增加层次。如西湖的白堤、苏堤及湖中三岛。另外用一池清水来扩大空间,打破郁闭的环境,创造自然活泼的景观,如在公园局部景点、居住区花园、屋顶花园、展览温室内部、大型宾馆的花园等,都可建造小型水景园,配以水际植物,造就清池涵月的意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