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ch8 微蜂窝

ch8 微蜂窝

ch8 微蜂窝
ch8 微蜂窝

第八章微蜂窝介绍

概述

什么是微蜂窝?

微蜂窝(microcell)字面上的意思是更小的小区。微蜂窝确实是更小的小区,一般微蜂窝的天线要低于屋顶,这样使得微蜂窝的无线电波能覆盖到街道。

为什么使用微蜂窝?

因为目前世界上80~90%的GSM移动用户都使用手持式设备(Class4移动台),一般处在慢速移动或静止状态。

微蜂窝的概念

微蜂窝已经用于:

---GSM,DCS,PCS

---城市地区

---市内系统

微蜂窝提供独立的:

---频率(使用现有网络的ARFCN)

---技术基础(也就是任何现有的或将来的硬件)

---产品(例如,Motorola的微蜂窝可能处在另一厂商生

产的宏蜂窝下)

微蜂窝的布置

将天线装得低于屋顶,可以限制无线电波的传播,这样可以使微蜂窝覆盖范围内的频率复用更紧凑,也意味着有更高的频谱利用率。微蜂窝也可布置在已存在的网络覆盖下,这样就引入了层次结构。已存在的网络覆盖可称为“宏蜂窝”。这样在宏蜂窝和微蜂窝共同的覆盖范围内可以提供更高的容量。所以我们可以说微蜂窝带来了更高的网络容量和更高的频谱利用率。

另外系统中任何覆盖不好或没有无线覆盖的地方也可用微蜂窝来解决,所以说微蜂窝能提供更好的:

容量

覆盖范围

频谱利用率

爱尔兰(Erlangs)

km

2

MHz

注:

一条业务信道被永久占用时,其话务量是1爱尔兰(Erlang)。

层次结构

宏蜂窝

俯视图

微蜂窝B

微蜂窝A

宏蜂窝微蜂窝A

侧视图微蜂窝B

室外小区的无线电波穿透进入建筑物部

对于天线装在室外的小区,由于路径衰耗限制了其覆盖范围,包括建筑物穿透衰耗和街道路径衰耗。一般离天线越远,无线电波对建筑物的穿透深度会越小。

但有时候建筑物离天线较远,但室内仍有较好的覆盖,这是因为天线投射角设置得无线电波易于穿透进室内。建筑物的穿透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

建筑物材料

建筑物的窗户数

天线投射角

建筑物内部结构

尽管微蜂窝常常为了覆盖一条街道而安装在室外,但通常都会改善室内的覆盖,这有助于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覆盖。

微蜂窝有时也会安装在室内,特别是大的室内区域(例如:会议厅等)。

室外小区的无线电波穿透进入建筑物内部

差的建筑物穿透

一般的室内覆盖

好的室内覆盖

好的建筑物穿透

优秀的建筑物穿透

天线类型

微蜂窝系统中既用到了定向天线,也用到了全向天线,小区规划时,可利用这些天线的不同特性避免存在阴影区域,减少切换请求,提高接通率。

定向天线

定向天线用于覆盖比较长的街道,并有以下优点:

●具有较大的前向增益

●能抑制后向信号,当该小区会对它后面的小区造成潜在的干

扰时,这种特性非常有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定向天线可以改善微蜂窝覆盖范围内某些建筑物的室内覆盖。

全向天线

全向天线用于覆盖开阔区域(如广场),在这些地方特别需要有一个专门为此设计的小区,避免过多的切换以及由此面引起的相关问题。

另一个用处是安置在交叉路口,这样不需要为了覆盖街道而在路口安装过多的微蜂窝。但是如果路口的交叉街道比较多时,路口的小区同其他小区间的干扰也会增加。

这一区域内的室内覆盖会大大改善

天线类型

定向天线

定向天线

建筑物

天线

覆盖区域

该区域的室内覆盖 能大大改善

全向天线

天线

建筑物

覆盖区域

微蜂窝解决的问题

随着GSM网络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其话务负荷也随着移动用户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最后会使网络达到饱和。使用微蜂窝可以提高局部区域的话务容量。

微蜂窝可以用来单独覆盖话务“热点”或者和邻近小区共同覆盖,形成组合结构,这样都可以缓解拥塞。

微蜂窝的作用

●提高容量,改善覆盖

●微蜂窝可在传统宏蜂窝覆盖不到的地方(盲点)提供更好的覆盖

●用于覆盖街道的小区有时能比宏蜂窝提供更好的建筑物穿透—和

站点位置等有关

●可采用室内蜂窝

●微蜂窝可用于增加话务量快速增长区域的信道容量

●提高频谱效率

微微蜂窝(Picocell)

随着网络容量和覆盖的要求,可能还会需要室内蜂窝覆盖,可由皮蜂窝(Picocell)来实现室内覆盖。在网络已经用到微蜂窝来提高街道覆盖及容量的情况下,还可以进一步用皮蜂窝来提高容量,覆盖以及服务质量。

微微蜂窝(Picocells)

每层楼都有自己的小区,使得移动台在楼层间移动时不会掉话

宏蜂窝基站选址技术细则V1

北京铁塔公司宏蜂窝基站选址技术细则V1 一、总体要求 (一)满足客户对站址的网络规划需求 1.根据客户无线网络规划,站址宜选择在客户需求点位 置附近,城区的偏离距离宜小于50米、乡村偏离距 离宜小于100米。 2.站址四周应视野开阔,城区站址应确保天线主瓣方向 100米范围内无明显阻挡,乡村站址应确保覆盖方向 上1/2~1/3基站覆盖半径附近没有阻挡。 3.为了避免二次上站确址,在满足网优建站要求的前提 下,应尽量多选择合理站址。每一个需求站点需最少 提供3个可选站址。 4.楼站的楼高尽量和周围环境匹配,在没有特殊情况下 尽量不要选择50米以上楼宇和3层以下楼宇。(二)满足站址的用地要求 1.各站址选择应结合当地的市政规划、环保要求,并与 市政规划等相关部门做好协调、沟通,避免因市政规 划变化造成的工程调整,郊区选址,建议避开坟地、 雷达站、部队等敏感地带,当基站需要设置在飞机场 附近时,其天线高度应符合机场净空高度要求,并且

需经相关部门批准。飞机跑道端点距基站在飞机跑道 延长线上的投影点的水平距离必须大于(天线高度 +150米)/tan3。 2.城区尽量选用市政、企事业单位的站址或建筑,尽量 避免选择容易发生纠纷的居民类站址。尽量避开幼儿 园、小学等敏感区域,小区居民楼附近建塔站时,塔 站位置须远离居民楼水平距离30m以上,如水平距 离小于30m则要保证天线安装高度明显高于居民楼 高度,具体高度需由网优现场确定; 3.基站建设环境与电磁辐射评估技术参考以及建设要 求,参看附件2《基站电磁辐射防护措施》。 (三)基站选址与二次搬运和外市电引入 1.充分考虑站址获取的可行性,位置选择应考虑动力供 电和传输的线路引入方便,交通便利。 2.延庆、平谷、怀柔、房山等山区农村建站,在满足需 求的前提下,选址时要考虑二次搬运和外电引入距离, 不应过长。 (四)楼面站选址注意事项 1.楼站需注意楼宇本身可否在房顶上加装天线(例如人 字形屋顶,玻璃美化顶等无法加装天线的无需选择)。 2.站址选择时若有相邻几个建筑均可选时,首选取框架

多孔材料和微穿孔板复合吸声结构研究

V ol 35No.5 Oct.2015 噪 声与振动控制NOISE AND VIBRATION CONTROL 第35卷第5期2015年10月 文章编号:1006-1355(2015)05-0035-04 多孔材料和微穿孔板复合吸声结构研究 裴春明1,周 兵1,李登科2,常道庆2 (1.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430074; 2.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噪声与振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0) 摘要:主要研究如何利用多孔材料拓宽微穿孔板的吸声频带,微穿孔板用来吸收低频噪声,同时加入吸声材料来提高中高频的吸声。给出复合结构吸声系数的计算方法,并在阻抗管内进行实验验证,测量结果和计算结果取得很好的一致性。研究结果表明,多孔吸声材料置于微穿孔板之前,并且二者之间有一定的空气层时,可以显著改善微穿孔板的吸声性能。 关键词:声学;微穿孔板;多孔材料;复合吸声结构中图分类号:TU112.6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1335.2015.05.006 Study on the Composite Sound Absorber Made up of Porous Materials and MPP PEI Chun-Ming 1,ZHOU Bing 1,LI Deng-ke 2,CHANG Dao-qing 2 (1.China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Wuhan 430074,China;2.Key Laboratory of Noise and Vibration Research,Institute of Acoust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90,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d how to widen the sound absorption bandwidth of microperforated panel (MPP)with porous materials.The MPP was chosen to absorb the low frequency noise,while the porous materials were selected to enhance the sound absorption effect in the middle and high frequency range.The methods of calcul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ound absorption coefficient were presented.The measurement results had a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prediction results.The comparison indicated that when the porous material is put in front of the MPP with an air gap between them,the sound absorb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PP can be greatly improved. Key words :acoustics ;MPP ;porous sound absorbing materials ;compound sound absorber 上世纪七十年代,马大猷院士提出微穿孔板吸声结构及其基本理论[1–3],微穿孔板的孔径通常在毫米以下,其声阻与大气声阻相匹配,从而获得比较好的吸声系数。但在实际应用中,利用单层微穿孔板吸收100Hz ~200Hz 的低频噪声,往往需要结构具有20cm 以上的空腔,同时腔体深度增大会导致吸声频带变窄。为了拓宽微穿孔板的吸声频带,很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马大猷提出双层微穿孔板吸 作者简介:2015-01-21 作者简介:裴春明(1974-),男,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 电力系统电磁环境和噪声治理研究工作。E-mail:peichunmi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4a4987939.html, 通信作者:李登科(1989-),男,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 噪声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ldk@https://www.wendangku.net/doc/4a4987939.html, 声结构[3],形成两个共振吸声峰,拓宽了单层微穿孔板的吸声频带,但两个共振峰中间存在吸声波谷。赵丹晓[4]在微穿孔板后放置弹性薄板,引入机械阻抗来提高微穿孔板的低频吸声,但组合结构的低频吸声频带较窄。蔺磊[5]研究了微穿孔板后面加吸声材料的结构,提出微穿孔板和吸声材料组合的理论计算模型,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表明当吸声材料占据整个空腔时,组合结构才具有宽频带的吸声系数。文献[6]用传递矩阵法计算了高声强下微穿孔板后加吸声材料的吸声系数。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利用传递矩阵法研究吸声材料和微穿孔板的复合吸声结构吸声特性,分析吸声材料的不同放置方式对复合结构吸声系数的影响,在没有增加材料重量和厚度的前提下,提出一种吸声材料位于微穿孔板之前的吸声结构,拓宽单层

室分与宏站的区别问题

室内分布系统是针对室内用户群、用于改善建筑物内移动通信环境的一种成功的方案;是利用室内天线分布系统将移动基站的信号均匀分布在室内每个角落,从而保证室内区域拥有理想的信号覆盖。 室内分布的原因: 1、室内移动通信环境有太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2、覆盖方面,由于建筑物自身的屏蔽和吸收作用,造成了无线电波较大的传输衰耗,形成了移动信号的弱场强区甚至盲区; 3、容量方面,建筑物诸如大型购物商场、会议中心,由于移动电话使用密度过大,局部网络容量不能满足用户需求,无线信道发生拥塞现象; 4、质量方面,建筑物高层空间极易存在无线频率干扰,服务小区信号不稳定,出现乒乓切换效应,话音质量难以保证,并出现掉话现象。 室内分布系统的建设,可以较为全面地改善建筑物内的通话质量,提高移动电话接通率,开辟出高质量的室内移动通信区域;同时,使用微蜂窝系统可以分担室外宏蜂窝话务,扩大网络容量,从整体上提高移动网络的服务水平。 室分流程: 1、确定好覆盖区域和相关业务指标要求,如信源采用哪种等 2、准备好覆盖区域的建筑图纸; 3、容量规划和小区划分,初步确定主设备的数量;容量计算关系到信源取型 4、天线布放,是否隐蔽还是天花吸顶等 5、天线口功率设置及覆盖预测。根据现布放的天线,确定对覆盖区域全部覆盖,同时考虑外泄和切换问题; 6、根据勘测情况和建筑图纸,确定弱电井位置和走线路由,以及主设备安装的具体位置。 7、系统结构设计及功率分配; 8、出方案,确定最终方案; 1.室分与宏站之所以要分门别类,是因为环境不同、覆盖模型不同; 2.天线覆盖无法做到无缝覆盖(详细请去网上看电磁波的传播),宏站天线无法完全覆盖至室内,针对楼宇需要做室分覆盖,室内环境复杂,多采用“多天线,小功率”原则覆盖;室分天线与宏站天线在增益上有很大的差异,单天线覆盖距离也就相差甚远; 3.不管是室分信源还是宏站信源,说白了都是信源,没有实质上的区别;宏站载波资源多余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拉带一些室分信源,RRU拉远覆盖。 4.现网室分站点与宏站站点的频率规划有明显的区分,一般室内信号是不可以外泄的,所以很少见用室分信源覆盖室外,大多数都是采用室外信源拉远覆盖室内。

带刺三角微穿孔的新型微穿孔板消声器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气流消声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带刺三角微穿孔的新型微穿孔板消声器,包括壳体,壳体的内部通过密封带密封套接有微穿孔板,微穿孔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微穿孔板以壳体竖直方向的中线为对称轴相互对称,壳体内壁的左侧和右侧分别活动套接有出气管道及进气管道,进气管道的右端贯穿壳体并延伸至壳体的右侧。该带刺三角微穿孔的新型微穿孔板消声器,通过调距装置上开设有相反纹路的顺时针螺纹与逆时针螺纹,便于使用者根据噪音来源的音量及音频的大小,同时调控两个微穿孔板与壳体相邻一侧的距离,便于通过调控内腔的深度对不同大小的噪音及音频进行消音,提高了该新型微穿孔板消声器对不同音量及音频的大小进行消音的适用性。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带刺三角微穿孔的新型微穿孔板消声器,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内部通过密封带(2)密封套接有微穿孔板(3),所述微穿孔板(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微穿孔板(3)以壳体(1)竖直方向的中线为对称轴相互对称,所述壳体(1)内壁的左侧和右侧分别活动套接有出气管道(5)及进气管道(4),所述进气管道(4)的右端贯穿壳体(1)并延伸至壳体(1)的右侧,所述出气管道(5)的左端贯穿壳体(1)并延伸至壳体(1)的左侧,一个所述微穿孔板(3)的左侧与出气管道(5)的右侧固定连接,另一个所述微穿孔板(3)的右侧与进气管道(4)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壳体(1)的顶部设置有调距装置(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刺三角微穿孔的新型微穿孔板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距装置(6)包括有横向杆(61),所述横向杆(61)外表面左右两侧的中部分别开设有顺时针螺纹

(62)和逆时针螺纹(63),所述顺时针螺纹(62)和逆时针螺纹(63)的螺纹线路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刺三角微穿孔的新型微穿孔板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杆(6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卡接块(14),所述卡接块(14)的外表面活动套接有环形套(10),所述环形套(10)的底部与壳体(1)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环形套(10)的内表面与横向杆(61)的外表面活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刺三角微穿孔的新型微穿孔板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控位装置(9),所述控位装置(9)包括有横向板(91),所述横向板(91)的内部开设有长孔(92)。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刺三角微穿孔的新型微穿孔板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道(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螺纹套杆(7),所述螺纹套杆(7)的数量为两个,另一个所述螺纹套杆(7)的底部与出气管道(5)的顶部固定连接,两个所述螺纹套杆(7)的内部分别开设有与顺时针螺纹(62)及逆时针螺纹(63)相对应的螺纹套,两个所述螺纹套杆(7)分别与对应顺时针螺纹(62)及逆时针螺纹(63)螺纹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刺三角微穿孔的新型微穿孔板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套杆(7)靠近环形套(10)的一侧设置有防脱离环(8),所述防脱离环(8)的内部与横向杆(6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刺三角微穿孔的新型微穿孔板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顶部通过固定架活动套接有主动精密齿轮(11),所述主动精密齿轮(11)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转把(13),所述横向杆(61)的外表面位于主动精密齿轮(11)的下方固定连接有从动精密齿轮(12),所述主动精密齿轮(11)的底部与从动精密齿轮(12)的顶部相啮合。 技术说明书

华为公司微基站介绍

华为公司微基站介绍 一微基站的应用简介 BTS3801C是华为公司WCDMA系列化基站产品中的室外微基站产品。它的推出是为了在运营商实际建网时,既满足话务密集地区作为宏蜂窝基站的补充,吸收话务量的要求,又能够适应在相对话务量比较低的地区,实现低成本广覆盖的需求。 在CBD地区,有很多商务办公楼的话务密度很高,而利用宏蜂窝基站来进行这些楼宇内的覆盖是不适合的,而利用微蜂窝基站与室内分布式天线系统则可以比较好地完成吸收话务密度,又能进行良好室内覆盖,从而成为宏蜂窝小区的补充。 而在高速公路、风景区、广袤的农村等话务密度比较低的地区,而为了提升网络品牌,需要提供室外连续覆盖,一般宏蜂窝基站因为配置比较高,成本相对较高,而利用微蜂窝基站则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微蜂窝基站不需要站址,单机柜最大配置的容量已经能够满足这些地区话务需求。而且覆盖范围可以达到数公里,使低成本完成网络建设成为可能。 二微基站的主要性能 1性能指标 、 物理尺寸小,实现“无机房建站” 最大发射功率10W 重量轻,可以安装在墙壁或电线杆上 容量1TRX(最大128等效语音信道) 电源220 vc 接收灵敏度和宏基站相同,优于-125dBm 环境温度-40℃~55℃ 2适用环境 、 机房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城市热点、盲点地区;解决高速公路、高架覆盖;解决乡镇、村、风景区覆盖。 3主要优点 、 ?体积小,安装迅速,组网灵活,实现“无机房建站”; ?可灵活部署,适应性强,满足各种应用环境; ?发射功率10W,无馈线损耗,覆盖范围更广;

?建网的综合成本比宏蜂窝要低。 三微基站与直放站对比 一个直放站通常被认为一个双向的放大器,一方面接收基站发出来的下行信号,然后进行放大,把信号送到 盲点地区。而在上行链路方面,接收用户发出来的信号,然后重新把这些信号发送给基站系统。(直放站既不会产生新信道,也不会减少基站信道,实质上是一种同频中继放大设备,因此它并不能解决容量问题。)直放站的使用形式通常有两种光纤直放站和无线直放站。 在建网初期,直放站适合解决基站服务区内移动通信信号遇高山、高大建筑物阻挡或各种地下设施等特殊环境的通信盲区。但城市地区不适合采用直放站,直放站不能起到消除覆盖盲点,吸收话务,提高网络质量的目的。反而引入大量的干扰:网络底噪抬高、不需要的小区信号放大、小区间的重叠覆盖引起掉话等,使整个网络质量的下降。 随着移动网络在不断发展,微蜂窝产品价格越来越低,直放站的价格优势已不明显。在解决覆盖方面,微基站具有综合优势。

移动通信系统中蜂窝的四个概念简介

移动通信系统中蜂窝的四个概念简介 宏蜂窝小区传统的蜂窝式网络由宏蜂窝小区(macrocell)构成,每小区的覆盖半径大多为1km~25km。由于覆盖半径较大,所以基站的发射功率较强,一般在10W 以上,天线也做得较高。图1是由宏蜂窝组成的移动通信系统示意图。如图所示,每个小区分别设有一个基站,它与处于其服务区内的移动台建立无线通信链路。若干个小区组成一个区群(蜂窝),区群内各个小区的基站可通过电缆、光缆或微波链路与移动交换中心(MSC)相连。移动交换中心通过PCM电路与市话交换局相连接。 图1 宏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示意图 在实际的宏蜂窝内,通常存在着两种特殊的微小区域。一是盲点,由于网络漏覆盖或电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而造成阴影区域等原因,使得该区域的信号强度极弱,通信质量低劣;二是热点,由于客观存在商业中心或交通要道等业务繁忙区域,造成空间业务负荷的不均匀分布。以上两点问题,往往通过设置直放站、分裂小区等办法来加以解决。但从原理上讲,这两种办法也不能无限制地使用:直放站实质是一个宽带放大器,设置不合理(包括选址及安装等)或设置得过多,都极易造成对周围信号的干扰;小区分裂实质就是采用使宏基站变密的办法(即将覆盖面大的基站分裂成覆盖面较小的基站)来增加系统的容量,但当基站小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干扰和基站接入等问题,这种办法将难以再进行。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移动通信的迅速发展和业务需求的剧增,这些方法更是难奏其效,这样便产生了微蜂窝小区(microcell)技术。 微蜂窝小区微蜂窝小区(microcell)是在宏蜂窝小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它的覆盖半径大约为30m~300m;发射功率较小,一般在1W以下;基站天线置于相对低的地方,如屋顶下方,高于地面5m~10m,传播主要沿着街道的视线进行,信号在楼顶的泄露小。因此,微蜂窝最初被用来加大无线电覆盖,消除宏蜂窝中的盲点。同时由于低发射功率的微蜂窝基站允许较小的频率复用距离,每个单元区域的信道数量较多,因此业务密度得到了巨大的增长,且RF干扰很低,将它安置在宏蜂窝的热点上,可满足该微小区域质量与容量两方面的要求。

室内宏蜂窝基站收发信台技术手册

ZXG10 B8018(V1.00) 室内宏蜂窝基站收发信台技术手册 目录 第1章系统概述........................................................................................................................................ 1-1 1.1 系统背景 ......................................................................................................................................... 1-1 1.2 系统简介 ......................................................................................................................................... 1-1 1.3 接口与协议 ..................................................................................................................................... 1-2 1.3.1 Abis接口................................................................................................................................ 1-2 1.3.2 Um接口 ................................................................................................................................. 1-3 第2章业务功能........................................................................................................................................ 2-1 2.1 业务 ................................................................................................................................................. 2-1 2.2 功能 ................................................................................................................................................. 2-1 第3章技术指标........................................................................................................................................ 3-1 3.1 工作频段 ......................................................................................................................................... 3-1 3.2 射频指标 ......................................................................................................................................... 3-3 3.3 物理指标 ......................................................................................................................................... 3-3 3.4 设备电源 ......................................................................................................................................... 3-4 3.5 环境条件 ......................................................................................................................................... 3-4 3.6 容量 ................................................................................................................................................. 3-4 3.7 时钟 ................................................................................................................................................. 3-4 3.8 可靠性 ............................................................................................................................................. 3-5 第4章结构和原理.................................................................................................................................... 4-1 4.1 机柜结构 ......................................................................................................................................... 4-1 4.2 硬件工作原理 ................................................................................................................................. 4-2 4.2.1 硬件总体结构 ....................................................................................................................... 4-2 4.2.2 信号流向 ............................................................................................................................... 4-4 4.3 软件原理 ......................................................................................................................................... 4-6

移动通信系统中蜂窝的几个概念

移动通信系统中蜂窝的几个概念 宏蜂窝小区 传统的蜂窝式网络由宏蜂窝小区(macrocell)构成,每小区的覆盖半径大多为1km~25km。由于覆盖半径较大,所以基站 的 发射功率较强,一般在10W以上,天线也做得较高。图1是由宏蜂窝组成的移动通信系统示意图。如图所示,每个小区分别设有一个基站,它与处于其服务区内的 移动台建立无线通信链路。若干个小区组成一个区群(蜂窝),区群内各个小区的基站可通过电缆、光缆或微波链路与移动交换中心(MSC)相连。移动交换中心 通过PCM电路与市话交换局相连接。 图1 宏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示意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在实际的宏蜂窝内,通常存在着两种特殊的微小区域。一是“盲点”,由于网络漏覆盖 或电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而造成阴影区域等原因,使得该区域的信号 强度极弱,通信质量低劣;二是“热点”,由于客观存在商业中心或交通要道等业务繁忙区域,造成空间业务负荷的不均匀分布。以上两“点”问题,往往通过设置 直放站、分裂小区等办法来加以解决。但从原理上讲,这两种办法也不能无限制地使用:直放站实质是一个宽带放大器,设置不合理(包括选址及安装等)或设置得过多,都极易造成对周围信号的干扰;小区分裂实质就是采用使宏基站变密的办法(即将覆盖面大的基站分裂成覆盖面较小的基站)来增加系统

的容量 ,但当基站小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干扰和基站接入等问题,这种办法将难以再进行。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移动通信的迅速发展和业务需求的剧增,这些方法更是难奏其效,这样便产生了微蜂窝小区(microcell)技术。 微蜂窝小区 微蜂窝小区(microcell)是在宏蜂窝小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它的覆盖半径大约为30m~300m;发射功率较小,一般在1W以下;基 站天线置于相对低的地方,如屋顶下方,高于地面5m~10m,传播主要沿着街道的视线进行,信号在楼顶的泄露小。因此,微蜂窝最初被用来加大无线电覆盖, 消除宏蜂窝中的“盲点”。同时由于低发射功率的微蜂窝基站允许较小的频率复用距离,每个单元区域的信道数量较多,因此业务密度得到了巨大的增长,且RF干 扰很低,将它安置在宏蜂窝的“热点”上,可满足该微小区域质量与容量两方面的要求。在实际设计中,微蜂窝作为无线覆盖的补充,一般用于宏蜂窝 覆盖不到又有较大话务量的地点,如地下会议室、娱乐室、地铁、隧道等。作为热点应用的场合一般是话务量比较集中的地区,如购物中心、娱乐中心、会议中心、 商务楼、停车场等地。而在话务量很高的商业街道等地则可采用多层网形式进行连续覆盖,即分级蜂窝结构:不同尺寸的小区重叠起来,不同发射功率的基站紧密相 邻并同时存在,使得整个通信网络呈现出多层次的结构。相邻微蜂窝的切换都回到所在的宏蜂窝上,宏蜂窝的广域大功率覆盖可看成是宏蜂窝上层网络,并作为移动用户在两个微蜂窝区间移动时的“安全网”,而大量的微蜂窝则构成微蜂窝下层网络。 微微蜂窝小区 随着容量需求进一步增长,运营者可按同一规则安装第三或第四层网络,即微微蜂窝小区(picocell)。微微蜂窝实质就是微蜂窝的一种,只是它的覆盖 半径更小,一般只有10m~30m;基站发射功率更小,大约在几十毫瓦左右;其天线一般装于建筑物内业务集中地点。微微蜂窝也是作为网络覆盖的一种补充形 式而存在的,它主要用来解决商业中心、会议中心等室内“热点”的通信问题。 在目前的蜂窝式移动通信系统中,我们主要通过在宏蜂窝下引入微蜂窝和微 微蜂窝以提供更多的“内含”蜂窝,形成分级蜂窝结构,从而解决网络内的“盲点”和“热点”,提高网络容量的。因此,一个多层次网络,往往是由

关于移动通信系统中蜂窝的几个概念

关于移动通信系统中蜂窝的几个概念 宏蜂窝小区 传统的蜂窝式网络由宏蜂窝小区(macrocell)构成,每小区的覆盖半径大多为1km~25km。由于覆盖半径较大,所以基站的发射功率较强,一般在10W以上,天线也做得较高。图1是由宏蜂窝组成的移动通信系统示意图。如图所示,每个小区分别设有一个基站,它与处于其服务区内的移动台建立无线通信链路。若干个小区组成一个区群(蜂窝),区群内各个小区的基站可通过电缆、光缆或微波链路与移动交换中心(MSC)相连。移动交换中心通过PCM电路与市话交换局相连接。 图1 宏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示意图 在实际的宏蜂窝内,通常存在着两种特殊的微小区域。一是“盲点”,由于网络漏覆盖或电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而造成阴影区域等原因,使得该区域的信号强度极弱,通信质量低劣;二是“热点”,由于客观存在商业中心或交通要道等业务繁忙区域,造成空间业务负荷的不均匀分布。以上两“点”问题,往往通过设置直放站、分裂小区等办法来加以解决。但从原理上讲,这两种办法也不能无限制地使用:直放站实质是一个宽带放大器,设置不合理(包括选址及安装等)或设置得过多,都极易造成对周围信号的干扰;小区分裂实质就是采用使宏基站变密的办法(即将覆盖面大的基站分裂成覆盖面较小的基站)来增加系统的容量,但当基站小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干扰和基站接入等问题,这种办法将难以再进行。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移动通信的迅速发展和业务需求的剧增,这些方法更是难奏其效,这样便产生了微蜂窝小区(microcell)技术。 微蜂窝小区 微蜂窝小区(microcell)是在宏蜂窝小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它的覆盖半径大约为30m~300m;发射功率较小,一般在1W以下;基站天线置于相对低的地方,如屋顶下方,高

宏站与小基站并用 优势互补迎挑战

宏站与小基站并用优势互补迎挑战 LTE商用迫近,业界对于LTE网络的部署形态更加关注。可以肯定的是,在LTE网络中,各种类型的小基站将占据更重要的角色。中国移动专家表示,与2G、3G时代小基站主要发挥补盲等辅助作用不同,在4G时代,小基站将在提供大带宽数据业务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小基站将与宏蜂窝基站一起成为4G网络中的主角。 LTE基站形态丰富4G时代,网络面临四大挑战:深度覆盖需求强烈;移动数据业务质量要求高;高频段损耗大、覆盖能力较差;新增站址困难。这些挑战催生了对丰富基站形态的需求。据ABI Research预测,到2014年,LTE小基站的出货量将超过LTE宏基站。 目前,LTE基站类产品包括宏基站、微基站、微微基站、Relay等等。其中,宏基站和微基站从硬件架构上均可进一步分为一体化与分布式两种,微站存在一体化微站和分布式微站(BBU+微RRU)两种,微微基站理论上也可分为一体化和分布式两种。 这些不同的基站将在未来的LTE网络中发挥各自的作用。中国移动设计院的李楠表示,宏基站应用于室外覆盖场景,是解决室外覆盖的主要站型。微站能够充分发挥安装简单的工程优势,用于补盲和补热场景。而微微站以及femto等站型是室内覆盖的重要解决方案。目前,各系统设备厂商都已经推出具有代表性的基站解决方案。阿尔卡特朗讯与中国移动合作研发的灵云无线微基站基于lightRadio技术,目前已经在南京的TD-LTE试验网中部署。爱立信推出的点系统非常小巧,设备仅重300克,小到可以一手掌握,但是却足够为庞大人群提供室内网络覆盖。NSN推出的Flexi Zone由多个相互连接的低功耗小区构成,这些小区使用共用的资源池,通过区域控制器进行灵活管理。华为的AtomCell与宏站协同组网,通过协同组网以及特有的抗干扰技术,网络容量可以实现超过4.7倍的大幅度提升,这将极大缓解MBB时代所带来的容量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移动于2012年提出Nanocell,创新的将TD-LTE与WLAN相结合,主要用于数据业务热点区域和室内深度覆盖场景。据记者了解,目前Nanocell还在试点阶段,尚未投入实际应用。从初步试点效果看,Nanocell站型在建设施工的便捷性、灵活性,覆盖的精确性和高容量的提供能力等方面都符合理论预期。

微蜂窝基站宏蜂窝直放站BBU+RRU的区别

微蜂窝、基站、宏蜂窝、直放站、BBU+RRU的区别: 一般讲基站包括微蜂窝,宏蜂窝。基站(BS)即公用移动通信基站是无线电台站的一种形式,是指在有限的无线电覆盖区中,通过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移动电话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基站是移动通信中组成蜂窝小区的基本单元,完成移动通信网和移动通信用户之间的通信和管理功能。 微蜂窝(microcell )是在宏蜂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与宏蜂窝相比,它的发射功率较小,一般在2W 左右;覆盖半径大约为100m ~1km ;基站天线置于相对低的地方,如屋顶下方,高于地面5m ~10m ,无线波束折射、反射、散射于建筑物间或建筑物内,限制在街道内部。微蜂窝最初被用来加大无线覆盖,消除宏蜂窝中的“盲点”。同时由于低发射功率的微蜂窝基站允许较小的频率复用距离,每个单元区域的信道数量较多,因此业务密度得到了巨大的增长,将它安置在宏蜂窝的“热点”上,可满足该微小区域质量与容量两方面的要求。 宏蜂窝式移动电话的建网初期,蜂窝小区的覆盖半径较大,一般在1~2.5千米左右,有的甚至达到20千米以上,因此被称作“宏蜂窝”小区。 直放站(中继器)属于同频放大设备,是指在无线通信传输过程中起到信号增强的一种无线电发射中转设备。直放站的基本功能就是一个射频信号功率增强器。直放站在下行链路中,由施主天线现有的覆盖区域中拾取信号,通过带通滤波器对带通外的信号进行极好的隔离,将滤波的信号经功放放大后再次发射到待覆盖区域。在上行链接路径中,覆盖区域内的移动台手机的信号以同样的工作方式由上行放大链路处理后发射到相应基站,从而达到基地站与手机的信号传递。 RRU(射频拉远模块)和BBU(基带处理单元)之间需要用光纤连接。RRU(Radio Remote Unit)技术特点是将基站分成近端机即无线基带控制(Radio Server)和远端机即射频拉远(RRU)两部分,二者之间通过光纤连接,其接口是基于开放式CPRI或IR接口,可以稳定地与主流厂商的设备进行连接。BBU(Building Base band Unite)室内基带处理单元 微蜂窝有容量说法。 宏蜂窝比微蜂窝容量更大不过造价及建设周期更大! 直放站不能单独使用,他只是把信号放大而已。 BBU+RRU 是一种射频拉远技术! 1,宏基站,直白点,铁塔站,比较大的那种,一个站覆盖几十公里。 2,2,微基站,在楼宇中或密集区安装的小型基站,覆盖小,用户量低。 3,3,直放站,将基站信号放大,发射至基站覆盖不到的地方。

宏蜂窝与的关系微蜂窝

微蜂窝网与全网的关系 在全网中建立微蜂窝网,有两个基本原因,(1)某些区域存在宏蜂窝网难以解决或解决效果不好的情况(如宏蜂窝小区的交汇区域);(2)某些特殊区域使用宏蜂窝网可能对环保有影响,且效益很低(如室内或地下区域及盲点或热点)。宏蜂窝网和微蜂窝网可同时接入一个移动交换中心(MSC),分别由相同或不同的网管系统操作和维护,构成相对独立的GSM 宏蜂窝网和微蜂窝网。但对全网来讲,双方关系密切,在宏蜂窝网建设到一定规模时,必然要进行网络优化,引入微蜂窝网是优化现有宏蜂窝网的最佳方案之一。在MSC的处理能力范围内,增加微蜂窝网可以解决现有宏蜂窝网的一些固有缺陷:(1)随着用户量增加和地域变化,无论设计多么精密的宏蜂窝网络规划,网络都会产生大量的话务量热点区和射频盲区。然而在有限的地域内,建立过密的宏蜂窝小区会造成无线环境恶化,使网络指标下降;(2)宏蜂窝基站收发信站(BTS)的发射功率较高,覆盖范围大。考虑到干扰保护比参数的限制,在对全网优化时,对频率的选择要求非常高,降低了频率利用率,而现有的频率资源已非常缺乏;(3)宏蜂窝设备造价较高,若网络优化时完全采用宏蜂窝设备,将会降低投资的回报率。建立微蜂窝网可以在吸收话务量、补充射频盲区、提高频率利用率及减少投资等方面对宏蜂窝网起补充作用。微蜂窝系统完全按照GSM规范设计,其设计思想与宏蜂窝系统基本相同,熟悉GSM宏蜂窝系统的技术人员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微蜂窝技术。从全网的角度出发,可理解为:宏蜂窝网覆盖的是面,微蜂窝网覆盖的是点;宏蜂窝网覆盖的范围大,微蜂窝网覆盖的范围小。无论是宏蜂窝网还是微蜂窝网,都是GSM网络,其中大部分参数及设置相同,交换模式、通话接续模式、切换模式和漫游模式等方面设计基本一致,仅在系统容量、发射功率。体积大小及微蜂窝网的一些附加功能上有所不同。增加微蜂窝网,如同增加新的宏蜂窝基站系统(BSS),只要在 MSC中定义相应的数据(如 A接口链路数据、登记BSS系统数据等),然后在微蜂窝BSS系统中设置A接口、切换方式及参数和邻区数据等,微蜂窝网就可完全融于宏蜂窝大网中。同时对周边的宏蜂窝网或微蜂窝网作相应的数据调整,即可达到全网如一的效果。总之,只要各方保证数据和协议的一致性,建立微蜂窝网对网络会起到较好的优化作用,对周边地区的网络影响很小。下面详细说明微蜂窝设备组成的微蜂窝网与全网的关系。 1呼叫接续若某移动用户位于微蜂窝设备提供室内覆盖信号的酒店内,当他呼叫室外宏蜂窝网内的移动用户时,用手机先向微蜂窝BTS发送请求信号,通过微蜂窝BSC 向MSC发送呼叫信息,MSC根据呼叫号码查询HLR/AUC或VLR,确定被叫所处的宏蜂窝小区,然后通过该小区所属的BSS系统接续这次呼叫。整个处理过程与宏蜂窝网中两个用户通话接续过程完全相同。该过程可逆。 2小区重选若某用户手机处于待机状态,当他从微蜂窝小区进入宏蜂窝小区时,手机根据基站发送BCCH广播信号的强弱,判断是否需要切换,通过与基站配合处理,能自动切换到宏蜂窝小区网。 3相互切换若某用户手机处于通话状态,当他从微蜂窝小区到宏蜂窝小区时,微蜂窝基站会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切换算法,发送切换请求,保证通话的连续性,并正常切换到宏蜂窝小区上。该过程可逆。只要将新建微蜂窝网和相邻网络的切换参数及相关数据重新设置,微蜂窝网与宏蜂窝网之间的切换和宏蜂窝网之间的切换基本相同。 4其它呼叫微蜂窝网中的用户呼叫本地固定、长途固定及长途移动等用户的处理过程,以及外省漫游用户在微蜂窝网中呼叫与在宏蜂窝网完全相同。微蜂窝网建立后,可提高话务吸收率,解决盲点和热点现象。在现有设备和技术条件下,建立微蜂窝网是优化现有网络的最好方法。 微蜂窝( microcell )是在宏蜂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与宏蜂窝相比,它的发射功率较小,一般在 2W 左右;覆盖半径大约为 100m ~ 1km ;基站天线置于相对低的地方,如屋顶下方,高于地面 5m ~ 10m ,无线波束折射、反射、散射于建筑物间或建筑物内,限制在街道内部。微蜂窝最初被用来加大无线覆盖,消除宏蜂窝中的“盲点”。同

微蜂窝基站是什么_微蜂窝基站结构

微蜂窝基站是什么_微蜂窝基站结构 微蜂窝型基站(Femtocell)是利用微蜂窝技术实现微蜂窝小区覆盖的移动通信系统,它可以达到小范围即微蜂窝小区内提供高密度话务量的目的。 微蜂窝型基站系统应用的目的是解决一些信号难以覆盖的盲点区和阴影区,比如隧道、地下车库、地下通道、地下商场、高层建筑物低层和顶层等区域;其次还可以解决商业中心、交通要道、娱乐中心、会议中心的话务热点区域的信号覆盖,可以降低这些区域的通信阻塞率和改善通信质量;最后,微蜂窝型室内分布系统也常部署于高层建筑的中间层,可以有效避免手机的频繁切换甚至掉话。 微蜂窝基站的结构Femtocell是一种小型、低功率的3G无线设备,可以把用户手机发出的话音和数据呼叫传输到基于标准接口的3G核心网络,且它的家庭接入点可以即插即用,可连接到任何现有的基于IP的传送网络,提供家庭范围的移动通信服务。 1、Femtocell设备 Femtocell系统在网元功能配置上与传统宏蜂窝网络有很大的不同,它的环境定位是家庭或中小企业使用,室内通信的特点不同于室外环境,对容量需求小,且没有用户突然增加的情况,不需要过多考虑呼吸效应、切换等问题。Femtocell设备数量众多,一般采用偏平化的网络结构,即Femtocell设备集成了传统宏蜂窝网络中多个网元的功能,如NodeB、RNC、SGSN、GGSN等。对于Femtocell设备的功能组成及其设备接口,各厂家都有不同的实现方式,通常功能集成方案有两种,第一种是集成NodeB、RNC功能,第二种是集成NodeB、RNC、SGSN与GGSN功能。 2、Femtocell 网络结构 Femtocell设备的引入原则上不对移动核心网产生任何影响,设备集成的功能越多,其网络结构就越扁平化,当Femtocell设备集成了NodeB、RNC、SGSN与GGSN功能的时候,用户通过Femtocell设备就可以直接接入Internet网络,无须经过移动分组域核心网。

宏蜂窝和微蜂窝的区别

宏蜂窝和微蜂窝的区别 1.宏蜂窝和微蜂窝的区别在于无线资源(载频)配置的高低,前者大于后者; 2.在小区制移动通信网络中,通常采用正六边形无线小区邻接构成面状服务区。由于服务区的形状很像蜂窝,这种网络便被称为蜂窝式网络。传统的蜂窝式网络由宏蜂窝小区(macrocell)构成,每小区的覆盖半径大多为1km~25km,基站天线尽可能做得很高。在实际的macrocell内,通常存在着两种特殊的微小区域。一是“盲点”,由于电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而造成的阴影区域,该区域通信质量严重低劣;二是“热点”,由于空间业务负荷的不均匀分布而形成的业务繁忙区域,它支持macrocell中的大部分业务。以上两“点”问题的解决,往往依靠设置直放站、分裂小区等办法。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外,从原理上讲,这两种方法也不能无限制地使用,因为扩大了系统覆盖,通信质量要下降;提高了通信质量,往往又要牺牲容量。近年来,随着业务需求的剧增,这些方法更显捉襟见时,这样便产生了微蜂窝技术。微蜂窝小区(microcell)的覆盖半径为30m~300m,基站天线低于屋顶高度,传播主要沿着街道的视线进行,信号在楼顶的泄露小。因此,microcell最初被用来加大无线电覆盖,消除macrocell 中的“盲点”。由于低发射功率的microcell基站允许较小的频率复用距离,每个单元区域的信道数量较多,因此业务密度得到了巨大的增长,且RF干扰很低,将它安置在macrocell的“热点”上,

可满足该微小区域质量与容量两方面的要求。——实际上,microcell主要安置在macrocell内的“热点”地区。不同尽寸的小区重叠起来,不同发射功率的基站紧邻并同时存在,使得整个通信网络呈现出多层次的结构。相邻microcell的切换都回到所在的macrocell上,macrocell的广域大功率覆盖可看成是宏蜂窝上层网络,并作为移动用户在两个microcell区间移动时的“安全网”,而大量的microcell则构成微蜂窝下层网络。随着容量需求的进一步增长,运营者可按同一规则安装第三或第四个microcell 层。一个多层次网络,往往是由一个上层宏蜂窝网络和数个下层微蜂窝网络组成的多元蜂窝系统。 3.基站,即公用移动通信基站是无线电台站的一种形式,是指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中,通过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移动电话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基站由移动通信经营者申请设置.宏蜂窝就是大基站,微蜂窝就是小基站。宏蜂窝基站一般有3个扇区,微蜂窝基站一般只有1个扇区。 宏基站,是有机房的基站,微站微一体化设备,不需要机房; TD-SCDMA基站无线勘察与设计 2、TD-SCDMA基站无线勘察设计流程 TD-SCDMA基站勘察设计流程和以往2G系统基本相似,即在规划的基础上明确最终站址、配置、天线等参数,勘察设计的结果又反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