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综述

“沉郁顿挫”一直被视为杜甫诗歌的典型风格。本文认为“沉郁顿挫”确实是杜甫大部分诗歌的艺术风格,“沉郁”主要体现为杜甫诗歌之思想容的博大精神和情感的深沉厚重,“顿挫”主要体现为结构的曲折开阖和音律的抑扬变化,容的“沉郁”要求形式的“顿挫”,形式的“顿挫”也能加深容的“沉郁”。然而,对于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诗圣”,对中国最具有现实意义的诗歌——“史诗”,过于单一化、绝对化的评价又过于偏激,不够全面、客观,因此需要对杜甫诗歌做更细致、全面的阐述、揭示。站在前面这个角度上,除了沉郁顿挫之外,本文又概括出杜甫诗歌的三种风格类型:清新自然、险怪奇拔、雄放俊逸。杜甫诗歌之清新自然主要体现在他的草堂诗歌之中,表现了杜甫高雅的情趣和细腻的审美,流露出他热爱现实人生的赤子之情和忧民的博大胸怀;险怪奇拔的风格更是杜甫的首创,他崇高博大的诗心和奇诡波澜的诗艺深深影响后人贺;雄放俊逸的诗风,从中可以窥见放旷不羁的一面,亦可理解为现实主义之外浪漫主义在杜甫身上的反映。

1 杜甫诗歌的总体特征——沉郁顿挫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一生创作诗歌近三千首,其特点历来被公认为“沉郁顿挫”。清人方东树曰:“沉郁顿挫,苍凉悲壮,随意下笔而皆具元气,读之而无不感动心脾者,杜公也。”其实最早用“沉郁顿挫”四个字形容杜甫诗歌特点的不是他人正是杜甫本人,其《进雕赋表》曰:“自七岁所辍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余篇。……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诸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之流,庶可及也。”沉郁顿挫的确是对杜甫诗歌部分诗歌、尤其是一批最能体现杜甫诗歌水平的优秀诗歌风格的典型评价和概括。

2 杜甫诗歌的多样性

杜甫,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其诗歌,堪称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其气象万千、美不胜收的艺术景象令后人无比尊敬和崇拜。杜甫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顶峰,后人对其诗歌极力推崇、褒誉,并

以最美好、最精炼、最经典的词语去称扬和赞颂杜甫及其诗歌。在这些最美好、最精炼、最经典的词语中,又有三种说法最为历代治诗、治史、治学者所接受,即:“诗圣’,“诗史”,“集大成”。

所谓“集大成”,正是对杜甫诗歌风格多样性的经典性概括。传统上一向称杜诗的风格为“沉郁顿挫”,乃是主要取其悲抑苍劲的意味和深沉凝重的基调。的确,历代诗人,没有谁比杜甫的忧患意识和愤激之情更深了。“沉郁顿挫”在诗中无疑是极具有代表性的风格特征。然而,杜诗“集大成”的成就及其对后世多方面的影响决非仅此可以概括。对于杜诗的风格,我们不能只强调一点,或者仅抓住一面,而忽视其他重要的方面。杜诗诗风的“沉郁顿挫”,只不过是他诗风的一个方面,至多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沉郁顿挫”之后,更应该看到杜甫这位伟大的诗人其诗风多样性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杜甫的伟大之处。除沉郁顿挫外,杜诗中至少突出地呈现出以下几种迥异的风格:清新自然、雄放俊逸、险怪奇拔。

3 杜甫诗歌多样性的原因

杜甫诗歌的风格是多样的,造成杜诗风格多样性的原因亦是多样、复杂的。时代的风云变化、人生际遇的跌宕起伏、思想的大融合、诗风的多样化、文学的发展规律以及杜甫的文学观等都是造成杜甫诗歌多样性的原因。唐代,尤其是盛唐,本身就是一个兼容并蓄、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时代,这种经济、社会下的文学必定不是一潭死水,这也就从源头上决定了杜甫的诗歌不是单一的、平面的,必定是立体的、丰满的。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社会思潮多元化,这也与杜甫诗歌风格多样化一脉相承。当然,诗人本人的性格、个人经历、社会政治的突变会左右、改变其诗风,使其诗歌呈现与他人迥异的特点,这就造就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主流,这并不与其诗歌风格多样化矛盾。

杜甫是伟大的诗人,其诗歌也是博大精深,多角度、立体得看待其诗歌,符合社会实际情况、诗人的性格特点等,我们也可以全面了解杜甫、杜诗。

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作者:丁

指导教师:金荣

(农业大学文法学院271018)

【摘要】文学风格,是作家作品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前人论杜甫诗歌艺术风格,多以“沉郁顿挫”称之,这的确是杜甫诗歌的典型特征和经典概括。思想之深广博大、感情之深沉厚重谓之“沉郁”;表现形式结构开阖、音律铿锵,此之谓“顿挫”,从而达到了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然而,对于杜甫这位经历丰富、思想丰富的大诗人,对于他千余首诗歌,我们不能单一化得评定,除了沉郁顿挫之外,本文又概括出了:清新自然、雄放俊逸、险怪奇拔。从而得知杜甫诗歌风格也是具有多样性的,进而分析这种多样性的原因。【关键词】杜甫风格沉郁顿挫多样性原因

Theory of du fu's poetry art style

Ding Xingu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 Laws,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Shandong271018, China)

Abstract:Literature style, is that distinguishes writers and works of important symbol. Previous theory of du fu's poetry artistic style, more restrained by "the stall" says du fu's poetry. Indeed, it is the typical features and classic generalizations. The idea of the great, deep feelings of "depressed" dark heavy "; Forms structure was closing, refuses to open, and this is thy ", so as to achieve the stall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content and form. However, for the du fu the experienced, thought rich great poet, for he more than 1000 poem, we cannot simplification, in addition to assess beyond sullen, this paper and stall summarized: pure and fresh nature, male put elegance, risks blame JiBa. hus learned of du fu's poetry style also is

to have diversity, and then analyzes the reason this diversity.

Key Word:Du fu style depressed and sonorous diversity reason

1 杜甫诗歌的总体特征——沉郁顿挫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一生创作诗歌近三千首,其特点历来被公认为“沉郁顿挫”。清人方东树曰:“沉郁顿挫,苍凉悲壮,随意下笔而皆具元气,读之而无不感动心脾者,杜公也。”其实最早用“沉郁顿挫”四个字形容杜甫诗歌特点的不是他人正是杜甫本人,其《进雕赋表》曰:“自七岁所辍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余篇。……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诸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之流,庶可及也。”

沉郁顿挫的确是对杜甫诗歌部分诗歌、尤其是一批最能体现杜甫诗歌水平的优秀诗歌风格的典型评价和概括。分析诗歌作品,无外乎容与形式两方面,沉郁和顿挫分别从容、形式上给予了评价,容的神广博大、深沉厚重需要有曲折开阖、抑扬变化的形式做载体,而形式上的曲折开阖、抑扬变化又加深了容的深广博大、深沉厚重,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1.1沉郁——思想容的深广博大,情感的深沉厚重

“沉郁”这种风格,主要体现为杜甫诗歌思想容的深广博大和情感的深沉厚重。

1.1.1思想容的深广博大

杜甫的诗歌之反映社会现实,全部都来自切身感受,无论写景、叙事、议论、抒情,均有感而发、有为而作,故能写够写出质实丰满、有血有肉的动人诗篇。尤其是那些反映人民疾苦、心系国家命运的诗歌,更是贯穿诗人的整个创作历程,深刻得体现了其思想容之深广博大。

安史之乱使唐王朝由盛转衰,国家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人民更是灾难重重。这一时期,杜甫怀着对祖国前途、人民命运的万分忧虑,写出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如《悲》、《哀江头》、《羌村》等。这些作品都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渗透着诗人国破家亡的无比悲痛,诗的沉郁悲壮的情调更为浓重。《悲》开头概括战场上的惨况:“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泽水中”,指出在战

场上为国家英勇奋战,浴血牺牲的都是良民、百姓,他们全军覆没,血染泽,致使原野显得格外空旷,世界也仿佛变得格外寂寥——野旷天清无成声,这种寂寥,不是因为和平宁静的生活,而是因为“四日义军同日死”的惨烈结局。这首诗,在天地同辈的风味里,再现了唐王朝在平叛中遇到的重大挫折,表达了诗人对战死战士的悲悼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哀江头》则是从曲江景色移换写起,转入贵妃专宠骄奢以至绕死马鬼坡的历史悲剧。国破家亡的悲痛是贯穿全诗的中心思想。诗的情节安排,从眼前景到回忆往事,又从回忆往事转到现实生活,贯穿在诗中的感情,先是哀,触类伤情,事事堪哀,后转乐,回忆、豪奢生活的逸乐,再转而写哀,把亡国的哀痛推向高潮。全诗哀乐交替,既突出了两者的因果关系,也更好地表达了诗人难以抑止的哀愁,使全诗波折纤曲,意境深邀,体现出杜甫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安史之乱”发生后,诗人和人民一道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共同经历了战乱的痛苦。这时候,他对人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人民的感情也更加密切了。于是他写出了更多的反映人民疾苦的不朽之作,其沉郁的风格也表现得更为显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三吏”、“三别”。如《石壕吏》写官吏夜晚捉人的情景,诗人以时间为顺序,由“暮”而“夜”而“天明”,把“夜捉人”的整个过程都描述出来了。头二句先写傍晚诗人投宿石壕村,夜间就有县吏来捉人,点出“捉人”的题旨。三、四句一写老翁,一写老妇,两人的行动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接下去十六句就转入具体叙述了:先写县吏的咆哮如雷,老妇哭泣啼叫,形成强烈的对照。次写老妇前致词,有三层意思:一是她的三个儿子都被征调到邺城去,两个已战死;二是家中只有一个媳妇带着吃奶的子,这样的母亲不应被征调;三是老妇表示自己“请从吏夜归”,“犹得备晨饮”。最后四句,回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事件的结局和诗人的感受。全诗叙事层层深入,笔法变化多端,迂回婉曲,首尾呼应,悲怨之情,贯穿始终。诗中老妇诉说战乱给她家带来的不幸,声声泪,句句血,感人至深。

从某种程度上讲,杜甫诗风的“沉郁”正是其深广博大的思想在作品中

的反映。众所周知,杜甫是较早地在诗歌作品中反思“安史之乱”的诗人,更是当时在作品中反映社会现实最多的诗人,故他的诗才有“诗史”之称。从思想容上讲,他的诗既不像以前盛唐诗人少年似的青春、天真、乐观,也不像后来大历诗人老年似的事故、通达、无望,而是中年似的深沉、雄厚、博大。因而,他的诗,也就既不是骨气端翔、光英朗练、兴象玲珑的情来、神来、气来,也不是气骨顿衰、江河日下的凄冷衰飒、寂寥落寞,而是在雄壮中有愁郁、在沉痛中有慷慨、在悲怨中有峭拔的沉郁。

1.1.2情感的深沉厚重

诗歌要有深厚的容,首先就要求诗人有真情实感,释惠洪说:“吾是知文章以气为卞,气以诚为主,故老杜之诗一谓之‘诗史’者,其大过人在诚实耳。此说颇具眼力,正因为杜甫敦厚诚实,情感深沉厚重,发而为诗,以我手写我心我情,杜诗才具有“沉郁”之风。试看《春望》一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替。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二月,时安史叛军已陷长安。杜甫在逃难中为叛军所获,虏至长安,想逃却逃不掉,又正逢春天,春草深,春花发,春鸟鸣,景色一片绚丽,可是国破家亡,一切在昔日看来美好悦人之景,今天看了却令人伤感心惊。诗首言国破,足以生悲;复言山河在,草木深,其悲又深一层。感时因及思家,思家因及恨别,国愁家恨,纵横交错,又深一层;忧国思家又无人诉,仅对花鸟,则愁又加孤独,更深一层。“烽火连二月,家书抵万金”,前句接“感时”,后句接“恨别”,国土烽火硝烟,家乡亲人无音,双重‘愁不可解脱,只有白发越搔越短,稀稀疏疏简直不能瞥了。整首诗容深厚,思想纠结不可解,感情悲壮,结句非常含蓄,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的风格。诗中既叙述了个人遭遇,也反映了时代悲剧。个人遭遇仅是战乱与诗人个人卜的冲突;时代悲剧则是叛乱以及整个社会的矛盾。双重矛盾产生了诗中的双重感情,构成了诗歌的沉郁风格。

1.2 顿挫——结构的曲折开阖和音律的抑扬变化

深广博大的思想和深沉厚重的情感最终还要靠适当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出来,容的“沉郁”要求形式的“顿挫”,形式的“顿挫”也能加深容的“沉郁”。结构的曲折开阖和音律的抑扬变化,正是杜诗“顿挫”风格的主要体现。

1.2.1章法结构的起伏转折、纵横开阖

杜甫是十分讲究诗歌章法的诗人,他孜孜不倦地追求与容相适应的诗歌章法。他的诗的容千汇万状,浑涵汪茫,极为丰富而深刻,而他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又是那样的深沉勃郁,表现这样的容和感情,自然需要一种有着广阔回旋余地的表达方式,需要一种纵横跌岩、波澜起伏的章法。这种“顿挫”结构可以概括为三种形式:

一、迂回曲折式,“三吏”、“三别”都鲜明地表现这种特色。以《前出塞》为例,这组诗以一个被征召入伍的士兵自述的方式,曲折地叙述了他的军戎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而展示出反对穷兵默武的主题。一开始,他“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心头笼罩着疑云:“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他的情绪是低沉的。接着,作者把笔锋轻轻一转,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熟悉军戎生活了,开始对豪壮的军旅生活产生兴趣,“走马脱髻头,手中挑青丝,捷下万初岗,俯身试寨旗”,而且勉励自己以身许国,甚至天真地梦想着“功名图麟麟”。到这里,他的情绪已转为高昂奋发。然而,诗人紧紧地把握着全诗悲愤抑郁的基调,接着这些“自奋轻生”之语的后面,又是“被驱迫而叹”;而戍边生活又比行军时更加艰苦了:“驱马天雨雪”、“指落层冰间”。这就更加触动了他想念故乡和亲人的心情,悲叹着“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接着,又是一个逆转:他毕竟还不能理解他所投身的战争的性质,当他站在边疆上,面临着“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的情况,一种朴素的民族自尊心和忠于祖国的感情,鼓舞他奋勇迎敌,“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接下去,又一转:这个普通士兵虽然立下了战功,却未得到丝毫的封赏,只落得“潜身备行列”的困穷的命运。这位士兵的命运,是在几番迂回、“顿挫”中表现出来的,诗人是用一种抑扬交互、迂回曲折的章法叙述的。

二、层层递进式,诗的主题和意境是层层展开的,诗人感情的表达是层层递进的。这类诗,往往从写景或叙事开始,一般是平平而起,在景物的渐次展现或事件的渐次展开中,步步深入地展示诗人的情怀。诗的结束,往往就是诗的高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可以作为这种章法的代表。

解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的开头叙述茅屋为秋风所破,比较平实。接着写群童抱茅入竹去,诗人唇焦口燥呼不得。这一个插曲增添了事件的悲剧气氛,比第一层深刻了。再接下去,写夜雨侵迫的景况,层层深入地展示风吹屋破给诗人带来的痛苦。如写布袅,却分五层意思说出。写屋漏,又是分四层意思说出。诗人就是这样层层递进地展示自己的凄苦境况和悲楚心情。还不止此,诗人又从眼前的境况,联想到战乱以来长期漂泊,贫病交加的生活。这就扩大了诗的生活容,深化了诗的主题。诗如果写到这里就结束,也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诗人自身的生活遭遇,因而也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凋蔽、民不聊生的现实情况。然而诗人却又开拓一层,把他的诗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他从个人的不幸想到了因战争的浩劫而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士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人的感情一直升腾到“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顶点。诗结束了,而它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这时也在读者心头掀起了更大的波澜。这是另一种形式的“顿挫”。它不是迁回曲折的,而是节节高起、层层推进的。

三、纵横开阖式,诗人以“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观察世界,他往往从生活中对他触动最深、震动最强的一点出发,产生丰富的联想,天上地下,古往今来,山水林泉,家园身世,故旧新交,世运时局,国计民生,纵横驰骋,大开大阖。种种联想都围绕着一个主要事件,附丽于一个主题,从而构成完整和谐而壮阔的意境。诗人的思绪从一个联想过渡到另一个联想,从一个形象跳跃到另一个形象,既有明显的思想感情的脉络可寻,又有很大的跨度,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飞动跳跃,纵横开阖的特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