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测量与评估概述

心理测量与评估概述

心理测量与评估概述
心理测量与评估概述

心理测量与评估概述

学校心理学家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进行评估。当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时,如学习不良、注意缺失、情绪困扰、人格障碍和问题行为等,通过心理评估,学校心理学家可以对问题学生进行诊断,找出问题的症结,从而制定干预方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干预方案实施过程中或之后,心理评估可以检验干预的效果,有助于修正或提出新的干预措施。对一般学生和超常学生的心理评估,可以为因材施教,实施发展性指导提供依据。

心理评估的宗旨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因此心理评估必须是科学的、客观的。不负责任的评价、错误的评价可能会误导学生,甚至会贻害终生。鉴于心理评估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掌握心理测量和评估的知识,接受基本技能的良好训练是获取学校心理学家资格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心理测量的特性与种类

心理测量是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以心理测验作为工具对人的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心理测量是心理评估的重要方法之一。

关于心理测验有许多定义。美国心理学家布朗(F.G.Brown)认为,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阿纳斯塔西(A.Anastasi)认为,心理测验在本质上是关于行为样本客观的标准化的测定;克龙巴赫(L.T.Cronbach)将心理测验定义为比较两个人以上的人类行为而仔细计划了的有组织的程序。这些定义表述尽管不尽相同,但共同点在于都认为测验测量的是人的行为,是人行为的一个样本,测验是按照严格的科学程序编制、施测、记分和解释的测量工具。由此决定了心理测量的特殊性质。

1.心理测量的特性

人的心理特质是通过外显行为表现出来的,测验无法直接测量心理特质,而是通过一个人对测验题目的反应来推论他的心理特质,因此心理测量具有间接性。

人的行为比较没有绝对标准,心理测量中对人的评价总是与他所在团体中的大多数人或某种人为确定的标准相比较而言,如聪明、愚钝;内向、外向等,因此心理测量具有相对性。

测验不可能测量人所有的行为,特定的测验也只测量了它所要测定的行为领域的一个行为样本。测验的编制者往往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抽取出决定某一心理特质的代表性要素,选取最能表现这些要素的行为组成行为样本。从某种意义上说,测验只是测量了编制者所定义的行为。测量具有代表性。

同其他测量一样,心理测量还具有客观性。因为测验工具从编制到施测、记分及结果的解释都经过了标准化。

当然,由于心理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人们对心理特性的测量还达不到物理测量的精确度,对某些心理特性的认识可能还有偏差,因而对心理测验的使用必须相当慎重。

2.心理测验的种类

心理测验的种类繁多,分类随采用的标准不同而有所不同,同一测验采用不同标准划分,可能归为不同类别。

(1)按测验的功能分类,有智力测验,用于测量人的智力;特殊能力测验,测量人的特殊能力;人格测验,测量人格特点。

(2)按测验材料分类,有文字测验,也称纸笔测验,所用的是文字材料,被试用文字作答;非文字测验,也称操作测验,测验项目多是图画、实物等,无需文字作答。

(3)按测验对象分类,有个别测验,即一个主试与一个被试在面对面的情形下进行;团体测验,在同一时间内由主试对多个被试施测。

以上只是一些主要种类的心理测验。

二、心理测量工具的选择

心理测量的基本功能是测量个体间的差异或同一个体在不同方面的反应。要想对学生作出科学、客观的评估,心理测量工具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各种心理测验数不胜数,良莠混杂。那么,在评估的目的、对象、功能确定后,选择测量工具应考虑哪些要素呢?

1.标准化测验

标准化测验是经过一套严格的标准化程序进行编制,并按标准化程序去使用的测验。标准化测验,问卷的项目是通过项目分析获得的,是有效的;施测的方法、指导语和时间是标准化的;记分标准明确,对反应的量化是客观的,分数的转换和解释也有详细规定。标准化测验还必须具有信度和效度指标,并提供常模。

2.信度

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程度,即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通常用相关系数来表示信度的高低。由于测验分数有不同的误差来源,估计信度的方法也不同。测验手册常报告的信度指标有:再测信度、复本信度、分半信度和同质性信度。一个好的测验应有较高的信度。通常能力测验的信度高于人格测验的信度。

3.效度

效度指测验对要测量的东西能够测量的正确程度。测验的效度较高,表明它所测量的结果越能代表所要测量的行为的真正特征。效度是一个好测验的必备条件,效度可分为内容效

度、构想效度和效标效度。

4.常模

常模是判断个别差异的依据和比较的标准。用于比较的参考团体叫做常模团体。常模团体测验的平均分数叫常模。当把被试的原始分数转化为导出分数,与和他具有类似特质的团体相比较时,便可知道他在该团体内的相对位置。由于区分和限定常模团体的变量不同,常模的种类也不同。最常见的有年龄常模、年级常模、性别常模、地区常模、全国常模和临床常模。

三、心理评估的模式和原则

心理测量只是心理评估的一种方法,心理评估是运用各种心理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心理测量法等,围绕解决某一问题对学生心理所做的综合评价过程。在心理评估中,理解所拟评估的心理现象的本质是非常重要的。从设计评价程序、选择测量工具到将评价信息反馈给学生、家长或教师,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建议,每个环节都要求评估者有深厚的心理学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技巧。

这里仅介绍心理评估的两个重要方面,评估的模式和原则。

(一)心理评估的模式

学校心理学中的心理评估长期以来遵循着医学诊断模式,由于强调心理健康服务,心理疾病一直是评估的重点。这里评估即含有诊断的意义,通常要确定心理疾病的性质、程度以及起因,为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现代学校心理学的服务对象已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转为面向全体学生,评估模式也逐步发展为一种更加整合的模式。但是无论哪种模式,最基本的工作都涉及到分类,即按照一套特殊的规则,将不同的心理现象放入不同的类别。分类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确定什么样的心理功能是变态的、偏常或需要治疗的,另一种是区别心理功能的类型或不同的维度。

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和心理学发展水平的局限性决定了心理功能分类系统并不完美。以尚不完美的分类随意为被评价者贴标签,尤其是对儿童,将会带来很大的危险。由于这一问题的污染效应,许多专家强调了心理评估的个别化。他们认为,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那么心理功能的评价也应保持这种独特性,对每个学生的评价都应具有特异性,而不必与其他个体去比较或归入某一类别。其实,心理评价的一般性和特异性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都是应当考虑的。心理正常或偏常、智商高或低总是相比较而言的,但每个个体的表现形式,不同问题的独特组合,不同心理功能的内部差异以及问题的成因却又是特殊的。因此,对学生的心理评价必须慎之又慎。

分类是以特殊的规则或理论模式为基础的。临床心理学的分类模式至今仍影响着学校心理学中的心理评估。这些模式有医学模式、多元模式和整合模式。

1. 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主要是以临床经验为基础产生的,它认为只要存在一种心理或精神疾病,就会有表明这种疾病存在的症状,诊断系统定义了哪些特征是诊断的指标。医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第一,由于强调了心理障碍的核心症状,因而不同的诊断系统会因用于定义心理障碍的理论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第二,由于强调了病理学的内容,诊断系统在病与非病之间作了明确的划分,基本的假设就是有障碍与无障碍的个体间有质的区别。

2. 多元模式

多元模式又称心理测量方法。在这种模式中,多元统计技术被用来分离出有内部联系的行为模式,行为的症状是用行为间或行为与协变量间的统计关系来定义的。如果行为间有高相关,那么这些行为就构成了一个症候群。决定行为间协方差关系的主要统计方法是因素分析。这种模式强调了量的差别。一旦行为症状通过统计分析被分离出来,那么儿童在行为各维度的机能水平就可确定了。行为症状是沿着正常到偏常的连续体被概化的。一般是将儿童与代表性常模样本相比较,在某些维度上如果远低于常模团体的平均水平,即被认为是偏常的。

3.整合模式

医学模式过分强调了正常与非正常间质的区别,而多元模式则过分依赖统计分析,又缺乏明确的理论支持,都暴露出一些缺陷。儿童青少年的某些心理现象可能是分布在一个正常的连续体上,而另一些可能适合于做质的区分。如果能够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将有助于提高心理评估的水平。现在,心理评估更多地强调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性与机能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估模式。

(二)心理评估的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拉特(M.Rutter)和加米泽(N.Garmezy)在其发展心理病理学一书中提出了发展心理病理学的一般原则,即儿童的情感和行为机能必须在发展的背景下去理解,同时也必须在发展的框架内去评价。在发展的背景下去理解学生的行为,在发展的框架内去评价学生的行为,同样也应是学校心理学中心理评估的普遍原则。心理评估中与发展有关的理念主要涉及发展常模、发展过程、发展的稳定性。

1.发展常模

在发展的背景下理解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机能和行为,首先要考虑发展常模。儿童的许多行为是随年龄变化的,在某一年龄段很普遍的行为,在其他年龄段可能相对就不普遍。如对黑暗和想象中的生物的恐惧在学前和低年级学龄儿童中相当普遍,但以后随年龄增长就减弱了。承认儿童行为的发展变化对于心理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同样的行为在某一年龄段属发展正常范围内的,而在另一年龄段却可能是病理的指标。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具有鲜明的年龄特征,因而在选择评估工具时应当考虑评估工具是否提供了适当的、特定的年龄常模;心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些心理机能或行为在某些年龄段发展变化较快,而在其他年龄段变化却相对平稳,年龄常模中年龄组的划分应能体现这一特点;正确利用发展常模所提供的信息对评估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在心理评估中也是

非常重要的。

2.发展过程

为了正确解释评估的结果,评价者还必须了解发展过程。发展过程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儿童青少年的一般发展过程,一是每个评估对象独特的个人发展史。

一般发展过程指年龄阶段的发展。每个年龄阶段的发展都是一些相互联系的机能如认知、情感、言语或内因、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个年龄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或发展需要,这种独特的发展需要导致了与年龄相关的发展变化。仅把儿童青少年的行为与年龄常模比较,并不能解释为什么一些行为在某些年龄段有明显的增多,不能确定它们究竟是正常发展过程的变形,或是与正常发展有质的偏离的病理发展过程的指标。

例如,对权威的反叛和质疑是青少年拒绝父母或社会价值的表现,这是青少年发展自我同一性过程中抗争的一种形式。当青少年第一次出现了这类行为问题时,最好把它看作是正常发展中的变形;而在前青少年期儿童表现出这些行为问题时,也许就是比较严重的病理征兆。一些研究表明,有些行为问题发生在青少年期很可能是短暂的,而发生在青春期前则可能是较为严重的或长期的。

儿童的个人发展史应包括个人在不同发展阶段如胎儿期、新生儿期、学龄期等的一般发展状况,既往病史和家庭史。了解个体独特的发展过程将有助于探明心理问题形成的机制和原因。

3.发展的稳定性

稳定性指的是行为跨时间、跨情境的一致性。从发展的观点正确看待儿童青少年心理特质和行为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

稳定性是心理评估中一直有争议的问题。例如,有人对人格概念提出质疑,认为人格是指行为跨时间、跨情境的一致性特征,但实际上许多行为却并不具有这种一致性;儿童比成人就显得不稳定,许多行为测验证明了这一点。儿童期的飞速发展变化决定了儿童行为的稳定性相对低于成人。然而儿童的一些行为仍是有一定的连续性的。稳定性的程度取决于所评价的心理机能和行为的类型,评价了心理机能和行为的哪些方面,评价的是孤立的行为,还是行为不同维度的集合。例如,研究普遍表明,外化行为如多动、攻击行为等比内化行为如恐惧、抑郁等更为稳定;不同维度行为的集合体比孤立的行为更为稳定。另外,在一些行为上的不稳定也许是真实地反映了这样的事实,即不适应只是一种暂时现象,可能就是个体应对压力的一种发展性反应。

儿童的行为很大程度上与行为发生的背景有关。有人(Achenbach,McConaughy和Howell,198 7)对119项研究进行了元分析(meta-

analysis),发现在有关儿童情绪和行为机能的报告中,不同评价者间的相关相当低,仅为0. 28(平均)。然而这种低相关并不是行为跨情境的特异性的很好指标,因为低相关可能反映了不同评价者的个人偏见,而不是儿童行为跨情境的真实的差异。但是如果两个以上的观察者如父母或两个教师在类似的情境中对儿童的评价相关较高

(如0.60以上),而在不同的情境中的观察相关较低,这种低相关可能才是儿童行为跨情境的高度变异性的指标。

与跨时间的稳定性类似,跨情境的稳定性也与所评价的行为类型,以及所评价的是行为的集合体或是孤立的行为有关。例如,不同观察者所报告的外化行为的相关高于内化行为;母亲和教师所报告的关于儿童注意缺失的某一症状的相关远低于两者所报告的达到诊断标准的有关注意缺失的一组症状的相关。

正是由于考虑到发展的稳定性和变异性,对儿童的心理评估必须基于多种背景、多种信息源,这样才能做出综合的客观的评价。

为了更好地理解儿童行为跨情境的变异性,在评价儿童心理特质与行为本身之外,对许多重要背景如家庭、学校、同伴的相关方面也应进行评估,因为许多重要的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儿童的适应。

4.共生现象

除了在心理评估中要考虑发展因素外,儿童心理问题的共生现象也是值得注意的。共生现象是一生物学术语,这里借指同一个体的适应问题或心理障碍总是两个或更多的问题相继或同时出现,很少是孤立的单一问题。观察发现,有许多儿童经常会出现多方面如情绪、学习、社交等问题。这种共生现象的高比率也决定了大多数心理评估必须是综合性的。评估不仅应跨越不同的背景,也应跨越不同的心理机能;不仅要评价学生、家长和教师所报告的问题,也应该评价在适应中那些潜在的共生问题。有时可能会发现一些最初报告的问题其实并不是主要问题,一些症状可能会因其他共生问题而加重。

对共生条件的评价同样也很必要,因为有效的干预方案的设计需要多种参数。除了发现问题之外,儿童的心理机能的积极方面也有必要予以关注。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概述

第一章发展理论概述 在讲发展理论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才可称为发展,发展理论研究些什么东西;学发展理论又有什么用。抓住了这些,学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本章将详细为您介绍这些内容。 发展的含义:获得新结构或引起心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发展包括三个要素: 1、发展是一个在个体内部进行的变化; 幼儿从外面进入教室。幼儿发展了吗? 2、这种变化是连续的、稳定的; 当你从明处走入暗处,视网膜上的光化学物质会发生变化,使视觉感受性 大大提高,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暗适应。反之,从暗处走入明处,又会发生 过程相反的明适应。这种内部变化是为了重建机体的正常平衡,其最终结 果是回复到原先的状态。这不能称为发展。 思考:具有可逆性的周期变化可称为发展吗?(否) 所有内部变化都是发展吗?(否) 3、发展最终导致结构性改变(如获得一个新结构或由一个旧结构演变为一个新结构) 发展理论的作用 人类的科学史已经证明,科学不是事实的单纯积累。只有当事实被整理成一个概念体系时,才能变成有用的知识。这个概念体系就是理论。那你想过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理论吗?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有什么作用吗?

1.组织信息 我们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每天工作在第一线,与幼儿生活在一起,对学前儿童的行为特征、兴趣、游戏内容、生活规律都有丰富的经验。如果我们不去总结、概括这些经验,那么,它们永远是个人的感受,既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只有把这些感性经验纳入一定的理论框架,用一定的理论指导去整理、分析、归纳,才能形成理性认识,才能从纷繁、零散的事实中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正确地认识事物、解释现象、预测趋势。概而言之,达到科学的"解释"功能。所谓解释,就是把一些现象归纳到一个理论体系之中的过程。这就是发展理论的第一个作用:组织信息。 通俗地讲,你所掌握的大量事实,就好比拥有大量的砖头瓦片。砖头瓦片并不具备房屋的功能。只有当你根据蓝图将砖瓦搭成一定的结构才能充当房屋的主人。建筑蓝图就是理论,没有它,无论你占有多少材料,也只是一个"无房户"。 2.指导研究 理论的第二的功能是指导研究。理论能启发思考、指导观察和产生新信息。 幼教工作者具有从事学前儿童心理和教育研究的独特条件。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幼教工作者都能开展真正的科学研究。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她们没有科研的兴趣,也不是缺乏科研的条件或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她们缺乏一个用以指导科研的明确理论。没有理论指导,就提不出问题、提不出假设、甚至也看不见事实,更谈不上分析综合了。 爱因斯坦说:"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着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这就是说,凡是要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必须选定一个理论,并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从事具体的资料收集(如观察、实验等),然后,又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分析、整理和解释资料,证实或修正假设。因此,理论具有指导研究的功能。 理论的分类 提示: 理论的分类是介绍有关理论的几种形态。无论哪一种理论形态,都是理论与资料(数据)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对于这一内容,只需稍作了解,无须深究。 1、模型 (例如:记忆流程图:瞬间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一、儿童期及发展阶段划分 根据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心理学的研究材料,我们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如下的几个主要阶段:乳儿期(从出生到满一岁),婴儿期(从一岁到三岁),学龄前期(从三岁到六七岁),学龄初期(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 其他理论说法: 1、婴儿期(或称乳儿期) 0~1岁 其中可分为: 新生儿期 0~1月 婴儿早期:1~6月 婴儿晚期:6~12月 2、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 1~3岁 3、学前期(或称幼儿期) 3~6岁 其中有可分为: 幼儿初期 3~4岁 幼儿中期 4~5岁 幼儿晚期 5~6、7岁 4、学龄期 6、7岁~18岁 其中又可分为: 学龄初期 6、7~11、12岁 学龄中期 11、12~14、15岁 学龄晚期或青年期 14、15~17、18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定义 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注意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含义: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儿童的生理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儿童心理上虽然有差异,但同一年龄段的儿童也表现出大体相同的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所代表的是各年龄儿童的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4.强调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本章所谈及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区别于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和他的生活的实际年龄,常常会有所出入。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稳定性 为什么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呢?主要在于它受下列因素所制约,而这些因素,从本质上没有改变。 ①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顺序和阶段。 ②人类知识经验本身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都需要经历相应的时间。 ③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 2.可变性

心理咨询与心理素质训练讲义全

心理咨询与心理素质训练讲义 主讲:吴永波 第一讲:心理咨询概述 1、心理健康和咨询的概论 ⑴认识误区 ⑵心理异常的原因、表现和预防 ⑴认识误区 ①心理健康和咨询的意义。 ②心理健康的界定。 ③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区分 重视心理健康,关注心灵(一) 联合国教科文国际委员会宣言 70年代《学会生存》, 核心:教育是为人类适应生存的需要,为人类的生存服务。 1989年《学会关心》,核心:关心自己的健康,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人权,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 重视心理健康,关注心灵(二) 有关心理的书籍品种多、畅销(因为被放在显著的位置): (1)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优点》、《人性的缺点》。 (2)戈尔曼的情绪能力 (3)多湖辉的心理操纵术 (4)刘墉的心灵演说 (5)另外,情商启蒙,心理自测、心理创富、心灵鸡汤等等。 重视心理健康,关注心灵(三) 我国自杀的比例偏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重视心理调节不够。心理异常的状况累计、恶化,最终会酿成悲剧。 随着学业的上升,学生心理问题增多,比例上升。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不低。 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人的心理影响 一、几个与现时代相关的背景材料 (一)效率标准与状态标准 1 .效率标准:运用可以客观化、数量化的方式去进行评价的标准体系。 2 .状态标准:运用主观化的方式去进行评价的标准体系。 (二)工具价值与终极价值 1 .工具价值:偏爱的行为方式或通过实现终极价值的手段。 2 .终极价值:期望存在的状态或通过一生而实现的目标。 视频材料——彩迷彩奴 (三)21世纪中国心理疾患的转型 1 .1980 年前,大多数人看“ 精神科” ,主要病症是: (1) 典型抑郁症. (2) 典型焦虑症 (3) 典型精神分裂症 2 .21 世纪多数是如下病症: (1) 婚姻问题 (2) 家庭问题 (3) 教育问题

学前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练习题

2014级学前班《绪论》、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练习题一、填空。 1·心理学通常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两大类。 2 认识过程是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它包括--------、---------记忆、---------和---------等过程,这些过程总称为认识过程。 3 人对物体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物体各种属性的总体认识称为---------。 4 -----------。---------和-----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5 ----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 6 意志过程对人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具有----------。 7 心理学史研究--------------------------的科学。 8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的科学。 9 脑由--------------、---------、---------、----------、-------------、五部分组成的,其中最发达的部分是---------。 10 人的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表面覆盖着大脑皮层,简称--------。 11、根据沟、回的分布,一般把大脑皮层分为四个部分,是--------、--------------、-----------------、-------------------- 四部分? 12 大脑的主要机能-------------、-----------------、----------------、----------------、-------------。 13 中枢神经系统向全身发出---------------对脑神经,? 14 反射按起源可分成两类:----------------------、----------------------------。 15 大脑半球的表面有很多褶皱,凹陷部分称为------------或---------,隆起部分称为------------。 16神经系统由-----------------和--------------组成,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 17 客观现实是指------------------------------------------------,它们构成了---------------------------------------。 18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另一类是------------------------。 19 遗传素质是指有机体通过遗传获得的----------------、---------------、----------------和---------------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 20 幼儿往往把他们所感知、观察到的---------------、----------------、---------------等都在自己的游戏中反映出来。 21 幼儿教育是-------------------------的基础,是-----------------的有机组成部分。 22 幼儿期儿童的心理就是在以-----------------为主要形式的各种活动中不断发展的。 23 脑-----------------------的重要组成部分。 24 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又构成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25 幼儿的活动主要有-------、---------和-----------。 26 条件反射是---------------形成的------------的反射。 27 社会生活环境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 28 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 29 -------------------是进化过程中最新发展起来的部分。 30 人脑的--------------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占皮层表面的------------。31 大脑半球皮层以下的部位是-------------------,二者构成了----------------系统。 32 人所处的客观现实包括-----------环境和----------环境。 33 心理的反应具有--------性。 34 人的心理一方面受客观现实的----------------------,一方面又受人的主观条件的------------。 二、选择题。 1 脑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器官,它由延髓、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组成,其中最发达的部分是() A、延髓 B、大脑 C、间脑 D、中脑 2 儿童的神经系统在出生后最初几年发展相当迅速,脑重量出生时达到()。 A、500克 B、900克 C、400克 D、800克 3 大脑皮层上的几个叶在技能上也有所分工,如枕叶和()有关。 A、听觉 B、视觉 C、嗅觉 D、味觉 4儿童到九个月时脑的重量就会增加几倍?() A、1倍 B、2倍 C、4倍 D、5倍 5儿童一周岁时达到几克?() A、850克 B、950克 C、1000克 D、900克 6七周岁儿童脑已增长到多少克?() A、1500克 B、1300克 C、1250克 D、1700克 7脑最发达的部分是()。 A、大脑 B、中脑 C、小脑 三、判断。 1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由遗传而来的反射。() 2 额叶损伤(如疾病、受伤等)会引起智力低下,不会引起个性方面的障碍。() 3 心里是人脑的机能,有了脑就有了心理现象。() 4 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5 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的大小依赖于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水平() 6 人的心理一方面受客观现实的制约,一方面又受人的主观条件的折射。() 7 幼儿出生时脑重量为400克,到九个月时达到900克。() 8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只有一种是遗传方面的因素。() 9遗传素质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0 社会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动调控作用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 11 心理的反映只有能动性。() 12 脑与四肢、内脏、腿、脊髓与四肢之间都有神经联系。() 13 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的。() 14 遗传素质是指有机体通过遗传获得的生理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 15 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16 无条件反射以条件反射为基础。()

心理测量与评估

第八章人格测量 第一节人格测量的一般问题 一、人格与人格测量 人格是与社会行为有关的心理特质的总和,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感情、态度、性格、气质、价值观、人际关系等。人格有下面四个特征: ?独特性 ?稳定性 ?统合性(整体性) ?功能性 在心理测验领域中,人格测验尚处于摇篮时期,原因在于: ?人格内涵复杂。对于人格的结构及分类问题,至今没有一致结论。 ?人格是动态的,常随环境而改变。 人格测验的先驱: ?高尔顿(Galton): ?克雷匹林(Kraepelin):用对词的自由联想来诊断精神病人。 ?第一个人格问卷——武德沃斯(Woodworth)1919年编制的“个性资料调查表” 人格测验的方法或分类 自陈法、投射法、评定法、情境法 自陈量表、投射测验、评定量表、情境测验 第二节自陈量表 一、自陈量表(self-report inventory)的性质 让被试自己提供关于自己人格特征的报告。 基本假设:只有被试自己最了解自己。 (一)自陈量表的题目形式 ?是否式是?否? ?二择一式 ?是否折中式是?否?不一定? ?文字等级式 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无所谓?不大满意?极不满意??数字等级式 5 4 3 2 1 (5—经常4—多次3—偶尔4—极少1—从不) (二)自陈量表的特点 ?测量工具一般为调查表。 ?题量较大。 ?在同一测验中往往包含几个分量表,测多个特质。 ?通常采用纸笔测验,因而可以团体施测。 ?计分规则简单而客观。 自陈量表的问题: ?社会称许性 ?自我防御:掩饰 ?默认

?折中 (三)自陈量表的编制方法 1.逻辑分析法 确定要测量的特质→编写题目→编制问卷 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EPPS)、詹金斯活动调查表、显性焦虑量表。 2.因素分析法 施测大量题目→相关题目构成因素,即 人格特质 16PF、EPQ 3. 经验法 ?分组:选取具有某一特征的效标组,对照组 ?试测 ?能把两组分开的题目构成测验 MMPI 4. 综合法 逻辑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经验法 杰克逊人格问卷(JPI) 二、自陈量表举例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 (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MMPI) ?编制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Hathaway和Mckinley教授编制。 ?题量:566(其中有16道重复,实际题量为550) ?项目内容:生理状况,精神状态,对家庭、婚姻、宗教、政治、法律、社会等问题的态度。 ?量表组成:10个临床量表和3个效度量表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 (The 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 16PF) 编制者: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Cattell 题量:187题 维度:16PF

职业素养概述

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个体行为的总合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 中文名 职业素养 外文名 professional quality 类别 职业道德 使用人群 在职人员等 目录 .1 .2 .3 职业素养包含内容 1、职业素养的三大核心:

(一)职业信念 “职业信念”是职业素养的核心。那么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涵了那些的职业信念呢?应该包涵了良好的道德,正面积极的职业心态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意识,是一个成功职业人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良好的职业信念应该是由爱岗、敬业、、奉献、正面、乐观、用心、开放、合作及始终如一等这些关键词组成。 (二)职业知识技能 “职业知识技能”是做好一个职业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没有精湛的职业技能,就无法把一件事情做好,就更不可能成为“状元”了。 所以要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必须坚持不断的关注行业的发展动态及未来的趋势走向;就要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懂得上传下达,左右协调从而做到事半功倍;就要有高效的执行力,我们研究发现:一个企业的成功30%靠战略,60%靠企业各层的执行力,只有10%的其他因素。中国人在世界上都是出了名的“聪明而有智慧”,中国人不缺少战略家,缺少的是执行者!执行能力也是每个成功职场人必修炼的一种基本职业技能。还有很多需要修炼的基本技能,如:职场礼仪、时间管理及情绪管控等等,这里就不一一罗列。 各个职业有各职业的知识技能,每个行业还有每个行业知识技能。总之学习提升职业知识技能是为了让我们把事情做的更好。 (三)职业行为习惯 “职业行为习惯”,职业素养就是在职场上通过长时间地学习-改变-形成而最后变成习惯的一种职场综合素质。 信念可以调整,技能可以提升。要让正确的信念、良好的技能发挥作用就需要不断的练习、练习、再练习,直到成为习惯。 2、职业素养概括的说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职业道德 (二)职业思想(意识) (三) (四)职业技能 前三项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而职业技能是支撑的表象内容。 在衡量一个人的时候,企业通常将二者的比例以6.5—3.5进行划分。 前三项属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产物。从出生到退休或至死亡逐步形成,逐渐完善。而后一项,是通过学习、培训比较容易获得。例如,、、建筑等属职业技能范畴的技能,可以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令我们掌握入门技术,在实践运用中日渐成熟而成专家。可企业更认同的道理是,如果一个人基本的职业素养不够,比如说忠诚度不够,那么技能越高的人,其隐含的危险越大。 那当然做好自己最本质的工作,也就是具备了最好的职业素养。 所以,用大树理论来描述两者的关系比较直接。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新东方在线教师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2199249.html,/)分享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的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在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相互协调的,因而使个体的身心能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但中学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中一个特殊的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而心理发展却相对缓慢。研究表明,中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连续性与阶段性。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但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而且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第二,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可能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各阶段之间也不可逾越。

新东方在线教师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2199249.html,/)分享第三,不平衡性。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通常,一方面表现出个体的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的进程不同;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同一功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度。 第四,差异性。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又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N孚LJL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l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岁~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少年期 少年期是指11、12岁~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性。整个少年期,个体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而造成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是以具体形象作支柱。与此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

心理测量与评估考核要点

心理测量与评估考核要点 第一章绪论 ◆测量----按一定规则,给所考察对象在某种性质的量度系统上指定值的活动;或者说,测量就是按一定 规则,用某种性质的量度系统上的数值来描述所考察对象特性的活动。 ◆心理测量——就是按规则给所考察对象的心理特性,在一定性质的量度系统,即量表上指定值的活动。 ◆心理测量的本质特点: 1、首先,心理测量所测对象已不再是物质实体及其特性,而是人的心理特性,即精神性的,非实体的存 在。 2、心理测量的间接性; 3、心理测量的相对性; 4、心理测量的主体间交往性。 ◆心理特征测量的途径: 1、测量者对被测量者的观察,在自然条件下或特设情境下的观察; 2、被测者自陈报告; 3、借助被测者周围人的观察,由这些人向主测者报告。 ◆心理测验-----是心理测量的一种,是更加符合实证科学精神与要求的心理测量中特别的一种,是行为样本的客观而标准化的测量。 ◆心理测验定义所说的“行为样本“意思有三: 1、测验所直接观察的是个体的外部行为; 2、这些外部行为应是所要测察的内部心理结构的代表性“行为样本”; 3、所测行为是否能构成代表性“行为样本”,要经实际检验由客观事实资料来确证。 ◆标准化包括的内容: 1、首先,要求测验编制,即测量工具的标准化; 2、测验实施与评分的标准化; 3、分数解释的标准化。 ◆心理评估----就是使用测验、行为观察、晤谈、个案资料研究和其他测评程序(如评定量表、问卷等),

◆心理评估收集资料的途径与方法: 1、行为观察; 2、晤谈; 3、个案资料研究; 4、评定量表 ◆法国医生艾斯克罗在其1838年出版的著作中,第一次作出了精神与智力落后的明确区分,他还指出,从正常到“最严重的白痴”,智力落后有许多等级,并探讨了区分这些等级的方法。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英国生物学家高尔顿是重视个体差异和倡导心理测量运动的重要人物,进行了人类遗传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最早期倡导心理测量运动的又一个重要人物,1890年,他使“心理测验”一词首次出现在心理学专业文献中。 ◆从测验产生发展史角度看,如果19世纪80年代是“高尔顿的十年”,90年代是“卡特尔的十年”,那么进入20世纪后这头十年就属于比纳了。 ◆比纳与其助手西蒙合作,编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即“比纳----西蒙量表”(1905年)1908年公布了比纳—西蒙第二个量表。 ◆比纳----西蒙量表的编制发行,标志了人类历史上科学的标准化心理测验的诞生。因为: 1、第一,它采用试验性测试方法,得到了项目(以及测验)的以实证检验的难度; 2、它在代表性被试样组基础,求取了常模(这里是年龄常模),这更是人类历史上所没有过的崭新科学新 概念; 3、在智力水平的测察上,它不再局限于只测感觉、知觉等低级心理过程,而是强调突出了对判断、推理 和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能力的测察,突出抓住了人类所持有的高级心理过程。 ◆1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及其同事,修订了比纳-西蒙量表,推出了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作为标准化测量工具,首次采用了“智力商数”(IQ)。 1917年美国编制了“军队甲种测验”和“军队乙种测验”。 一些20世纪20年代原被称为智力测验的测验,后来就被称为“学业能力倾向测验”。 1908年桑代克发表了书法量表;他的学生斯通编制了算术测验,1923年斯坦福成绩测验发表,这就产生了第一个学业成就成套测验。 ◆人格测验-----表示测量情绪状态、人际关系、动机、兴趣、态度等特性,并不把智力测量包含在内。 ◆人格测验的先驱是克雷佩林。 伍德沃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编制的“个人资料调查表”,是自陈问卷(人格问卷)。 人格测量的方法:1、自陈问卷已经成为了人格测验的一种最主要的编制开发技术。 2、人格测量的另一种方法就是使用表现型技术或情境测验方法。 3、投射技术是人格测验的第三种方法。 ◆心理测验的基本功能: 认识和鉴定个别差异的功能、描述的功能、诊断的功能、预测的功能以及评价的功能。 ◆如何正确对待和使用心理测验?

心理测量复习题目答案

心理测量与评估基本题型(2013-6-14) 单选题(20*0.5)、多选题(20*1)、名词解释(5*3)、简答题(5*5)、论述题(3*10)。 心理测量与评估复习题目 1、测量的基本知识(测量的要素、测量的水平等)。 测量:研究三维空间中各种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方向和其分布的学科。依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具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类型:物理测量、生理测量、社会测量、心理测量 测量的要素:参照点、计算的起点、类型 单位:是指能说明数量具体内涵的标准量 标准:有确定的意义,即同一单位对所有人来说意义相同。 有相等的价值,即第一单位与第二单位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二单位与第三单位之间的距离 4种测量水平: Stevens将量表从低到高分为4个等级: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率量表 (1)特点:间接性 s-r s-o-r相对性 在对人的行为做比较时,没有绝对的标准,有的只是一个连续的行为序列。测量是看个体处在这个序列的什么位置。如智力、兴趣等都是看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 客观性 (2)标准化(测验、施测、计分等) (3)行为是内在心理品质的表现 行为分类: 内隐行为:所谓内隐行为,是指不借助于仪器或实验的帮助就不易观察的行为。例如,各种不随意肌肉的变化、腺体的分泌、胃的收缩等都是不易直接观察到的行为。 外显行为: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 心理测验:测验是一个或一群标准的刺激,用以引起人们的行为,根据此行为以估计其智力、品格、兴趣、学业等。(陈选善)所谓测验,是对一个行为样组进行测量的系统程序。(F.G.Brown)心理测验实质上是对行为样组的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A.Anastasi) (2)基本要素A、行为样本:B、标准化:C、难度或应答率:D、信度和效度 心理评估: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做出的鉴定。所谓心理品质,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特征等内容,如情绪状态、记忆、智力、性格等。

士兵心理概述

批准人: 2011年8月31日 绪论 讲授准备 1.准备教具、清点人数; 2.宣布授课提要。 题目:绪论 目的:通过教学,使学员明确士兵心理教育与疏导的含义,熟悉士兵心理教育与疏导的内容,认清士兵心理教育 与疏导的意义。 内容:一、士兵心理教育与疏导的含义内容 二、士兵心理教育与疏导的意义 重难点:士兵心理教育与疏导的意义 方法:理论讲授 时间:2课时 地点:教室 要求:1.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2.主动思考,积极发言 3.及时完成课后思考题

保障:多媒体教学设施 讲授实施 同志们好,很荣幸能给你们上《士兵心理教育与疏导》这课程,因为据我了解,没人讨厌或者害怕上这门课。我希望这10次课,既带给你们知识,也带给你们快乐。首先自我介绍一下。第一次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概括了解一下这门课程,讲2个内容,一是士兵心理教育与疏导的含义;二是士兵心理教育与疏导的意义。 一、士兵心理教育与疏导的含义和内容 (一)何谓“心理学”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其原义就是“灵魂学”或“灵魂之学问”。长期以来,心理学一直包含在哲学领域,没有独立出来。直到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心理学才开始脱离哲学而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心理学和其它任何一门科学一样,有它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过:“世界上最浩瀚的是海洋,比海洋更浩瀚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浩瀚的是人的心灵。”可以这么说,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老态龙钟的长者;

从艰苦紧张的军事训练,到金戈铁马的拼杀战场……总之,有人参加的每一项实践活动,无一不闪烁着人类的心灵之光。而揭示人类心灵的奥秘,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正是心理学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士兵心理教育与疏导的含义 心理学所应用的范围极广,例如教育心理学(探讨教与学的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军事心理学(被定义为与军事有关的人的行为的科学与应用),犯罪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等,顾名思义,《士兵心理教育与疏导》心理学与军事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军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士兵心理教育与疏导作为应用学科,不是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在实践中的直接应用,不是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邻近学科内容的剪裁与汇编,也不是军事科学的心理学注释,而是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与特点,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是针对士兵的心理特点,传授心理学知识,预防心理问题,解决心理困惑,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的教育、实践活动。其中心理教育是开展心理疏导的前提和基础,心理疏导是巩固和提高心理教育效果的有效手段。 (三)士兵心理教育与疏导的内容 本门课程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和研究过程与其他分支心理学所涉及的内容并无太大的差异,其差异仅仅在于该研究是在部队环境中对士兵对象实施的。因此,它也含有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一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第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 其一,连续性与阶段性。 其二,定向性与顺序性。 其三,不平衡性。 其四,差异性。 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二)童年期和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 1.童年期 又称学龄初期。这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2.少年期 又称学龄中期。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三、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二)关于关键期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第二节、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因而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的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这里的运算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他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1.单维思维 2.思维的不可逆性 3.自我中心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主要有如下特征: 1.多维思维 2.思维的可逆性 3.去自我中心 4.具体逻辑推理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心理测评真题及答案!汇总

2012浙江《心理测评》试卷 1.我喜欢忙忙碌碌过日子。①是②否 2.公安工作是一个危险的职业。①是②否 3.我一直在换工作。①是②否 4.我总是对新的工作表现一般。①是②否 5.我的胃口很好。①是②否 6.我早上起来的时候,多半觉得睡眠充足,头脑清醒。①是②否 7.我很容易被吵醒。①是②否 8.我工作时不愿意有人在一旁参观。①是②否 9.我喜欢看报纸上的犯罪新闻。①是②否 10.我的脚下经常是暖和的。①是②否 11.有时我常感到困难重重,无法克服。①是②否 12.我常想:“我要能再成为一个孩子就好了”。①是②否 13.我时常遇见一些所谓的专家,他们并不比我高明. ①是②否 14.我经常未经医生开处方乱吃药。①是②否 15.我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使我感兴趣的事情。①是②否 16.我现在工作(学习)能力,和从前差不多。 17.我总感觉喉咙里好像有一块东西堵着似的。 18.我喜欢很多人在一起工作。

不满意。(或者将要选择的职业)19.我家里人对我已选择的工作我睡得不好,容易被惊醒。20. 21.我觉得我全身上下都疼。 22.有时我也讲假话。 23.我喜欢看侦探小说或者神秘小说。 24.我每个月至少有一、二次拉肚子。 25.偶尔我会想到一些坏的说不出口的事。 26.工作是我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27.我深信生活对我是残酷的。 28.我的父亲是一个好人。 29.我很少有大便不通的毛病。 30.我的性生活是满意的。 31.我喜欢竞争较强的职业。 32.我有时非常想离开家。 33.有时我会哭一阵笑一阵,连自己也不能控制。 34.恶心和呕吐的毛病常常使我苦恼。 35.似乎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我。 36.我对自己要求过于苛求。 37.在陌生人面前,我感到不自在。 38.当我处境困难的时候,我觉得最好是不开口。 39.有时我觉得有鬼附在身上。 40.有时我真想骂人。

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 【一】教师的心理素质 一、教师的素质结构 (一)素质人的素质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环境、教育与主体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的身心特质。素质具有基础性、相对稳定性、结构整合性和发展潜在性的特点。教师素质是以人的一般素质为基础,通过人与职业的相互作用形成和发展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是与教师职业有关的基本品质的总和。 (二)素质结构教师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三个基本维度。1.生理素质教师的生理素质主要由人的先天遗传因素决定,表现为有机体的某些解剖、生理上的特征,如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的特点,主要是人脑的特点,在教师的素质结构中起基础作用。2.科学文化素质(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科学文化素质中活的灵魂,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2)文化科学素养是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3.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素质是由先天生理因素与后天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决定的,表现为心理品质,处于教师素质结构的核心层次,起中介和核心作用。教师心理素质又可分为一般心理素质和职业心理素质。 二、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教师一般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的心理品质。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可以归纳为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能力三个维度。(一)认知品质认知品质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个体认知活动的机制和水平的人格特征因素,是教师心理素质结构的最基本的成分。1.敏锐的观察力;2.准确的记忆力;3.丰富的想象力;4.优良的思维品质;5.善于分配注意力。(二)个性品质个性品质是指人在对客观事物的对待活动中的个性心理特征。它虽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具体操作,但是具有动力和调节机能,居于心理素质的核心地位。1.成熟的自我意识:(1)健全的自我认知;(2)积极的自我体验;(3)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2.教师的情感特征:(1)以师爱为核心的积极情感;(2)教师应有的情操;(3)教师的责任感。3.教师的意志特征:(1)明确的目的性和实现目的的坚定意向;(2)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和坚定性;(3)解决矛盾时的沉着、自制、耐心和坚持性;(4)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4.教师的动力特征:(1)成就动机;(2)求知欲。(三)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改变自身或环境,使自身与环境和谐协调的能力,是心理素质结构中最具衍生功能的因素。它是认知因素和个性因素在各种社会环境中的综合反映,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心理素质之一。1.自我定向适应性:(2)生理适应;(1)生活适应;(4)学习适应。(3)职业适应;2.社会定向适应性:(2)人际环境适应;(1)社会环境适应;(4)职业角色适应。(3)应激情境适应;三、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一)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概述1.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含义教师职业心理素质可以界定为与教师的职业有关的心理素质的总和。2.教师职业心理素质与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的关系从总体上看,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是基础,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是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和特定职业结合的产物。(二)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结构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结构包括职业意识、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特定的神经、生理方面的需求)和教育能力。1.职业意识:(1)教师的职业需要;(2)教师的职业价值观;(3)教师的职业道德;(4)教师的职业气质。2.职业知识和技能:(1)教师的知识结构;(2)教师的技能结构。3.教育能力:(2)组织管理能力;(1)教学能力;(4)教育科研能力。(3)自我发展能力;(三)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特征及其培训1.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特征:(1)稳定性;(3)综合性;(2)基础性;(4)发展性。2.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培训:(2)职业心理素质培训的途径。(1)职业心理素质培训的内容;3.职业心理素质培训的模式:(1)校本培训模式:①技能型培训②实践型培训③评价型培训④理论型培训⑤研究型培训;(2)专业发展学校培训模式PDS;(3)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心理发展概述

《教育心理学》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一个人的心理过程与个性特征,从他出生直至死亡,都在不断地变化着。教育心理学所研究的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是个体在成长期间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不断扩大、逐步提高和完善的过程。在发展心理学中,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包含着更广泛的内容,除了成长期间的心理发展以外,还要研究个体走向衰老和死亡时期的心理变化。本书作为教育心理学教材,着重从前一种意义上来研究心理的发展。 人的心理发展所经历的过程和形式,同一切事物一样,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是,心理发展又有其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点,这种特点主要是因为个体心理是一个包含着许多心理因素的多层次动态系统。每一心理因素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从缓慢的积累发展到一定年龄阶段而发生质的变化的;各种心理因素的发展变化是不同步的。同时,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形成各种心理因素错综复杂的交替变化。因此,心理发展过程就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又可分为若干小的阶段。各阶段之间既是连续的,又是不同质的或不完全同质的。说它们是连续的,是因为有些心理因素可能没有变化或变化较少,而有变化的心理因素其变化也是在前一阶段中逐渐孕育形成的;说它们是不同质或不完全同质的,是因为有些心理因素已经发生了根本质变。这种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表现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可能发生得有早有晚,有快有慢,但一般说来,这些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各个阶段的次序也是不会颠倒的。 有些心理学家强调心理发展过程的连续性,而忽视在一定年龄阶段上某些心理因素在短期内迅速变化;另外,也有一些心理学家过分强调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差异,而把心理发展过程看作是不连续的,这两种观点都不全面。实际上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并不排斥某些心理因素在一定年龄阶段的迅速变化。例如,在言语发展上,儿童的言语从一岁到一岁半时,以单词句为主,其内容大多是反映生活中的需要,言语交际能力发展缓慢;一岁半以后,在短期内就出现了大量的双词句。根据布雷因(Braine)对一个儿童言语发展的研究,从一岁半开始,儿童每月双词句的发展数量分别为14、24、54、69、350、1 400,到两周岁时,双词句的总数是2 500,其内容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言语交际的能力和积极性都大为提高。但是,这种突发性的改变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经过相当时间的积累才得以达到的。 二、心理发展的动力 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包括先天的和后天的两个方面。婴儿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机体,是心理发展的基础;这时他已经具有了心理发展的素质,这种素质是由遗传所决定,但是心理素质只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心理素质为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要实现心理发展,还必须有后天因素的作用。心理发展的后天因素有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外界环境的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仍然是物质基础的进一步发展,而心理活动是一种机能,对这种机能的实现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的影响,教育则是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环境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客观环境,特别是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不是机械的、单向的,而是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儿童出生后,首先以本能活动的形式接触外界事物,各种事物不断地反映在儿童的头脑里,形成了一定的心理状态。随着儿童活动范围的扩大,接触的事物日益增多,儿童心理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儿童以他已有的心理状态为基础,采取这样或那样的行动去应付外界事物,如果他的行动不足以应付外界事物,就产生一种需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心理水平,或是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这样儿童的心理就会随着环境和教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