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实用)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实用)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实用)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实用)

小学-数学-打印版

小学-数学-打印版 1 教学内容:毫米的认识 (教科书P2-3页例1,P3页“做一做”及P5页1、2、3题。)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在前两年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在这一册教材中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对于毫米学生虽然没有正式学过,但他们每人的学生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教材先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然后利用直尺中的毫米刻度,形象地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并让学生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是:1厘米=10毫米。接着教材通过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以及“做一做”中的量1分硬币的厚度等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厘米=10毫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掌握用毫米量的方法,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建议:

第2~3页的情境图:是一幅较为形象的四位小朋友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估计、测量、讨论的主题图。在出示了主题图之后,教师可以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分别估计一下课本的长、宽、厚。在估计的基础,引导学生运用测量的方法进行验证。当学生遇到不是整厘米的测量的时候,就问:“你们遇到什么问题了吗?相互交流一下,可以怎么样去解决它?”从而引出毫米以及毫米与厘米的进率。在学生掌握了这一部分知识的基础上,要让学生重点掌握1毫米的长度观念。先介绍1毫米的实例,再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找找那些东西是1毫米,以加深他们对这个长度单位的感观建立。“做一做”中的练习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说一说,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练习一中第1题,一是考查学生的长度观念,二是考查学生用毫米作单位的测量水平。在做此题时,先让学生估测,不要急于用尺子测量。学生在判断是否是正方形时,存在竖着看和横着看的差别,可以采用转动课本的方法反复对比。判断后,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第3题,含有两项内容,一项是估计常见物品的长(或宽),另一项是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要让学生对估计的结果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让学生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及时矫正,提高自己的估测能力。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