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运动技能形成规律

运动技能形成规律

运动技能形成规律
运动技能形成规律

本章教师用书内容对应的是教科书中第七章选项学习的指导与提示中第二节“掌握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的学习内容。提高运动技能是高中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课学习所要达到的重要任务,提高运动技能主要是依靠在实践课中具体项目的学练,但是通过理论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运动技能形成和提高的有关规律,从而使高中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用理论来指导运动技术的练习和提高。教科书中首先介绍了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然后说明影响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最后强调了采用多种练习手段对提高运动技能的重要作用。

教科书中本节内容构成及教学时数建议

章节目学时安排教学建议

选项学习的

指导与提示……

运动技能的形成与提高

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

专题讲授

结合

实践课运

影响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练习对提高运动技能水平的重要性

……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阶段动作特征。

2.指导学生掌握提高运动技能的学习策略。

二、教学内容与分析

(一)教科书内容解读

1.什么是运动技能

《课程标准》中将运动技能定义为:“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在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协调工作的能力”。

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的定义:“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教科书中就是采用的这个定义。运动技能包括以下四个特征:

(1)运动技能是后天习得的。一些简单的或不随意的外显肌肉反应,如人的眨眼反射或摇头动作不属于运动技能,只有那些后天学得的,并能相当持久地保持下来的动作活动方式才属于运动技能。

(2)运动技能在时空结构上具有不变性。从运动技能的外部结构来看,应是由若干动作按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的动作体系。任何一种运动技能都具有在时间上的先后动作顺序和一定的空间结构。动作的顺序性是不变的。例如,原地推铅球这一运动技能,从持球、蹬腿、

转体到最后出手用力的动作顺序是不变的;动作的空间结构也具有稳定性。不过,它在原型的基础上有多种变式。例如,篮球的运球动作这种空间结构,有时幅度大些,有时幅度小些;有时节奏快些,有时节奏慢些,但运球的基本样式是不变的。

(3)运动技能的运用主要由任务始动。人对运动技能的运用是主动的,它主要由当前的任务所始动,也就是说,当任务需要时才表现出来某种运动技能。例如,篮球场上带球的队员是进行运球,还是传球或者投篮,是依据在比赛场上的任务需要而决定的。

(4)熟练程度越高,运动技能越自动化和愈加完善。运动技能是通过练习从低层次的感知系统与运动系统的协调关系向高层次的协调关系发展,最终达到高度自动化和完善的熟练程度。熟练程度越高的运动技能,越能自动化地轻松敏捷且完善地完成。例如,单手肩上投篮,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投篮的技能越完善,投篮的命中率越高,而且意识的参与和控制的程度越少。自动化并非没有意识的参与,只是意识的程度较低。事实上,在活动过程中,一旦遇到障碍,人就会提高意识程度来调整动作,排除障碍。运动技能的自动化成分越大,或运动技能越完善,动作就越具有准确性和越少耗费能量,即符合节省力量的原则,从而使完成该运动技能者注意分配的可能性增加,疲劳感也相对地降低。

教科书中介绍运动技能的概念,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对“运动技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树立通过实践体验和反复的练习掌握与提高运动技能的信念。

2.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关于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有多种研究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运动技能的学习进行了阐释和说明,如认知派的整体结构理论,动力定型的纯生理学理论。教科书中所介绍的是较为经典的“泛化过程──分化过程──巩固过程”理论,最终达到动作自动化。这种划分方法是以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为基础的,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

(1)运动技能获得阶段──泛化过程

学习任何一个动作的初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以及学生自己的初步运动实践,都只能获得一种感性认识。此时,动作技术所引起的人体内外界的刺激,通过感受器(特别是本体感觉)传到大脑皮质,引起大脑皮质细胞强烈兴奋,另外,因为皮质内抑制尚未确立,所以大脑皮质中的兴奋与抑制都呈现扩散状态,使条件反射暂时联系不稳定,出现泛化现象。这个过程表现在肌肉的外表活动往往是动作僵硬,不协调,不该收缩的肌肉收缩,出现多余的动作,而且做动作很费力。例如教科书所举的李杰运球动作僵硬、不协调就是处于泛化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教科书中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学练体验进行讨论,在这个阶段为什么会出现动作僵硬、不协调的情况,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应用教科书中介绍的学习策略和合作学练提示,有针对性地掌握和提高运动技能。这些现象是大脑皮质细胞兴奋扩散的结果。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抓住动作的主要环节和学生掌握动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教学,不应过多强调动作细节,而应以正确的示范和简练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动作。

(2)动作技能改进阶段──分化过程

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初学者对该运动技术有了初步的理解,一些不协调和多余的动作

也逐渐消除。此时,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集中,由于抑制过程加强,特别是分化抑制得到发展,大脑皮质的活动由泛化阶段进入了分化阶段。因此,练习过程中的大部分错误动作得到纠正,能比较顺利地和连贯地完成完整动作技术。这时初步建立了动力定型。但定型尚不巩固,遇到新异刺激(如有外人参观或比赛等),多余动作和错误动作可能会重新出现。例如教科书中李杰虽然已经能够抬头运球,但是比赛时出现低头运球的动作就是处于分化阶段。针对此种情况,教科书提供了学习策略和自我学练提示,以帮助学生找出自己学练动作技术时处于该阶段应如何应对。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让学生体会动作的细节,促进分化抑制进一步发展,使动作更趋准确。

(3)动作技能稳定阶段──巩固过程

通过进一步反复练习,运动条件反射系统已经巩固,达到建立了巩固的动力定型阶段,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和精确。此时,不仅动作准确、优美,而且某些环节的动作还可出现自动化,即不必有意识地去控制而能完成动作。在环境条件变化时,动作技术也不易受破坏。例如教科书中李杰能够运球突破,失误较少就是处在巩固动力定型阶段。为了帮助同学理解动力定型,教师可以在实践课中让动作技术比较好的同学和较差的同学进行对比,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通过反复练习使技术动作达到动力定型,乃至动作自动化程度的重要意义,以引导学生刻苦练习,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同时,由于内脏器官的活动与动作配合协调,完成练习时也感到省力和轻松自如。

但是,动力定型发展到了巩固过程,也并不是可以一劳永逸了。一方面,还可在继续练习巩固的情况下精益求精,不断提高动作质量,使动力定型更加完善和巩固;另一方面,如果不再进行练习,巩固了的动力定型还会消退,动作技术越复杂,难度越大,消退得也越快。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提出进一步要求,如果有条件,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技术理论学习,更有利于动力定型的巩固和动作质量的提高,促使动作达到自动化程度。

形成运动技能的三个过程是相互联系的,各过程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学练水平高的学生在学习掌握新动作时,泛化过程很短,对动作的精细分化能力强,掌握运动技能快。初学者在学习新动作时,泛化过程较长,分化能力较差,掌握动作较慢。动作越复杂,泛化过程就越明显,分化的难度也就越大,学生形成运动技能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对于难度比较大,技术要求比较高的动作,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练的指导,同时也应引导学生进行自练。

(4)动作自动化

随着运动技能的巩固和发展,暂时联系达到非常巩固的程度以后,动作即可出现自动化现象。所谓自动化,就是练习某一套技术动作时,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完成。其特征是对整个动作或者是对动作的某些环节,暂时变为无意识的。例如,走路是人类自动化的动作,在走路时可以谈话、看报,而不必有意识地想应如何迈步、如何维持身体平衡等。又如熟练的篮球运动员在比赛时,运球等动作往往也达到自动化程度。

自动化动作的生理机理是以巴甫洛夫所揭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为基础的。人类一切随意运动都必须在大脑皮质参与下方能实现。但是在大脑皮质参与下所实现的机体反应

活动并不一定都是有意识的。换言之,在无意识完成自动化动作时,仍然必须在大脑皮质参与下才能实现。在皮质参与下所实现的有机体的反应,有的是有意识的,有的可以是无意识的。

巴甫洛夫在分析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生理机理时认为,只有在当时条件下具有最适宜兴奋的皮质部位所完成的活动才是有意识的。通过这种部位最容易建立新的暂时联系,也最容易形成新的分化相。当运动技能达到第三过程后,动作各环节的条件反射已逐步达到巩固过程。凡是已巩固的动作可以由皮质被抑制的区域或兴奋较低的区域来完成。按巴甫洛夫的话说,这时在有相应的刺激出现时就刻板式地产生以前所形成的反射活动,是由大脑皮质上兴奋性低落和不适宜的部分实现的。皮质上这些部位的活动,被称为无意识的、自动化的活动。

一般来说,许多体育运动技能需要经过多年的和大量的练习才能达到和保持自动化的水平。高中学生尚难以达到某项运动技能学练的最高水平,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当的项目进行选学,形成自己的爱好并发展专长,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

(1)反馈对运动技能形成的影响

引起运动技能形成的刺激信息,是由人体的感受器来接收的,然后通过传入神经将输入的信息传到大脑,经大脑对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后,再通过传出神经将输出的信息传给效应器。如此多次反复,从而形成运动技能。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仅仅依靠外界的刺激信息是不够的。举例来说,如果一名教师总是让学生反复练习,而不指出其正确与错误之处,那么学生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是缓慢而低效的。而当教师能够指出学生练习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不断给予反馈,并指导学生及时对学练计划、内容、方法进行调整,那么学生将能更快地掌握运动技能。反馈就是效应器在反应过程中产生信息又传回控制部分,并影响控制部位的功能。

就广义而言,人类的反馈范围是极其广泛的,可以来自教学、生活、社交、运动等等。例如,篮球的投篮练习,无论是否投中,学生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引起反馈的发生,如果投篮成功,他就会反复体会自己的动作,如用力方法与程度、动作的协调性、球出手的弧度等等,这种反复体会,不断改进完善动作的过程,就是依靠反馈来完成的。如果投篮不成功,则会通过反馈来纠正自己的动作。

教科书中利用一幅图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反馈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运动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练习,逐步改进和逐步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与反馈的监测作用分不开的。

在运动技能形成的信息反馈通道中,小脑起着相当于耦合器的作用。当肌肉收缩时,肌梭、肌腱、高尔基腱将肌肉活动情况,及时向小脑报告,与此同时,来自大脑皮层的指令信息也到达小脑,在小脑耦合,两种信息在此通过比较,了解实际完成的动作偏离目标的程度,然后由小脑红核发出信息,经丘脑外侧核,返回到大脑皮层发出指令信息的代表点,从而及时发出纠正动作的指令信息。

由此可见,运动技能形成的信息反馈通道,实际上是一种人体自我控制系统。运动技能正确概念储存于大脑的一定部位(记忆),通过反馈时刻监视完成动作的过程,一旦发现误差(实际动作不符合正确概念),则可及时反映到中枢进行调整。为此在体育教学训练中,首先必须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否则学生在练习中就失去了“目标”,无从比较,发现不了误差,改进动作也就不知从何入手,校正失去标准。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概念的方法很多,除了观摩正确动作的示范展示、阅读教科书、观看正确动作的录像以外,在练习过程中,教师或同学的建议、意见、录像、照片等反馈信息也非常重要。例如,在足球射门时,将球踢出之后,踢球者马上就会通过视觉得到球是否踢得准(球是否落在球门内)的反馈信息,这就是动作结果的反馈。另外,当某学生踢球之后,教师告诉他:“在踢球时,你的支撑腿太靠后了”,这时提供给学生的是关于运动本身的反馈。这两种反馈对于学生改善动作技术,提高运动技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充分认识这一点对于教师进行体育教学实践有着重要意义。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还能帮助学生认知反馈对体育动作技术学习和掌握以及提高运动技能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认识体育学习中合作学练对相互间提高运动技能的意义,使其能够把反馈对体育学习的指导拓展到生活和学习中,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以下是几种反馈教学模式图的比较。

图6-2A是一种典型的注入式教学实践的模式图。教师和学生本身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都不产生什么反馈。即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是教学效果最差的一种。

图6-2B是一种单向反馈的教学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反馈来修正自己的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利用反馈来考虑学习中的问题,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但学生的学

习问题很少或根本没有反馈给老师。因此这种教学效果仍不理想。

图6-2C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实践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闭合的反馈环,双方相互影响。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通过观察、提问、检查等方法,不断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方法;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表情及教师对自己学习的检查、评价中获得反馈信息,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与学生是相互协作,息息相通的。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利用反馈信息并指导学生学会利用学练中各种信息的反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

此外,反馈不仅具有提供信息的价值,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练习积极性的功能。有时,教师把学生练习的成绩通过图表公布出来,就是在利用反馈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也就是课程标准中强调利用评价来促进学生发展的思想。

(2)应激水平和运动技能

大脑皮质机能状态对运动技能发挥的熟练程度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运动技能的发挥也是一种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活动的强弱与刺激强度有关。在一般情况下,刺激强度增大时,条件反射活动也加强;但是如果刺激强度过大,反而会使大脑皮层的活动被抑制。例如在运动实践中常常会看到这些现象,一位爱好篮球运动的学生,他平日篮球打得很出色,但在班级或学校的正式比赛时,由于现场同学热情地呐喊助威,就没能发挥出他平日练习时的水平,而出现接连不断的失误或漏球,甚至在罚球时,连篮球筐子都没沾上。这是由于外环境的刺激过强,导致大脑皮质激发水平过高而引起的,因此大脑皮质兴奋性过低或过高,都不会发挥好的水平和获得好的运动成绩。

早在本世纪初期美国的耶克斯(Yekes)和多德森(Dougdsen)就发现应激水平与技能之间的反U关系(图6-3)。

从曲线可以看出,应激水平在适度的时候运动成绩最好,应激水平过低(被认为是兴奋性不够,对比赛呈无欲状态)或应激水平过高(被认为是兴奋性过高,如赛前紧张),在这两种皮层机能状态下都不会取得好的运动成绩和锻炼效果。

(3)动机与运动技能

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项活动导向某一个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个内在过程的结果。

美国心理学家摩尔根(Morgan)和金(King)1966年把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归结为一个由三种因素组成的一个循环链(图6-4)。即内环境刺激(生理、心理需要)和外环境刺激→引起动机状态→产生动机行为→达到满意状态→不满意可再激起新动机。动机状态由内环境或外环境的刺激所引起。内环境的刺激包括生理的需要(如学生持续学习时间长了以后,感到头昏脑胀,决定休息一下或到室外去活动活动)和心理的需要(如有的学生想当优秀运动员而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的学生希望自己的身体更加健美而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外环境的刺激,如天气热,出汗多,因而想喝水或找个阴凉的地方。又如学校规定体育不及格者不能评为“三好”学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锻炼热情等。当然,内外环境的刺激也是可以转化的。例如,有的学生开始并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未激起动机状态),经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外环境的刺激),提高了对参加体育锻炼的意义的认识(转化),从而引起了自觉参加锻炼的需要(内环境的刺激)。

动机的形成是循环的第一阶段。动机形成后导致行为的产生,循环即进入第二阶段。行为结束后,循环进入第三阶段,即满意阶段。此时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行为已达到目的,而结束这一循环;另一种行为未达到或未完全达到目的,即不满意或不满足,因而再次激起动机,产生新的行为而进入第二次循环,直至达到满意为止。在某些条件下,也可能是产生负效应。关键是要努力促成正效应。

动机与运动技能的形成和运动成绩的提高及表现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它们之间并不呈线性关系。有人认为动机强烈,运动技能的形成就越快或运动成绩就越好,实际并非如此,它们之间实际上是倒U字形的曲线关系(图6-5)。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学生如果处于最佳动机水平,所取得的学习效果与比赛成绩最好,如果动机水平过高或过低,学习和比赛都难以获得理想的结果。例如,有些学生平时学习成绩不错,但一到测验、比赛时,就由于紧张,想得太多,使得动机太强,而不能表现出自己的原有水平。因此在教学、训练和比赛中,教师要善于调整学生的动机状态,并帮助学生学会动机的自我调控,使之处于最佳水平。

4.练习曲线

运动技能都必须通过一定的练习而获得。学生在运动技术的学练过程中,其进步情况可

以用练习曲线表示。练习曲线是一种表示练习期间动作学习成绩一般趋势的曲线。

在练习曲线上可以看出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完成动作所花费的时间逐渐缩短,所出现的错误动作数量日益减少,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不断上升(如图6-6)。在各个运动项目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个别差异,而这些都可以在练习曲线上反映出来。

(1)练习曲线的几种共同趋势

① 练习进步先快后慢

在大多数运动技能(如跳高、跳远、短跑等)的形成中,技能在练习初期进步较快,以后就逐渐缓慢(图6-7)。

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在学练开始时,学生对已熟悉的一部分任务,可以利用过去的经验中的一些方法,所以在学练初期进步较快。后来,这种可以利用的成分相对地逐步减少,需要建立的新联系逐步增加,因此学练中的困难越来越多,这时任何一点改进都需要改造旧的动作习惯,并且要用较大的努力才能达到,所以成绩提高慢。短跑、跳高、跳远等运动技能就有这种情况。二是有些技能可以分解为几个简单动作进行练习,比较容易掌握,所以在学练初期成绩进步较快。但是在学练后期,是建立动作协调阶段,这种协调动作并不是若干个别动作的简单总和,它比简单动作要复杂得多,困难得多,所以成绩提高慢。此外,学生

在学练初期也许兴趣比较浓厚,情绪比较饱满,练习比较认真努力,也可能是成绩进步先快后慢的原因之一。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这类技能时,应特别加强后期的指导。

② 练习进步先慢后快。在少数技能(如游泳、投掷等)的学习中,在练习的开始阶段,成绩的提高缓慢,进步不明显,而之后成绩的提高和进步趋势逐渐加强(图6 8)。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在练习的初期需要花费很大功夫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要领,所以进步较缓慢。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掌握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领后,进步速度就明显加快。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这类运动技能时,应特别加强学练初期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动作技术的学练。

③ 高原现象

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就是练习曲线上所谓的“高原期”。其表现为曲线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甚至有些下降,但是在高原期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的继续上升(见教科书图)。

高原期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由于成绩提高需要改变旧的活动结构和完成活动的方式方法,而代之以建立新的活动结构和完成活动的新方法。在学生没有完成这个改造以前,成绩就会处于停顿状态。这是由于活动结构的改造,往往是不容易的,采用新方法也会遇到新困难,所以在改造初期,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可能会有所退步,因而练习曲线停留在固定的水平上或暂时下降。当学生经过练习,完成了改造过程,成绩又会提高,在高原期之后,曲线又继续上升。如学生在掌握跨越式跳高技能后,再学练背越式跳高,导致成绩停顿或下降可能就是由这一原因所产生。二是由于学生练习的兴趣降低,对学习产生了厌倦等消极情绪,或者身体状况欠佳(如疲劳、疾病等),成绩也会出现暂时停顿现象。

高原现象并不具有普遍性。如果运动技能结构比较简单,又没有上述主观原因,在练习曲线上是不会产生这种现象的。当学生出现高原期,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指导他们改变旧活动结构,采用新方式方法。在加强指导的同时应提高他们的信心,增强自我学练能力,并结合教科书中给学生讲述的产生高原现象的主、客观原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帮助他们提高自我克服能力,鼓励他们突破高原现象,争取更大的进步。

在授课时,教师应结合教科书提出的高原现象的原因,使学生明确出现这些不同类型练习曲线的原因,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掌握运动技能的实际,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进行问题的分析,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解决,以激发学练的兴趣。

(2)练习曲线的个别差异

学习同一项运动技能的进度,常常因人而异,在练习曲线上明显地表现出个别差异。

实验研究证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练习曲线的个别差异可以从掌握的速度和质量上概括为四种类型:①速度较快,质量较好;②速度较快,错误较多;③速度较慢,错误较少;④速度较慢,错误较多。

运动技能形成中出现个别差异的原因有: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学习态度不同,知识经验不同,准备状况和努力程度不同,练习方式不同等。这就表明,运动技能的形成,不仅决定于练习的数量和质量,而且也决定于学习者本身的特点和条件。

针对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过程中存在的个别差异,教师就必须具体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并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原因,分别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帮助学生能够顺利地形成并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运动技能。

5.练习对形成运动技能的重要性

运动技能都是经过学习而形成的,练习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练习不同于机械的重复,它是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活动。在练习过程中,活动的结构和内容要发生变化,完成活动的方法和手段也要作必要的调整。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对学生的练习活动加以指导,给其提供有效的练习方法和条件。

教科书中给学生简要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练习方法,这将有助于高中生自主学练运动技能,发展自己的专长。本书对此又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供教师们在教学中参考。

(1)完整练习与分解练习

采用完整练习还是采用分解练习更有效,取决于任务的复杂程度,即取决于运动技能学习的难度。一般地说,体制化程度高,复杂性小的动作技能,适合于采用完整练习法;体制化程度低,复杂性大的动作技能,适合于采用分解练习法。

所谓体制化程度,意指动作技能的各部分动作之间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联系得越紧密,体制化程度越高;反之,体制化程度越低。所谓运动技能的复杂性程度,是指学习该运动技能所需要具备的心理协调性和方向判断等能力的高低程度。

这里所指的完整练习法,是指完整地学习某种动作技能的方法。例如,学习某套连贯的体操和游泳动作,各动作程序不能截然分开地进行学习,以采用完整练习法较为有效。这里所指的分解练习法,是指对某种动作的一个个环节进行练习,或者分别地练习各种亚技能(如篮球中的运球、传球、上篮等,排球中的发球、接球、垫球、吊球和扣球等具有独立形态的技能)的方法。

研究表明,采用完整练习法和分解练习法可能都有效。一般地说,学习简单的动作技能最好采用完整练习法,学习复杂的动作技能最好采用完整→分解→完整练习法,即在整体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部分练习,再回到整体练习。

另外,从学习者的特点来看,一般地说,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低,其学习的熟练水平还达不到一定水平时,采用分解练习法较为合适;反之,采用完整练习法较为有效。

(2)持续练习与间歇练习

研究表明练习时间的合理安排对于练习效果有着重大影响,如果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持续地进行相同的练习,则容易引发疲劳现象而降低学习效果;如果每次练习的时间间隔太短,对大脑皮层刺激不够,成绩也难以迅速提高。许多研究已经发现,一般地说,连贯的运动技能采用间歇练习比持续练习的效果好,而对于不连贯的动作技能而言,则持续练习优于间歇练习。

所谓间歇练习,是指将练习的时间分为若干部分,每次练习的时间较短,每次练习之间有一定时间间隔的练习。所谓持续练习,是指将一种动作技能所包含的动作,在一次时间练习完毕,中间没有休息;每次练习的时间较长,或者连续不间断地练习。

持续练习的效果之所以不如间歇练习好,主要是由于疲劳,甚至会使人出现反应抑制现象。为减少反应抑制现象,应采用更多的间歇练习(休息时可使电传导深化为生物化学痕迹)。近年来有的研究已发现,不连贯的动作技能(如掷铅球、篮球的投篮等)采用持续练习比间歇练习效果好。所以,上体育课时如有条件的话,可让学生持续10~20分钟练习投篮等动作,尽量不要采用每人依次投一个球,间隔几分钟再投一个球的方法。

在间歇练习时,一次练习的量、间歇的时间都必须根据运动技能的复杂程度和学生的体能、技能水平而定。不同的项目,每次练习的量和休息间隔时间的长短可以不同;不同技能水平的人,也可作不同的安排。例如,持续练习对于高水平的运动员同样是有效的。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通常采用间歇练习更为有效,而且合理地分配练习时间,应当注意在开始阶段每次练习的间隔时间要短一些,随着技能的进一步掌握,间隔的时距可渐次增长。例如,10次练习可按下表两种间歇法进行。

上述两种间歇法,以第二种间歇的效果为好。

归纳起来说,对于复杂的或连贯的动作技能来说,间歇练习一般比持续练习效果好;如果是简单的或不连贯的动作技能,或者是早已学会了的动作技能,则采用持续训练法可能比间歇训练法效果好。

(3)想象练习

想象练习又称为表象训练,是借助语言等暗示唤起已有运动表象的一种心理训练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广泛应用于运动训练和比赛中,而且也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有所使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究发现在篮球罚球练习中,采用“先想后练”组的成绩最好,而“先练后想”组的成绩次之,而只想不练,或者只练不想组的成绩都不理想。这是为什么?

目前关于想象练习作用和机理的理论很多,其中较有影响的是心理神经肌肉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在想象动作的时候会伴随着微弱的、但可以测量到的与实际动作相似的神经肌肉活

动,而这种神经肌肉反应的多次激发可以完善和巩固动作的动力定型。

想象练习有很多形式,可以运用语言暗示、放录音引导和看录像等方法来进行想象练习。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想象练习,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运动技能的学练。实验研究表明,在体操教学中运用想象练习,可以显著提高学生体操动作技能形成的速度和动作质量。想象练习应用于球类、武术和田径等项目运动技能学习也有较好的效果。

(二)知识点

1.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阶段动作特征。

2.影响运动技能形成和发挥的因素:反馈、应激水平和动机。

3.练习对提高运动技能的重要性。

(三)教与学重点及难点

1.教与学重点: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阶段动作特征;通过多种练习方法提高运动技能。

2.教与学难点: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反馈、应激水平、动机。

三、教与学策略

(一)教法策略

教师在进行理论课的讲授时,首先要讲清楚有关的知识和原理,同时与学生的运动实践相联系。例如,在讲解什么是运动技能时,应该简明扼要地介绍运动技能的定义和运动技能的四个特征,从而让高中生对运动技能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讲授过程中特别要强调运动技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这一特征,让学生树立刻苦学练,不断提高自己运动技能水平的决心和信心。在讲授运动技能的三个过程时,不仅要讲清道理,还要引导学生与自己的运动实践相结合,充分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当在学练运动技能过程中处于不同的阶段能否采用教科书中提供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锻炼实际来进行讨论。

在实践课的教学中也要引导学生利用本课所教授的内容用于指导自己的体育实践。例如在教授新的运动技术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运动技能掌握的情况和所处的阶段,有针对性的根据教科书中提供的学练思路来不断完善运动技能。在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所出现的实际问题来介绍反馈、应激水平、动机对于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作用,让学生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在理论课初步讲授采用多种练习方法提高运动技能这一部分内容后,可以在实践课中将这些练习方法有针对性地加以运用,对待较简单的运动技能采用完整练习和持续练习,对于较复杂的运动技能采用分解练习和间歇练习。教师还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练习,以提高锻炼的实效性。并引导学生在课后进一步的实践练习。

(二)学法策略

1.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的时候应结合实践课运动技能学习中的有关问题进行学习。例如

根据自己曾经出现过的一些问题,如运动技能处于泛化阶段,或者因为想赢怕输而导致动作变形等问题进行学习和钻研,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自主探究,通过理论指导自己运动技能的学练和提高。例如,学生通过勾画自己的练习曲线来了解自己某项运动技能学习的状况,从而改进练习方式,提高运动技能。

2.对于有些内容如影响运动技能形成和发挥的因素:反馈、应激水平、动机等,可以采用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专题的研究,每个小组或个人有针对性地对某一个影响因素进行专题研究,进行报告或课堂交流。

(三)评价与激励策略

1.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应该初步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在实践课的教学中结合具体的学练内容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真正掌握这些知识,同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体育实践中。

2.对于提高运动技能的策略这一内容,可以采用设置运动技能学练情境,让学生根据具体问题自主进行分析,研究和提出解决方案的方式来考查学生掌握的情况,从而引导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所设置的情境,可以在理论课的教学中由教师直接提出;也可以结合实践课的学练,设置实际的锻炼情境。

教育心理学专题练习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一、单选题 1.就动作技能的学习而言,“见者易,学者难”这句话强调的是()对动作技能学习的重要性。 A.言语指导 B.示范 C.练习 D.反馈 2.教师罚学生抄写课后生字五遍,这时学生的抄写行为属于()。 A.集中练习 B.分散练习 C.实际练习 D.不属于动作技能的练习 3.练习扔铅球的动作时,宜采用的动作练习形式是()。 A.心理练习 B.整体练习 C.集中练习 D.分配练习 4.桑代克曾做过一个实验:被试蒙上眼睛后练习画4寸长的线段,经过3000多次练习,毫无进步。其最适当的解释是()。 A.被试缺乏学习动机 B.练习过多导致疲劳 C.被试不知练习的结果 D.缺乏适当的指导 5.动作技能的教学方法一般宜于采用()。 A.发现法 B.讲解法 C.示范法 D.示范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6.绘画属于()。 A.心智技能 B.操作技能 C.陈述性知识 D.认识策略 7.以下哪个不是操作技能的特点()。 A.对象具有客观性 B.动作的执行具有外显性 C.对象具有观念性 D.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 8.技能的种类有()。 A.工作技能和生活技能 B.动作技能和操作技能 C.智力技能和认知技能 D.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 9.在技能形成的练习过程中,其进步情况的表示方法是用()。 A.图示 B.坐标 C.遗忘曲线 D.练习曲线 10.以下属于动作技能的是()。 A.阅读 B.写字 C.解应用题 D.笔算 11.下列特点中不属于智慧技能的有()。 A.对象具有客观性 B.动作的执行具有内潜性 C.对象具有观念性 D.结构上具有简缩性

12.区分字母B、F、H和汉字已、巳、己属于智慧技能的()。 A.辨别 B.概念 C.规则 D.高级规则 13在操作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中,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水平较低的阶段是()。 A.操作定向 B.操作熟练 C.操作模仿 D.操作整合 14.操作技能形成的第一个阶段是()。 A.操作模仿 B.操作熟练 C.操作定向 D.操作整合 15.操作技能形成的第三个阶段是()。 A.操作模仿 B.操作熟练 C.操作定向 D.操作整合 16.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是指()。 A.操作定向 B.操作整合 C.操作熟练 D.操作模仿 17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或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叫()。 A.操作模仿 B.操作熟练 C.操作定向 D.操作整合 18.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这是()。 A.操作定向 B.操作整合 C.操作熟练 D.操作模仿 19.下列活动中,属于动作技能的是()。 A.阅读 B.驾驶 C.运算 D.写作 20.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这说明该动作处于()。 A.操作模仿 B.操作熟练 C.操作定向 D.操作整合 21.主要靠视觉控制,不能主动发现错误与纠正错误是处于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 22.动作的各个成分趋于分化、精确,整体动作趋于协调、连贯,说明该动作处于()。 A.操作模仿 B.操作熟练 C.操作定向 D.操作整合 23.完成一个动作比标准速度要慢,个体常感到疲劳紧张,说明该动作处于()。 A.操作熟练 B.操作模仿C.操作定向 D.操作整合 24.学生在几何课上学会用圆规画圆,这种学习属于()。 A.概念学习 B.言语信息C.操作技能学习D.辨别学习 25.在大脑皮层建立了动力定型,这说明动作属于()。 A.操作熟练 B.操作模仿 C.操作定向 D.操作整合 26.各个动作之间的干扰消失,衔接连贯、流畅,多余动作消失,该动作处于()。

运动技能的学习

第四章运动技能的学习 1、什么是运动技能可以分为哪些类别 2、人们是如何从一窍不通到熟练掌握某一运动技能的 3、为什么掌握某些运动技能会促进或阻碍另一种运动技能的学习用哪些方法可使运动技能的学习之间发生促进作用呢 本章学习要点: 1、运动技能的概念、与心智技能的关系和分类 2、学习的概念、运动技能学习的阶段、运动技能形成的特点以及运动技能形成的途径——练习 3、运动技能迁移的含义、种类、迁移产生的原因以及促进运动技能迁移的方法 第一节运动技能概述 一、运动技能的概念 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动作或心智活动方式。按照技能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动作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活动方式,如写字、游泳、修理自行车、安装收音机,都是复杂程度不同的动作技能,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人们日常生活、学习活动、生产劳动和体育活动中的各类动作操作;而心智技能则是在头脑中进行的某些心智活动方式,如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背出数学公式,进行公式运算、逻辑推理等。 运动技能是动作技能的一种,是通过练习获得的,为完成体育运动活动的特定任务而将种种动作活动方式顺利表现出来的能力。运动技能主要是借助于神经系统和骨骼肌肉系统实现的。如打高尔夫球主要体现为对球和杆的操作,跳远则主要体现为外显的肌肉反应。 运动技能具有三个特征: 1、具有一定的任务目标,运动技能总是指向一定的操作目标。 2、运动技能是自主运动,受人的主观意识支配。 3、运动技能需要身体、头或肢体的运动来实现任务目标,这是运动技能区别于人类其他技能的基础。 二、运动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关系 运动技能与心智技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是运动技能的调节者和必要组成部分,而外部动作是心智技能的最初依据和经常体现者。在完成比较复杂的活动时,人总是手脑并用,既需要运动技能,也需要心智技能,例如在体育比赛中要想获胜,除了动作技术要熟练,还需要一定战术的配合。 运动技能主要表现为外显的骨骼肌的操作活动,而心智技能主要表现为内隐的思维操作活动。两者最主要的区分在于活动中哪种技能占主导成分。如笔算主要是头脑中的“心算”,用手加以记录,所以属于心智技能;体操运动主要是骨骼肌的活动,也需要头脑中进行一定的想象活动,所以属于运动技能。 三、运动技能的种类 运动技能依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连续技能和非连续技能、封闭技能和开放技能、小肌肉群技能和大肌肉群技能、低策略性技能和高策略性技能等。 1、连续技能和非连续技能

技能的形成

技能的形成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教育心理学笔记之技能的形成 1.什么是技能 技能是指学习者在特定目标指引下,通过练习而逐渐熟练掌握的、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运用的操作程序。 技能水平有高低之别,初级水平的技能只要具有一定的初步知识和一定的练习就可获得,高水平的技能则需要较丰富的知识经验,而且在其活动中的基本动作已达到自动化水平。可以把高水平的技能称之为熟练技巧。 2.技能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技能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是有密切联系的。技能的形成是以掌握知识为必要条件的,掌握知识不仅要掌握陈述性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掌握程序性知识,人们掌握的知识越巩固,越有助于技能的形成。反之,技能一经形成又会促进对新知识的掌握。 但是,技能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又有区别。具体表现在: (1)从基本结构看,知识是符号所代表的概念、命题与原理的意义,掌握知识的关键是理解符号所表征的意义(即认知内容);技能是对知识进行应用的程序,其基本结构是动作或产生式,形成技能的关键是对应用知识的方法的正确应用。 (2)从输入输出看,知识是相对静态的,容易用言语表达清楚;技能是相对动态的,通常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 (3)从意识控制程度看,知识的意识控制程度较高,激活速度较慢,往往是有意识的搜寻过程;技能的意识控制程度较低,激活速度较快。 (4)从学习速度看,知识学习速度较快,能够在短时期内突飞猛进或积累,但遗忘也较快;技能学习速度较慢,需要大量的练习才会达到熟练技巧的程度。技能的保持也比知识要牢固的多。 (5)从记忆贮存看,知识的贮存呈现网络性,知识具有结构化、层次化的特点,知识的迁移具有叠加扩充的特性;技能的贮存呈现模块性,技能的迁移具有序列转移的特性。 3.技能学习有何意义 技能学习在人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各种知识是不能直接转化为能力的,必须通过技能这个中介环节。现代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还要使学生形成一系列的技能,知道“怎么办”“如何做”。教师教学的关键就是使学生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发展其能力。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只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基本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 其次,技能的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使之更经济合理地进行创造性学习。 4.技能有哪些种类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根据练习时间分配不同,练习方式分为( )。 A.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 B.整体练习与部分练习 C.模拟练习与实际练习 D.实际练习与心理练习 2.按照肌肉运动强度的不同分类,弹钢琴属于( )。A.闭合型操作技能 B.开放型操作技能 C.细微型操作技能 D.粗放型操作技能 3.下列属于连续操作技能的活动是( )。 A.打开收音机 B.练字 C.实弹射击 D.开车 4.在技能形成的练习过程中,其进步情况的表示方法用( )。 A.图示 B.坐标 C.遗忘曲线 D.练习曲线 5.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 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称为( )。 A.操作的定向 B.操作的模仿 C.操作的整合 D.操作的熟练 6.在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 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阶段称为( )。 A.原型启发 B.原型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7.操作技能的特点是( )。

A.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B.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C.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D.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 8.( )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 A.内部反馈 B.外部反馈 C.动觉反馈 D.过程反馈 9.心智技能的结构具有( )。 A.简缩性 B.外显性 C.内潜性 D.观念性 10.加里培林及其心理学派的著作中,被称为“物质或物质化阶段”的是( )。 A.原型设计阶段 B.原型内化阶段 C.原型操作阶段 D.原型定向阶段 11.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 C.高原现象 D.低谷现象 12.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在结构上的特点是( A.具有观念性 B.具有内潜行 C.具有简缩性 D.具有整体性 13. 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 把模仿阶段练习的动作固定下来, 并使各种动作成分相互结合, 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称为( )。 A.操作的定向 B.操作的模仿 C.操作的整合 D.操作的熟练 14. ( ) 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 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A.认识技能 )。

运动技能形成规律

运动技能形成规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的形成的过程 的形成既是一个复杂的神经过程,又是复杂地学习过程。一般地,的形成总是要经历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的连续变化过程。为了讨论方便,通常将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人为地划分为、分化、巩固、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而把运动技能的发展阶段称为阶段。 (一)阶段 在学习任何一个动作的初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以及自己的运动实践,只能获得一种,对运动技能的内在规律并不完全理解。来自于体内外界的刺激,通过相应的传到大脑皮层,引起大脑皮层细胞强烈兴奋。因为皮层内抑制过程尚未确立,所以大脑皮层中的兴奋与抑制都呈扩散状态,使暂时联系不稳定,出现现象。这个阶段的动作表现往往是僵硬和不协调,不该收缩的,出现多余的动作。这些现象是大脑皮层细胞兴奋扩散的结果。在此阶段中,大家应该抓住动作的主要环节和在掌握动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练习,不应过多 地强调动作细节。 (二)分化阶段 经过不断地练习,初学者对运动技能的内在规律有了初步的理解,一些不协调和多余的动作也逐渐消除,错误动作也逐步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此时,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集中。由于抑制过程加强,特别是得到发展,大脑皮层的活动由泛化阶段进入了分化阶段。因此,练习过程中的大部分错误动作得到纠正,能比较顺利和连贯地完成完整技术动作。这时初步建立了,但定型尚不巩固,遇到新异刺激(如有外人参观或比赛),多余动作和错误动作可能重新出现。在此过程中,大家应特别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多体会动作的细 节,促进进一步发展,使动作日趋准确。 (三)巩固阶段 通过进一步反复练习,运动已经巩固,建立了巩固的。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更加集中。此时不仅动作准确和优美,而且某些环节的动作还可以出现自动化。即不必有意识地去控制而能做出动作来。在环境条件变化时,动作也不容易受破坏。同时由于内脏的活动与动作配合得很好,完成 练习时也感到轻松自如。 但是,发展到了巩固阶段,也并不是可以的。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继续练习,不断提高动作质量,使动力定型更加完善和巩固。另一方面,如果不再进行练习,巩固了的动力定型还会消退,动作技术愈复杂、难度愈大,消退得愈快。在此过程中,大家应对技术学习提出进一步要求,并进行技术理论学习,

6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

第六章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 本章教师用书内容对应的是教科书中第七章选项学习的指导与提示中第二节“掌握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的学习内容。提高运动技能是高中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课学习所要达到的重要任务,提高运动技能主要是依靠在实践课中具体项目的学练,但是通过理论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运动技能形成和提高的有关规律,从而使高中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用理论来指导运动技术的练习和提高。教科书中首先介绍了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然后说明影响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最后强调了采用多种练习手段对提高运动技能的重要作用。 教科书中本节内容构成及教学时数建议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阶段动作特征。 2.指导学生掌握提高运动技能的学习策略。 二、教学内容与分析 (一)教科书内容解读 1.什么是运动技能 《课程标准》中将运动技能定义为:“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在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协调工作的能力”。 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的定义:“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教科书中就是采用的这个定义。运动技能包括以下四个特征: (1)运动技能是后天习得的一些简单的或不随意的外显肌肉反应,如人的眨眼反射或摇头动作不属于运动技能,只有那些后天学得的,并能相当持久地保持下来的动作活动方式才属于运动技能。 (2)运动技能在时空结构上具有不变性从运动技能的外部结构来看,应是由若干动作按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的动作体系。任何一种运动技能都具有在时间上的先后动作顺序和一定的空间结构。动作的顺序性是不变的。例如,原地推铅球这一运动技能,从持球、蹬腿、转体到最后出手用力的动作顺序是不变的;

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技能的形成这部分知识点在教育心理学的考试中通常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在本文中,将结合常见的考题,带领大家对这部分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一定的帮助。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操作活动方式。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一、操作定向 这个阶段也可以叫做操作认知阶段,在这阶段里学生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和程序的要求,是在头脑中建立起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通常在这阶段中,老师给学生做出准确的示范与讲解,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将要学习的技能是什么。 二、操作模仿 学生观察老师的动作,再现出特定的示范动作或行为模式。在这阶段学生的动作有如下几个特点:(1)稳定性、灵活性较差;(2)常有多余动作产生;(3)主要靠视觉控制;(4)比标准速度要慢。因为在这一阶段中,学生主要考观察老师的动作进行模仿,因此,动作控制上以视觉控制为主。 三、操作整合 学生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起来,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在这阶段学生的动作有如下几个特点:(1)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精确性、灵活性;(2)多余动作减少;(3)视觉控制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4)疲劳感、紧张感降低。 这阶段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动作品质变高,多余动作比模仿阶段减少,动作控制上也不再是视觉控制起主导作用。 四、操作熟练 该阶段是操作技能掌握的高级阶段,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这阶段中学生的动作有如下几个特点:(1)表现出高度的稳定性、精确性、灵活性;(2)干扰消失,多余动作消失;(3)动觉控制增强,视觉注意范围扩大;(4)动作具有勤快感。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在操作熟练阶段的动作控制上是动觉占据主导地位,当动作已经高度熟练时,我们的注意力资源就可以用在其他方面。如:我们在织毛衣技能高度熟练时,即可以边织毛衣边看电视,视觉范围变大。 结合常见的考题,我们将这部分内容进行相应的巩固。例如: 活动方式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在执行方面能达到高度的完善和自动化的阶段是( )。

[教育心理学]【幼儿版】第六章 幼儿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与体育

第六章幼儿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与体育 第一节运动技能与幼儿身心发展 运动技能是通过不断的练习而形成的一种活动方式,它不仅促进幼儿身体机能的增强,也能够提高幼儿的心理机能的发展。运动技能是幼儿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运动技能 (一)运动技能的定义 运动技能有时也称作操作技能、动作技能,是由有组织的、协调而统一的肌肉动作构成的活动,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之中。从穿衣、写字、走路这些比较简单的活动到操纵机床、飞机等器械的复杂的活动,都包含着运动技能。当各种动作被组织起来并构成了一个连贯性的、整齐的、有明确时间性的完整动作时,可认为是形成了运动技能。 在理解运动技能的含义时,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运动技能是有组织的、协调的动作系列而不是任意的动作的组合 运动技能与一般的随意做出的动作有所不同,它是将各个动作按照一定的顺序及其要求组织起来,使动作表现出精确性、协调性、稳定性等。 2.运动技能是习得的而不是先天的本能 运动技能是在不断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不是先天的本能活动。这意味着运动技能是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的,因此,教育尤其是体育在培养幼儿的运动技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二)运动技能的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运动技能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方式有: 1.细微型运动技能与粗放型运动技能 这是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不同而进行的划分。细微型运动技能主要靠小肌肉群的运动来完成,如穿珠子、使用剪刀等;粗放型运动技能主要靠大肌肉群的运动来完成,如跑步、跳跃等。 2.连续型运动技能与间断型运动技能 这是根据动作的连续与否而进行的划分。连续型运动技能由—系列的连续动作构成,如骑车、跑步等;间断型运动技能由一系列不连续的动作构成,如打鼓等。 3.闭合性运动技能与开放性运动技能 这是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闭合性运动技能主要依赖幼儿身体的内部反馈信息进行运动,不依赖外界环境,如体操、舞蹈等。开放性运动技能需要根据外界环境变化来做出适当的动作,对外界信息依赖程度较大,如球类技能、骑车技能等。 4.徒手型运动技能与器械型运动技能 这是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徒手型运动技能主要通过幼儿的自身运动来完成,如做操、跳徒手舞蹈等。器械型运动技能主要通过操作器械来完成,如拍球、弹琴等。 二、运动技能的作用 (一)促进幼儿体格的健康发展

掌握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

本章教师用书内容对应的是教科书中第七章选项学习的指导与提示中第二节“掌握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的学习内容。提高运动技能是高中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课学习所要达到的重要任务,提高运动技能主要是依靠在实践课中具体项目的学练,但是通过理论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运动技能形成和提高的有关规律,从而使高中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用理论来指导运动技术的练习和提高。教科书中首先介绍了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然后说明影响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最后强调了采用多种练习手段对提高运动技能的重要作用。 教科书中本节内容构成及教学时数建议 章节目学时安排教学建议 选项学习的 指导与提示…… 运动技能的形成与提高 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 专题讲授 结合 实践课运 用 影响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练习对提高运动技能水平的重要性 ……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阶段动作特征。 2.指导学生掌握提高运动技能的学习策略。 二、教学内容与分析 (一)教科书内容解读 1.什么是运动技能 《课程标准》中将运动技能定义为:“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在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协调工作的能力”。 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的定义:“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教科书中就是采用的这个定义。运动技能包括以下四个特征: (1)运动技能是后天习得的。一些简单的或不随意的外显肌肉反应,如人的眨眼反射或摇头动作不属于运动技能,只有那些后天学得的,并能相当持久地保持下来的动作活动方式才属于运动技能。 (2)运动技能在时空结构上具有不变性。从运动技能的外部结构来看,应是由若干动作按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的动作体系。任何一种运动技能都具有在时间上的先后动作顺序和一定的空间结构。动作的顺序性是不变的。例如,原地推铅球这一运动技能,从持球、蹬腿、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根据练习时间分配不同,练习方式分为()。 A ?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 B ?整体练习与部分练习 C.模拟练习与实际练习 D ?实际练习与心理练习 2?按照肌肉运动强度的不同分类,弹钢琴属于()。A ?闭合型操作技能 B ?开放型操作技能 C.细微型操作技能 D ?粗放型操作技能 3 ?下列属于连续操作技能的活动是()。 A?打开收音机 B ?练字 C实弹射击 D .开车 4?在技能形成的练习过程中,其进步情况的表示方法用()。 A .图示 B .坐标 C.遗忘曲线 D ?练习曲线 5?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称为()。 A .操作的定向 B .操作的模仿 C.操作的整合 D .操作的熟练 6?在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阶段称为()。 A?原型启发 B.原型定向 C.原型操作 D ?原型内化 7 .操作技能的特点是()。

A .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B .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C.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D .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 8.()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 A?内部反馈 B?外部反馈 C.动觉反馈 D?过程反馈 9.心智技能的结构具有()。 A .简缩性 B .外显性 C.内潜性 D .观念性 10.加里培林及其心理学派的著作中,被称为“物质或物质化阶段”的是()。 A ?原型设计阶段 B ?原型内化阶段 C.原型操作阶段 D ?原型定向阶段 11.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 C.高原现象 D ?低谷现象 12.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在结构上的特点是()。 A ?具有观念性 B .具有内潜行 C.具有简缩性 D .具有整体性 13.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把模仿阶段练习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种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称为()。 A .操作的定向 B .操作的模仿 C.操作的整合 D .操作的熟练

运动技能学原理作业

1.运动技能是如何发生的 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 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大脑皮质主导下的不同肌肉间的协调性。换言之,运动技能也就是指在准确的时间和空间里大脑精确支配肌肉收缩的能力。这需要用精确的力量和速度依一定的次序和时间去完成所需要的动作。运动技能的发展和提高,有赖于人们对人体机能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和自觉运用。 运动技能的形成 运动技能的形成,是由简单到复杂的建立过程,并有其建立、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生理规律。只是每一阶段的长短,随动作的复杂程度而不同.一般说来,可划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或称三个过程。 一、泛化过程 学习任何一个动作的初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以及自己的运动实践,只能获得一种感性认识,对运动的技能的内在规律并不完全理解.由于人体内外界的刺激,通过感受器(特别是本体感觉)传到大脑皮质,引起大脑皮质细胞强烈兴奋,另外因为皮质内抑制尚未确立,所以大脑皮质中的兴奋与抑制都呈现扩散状态,使条件反射暂时联系不稳定,出现泛化现象.这个过程表现在肌肉的外表活动往往是动作僵硬,不协调,不该收缩的肌肉收缩,出现多余的动作,而且做动作很费力。这些现象是大脑皮质细胞兴奋扩散的结果。在此过程,教师应该抓住动作的主要环节和学生掌握动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教学,不应过多强调动作细节,而应以正确的示范和简练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动作。 二、分化过程 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初学者对该运动技能的内在规律有了初步的理解,一些不协调和多余的动作也逐渐消除。此时,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集中,由于抑制过程加强,特别是分化抑制得到发展。大脑皮质的活动由泛化阶段进入了分化阶段,因此练习过程中的大部分错误动作得到纠正,能比较顺利地、连贯地完成完整动作技术。这是初步建立了动力定型。但定型尚不巩固,遇到新异刺激(如有外人参观或比赛),多余动作和错误动作可能重新出现。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让学生体会动作的细节,促进分化抑制进一步发展,使动作日趋准确。 三、巩固过程 通过进一步反复练习,运动条件反射系统已经巩固,达到建立巩固的动力定型阶段,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和精确.此时,不仅动作准确、优美,而且某些环节的动作还可出现自动化,即不必有意识去控制而能做出动作来。在环境条件变化时,动作技术也不易受破坏,同时由于内脏器官的活动与动作配合得很好,完成练习时也感到省力和轻松自如。 形成运动技能的三个过程是相互联系的,各过程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在学习掌握新动作时,泛化过程很短,对动作的精细分化能力强.形成运动技能快。运动新手在学习新动作时,泛化过程较长,分化能力较差,掌握动作较慢。动作越复杂,泛化过程就越明显,分化的难度也就越大,形成运动技能所需要的时间就越大。 但是,动力定型发展到了巩固过程,也并不是可以一劳永逸了。一方面,还可在继续练习巩固的情况下精益求精,不断提高动作质量,使动力定型更加完善和巩固;另一方面,如果不再进行练习,巩固了的动力定型还会消退,技术愈复杂,难度愈大,消退得也愈快。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提出进一步要求,并指导学生进行技术理论学习,更有利于动力定型的巩固和动作质量的提高,促使动作达到自动化程度。

技能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笔记之技能的形成 1.什么是技能 技能是指学习者在特定目标指引下,通过练习而逐渐熟练掌握的、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运用的操作程序。 技能水平有高低之别,初级水平的技能只要具有一定的初步知识和一定的练习就可获得,高水平的技能则需要较丰富的知识经验,而且在其活动中的基本动作已达到自动化水平。可以把高水平的技能称之为熟练技巧。 2.技能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技能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是有密切联系的。技能的形成是以掌握知识为必要条件的,掌握知识不仅要掌握陈述性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掌握程序性知识,人们掌握的知识越巩固,越有助于技能的形成。反之,技能一经形成又会促进对新知识的掌握。 但是,技能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又有区别。具体表现在: (1)从基本结构看,知识是符号所代表的概念、命题与原理的意义,掌握知识的关键是理解符号所表征的意义(即认知内容);技能是对知识进行应用的程序,其基本结构是动作或产生式,形成技能的关键是对应用知识的方法的正确应用。 (2)从输入输出看,知识是相对静态的,容易用言语表达清楚;技能是相对动态的,通常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 (3)从意识控制程度看,知识的意识控制程度较高,激活速度较慢,往往是有意识的搜寻过程;技能的意识控制程度较低,激活速度较快。 (4)从学习速度看,知识学习速度较快,能够在短时期内突飞猛进或积累,但遗忘也较快;技能学习速度较慢,需要大量的练习才会达到熟练技巧的程度。技能的保持也比知识要牢固的多。 (5)从记忆贮存看,知识的贮存呈现网络性,知识具有结构化、层次化的特点,知识的迁移具有叠加扩充的特性;技能的贮存呈现模块性,技能的迁移具有序列转移的特性。 3.技能学习有何意义 技能学习在人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各种知识是不能直接转化为能力的,必须通过技能这个中介环节。现代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还要使学生形成一系列的技能,知道“怎么办”“如何

操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操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通过最新吉林教师资格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8年吉林教师资格考试内容、考试时间、招聘条件,教师资格笔试科目为中学:《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和《学科知识》;小学:《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幼儿:《综合素质》、《保教知识》,吉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吉林教师资格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对于中学教师资格考试而言,教育与能力科目比较难,考试形式涉及到主观题和客观题。操作技能这部分知识点备考时,要注重全题型备考。 一、技能的定义: 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备考指导:从定义可知,技能不等于先天的本能行为。先天本能行为不属于技能。技能属于动作经验,不属于认知经验。 二、技能的种类: 1.操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操作活动方式。具有客观性、外显性和展开性。 2.心智技能:是一种借助于内部力量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具有观念性、内潜性和简缩性。 备考指导:操作技能一般是借助骨骼动作来进行的,跑步、跳舞都属于操作技能。心智技能一般是借助内部的心智完成的,心算、写作都属于心智技能。 三、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操作定向:操作定向也称作操作的认知阶段,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备考指导:定向阶段是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的结构和要素,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印象。如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明白游泳的步骤。 2.操作模仿:学习者通过观察实际再现特定的示范动作或行为模式。个体在定向阶段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动作机制,而在模仿阶段则尝试做出某种动作。 备考指导:操作模仿阶段是让学生将头脑中的动作外化出来,做出相应的动作。由于此阶段属于初步模仿的阶段,所以常常会有多余动作产生,并且做出动作所需要的时间会很长,灵活性和稳定性也会比较差一些。 3.操作整合:是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起来,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备考指导:操作整合阶段是让学生将所有分解动作初步整合到一些,并且可以连贯的做出动作。由于初步整合,所以在这个阶段,学生的熟练化、自动化程度比较低,但是紧张感和疲劳感会降低。 4.操作熟练:是操作技能掌握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 备考指导:操作熟练阶段是操作技能的高级阶段,动作会表现出来高度的稳定性、精确性、灵活性。多余动作已经消失并且具有轻快感。 四、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数学技能的形成过程

数学技能的形成过程 1.数学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数学操作技能作为一种外显的操作活动方式,它的形成大致要经过以下四个基本阶段。 (1)动作的定向阶段。这是操作技能形成的起始阶段,主要是学习者在头脑里建立起完成某项数学任务的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包括明确学习目标,激起学习动机,了解与数学技能有关的知识,知道技能的操作程序和动作要领以及活动的最后结果等内容。概括起来讲,这一阶段主要是了解“做什么”和“怎样做”两方面的内容。如画角,这一阶段主要是了解需画一个多少度的角(即知道做什么)和画角的步骤(即怎么做),以此给画角的操作活动作出具体的定向。动作定向的作用是在头脑里初步建立起操作的自我调节机制;通过对“做什么”和“怎么做”的了解而明确实施数学活动的程序与步骤,从而保证在操作中更好地掌握其动作的活动方式。 (2)动作的分解阶段。这是操作技能进入实际学习的最初阶段,其作法是把某项数学技能的全套动作分解成若干个单项动作,在老师的示范下学生依次模仿练习,从而掌握局部动作的活动方式。如用圆规按照给定的半径画圆,在这一阶段就可把整个操作程序分解成三个局部动作:①把圆规的两脚张开,按照给定的半径定好两脚间的距离;②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一点上,确定出圆心;③将有铅笔尖的一脚绕圆心旋转一周,画出圆。通过对这三个具有连续性的局部动作的依次练习,即可掌握画圆的要领。学生在这一阶段学习的方式主要是模仿,一方面根据老师的示范进行模仿;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有关操作规则的文字描述进行模仿,如根据几何作图规则对各个动作活动方式的表述进行模仿。模仿不一定都是被动的和机械的,“模仿可以是有意的和无意的;可以是再造性的,也可以是创造性的。”②模仿是数学操作技能形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3)动作的整合阶段。在这一阶段,把前面所掌握的各个局部动作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使其形成一个连贯而协调的操作程序,并固定下来。如画圆,在这一阶段就可将三个步骤综合起来形成一体化的操作系统。这时由于局部动作之间尚处在衔接阶段,所以动作还难以维持稳定性和精确性,动作系统中的某些环节在衔接时甚至还会出现停顿现象。不过,总的来讲这一阶段动作之间的相互干扰逐步得到排除,操作过程中的多余动作也明显减少,已形成完整而有序的动作系统。 (4)动作的熟练阶段。这是操作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一阶段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数学活动方式能适应各种变化情况,其操作表现出高度完善化的特点。动作之间相互干扰和不协调的现象完全消除,动作具有高度的正确性和稳定性,并且不管在什么条件下全套动作都能流畅地完成。如这时的画圆,不需要意志控制就能顺利地完成全套动作,并且能充分保证其正确性。上述分析表明,数学操作技能的形成要经过“定向→分解→整合→熟练”的发

运动技能形成

第八章运动技能形成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及形成的生理过程, 2、掌握促进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学因素。 教学重点: 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难点: 运动技能形成的控制论学说 第一节:运动技能学习的神经基础 第二节:运动技能的形成 第三节: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运动技能学习的神经基础 运动技能学习是以神经活动为基础的生理、心理过程。 一、突触可塑性与记忆学习 (一)突触可塑性类型 1、突触传递长时程增强(LTP) 研究发现,以短串高频电刺激作用于麻醉或清醒动物的海马传入纤维后,海马的突触传递可在数秒内增强,其增强效果能维持至数周,这种现象称为突触传递长时程增强。 2、突触传递长时程抑制(LTD) 在小脑的研究中,在刺激同时作用于兔的前庭神经及橄榄核时,小脑蒲肯野氏细胞对刺激产生抑制,使原先单独刺激前庭神经所引起的蒲肯野氏细胞兴奋受到抑制。其时程长达1小时,甚至3小时以上。这种现象被称为突触传递长时程抑制。 3、突触前纤维长牙 指靶细胞活动释放的一种扩散性物质作用于神经纤维的末梢或侧枝,使其增殖,形成新的突触。 (二)、可塑性突触与学习 影响学习与记忆的因素也会诱发LTP,而影响LPT的因素和药物也会影响学习和记忆过程。 二、运动技能学习的神经通路 (一)学习的神经基础分类

1、明晰性学习 经过一个测试或一次经验即能建立,并用语言简明地表达出来。 2、内隐性学习 具有自主或反射的性质,需要反复多次的尝试和积累。表现为执行一定任务的操作有了改进和完善。这种学习是通过激活学习任务的特定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来实现的。 (二)运动技能学习的神经通路 运动技能学习属于内隐性学习。包含新的运动环节的形成,需要形成新的突触通路或对已存在的神经通路进行改造。 第二节:运动技能的形成 一、运动技能形成的条件反射学说 (一)条件反射形成 1、运动技能形成是通过建立操作性条件反射来实现的。 2、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有运动、感觉、内脏等多种中枢参与活动。 3、整个运动技能动作过程形成一连串的连锁性的运动反射。人类运动 技能的表现是一连串的,前一个动作的结束便是后一个动作开始的 信号。 (二)建立条件反射的条件 1、基本条件:无关刺激(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即强化。 2、大脑皮质处于清醒和良性兴奋状态,保持机能的完整性 3、适宜的刺激 4、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 (三)条件反射的抑制 1、非条件抑制 先天的 (1)外抑制 在进行动物条件反射实验时,突然出现一个新异刺激,将会引起实验动物的朝向反射,使原来的条件反射活动减弱或消失。 (2)超限抑制 当刺激强度或时间超过某个界限时,条件反射量减小,甚至完全消失。2、条件性抑制 后天形成的 (1)消退抑制

幼儿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与体育教案

幼儿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与体育教案 字体:大中小 2014-12-01 10:09:00 公告: [课题名称]第六章幼儿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与体育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掌握运动技能的含义及其与幼儿身心发展的关系。 2、明确幼儿运动技能的发展及其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 3、掌握促进运动技能形成的体育措施。 [教学重点] 重点:幼儿运动技能发展的规律 难点:运用规律指导幼儿运动技能的形成 [教学课时] 4课时(理论)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自主探究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节运动技能与幼儿身心发展 1、内容导入: 复习旧知识: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哪几层? 2、引发幼儿学习动机的措施有哪些? 运动技能是通过不断的练习而形成的一种活动方式,它不仅促进幼儿身体机能的增强,也能够提高幼儿的心理机能的发展。运动技能是幼儿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揭示内容 1.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有时也称作操作技能、动作技能,是由有组织的、协调而统一的肌肉动作构成的活动,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之中。从穿衣、写字、走路这些比较简单的活动到操纵机床、飞机等器械的复杂的活动,都包含着运动技能。当各种动作被组织起来并构成了一个连贯性的、整齐的、有明确时间性的完整动作时,可认为是形成了运动技能。在理解运动技能的含义时,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运动技能是有组织的、协调的动作系列而不是任意的动作的组合 运动技能与一般的随意做出的动作有所不同,它是将各个动作按照一定的顺序及其要求组织起来,使动作表现出精确性、协调性、稳定性等。 (2)运动技能是习得的而不是先天的本能 运动技能是在不断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不是先天的本能活动。这意味着运动技能是需要通

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一、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一)操作的定向 1.操作定向的含义 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 2.操作定向的作用 操作定向是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操作活动的自我调控机制。 3.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 在操作定向阶段形成的映像应包括两方面,一是有关操作动作本身的各种信息,包括对操作活动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的认识和对操作活动方式的认识等;二是与操作技能学习有关或无关的各种内外刺激的认识与区分。 定向映像的建立,是通过如下心理活动完成的。首先,通过对教师示范动作的直接感知而形成动作表象。然后,通过教师的进一步讲解,学生在头脑中正确区分动作的内部特性,建立有关动作的基本概念,掌握动作要领。 (二)操作的模仿 1.操作模仿的含义 操作的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2.模仿的实质 模仿的实质是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像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 模仿是形成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模仿可以检验已形成的动作定向映像。二是可以加强个体的动觉感受。 3.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 (1)动作品质。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 (2)动作结构。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互相干扰,相互衔接不连贯,常有多余动作产生。 (3)动作控制。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控制水平较低.不能主动发现错误与纠正错误。 (4)动作效能。完成一个动作往往比标准速度要慢,个体经常感到疲劳、紧张。 (三)操作的整合 1.操作整合的含义 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2.操作整合的作用 只有通过整合,各动作成分之间才能协调联系.动作结构才逐步趋于合理,动作的初步概括化才得以实现。因此,整合是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是从模仿到熟练的一个过渡阶段.也为熟练的活动方式的形成打下基础。 3.操作整合阶段的动作特点 (1)动作品质。外界条件保持不变时,动作可以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精确性和灵活性.但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动作的这些特点都有所降低。 (2)动作结构。动作的各个成分趋于分化、精确,整体动作趋于协调、连贯,各动作成分间的相互干扰减少,多余动作也有所减少。 (3)动作控制。视觉控制不起主导作用,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肌肉运动感觉变得较清晰、准确,并成为动作执行的主要调节器。 (4)动作效能。疲劳感、紧张感降低。心理能量的不必要的消耗减少,但没有完全消除。 (四)操作的熟练 1.操作熟练的含义

在体育教学中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在体育教学中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认知定向阶段(泛化阶段):初步掌握、体验技术动作,动作学习以分解模仿、徒手学习为主。 联系形成阶段(分化阶段):深入理解肌肉活动感觉,不断改进技术动作,动作规范,基本上建立动作定型 自动化熟练阶段(自动化阶段):形成牢固动力定型做动作熟练、省力、自如。运动技能是动作技能的一种,是通过练习获得的、为完成体育运动活动的特定任务而将种种动作活动方式顺利表现出来的能力。在体育教学、训练中,我们无时不在运用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现在我从运动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来分析与探讨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一、认知-定项阶段学生在开始掌握一种技能之前,要形成掌握这种技能的兴趣,学习与它有关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这种技能的表象,这就是技能的认知-定项阶段。例如,在教学生学习前滚翻时,首先应向学生示范前滚翻的连贯动作,并将动作分解开进行讲解,使学生全面了解关于前滚翻的知识,形成前滚翻的动作表象。动作表象的形成在技能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的表象能帮助学生顺利的掌握各种运动技能,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形成了错误的动作表象,技能的学习就会出现偏差,清晰而正确的动作表象,依赖于教师的示范动作以及技能学习者对示范动作的正确感知。另外,学生们根据自己学习的动作知识,也可以在头脑中建立起必要的动作表象,并促使其主动地学习和表现某种技能,校正自己的错误

动作。在认知-定项阶段,运动技能的学习有时从个别的动作环节入手,有时从动作的整体入手。这时,学习者需要熟悉动作的要领、了解动作的特点,把新学习的动作与已有的、习惯了的动作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的环节,克服不良习惯动作的干扰。以学习投篮技能为例,由于其具有整体性强但易分解的特点,因而可以将各环节综合起来完整地进行学习。在认知-定项阶段,初学者的动作往往显得呆板、迟缓、不稳定、不协调,多余动作也比较多,因而对动作要有意识的进行控制。在这个阶段,教师在每个动作上的示范表演对学生学习技能具有重要意义。学生主要是靠把自己的动作与示范动作进行对照,来校正自己错误的动作。在技能形成初期,学生的内部言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他们完成每一个技能动作,都要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意识的作用稍有减弱,动作就会停顿下来或出现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动作的完成显得很紧张。随着技能的形成,意识对动作的控制逐渐减弱,整个技能或技能中的大多数动作逐渐成为一个自动化了的动作系统。学生在完成技能时,只关心怎样使技能服从于当前任务的需要,而不关心个别动作的进行。由于动作系统的自动化,扩大了人脑加工动作信息的容量,因而完成动作的紧张程度也就缓和了。 二、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在掌握局部动作的基础上,学生开始把各个动作环节或不同动作结合起来,以形成比较连贯的动作,或者学生会在了解一种技能的大致特征之后,对其中的个别动作做更多的练习。这时,他们的注意力将从认知转向运动,从个别环节转向动作的协调与组织,这是把个别动作系统的关键。由于技能还处在初步形成阶段,因而练习者常常会忘记动作之间的联系,在动作交换和交替的地方,亦会出现短暂的停顿;他们完成动作的紧张度虽已大大缓和,但没有完全消失,稍微分心,还会出现错误的动作;在前一阶段经常出现的多余动作在此阶段已逐渐减少。这时候,练习者的头脑中已形成比较清晰而牢固的动作表象,他们能够评价自己的动作,并根据自己的动作表象来校正自己的技能。在技能形成中,反馈对技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