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十八章 环境与运动讲解

第十八章 环境与运动讲解

第十八章 环境与运动讲解
第十八章 环境与运动讲解

第十八章环境与运动

(一)填空题

1.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受控装置包括器官和器官,受控对象为机体深部温度。

2.人体的体温与人体的代谢有关,在一天中最低,最高,这种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

3.机体对冷环境的反应可归纳为和两个方面,长期工作在冷环境可产生 .

4.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慢性危害是由于与接触引起的,主要表现为眼和鼻黏膜刺激,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癌及因生理机能障碍而加重的高血压和心脏病。5.在热环境下运动可能出现热造成的危害,包括、、热衰竭和等热疾病。

6.运动员因时差而影响生物节律可采取两种调整对策:一是按预先调整生物节律;二是,使生物节律逐步与环境变化同步化。

7.机体产生的热量通过血液到达皮肤,通过传导、、、的方式向体外散发。

8.人体与外界环境不断的进行着气体交换,维持着正常的生理活动,所以大气的正常化学组成是保证和的必要条件。

9.对大气质量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和。

10.高原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对诸因素的影响,因而,人在高原时最大吸氧量明显。

11.大气污染会导致持续运动的能力,污染程度越,持续运动的能力下降越明显。

12.体温的相对稳定,乃是在机构的控制下,体内过程和过程取得动态平衡的结果。

13.长期在水环境运动,可改善机体内的能力,进而提高人体对水的冷刺激的能力。

14.水环境中的运动,对人体功能影响较之其他运动项目深刻,这和水的及特性有关。

15.生物节律的构成包括两方面,一是二是。

16.人在一天中会出现个功能高潮,它与人体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有关。17.在高原无论是安静时还是运动时,呼吸都会。

18.海拔高度越高,人体的运动能力就。

19.高原可使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增多,使运动员在高原训练回到平原后机体供氧能力。

20.长期身体训练可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并可改善肢体功能。21.低温可反射性地引起人体内物质代谢过程,机体的氧耗。

(二)判断题

1.外界环境的温度越高,机体通过辐射散失的热量就越少。()

2.人在寒冷环境下,骨骼肌寒颤加强,促使产热量增加,是冷适应的标志之一。()3.高原服习,表现从事耐力项目或长时间运动的能力得到提高。()

4.水环境可使循环功能发挥更大的潜力。因此,在水中进行最大强度运动时,心率以及最高心输出量都高于陆上水平。()

5.训练效果会因空气污染而消退,污染程度越严重消退越快。()

6.在大气污染的条件下运动使人体吸入的有害气体无明显增加。()

7.生物节律是生物体对自然环境诸因素变化的一种适应。()

8.健康人的体温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9.大气尘粒与SO2共存的协同作用对人的毒性更大。()

10.体温的日节律与肌肉活动以及耗氧量等因素有关。()

11.运动后,直肠与皮肤温差增大,是体温调节能力提高的良好反映。()

12.大气污染对人体产生的急性作用,在某些情况下是以某种或某些毒物急性中毒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毒物直接作用的结果。()

13.热习服的人,运动时虽皮肤血流减少,但伴随排汗能力提高,机体外周导热能力增强。()

14.如果在污染严重的室内运动或健身,由装修材料引起的人体伤害就更为严重,久而久之,将必然会产生可怕的后果。()

15.生物节律的存在揭示内环境的稳态呈现节律性的波动。()

16.体温调节是通过人体自身调节系统,即生物控制系统来完成的。()

17.热习服时,出汗和蒸发散热的能力大大增强,使得外周导热能力提高。()

18.在水环境中运动,运动技能的掌握和陆地上要求相同()。

19.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与海拔高度及运动项目不同而有差异。()

(三)单选题

1.有关生物节律的错误叙述是()。

A 生物节律是生物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自然界时间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B 生物节律是生物体固有的节律

C 它通常不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

D 意义在于生物体对外环境的变化能做出更好的前瞻性反应

2.正常人直肠,腋窝和口腔温度的关系是()

A 直肠>口腔>腋窝

B 直肠>腋窝>口腔

C 口腔>腋窝>直肠

D 腋窝<直肠<口腔

3.在环境温度达到或超过皮肤温度和体内温度时,身体散热的重要方式是()

A 传导

B 对流

C 辐射

D 蒸发

4.日体温的周期性变化表现为()

A 清晨2-6时体温最低

B 午后2-4时体温最高

C 午后4-6时体温最高

D 午夜0时体温最低

5.在高原,使人体机能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 缺氧 B低气压 C 低气温 D 生物节律的改变

6.体温是指()

A 人体皮肤的平均温度

B 人体内部的温度

C 人体的口腔、腋窝、直肠的温度

D 人体表面和内部温度的均值

7.体温调节的中枢位于()

A 脊髓

B 脑干网状结构

C 下丘脑

D 延髓

8.空气质量被描述为中度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为:一定时间接触后,心脏病和肺病患者症状(),运动耐受力(),健康人群中普遍()。()

A 显著加剧,不变,出现症状

B 显著加剧,降低,出现症状

C 不变,降低,无变化

D 无变化,不变,症状明显

9.体内产生的热量,实际上来自于()

A细胞的物质代谢

B 细胞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C 细胞中的物质氧化过程

D 细胞从外界摄取的能量

10.当环境温度超过30℃时,机体主要通过何种方式进行散热()

A 辐射

B 蒸发

C 对流

D 传导

11.空气流动散热快的原因是()

A 辐射

B 蒸发

C 对流

D 传导

12.给高热病人使用冰袋降温是增加()

A 辐射散热

B 蒸发散热

C 对流散热

D 传导散热13.热环境下进行运动训练()

A 耐热性得到改善

B 耐寒性得到改善

C 耐热性和耐寒性都得到改善

D 耐热性和耐寒性都无改善

14.将中暑病人衣服解松,用扇子扇风是增加()

A 辐射散热

B 蒸发散热

C 对流散热

D 传导散热15.墨西哥奥运会资料认为导致有氧运动能力下降的临界海拔高度是()。

A 1000米

B 1200米

C 1500米

D 2000米16.初上高原进行亚极量运动时,生理功能的变化是()

A 肺通气量减少 B心率减少 C 心输出量增加 D 摄氧量增加17.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的主要散热方式是()

A 辐射

B 蒸发

C 对流

D 传导18.水环境对人体功能的影响,表现在完成与陆地上相同强度运动时()

A 肺通气量增大

B 吸氧效率下降

C 心输出量减少

D 搏出量增加

19.高原训练对人体的负荷有()

A 运动缺氧负荷

B 高原缺氧的负荷

C 两者都是

D 两者都不是

(四)多选题

1.下列影响皮肤温度变动的因素是()

A 大量出汗

B 环境温度的变化

C 皮肤血流量改变

D 精神紧张

2.有关自主性体温调节机制的正确叙述是()

A 通过调节体内的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的平衡,以维持体温的稳定

B 由体温的自身调节系统来实现

C 其中的调节方式类似恒温器的调节

D 包括人行为性的体温调节,如人为采取的保温和降温措施等

3.大气污染影响人体健康的效应有:()

A 直接作用

B 间接作用

C 急性作用

D 慢性作用4.人体运动和劳动时,热应激反应的表现是()

A 皮下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

B 醛固酮分泌减少,导致钠离子的丢失过多

C 排汗明显,尿量减少

D 促甲状腺素分泌增加,能量代谢率提高。

5.冷习服的标志是()

A 皮肤冷感觉阈上升,寒颤发生推迟;

B手、足温度下降;

C 非寒颤传热增加;

D 路易斯反应时间延长。

6.大气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主要特点是:()

A 涉及面广,易感性差异较大

B 低计量、长时间的作用

C 多途径进入人体

D 多种因素同时存在7.人体高原习服的表现是()

A 骨骼肌细胞中线粒体的容积密度减少;

B 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的含量增加;

C 血红蛋白的氧离曲线左移;

D 安静和次最大强度运动时,心率下降。

8.运动训练和体育健身需要对大气环境提出要求,应选择的环境有()

A 无大气污染的环境

B 污染较重的环境

C 污染较小的环境

D 有无污染的环境均可9.大气中的光化学烟雾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可能是()

A 单独的影响

B 相加的影响

C 互相削弱的影响

D 协同的影响

10.要使高原训练取得理想的效果应处理好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A 高原训练的适宜高度

B 持续时间

C 强度

D 高原训练后出成绩的时间

11.评定人体对冷习服的基本测验方法有()

A 测定产生寒颤的皮肤温度阈值

B 测量手和足的温度

C 观察在寒冷中睡眠的能力,未经习服的人会因打寒颤而不能入睡

D 测定体温

(五)名词解释

1.自主性体温调节

2.热习服

3.高原适应

4.生物节律

5.中暑

6.大气污染

7.体温

8.对流

9.大气环境

10.生物节律起搏器

11.非同步综合症

12.末梢血管紊乱反应

(六)简述题

1.简述冷环境的适应。

2.简述热环境运动时的生理反应。

3.简述热环境运动对人体的热伤害。

4.简述生物节律的合理利用及重要意义。

5.简述大气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6.简述高原训练的人体生理负荷。

7.简述大气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特点。

8.简述在高原训练中,掌握好强度的主要因素。

9.简述运动训练和体育健身对大气环境的要求。

10.简述评定人体对冷习服的基本测验方法。

11.为什么水中运动能量的消耗比在陆上进行同强度、同时间的运动要大?

12.简述运动员因时差而对生物节律发生影响可采取调整对策。

(七)论述题

1.试述人在水环境运动的急性适应过程及其应注意的问题。

2.试述高原习服的生理学基础及其意义。

3.试述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效应关系体现的主要方面。

4.试述预防热危害或将热危害减少到最小程度的原则。

5.试述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下丘脑;产热;散热

2.凌晨2~6时;下午2~6时

3.产热;保温;冷习服

4.污染物;呼吸道黏膜表面

5.脱水;热痉挛;中暑

6.将要到达的比赛时区的昼夜节律;提早到达比赛地区以适应时差 7. 对流;辐射;蒸发

8.人体生理机能;健康

9.氮氧化物;二氧化硫

10.循环呼吸;下降

11.下降;严重

12.体温调节;产热;散热

13.体温调节;适应

14.呼吸;密度;压力

15.生物固有节律;生物节律受到自然界环境变化的影响而能与环境同步

16.两个;节奏变化

17.增加

18.越低

19.提高

20.促进;末梢循环

21.增强;增加

(二)判断题

1 对;

2 错;

3 对;

4 错;

5 对;

6 错

7 错

8 错

9 对 10 错 11

对 12 对 13 对 14 对 15 对 16 对 17 对 18 错 19 对

(三)单选题

1 C ;

2 A;

3 D ;

4 A;

5 A;

6 B;

7 C;

8 B;

9 C;10 B;

11 C 12 D 13 A 14 C 15 B 16 C 17 A 18 C 19 C

(四)多选题

1. ABCD;2. ABC;3. ABCD;4. AC;5. AC 6. ABCD 7. BD 8. AC 9. ABD 10.ABCD 11. ABC

(四)名词解释

1.体温的相对恒定是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通过增减皮肤的血流量、发汗、寒

颤等生理反应经常维持于一个稳定的水平,称自主性体温调节。

2.不间断或反复居留在高温气候中,身体会逐渐适应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身体对抗热应

激的稳定性得到发展,对炎热的耐受能力提高,出现热适应状态为热习服。

3.人体在高原可以产生适应现象,当人们在高原呆上几天或几周,机体对空气较低的氧分

压做出相应地调整,而产生一定程度的适应,为高原适应

4.生物体内的各种功能活动常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如果这种变化按一定时间重复

出现,周而复始,则称为节律性变化,而这类变化的节律就称为生物节律。

5.中暑是一种威胁生命的热紊乱,它需要立即进行医疗监护。它的典型症状为:体内温度

超过40℃,停止出汗,皮肤干燥,脉搏和呼吸加快,高血压,意识混乱和没有意识。如果

没有治疗,中暑就会发展为昏迷和很快死亡。治疗包括冲凉水浴,或敷冰块,或用湿床单包

裹身体并加强对流,以使体温很快地降低。

6.当大气环境化学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并持续一定时间时,就破坏了大气正常组成的物理、

化学和生态的平衡体系,对人体、动植物、物品材料和工农业生产等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

成为大气污染。

7.生理学所说的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通常用腋下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

代表体温。

8.对流是体热借助于空气的流动而散热于体外的一种散热形式。

9.大气环境是指大气中占空气重量95%左右的地面上12千米的对流层。

10.控制生物机能周期性变化的生物节律中枢被称为生物节律起搏器。

11.因外界环境的急性变动时会引起机体暂时的生物节奏失调。可出现暂时性疲劳、失眠、

胃肠道障碍、性功能障碍、精神及运动能力下降等各种各样的身心功能障碍,被称为非同步综合症(时差病)。

12.寒冷时末梢血管会出现扩张和收缩,引起皮肤温度上升或下降,这种反应也称路易斯反应或末梢血管紊乱反应。

(六)简述题

1.人对冷环境的适应表现为:①代谢型服习长时间在寒冷环境中生活人基础代谢率平均高于温带地域的人14—17%。这是人体通过提高产热而达到寒冷习服的,寒冷习服者的去甲肾上腺分泌使产热增多,这和交感神经所调节的非寒颤产热有关,是人体通过提高产热而达到寒冷习服的。②绝热型服习长时间处于寒冷条件下,可使体表血管收缩和皮下脂肪增多,引起体表绝热性增大,而产生绝热型习服。③习惯性冬眠型服习世居长期寒冷环境中生活的人,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也不增加产热,皮肤的温度下降也少,体温也相对较低,机体习惯了低的体温。

2.人在热环境下运动的生理反应:①心血管功能方面。在热环境条件下运动时,由于温度调节中枢使心血管系统将更多的血液直接输送到皮肤,以用来散热。这就影响了工作肌肉的血流量供应,使肌肉工作的耐力下降。所以在热环境下耐力运动的成绩就受影响。②能量供应方面。在热环境下运动时中体温和心率增加的同时,随着出汗和呼吸活动的增加,需要更多的能量和摄取更多的氧,还要消耗更多的肌糖原和产生更多的乳酸,这都是容易产生疲劳的原因。③体液平衡方面。运动时蒸发成为身体散热的重要方式。轻微出汗时,过滤的汗液缓慢地通过输送管,钠和氯化物有足够的时间被完全重吸收。然而,在运动时由于排汗量的增加,这些物质由于没有足够时间被重吸收,汗液中钠和氯化物的含量较高。

3.热环境运动对人体的伤害表现为:①中暑性痉挛。由于矿物质的丢失和大量出汗伴随的脱水,可能发生中暑性痉挛,但原因与结果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确立。中暑性痉挛可以通过到凉爽的地方和补充盐溶液而恢复。②热疲劳。热疲劳的典型症状是极度疲劳,出现呼吸微弱、头昏眼花,呕吐、昏阙、皮肤干燥,低血压和脉搏快而弦等症状。出现热疲劳时,可在较凉的环境下休息,并抬高双腿以免休克。如果病人意识清楚,可建议他们喝点盐溶液;如果病人意识不清楚,建议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如果没有好转,热疲劳会恶化为中暑。③中暑。中暑是一种威胁生命的热紊乱,它需要立即进行医疗监护。它的典型症状为:体内温度超过40 ℃,停止出汗,热和皮肤干燥,脉搏和呼吸加快,高血压,意识混乱和没有意识。产生中暑的原因和热环境下的湿度有关。如果没有即时治疗,中暑就会发展为昏迷和以致死亡。治疗包括冲凉水浴,或敷冰块,或用湿床单包裹身体并加强对流,以使体温很快地降低。4.生物节律的合理利用就是使生物机体对外环境变化能做出前瞻性适应。人的生物节律有日节律、周节律和年节律。人的日节律表现在一天中会出现两个功能高潮,一个高潮是上午9~11 h,另一个高潮是下午5~6 h;周节律和年节律也有一定规律,在一周节奏中最良好的工作能力表现在星期三和星期四,而年节奏中工作能力第一个高潮在5~6月,第二个高潮在8~10月。这些既为运动训练周期提供参考,也是重大比赛安排的参考依据之一。5.大气环境对人的运动能力有明显的影响。大气污染会导致持续运动的能力下降,污染程度越严重持续,运动的能力下降越明显。空气污染对运动训练的效果也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已产生的运动训练效果会因空气污染而消退,消退速度与空气污染的程度有关,污染程度越严重消退越快。

6.高原训练是一种在低压缺氧条件下的强化训练。这种训练对人体有两种负荷,一种是运动缺氧负荷,这在平原也有;另一种是高原缺氧的负荷,这是平原所没有的。这两种负荷的相加,便造成了比平原更为深刻的缺氧刺激,以调动身体的机能潜力。

7.大气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特点主要有四点:①环境污染涉及面广,易感性差异较大;

②低计量、长时间的作用;③多途径进入人体;④多种因素同时存在。

8.在高原训练中,对强度的控制应把握好二点:①高原训练的强度要根据运动员训练水平来定。②根据比赛目标来定。如800 m跑要在比赛中达到什么预期水平,在训练中则要求有部分手段要接近比赛的要求。

9.在大气污染条件下运动会使人体吸入更多的有害气体。运动训练和体育健身需要选择无大气污染或污染较小的环境。对经装修过的室内训练和健身环境要审慎。只要避开污染区域,在空气流通的地方,都是运动和健身的适宜环境。

10.人体对冷习服的基本测验方法有:①测定产生寒战颤的皮肤温度阈值;②测量手和足的温度;③观察在寒冷中睡眠的能力,未经习服的人会因打寒颤而不能入睡。

11.在水中运动的能量消耗要比在陆上进行同强度、同时间的运动要大,是因为水的导热性是同温度空气的28倍,同时,在水环境中运动能量消耗还与水的温度、人在水环境中停留的时间、游泳姿式及运动者在水中活动的适应程度等有关。

12.运动员因时差而改变生物节律,可采取相应对策进行调整。①按照将要到达的比赛时区的昼夜节律预先调整生物节律,以便逐步适应。②如果有可能,提早几天到达比赛地区以适应时差带来的不适应,使生物节律逐步与环境变化同步化

(七)论述题

1.人在水环境运动的适应过程,与体温调节功能有关。人在水中长时间停留,体温调节功能大致发生四个阶段的变化:①第一阶段:入水后最初几分钟内,冷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皮肤发白,散热减少,产热加强。②第二阶段:皮肤血管反射性舒张,血液流向皮肤,皮肤发红,有温暖感觉。③第三阶段:如果持续在水中停留过久,身体散热过多,会发生寒战,以加强产热过程。④第四阶段:若继续停留太长,引起小动脉收缩,小静脉扩张,血液滞留皮下静脉中而使皮肤和嘴唇青紫。根据人体在水中的急性适应特征,在水环境运动,在身体感觉寒冷时应上岸,并擦干身上的水,作些轻微活动以加强产热过程,如停留时间过久,散热过多,容易导致感冒。经常在水环境中运动可提高对水的适应能力。

2. 习服是机体在短期内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生理补偿过程。人在高原环境中可产生习服,有短期习服和长期习服两种。

习服的具体表现有:①肺通气的适应。短期习服肺通气量增加并达到较高水平;长期习服则肺通气量明显减少;肺通气调节能力改善,这与脑脊液和血液中碳酸氢盐含量减少和肺通气对二氧化碳敏感性增加有关。②血液红细胞数量增加,血红蛋白浓度升高,血液运载氧的能力提高;血液中能促进氧合血红蛋白的2,3—二磷酸甘油酸增多,有利于氧向组织弥散。③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安静时和次最大运动时心律和心输出量均有所下降。④肺适应:肺弥散能力增强,伴随出现肺血压升高,肺血管分布和肺血容量增加。⑤组织适应。更长期的习服可产生类似耐力训练的细胞内变化,表现为线粒体含量、氧化酶含量和参加运动组织的血管分布增加等。⑥高原习服可提高肌肉对氧的利用率,改善人体有氧工作能力。3. 大气污染影响人体健康的效应有直接作用、间接作用、急性作用和慢性作用。大气污染对人体产生的急性作用,在某些情况下是以某种或某些毒物急性中毒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毒物直接作用的影响。如以加重原来所患疾病的病情而加速患者的死亡,这是间接作用的影响。效应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但有些急性效应也可以是受到长期慢性作用所引起的。另外,短期接触窒息剂,可产生慢性的后作用。低浓度污染物长期作用于人体会产生慢性的远期效应。

4. 预防热危害或将热危害减少到最小程度的原则:⑴保证运动员具有良好的身体状况,应该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直到运动员完全习服。⑵在一天中较凉爽的时候安排

练习和比赛。⑶当湿度较高时,应修改或取消训练。⑷安排有规律的喝水和休息时间,即使运动员还不觉得渴时也应鼓励他们喝水。⑸饮料应较凉(8℃~13℃)、低糖(含糖少于或

等于2.5 g/100 ml)、含少量或不含电解质。⑹应鼓励运动员在运动或比赛开始前30 min

喝足水,大约400~600 ml 。⑺皮肤上撒些水有助于蒸发散热。⑻比赛或练习的强度应反映个人的适应能力,这一点对偶然参加运动的“娱乐赛跑运动员”特别重要。⑼运动员应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训练,这将保证运动员的习服。⑽在练习和比赛开始阶段应特别鼓励运动员补充饮料。随着运动的进行,内脏血流量趋向于减少,这将影响肠道吸收水分。⑾运动员每天练习开始前应称体重。任何运动员体重下降3%以上都不允许参加运动,直到补足水分为止。在热天中体重下降较大,应该密切注意体重的变化。⑿应禁止服盐片,但应鼓励运动员在吃饭时摄入足够的盐。

5. 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与海拔高度及运动项目不同而有差异。①导致运动能力下降的临界高度大约在海拔1 200 m;②运动持续时间超1 min以上的全身性耐久运动,到高原后运动成绩下降;③短距离项目由于高原空气稀薄,减少了跑进时消耗在克服空气阻力上的能量,所以成绩有所提高;④对速度与全身耐久力关系不大的项目受高原影响不大,需要利用空气升力的项目(如标枪等)可能受影响。

18环境与运动

第十八章环境与运动 (一)填空题 1.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受控装置包括器官和器官,受控对象为机体深部温度。 2.人体的体温与人体的代谢有关,在一天中最低,最高,这种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3.机体对冷环境的反应可归纳为和两个方面,长期工作在冷环境可产生. 4.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慢性危害是由于与接触引起的,主要表现为眼和鼻黏膜刺激,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癌及因生理机能障碍而加重的高血压和心脏病。 5.在热环境下运动可能出现热造成的危害,包括、、热衰竭和等热疾病。 6.运动员因时差而影响生物节律可采取两种调整对策:一是按预先调整生物节律;二是,使生物节律逐步与环境变化同步化。 7.机体产生的热量通过血液到达皮肤,通过传导、、、的方式向体外散发。 8.人体与外界环境不断的进行着气体交换,维持着正常的生理活动,所以大气的正常化学组成是保证和的必要条件。 9.对大气质量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和。 10.高原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对诸因素的影响,因而,人在高原时最大吸氧量明显。 11.大气污染会导致持续运动的能力,污染程度越,持续运动的能力下降越明显。 12.体温的相对稳定,乃是在机构的控制下,体内过程和过程取得动态平衡的结果。13.长期在水环境运动,可改善机体内的能力,进而提高人体对水的冷刺激的能力。14.水环境中的运动,对人体功能影响较之其他运动项目深刻,这和水的及特性有关。15.生物节律的构成包括两方面,一是二是。 16.人在一天中会出现个功能高潮,它与人体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有关。 17.在高原无论是安静时还是运动时,呼吸都会。 18.海拔高度越高,人体的运动能力就。 19.高原可使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增多,使运动员在高原训练回到平原后机体供氧能力。20.长期身体训练可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并可改善肢体功能。 21.低温可反射性地引起人体内物质代谢过程,机体的氧耗。 (二)判断题 1.外界环境的温度越高,机体通过辐射散失的热量就越少。() 2.人在寒冷环境下,骨骼肌寒颤加强,促使产热量增加,是冷适应的标志之一。()3.高原服习,表现从事耐力项目或长时间运动的能力得到提高。() 4.水环境可使循环功能发挥更大的潜力。因此,在水中进行最大强度运动时,心率以及最高心输出量都高于陆上水平。() 5.训练效果会因空气污染而消退,污染程度越严重消退越快。() 6.在大气污染的条件下运动使人体吸入的有害气体无明显增加。() 7.生物节律是生物体对自然环境诸因素变化的一种适应。() 8.健康人的体温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9.大气尘粒与SO2共存的协同作用对人的毒性更大。() 10.体温的日节律与肌肉活动以及耗氧量等因素有关。() 11.运动后,直肠与皮肤温差增大,是体温调节能力提高的良好反映。() 12.大气污染对人体产生的急性作用,在某些情况下是以某种或某些毒物急性中毒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毒物直接作用的结果。()

-地球的外部环境与地球运动

地球的外部环境与地球运动 一、天体系统 1.天体定义 天体是指宇宙空间的物质形体。 2.天体的类别 (1)星云:星云是由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结合成的云雾状天体。 (2)恒星:恒星大部分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是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3)流星:流星是指运行在星际空间的流星体(通常包括宇宙尘粒和固体块等空间物质)在接近地球时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摄动而被地球吸引,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层,并与大气摩擦燃烧所产生的光迹。 (4)彗星:彗星是太阳系中的小天体,由冰冻物质和尘埃组成。当它靠近太阳时,太阳辐射使彗星物质蒸发,在冰核周围形成朦胧的彗发和一条稀薄物质流构成的彗尾。由于太阳风的压力,彗尾总是指向背离太阳的方向。 (5)行星:行星是指自身不发光并环绕着恒星运转的天体。 (6)卫星:卫星是指在围绕一颗行星并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行的天然天体或人造天体。 3.天体系统分级 4.八大行星 (1)排序 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2)分类 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 ②巨行星:木、土 ③远日行星:天王、海王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1)稳定的光照条件; (2)安全的宇宙环境; (3)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二、太阳和太阳系 1.太阳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只是一颗非常普通的恒星,在广袤浩瀚的繁星世界里,太阳的亮度、大小和物质密度都处于中等水平。但因为它离地球较近,所以看上去是天空中最大最亮的天体。其它恒星都非常遥远,即使是最近的恒星,也比太阳远27万倍,所以看上去只是一个闪烁的光点。 组成太阳的物质是气体,其中氢约占71.3%、氦约占27%,其它元素占2%。太阳从中心向外可分为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区和太阳大气。 我们平常看到的太阳表面,是太阳大气的最底层,温度约是6000℃。它是不透明的,因此我们不能直接看见太阳内部的结构。但是,天文学家根据物理理论和对太阳表面各种现象的研究,建立了太阳内部结构和物理状态的模型。这一模型也已经被其他恒星的研究所证实,至少在大的方面是可信的 2.日地平均距离

九年级物理 第十八章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章节测试题

九年级物理第十八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章节测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2 . 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及信息传送速度的发展使人们冲破了时空的阻隔,下列关于信息传递的说法错误的是() A.光纤通信是利用光导纤维中的一端射入,在内壁多次反射后从另一端射出,从而把它携带的信息传到远方B.电磁波的传播可以不需要介质 C.微波是一种电磁波,它不能用于传递信息,只能用于微波炉中加热食物 D.同步通信卫星绕地球转动的周期跟地球自转的周期相同 3 . 如图是某同学练习垫排球时的场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排球离开手后还能继续向上运动是由于受到惯性的作用 B.在击打排球过程中人没有对排球施加力 C.手击打排球的力大于排球对手的作用力 D.排球上升到最高点时受力不平衡 4 . 如图,是太阳能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情形,若不计空气对汽车的影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驾驶员感到路边的树木向后退是以地面为参照物 B.汽车所受的摩擦力大小等于汽车所受到的牵引力 C.汽车急刹车时不能立即停下是因为受到惯性作用 D.太阳能汽车行驶时是将太阳能直接转化成机械能 5 . 科学家设想利用道路来收集太阳能进行发电,供电动汽车和路灯使用.方法是在路基上先铺设覆盖有太阳能电池的水泥板,再在太阳能电池上覆盖透明的玻璃作为路面,这个设想要能实际使用,对玻璃的选择,下列哪一项不是主要需考虑的 A.玻璃颜色B.玻璃强度 C.玻璃的隔音效果D.玻璃表面粗糙程度 6 . 下列各选项中,完全正确的是()常见做法 目的 高山上用高压锅做饭 升高沸点 家用电器金属外壳接地 避免人体触电 拉开弓把箭射出 利用弹性势能 家用电器 物理原理 电饭锅

浅析地理环境与体育运动的关系以对其的影响

浅析地理环境与体育运动的关系以对其的影响 【摘要】人地关系自古以来就是客观存在在自然界的关系,是衡量人与自然是否和谐相处的标准之一。而人类在开展体育活动时,必然会与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产生某种能量物质的交换,而环境中的各个因素必然会影响体育运动及体育运动的发生者。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有助于体育运动的形成与发展,反之则阻碍体育运动的传播与发展。可见地理环境对于体育运动有着天然的决定关系。然而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地理环境因素对体育运动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弱,而迅速发展的体育运动对地理环境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反作用。本文将紧密结合中学地理的相关知识,阐述地理环境与体育运动之间的互为影响的关系。 【关键词】地理环境;体育运动;关系与影响 0.引言 世界上每一种文化的产生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地理环境的基础之上的,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条件,是人类开展体育活动的首要前提。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提高人体身心素质的文化活动,自然而然受到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地理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包括地形地势、气候、时差、土壤、水分等,而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而体育运动的迅速发展对区域地理自然环境、地方经济以及地方文化也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反作用,因此体育运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互为影响、互为制约的关系。 1.地理环境对体育运动的影响 1.1地形地势对体育运动的影响 地形地势因素是决定体育运动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体育项目是根据当地的地形地势特点而形成发展起来的,而当地的人们也因地形地势等因素特别擅长这类运动。在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中提到地形地势、山岳河流的形成以及不同地理环境的所体现的差异性,比如在高原地带,由于空气稀薄,氧气稀疏,气压较低,在高原环境下进行缺氧训练时能够增加体内氧成分,提升训练成绩,这种高原缺氧训练特别适合赛前提升体育运动员的身体素质[1]。我国的田径项目之所以能够取得现在傲人的成绩都是因为在赛前采取高原缺氧训练的结果。东非高原上的肯尼亚、刚果、赞比亚等国,因处于高原地势环境中,长期以来在低压空气稀薄的环境下接受系统的训练,因此田径项目中比拼在耐力和速度时占有显著的优势。比如阿尔卑斯山脉附近的瑞士、奥地利等国崇尚以雪上滑冰运动,所以该地区以冰雪运动为主要体育运动项目,而冬季奥运会的主办场所一般分布于这些气候较为寒冷的冰雪覆盖的国家。我国的福建省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在在地形地势的作用下,这里的人们自小酷爱攀山,锻炼了弹跳能力,从而涌现了一大批像刘玉煌、邹振先、郑达真等跳跃项目的冠军,并屡次刷新三级跳远、跳高等项目的世界纪录。 1.2气候因素对体育运动的影响 气候条件不仅影响运动的可行性,还影响到运动员的心情好坏和生理机能的发挥。气候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降水和风力。在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全球气候变化》中,不同气候影响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的方式截然不同。据调查研究显示,运动员的正常运动水平发挥的最适宜温度在18~22摄氏度[2]。长期在高温环境下训练的运动员,不能适应低温环境的训练;而长期在低温环境下训练的运动员,高温环境不能让运动员发挥出自身的最佳水平。在足球比赛中,两个不同气候环境训练的球队,主客场比赛中,客场败于主场的概率较大,而最大的原因便是主场的场地环境与气候条件与客场运动员不相符。气候条件中的空气湿度与气压能够通过影响人们的心情,从而影响体育运动的正常发挥。空气湿度越大,人们就会感到越郁闷;空气湿度越小,人们会感到越焦躁。对一些需要强烈心理素质的体育运动项目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射击、击剑等。风速在很多比赛项目中都有一定的明确规定,

运动环境与身体健康

运动环境与身体健康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运动环境。 2、运动环境与身体健康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学过程: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运动环境?人们在进行体育运动时所处的外界条件。 2、运动环境与身体健康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学内容: 一、场地运动场地的硬度和平滑情况,对人体在进行运动时的影响也是较大的,因为人体在进行跑跳活动时,踏地的力量很大,如起跳时的踏地力可达几百公斤,踏地力越大,受地面的反作用力越大;地面越硬,其反作用力也越大。若场地过软,反作用力不够,就会影响运动能力的发挥,跑不快,跳不高;相反,若场地过硬,反作用力过大,则容易造成下肢的应力性损伤(如骨与胫骨的疲劳性骨膜炎或骨折,或创伤性关节炎等)。场地不平或过滑则易使人摔倒而发生损伤。还有,运动环境中的场地或水质不清洁、土壤或水中含有较多病菌,当人体与其直接接触时,特别是皮肤有破损的情况下,很容易受到病菌感染,发生伤口化脓或粘膜发炎等病症。 二、空气普通成年人每分钟吸入空气约9升,而在剧烈运时,每分钟吸入的空气可达100升,增加了10余倍。若空气中含有害成分,运动时吸入体内的有害物质就比平时多得多,对身体的危害更大。 三、温度、湿度人体有维持体温恒定的机能,它是通过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增强或减弱来适应外界气温的变化的。当外界气温低时,体内产热增加,散热减少;相反,外界气温高时,不管外界环境如何,体内产热都大量增加,一般人安静时每分钟消耗热能约1.56千卡,而在剧烈运动时可达几十千卡甚至上百千卡,可比平时增加100倍以上。体内产生这样多的热能,在高气温环境下是较难向外散发的,体内的多余热能不完全散发出来,就会蓄积在体内而使体温升高,因此,在高温环境下运动较容易发生中暑。 四、光线、声音等因素

第十八章健康风险评估与分析

十八,健康风险评估与分析 学习单元一健康风险识别 2.健康风险评估的意义(掌握) 健康风险评估是一种以广大基础的流行病学数据与个人数据比较以推测个人患病或死亡风险的运算过程。健康风险评估是进行有效的健康服务计划和卫生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了解人群健康状况、合理的分配资源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3.慢性病的主要风险因素(掌握) 慢性病的主要风险因素是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不健康的饮食、缺乏运动和体力活动、吸烟和无节制的饮酒等。 4.慢性病的预防方法(了解) 预防慢性病的最好方法是改善生活方式,减少导致这些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5.健康危险因素的分类(掌握) 按是否可以纠正分为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6.不可改变健康危险因素的种类(熟悉) 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家族遗传史、老龄化、性别、环境等 7.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掌握) 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心理不健康和(或)健康知识水平偏低、不良生活方式(吸烟、饮酒过多、运动不足、膳食不平衡)导致的腰围/BMI超标(肥胖或超重)、血脂异常、血糖/血压/尿酸偏高等。

8.不良生活方式的主要表现(掌握) ①吸烟、②不合理膳食、③缺乏体力活动/运动、④酗酒、⑤压力。 9.吸烟的危害(熟悉) 吸烟增加罹患心脏病、卒中、癌症、严重肺部疾病和其他慢性病的危险性。戒烟10-15年之后,危险性就会降至与非吸烟者几乎相同的水平。 10.健康饮食的目标(熟悉) 健康饮食的目标是保持恒定理想的体重、预防疾病和摄入充足、平衡的各种营养素。 11.进行体力活动的意义(熟悉) ①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升高HDL-C水平,缓解高血压,降低罹患心脏病的危险,也有助于降低发生其他慢性疾病;②消耗多余的热量,有助于保持体重;③改善心肺功能。 12.体检中常用的健康风险评估指标(掌握) ①体重与体质指数(BMI) ②血压③总胆固醇,是LDL、HDL、VLDL的总和④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⑤总胆固醇/HDL之比⑥甘油三酯⑦激素替代疗法⑧左心室肥大(LVH)⑨脂蛋白(a) ⑩前列腺抗原(ATG,PSA)?前列腺肥大。 13.总胆固醇量的意义(熟悉) 总胆固醇在人体代谢中具有重要功能,是LDL、HDL和VLDL的总和。高胆固醇与心脏病有高度联系。 胆固醇的正常值是2.3-5.7mmo/L,超过为胆固醇高,胆固醇高的危害主要有:①会加快前列腺癌的生长速度,会引发肾衰竭脂类的肾脏疾病。②会减少人的寿命,尤其是男性的寿命同时和血管有关的中风几率会随着增加。③会阻塞心脏动脉和使其变窄,更容易引发心脏病。④会使骨质疏松症的可能性变高,同时过多摄入胆固醇可导致牙周病、牙和牙隙之间的沟隙会扩大。

第一章 体育卫生与运动环境卫生

第一章体育卫生与运动环境卫生 目的要求: 了解体育锻炼的卫生原则;运动环境对人体健康与运动能力的影响。掌握运动建筑设备的卫生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 1、体育锻炼的卫生原则 2、运动环境对人体健康与运动能力的影响 3、运动建筑设备的基本卫生要求 教学重点: 体育锻炼卫生原则;运动环境对人体健康与运动能力的影响;运动建筑设备的卫生要求。 教学难点:运动环境对人体健康与运动能力的影响。 学时分配:2学时 授课过程: 一、体育锻炼卫生原则 体育运动时为了保障安全、有效促进健康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循序渐进原则 体育锻炼中的循序渐进原则,是根据生物机体对刺激的适应规律建立起来的,要求要体育运动过程中,运动动作的难易,技术的繁简,运动量的大小等都应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小到大,不能急于求成。 (二)系统性原则(坚持性原则) 坚持性原则要求参加体育锻炼者有合理的锻炼制度,常练不息,持之以恒,以达到良好的锻炼目的。 1、在体育锻炼中,一个动作掌握到熟练,必须经过多次重复练习,历经“泛化、分化、巩固、自动化”四个生理过程才能实现。 2、体育锻炼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并不是短时间内能见效的,例如,锻炼使心肺功能增进,使N系统功能提高,使N系统适应性加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无长日久的锻炼而逐渐获得的积累。 (三)全面性原则 人体是一个整体,各器官系统是相互联系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发展也都是相互联系的,由于任何一种运动对身体的影响都有所侧重,所以,锻炼必须着眼于整体,只有全面锻炼才能使身体得到协调发展,增进健康,才能更好地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四)区别对待原则 体育运动中,必须根据对象的不同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训练水平,区别对待。(五)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要求在锻炼过程中注意保护自己,做到安全第一,主要内容包括: 1、每次锻炼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预防运动损伤发生。 2、锻炼时,要适当交替运动和休息,掌握运动密度和运动负荷适宜,避免过度疲劳发生。 3、饭后或饥饿,疲劳时暂缓锻炼,生病刚愈不宜进行较大强度的锻炼。 4、体育锻炼时注意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 二、运动环境对人体健康与运动能力的影响 1、冷环境的影响 寒冷环境中运动时会带来不利因素,如:机体散热快,周围血管

运动与环境

第二章运动与环境 任何有生命个体的共同特性是:必须不断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终止就意味死亡的到来。所以,研究环境与人体的关系,阐明它们相互之间的作用规律,从而科学地保护环境,改造环境,利用环境,以消除或避免某些环境因素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危害,这是影响人类生存、决定人类命运的大事。 第一节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人类生存的环境是由外环境和内环境组成的。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运动环境卫生中,所阐述的环境主要是外环境中的自然环境,对社会环境的有关问题将在精神卫生中阐述。 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人们的一切活动都会影响环境,而环境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人类通过新陈代谢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环境中的物质与人体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如果环境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人体可通过自身的调节来适应。例如,在高山缺氧条件下,可通过增加人体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来提高携氧量,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但如果环境变化超出了人体生理调节范围,则会引起人体某些功能和结构的异常或病理变化。又如,环境污染和地区自然环境中化学元素的分布不均,都能影响人体健康。自然界不断地变化,人体也不断地调节自身的适应性,保持与环境之『可的平衡,同时人类能不断地改造自然界,创造有利于健康和生存的环境条件。与人体关系最密切的自然环境因素主要是:大气、水与土壤。 一)大气对健康的影响 大气是人体赖以生存所必不可少的环境因素之一,它对人体健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尤其对物质代谢、气体代谢和热代谢(体温调节)等方面的作用更为重要。大气的这些特性均由其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所决定。 在干燥空气中大约古有氧21%、氮78%、二氧化碳0 03%,其他惰性气体(氦、氖、氩、氪、氚等)约占0 001%,此外,通常还可混入少量水蒸气、尘埃、微生物、臭氧、过氧化氢、氮氧化物等。人体通过呼吸功能与外界环境随时进行着气体交换,大气是机体获得足够氧气以供代谢所需的唯一天然来源。当空气中氧含量降低至IO%时,人体可出现恶心呕吐、中枢神经活动减弱;当氧含量降至7%一8%时,对一般人来说是一个危险界限,可出现窒息、体温下降、昏迷、循环障碍,甚至死亡。 人体与外界不断进行热交换,以维持正常体温,除太阳辐射外,还受气温、气湿、气流三者的综合影响,尤其是气温对机体体温调节产生重要影响,寒冷的空气对人体常产生刺激,因而易患感冒、上呼吸道炎症、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当气温超过体温时,机体散热发生困难,则易出现热贮积,造成热射病、热痉挛。皮外气温过低,空气过于干燥,皮肤黏膜容易于裂;空气过于潮湿,氧分压降低,易产生胸闷。 人们亦可以利用不断变化的气象因素适当地锻炼身体,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和健康水平,还可利用空气作为某些疾病的治疗和疗养因素,利用太阳辐射和阳光中的紫外线杀灭生活环境中某些致病性微生物以达到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目的。 二)水质对健康的影响 水是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保证人体活动必需的物质。成年人体内古水量约占体重的65%,每人每日生理需水量约20 L。水是构成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是良好的溶剂;水能贮存和吸收大量的热,故有调节体温的作用;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如营养输送、废物排泄等都需要水来完成;水也是保持个人卫生、改善环境清洁的重要条件。不同温度、压力、成分的水还可用于理疗,防治某些疾病,如冷水浴可提高交感神经的紧张度,对机体起强壮作用;温水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天然矿

小班室内运动趣味性材料与情境性环境创设

小班室内运动趣味性材 料与情境性环境创设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小教研活动学习心得 ——小班室内运动趣味性材料与情境性环境创设 蔡红运动是幼儿园一项不可或缺的活动,然而受天气变化的影响,有时我们只能在室内开展运动。为了保障幼儿在特殊天气里也能有充分的运动时间和活动空间,提高幼儿参与运动的积极性,通过小教研学习,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运动特点、学习特点及发展要求,从材料投放、环境创设探索如何体现趣味性,以激发孩子参与运动的积极性。 一、创设形式多样的游戏情境 平衡区的情境性主要是种菜与收菜。教师在平衡区的起点设置了两条路,一条以平面为主,提供的材料有纸板、绳子、最矮的过河石、沙包,主要提供给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另一条路的路面高一些,提供的材料有彩虹桥、高一点的过河石、平衡木、沙包。孩子背着小背包或者拿着篮子,选一种蔬菜放在包里或者篮子里,从起点出发,准备去种菜。 在平时运动时,发现孩子对斜坡很感兴趣,但又不能随便上去,所以,这次,老师把斜坡和小路结合了起来,路的尽头连着小斜坡——蘑菇森林,考虑到地上比较滑,小班孩子平衡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铺上软玻璃,可以增加摩擦力,上面有彩色的圆点——小蘑菇的伞顶,途中设有一些奶粉罐做的小兔障碍。让孩子扮成小白兔,对孩子们说,森林里有许多小兔子也在玩游戏,我们走过森林时要爱护小兔,要绕开小兔走,不能它。有些能力强的孩子,他们还会再小圆点上跳来跳去。这些障碍和圆点设置都是为了提高孩子兴趣和逐步增加活动难度,锻炼他们的身体平衡协调能力。孩子们在通过蘑菇森林之后,来

体育与环境

体育与环境 【原文出处】《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原刊期号】200103 【原刊页号】68~69 【分类号】G8 【分类名】体育 【复印期号】200110 【作者】林仪煌 【作者简介】林仪煌(1960-),男,上海人,福州大学体育教学部讲师,学士。福州大学体育教学部,福建福州350002 【关键词】体育/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 [1]教师百科辞典[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2]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3]毛秀球.体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4]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体育的发展影响着环境,环境决定或制约着体育的健康协调发展。体育依赖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是体育赖以生存的硬环境,社会人文环境是体育赖以生存的软环境。自然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体育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影响着体育运动需求的内容,影响着体育社会活动和体育交往的规模。社会人文环境指的是体育文化环境以外的社会人文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体育社会意识、体育价值观念。 中图分类号:G80-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321(2001)03-0068-02 体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存在于整个文化环境之中,属于一种亚文化。体育的发展影响着环境,环境制约着体育的运行和发展。过去我们谈论体育与环境问题,着重点在体育与自然环境和环境保护方面。其实,体育依赖生存的环境还包括了社会人文环境。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体育与环境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旨在为制定体育政策、举办竞技赛会、协调体育与其它社会因素的关系提供依据。 体育与环境的范畴应包括体育与自然环境和体育与社会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是体育赖以生存的硬环境,属客观存在;社会人文环境是体育赖以生存的软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一、自然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自然条件的总和,是指构成人类生活和活动的自然条件的那一部分,而不是整个无限的自然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环境提供了体育运动运行和发展的场所、资料。体育运动发展过程中所需的物质资料都从自然环境中直接或间接获得。自然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体育的运行和发展,对体育运动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减缓的作用,不同的民族、国家或地区,自然环境不尽相同,体育发展规模、速度也不同。自然环境影响体育运动需求的内容,不同的体育活动内容对社会的物质需求不一样。由于地域、气候等因素影响,决定了一定地域的体育活动内容。自然结合着民俗风情,逐步形成繁多体育项目,组织形式也多种多样,使人类在不同地域广为开展,陶冶情操,增添无限情趣。

体育心理学题库(与课本配套复习资料)第十八章

第十八章运动技能的学习 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 1.运动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2.所有的运动技能都包含过程和过程,不同运动技能的这两个过程的强弱和方向是不同的。 3.运动技能都包含有以下心理过程:⑴;⑵,在哪里及何时做;⑶,并实施行动。 4.运动技能的学习从意识性向过渡。 5.根据技能操作中环境背景的稳定性特征将运动技能分为和运动技能;根据动作操作过程中的连贯程度可将动作分、和;根据动作执行时所需的认知策略多少而划分为和。6.运动技能的测量指标有、、、、和。 7.练习后休息一段时间,再测验,称为保持测验。练习后休息一段时间,再测验,则称为迁移测验。 8.SchmiD(1991)将技能操作的信息加工过程分为三阶段,即、和。 9.当个体学习某项新技能时,练习曲线一般有五种共同趋势:、、、和。 10.影响运动技能学习的内部因素有、、、和。 11、示范指导练习必须注意的问题:、、 和。 12、要使KR对运动技能学习有效,必须处理好给予KR的、

和 问题。 13、运动技能的迁移测验有、和。14.反馈对运动技能的获得起着两方面的作用和。 二、单项选择题(将备选答案中正确的一个代码写在题后括号内)1.射击项目是类型的动作技能。( ) A. 开放性技能 B. 连续性技能 C. 系列性技能 D. 不连续性技能2.驾驶赛车是类型的运动技能。( ) A. 是一种决策很少而运动技能成份较多的运动技能 B. 是一种有着较多决策和较多运动技能的运动-认知性技能 C. 是一种有着较少决策和较少运动技能的运动-认知性技能 D. 是一种有着较多决策和较少运动技能的认知技能 3.明显需要练习者根据目标个体的动作进行反应应答。( ) A. 闭锁性技能 B. 开放性技能 C. 不连续性技能 D. 连续性技能4.射箭和弹钢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技能,但根据环境稳定性来进行分类,它们可归为。( ) A. 闭锁性技能 B. 开放性技能 C. 不连续性技能 D. 高策略性技能5.运动技能的组成包括。( ) A. 智力过程和心理过程 B. 心理过程和生理过程 C. 心理过程和技能实施过程 D. 智力过程和技能实施过程 6.以下测量指标中,反映对运动技能操作过程进行评价的是。( ) A. 反应时 B. 误差值 C. 肌电图 D. 成功次数 7.以下哪一项不是运动技能学习的评价方法。( ) A. 协调性 B. 前测与后测 C. 学习曲线 D.保持测验与迁移测验 8.以下哪一规律不属于技能练习过程中的一般规律有。( ) A. 先慢后快 B. 一蹶不振 C. 高原现象 D. 起伏现象

第十八章 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

第十八章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 居住区规划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社会、政治、经济、人文、历史、艺术、地理、环境、心理、行为等各个领域。因此规划师和建筑师要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还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做好调查研究,进行艰苦的创作,努力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 一、历史的回顾 人类自出现聚居以来,不断地探索着有利于当时当地生产与生活的居住形式。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了“居住区”的规模和布局。 早期,农民依附于周围所耕种的土地。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交通手段决定了村落的布点比较分散,村落的规模不可能太大。手工业生产和个体劳动经济的崛起出现了沿交通道建房,前店(铺面)后厂(作坊)的布局形式。然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入,城镇规模逐渐扩大,产生了街坊—成街和成坊相结合的形式。这时期的城镇可以说是一个扩大了的居住区,在那里综合了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居住等多项功能。内向庭院式的居住方式代表着当时封闭的社会形态。 只是由于大工业生产的集中,才有了分区的要求。生产中的废气、废水、废物、噪声等干扰迫使居住区从工业区中分离出去。而商业、金融、贸易、行政管理等又有了各自的活动范围。 可是城市化运动带来了人口密集、住房拥挤、环境恶化、交通阻塞等弊病,迫使许多社会学家和城市学家寻找对策。1929年美国建筑师佩莱(Clarence A.Perry)根据霍华德(EbenezerHoward)“田园城市”(《The Garden Cities》)的设想,提出了邻里单位(Neighbourhood Unit)的理论。他在给纽约区域规划委员会的报告中阐述了邻里单位的6条基本原则: (1)城市主要干道和过境交通不得穿越邻里,而应是邻里的边界。

创设适宜的运动环境

创设适宜的运动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健康是保证幼儿发展的物质基础,幼儿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建立在身体健康之上,而运动则是获得健康的最好方法。近几年我园一直把运动作为重点项目,充分挖掘多方资源,利用本园现有的体育活动设施,因地制宜积极创设体育区域活动环境。 一、为何要创设适宜的运动环境。 1、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促进幼儿各种机能及身体的发展。幼儿可以在体育活动环境中充分参与其生理发展所需的许多活动。在活动中使幼儿肌肉得到锻炼,使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幼儿通过锻炼加强了他们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并促使幼儿的平衡感、节奏感、方位感等各种感觉迅速发展,通过阳光、空气、水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刺激,使幼儿对外界各种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增强,促进幼儿体格健康发展。 2、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式。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运动,也可以结对地玩。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往往需要克服心理上恐惧障碍,有克服种种困难的勇气,这样随之而来的是自信心和成就感的增强。通过身体运动可舒解身体,达到放松。所以,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有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对健全人格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3、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启迪幼儿创造运动,促进创造、想象与审美能力的发展。体育活动环境的组成部分很多,有纯自然的和非自然的,有买的,也有自制的,将这些自然的,非自然的,洋气的和土制的物质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幼儿在其中,既锻炼了身体,又发展了创造性,将美的感觉渗透其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发生着影响。 4、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增进幼儿间的交流,促进社会性发展。我们在创设幼儿体育活动环境时,注重对幼儿合作意识、规则意识的养成。我们注意设计需要幼儿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完成的活动,以促进幼儿间的相互合作和交流。 二、在创设适宜的运动环境的过程中,应具备以下几个原则。 1、安全性原则。

教育学环境与运动

环境与运动 (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9,分数:9.00) 1.在炎热的环境中运动时下列指标下降的是 ( ) (分数:1.00) A.心率 B.皮肤血流量 C.最大心输出量√ D.皮肤散热 解析: 2.高原训练的最佳高度为 ( ) (分数:1.00) A.1 000m~1 500m B.1 500m~2 000m C.2 000m~2 500m √ D.2 500m以上 解析: 3.当环境温度超过30℃时,机体主要通过 ( ) (分数:1.00) A.辐射进行散热 B.对流进行散热 C.传导进行散热 D.蒸发进行散热√ 解析: 4.脱水是指丢失占体重 ( ) (分数:1.00) A.1%比例以上的体液√ B.2%比例以上的体液 C.3%比例以上的体液 D.5%比例以上的体液 解析: 5.游泳运动对呼吸功能影响较深刻,游泳运动员的下列指标较大的是 ( ) (分数:1.00) A.最大摄氧量 B.肺活量√ C.肺通气量 D.功能余气量 解析: 6.高原训练对下列供能能力有重要影响的是 ( ) (分数:1.00) A.ATP—CP B.无氧糖酵解 C.有氧代谢√ D.蛋白质代谢供能 解析: 7.久居高原的人,其红细胞压积和血液粘度与一般人相比 ( ) (分数:1.00)

A.明显下降 B.明显增加√ C.相似 D.变化较小 解析: 8.与平原相比,在高原比赛时,与有氧工作能力有关的竞技成绩会( ) (分数:1.00) A.明显提高 B.明显下降√ C.略提高 D.略下降 解析: 9.在上高原初期,心率增加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缺氧状态 ( ) (分数:1.00) A.内脏器官受刺激而兴奋所致 B.大脑受刺激而兴奋所致 C.迷走神经受刺激而兴奋所致 D.交感神经受刺激而兴奋所致√ 解析: 二、{{B}}判断题{{/B}}(总题数:6,分数:6.00) 10.在高原比赛时,由于缺氧致使耐力性和力量速度性项目的成绩明显下降。 ( ) (分数:1.00) A.正确 B.错误√ 解析: 11.高原适应后随着携带氧气的能力提高,最大心率和心输出量均有所增加。 ( ) (分数:1.00) A.正确 B.错误√ 解析: 12.高温环境运动时,心率显著增加,最大心输出量和最大摄氧量均下降。 ( ) (分数:1.00) A.正确√ B.错误 解析: 13.无论有训练者或无训练者,在高温环境中运动时,有氧工作能力都下降。 ( ) (分数:1.00) A.正确√ B.错误 解析: 14.在冷环境中机体是通过寒颤和外周血管收缩来防止体温下降的。( ) (分数:1.00) A.正确√ B.错误 解析: 15.女子体脂较多,所以游泳时机械效率高于男子,消耗的能量比男子低。 ( ) (分数:1.00) A.正确√ B.错误

热环境与运动

热环境与运动 人体的温度必须保持相对的恒定才能进行正常的机能活动。而在一定的范围内的变化是有利于人体机能更好的运动,而相对高点的环境下运动即热环境下运动对人体的循环功能、体温调节功能以及代谢产生深刻的影响。 环境的改变,尤其是温度的改变,人体的生理会做出相应的反应。首先在心血管功能方面的影响:在热环境条件下运动时,由于代谢产热与外环境热的联合作用,可使人体的内热蓄积、体温增高。外界温度达到人体的皮肤温度时,排汗成为散热的主要途径。大量排汗引起血容量减少,心脏血管及肾的负担加重,多种电解质、微量元素、蛋白质及水溶性维生素丢失。此外,热环境下运动引起的低血糖和激素水平改变等,可使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丧失,代谢紊乱。这就影响了工作肌肉的血流量供应,使肌肉工作的耐力下降。所以在热环境下耐力运动的成绩就受影响。其次在能量供应方面的影响:在热环境下运动时随着时间的增长,人得体温和心率也渐渐增加,排汗量和呼吸活动也渐渐的增加,这就需要人体提供更多的能量,从而需要摄取更多的氧气,能量的消耗增长,则需要消耗更多的肌糖原并且产生更多的乳酸,从而使得人体更易疲劳。而经常在热环境下运动,则会提高人体对氧的利用率和维持体液平衡方面的影响:人体在长时间运动时,则会排出大量的汗,在正常环境下运动时,出汗量比较少,也比较慢,体内的钠和氯化物则有足够的时间被完全重吸收。然而,在热环境下运动时由于排汗量的增加,这些物质由于没有足够时间被重吸收,而是随着汗液排出了体外汗液,对人体的体液平衡造成了影响,所以在运动时,应及时补充含有钠和氯化物的饮料。 在热环境下,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运动量都会对人体有利,但过度则会有害,主要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一.中暑性痉挛。由于长时间运动,导致矿物质大量的丢失和脱水,从而导致中暑性痉挛。如果发生中暑性痉挛可以通过到凉爽的地方降温和补充盐溶液恢复体内丢失的矿物质,从而缓解症状。二.热疲劳。热疲劳的典型症状是极度疲劳,出现呼吸微弱、头昏眼花,呕吐、昏阙、皮肤干燥,低血压和脉搏快而弦等症状。出现热疲劳时,可在较凉的环境下休息,并抬高双腿以免休克。如果病人意识清楚,可建议他们喝点盐溶液;如果病人意识不清楚,建议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如果没有好转,热疲劳会恶化为中暑。则需要到医院就

环境与运动名词解释体温热习服冷习服中暑选择

第十五章环境与运动 一、名词解释 体温热习服冷习服中暑 二、选择题 1、体温是指()。 A.人体皮肤的平均温度, B.人体内部的温度, C.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D.人体表面和内部温度的均值。 2、正常人直肠、腋窝和口腔温度的关系是()。 A.直肠>口腔>腋窝, B.直肠>腋窝>口腔, C.口腔>腋窝>直肠, D.腋窝>直肠口腔。 3、体内产生的热量,实际上来自于()。 A.细胞的物质代谢, B.细胞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C.细胞中的物质氧化过程, D.细胞从外界摄取的能量。 4、剧烈运动时,骨骼肌产生的热量约占体内总产热量的()。 A.70%, B.80%, C.90%, D.50%。 5、当环境温度超过30度时,机体主要通过何种方式进行散热()。 A.辐散, B.对流, C.传导, D.蒸发。 6、自主性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 A.脊髓, B.延髓, C.脑桥, D.下丘脑。 7、在高原,使人体机能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缺氧, B.气稀薄, C.低气压, D.低气温。 8、水环境对人体功能的影响,表现在完成与陆上相同强度运动时()。 A.肺通气量增大, B.呼吸当量减少, C.吸氧效率下降, D.搏出量增加。 9、实际工作中常用表示体温的是()。 A.腋窝温度, B.口腔温度, C.直肠温度, D.体表的温度。 10、热习服的重要标志错误的叙述是()。 A.下丘脑体温调定点较高, B.热环境下安静和肌肉活动时心率减慢, C.血浆量增加,使机体能容纳更多的热量, D.外周导热能力增强。 11、高原对运动成绩的影响表现错误的为()。

A.2min以上的耐力项目,运动成绩下降, B.海拔越高,耐力跑的成绩下降越明显, C.短距离跑成绩反而提高, D.铅球、链球的成绩下降。 12、人体高原习服的表现错误的叙述是()。 A.骨骼肌细胞中线粒体的容积密度减少, B.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的含量增加, C.安静和次最大强度运动时,心率下降, D.肺和肌肉的血管分布增加。 三、填空题 1、生理学所称的体温是指____,通常测定____温度、____温度和____温度代表体温。 2、体温的相对稳定,乃是在____机构的控制下,体内____过程和____过程取得动态平衡的结果。 3、皮肤散热的方式除辐射、传导外,还有____和____;安静时体热散发最主要方式是____而运动时又以____方式散热为主。 4、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受控装置包括____器官和____器官,受控对象为机体____。 5、热习服是机体对抗____的一种____;它表现身体对炎热的____能力的提高 6、高原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对____诸因素的影响,因而,人在高原时最大吸氧量明显___。 四、判断题 1、健康人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2、外界环境的温度越高,机体通过辐射散失的热量就越多。() 3、对热习服的人,运动时皮肤血流减少,伴随排汗能力提高,机体外周导热能力增强。() 4、人在寒冷环境下,骨骼肌寒颤加强,促使产热量增加,是冷适应的标志之一。() 6、高原服习,表现从事耐力项目或长时间运动的能力得到提高。() 6、水环境可使循环功能发挥更大的潜力。因此,在水中进行最大强度运动时,心率以及最高心输出量高于陆上水平。() 五、问答题 1、不同时间运动时体温有何变化?适度提高体温对运动有何意义?

运动生理学第十五章环境与运动测试题及答案

运动生理学第十五章环境与运动测试题及 答案 总计: 6 大题,36 小题,共100 分答题时间:120 一、单选题(该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1.大气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特点是: A.涉及面广、且易感性无差异 B.低计量、长时间作用 C.限呼吸途径进入人体 D.见于健康状况不良者 2.初上高原进行亚极量运动时,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变化是: A.肺通气量减少 B.心率减少 C.心输出量增加 D.摄氧量增加 3.下列有关自主性体温调节机制的叙述中,错误的选项是: A.通过调节体内的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的平衡,以维持体温的稳定 B.由体温的自身调节系统来实现 C.其中的调节方式类似恒温器的调节 D.包括人行为性的体温调节,如人为采取的保温和降温措施等 4.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应选择的适宜环境是: A.污染较小的环境 B.污染较重的环境 C.无大气污染的环境 D.有无污染的环境均可 5.大气中的光化学烟雾对人体健康危害最严重的是: A.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协同作用 B.二次污染物作用 C.二次污染物和生成的臭氧共同作用 D.一次污染物作用 6.人体各部位的温度并不相同,哪一部位的温度最接近体内温度: A.口腔

B.腋窝 C.直肠 D.皮肤 7.正常人体直肠、口腔和腋窝的温度关系是: A.直肠>口腔>腋窝 B.直肠>腋窝>口腔 C.口腔>腋窝>直肠 D.腋窝<直肠<口腔 8.当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机体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A.传导 B.蒸发 C.对流 D.辐射 9.在高原,引起人体机能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缺氧 B.低气压 C.低气温 D.生物节律的改变 10.在环境温度达到或超过皮肤温度和体内温度时,身体散热的重要方式是: A.传导 B.对流 C.辐射 D.蒸发 二、填空题(该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11.生物节律的构成包括两方面,一是(),二是()。 12.低温可反射性地引起人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使机体的摄氧量()。13.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较大的化学污染物主要有()和()。 14.在热环境下运动可能出现热造成的危害,包括()、()、热衰竭和中暑等热疾病。 15.安静时人体最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运动时最主要的产热器官则是()。16.长期身体训练可()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并可改善肢体()功能。

高中地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下图位于北半球,箭头表示①的风向。4幅图中风向正确的是 2、下图为某地区1月份平均气温的等温面(理想模式),回答 甲、乙位于同一纬线上,且一处位于海洋,另一处位于陆地,则甲地 A.位于海洋B.位于陆地 C.气压高于乙地D.气压低于乙地 3、读下图,完成 下列有关P1、P2、P3、P4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P1地年平均气温最高 B.P2地年平均气温在14.5-15.0℃间 C.P3地年降水量最少D.P4地年降水量在1000-1l00mm间 4、如下图所示,图中实线MQ、LP分别代表经线和纬线,回答 若图中虚线LQP为等温线,O地为南半球某地,按一般规律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O地可能为城市,温度高于周围郊区 B.O地可能为山地,温度低于周围平地 C.O地可能为夏季的内陆,L、P位于沿海 D.O地可能为海洋,附近有暖流经过 5、图甲为某沿海地区,图乙是沿图甲中的M地所作的河谷剖面图(剖面形成与地转偏向力有关),图丙为图甲中湖泊水位的最大与最小变化情况。读图完成第13—14小题

13、图中河流的流向和M处的地质构造及可能存在的资源为() A、由北向南背斜石油、天然气 B、由南向北背斜石油、天然气 C、由北向南向斜地下水 D、由南向北向斜地下水 14、该湖泊以雨水补给为主,当其蓄水接近图丙中时,一油轮由波斯湾驶向新加坡途中() A、顺水逆风 B、逆风顺水 C、顺风顺水 D、逆风逆水 6、图1实线为地形等高线,虚线为潜水面等高线,等高距均为5米,甲处为一口水井,右侧标注图为河流MN剖面的等流速线分布图。读图回答4-6题。 图1 4、图中河流的流向是() A、自西北向东南流 B、自东南向西北流 C、自西南向东北流 D、自东北向西南流 5、甲处水井的水面离地面的距离可能为() A、1.5米 B、3.5米 C、8.5米 D、10.5米 6、有关河流MN剖面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水面流速从岸边向最大水深方向递增②流速从水面向河底增大 ③若需要建设港口,两岸中M岸比N岸更合适④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河床东北岸坡度明显大于西南岸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下列现象与对应圈层不正确的是 A.极光——大气层 B.流星现象——大气层 C.印度洋地震——岩石圈 D.赤潮——水圈 8、右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中有三处水面。读图,回答1)~3)题。 1)关于图中①②③三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附近海域是世界著名大渔场B.③处为咸水湖,盐度较高 C.②较①③两处盐度高D.①③两处都位于同一巨大断裂带之中 2)在影响图示地区和平进程的主要因素中,水资源问题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水资源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是 A.大部分地区为温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水资源少 B.大部分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水资源少 C.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需求量大,缺水严重 D.该地区冲突多,水污染严重 3)图示地区大部分为沙漠,但某地区仍有蔬菜和鲜花大量出口到欧洲,其解决水资源问题的主要措施 是 (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