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无衣考

无衣考

无衣考
无衣考

在《诗经》中《无衣》共有两篇均出自《国风》,一是《秦风·无衣》一是《唐风·无衣》内容如下: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唐风》——《无衣》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从内容来看两首诗是截然不同的,《秦风·无衣》像是一首战歌而《唐风·无衣》是一首思妻的情歌。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秦风·无衣》。

由来

关于《无衣》的由来,从古至今有三种说法:

之一抗戎说

据考证,周幽王十一年(秦襄公七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之二讽刺说

《毛诗序》,“《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陈奂《诗毛氏传疏》也认为:“此亦刺康公诗也。”

之三哀公赋诗

关于无衣诗的由来,王夫之的《诗经稗疏》有如下记载,“春秋申包胥乞师,秦哀公为之赋无衣···”,这一记载来自《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对于这三种说法,我们首先来看最后一种说法,也就是《左传》记载的哀公赋诗说,王夫之《诗经稗疏》中引《左传》记载的“秦哀公为之赋《无衣》”的“为之赋”分析:“为之赋云者,与卫人为之赋《硕人》、郑人为之赋《清人》,义例正同。则此诗哀公为申胥所作也。若所赋为古诗,如子展赋《草虫》之类,但言赋,不言为之赋也。”王夫之的考证是从“为

之赋”与“赋”的区别,进而推断出此诗应为秦哀公出师救楚所作。我们先来看看“赋”在古文中的几种解释:

①赋税《管子·小匡》:“省(减少)刑罚,薄(减轻)~敛,则民富

矣。”;

兵赋,交纳的兵甲、车马等。《左传·成公二年》:“此城濮之~也。”

②授予,给予。《韩非子·八奸》:“~禄者称(适合,相称)其功。”

③论述,陈述。王充《论衡·对作》:“~奸伪之说。”;

创作。陶潜《归去来兮辞》:“临清流而~诗。”;

朗诵。《左传·文公十三年》:“文子~《采薇》之四章”

④一种文体,有韵,句式像散文。

由此可见“赋”字既有创作的意思也有朗诵的意思,那么“为之赋”也就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但是我们且查检《左传》。文公七年:“荀林父为赋《版》之三章。”若依王夫之义例,则大雅《版》为荀林父所作。但在此前,《左传·僖公五年》士蒍曾引《版》诗。又如《左传·昭公十二年》:“宋华定来聘,通嗣君也。享之,赋《蓼萧》。”若依王夫之义例,则《蓼萧》为此时之作。但在此前《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国景子相齐侯,赋《蓼萧》”。前后矛盾的记载,因为一首诗不可能出现多个作者,所以这里的“赋”意义更偏向朗诵。

由此可见,王夫之自立《左传》义例,证明《无衣》为哀公所作的说法并不可靠,不能成立。

我们再来看第二种说法讽刺康公说,秦康公(?—前609年),嬴姓,名罃。秦穆公和夫人穆姬所生之子。

在《史记·秦本纪》中对康公仅有如下记载:康公元年。往岁缪公之卒,晋襄公亦卒;襄公之弟名雍,秦出也秦康公,在秦。晋赵盾欲立之,使随会来迎雍,秦以兵送至令狐。晋立襄公子而反击秦师,秦师败,随会来奔。二年,秦伐晋,取武城,报令狐之役。四年,晋伐秦,取少梁。六年,秦伐晋,取羁马。战于河曲,大败晋军。晋人患随会在秦为乱,乃使魏雠馀详反,合谋会,诈而得会,会遂归晋。康公立十二年卒,子共公立。

从《史记》的记载中看,康公政绩平平,与之相关的记载都与战事有关,康公之前的秦王是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康公虽是穆公之后但是他的魄力上远不及父辈,康公之时秦晋大战均已战败而终,且康公怠于政事,曾修建豪华观景台以供游乐,直至被大臣任妄阻止,方才停止了这项已进行三年的工程。如此看来秦康公并不是一个贤主明君,在位十二年中人民饱受战乱与劳役,以诗来讽刺也是情理之中,但是我们从全诗的风格来看,讽刺意味并不很浓郁,有些学者称此为美刺,略有牵强。

我们来看第一种说法,也就是抗戎说,西周的幽王,因烽戏诸侯为犬戎所杀,秦襄公护周平王东迁,并受王命攻打犬戎。王先谦《集疏》:“西戎杀幽王,于是周室诸侯以为不共戴天之仇,秦人敌王所忾,故曰同讐也。”可见这个说法的立足在“同仇”二字,“仇同雠(讐) 也”,(雠,仇敌,敌人。《尚书·微子》:“小民方兴,相为敌~”;仇恨,屈原《九章·惜诵》:“又众兆人之所~。”)

《史记·秦本纪》对此事有如下记载:“七年春。。。(犬戎)杀幽王骊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洛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

但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三种说法有一个共同点——《无衣》成诗于春秋,所以《无衣》时间是春秋无疑。

诠译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我们先看如下的译文: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一件长袍。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共同对敌!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内衣。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作准备!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战裙。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

我们看到如上的诠译,不禁发笑,上战场打仗的军士如何能两个人合穿一件长袍、合穿一件内衣、合穿一件衣裳,如果真的是这样,如何上战场与敌作战啊。对于这一问题的解释,有人认为这首诗表面不是一个人的独白,实际是一个人在回答另外的人。

“岂曰无衣?”之前,是有人说了:“你有军装吗?”回答:“谁说我没有军装,我有同你一样的战袍。要出兵打仗了,我已经准备好了武器。”话外之音,说是:我也要参军上战场。

既然是有军装也有武器,又有上战场的要求,那为什么还不能上战场呢?答案只有一个:年龄不够。这是一个年龄不够的小家伙,早就羡慕上了那些当兵打仗的父兄。他自己准备好了武器和军装,就等着有战事上前方。可是人家说了:“小家伙,你还小哩,有军装吗?有武器吗?”于是,才引出了这小家伙的一席话。

小家伙的这些话,只是平常的答话,可是写在纸上,便是一份言辞慷慨、情绪激昂的请战书,于是被秦人记录了下来,改写成了鼓舞斗志的歌。这份“请战书”表现的渴望战斗的热情,正好与当时秦人尚武的精神一致,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致使它传颂。

的确诗的语言质朴无华,情绪发自内心,有震撼人心的力度,但是这样

的解释确实有点牵强附会。主观臆想的分析太多,我认为不太可信。

现在问题集中在对“与子同”结构的解释上,我们先来看“同”在古文中的几种解释:

①相同,一样。与“异”相对。《论语·卫灵公》:“道不~,不相为谋。”

《商君书·开塞》:“有法不胜其乱,与无法~。”

整齐。《诗经·小雅·车攻》:“我马既~”

②共同,一起。《韩非子·说林上》:“~ 事之人,不可不审查也。”

聚集。《诗经·豳风·七月》:“我稼既~,上入执宫功。”

③同一个。《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船济水。”

“与子同”与每小节末尾的“与子同”二三节的“与子偕”结构相同,“同”

与“偕”,意义相近均有一起之意。我们将诗重新整理: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可见,每一节的五句诗中,二句、五句为“与子同”结构,一句、三句在三节诗中没有变化,四句为“修我”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每节五句尾,都为动词,且为“与子同”结构,那么第二句的“与子同”是否与第五句句式相同,袍、泽(襗)、裳也为动词,在这里名词动用。我们照此思路,则三节二句的译文为:

和你一同穿上战袍与子同袍

和你一同穿上汗衣与子同泽

和你一同穿上战裙与子同裳

如上,将每节二句的“与子同”结构与五句“与子同”做相同翻译,可使得上下结构对称,符合原诗结构,翻译也更符合逻辑。

从韵来看,三个小节分别有韵。

第一节:衣、师为脂部,袍、矛、仇为幽部;

第二节:衣、师为脂部,泽、戟、作为鱼部;

第三节:衣、师为脂部,裳、兵、行为阳部。

统编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 无衣 +春江花月夜 +将进酒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统编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无衣 +春江花月夜 +将进酒+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wd无答案) 一、其他 (★★★) 1. 第一章“岂曰无衣”如何理解?《无衣》 (★★★) 2.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诗经·秦风·无衣》 (★★★) 3. 《秦风.无衣》“王于兴师”在诗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 4. “与子同仇”表现战士们什么样的特点?《国风·秦风·无衣》 (★★★) 5. 《国风·秦风·无衣》第二节和第三节中的“岂曰无衣”是对第一节此句的简单重复吗?(★★★) 6.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中“与子同裳”的含义是什么?《诗经·秦风》 (★★★) 7. 请赏析“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8. 赏析“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 9. 赏析“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 10. 阅读《春江花月夜》,思考:为什么“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 (★★★) 11. 请赏析“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12.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包含了作者什么情感?《春江花月夜》 (★★★) 13.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 14.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 15. 请赏析“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 16. 请赏析“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17. “可怜楼上月裴回”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春江花月夜》 (★★★) 18. 《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两句中的“卷”“拂”二字用得极妙,请简析。 (★★★) 19. 《春江花月夜》中“此时相望不相闻②,愿逐③月华④流照⑤君”中“逐”字用得极好,请品味其妙处。 (★★★) 20. 赏析“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 21. 赏析“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 22. 赏析“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 23.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17)江树?。 请简析“摇”“满”二字的妙处。 (★★★) 24. 简要赏析开头两组长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25. 阅读《将进酒》,赏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句。 (★★★) 26. 鉴赏《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句。 (★★★)27.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28. 阅读《将进酒》节选部分,概括内容。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

《秦风·无衣》

《秦风·无衣》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全诗共三章,章下章句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秦风·无衣》”。本内容为大家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请关注!!! 《秦风·无衣》 《秦风·无衣》出自《诗经·国风·秦风》。传统解释写晋武公请求周王封他为诸侯,希望得得到七章之衣的诸侯常服。也有以为是感谢别人赠衣的作品。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 作品名称:秦风·无衣。作品出处:《诗经》 创作年代:先秦。文学体裁:诗歌 秦风·无衣

原文 出自《诗经》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翻译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国君要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戈与矛。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盔甲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3注释 袍: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同袍”是友爱之辞。 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于:语助词,犹“曰”或“聿”。 兴师:出兵。秦国常和西戎交兵。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同仇:共同对敌。 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精读精讲系列 《诗经》无衣

无衣【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释】 (1)兴师:兴兵,起兵。师,军队。 (2)戈:古代的一种兵器,长柄横刃,以青铜或铁制成。 (3)同仇:指共同赴敌。 (4)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5)戟〔jǐ〕:古代的一种长柄兵器,合戈、矛为一体,青铜制。 (6)偕作:同起,指共同行动。 (7)甲兵:铠甲和兵械,泛指兵器。 【译文】 谁说没有衣服穿?你我共同披战袍。 国王兴兵要作战,修好我们戈和矛,同仇敌忾赴战壕。 谁说没有衣服穿?你我共同穿汗衫。 国王兴兵要作战,修好我们矛和戟,并肩携手齐向前。

谁说没有衣服穿?你我共同穿战裙。 国王兴兵排战阵,修好我们甲和兵,同心协力杀敌人。 【解读】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可是《毛诗序》却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陈奂《诗毛氏传疏》也认为:“此亦刺康公诗也。”《诗经》固然讲究美刺,但这里明明是美,却被说成刺。按其内容,当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战歌。据今人考证,周幽王十一年(秦襄公七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无怪乎吴闿生《诗义会通》评为“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陈继揆《读诗臆补》说:“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战疫演讲稿)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战疫演讲稿) 疫情爆发以来,武汉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让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中国。因患者众多,武汉医疗系统受到冲击,全国各省紧急调拨医护人员驰援武汉,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打响了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过:“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我们之中总有那么一群最勇敢最担当的人,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我想这便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人的脊梁,在最崎岖艰险处接引这个民族渡过苦海的纤夫。医护人员脸上的压痕,因汗打湿的防护服,一天8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的不断工作,这是一种无私的勇气,是投身医疗的决心。除了在一线的普通工作人员,17年前领军抗击非典的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17年后第一时间奔赴武汉,一直投身于疫情的防控之中,说“将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73岁的李兰娟院士无畏进入“红区”查房掌握第一手资料,赴东院与其他医院会诊,回驻点撰写文字材料,远程指导实验室工作,每天就睡几小时。 无数医护人员源源不断的涌向湖北,但医疗物资的缺失让医生步履维艰。武汉协和医院网上的求救声,让国内的很多热心人士、企业家都纷纷在第一时间向“武汉疫区”捐资捐物,各大企业家共捐款近千亿元,京东物流团队累计向武汉、黄冈等“重灾区”运输了多达236万件医疗防疫物资并收到了钟南山亲笔写的

感谢信。国家级贫困县——河南嵩县,村民们自发组织,给武汉捐献了万斤大葱。 对于战役一线的紧急情况,不同行业的人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气,而我,身为一名团员,在学院团委和学校的号召下,自愿捐款,想为疫情的控制尽绵薄之力。此次我院共募捐善款xxxxx元。不仅如此,虽然不能相聚,但在线上,每个团支部都开展了“共克时艰,‘疫’直在线”的团日活动,使同学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新冠肺炎的危害,也坚定了支部成员防控疫情的信心,更加积极面对新冠肺炎。在线下,不少同学穿上了“志愿红”,加入到防控队伍中去,我院xx专业的xx 同学,每天严守关卡,村寨消毒,有时晚上也要轮流值夜班 ;xx 级xx专业的xx同学协助村干部对出入人员进行登记和检查。当然还有很多同学为抗击疫情不断行动…… 行百里者半九,战役仍在继续,我们不可掉以轻心。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请耐心等待,待万物复苏时,你我坦然相见,一切皆是美好。华夏,加油!

诗经无衣 原文翻译注释译文鉴赏赏析

诗经无衣原文翻译注释译文鉴赏赏析 无衣 (雄纠纠的英雄气概) 无衣 ——雄纠纠的英雄气概 【原文】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1),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2)。 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3)。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注释】 ①王。指国家。于。语气助词,没有实义。②泽:内衣。③偕作:一起行动。 【译文】

谁说我没有军衣? 与你共同穿战袍。 国家调兵去打仗, 修好咱们的戈矛, 与你共同去杀敌。 谁说我没有军衣? 与你共同穿内衣。 国家调兵去打仗, 修好咱们的矛戟, 与你共同去作战。 谁说我没有军衣? 与你共同守下裳。 国家调兵去打仗, 修好铠甲和刀枪, 与你共同奔战场。 【鉴赏赏析】 好男儿赴疆场,理当雄纠纠气昂昂,披上战袍拿起枪,生死决战样一场。这个时刻,最能 见出男子汉大丈夫的英勇气概。流血牺牲算什么,兵戎相见,勇者胜。 当兵的打仗,骑马打枪,这一特殊的社会角色,注定只能由男子汉来担当,正如织布绣花,注定只能由女子来进行一样。 这一角色是由天性的决定的,无可争议的属于男子汉。英雄气概的丧失,英雄主义的失落,也就是男子汉的失落;失落了男子汉的社会,必定是个畸形的、变态的社会;没有英雄的 时代,肯定也是个诛儒充斥的时代。 常言说,时势造英雄。这不完全对。在很多时候,是英雄造时势。勇武的气概,一往无前 的精神,可以成为一个时代在精神上的支柱。英雄主义在本质上是浪漫的。它在理想的召 唤和指引之下,敢于去抗争,进取,拼搏,并且敢于献身,由此造成一种时代精神。 可惜的是,英雄主义,英雄的时代已失落得太久了。

与子同袍啥意思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战疫演讲稿)

与子同袍啥意思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战疫演 讲稿)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战疫演讲稿) 疫情爆发以来,武汉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让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中国。因患者众多,武汉医疗系统受到冲击,全国各省紧急调拨医护人员驰援武汉,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打响了......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过:“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我们之中总有那么一群最勇敢最担当的人,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我想这便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人的脊梁,在最崎岖艰险处接引这个民族渡过苦海的纤夫。医护人员脸上的压痕,因汗打湿的防护服,一天8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的不断工作,这是一种无私的勇气,是投身医疗的决心。除了在一线的普通工作人员,17年前领军抗击非典的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17年后第一时间奔赴武汉,一直投身于疫情的防控之中,说“将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73岁的李兰娟院士无畏进入“红区”查房掌握第一手资料,赴东院与其他医院会诊,回驻点撰写文字材料,远程指导实验室工作,每天就睡几小时。 无数医护人员源源不断的涌向湖北,但医疗物资的缺失让医生步履维艰。武汉协和医院网上的求救声,让国内的很多热心人

士、企业家都纷纷在第一时间向“武汉疫区”捐资捐物,各大企业家共捐款近千亿元,京东物流团队累计向武汉、黄冈等“重灾区”运输了多达236万医疗防疫物资并收到了钟南山亲笔写的感谢信。国家级贫困县——河南嵩县,村民们自发组织,给武汉捐献了十万斤大葱。 对于战役一线的紧急情况,不同行业的人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气,而我,身为一名团员,在学院团委和学校的号召下,自愿捐款,想为疫情的控制尽绵薄之力。此次我院共募捐善款xxxxx元。不仅如此,虽然不能相聚,但在线上,每个团支部都开展了“共克时艰,‘疫’直在线”的团日活动,使同学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新冠肺炎的危害,也坚定了支部成员防控疫情的信心,更加积极面对新冠肺炎。在线下,不少同学穿上了“志愿红”,加入到防控队伍中去,我院xx专业的xx 同学,每天严守关卡,村寨消毒,有时晚上也要轮流值夜班 ;xx 级xx专业的xx同学协助村干部对出入人员进行登记和检查。当然还有很多同学为抗击疫情不断行动…… 行百里者半九十,战役仍在继续,我们不可掉以轻心。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请耐心等待,待万物复苏时,你我坦然相见,一切皆是美好。华夏,加油!

秦风.无衣教案

《无衣》说课教案 【总说教材】 《秦风·无衣》,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唐以前诗歌单元)第一课《诗经三首》里面的第二篇,选自《诗经》中的《秦风》。 【教学目标】 (一)本篇文章所在单元的学习目标是: 1、加强诵读,通过节奏的感受,语气、语调的把握来加深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2、主意用比较法比较了解四言诗、骚体诗和早期五言诗在句式、节奏上的不同特 点,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唐宋诗词打下基础。 (二)根据单元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本课学习目标可定为: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学习《无衣》,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4、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5、背诵课文 6、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诗中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整体基调 2、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 2、运用比较阅读法、探究阅读法,延伸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工具】 多媒体投影 【教学设计】 本课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让学生听一段音乐 提问:从音乐当中我们感受到了怎样的基调,这段音乐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激昂、雄壮的基调 生:这段音乐每隔一段就会有一个重复的节奏 明确:没错,这是电影《英雄》当中一段描绘秦兵出征时的音乐,它的基调是激昂而雄壮的,并且每隔一小节就会出现重复的旋律,以及士兵们的呐喊声,描写了秦国男儿勇征沙场的一种视死如归,英勇赴义的精神,它是一首战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战歌,一首描绘秦地男儿慷慨赴义的一首战歌——《秦风·无衣》,选自《诗经三首》 板书:秦风·无衣 (设计说明:本段音乐和所学文章有三个共同点,1、基调相同,都是激昂、雄壮的 2、重复的旋律 3、都是战歌由它引入课文可以使课文更加生动可感,同时也能为课堂烘托一种氛围,将学生带入诗歌中的意境另外音乐中的重复和诗歌当中的重章复唱也可以作一个比较) 二解题 出示投影: 介绍《诗经》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总共305篇,又称《诗三百》 内容分为:风——民间歌谣,15国风,共160篇 雅——朝廷的正统歌谣,分《大雅》、《小雅》共105篇 颂——祭祀歌曲,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表现手法分:赋——铺排陈诉,增强气势 比——打比方、比喻 兴——由他物引起所讲内容,引子,联想,烘托氛围 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三、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 2、学生集体朗读 3、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4、请一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无衣(教案1)

复习旧知识背诵荷塘月色 导入新课《无衣》 老师提问:“风骚”一词是什么意思?学生自主回答。 老师引导:举例,如《红楼梦》中形容王熙凤“身量苗条,体格风骚”,指女子身段婀娜多姿;举例“卖弄风骚”等,指人举止轻佻;举例,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则指人的文学修养。 老师提问:那么“风骚”最初的意思是什么? 它是两个词,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风是指《诗经》的《国风》,骚是指屈原的《离骚》。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浪漫主义的《离骚》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诗经》没有明确的作者; 《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艺术手法为赋、比、兴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诗经》中最重要的诗歌体式:四言诗,特点是: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讲授新知 1、这首诗是采用哪一种方式来展开的吗?(对话) 2、谁与谁的对话?(“我”与“子”) 3、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抓住“岂曰无衣”一句分析,是平级关系) 二、内容把握(要结合说话背景,在什么情况下有了这一些对话?)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是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三、内容分析(各章侧重点)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求。“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诗经:无衣·岂曰无衣

诗经:无衣·岂曰无衣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诗经:无衣·岂曰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注释: 1、袍: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就是今之披风,或名斗篷。“同袍”是友爱之辞。 2、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3、于:语助词,犹“曰”或“聿”。 4、兴师:出兵。秦国常和西戎交兵。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5、同仇:共同对敌。 6、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7、仇:《吴越春秋》引作“讐”。“讐”与“仇”同义。与子同仇:等于说你的讐敌就是我的讐敌。 8、泽:同“襗”内衣,指今之汗衫 9、戟:兵器名。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 10、作:起。 11、裳:下衣,此指战裙。 12、甲兵:铠甲与兵器。 译文: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 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 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 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赏析: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着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

歌。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秦风《无衣》教学设计(

秦风《无衣》教学设计(一课时) 执笔:徐新荣 工作单位: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职业技术学校 教材、版本:中职新教材高一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题:《无衣》(参见上述教材p29,课外古代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1、熟读、理解诗意,体会爱国主义精神。 2、把握《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背诵、默写《无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解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文学常识,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初中阶段学过《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能否背诵几句? 2、《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补充介绍:“风、雅、颂”这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合称《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风格的源头。 二、安排学生自主诵读《无衣》及注释,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三、抽查学生自读情况,随机安排学生纠正读错的字句,予以点评。 四、小组交流、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内容。 五、教师通过PPT展示《无衣》全文、译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六、教师讲解: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是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岂曰无衣》导学案

2011-2012学年语文科目主备人:石勇审阅人:日期:2012-5 《岂曰无衣》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学习《无衣》,掌握重章迭句 的形式特点;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把握诗中重章复唱的特点。 2.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整体基调。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 1.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反复诵读,理解文本内容,勾画疑难点。 2.所有同学完成自主学习;B层完成拓展延伸之外的题目;A层全部完成并形成文字答案,为课堂交流做好准备。 3.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总共305篇,又称《诗三百》。内容分为:风——民间歌谣,15国风,共160篇,雅——朝廷的正统歌谣,分《大雅》、《小雅》共105篇。颂——祭祀歌曲,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表现手法分:赋——铺排陈诉,增强气势,比——打比方、比喻,兴——由他物引起所讲内容,引子,联想,烘托氛围,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2.本诗歌有什么特点? 3.变化的部分是哪些?这些变化部分表现了什么情感? 二、合作探究、激情碰撞 1.诗歌开头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2.“王于兴师”在文中有何作用?它与“问答”有无逻辑事理关系?文章 1 1

班级:小组:姓名:评价:批阅人: 把它置后有何作用? 3.全诗在文面上有何不同?在内容上有无共同点?战士无衣却为何同仇、偕作、偕行? 4.本文分为三小节,每一节都在重复,在重复的同时又有些微的变化,这种表现手法叫做什么?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三、当堂检测 1.写出战士上战场时的决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是() A.“岂曰无衣?”句运用反问修辞手法,强调”“同袍”、“同泽”、“同裳”的同仇敌忾精神。 B.诗中三次提出“王于兴师”,表明备战是为了保卫国家。 C.每节末尾的“同仇”、“偕作”、“偕行”,再次突出了共同对敌、英勇献身的战斗精神。 D.“岂曰无衣?”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激发读者思考。 四、课堂小结 五、课外练习 完成《语文习题册》题 六、学后反思 2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释义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释义 《诗经·秦风·无衣》 作者:佚名 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披一件战袍。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们面对的 是共同的敌人!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汗衣。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 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下裳。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我愿与你 一同前进! 上面这段译文是网络上和著作中最为常见的,然而所谓译文,也只是用现在语句做的解释,是否是前人真正的含义,还有待考究。那么我们先从《诗经》看起。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由于“小雅”中的笙诗六篇有目无辞,因此实际为305篇。《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 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为“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计40篇。《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各个时代从各个地 区搜集来的民间乐歌,由官方搜集和整理,并对作品进行过加工整理,制作乐歌。经过修改后,才有 了现存的《诗经》。综上可见,《诗经·秦风·无衣》是在先秦的历史背景下在民间产出,那么作者 必然难以查证。 文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难道真的就是说“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披一件战袍”?那样的话你伸一个袖子我伸一个袖子……这样怎么打仗?这种解释明显是不合理的,要想理解古代诗歌的含义,首先就得理解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等等,绝不能凭我们现 在人的想法去推测古人。 秦人尚武,众人皆知。当时的秦人实行的是兵制,有点儿像是民兵制,也就是全民(男)皆兵,成年男子平时耕种放牧,战时上了战场就是战士,武器与军装由自己准备。 这种兵制在北方的少数民族中也一直延续着,木兰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 辔头,北市买长鞭”,就是在自己置备装备。所以,当时的秦人男子,是自己有战袍、戈 矛的,只要发生战事,拿起来就可以上战场了。

无衣教案

无衣教案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风 袍: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就是今之披风,或名斗篷。“同袍”是友爱之辞。 于:语助词,犹“曰”或“聿”。兴师:出兵。秦国常和西戎交兵。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仇:《吴越春秋》引作“讐”。“讐”与“仇”同义。与子同仇:等于说你的讐敌就是我的讐敌。 泽:同“襗”内衣,指今之汗衫 戟:兵器名。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 作:起。 裳:(cháng)下衣,此指战裙。 慷慨激昂的请战书——《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 《诗经·秦风·无衣》是《诗经》中的精品,对它的研究、注释、翻译有许多,但是误解也多。《秦风》本来就是秦地的民歌,可是有人硬是要说它是某某人为某某事所作。还有人对这首诗作了曲解和不合情理的翻译。比如,“与子同袍”就是“和你合用一件战袍”,这样的解释真是滑稽。怎么样才能“和你合用一件战袍”?一、你伸一个袖子我伸一个袖子——这样怎么打仗?怎么行军?二、你穿一阵子我穿一阵子,一个有衣穿时,另一个就得光着,这样也不能打仗。要想理解古代诗歌,就得首先理解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等等,绝不能凭我们现在人的想法去推测古人。 产生《秦风》的秦地,即现在的陕西中部、甘肃东部,秦人在商周时代与戎狄杂处,以养马闻名,以尚武著称。当时的秦人部落实行的是兵制,有点儿像是民兵制,平民成年男子平时耕种放牧,战时上战场就是战士,武器与军装由自己准备。这种兵制在北方的少数民族中一直在延续着,木兰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是在自己置备装备。在当时,成年的秦人男子,是自己有战袍、戈矛的,只要发生战事,拿起来就可以上战场了。 《诗经·秦风·无衣》共有三节,后两节实际只是第一节的同义复唱。这首诗表面只是一个人的独白,实际是一个人在回答另外的人。 “岂曰无衣?”之前,一定是有人说了:“你有军装吗?”回答:“谁说我没有军装,我有同你一样的战袍。要出兵打仗了,我已经准备好了武器。”话外之音,说是:我也要参军上战场。 既然是有军装也有武器,又有上战场的要求,那为什么还不能上战场呢?答案只有一个:年龄不够。这是一个年龄不够的小家伙,早就羡慕上了那些当兵打仗的父兄。他自己准备好了武器和军装,就等着有战事上前方。可是人家说了:“小家伙,你还小哩,有军装吗?有武器吗?”于是,才引出了这小家伙的一席话。 小家伙的这些话,只是平常的答话,可是写在纸上,便是一份言辞慷慨、情绪激昂的请战书,于是被秦人记录了下来,改写成了鼓舞斗志的歌。这份“请战书”表现的渴望战斗的热情,正好与当时秦人尚武的精神一致,用现在的话说是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这是它得以流传的原因之一。诗的语言质朴无华,但情绪是发自内心的,所以有震撼人心的力度,这是其流传千古的另一原因。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 《秦风·无衣》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为了便于阅读,我们先将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解释一下。“袍”,即战袍,披可以为衣,盖可以作被。“王于兴师”,犹言国家要出兵打仗。于,为动词词头;兴师,起兵。“修”,修整。“戈矛”,两种长柄兵器。戈,即平头戟,长六尺六寸;矛,长两丈。“子”,你,指战友。“同仇”,是说我们的敌人是共同的。“泽”,内衣。“戟”,一种长柄武器,无刺为戈,有刺为戟。“偕作”,即共同奋起。“裳”,下衣,指遮蔽下体的战裙。“甲兵”,即铠甲和兵器。“偕行”,同行,指一块儿上战场。 全诗三章,每章的首二句,都以设为问答的句式、豪迈的语气,表现出那种奋起从军、慷慨自助的精神。所谓“无衣”,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但是,这点儿困难算得了什么,即使是一件战袍、一件内衣、一件战裙,也可以与战友共享。“同袍”、“同泽”、“同裳”,正生动地表现出大敌当前,战友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精神。每章的三、四句,则写他们一听到君王要发兵的命令,便急忙修整武器,磨励兵刃,整装待发。那“修我戈矛”、“矛戟”、

无衣(教案1)

《秦风?无衣》(教案1) 教学目标 这是一首秦国的军中歌谣,体会诗歌如何表现士兵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 “同袍”“同泽”“同裳”“同仇”“偕作”“偕行”的递进层次,理解它有利于背诵。 教学思路 抓住“岂曰无衣”一句分析“我”与“子”的关系,然后要求学生分析判断当时的情形,借此把握诗歌内容,并进一步理解诗歌表现的主题和塑造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氓》是通过回忆的形式记叙了女子被遗弃的遭遇,大家预习了《无衣》,知道这首诗是采用哪一种方式来展开的吗?(对话) 2、谁与谁的对话?(“我”与“子”) 3、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抓住“岂曰无衣”一句分析,是平级关系) 二、内容把握(要结合说话背景,在什么情况下有了这一些对话?)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是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三、内容分析(各章侧重点)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求。“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同偕”,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四、特点(先找异同) 1、朗读《无衣》这首诗,思考三章的异同点,并回答其原因。 同:句式相同,内容相近。 异:每章仅三字不同。 原因:属重章复唱的手法,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内容。 2、重章复唱 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 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 [“同仇”:一起抗击敌人;“偕作”:一起行动起来;“偕行”:一起上战场:共同仇敌,而共同行动,最终一齐奔赴战场。 三方面连贯起来,内容更具体,战斗力更强。当劳动人民在强敌压境、外族入侵时,大家同仇敌忾,保卫家园,争取和平生活,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3、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

《岂曰无衣》原文及赏析

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 译文 谁说你没有军装?我与你同穿一件长袍。国王发兵要打仗,修整好我们的戈与矛,与你敌对同一目标。谁说你没有军装?我与你同穿那件衬衫。国王发兵要打仗,修理好矛和戟,与你同把敌人歼灭。谁说你没有军装?我与你同穿那套罩衣。国王发兵要打仗,修理好铠甲与兵器,与你一道去杀敌。 编辑本段鉴赏 《诗经·秦风·无衣》是《诗经》中的精品,《秦风》是秦地的民歌。产生《秦风》的秦地,即现在的陕西中部、甘肃东部,秦人在商周时代与戎狄杂处,以养马闻名,以尚武著称。当时的秦人部落实行的是兵制,有点儿像是民兵制,平民成年男子平时耕种放牧,战时上战场就是战士,武器与军装由自己准备。这种兵制在北方的少数民族中一直在延续着,木兰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是在自己置备装备。在当时,成年的秦人男子,是自己有战袍、戈矛的,只要发生战事,拿起来就可以上战场了。《诗经·秦风·无衣》共有三节,后两节实际只是第一节的同义复唱。直译过来就是:“谁说我们贫穷,我们跟您一样也有战袍。要

出兵打仗了,我们已经磨好了戈矛,君王啊,我们与您同仇敌忾,共同抗敌!”这些话,只是平常的答话,可是写在纸上,便是一份言辞慷慨、情绪激昂的请战书,于是被秦人记录了下来,改写成了鼓舞斗志的歌。这份“请战书”表现的渴望战斗的热情,正好与当时秦人尚武的精神一致,用现在的话说是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这是它得以流传的原因之一。诗的语言质朴无华,但情绪是发自内心的,所以有震撼人心的力度,这是其流传千古的另一原因。

无衣练习

《秦风无衣》知识能力训练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_______________。王于兴师,修我戈矛。______________! 岂曰无衣?_______________。王于兴师,修我矛戟。______________! 岂曰无衣?_______________。王于兴师,修我甲兵。______________! 一.文学常识填空《诗经》是我国________________诗歌总集,通称为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共___________首,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它与《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合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全书搜集了从_________到________约500 年间的诗歌,按内容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大类,其表现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二.能力检测 1.对《秦风无衣》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无衣》是秦国的军中歌谣,从诗的意境看,将士们一边行军一边歌唱,显示出这是一支威武雄壮之师。 B.诗中描写的这支军队虽说生活条件不好,但大家不怕困难,不畏强敌,同仇敌忾,互相团结,抗击西戎。 C.这是一首出征三部曲。诗中的“同仇”“偕作”“借行”,充分表现了秦军的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奠定了诗篇慷慨高亢的基调。 D.《无衣》是一首赋体诗。赋就是铺陈,它在一咏三叹中突现了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和昂扬斗志,也在一咏三叹中展现出艺术魅力。 2.下列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为大、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B.由于《诗经》广泛地反映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从而开创了我国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 C.《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其精华在“风”的全部、“小雅”的小部和“大雅”的大部。D.《诗经》采用“赋”“比”“兴”的创作方法,以四言为主,有重章叠唱的特点。1.选出下列各项中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A.同袍:同穿一件外衣同泽:大家一块洗澡。 B.兴师:出兵同仇:有共同的敌人。 C.偕作:一块儿起身修:整顿。 D.甲兵:盔甲武器偕行:一同前去。 2.《无衣》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秦风·无衣-作文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注释袍:长衣。 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 就是今之披风,或名斗篷。 同袍是友爱之辞。 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于:语助词,犹曰或聿。 兴师:出兵。 秦国常和西戎交兵。 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 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同仇:共同对敌。 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仇:《吴越春秋》引作讐。

讐与仇同义。 与子同仇:等于说你的讐敌就是我的讐敌。 泽:同襗内衣,指今之汗衫戟:兵器名。 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翻译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 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 我愿与你一同战斗!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 我愿与你一同前进!赏析诗的背景:西周幽王为犬戎所杀,秦襄公护周平王东迁,并受王命攻打犬戎。 王先谦先生解释本诗时说:西戎杀幽王,于是周室诸侯以为不共戴天之仇,秦民敌王所忾,故曰同仇也。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