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UCD3138数字电源外设编程手册(中文版)

UCD3138数字电源外设编程手册(中文版)

UCD3138数字电源外设编程手册(中文版)
UCD3138数字电源外设编程手册(中文版)

UCD3138 数字电源外设

编程手册

SLUU995A

April 2013 –Revised May 2013

目录

1 引言 (11)

2 数字脉宽调制器(DPWM) (12)

2.1 DPWM 框图 (12)

2.2 DPWM 介绍(DPWM 多模式,开环) (13)

2.3 DPWM 标准模式 (15)

2.4 DPWM 相移模式 (17)

2.5 DPWM 多输出模式(多模) (17)

2.6 DPWM 谐振模式 (18)

2.7 三角模式 (20)

2.8 DPWM 前导模式 (20)

2.9 同步FET斜坡和理想二极管仿真计算 (21)

2.10 自动模式切换 (22)

2.10.1 谐振LLC例子 (22)

2.10.2 自动模式切换机制 (22)

2.11 DPWMC、边沿发生、内部多路复用 (23)

2.12 多种DPWM寄存器时间分辨率 (24)

2.13 PWM 计数器和时钟 (26)

2.14 DPWM 寄存器-概述 (26)

2.15 DPWM 控制寄存器0 (DPWMCTRL0) (26)

2.15.1 DPWM 自动配置中间和最大寄存器 (26)

2.15.2 内部多路复用 (26)

2.15.3 逐周电流限制使能 (26)

2.15.4 多模开/关 (28)

2.15.5 最小占空比模式 (28)

2.15.6 主同步控制选择 (29)

2.15.7 主同步从使能 (29)

2.15.8 D 使能 (29)

2.15.9 谐振模式固定占空比使能 (29)

2.15.10 DPWM A and B 故障极性 (29)

2.15.11 消隐使能 (30)

2.15.12 DPWM 模式 (30)

2.15.13 DPWM 反相 (30)

2.15.14 滤波器使能(CLA_EN) (30)

2.15.15 DPWM 使能 (30)

2.16 DPWM 控制寄存器1 (30)

2.16.1 周期计数器预置使能 (30)

2.16.2 同步FET斜坡使能 (30)

2.16.3 突发模式使能 (31)

2.16.4 电流/磁通量平衡占空比调整...............................................................................31.

2.16.5 同步输出分频因子选择 (31)

2.16.6 滤波器标定 (31)

2.16.7 外部同步使能 (31)

2.16.8 逐周B侧激活使能 (31)

2.16.9 自动模式切换使能................................................................................................31.

2.16.10 事件更新选择 (31)

2.16.11 检查闭锁 (32)

2.16.12 全局周期使能 (32)

2.16.13 DPWM管脚用作通用I/O (32)

2.16.14 高分辨率使能/禁止 (32)

2.16.15 异步保护禁止 (32)

2.16.16 单帧使能 (32)

2.17 DPWM 控制寄存器2 (32)

2.17.1 外部同步输入分频比 (32)

2.17.2 谐振死区补偿使能 (32)

2.17.3 滤波器占空比选择 (33)

2.17.4 DPWMB理想二极管仿真(IDE)使能 (33)

2.17.5 采样触发1 过采样 (33)

2.17.6 采样触发1 模式 (33)

2.17.7 采样触发使能位 (33)

2.18 周期和事件寄存器 (33)

2.19 相位触发寄存器 (34)

2.20 周期调整寄存器 (34)

2.21 谐振占空比寄存器 (34)

2.22 DPWM 故障控制寄存器 (34)

2.23 DPWM 溢出寄存器 (34)

2.24 DPWM 中断寄存器 (34)

2.24.1 DPWM 周期中断位 (34)

2.24.2 模式及切换中断位 (34)

2.24.3 中断位 (35)

2.25 DPWM 计数器预置寄存器 (35)

2.26 消隐寄存器 (35)

2.27 DPWM 自适应采样寄存器 (35)

2.28 DPWM 故障状态寄存器 (35)

2.29 DPWM 自动切换寄存器 (35)

2.30 DPWM 边沿PWM 产生寄存器 (36)

3 前端 (36)

3.1 误差ADC 和前端增益 (36)

3.1.1 前端增益 (36)

3.1.2 EADC 误差输出 (37)

3.1.3 EADC 触发、EADC 输出到滤波器 (38)

3.1.4 EADC 时序 (38)

3.1.5 EADC 平均 (38)

3.1.6 使能EADC 和前端 (39)

3.2 前端DAC (40)

3.3 斜坡模块 (41)

3.3.1 DAC 斜坡概述 (41)

3.3.2 DAC 斜坡启动和结束点 (42)

3.3.3 DAC 斜坡步长 (42)

3.3.4 DAC 斜坡启动、中断、启动延时 (43)

3.3.5 斜坡启动寄存器 (43)

3.3.6 当EADC饱和时DAC斜坡 (43)

3.3.7 斜坡模块用于峰值电流模式 (43)

3.3.8 同步FET软启动/关闭使用斜坡模块 (43)

3.4 逐次逼近模式 (44)

3.4.1 逐次逼近控制参数 (44)

3.4.2 逐次逼近算法概述 (44)

3.4.3 非连续逐次逼近模式 (44)

3.4.4 连续逐次逼近模式 (44)

3.5 绝对值没有逐次逼近 (45)

3.6 EADC模式 (45)

4 滤波器 (45)

4.1 滤波器数学细节 (45)

4.1.1 滤波器输入和分支计算 (45)

4.1.2 比例分支 (46)

4.1.3 积分分支 (46)

4.1.4 微分分支 (46)

4.1.5 相加、饱和、尺度和钳位 (47)

4.1.6 滤波器输出级 (47)

4.2 滤波器状态寄存器 (48)

4.3 滤波器控制寄存器 (48)

4.3.1 滤波器使能 (49)

4.3.2 使用CPU采样 (49)

4.3.3 强制启动 (49)

4.3.4 Kp关闭、Kd关闭、Ki关闭 (49)

4.3.5 Kd 冻结, Ki 冻结l (49)

4.3.6 非线性模式 (49)

4.3.7 输出标定........ .. (49)

4.3.8 输出乘数选择 (49)

4.3.9 开关周期作为输出乘数 (50)

4.3.10 KComp作为输出乘数 (50)

4.3.11 前馈作为输出乘数 (50)

4.3.12 周期乘数选择 (50)

4.3.13 Ki 加法器模式 (50)

4.4 XN、YN读写寄存器 (51)

4.4.1 CPU Xn 寄存器 (51)

4.4.2 滤波器XN 读寄存器 (51)

4.4.3 滤波器YN 读寄存器 (51)

4.5 系数配置寄存器 (51)

4.6 Kp、Ki、和Kd 寄存器 (52)

4.7 Alpha 寄存器 (53)

4.8 滤波器非线性限制寄存器 (53)

4.9 钳位寄存器 (53)

4.10 滤波器预置寄存器 (53)

5 环路复用 (54)

5.1 前端控制复用(FECTRL0MUX, FECTRL1MUX, FECTRL2MUX) (54)

5.2 采样触发控制(SAMPTRIGCTRL) (55)

5.3 外部DAC 控制(EXTDACCTRL) (55)

5.4 滤波器复用寄存器(FILTERMUX) (55)

5.5 滤波器KComp 寄存器(FILTERKCOMPx) (55)

5.6 DPWM 复用寄存器(DPWMMUX) (55)

5.7 全局使能寄存器(GLBEN) (56)

5.8 PWM 全局周期寄存器(PWMGLBPRD) (56)

5.9 同步控制(SYNCCTRL) (56)

5.10 轻负载(突发)模式 (56)

5.11 恒流/恒功率 (56)

5.12 模拟峰值电流模式 (56)

5.13 自动周期调整 (57)

5.13.1 计算 (57)

5.13.2 配置 (57)

5.13.3 标定 (58)

6 故障复用 (58)

6.1 模拟比较器配置 (59)

6.1.1 模拟比较器使能 (59)

6.1.2 模拟比较器门槛 (59)

6.1.3 模拟比较器极性 (59)

6.1.4 模拟比较器中断使能 (59)

6.1.5 模拟比较器输出使能 (59)

6.1.6 模拟比较器选择 (59)

6.1.7 模拟比较器F参考电压选择 (59)

6.1.8 模拟比较器控制寄存器排列 (59)

6.2 模拟比较器斜坡 (59)

6.3 数字比较器配置 (60)

6.4 故障管脚配置 (60)

6.5 模拟峰值电流 (60)

6.6 故障状态寄存器 (60)

6.7 故障复用控制寄存器 (61)

6.8 DPWM 故障动作 (61)

6.9 理想二极管仿真/非连续电流模式检测控制 (62)

6.10 振荡器失效检测 (63)

6.10.1 高频振荡器失效检测 (63)

6.10.2 低频振荡器失效检测 (64)

7 通用IO模式 (65)

8 DPWM 0-3 Registers Reference (91)

8.1 DPWM Control Register 0 (DPWMCTRL0) (91)

8.2 DPWM Control Register 1 (DPWMCTRL1) (95)

8.3 DPWM Control Register 2 (DPWMCTRL2) (98)

8.4 DPWM Period Register (DPWMPRD) (99)

8.5 DPWM Event 1 Register (DPWMEV1) (99)

8.6 DPWM Event 2 Register (DPWMEV2) (100)

8.7 DPWM Event 3 Register (DPWMEV3) (100)

8.8 DPWM Event 4 Register (DPWMEV4) (100)

8.9 DPWM Sample Trigger 1 Register (DPWMSAMPTRIG1) (101)

8.10 DPWM Sample Trigger 2 Register (DPWMSAMPTRIG2) (101)

8.11 DPWM Phase Trigger Register (DPWMPHASETRIG) (101)

8.12 DPWM Cycle Adjust A Register (DPWMCYCADJA) (102)

8.13 DPWM Cycle Adjust B Register (DPWMCYCADJB) (102)

8.14 DPWM Resonant Duty Register (DPWMRESDUTY) (102)

8.15 DPWM Fault Control Register (DPWMFLTCTRL) (102)

8.16 DPWM Overflow Register (DPWMOVERFLOW) (104)

8.17 DPWM Interrupt Register (DPWMINT) (105)

8.18 DPWM Counter Preset Register (DPWMCNTPRE) (107)

8.19 DPWM Blanking A Begin Register (DPWMBLKABEG) (107)

8.20 DPWM Blanking A End Register (DPWMBLKAEND) (107)

8.21 DPWM Blanking B Begin Register (DPWMBLKBBEG) (108)

8.22 DPWM Blanking B End Register (DPWMBLKBEND) (108)

8.23 DPWM Minimum Duty Cycle High Register (DPWMMINDUTYHI) (108)

8.24 DPWM Minimum Duty Cycle Low Register (DPWMMINDUTYLO) (109)

8.25 DPWM Adaptive Sample Register (DPWMADAPTIVE) (109)

8.26 DPWM Fault Status (DPWMFLTSTAT) (109)

8.27 DPWM Auto Switch High Upper Thresh Register (DPWMAUTOSWHIUPTHRESH) (110)

8.28 DPWM Auto Switch High Lower Thresh Register (DPWMAUTOSWHILOWTHRESH) (111)

8.29 DPWM Auto Switch Low Upper Thresh Register (DPWMAUTOSWLOUPTHRESH) (111)

8.30 DPWM Auto Switch Low Lower Thresh Register (DPWMAUTOSWLOLOWTHRESH) (112)

8.31 DPWM Auto Config Max Register (DPWMAUTOMAX) (113)

8.32 DPWM Auto Config Mid Register (DPWMAUTOMID) (114)

8.33 DPWM Edge PWM Generation Control Register (DPWMEDGEGEN) (116)

8.34 DPWM Filter Duty Read Register (DPWMFILTERDUTYREAD) (117)

8.35 DPWM BIST Status Register (DPWMBISTSTAT) (119)

9 Front End Control Registers (119)

9.1 Ramp Control Register (RAMPCTRL) (119)

9.2 Ramp Status Register (RAMPSTAT) (121)

9.3 Ramp Cycle Register (RAMPCYCLE) (122)

9.4 EADC DAC Value Register (EADCDAC) (123)

9.5 Ramp DAC Ending Value Register (RAMPDACEND) (123)

9.6 DAC Step Register (DACSTEP) (123)

9.7 DAC Saturation Step Register (DACSATSTEP) (124)

9.8 EADC Trim Register (EADCTRIM) – (For Factory Test Use Only) (124)

9.9 EADC Control Register (EADCCTRL) (125)

9.10 Analog Control Register (ACTRL) (For Test Use Only) (128)

9.11 Pre-Bias Control Register 0 (PREBIASCTRL0) (128)

9.12 Pre-Bias Control Register 1 (PREBIASCTRL1) (129)

9.13 SAR Control Register (SARCTRL) (129)

9.14 SAR Timing Register (SARTIMING) (131)

9.15 EADC Value Register (EADCVALUE) (131)

9.16 EADC Raw Value Register (EADCRAWVALUE) (132)

9.17 DAC Status Register (DACSTAT) (132)

10 Filter Registers Reference (132)

10.1 Filter Status Register (FILTERSTATUS) (132)

10.2 Filter Control Register (FILTERCTRL) (134)

10.4 Filter XN Read Register (FILTERXNREAD) (136)

10.5 Filter KI_YN Read Register (FILTERKIYNREAD) (136)

10.6 Filter KD_YN Read Register (FILTERKDYNREAD) (136)

10.7 Filter YN Read Register (FILTERYNREAD) (137)

10.8 Coefficient Configuration Register (COEFCONFIG) (137)

10.9 Filter KP Coefficient 0 Register (FILTERKPCOEF0) (139)

10.10 Filter KP Coefficient 1 Register (FILTERKPCOEF1) (139)

10.11 Filter KI Coefficient 0 Register (FILTERKICOEF0) (140)

10.12 Filter KI Coefficient 1 Register (FILTERKICOEF1) (141)

10.13 Filter KD Coefficient 0 Register (FILTERKDCOEF0) (141)

10.14 Filter KD Coefficient 1 Register (FILTERKDCOEF1) (141)

10.15 Filter KD Alpha Register (FILTERKDALPHA) (142)

10.16 Filter Nonlinear Limit Register 0 (FILTERNL0) (142)

10.17 Filter Nonlinear Limit Register 1 (FILTERNL1) (142)

10.18 Filter Nonlinear Limit Register 2 (FILTERNL2) (142)

10.19 Filter KI Feedback Clamp High Register (FILTERKICLPHI) (143)

10.20 Filter KI Feedback Clamp Low Register (FILTERKICLPLO) (143)

10.21 Filter YN Clamp High Register (FILTERYNCLPHI) (144)

10.22 Filter YN Clamp Low Register (FILTERYNCLPLO) (144)

10.23 Filter Output Clamp High Register (FILTEROCLPHI) (144)

10.24 Filter Output Clamp Low Register (FILTEROCLPLO) (145)

10.25 Filter Preset Register (FILTERPRESET) (145)

11 Loop Mux Registers Reference (145)

11.1 Front End Control 0 Mux Register (FECTRL0MUX) (145)

11.2 Front End Control 1 Mux Register (FECTRL1MUX) (148)

11.3 Front End Control 2 Mux Register (FECTRL2MUX) (150)

11.4 Sample Trigger Control Register (SAMPTRIGCTRL) (152)

11.5 External DAC Control Register (EXTDACCTRL) (153)

11.6 Filter Mux Register (FILTERMUX) (155)

11.7 Filter KComp A Register (FILTERKCOMPA) (157)

11.8 Filter KComp B Register (FILTERKCOMPB) (157)

11.9 DPWM Mux Register (DPWMMUX) (158)

11.10 Constant Power Control Register (CPCTRL) (159)

11.11 Constant Power Nominal Threshold Register (CPNOM) (161)

11.12 Constant Power Max Threshold Register (CPMAX) (161)

11.13 Constant Power Configuration Register (CPCONFIG) (161)

11.14 Constant Power Max Power Register (CPMAXPWR) (163)

11.15 Constant Power Integrator Threshold Register (CPINTTHRESH) (163)

11.16 Constant Power Firmware Divisor Register (CPFWDIVISOR) (163)

11.17 Constant Power Status Register (CPSTAT) (164)

11.18 Cycle Adjustment Control Register (CYCADJCTRL) (165)

11.19 Cycle Adjustment Limit Register (CYCADJLIM) (165)

11.20 Cycle Adjustment Status Register (CYCADJSTAT) (166)

11.21 Global Enable Register (GLBEN) (167)

11.22 PWM Global Period Register (PWMGLBPRD) (168)

11.23 Sync Control Register (SYNCCTRL) (168)

11.25 Light Load Enable Threshold Register (LLENTHRESH) (169)

11.26 Light Load Disable Threshold Register (LLDISTHRESH) (170)

11.27 Peak Current Mode Control Register (PCMCTRL) (170)

11.28 Analog Peak Current Mode Control Register (APCMCTRL) (170)

11.29 Loop Mux Test Register (LOOPMUXTEST) (Test Use Only) (171)

12 Fault Mux Registers Reference (172)

12.1 Analog Comparator Control 0 Register (ACOMPCTRL0) (172)

12.2 Analog Comparator Control 1 Register (ACOMPCTRL1) (173)

12.3 Analog Comparator Control 2 Register (ACOMPCTRL2) (175)

12.4 Analog Comparator Control 3 Register (ACOMPCTRL3) (176)

12.5 External Fault Control Register (EXTFAULTCTRL) (177)

12.6 Fault Mux Interrupt Status Register (FAULTMUXINTSTAT) (178)

12.7 Fault Mux Raw Status Register (FAULTMUXRAWSTAT) (179)

12.8 Comparator Ramp Control 0 Register (COMPRAMP0) (181)

12.9 Digital Comparator Control 0 Register (DCOMPCTRL0) (182)

12.10 Digital Comparator Control 1 Register (DCOMPCTRL1) (183)

12.11 Digital Comparator Control 2 Register (DCOMPCTRL2) (183)

12.12 Digital Comparator Control 3 Register (DCOMPCTRL3) (184)

12.13 Digital Comparator Counter Status Register (DCOMPCNTSTAT) (185)

12.14 DPWM 0 Current Limit Control Register (DPWM0CLIM) (185)

12.15 DPWM 0 Fault AB Detection Register (DPWM0FLTABDET) (187)

12.16 DPWM 0 Fault Detection Register (DPWM0FAULTDET) (189)

12.17 DPWM 1 Current Limit Control Register (DPWM1CLIM) (193)

12.17 DPWM 1 Current Limit Control Register (DPWM1CLIM) (193)

12.18 DPWM 1 Fault AB Detection Register (DPWM1FLTABDET) (195)

12.19 DPWM 1 Fault Detection Register (DPWM1FAULTDET) (197)

12.20 DPWM 2 Current Limit Control Register (DPWM2CLIM) (201)

12.21 DPWM 2 Fault AB Detection Register (DPWM2FLTABDET) (203)

12.22 DPWM 2 Fault Detection Register (DPWM2FAULTDET) (205)

12.23 DPWM 3 Current Limit Control Register (DPWM3CLIM) (209)

12.24 DPWM 3 Fault AB Detection Register (DPWM3FLTABDET) (211)

12.25 DPWM 3 Fault Detection Register (DPWM3FAULTDET) (213)

12.26 HFO Fail Detect Register (HFOFAILDET) (216)

12.27 LFO Fail Detect Register (LFOFAILDET) (216)

12.28 IDE Control Register (IDECTRL) (217)

13 GIO – General Purpose Input/Output Module (218)

13.1 Fault IO Direction Register (FAULTDIR) (218)

13.2 Fault Input Register (FAULTIN) (219)

13.3 Fault Output Register (FAULTOUT) (219)

13.4 Fault Interrupt Enable Register (FAULTINTENA) (220)

13.5 Fault Interrupt Polarity Register (FAULTINTPOL) (220)

13.6 Fault Interrupt Pending Register (FAULTINTPEND) (222)

13.7 External Interrupt Direction Register (EXTINTDIR) (223)

13.8 External Interrupt Input Register (EXTINTIN) (223)

13.9 External Interrupt Output Register (EXTINTOUT) (223)

13.10 External Interrupt Enable Register (EXTINTENA) (223)

13.12 External Interrupt Pending Register (EXTINTPEND) (224)

本文档的适用范围

以下主题均包含在UCD3138数字电源外设编程手册中

? 数字脉宽调制器(DPWM)

? 运行模式(标准/多路/相移/谐振等)

? 自动模式切换

? DPWMC、边沿产生及内部复用

? 前端

? 模拟前端

? 误差ADC 或EADC

? 前端DAC

? 斜坡模块

? 逐次逼近寄存器模块

? 滤波器

? 滤波器数学

? 环路复用

? 模拟峰值电流模式

? 恒流/恒功率(CCCP)

? 自动周期调整

? 故障复用

? 模拟比较器

? 数字比较器

? 故障管脚功能

? DPWM故障动作

? 理想二极管仿真(IDE)、非连续电流模式检测

? 振荡器失效检测

? UCD3138中的以上所有外设寄存器映射与UCD3138相关的其它主题包含在以下列出的另外文件中:UCD3138 ARM and Digital System Programmer’s Manual

? 自举ROM 及自举Flash

?自举ROM 功能

?存储器读/写功能

?累加和功能

?Flash 功能

?避免编程的Flash 空间自锁

? ARM7 构架

?操作模式

?硬件/软件中断

?双模状态工作(Thumb 16-bit 模式/ARM 32-bit 模式)

? 存储器和系统模块

? 地址译码器、DEC (存储空间映射)

?存储控制器(MMC)

?中央中断模块

? 以上外设在UCD3138中的寄存器映射

UCD3138 Monitoring and Communications Programmer’s Manual

? ADC12

? 控制、转换、顺序和平均

? 数字比较器

? 温度传感器

? PMBUS 寻址

? 双采样和保持

? 模拟控制(电流分享、掉电、时钟门控)

? PMBUS 接口

? 通用输入输出(GPIO)

? 定时器模块

? PMBus

? 以上外设在UCD3138中的寄存器映射

For the most up to date product specifications please consult the UCD3138 Device datasheet (Lit # SLUSAP2) available a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15368923.html,.

1 引言

UCD3138是TI的数字电源控制器,提供了一流水平的针对高性能隔离电源的应用的单芯片高集成度解决方案。其核心是数字控制环路的外设,也被称为数字电源外设(DPP)用于控制电源回路中的高速电压/电流环,一个ARM7TDMI-S微控制器/处理器执行实时监控,配置和外部管理通信。该器件还包含一个12位,265ksps通用ADC,具有高达14个通道,定时器,中断控制,JTAG调试和PMBus和UART 通信接口。在内存方面,UCD3138提供32KB程序闪存,2kB的数据闪存,4KB RAM和4kB ROM。

数字电源外设(DPPS)是UCD3138控制器中的元件块,通过特殊架构构成数字电源的控制。他们被设计用于取代基于模拟电源管理控制芯片中的模拟补偿网络和PWM波形发生器系统,并加入增强的数字功能的系统。在许多情况下,通过固件初始化后,DPPS可以完全控制电源自动运行,不再需要固件的参与。这使得处理器留出资源以提升监视、通讯、及其它功能。

高亮显示的关键参与模块的数字电源外设控制环路见下图:

误差ADC(前端)接受一个差分电压信号作为输入。它测量该输入和一个数字控制的参考电压之间的差异并产生一个数字误差输出。它通过这个数字误差信息给滤波器。误差ADC(或EADC)是一个特殊的高速、高分辨率的ADC并带有一个很小的动态范围,对电源误差测量并进行优化。

该滤波器采用的误差信号通过一个基于补偿其外部环路传递特性的数字滤波器PID调节。该滤波器可以对电源负载、输入、电路特性的变化进行动态可编程补偿。同时它也为电源处理暂态瞬变提供了更好的非线性响应。

滤波器的输出被传递给一个数字PWM(DPWM)发生器。该DPWM有两路输出,可用于许多不同的场合。有同步整流、多种桥拓扑的多相控制,以及LLC控制。除了2路DPWM输出外,DPWM还具供外部和内部使用的其他信号。这些信号包括:

* 帧开始--------- 一个开关周期的开始

* 采样触发--------- 信号前端、尾端采样

* 同步输出--------- 信号触发另一路DPWM起始

* 同步输入--------- 一个外部同步信号触发DPWM启动

* 故障信号--------- 提醒DPWM采取各种故障应对

这些信号将被包括在更详细的本文档的DPWM章节中。

外围设备可如上所述一起运行,也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在内部互联运行,并未在上面的图例中显示。如:DPWM可用于触发误差ADC启动,并在采样转换结束时触发滤波器。

UCD3138芯片具有支持多套数字电源外设的能力并可控制高达3路反馈回路(电压或电流),并同时驱动8路输出。有一个叫作LOOP MUX的大型模块用来内部控制所有的DPPS,这对DPP的设置提供了一个了高度的灵活性。任意的前端可以连接到任意的滤波器,并且任意的滤波器输出可以连接到任意的DPWM。此外,信息可以在外围设备之间传递。例如,一个滤波器的输出(如控制一个慢速电压环路)可以向另外前端提供参考(如监视一个快速电流环)以便实现嵌套循环(像平均电流模式控制)。

另外,UCD3138中的DPPS为其它模块或功能块提供用于电源输入及控制的(信号)。

这些包括:

――故障处理

――逐周电流限制

――恒功率/恒流

――斜坡上升/下降

――峰值电流模式控制

等等……..

户定制的故障处理和恢复。

本文档提供了UCD3138的DPP模块的信息,首先是详细说明,其次为一些配置范例,最后列出了各DPP模块每个位字段的参考章节。

2数字脉冲宽度模块(DPWM)

DPWM模块大概是最复杂的并且是DPPS的中心。它读取滤波器的输出并转化为许多电源拓扑相对应的正确PWM输出。每一个DPWM模块有2个输出引脚――DPWMXB(x=0,1,2,3)。DPWM也可为各相间的电流平衡提供可编程的死区时间和周期调整。它也控制误差信号(测量启动)的触发。它也能与其它的DPWMs或外部源同步。另外,它也可为其它DPWMs或外部接收端提供同步信息。DPWM 也能被外部设备用于作为输入,也可用作为输出的SYNC管脚来(实现与其它电源的)同步。此外,它联接到多个故障检测电路。这些故障的响应是DPWM功能的一部分。

2.1DPWM 框图

下图是单一DPWM块的总体示例,是由不同的单独的模块构成并通过它们进行信号传递:

DPWM模块框图

* 时序发生器模块输出3 个DPWM信号(DPWMx_T,X = A,B,C),以应用于其它模块的许多其它信号。它是滤波器输出(信号)被转换成脉冲的宽度、有时为周期的一部分。

* 下一个是故障处理模块。当故障产生时其关闭DPWM的信号。从故障模块出来的DPWM信号(DPWMx_F, x=A, B, C)输送到其它DPWM模块。

信号(DPWMx_E, DPWMx_I, x=A, B, C)

DPWMx_T, DPWMx_F (这里x=A, B, C) 等注释在这儿对于理解其来历和信号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有用的。例如DPWM2A_F与DPWMM2A_F也许没有任何一点关系。

许多拓扑既不使用DPWMC信号也不使用(Edge Generation)边沿发生器和(Intra Mux)内部复用模块。缺省情况下对于这些模块来说,信号仅是无改变地通过。然而某些拓扑像全桥相移(PSFB)使用以上2个模块(Edge Generation and Intra Mux modules)及DPWMC信号。

这些图表仅仅说明了信号在不同的DPWM模块中的传递,并没有给出那些控制每个模块如何工作和那些在DPWM开关周期中可动态设置的配置逻辑。

下图为(Timing Module)时序模块图表,解释了涉及的数据、信号和主元件(再次说明,时序模块的实际逻辑没有在这里标明)

2.2 DPWM介绍(DPWM Multi-Mode, Open Loop 多路模式,开环)

DPWM是基于1个DPWM计数器,该计数器从0开始计时一直到其周期值然后再复位并且重新开始。该计

当周期计数器碰到信号触发值时QPWM逻辑将引起许多数字信号之间的传递。在以上时序模块图解中,是通过数字比较器来象征性地描述这些功能。

DPWM具有一个250MHz、4nS分辨率的基本时钟。250MHz时钟16分频后产生250pS的间隔。输出脉冲宽度和脉冲间距是由这些250pS分辨率时钟信号控制的。由这些时钟产生的边沿在因而图表部分中被称为“高分辨率”。

DPWM输出的大多数信号是非常简单的。仅DPWMA和DPWMB是复杂信号。这些变化依赖于电源的拓扑并且这些来自于DPWM的信号是最为重要的。

DPWM有很多方式来支持不同的拓扑。这些方式由DPWM控制寄存器的方式位字段来选择。Multi mode, Open loop(多模,开环)方式在这儿用于DPWM的介绍,其它DPWM方式在下面部分介绍。

下图说明了大部分的信号参与的DPWM模式被称为“多模,开环”。开环的意思是DPWM的控制完全于其自身的寄存器控制,而非通过滤波器输出来控制。换句话说,电源的控制环路不是闭合的。这种模式被用来介绍DPWM是因为DPWM寄存器的数值与信号的时序是一个非常简单联系。

采样触发信号用于触发前端开始采样输入信号。消隐信号用于消除在噪声期间的错误测量,如在场效应管开通和关闭过程时。这种做法防止了因噪声引起的错误检测。它们仅影响(CBC)逐周模块。其它故障检测不消隐。

注意针对特殊模式如采样触发1和2、消隐A和B及相位触发已示意在本逻辑中,其可放置于周期的任意点。

2.3 标准模式(区别于介绍模式)

在标准模式下,滤波器的输出决定DPWMA、DPWMB的脉冲宽度适应开关周期的剩余时间(脉冲占空比),

的,例如,BUCK和BOOST派生的拓扑可使用标准模式来驱动。这里画出了标准模式下波形:

Cycle Adjust A可用于多相系统中的单相脉冲宽度的调节。这可用于某些场合例如需要电流平衡。自适应采样触发可用于开通时间中间的采样(自适应采样触发B-运用于开通期间的平均输出),或在开通时间的尾端(自适应采样A-最小化相位延时)。自适应采样寄存器对芯片输出的DPWM信号提供一个在开通期间的中心点或尾部的偏移量。这能够补偿外部延时,如场效应管和门驱动的开通时间。

消隐信号可用于禁止噪声期间的CBC故障信号的检测。通常噪声是由DPWM的边沿(开通或截止)引起的。消隐寄存器设有一个固定的延时,因而它们相比于动态变化边沿来说更容易地运用于固定边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DPWMA的上升沿和DPWMB的下降沿更容易提供消隐。在这个模式里,2个消隐时间均作用于A的下降沿,因为该时刻是CBC逻辑的工作点。

Cycle Adjust B在标准模式下无效。

注意:在标准模式下,DPWMB的上升沿计算值不允许超过DPWM事件4的计数设定值。这既可通过滤

通时间也许会与DPWMA的导通时间相重叠,导致短路。

2.4DPWM相移模式

在相当多的模式下,有可能要同步多个使用相移信号的DPWM模块。相移信号有2种可能来源,来源于相移寄存器或滤波器占空比值。

相移寄存器提供一个固定的计数值,对于像交错式PFC(功率因数校准)简单多相系统是非常有用的。

当滤波器占空比作为源时,滤波器输出变化将引起2个DPWM模块间相关相位变化。假如考虑采用电压反馈模式而不是峰值电流反馈模式时,对于相移全桥拓扑来说是有用

下图显示了相移的机理:

2.5 DPWM多个输出模式(多模)

多模常用于每个相位仅需要一个驱动信号的系统中。在这种模式下,每个DPWM外设可驱动2相具有相同脉冲宽度但相位之间有一个时间偏移,每相之间带有不同的周期调整。

下图为多模方式:

DPWM –Multiple Output Mode (Multi Mode)

在多模方式下事件2与时间4不相关的。

图标所示,DPWMA设计成开通时接近周期的起始点。它能在周期结束前的任意点关闭,达到接近100%的开通时间(占空比)。DPWMB设计成周期启动后用于支持多相系统。因而DPWMB设计成跨越周期边界安全型,只要它不进入或超出事件更新窗口。这使得DPWMB同样可实现100%脉冲宽度(占空比)的操作。

因为DPWMB的上升沿也是固定的,消隐B的开始和结束可用于消除这个上升沿(的噪声)。在这个模式中,消隐A仅工作在DPWMA的下降沿上,消隐B仅工作在DPWMB的下降沿上。

当然Cycle Adjust B用于DPWMB上。

没有限制(功能来)防止2个信号相互重叠。图中显示2个相位差为180度的信号,但这不是必需的。它们之间可以90度、60度或任意需要的偏移(相位)。

2.6 DPWM谐振模式

使能位可提供DPWMA和DPWMB具有相同脉冲宽度的对称波形。当开关频率变化时,在2个脉冲之间的死区时间还得保持与原来一样。这种模式对LLC谐振拓扑是非常理想的。

清除RESON_DEADTIME_COMP_EN使能位可提供脉冲宽度相同及在周期变化时其占空比为常数(不变)的模式。也就是意味着当频率提高时,死区时间等比例缩小。

这种模式的应用是为从PWM模式平滑过渡到谐振模式而设计的,第27页的2.10.1章节的谐振LLC例子有描述。下面是这种模式的图例:

在后面可以看到,滤波器模块有2个输出,滤波器占空比和滤波器周期。在谐振模式,滤波器被配置成滤波器周期为2倍于滤波器占空比。零死区时间,每个DPWM引脚导通时间是周期的一半。对于死区时间的处理,2个DPWM引脚的滤波器占空比减去2个死区时间的平均值。因而2引脚将具有同样的导通时间,并且死区时间

2.7 三角波模式

三角模式可为交错PFC及其相似拓扑提供非常稳定的相移。在这种情况下,PWM脉冲集中在周期的中间,而不是起始在这一端或另一端。在本模式下,仅DPWMB有效。以下是三角模式的示意图:

DPWM –Triangular Mode

三角模式下所有的脉冲边沿都是动态的,所以固定消隐是没用的。自适应采样触发也是不需要的。在开通期间的中点可很容易地固定一个精确采样触发点,因为在这种模式下,开通时间的中心点是不移动的。消隐A 和B应用于DPWMB。

2.8 DPWM前导沿模式

前导沿模式与标准模式非常相似,时序上相反。DPWM A的下降沿是固定的,当滤波器的输出增加时其

不间断电源解决方案

不间断电源解决方案 方案总述 电力操作电源是为电力系统中控制和保护设备提供独立电源的设备。同时,一些重要的动力负荷电源,如保证发电机组,大型厂用电设备启停的润滑油泵电源系统,氢密封油电系统电源,主要的热工动力电源,以及UPS不间断电源和事故照明电源系统等,由于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极高,需要采用与控制电源系统同等可靠的直流电源系统供电。因此,电力系统直流操作电源对于可靠性的要求极高。无论是大型枢纽变电站,中小型变电站站,还是核电站,水、火力发电厂等,均要求直流供电系统的高可靠性。通过对电源系统的的合理设计,各分立部件的可靠性保证及协同工作,以及冗余配置方案,可以满足电力系统对于直流操作电源系统的高可靠性要求。 解决方案 图示为完整的工程解决方案示例。整个系统的能源由市电与蓄电池组共同提供。 电厂是一个自动化程度很高的特殊生产企业,自动化的生产设备依赖于供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在现代化的发电厂中,大容量机组发电机的DCS控制系统,包括各种热工自动装置,如自动调节用组装仪表、汽轮机电液数字调节装置、锅炉联锁及安全监察系统FSSS、汽机监视仪表(TSI)、协调控制系统(CCS)等,都需要有一个可靠的电源,该电源要求无论在机组本身厂用电中断还是电网故障 页脚内容1

时,都不应中断供电,这就要求大容量机组中不但有可以使机组安全停机的事故保安电源,而且要求有一个为控制、监视装置及事故后状态参数记录装置提供高供电品质且不间断供电的交流不停电电源。 1、DCS系统电源保护方案: 易事特公司的EA8900系列电力专用电源采用1+1的冗余供电系统,针对电力系统应用负载及环境,运用先进技术制造的工业级交流保护电源,能够充分满足电力DCS系统等负载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 (图:DL31电力UPS应用方案) 方案的优点: 1)为电力行业量身定制的专业型UPS,适应电力行业内部的恶劣电网环境,既满足了电力行业的负载需求,又可以让用户不必再为负载的三相不平衡而烦恼。 2)1+1冗余并联的工作方式,让本来已经很可靠的供电系统再增加一把安全锁,满足电力行业用户对UPS高可靠性指标的极限需要。 3)充分利用电力行业的220V/110V大容量电池组,可最大限度的延长UPS的后备时间,并节省电池组的安装空间和前期投资。 4)选配旁路隔离变压器,实现输入与输出的完全隔离,并可保证输出的零地电压<1V。 页脚内容2

IT6500C系列电源的测试解决方案

IT6500C系列电源的测试解决方案 为了倡导可持续发展,电池成为了各类产品的主流储能供电源。针对电池,目前市面上也出现很多相关测量设备,比如内阻测试仪,充放电测试系统,电池模拟器等等。但极少数的厂家对电池的应用给出完整的解决方案,以解决目前电池测试中的各类问题,如防止反接,再比如如何提高测量效率,降低设备成本等。 本文要介绍的是在电池应用中,艾德克斯完整的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一、电池内阻测试仪内阻是评价电池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市面上,对于单体的电芯筛选,多采用交流内阻测试仪,其优势是可将测量时间控制在8ms左右,测量效率高,非常适用于产线的快速点检。而对于大型电池组,如动力电池,蓄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等,受到测试设备等方面的限制,不方便进行交流内阻的测量,因此多采用直流内阻测试法,以对电池进行寿命预测和输出能力的评估。另外一方面,直流内阻不仅测试电池包本身内阻,还包含了极化电阻等,能更真实的反应电池供电时的内阻特性。 当然,对于完整的电池测试而言,除了内阻测试之外,还包括长时间的容量寿命验证,因此电源和电子负载也通常成为电池生产厂商以及使用电池厂商的标配测量设备。同时结合内阻的分析,通常实验室需要配置直流内阻测试仪,交流内阻测试仪或者一整套的测试系统。 在这里,我们特别推荐的是IT6500C系列的电源,将电源本身额外扩展了直流内阻测试功能,可省去实验室的成本投入。用户进入IT6500C的菜单,选择DCR测试项,输入电池容量后,即可轻松完成电池直流内阻的测试,并将结果显示在面板上。 二、电池内阻模拟功能随着越来越多的行业采用电池供电,如数码产品,电动工具,家用电器及电动汽车等,对于电池模拟器设备的需求也日益提升。 多数哪些用户会需要电池模拟器呢?比如如上列举的行业,都需要一台电源模拟电池给其设计产品的主板供电,已验证其产品不同工况下消耗的电流。比如手机在发送短信时消耗的电流,又或者接听电话时消耗的电流等。当然,一般的电源只能模拟电池对外输出的电压电流能力,却无法模拟电池的内阻,真实考量电池的输出电量能力。

直流远供电源在通信系统的应用

摘要:直流远供电源系统的应用,将进一步保障通信设备正常运行,保障各类通信设备安全、可靠、稳定的供电,直流远程供电是很有发展前途的供电方式。本文介绍了直流远供电源系统的组成和应用场合,介绍了直流远程供电的具体应用方案。 关键词:直流远程供电,通信设备,局端设备,远端设备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 A 1概述 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演进和通信全业务的展开,室内外分布系统、WLAN、PON等已成为通信网络覆盖和接入网的主要建设方式,主要以BBU+RRU、FTTX、WIFI组网方式的建站模式广泛应用。在通信网络建设中,各室内外型设备及各种不同应用场景(如:城市中心区域、偏远地区、商务楼信号覆盖、高校宿舍信号覆盖、铁路和道路沿线覆盖),存在着部分场所因场地空间所限或部分站点无交流电(或不稳定) ,直接影响基站的选址开通;现有小型电源存在电池被盗现象;小型UPS供电,电池寿命很难保证,损坏率较高;分散式供电设备多,维护量大等问题。 2 直流远供电源系统组成 直流远程供电系统,主要包括提供通信设备正常运行的直流电源系统及馈电线路,由局端直流远供电源、远端降压适配器单元或电源分配箱等组成。 ⑴局端设备:直流远供电源 直流远供电源系统,主要由DC-DC升压模块、监控模块、输入输出配电单元、侦测保护单元等组成。系统有嵌入式、壁挂式以及与48VDC电源集成一体化柜式等结构。输入电压为-48VDC,输出为280VDC或380VDC,具有输入输出电压侦测、单个模块输出电流、工作状态侦测、输出分路熔断侦测、防雷器状态侦测、强电入侵、漏电流保护、远程监测控制等功能。 ⑵远端设备 远端设备主要由电源分配箱和降压适配器等组成。在远端有多个设备时,电源分配箱用于分路配电和保护及防雷的作用。远端通信设备(如:RRU)为48VDC 供电时,采用远端降压适配器,其输入电压为225VDC~440VDC,输出为48VDC,远端通信设备(如:网络交换机)为220VAC供电时,则用280VDC直接供电。

电源测试方案

电源测试报告(型号:) Prepared By 拟制Date 日期 Reviewed By 评审Date 日期 Approved By 批准Date 日期 Authorized By 签发Date 日期

测试汇总: 测试项目数量测试结果 1.输入性能 2. 输出性能 3.保护功能 4. 安规要求 5. 可靠性实验 6. 电源冲击实验 7. 结构规格检验 问题汇总:

目录 1.输入性能 (4) 2.输出性能 (4) 3.保护功能 (5) 4. 安规要求 (6) 5. 可靠性实验 (6) 6. 电源冲击实验 (7) 7. 结构规格检验 (7)

1.输入性能 测试记录: 测试者测试时间测试数量测试结果 测试仪器:3位半数字万用表,调压器,电流表。 测试条件:提供可变稳压的可变电源, 测试标准:以规格书的标准参数为准。 项目ITEM 最小值最大值单位测试条件测试结果MIN MAX UNITS CONDITIONS Test Results 1.1 输入电压Input voltage VAC 额定负载 /1A 1.2 输入电流Input current A 85Vac输入 /额定负载 /1A 1.3 浪涌电流 Inrush current A At 25℃ cold start/Input 230VAC 测试方法: 1.输入电压测试:将电源的输出端加上额定负载(即标称电流的负载)检测电源正 常工作状态的输入最低电压与最高电压。 2.输入电流测试:将电源的输出端加上额定负载(即标称电流的负载)调整输入电 压85V-265V,检测电源正常工作输入的最小电流与最大电流。 3.浪涌电流测试:到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 2.输出性能 测试记录: 测试者测试时间测试数量测试结果 测试仪器: 3位半数字万用表,调压器,电流表,示波器。 测试条件:提供可变稳压的可变电源 测试标准:以规格书的标准参数为准.

移动基站远供解决方案

移动基站远供解决方案 浙江赛福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目录 一、系统设计背景 (3) 二、方案设计 (4) 三、远供产品介绍 (8)

一、系统设计背景 随着市场需求迅速增长,一方面,无线通信网络快速发展,其所带来的网络扩容、投资等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偏远农村、城中村、市内楼宇、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特殊区域的覆盖需求增多及在技术层面的更高要求,再者,也是为了响应政府节能减排的号召,直流远程供电系统应运而生。 我司自主研发且生产的远供系统电源设备是专为解决各户外通信设备供电难题而研发的高效、安全、无接入干扰的新型产品。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因设备分散、市电接入困难、市电不稳定或停电及人为因素停电等对通信造成的影响问题,使设备的安装、选址更方便,运行更可靠,将基站的维护工作量降到了最低。 与传统的UPS设备相比,远供系统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且不受电池容量、电池充放电寿命和停电时间的限制,简化了传统UPS的定期巡检、定期对电池充、放电等繁琐工作,大大降低了维护成本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设备通信的可靠性。系统组成 远供电源系统由局端设备、能量分配管理器及远端设备三部分组成。 1、局端设备 局端设备的主要作用是升压转换,从48V通信电源取电,再将该电压等级升至DC280V, 通过电力电缆或者光电复合电缆向远端设备传输供电。局端设备自身带D级防雷,加配局端防雷模块可以达到C级或B级防雷。 2、能量分配管理器 能量分配管理器是将局端转换输出的电源进行支路分配和管理,它起到对每路分路输出进行监控及管理的作用。每路的输出功率可分别设定,且隔离各单路出现的问题,保证其它支路正常进行。 3、远端设备 远端设备的主要作用是对远程送来的电进行处理,输出负载设备需要的电压等级,起到稳压适配作用,同时对交流输入型负载兼有市电旁路输入功能,两路电切换可保证负载设备供电不间断。另其本身具有功率控制和一定级别的防雷效果功能。

开关电源国内外研发状况及发展方向

国内外研发状况及发展方向 国内外开关电源的研发现状 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宇航局以小型化重量轻为目标而为搭载火箭开发首个开关电源以来,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开关电源逐步取代了传统技术制造的相控稳压电源,并广泛应用于电子整机设备中。随着集成电路的发展,开关电源逐渐向集成化方向发展,趋于小型化和模块化。近20年来,集成开关电源沿两个方向发展。第一个方向是对开关电源的控制电路实现集成化。1977年国外首先研制成脉宽调制(PWM)控制器集成电路,美国Motorola公司、Silicon General 公司、Unitrode公司等相继推出一系列PWM芯片。近些年来,国外研制出开关频率达1MHz的高速PWM、PFM芯片。第二个方向是实现中、小功率开关电源单片集成化。1994年,美国电源集成公司(Power Integrations)在世界上率先研制成功三端隔离式PWM型单片开关电源,其属于AC/DC电源变换器。之后相继推出TOPSwitch、TOPSwitch-II、TOPSwitch-Fx、TOPSwitch-GX、PeakSwitch、LinkSwitch等系列产品。意-法半导体公司最近也开发出VIPer100、VIPer100A、VIPer100B等中、小功率单片电源系列产品,并得到广泛应用[1]。目前,单片开关电源已形成了几十个系列、数百种产品。单片开关电源自问世以来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其作为一项颇具发展前景和影响力的新产品,引起了国内外电源界的普遍关注。单片开关电源具有高集成度、高性价比、最简外围电路、最佳性能指标等特点,现己成为开发中小功率开关电源、精密开关电源及开关电源模块的优选集成电路。 与国外开关电源技术相比,国内从1977年才开始进入初步发展期,起步较晚、技术相对落后。目前国内DC/DC模块电源市场主要被国外品牌所占据,它们覆盖了大功率模块电源的大部分以及中小功率模块电源一半的市场。但是,随着国内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进口中小功率模块电源正在快速被国产DC/DC产品所代替。 开关电源的使用为国家节省了大量铜材、钢材和占地面积。由于变换效率提高,能耗减少,降低了电源周围环境的室温,改善了工作人员的环境。我国邮电通信部门广泛采用开关电源极大地推动了它在其它领域的广泛应用。值得指出的是,近两年来出现的电力系统直流操作电源,是针对国家投资4000亿元用于城网、农网的供电工程改造、提高输配电供电质量而推出的,它已开始采用开关电源以取代传统的相控电源。国内一些通信公司如中兴通讯等均已相继推出系列产品。目前,国内开关电源自主研发及生产厂家有300多家,形成规模的有十多家。国产开关电源已占据了相当市场,一些大公司如中兴通讯自主开发的电源系列产品已获得广泛认同,在电源市场竞争中颇具优势,并有少量开始出口。 开关电源的发展方向 目前市场上开关电源中功率管多采用双极型晶体管,开关频率可达几十千赫;采用MOSFET的开关电源转换频率可达几百千赫。为提高开关频率,必须采用高速开关器件。对于兆赫以上开关频率的电源可利用谐振电路,这种工作方式称为谐振开关方式。它可以极大地提高开关速度,理论上开关损耗为零,噪声也很小,这是提高开关电源工作频率的一种方式。采用谐振开关方式的兆赫级变换器已经实用化。开关电源的技术追求和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小型化、薄型化、轻量化、高频化———开关电源的体积、重量主要是由储能元件(磁性元件和电容)决定的,因此开关电源的小型化实质上就是尽可

项目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方案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方案 1、现场电源情况 作为施工用电源。施工用电主要设备电焊机、混凝土设备、安装设备和拆除设备。 2、临时用电管理小组人员职责 项目总工:1.对现场临时用电工程质量负有第一技术责任。具体负责组织相关人员编制《专题施工方案》,领导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引进和推广应用。 2.组织领导三大体系的培训、实施与监督考核。 3.负责审核项目物资计划及工程物资需用计划。 4.负责组织现场试验与抽样试验。 5.负责对项目部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安全交底。 安全、质量员:1.负责现场临时用电工程质量、安全检查与监督工作,监督和指导分包单位质量、安全体系的有效运行。 2.负责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和分析,根据处理方案对质量、安 全的整改进行监督。 3.负责员工的入场教育、考核;负责安全防护措施的落实、防护 用品的检查与整改。 4.按GB/T28001-2001职业安全管理体系实施安全管理及监督。 5.现场消防设施的管理与检查,消防培训。 机电工长:1.具体负责现场临时用电施工的安排、管理工作。

2.负责组织施工技术保证资料的汇总及管理。 3.负责各专业施工班组的交叉、流水作业中用电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4.主持机电施工各工序的自检、互检和交接检工作。 5.按照项目部的施工进度安排组织作业班组进行临时用电布置。 3、现场勘察及临时用电布置方案 根据施工现场场地位置,施工道路、拟建筑物的分布情况和机械设备的分布情况、市电供电源的位置情况,结合现有供配电器材和当前施工现场临电管理要求的标准,对本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规划提出下列方案。 4、供电线路采用系统选择 1.供电方式采用三相四线制TN-S系统。在总配电箱起点处与变压器的负荷端进行可靠接地,安装一组接地极。保护零线除必须在变压器下端总配电箱处做重复接地外,还必须在配电系统的分电箱处,作重复接地,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工作零线(N线)和保护零线(PE线)要严格区分,不得混用。所有机电设备的金属外壳必须与保护零线做可靠联接。按照规范要求,PE线截面选择根据相线截面而定。 2.供配电方式严格按照《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执行,实行三级供电二级保护的原则,分别设置隔离、短路、漏电、过载保护。现场根据需要必须设置备用电源,以保证停电后现浇砼的

开关电源的数字控制实现方案

开关电源的数字控制实现方案 类别:电子综合阅读:5732 尽管业内不少人都认为,模拟和数字技术很快将争夺电源调节器件控制电路的主导权,但实际情况是,在反馈回路控制方面,这两种技术看起来正愉快地共存着。 的确,许多电源管理供应商都提供了不同的方案。一些数字控制最初的可编程优势现在甚至在采用模拟反馈回路的控制器和稳压器中也有了。当然,数字电源还是有一些吸引人之处。 本文主要讨论脉冲宽度调制(PWM)、脉冲密度调制(PDM)和脉冲频率调制(PFM)开关稳压器和控制器IC。其中一些集成了控制实际开关的一个或多个晶体管的驱动器,另一些则没有。还有一些甚至集成了开关FET,如果它们提供合适的负荷的话。因此,数字还是模拟的问题取决于稳压器的控制回路如何闭合。 图1显示了两种最常见的PWM开关拓朴布局的变化,降压和升压(buck/boost)转换器。在同步配置中,第二只晶体管将取代二极管。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脉冲宽度调制的采用使得这些转换器“准数字化”,至少可与基于一个串联旁路元件的723型线性稳压器相比。事实上,PWM使得采用数字控制回路成为可能。不过,图1中的转换器缺少控制一个或几个开关占空比的电路,它可在模拟或数字域中实现。 不管采用模拟还是数字技术,都有两种方式实现反馈回路:电压模式和电流模式。简单起见,首先考虑它在模拟域中如何实现。 图1: 没有控制器的开关模式DC-DC电源十分简单。不论用于升压还是降压,其成功与否取决于设计者如何安排一些基本的元器件。 在电压模式拓朴中,参考电压减去输出电压样本就可得到一个与振荡器斜坡信号相比较的小误差信号(图2),当电路输出电压变化时,误差电压也产生变化,后者反过来改变比较器的门限值。反过来,这将使输出信号宽度发生变化。这些脉冲控制稳压器开关晶体管的导通时间。随着输出电压升高,脉冲宽度将变小。 图2: 电压模式反馈(本例中在模拟域)包含一个控制回路。 电流模式控制的一个优势在于其管理电感电流的能力。一个采用电流模式控制的稳压器具有一个嵌套在一个较慢的电压回路中的电流回路。该内回路感应开关晶体管的峰值电流,并通过一个脉冲一个脉冲地控制各晶体管的导通时间,使电流保持恒定。 与此同时,外回路感应直流输出电压,并向内回路提供一个控制电压。在该电路中,电感电流的斜率生成一个与误差信号相比较的斜坡。当输出电压下跌时,控制器就向负载提供更大的电流(图3)。 图3: 电流模式反馈采用了嵌套反馈回路。与电压模式不同,它需要计入电感上的电流。 在这些控制拓朴中,在回路的相移达到360°的任意频率处,控制回路的增益不能超过1。相移包括了将控制信号馈入反馈运放的倒相输入端所产生的固有180°相移、放大器和其它有源元件的附加延迟、以及由电容和电感(特别是输出滤波器的大电容)引入的延迟。 稳定回路要求对一定频率范围内的增益变化和相移进行补偿。传统上,采用模拟PWM 来稳定电源通常需要采用经验方法:你在一块与生产型电路板相同布局的实际电路板上,实

最新ACDC电源转换器测试方案汇总

A C D C电源转换器测试 方案

AC-DC电源转换器测试方案 摘要:AC-DC电源转换器测试方案 关键字:AC-DC电源模块, 交流电源 ·系统概述 该自动测试系统用于AC-DC电源模块的性能测试和分析。该系统硬件由AMETEK CI i/iX程控交流电源、AMETEK Sorensen SL程控直流电子负载、测试夹具、数据采集系统和示波器组成,具有测量稳定可靠、速度快和精度高的特点,可适用于电源单元的各种动、静态功能测试。该系统非常适合DC-DC电源转换器的测试。系统框图如下图。来源:大比特半导体器件网 ·系统组成 该系统由AMETEK CI i/iX程控交流电源,AMETEK Sorensen SL程控直流电子负载,数据采集系统USB-1208,Tektronix示波器,以及工控电脑等组成。如下图。借助Labview和Test stand 平台强大功能和灵活特

性,可灵活地定制相应的测试程序集,以实现不同的测试要求。来源:大比特半导体器件网 ·系统功能 该系统主要功能如下:来源:大比特半导体器件网 (a) 主要可测试项目:来源:大比特半导体器件网 功能(Functions)测试: - 输出电压调整(Hold-on Voltage Adjust) - 电源调整率(Line Regulation) - 负载调整率(Load Regulation) - 综合调整率(Combine Regulation) - 输出涟波及杂讯(Output Ripple & Noise, RARD) - 输入功率及效率(Input Power, Efciency) - 动态负载或暂态负载(Dynamic or Transient Response) - 电源良好/失效(Power Good/Fail)时间 - 起动(Set-Up)及保持(Hold-Up)时间 - 功率因数来源:大比特半导体器件网

中国模块电源市场发展及预测

一、模块电源发展简述 1.模块电源技术简述 “电源”(Power Supply)的定义:电源是以电力电子学为核心技术的产品。“电源”是终端产品,“电力电子”是应用技术,“电源”产品是“电力电子”应用技术的具体产品体现。电力电子电源通常指采用电力电子技术的电源产品,是电力电子设备中重要组成成员。 模块电源或称电源模块(Power Module),是指可以直接焊装在印刷电路板上的、以模块方式体现的电源供应器。属于电源产品中的一大类别。 模块电源的发展方向是高频、高可靠、低耗、低噪声、抗干扰。由于模块电源轻、小、薄的关键技术是高频化,因此国外各大模块电源制造商都十分重视新型高智能化元器件的应用,特别是改善二次整流器件的损耗,并在功率铁氧体(Mn-Zn)材料的应用设计上加大科技创新,以提高在高频率和较大磁通密度(Bs)下获得高的磁性能能力,而电容器的小型化也是一项推动模块电源高功率密度的关键因素。SMT技术的应用使得模块电源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电路板两面布置元器件,以确保模块电源的轻、小、薄。模块电源的高频化就必然对传统的PWM开关技术进行创新,实现ZVS、ZCS的软开关技术已成为模块电源的主流技术,并大幅提高了模块电源的工作效率。对于高可靠性指标,美国的模块电源生产商通过降低运行电流、结温等措施以减少器件的应力,使得产品的可靠性大大提高。 模块电源技术领域是结合新型相关电力电子元器件与开关拓扑变换技术,两者相互促进推动着模块电源每年以超过两位数字的增长率向着轻、小、薄、低噪声、高可靠、抗干扰的方向发展。模块电源可分为AC/DC和DC/DC两大类,DC/DC模块电源设计技术及生产工艺在国内外均已成熟和标准化,并已得到用户的广泛认可,但AC/DC模块电源因其自身的特性遇到较为复杂的技术和工艺制造问题,至今还没有大范围的普及应用。 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创新,使模块电源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要加快我国模块电源产业的发展速度,就必须走技术创新之路,走出有中国特色的产学研联合发展之路,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做出贡献。 高功率密度是模块电源发展的总体趋势,一般采用模块电源组成分布式电源系统,设计成N+1冗余电源系统,并实现并联方式的容量扩展。针对模块电源运行噪声大这一缺点,若单独追求高频化其噪声也必将随着增大,而采用部分谐振转换电路技术,在理论上即可实现高频化又可降低噪声,但部分谐振转换技术的实际应用仍存在着技术问题,故仍需在这一领域开展大量的工作,以使得该项技术得以实用化。 近几年由于数据业务的飞速发展和分布式供电系统的不断推广,模块电源的增幅已经超出了一次电源。随着半导体工艺、封装技术和高频软开关的大量使用,模块电源功率密度越来越大,转换效率越来越高,应用也越来越简单。 模块电源是目前设计人员的最好选择。以模块式电源取代分立元件设计方案,好比用微信息处理器件代替集成电路组件,它可更灵活、更快捷地完成系统的开发,缩短开发或更改设计所花费的时间,节省人力及技术投资。

数字电源设计与技术实现

数字电源设计与技术实现 一、什么是数字电源,跟模拟电源最本质的区别? 所谓数字化电源的本质在于电源对输出电流/电压的PWM调节是由数字芯片按照一定的数字控制方式和算法产生,这是数字电源的最本质特征. 那些扩充了8位、16位单片机来提供数字输入输出操作界面、远程通讯接口但是电源的PWM调节还是依赖模拟电源调制芯片的电源,只能说它们长了个数字电源的脸,但是没有数字电源的“芯”。 二、数字电源实现的技术瓶颈问题有哪些? 目前数字电源依然存在高速/高精度的ADC技术问题(数字电源反馈输入);高速/高精度的电源PID调节或者其他算法的PWM调节;高速/高精度的PWM 输出问题(数字电源DAC输出)。 很多的32位DSP/ARM片内的高速10位、12位ADC,作为高速ADC采集可用于高频开关电源,但是其信号输入范围一般是0~3.0/3.3V,工业现场通常的模拟输入范围正负10V却没有任何一款DSP或者ARM片内ADC 能解决,只能在外端加入信号调理电路.ADI等少数几家著名的模拟器件厂商的产品目录中虽然有完全符合高速、高精度(16bit~18bit)、输入信号范围正负5V到正负10V的ADC产品,但是在中国大陆却极少见到成功的产品应用纪录,这其中的问题恐怕只有正在调试这些器件的工程师们心里面清楚。 高精度的电源PID调节或者其他算法的PWM调节在目前流行的32位DSP或者ARM处理器看来并不是个问题,但是如果要加上高速两个字,很多电子工程师恐怕就要皱眉头了。以TI运动控制领域的当家花旦TMS320F2812为例,如果电源设备的开关频率达到300KHz,在150MHz的系统频率下,留给软件工程师的任务是在500个DSP指令周期内完成ADC输入数据处理、电源PID函数调节等实时性要求最为苛刻的任务。电子元件技术网CEO刘杰认为:如果要想避开电力电子器件在周期开通/关断时造成的谐波,ADC在器件开通的中间时刻采样,那么计数器采用UP-DOWN方式计数在计数周期值处同步触发ADC采样,这个时候软件工程师的可利用DSP指令周期就只剩下可怜的250个了,电源PWM调节任务相当艰巨! 如果说ADC问题可以外扩高速、高精度器件解决,电源PWM调节可以选用更高速度的DSP/ARM/FPGA来完成,那么最后一个高速/高精度的PWM输出问题,也就是高速数字PWM的分辨率问题,就只能靠提供DSP/ARM/FPGA的国际大厂商解决了。其实数字PWM的分辨率在开关电源的中低频范围内不成问题(这也是TI的C28X DSP能在电机驱动、变频器等领域大行其道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到了高频开关电源,或者高精度电源领域,这个问题马上就变得很突出了。为什么高频、高精度数字开关电源国内依然是一片空白,大家用数字PWM分辨率的计算公式算一算会很清楚。 三、数字化到底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搞数字化?有什么地方是模拟方法做不到的吗? 很多人说,我对电源的要求很低,不需要它有那么高的指标和特性——这种要求不高的应用目前还是数字电源的禁区。 那么数字电源总不能为数字化而数字化,它存在的需求市场就是模拟电源难以实现的一些区域,比方说采用SVPWM算法的大功率高压变频器。空间矢量算法自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有十几年了, 它相对于SPWM算法(可以用模拟方案实现,国内很多公司也有用DSP实现)的优势国内的文献和技术报告也很多,这就是数字技术存在的地方。而国内在这方面成熟的产品基本没有,市场一直被西门子、ABB这样的国外大公司垄断着。

电源测试方案

安徽巨森电器开关电源测试方案 开关电源在本公司得到广泛应用,由于某些原因,某些成熟的产品可能要更换电源。对于这些电源的更换,在一段时间内,公司未出台电源测试的方法,处于条件限制,现针对开关/模块电源的更换应进行的测试,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制定公司新更换或新采用电源的测试方法。 一、测试项目 需测项目包括开关电源空载输出、额定负载时电压和电流输出、源效应、负载效应、纹波、耐压和绝缘电阻、短路保护(或过流保护点),产品老化试验。 测试参考各开关电源给出的详细参数说明书进行。 对于较重要的或功率在几十瓦以上的电源,其效率(或内部功率器件的工作温度)直接决定了它的可靠性、故障率,应予测试;此外尚有多项其他指标应根据不同要求安排测试,例如突加负载输出电压的瞬时跌落及其恢复时间、AC/DC 电源的输入功率因数和波形峰值比、电源的各项EMC 指标以及温度系数、时间稳定性等。 二、测试要求 1、测试人员需能正确使用数字万用表,识别开关电源的管脚图,能调节功率电源的输出电压,具有电相关知识。 2、测试仪器要求尽量使用精度高、分辨率高的仪器仪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仪器。 3、一般常规测试是在常温常压下测试的,对测试条件有特殊要求的需在要求条件下进行测试(比如有的需要模拟工作现场的环境,如室外、阴雨、暴晒等)。 三、测试方法和过程 3.1空载输出电压 将开关电源的输入电压调至开关电源的额定电压,用万用表测试开关电源的输出电压,为了减小误差,可以多测几组数据(图中的电源开关电源表示所检开关电源)。

图1 空载接线原理图 3.2额定负载下开关电源输出 这一步测试包括额定输出电压和电流的测试,首先要确定开关电源的额定负载,一般选择电阻作为负载。注意选择电阻的功率一定要远大于开关电源的输出功率,以减小电阻的发热,还可以加一些散热措施,如放置排风扇等。 额定负载计算公式: R0=U 2 /P 注:式中R0 为额定负载电阻值,U 为标称输出电压值,P 为额定功率。 确定了额定负载以后,将开关电源额定输入电压接上,接通开关电源的负载回路,在负载回路中串一电流表(为安全计,推荐采用串入精密分流电阻器测其压降,换算为电流值),测试回路中的电流,用万用表电压档测试开关电源输出电压。并记录电压电流值。接线图如2 所示,图中R0 为额定负载。 图2 额定负载接线原理图 3.3源效应(即电压调整率) 源效应为在开关电源的输入电压范围内,输入电压从低到高变化时,输出电压相对于标称输出的变化量。 将开关电源输入电压分别调至范围的下限和上限,用万用表测开关电源的输出电压并记录。 输入图3 源效应测试

中国模块电源市场调研报告

2011-2015年中国模块电源市场调研与投资战 略咨询报告 报告简介 模块电源是可以直接贴装在印刷电路板上的电源供应器,其特点是可为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微处理器、存储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 及其他数字或模拟负载提供供电。一般来说,这类模块称为负载点(POL) 电源供应系统或使用点电源供应系统(PUPS)。由于模块式结构的优点甚多,因此模块电源广泛用于交换设备、接入设备、移动通讯、微波通讯以及光传输、路由器等通信领域和汽车电子、航空航天等。 中国报告网发布的《2011-2015年中国模块电源市场调研与投资战略咨询报告》共十章。首先介绍了中国模块电源行业发展环境,接着分析了中国模块电源行业规模及消费需求,然后对中国模块电源行业市场运行态势进行了重点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模块电源行业面临的机遇及发展前景。您若想对中国模块电源行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该行业,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报告目录、图表部份 目录 第一章世界模块电源产业运行态势分析 1 第一节世界模块电源业运行总况 1 一、世界模块电源技术发展水平 1 二、国外模块电源公司面临的压力21 三、世界模块电源市场需求分析22 第二节世界模块电源部分国家运行分析22 一、美国23 二、日本23 三、德国24 第三节2011-2015年世界模块电源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分析24 第二章中国模块电源行业运行环境分析26 第一节国内模块电源经济环境分析26 一、GDP历史变动轨迹分析26 二、固定资产投资历史变动轨迹分析29 三、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预测分析33 第二节中国模块电源行业政策环境分析37 第三章中国模块电源行业运行形势分析38 第一节中国模块电源行业发展现状分析38 一、模块电源应用分析38 二、模块电源技术发展38 三、模块电源市场运行现状40 第二节国内中小功率模块电源市场现状分析42 一、中国中小功率模块电源市场分析42 二、中小功率模块电源生产情况43 第四章中国模块电源应用领域分析45 第一节中国专用集成电路行业发展现状分析45

数据中心电源解决方案及选型

数据中心电源解决方案及选型 发表时间:2019-11-06T11:30:58.77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3期作者:苏建伟 [导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的迅速发展,作为互联网载体的数据中心建设规模日益变大。 中国通信建设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第四分公司河南郑州 450052 摘要: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的迅速发展,作为互联网载体的数据中心建设规模日益变大。巨大的用电容量需求给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营带来了空前的压力。文章根据数据中心常用的供电解决方案提出了三种电源产品解决方案,并根据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管理维护、建设成本四个方面提出的电源产品解决方案进行对比和分析,作为数据中心建设的配套电源产品选型参考。 关键词:数据中心;电源系统;节能环保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基于互联网技术提供的各种服务已融人到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数据储存容量需求高速发展。作为互联网应用服务载体的数据中心,其建设需求也在同步不断增加。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服务、电子商务行业的高速发展,我国的IT服务巨头B.A.T(百度、阿里、腾讯)、三大运营商(移动、联通、电信)都投人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数据中心的建设。截止目前,全国已经建成了规模不一但数量庞大的数据中心。各大数据中心运营商为了节约成本、便于管理、形成规模化效益,数据中心的建设规模逐渐变得越来越大,同时,巨大的用电容量也给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营都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如何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数据中心供电的安全性,降低运营成本,成为各大数据中心运营商在机房建设中重点考虑的因数。 一、数据中心对供电的要求 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1安全可靠 一般要求电源供电系统的可用度A!99.999M。因此,必须合理进行配置,达到系统供电安全最优化。 1.2节能环保 在能源紧缺、重视环保的今天,“绿色、节能、高效”是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的主流标准。不间断电源(UPS)在绿色、节能、高效方面的表现,主要体现在输人功率因数、输人电流谐波以及整机效率等方面。 1.3可维护性 不间断电源(UPS)供电系统应当具备维护方便,便于管理的设计需求。在节省系统的维护成本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尽量避免因人为维护或者管理不当,而引发的系统故障。 1.4建设成本 从数据中心容量需求在应用过程中会逐步增大的情况,要求电源系统配置可扩容设计。这样能有效地控制系统建设初期投资费用,同时,又能使UPS供电系统在数据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始终保持安全高效的工作状态,提高了系统的性价比。因此,数据中心供电系统的合理设计,并非一味追求某一项指标的最优化,而是应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在保证安全可靠、节能环保、运维方便、成本合理这些要点中寻求一个平衡点,提供一个节能环保,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的供电系统解决方案。 二、数据中心用电特点 2.1保证的目标。 在数据中心配电系统中除了正常配电系统中采用的双回路独立电源供电之外,还在数据中心配备事故备用柴油发电机、大容量UPS 等。同时在数据中心配电系统故障处理机制方面,会考虑供电电源失电、母线故障、开关跳闸和开关拒动等一系列非正常情况下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设备用电可靠性的要求。 2.2数据中心配电系统较一般建筑配电系统复杂。 与一般建筑配电系统相比,数据中心配电系统其结构更为复杂,对配电管理的要求更加严格。复杂性表现在电源输入及其控制策略上,一般建筑配电多采用双回路一主一备供电,其控制策略为备用电源自动投切。而数据中心配电系统除双回路单独供电之外,自身还配备至少满足全负荷设备容量的柴油发电机,在不同失电故障场景发生时,通过供电策略的改变实现数据中心设备的持续供电。 三、数据中心供配电系统解决方案分析 数据中心在运行的时候,往往是二十四小时不间断运行,其本身具有用电量比较大和可靠性较高以及对电源品质要求比较高的现象,其中比较常见的是电力系统在具体运行的过程中,对电能实施发、输、配、用中的配和用等内容,促使这些方面能够在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具体实施。在供配电系统中,功率通常情况下是单向流动的,也就是根据电源端向用户端的方向流动,通过一定的分配手段的基础上,使得供配电的目的得以实现,将电力系统中的电能改变成用户所使用的用电设备可以利用的电能。根据当前的数据而言,其电压等级主要处于35KV或以下。因此供配电系统在设计处理的时候,需要明确其电能负荷的性质和周围区域电量供应的具体情况等。 3.1热备份串联供电的相关方案 串联备份技术和其他技术相对比而言,是比较成熟的,其发展的阶段是比较早的,使用范围相对广泛,其中多种关于UPS技术的相关资料中串联也可称为热备份,多数人都将其称为串联。供电方案中串联的UPS是比较完整的,其也具有自己的旁路在线类型的UPS单机。这些单机的连接媒介仅仅为电源线,没有其他信号连接。通常情况下主机进行全面供电,从机基本上没有对其加以负载处理。 这一方案在具体应用的时候,其优点是结构相对简单,在实施安装处理的时候,比较快捷,相对价格也合理,多个不同公司的UPS能够串联使用。这一方案的具体实施缺陷是需要不间断进行负载用电的扩容处理,就必须持续带电工作,而这一过程中的危险程度也会增加。 3.2直接并机供电方案 直接并机供电方案的形式主要是将多个同类型型号和功率的“不间断电源”在并机柜或并机板等基础上,将输出端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的。这一方案的主要功能是多台机器对负载功率共同承担处理,其中比较显著的原理是在一般情况下,多个UPS都具有逆变器的输出分担负载及电流,在其中任何一个“不间断电源”出现问题的时候,其余的都会再次对全面的负载进行承担,在促使并联冗余实现的时候,其基础始终是对以下相关内容有效处理。 每个UPS逆变器所输出的波形之间的相位和频率等方面需要是相同的。UPS逆变器在输出电压的时候,这些电压也需要保持一致。每个

电源模块市场报告

中国电源模块市场调查 08年金融危机影响过后,全球模块电源市场在2009年呈现衰退迹象,到2010年又出现反弹,2011年将延续增长趋势。但由于新进入企业不断增多,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导致行业利润降低,电源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中国电源市场虽受到金融危机,但随着国家信息电子产业、铁路轨道建设、新能源开发等行业的发展,以及产业优化规划组合的推动下,也将推动电源模块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有专家预计:2011年中国电源市场预计增长6.4%,达194.91亿元。另外,在全球绿色潮流的推动下,倡导节能环保、提高能效的背景下,LED照明显示、绿色能源开发、电动汽车、智能电网在未来几年的电源模块需求也将大幅增长。预计到2013年,可再生能源市场增长率达到25%。 下面就DC-DC电源模块市场分析,以及各大品牌模块电源比较作一简略探讨。内容仅供参考。 一.DC-DC模块电源的市场构成 1铁路及轨道交通产业 对于中国而言,地大物博,国土面积庞大的同时也有世界上最多人口。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增速,她已经从最早单一的以公路运输为主,慢慢发展成公路、铁路、航空、海运为一体的环形运输体系。但是总体而言,中国的铁路运输网相对发达国家来讲还不健全,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近几年来,中国高铁、城铁迅速发展,中国也有几十个城市已经在建的地铁项目,再加上已有地铁城市的续建工程,中国铁路、轨道建设将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对电源模块的需求量也将在未来的几年有一个大的突升。 虽然需求量巨大,但是因为铁路建设及轨道建设的特殊性,中国铁道市场应用的铁路电源模块特点还是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是有以下特点: 电压输入范围:DC60-160V (标称值DC110V) 模块功率范围:50-200W (一般不超过200W) 输出电压:DC5V,12V,13.8V,15V等(也有特殊需求看应用) 工作温度范围:-40~85 度(少数高温达100摄氏度) 另外铁路及轨道用模块电源,在抗冲击震动,以及浪涌电流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一般机车载的设备供电电源模块的需求都是DC110V输入的,但是也有相关配套设施,如车站设备,或是轨道铁道上的设备。这些场合有可能提供的一次电源就是AC220V 的交流电,也有可能是通信系统提供的DC48V,或是24V的直流系统。那么就有可能应用到AC220V输入、DC 300V输入、DC48V输入,DC24V输入的电源。 再简单介绍下此行业电源模块相关应用: 一是车站及地面设备:车站广播系统、车站PIS系统(乘客信息管理系统)、车站监控调度系统、地面记录仪、测速仪、射频应答器、客室控制系统、闭路电视系统、车站AFC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包括自动售票机、检票机、充值机、闸机等)、车站电力系统、电动扶梯、地铁屏蔽门等

风力发电备用电源解决方案

风力发电偏航系统备用电源解决方案 根据客户要求在紧急情况下(比如在有台风),系统停电,为了保护系统不受损坏,偏航系统在故障的情况下,能够正常工作,要为偏航电机配备备用电源,情况如下: 每一套系统 偏航电机三台,三相AC380V输入,功率4KV A,总功率为12KV A 备用电源能够保证在停电4个小时内偏航电机正常工作 现在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 第一种配备UPS电源系统(客户方案) 上海福兆电子有限公司 一、用户对UPS电源系统的需求 1.1 用户的基本状况 该UPS所要带的负载为3台4KW的三相电机,负载最大总功率为12KW。 1.2 用户对系统的要求 用户要求UPS保证上述负载不间断供电,当市电断电后,UPS必须维持2小时供电,前提是满足负载最大总功率12KW用电。 二、UPS系统的解决方案 2.1 单机方案的实现 说明:只采用一台UPS带所有的负载。 优点:成本低,管理和维护简单。

三进三出系列单机方案图 三、UPS高可靠解决方案 3.1 方案选择: 根据用户具体情况,按单机方案设计。 3.2 方案配置: ◆主机:根据方案设计情况,配置 1 台FAU-33系列40 KV A UPS。 ?(1)电池:后备240 min,每台配备2 组150 AH 电池,每组16 节,配 2 个C20 电池柜 UPS安放位置 ◆FAU-33系列 40 KVA的主机重量为380 KG,外尺寸为 550×720×1200 mm(宽×深×高)。 ◆每一组电池柜装满 16 节 12V-150AH 电池后重量为 16节×48KG/节=768KG,外尺寸为896×445×1208 mm(宽×深×高)。 ◆设备放置间隙:主机与电池柜间间隔、电池柜互相之间间隔为500mm,设备与墙体间为500mm。 ◆市电输入线径(R、S、T、N):10、10、10、10mm2 ◆UPS输出线径(R、S、T、N):10、10、10、10mm2 ◆PE线径:10mm2 ◆电池组连线(C1,D1):16mm2 ◆设备总重量(UPS主机+电池+电池柜)(约):545Kg 3.3方案报价 (2)UPS尺寸重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