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积的近似值》教学设计10

《积的近似值》教学设计10

《积的近似值》教学设计10
《积的近似值》教学设计10

积的近似数

一、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小数乘法计算中,会用“四舍五入”法

取积的近似值。

二、教学重点:会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在生活中,以元作单位只能保留两位小数。

三、教学过程:

A、复习准备:

求出下面各小数的近似值。

1、 6.54 (保留整数)

2、9.203 (保留两位小数)

3、 2.964 (精确到十分位)

B、讲授新课:

小数乘法计算,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求“积的近似值”。

教学例1:一种菜油每千克售价8.16元,王成买1.4千克,李勇买

1.6千克。两人各应付多少元?

提问:a、指名读题,怎么列式?为什么?

8.16 × 1.4 ≈ 1 1.4 2(元)

8.16 ×1.6 ≈ 1 3.0 6 (元)

b、计算出每个算式的结果,并写答语。

8.1 6 8.1 6

× 1.4 × 1.6 3 2 6 4 4 8 9 6

8 1 6 8 1 6

1 1.4

2 4 1 3.0 5 6

讨论:1、答能不能答1 1.424和 1 3.0 5 6 ,说明理由。

2、精确到“分”保留几位小数,那么应付多少元。

3、横式上用什么符号?为什么不能用等于号。

4、我们以后遇到这种题目要注意什么?

答:王成应付1 1.4 2元,李勇应付1 3.0 6元

c、朗读“四舍五入法”。

C、强化练习“四舍五入法”

例如: 1.954按照要求取它的近似值。

保留两位小数: 1.954 ≈ (看小数的第几位)保留一位小数: 1.954 ≈ (看小数的第几位)保留整数: 1.954 ≈ (看小数的第几位)提问: 1、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和保留两位小数表示各精确

到什么位?保留三位小数表示什么?……

2、2.0末尾的0能去掉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

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3、上面的约等于 2.0与约等于2相等吗?为什么?有何区别?

练一练:P - 15 试一试和练一练的第一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校对。

E、进行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F、巩固练习:

1、P - 15第二题和第三题的第一行。

2、抽几名同学板演,并反馈矫正。

G、布置作业:

1、P - 13 第二题和第三题的第一行。

2、P -13 第四题和第五题的应用题。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10的认识教学设计

10的认识教学设计(定稿)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学生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写数、大小比较和10的分与合,对10的数概念获 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10的组成 教学难点:10的组成记忆方法指导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读图、读题。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有一天,0-9这些数字娃娃出去郊游,9知道它最大了,它对1----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有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了。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这时9没话可说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2、提问:师出示1和0两个数字卡片。小朋友们,数字娃娃“1和0”站在一起是几呢?“1”说他和“0”组合起来比9还大了,是不是这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10”这个数字宝宝。《10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活动中感悟。 (一)学习10的含义 1、学习主题图:老师这里有一副图,小朋友们认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分别是几呢?跟你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 师:出示主题图多媒体课件,看上面的图画,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朋友与鸽子 师:你用小手指着数数图中有多少人,数数图中鸽子的只数。让学生打开课本59页, 生:用小手点着去数 师:数的结果是多少?跟你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 生:10个 师:谁数的结果与你的不一样?不一样的同学与老师一起数一数。 师:我们在数人物、鸽子,时都用到哪个数字? 2、师:谁能在黑板摆出10个学具?老师请男生女生来比赛,看谁摆得又对又准确,男生跟着男生数,女生跟着女生摆的数。 师:黑板上摆的水果可以用数字10表示吗?小棒了? 师:不管形状、大小,颜色相同或不相同,只要它们的数量是10,就可以用10来表示。 (二)10的数序。 1、从左往右数谁能把第10支小棒换成红色。怎么做?为什么不是把10只 小棒都换成红色呢?(第10只只需要换一只)

与的分与合教案

与的分与合教案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8、9的分与合教案 主备人:邓梅兰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章第52页。 教学目标 1.掌握8、9的分解与组成,领悟规律,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发展初步的动手实践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3.领会分与合的思想,并体会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探索得出8、9的分与合,并领悟规律。 教学难点 掌握并领悟8、9的分与合的规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说一说7的分与合?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们班谁的小星星最多?得到小星星最多的小朋友说明他表现得很优秀,大家要向他学习。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小星星,你们来帮老师分一分好不好? 三、探索新知 1.谈话:小朋友数一数,老师这儿有几个小星星?(课件展示) 我先移动一个,请你说说它分成了几和几,几和几合成8?

如果我再移动一个,想一想,8又分成了几和几,几和几合成8? 就这样,每次移动一个小星星,移一次,说两句话,你会吗? 请把你的8个小星星横着摆成一排,自己练习一遍,然后再移给同桌看,说给同桌听。学生操作、表述,教师巡视、指导。 2.下面我请两位小朋友上黑板来板书他们的学习成果,其余的小朋友观察他们的答案和你的一样吗? 3.9的分与合 (1)情境引入。 妈妈买了9枝花,请小明插在2个花瓶里,可以有几种插法? (2)探究学习。 你可以一边摆花的学具图片,一边把分法记录下来,也可以在纸上直接写出你是怎么分的。一边做,一边说。 (3)汇报结果。 1)全面展示:老师板书。 2)探究规律:还有别的分法吗?你有什么想问的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看一个就能记住另外一个,因此9的分与合就只需要记住4个,这样简便了很多。 (4)学生观察,巩固新知。 老师板书9的组成,简写。 用最快的方法记忆9的组成,老师任选一个板书,问:这个式子可以怎样读? 引导学生学会表达:9可以分成1和8,1和8组成9,9可以分成8和1,8和1组成9。 谁愿意带着大家读读其它的式子? 你能用这种方法记忆8的分与合吗? 四、活动游戏,巩固应用

成语故事教案(八篇)

第一课水滴石穿 一、教学目的: 1、阅读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2、理解故事的愿意和现在引用的转换意。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指名学生说一说。 生1:我知道这则成语故事“水滴石穿”讲的是宋朝的一个县令张乖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对他说的话。 生2:“水滴石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但累积起来,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生3: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2、学习“水滴石穿”这个成语: ⑴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⑵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 ⑶了解寓意: 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老师相机加以说明:“水滴石穿”这一个成语出自文中县令张乖崖的故事,是说他看见仓库管理小吏私自把一枚铜钱放入自己的口袋而严加询问,写出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批语。意思缺点错误虽小,但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后来也比喻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3、知识的拓展延伸 说说学习单元课文后其他方面的收获。 4、作业:

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反思 “水滴石穿”是一个成语故事,目的是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去理解“水滴石穿”的精神,从而有所启发、感悟。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面上了解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顽强,但在“水滴石穿”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而“水滴石穿”精神的理解则是学生这节课有感而发的基础。 第二课滥竽充数 教学目标: 1、学习,《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两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两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 生回答 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 生思索回答 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师: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成语故事》。带领学生读课题。 二、引读导悟《滥竽充数》 1、师:《自相矛盾》我们就学到这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则故事。板书课题(滥竽充数)让学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你们思考一下你们在读的时候需要做些什么? 生:画出本课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生读课文。 师: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读书的情况。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课题3《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惠水四中刘泉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首先探究氢气的燃烧实验有水生成,然后从反面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推导出水的组成。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又能让学生学习到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⑴学生对生活中的水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小学科学和中学物理课的学习以及生活中经验的积累,不仅知道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物质之一,而且能说出水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但对于化学角度,水属于哪一类物质以及水的组成并不完全了解,只从表面上知道水是由元素组成的。 ⑵学生在《氧气》一课中所学习的氧气的检验方法以及《元素》一课所学的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是本课学习的基础。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用感觉器官来观察现象的体验,但还不知道如何从现象来分析得出结论。通过电解水分组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更清晰的观察现象,学生通过分组实验验证,更容易得出结论。 ⑶通过第二单元分子和原子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裂,原子重组的过程,但没有具体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水电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感受化学变化实质的具体应用,加深了对化学变化实质的理解。 ⑷通过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组成这两种物质的元素都转化到水中,从而得知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利用反应物推测水的组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如何利用生成物来确定水的组成,学生不太清楚。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这些问题:如何让水分解?水分解的产物是什么?怎样检验水电解产生的气体?水真的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吗等疑问?这些都是需要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设计理念 遵循初中化学教学具有启蒙性、基础性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倡导学生参与、体验、亲身实践、合作探究,从而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10的认识》教学设计说课讲解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10的认识》教学设计

10的认识教学设计(定稿)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学生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写数、大小比较和10的分与合,对10的数概念获 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10的组成 教学难点:10的组成记忆方法指导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读图、读题。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有一天,0-9这些数字娃娃出去郊游,9知道它最大了,它对1----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有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了。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这时9没话可说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2、提问:师出示1和0两个数字卡片。小朋友们,数字娃娃“1和0”站在一起是几呢?“1”说他和“0”组合起来比9还大了,是不是这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10”这个数字宝宝。《10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活动中感悟。 (一)学习10的含义 1、学习主题图:老师这里有一副图,小朋友们认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分别是几呢?跟你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

师:出示主题图多媒体课件,看上面的图画,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朋友与鸽子 师:你用小手指着数数图中有多少人,数数图中鸽子的只数。让学生打开课本59页, 生:用小手点着去数 师:数的结果是多少?跟你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 生:10个 师:谁数的结果与你的不一样?不一样的同学与老师一起数一数。 师:我们在数人物、鸽子,时都用到哪个数字? 2、师:谁能在黑板摆出10个学具?老师请男生女生来比赛,看谁摆得又对又准确,男生跟着男生数,女生跟着女生摆的数。 师:黑板上摆的水果可以用数字10表示吗?小棒了? 师:不管形状、大小,颜色相同或不相同,只要它们的数量是10,就可以用10来表示。 (二)10的数序。 1、从左往右数谁能把第10支小棒换成红色。怎么做?为什么不是把10只小 棒都换成红色呢?(第10只只需要换一只) 2、举例:小朋友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的事物是与10有关的,你能 用10来说一句话吗? 3、同学们都说得很对,看看,我们的手指也是10个的哦。。。 1、数字宝宝在公园里发现了计算器,他们想用计数器来数数珠子,我们一起帮帮他数一数。 生:先拨9颗。

10的分与合教学设计及反思20

10的分与合 执笔:教学内容: 10的分与合,教材第41页例题4、“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探索得出10可以分成哪两个数及哪两个数能合成10,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并在相互交流中探索简单规律,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与合的思想,更加乐意学习数学。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交流合作掌握10的分与合。 教学难点:不看实物图,熟练地说出10的分与合。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1至9的数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2~9的分与合 (大家学得真好) 2.游戏导入: 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魔术的名字叫“神奇眼睛”,请一个小朋友和老师配合一下,请你从盒子里抓几个球出来,数一数有几个,告诉大家,老师用神奇眼睛从盒子外一看就知道里面还有几个,有谁不相信的?(请一生再数数袋子里的数量)老师说的对吗?还有谁再来试一试老师的神奇眼睛? 有谁知道老师是怎么看出来的吗?其实,这个盒子里一共有10个球。 我的神奇眼睛靠的就是有关10的分与合的知识。只要你认真学习,你也会有一双神奇的眼睛。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0的分与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新授 1. 羊博士听说我们要学习10的分与合,给我们送来了5串智慧珠。(出示珠子图)请你数一数每串珠子都有几颗? 仔细看,第一串和其他的4串有什么不同,第一串智慧珠被分成了几部分,1个红色的和9个黄色的,也就是10可以分成几和几呢?谁能根据第一串写式子。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指名解释“10”代表什么,1指什么,9指什么。 2.让学生涂色,要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串已经涂了一个红色,思考第二串应该涂几个红色? 指名说说第2串珠子是怎么涂的,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这样一涂,也就是把10个珠子分成了几和几。

水的组成两种教学设计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1.水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物质,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不过,怎样以化学的眼光认识水,学生是陌生和不习惯的。因此,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出发,缩小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距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成了本课题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 2.在本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存在的困惑也是很突出的,那就是:水通电产生的气体是不是水蒸汽;收集在小试管中的气体接近酒精灯火焰时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二、教材分析 1.水的组成内容的呈现是模拟史实的研究过程,分水的生成和水的分解两步展开。在此之前首先简要介绍了氢气及其相关的性质,这既是后续学习的必要基础知识,也是模拟水组成研究的开端。水生成的部分由氢气燃烧实验和相关讨论组成,是探究水组成的开始,水分解部分是一个水电解的实验探究。 2.经过水生成和水分解两部分的实验与分析,认识水的组成已经是水到渠成,整个过程将知识的获取、科学过程的体验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学习融为一体,教育内容丰富,学习情景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氢气的性质及验纯的方法。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3)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别单质和化合物。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水的电解实验的观察,了解并体验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和方法,初步了解利用分解反应的产物来研究纯净物组成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通过学习,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解水的实验,确定水的组成。 难点:通过电解水实验归纳、分析确定水的组成;对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概念的理解。 五、学习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会知道氢气的一些重要的性质。 2.认识到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3.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能主动与同学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准备 PPT课件、多媒体设备、集气瓶(两个)、玻璃片(两片)、试管、水电解器、直流电源、小木条等等。 七、教学流程

10的认识_教案教学设计_1

10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10的人和物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10. (二)使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及10的组成和分解.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0的分解和组成. 难点:10的书写. 课前准备 (一)教具:主题图,星星图,点子图,贴绒小棒,10支铅笔,1~10的数字卡片. (二)学具:小棒,1~10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填数: 2.口答: 3.卡片口算: 9以内的加减法. (二)学习新课 揭示课题: 出示贴绒图,事先在绒板上不规则地摆出10颗小星星.

师问:谁能很快数出绒板上有几颗小星星 质疑:有几个同学数得快,但大部分数得都比较慢,为什么呢(让学生说出小星星摆得太乱,不好数) 师说:你们说得对,想一想,怎样摆就可以既正确又快地数出来呢(排列整齐就数得清) 指名到前面将绒板上的星星重新排出: 全班一起数:12345 (10) 师问:一共有几颗小星星(10颗) 师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0的认识.(板书课题:10的认识) 1.学习数数. (1)出示主题图: 师问:这幅图上画的是什么 师说:国庆节快到了,各族小朋友正在载歌载舞欢庆节日. 数一数:有多少个小朋友有多少个气球 师说:通过数数,我们知道了图上有10个小朋友,10个气球. (2)指名在计数器上拨珠: 先拨出9个,(边拨边数)再拨出1个.一共拨了几个9添上1是几 (3)数手指: 师说:请同学们伸出左手,数数左手有几个手指,再数数右手有几个手指,两只手一共有几个手指 (4)你们谁还能说出数量是10的物体吗 小结刚才我们数的这些人和物的数量都是10,就可用数字10来

小学一年级数学“10的分与合”教案(1)

小学一年级数学“10的分与合”教案(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第一册第35页10的分与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有序地整理并掌握10的组成,体会分与合的思想,进一步感知分与合的联系。 2.让学生在亲历分与合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实践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初步的数学意识。 教具准备 A~9的扑克牌,红色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星期天,天气真好!猴妈妈带它的孩子们到果园里帮它劳动,小朋友,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评析:把学生从严俊的课堂气氛中带入实际生活中。]多媒体演示,播放猴妈妈的话:孩子们站队啦!请小朋友们帮我数一数,今天到了多少猴宝宝?(学生数出有10只小猴)继续播放录音: 我呀,要把宝宝们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摘梨,一部分摘苹果,嗯我该怎么分呢? 谈话:猴妈妈该怎样分这10只猴宝宝呢?同桌小朋友商量商量,帮猴妈妈出出主意。 [评析:创设了猴妈妈分宝宝的生活情境,请小朋友帮助猴妈妈出主意,充分利用了低年级同学喜欢相互帮助的优良品质,有极强的表现欲,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下面10的分与合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谈话:看!就连羊博土也忍不住要来考考我们,(多媒体演示)它给我们带来了5串智慧珠,每串有几个,你们数一数。(各有10个),第一串和其他四串有什么例外?(一部分已涂色,另一部分没有涂色)下面四串你能有次序地涂一涂,把它也分成两部分吗?翻开课本第35页,用红色水彩笔在书上涂一涂,分一分,把结果填在书上,比一比谁涂得有次序。 提问:谁愿意来跟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涂的?怎么分的?(实物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涂色结果,引导学生互相进行评价。) [评析:通过学生自主尝试,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进行充分的探讨交流,亲身体验了知识探索的全过程。] 谈话:我们来看看羊博士是怎么涂的?(多媒体显示结果)请五位小朋友说出例外的分法。 10 10 10 ∕ \∕ \∕ \ □ □ □ □ □ □ 10 10 ∕ \∕ \ □ □ □ □ 看到10的这五种分法,你还能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另外的四种分法)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10的分与合。(板书课题)你认为10的分与合只要记几个?(5个)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谈话:看,春天到了,草地上的数字花都开了(多媒体演示:课本35页想想做做第一题),哪两朵花上的数合起来是10呢?哪位小朋友说得正确,春姑娘将送给他两朵花,祝他学习进步,天天向上。练武场:(照例题填空。)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教案

10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内容分析: 课文由两个成语故事组成。《自相矛盾》主要写的是古代有一个人卖矛和盾,他先夸盾好,什么矛也戳不破;然后又夸矛好,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当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哑口无言,说不出话来。"什么矛也戳不破"和"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是不能同时存在,是相互矛盾的。这个成语比喻语言、行动前后相抵触;《滥竽充数》主要讲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齐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中间充数。后来齐泯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这个成语故事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儿童阅读。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从一到二年级已经学过不少成语故事,所以对成语故事不陌生。孩子们大都非常喜欢这些短小精悍的故事。教学时注意:要加强朗读训练;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感受成语故事中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阅读中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词语的意思。学会用关联词语“总是”、“不要… …而要… …”造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故事,复述故事。 (二)过程和方法 2.朗读课文,知道两则成语故事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两则成语故事所包含的意思。 3.了解成语故事的特点,学习作者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并根据《滥竽充数》的内容进行创编故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故事的内容,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这二个成语的意思。 (二)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四、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辅助环节)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分与合》精品教案

《10的分与合》精品教案 教学内容 10的分与合 教材第41~4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己动手涂,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10的分与合。 2.掌握10的分与合。 3.通过练习,巩固10以内数的分与合。 重点难点 有序地掌握10的分与合。 教具学具 投影,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学前准备 1.数数,边打手势边数,从0数到10,再从10数到0。 2.师生对口令说组成。如教师说:“5可以分成1和几?”学生说:“5可以分成1和4,1和4合成5,4和1合成5。”并让学生和学生对口令。 引导学生有规律地说。 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第41页例题。教师指导做第一个。学习10可以分成9和1。 投影(或课件)出示一串珠子。(都是白色的) 提问:数一数,一共有几颗珠子。 在学生数的基础上教师板书“10”。 教师把最左边的一颗珠子涂上色。 提问:这10颗分成了几和几?(1和9) 引导学生说出:10可以分成1和9,1和9合成10。 提问:如果按顺序,第二串珠子应该涂几个?(2个)第三串呢?你能有次序地涂一涂,把每串珠子分一分吗? 2.自己探索学习10的分与合。

(1)涂珠子。 (2)填。 3.集体交流、学习。(可投影出示学生的答案) (1)针对学生的答案,教师总结板书: 让学生说说10的分与合,培养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叙述。如10可以分成2和8,2和8合成10。 (2)看到每一种分与合,你还能想到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为什么只有一组?(因为5和5相同,交换位置后还是5和5) (3)同桌互记10的组成。(可用对口令形式) 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41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 请你连一连。教师巡视,连完后自己先说说,看所连的两个数是否合成10。最后同桌互查。 2.教材第41页“想想做做”的第2题。 可以在书上完成,也可以组织学生做“找朋友”的游戏。如果两个人拿的数字凑成10,那么你们俩就是好朋友。如学生拿卡片3,说:“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卡片7的学生说:“你的朋友在这里。”两人走在一起后,分别说:“3和7合成10,7和3合成10。” 3.教材第41页“想想做做”的第3题。 先仔细观察图,弄清是什么意思,教师加以点拨,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最后小组交流互查。 4.教材第42页练习四的第1题,复习10以内数的分与合。 看哪两个同学说得全,是有次序地说的。如第1个,把8个蘑菇放在两个盘子里,可以这样放:

成语故事教案教学文案

成语故事教案

成语故事 第一课水滴石穿 一、教学目的: 1、阅读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2、理解故事的愿意和现在引用的转换意。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指名学生说一说。 生1:我知道这则成语故事“水滴石穿”讲的是宋朝的一个县令张乖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对他说的话。 生2:“水滴石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但累积起来,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生3: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2、学习“水滴石穿”这个成语: ⑴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⑵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 ⑶了解寓意: 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老师相机加以说明:“水滴石穿”这一个成语出自文中县令张乖崖的故事,是说他看见仓库管理小吏私自把一枚铜钱放入自己的口袋而严加询问,写出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批语。意思缺点错误虽小,但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后来也比喻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3、知识的拓展延伸 说说学习单元课文后其他方面的收获。 4、作业: 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反思 “水滴石穿”是一个成语故事,目的是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去理解“水滴石穿”的精神,从而有所启发、感悟。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面上了解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

很顽强,但在“水滴石穿”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而“水滴石穿”精神的理解则是学生这节课有感而发的基础。 第二课滥竽充数 教学目标: 1、学习,《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这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这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这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 生回答 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 生思索回答 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师: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成语故事》。带领学生读课题。 二、引读导悟《滥竽充数》

八年级科学上册-1.2《水的组成》教案-浙教版

在线分享文档 用科技让复杂 让每个人平等1.2水的组成 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是H2O 教学重点: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组成水的元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原子、分子、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和相互关系,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物理性质 文字表示:纯净的水是无色的、无气味、无味道的液体 文字体现:101Kpa ,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 凝固点0℃ 沸点100℃ 思考:冰山浮于水面,说明了什么?答:冰的密度比水小 说明:4℃是时密度最大,为1g/cm3 二.化学性质 1.水的电解 ①实验过程:见书P7 ②实验现象:A.两个电极上出现了(气体),两支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B.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产生淡蓝色火焰);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木条又重新燃烧—复燃) ③V 正:V 负≈1:2 ④重点强调气体的检测: 正极气体:放时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氧气的检验方法;负极气体:用燃着的木条点燃,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证明是氢气---氢气的检验方法 ⑤结论: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文字表达式:水 通直流电 →氢气+氧气 水的电解实验中,当直流电通过液态水时,水变成两种不同的气体:氢气和氧气,它们的体积比是2 :1。实验说明水分子由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构成。这种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就是原子。早在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就提出了原子概念。扫描隧道显微镜已经能够“看到”原子的图象 水电解时,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原子能重新组合生成另一些分子,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那么究竟由几个氢、氧原子组成一个水分子呢?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10的分与合”教学设计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10的分与合”教学设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第一册第 35页10的分与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有序地整理并掌握10的组成,体会分与合的思想,进一步感知分与合的联系。 2.让学生在亲历分与合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实践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初步的数学意识。 教具准备 A~9的扑克牌,红色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星期天,天气真好!猴妈妈带它的孩子们到果园里帮它劳动,小朋友,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评析:把学生从严肃的课堂气氛中带入实际生活中。] 多媒体演示,播放猴妈妈的话:孩子们站队啦!请小朋友们帮我数一数,今天到了多少猴宝宝?(学生数出有10只小猴)继续播放录音:

我呀,要把宝宝们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摘梨,一部分摘苹果,嗯我该怎么分呢? 谈话:猴妈妈该怎样分这10只猴宝宝呢?同桌小朋友商量商量,帮猴妈妈出出主意。 [评析:创设了猴妈妈分宝宝的生活情境,请小朋友帮助猴妈妈出主意,充分利用了低年级同学喜欢相互帮助的良好品质,有极强的表现欲,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下面 10的分与合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谈话:看!就连羊博土也忍不住要来考考我们,(多媒体演示)它给我们带来了5串智慧珠,每串有几个,你们数一数。(各有10个),第一串和其他四串有什么不同?(一部分已涂色,另一部分没有涂色)下面四串你能有次序地涂一涂,把它也分成两部分吗?翻开课本第35页,用红色水彩笔在书上涂一涂,分一分,把结果填在书上,比一比谁涂得有次序。 提问:谁愿意来跟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涂的?怎么分的?(实物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涂色结果,引导学生互相进行评价。) [评析:通过学生自主尝试,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进行充分的探讨交流,亲身体验了知识探索的全过程。]

《成语故事》阅读教案

成语故事 第一课水滴石穿 一、教学目的: 1、阅读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2、理解故事的愿意和现在引用的转换意。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指名学生说一说。 生1:我知道这则成语故事“水滴石穿”讲的是宋朝的一个县令张乖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对他说的话。 生2:“水滴石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但累积起来,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生3: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2、学习“水滴石穿”这个成语: ⑴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⑵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 ⑶了解寓意: 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老师相机加以说明:“水滴石穿”这一个成语出自文中县令张乖崖的故事,是说他看见仓库管理小吏私自把一枚铜钱放入自己的口袋而严加询问,写出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批语。意思缺点错误虽小,但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后来也比喻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3、知识的拓展延伸

说说学习单元课文后其他方面的收获。 4、作业: 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反思 “水滴石穿”是一个成语故事,目的是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去理解“水滴石穿”的精神,从而有所启发、感悟。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面上了解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顽强,但在“水滴石穿”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而“水滴石穿”精神的理解则是学生这节课有感而发的基础。 第二课滥竽充数 教学目标: 1、学习,《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这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这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这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 生回答 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 生思索回答 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师: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成语故事》。带领学生读课题。 二、引读导悟《滥竽充数》 1、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故事。板书课题(滥竽充数)让学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你们思考一下你们在读的时候需要做些什么? 生:画出本课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中课题1讲水的组成,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和分析介绍了水的组成,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帮助学生在物质的认识上由宏观转向微观,从组成转向结构;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又学习了一种新的物质——氢气,并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有更明确的认识;初次出现化学式,为后面学习化学式的书写服务,同时也分散了难点,在课题之后还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水的组成揭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系统知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特点正处于求知欲旺盛,对化学这门新接触的课程既有浓烈的好奇心又有一些因认识不够带来的恐惧,对世界的认识还停留在宏观角度,如何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具体到抽象不能超出他们的认知水平。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实验方案设计采用探究教学法、实验操作采用演示教学法、物质分类采用课件展示教学法。 四、教学环境、教学媒体选择 教学场地为多媒体教室,导课使用歌曲视频、演示实验用水通电分解动画、其他知识用课件。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对水的组成形成正确的认识,了解水的化学式H2O;了解氢气的性质理解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并通过本节学习,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b、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利用已有信息分析问题、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a、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主动探究获取知识 b、学习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接受物质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b、激发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六、重点、难点分析 1.水的元素组成的确定及设计实验的原理 2.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分 七、教学过程

10的认识教学设计

《10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教材第59、第60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10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先显示一副主题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与8、9的认识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没有安排10的序数意义,这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对自然数的序数意义已比较熟悉了,没有像前面那样具体介绍。二是将10的组成提前到写数前面,而将写10安排在认识数的最后,这样安排既有利于在教学中利用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去更好地突出10的组成,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集中练习10的书写。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进入学校,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因此,老师应从 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学习数字的兴趣。所以,对于本节课 的开展,我始终会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在故事、游戏和 欢声笑语中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目标 1、学会10的数数、认数、写数和组成,获得对10的全面认 识和掌握。 2、通过各种情景创设,使学生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的认 识和掌握。 3、结合数的概念的学习,感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和热爱科 学的教育;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的认识和掌握 难点:掌握10的组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手折星星、电子白板 教学策略1、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情境,巧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增强学生数学交 流意识。 3、重视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 教学课时本课应用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知 1、讲故事——夜深了,数字宝宝们都还没有睡觉,反而非常兴奋,因为 明天他们要带队来和同学们交朋友。可是,总得选个班长吧!还没有 等其他宝宝开口,数字9就迫不及待的从被窝里跳了出来,大声说; “这个班长理所应当我来胜任,谁让我最大呢!”他得意极了,并且 指着数字0说“你啊,长得没头没脑的,还最小,干脆不要去了”。 这时,数字1跳了出来拉着数字0的手说:“我们两个站在一起,就

2019-2020学年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分与合》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

课题:10的分与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得出并掌握10可以分成哪两个数以及哪两个数合成10。 2、让学生初步体会分与合的思想,更加乐意学习数学。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10的分与合。教学难点:有序地掌握10的分与合。 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双手,一双手共有几根手指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的分与合。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手指游戏 请小朋友伸出双手面向自己,弯曲一只大拇指,你能说两道10的分成式子吗? 接着每次弯曲一根手指,让学生说出两道式子,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教学例题 请大家把书翻到第37页,数数这页书的上面画了几串珠子? 再数一数每串有几颗? 第一串珠子中有几颗涂色的?几颗没有涂色? 你能根据第一串珠子的涂色情况说10的分成吗? 你能接着有序地涂一涂,把每串10颗珠都分成两部分,最后根据涂色结果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独立做后,指名回答。 你还能想到什么? 10的分与合共有9道式子,你为什么只填这里5道? 你能闭上眼睛有序地说出10的分成吗? 10的合成呢? 三、检测完善 1、“想想做做”第一题:接受鲜花 向日葵姐姐看到你们肯动脑筋,给每个人都带来了好几朵花,印在了你们的书上,就是想想做做第一题,向日葵姐姐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哪两朵花上的数合起来是10?用铅笔在书上还还合起来是10的两朵花连起来。

2、“想想做做”第二题:验收货物 向日葵姐姐用火车给我们送来一批货物,让我们都当小验收员验收,这些货物也印在我们的书上,就是“想想做做”第二题,你能看出每辆小车上的货物是多少吗?怎么看出来的?许多车上只写了一个数,你能把缺少的数写出来吗? 3、“想想做做”第三题:找朋友 你们看题中的两位小朋友在干什么?你知道为什么7是3的好朋友吗? 你能动手连一连吗?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10的分与合

《4.3 探究水的组成》

《4.3 探究水的组成》 第一篇: 4.3探究水的组成4.3探究水的组成 一、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水电解的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3.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与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二、本课题分析 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缩小学生对化学科学的距离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获得的,它既与史实相符,又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过程和方法。这样展现知识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同时也渗透了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水电解的实验和根据实验分析探究水的组成的方法。难点: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电解水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纯净的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在101千帕时,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4℃时密度最大,为1克/厘米3。水结冰时体积膨胀,所以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能浮在水面上。

水与人类的关系 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都离不开水。世界上用于农业的淡水占人类消耗淡水总量的60%~80%。工业上要用大量水来洗涤、溶解、加热或冷却,并用水作原料来制造化肥等产品。在动力工业上,水力发电在总发电量中占有一定比率。在交通运输上,内河及海洋航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探究组成水的元素 上左图是水的电解实验装置图,接通电源,观察电极上和试管内发生的现象。通电后,电极上出现气泡,一段时间后试管1和试管2中所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科学研究证明,当水分子分解时,生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很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很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更小的粒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例如,在水电解的反应里,水分子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如上右图所示)。这个实验也验证了上章学过的这个结论: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根据精确的实验测定,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因而水的化学式是h2o 课后反思: 1、水的电解实验,水中的电解质最好用氢氧化钠溶液,因为稀

《10的认识》优秀教案

《10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4~65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概念获得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掌握。 3.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计数器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师: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了哪些数呢?(学生边拍手边说0、1、 2、 3、 4、 5、 6、 7、 8、9) 2、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故事引入:这些数字宝宝决定成立一个数字队。9最大,当上了队长。9当上队长后很得意,有一天,9对0说:“你呀,没头没脑地,表示一个也没有,和我比起来,你实在是太小了,真没用。”0听了可伤心了。1走到0的身边悄悄说了几句话,0露出了笑脸。1对9说:“你别得意,我们有办法对付你!” 3、小朋友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生猜) 4、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10”这个数

字宝宝。课题板书:《10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求异创新 1、学习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1)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图,看这幅图上画了什么?教师鼓 10个人、10只鸽子都可以用数字10表示。 (2)联系生活,举与10有关的例子。 我们的身边或我们的生活中能找到很多与10有关的事物,你能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吗?(数量是10的物体都可以用数字10来表示。) (3)在计算器上拨珠数数。师操作,先拨9颗珠子,让学生观察,再添1颗,问一共有多少颗?通过拨珠子你们知道什么?(9再添1就是10) (4)做排队游戏。 请小朋友站成一排(9人),问共有几个人? 如果想让第一排有10个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生讨论)(老师站进去)数一数现在又几个人?谁是第10个人?你是从哪边数的?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怎样数? 2、教学数序 (1)“10”数字宝宝也想参加到数字队里去,它来到数字队看,0~9这几个数字宝宝已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好队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