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共19篇)

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共19篇)

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共19篇)
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共19篇)

重点的选定

──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一记得有一次去中学听一节初一历史课,课的内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任课教师讲述老子时,在简要介绍了老子的生平之后,着重阐释老子的哲学思想。为了使学生理解“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这一思想,教师首先提出“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要学生思考对立的事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十分踊跃地答出各种对立的概念,如好与坏、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难与易、有与无,等等。接着,教师介绍老子的观点,在投影屏幕上展示出老子关于祸福倚伏的论述,并加以解释,又用动画片的形式生动地演示塞翁失马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讨论老子的这一辩证思想有什么意义,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课后,在总结和评议这一节课的教学时,我的意见是:任课教师对老子这一部分的教学应该说是很好的了,教师为了讲好老子,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在教学中,既有教师的讲述,又有学生的讨论;既有文字史料的运用,又有音像材料的播放;教师既深入浅出地讲明概念、事理,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教学过程设计得环环相扣,师生之间积极互动,这些都是要充分肯定的。但是,有一个问题是任课教师考虑不周的,这就是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从所使用的教科书来看,该课有三个子目:老子、孔子、百家争鸣。教师对老子这一子目的教学下了很大的气力,展开了一些教学活动,也用了不少的时间,这样就使得后两个子目的教学相对被冲淡了,时间安排上也显得紧张,给人以头重脚轻的感觉。那么,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是什么呢?我认为恰恰是后两个子目,即孔子和百家争鸣。所以,如果说这节课的教学有什么缺失的话,就是在教学重点的选定上。

什么是教学重点呢?从理论上讲,教学重点是体现教学目标要求的最本质的部分,是集中反映教学内容中心思想的部分。从实际操作上讲,一节课的重点,是该课教学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每一节历史课,都有丰富的内容,甚至是繁多的内容。在对这些内容的处理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选定重点。因为,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可能没有重点,面面俱到、平均使力的教学在实际上很难操作,教学效果也不好;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也不可能全是重点,全是重点实际上等于没有重点。所以,选择和确定教学重点,是教师备课和讲课时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那么,如何确定一节历史课的教学重点呢?这好像并没有一定之规,因为课程标准上只是列出了教学内容的要点,教科书上也是将这些要点按顺序编排和叙述,都没有明确说明一节课的内容中哪些应该是重点,哪些应该是非重点。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和分析,根据每节课内容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这也是教师创造性工作的具体体现。

一般来说,对教学重点的选定,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

1.某一史事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可能涉及到了几项史事,要确定哪些史事属于重点,就要看其对历史进程的作用和影响,也就是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例如,前面提到的这节课中,百家争鸣不仅是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发展的重要体现,而且在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当然应该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再如,有的版本的教科书在叙述三国鼎立的内容时,主要涉及了两次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个战役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要选择哪一个是重点,就要看其对历史发展的全局性的影响如何。由于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北方,而赤壁之战后逐渐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两者相比较,赤壁之战对历史局势发展的决定意义更大,因而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处理,可以侧重于后者。

2.某一知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

历史教材是经过选择和编排的,有着自身的系统,在选择教学重点时,需要考虑到某一知识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考虑到该项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一般说来,如果一项知识

对教材的某一学习主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如果一项知识对教材中其他知识的教学有着作用,那么就可以将其确定为教学重点。例如,前面那节课中涉及到的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不仅在历史上,而且从教材体系上讲,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讲好孔子及其思想,不仅有利于讲好下面的百家争鸣,而且也有利于以后教学中所涉及到一些内容,诸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科举考试以至近代的新文化运动等,故而应当将孔子作为教学重点。

3.某一内容对学生认识上的作用

选定教学重点,还要从学生认知水平的角度上来考虑,即教学重点的确定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些教学内容,虽然在历史上和教材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学生已经比较了解了,这就要斟酌是否还要重点讲授。如赵州桥,学生在小学时学过相关的课文,已有了一定的知识,中学教师在讲述时,就可以对赵州桥的具体描述简单带过,而将重点放在其建筑结构的分析及在桥梁建筑史上的影响上面。

历史教学中的重点,有多种类型。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知识性的重点,如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制度等;另一类是认识性的重点,如重要的思想或观念、重要的阐释和理解,也包括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带动了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带动了一节课的教学)。

在选定了一节课的教学重点之后,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这里说的是教学上的重点,包括知识上的重点、认识上的重点和教学活动上的重点,是构成一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完成一节课教学任务的重点。对于这样意义上的重点,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就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重点的切入。这是指对教学重点展开时所进行的铺垫和引导,如背景介绍、相关知识的联系等;(2)重点的激活。这是指对重点的打开,引起学生的关注,如设置情境、提出疑难问题等;(3)重点的丰富。这是指对重点的充实,如提供有关的材料、对重点进行具体的讲授、演示相关的教学课件等;(4)重点的认识。这是指对重点组织相关的学习和认识活动,对重点进行探究,如开展讨论、辩论等活动;(5)重点的巩固。这是指对重点的进一步强化,如进行练习、概括总结等。总之,是将主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围绕着重点来进行。

在进行重点的教学时,还要注意避免出现一些偏差。例如,在一节课中设定的教学重点过多,造成每一个重点都很难突出;对重点的处理出现偏离,如若将鸦片战争的背景作为重点,在讲述时如果详细介绍鸦片传入中国的路线,就显得有点偏了,而是应该侧重在鸦片泛滥的情况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上,这样也有利于引出禁烟运动;还有就是重点的空泛,未能具体、形象地展现重点,只是从概念到概念地泛泛而论,使得重点的学习不能深入。

教学重点的设定和组织,涉及到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问题,也反映了教学理念、教学思路的问题,并关系到教学结果、教学质量的问题,是历史教师需要经常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对这一问题,如果教师能够处理得合理、恰当、有效,一定会大大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水平。

细节的重要

──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二有一次在中学先后听了两位教师的历史课,他们所讲的内容是一样的,课题都是辛亥革

命。在讲到黄花冈起义时,一位教师说: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向总督衙门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他们个个视死如归,英勇无比,勇猛杀敌,在枪林弹雨中前赴后继,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在冲入了总督衙门后,又冲杀出来,与敌人的援兵发生了激烈的遭遇战。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革命党人仍是战斗到底。

而另一位教师则是这样讲述的:黄兴带领120余人的敢死队,勇猛进攻总督衙门。战斗中黄兴的右手中指和食指的第一节被枪弹打断,他忍着痛,用手指的第二节扣动扳机,坚持指挥战斗。有个叫喻培伦的革命党人,在胸前挂一装满炸弹的大筐,边向前冲边投弹,所向披靡,虽负伤多处,但仍冲锋在前。

两位老师在讲述时,都是带着激情的。看得出来,他们都是想讲好黄花冈起义的情况,尽力表述出革命党人惊天地泣鬼神的无畏精神。但是,他们两人的讲述及其效果是有明显区别的。前一位教师多是用词语来论述,显得有些空泛和一般化,学生听后留下的具体印象不会很深;而后一位教师则是以黄兴和喻培伦的具体行为作为代表,用细节来展现当时激战的场景,使学生能够在头脑中再现出革命党人的英勇形象。相比较而言,显然后者的教学效果更好。

这里,涉及到历史教师在课堂讲授时的一个问题,这就是史事叙述中的细节。

历史是具体的,是动态的;对历史的叙述也应该是具体而生动的。在讲授历史事件的过程或历史人物的活动时,要讲得真实鲜活,不仅要线索清晰,层次完整,而且离不开细节的支撑。记得我的一位业师黄一欧先生曾说过:一堂好的历史课一定要有典型的例子,而好的例子一定要有典型的细节。他的这句话,实际上揭示了历史课堂讲授的一个规律性的问题,这就是优秀的历史教师首先是优秀的历史讲述者,而要把历史讲“活”,离不开具体的情节。

在历史讲述中史事的细节是很重要的,讲好细节,有多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细节往往是具体的、形象的,可以使已经逝去了的历史重现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原状,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细节往往又是典型的、有特色的,可以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和认识所学的史事。细节还往往具有启发性,通过细节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上面提到的后一位教师的讲述,就是以黄兴被打断的手指和喻培伦胸前挂着的大筐这样的细节,将两位革命党人在战斗中的形象活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再如,讲到《马关条约》的签订,一般的做法是简单提及谈判的地点、时间和双方代表,然后转入条约的内容。有位教师在这平淡的介绍中,加入了谈判时的一个细节:伊藤提出一个月内交割台湾,李鸿章说:贵国何必这么着急?台湾已是口中之物。伊藤回答说:尚未下咽,饥甚!

这一问一答,活现了二人的嘴脸,也典型地表现出谈判的气氛。

从信息的性质上讲,细节有一种活的属性,这在信息传递时最容易被接受,又不容易被遗忘。这对历史教学来说是太重要了,因为运用细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教学的抽象、枯燥和乏味,还可以解决在教学中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例如,现行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国

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一课,其主要内容是建国初期的经济形势和我党所采取的经济措施,这样的教学内容很容易讲得干巴巴的。而我听过一位教师讲这节课,却是非常的吸引人。他具体讲述了“米棉之战”的过程,如投机商哄抬物价;中央财委周密部署,组织各地急速运粮到上海;就在物价上涨最猛烈的时候,突然在各地同时敞开抛售,并收紧银根,使投机商无法招架,受到致命打击,等等。由于教师的讲述具体翔实,情节起伏,讲得真像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从而使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得以解决。

既然细节很重要,那么,在运用细节时教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是细节的来源。真实的细节出自可靠的资料,特别是第一手的原始材料。上面所举的几个实例,都是有史料根据的。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史事的细节,需要平时广泛阅读,留心搜集,尤其是在备课时认真查阅有关的资料。特别应注意的是,在叙述细节时不要随意地编造、想象和拼凑,否则细节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记得有一次听课,任课教师是这样讲唐朝长安城的繁荣景象的:长安城里的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出售各式各样商品,如茶叶、丝绸、唐三彩等。到了晚上,一片灯火通明,人流如潮,叫卖声不绝。

这一小段的细节描述,展现了长安城的繁华。但是,这是教师自己想象出来的,与史实却多不相符:(1)长安城的“市”与“坊”有明确的功能划分,不是所有的街巷都可以开店;(2)唐三彩在唐朝时主要是作为陪葬的一种明器,而不是作为工艺商品出售;(3)唐朝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夜禁制度,禁止夜间行走,更没有夜市。这样全凭想象的细节,不是历史的真实。所以,细节虽细小,却不能掉以轻心,有时历史教学中科学性的错误,往往是出在细节上。

其次,是细节的选择。史事的细节有很多,不可能在课堂讲授时都用得上,这就需要对细节进行筛选,根据教学重点选取最有代表性、最生动的细节。像喻培伦这个人物,是有很多感人的事例的,如他在革命党人中被誉为“炸弹大王”,曾因研制炸弹身负重伤,左手残废;在起义前他三天三夜未睡,赶制了三百多枚炸弹;在战斗中,他一马当先,额头上沾满了灰土;最后弹尽力竭被俘,在敌人的严刑下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地说“学说是杀不了的,革命尤其杀不了”;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追赠他为大将军,等等。这些都是非常生动的细节,但如果舍不得割爱,统统用上,就会偏离本课教学的主题及重点,上面提到的那位教师仅是选取了喻培伦挎着大筐冲锋陷阵这一细节,但却是恰到好处。

再次,是细节的运用时机。精彩的细节只有用在精彩之处才会精彩。像上面那位教师讲“米棉大战”,就是在讲到物资调集后何时出手这一关键之处,运用了细节:一些同志认为应该立即抛售,但陈云却说“不急,再等等”,采取了按兵不动的策略。投机商错估形势,不惜借高利贷囤积物资,使劲哄抬物价。11月25日,在中央财委的统一部署下,全国几个主要的大城市同时按国营牌价集中抛售,使投机商完全措手不及,纷纷破产,物价迅速回落。

细节要用得好,重要的是要用在关键之处。例如讲一个历史事件,细节的运用一般是在事件的高潮处或转折处,而不是事件的背景;讲一个历史人物,细节的运用一般是在他的重要事迹中,而不是他的籍贯、出身、学历等上面。

现在商海中流行着“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质量”这样的话,有其深刻的道理。当然,对于历史课堂教学来说,忽略细节还不至于造成教学的失败。然而,注重细节,肯定有利于教师教学的成功,所以值得我们的教师加以关注。

老师的提问

──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三在一堂初三世界历史的课上,一开始就出现了这样的情景:

老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情况。有谁能告诉我,公元10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背景、规模和特点是什么?”

过了一会儿,没有学生来回答。

老师:“这是前天刚教过的内容,怎么这么快就忘光了?再好好想想。”

还是没有学生回答。

老师点名叫一位男生来回答。这个男生慢悠悠地站起来,说了一声“不会”,就直愣愣地站着。

老师接着又叫起了一位女生。这位女生翻开了教科书,把书上的有关内容念了一遍。

这节课就是在这样尴尬的情境中开始的。

原因是出在哪里呢?是学生的水平太低、学了就忘吗?是学生不配合老师吗?看上去好像是的。但如果教师从自身上找找原因,想一想提问的内容和提问的方式,就会发现有些问题。例如,就题目本身说,这一问题的跨度有点大了,又比较笼统,学生很难迅速回忆并组织答案。何不把它分解为几个小点的问题,分开来问,那样不是更明确吗?就提问方式来说,老师采取的方法和态度有些简单生硬。如果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甚至是不想回答,为什么还用直逼强行的方式?能不能想办法启发、引导、提示学生?就问题的答案来说,学生复述老师和课本上的话,就是真的理解和真的记住了吗?

这里,涉及到一个值得研究的教学问题:教师的提问。

目前提倡以学生为本,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因而有人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多讲多议,甚至主张教师要少讲多问。现在也流行问题教学的方式,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一讲到底了,而是通过问答来组织教学并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向学生提出问题。

但是,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提出问题?怎么样使学生来回答问题?好像那些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论著中并没有说得很明确。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我的想法是,作为教师,应该多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问题和提出问题。

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历史教学中提出问题的类型。大致来说,有这样几种:

1.记忆性的问题,使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例如上面那位教师提出的问题。

2.解释性的问题,让学生分析史事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例如:“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3.理解性的问题,让学生认识所学内容的性质和意义,例如:“这一事件的影响是什么?”

4.神入性的问题,使学生从历史人物的角度思考当时的情况,例如:“假设你是生活在当时的人,你会怎么想和怎么做呢?”

5.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对史事提出看法和作出结论,例如:“他这样做到底是对还是错呢?”

6.评判性的问题,让学生评价历史上的人和事,例如:“怎么来评价这个人物在历史上的功过呢?”

7.总结性的问题,让学生概括所学的知识内容,例如:“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在这些问题的类型中,1 和7是源自于历史学科的知识,故可以称为知识性的问题;2至6是围绕着对历史的看法,故可以称为认识性的问题。一般来说,知识性问题有现成的、固定的答案,所以也称之为封闭性问题。学生对这类问题要作出正确的回答,需要对知识有事先的知晓。而认识性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多样的、发散的,所以也称之为开放性问题。对这类问题,学生的回答取决于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和历史思维活动的水平。

再谈谈问题的品质。我们可以把问题分为“坏问题”和“好问题”。

“坏问题”的主要特征是:(1)没有疑问意义,即对学生没有学习上和认识上的作用,如“对不对啊”、“是不是啊”、“好不好啊”之类的提问;(2)题意笼统,使学生抓不住答案的要点,甚至不知道怎么回答,如问学生:“鸦片战争的后果是什么?”这是要问签订了《南京条约》呢?还是问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还是两者都要问?学生在思考问题的答案之前,先要猜清楚问的是什么;(3)题目过大,涉及到的内容过多,学生难以把握;(4)为难学生的问题,即教师专问学生不知道的事情,等等。

“好问题”的主要特征是:(1)围绕着教学的重点提出问题,使问题的提出与解答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2)提出的问题是明确而具体的,便于使学生领会要求;(3)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进行探究;(4)问题有一定的疑难性,能够调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5)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又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经过努力是可以回答的,等等。

问题的好与坏,还是教师设计出来的,虽然可能不是有意的。这里的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提出的问题时,不是为提问而设置问题,而是要为学生的学习而设问。这就不仅需要考虑问题所涉及到的答案内容,而且需要考虑所提问题的类型和品质,使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学生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从这样的角度上说,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水平等情况,这样才能设计出“好问题”。

即使是设计出了“好问题”,在教学中会不会有好的效果,还取决于教师提问时的态度和方式。这里,涉及到教师发问的技巧。

一般说来,教师的提问,是要面向全班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思考对问题的回答;在学生不甚主动的情况下,教师绝不要指责学生,也尽量不去点名指定学生来回答问题,而是想办法启发学生的思考,或是降低问题的难度;教师要认真地听学生的回答,充分肯定学生回答时哪怕是微细的正确之处;学生的回答有不完善时,教师也不要步步紧逼,可由其他同学或教师自己加以补充;学生的回答如果不正确,教师绝不能嘲讽奚落学生,可提示一些有关的思路或要件,或转问其他学生有什么看法;学生的回答若与教师预设的答案不同,更应鼓励学生说出其理由,等等。总之,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营造出宽松、民主、活跃的氛围,在师生的积极问答中加强互信、互动。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作出适当的总结或评说。这种总结或评说,也有不同的类型,有时是知识上的,即对答案所涉及的历史知识进行概括;有时是观点上的,

即对答案所涉及的理论、说法等加以评议;也有方法上的,即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学法上的指导。教师的总结,还是要以鼓励学生为主,重在启示学生。当然,要点到为止。

一个好的历史教师,一定是善于讲述历史的教师,也一定是善于提出历史问题的教师。一堂好的历史课,一定是有充实的教学内容和活跃的教学气氛,也一定是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思想上、情感上和话语上的亲密交流。希望我们的历史教师都能成为这样的好老师,把每一堂历史课上好。

学生的提问

──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四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每年都要带本科师范学生到中学进行教育实习,要听很多实习教师的课。记得有一次听课,实习教师讲的课题是郑和下西洋。他在介绍郑和其人时,提到并写出郑和原姓马,小名三保,后来当了太监,人称三宝太监。当他正要接着讲郑和出使的事迹时,有一个学生举手提问:“老师,郑和小名‘三保’,他当了太监后为什么成了‘三宝’?这两个字不一样啊。”实习老师显然没有想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他先是愣了一下,随即很干脆地回答道:“名字怎么写并不重要,这也不是本课的重点,我们还是关注郑和做了些什么吧。”然后就接着讲下去。

在课后进行评议时,我问这位实习教师是不是知道学生这个问题的答案,他说还真不知道,所以只好转移话题。我说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看一看郑和的传略就知道了;即使一时答不上来,也不要紧,关键是怎么对待和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你采取的办法是绕开了学生的疑问,这就像是在关上一扇门,关的是学生浓厚兴趣和积极思维的门,关的是师生互动的门。然后,我给他讲了我在中学听过的一堂观摩课的情况。

这节课的内容是战国七雄。教师在讲完长平之战后,问学生“怎么看赵括这个人”,显然这个问题是有预设答案的,也有学生马上就答出了“纸上谈兵”。就在这一问答本应结束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赵括这个人很了不起。”此言一出,连我们听课的教师都吃了一惊,因为谁也没有想到学生会这样说。任课教师的做法是怎样的呢?他是请这个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学生就回答说:

长平被围三年了,几十万赵军和城中老百姓的吃喝怎么解决?外面的援兵又没有。摆在赵括面前的出路,要不就是活活饿死,要不就是投降秦军,但他既不是等死也不是投降,而是冒死突围。他就这么做了,虽然战败而死,但也是为国捐躯,怎么能说他是纸上谈兵呢?

对于这个学生的解说,教师没有立即加以否定或认同,而是让班上的学生对此发表各自的看法,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在进行讨论的小结时,也是侧重在肯定和鼓励学生的积极思考,并指出进行历史评价时要站在历史人物所处的环境上考虑和要有证据支撑所说的观点。

这位教师的做法,最值得肯定的是利用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互动中使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上面所提到的这两个教学实例,都涉及到在课堂教学中会出现的一种情况:学生提出了老师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

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该如何对待呢?

首先要指出的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应该感到高兴才是。为什么要高兴?因为教师的教学有了反映,有了效果。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们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他们在积极的思考,他们有学好的期许,他们想从老师那里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他们表现出了探究的愿望,他们还想在教学中展示出自我,这些不正是教师最希望看到的吗?所以,教师应该非常积极地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要求。

现在我们提倡在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然而,互动是有真与假、表面与实质上的区别的。真正的、实质上的互动,是师生之间在情感上、思想上、认识上、智慧上的交流与促进。从教师的角度上讲,师生之间的真正互动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和方法,教师只有善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满足学生,才能使学生真的动起来;从学生的角度上讲,只有民主、宽松、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生动、有趣、好奇、有用的学习内容,他们才能真的动起来。在这当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着同样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正是这些问题,使得学生动起来、动下去,而且是思维上的动,认识上的动,即实质上的动。

现在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学生提出的问题。

学生向老师提出的问题,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疑惑性的,这类问题多是有关历史知识的。学生在学习时有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希望老师给予解答,如上面所述的前一个例子。第二类是质疑性的,这类问题多是有关历史认识的,即学生不认同所学的内容或观点,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如上面所述的后一个例子。第三类是拓展性的,即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希望老师给予帮助,如要求老师多讲讲某一史事,或介绍一些读物之类。前两类的情况多是发生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第三类的情况多是发生在活动课或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时候。由于当前提倡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因而后两类情况的出现逐渐多了起来。

不论哪一类的问题,作为教师都应认真地对待和积极地回应,而不是采取回避的态度,这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所要求的。但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各种各样的,有时甚至是教师完全想不到,教师又怎么来对应呢?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了。

一种情况是教师对问题心中有数,那就直接解答,帮助学生释疑解难。如本文开头时提到的“三宝太监”,教师就可以进行解释:郑和原来是信伊斯兰教,进宫后受太师的招引,受戒成了佛门弟子。由于佛教称佛、法、僧为“三宝”,因此人们称他为“三宝太监”,这与他的小名没有关系。

另一种情况是教师不知道问题的答案,这在历史教学中出现并不奇怪,因为历史知识纷繁复杂,老师也不一定什么都通晓。如果采取积极的态度,教师就不妨直接告诉学生:“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但我可以去寻找答案,我想在下节课上我会给你答案。”然后在课下查阅资料或请教他人,做一些准备。我还见过一位有经验的教师是这样处理的,他对学生说:“这个问题我也不大清楚,班上的同学有没有知道的?如果大家都不知道,这样好不好?课后我们都去查查书或上网搜索,看能不能找到答案,然后我们再来一起交流。”这样的做法,就将问题摆在教师和学生的目前,将其转化为学习的活动,可以说是一种更积极的方式。

上面这两种情况多是属于知识性的。对于知识,教师采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坦诚态度,其实是会得到学生的尊重的,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示范,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去学习和探究,我们就能够由不知转为知,并能够使学生从中学会一些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第三种情况是认识上或方法上的问题,即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或观点,甚至是提出不正确的看法或观点。对此,重要的是教师应该采取民主的、开放式的态度,要让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全谈出来,然后再正面对应,或是教师提出自己是怎么认识的,供学生参考;或是像前面提到的观摩课中的教师那样,让其他同学都来谈谈各自的想法,在交流中逐渐解决问题。

即使不同的观点不能统一也不要紧,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和促进学生畅所欲言,在交流甚至是交锋中有所收益,这就是现在常说的“重过程”。

当然,历史教师要能够及时解答学生的提问,基础还是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有对历史的深刻认识。历史教师要提升自己的史学功底和史学素养,需要长期不懈的学习和钻研。

史事的过渡

──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五师范生到中学教育实习,在正式上课之前,都要进行试讲,听者是指导教师和其他的实习生。有一次我听一位实习生的试讲,课题是《秦末农民战争》,他在讲完了第一个题目“秦的暴政”后,是这样说的:

第一个题目秦的暴政讲完了。下面讲本课的第二个题目大泽乡起义。

在对试讲情况进行评析时,我说:你这样从一个题目蹦到另一个题目,显得有点生硬,好像不是在叙述历史的进程,而是在讲教科书中的子目。你能不能想办法使各子目之间的转换变得更自然一些呢?在听了我的意见之后,他对教案重新进行了设计,在正式授课时就变成了这样讲:正是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使得广大民众难以为生,不满的情绪日益高涨,全国像是布满了干柴,有一颗火种就能燃起熊熊大火。那么,这反秦的火种是怎样点燃的呢?这就是大泽乡起义。

不过是加了几句话,就显得自然、流畅多了,也使得两个题目之间有了有机的联系,使讲述的历史过程显示出必然的发展。

这里,涉及到讲述历史时的一个问题,即如何使一个题目及内容转入到另一个题目及内容。这种转入,我们通常称之为“过渡”。

讲述中的“过渡”,本身并不承载或传递明显的实质性信息,像上面所举的例子,是没有新的知识点的。既然如此,有没有这种过渡,似乎并不重要。但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过渡得好,效果很明显。这是因为过渡可以使被划分成不同部分的实质性信息得以激活、释放、润滑、衔接,产生出必然的联系,形成整体性的信息。这就是过渡的作用。

讲述历史时为什么要有过渡呢?表面上看,这是讲授技巧的问题。其实,这是与历史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有关。

首先,中学教学中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是按照一定的主题加以编排的,这种编排是对史事进行了选择和剪裁的。在教学过程中,对这种由主题所建构的历史知识系统,还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对其结构、层次建立起联系。

其次,历史知识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具体性。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个历史人物、每一种历史现象,都是具体的,特定的,有其明显的个性和排他性。对于这一个个具体知识的教与学,必然要有沟通和联系。

再次,教学的实施是分为一节节课来进行的,每一节课的内容又分成几个部分。课与课之间、一课的各部分之间,需要有衔接,才能使相对独立的部分构成整体。

这些,都离不开过渡。所以说,讲述史事时的过渡,不仅仅是语言表述技艺的问题,而且是对教学内容处理的问题。从这样的意义上说,过渡就不是可有可无的,而且是相当重要的。

在历史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组织状况,过渡是有多种类型的。

一种是学习单元或学习主题之间的过渡。现行的历史教科书,是将教学内容分为多个学习单元或学习主题,每个单元或主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各单元或主题之间的编排只是大致上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有时会出现时空单位之间的“空档”或“错位”。就以新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来说吧,中国古代史的第三个学习主题是“统一国家的建立”,下设四个课题,分别是秦朝的统一、陈胜吴广起义、汉武帝大一统、张骞通西域。而下面第四个学习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其第一个课题是三国鼎立。这种编排,就出现了时空上的“空档”,即东汉的历史被隐去了。那么,在教学的实际中,教师要从第三个主题转入到第四个主题,是很难从西汉直接跳到三国的。这里,就需要有过渡,以使这两个主题的教学衔接上,尤其是使第四个主题的进入得以顺畅。再如,新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第一个学习主题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第二个主题是“近代化的起步”,这两个主题在时序上有所交叉,因为第一个主题是到1901年的《辛丑条约》,而第二个主题的开始是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时序上的重叠还不是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怎么是从第一个主题直接转入到洋务运动。我听过一位历史教师的课,他在开始讲授第二个主题时,不是直接进行洋务运动具体内容的教学,而是先把前一个主题中涉及到的国内外局势进行概述,并作为洋务派和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在课后的评议时,他说:我这样处理可能超出了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不知道是不是合适。我对他说:您这样的教学设计做得非常好,您真的是在讲历史,而不是在讲课标和课本上排出来的字。您的做法是在两个学习主题之间进行必要的、有机的过渡,没有这种过渡恰恰是不行的。这个教学实例说明,学习单元或主题之间的过渡是很重要的。

另一种是课与课之间的过渡。在每一单元或主题下,又分为一个个的课题,形成为一节节课。每一节课虽然是独立的,但课与课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在进行新的一课的教学时,历史教师首先做的,一般不是上来就讲新课的题目及内容,而是进行旧课与新课的转化,以便从以前的教学过渡到当下的教学。这种从旧课到新课的过渡,传统的说法叫作“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并且是作为一节课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这样做是有道理的,也是当前教学改革时应该继承和发展的。这种课与课之间的过渡,有时候是从前一节课的内容进行过渡,如秦末农民战争一课,就要从上节课中所学的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来过渡;有的时候则是要同以前更早的课所学内容进行联系和过渡,如讲一个时期的科技文化,就需要涉及以前各课所讲该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外交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以作为新课中科技文化发展的背景或原因。

再有一种就是一课当中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过渡,这是最经常性的,每一节历史课的教学都会遇到。教师在备课时,要研究所用教科书中编排的子目,要设计本课的板书提纲,要安排这节课的教学步骤与环节,在此基础上,还要考虑如何做好各子目、各部分之间的过渡。这种过渡做得好,可以把一节课讲得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可以使各部分内容紧紧相连,整个一节课显得是浑然一体。

就过渡本身所用的话语而言,有时是侧重于进行铺垫,有时是侧重于进行衔接,有时是侧重于进行引导,有时是侧重于进行补充。

需要指出的是,史事之间的过渡,毕竟不是史事本身,换言之,过渡绝不是教学内容的主体。因此,过渡要做得简明、概括,所用时间要尽可能少。只有这样,主体性的教学内容才能更自然、更顺畅、更充分地展开。

中国传统戏剧的演出,有时在各幕之间会有串联前后情节的表演,称之为“过场”;现在的歌舞晚会或电视栏目,大多有主持人,来推介演出的节目。这些角色的安排,使得精彩的演出更吸引观众。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过渡,也是这样,正是由于过渡的承上启下、前后串通,历史教学丰富多彩的内容才更加吸引学生。

图片的演示

──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六

在一次相当规模的课堂教学观摩中,一位教师讲授抗日战争中期的历史。在讲到汪精卫叛国投敌时,将汪精卫的照片投影在大屏幕上,然后对学生说:

这就是汪精卫的像。他是不是长得很帅气?据说民国时期的政坛上有四大美男子,汪精卫就是其中之一。你们知道那三位是谁吗?他们是┅┅

这次教学观摩,要对每一位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打分,结果这位教师得到了较低的分数,评委们一致认为他在演示图片时的解说极为不妥当。在评议这堂课时,一位老教师的话很有

代表性:展示汪精卫的照片不是不可以,但这样引导学生关注汪逆的长相,进而又发挥到什么四大美男子,越来越脱离教学的主旨,这就不对了。即使是学生觉得汪精卫长得漂亮,教师也要指出这个人虽然长得人模人样,但认贼作父,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是极其丑陋的。

这使我联想起十多年前听过的一节课,其中一个内容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当教师展示出黄宗羲的画像后,学生们笑了起来,说:“他长得好瘦啊。”的确,画像上黄宗羲的脸极为消瘦。对学生的这种直觉反应,这位教师引导说:

别看他长得瘦,他可是非常有骨气,一直拒绝为清廷效力,并尖锐地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然后,教师就进一步介绍黄宗羲的思想和言论。这里,教师巧妙地将骨瘦如柴的人物像转移到正面的评述上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解人物的思想贡献上来,而且是主动、自然地引入。

以上这两个教学实例,涉及到同样的问题:在历史教学中,为什么要演示图片,怎样演示图片,如何运用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图片在历史教学中是经常用到的。历史图片的种类有很多,如历史照片、历史绘画、历史想象画等;反映的内容也多种多样,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器物、历史遗迹等。许

多图片本身就是第一手的历史资料,直接而形象地记录和显示了历史的真实状态。

在教学中运用历史图片,目的是配合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学习,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人物面貌、事件场景、器物状况等以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学生在感觉上对历史产生亲近感、真实感,从而形成历史表象,为进一步形成历史概念打下基础。历史图片中有着大量的历史信息,而且这种信息是直观的、鲜明的。作为一种历史教学材料,历史图片的运用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可以引起学生的联想,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于图像对感官的刺激往往要比言语更直接,因而更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所以,历史图片的演示,不是因为图片美观好看,而是因为图片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有重要的作用。

如果是这样认识的话,历史图片的运用就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事。

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结合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重点以及教学活动的设计,对可用的历史图片进行精心的筛选,选择出典型的、信息含量大的、有利于展开相应教学活动的图片;然后,需要考虑到所选的每一幅图片的功效,即考虑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用这幅图片来做什么;再与教师所设计的教学过程结合起来,构成一节课教案和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图片,要同教学内容的实施及学生认知活动的开展结合在一起。

有时是用图片来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例如,一位教师在美国独立战争一课的开始时,先是演示美国国旗的图片,随后出示一面左上角是13颗星的星条旗图片,指出这是美国的第一面国旗,并提出为什么是13颗星,然后转入北美殖民地建立的讲授。这就是利用学生熟悉的和陌生的两幅图案,加以对比,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发出学习的愿望。

有时是用图片显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原貌,了解实际的状况。例如,教师在讲述北宋经济发展时,常常会利用《清明上河图》,就是为了使学生感受到北宋都市商业繁荣的景象。

有时是用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活动,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例如,展示一幅出土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文物的形状、特点、工艺水平等,并思考其用途,使学生通过对文物的观察,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制造工艺的水平。

有时是用图片引出讨论的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例如,一位教师在讲述古巴导弹危机时,利用有关的照片和漫画,让学生思考这次导弹危机对当时的美苏关系乃至整个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有时是用图片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使学生在心理认识上产生共鸣和呼应。例如,在讲述日军对华侵略的暴行时,演示反映日寇残杀中国人的历史照片,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教师在演示图片时,最重要的是注意引导学生的学习,这主要包括:(1)通过介绍图题及其图象内容,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这就是将图片作为进入教学内容的路径,以更便捷的方式展开所学的内容。(2)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引导学生寻找并概括图片信息所反映的内容。这就是将图片作为学习与探究的材料,通过对图片的研习,掌握有效的知识。(3)通过对图片的解释,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事物的现象与本质。这就是将图片作为历史思维活动的媒介,用来展开对历史的认识。

在运用历史图片时,要与教师的讲、学生的议相配合,从而使教学过程一步步顺利展开。只出示图片而不进行解说,或者是没有引发学生的活动,或者是像前面所举的第一个例子那样,随心所欲地发议论,都会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产生脱节,导致图片的运用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反而会造成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形成正确认识这样的结果。

此外,图片的运用与语言的表述一样,不在其多,而在其精。有的教师在选用图片时舍不得割爱,总想将所搜集到的图片统统用上。我就见过有教师在讲一个历史人物时,用了9幅图片,频频演示,颇有眼花缭乱之感,反倒喧宾夺主,影响了对该人物事迹的讲述。其实,一个人物、一个事件,用两三幅有代表性的图片足矣,将这精选的图片运用好了,就可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原是形容画家作画时的神来之笔。如果说我们历史教师讲述的历史像是有生气的龙,那么,图片就如同那发亮的眼睛,会使这条龙真的腾飞起来。这眼睛是要点化的,点睛的人就是历史教师以及他教的学生。

课件的效果

──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七

一位教师在讲授德国纳粹政权建立的内容时,运用多媒体手段,其中放映了一段希特勒阅兵的历史记录影片。这段影片足足播放了四分钟。

课后,我对任课教师说:这一段影视资料,虽然场面热闹,传递的信息不过就是显示纳粹德国的嚣张,但却用去不少时间。这样既会影响到整个这节课教学内容的进行,又可能降低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我们看电视中的节目,若感到内容冗长、情节拖沓时,肯定就换台了。应该在备课时对原始的影片进行剪裁和重新编辑,将希特勒及其军队的耀武扬威和民众疯狂场面等主要情景展示出来即可,有二三十秒钟足够了。

还有一次听课,教师也是运用多媒体课件结合自己的讲授进行教学,课件制作得很精致,色彩明快,形式多样,有图片、地图、史料、动画、影视等,显示出了大量的信息。在课后的评议时,我在充分肯定了这节课的教学后,指出了一个缺憾,这就是在这堂课上没有板书,学生也不记任何笔记。如果这样来上每一节课,即使堂堂精彩,但一个学期教下来,学生却没有留下有关的学习提纲及要点,没有养成记笔记的学习习惯,这大概不会有利于他们的学习与发展。随后,我举了一个比较好的例子。一位教师在设计电子课件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和复习巩固,他将一课的教学提纲用“超级链接”与课件内容结合起来。在讲授一个子目时,先是投放出该子目的标题,然后点击进入相关的内容;当这些内容完成后,返回到初始的界面上,再演示下一个子目的标题。最后一个子目的内容完成后,初始界面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内容提纲,类似板书纲要。教师要求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将初始界面上的纲目记在笔记本上。这样,就避免了运用课件时忽略学生记录纲要的情况。

以上所举的教学例子,涉及到当前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时的一个问题:课件的有效教学效果。

现代化的教学,包括现代化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也包括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已经是比较普遍的情况了,尤其

是在教学设备比较完备的学校中。可以说,这几年来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内容的整合是一个突出的表现。

现代信息技术是个好东西,功能多样,信息量大,合成性高,直观性强,具有情境感、立体感、动感,甚至可以模拟空间、“一网打尽”等等。然而,像任何先进技术一样,其科技含量高不高固然重要,但对使用技术的人和享受技术的人来说,技术的运用是否实用,是否有效,是最重要的。就这一点讲,教学课件的制作与运用,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展现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

在教学实际中,是存在着课件制作不当、教学效果不佳的状况的。诸如:课件所显示的文字资料,内容过多且字号过小,密密麻麻充满了整个界面,学生在下面读起来既费时又费力,甚至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看不清楚;选用和展示的图像清晰度太低,模糊不清;课件的底图与文字的色彩反差小,使得文字的显示不甚清晰,如黑底蓝字、蓝底绿字、粉底红字等;在对课件中文字标题的编辑时,“预设动画”未进行静音,使文字显示时带有声响,如发出打字声、刹车声等,对学生的观看产生干扰;在界面的角落设有动画图标,如晃动的小人、奔跑的动物,没有实际意义,不含有学习信息,却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一项历史知识,编排了过多的图片,如一个人物,有头像、坐像、工作像、与他人合影等好几幅照片,眼花缭乱,信息重复,以及本文开头提到的影视资料未经过剪辑,冗长拖沓,等等。这些情况,都可能影响到课件的实际教学效果。

上面提到的这些问题,从技术的角度上讲,都是不难解决的。关键是在备课时要考虑到,教师所有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就像我们不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学识渊博、嗓子洪亮、音色优美而进行讲授一样,运用多媒体课件也不是因为这是新技术,不用就显得不时髦,而是为了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使这种先进的教学技术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服务。这就是说,教学课件的制作与运用,要围绕着教学目标的达成,要切合教学内容的实施,要有助于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进行,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学习目的与态度、学习兴趣与动机、学习策略与方式、学习方法与途径等方面的提升和发展。反之,则要考虑有没有使用的价值了。因为任何技术都可能有双刃剑的情况,用得不好,反倒不利,不如不用。所以,在运用课件时,也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时时处处考虑到学生接受课件演示时的认知活动。

在课件的实际效果上,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这就是对教师工作所带来的效果。制作的课件是否有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是否有助于教师讲授教学内容,是否有利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这些都是在编制课件时需要考虑到的。实际的教学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电脑设备出现故障,迫使教学过程停顿;教师忙于对课件的解说,使教学内容的主体发生转向;课件的内容过多,导致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十分紧张,难以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等等。如果课件的使用反而削弱了教师在教学上的主导作用,影响了教师顺利地进行教学,甚至是使教师被课件“牵着鼻子走”,那课件的效果就成了问题。

实际上还有一个在课件制作上投入与产出比的问题,即课件编制的效率问题。说实在话,制作出一个内容丰富、质量上乘的教学课件,是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这必然会加大教师备课的工作量。如果由于制作课件使教师的工作增添了更为沉重的负担,那在效果上还是要大打折扣的。

既要有好的教学课件可用,又不使教师加重负担,这的确是一对矛盾。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在一次中学历史教学课件的展示评比会上,一位教师制作的课件看上去很简单,没有绚丽的色彩,只是白底黑字地显示文字,加上一些必要的图像。我问教师怎么想到这样做课件的,他说:这样多省事,花不了太多的时间,照样能用。我也可以把课件做得漂漂亮亮的来参赛,但那不过是“秀”一下,平时的教学中怎么可能堂堂课都那样啊。我听了以后颇有感

触,他这样做是很实际的,也是有效的。这种朴实无华、返朴归真的做法简便易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在制作课件上投入的工作量。

还有一个途径就是彻底改变在课件制作上教师“人自为战”、“孤军作战”的状况,这在实际中也出现了不少方式,如学校历史组的老师们在制作课件时进行分工合作,成果共享,减少重复劳动;一些省市的教研室建立课件的网络平台,包括课件库和素材库,把收集到的历史课件按教材顺序编排,供教师下载使用;充分利用电脑公司、出版社等专门机构发行的教学软件,或是教育信息网站上的各种教学资源和信息,等等,都是值得提倡的有效做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在制作和运用课件时注意并设法提高课件的实际效果,才能使课件真正成为我们进行教学的利器。

讨论的组织

──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八

课堂讨论是历史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历史课堂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活动之一。讨论的开展能否顺利,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讨论的主题,二是讨论的组织。这里,谈谈历史课堂讨论的组织问题。

我在中学听历史课时,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况:当老师提出讨论的题目后,班上有几个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老师叫了三四个学生,他们的回答得到了老师的认可,讨论就结束了。

这有什么不对头的地方吗?如果从真正意义上的讨论说来,当然是有的。首先,这只是少数学生参与的讨论,而班上的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动起来,他们是怎么想的,有什么见解,并没有机会显示出来;其次,这只是学生对老师所提问题的回答,是一种单项的回应,学生是被动的,而且学生之间并没有进行真正的交流;再次,这只是对讨论问题进行观点上、概念上的议论,学生并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没有事先去寻找和分辨支撑论点的证据;又次,这只是对固定的、现成的一种答案的认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并没有展开不同见解的交锋,老师对讨论题目是有预设答案的,学生只需按着老师或课本的思路说出答案就行了,而不必思考其他的观点和意见。

这里,涉及到教师在组织讨论时所应考虑到的基本要件,这主要包括:(1)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参加到讨论中来;(2)教师与学生是以平等的地位进行讨论;(3)尽可能使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真实的想法;(4)学生对讨论的问题要有背景知识;(5)学生要了解和掌握一些与论题相关的资料,以使自己的推论有说服力;(6)不一定非要寻求绝对正确和完美的答案,应容许有各种解答,只要是有道理;(7)教师应适时进行引导,以使讨论深入下去,等等。如果忽略这些讨论的要件,课堂讨论就可能只是走走形式,达不到讨论这种教学方式所应有的功效。

那么,怎么样才能组织好真正的讨论呢?尤其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有什么好办法能使全班学生都被调动起来参与讨论呢?

很多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创造了可行的方式,例如,较为常见的办法是先让邻桌的

学生进行议论,在此基础上然后再展开全班的讨论。我在北京、济南等地的中学里还听过这样的讨论课,教师在组织讨论时采取了下面的步骤:

1.事先确定讨论的主题,再将主题分为几个子题,每个子题都是主题的构成部分。

2.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讨论组,每组对一个子题进行研究。讨论组的组成,可以是班上现成建制的学习小组,也可以是自由组合而成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结组。

3.各小组分别对所探讨的问题进行研究,在组内进行讨论,整理出本组的见解,包括不同的看法。

4.在全班的讨论时,由各组的代表发言。发言过程中,本组的其他成员可以插话,进行补充。5.讨论组的发言后,各组对其他组的陈述再进行组内讨论,提出本组的意见,然后在班上开展再次的交流。

6.整个讨论结束后,要求每个学生把自己对议题的认识和参加讨论的心得写成小文章,再在班上传阅或展示在墙报上。

这样来组织讨论,就符合我们说的讨论具有的基本要件,能够使全班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来。这种全员的参与,虽然不都是显形的,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但所有的学生都被调动起来,都在实际上加入了讨论的活动。而且,在这样的讨论中,学生需要倾听和思考其他同学的见解,并有机会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甚至是产生辩论,而不是各说各话。

有的人可能会说:这样做当然好了,但这多费时间啊。这里,我们要明确讨论的价值问题。如果单是从时间消耗的角度上来说讨论活动是不是值得,那就不用进行了讨论了,因为所有的讨论都会比不讨论要花费时间,教师进行直接灌输不就行了?甚至还有使教师更省时省力的教法,那就是教师连讲都不用讲,让学生划书背课文就是了。但这样做,学生还愿意学历史吗?历史教学的真正价值,是要体现在学生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上,而讨论就是有效的方式之一。

当然,课堂讨论的论题有大有小,用时会有多有少,也不是所有的史事都值得讨论,但对于比较大的论题,尤其是有不同解释的重要历史问题,对学生的历史认识有价值的议题,对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方法有帮助的问题,是需要花一些时间来进行探讨的,需要通过深入地交换意见来促进学生在认识上的提高。而且,教学时间是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情况进行分配的,教学进度也是可以根据教学活动进行调整的。只要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认识有帮助,就值得用些时间。

讨论的组织,除了在方式上和方法上要不断进行探索外,还有就是教师在讨论中的作用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讨论的效果。前述组织讨论的要件中,就有几条是有关教师在讨论中应起的作用。

有的教师认为,讨论这种教学活动,主要是让学生来议论他们的想法,应尽量让学生敞开了说,教师则要少说话,甚至可以不说话。我就听过这样的课堂讨论:在评议戊戌政变发

生后谭嗣同不肯逃亡、甘愿流血牺牲的做法时,学生中原本是有两种见解的,一种是赞扬他为了唤醒国人而视死如归的精神;另一种是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但求一死的做法不值得。学生们说着说着,后一种见解占了上风,越来越多的学生同意这种看法。最后讨论结束了,教师什么也没说就下课了。我在课后对任课教师说:这个讨论就这样完了吗?在学生的心目中谭嗣同的举动就这样被视为是愚蠢的行为,那他的血不是白流了吗?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甚至可以将自己定位在讨论中的一员,也说说自己的看法,供学生参考,与学生共同进行探讨,而不应该是一言不发。就刚才课上的这个讨论来说,教师为什么不可以指出来在进行历史评价时,不要只是从我们现在的角度上去评说,而应多从当事人心中的想法、从当时的情境中去思考。教师组织讨论活动,不是引发了学生积极发言,就没什么事了,而应该是继续引导学生在观念上、方法上能够正确地开展讨论。

教师对讨论的组织,其实是包括很多方面的。例如,当学生不知道如何对论题进行分析时,教师要及时地加以提示,提出可行的思路供学生参考;当学生的讨论偏离了主题时(即发生了“跑题”现象),教师要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回到主题上来;当学生的论说出现模糊不清甚至错误时(包括观点上、概念上、方法上等方面),教师要适当地指出来,加以澄清,帮助学生纠正;当学生各不相让、争论不休时,教师要从中进行调解,引导学生如何听取他人的意见;当下课的时间已到,而学生又意犹未尽时,教师不是简单地要学生打住,而是巧妙地结束讨论,并将讨论转化为课下的活动,如小论文的写作等;当讨论告一段落时,教师要对讨论进行简要的小结,肯定讨论中学生的表现,等等,这些都表现了教师对讨论活动的组织。

一场好的讨论,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效果,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而这离不开教师的组织。我们的历史教师,都应该成为讨论活动出色的组织者,和学生一起,使每一次讨论都令人难忘。

讲授的必要

──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九

有一次听一节初一年级上学期刚开学不久时的历史课,教师一上来就组织学生展开角色扮演、讨论、竞赛等各种活动,很是热闹。然而,在这节课上,教师没有给学生什么新的信息,没有讲述任何新的历史知识。课后,我对任课教师说,历史课这样上完全可以,但在学生没有足够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这样来教历史,课堂活动很容易流于形式;如果堂堂课这样上,就不可以了,因为若是教师完全不讲新知识,学生所有的活动都难以再开展。

还有一次听课,教学内容是隋唐文化中的书法、绘画、石窟艺术、音乐和舞蹈等。在45分钟的课堂上,任课教师只讲了20分钟,然后就让学生讨论隋唐时期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有哪些最吸引人的成就。学生们的发言不太踊跃,课堂气氛也显得沉闷。课后,我问任课教师: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应该说是色彩纷呈,为什么你只是讲了20分钟?如果学生对隋唐艺术成就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突出风格以及其在艺术发展史上的地位等没有具体的了解和真切的感受,他们怎么会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呢?这位教师说:我也想具体介绍这些成就,但学校规定一节课上教师的讲授不能超过20分钟,否则就是灌输,就是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不敢放开了具体讲授。

这两个例子,反映出同样的问题,这就是在历史课上教师的讲授有没有必要。

当前,在历史课上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这种情况并不是孤立的。不少教学理论的专家都在说要以学生为主,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所以教师不能够在课上多讲,讲多了就会使学生被动。由此有的学校领导也就规定了这种以时间为量化标准的限制,越线即判为不当。

这类的观点、规定等,在我看来,都是似是而非的。那种对教师讲授时间的限制,更是给教师带上的新“紧箍咒”,上面甭管刷着什么新理念、新改革的颜色,都可能会毁了历史教学。我个人的看法是:在历史课上,教师不但要讲,要讲好,而且不能少讲。

为什么要这么说?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看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的必要。

从教学理论上来讲,教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在教学中的地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教材三位一体而构成的,缺少或弱化任何一者,都将对教学造成不利影响。如果从教授的角度上讲,教师是教授的主体,学生是教授的客体,教材是联接主体与客体的媒体;如果从学习的角度上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是学习的客体,而教师是联接主体与客体的媒体。而如果从教与学统一的角度上讲,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者,教材则是使主导者与主体者得以沟通,使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中介。正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教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教材,才造成了教学的发生,促成了教学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是非常重要的。

从学习方式上来讲,大致可分为两种主要的形态: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所谓接受学习,是指学习内容以现成信息的形式出现,学生可以直接获取;所谓发现学习,是指学习内容不是以现成信息的形式出现,学生要经过一个发现的过程,自己找到答案或结论。现在很提倡发现学习(又多被称为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有些人也产生了误解,以为接受学习是不好的,发现学习是最好,所以教师不能讲多了。其实,简单地划分这两种学习方式的好与坏是不对的。因为,在接受学习方式中,又可以分为被动的接受学习和主动的接受学习(或曰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两种形式,前者表现为学习者的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练习,后者表现为学习者有学习的心向并且学习内容是有意义的,因而主动地进行接受。而发现学习也有两种形式,即独立性发现学习和指导性发现学习,前者是指学生自己去进行发现,后者是指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进行发现。在常态的学校教学中,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指导性发现学习应该是主要的,尤其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这两种方式,都离不开教师的讲授。

从历史课的性质上来讲,历史课的学习与中学里其他一些课程有所不同,既不是像语文、数学等课那样以应用为主,也不像音乐、体育等课那样以操演为主,历史课是一种典型的知识性课程。因此,课堂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常规形态,教师的课堂讲授历史知识是完成历史课任务的主要方式。

从历史知识的传递方式上来讲,由于历史知识所反映的内容是过去的人类活动,不可能通过实验加以重演,很多也不能进行直接的观察,大多是以间接的方式进行传递的。人们获得历史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听(听他人讲述历史)、读(阅读有关历史的书刊)、看(考察历史的遗迹)等,而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途径,也不外如此,其中,听课又是获取历史知识最主要的渠道之一。如果历史教师放弃讲授历史,就可能阻断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

从历史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上来讲,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尤其重要。历史课的思想性、导向性、科学性、教育性等,是要在历史教师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才有保证的。无论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学法指导,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都与历史教师的指导有最直接的关系,也都离不开历史教师的正面讲授。

以上所述,是想说明历史教师课堂讲授的必然性,这些还都一些道理,如果我们在实际中去问问学生,他们喜欢什么样的历史教师,愿意上什么样的历史课,回答可能是多方面的,但老师讲得好肯定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我曾问过好几位颇有成就的历史学家,他们当初为什

么选择了研究历史,回答是在中学时代遇到了好的历史老师,历史课讲得非常棒,所以被吸引到这个专业上了。学生心目中敬佩和爱戴的历史教师,就是这样的。

所以,历史教师应该理直气壮地讲授历史,讲好历史课。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历史,不一定就是“满堂灌”、“一言堂”,学生也不一定就是被动地接受,这关键在于教师是怎么进行讲授。如果教师的讲授内容是具体的,教师的讲解分析是深刻的,教师的教学语言是简明形象、生动幽默的,就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如果教师的讲授适应于学生的兴趣、情绪、情感、愿望等心理需求,能够使学生受到启迪,产生共鸣,就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呼应,出现师生之间真正的互动:心灵上的交流。如果教师的讲授与其他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能够推动各种教学活动的展开,促进学生对教学的参与。

课堂讲授是学校历史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历史教师的重要教学基本功,是上好历史课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的教师能够正确认识讲授的作用,潜心研究讲授的艺术,不断提高讲授的水平,相信一定会成为优秀的历史教师。

师生的角色

──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堂历史课,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了该课的课题,然后说:这一节课有四部分内容,我们班有四个同学事先分别进行了准备,下面就欢迎这四位小老师上台来为我们讲授。随后,教师就提名请四个学生先后走到讲台上,分别介绍有关的内容。台上的学生讲得很尽力,虽然有些拘谨,说话也难免有点背书或朗诵的腔调,但台下的其他同学还是乐呵呵地报以掌声。待学生讲完后,教师对他们给予了夸奖和鼓励,这节课就结束了。

显然,这位教师是想摸索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改变由教师主宰讲台的状况,以体现学生是教学主体的理念。应该说,这种在实践中进行探索的精神是好的。但是,我们的历史课就要这样来上吗?

打个比方吧,讲台就像是一个舞台,过去,这个舞台是为老师搭建的,老师是这舞台上的主角,而学生只是台下默默观看的观众。现在,这种演出方式受到了批判,需要改变,因而就有人认为,学生应该是舞台的主角。这样,老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置换,老师不能是主角了。那老师又是什么呢?像上面的课例中,老师的主要作用很像是一名场记。

这里,涉及到的问题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

角色的定位,并不是随随便便的事情,这一方面取决于角色本身所具有的权利与义务,取决于角色所担当的任务;另一方面取决于角色所处的地位,以及与其他角色的关系。这两

方面制约着角色的即定性。

就历史教师来说,在教学中的角色既是固定的,又是多重性的。首先,历史教师是教育者,承担着历史教育的任务。国家规定的历史课程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是要由历史教师来具体实施的。教育和培养学生,是教师的职责,这是教师的工作和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是教学的领导者和指导者。教师绝不能放弃担当教学领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否则就可能是失职。这就是教师角色不可动摇的固定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历史思维,组织学生开展教学上的活动,引领学生进行学习与探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又是合作者,要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仅凭一己之力去唱“独角戏”。在与学生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作用尽量发挥出来。

教师在教学中的这种领导者、指导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是不应该被削弱的。当然,教师的角色有时会有一些转换,如果还用舞台与演出作比喻的话,教师可以说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有时也可以是观众,甚至是场记,总之是多重角色。但是,角色的转换毕竟是临时的,若是简单地将教师由演员变为场记,并固定下来,那就是角色的错位了。

就学生来说,在教学中学生的角色首先是学习者,这也是具有固定性的。当然,这种学习者的角色,不应是被动的、消极的,而应是积极的、主动的。当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是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是明显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是得当的,学生的这种学习者的角色就会具有自觉性和创造性,不仅能“学会”,而且能“会学”。在历史教学中,学生还要具有体验者的角色,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去感受历史的真实,体验历史的境况,认识历史的实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更是活动者,是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做学习活动的主人,积极地进行学习与探究,以体现出其主体的地位。此外,学生又是合作者,在教学中与教师合作,与同学合作,相互交流,形成“学习共同体”,一起来完成学习的任务。

我们明确师生的角色定位,才能使历史教学有正确的发展途径,才能在历史教学改革中探索出有效的新方式。否则,就可能出现问题。就以前面提到的那个教学实例来说吧,教师把自己要做的事主动转让给学生去做,实际上是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名义下放弃了自己的职责,使历史教学多方面任务的完成可能会受到影响。那几个担当小老师的学生,角色的转换会使他们更为被动,更受限制,而且负担更重。尽管班上的其他学生会表现出乐见此事,那并不是在知识上、智慧上得到了收获,在认识上、思想上受到了启迪,而是一时觉得好玩儿,感到新鲜而已。毕竟历史课不是儿戏,假如每堂课都这样来上,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就会发现,师生角色错乱的情况以前也发生过。稍微上了年纪的人都会记得,在1958年的“教育革命”和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都曾对教师的权威性提出质疑并进行批判,流行过“学生占领讲台”的风气。现在回过头来看,都是闹剧,留下的是历史的惩罚和教训。

那么,学生就不能上讲台了吗?当然不是。不过,那是有具体的目的、条件和方式的。就目的上说,不能就是单纯地为了让学生上台,而是要从完成该课教学任务来考虑,是不是有利于学生学好具体的课题,是不是有利于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从条件上说,教师必须提供有关的背景知识,使学生能够了解所学内容;学生对学习内容有独特的见解,又想主动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掌握了相关的材料,能够运用材料进行推论,等等。从方式上说,可以采取讨论、辩论、论坛、角色扮演等活动方式,组织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然而,无论怎样,教师都不能完全放弃自己的角色定位,把自己应该做的事完全转让给学生去做,更不能把学生训练成为自己的代言人或传声筒,尤其是不能把个别学生专门培训成为“教育学生的学生”。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课程设置的转变,是使课程更加实用、多样、有弹性,但不是取消或削弱课程;教材呈现方式的转变,是要更充分地利用各种教学

教育随笔感言_心得体会

教育随笔感言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教育随笔感言,感谢您的阅读! 教育随笔感言(一):走出"反思"的误区 我常听很多教师说:我在教案上写了很多反思。而对于自己在课堂教学、教育活动等方面进行反思的情况几乎没有,我就在想,是不是大家对"反思"的理解很是浅薄,甚至是误解,需要澄清。 有人说:"反思就是苦思冥想。"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考,是对自己的思考,对自己行为的思考,并且期望能够引起行为的变化,而不是局限在纯粹的思考层面。 还有人说:"反思就是要自己独立的进行思考。"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需要自己独立的学习和发展,更强调自己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但是教师之间的合作研讨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反思需要教师个体的独立思考,同样也需要群体之间的交流思考。 更是有人说:"反思就是自己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研究,不需要在进行学习理论了。"是啊,反思就需要我们从教学实践中寻找问题,但是反思和学习理论并不是矛盾的,从我的经历来看,理论的学习可以给我们每一个教师提供反思的新视角。反思替代不了学习,反思和学习相互补充完善于发展。反思为学习提供了学习的需要,学习为反思提供了多种视角,因此我们的反思才会变得丰富多彩。 很多人把反思局限在教学领域,这样很可能使教师的反思走向僵化走向形式,从而缺乏真正的批判。我认为反思应该深入到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反思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考方式,从表面走向实质,彻底的改变教师的一切。 教育随笔感言(二):学生为什么不说话了 曾几何时我满怀激情登上这神圣的三尺讲台,看着下面一双双透亮天真的眼睛,恨不得把自己的所有只是一股脑的全部告诉他们。可是事情并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等一节节课堂教学成为你生活的节奏、习惯以后,自己的热情在被无情的岁月消磨。不知什么时候起,面对学生脾气渐长,尤其是在学生无从应答、答非所问时更是火冒三丈,渐渐的学生学乖了,课堂上在没有林立的小手,很少有洪亮的声音。现在很多教师一起交流时总是说:我的学生都是"哑巴",会回答也

初中英语教学随笔

英语教学随笔 高闸中心学校仇馨 现在英语每单元都有阅读材料,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上如何渗透培养学生阅读力,综合听、说、读、写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广大英语教师努力追求的方向。我们现在一般都采用阅读教学法,通过发现习。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到底要不要讲?究竟应该怎样讲? 讲当然是必要的,但是要“精要地讲”。再说,只让学生畅抒己见而没有教师精当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学生的思维不可能深入;只让学生想象体验而没有教师开启智慧的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得到培养;只让学生诵读感悟而没有教师的品词析句,学生的学习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必须从教育规律和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呢?结合自己课堂中的探索,现归纳出以下几点: 1、自读之前来启发:即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前,简明扼要地揭示阅读要求和点。 2.情景导学来把兴趣提。学生往往对阅读课很头疼,已看到长长的文章就发怵,因此授课前的引导很重要。我们可以根据文章设计相关的话题,现有学生自由讨论,通过阐述自己的观点为理解

课文奠定基础。导学是一堂课的开始,“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学部分,教师不能忽视,教师应精心设计,引人入胜,要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 3、重点地方来分层:学生在初步感知整篇文章内容后,已经对文章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时要求学生默读文章,解决教师精心设计的T/F判断题或问答题。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这几点:①先易后难;②先理解后拓展;③先浅后深,兼顾两头。通过设疑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了解学生是否把握文章的中心、重点。对材料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解,该挖掘处必挖掘,该品味,该讲深讲透的地方必须讲深讲透。 4、疑难问题来明确:当学生在材料理解上遇到疑难时教师要鲜明地讲,从而为学生解难释疑,让学生正确理解、领悟材料内容。 5、合作中来提示:当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能抓住要点进行有效合作时,教师要进行提示性讲解,以使合作有效、深入。 6、总结时来补充:在总结一节课、一篇材料的阅读情况时,在学生概括、总结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进行补充,以进一步进行提炼和归纳,从而使总结更加完整、准确。 总之,英语阅读课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多种多样,教无定法,只要能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指导

小学教学随笔感言

小学教学随笔感言 小学教学随笔感言范文一: 数学看似严肃、枯燥,尤其在课堂教学中不如语文课堂生动、丰富,不如语文课富有感情色彩。但假如用心上好一节数学课,仍会让你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欢乐。学生学得也轻松,自然而然地情愿上数学课。要让学生情愿上数学课一定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不管做什么事,只要有了兴趣,才能认真地对待情况,才能把情况做好。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直是许多数学教师关注的咨询题。依照几年来数学教学的经历谈几点自己的看法第一、要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首先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教学科感兴趣,自然就带动了学生上数学课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作一名用心的教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细节激发学生兴趣。比如数学课本中的你明白吗,从中有很多常识,如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它是如何样传到中国的?人的心脏一年要跳多少次?诸如这类的咨询题学生也是非常感兴趣的,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渗透给小孩们,他们会被数学课的丰富而吸引,自然对数学课就产生了兴趣。 第二,从生活中捕捉数学,让学生觉得数学课堂非常亲切,非常有用处,而不是枯燥的数字累积。 数学源于生活,只有从实际动身,才能便于操作,容易理解。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咨询题与有关数学咨询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咨询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咨询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比如在教学长度单位时,真正让学生自己动手量周围的物体,用自己躯体部位作测量工具测量或估计路程的远近或物体的大小长短。还有,在学习统筹方法和等量代换时不防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完全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做一做,换一换。 要让数学课走进生活并不难,只要我们用心去琢磨,自己先用心去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就能引导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去用数学解决实际咨询题,自然也就爱学数学,爱上数学课。第三,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 课堂上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每一个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应该做到:学生能做的一定让学生做,学生能讲的一定让学生讲。如此,才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与合作者。而不是全部知识的统帅,全部知识都要由教师一个人来和盘托出,学生只能被动同意,如此的教学学生自然可不能产生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创新,探究了。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经常给学生提供能引起观看、研究的环境,善于提出一些学生既熟悉而又不能连忙解决的咨询题,引导他们自己去发觉和寻找咨询题的答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研究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体验、收获的欢乐。 总之,课堂应该是富有魅力的地点;课堂应该是学生获得自信的地点;课堂应该是师生智慧碰撞的地点;课堂应该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地点。只要我们用心去教学,相信会有如此的课堂,让我们都为有如此的课堂而努力吧! 小学教学随笔感言范文二:

英语English-听课记录表

听课记录表 听课人:单位: 时间20xx 年5月17 日星期五上午第二节地点南充五中 任课教师唐老师课题名称Unit 11 What do you think of game shows? 班级初一(6)班 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11 What do you think of game shows?听课记录 教学过程: StepⅠ.Greetings and Revision Check the homework exercises first. Ask different students a Question Question:Have you ever been to any interesting places on your vacation? And tell them to share their happy experience with the other classmates. StepⅡ.1a Show the key vocabulary words on Page 65 on the screen by multimedia Read these words and make students repeat several times The key vocabulary words are follows: T:please look at the TVs in the illustration.In picture a ,we can see a person playing baseball.It is a sports show.Now you can name the other kinds of TV shows by yourselves Make a students read these words loudly At the same time ,write them on the blackboard StepⅢ.1b Call students attention to the words and smiling and frowning faces in the box. Play the recording the first time.Students only listen Play the recording again.Students listen and write the letters of a TV show In each blank. Then.Check the answers Answers: 1.b 2.a 3.c 4.d 5.e

小学教学随笔感言

小学教学随笔感言 《小学教学随笔感言》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重新了一下发到。小学教学随笔感言范文一:看似严肃、枯燥,尤其在课堂教学中不如语文课堂生动、丰富,不如语文课富有感情色彩。但如果用心上好一节数学课,仍会让你收获到意想不到的快乐。学得也轻松,自然而然地愿意上数学课。要让学生愿意上数学课一定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不管做什么事,只要有了兴趣,才能认真地对待事情,才能把事情做好。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直是许多数学教师关注的问题。根据几年来数学教学的经历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第一、要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首先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教学科感兴趣,自然就带动了学生上数学课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作一名用心的教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细节激发学生兴趣。比如数学课本中的“你知道吗”,从中有很多常识,如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它是怎样传到中国的?人的心脏一年要跳多少次?诸如这类的问题学生也是很感兴趣的,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渗透给孩子们,他们会被数学课的丰富而吸引,自然对数学课就产生了兴趣。 第二,从中捕捉数学,让学生觉得数学课堂很亲切,很有用处,而不是枯燥的数字累积。

数学源于生活,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便于操作,容易理解。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比如在教学长度单位时,真正让学生自己动手量身边的物体,用自己身体部位作测量工具测量或估计路程的远近或物体的大小长短。还有,在学习统筹方法和等量代换时不防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完全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做一做,换一换。 要让数学课走进生活并不难,只要我们用心去琢磨,自己先用心去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就能引导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去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自然也就爱学数学,爱上数学课。 第三,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 课堂上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每一个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应该做到:学生能做的一定让学生做,学生能说的一定让学生说。这样,才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与合作者。而不是全部知识的“统帅”,全部知识都要由教师一

英语教学随笔(精选12篇)(优秀版)

《英语教学随笔》 英语教学随笔(一): 孩提时代,我就梦想能成为一名教师。大学毕业后第一次踏上三尺讲台是多么的令人激动。一向不明白,人为什么要活到老,学到老?此刻最后醒悟了,人不仅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会生活,学习做人,学习很多很多。教师这个职业尤其如此,因为只有不断学习,才不会被淘汰,才能用长流水来教育那群渴求知识的孩子们。 这一学期我有幸参加了这期小学英语教师网络研修,在研修中,我感动着专家们和老师们对待英语教学的态度,也幸福着自己有这么好的机会能学习和提高。经过这几天的研修学习,我感想颇多。 为了更好的成就我们事业的工作环境,促进我们专业的成长,领导为我们带给了这个双对接远程研修的平台,让我们与远在天涯的专家、同行进行近在咫尺的交流,认真品读老师的感言,研究专家指导老师的评论,不忘留下自己的足迹,送上一朵小花,互相鼓励加油。只是想,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呼吸着五湖四海的空气,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华丽的转身,我们是快乐的,幸福的! 我将把研修的理念、资料,充实到自己的思想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并应用到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去,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增砖添瓦。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自身的要求就应更加明确。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务必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口语自然流利,语音语调正确尤为重要。地道的语音、优美的语调、丰富的词汇、流畅的表达及扎实的语法是英语教师的基本功。任何基本功都源自必须时间的积累。教师要坚持不懈的学习,经常收看英语新闻,经常收听英语磁带,培养良好的语感;还要用心参加各种教研活动。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加注重自己在这方面的训练。我意识到课堂评价用语个性重要,所以我要背熟小学英语课堂用语100句,并及时的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二、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讨论孩子的学习习惯问题,很多老师都抱怨了自己班上的孩子的坏习惯,例如:不做课前准备,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从不举手回答问题。讲到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活动比较容易让课堂闹起来,有时候学生的声音会很大,课堂纪律会很难控制,那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就应比学生的声音更大呢?老师示意同学们安静,然后走到最活跃的那几个同学身边,示意他们跟着老师一齐做伸展操。这样学生很容易关注到老师,而且也很容易集中注意力。

我的教育教学随笔、感悟

我的教育教学随笔 不知不觉间,我在教育教学的路上,已走到了第三个年头,三年来,无论是在个人的教育教学经验,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是教育教学的效果,都较刚参加工作时成熟了许多,进步了许多。 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可见,经验和反思对教师的成长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你要想跑得更快,要先学会停下来。”这句话是说在跑步中我们要学会停下来,这样可以对自身做全面彻底地调整,也可以积累更多的体力、技巧和方法,以更高的速度冲刺。跑步是这样,我们的教学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试着在教学中多反思,使自身获得的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那么,我们的专业技能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只有运用头脑真正地反思,才会有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 通过我的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地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的成长,真的很重要。记得一次交流会上,有个老师就讲起了他对日常教育教学的反思,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专门准备了反思记录本,只要有想到的内容,及时写在上面,很多时候只是一个大概内容或是一点想法,然后他会利用空余的时间,把这些内容中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写一写,也便就成了我们所谓的反思,我想这就是一种坚持吧。 我想,只有坚持不懈坐着反思教育的老师,才是真正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所收获的人。 一个拥有积极态度的人,总是能在各种逆境中寻找到坚持下去的理由。由此想到我们平时教学中的反思也是一样,只有首先抱有积极反思的态度,才能真正做到反思,做好反思。 所以,想要真正反思成功,先有积极的态度吧。 自古以来,关于“坚持”的名言有许多许多,譬如比阿斯说:“要从容地着手去做一件事,但一旦开始,就要坚持到底。”又譬如《论语》中那句“欲速则不达。”人们为什么要一直重复着坚持,可见它是多么的金贵。 从事教育工作三年来,我就始终秉持这样的信念,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会坚持到底。现在的学生与我们存在着很大的观念差异,而且个性都比较强,不能对他们采取压制的手法,刚开始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效果却会适得其反,我们并不是阶级敌人,要真正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更要兼顾大多数人的利益。面对本学科的特点,要认真思考怎样让他们更好的接受。 教师不仅仅是传知解惑,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知识;教知识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关键。 教师首先要吃透学情,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在什么情况下能发挥潜力!兴趣、方法、习惯、性格、个性、心理品质、目标、非智力因素等都值得重视。 教学要有效果,关键在课堂;课堂要有效果,关键在学生参与!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教学是关键。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基础,而且要涉猎一些课外书籍的知识,开拓视野,关注身边事,国家事,只有这样才能把教材枯燥的知识讲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要更加努力,引领自己不断超越。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教师这个称号,才是真正的名副其实。

初中英语新课标读书笔记3篇

初中英语新课标读书笔记 3 篇 通过学习和培训,使我对新教材有了一定的认识,新课程改革对于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新的学习,我认识到要上好新教材,我们教师非下苦工夫不可。下面是橙子收集整理的初中英语新课标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初中英语新课标读书笔记1 作为一名面临新课程改革的英语教师,为了更好地跟上课改的潮流,适应新的教学改革,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近期认真研读了《初中英语新课标》一书后,深有感触,我知道了要防止强调模仿、死记硬背、机械操练的教学倾向,重视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努力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营造启动学生思维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加速知识的内化过程,使他们能够在听、说、读、写等语言交际活动中灵活运用知识,变语言知识为英语交际的工具。所以从根本上改变面貌学习方式,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而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也被视为新课程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志。因此,在目前状况下,积极倡导初中英语有意义学习的思想,深刻领会有意义学习的概念、一般特征和实施条件,对于引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方式的革新、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进而推进基础教育向纵深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依据意义学习的基本理论,初中英语的有意义学习应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即要把整个人的认知和情感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2、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学习者由于内在的愿望而主动去探索、发现和了解事件的意义。 3、学习是渗透性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发生变化。 4、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学生最清楚某种学习的方式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否有助于得到他想要的东西,是否弄明白了自己原先不甚清楚的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开展有意义学习,促成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本学期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导入要新颖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上课也一样。教师的循循诱导,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参加课堂教学,为整节课的成功作准备。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导入:⒈歌曲导入。⒉设置悬念。当然导入很多,教学中不能单一的用一种导入,也许这种导入刚开始学生觉得很有劲,但天天用学生就会厌倦了。所以教师设计时要多多新颖,多多改变,尽量多样性。 二、创设情景,多用直观教学由于初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 丰富,知识范围有限,决定了

读书感悟和教学随笔

读书感悟和教学随笔 读书感悟篇 怎样让学生喜欢我的课 一、要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就必须先让学生喜欢我这个人。 有句话说的好,爱屋及乌,只有学生喜欢我这个人,学生们才可能喜欢我上的课。当学生们把我的课当做一种需要,一种快乐,一种兴趣,那我的课堂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们把听课当做一种快乐时,学习的动力就会由外因变为内因,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学生树立良好学习态度。 二、要想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就必须学会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 沟通与交流是人与人相处时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和方式,作为老师和学生更需要进行沟通和交流,只有老师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什么样的老师,喜欢听什么样的课。这样老师才能有的放矢,积极主动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理念,因人施教,从而真正实现学生是受教育者,而且还是教学的参与者,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要想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就必须上课有自己的特色和魅力。 首先教学设计必须科学。课堂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所以教学设计必须遵循科学这一原则,作为数学学科所教内容必须严谨、正确、科学,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能模棱两可。

其次要把数学课设计的生动有趣、有吸引力。数学知识本身枯燥无味,很多学生都不喜欢数学,所以只有把内容变得有趣,通过各种数学游戏形式展现,学生才会愿意学、乐意学,爱学。 最后教学设计要新颖。众所周知,再好的菜天天吃也会腻,同样每天都用同一种教学模式,时间长了即使再好的教学设计学生也会感到厌烦,所以要每节课都有要有亮点、有创新,才能让学生百听不厌。 我将坚持不懈做到以上三点,坚信我的教学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自身素质也会逐渐提升,今后我将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前进,永不止步。 用耐心、爱心、信心关注学生的成长 薛瑞平老师写的《阳光和雨水》,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只要我们直面差距,满怀信心、满怀耐心地因材施教,或早或迟,孩子必将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我在教学中就缺乏这样的教育理念,每当看到有学生有成绩太差的时候,就对学生失去了信心,认为学生基础差,家长有没有认真辅导,致使成绩跟不上。平时辅导学生,很简单的题给学生讲三五遍以后,学生还不会,就会着急对学生说:“下去好好想想吧?”这样长此下去,学生自己就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有了问题,也不愿意找老师帮住。可能导致学生本来经过一定努力以后,会把成绩赶上来,但由于教师没有信心,没有耐心细致地去辅导学生,帮助学生,而变成真正的差生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其实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渴望学习的,渴望温暖的阳光的照耀下,有充足雨水的滋润下健康成长。这雨水就是来自教师,父母的关注和帮助。对待学生要从

小学英语听课记录(超实用

小学英语听课记录(超实用) 听课记录1 学校: 2010年11月16日第三节 科目英语年班级 6年级3班 Unit 5 What does she do 课题 课堂教学过程授课教师 教具 黑板 一.复习 全班学生一起读第四单元单词,一遍英语一遍汉语。二.引入 I teach you English. So I am a teacher. I drive cars. So I am a driver.

由已学单词 teach teacher 引出新课,让学生发现这些单词之 drive driver 间的区别与练习。引出句型What does she do She is… 三.新授 1. I sing songs. I am a singer.引导学生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引出singer 的意思,再问学生知道哪些歌手,并练习句型 What does he/she do He/she is … 2. I write stories. I am a writer. 相同方法呈现 writer领读 3. 复习第四单元已学的TV reporter,套用句型,what does sb do He/She is a TV reporter. 4. 由梅兰芳引出男演员, actor,领读。并强调 an actor. He is an actor. 5. 由男演员引出女演员artress, 领读。 6. 由齐白石引出artist,an artist,领读。He is an artist. 7. 讲解句型 What + does/do + 主语 + do 主语 + be + a/an + 职业名词. 四.互动,应用 同桌用句型练习对话,最好找两组站起来对话。 五.作业 写出六个单词的原型,抄写单词5遍英语5遍汉语,用句型造一个句子。 板书设计 teach teacher singer writer TV reporter drive driver write writer actor actress artist What + does/do + 主语 + do 主语 + be + a/an + 职业名词.

教师教学感悟随笔

教师教学感悟随笔 教育工作是塑造“人”的工作,它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辈子,还会影响到一个家庭的幸福、一个国家的兴衰、一个民族的命运。 有这样一位老师,她每时每刻都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充满了敬畏,都在不断地警省自己,有没有尽全力,足不足够真诚…… 在这里,小编收集了这位教师教育教学的感悟随笔,快跟小编一起来赏读吧! 教师的激情——源于对学生的爱 教师激情的源头是对教育和学生的爱。心中没有爱,试问,怎么能教育好学生、感动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转变?一个缺乏爱的教师就不可能充分理解人性,这样的教师,不会在心中有阳光,不会拥有教育的智慧和灵感;这样的教师,不会爱护、尊重学生的人格,缺乏对社会和人生的责任感。 夏尊丐先生说过:“爱对于教育,犹如池塘之于水,没有水,便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便不能称其为教育。”所以,教师的激情源于对学生的爱,源于对教育的热爱,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够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孜孜以求,才能够精益求精,专心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吃透教材、熟悉教案、了解学生,真正成为教材文本和学生的“知音”;才能够每天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地走进教师,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挥洒自如、声情并茂地滋养学生的心灵。 教师的幸福——源于教育理想 教师的幸福是个人需要的满足与自我潜能的实现从而获得的体验。教师有生理的需要,即物质生活的保障;教师有心理的需要,期待尊重和爱的滋润,渴望

心灵自由的空间;教师有社会性的需要,有自我实现的梦想和追求,只有需要得到满足,教师才可能营造幸福的教育人生,凸显主体生命的意义。 作为教师,当你对自己清晰而成熟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自如时,那是一种幸福;当你不断进取,执着追求自己的教育信念时,那也是一种幸福。教师的幸福写在学生认真的作业本上,教师的幸福盛在学生满意的答卷上,教师的幸福堆在家长充满谢意的脸上,教师的幸福是看到学生的毕业证书上,教师的幸福是节假日收到学生送来的温馨贺卡和溢香鲜花…… 教师的微笑——源于学会享受生活 教师有了微笑,才能有师生心灵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才能使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时时并发出创新的火花。 教师的微笑,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体现出的是一种正确的教育理念。保持微笑,是自信、是乐观、是热情,是对未来充满无限的希望,而这些,恰恰是对学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抚慰着学生,也愉悦着教师自己的心田。 教师,请保持微笑,莫以师道尊严代替微笑。做生活中真实的你,就能还给学生真实的生活。学会享受生活,才能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学会享受生活,才能呵护孩子的情感,关爱孩子的生命,教育才不会是驯兽式的冷酷,你关注的目光才会在孩子的心灵上升起灿烂的太阳!

初三英语教学随笔

初三英语教学随笔 进化中学罗茂梅 初三学生即将面临着毕业,学习任务紧,时间有限。因此,充分合理地利用时间,建立条理有效的课堂架构,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了把握好课堂教学,我不但在课前从多方面积极准备,精心策划,而且注重每一节课堂教学后的反思,并把这种反思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具体做法如下: 一、明确目标 教学目标是每一节课所要完成教学任务的核心和灵魂。只有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加以正确的方法指导,同学们对自己的复习活动才有一种方向感、使命感,也才能减少盲目性,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学们在完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后,也就完成了总的目标,从而完成了整个教学任务。 二、体验模仿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一种活的语言,英语也不例外。没有一定的语言环境作为载体,那种语言也就失去了活力,成了死的语言。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能向学生传递一定的信息,尽量将英美人士表情丰富的显著特点表达出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引导他们去模仿。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型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方式深化语言的习得过程,让学生接触、运用并充分理解所复习的语言材料,进而引导他们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活学活用 反对同学们学习时死记硬背,这样不仅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而且久之大部分同学也会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我总是鼓励同学们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学生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演示、讨论等方面只要存在着合理的方面,或者有所发挥或创新,我总是适时地给予合理的肯定和评议,以便引导他们主动地投身于教学活动并参与竞争,主动地使用英语,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另外,及时的对所学知识进行盘点、理清思路,使所学知识纵横交织,密集成网,帮助学生们建立庞大的知识网络,也能优化学习方法,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通过“明确目标、体验模仿、活学活用”三步,不仅使学生对课本内容掌握得更准确、更牢固,而且达到了英语课堂上“人人参与,人人有机会,充分用英语进行‘谈、说、议’等言语表达活动”的目的,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小学英语听课记录(精选多篇)

小学英语听课记录(精选多篇) xx月xx日,有幸到实验小学参加了他们的双语教育研讨活动。这次正好也是实小的半日开放日活动,许多家长也参与了这次活动。半天的研讨活动中,教师精彩纷呈的研讨课,家长积极的参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是一节一年级的双语班对课: i love my family 一、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二、小品 一生演妈妈,其余小朋友演各种瓜果蔬菜,鸡鸭鱼肉 m: come, come, potato, tomato ss: potato, tomato, nice, nice. m: nice, nice, children, children

s1: good, very good. ss: nice, nice, mummy good. ……… 三、全班齐唱 四、introduce my family this is my family. this is my father. my father is a … this is my mother. my mother is a… i love my father. i love my mother. they all love me. 五、say a rhyme i love my dad, this is my dad. dad, dad, my dad. i love my dad. 六、draw a picture for our parents, say i love you to them. 学生把作好的卡片送给父母 七、小品:the garbage outside the window 八、sing a song: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九、flash: merry christmas 教师送学生礼物 对于刚接触英语三个多月的学生

最新小学教师教育随笔感悟600字3篇

小学教师教育随笔感悟600字3篇 教师在教学的路上一定会有很多感悟的,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小学教师教育随笔感悟600字,希望可以以帮到大家! 小学教师教育随笔感悟600字一 教育、教学工作苦乐相伴。在教育的星空中,我是一颗凡星,虽不夺目,但却璀璨;在教改的浪潮中,我是一朵浪花,虽不壮观,但却是浪尖上最有活力的一朵。在身为人师的这些日子里,我学习着、实践着;努力着、进取着;奉献着、收获着;留下了串串清晰、生动的足迹。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1990年我踏上三尺讲台的第一天起,这句话就成了我工作的座右铭。 作为一名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我的职责。平时对自身的师德修养比较重视,努力以自己的行为、作风和品质去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年青的我,以认真踏实不断进取的精神对待自己的工作;以对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热爱尊重和严格要求全体学生;以虚心好学的精神与组内老师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我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学习课程新理念、在实践中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人文教育、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等实践渗透在日常教学中,以使自己的教学与时俱

进,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在实践中,不仅增强了对教育科学研究的兴趣,还提高了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更尝试着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收获颇丰。不断地将研究课,互观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把仍在困惑着我们的许多问题,在认识中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在知识传授的同时,也不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只有亲近学生,研究学生,才能展现自我,树立自己的威望。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爱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和爱。因此多年来,我总会在工作中不断思索,在思索中不断提高自己工作的艺术性。虽然因为工作的繁忙有时会影响自己的情绪,有时甚至忘记了微笑。但通过理论学习,反思与同伴互助,很快意识到自己应该怎样做。所以在处理问题时多溶入了些宽容、理解,多讲了些艺术性。我也终于发现,只有我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去走近孩子,关心孩子,即便是批评,也会被他们所接受。孩子们只有真正接受了我这个他们所喜欢的老师,才会接受我。 每接一个班我都很用心的去教,对待特殊的孩子,我的方法就是给他信心,唤醒他内心的渴望,这就等于给他自己体内安了

初中英语新课标学习笔记

初中英语新课标学习笔记 初中英语新课标给教师提出了极富挑战的新课题,面对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师 应如何与新课改同行,与新课程一起成长,本文作者愿将在教学中获得的几点粗浅的体会与同行共享。 一、用科学发展观解读新课程,实现教学相长 作为一名经历新旧课程教学的初中英语教师,在解读新课程的教学模式中认为,英语新课程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与内容组织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教材的各种元素是开放的、发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完全符合现代学习方式,新的英语教学模式,更能照顾到学生的独特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虽然新课程给教师提出了新挑战,但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和教学条件的改善,以及学生和家长对英语学习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我相信教学相长,只要教师更新观念和知识,提高个人素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的培养,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直观的交际情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就一定能够引导好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依赖教师为独立学习、变呆板学习为体验学习,灵活的教学模式和有趣的课堂训练,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更新知识和观念,提高个人素质 1. 为了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及时更新知识。面对新课程,教师一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汲取新知识,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在课堂上才能论古说今、旁征博引;二是要提高自身扎实的专业基本功,锤炼一套“听、说、读、写”的技能,准确掌握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并能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三是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一位性格开朗、富有激情、宽容真诚、幽默风趣的教师一定能让学生精神振奋、欢心鼓舞,课堂气氛一定轻松、愉快。

教育教学心得随笔

教育教学心得随笔 随笔,又叫随感、笔记,是一种古老的散文体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也可以通过随笔的方式记录我们教学心得。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教育教学心得随笔,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教育教学心得随笔【1】教育、教学工作苦乐相伴。在教育的星空中,我是一颗凡星,虽不夺目,但却璀璨;在教改的浪潮中,我是一朵浪花,虽不壮观,但却是浪尖上最有活力的一朵。在身为人师的这些日子里,我学习着、实践着;努力着、进取着;奉献着、收获着;留下了串串清晰、生动的足迹。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1990年我踏上三尺讲台的第一天起,这句话就成了我工作的座右铭。 作为一名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我的职责。平时对自身的师德修养比较重视,努力以自己的行为、作风和品质去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年青的我,以认真踏实不断进取的精神对待自己的工作;以对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热爱尊重和严格要求全体学生;以虚心好学的精神与组内老师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我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学习课程新理念、在实践中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人

文教育”、“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等实践渗透在日常教学中,以使自己的教学与时俱进,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在实践中,不仅增强了对教育科学研究的兴趣,还提高了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更尝试着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收获颇丰。不断地将研究课,互观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把仍在困惑着我们的许多问题,在认识中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在知识传授的同时,也不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只有亲近学生,研究学生,才能展现自我,树立威望。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爱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和"爱"。因此多年来,我总是在工作中不断思索,在思索中不断提高自己工作的艺术性。虽然因为工作的繁忙有时会影响自己的情绪,有时甚至忘记了微笑。但通过理论学习,反思与同伴互助,很快意识到自己应该怎样做。所以在处理问题时多溶入了些宽容、理解,多讲了些艺术性。我也终于发现,只有我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去走近孩子,关心

【8A版】初中英语教学反思随笔

初中英语教学反思随笔 初中的教学内容是比高中要简单很多,但随着“二期”课改的推进,英语的初中版也涵盖了很多的知识点,词汇量也大,有些单词连目前的高中生也无法认知,所以,教师的备课量和难度都增加了不少。而且,初中生的求知欲非常强烈,对新鲜事物的联想力也很丰富,很多课本中出现的生活性词汇在短时间内便能掌握,所以老师上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应付学生们提出的各种课本外的问题。另外,课本的另一特点便是内容贴近生活,所以老师在课堂中如果能够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一些实际情况予以结合,那么更加能够产生吸引力,增加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现在,我们也鼓励学生们多阅读课外比较浅显的英语读物,推荐订阅英语报,一方面可以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增加词汇量,为今后的课堂教学做准备。 在课堂上课时,初中学生是喜欢有趣味的活动,长篇大论是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的,因此,老师除了知识点的准备之外,认真考虑设计课堂活动也是很必要的。预备和初一的教材内容本身就比较生动活泼,所以上课时要多鼓励他们举手发言,进行学生间的配对对话练习,结合课本内容组织一些小范围的调查、猜谜,或者短小的英语小品表演,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初二开始,课本课文的形式渐渐与高中模式接轨,但如果上课时也像高中一样重点强调语法知识,那么学生很容易变得思想分散,而且根据初中生的英语基础,无法接受较为系统的语法知识,只有把语法点结合到令他们感兴趣的操练中,经过多次的重复练习,才能在学生的脑中形成概念。所以,初中的课堂一定要组织的活跃一点,从而让学生能在一个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更多的知识。 反思一、词汇教学 《新目标英语》词汇量大,其中七年级上册有词汇700个左右,下册约450个,八年级上册约450个,下册约400个,九年级全册约500个,合计2500个。词汇量大自然也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但我们又必须让学生掌握,否则难以适应教材的要求。那么我们该采取什么方式来教学单词?

家长教育随笔感言大全合集

家长教育随笔感言大全合集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你所处的位置,而是你所朝的方向。 家长教育随笔感言1 1、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正经问题和看法。 2、家长养成合理的行为习惯并留心使孩子学着去做。 3、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 4、帮助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正常交往。 5、认真地对待孩子的个人要求。 6、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坏孩子”是逼出来的。 7、鼓励孩子发现问题,随后解决这些问题。 8、帮助孩子成为有个性的人。 9、教育上操之过急和缓慢滞后,都会摧残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 10、让孩子有机会真正作决定。 11、不要空洞地和不真诚地表扬孩子。

12、帮助孩子寻找值得注意的电视节目。 13、发挥孩子积极认识自己才干的能力。 14、每天都抽出时间和孩子单独在一起。 15、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已经很可爱,用不着再表现自己。 16、在孩子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 17、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举止的最早启蒙老师。 18、不存在家长完全不能与孩子讨论的话题。 19、对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耐心、老实地作出回答。 20、鼓励孩子尽量不依赖成年人。 家长教育随笔感言2 1、安全是幸福的花,全家浇灌美如画。安全多下及时雨,教育少放马后炮。 2、管好自己的门,看好自己的人,家家平安,人人开心。 3、安全管理完善求精,人身事故实现为零。安全来自长期警惕,事故源于瞬间麻痹。 4、不怕千日严,就怕一日宽;不怕万事细,就怕一事粗,不怕开头难,就怕扫尾易;不怕过程紧,就怕环节松。

5、安全是幸福家庭的保证,事故是人生悲剧的祸根。 6、多看一眼,安全保险。多防一步,少出事故。 7、我们还要在班级宣传栏或展览栏上,多贴一些遵守交通、不乱闯红灯等之类的警告语,让同学们更好的明白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学校了也可以请来__叔叔,给同学门上关于交通的课,使同学们更好的知道交通对人类的帮助…… 8、安全生产挂嘴上,不如现场跑几趟。安全生产月几园,违章蛮干缺半边。 9、平安的防范是容易的,可往往有些人使它变困难了。 10、啄木鸟嘴尖能捉松中害虫,安全员敬业能除事故隐患。 11、在我们的周围演绎着一场场血淋淋的教训:车祸、火灾、坠楼等等,一个个美好的生命就这样悄然殒失了。 12、时间,金钱,一切,没有了安全就没有时间,没有金钱,没有了一切。 13、安全保健康,千斤及不上。安全好,烦恼少,全家幸福乐陶陶。 14、挣金山,挣银山,注意安全是靠山;严是爱,松是害,发生事故坑几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