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医学史考试复习

医学史考试复习

医学史考试复习
医学史考试复习

一、古代医药文明

医药卫生从史前文化中与人类共同出现。

萌芽(P5)

旧石器遗址:用火:火疗、热熨的可能

栏杆式建筑、土木合筑屋坑灶:卫生物质条件

兽皮衣:御寒、保健

食疗发现

陶器制作:医药载体

生殖崇拜(P5-6)

岩画石刻、婚姻制度、形象文物。

文明古国经验医学

(1)古埃及(P7-8)(前3100年始)

纸草医学文献

铜质手术刀(前2600年)——简单手术

荷马史诗记录

干尸制作——人体结构、外科切割、缝合包扎技术的提高。

认知——类比联想:气象、河水与人体脉管、呼吸

名人

伊姆贺特普——健康之神(前2800年)

希波克拉底(前6世纪,来此游学)

(2)巴比伦(p9-10)(前2000年)

汉谟拉比(前1792-1750年)——《汉谟拉比法典》

泥板文献

按身体部位分类疾病

认知——人——小宇宙

(3)古印度(P10-11)(前3000年)

婆罗门教——《吠陀》(前10世纪)(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达婆吠陀)认知

三体液学说——四体液学说(气胆痰血)

瑜伽术——统一和谐

名人:

苏斯拉他(前5世纪)——《妙趣集》、鼻成形手术

Chrana

中医学建立

萌芽:

阴阳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

六气病因学说:阴、阳、风、雨、晦、明

针刺、按摩等方法的应用、酒的使用

甲骨文中“疒”的出现、对病因观念的体现

药物知识、卫生保健与医事制度的建立

奠基:战国秦汉时期——系统化、理论化

现存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素问》、《灵枢》

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

医学专著的问世:

张仲景(150-219年)伤寒杂病论

华佗(2~3世纪)麻沸散、腹部手术,外科学鼻祖;五禽戏;中藏经(宋人伪托)

针灸家——程高、郭玉

扁鹊——切脉诊断

淳于意——一师多徒

西南亚:

犹太:用水清洁、割礼《塔木德》

伊朗:《阿维斯塔》、《列王记》

古希腊:荷马史诗(前11~前9世纪);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四体液);恩培多克勒(原子论);德谟克利特(原子论);阿尔克迈翁(健康——和谐状态)

医学流派:

1.健康——完全和谐

2.灵气学说

3.希波克拉底

亚历山大里亚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解剖与生理学

炼丹术传播(前200年)

古罗马

奴隶主卡图;

公共医疗设施——医院(家奴、士兵);精密医疗器械

塞尔萨斯:运动、饮食和卫生;拉丁文写书

方法学派

灵气学派

折衷学派

医圣——盖伦:动物解剖、目的论。

古代东西医比较与交流

二、中世纪医学

1.罗马帝国衰退、鼠疫爆发、天花流行、梅毒泛滥,基督教统治,科学与自然哲学方式行医陷入黑暗时期,信仰疗法的出现和盛行。修道院医学(桑普松医院,六世纪)、经院哲学的出现。萨勒诺医学中心——完全世俗机构,最早医学校。传染病的认知与卫生检疫(麻风、鼠疫)。

2.阿拉伯医学:(7-13世纪)《古兰经》

希腊化时代

黄金时代:雷泽斯《医学集成》《说疫》;阿维森纳《医典》;炼金术

3.同一时间,中国医学兴盛与发展(p33-p49)

医学专著的问世:王叔和《脉经》;皇甫谧《甲乙经》;巢元方《诸侯源病论》;

方书的发展:葛洪《肘后方》;孙思邈《千金要方》(治脚气等)、《千金翼方》;

药学的发展: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药典《新修本草》;雷#《雷公炮灸论》

中外医学交流:中医药学传至国外;朝鲜、日本、越南、印度等国;印度医药传入中国。炼丹术:制药

校正医书局(1068~1077年、p50-51):《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经史政要本草》

王安石变法与医学:太医局(医学校);太平惠民局;修和药所(和剂局)

临床医学:

法医学:宋慈《洗冤录》;

针灸:王惟一,针灸铜人。

妇科学: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

儿科学: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金元四家(寒凉、攻下、滋阴、补土,P52-53):

内科:大方脉;薛已;赵献可;张介宾(景岳)《景岳全书》(此三人非温补学派,实乃重视补法)

针灸:集大成时代;杨继渊:《针灸大成》

外科:薛已:《正体类要》;陈实功:《外科正宗》

妇产科:王肯堂:《六科证治准绳》;

儿科:薛已;万全《万密斋医书十种》

3.诊断的完备:望闻问切

4.人痘接种法

四、17世纪医学

1.天文学与化学的进步。

伽利略:量度观念的发展。

波义尔:化学的独立与进步;阐明空气与呼吸的关系。

梅犹(1643-1679):燃烧与呼吸的概念。

2.显微镜的发明应用:列文虎克,细胞、细菌的发现。

3.生理学:桑克托瑞斯,人体机能测量;血液循环理论建立,哈维(1578-1657)。

4.内科学:西登哈姆,重视临床医学,“近代西方临床医学之父”。

5.理论变革与医学学派(17世纪):

医物理学派;医化学学派;活力论学派;

6.传统医学的发展:自然能疗法

中国:传统医学稳定时期(P138)

(1)温病学派的形成:

吴有性(又可):戾气学说《温疫论》;

叶天士:《温热论》;

吴鞠通:《温病条辩》

医学丛书《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医宗金鉴》

(2)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

(3)陈修圆《医学三字经》

(4)王清任《医林改错》

(5)吴师机《理渝骈文》与外治法

五、18世纪医学

1.物理学的进步:

牛顿三定律的出现;植物呼吸作用研究与发现;卡文迪许:氢氧结合生成水(否定原先错误观念)

2.机械唯物论的形成:拉美特利《人是机器》;卡巴尼斯《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关系》

3.布尔哈夫:18世纪内科学,重视临床医学教育,重心重新转移到病人。

4.拉什:18世纪美国医学;黄热病与峻猛疗法

5.叩诊法(奥恩布鲁格);药物治疗;麦斯麦术。

6.莫干尼(1682-1771),病理解剖学的建立;

7.精神病学:皮尼尔,第一个对各种精神病有完整记录;罗伯特·伯顿《忧郁的解剖》

8.产科学的独立:产钳的发明。

9.预防医学兴起:

统计学的发展;公共卫生改革:食物供给、灌溉排水的改进;医院药房的改进;

10.牛痘接种术的发明(1778-1798):贞纳

11.四体液学说逐渐被抛弃。

12.水疗法、顺势疗法的兴起。

中国

1.1840以前西医传入:

17世纪中叶:罗雅谷《人身图说》;邓玉函《人身说概》

17世纪末叶:巴多明《人体解剖学》(钦定格体全录,满文)

六、19世纪医学

西方:

1.资本主义成熟时期,生产力巨大;新一波传教士浪潮,殖民地现代医学兴起。认为其它地方医学都是落后的、推测的、无效的;按脊疗法的出现。

2.自然科学三大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和细胞学说;

3.细胞学说的建立:

布朗:1831,观察动物细胞

施莱登:《论植物发生》(1838)

施旺:动物细胞——补充施莱登,动植物所有组织、器官皆由细胞组成。

微尔啸:《细胞病理学》(1858)细胞病理学的建立。

4.医院医学诞生:新型中央政府控制的医学教育与医学体系的建立。

5.诊断学:

奥恩布鲁格与叩诊;听诊器的发明;耶格与视力表的发明;分析化学的常规检验方法;X射线的发现(伦琴)。

6.外科学发展:

(1)麻醉剂的发现与应用:1800,戴维,N20麻醉作用;莫顿,波士顿麻省总医院,乙醚麻醉表演;威尔斯,哈佛大学氧化亚氮麻醉表演;氯仿、可卡因等;

(2)消毒与防腐:塞麦尔威斯、李斯特、伯格曼

(3)输血技术突破:1875,兰多伊斯,红细胞凝集现象的发现;1896,兰德斯坦纳,免疫机理与抗体的本质研究,ABO血型的提出。

(4)治疗学:药物治疗:奎宁、咖啡因的提纯;伯尔纳:筒箭毒碱松弛骨骼肌。

7.生理学:

(1)神经生理学:穆勒(1801-1858);柏尔(1744-1842);伯尔纳。

(2)生物化学:李比希(人体化学过程的大致情况推测);维勒;伯特兰(辅酶的发现)

8.微生物学的建立:

巴斯德:发酵、酿酒、蚕病、炭疽病、鸡霍乱、狂犬病

科赫:发现、分离、鉴定细菌:炭疽杆菌、结核杆菌、霍乱弧菌;研究手段进步:细菌纯培养技术,琼脂阿胶培养基、染色法

9.寄生虫病的研究:疟疾

10.免疫学:

贝林:血清疗法与白喉抗菌素

梅契尼可夫:吞噬现象与细胞免疫理论

埃利希:免疫侧链学说

11.预防医学的发展:卫生调查、研究与公共环境卫生的改善(p113-114);公共卫生学的建立;社会医学的兴起(p116);

12.法医学的建立

13.护理学的兴起:南丁格尔创办护士学校

14.现代医学体系的形成(P117-119):正规医学教育的兴起;女子医学院的建立;医学团

体、医学期刊的发展(柳叶刀、国际红十字会(杜南)、红新月会成立);

中国:

1.医学现代化运动:

1840年以后西医作为侵略工具传入:鸦片战争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定。

1.思想界、医学界:民族虚无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2.早期医院的设立:澳门设立眼科诊所;广州设立博济医局

3.早期医学校的设立:教会医学校:广州博济医局培养学徒;美改组协和;国立医学校:李鸿

章办北洋施医局、天津海军医学;北洋政府公布医学校条例。成立北京、杭州医学专门学校。

4.中西汇通派:

王宏翰《医学原始》

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恽铁樵《群经见智录》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1.废医存药:余云岫提出“废除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

七、20世纪医学——现代医学的发展与成就

1.社会整体进步与科学技术革命:

生物化学的独立;

现代遗传学的兴起:孟德尔豌豆实验(1866);摩尔根基因连锁定律(1910);格里菲斯与艾弗里;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1953);遗传密码与中心法则(尼伦贝格与苯丙氨酸);

人类基因组学。

神经生物学的兴起:电流递质理论、化学递质理论;

分子生物学的兴起(p157-158)

1.现代医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人体机能研究的深入(p163-164)

基础、临床、预防、军事医学的建立与明确;

1.对生命和疾病认知的变化:

病原微生物的发现:口蹄疫(病毒)、立克次体病、热带病研究(黄热病)。

维生素的发现与分离(p187-188):《千金方》;艾克曼,脚气病的研究;

激素的发现与内分泌学发展(P188-192):肾上腺皮质激素、垂体门脉系统等。

化学疗法与抗生素(p195-196):青霉素、抗疟药、磺胺剂、606(抗梅毒)的合成

外科学(P196-199):血型的发现与输血;麻醉技术;心脏外科(心脏搭桥、人工心脏);

移植外科;显微外科。

人工生殖技术:试管婴儿

替代医学的兴起

1.预防免疫技术的进步:

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的疫苗等

1.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基因治疗、放射性同位素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超声技术、激

光技术等。

2.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特点与趋势(p213-216纵横交错):医学研究深入和综合;学科分化

和综合;高新技术广泛应用

3.新的困境(P217):

(1)疾病谱的变化:构成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2)传染病重新出现:已控制的疾病重新出现;新的病毒不断出现;全球化的影响;生化恐怖

13.生命伦理学的建立(P220)

14.医学模式的多元化建构及转变: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现代中国医学的发展(p168)

1.新中国卫生工作方针的确立: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

动相结合。

2.卫生行政体系及保健制度的建立:公费医疗;防疫站等。

3.中医药学与中西医结合:设立中医研究院、中医进医院、“西学中”、掀起学习研究中医高潮。

4.1980年确定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发展,长期并存方针。90年代提出中西

医并重。

5.主要防治成就:血吸虫病、脊髓灰质炎疫苗、卡介苗等;

6.医学研究成就(P172-174):神经科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免疫学、预防医学。

7.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和教育,动员全社

会参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007年医史复习

中国医学史复习资料 一、思考题: 1.为什么说《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 2.《千金方》作为晋唐四部综合性医著之一有何特色? 3.宋金元时期针灸学有什么突出的成就? 4.试述明清的本草学成就。 5.简述金元四大家各自的特色。 6.简述温病四大家在温病学发展上的主要贡献。 7.中西汇通四大家的著作和主张是什么? 8.简述古代针灸学发展史。 9.简述古代方药学发展史。 10.清代医家陈修园著有《医史三字经》,内容为: 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越汉季,伤寒著,金匮藏, 垂方法,立津梁……。”请根据您所学的中国医学史知识,试回答: (1)文中加框的文字分别代表一位古代医家,请写出这些医家的全称或正式名字,并作简介。 (2)请列出文中提及的古代中医著作,名称不全者补充完整。并简介其内容和成就。 医学史复习资料思考题答案 1.《内经》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中医学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两者在《内经》中均有充分反映,尤以整体观念最为突出。《内经》关于人与天地自然之关系的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生理病理学说,诊断治疗学说,疾病预防及养生学说等,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可以说,《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它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 2.该书详尽地记载了唐以前主要医学著作的医论、医方、诊法、治法、食养、导引等多方面的内容。

(1)重视医德修养、详论医德规范; (2)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 (3)对药物学的深入研究; (4)强调综合治疗; (5)重视妇女、儿童疾病的诊治; (6)倡导积极养生,强身长寿。 3.(1)王惟一研制了闻名世界内外的“铜人”并著成《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使教学形象化、经络穴位排列规范化,提高针灸操作理论水平,中国针灸史上里程碑; (2)宋·王执中著《针灸资生经》。①明确提出“同身寸”法,公认的针灸取穴标准,一直沿用至今;②论述辨证取穴,因证配穴;③对前人成就进行了全面系统总结,对后世针灸学有重要影响; (3)元·滑寿撰《十四经发挥》。把任、督二脉提升到与十二经脉等同地位而成十四经脉;倡导循经取穴; (4)元·窦默著《标幽赋》,通俗易懂,便于习诵,成为针灸学的纲领。 4.明、清时期的本草学著述,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数量多,其中又以个人编著者占绝大多数;二是内容丰富,编写的侧重面多种多样。(1)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部内容丰富、论述广泛、影响深远的医药学巨著。A.总结了16实际以前我国的药物学B.纠正了以往本草书中的某些错误和一些反科学的见解 C.提出了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多级分类法,从无机到有机、从低到高 D.系统地记述了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 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 一、医药起源论 1、医源于圣人 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 神农尝百草 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 2、医源于巫 3、医源于动物本能 4、医食同源 5、医易同源 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 二、医药知识 外治法: 1、砭石:我国最早的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 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 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的方法 介质:艾叶(灸草) 夏~~春秋时期的医学 一、病因

对流行病最早的记录:疾年、降疾、雨疾、疾疫 医和:六七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 二、预防医学 酒为百药之长(酒的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 散瘀、活血通络、挥发 汤药:伊尹,单味变复方 三、医事制度 《周礼·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 一、马王堆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的文献 三、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 1、作者:托名黄帝 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 3、篇幅:《素问》、《灵枢》:各9卷,81篇 4、基本内容(精神)和成就 (1)注重整体观念 A、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 B、人与社会是统一的

C人体自身是统一的 D人的身心是统一的 (2)重视脏腑经络 (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难经》 1、作者:传为秦越人,待考 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 3、篇幅:3或5卷 4、主要内容和成就 脉诊诊脉独取寸口 脏腑七冲门 经络奇经八脉 针刺腧穴 疾病广义伤寒 《神农本草经》 1、作者:托名神农 2、篇幅:3或4卷 3、主要内容和成就 (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 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 B、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

中国医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医学的起源 1、医学源于长期的生活实践 第二章??医药卫生经验积累与医学理论萌芽 1、甲骨文中对人体部位的认识,心是甲骨文中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内脏器官 2、甲骨文中是世界医学史上有关龋齿的最早记载 3、《左传》记载“六气致病说“(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病因学说) 4、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诗经》 5、《尚书》中《甘誓》、《洪范》两篇,是最早出现“五行”字样的文献。 6、酒在医疗上的应用及其意义 7、汤液的发明:商代以前,人们习用单味药,且用重剂。汤液的出现人们由用生药转变为熟药,由重剂量使用单味药改变为适量混用复味药。 8、周代宫廷医生出现我国最早的医学分科,食医主管帝王饮食卫生,疾医相当于内科医生职责是施治万民之疾病。疡医相当于外科医生。兽医主要治疗家畜之疾病或疮疡 9、周代开始重视对病历的记录和死亡原因的报告,并形成制度。 ?周代还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医政组织和对医生的考核制度。 第三章??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目前发现的最早论述经脉的文献。 2、《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方书。 3、《导引图》是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4、《却谷食气》现存最早的气功导引专着。 5、《胎产书》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妇产科专着。 6、《脉书》是现存最早的疾病症候专论。 7、《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并非出自一人一时之手笔。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原书各9卷,每卷9篇,各为81篇,合计18卷162篇。

8、《黄帝内经》的基本精神: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注重整体观念,注重脏腑经络。 9、《黄帝内经》价值及其影响:标志着中医学由经验积累阶段上升至理论总结阶段,完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10、《难经》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首次提出奇经八脉的说法,指出了无形三焦的部位,提出肾与命门的关系。 11、《神农本草经》(《本经》《本草经》)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着,是我国药物学的第一次系统总结,标志着我国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12、《神农本草经》主要内容:载药365种,首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提出七情和合的理论,论述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论述了药物的性味及采集加工方法,阐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论述了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 13、《伤寒杂病论》作者张仲景,名机,仲景乃其字,南阳郡涅阳人,又名张长沙。 14、《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经络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范例,使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从而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石。 15、《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原着散佚,书中伤寒部分经晋代王叔和收集整理而成《伤寒论》;杂病部分后整理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要略》《金匮》)。 16、《伤寒论》提出了伤寒六经辩证体系。 17、《金匮要略》以病症分篇,主要论述内科疾病,兼及妇科和外科。 18、《金匮要略》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提出以脏腑经络为中心,运用四诊八纲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辩证体系。 19、《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贡献:提出了较为严密完整的组方原则,将治疗八法运用于方剂之中,剂型多样,煎服法严格,被誉为方书之组。 第四章??医药学的全面发展

药物化学复习提纲(自动保存的)

一、填空题(5*2分=10分) 1、巴比妥酸无催眠作用,当5位碳上的两个氢原子均被取代后,才具有镇静催眠作用。 2、吗啡结构中B/C环呈顺式,C/D环呈反式,C/E环呈顺式,环D为椅型构象,环C 呈半船式构象,镇痛活性与其分子构型密切相关。 3、根据局部麻醉药的特点,可将其化学结构概括为三部分,既包括亲脂性部分、中间部分和_亲水性部分_。 4、药物中的杂质主要来源有合成过程引入和贮存过程引入 5、阿托品的水解产物是莨菪醇和莨菪酸。 6、非甾体抗炎药是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体内从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素和血栓素前体的一大类具有不同化学结构的药物,这些药物都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的作用,其抗炎的作用的机制与甾类抗炎药如可的松不同。 7、左旋肾上腺素在pH 4以下的水溶液中能发生消旋化反应而使活性降低。 8、药物从进入人体到产生药效的过程,要经历药剂相、药代动力相、药效相三个重要相。P521 9、解热镇痛药按结构可分为水杨酸类,苯胺类,和吡唑酮类等。 10、去甲肾上腺素为 R构型,具有左旋性,结构上具有儿茶酚胺的结构 11、拟胆碱药物的受体有 M1受体,M2受体, M3受体,N受体 12、药物分子含有2个苯环,一般空间位阻较小的部位发生氧化代谢;若2个苯环取代基不同,则一般是电子云密度高的芳环易被氧化。 13、普鲁卡因作用时间较短的主要原因是_含有酯基,易水解分解。 14、先导化学物的发现和优化方法有很多,归纳起来可认为是从分子的多样性,分子的互补性和分子的相似性三方面考虑。 二、名词解释(5*4分=20分) 1.*组合化学(combinatorial chemistry):是一门将化学合成、组合理论、计算机辅助设计及机械手结合一体,并在短时间内将不同构建模块用巧妙构思,根据组合原理,系统反复连接,从而产生大批的分子多样性群体,形成化合物库,然后,运用组合原理,以巧妙的手段对库成分进行筛选优化,得到可能的有目标性能的化合物结构的科学。 2、*先导化合物(lead compound):指具有预期的治疗价值的生物活性,但又存在一些需通过开发类似物来克服的缺陷的化合物。先导物虽具有确定的药理作用,但因其存在的某些缺陷,如药效不够高,选择性作用不够强,药代动力学性质不合理,生物利用度不好,化学稳定性差,或毒性较大等,并非都能直接药用,但作为线索物质却为进一步优化提供了前提。 3、*生物电子等排体(Bioisosterism):具有相似的理化性质并产生相似生物活性或相反生理效应的基团或分子,称为生物电子等排体。 4、*药物代谢(drug metabolism)在体内酶的作用下,药物结构发生变化,将药物转变成极性分子,再通过人体的正常系统排出体外。 5、*镇静催眠药(Sedtive-hypnotic drug):属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能缓解机体的紧张、焦虑、烦躁、失眠等精神过度兴奋状态,从而进入平静和安宁,帮助机体进入类似正常的睡眠状态。 6、*硬药(hard drug): 是指具有发挥药物作用所必需的结构特征的化合物,该化合物在生物体内不发生代谢或转化,可避免产生某些毒性代谢产物。 7、*软药(soft-drug) :是本身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在生物体内作用后常转变成无活性和无毒性的化合物。由于硬药不能发生代谢失活,因此很难从生物体内消除而产生不良反应,很少直接应用,常将其进行化学改造而制成软药后使用。 8、麻醉药(anesthetic agents): 全身麻醉药:作用与中枢神经系统,使其受到可逆性抑制,从而使意识、感觉特别是痛觉消失和骨骼肌松弛 局部麻醉药:作用于神经末梢或神经干,可逆性阻断感觉神经冲动的传导,在意识清醒的条件下引起局部痛觉暂时消失,以便顺利进行外科手术。 9、脂水分配系数(partition coefficient):P=C0/C w为化合物在脂相(o)和水相(w)间达到平衡时的浓度比值。通常是以化合物在有机相中的浓度为分子,在水相中的浓度为分母。所以脂水分配系数可以简称脂溶性与水溶性的比值。在构效关系的研究中,这是一个重要的化学物的物理参数。它有助于说明有机化合物在体内的分配规律。

医学史

医学史复习资料思考题答案 1.《内经》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中医学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两者在《内经》中均有充分反映,尤以整体观念最为突出。《内经》关于人与天地自然之关系的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生理病理学说,诊断治疗学说,疾病预防及养生学说等,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可以说,《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它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 2.该书详尽地记载了唐以前主要医学著作的医论、医方、诊法、治法、食养、导引等多方面的内容。 (1)重视医德修养、详论医德规范; (2)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 (3)对药物学的深入研究; (4)强调综合治疗; (5)重视妇女、儿童疾病的诊治; (6)倡导积极养生,强身长寿。 3.(1)王惟一研制了闻名世界内外的“铜人”并著成《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使教学形象化、经络穴位排列规范化,提高针灸操作理论水平,中国针灸史上里程碑; (2)宋·王执中著《针灸资生经》。①明确提出“同身寸”法,公认的针灸取穴标准,一直沿用至今;②论述辨证取穴,因证配穴;③对前人

成就进行了全面系统总结,对后世针灸学有重要影响; (3)元·滑寿撰《十四经发挥》。把任、督二脉提升到与十二经脉等同地位而成十四经脉;倡导循经取穴; (4)元·窦默著《标幽赋》,通俗易懂,便于习诵,成为针灸学的纲领。 4.明、清时期的本草学著述,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数量多,其中又以个人编著者占绝大多数;二是内容丰富,编写的侧重面多种多样。(1)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部内容丰富、论述广泛、影响深远的医药学巨著。A.总结了16实际以前我国的药物学B.纠正了以往本草书中的某些错误和一些反科学的见解C.提出了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多级分类法,从无机到有机、从低到高D.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E.纠正了一些反科学的见解F.丰富了世界科学宝库G.辑录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献; (2)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是继《本草纲目》之后又一部具有价值的药物学专著,载药900多种,其中700多种是《本草纲目》所未载或记载不详者; (3)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对植物名称与实物进行了考证,使名与实一致;所绘植物形态图比较精细真实;所载植物较《本草纲目》增加500余种。学术影响较大,许多国家图书馆收藏此书。 5.金元四大家 (1)刘完素——金代著名医学家,河间派的创始人。著有《素问玄

中国医学史重点50505

中国医学史重点 1.最早的医疗工具——砭石 2.导引是中国古代呼吸运动和肢体运动相结合的一种养生术。 3.浙八味: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玄参,麦冬,温郁金,延胡索。 4.医学起源论:医源于动物本能(混淆了动物本能的救助行为与人类早期经验医学之间的 界限),医源于圣人(出于崇拜部落英雄,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贡献做出了无限夸大),医源于巫(否认了医与巫之间的本质区别) 5.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6.早期医疗卫生的逐步积累和提高主要表现在: ①随着人们对疾病知识的进一步提高,对不少疾病已经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出现了“六 气致病”学说,预示着早期医学已经开始摆脱鬼神迷信致病说。 ②春秋时期,在精气神、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早期医药学理论 开始萌芽。 ③药物和知识的逐步积累,药物品种,数量增多,出现了酒剂、汤液,是医药学史上的 重要发明。 ④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人们开始讲究卫生,积极预防疾病,早期的预防思 想出现。 ⑤随着医药卫生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逐渐扩大,宫廷医学出现了早期的分科,医事管理 制度初步建立。 7.商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 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8.王懿荣在龙骨上发现了甲骨文。对人体部位的认识一般按照体表部位认识。甲骨文中的 “疾年”“降疾”“雨疾”是目前有关流行病和多发病的最早记录。记载的“疾小臣”一职是商代宫廷负责医疗的低级官员。 9.《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本诗歌总集,在西汉被称为儒家经典,出现肺结核记录。 出现最早的阴阳概念。 10.《山海经》是先秦的一部古籍,记载38种疾病名称,记药126种。药可分治疗类,预 防类和治疗、预防双重作用的药物。 11.《周礼》原名《周官》,汉代刘歆整理后改今名。记载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医学 分科的出现,是医学进步的标志,也是我国最早关于医学分科的记载。记载“酒正”官职。 12.《礼记》叙述了先秦社会的礼仪制度,有关于瘖、聋、侏儒的记载。 13.《左传》记载了骨折、远视、发秃、瘈咬伤、佝偻等。 14.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15.五味:醋、酒、饴、姜、盐。 16.五食:麻、黍、稷、麦、豆。 17.五药:草、木、虫、石、谷。 18.气最初的含义是指天空中的云气、呼吸之气即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大气。 19.《管子》最早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精气学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 20.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1.阴阳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 互相转化。 22.《尚书》中《甘誓》《洪范》两篇是最早出现“五行”字样的历史文献。 23.我国最晚在夏代已经掌握了人工酿酒技术。仪狄造酒、杜康造酒。

《中国医学史》期末考题型及复习范围

《中国医学史》期末考题型及复习围 (2012级中医学专业) 题型 -、单选题 例如: 1.大学中医教育创办于年。 A.1921 B.1956 C.1978 D.1996 E.2002 2.下列不属于清代温病学家的是? A.吴昆 B.叶桂 C.薛,雪 D.吴鞠通 E.王孟英 3.“消渴”相当于现在的病? A.糖尿病 B.肝炎 C.胃炎 D.甲亢 E.伤寒 4.《甲乙经》厘定的穴位是个? A.349 B.720 C.361 D. 185 E. 354 5.《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专书? A.科 B.外科 C.妇科 D.儿科 E.伤科 二、填空题 例如: 1?中国最早的医学校是隋朝的______ 。 2?《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 ________ 科专书,由唐代蔺道人所著。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伤寒杂病论》被后人誉为" ________ 之祖”,包括《伤寒论》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部分。 答案:1.太医署2.伤科 3.方书金匮要略 三、名词解释 例如: 1. 三舍法 2.角法 3.虏疮 4.大方脉 5.服石答案: 1. 三舍法:北宋王安石改革时,在国子监、太医局等官办学校实行的管理制度,学生入学时根据入学时 的才能表现分为上舍、舍、外舍三等,以后在读期间结合大小考成绩进行动态升降。三舍学生的待遇有别。 2. 角法:即拔罐法。因古代用兽角做拔罐疗法的器具,故称。唐代太医署中有“角法”专科。 3. 虏疮:即天花。因相传最早在东汉光武年间由军人于“击虏”而传染,故称虏疮。最早记载于晋洪的 《肘后救卒方》。 4. 大方脉:中国古代医学分科之一,专门治疗成人疾病,约相当于今天的科。宋代的太医局、元明清太

考研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_提纲式_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提纲式) 一、基本概况 一)起止时间;(识记) 二)都城:(识记) 三)疆域:(识记) 四)重要君主:(总结,见附文) 二、政治状况 一)制度(魏晋南北朝除外) 1、官制(分为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 1)先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略) 2)秦汉:皇帝、三公诸卿、郡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皇帝独尊,大权总揽 ②丞相(行政,出将入相,万担)、太尉(军事,秦虚位,万担)、御史大夫(掌奏令、监察,副相,五千担) 诸卿(分掌政务:奉常—礼仪,廷尉—刑法,典客—少数民族) [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君臣共治天下”、“有封驳、谏争之权”,能开府、有属官机构“十三曹”(长官的奉禄千担,相当于县令,而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台”六百担)。隋朝前,权臣篡位史不绝书。] ③郡县长官(郡守、县令/县长),皇帝直接任免;县下设乡、里。 刺史制度(行监察权,“州”作为监察区;东汉增加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变为“州、郡、县”三级制)3)隋唐三省六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①尚书省(执行,下辖六部)、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 吏部(官员考选任免)、户部(户口、财税)、礼部(礼仪、教育)、兵部(军政)、工部(建设)、刑部(刑法) [六部长官为“尚书”] ——独相→群相、分权制衡。唐初左、右仆射(尚书省)及中书令、侍中(门下省)并为真宰相,左仆射居首;政事堂为宰相议政之处(三省长官合署办公),先设在门下省后设在中书省。“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皇帝加授的,便于从中级官吏中选拔亲信以分相权,不受资历限制;后来尚书仆射也需加授后才能进政事堂议政、成为真宰相。中唐始置枢密使,宦官为之。 4)宋朝两府三司、漕宪帅仓诸监司——铲除藩镇割据,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①中书门下(政事堂,“政府”,民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院(“枢府”,军政、调兵,枢密使)(集中军权、“强干弱枝”)、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财政,三司使“计相”) ②(节度使成虚衔)知州由京遣(朝官)文官担任、通判牵制,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使、安抚使、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 原始社会得医疗活动 一、医药起源论 1、医源于圣人 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 神农尝百草 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 2、医源于巫 3、医源于动物本能 4、医食同源 5、医易同源 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得智慧结晶) 二、医药知识 外治法: 1、砭石:我国最早得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 包或浅刺身体得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 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得方法 介质:艾叶(灸草) 夏~~春秋时期得医学 一、病因 对流行病最早得记录:疾年、降疾、雨疾、疾疫

医与:六七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 二、预防医学 酒为百药之长(酒得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 散瘀、活血通络、挥发 汤药:伊尹,单味变复方 三、医事制度 《周礼·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战国~~东汉时期得医学 一、马王堆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得文献 三、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 1、作者:托名黄帝 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 3、篇幅:《素问》、《灵枢》:各9卷,81篇 4、基本内容(精神)与成就 (1)注重整体观念 A、人与天地、自然就是统一得 B、人与社会就是统一得 C人体自身就是统一得 D人得身心就是统一得

(2)重视脏腑经络 (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难经》 1、作者:传为秦越人,待考 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 3、篇幅:3或5卷 4、主要内容与成就 脉诊诊脉独取寸口 脏腑七冲门 经络奇经八脉 针刺腧穴 疾病广义伤寒 《神农本草经》 1、作者:托名神农 2、篇幅:3或4卷 3、主要内容与成就 (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 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得组方原则 B、提出药物七情与合理论 C、完整提出四气五味得药性理论 D、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与制剂

中国医学史复习

一、中国医学史概念 中国医学史是一门关于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中医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二、学习目的、作用 ⒈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即认识现实、预见未来)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我们只有懂得过去,才能很好地面对现在、预见将来。 ⒉增强自信、热爱本专业 几千年的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至今仍有其优越性 较小毒副作用 较少抗药性 强调辩证综合治疗 ⒊学习古代医家良好的医德、医风,探索真理的勇气。 三、学习方法 ⒈掌握历史上重要的医家、医著、医事。 ⒉调查研究,实地考察。 ⒊临床验证,总结提高。 四、考查方式 ⒈闭卷独立完成(教材学习完后进行一次考查) ⒉平常课堂作业检查,包括笔记。 医学史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可以追溯到12世纪。现代的医学史研究始于20世纪30、40年代。著名的史学家有陈帮贤、王吉民、伍连德、李涛。 《中国医学史》(陈帮贤,1920年出版)、 《中国医史》(王吉民、伍连德, 1932年英文版) 早期的三部代表作 《医学史纲》(李涛,1940年出版) 1936年医史学术团体 1937年中华医史学会 1940年国际医史学会会员 1937年《中华医学杂志》出版“医史专号” 1946年《中华医史杂志》发行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前21世纪) 医药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与疾病斗争的实践。 医药起源包括卫生保健起源和医药知识两部分。 第一节卫生保健 1、居处: 构木为巢—穴居山洞—挖掘土窑、地窑—建造土屋、木屋。 2、衣着: 赤身裸体—衣兽皮、树皮、植物叶—原始纺织缝纫衣服。 3、用火: 对人类卫生保健和最终脱离动物界有重大意义。火能御寒、驱潮、防兽、转生食为熟食。 4、导引: 由舞蹈动作中化裁出来、有保健和治疗作用的一种医疗、保健方法。它与后世按摩、推拿及体育疗法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5、婚姻:

中国医学史大纲

《中国医学史》教学大纲 (供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运动医学、公共卫生管理学本科教学用 ) 前言 《中国医学史》是研究中国医学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论述中医学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理清中医学的历史成就,揭示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规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历史过程和历史成就,理解中医学特色形成的原因和本质,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在怎样对待历史遗产、如何把握医学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各种因素的联系,以及医药实践与医药理论的辩证关系等问题上提高思维能力和水平。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会怎样揭示中医学的发展规律。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了解中医学历史的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巩固专业思想。同时,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端正科学态度,深化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方面受到应有的训练,为提高素质,学好其他各门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学内容和要求 绪论 【目的要求】 明确《中国医学史》课程的性质、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掌握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历史成就的概貌。 【教学内容】 概括介绍中医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成就并由此决定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简要叙述中医学不同时代的主要历史成就。第一章医学的起源 (远古 - 公元前 21 世纪) 【目的要求】 掌握医学起源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史实,确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批判各种错误的医学起源论。

【教学内容】 重点叙述原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医药经验和知识;评述医学起源问题的不同观点。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 (夏 - 春秋公元前 22 世纪 - 公元前 476 年) 【目的要求】 掌握早期医药卫生实践和逐步总结积累起来的医药知识,认识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哲学思想对中医学术方向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教学内容】 1. 重点讲解各方面医药知识; (l) 介绍各种史籍记载的有关对疾病认识的知识,如对病因的探索,对流行病的观察,对疾病的诊断方法,对疾病的治疗方法等; (2) 介绍史籍记载的有关药物知识,重点介绍《诗经》和《山海经》的药物记载; (3) 介绍酒和汤液的发明、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4) 介绍当时卫生保健和医事制度成就。 2. 简介医学理论的萌芽 (1) 介绍当时相关的哲学思想及其对中医理论形成的影响; (2) 分析中医学各方面理论萌芽的学术方向特点及其原因。第三章中医学术体系的形成 (战国 - 三国公元前 475 - 公元 265 年) 【目的要求】 了解中医学术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和相关因素;理解"四大经典"的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掌握中医理、法、方、药体系和辨证论治原则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内容】 1. 简介诸汉墓出土医书的内容和价值;

中医药文化复习题

中医药文化复习题 1、小青龙汤的方名由来? 答案:青龙,是神话中东方木神,有兴云降雨之能,因本方具有发汗之力,犹行雨,故“青龙”之名。 2、金元四大家之刘河间创制了一首治疗暑热泄泻的方子,由滑石6份、甘草1份组成,名六一散,另有一名是什么?取自哪部著作? 答案:又名天一散,取自《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3、二至丸方名由来? 答案:二至即指夏至和冬至两个节气。旱莲草为草本植物,盛夏时茎叶繁茂,所以夏至日采集最佳;女贞子冬至日果实熟透,采集为佳。本方以二药采集时间命名,故名“二至丸”。 4、二陈汤的方名由来? 答案:方中陈皮、半夏宜用陈久者,因陈久者燥散之性降低,故名“二陈”。 5、《小儿药证直决》中有首方剂名“泻青丸”,主治肝火郁热,方名有何含义? 答案:五行学说认为,肝属木,在色为青,故“泻青”即是泻肝。 6、《景岳全书》卷五十一载有一首方剂名“毓麟珠”,治疗妇女婚后久不生育,方名有何含义? 答案:“毓”有生养、孕育之意:“麟”,即麒麟,这里喻珍贵之子;“珠”,指珍珠,是谓该药丸形圆如珠。 7、紫雪丹的命名依据是什么? 答案:是其色和用,此药如法制成之后,其色呈紫,状似霜雪;又言其性大寒,清热解毒之方,犹如霜雪之性,故而称之曰“紫雪丹”。 8、“海藻玉壶汤”方名的“玉壶”与哪首诗有关,在方名中有何含义? 答案:《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代白头吟》“宜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在方名中比喻本方具有消除瘿瘤之功,难能可贵。 9、《医宗金鉴》载有一首外治方剂,名“混元膏”,方中混元是何含义? 答案:此处混元指头部,本方在使用时,做成药膏敷于头顶部,故得名。 10、《审视瑶函》中载有一方名“清震汤”,方名中“震”为何义? 答案:震为八卦之一,象征雷震,本方主治头痛头中雷鸣之症,故名“清震汤”。 11、中药诗“相思意已深,白纸书难足,字字苦参商,故要槟榔读。”中有哪几位中药名?答案:相思子、白芷、苦参、槟榔、狼毒。 12、中药诗“小院雨馀凉,石竹风生砌,罢扇尽从容,半下纱橱睡。”中有哪几位中药名?答案:余粮、石竹、苁蓉、半夏 13、“朝风动春草,药日满横塘。重台游荡子,黄昏独自伤”中重台是指哪味中药? 答案:重台,即蚤休。 14、“石墨聊书赋,铅华试作妆。徒令惜萱草,蔓延满空房”中萱草俗称什么? 答案:黄花菜、金针菜。 15、“江皋岁暮相逢地,黄叶霜前半夏枝。子夜吟诗向松桂,心中万事喜君知”中有哪些中药名? 答案:这首诗中共用了五个中药名,半夏、地黄、枝子(栀子)、桂心、喜君子(使君子)。 16、有位古代齐鲁名医,被称为“成聊摄”,是指何人? 答案:成无已,聊摄为地名,今之聊城。 17、齐鲁名医钱乙,字仲阳,仲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第二。

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简述《内经》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主要学术精神、成就和影响是什么 1历史背景:先秦哲学的发展。尤其是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为《黄帝内经》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2主要学术精神:注重整体观念;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重视脏腑经络;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3成就和影响:1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2反映了中医学的两个最显著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天人相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生理病理学说、诊断治疗学说、疾病预防及养生学说等,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3《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入了系统的理论总结新阶段。 晋唐时期临证各科的主要著作有哪些答案:针灸科-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妇科-唐?昝殷《经效产宝》儿科-唐?《颅囟经》骨伤科-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王叔和在医学史上留下的两大业绩:整理了《伤寒杂病论》和著述《脉经》。 《千金方》主要主要提倡的医德表现在精与诚两个方面,其中?精-专业精;?诚-诚心诚意、忠于职业、忠于患者。确立仁爱救人的原则。具体表现为以下8点:要立济世救人,仁爱为怀之大志;要有无欲无求的品质;要无畏艰难;要悉心施治,一丝不苟;举止端庄;尊重同行;要精勤不倦,虚心好学;(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简述《肘后方》的成就。:《肘后方》为中医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其主要成就表现在:1对急性传染病有较高认识;?最早描述天花病; ?最早认识沙虱病(恙虫病); ?最早发 2创造了“以毒攻毒”的防治疾病方法,比如首创用狂犬脑组织敷帖在被咬伤的创现“疥虫”;

中国医学史复习题精要

中国医学史重点题目复习(Lcy 2011.12.15) 医药知识来源于何处?几种错误的医药起源论各自的症结在哪?(本题为重点) ●医药知识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及与疾病斗争的实践; 1.医源于圣人,其症结在于对杰出人物的某些作为和贡献作出了无限的夸大,以致达到了神化的程度; 2.医源于巫,其症结在于不仅把医学发展中的某个片段当做历史过程的全部,而且还表现在闭眼不见医巫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因而最终把两个截然不同的体系混为一谈,既颠倒了历史,也抹杀了医药的实践性和科学性; 3.医源于动物本能,其症结在于无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救护与人类医学之间的严格界限。这便从根本上巧妙地勾销了人类社会实践的决定作用,因而同样是错误的。 我国现存第一部针灸专著的年代、作者及主要成就?(本题为重点)现存第一部针灸专著为西晋早期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它内容丰富,叙述系统,理论完备,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治疗、禁忌等多方面内容。 其主要成就有:系统整理了人体腧穴;提出了分部划线布穴的排列穴位方法;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总结了临床针灸的治疗经验,按病论穴;《甲乙经》的重要成就还在于,它既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医学文献,晋以前业已亡佚的针灸文献,多赖此书而存其精要,又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提出和建立了规范。后世多以此为教习课本或编辑针灸著作的参考。因此,《甲乙经》不仅成为中医学宝库中的珍藏,而且由此建立了较完整的针灸理论体系,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较强,理论、经验咸备的针灸学专书。

金元四大家分别代表了哪些学术流派,各自的学术思想以及其代表作是什么? 试述宋金元时期影响医学发展的诸因素。对现代中医的发展有何启示?(本题为重点)(启示部分请同学们查询资料自己总结完成。如果没有启示内容回答,将扣除50%分值) (1)宋金元政府对中医药的极大重视。国家设有完善的医药卫生机构,制订了一系列的医事制度和法规; (2)儒医的出现,推动了医学理论的发展和临证经验的总结,使中医学的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 (3)意识形态的学术争鸣,尤其是新儒学(理学)哲学思想的影响,使医学界出现了很多革新家。其中以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李东垣、张从正、朱丹溪)流派的产生是这种革新思想的集中体现。 (4)医学著作大量出版(因为造纸术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自己对现实中医发展启示(略。请同学们查询资料自己补充对中医发展的启示。如果没有启示内容回答,将扣除50%分值) 自己对现实中医发展启示:我们现在应该从政府做起、从基层人民做起,保护中医文化将中医文化发扬光大,我们作为中国人要支持中医,作为中医生要将他发扬,例如将中医学翻译成许多语言,杨世界各地可以感受中医的博大与精深,而同时我们中医生也去国外帮国外病人看病,了解其他地方能不能够被重要治好,等等。

医学史考试复习38706

一、古代医药文明 医药卫生从史前文化中与人类共同出现。 萌芽(P5) 旧石器遗址:用火:火疗、热熨的可能 栏杆式建筑、土木合筑屋坑灶:卫生物质条件 兽皮衣:御寒、保健 食疗发现 陶器制作:医药载体 生殖崇拜(P5-6) 岩画石刻、婚姻制度、形象文物。 文明古国经验医学 (1)古埃及(P7-8)(前3100年始) 纸草医学文献 铜质手术刀(前2600年)——简单手术 荷马史诗记录 干尸制作——人体结构、外科切割、缝合包扎技术的提高。 认知——类比联想:气象、河水与人体脉管、呼吸 名人 伊姆贺特普——健康之神(前2800年) 希波克拉底(前6世纪,来此游学) (2)巴比伦(p9-10)(前2000年) 汉谟拉比(前1792-1750年)——《汉谟拉比法典》 泥板文献 按身体部位分类疾病 认知——人——小宇宙 (3)古印度(P10-11)(前3000年) 婆罗门教——《吠陀》(前10世纪)(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达婆吠陀)认知 三体液学说——四体液学说(气胆痰血) 瑜伽术——统一和谐

名人: 苏斯拉他(前5世纪)——《妙趣集》、鼻成形手术 Chrana 中医学建立 萌芽: 阴阳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 六气病因学说:阴、阳、风、雨、晦、明 针刺、按摩等方法的应用、酒的使用 甲骨文中“疒”的出现、对病因观念的体现 药物知识、卫生保健与医事制度的建立 奠基:战国秦汉时期——系统化、理论化 现存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素问》、《灵枢》 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 医学专着的问世: 张仲景(150-219年)伤寒杂病论 华佗(2~3世纪)麻沸散、腹部手术,外科学鼻祖;五禽戏;中藏经(宋人伪托) 针灸家——程高、郭玉 扁鹊——切脉诊断 淳于意——一师多徒 西南亚: 犹太:用水清洁、割礼《塔木德》 伊朗:《阿维斯塔》、《列王记》 古希腊:荷马史诗(前11~前9世纪);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四体液);恩培多克勒(原子论);德谟克利特(原子论);阿尔克迈翁(健康——和谐状态) 医学流派: 1.健康——完全和谐 2.灵气学说 3.希波克拉底 亚历山大里亚

《中国医学史》试题

《中国医学史》试题 学号: 姓名: 座号: 系别: 年级: 专业: 总分合计人: 复核人: 一、试题类型:单项选择题 (类型说明: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正确选项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涂黑。多涂、少涂、错误均无分,每小题1 分,共 40 分 ) 1.下列哪项不属于“火”在医学卫生保健中的意义 A .御寒 B .防兽C .熟食D .冶炼 2.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早期医学中的专职人员 A .史 B .府C .医士 D .医师 3.《周礼·天官》中记载的“十全为上”是指 A .最高的俸禄 B .完整的病例 C .最好的医生 D .最好的成绩 4.关于“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生育卫生记载,见于 A .《山海经》 B .《内经》 C .《礼记》 D .《左传》 5.《黄帝内经》共有 A .18卷 B .28卷 C .9卷 D .10卷 6.中医学基础理论初步确立的标志,是哪部著作的问世 A .《五十二病方》B .《治百病方》C .《黄帝内经》D .《诸病源侯论》 7.将中医学称为“仁术”的观点,来自于 A .阴阳学说 B .儒家学说 C .道教学说 D .墨家学说 8.“方书之祖”是指 A .《伤寒杂病论》 B .《五十二病方》 C .《治百病方》 D .《神农本草经》 9.《金匮要略》对证候的分类,是按照 A .所属脏腑 B .所属经络 C .所属系统 D .所属病因 10.我国历史上所记载的最早的妇科医生是 A .张仲景 B .秦越人 C .华佗D .淳于意 11.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是 A .《颅囟经》B .《幼幼集》 C .《育婴秘诀》D .《保婴撮要》 12.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炼丹术著作是 A .《周易参同契》 B .《合丹法式》 C .《太清诸丹集要》 D .《抱朴子》 13.唐代医学教育机构 A .太医院 B .御药院 C .提举司 D .太医署 14.针灸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 .晋唐 B .隋唐 C .金元 D .明清 15.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是 A .《刘涓子鬼遗方》 B .《肘后救卒方》C .《备急千金要方》D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16.《刘涓子鬼遗方》有内治、外治处方 A .130余个 B .135余个 C .140余个 D .145余个 17.《小儿药证直诀》的作者是 A .陈藏器 B .钱乙 C .陈自明 D .陈修园 18.宋代儿科学家钱乙总结的辨证方法是 A .小儿五脏辨证方法 B .小儿六腑辨证方法 C .颅囟辨证方法 D .指纹辨证方法 19.《内外伤辩惑论》一书是哪位医家的代表著作 A .李杲 B .朱震亨 C .钱乙D .张元素 20.“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出自于 A .苏东坡 B .范仲淹 C .沈括 D .陈修园 21.《金匮要略方论》是由谁编辑整理的 A .翰林学士王诛 B .王叔和 C .朱肱 D .成无己 22.宋金元时期对《伤寒论》进行全面注解的医家是 A .庞安时B .王叔和C .纪天锡D .成无己 23.正骨金镞科在哪个时代独立成科 A .元代B .宋代C .清代D .唐代 24.骨科“六出臼,四折骨”的归类,出自于医家 A .窦默 B .王执中C .危亦林D .何若愚 25.我国医学教育史上,形象实物教学法的重要发明是 A .针灸铜人的创制 B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刻于石上 C .绘制明堂图 D .绘制腧穴图

中国医学史重点知识整理

中国医学史重点知识整理 简述《内经》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主要学术精神、成就和影响是什么1历史背景:先秦哲学的发展。尤其是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为《黄帝内经》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2主要学术精神:注重整体观念;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重视脏腑经络;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3成就和影响:1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2反映了中医学的两个最显著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天人相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生理病理学说、诊断治疗学说、疾病预防及养生学说等,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3《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入了系统的理论总结新阶段。 晋唐时期临证各科的主要著作有哪些答案:针灸科-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妇科-唐·昝殷《经效产宝》儿科-唐·《颅囟经》骨伤科-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王叔和在医学史上留下的两大业绩:整理了《伤寒杂病论》和著述《脉经》。 《千金方》主要主要提倡的医德表现在精与诚两个方面,其中①精-专业精;②诚-诚心诚意、忠于职业、忠于患者。确立仁爱救人的原则。具体表现为以下8点:要立济世救人,仁爱为怀之大志;要有无欲无求的品质;要无畏艰难;要悉心施治,一丝不苟;举止端庄;尊重同行;要精勤不倦,虚心好学;(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简述《肘后方》的成就。:《肘后方》为中医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其主要成就表现在:1对急性传染病有较高认识;①最早描述天花病;②最早认识沙虱病(恙虫病);③最早发现“疥虫”;2创造了“以毒攻毒”的防治疾病方法,比如首创用狂犬脑组织敷帖在被咬伤的创口上,以防治狂犬病等。3所载治法“简便廉验”。 宋代医政设施进步包括哪些内容:1改进医事管理。如将医政和医学教育分立,2开办国家药局,建立了一些有价值的制度,如:轮值制度、施药制度、检验制度等。3发展医学教育。宋代不仅专设太医局主管医学教育,同时还将“三舍法”引入于医学校,王惟一对针灸的两大贡献主要是研制了闻名国内外的“针灸”铜人,并著成《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5 金元四大家分别代表了哪些学术流派,各自的学术思想以及其代表作是什么? 戾气学说的主要观点:“戾气”学说是由吴有性提出,该学说的主要观点是:疫病是由“戾气”所引起;戾气是物质性的,可以采用药物制服;戾气从口鼻而入,致病与否取决于戾气的量、毒力与人体的抵抗力;戾气的种类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不同,侵犯脏器部位也不同;人类与禽兽的瘟疫是不同的;痘疹与疔疮等外科化脓感染也是戾气所致。 明清时期《内经》研究有哪些特点:明清医家研究《内经》,注释发挥等传统形式居于主导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分类编纂,尤其是简要节选的分类文献,成为这一时期一种新的研究形式。注释发挥经典著作是历代医家治学的基本方法,而明清独盛。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灵枢注证发微》,是两书最早全注本,也是现存《灵枢》最早的全注本。明吴昆《素问吴注》对《素问》全文通注,注文简明。清张志聪《素问集注》、《灵枢集注》论理较详,切近临床。清张琦《素问释义》,注释较为精炼。由滑寿原注,汪机续注的《读素问钞》是素问较早的节注本,分为12类。张介宾《类经》是现存分类注释《素问》、《灵枢》最完整者。其他如薛雪《医经原旨》,沈又彭《医经读》,陈念祖《灵枢素问节要浅注》等亦属此类。此外还有学习医经的心得记录类著作。 明清时期温补派和寒凉派代表医家:明清时期温补派代表医家有:薛己、张介宾、赵献可等。寒凉派代表医家是徐大椿、陈修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