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六年级班务工作总结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需要每一位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一、确立奋斗目标。

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作为班级组织者的班主任应结合本班的实际,制定出班级的奋斗目标。在实现班集体奋斗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每一集体目标的实现,都是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要让他们分享集体的欢乐和幸福,从而形成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因此,根据我班学生实际,给同学们制定了班规和一日常规,结合《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做的行为规范和不规范,直接影响到班级的集体荣誉。这样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故此我班学生都做得比较好。例如:行为规范方面也做得很出色,放学排队总是很有秩序,集队做操快、静、齐。每个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培养良好班风。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去影响、制约每个学生的心理,规范每个学生的行为。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激励的作用。因此,班内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级生活中一些现象进行议论、评价,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现象有人抓”的风气。因此,我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抓典型,树榜样,在班级中开展评比激励机制,形成互争、互赛的竞争氛围,让学生通过竞赛看到自己的闪光之处,明白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这学期,狠抓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而养成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好习惯,并让所有的同学都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三、实行管理民主。

俗话说:“抓在细微处,落在实效中”。班主任工作只有细致入微,

才能使班级管理见成效,而在细致管理基础上还应充分发挥民主。班主任要有意识的让学生参与管理,创设各种表现机会,充分调动全班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形成民主管理气氛,使学生自我表现心理得到满足,民主意识得到培养,管理能力得到增强。班干部既要有管理能力,又要民主管理。因此每个干部都要清楚地明白自己的职责,及时认真的完成每一项工作。为此,我在学期初评出十位同学作为值日班长,充分让他们自主把班级管理好,本学期来,他们表现得都非常出色。在班干部中,我定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让大家意识到当班干部不是为了一时的光荣,应该更加以身作则,成为班级中各方面的示范。对于各方面不太自觉的同学,我请小干部和他们结成手拉手小伙伴,班干部进步的同时也要帮助这些后进生一同进步,效果比较明显。

四、开展各种活动。

集体活动能发挥娱乐、导向、育人的功能,又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班主任要积极组织、参与学校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相互关心,尊重理解和协作的关系。因此,本学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班内开展了“智力”比赛、朗读比赛、书画竞赛、小品表演……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同学合作共同完成任务。通过活动,不但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学生对这类活动乐此不彼,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到班级活动中去。长此以往,就会不自觉地喜欢上这个集体。在活动中,同学们充分发挥主人翁的精神,自己回家收集材料,分组研究,汇总资料,自己排练,自己制作道具,干得不亦乐乎。

总之,只要班主任和全体同学同心协力,把握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航向,我相信我们这个班级会建设得越来越好。

兴中小学张惠芳

2016-1-21

班主任如何营造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

班主任如何营造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 【摘要】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助于提高和优化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有助于形成浓厚的学风。本文对什么是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对学生个体心理素质与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作用,以及如何营造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心理氛围;舆论导向;心理相容;竞争 在学校里,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在客观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班主任的工作效果却不一样,有的工作效果非常好,有的工作效果却不理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我们绝不能忽视,那就是班主任所营造的班级心理氛围。 1. 什么是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一定是正气十足(正义感、坚持真理),也一定是学习士气高昂、学习风气积极、学习习惯健康(愿学、乐学、好学、自学)。通俗地说就是班风正、学风好,当然其中也包括教风纯等,而这些教与学的习气、风尚无形当中形成一种潜在的文化和精神力量,形成一种无处可见其形但无处不知其神的心理氛围,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学生的各种合理与不合理的需要、动机、兴趣接受到了班集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和行为处理,将是引发与导向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原因。

什么是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呢?笔者认为,所谓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是指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认知态度、意志品质、行为特征、情感倾向的综合反映。在这种氛围中,教师是乐教,教的效益高,学生是乐学,学的质量高。而且教师、学生、师生之间,各自在被尊重、被信任的同时,也能自尊、自信,并且能在自强、自立中健康成长。这种心理氛围的特征是:宽松、和谐、自由、民主。在学生的思想意识,心理倾向和行为表征上显现出这样的情形:一方面每个学生对班级都有相当的认同感、满意感、自豪感,每个学生之间互相尊重、爱护、团结、互助;另一方面,班集体对每个学生都重视和欢迎,在这样的班级里没有所谓的优生或差生,只有各具特色的学业成绩和各有千秋的特长禀赋,他们多有自信心而少有自卑心,每个人都能自尊自爱和互尊互爱。班级成为了学生心灵的“第二个家”。正是由于具有良好心理氛围,所以整个班级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向上的活动风尚、积极的价值取向,使得学生在其中有愉悦感和满足感,从而在愉快学习的情况下,其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及身体素质都得以和谐与统一地发展。 2. 营造良好班级心理氛围的主要作用一旦班集体形成了良好的心理氛围,那么,这个班集体将会很快成为学生身体与心灵都依恋倾向的环境。在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与生活时空里,学生之间可能出现积极的模仿,从众、认同、接纳、归因等社会心理活动以及良好的学习心理活动。在学生成功与失败之际,他们都会把班集体

浅谈对学生自我教育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浅谈对学生自我教育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班主任在班级教育管理工作中,仅仅依靠班主任个人和少数班干部是不能完成教 育教学任务的。必须依靠全体学生,增强每个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发挥个体能动性。这就是德育的新观念理论:注重道德内化,促进社会道德要求向个体道德需要的转化。 一、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德育新观念之一是要注重道德的内化,内化即是从“纪律”发展到“自主”的过程。必须明确的是,纪律是不可少的,但又不是唯一的,重要的是激发需要,培养主体性,尽快地实现内化,自主自治才是德育的终极目的。班主任工作的任务之一,是启发、引导、促进、加速学生自己思想内部矛盾的运动,即充分调动学生中蕴藏的巨大的自我教育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因此,班主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 自我认识的能力,是指个体在自我教育中能正确地认识自已,了解自已,清楚地把握自己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品质;正确理解和掌握社会道德和道德的要求。优良的班集体,它能向自己的成员提出严格的要求,不仅促进其成员互相帮助,自己教育自己,而且也使他们在集体活动中互相认识,了解每个成员的社会活动能力。因此,培养优良的班集体,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引导学生自己是培养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 2、培养学生自我鼓舞与自我激励的能力 自我鼓舞与激励的能力,是指个体由道德认识、道德思想和信念在情感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内部驱动力。自我鼓舞与激励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个人理想是否远大。因此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把个人成才与社会主义大业联系起来,启发学生去追求内心真、善、美的体验,培养高尚的情操,使道德修养成为自己的精神需要。组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观看好的影片、优秀文艺作品,并开展影评、书评,是引导学生追求内心真善美的重要方法之一。 3、培养学生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的能力 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的能力,是个体为了实现外部道德的需要,自觉地控制与调节 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动方式,克服种种困难,在意志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内部力量。自我教育过程,就是认识和情绪体验的过程,也是一意志过程,最后表现为行为,即所谓“知、情、意、行”的统一。一个人自我教育能力水平的发展,是受环境影响、道德规范约束

浅谈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

浅谈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表现出一个班级独特的风貌和精神,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所在。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发现,良好的班级文化具有自我约束、群体参照、人际协调、发展导向等功能。 一、班级文化的自我约束功能 班级文化的核心是班级成员共同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体现着师生共同认同与维护的理念、情感、精神以及行为等。而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因此,每当我们接到一个新的班级,在着手构思班级文化建设时,总是本着来源于学生,让学生做主,充分体现学生自主的原则,发动全体学生依据现行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结合班级实际,制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切实可行的,针对性强、操作性好的班规。同时,还面向全体学生征集具有激励、教育意义的班级名言警句。然后请擅长书法的学生写下来,装裱后张挂在教室醒目的地方。由于这些都是经过学生自己劳动的,反映学生自己心声的,学生都十分珍视,并以此为镜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追求的统一,实现物质、精神与行为一致的状态,真正起到了自我约束的功能。 二、班级文化的群体参照功能 马卡连柯说过“集体是一个人的老师。”这形象地体现了班集体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反映了优秀班集体是学生最好的参照群体。实践也证明:群体的组成会产生一种群体心理,学生在班集体中要考虑自己行为的社会评价以及是否被群体接纳和认可,从而产生“从众”的心理现象。如果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没有客观标准的情况下,他们总是以班集体中其它成员所具有的态度、性格、能力、行为习惯等作为自己的判断准则,以此来取舍自己的言行,养成正确的学习、生活习惯。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此: 我们教师首先从自我做起,注重自身形象,尊重、理解、平等、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努力做到用人格塑造人格,用文化浸染文化,用情感陶冶情感,用智慧启迪智慧。 其次,我们充分利用传播媒体的作用,宣传积极向上的文化和精神,促进大

班主任如何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班主任如何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良好的班级氛围一般表现为:整个班级积极向上,正气占上风,人人争做好人好事,不良倾向人人管,学习目的明确,动机端正,勤奋刻苦,学习风气较浓;同学团结友爱,互帮互学,犹如一个和睦的大家庭;班队干部以身作责,处处带头;活泼健康、朝气勃勃。为了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班主任首先要引导学生确立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其次要选好班干部,形成班集体的核心;再次,要组织开展多样的班级活动;还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主任除了抓好上述各要素之间的工作外,还须从以下几点入手:1、提高认识,打好基础,加强思想教育。2、加强行为习惯的训练。3、抓好若干个“第一”使班风形成有个好开头。4、培养全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5、及时、恰当地运用各种强化手段。如严格管理,及时奖惩,活动强化。6、班主任本身要有良好的作风。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的学习体会社会在发展,生存环境在不断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大,中小学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以致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和障碍。如孤僻离群、行为粗暴,逃学、厌学,异常爱动、注意力不集中,自暴自弃,不能和同学友好相处,行为不文明不礼貌,焦虑、紧张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些原因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于个人的因素如:遗传、天赋和生理的因素;有来自于主观因素如:归因偏差、人格缺陷的因素;有来自于其它的因素如:需要缺失、动机错误、意志薄弱与不良习惯、认知缺陷和缺乏积极的情感;有来自于家庭的因素如:破碎家庭的影响、父母失和、家庭生活不正常、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家境差;有学校的因素如:课业负担重、分数主义升学主义导致压力、缺乏相应的课外活动、教师处理不当、同伴团体的影响;有来自于社会因素如:传媒中的一些不健康的内容、拜金主义和贪污腐败现象等问题影响,诸如种种因素导致中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所以我们老师要用自己的智慧、情感、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才能改变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在具体施使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一些原则:1、为学生保密的原则;2、认真鉴别、分析偏差行为的原则;3、不预设标签的原则;4、发展性的原则;5、普遍和个别相结合的原则;6、全方位辅导的原则。 另外,我们要长时间工作,万不可大意,我们必须有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长期追踪,要防止和注意偏差行为的复发,才能改善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始终注意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上。在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创造能力的同时,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从非智力因素入手,促使学生从各方面完善自己,全面提高素质,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称作一个真正的人。”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始终注意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上。在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创造能力的同时,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从非智力因素入手,促使学生从各方面完善自己,全面提高素质,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在实践中,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工作着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 一、学会正确认识自己 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确的认识自己,才能树立自信心。这是自我教育的基础。学生的很大一部分困惑来自于学习上。日本一位教育家曾做过一个调查,学生成绩差的原因有三分之一是因为缺乏自信,缺乏自信会使人的身心活动和交往活动受到严重阻碍,原有的聪明才智不能得到正常发挥,并产生相当的自卑感。而人由于先天的因素,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也促使人们要通过后天不断的努力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如果说自卑感是先天存在的,则主要问题是应如何超越自卑,将阻力化作动力。 二、学会经常自我反省 我国古代教育学家主张学生多做些“内省”功夫。所谓“内省”,就是内心省察,主动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进行检讨,这种内省功夫是自愿的,不是被迫的。只有内省,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全面的分析,不断总结,不断前进。我班有一位择校生,平时较散漫,我行我素,高一上学期违反宿管纪律扣分达20分,作业常欠交,学习不努力,导致与同学关系很僵,平时同学也疏远他。我每次找他谈话,除了肯定他的优点,指出不足及老师对他的期望外,都留下问题让他回去思考,如:为什么轮到他宿舍值日时,宿管扣分较多?老师为什么对他有看法?学生为什么要做作业?对出现的问题今后应该怎么办等等,然后让他把想后的结果告诉我,此时我所要做的工作只是监督他履行自己的诺言。通过多次的工作,他有较大的改变,作业也较少欠交,同学们都觉得他变化很大。我觉得思想教育工作贵在激起学生的思考,犹如画家画花,独画一枝,总要留点天地,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善于留下“窗口”,让学生自己窥视究竟,在“发现”的过程中接受道理。 三、学会自我控制情绪

教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自古以来,就在社会与个人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的我们来说,对于教育在个发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解自然是更加深刻。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于千钟栗”,“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教育自古以来被当作达成个人目标的手段。那么何谓教育?教育可以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社会阶段的产物,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学校教育。不管是广义的教育还是狭义的教育,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首先,教育让我们能够“成为”人,即教育教会我们能在这个社会上存活下来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的本领。不是说单靠受精卵的完美分裂,母亲顺利的生产,有充足的食物提供我们所需的营养物质,我们就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教育提供我们在进行社会生活时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必要的生活常识。比如衣食住行,防病抗灾,生命教育等常识。这些都是人类在作为高级动物所必需的东西。如果鲁宾逊不了解这些基本知识,那么我相信他无法在孤岛生存活下来。在一些新闻或故事中,我们听说了狼人的存在。狼人在没有接受教育的基础上存活了下来,可是,“它”却不是以“人”的身份存活下来。 其次,教育让我们能够“作为”人,即教育给我们灌输了一些规范人行为社会法则。在满足的物质需求之后,作为人类,在精神上也要有一定标准,从家庭伦理到民族自信。作为人,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礼仪,道德,对社会目的,规范和行为一套标准体系,而教育,是让我们建立起这些认识的一个必需手段。比如,对于善待父母的认识并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将孝道融入教育中,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学校的系统化教育,或是社会宣扬,这样变成一个行为规范和标准,才被我们认识和接受。 再次,教育让我们能够成为“个人”,即教育可以让我为成为自己,过自己的生活。这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和个性特征等等。教育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兴趣爱好在哪里,依据这些兴趣爱好发挥我们的潜力,成为自己的特长。教育也可以为我们能力特长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条件和空间,在我们进入职场以后,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爱好,能力,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找到自己的世界,在自己的世界中发展。就好像我们现在是英语系师范专业的学生,可能有的人不是真的想要在毕业以后当老师,可是还是有人会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这个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学习到以后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所需要的东西。尽管在现实社会中,这一点有些理想化,但不能否认的是,教育是让我们之所以成为自己的一个必要条件。 最后,教育让我们能够成为社会中的人,即教育会传授我们怎样地与他人相处,怎样与社会相处。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我们懂得如何进行合适的着装打扮,怎样与他人相处和交流,如何处事,协调自己和他人,如何处理个人与团体的关系等等。人不能独立的生存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人都处在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关系网的中心位置。怎样处理这些关系,比如与父母亲人的关系,与朋友同事的关系,与学样工作单位的关系等是每个人的人生课堂中的必修课。这些方式方法在教育中并不是以系统的,条理分明的课本形式出现,毕竟实际的情况复杂多样且处于变化中,但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各种各样的例子,我们会面对各种情况,我们就可以将别人的经验与自己的总结结合起来,形成并完善自己的交际处事方式方法。如果在大学生活中,我们会学会怎样当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包括行为着装,怎样与同学老师交往,怎样与班级,院系交流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处理社会关系的一个很好的实践。 当然,不可避免的,教育在个人发展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作用。因为在目前的条件中,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还没有发展到一个十分完善的阶短,存在一些缺点,比如目前的教育太过保守,抑制个人的个性发展,教育内容及教育者知识水平的局限,像对生活方面的强调不

浅谈如何发挥班级的集体教育功能

浅谈如何发挥班级的集体教育功能班级是学校组织和实施对学生教育的基本单位,是班主任开展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勒温在心理学的场理论中提出,人就是一个场,人的行为是由当前的心理场来决定的,人与环境所起的交互影响可以导致行为上的变化。因而班级教育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创建一个良好的班级教育环境、发挥班级教育的集体优势是班主任工作中应重视的问题。 班级中实施的多个方面的教育尤其是思想品德教育,是学生形成其意志品质和行为品质的主要来源。在教育中教育者要将对学生的德育要求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行为,并让学生已接受的德育要求产生一定的行为基础,去指导自己以后的行为活动。因此一个班级集体教育功能强弱的评价应主要去考查班级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及其各成员之间的竞争意识、互助意识和人际关系。教育者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教育环境就要从这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班级教育作为一种集体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班级各成员之间的了解与交流是形成学生集体观念的前提,也是形成良好教育环境的基础。班级各成员之间的交流不单纯地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体现在学习以外的各项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活动是增强学生之间交流的有效方式。学生对他人以及集体的认识决定着他对待班级的态度,当学生以积极的正确的态度看待班级中的人和事时,他就能够去发现他人的优点,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良行为,把自己真正地融入到集体中去。同样,作为教育者的班主任也应当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了解,“亲其师,信其道”,教育者要用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

魅力去影响学生,将每一个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实施教育。可能部分学生的行为及多次教育的效果会让教育者受到一定的挫折,但从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角度来说,对这个别学生采取放弃或简单的教育方式是得不偿失的,一方面这样降低了教育者在学生中的威信,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产生了对教育者的抵触情绪,导致以后的教育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这只有通过长期应用合理的方法去引导、纠正学生已形成的偏激的看法,才能有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 其次、教育者要紧抓有利的教育时机培养班级较强的凝聚力,班级凝聚力具体体现在学生对班级的荣辱观上,学生作为集体的一员,他希望与他人共享班级的荣誉,改进班级的不足。教育者要坚信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都是向上的,他们缺少的只是他人的发现和正确的引导,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就是尽量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地体现集体的重要性,通过学生个体行为去引起班级其他成员的共鸣,以个人行为去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第三、教育者要不断地完成将教育者单独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方式转变为全体学生参与的集体教育。集体教育能够以集体强大的影响去督促个人行为的改进,激发学生勇于向上。学生之间在一定的交流基础之上会形成良好的班级教育基础,即班级这一教育组织形式已形成了自我教育的能力,实施教育行为已由班主任的单独行为成为了班级的集体行为,学生已由受教育者变成了教育活动的参与者,不但实现了学生自身行为的改进,而且能在具体的班级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竞争行为和互助行为,使班级教育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浅谈班级氛围对学生的影响

浅谈班级氛围对学生的影响 杜枭宇 摘要:班级是学生成长的家园,更是学生人格、品行、修养、理想信念熏陶和培养的殿堂。班级的氛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发展水平及学校的教育质量。因此,努力创设一个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将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渗透力。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肥沃的土壤是种好树的首要条件,而对于一个集体来说,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规范、激励、凝聚、润物无声 引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的能力”。由此可见班集体的良好氛围蕴涵着的巨大的教育效果。我的班主任经验也得出这样的见解: 一、良好的班级氛围能起到规范学生行为的作用。 古时候评价民风淳朴,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之说,体现了一个社会的良好和谐氛围。那么我们班级体,特别是学习和习惯相对差的班级,如果需要学生主动自觉的遵守纪律,约束自我,那也需要人人有纪律意识,人人有荣辱观念的意识。刚带到高三以班时,由于是所谓的实验班,我深感责任重大,我像往常带班一样首先立规矩,严厉谈纪律,制定操行分制度。尽管这样我感觉违纪,比如迟到,睡觉,自习讲话.....时有发生!我一次次冒火批评,处理,交流家长,这样一个回合一个回合的较量下来,感觉效果不是很明显,于是,我想到要发挥集体的力量,要花力气来酝酿一个以遵守纪律为荣的良好氛围,恰逢学校要求开主题班会汇报,我以此为契机,发动全员,策划,准备,实施了以“底线”为主题的班会,大家在整个过程中收到到了发自内心的良好教育,对纪律形成了高度的共识,班级纪律情况自然好转起来。由此,我感叹,人是环境的产物,在以个集体中,如果班主任仅靠个人的力量去工作,事倍功半,但是只要发动集体,营造出良好的氛围,自然会达到规范的作用! 二、良好的班级氛围可以起到激励学生进步的作用。 万马奔腾,骏马必出期间;在森林的每颗大树长的又高又直,是因为他们竞相成长,实验称之为“森林效应”。高三一班之所以能够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到现在,让老师们认可,我绝对是归功于班级良好的氛围。每学期我们班的教室环境都是发动全班同学出谋划策,精心设计,每一付标语都是大家精挑细选出来的,比如我们教室后边的“入室即静,入班即学”确实让每个人进教室后都不好意思追逐,嘻闹。进入高三后,我们的墙面上更是换成了“动感,激励,昂扬”的红色标语,教室门上贴上了精致的“入室即学,怕苦莫入的”八个大字,时时提醒大家。有老师给我开玩笑说,你们班教室氛围布置的好,学生都不爱在课间站阳台了!人是环境的产物,我们班的学生每天勤学苦练,绝对和环境氛围的激励作用分布开! 三、团结奋进的班级氛围可以起到凝聚学生的作用。 新生入校,我们班50人分班的时候,留在我们班读理科的43人,只有7人恋恋不舍的离开了1班去读文科。因为我们班任课老师和学生之间,同学和同学之间有着和谐团结的氛围,因为我们班有着积极奋发的学习氛围;不仅时在分班的问题上,在学生巩固的问题上,班级氛围为我们控制流失也是起到关键的作用,除非确实家庭原因和个人身体原因流失了外,我们班直到会考完还有43人,参加高考还有41人。如果不是氛围的凝聚作用,我这个做班主任的真的不敢想象班级惨遭流失的后果。还有三个一班的班主任都以班的学生矮小,

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自我从事教育事业的那一刻起,九深知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尤为重要。我认为要管理好一个班级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所谓学生自我管理,实际上是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是在班主任指导下, 班级主体自身的力量进行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一种管理方法。 学生自我管理,单班主任或几个学生干部的努力,是绝对做不好的,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动员全体学生参与班级日常事务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现在的学生独立意识有所增强,他们不再像幼儿园的小孩那样,处处依赖于老师,事事离不开班主任,绝大部分小学生有独立处理和安排自己的强烈欲望,有着展示自己的才华的冲动,有着向往独立工作的心理渴求。其次,在学校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方面,我们常遇到这样的现象:课堂上违反纪律却屡教不改;卫生情况一团糟却熟视无睹;……诸如此类,举不胜举。班主任忙得团团转却毫不见起色,刚处理完这件事,又冒出了第二件、第三件事,让你永远像个“消防队员”忙个不停。究其原因,学生是在被动地执行条例。与其如此,不如因势利导,优化学生的角色意识,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养成良好的好习惯。 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用“爱心、信任、鼓励”和学生建立共鸣。人都是情感动物,都渴望被爱、受人尊重。大家知道农村的学生一半以上都是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呵护。而且他们的父母大多学历低,对孩子的教育缺少方法,自我担任班主任后,就大力实施爱的教育,让彼此关心爱护成为全班师生的共同信念和行为准则,把本班建设成为“团结、互助、友爱、和谐”的爱心班级,把学生培养成为心存善念、胸怀仁爱、脚走正路、身行好事的一代新人。利用黑板报、班级标语、等途径和形式发出爱心班级创建活动倡议,召开班干部会议进行宣传、动员。开展一些创建爱心班级的宣传活动。如:1、每位学生写一篇以“爱心”或“亲情”为话题的作文2、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召开学习方法介绍主题班会。3、召开一个“放飞爱心,与爱同行”主题班会,让学生算一次父母老师关爱自己的亲情帐。让学生认识父母养育之恩、教师培育之恩、他人关爱之恩,使学生了解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每个成员为之所付出的辛勤汗水,能够知道身边有爱才会成长。 其次:带领学生自主确立班级的目标,自主制定班纪班规。针对班级特点与学校管理体制,我带领学生讨论申请创建合格班级,有了班级总体目标,就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下一步就是要如何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我在解决这一问题上采取了学生自主制定班级制度的办法。先组织学生讨论需要制定什么样的班级制度?为什么制定?在学生讨论时,允许学生出现不同意见,在出

班集体的教育功能包括哪些内容

班集体的教育功能包括哪些内容班集体是教师对其成员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体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个性的主要场所,又是满足班集体成员交往、友谊、娱乐、学习成就、自尊和荣誉等精神需要的主要场所,还是感染、熏陶学生的主要环境。它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教育班集体成员,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教育功能是班集体的主要功能,它包括以下内容: 1.班集体自身是教育的强大力量 班集体是由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具有一定的共同活动的准则,并且有一定的组织机构的班级成员构成的,它具有班主任,教师无法代替的作用。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班集体一旦形成,它的主要方面就成为教育的主体,成为巨大的教育力量。这是因为,班集体是由学生自己组成的组织,他们是集体的主人,并在集体中学会管理自己,提高自我管理水平。班集体成员在评价他人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学会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从而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自我教育环境,犹如一个巨大的熔炉,它不仅能焕发出学生各种才能,使他们的精神面貌更加高尚纯洁,而且能溶化后进学生身上的许多缺点错误,唤起他们做人的尊严。

2.促进班集体成员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班集体中,每个学生的特点各不相同,共同的学生,生活、锻炼、活动,使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个性,意识到他人的个性。班集体为其个性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机会和条件。多样化的学习科目早就了各学科的爱好者;课堂智力竞赛,创置了积极思考、动手操作的条件,使学生可以一显才智。体育活动与竞赛使体育尖子一展雄姿,大显身手;丰富的文娱活动,使有文艺才能的学生脱颖而出。显然,充分而自由地发展离不开班集体中相互激励、制约的这种动力作用。另外,班集体还能有助于形成班级成员的积极个性品质。每个学生的个性品质迥然不同,有的正直勇敢,有的懦怯脆弱,有的极富公益心,有的自私自利等等,通过班集体活动和完成集体委托的任务,可以改变学生的不良品质,养成积极的品质,可以说,班集体是锤炼并完善一个人性格的熔炉。 3培养集体主义的思想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是处理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个人、集体、国家之间关系的根本原则和基本行为准则。只有在集体中,学生在共同的学习,生活、劳动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从爱集团进而爱国家,逐步懂得如何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中,逐步懂得既要尊重

如何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

如何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对于一个班集体的建设而言是举足轻重的。一般说来,学习氛围与德育是紧密相关的。良好的学风会促进班级的德育工作。它不仅制约着学生个体行为的方式和习惯,而且左右着学生品德的发展方向,从而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和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认为只有平时正确地引导学生,形成“严谨、进取、求实、创新”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班级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目标引领 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作用。今天的生活状态不是由今天决定的,它是我们过去生活目标的结果,明天的生活状态也不是由未来决定的,它是我们今天目标实现的结果。目标对每个人都有重要的意义,可是很多学生至今却没有目标或只有一些无效目标。引导学生树立目标意识,在班级管理中就能做到事半功倍,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就不在话下了。 学生,首先要弄清为了什么而学习,也就是学习的动机和目标。有的学生很茫然,认为那是父母的要求、老师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目标引领。这个目标,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可以是下次考试的成绩、可以是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改进、可以是自己的理想或者人生目标。可以说,有了目标,才会有为之奋斗的勇气和决心。从哲学角度来说,学生树立目标、树立理想从而为之努力属于“内因”。我们经常说要内外因结合,那以下三点就属于“外因”了。

二、文化建设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它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谓班级文化,通常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可以说,班级文化是一门隐性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将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班主任要十分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班级文化教育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各种活动对人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的。班级文化团体包括班内组建的各类兴趣小组,如板报小组、写作小组、体育小组、美术小组等。这些班级文化团体从文化和舆论导向上影响着学生。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增添各种文化设施:如创办班级图书角、编写班刊、组建班级文学社、增设宣传栏等。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各类活动,使得班级出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学生不断得到艺术的熏陶、哲理的启迪、榜样的激励,从而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人际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通过人与人的交往,群体舆论的监督来实现的,班级人际环境是班主任、任科教师、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环境是一种高级形式的班级文化,良好的人际环境能使人心旷神怡。如果一个班级的班主任与学生、任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相互理解、团结、帮助甚至能平等地友好相处,那么就能形成一种使人奋发向上的气氛。 良好的人际环境不仅可以使人奋发向上,而且可以使班级形成良好的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实现班级管理自主化 作者:政教处文章来源:《中国德育》点击数:1137 更新时间:2009-12-21 班级是一所学校的基本组织,加强班级管理,形成良好的班集体,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因此,加强班级管理十分重要,本人级就班级管理过程中实行民主管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等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采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能力 怎样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认识,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保持昂扬向上的斗志,这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关键,我们通过实验探讨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比较有效。 1、坚持写日记、周记。要求学生及时把自己所看、所思、所感写出来,不断深化对自己的认识,以利于逐步提高自己。 2、坚持写班级日记。当天的值日生写好当天的《班级日记》,主要内容包括:记录当天写在黑板左侧的名言警句;当天班级学生表现;当天课堂及晚自习纪律情况;对好人好事提出表扬,对不良现象提出批评;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独到的观点;对班级或个人提出意见或建议。班级日记虽然只是值日生所写,但是一方面它所反映的是全班同学的情况,另一方面,人人都可以评写班级日记,所以它对提高学生自我认识水平具有很大的作用。 3、实行写说明书制度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让学生自己

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于是我们建立写说明书制度。说明书内容包括:事情的起源及过程,原因及后果分析,得失分析,今后怎么办等。“说明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检讨书”,说明书应在老师与学生一起平等交流、分析之后由学生写出,有利于学生真正认识自己的问题并努力改正,而检讨书是一种纯惩罚行为,缺乏人性关怀。实验证明:学生出现问题后愿意写说明书,而不愿写检讨书。 4、建立民主生活会制度 我们将团员民主生活会制度扩大化,建立起定期召开的全体学生民主生活会制度。 组织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召开。 会议内容:a)每一个学生小结前阶段自己各方面的情况,总结成绩,认识不足;b)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c)组长小结本组学生情况,指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注意事项:一定要说真话,讲求实事求是,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民主生活会取得成效的关键。 5、给家长写信 给家长写信。根据学校要求召开部分学生家长联系会,在准备家长会的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写一封信,谈自己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取得那些成绩,存在那些问题,都要如实给家长汇报,还要写今后的打算。这样做的目的有二:其一,促使学生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其二,让家长对孩子的状况及心理想法有一个认

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心得体会

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心得体会 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这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螺旋上升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我在本学期的班主任工作中,做了有益的探索,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浅谈如下。 一、树立主体教育管理观。 主体教育管理观是一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教育活动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的教育观,它在强调严格管理的同时,注重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注重发挥管理者、施教者的创造性,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要,把他们培养成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树立主体教育管理观,一方面要求班级管理者克服“管理学生就是对学生进行管制和压服”的传统思想,推倒“我管”观念,教师要从“前台的操纵”转向“后台的推动”,把对学生的“管、盯、压”该为“教、扶、放”,把发挥学生主体性、能动性作为管理工作的根本。另一方面,由于过去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大部分学生习惯于依赖老师的指挥。班级管理者要善于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管理目标的制定与实施,参与管理效果的检查与评定工作,并形成习惯,感到自我教育的乐趣。总之,主体教育管

理观,要求我们必须把教师和学生进行角色重新定位,教师由教育的主导者、操作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励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由被动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能动实践者。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民主和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实施学生主体参与班级管理的必要条件之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但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首先,必须了解学生,不了解学生就提不出切合实际的教育目标。教师应当亲近学生,细心体察,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有的放矢,把教育落到实处。这正如古人所说的“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挖苦、讽刺、侮辱学生,用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手段处罚学生,是无视学生人格的典型表现,也是教师本身素质低劣的反映。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信任每一位学生,尤其要以一颗真挚的爱心去对待那些后进生,学生在与老师和同学交往中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亲情与友情,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感化、召唤和指导,就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从而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最后,教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即老师要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学业等方面提出建议和规范。一个对学生品行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的老师,只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老师,也可以说是教师的失职行为。所以,

班级个性化教育功能浅析

班级个性化教育功能浅析 [摘要] 班级是当代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直接环境,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现行的班级教育实践活动中,并没有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水平及其差异性,去形成、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我们应在班级目标、班级管理、班级教学、班级评价以及班级活动的开展等方面采取措施,去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班级的个性化教育功能的发挥。 [关键词]班级;学生;个性发展 班级是当代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直接环境。它是教师对班级成员传授知识、开发智力、训练能力、熏陶人格、强健体魄,进行品德教育,发展个性的场所;也是学生进行交往、娱乐、学习知识、锻炼意志、培养自尊的场所。优良的班集体形成以后,对学生的成长有多种功能,包括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强化功能、对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矫正功能、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功能以及对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促进功能等等。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探讨班集体的个性化教育功能应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班级个性化教育功能之内涵 “个性”一词英文称为“individuality”,有哲学和心理学上两种概念。哲学意义上的个性是指,某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差异性以及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心理学上把个性一般称为人格,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是通过个人的生活道路而形成,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1]。 个性化教育就是一种以培养人的完美个性为根本目的,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育。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来实现学生自我潜能的激发,形成一种自主、和谐、不同于他人的独立人格是其实质[2]。班集体是由全班学生组成的正式组织,作为一个微型的小社会,是学生个性发展重要的实践基础。因此,班集体的个性化教育功能意即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水平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班级环境和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为媒介,通过学生主体的内化机制,形成和发展学生人个性。 二、班级个性化教育功能之实施策略

如何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如何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是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教师采用积极合理的方式,统筹规划,循序渐进,从环境、机制及领导方式三个层面,用心去建构和维护。 (一)群策群力,营造良好的环境 (1)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关注班级氛围,树立主人翁意识。 教师要牢固树立师生共同建班的意识,积极动员学生的力量,发挥集体的智慧,来建设好班级氛围。 1、要抓住适当的时机(尤其是每个学期的开学初和平常的晨会课),让学生明白建设良好班级氛围的重要性;组织学生了解、讨论、研究本班的特点、存在的问题,民主协商如何解决困难的措施,共同制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和发展计划。 2、要选拔德才兼备的学生干部,组成班级学生自治团体,并通过对他们经常性地培训、交流,使他们成为班级建设的中坚力量,承担学习和工作的“排头雁”“领头羊”,从而带动全体的进步。 3、要充分利用墙报、节日活动等班级舆论阵地,就本班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讨论,扬善除恶,弘扬正气,从而形成积极的班级舆论环境。有了积极的舆论环境,自然会在无形中激励、强化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家园”的建设。 (2)全体任课老师都有责任参与班级氛围的建设。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教学气氛影响班级氛围,又依赖于班级氛围。不仅是班主任,而且是全体老师,不仅在课内,包括在课外,都要认识到搞好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服务学生的品质,使学生对每个学科产生兴趣,进而热爱学习,尊重老师,以至热爱自己学习的班集体,主动参与建设或维护良好的班级氛围。 每个教师在搞好自己的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积极关注并参与学生的德育工作,既做经师,又当人师。教师在工作中应努力做到以下要求: 1、以身作则,做学生良好行为的表率; 2、待学生公平、公正,不能偏好或歧视某些学生; 3、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正常人格; 4、赏罚分明,引导学生辨别是非善恶; 5、真诚付出,扮演“亦师亦友”的角色,提高亲和力。 (3)学校和社会都应积极创造条件,为班级氛围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这是学校和社会都义不容辞的责任,关键是要有一个宽松和谐的政策环境。这点不是本文所探讨的范围,此处就不展开论述了。 (二)科学民主,搞好机制建设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班级管理也应该建立健全一整套有关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有了完善的

小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摘要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学策略,已经被广泛运用于教学中并将继续运用下去。然而,小组合作学习在运用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教学中有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笔者通过文献查阅对合作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基本要素等有了了解,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实践期间对农村小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其现状及常见问题进行了整理归纳,并针对其问题提出了改善农村小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小学;小组合作学习;常见问题;对策

目录 摘要 ................................................................ I 一、引言 .. (1) (一)选题的缘由 (1) (二)研究意义 (1) 二、概念的界定 (2)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 (2) 1. 国外学者的定义 (2) 2.国内学者的定义 (3)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定义及内涵 (3) 三、农村小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及常见问题 (4) (一)对于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认知偏差 (4) (二)小组合作形式化 (4) (三)小组合作学习应用过程简单化 (5) 1.缺少对合作技能的训练 (5) 2.“责任到人”没有落实 (5) 3. 未安排独立思考的学习环节 (6) 四、改善农村小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对策 (6) (一)触动小学生的合作渴望,建构合作愿景 (6) (二)利用小学儿童的合作认知发展特点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7) (三)提高自身教育素质,全面认识小组合作学习 (7) 五、结论 (8) 参考文献 (9)

学生中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研究方案

学生中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研究方案
学生中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研究方案
学生中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研究方案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课 题组一、课题研究的论证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人类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纪,在新世纪延伸我们共同 的憧憬与追求。21 世纪,中国教育必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与 重任。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实施基础教育的一项系统工程。 德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 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必须站在历史的角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 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中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 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又深刻阐述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 育工作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普遍存在 这样一种现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尤其是重点高中学生认知水平很高,有很强的 道德思维能力,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少有道德行为。具体表现在: ⑴学生 掌握的道德知识和形成的道德信念以及与表现的道德行为不相一致;⑵学生在公 众场合与个人独处表现出的行为不相一致;⑶学生在学校和在家庭以及与在社会 中表现出的行为不相一致。我们分析认为原因有:⑴当前的学校德育教育基本停 留在封闭式、概念化的单向训练阶段,片面追求道德知识的掌握,忽视受教育者 的自身省悟和亲自实践。不能将道德知识的掌握有效地转化道德信念,道德信念 又不足以支持和指导道德行为。⑵当前的学校德育内容空泛,没有从当前的社会
1 / 15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