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魏晋南北朝称呼(一)

魏晋南北朝称呼(一)

魏晋南北朝称呼(一)
魏晋南北朝称呼(一)

本文以东汉魏晋南北朝的亲属称谓为研究对象,描述中古汉语时期亲属称谓系统的面貌。

本文所选择的语言资料分为世俗文献和宗教文献两种。世俗文献主要包括诸子、史传、诗歌、小说等,宗教文献主要是指汉译佛经。这些语料一般具有真实可靠、内容丰富的特点,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汉魏六朝时期的语言实际。具体如下:<后汉书》《三国志>《宋书><南齐书)<魏书》《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洛阳伽蓝记》《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论衡》《高僧传》《殷芸小说》《世说新语》<古小说钩沉》《搜神记》《颜氏家训><修行本起经><中本起经》《太子瑞应本起经》《撰集百缘经》《六度集经》《生经》《增壹阿含经:》<经律异相:}<杂宝藏经》《贤愚经》《百喻经》;《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文选>。

(1)一般亲属称谓辞书收录的“奶娘、乳母”类称谓,因为不具备本文所界定的亲属称谓条件,故不纳入研究范围。

(2)形容词修饰的称谓,如丑女、孝子、孽子、弱女、寡嫂之类的称谓,侧重于描述亲属称谓的状况,因此不作为研究对象。

(3)因校勘错误所致的亲属称谓不予考虑,如<三国志?魏志?陶谦传>注引<吴书?:“谦二字:商、应,皆不仕。~字”为“子”之误,故剔除;一些异文称谓,改动后纳入,如“婿”本文作“婿”,“蛭”作“侄”。

(4)王室贵族的专门亲属称谓,如“命妇、太子”不纳入研究范围。(5)礼貌亲属称谓,指以敬称、谦称修饰语构成的亲属称谓,如贵舅、贤从孙、家兄等;谥称

亲属称谓,指以谥称修饰语构成的亲属称谓,如先君、亡兄等。不作为研究对象。(6)对于沿用上古汉语时期的亲属称谓,因篇幅关系,且冯汉骥(1989)【副、胡士云

(2007)【3J、王琪(2008)【4】已有研究成果,故本文只作列表,不作具体分析。一、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祖辈称谓

(一)祖父、祖母在这个时期,指称“祖父”的称谓有“祖父、大父、公、王父、翁”等,指称“祖母”的称谓有“祖

母、大母、母、祖亲”等,合称有“大父母”,列表l如下:表1祖父、祖母称谓(1)“祖亲”称呼祖母,出现于中古汉语时期,北魏《元湛妻薛慧命墓志>:“祖初古拔,祖亲西长公主。”

(2)“祖公”称呼祖父,出现比较晚。在笔者搜集到的材料里,首见<三国志?魏志?钟繇传> 注引《先贤行状>:“祖公在位,诸父并盛。”

“母”有时特指“祖母”。如《三国志?蜀志?杨戏传)注引《华扬国志>:“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母”指李密的祖母刘氏。

(3)“阿翁”称祖父,始见于六朝时期,<世说新语?排调>:“凭时年数岁,敛手日:…阿翁!讵宜以子戏父!”

(4)以“婆”指称祖母,始见于六朝时期。<古小说钩沉?冥祥记>:“其六岁儿见之,指语祖母日:…阿爷飞上天,婆为见不?”“婆”字<说文解字:}未收,上古汉语时期未见,粱顾野王<玉篇?女部》有收录:“婆,蒲何切,婆娑。又婆母。”可见汉代以后才有“婆”用在称呼上【5】。

(二)外祖父、外祖母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指称外祖父的称谓有。外祖父、外王父”两类,指称外祖母的称谓有

“外祖母、外王母”两类,列表2如下:

这部分称谓词都是沿袭上古汉语,其中“外祖父、外祖母”通用至今,成为现代汉语中的称

呼外公、外婆的书面语。二、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父辈称谓(一)父亲、母亲

在这个时期,指称父亲的称谓有“父、考、君、公、侯、翁、耶、尊”八类,指称母亲的称谓有“母、妣、婆、姥、壹尔”四类,还有合称“亲、二亲”,列表3如下:

表3父亲、母亲称谓(1)合称父母为“亲”,广见于先秦典籍,后世袭用。在魏晋时期,“亲”专指母亲。北魏《魏故龙骧将军荆州刺史广川孝王墓志铭>:“父灵遵,冠军将军青州刺史广川哀王。亲河南宇文氏,父伯升,镇东府长史悬氏侯。“亲”在此特指“母亲”。

“尊”,<说文?酋部>:“酒器也。”后引申对帝王等尊贵者的敬称,包括父母。魏吉迦夜与昙曜共译《杂宝藏经?罗汉祗夜多驱恶龙人海缘》:。复白父母言:…愿尊先许听我出家。”可专指父亲,<世说新语?品藻》:“问父日:…刘尹语何如尊?”

(2)称谓词“老父”老母”在上古汉语时期指年老的父亲、年老的母亲;至中古汉语时期,词素“老”的意义开始虚化,成为一个只起补充音节作用的词头。“老父~老母”意同“父“母”。如

<世说新语?政事>:“元方日:…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晋书?周琥传》:。境日:…蒙国厚恩,以至今日。但老母见获,失节于此。”文中的“老父~老母”并不在于指父亲或母亲年老,而是在社会交际中对人称呼自己的父亲,带有谦称的意味。

“阿父~阿母”是中古时期出现的新生称谓,在汉译佛经的影响下。“阿”逐渐虚化为一个无义的音节形式【6】。<南史?谢晦传>:“晦女为彭城王义康妃,聪明有才貌。被发徒跣与晦诀日:

…阿父,大丈夫当横尸战场。奈何狼籍都市?”《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

(3)“大君”指称父亲,是三国时期的新生称谓,见于<三国志?魏志?董昭传》载董昭与袁春卿书日:“足下大君,昔避内难,南游百越,非疏骨肉,乐彼吴会,智者深识,独或宜然。”敬称袁春卿的父亲为“大君”,<汉语称谓大词典》失收此义项。

“侯”指称父亲,通行于魏晋时期。<三国志?吴志?蒋济传》注引<列异传》:“愿母为白侯,属阿令转我得乐处。”蒋济爵为陵亭侯,其子称之为“侯”。如果说这可能是从他称谓,沿属吏及奴仆之辞,那么《梁书?吉粉传》载廷尉谓吉羽;}日:“主上知尊侯无罪,行当释亮。”吉珊之父职为吴

兴原乡令,而廷尉对吉粉称其父为“尊侯”,“侯”已经成为亲属称谓了,“尊”在亲属称谓之前表示礼敬。又如《世说新语?言语》:“中朝有小儿,父病,行乞药。主人问病,日:…患虐也。?主人日:…尊侯明德君子,何以病虐?”《颜氏家训?风操》:。尝有甲设宴席,请乙为宾;而旦于公庭见乙之子,问之日:…尊侯早晚顾宅??乙子称其父已往。”二书没有提及其父的职位官衔,“侯”都是父亲的意思。“侯”原是表示爵位的封号,与“公”同属于五等爵位。“公”同时也可以指称父亲,

《战国策?魏策一>:“(陈轸)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行。”因为这个关系,“侯”相因生义,产生

出“父亲”的意义来了。

“阿翁”是在亲属称谓“翁”的前面加一词头“阿”,指称父亲,魏晋时期口语化的亲属称谓,见于《三国志?魏志?武文世公王?赵王干传》注引《魏略:》:“良年小,常呼文帝为阿翁。”“耶”指称父亲,魏晋时期的新生称谓,《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耶名。”《古小说钩沉

?冥祥记》:“其六岁儿见之,指语祖母日:…阿爷飞上天,婆为见不?”。爷”,<说文解字》未收,梁顾野王《玉篇?父部>:“爷,以遮切,俗为父爷字。”

“所估”指称父亲.见于《全后汉文?郎中郑固碑》:“陨命颠沛,家失所怙。~所”是古汉语中的名词化标记,加在谓词性成分之前,使之成为体词性成分。“所怙”本是“恃估、依赖的物体(或人)”的意思,其中“怙”是动词,“所”加在“估”前,使其名词化,最终从词组转化成为一个称谓词。“所估”是依赖、恃怙的意思,故常在强调失去依赖对象时使用。

(4)“姥”字《说文》未收,《一切经音义》卷十三:“今以女老为姥。”泛指老年女人。中古汉语时期,“姥”可指称母亲,如《乐府诗集?琅琊王歌辞>:“公死姥更嫁,孤儿甚可怜。”“炸”见于《颜氏家训?风操》:“而江东士庶,痛则称祢。”《集解>引刘盼遂:“按江东人痛呼祢,当是呼盘尔。烁者,母之俗字,人穷则呼母,古今不异。”

“慈~慈阴”指称母亲,反映了严父慈母、男阳女阴的中国传统思想。晋潘岳《闲居赋》:“寿觞举,慈颜和。”王羲之《杂帖》:“建安灵柩至,慈阴幽绝,垂卅年。”

(二)伯父、伯母、叔父、叔母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文献中,父亲的兄弟不分长幼,合称为“诸父、从父、阿父”;分开指称,关

于伯父的称谓有“伯父、世父”两类,关于叔父的称谓为“叔父”。他们的妻子,分别为“伯母”“叔母”,列表4如下:

表4伯父、伯母、叔父、叔母称谓(1)魏晋时期出现了以“阿父”称呼父之兄弟。例如《宋书?王球传>:“球徐日:…阿父在,汝亦何忧!”<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十七年>:“阿父在,汝亦何忧!”胡三省注:“江南人士呼叔父、伯父为阿父,亦为伯父、叔父者以自呼。”又《宋书?二凶?刘劭传>:“义恭诘劭日:…我背逆归顺,有何大罪,顿杀我家十二儿??劭答日:…杀诸弟,此事负阿父。”

在古人看来,叔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宋代王桥在《野客丛书?弟侄献言》中指出:“兄弟之子犹子也,古人视以父道??而事叔亦以子礼,叔侄之分,与父子同。”因此古人有称叔侄为父子的,如《汉书?疏广传>:“父子并为师傅。”疏广为太子少傅,其兄子疏受为少傅。《世说新语? 文学》:“江左殷太常父子并能言理,亦有辩讷之异。”指殷融和兄子殷浩。《晋书?谢安传》朝廷欲委谢玄以要职,谢安以为“父子皆著大勋,恐为朝廷所疑”,谢安谢玄为叔侄关系。相应的,侄辈以“父”称呼叔伯,又如《南齐书?郁林王纪>:“中书令何胤以皇后从叔见亲,使直殿省,尝随后呼胤为三父。”《梁书?王茂传》:“茂年数岁,为大父深所异。”

①皆是证明。

(2)六朝时期新生“伯、叔”称谓。<颜氏家训?风操>:“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界单呼伯、叔。”

(三)姑母、姑父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指称姑母的称谓为“姑”,指称姑父为“姑夫”,列表

5如下:

表5姑母、姑父称谓指称姑父的称谓,先秦汉语时期尚未出现。至三国时期,新生称谓“姑夫、姑婿”。<三国志

?蜀志?李恢传》:“(李恢)仕郡督邮,姑夫爨习为建伶令。”<三国志?蜀志?张嶷传:}:“汉嘉郡界旄牛夷种类四千余户,其率狼路欲为姑婿冬逢报怨,遣叔父离将逢众相度形势。”(四)舅父、舅母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指称舅父的称谓为“舅”,舅母为“舅母”,列表6如下:表6舅父、舅母称谓

舅父舅母

舅舅,舅氏舅母舅母

“舅母”是六朝的新生称谓。《世说新语-言语>:“魏明帝为外祖母筑馆于甄氏??宜以…渭阳?

为名。”刘孝标注:“按《魏书》,帝于后园为象母起观,名其里日渭阳。然则象母即帝之舅母,非外祖母也。”

(五)姨母、姨父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指称姨母的称谓有“从母、姨”三类,指称姨父的称谓有“姨父”

类,列表7如下:

表7姨母、姨父称谓

(1)“阿姨”出现比较晚,原是在佛教典籍中称呼比丘尼,<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十九:“今称比丘尼为阿姨者,有云:以大爱道比丘尼是佛姨母,故效唤阿姨。”后在魏晋时期引入中土称

呼中,如晋王献之《东阳帖>:“不审阿姨所患得差否?极令悬测。”

“姨母”称呼母之姐妹。<汉书?霍光传》“光诸女遇太后无礼”,颜师古引东汉服虔日:“光诸女自以于上官太后为姨母,遇之无礼。”

(2)上古汉语时期未见有指称姨父的称谓,仅以描述性的“从母之夫”来表示,魏晋时期出现专门的称谓“姨父”,《魏书?元叉传>:“叉遂与太师高阳王雍等辅政,常直禁中,肃宗呼为姨父。”姨丈人”即姨父,<北史?袁聿倩传>:“性深沉,有鉴识,清靖寡欲。与物无竞。姨丈人尚书崔休深所知赏。”

(六)公公、婆婆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指称公公的称谓有“舅、公”两类,指称婆婆的称谓有“姑、姥、

婆”三类,列表8如下:

表8公公、婆婆称谓

(1)“阿姑”是魏晋时期的口语词,《颜氏家训?治家》:“妇人之性,率宠子婿而虐儿妇??至有谚云:…落索阿姑餐。?此其相报也。”

(2)“公”由尊称引申指称夫之公,先秦已见,后世通用。“姥”指称夫之母,出现相对较晚。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忪、蚣。为“公”的俗称,王钧《说

文句读》:。忪者,公之分别文也。”

。大人公”称呼夫之公,是中古时期北方人的称呼语,<颜氏家训?书证>:“北方风俗,妇呼舅为大人公。”

(七)岳父、岳母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指称岳父的称谓有“外舅、丈人”类,指称岳母的称谓有“外姑”

类,列表9如下:

表9岳父、岳母称谓

(1)“丈人”是魏晋时期的新生称谓,《三国志?蜀志?先主传>:“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裴注:“董承,汉灵帝母董太后之蛭,于献帝为丈人。盖古无丈人之名,故谓之舅也。~丈人”原是对人的尊称,魏晋时期引申指称亲属中的长者。《颜氏家训?书证):“丈人亦长老之目,今世俗呼其祖考为先亡丈人。”<集解>引吴承仕日:“其辈行尊于我者,则通谓之丈人。盖晋宋以来之通语矣。”<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裴松之注是“丈人”指称岳父的起源。

(2)还有一批指称岳父岳母的叙述性称谓,“妻父”见于<三国志?吴志?薛综传>:“九真太守儋萌为妻父周京作主人,并请大吏,酒酣作乐。~妇公”见于<后汉书?第五伦传>:“帝戏谓伦日:

…闻卿为吏务妇公,不过从兄饭,宁有之邪?”“妇父”见于《晋书?王国宝传>:“国宝少无士操,不

修廉隅。妇父谢安恶其倾侧,每抑而不用。”妇翁”见于<三国志?魏志?武帝纪>:“第五伯鱼三娶孤女,谓之挝妇翁。~妇母”见于东晋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二十七:“尔时僧迦摩妇母闻女婿作道人,不复着欲,舍于家累,又捐我女,如弃聚唾。”

三、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平辈称谓

(一)兄、嫂、弟、弟媳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指称兄的称谓有“兄、伯、昆”三类,指称嫂的称谓为“嫂”,指称

弟的称谓为“弟”,指称弟媳的称谓有“妇、叔妻”两类,兄弟的合称有“孔怀”等,嫂弟媳的合称为

“娣姒”,列表lO如下:

表10兄、嫂、弟、弟媳称谓

(1)兄弟合称为“孔怀、友于”,是通过用典而产生的称谓词,在结构上是截取了两个在意义上并无联系、也不在同一个语法层次的词素。。孔怀”出自<诗?常棣>:“死丧之威,兄弟孔怀。” “孔”是副词,中古“孔怀”用以代称兄弟,<三国志?魏志?管辂传>裴注引《管辂别传>:“得因孔怀之亲。”“友于”出自<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于”是介词,中古“友于”连用,成为兄弟的代称,三国魏曹植《求通亲亲表:}:。今之否隔,友于同忧。”

(2)“阿兄~阿弟”是中古汉语时期出现的新生称谓,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摩诃僧祗律>:“时六群比丘展转作俗人相唤:阿翁阿母阿兄阿弟。”老兄”见于《世说新语?忿狷》:“司州觉恶,便舆床就之,持其臂日:…汝讵复足与老兄计?”

(3)进入父系氏族之后,古人一夫多妻,为在称谓上区别与母亲的血缘关系,有“同产”“母兄”等称谓指称同父同母所生者,有“同生”“屑兄”等称谓指称同父异母所生者,其中“属兄”是魏晋时期的新生称谓,指称同父异母之兄,见于《魏书?高崇传>:“后属兄谦之被害,(道穆)

情不自安,遂托身于庄帝。”据《魏书?高崇传》,道穆与谦之为同父异母的兄弟,故有此称谓。

(4)兄弟之妻统称为“娣姒”。<世说新语?贤嫒:》:“钟、郝为娣姒,雅相亲重,钟不以贵陵郝,

郝亦不以贱下钟。” “叔妻”见于佛经文献,中土文献就笔者所及尚无使用。三国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四:

。女情秩豫兄心存日:婿伯即父,叔妻即子。斯有父子之亲,岂有嫁娶之道乎?”

(二)姐、姐夫、妹、妹夫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指称姐的称谓有“姊、兄”两类,指称妹的称谓有“妹、弟”两类,

指称姐夫的称谓为“姊夫”类,指称妹夫的称谓为“妹夫”类,合称为“友婿”,列表1l如下:(1)《尔雅?释亲》:“男子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可见在先秦汉语里称谓词“姊、妹”的

使用者有性别的规定,但在后期使用过程中,逐渐摆脱性别的规定。成为全社会通用称谓,与现代汉语用法基本一致,例多不赘述。

“阿姊“…阿妹”是中古汉语时期出现的新称谓形式,即词缀“阿”加亲属称谓。《木兰诗》:“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2)“友堵”是姊妹丈夫的互称,《释名?释亲属>:“两婿相谓日亚??又日友婿,言相亲友也。”<颜氏家训?文章>:“愍楚友婿如从河洲来,得一青鸟。”

分而言之,姐夫谓“姊夫、姊婿”,见于<三国志?蜀志?来敏传>:“汉末大乱,敏随姊奔荆州,姊夫黄琬是刘璋祖母之侄。”《后汉书?耿秉传>:“汉贵将独有奉车都尉,天子姊婿,爵为通侯,当先降之。”妹夫谓“妹夫”,见于《三国志?魏志?袁绍传》注引谢承《后汉书》日:“班。王匡之妹夫。”

(三)堂兄、堂弟、堂姐、堂妹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将堂兄、堂弟合称为“从父昆弟、从父兄弟”,将堂姐、堂妹合称

为“从父姊妹”,指称堂兄的称谓有“从兄”,指称堂弟的称谓有“从弟、堂弟”两类,指称堂姐的称谓有“从姊、堂姊”两类,指称堂妹的称谓为“从妹”,列表12如下:

表12堂兄、堂弟、堂姐、堂妹称谓

(1)《尔雅?释亲》:“兄弟之子相谓为从父景弟。”…景”写作“昆”。“从父昆弟”先秦已见,后世通用,例多不赘。“从父兄弟”出现于魏晋时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注:“吴人作《曹瞒传》及郭颁《世语》并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停之叔父。太祖于悖从父兄弟。”(2)在先秦汉语中,尚无分开指称“堂兄、堂弟、堂姐、堂妹”的称谓词,直到汉代才出现相关称谓。“从父兄”见于《三国志?魏志?苟或传》注引l:苟氏家传>:“仲豫名悦,朗陵长俭之少子,或从父兄也。”“从兄”见于《后汉书?皇后纪?光武郭皇后》:。后从兄竟,以骑都尉从征伐有功,封为新妻5侯,官至东海相。~从父弟”见于<后汉书?宗室?泗水王歙传>:“歙从父弟茂,年十八。?…从弟”见于《后汉书?李通传>:。通从弟轶,亦素好事。~从父姊”

见于《:北史?齐宗室诸王列传?彭城

王澈):“其母崔氏,即御史中丞崔昂从父姊。”从姊”见于<三国志?吴志?孙琳传>:“亮妃,琳从姊女也,以其谋告。~从父妹”见于<北史?苏威传':“有从父妹适河南元世雄。~从妹”见

<后汉书?宗室列传?成武孝侯顺:》:“初,顺叔父弘娶于樊氏,皇妣之从妹也。” (3)因为同祖父的男系亲属在同一个祠堂里祭祀祖宗,所以产生了“同堂”称谓。“同堂姊”

即现代汉语里所说的堂姐。新生于魏晋时期,<三国志?吴志?孙耋林传》注引《江表传>:“卿宣诏

语卿父,勿令卿母知之,女人既不晓大事,且琳同堂姊,邂逅泄漏,误孤非小也。~同堂弟”见于

<北齐书?孝昭帝纪>:“帝日:…须拔我同堂弟,显安我亲姑子。”到了唐代,“同”脱落,产生了“堂”类称谓。

(四)表兄、表弟、表姐、表妹

属于表亲的平辈亲属有三种:姑之子女、舅之子女、姨之子女。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表兄弟的合称有“姨兄弟”舅子”。表姐妹的合称有“从母姊妹”,指称表兄的有“外兄、姨兄”两类,指称表弟的称谓有“外弟、姨弟、从母弟”三类,指称表姐的称谓为“姨姊”,指称表妹的称谓有“姨妹、外妹”两类,列表13如下:

表13表兄、表弟、表姐、表妹称谓

(1)《尔雅?释亲>:“妻之姊妹同出为姨。”姨之子统称为“姨兄弟”,见于《世说新语?赏誉》:。堪,烈之子,阮千里姨兄弟,潘安仁中外。”分而称之为“姨兄~姨弟”,分别见于《三国志?吴志? 潘浚传》注引《江表传:》:“时浚姨兄零陵蒋琬为蜀大将军。”《晋书?武陔传》:“(苟)恺时为仆射,以茂、骏之姨弟,陷为逆党,遂见害。”

(2)“外弟”即表弟,见于<三国志?蜀志?蒋琬传):“(蒋琬)弱冠与外弟泉陵刘敏俱知名。”

。外兄”即表兄,见于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五:“过西门外。适见外兄刘伯文,惊相劳问。~外妹” 即表妹,见于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五:“又女弱独行,岂当有伴耶?是吾外妹,幸为便安之。”

(五)丈夫、妻子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指称丈夫的称谓有“夫、婿、君”类,指称妻子的称谓有“妇、妻、

室、夫人、妪”类,合称夫妻的有“偶、室家、伉俪”等。列表14如下:表14丈夫、妻子称谓

(1)“夫主”是妻妾对丈夫的敬称,有“丈夫即一家之主”之意。《后汉书?列女传?班昭》:“正色端操,以事夫主。”

(2)“妪”,原是妇女的通称,可特指妻子。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七:“彦思夜于被中窃与妪语,共患此魅。魅即屋梁上谓彦思日:…汝与妇道吾,吾今当截汝屋梁。?即隆隆有声。~妪”在此特指妻子,与下文的“妇”同指。

(六)大伯予、大伯嫂、小叔子、小婶子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指称大伯子的称谓有“伯、蚣、兄公”三类,指称大伯嫂的称谓

为“姒”,指称小叔子的称谓有“季叔、郎”两类,指称小婶子的称谓为“娣”,列表15如下:

(1)“婿伯”“伯子”指称大伯子,见于刘宋沮渠京声译《佛大僧大经>:“叔妻即子,婿伯即父。我亲奉戒,日有隆举,真与圣齐,淫正虫鼠。噫乎伯子,焉为斯语。”伯”在古代有兄长的意思,。婿伯”即夫兄。(2)“郎”,<说文?邑部》:“鲁亭也,从邑良声。”原是古邑名,后引申作职官名,转而引申为称

谓词。“小郎”“叔郎”指称丈夫的弟弟,分别见于<世说新语?规箴>:“昔夫人临终,以小郎嘱新妇,不以新妇嘱小郎。”南朝梁任叻《奏弹刘整:》:“叔郎整,恒欲伤害。”

(七)内兄、内弟、内姐、内妹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合称内兄内弟为“甥”“舅”。分别指称为“妻兄”妇兄”两类,列表16

如下:

表16内兄、内弟、内姐、内妹称谓

这一类称谓在上古汉语时期基本已经产生,叙述性称谓“妻弟”见于《后汉书?刘表传>:“又妻弟蔡瑁及外甥张允并得幸于表,又睦于琮。”

四、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子辈称谓(一)儿子、儿媳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指称儿子的称谓有“子、男、儿、息、嫡、嗣、胤”等七类,指称儿媳的称

谓有“妇、息妻”两类,列表17如下:

表17儿子、儿媳称谓

(1)“儿”的本义是幼孩、儿童,可特指男孩,先秦已见,后世延用,例多不举。为明确“儿”的含义,儿子又称“男儿”,中古汉语时期始见,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萨和檀王经>:“生一男儿,今日已死。”

(2)“息”,《说文?心部:》:“喘也。从心从自,自亦声。”本义为气息,引申为生殖繁衍,由此引申出为儿子之称。先秦已见,后世延用。例多不举。。儿息”称呼儿子,晋李密《陈情表》:“门衰柞薄,晚有儿息。~子息”为同义连文。<三国志?蜀志?张裔传>:“事恭母如母,恭之子息长大,为之娶妇。”同素异序词“息子”见于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菩提寺>:“(张秀携)问畅日:…卿有儿死否??畅日:…有息子涵,年十五而死。”“息男”为大名冠小名的结构,见于魏曹植《封二子为公谢恩章>:“韶书封臣息男苗为高阳乡公、志为穆乡公。”

(3)“子姓”,泛指子辈,可特指儿子,东晋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十三:“波斯匿王白世尊日:…此舍卫城内有长者名婆提,今日命终,彼无子姓。”

“养子”。指收养的儿子。<后汉书?顺帝纪>:“四年春二月丙子。初听中官得以养子为后,世袭封爵。”

“假子”,指夫的前妻或妻的前夫之子,西汉时已见,中古时期延用,如<三国志?魏志?明帝纪》注引《献帝传》载曹操打败吕布后占宜禄前妻杜氏为己妻,杜氏与前夫所生之子秦朗亦随之跟进宫中,曹操甚爱之,。每坐席,谓宾客日:…世有人爱假子如孤者乎?”“假子”即称呼己妾与前夫所生之子。三国时期,妇女离婚再嫁比较常见,夫死寡妇再婚也是允许的,还没有形成妇女要“从一而终”的局面。

百字古文选

百字古文选2 ——高2017级文言阅读拓展资料(2015-3-21) 诸葛亮用度外人 范文正常言:史称诸葛亮能用度外人。用人者莫不欲尽天下之才,常患近已之好恶而不自知也。能用度外人,然后能周大事。宋.沈括《梦溪笔谈》 唐太宗论举贤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资治通鉴》) 一顾千金 昔有卖良马于市者,已三旦矣,而市人不顾。乃谓伯乐曰:“吾卖良马,而市人莫赏。今子一顺,请献半马之价。”于是伯乐造市,来而迎睇之,去而目送之,一朝之价,遂至千金。传北齐.刘昼《刘子》 千里马 郁离子之马,孳得駃騠焉。人曰:是千里马也,必致诸内厩。郁离子说,从之。至京师,天子使太仆阅方贡,曰:“马则良矣,然非冀产也。”置之于外牧。 明.刘基《郁离子》 焦尾琴 汉灵帝时,陈留蔡邕以数上书陈奏,忤上旨意,又内宠恶之,虑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至吴,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声,曰:“此良材也。”因请之,削以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焦,因名焦尾琴。晋.干宝《搜神记》 拔杨容易栽杨难 陈轸贵于魏王。惠子曰:“必善事左右。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则毋生杨。夫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物,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子虽工自树于王,而欲去子者众,子

必危矣!” 《韩非子●说林上》 桎狗取鼠 齐有善相狗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起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则桎之。”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吕氏春秋.士容》 立木南门 商鞅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史记.商君列传》 魏文侯守信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资治通鉴.周纪》 楚厉王失信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 《韩非子》 喜欢海鸥的人 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者也。 《列子》

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

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 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5、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6、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主要活动于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八位诗人的并称。他们是:张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及其侄潘尼,还有左思。 7、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语出钟嵘《诗品》。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 8、玄言诗: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代表作家有东晋孙绰、许询。玄言诗以玄学思想方法体悟玄理,诗味不浓,但其中通过景物来表现哲理的作品,为山水诗的出现起到了催化作用。 9、游仙诗:两晋之际诗人郭璞的代表作《游仙诗》十四首,将老庄思想与道教神仙之说相混合,寄寓仕宦失意、惧祸避世的情绪和苦闷情怀。名为“游仙”,实为咏怀,抒发怀才不遇和对现实的不满之情。郭璞的诗形象鲜明,比喻贴切,词采清新,气势挺拔,寄兴深远,较之当时盛行的“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要高出一筹。 10、田园诗:指以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篇。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描写田园景色和农村生活,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也表现了诗人参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文选择、翻译、简答题带答案

七下全册文言文习题带答案【部编版】 题型:【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目录: 一、第4课《孙权劝学》 二、第8课《木兰诗》 三、第12课《卖油翁》 四、第16课《陋室铭》 五、第16课《爱莲说》 六、第24课《河中石兽》 第4课《孙权劝学》检测题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当.涉猎(应当) B.见.往事耳(了解) C.自以为大有所益.(好处) D.非复.吴下阿蒙(收复)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经为.博士耶(成,当) B.但.当涉猎(然而,却) C.蒙乃.始就学(于是,就) D.鲁肃过.寻阳(经过) 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卿今当涂掌事当涂:处在道路中间 B .但当涉猎涉猎:粗略的阅读 C. 卿今者才略才略:才干和谋略 D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 4.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何陋之.有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窥镜,谓其.妻曰 C.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 D.结友而.别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为.宫室、器皿、人物。 B.蒙乃.始就学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D.结友而.别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B.学而不思则罔.(迷惑) C.及鲁肃过.寻阳(经过) D.但当涉猎 ..(全面广泛地阅读)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孰若.孤曾不若.孀妻弱子 B.蒙乃.始就学久而乃.和 C.卿今者.才略二者.不可得兼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在乎.山水之间也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结友而.别足肤皲裂而.不知 B.自以为大有所益.益.慕圣贤之道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当余之.从师也 D.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余幼时即.嗜学 /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佘 / 蒙辞以.军中多务 D.未尝稍降辞.色 / 蒙辞.以军中多务 10.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③结友而.别 ②安陵君其.许寡人④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A.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检测:(三)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含解析

课时检测(三)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云南师范大学附中月考)从秦建国到始皇统一天下,秦人谈论的多是农战、攻伐、垦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等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这反映了秦治国理念的() A.开放性B.务实性 C.进取性D.民本性 解析:选B“农战、攻伐、垦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故B项正确;材料所述内容没有涉及进取,也没有对未来的憧憬,更未体现开放性内容,故A、C两项错误;“秦人谈论”是秦民自身的言论,“民本”是国家政策层面的内容,故D项错误。 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根据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论断,认为秦灭周,得水德,尚黑,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遂成为邹衍“五德终始说”的第一个实践者。材料本质上说明秦始皇() A.强调其统治的合法性B.提倡君权神授的理论 C.信奉阴阳五行的学说D.遵循以德治国的思想 解析:选A“五德终始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行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对历史变迁、王朝兴衰做出解释。“五德终始说”作为一种改朝换代的理论工具,受到历代新王朝建立者的信奉,以证明其政权统治的合法性,故A项正确;君权神授理论由西汉董仲舒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阴阳五行”是对材料现象的描述,并非本质,且秦始皇信奉法家学说,故C项错误;以德治国是儒家的治国理念,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3.《史记·秦始皇本纪》:“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据材料可推断,郡县制() A.由秦王嬴政创立B.春秋战国已出现 C.全面取代分封制D.加强了君主专制 解析:选B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故A项错误,B项正确;秦朝建立后,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全面取代分封制,故C项错误;郡县制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4.(2018·河南中原名校测评)如果周天子和一般贵族还保持着比较密切关系的话,那么

部编版八年级上全册古文选择、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2020版】

八年级上全册古文精品习题带答案【2020部编版】 题型:【选择题】【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目录: 1、第9课《三峡》检测题 2、第10课《短文两篇》检测题《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3、第11课《与朱元思书》检测题 4、第21课《孟子三章》检测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富贵不能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第22课《愚公移山》检测题及答案 6、第23课《周亚夫军细柳》检测题 第9课《三峡》检测题 班级: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的“自”与例句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例句:忌不自信 A、自三峡七百里中 B、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C、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D、,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解析】例句是自己的意思。A在。B自己。C自己。D自己。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属.引凄异忠之属.也 B.其.间千二百里其.真无马邪 C.哀转久绝.湖中人鸟声俱绝.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解析】A连接;类。B指示代词,这;反问语气,难道。C消失;消失。D表顺承;表转折。 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B.虽.乘奔御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C.春冬之.时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不以.疾也属予作文以.记之 【解析】A在,从;如果。B都是“即使”的意思。C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认为,如;来。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D ) 例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A、回清.倒影 B、晴初霜.旦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D、传.不习乎 【解析】词类活用,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A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清波。B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降霜。C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傍晚。D 词类活用,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5、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D ) 例句: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D、客从外来,与坐谈 【解析】例句是省略句,省略介词“于”。A倒装句,状语后置。。B被动句。C 倒装句,定语后置。D省略句,省略宾语。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 A、或.王命急宣有时 B、虽.乘奔御风虽然 C、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甚,很 D、属.引凄异连接 【解析】B即使。

浅淡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镇江

浅淡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镇江 镇江是有三千年文明史的古城。可见诸史籍记载或文物证明,镇江最早的地名称作“宜”。到了春秋时改称为“朱方”,战国时改称“谷阳”,秦朝时称“丹徒”,三国时为“京口”,南朝宋在京口设“南徐州”,隋统一后改置“润州”,镇江之名自北宋至今。而每一次城市名称的变化毫无例外地都打上了那个时代特定文化气息,也伴生了精彩的故事或传说。 在这漫长的3000多年历史中,六朝时代是古镇江最为辉煌时期,三国时,东吴孙权看中镇江地势险要,迁都此地,筑城池铁瓮城,谓之京城,那时的镇江,江面宽阔,地处长江入海口,又是南北交通重要渡口,故称镇江为京口。西晋永嘉年间北方战乱,晋室南迁建邺,东晋王朝南迁后,北方许多士绅家族和百姓人口追随晋室,纷纷南迁,他们从广陵—京口这条航线南渡,看中地处建邺之侧的京口,这里江河交汇、交通便利,成为北方流民定居的首选之地。时为晋室权臣的徐州刺史郗鉴寄治于京口,在花山湾筑晋陵郡城,并辖17郡63县,安置侨民22万人,成为一时大州。北方先进的经济文化传播到了镇江,同时许多有影响的文化名人、各朝大批军政重臣都选择在京口居住,东晋时期就有闻鸡起舞、中流击楫的祖逖以及徐邈、郗鉴等名臣大将居住在京口,书圣王羲之在此成了郗鉴的东床快婿,还有像刘裕、檀道济、祖冲之、萧衍、刘勰、宝志、王恭、徐广、刘牢之等一大批著名人物的家族祖辈

也从北方迁居落户于京口。接下来值得称道的是,南朝宋开国之君武帝刘裕、其子文帝刘义隆及后来的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等出自平民或寒门的帝王们,在其执政的一个多世纪里,较为昌明的政治和颇为强盛的国力有力地推动了镇江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社会发展。正是这个时期,镇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城演变成具有全国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的大都会。到了南朝(公元420-589年),古镇江达到了鼎盛时期。 在政治上,南朝四个朝代中,有宋、齐、梁三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出自镇江地区,陈朝皇帝也与镇江有亲,在此期间,镇江一共出了20位皇帝,京口成为皇亲国戚、朝中大臣聚居的地方,享有种种特殊待遇。 在军事上,这里“因山为垒,望海临江,缘江为镜,似河内郡,内镇优重。”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京口有坚不可摧的铁瓮城,有战无不胜的北府军,还有一大批智勇双全的北府将领,使镇江成为稳定朝政的中流砥柱。 在经济上,虽然在南朝之前,镇江即已是江南大运河的出江通道,但真正确立镇江水运交通枢纽地位是在南朝,南朝时期镇江港口型经济基本成形并已经相当发达,隋唐以后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镇江成为漕运主要起始地,进一步凸现了镇江作为江、海、河运输枢纽的地位,成为沟通富庶发达的江南地区和北方朝廷的咽喉要地。南宋的刘裕父子都注重经济发展,刘裕在位时即已出现了“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的局面。到了宋文帝刘义隆时生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文化.doc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文化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下面是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欢迎参阅。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 各国 「魏晋南北朝」,它是几个朝代统称的复合词,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可以多达几十个。 我们不妨就先从「魏晋南北朝」一词开始,「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由于曹魏受汉室禅让,在三国时代及后世被肯定为中原王朝,而「蜀」、「吴」两国为该时代的附属割据王国,所以「魏」为正统,可以称为「魏朝」。而「晋」主要指的是三国灭亡后,由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王朝与后来割据在南方的半壁江山东晋王朝(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北朝」则指晋朝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直到隋朝建立,统一中国南北方后,自东汉灭亡后,长达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才算正式结束。 除了魏晋南北朝一词外,也有以「六朝」来指称这个时期的用法,六朝指的是孙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几个朝代的时间基本上与魏晋南北朝相当,它的特点是这六个朝代都立国于江东地区,而且国都都在建康(或称建业、建邺,即今日之南京)。 五胡十六国 匈奴人刘渊建立汉政权(后改国号曰赵,史称前赵),公元316年,刘渊族子刘曜攻占长安,俘晋愍帝,西晋亡国,共历四帝、52年,北方从此进入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时代。五胡十六国,自公元304年刘渊称王起,北方各民族纷纷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国,直到公元386年被鲜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

为止,共历135年。在此期间,共有六个民族各自建立王国,包括.运、匈奴、鲜卑、氐、羌、羯;这些王国的统治区域分布在北方和四川一带,共计有成汉(巴氐人李氏)、夏(匈奴赫连氏)、前赵(匈奴刘氏)、后赵(羯族石氏)、前秦(氐族苻氏)、后秦(羌族姚氏)、西秦(鲜卑族乞伏氏)、前燕(鲜卑族慕容氏)、后燕(鲜卑族慕容氏)、南燕(鲜卑族慕容氏)、北燕(汉族冯氏)、前凉(汉族张氏)、后凉(氐族吕氏)、西凉(汉族李氏)、南凉(鲜卑族秃发氏)、北凉(匈奴族沮渠氏)等十六国。但另外还有汉人冉闵的魏、鲜卑族慕容氏的西燕、及北魏前身的代国等不被计算在内,此即史称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这时诸国彼此混战,仅有前秦苻坚时,曾经一度统一北方,但为时不久。 次级世族关系 南朝各国皇族主要是汉族或次级世族,因为在东晋末期之后,军职大多由汉族或次级世族等担任。由于执政者的努力,出现元嘉之治与永明之治等治世,使得国力富盛。皇帝受获声誉深重的主流世族拥护,然而世族只想保有本身政治地位,并非全然支持皇室,皇帝也扶持寒门担任军职或次要官职以平衡政治势力。由于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由于战略运用错误与北朝的兴起,使得南弱北强,疆域渐渐南移。到南朝梁时为梁武帝改善,和北魏六镇之乱,使南朝国力逐渐追上北朝。但在他晚年时,过度崇信佛教,国家离心力渐强,导致了很多原南朝权贵军阀跟随归顺南梁的侯景发动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独霸政局的侨姓世族也完全崩溃,由南方土著豪族取代。最后到南朝陈的陈文帝方完全统一南朝,但南朝陈国力已衰,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 魏晋南北朝的经济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第一,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

部编版七上全册古文选择、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2020版】

七年级上全册古文习题带答案【2020部编版】 班级:姓名: 题型:【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 目录: (一)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习题 (二)第12课《论语十二章》习题 (三)第16课《诫子书》习题 (四)第20课《狼》习题 (五)第24课《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习题 (一)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习题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 1、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 B.去后乃.至(才) C.元方入门不顾.(照顾) D. 太丘舍去.(去……地方)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雪日内集 ..(内在联系) B.俄而 ..雪骤(不久) C.讲论 ..文义(讲解) D.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 3、选出与“相委而去”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出淤泥而.不染 B、思而.不学则殆 C、环而.攻之 D、中峨冠而.多髯者 4、选出下列“之”字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渔人甚异之 B.何陋之有 C.下车引之 D.属予作文以记之

5、选出与“下车引之”中的“之”字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渔人甚异之 B.无案牍之劳形 C.具答之 D.吴广佐而杀之 6、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相委而去.(去:去到) B、君与家君 ..:你的父亲) ..期日中(家君 C、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D、日中不至.(至:至于) 7、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后乃至 ..(乃至:才到) B.相委.而去(委:委托) C.与友期.行(期:约定) D.下车引.之(引:拉) 8、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 A.白雪纷纷何所似(译:纷纷扬的大雪飘向什么地方?) B.俄而雪骤,公欣然曰(译:不久雪花突然停止了,公因此高兴地说。) C.撒盐空中差可拟(译:这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D.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译:谢太傅一家人因为寒冷而靠在一起。) 9、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 A.尊君在不(译:尊敬的君子在不在) B.待君久不至,已去(译:等待你很久时间也不到来,约定时间已经过去了) C.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译:正午时你还不到,就是不讲信用) D.元方入门不顾(译:元方赶着回家而顾不上他) 10、下面对《咏雪》文中句子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题目为“咏雪”,点明全文的主旨是赞叹雪花的高洁和雅观。 B.兄子胡儿的比喻更多的是形似,下雪如“撒盐”。 C.兄女的比喻则是神似,下雪如“柳絮”的轻盈。 D.在最后的“公大笑乐”,表示太傅欣赏道韫的才华。 11、下列是对《咏雪》课文写法上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对人物的描写主要采用语言描写。

A百字古文选

百字古文选 诸葛亮用度外人 范文正常言:史称诸葛亮能用度外人。用人者莫不欲尽天下之才,常患近已之好恶而不自知也。能用度外人,然后能周大事。宋.沈括《梦溪笔谈》 唐太宗论举贤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资治通鉴》) 一顾千金 昔有卖良马于市者,已三旦矣,而市人不顾。乃谓伯乐曰:“吾卖良马,而市人莫赏。今子一顺,请献半马之价。”于是伯乐造市,来而迎睇之,去而目送之,一朝之价,遂至千金。传北齐.刘昼《刘子》 千里马 郁离子之马,孳得駃騠焉。人曰:是千里马也,必致诸内厩。郁离子说,从之。至京师,天子使太仆阅方贡,曰:“马则良矣,然非冀产也。”置之于外牧。明.刘基《郁离子》焦尾琴 汉灵帝时,陈留蔡邕以数上书陈奏,忤上旨意,又内宠恶之,虑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至吴,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声,曰:“此良材也。”因请之,削以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焦,因名焦尾琴。晋.干宝《搜神记》 拔杨容易栽杨难 陈轸贵于魏王。惠子曰:“必善事左右。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则毋生杨。夫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物,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子虽工自树于王,而欲去子者众,子必危矣!”《韩非子.说林上》桎狗取鼠 齐有善相狗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起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则桎之。”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吕氏春秋.士容》 立木南门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3)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3) 魏晋南北朝文学 1、建安风骨:“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魏晋风骨”,是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所 谓“风”是指文章的生命力;“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使文章表现有力。建安风骨的形成,就是基于其作品中的慷慨悲凉的感情及其在艺术表现上的上述特征。 2、邺下文人集团:指曹氏父子三人: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 徐幹、阮瑀、应瑒、刘桢;以及女诗人蔡琰。 3、《燕歌行》:曹丕代表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成熟的七言古诗。 4、“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 5、《悲愤诗》:蔡琰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自传体的叙事诗。真实再现了汉末动荡 的社会面貌和广大人民的悲惨遭遇,具备诗史的规模和悲剧气氛,富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时代色彩。是对汉乐府叙事诗的发展 6、名教: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教即通过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 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 7、魏晋风度:此词出自鲁迅。魏晋风度作为当时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 时的审美理想。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风流自赏。清谈、吃药喝酒。 8、正始之音:正始时期的诗歌与建安时期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 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再加上玄风的影响,诗歌又逐渐和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期的慷慨悲壮变为辞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这就是“正始之音”。 9、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10、二十四友:晋惠帝时,贾谧专权,当时文人多投其门下。潘岳、石崇、左思、陆机、陆云、刘琨等人皆在其中,有“二十四友”之称。 11、左思风力: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左思志高才雄, 胸怀豪迈,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其诗情调高亢,辞采壮丽,笔力矫健,气势昂扬,形成独有的豪壮风格,钟嵘《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他的代表作《咏史》八首虽云咏史,实则借咏史来抒发他对现实的不满及感慨,借咏史而咏怀,因而在内容和风格上都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他诗歌创作的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名词解释 糖糖韩

考研复习资料 三曹:指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他们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其创作对当时的文坛有很大影响,故后人合称为“三曹”。 建安七子:指建安时期的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祯七位作家,他们都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中王粲的成就最高,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因他们同居邺中,故亦称“邺中七子”。(曹丕《典论·论文》)建安风骨( 汉魏风骨) :是指建安作家的作品内容和风格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色。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以曹氏父子为首,包括“七子”和蔡琰,除孔融之外,政治上都倾向曹操。这些作家大都饱经忧患,对动乱的社会现实有直接的感受。他们都拥护曹操的一系列改革政策,有着渴望为国家实现统一而建功立业的理想和壮志。因此,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疾苦,表现统一天下的抱负,便成为他们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梗概多气、悲凉慷慨、刚健遒劲,便是他们作品的共同风格特征。而这种内容和风格,既有着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建安文学的这种特色,被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后来唐代陈子昂所说的“汉魏风骨”,也是指此而言。 曹刘: 指建安诗人曹植和刘祯。因他们都以五言诗在当时负有盛名,故后人将其并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之二:“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七步诗:相传是曹植所作。据《世说新语·文学》载:曹丕曾命曹植七步中为诗,不成则将行大法。曹植应声便为诗道:“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人称为《七步诗》。 五言《悲愤诗》:五言《悲愤诗》为汉末女诗人蔡琰所作。它是建安文坛上的一篇杰作,长达108句,540字。这是一篇自传性的作品,叙述了诗人在汉末军阀混战中被乱军所掠,辗转流于南匈奴,后被赎还乡,见家园残破,心情凄怆。作品通过作者自身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汉末动乱中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同时也控诉了军阀混战的罪恶。 骚体《悲愤诗》:内容与五言《悲愤诗》大致相同。但艺术成就不如五言《悲愤诗》。其中的有些内容与蔡琰的生平不符,故后代多有人疑是伪作。 竹林七贤:指魏晋间七个文人名士,即阮籍、稽康、山涛、向秀、阮咸、王

古文精选:文言文考试高分必看为孩子收藏

古文精选:文言文考试高分必看为孩子收藏 初中考试文言文部分包括了文言诗文默写、加点字解释以及课内、课外文言语段的阅读理解,旨在考查学生对文言佳句的积累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理解,考查对文言文中常用实词及常见语言现象的把握,考查对相关课内重点篇目文学常识、句子解释、阅读理解等知识能力的掌握,考查对文言知识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和迁移的能力。一、文言诗文的默写能背诵、默写规定的文言诗文篇目,做到无错、漏、添、改;对其中的名言佳句要做到了然于心,熟练掌握;对记诵内容有一定程度上的理解,并能作恰当运用。例如: 所以,平时背默即应该留意于此,只有读懂诗文,对诗文有一定的理解,把握了命题指向,才能答好此类试题。文言诗文默写的内容一般为名言佳句,切忌粗枝大叶,错、漏、添字或语序颠倒均要失分,此外也需注意书写习惯。二、加点字解释加点字的解释要把握常用实词的确切含义及其用法。要注重理解古今词义有所变化的词语,确切把握其意义;要了解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要注意认识通假字。值得一提的是,加点字的解释还应该和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正确求解。例如: 第1题加点词解释,除了熟练掌握常用实词的意思和用法外,还要特别关注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反复记诵,举一反三。

三、课内、课外文言语段的阅读理解课内文言语段的阅读课内文言语段的阅读着重考查学生以下相关知识和能力:能用现代汉语解释(翻译)文言诗文句子的意思,熟悉一些文言诗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规律。能理清课内文言文(语段)行文思路,概括大致意思;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把握中心思想或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感受文章、语段的启示意义。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和文学常识。例如: 参考解析:对文言诗文中的句子进行理解时,要把句子放到语段中去,理清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把握语段的结构和行文的特点,并且还要关照的感情和观点,琢磨句子的言外之意。课外文言语段的阅读2003年中考开始出现课外文言语段的阅读理解,仍将保持相对的稳定。课外文言语段一般选择篇幅较为短小的、有一定的情节、蕴含某些道理的篇章,重在考查学生运用相关文言知识、从课内向课外拓展迁移知识的能力。以2003年上海市中考课外文言语段的阅读为例:因此课外文言语段阅读理解和课内文言诗文的理解以及相关 知识的掌握有着密切的关系。能背诵、默写规定的文言诗文篇目,做到无错、漏、添、改;对其中的名言佳句要做到了然于心,熟练掌握;对记诵内容有一定程度上的理解,并能作恰当运用。例如:所以,平时背默即应该留意于此,只有读懂诗文,对诗文有一定的理解,把握了命题指向,才能答好此类试题。文言诗文默写的内容一般为名言佳句,切忌粗

魏晋南北朝称呼(一)

本文以东汉魏晋南北朝的亲属称谓为研究对象,描述中古汉语时期亲属称谓系统的面貌。 本文所选择的语言资料分为世俗文献和宗教文献两种。世俗文献主要包括诸子、史传、诗歌、小说等,宗教文献主要是指汉译佛经。这些语料一般具有真实可靠、内容丰富的特点,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汉魏六朝时期的语言实际。具体如下:<后汉书》《三国志>《宋书><南齐书)<魏书》《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洛阳伽蓝记》《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论衡》《高僧传》《殷芸小说》《世说新语》<古小说钩沉》《搜神记》《颜氏家训><修行本起经><中本起经》《太子瑞应本起经》《撰集百缘经》《六度集经》《生经》《增壹阿含经:》<经律异相:}<杂宝藏经》《贤愚经》《百喻经》;《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文选>。 (1)一般亲属称谓辞书收录的“奶娘、乳母”类称谓,因为不具备本文所界定的亲属称谓条件,故不纳入研究范围。 (2)形容词修饰的称谓,如丑女、孝子、孽子、弱女、寡嫂之类的称谓,侧重于描述亲属称谓的状况,因此不作为研究对象。 (3)因校勘错误所致的亲属称谓不予考虑,如<三国志?魏志?陶谦传>注引<吴书?:“谦二字:商、应,皆不仕。~字”为“子”之误,故剔除;一些异文称谓,改动后纳入,如“婿”本文作“婿”,“蛭”作“侄”。 (4)王室贵族的专门亲属称谓,如“命妇、太子”不纳入研究范围。(5)礼貌亲属称谓,指以敬称、谦称修饰语构成的亲属称谓,如贵舅、贤从孙、家兄等;谥称 亲属称谓,指以谥称修饰语构成的亲属称谓,如先君、亡兄等。不作为研究对象。(6)对于沿用上古汉语时期的亲属称谓,因篇幅关系,且冯汉骥(1989)【副、胡士云 (2007)【3J、王琪(2008)【4】已有研究成果,故本文只作列表,不作具体分析。一、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祖辈称谓 (一)祖父、祖母在这个时期,指称“祖父”的称谓有“祖父、大父、公、王父、翁”等,指称“祖母”的称谓有“祖 母、大母、母、祖亲”等,合称有“大父母”,列表l如下:表1祖父、祖母称谓(1)“祖亲”称呼祖母,出现于中古汉语时期,北魏《元湛妻薛慧命墓志>:“祖初古拔,祖亲西长公主。” (2)“祖公”称呼祖父,出现比较晚。在笔者搜集到的材料里,首见<三国志?魏志?钟繇传> 注引《先贤行状>:“祖公在位,诸父并盛。” “母”有时特指“祖母”。如《三国志?蜀志?杨戏传)注引《华扬国志>:“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母”指李密的祖母刘氏。 (3)“阿翁”称祖父,始见于六朝时期,<世说新语?排调>:“凭时年数岁,敛手日:…阿翁!讵宜以子戏父!” (4)以“婆”指称祖母,始见于六朝时期。<古小说钩沉?冥祥记>:“其六岁儿见之,指语祖母日:…阿爷飞上天,婆为见不?”“婆”字<说文解字:}未收,上古汉语时期未见,粱顾野王<玉篇?女部》有收录:“婆,蒲何切,婆娑。又婆母。”可见汉代以后才有“婆”用在称呼上【5】。

古文选复习

一、宋代部分 01.王禹偁《村行》,著有《小畜集》《待漏院记》。 02.范仲淹,有《范文正公集》《渔家傲》,其词善写塞上风光。 03.张先,字子野,有《安陆词》,《天仙子》。 04.晏殊,有《珠玉词》,《浣溪沙》。诗属西昆体,词承南唐遗风,近于冯延巳。所作多写闲情逸致。 05.梅尧臣,宛陵人,世称宛陵先生。有《宛陵先生集》,《汝坟贫女》。以平淡的诗风反对“西昆派”讲究词藻华丽的诗风,所作多反映民生疾苦。 06.苏舜钦,建沧浪亭寄情山水《苏舜钦集》《初晴游沧浪亭》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微晴。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07.欧阳修,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与宋祁合修《新唐书》,有《新五代史》《六一词》《欧阳文忠公集》,《戏答元珍》《踏莎行》《五代史伶官传序》《秋声赋》,词多写恋情离思。《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有桔,冻雷惊笋 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踏莎行》侯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08.柳永,有《乐章集》,《望海潮》《雨铃霖》《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09.曾巩,南丰人,南丰先生,有《元丰类稿》,《墨池记》。 10.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荆公。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先生歌曲》,《明妃曲》《桂枝香》(金陵怀古) 11.晏几道,号小山,《小山词》,《临江仙》,所作多感伤之辞。 1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乌台诗案”遭贬《东坡乐府》《游金山寺》《江城子》《卜算子》《定风波》《方山子传》 13.苏辙zhe,号颖ying滨遗老,《栾luan城集》,《上书密韩太尉书》。 14.苏询号老泉,有《嘉佑集》《六国论》。 15.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fu翁。书法列入宋四大家,《山谷全集》,《登快阁》《题竹石牧牛》 16.陈师道,号后山居士,追求格律,“闭门觅句”,《后山集》,《春怀示邻里》 17.秦观,字少游、太虚,号邗han沟居士,称淮海先生,《淮海词》,《踏莎行》(郴州旅舍)《鹊桥仙》 18.周邦彦,清真居士,上承温庭筠、柳永之风,下开吴文英、史达祖一派,《片玉集》@清真集,《苏幕遮》《兰陵王》 19.贺铸,庆湖遗老,《东山词》,《青玉案》。 20.李清照,易安居士,《漱玉词》《金石录后序》,《醉花荫》《声声慢》,论词有“别是一家”之说。 21.张元幹,号真隐山人、芦川居士,《芦川词》,《贺新郎》(梦绕神州路),词风激昂悲愤,开南宋爱国词先声。 22.张孝祥,于湖居士,其词气势豪迈,淋漓痛快,上继东坡,下开稼轩,有《于湖集》《于湖词》,《念奴娇》(过洞庭) 23.陈与义,号简斋,《简斋集》,《伤春》 24.杨万里,号诚斋,作诗初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自成一家,世号“诚斋体”。精七绝,以写景咏物见长。有《诚斋集》,其中诗歌部分按年代分编为《江湖集》、《荆溪集》等十种。《初入淮河》、《闲居初夏午睡起》25.范成大,号石湖居士,其田园诗独创一格,《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南宋四大家:范成大尤袤、杨万里陆游。《四时田园杂兴》、《峨眉山行记》。 26.胡铨,号澹dan庵an《澹庵文集》,《戍午上高宗封事》 27.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关山月》《书愤》《沈园》《卜算子》(咏梅)《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

第五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 Section Five Crafts of Wei-Jin-North and South Dynasty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伴随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工艺美术,在交流融合中相互补充,使得工艺品的样式、工艺技术、品种、装饰手法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地变化。 一陶瓷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工艺美术已进入了瓷器时代。瓷器在东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由于政权南北分裂,瓷器也渐渐形成南北不同的风格,南秀北雄,两大瓷系正式确立。白瓷的产生,为瓷器向丰富多彩方向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三国时期,烧造青瓷的中心地区在今浙江上虞、绍兴一带。西晋时期,江苏宜兴、均山一带制瓷技术也相当成熟。仅宜兴周墓墩出土的青瓷就达20多种。此外,绍兴西面的肖山和宜兴南面的吴兴,在西晋时期也开始烧造青瓷。东晋是青瓷大发展的时期,肖山上董、德清戴家山、余姚鳌唇山、金华五珠堂,郭县小白市、浙江南部的永嘉夏瓷山等地都烧造青瓷。到了南朝,除旧有的地点以外,又出现了一批新产地,如临河三孔岙,丽水吕步坑等地都发现了瓷窑遗址,而且相当密集。江浙之外,湖北、河南、四川、广州等广大地区也都有青瓷器出土。 北方瓷器,西晋、北魏、十六国时期仍以青瓷为主,且发展不大。东魏、北齐是中原陶瓷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出土的瓷器从外观、化学组成烧成温度等方面与南方青瓷有明显不同。北方白瓷发展较快,70年代在河南宋阳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中首先发现了北朝的白瓷器。这批早期的白瓷有明显的特点是,胎料经过淘练,比较细白,没有上化妆士。釉层薄而滋润,呈乳白色,但仍普遍泛青,有些釉厚的地方呈青色,可以见出它脱胎于青瓷的渊源关系。青瓷和白瓷的唯一区别,就在于原料中含铁量的不同。白瓷的产生为以后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各种美丽的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为瓷业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无限广阔的道路。 黑瓷也是瓷器制造中的一项新工艺。瓷土中含少量铁成分可烧成青瓷,排除铁的呈色干扰就出现了白瓷,加重铁釉着色则可烧成黑瓷。东晋的德清窑以烧造黑瓷著名。 青瓷虎子三国吴高15.7,长20.9,口径4.8厘米 1955年江苏省南京市赵士岗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虎子的用途有两种说法,一是便溺之器,一是贮水之器。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常见的器物,墓葬中多有出土。青瓷虎子多作虎形装饰,或塑成虎形,堆塑、刻划兼施,有较鲜明的时代特征。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政治思想文档

第七章、秦汉至魏晋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秦汉魏晋时期的社会状况 一、封建政治制度的建立: 1、郡县制和官僚制等封建社会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2、职官设置的日趋完备:秦汉时期中央政府设置三公九卿,此后,随着皇帝集权的逐渐加强,相权日衰,中央各部门的分工日细,监察制度日益完备。 3、人才选拔制度日趋完备 4、门阀士族势力的兴衰 二、社会经济状况 1、经济重心从北方向南方发展,为南方取代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奠定了基础; 2、赋役制度的调整:赋役负担由租、赋变为租、调 三、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第二节秦始皇的政治思想 1、秦朝皇权专制思想——皇帝至上理论的极度发展 A、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皇和帝的称谓连起来称皇帝的帝王,反映了其帝王观念的实现。 B、“功盖一切”是秦始皇皇帝至上理论的基础 “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宁”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C、皇帝的权力还表现在“为民主极”上 “普施明法,经纬天地,永为仪则。大矣哉!宇县之中,承顺圣意。” 2、重罚主义 (1)权力欲:表现为他对天下土地的占有和所有事务的控制与独裁上; (2)穷奢极欲。至高无上的权力加上极欲,导致了秦朝的重罚主义,这也是秦亡的重要原因。 “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积成市。杀人众者为忠臣。” 3、中央集权思想 皇帝下设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地方设置郡县,每郡设郡守,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辖。 4、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秦始皇将韩非的思想文化专制主义的主张付诸实行,将全国的思想文化统一到法家思想上,对先秦以来的百家之学实行全面禁绝;同时要求大家以吏为师,真正实现思想文化的一体化。 “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秦始皇父子在思路上是信奉法家的,但是他们的个人专断使严肃的法家也失去了再思考的余地。秦朝的速亡为法家招来了骂名,但法家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设计理论并没有随秦朝的灭亡而被抛弃。汉承秦制的事实,说明法家的政治理论在实际上仍然是有效的。 第三节汉朝道家的政治思想 一、汉初道家的政治思想——黄老政治 (1)汉初政治思想的格局: 一方面,统治者明倡黄老,辅以儒教,暗用法家,另一方面,道、儒、法之间又相互攻讦和斗争; (2)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 黄老政治:战国中期至汉初,道家中逐渐形成了黄老学派。此派假托黄帝的名义而改造老子的“无为”、“虚静”等思想,又密切关注现实政治,积极主治。黄老学派在治国方略上兼采诸家之长,杂用礼法,以无为为本,行有为之政,同时,它发展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将它运用到社会治理当中,“清静无为”成为汉初黄老学派的政治口号,为汉初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奠定了政治理论基础。黄老政治的推行符合了汉初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稳定统治起到了一定作用。 A、汉初实行黄老政治的原因 鉴于秦亡的教训,要改革治国策略; 在农民战争的冲击下,汉初统治者面临着国弱民贫的统治困境,统治基础极其薄弱,统治者必须寻求新的治国方略,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秦的暴政为法家招致骂名,政治思想界需要一种新的政治学说。 B、黄老政治的主要内容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文武并用,德刑相济 罚不患薄,约法省刑 轻徭薄赋,以农为本

古文选读-整理

一、《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诗歌乃至中国文学的重要 源头,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七月》按时序叙事,讲述了民众一年中修理农具、下田劳作、采桑养蚕、织染制衣、集体狩猎、修缮门户、筑场收获、服役酿酒、岁终祭司等繁重忙绿的农事生活,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叙事诗。 全文脉络: 1、岁末将至,心忧天寒; 2、采桑繁忙,犹恐凌辱; 3、桑蚕纺织;侍养贵族; 4、农事已毕,围田狩猎; 5、修葺房屋,潦倒过冬; 6、筑场收获,储备食粮; 7、再服劳役,以备春播;8、一年辛苦,祝寿庆贺。 艺术特色: 叙事逼真,委婉抒情。语言朴素,结构复沓。 句式多变,节奏错落。叠词叠句,巧用对比。 二、《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即 策士〕们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刘向:编订《战国策》、《楚辞》 《冯谖客孟尝君》 叙事特点:1、欲扬先抑2、对比映衬3、巧设悬念4、塑造形象 人物形象:(表现在哪?) 冯谖:自信、果敢、胆识过人、高瞻远瞩、知恩图报、忠诚信义、韬光养晦、审时度势、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孟尝君:善良、宽容、温和、诚恳、知人善任、虚怀若谷、从善如流。 三、《论语》成书时间大约为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是孔子弟子和后学(再传弟子)记录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在中国文化史上,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其中,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子路曽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众弟子形象: 子路:率直、卤莽;冉有:自信、睿智; 公西华:诚实、谦虚;曾皙:超脱、澹泊。 ●孔子评价弟子: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政治抱负: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不是这一篇里的应该不考 四、《孟子》是一本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战国思想家、教育家)及 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书中,孟子倡导“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