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习有用数学

学习有用数学

学习有用数学

1. 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例如,教学《年、月、日》时,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引入:有一个老大爷,今年63岁了,可是他只过了15个生日。同学们,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中有的说,老大爷今年63岁,一年过一个生日,至少也应有62个,怎么只有15个呢?是不是老师弄错了……

我适时引出课题,让学生在书中寻找答案。学生打开课本,急切地阅读起来。

“原来每4年有一个闰年,闰年的2月有29天,老大爷的生日就是2月29日。”“原来年、月、日这么有趣!”学生在恍然大悟中体会了数学的奥秘,激起学习的好奇心,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

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小学数学案例与反思 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人们在学习、生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对现象、事实作出全面的、规律性的描述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统计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提示的活动方式资源,我们应从儿童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会一些统计的知识。以下我将对《统计》一课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统计同学们喜欢吃的水果 师:过几天我们要迎来小学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准备召开一个联欢会,老师想为大家买一些水果。可是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买什么好呢? 生1:可以用举手的方法来决定买什么水果。 生2:可以投票,大家喜欢什么水果,就买什么水果。 师:你喜欢什么水果?生纷纷举手说自己喜欢的水果。 师:大家喜欢的水果有这么多,怎么办?请小组讨论

生汇报:用统计的方法,看同学们喜欢第一、第二多的水果是哪两种,就买那两种。 师:好,就用这种方法进行统计。下面大家依次上来,用准备好的星星贴在你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学生上台用星星贴在自己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师:你们看哪两种水果最多人喜欢?这下你们知道买什么水果吗?(生齐声说) 师:那我们就买这2种水果。生活中用统计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刚才我们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买水果”的问题。今后你们可以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分析: 这个案例能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中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案例中,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买水果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发。由于学生喜欢的水果很多,可是只能买2种水果,产生进行统计活动的需要,必须从同学们喜欢的水果中选取最多人喜欢的2种水果。只有通过统计才能确定买哪2种水果。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情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合作、交流,课堂成了学生创造灵感的空间。

2014版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1.3人人都能学会数学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30分钟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如图,将四个长为16cm,宽为2cm的长方形平放在桌面上, 若夹角都是直角,则桌面被盖住的面积是( ) A.72cm2 B.128cm2 C.20cm2 D.112cm2 2.已知第一组数据a1,a2,a3,a4,a5,a6的平均数为8,则第二组数据 a1+10,a2-10, a3+10,a4-10,a5+10,a6-10的平均数为( ) A.6 B.8 C.10 D.12 3.如图中三个小圆周长之和与大圆周长比较,较长的是( ) A.三个小圆周长之和 B.大圆周长 C.一样长 D.不能确定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4.(2012·泉州中考)某校初一年段举行科技创新比赛活动,各班选送的学生数分别为3,2,2,6,6,5,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________. 5.“五一”期间,小明全家登山旅游,走一条12千米的山路,又沿原路返回,上山的时候速度是每小时2千米,下山的时候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他们上山、下山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________千米. 6.(2012·娄底中考)如图,下面的图案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照此规律,在第1至第2012个图案中“”,共________个.

三、解答题(共26分) 7.(8分)在14×5的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求图中阴影图形的面积 . 8.(8分)某学校准备在升旗台的台阶上铺设一种 红色的地毯(含台阶的最上层),已知这种地毯的 批发价为每平方米40元,升旗台的台阶宽为3米,其侧面如图所示,请你帮助测算一下,买地毯至少 需要多少元? 【拓展延伸】 9.(10分)某省公布的居民用电阶梯电价听证方案如下: 度以下每度比第一例:若某户月用电量400度,则需交电费为210×0.52+(350-210)×(0.52+0.05)+ (400-350)×(0.52+0.30)=230(元).

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的

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 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分析,不论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是学校、家庭环境对学生自身兴趣的影响都与教师有直接关系,就像邓小平曾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同样,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也是在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呢?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又处于什么地位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先从本身着手,让学生喜欢上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 作为教者本身来讲,要从各方面来完善自己,比如,师德修养,文体方面等等,让学生从内心尊重你,要和学生结交成各方面的朋友,从而使他们喜欢你的同时,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现在很多教师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时,经常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自身的素质要求,如果自身不修边幅、口无遮拦的,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你,更不用说喜欢上你的课了。学生一开始就抵触你,即使你再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只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二、其次先要诱发兴趣,通过游戏性活动,让学生喜欢上你上的数学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智力开发的原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诱发学生从新课刚开始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由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的方法,让学生人人参加,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我让一部分学生当作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当作买东西的顾客,让他们从实际出发,从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让学生们懂得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三、再次要设计疑点,激发思维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心理学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通过换位思考,改变以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境况,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疑”。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四、通过让学生在争论中提出问题,开拓思维能力升华兴趣。 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象,开拓思维。这样,对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

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 《新课程专家报告》学习体会 在学校教导处的带领下,我认真的学习了《新课程的专题报告》。《报告》中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提法反映了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精神,代表着一种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和实践体系。就这一理念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何为有价值的数学?数学内容的价值如何体现? 个人认为,凡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与价值观的数学内容就是有价值的数学。而数学内容的价值并不完全在教材中静态地呈现,它需要教师去思考、去捕捉、去开发,然后通过教学活动动态地渗透。 二、尊重教材,更应注重挖掘教材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应成为教材的重组者、开发者,要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并体现教材的价值。例如,教材上介绍的求比值的方法是“前项除以后项”,化简比的方法依据的是“比的基本性质”。教材中也安排了同时求比值和化简比的练习,但并没有将两者方法进行沟通。事实上,熟悉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师都清楚,只需用一种方法(即用前项除以后项)便可分别求比值和化简比,细心的学生通过练习也能体察到这一点,但道理何在?通过思考,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教学内容具有以下几点价值:⑴它沟通了分数、除法、比知识间的广泛联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把新旧知识融汇贯通;⑵在探究过程中能体验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如:举例验证,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等;看似一个平常的练习,却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我们的教材(尤其是旧版教材)中,不乏存在着一些具有丰富内涵的内容有待我们去开发,有待我们用新理念、新眼光去重新审视这些内容的价值。 三、“探究”学习,教师在先 时下,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探究能力为目标的“探究性”学习已成为教师课题研究的一个热点。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首先要有探究意识。以教材上介绍的求比值的方法是“前项除以后项”,化简比的方法依据是“比的基本性质”为例,这一教学内容我执教过多次,以往的处理方式大致是通过练习,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感知求比值和化简比结果之间的密切联系,然后就直接告诉学生:“在以后的练习中只需用一种方法计算,但要注意结果的书写。”至于其中的道理,由于自身欠缺思考,也就一直成为教学上的一个盲点。试想:教师头脑中没有“为什么”,如何引导学生去意识、去探究“为什么”?因此,我们应着力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意识、问题意识、探究意识。教师只有具备了探究意识,才能使开发教材成为可能,只有具备了探究能力,才能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价值。 四、关注、开发练习的价值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改革正显蓬勃之势。我们的新理念、新思

让学生学好玩又好学的数学

让学生学习好玩又好学的数学学生学习数学时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快乐。我们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审视严谨、系统的数学,并以自己多年来习惯了的方式将数学“成人化”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对孩子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并不在意,还忽视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如何让学生感到数学好玩又好学呢?谈谈我的看法。 让小学生学有趣的数学。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行为要由兴趣主导。虽然数学常常以抽象概括的方式进行形式化的表达,但小学数学教学不应该照本宣科,不应该是仅就“学术状态”的数学学习,而应该是“教育状态”下的数学学习。应该让抽象的数学变得鲜活有趣、充满活力。 让小学生学与生活联系的数学。数学知识对小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小学生在经历的生活中已经有过数学应用的体验,数学学习是对有关数学现象的重新认识,是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总结与升华。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数学情境。例如,学生在学习“年、月、日”之前,就已经知道“我今年过生日到明年过生日正好是一年”、“爸爸这个月领工资到下个月再领工资正好是一个月”。这是多好的解读!他们把十分抽象的时间观念,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物化”出来。上学之前的活动与经历使学生获得了数量和几何形体最初步的观念,虽然这些概念或观念可能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不严格的,甚至还可能是错误的,但却为正规学习数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些学前积累下来的生活经历,会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被“重新解读”。学生以身边熟悉的现实生活为桥梁,逐步学会数学地思考,发现和得出数学的结论。同时,他们还将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学习。 让小学生学能听得懂的数学。对于学习者而言,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听不懂,学不会,还得被强迫着听,强迫着学”。教师要让小学生能听得懂数学,一是要让数学学习内容贴近儿童实际,让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是要把数学变得简单些、容易些、朴实些。简单些,就是用“熟悉的”去解释“陌生的”,用“具体的”去理解“抽象的”。容易些,就是把人为制造的难点降下来,减少整齐划一、千篇一律的统一要求,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朴实些,就是不要刻意追求课堂的尽善尽美,鼓励学生用原生态的,甚至是有些粗糙的语言诠释自己对数学意义的理解。

学习有用的数学

学习有用的数学问题 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体现学习有用的数学,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是新教材编排的一个明显特征。解决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题意,思考解决问题方法离不开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7页练习六中的解决问题教学中,我尝试创设结合实际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走进数学,走进生活,感悟知识,有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演”出氛围,明白题意 四年级上册练习六第3题是以图片形式呈现的,画面有三个小学生买肯德基,售货员背后有一张价格表,肯德基有18元/份和21元/份两种,三个小学生的对话传递的信息是:有60元,买3份,有几种买法? 图形实际上是生活现实的一个缩影,解决问题要完成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准确快速把握题意完成生活问题数学化,在教学中我组织四名学生上台表演,要求他们把习题内容表演清楚,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并且思考:如何用有顺序的语言把表演内容说清楚。 在学生的表演过程中,他们有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情景学生容易接受,能够直接、快速的完成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之间的相互转化。加上教师在遣词造句、语句提炼方面简单的指导,学生能够通过在“演一演”到“说一说”的氛围中把图画表述的意识搞清楚,明白题意。 二、“演”出道理,明确方法 学生在明白题意之后,怎样解决问题,教学时我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时仍然以买方和卖方两种角色的表演形式呈现,由于肯德基有18元/份和21元/份两种,所以会有多种方法,此时放手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说一说可能的情况、方法、算理。一边演,一边说,突出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渗透规律性的理解。教师在学生基本明确方法之后,引导学生注意算式的书写,格式的规范就可以了。 三、“演”出关键,感悟算理 练习六第7题是“每棵树苗16元,买3棵送1棵,一次买三棵,每棵便宜

让孩子学好数学的四个诀窍,非常实用

让孩子学好数学的四个诀窍,非常实用 要让孩子、学生学好数学,请您记住这四句顺口溜:调动兴趣是关键,数学基础要打牢,思维训练要做好,习惯、坚持很重要。 第一部分:调动兴趣是关键 因为我喜欢数学,所以我愿意去学它,所以我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任何艰难险阻也愿意去克服;克服困难所得来的成功体验又增强了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所以我更喜欢学数学了。 一个很简单的正循环摆在我们面前,所以说,学好数学,调动孩子的兴趣是关键。调动兴趣的方法有:

1.亲其师,信其道。 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 1)展示能力,让孩子佩服。比如可以在孩子面前秀自己知识渊博、计算和解题能力很强等,孩子们个个佩服地一塌糊涂。 校信通在做优秀大学生数学学习规律调查中也发现,很多学生喜欢某一个老师,甚至是因为老师随手就可以画出很标准的圆、椭圆。 2)展示人格魅力,让孩子敬服。 教育者人格中很突出的一点或几点魅力很容易感染到孩子,比如幽默、严谨等等。一般来说,一位老师要储备至少200—300条笑话,便于在课堂上让学生轻松快乐学习。也有很多孩子喜欢老师的理由是:“她认真负责到家了,天天都有新花样,辩论会什么的,干啥啥行!”3)用心关爱孩子。 如果想让所有孩子都喜欢您,那就平等对待他们吧!课堂上,如果有成绩不好的学生举手发言,明知他会回答地一塌糊涂,也要鼓励和支持他。

如果您想改变某个孩子的话,那就去“偏爱”他吧!“我喜欢这位老师,是因为她待我象待自己的妹妹一样。”“有一次我数学考砸了,老师在我的作业本里夹了一张纸条,问我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我感动极了!” 当然,家长也要积极引导孩子喜欢老师。比如通过和孩子讨论老师的授课方式、性格特点等,引导孩子关注老师的闪光点,发现老师值得自己学习的思考方法、习惯和品质等。 2.化抽象为生动。 比如在讲例题的时候,结合题目给学生讲一些顺口溜、数学故事、数学发展史、生活中的数学等。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比如华罗庚的数形结合顺口溜“数与形,本相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难直觉;形缺数时,难入微。代数几何本一体,永远联系莫分离。”生活中的数学包括身边的事、新闻时事等,比如:让学生适度参与现在很多父母都热衷的股票问题;自己家里每月消费多少米,多少油,多少盐等,人均消费多少;今年淮河流域出现洪灾,泄洪时就需要考虑上游水位和下游河道宽的关系等等。

对“有价值的数学”的探索与思考

对“有价值的数学”的探索与思考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鄞江镇中心小学教科室叶杰军 “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将指导着中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对于改善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什么样的数学是有价值的呢? 这是一个传统的教学材料:某水池有一进水管,单独放水需12小时把空水池放满,有一出水管,单独放水需20小时放完一池水。问同时打开进水管和出水管,几小时可以把水放满? 记忆中在讨论《课标》讨论稿时,许多专家、教师认为:像这样的数学教学内容,可以认为是没有价值的。因为这一问题情境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少存在的,一般情况下是不会采用同时打开进水管和出水管来把水池放满的。 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没有进水管与出水管同时打开的情境呢?笔者十分赞同在2002年7-8期上发表“怎样理解‘有价值的数学’”一文的俞正强老师的观点。当俞老师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讨论时,学生们的回答出乎意料,因为他们发现,现实生活中“同时打开进水管与出水管”的现象几乎十分普遍,如: A.排队候场。不断来排队的人和不断进场的人,来排队的人多于进场的人,就会有等候的人。 B.草场。不断生长的草和不断被吃掉的草。 C.人体的新陈代谢。不断的补充和不断的消耗。 D.社会人口的增减。不断出生的人和不断死亡的人,出生的人多于死亡的人时,人口就增加;反之则减少。…… 从学生们的回答中可以发现,在学生的理解里,进、出水管同时打开是表示有进有出的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对动态平衡意识的感情,是一种多么有价值的数学体验!

看来,我们必须认识到在理解“有价值的数学”时,应该避免表面的肤浅理解,避免实用主义。 (一)有价值的数学应具备的几个特性: 《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提法反映了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精神,代表着一种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和实践体系。从中也体现为有价值的数学应具备的三大基本特征: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笔者认为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有价值的数学具体还表现为具备下列特性: 1.趣味性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是学科课程一统天下,教师中心、书本中心、知识中心仍占有相当显著的位置,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也无论是文科课程还是理科课程,在学习的方式上几乎都是以接受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师所要做的是如何准确地说明解释以使学生理解的明明白白,学生的最佳状态则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并把老师讲的记下来。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是例题、示范、讲解,学生习惯的学习方式是听讲、记忆、练习。尤其在数学课中,人们相当重视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为了严密、完整,不产生歧义,常常用大量的文字表述某个概念。结果,数学是枯燥的、抽象的、难学的,成为学生们对数学的普遍认识。 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从这个意义上分析,“有价值的数学”首先应是能吸引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数学,即具有趣味性。 新数学课程在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去感受数学,萌发一种教学真有趣,我就要学习数学的心理。 如: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时,可问学生:“大家经常喝牛奶,可牛奶盒上写着‘脂肪3.3%,蛋白质2.9%……,这些3.3%、2.9%表示什么意思。”又如:学完“10内各数的认识”后,我让学生用第几排第几个来描述自己坐的位置;让他们说一说家里的电话号码是由哪几个数学组成的;让他们记录一星期的气温……。学生完成题目时,兴致特别高,争先恐后地交流。他们在交流中体验到了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从对自己的座位表述中,他们区别了第几排和第几个;通过交流家里的电话号码,知道了由于数的排列顺序不同,构成的电话号码也不同,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领悟了数学的奥秘,从中也体现出数学的价值所在。

让学生学会用数学_数学论文

让学生学会用数学_数学论文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文章内容由收集!让学生学会用数学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两次提到:“教学教学要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简言之,就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但事实却不容乐观,去年我市小学数学毕业试卷中有这样两道题: A.一根圆柱形铁皮通风管长7米,底面半径1分米,制作4O节这样的通风管,一共需铁皮多少平方米? B.小洪家用85米的篱笆沿房屋墙壁围成一个长方形养鸡场,养鸡场的长是35米,这个养鸡场的面积是多少? 这两道题是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题,结果实在不能令人满意。A 题列式完全错误的竟占考试总人数的的42.5%,他们只知道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要用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却没有想到通风管是没有底的!(有底怎么通风呢?)B题列式错误的就更多了,竟占91.7%,只有个别细心的同学联系实际画了草图、发现85米并不是长方形的周长,只是一条长与两条宽的总和,要正确求出长方形面积就要先求出宽是25米才行。 此类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审题不细心之外,还有以下原因:A.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机械照搬数学计算公式、算理。B.教师忽视了“现在教,是为了以后不教”。只训练学生掌握了一些“依样画葫芦”的技能,不注意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引导学生逐渐认识 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量一量,算一算,做一只火柴盒的内外壳各需多少纸板,从而引到计算粉刷教室、游泳池,制作不带盖的长方体水箱的用料面积等实际生活问题上。 2.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学生用数学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想懂”的。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包办代替得越多,学生依赖性越强,又怎么会“用数学”呢?例如,在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后出示这样一道练习题:某电视机原价400元,涨价20%后又跌价20%,现在售价多少元?此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经济效益观念的培养,应该让学生充分思考,自己解决。 3.化静为动,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解决问题。如学习相遇应用题后,学生对“相对、相遇,相对而行未相遇,相背而行”等问题有一个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化静为动。可以让学生模拟走动,直观演示一番,动手又动脑,可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如何让学生快乐学数学

如何让学生快乐学数学 牧野区陵园小学 张茜

如何让学生快乐学数学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数学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课后,我也经常反思,和老师们交流,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呢?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电视上看到了双语不用教的广告,教授讲到孩子在看动画片时注意力非常集中,他们把汉字、数字、英语融入到动画片中。当时我灵机一动,我想:如果把这种方法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是否也能让学生快乐地学习。经过我不断地探索、研究、实践,总结出以下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境、享受快乐 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在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多高。作为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愿不愿”学习,更要重视学生“乐不乐”学习。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生来就有的,而是靠后天的熏陶等多种因素形成的。所以,教师应巧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在课堂上要把第一锤敲进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是这样引入的: “同学们,愿意和张老师做一个用掌声表示得数的游戏吗?”学生一听立刻兴奋起来说:“愿意!”“把8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个?”“啪!啪!啪!啪!”教室里响起了四声清脆的掌声。“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个?”两下掌声响了起来。“把2

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啪!”同学们十分得意地拍了一下手。此时,我看着学生神秘地说:“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个?”同学们听到这个问题一下子懵了,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怎么拍才好。这时我用左手指在右掌上点一下,笑着问:“这是半个吗?”同学们禁不住笑了起来,抢答道:“每人都是半个,可是也不能用掌声表示呀?”“喔!既然不能用掌声来表示,那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半个呢?”同学们回答:“不能。”由好奇引发的求知欲,使教学环节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 在这个活动中,我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乐学数学。 二、动手操作、品尝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的一部分。”数学学习的“动手”活动,就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取材,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去参与数学、去体验数学,真正让数学课焕发生命的活力,使学生成为快乐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拼组》时,其中有一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孩子们,你们想用多个三角形拼出喜欢的图案吗?”同学们高兴地说“想!”“那你们就分小组拼一拼,看哪组的作品最新颖。”一会儿大家拼好了。接下来,我对同学们说:“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

论文: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重庆市开州区长沙镇中心小学何远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教学改革使我深切的感受到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既能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又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真正挖掘出了每一个学生的内在潜力,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落到了实处,让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发生了根本转变。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开花结果。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师生关系的定位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应该是属于学生的课堂,老师的任务是做好引导者的角色。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过去老师主动的“教”为学生主动的“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征,立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开掘与培养,让学生在学生中掌握、认识和发现知识,并在深入地探究中获取学习的乐趣,养成敢于尝试、追根问底的科学精神,而学生自主与合作意识,也不会因为我们探究的逐渐深入而淡化。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只要走进课堂,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教师仍然“扮演”课堂的主角,学生依然是听众,是观众,最多也只是当一当教师的配角。 现在还有许多教师停留在“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状态。教师怕学生不懂,讲得多,问得碎,怕学生“乱”,不敢放手,处处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一旦出差错,不等学生把话说完就立即打断,予以纠正。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讲几句完整的话,没有独立思考解决几个问题。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一些旁观,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课程改革是创新和继承并存的过程,课程理念的创新来自实践,是对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理念的深化。教学时,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相应的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的: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课堂教学内容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师生共同创设一个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而又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解决数学问题时,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尝试问题的解决。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分组开展讨论、交流,然后由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这样由于师生互动,使学生获取教科书中未能表达的知识层面。解决问题中的交流与合作不能流于形式。合作交流必须以学生的独立探究为基础。这样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才能成为数学课堂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需要。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数学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学生在认知方式和思维策略上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与他人交流,吸取他人的经验,从而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四、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更为重视,这不仅包括同一领域内容的相互连接,也包括选择若干具体内容,体现了数学的整体性;教师在教学中所选择的题材应尽重视渗透知识之间的联系,应来源于现实生活中或自然,社会与其他学科,从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资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于素材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的: 一、要重视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中,在传统教学中,对于知识的掌握我们通常就看作业情况或上课发言等的情况,而往往会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应该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有集体意识;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是否具有合理性、灵活性、独立性。 二、要及时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是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对学生一般性发展的评价需要关注其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包括理解的合理性,抽象程度,综合性,独特性,深刻性,系统性,对给定信

创设情境,让学生快乐学数学

创设情境,让学生快乐学数学 发表时间:2016-04-22T16:43:26.68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3月总第236期作者:毕海霞 [导读]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创设有趣的情境,把枯燥的数学学习融入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是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点研究的课题。 毕海霞山东省莱芜师范附属小学271100 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大多数学生对于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的泛泛讲解,就像是打破脑壳充硬汉——活受罪。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创设有趣的情境,把枯燥的数学学习融入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是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点研究的课题。从教几年来我在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效率方面也有了一点认识,现总结如下: 一、情境创设要融入课堂始终 小学生喜欢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如果我们把学习的知识融入到一组学生喜欢的“情境串”中,这样的课堂效果是学生所喜欢的。 如我在教学二年级《6—9的乘法口诀》综合课时,设计了“玩扑克牌”的情境。 情境一:导入:同学们知道刘谦吗?刘谦用扑克牌变魔术,出神入化,变化无穷,人们都很喜欢。今天这节课我们也来“变魔术,玩扑克”,在玩扑克的同时学习数学知识,争当“小小数学家”。 情境二:老师变出一张扑克牌,让学生复习6、7、8、9的乘法口诀。 情境三:老师变出两张扑克牌,让学生根据两张牌编出口诀。目的是整理6——9乘法口诀,并让学生总结乘法口诀中的规律,还有复习乘法竖式的写法。 情境四:老师变出三张、四张扑克牌。比如出示两张6和一张3,学生列式2×6+3;出示三张5再去掉一张,列式3×5-5;出示三张5和一张7,列式3×5+7。以此复习巩固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 情境五:巩固练习。在课件扑克牌上出示练习题。开火车口算练习,看卡片买文具,检验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始终围绕“玩扑克牌”这一情境而展开,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的情境,引发了一环又一环的问题,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活动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既巩固熟练了乘法口诀,又培养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动脑,参与学习的主动性高涨,在看似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了新知识。 二、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低年级的孩子喜欢“有趣、新颖、动态”的事物,创设情境多通过一些学生熟悉的动画课件、实物教具、物质刺激等达成目标。如在教学二年级《角的认识》时,有一个抽象的知识点——角的大小和角的边长无关。首先我在黑板上用三角板画了两个相等的角,在学生认定它们两个大小相等时,我把其中的一个角的两条边又加长了,结果学生一致认为这个角变大了,一再讲解学生如坠雾里。后来我把学生的两支铅笔结实地绑在一起,形成一个锐角,又从外面找来了两根长长的竹竿插在两支铅笔上,问:现在两支铅笔组成的角变大了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没变”。这样,学生在实物情境中理解了角的大小和角的边长无关。还如教学一年级《认识钟表》时,我做了“喜羊羊的一天”的教学课件,展示了喜羊羊在不同时间的不同活动,让学生认识了“几时整、几时半、大约几时”这三个时间。因为喜羊羊是学生喜欢的动画形象,和他一起学习,学生的兴趣自然高涨。 如果把喜羊羊的形象应用到高年级的教学中,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可能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认为是对他们的蔑视。有一位老师在上课时看到课堂纪律有点差,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位老师拿出了平时积攒的树叶书签对学生说:“如果谁能积极回答问题,老师就奖励给他一片书签。”老师的话刚说完,学生们哄堂大笑。有的学生说:“老师,我对你的树叶不感兴趣,你还是留着哄小孩吧!”由此可见,在高年级教师就不能再用“小儿科”的东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侧重于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情境创设。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国庆节期间,莉莉一家人到云南旅游拍了很多照片,妈妈想把它们镶嵌在相框中。她设计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三种相框,让莉莉帮她算一下它们各占多大的面积。但是莉莉只算出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她不会算。你能帮她算一算圆形相框的面积吗?情境一出,学生立刻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圆的面积计算我们也没学过,该怎么办呢?圆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我们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运用了转化的数学方法,现在,我们能否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那样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在比较中学生产生了问题,在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观察、交流、探讨、比较。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三、情境创设要促进学生主动感知 对于喜闻乐见、经常遇见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且他们不但会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产生兴趣,还更容易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谁能说一说你的生日是哪一天?”学生都高兴地回答了自己的生日。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这几个同学都是几岁就过了几个生日。这时,我话锋一转说:老师今年36岁,我却只过了9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好奇心被激发了。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引导进入了新课。 总之,情境创设要让情境服从教学内容,服从于学生的认知特点,既要有“数学味”,又要有“生活味”,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体验,唤起情感,激活思维,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让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让多彩生活融入数学课堂 【内容摘要】 【关键词】问题生活解决问题兴趣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每册教材中都安排了一些涉及“生活数学的内容”,这些具有生活味道的内容及一些“生活问题”能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学习生活,磨砺人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不断地挖掘教材中所能呈现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培养学生“让数学服务于生活”的意思,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推动数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拉开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把学生固定在一个看似有趣的“数学世界”里,而排斥在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世界”之外,那么学生只会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无味的。因此,数学只有与生活“链接”在一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 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我使用电脑制作了课件模拟到商店买商品的情境。 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 生:好!(电脑显示情景) 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 生:皮球。 师:看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一道应用题吗?谁来编一编?(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感悟“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 关键词:感悟价值数学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应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并有益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有价值”的数学应当适合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接触、了解和掌握。那些对学生来说有如“天外来客”般难以琢磨的内容,那些必须通过高强度训练才有可能被学生接受的内容,就没有人人都要学的必要。 就内容来说,“有价值的数学”应包括基本的数的概念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的初步知识,与信息处理、数据处理有关的统计与概率初步知识等等,还包括在理解与掌握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数学观念与能力,如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等等。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有价值的数学”是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数学,它应当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有价值的数学”不仅是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有用的数学,而且是对学生从事任何事业都有用的数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数学学习体验应当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会因为数学学习而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 有价值的数学具体还表现为具备下列特性: 1.趣味性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是学科课程一统天下,教师中心、书本中心、知识中心仍占有相当显著的位置,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也无论是文科课程还是理科课程,在学习的方式上几乎都是以接受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师所要做的是如何准确地说明解释以使学生理解的明明白白,学生的最佳状态则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并把老师讲的记下来。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是例题、示范、讲解,学生习惯的学习方式是听讲、记忆、练习。尤其在数学课中,人们相当重视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为了严密、完整,不产生歧义,常常用大量的文字表述某个概念。结果,数学是枯燥的、抽象的、难学的,成为学生们对数学的普遍认识。 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从这个意义上分析,“有价值的数学”首先应是能吸引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数学,即具有趣味性。 新数学课程在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去感受数学,萌发一种教学真有趣,我就要学习数学的心理。 如: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时,可问学生:“大家经常喝牛奶,可牛奶盒上写着‘脂肪3.3%,蛋白质2.9%……,这些3.3%、2.9%表示什么意思。”又如:学完“10内各数的认识”后,我让学生用第几排第几个来描述自己坐的位置;让他们说一说家里的电话号码是由哪几个数学组成的;让他们记录一星期的气温……。学生完成题目时,兴致特别高,争先恐后地交流。他们在交流中体验到了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从对自己的座位表述中,他们区别了第几排和第几个;通过交流家里的电话号码,知道了

如何让学生快乐学数学

如何让学生快乐学数学 在教学中,我们提倡的是兴趣教学,让孩子对所需要学的知识提起兴趣,他们自然就愿意学,也能够做到快乐的学。数学无处不在,不只在学习中,还在生活中,从生活中培养学生学数学,让孩子多读课外书,不拘泥于某个学科,而应广泛涉猎,尤其是科普书、名人传记等等,让孩子从书中体会知识的无穷魅力,不断寻找学习的精神动力。另外主要从游戏中和生活情景里引导孩子学数学和对数学的兴趣。孩子辅导数学,可以灵活多变,不只是在家里坐在凳子上辅导,只要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把看到的、听到的,能找到数学问题的就提出让他去想;不只是讲书本的知识,还要把实际问题或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提出来让他思考;不只是动笔计算,还要培养孩子动手实验操作的能力。 1.在家里给孩子辅导数学,问题要灵活多样,能激起孩子的思考。好多家长给孩子辅导数学就是呆板的几道算题,这样孩子容易厌烦,会觉得数学没有兴趣。如3+7等于多少?7+3呢?8+2呢?这时你如果反过来编题:那两个数相加得10?这样的算式共有几个?如何判定你已经写完了?有规律吗?让孩子找到:0+10,1+9,2+8,3+7,……,10+0这一规律后,又提出那两个数的和等于11?这样的式子共有几个?然后提出两个数的和等于100,这样的算式能编出几道。这些问题可培养孩子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 有时,自己做家务忙,但孩子要求你出一道题给他做,你可以在纸上画一个几何图形,叫孩子说说这个像什么?比如画一个圆,让孩子

去想象。有的孩子说像大饼;像圆圆的月亮;像妈妈漂亮外衣的纽扣等等。只要是圆的,不管说什么都对,说得越多越好。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及观察力。 2 .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编的题,能让孩子体会生活,丰富生活知识。养金鱼是小孩子挺喜欢的事。为让孩子做减法,可编制“金鱼缸中有5条金鱼,死了一条,还剩下几条?”有过养金鱼经验的孩子不一定就简单的回答4条,他要提出这条死了的金鱼捞出来了没有?这样他就有两个答案:4条或5条。多思考这样的问题可培养孩子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 在餐桌上,如果有一桌丰盛的菜,叫孩子把菜分为两类。按什么方法分,由孩子自己决定。特别是孩子多的时候,他们的积极性会更高。分的方法很多:如按动、植物分,或按海产类或非海水类分,也可按炒菜、汤菜分;冷菜、热菜分等。做父母的要作适当的提示,让孩子学一点分类思想,还丰富了生活知识。 家里买来一袋绿豆,问孩子:你能知道这袋绿豆有几粒吗?如果一粒一粒数,当然是很费事的,你能想出好方法吗?(如:先秤出一两,数出这一两绿豆的粒数,然后秤出这袋绿豆的总重量,就可算出这袋绿豆的粒数。)又如怎样知道一本书中的每页纸的厚度等问题可培养孩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能动手操作的题,父母不要给出答案,让孩子去操作、体验、领悟。 为考孩子的智力,家长会给孩子提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有四个角,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孩子会脱口而出,3个。这时家长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