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燕歌行课堂简案

燕歌行课堂简案

燕歌行课堂简案
燕歌行课堂简案

高昂雄浑,阔大恢弘的盛唐之音

燕歌行

(高适)

一/作者介绍

?高适(700年?a765年) 字达夫、仲武,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与岑参齐名,世称?°高岑?±。世称高常侍,与岑参并称,盛唐边塞诗代表作家。其边塞诗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二/知人论世

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20岁西游长安(今陕西西安),功名未就而返。开元年间去蓟北,体验了边塞生活。后漫游梁、宋。天宝三载,与李白、杜甫、岑参同游梁园,结下亲密友谊,成为文坛佳话。天宝八载(749年),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50岁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渤海县侯终散常侍。卒年65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三/写作背景

张守珪当时担任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主北边对契丹军事,史载他曾隐匿所部将领的败状,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所以此诗有针砭时弊之意。

高适在创作此诗前不久,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线,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适的愿望难以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了解得更加具体深刻了,这种体验,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

四/听读诗歌,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1/摐金伐鼓旌旆逶迤校尉羽书单于猎火塞草腓玉箸蓟北刁斗

2/这首诗主要写了

人:将帅士卒思妇

事:战争

景:塞外秋景

3/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五/再读全诗,概括各层内容:

第一层八句写出师,着力烘托气氛;

第二层八句写战败,揭示其原因;

第三层八句写被围,刻画征人思妇相思之苦;

第四层四句写死斗,突出士卒的壮志豪情。

出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好男儿本看重驰骋沙场为国戍边;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识。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分析:

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描写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

这几句描写行军。将领闻警受命率兵出征,?°飞?±?°照?±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局势紧急。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缓和渐入紧张。

战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狂风暴雨。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将领身受皇恩常轻敌冒进以求赏,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分析:

写战斗危急而失利。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边地自然环境的恶劣,可看出官兵处境的险恶。

对比。苦乐不均,死生迥异。

衰草连天,孤城落日,力竭兵稀,重围难解,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战事的惨烈,唐军伤亡惨重。

对比,将领身受皇恩常轻敌冒进以求赏,士卒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思考:

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用了那些手法?

1、自然环境恶劣;

2、敌人凶悍;

3、将领懒惰享乐,过于轻敌,只想邀功求赏却不爱惜士兵的生命。

手法:对比、烘托

被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疆域旷远迷茫荒凉无比一无所有。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

分析:

?一句征夫,一句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蓟北征人,徒然回首。相去万里,永无见期,

?杀气成云,刁斗传寒,都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

?征战生活艰苦?a?a空间上写出飘零孤独之苦;

?战争气氛紧张?a?a时间上写出征战生活的日夜不宁

思考

写战斗场面,为何又看似游离主题,提到征人思妇?

?这一层八句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

?写士兵思妇相见无期,何况身处大漠绝域,生死一线,这是统治者穷兵黩武,是将领们无能轻敌造成的,实是对主旨的深化。

死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分析:

士兵们何等质朴勇敢,又是何等可悲!同情、礼赞,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从汉到唐,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

六/全诗小结

1、思想内容:

?《燕歌行》是《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多取材征夫思妇的哀情离恨,很少涉及更深刻广泛的社会内容,高适在融会前人征夫思妇内容的同时,另铸新意,把主题移到边塞军事上大大加重了其社会意义,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它描写了唐军士卒慷慨赴边、转战绝域的情景,高度赞扬了他们为国立功、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也表现了他们久战不归、两地相思的苦闷,并给以深切同情;同时还揭露了军中官兵对立、苦乐悬殊的事实,抨击了某些将帅的腐败无能。

既写边地战争,又写官兵矛盾,是这首诗所具有的分量,在整个唐代边塞诗中是鲜有其匹的。2、艺术特色:

(1)善于描写塞外风物景观、渲染边地生活气氛

?°山川萧条极边土,边庭飘摇,绝域苍茫,?±描绘了辽远、开阔、荒凉的景象;

?°大漠穷秋”,“孤城落日?±描绘出了广漠、苍凉中透出壮美的景物;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羽书飞驰、火照狼山、白刃染血、塞草裹尸、九死一生都使人使人领略到特定的边塞气氛。(2)对比手法

双方军事活动: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官兵悬殊: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对比。征夫思妇双方:

?°铁衣,玉箸,少妇,征人?±对比中突显双方痛苦,

李广与时将:

以古代名将来隐比现实中的将军,古今对比。只知道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的将军面目之可憎。

七/盛唐边塞诗派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结束语: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高昂雄浑,阔大恢弘的盛唐之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OK高适 燕歌行 教案

燕歌行 【教学目的】1 了解边塞诗人高适。 2体会《燕歌行》比较复杂的思想感情。 3了解什么是歌行体。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1课时 一、高适 高适(700~765),字达夫,渤海(今河北景县)人。长期浪游梁宋一带。天宝八载(749),他因有人举荐,中“有道科”(汉代选举科目之一。《後汉书〃桓荣传》:“後舉孝廉、有道、方正、茂才,三公並辟,皆不應。”),任封丘縣尉(官名。秦汉县令、县长下置尉,掌一县治安。历代因之。元于县尉外,兼置典史。明废尉,留典史,掌尉事,后因称典史为“縣尉”。)。三年后弃官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書記(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安史乱起后,他从玄宗至蜀,拜諫議大夫(官名。谏议大夫。《汉书〃王莽传下》:“又置師友祭酒及侍中、諫議、六經祭酒各一人。”)。自此官运亨通,做过淮南节度使(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旧制,于重要地区设总管,后改称都督,总揽数州军事。)和蜀、彭二州刺史(古代官名。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沿为地方官职名称。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部置刺史。成帝改称州牧,哀帝时复称刺史。魏晋于要州置都督兼领刺史,职权益重。隋炀帝、唐玄宗两度改州为郡,改称刺史为太守。后又改郡为州,称刺史,此后太守与刺史互名。宋于州置知州,而无刺史职任,刺史之名仅为武臣升迁之阶。元明废名,清仅用为知州之别称。)。代宗即位后,他入朝为刑部(我国封建社会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属六部之一)侍郎(古代官名。汉制,郎官入臺省,三年后称侍郎。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至清雍正时,递升至正二品,与尚书同为各部的堂官)、轉左散騎常侍(“常侍”官名。皇帝的侍从近臣。秦汉有中常侍,魏晋以来有散骑常侍,隋唐内侍省有内常侍,均简称常侍),進封渤海縣侯(爵名。汉制,列侯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三国魏定制:凡国,王、公、侯、伯、子、男六等,次县侯,次乡侯,次亭侯,次关内侯。晋亦有县侯。南朝陈置开国县侯。至宋始废)。在动辄自比王侯的盛唐诗人中,高适是唯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但他仕途畅达的最后十年作诗并不多,大部分作品是安史之乱以前写的。盛唐边塞诗派代表诗

13、高适《燕歌行》

燕歌行 ——高适(唐) 【原文】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 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作者简介】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

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参考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注释 燕歌行:乐府旧题。诗前有作者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曾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一般以为本诗所讽刺的是开

(完整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优秀教案-公开课一等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公开课一等奖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3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武穴市实验中学周元斌 教案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岑参以及边塞诗的特点。 2.有感情的朗读并且背诵诗歌。 3.通过品读和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独特的画面美、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奇”为切入点,把握诗歌的内容。从“情”出发,体会作者的英雄气概与儿女情长。鼓励学生个体感悟,小组合作,体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表现出的昂扬乐观的英雄气概。 教案重点、难点: 1.领略岑参诗歌“奇丽”的特点,体会诗歌的画面美与语言美。 2.感悟诗人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 教案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代大文豪苏轼对人生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呀,离愁别恨作为一种永恒的存在,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是文学作品表达的主题,因此也留下无数动人的诗篇。请看大屏幕,你能根据画面的内

容说出相关的送别诗句吗,(屏显送别画面和诗句)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到大漠边关,与诗人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感受一下他们的深情厚谊。 出示课题、作者。 二、确定目标 师问:同学们,我们来商讨一个问题:这节课我们要重点学习什么呢,采用哪些方法来学习呢, 生讨论,交流,师归纳本堂课要达成的学习目标为: 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赏读诗歌,体味诗歌的画面美。 3.品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三、初读感知,感受诗歌音乐美 1.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不会读的地方用横线标出。 师正音: 白草折zhé 即飞雪jí 散入sàn 锦衾薄qīn 冷难着zhuo 掣chè - 1 - 师指导生划分节奏: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户\铁衣\冷难着。 2.师配乐范读,提醒生听读时注意重音和节奏。 3.师指导生齐读课文。 4.题解: 题目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你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生回答,师点拨: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板书(一):咏雪(景) 送别(情)

高适《燕歌行》 教学设计(优质课)

《燕歌行》教学设计 (优质课参赛) 本教学设计包括:【教材分析】【目标设计】【教学时数】【教学过程】一二三四五六【教后反思】 【教材分析】: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在全诗中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教学中要除了要分析诗的内容和手法外,还要带领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 【目标设计】: 1.对唐代边塞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2.体会和思考本诗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使用的手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齐背杨炯《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师问:在这首诗里,作者主要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情感? 生答: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心愿。 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高适的《燕歌行》,来看看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二、了解边塞诗及边塞诗人,简介作者及背景: 课件展示,学生齐读或提问个读,结合课下注释并提醒捡重点学生记在书上。 三、朗读本诗并理清结构: 找学生回答,课件明确答案: 第一层八句写出师,着力烘托气氛; 第二层八句写战败,揭示其原因; 第三层八句写被围,刻画相思之苦; 第四层四句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 四、文本探究: 师问:唐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请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诗句。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并找出相关诗句。 学生回答,并解释,老师带领分析。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燕歌行》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燕歌行》 教学目标: 1.把握本诗所写战争的四个阶段 2.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剖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 3.学会横向比较边塞诗. 学情分析: 学生在新高二阶段,虽有一定的诗歌学习经验,但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尚处模糊阶段,课外迁移不够,阅读能力还有待加强。 重点难点: 1.把握本诗所写战争的四个阶段及其特点 2.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剖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理解本诗复杂的主题 3.学会横向比较边塞诗,体会本诗的“集大成”之处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导入:说起诗歌,人们就会想到唐代。唐代国力强盛,海纳百川;唐诗也因此百花齐放,流派纷呈。其中,边塞诗派气质浪漫、一往无前,就连送别也别具一格。比如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

下谁人不识君”,一扫送别的阴霾,带来万丈豪情。就是这样一位大诗人,却并没有像李白、杜甫、王维等人一样,被新旧唐书收录到《文苑传》里,为什么在《文苑传》中没有高适呢?我们今天通过欣赏他的《燕歌行》,解答这个问题。 活动2【讲授】燕歌行教学流程 (一)初读感知,走进文本 1.明确“燕歌行”体例特征:是乐府古题,始于曹丕,主要写思妇的闺怨之情。燕在河北省北部,“歌行”是一种诗体,句数及字数不定,格律比较自由,篇幅较长。我们学过哪些歌行体诗歌?琵琶行、长歌行、长恨歌等。 2.古人读诗,讲究“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也就是说通过诵读来体味诗歌的情感和气韵。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朗读诗歌。 读完正音正字。 3.现在给几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自读,请结合注释,弄懂词义。 同学们在自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诗歌的小序部分呢?注 意到的请举手。我们再读一下小序部分。看它交代了些什么?它交代出写作的时间和原因。交代了直接原因,是哪一句?——感征戍之事。征戍事,具体到本文,也就是写了一场战役。 既然是叙事,就一般会有起因、经过、高潮、结局。那请大家一起来给这场战役分分层次,看看每一节在写什么?。可以自由讨论。 (二)、再读理解,把握诗意 1.事

《燕歌行并序》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燕歌行并序》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 择性必修中)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揣摩诗歌精湛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诗歌环境渲染、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诵读诗歌感知诗歌“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的音韵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诗中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掌握诗歌环境渲染、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揣摩诗歌精湛的语言。 重难点:品味诗歌的音韵美和诗中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识高适其人,解边塞之诗 1.从远古《诗经》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到后来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再到近代的“只解沙场为国死,

何须马革裹尸还”,战场是每一个热血男儿向往的地方,而今天我们来一起走进几千年前的这一场战争,看看这群热血男儿在战场上遭遇了什么。 2.有关边塞诗。 ⑴边塞诗形成的原因:唐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和突厥、回纥、吐蕃之间,在我国北方连年有战争。对于唐的战争,当时的诗人,一般是不反对的,因为是卫国战争。对于参加这些战争的将士,又常常歌颂他们为民族英雄,认为他们是为国死节,不是为了贪功受赏。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理念,而且他们也很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在诗歌创作上,他们融入了这样的所见、所闻、所感,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这就是边塞诗。 ⑵边塞诗的主要内容:①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②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③抒发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④表达对现实不满或仕途不得志,壮志难酬、报国无门。⑤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对战争的厌恶,批判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或昏庸无能。 ⑶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燕歌行》教学设计

《燕歌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燕歌行》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上的作品,位于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中。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新高二阶段,虽有一定的诗歌学习经验,但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尚处模糊阶段,课外迁移不够,阅读能力还有待加强。 三、教学目标 1.把握本诗所写战争的四个阶段 2.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剖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 3.学会横向比较边塞诗.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环境 五、教学流程(一课时) 导入:说起诗歌,人们就会想到唐代。唐代国力强盛,海纳百川;唐诗也因此百花齐放,流派纷呈。其中,边塞诗派气质浪漫、一往无前,就连送别也别具一格。比如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扫送别的阴霾,带来万丈豪情。就是这样一位大诗人,却并没有像李白、杜甫、王维等人一样,被新旧唐书收录到《文苑传》里,为什么在《文苑传》中没有高适呢?我们今天通过欣赏他的《燕歌行》,解答这个问题。 (一)初读感知,走进文本 1.明确“燕歌行”体例特征:是乐府古题,始于曹丕,主要写思妇的闺怨之情。燕在河北省北部,“歌行”是一种诗体,句数及字数不定,格律比较自由,篇幅较长。我们学过哪些歌行体诗歌?琵琶行、长歌行、长恨歌等。

2.古人读诗,讲究“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也就是说通过诵读来体味诗歌的情感和气韵。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朗读诗歌。 读完正音正字。 3.现在给几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自读,请结合注释,弄懂词义。 同学们在自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诗歌的小序部分呢?注意到的请举手。我们再读一下小序部分。看它交代了些什么?它交代出写作的时间和原因。交代了直接原因,是哪一句?——感征戍之事。征戍事,具体到本文,也就是写了一场战役。 既然是叙事,就一般会有起因、经过、高潮、结局。那请大家一起来给这场战役分分层次,看看每一节在写什么?。可以自由讨论。 (二)、再读理解,把握诗意 1.事 (1)概括出战役发展的几个阶段 请同学说一说,<出师原因是什么?>—请在原诗中找出来——“单于猎火照狼山”,敌人挑起了战争,且“校尉羽书飞瀚海”,用了一个“飞”表现战事很紧急。接着唐军与敌人交锋,胜利了么?没有,反而战败了,结果被围困了。接着四句写被围困的情况。最后四句,战士们与敌人短兵相接,进入了最后的厮杀——也就是突围决斗阶段。 (2)现在让我们来分节朗读品味下诗歌,注意概括每个层次的特点。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请一位同学读这一段。提问:请先找出表现唐军出师气势的词句?——-摐金伐鼓,旌旗逶迤——如果让你概括唐军的气势的话,可以用哪个字呢?——壮。大家看唐军出征时,真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碣石间啊。那此去顺利与否呢?我们来看下一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