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二第二章讲解

高二第二章讲解

高二第二章讲解
高二第二章讲解

第二章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1.1 平面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平面的概念及表示;

2、平面的基本性质,注意他们的条件、结论、作用、图形语言及符号语言。 难点:平面基本性质的掌握与运用。 二.研探新知 1、平面含义

以上实物都给我们以平面的印象,几何里所说的平面,就是从这样的一些物体中抽象出来的,但是,几何里的平面是无限延展的。 2、平面的画法及表示

在平面几何中,怎样画直线?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锐角

画成450

,且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如图)

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 、平面ABCD 等。

如果几个平面画在一起,当一个平面的一部分被另一个平面遮住时,应画成虚线或不画(打出投影片)

平面内有无数个点,平面可以看成点的集合。 点A 在平面α内,记作:A ∈α 点B 在平面α外,记作:B α

2.1-4 3、平面的基本性质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符号表示为

A ∈L

B ∈L => L α A ∈α

D C B A α α

β α β ·B

α L A

·

α

B∈α

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表示为:A、B、C三点不共线 =>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使A∈α、B∈α、C∈α。

公理2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公理3

: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符号表示为:P∈α∩β =>α∩β=L,且P∈L

公理3作用:判定两个平面是否相交的依据

4、教材P43 例1

通过例子,让学生掌握图形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及符号的正确使用。

5、课堂练习:课本P44 练习1、2、3、4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异面直线的概念;

2、公理4及等角定理。

难点: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计算。

二.面直线的概念: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

空间两条直线有多少种位置关系?

1、

相交直线: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平行直线: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2、(1)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空间中,是否有类似的规律?

组织学生思考:

长方体ABCD-A'B'C'D'中,

BB'∥AA',DD'∥AA',

BB'与DD'平行吗?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符号表示为:设a、b、c是三条直线

a∥b

c∥b

C

·

B

·

A

·

α

=>a∥c

P

·

αL

β

共面直线

强调:公理4实质上是说平行具有传递性,在平面、空间这个性质都适用。 公理4作用:判断空间两条直线平行的依据。

∠ADC 与A'D'C'、∠ADC 与∠A'B'C'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这两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 等角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注:并非所有关于平面图形的结论都可以推广到空间中来。 4、。

(1)如图,已知异面直线a 、b ,经过空间中任一点O 作直线a'∥a 、b'∥b ,我们把a'与b'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异面直线a 与b 所成的角(夹角)。

(2)强调:

① a'与b'所成的角的大小只由a 、b 的相互位置来确定,与O 的选择无关,为了简便,点O 一般取在两直线中的一条上; ② 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0, );

③ 当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记作a ⊥b ; ④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有共面垂直与异面垂直两种情形;

⑤ 计算中,通常把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转化为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三)课堂练习 教材P49 练习1、2 (四)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内容?

(2)计算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应注意什么? (五)课后作业 1、判断题:

(1)a ∥b c ⊥a => c ⊥b ( ) (1)a ⊥c b ⊥c => a ⊥b ( ) 2、填空题:

在正方体ABCD-A'B'C'D'中,与BD'成异面直线的有 ________ 条。

2

§2.1.3 — 2.1.4 空间中直线与平面、

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一.重点:空间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难点:用图形表达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二、研探新知

直线与平面有三种位置关系:

(1)直线在平面内 —— 有无数个公共点

(2)直线与平面相交 —— 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3)直线在平面平行 —— 没有公共点

指出:直线与平面相交或平行的情况统称为直线在平面外,可用a α来表示

a α a ∩α=A a ∥α

2、两个平面之间有两种位置关系: (1)两个平面平行 —— 没有公共点

(2)两个平面相交 —— 有且只有一条公共直线

α∥β α∩β= L

画两个相互平行的平面时,要注意使表示平面的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对应边平行。 1、教材P51 练习

2、教材P52 习题2.1 A 组第5题

§2.2.1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应用。

二、研探新知

α β α β

L

1、投影问题

直线a 与平面α平行吗?

若α内有直线b 与a 平行, 那么α与a 的位置关系如何?

是否可以保证直线a 与平面α平行?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简记为:线线平行,则线面平行。 符号表示:

a α

b β => a ∥α a ∥b

练习:

1、教材第57页 1、2题

2、教材第64页 习题2.2 A 组第3题;

§2.2.2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 难点:判定定理、例题的证明。 二、研探新知

1、问题(以长方体为例):

(1)平面β内有一条直线与平面α平行,α、β平行吗? (2)平面β内有两条直线与平面α平行,α、β平行吗?

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内的两条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符号表示:

a β

b β

a ∩

b = P β∥α a ∥α b ∥α

判断两平面平行的方法有三种:

α

a α a

b

(1)用定义;

(2)判定定理;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练习:

教材第59页1、2、3题。

第65页习题2.2 A组第7题。

§2.2.3 —2.2.4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个性质定理。

难点:(1)性质定理的证明;

(2)性质定理的正确运用。

二、(1)一条直线与平面平行,并不能保证这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都与这个直线平行;

(2)直线a与平面α平行,过直线a的某一平面,若与平面α相交,则直线a就平行于这条交线。

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简记为:线面平行则线线平行。

符号表示:

a∥α

a β a∥b

α∩β= b

作用:利用该定理可解决直线间的平行问题。

1、思考: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一个平面内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具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平面AC内哪些直线与B'D'平行?怎么找?

定理:如果两个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符号表示:

α∥β

α∩γ= a a∥b

β∩γ= b

可以由平面与平面平行得出直线与直线平行

练习:

课本第63页

课本第65页习题2.2 A组第6题。

§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一、教学重点、难点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的探究。

二、研探新知

1、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L与平面α互相垂直,记作L⊥α,直线L叫做平面α的垂线,平面α叫做直线L的垂面。如图2.3-1,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它们唯一公共点P叫做垂足。

L

p

α

图2-3-1

△ABC的顶点A翻折纸片,得到折痕AD,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BD、DC 与桌面接触),问如何翻折才能保证折痕AD与桌面所在平面垂直?

A

B D C

图2.3-2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练习:

①课本P70练习2

②求证:如果一条直线平行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个平面的任何垂线都和这条直线垂直。

思考题: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就和这个平面垂直,

这个结论对吗?为什么?

§2.3.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难点:如何度量二面角的大小。

二、研探新知

1、二面角的有关概念

二面角的概念及记法表示(如下表所示)

2、二面角的度量

注:

(1)在表示二面角的平面角时,要求“OA⊥L”,OB⊥L;

(2)∠AOB的大小与点O在L上位置无关;

(3)当二面角的平面角是直角时,这两个平

面的位置关系怎样?

βB

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判定定理:

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C O A

α

§2、3.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2、3.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一、教学重点、难点

两个性质定理的证明。

二、操作确认

观察长方体模型中四条侧棱与同一个底面的位置关系。如图2.3—4,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棱AA1、BB1、CC1、DD1所在直线都垂直于平面ABCD,它们之间是有什么位置关系?(显然互相平行)然后进一步迁移活动:已知直线a⊥α、b⊥α、那么直线a、b一定平行吗?

图2.3-5

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作业:(1)求证:两条异面直线不能同时和一个平面垂直;

本章小结

1、本章知识回顾

(1)空间点、线、面间的位置关系;

(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性质;

(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性质。

2、本章知识结构框图

(二)整合知识,发展思维

1、刻画平面的三个公理是立体几何公理体系的基石,是研究空间图形问题,进行逻辑

推理的基础。

公理1——判定直线是否在平面内的依据; 公理

2——提供确定平面最基本的依据; 公理

3——判定两个平面交线位置的依据;

公理4——判定空间直线之间平行的依据。

2、空间问题解决的重要思想方法:化空间问题为平面问题;

3、空间平行、垂直之间的转化与联系:

4、观察和推理是认识世界的两种重要手段,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应用举例,深化巩固 1、P.82 A 组第1题

本题主要是公理1、2知识的巩固与应用。 2、P.82 A 组第8题

本题主要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的知识巩固与应用。 2、P.83 B 组第2题。

高中物理学生实验专题.docx

高中物理学生实验 【考纲要求】 要求能在理解基础上独立完成的学生实验有: 1.长度的测量 2.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3.探索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4.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5.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6.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7.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8.验证动量守恒定律9.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10.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平面上的等势线11.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12. 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13.把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14. 研究闭合电路欧姆定律15. 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16.练习使用示波器17.用多用电表探索黑箱内的电学元件18. 传感器的简单应用 19.测定玻璃的折射率20. 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 21.用气缸导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22.研究玩具电机的能量转化 并注意应用这二十二个实验中所获得的实验思想、方法、技巧,灵活解决其他类似实验或实际问题。 【知识结构】 高中阶段的二十二个学生实验,按实验目的和特点可分为五个类型: 热点导析 1.选择仪器的原则①可行性原则:要根据实验要求和客观条件选用合适仪器。如测量某电阻阻值,可根据要求的 测量精度。实验的条 件确定采用电桥法、伏安法、欧姆表、替代法等,还要根据电阻的规格、电表参数(量程、内阻、精度)选择电压表和 电流表。 ②准确性原则:怎样的测量实验需要,决定选用怎样精度的测量工具,对一定的实验要求,精度不是越高越好。如 测金属丝电阻率实验中,测直径需2~ 3 位有效数字,所以用螺旋测微器,而测长度时,用毫米刻度尺足够了。③操作性

既要考虑阻值范围,又要考虑它的额定电流和功率。 当然仪器的选择,首先依托于电原理图已定测量方法已明确的前提下,从安全、准确、节能、方便顺序给予统盘考虑。 2. 变阻器分压和限流接法比较 限流接法 分压接法 变阻器 R 工作状态 R 的一部分在工作 R 全部工作,且 I > I RL Rmax L 的电压调节范围 R L ε - ε 0~ε 负载 R R L R R L 与 R 阻值相近且不要求 R < 1 R 以上,或电压从 0 L 适用条件 U 从 0 开始调节 2 L 开始调节 优、缺点 电压调节范围小, R 工作电流 电压调节范围大, R 工作 较小(等于 R L 上电流) 电流较大(大于 R L 上电流) 备注 一般先考虑限流接法 后考虑分压接法 典型例析 例 1 在做 “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 实验时, 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用两个弹簧秤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 某一确定的 O 点。以下操作中错误的是( ) A. 同一次实验过程中, O 点位置允许变动 B. 实验中,弹簧秤必须保持与木板平行,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秤刻度 C. 实验中,先将其中一个弹簧秤沿某一方向拉到最大量程,然后只需调节另一弹簧秤拉力的大小和方向,把橡皮条 另一端拉到 O 点 D. 实验中,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 O 点时,两个弹簧秤之间夹角应取 90o ,以便于算出合力大小 解析 本题为 1994 年上海高考试题 实验中有严格的要求: ( 1)结点 O 不允许移动。 (2) 弹簧秤不要达到最大量程,因为一个达到最大,另一个将不好调整。 (3) 两个弹簧秤的拉力夹角不易过大, 也不易过小, 取 90o 也可以, 并不是必须取 90o 。所以, 本题操作中错误的是 A 、 C 、 D 。 说明 本实验的所有规定都是为了更有利于操作,有利于减小测量误差,合力一定的前提下,一个力大小或方向的 改变,都可导致另一个力的大小、方向发生改变。夹角太大太小、拉力太大太小、拉力与木板不平行均会带来较大误差。 例 2 如图 9-17-1 所示是做匀加速直线的小车带动打点计时器的纸带上打出的点的一部分。图中每相邻两点之间还 有四个点没有画出, 交流电的频率为 50Hz ,测得第二个、 第三个计数点与起点相距 d =6.0cm,d 3=10.0cm ,则( 1)第一个、 2 第四个计数点与起点相距 d 、 d 各为多少? 1 4 ( 2)物体经过第一个、第二个计数点的即时速度 v 1,v 2 和物体的加速度分别为多少? 解析 设相邻两计数点相距依次为 s 1、 s 2、 s 3、 s 4,则 s =d ,

高中数学双曲线抛物线知识点总结

双曲线 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是常数2a(2a< )的点的轨迹。 方程 22 22 1(0,0)x y a b a b -=>> 22 22 1(0,0)y x a b a b -=>> 简图 范围 ,x a x a y R ≥≤-∈或 ,y a y a x R ≥≤-∈或 顶点 (,0)a ± (0,)a ± 焦点 (,0)c ± (0,)c ± 渐近线 b y x a =± a y x b =± 离心率 (1)c e e a = > (1)c e e a = > 对称轴 关于x 轴、y 轴及原点对称 关于x轴、y 轴及原点对称 准线方程 2 a x c =± 2 a y c =± a 、 b 、 c 的关 系 222c a b =+ 考点 题型一 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给出渐近线方程n y x m =±的双曲线方程可设为2222(0)x y m n λλ-=≠,与双曲线 22221x y a b -=共渐近线的方程可设为22 22(0)x y a b λλ-=≠。 2、注意:定义法、待定系数法、方程与数形结合。 【例1】求适合下列条件的双曲线标准方程。 (1) 虚轴长为12,离心率为 54 ; (2) 焦距为26,且经过点M(0,12); (3) 与双曲线 22 1916 x y -=有公共渐进线,且经过点(3,23A -。 _x _ O _y _x _ O _y

解:(1)设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22221x y a b -=或22 221y x a b -=(0,0)a b >>。 由题意知,2b=12,c e a ==54 。 ∴b=6,c=10,a=8。 ∴标准方程为236164x -=或22 16436 y x -=。 (2)∵双曲线经过点M(0,12), ∴M (0,12)为双曲线的一个顶点,故焦点在y 轴上,且a=12。 又2c =26,∴c =13。∴2 2 2 144b c a =-=。 ∴标准方程为 22 114425y x -=。 (3)设双曲线的方程为22 22x y a b λ -= (3,23A -在双曲线上 ∴(2 2 331916 -= 得1 4 λ= 所以双曲线方程为22 4194 x y -= 题型二 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方法思路:解决双曲线的性质问题,关键是找好体重的等量关系,特别是e、a、b 、c四者的关系,构造出c e a = 和222 c a b =+的关系式。 【例2】双曲线22 221(0,0)x y a b a b -=>>的焦距为2c,直线l过点(a,0)和(0,b ),且点(1, 0)到直线l的距离与点(-1,0)到直线l 的距离之和s ≥4 5 c 。求双曲线的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 解:直线l 的方程为 1x y a b -=,级bx +ay-ab=0。 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且a >1,得到点(1,0)到直线l的距离12 2 d a b = +, 同理得到点(-1,0)到直线l 的距离22 2 d a b = +,

高二物理 机械波

机械波 一、机械波 1.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 (1)产生条件: ①有波源。 ②有传播振动的介质,如空气、水、绳子等。 (2)传播特点: ①传播振动形式、能量和信息。 ②质点不迁移。 ③介质中各质点振动频率、振幅、起振方向等都与波源相同。 2.机械波的分类 (1)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垂直的波,有波峰(凸部)和波谷(凹部)。 (2)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一条直线上的波,有疏部和密部。 3.波长、波速、频率及其关系 (1)波长: 在波动中,振动相位总是相同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用λ表示。 (2)波速: 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由介质本身的性质决定。 (3)频率: 由波源决定,等于波源的振动频率。 (4)波长、波速和频率的关系:v=fλ=λ T。 核心突破 1.波速与振速的区别 (1)波速是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它表示波形(或能量)向外平移的速度;波源振动几个周期,波形就向外平移几个波长,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波的传播是匀速的,波速只与介质有关,与波源的振动频率无关。 (2)振速是指介质中质点振动的速度,在机械波传播的过程中,介质中各质点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周期性的振动——简谐运动,质点振动的速度时刻在变,质点并没有沿波的传播方向迁移。 2.振动与波动的区别和联系

产生原因不同振动是由于质点所受回复力 作用的结果 波动是由于介质中相邻质点的带动作用 而形成的 能量变化情况不同振动过程动能和势能不断地 相互转化,总机械能守恒 振源将机械能传递给它的相邻质点,这 个质点再将能量传递给下一质点,每个 质点在不断地吸收和放出能量,从而把 波源的能量传播出去,是一个能量的传 播过程 联系(1)振动是波动的成因,波动是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2)波动的周期等于质点振动的周期 (3)有振动不一定有波动,因为波的形成还需要有传播振动的介质,但有波动一定有振动 (4)波源停振后,介质中的波动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向远处传播,直到振动能量完全损失尽 A.振动是波的成因,波是振动的传播 B.振动是单个质点呈现的运动现象,波是许多质点联合起来呈现的运动现象 C.波的传播速度就是质点振动的速度 D.波源停止振动时,波立即停止传播 二、波的图象 1.图象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横坐标表示介质中各质点的平衡位置;用纵坐标表示某一时刻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连接各位移矢量的末端,得出的曲线即为波的图象,简谐波的图象是正弦(或余弦)曲线。 2.物理意义 某一时刻介质中各个质点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 核心突破: 1.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的比较 两种图象 比较内容 振动图象波动图象 研究对象某一振动质点沿波传播方向所有质点 图象意义某一质点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某时刻所有质点相对平衡位置的位 移 图象特点

专题4:高中物理实验专题

专题 4:高中物理实验专题 一、 高中物理重要仪器的使用: 在力学和电学实验中,常需要利用测量工具直接测量基本物理量. 基本物理量 测量仪器 长度 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力学 时间 秒表(停表)、打点计时器 质量 天平 电阻(粗测) 欧姆表、电阻箱 电学 电流 电流表 电压 电压表 ①刻度尺、秒表、弹簧秤、温度表、电流表、电压表 的读数 使用以上仪器时, 凡是最小刻度是 10 分度的,要求读到最小刻度后再往下估读一位 (估 读的这位是不可靠数字,但是是有效数字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凡是最小刻度不是 10 分度的,只要求读到最小刻度所在的这一位,不再往下估 读。 例如 1 2 10 5 1 2 3 4 5 6 7 8 9 1 3 15 ⑴读出上左图中被测物体的长度。 ⑵上右图用 3V 量程时电压表读数为多少?用 28 59 31 2 15V 量程时电压表度数又为多少? 57 14 0 1 2 33 26 13 4 ⑶右图中秒表的示数是多少分多少秒? 12 3 35 凡仪器的最小刻度是 10 分度的,在读到最小刻度 55 11 4 24 10 5 6 后还要再往下估读一位。⑴ 6.50cm 。⑵ 1.14V 。 15V 量 53 987 6 37 程时最小刻度为 0.5V ,只读到 0.1V 这一位,应为 5.7V 。 22 8 ⑶秒表的读数分两部分:小圈内表示分,每小格表示 51 39 0.5 分钟;大圈内表示秒,最小刻度为 0.1 秒。当分针 20 10 在前 0.5 分内时,秒针在 0~30 秒内读数;当分针在后 49 18 41 47 16 45 12 0.5 分内时,秒针在 30~60 秒内读数。因此图中秒表读 14 43 数应为 3 分 48.75 秒(这个 5 是估读出来的) 。 ②游标卡尺 ⑴ 10 分度的游标卡尺。游标上相邻两个刻度间的距离为 0.9mm ,比主尺上相邻两个刻 度间距离小 0.1mm 。读数 时先从主尺上读出厘米数 和毫米数,然后用游标读 0 1 2 3 4 5 6 7 8 9 1 出 0.1 毫米位的数值:游 标的第几条刻线跟主尺上 0 1 2 3 4 5 6 7 8 9 0 某一条刻线对齐, 0.1 毫米

高中物理--波的图象练习

高中物理-波的图象练习 基础夯实 一、选择题(1~4题为单选题,5、6题为多选题) 1.关于振动图象和波的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 ) A .波的图象反映出很多质点在不同时刻的位移 B .通过波的图象可以找出任一质点在任一时刻的位移 C .从振动图象可以找出很多质点在任一时刻的位移 D .两种图象的纵坐标都表示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 解析:波的图象表示的是连续介质中的各个质点在某一时刻的位移,振动图象表示的是某一质点在各个时刻的位移。 2.一列简谐横波沿x 轴正向传播,某时刻的图象如图所示,坐标为(3,0)的质点经过14 周期后该质点的坐标是( A ) A .(3,2) B .(4,2) C .(4,-2) D .(3,0) 解析:波向右传播,则质点(3,0)向上运动,14 周期后到达波峰处,坐标为(3,2),故A 正确。 3.(河北衡水中学高二上学期调研)在图中所示为一简谐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已知此时质点A 正向上运动,如图中箭头所示,由此可判断此横波( C ) A .向右传播,且此时质点 B 正减速运动 B .向右传播,且此时质点 C 位移正增大 C .向左传播,且此时质点 D 加速度减小 D .向左传播,且此时质点 E 势能减小 解析:由题意,此时质点A 正向上运动,波形将向左平移,所以此横波向左传播.此时质点B 、C 的振动方向向下,D 、E 方向向上,B 向平衡位置运动,速度增大,C 向波谷运动,位移增大,D 向平衡位置运动,加速度减小,E 向波峰运动,位移增大,势能增大,故C 正确,A 、B 、D 错误。

4.如图所示为一列沿x轴负方向传播的简谐波在某一时刻的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该时刻a点和d点处的质点位移相同,加速度方向相反 B.该时刻b点和c点处的质点位移相同,速度方向也相同 C.质点b比质点c先回到平衡位置 D.质点a比质点d先回到平衡位置 解析:题图时刻a、d两点位移相同,加速度相同,A错。据“上坡下、下坡上”可以判断a、b两点向上运动,c、d两点向下运动,所以c比b先回到平衡位置,a比d先回到平衡位置,C错,D 对。 5.(河南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弹性长绳上有一系列均匀分布的质点1、2、3……,现使质点1沿竖直方向作简谐运动,振动将沿绳向右传播,质点1的起始振动方向向上,当振动传播到质点13时,质点1恰好完成一次全振动,此时质点9的运动情况是( BD ) A.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上B.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 C.速度方向竖直向上D.速度方向竖直向下 解析:由题可知,质点1的起振方向向上,介质中各质点起振方向均向上,波向右传播,画出1-13个质点间的波形如图所示: 由图可以看出,质点9正在向下运动,速度方向向下,位移减小,加速度也正在减小,且方向竖直向下,故B、D正确,A、C错误。 6.取向上为质点振动的正方向,得到如图所示的两个图象,其中图甲是一列波的图象,A是介质中的一个质点,图乙是介质中另一个质点的振动图象,B为振动中的某一个时刻,关于图甲中A质点在该时刻的运动方向和图乙中B时刻质点的运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 ) A.A质点向下B.A质点向上

高中物理电学实验专题知识讲解

物理电学实验专题 一、伏安法测电阻及拓展 1.下表中选出适当的器材,试设计一个测量阻值约为15k Ω的电阻的电路。要求方法简捷,R X 两端电压能从0开始变化,要求有尽可能高的精确度。 电流表A 1:量程1mA 内阻约50Ω; 电流表A 2:量程300A μ 内阻约300Ω 电流表A 3:量程100A μ 内阻约500Ω;电压表V 1:量程10V 内阻约15K Ω 固定电阻:R 0=9990Ω; 电流表G :I g =300A μ、R g =10Ω。 滑动变阻器R 1: 阻值约50Ω;额定电流为1A 滑动变阻器R 2: 阻值约100K Ω 额定电流为0.001A 电池组:E=3V ;内阻小但不可忽略; 开关,导线若干 2. 两块电压表测电阻 用以下器材测量一待测电阻R x 的阻值(900~1000Ω): 电源E ,具有一定内阻,电动势约为9.0V ; 电压表V 1,量程为1.5V ,内阻r 1=750Ω; 电压表V 2,量程为5V ,内阻r 2=2500Ω; 滑线变阻器R ,最大阻值约为100Ω; 单刀单掷开关K ,导线若干。 (1)测量中要求电压表的读数不小于其量程的3 1 ,试画出测量电阻R x 的 一种实验电路原理图(原理图中的元件要用题图中相应的英文字母标注)。 (2)根据你所画的电路原理图在题给的实物图上画出连线。 (3)若电压表V 1的读数用U 1表示,电压表V 2的读数用U 2表示,则由已知量和测得量表示R x 的公式为R x =_________________。 3. 两块电流表测电阻 从下表中选出适当的实验器材,设计一电路来测量电流表A 1的内阻r 1。要求方法简捷,有尽可能高的测量精度,器材代号 规格 电流表(A 1) 量程100mA ,内阻r 1待测(约40Ω) 电流表(A 2) 量程500uA ,内阻r 2=750Ω 电压表(V ) 量程10V ,内阻r 3=10k Ω 电阻(R 1) 阻值约100Ω,作保护电阻用 滑动变阻器(R 2) 总阻值约50Ω 电池(E ) 电动势1.5V ,内阻很小 开关(K ) 导线若干 (2)若选测量数据中的一组来计算r 1,则所用的表达式r 1=________________,式中各符号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有实验器材如下: 电池E ,电动势约10V ,内阻约1Ω 电流表A 1,量程300mA ,内阻r 1约为5Ω 电流表A 2,量程10A ,内阻r 2约为0.2Ω 电流表A 3,量程250mA ,内阻r 3约为5Ω 电阻箱R 0,最大阻值999.9Ω,阻值最小改变量为0.1Ω 滑动变阻器R 1,最大阻值100Ω,开关及导线若干 要求用图1所示电路测定图中电流表A 的内阻 (1)在所给的三个电流表中,哪几个可用此电路精确测定其电阻? (2)在可测的电流表中任选一个作为测量对象,简要写出按电路图的主要连接方法. A A ′ R 1 R 0

高中数学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例题解析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例题解析 能力素质 例1 已知p :x 1,x 2是方程x 2+5x -6=0的两根,q :x 1+x 2=-5,则p 是q 的 [ ] A .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分析 利用韦达定理转换. 解 ∵x 1,x 2是方程x 2+5x -6=0的两根, ∴x 1,x 2的值分别为1,-6, ∴x 1+x 2=1-6=-5. 因此选A . 说明:判断命题为假命题可以通过举反例. 例2 p 是q 的充要条件的是 [ ] A .p :3x +2>5,q :-2x -3>-5 B .p :a >2,b <2,q :a >b C .p :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q :四边形是正方形 D .p :a ≠0,q :关于x 的方程ax =1有惟一解 分析 逐个验证命题是否等价. 解 对A .p :x >1,q :x <1,所以,p 是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对B .p q 但q p ,p 是q 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对C .p q 且q p ,p 是q 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对.且,即,是的充要条件.选.D p q q p p q p q D ??? 说明:当a =0时,ax =0有无数个解. 例3 若A 是B 成立的充分条件,D 是C 成立的必要条件,C 是B 成立的充要条件,则D 是A 成立的 [ ] A .充分条件 B .必要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分析 通过B 、C 作为桥梁联系A 、D . 解 ∵A 是B 的充分条件,∴A B ① ∵D 是C 成立的必要条件,∴C D ② ∵是成立的充要条件,∴③C B C B ?

高二物理实验专题复习

高二物理实验专题复习 一、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及纸带处理: 分析纸带问题的核心公式 V t/ 2 =V = S = S N1 Si 求某点瞬时速度v t 2T S m S n (m n)aT2利用逐差法求解加速度a 1、在使用打点计时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每打完一列点就要切断电源 B纸带一定要从两限位孔穿过,并且压在复写纸的下面 C应先接通电源,再使纸带运动 D应先使用纸带运动,再接通电源 2、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_______ 电源的________ 仪器,它的工作电压为_______ V当 电源频率为50Hz时,它每隔s 打一次点。 【例1】、某学生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他将打点计时器接到频率为50 Hz的交流电源上,实验时得到一条纸带如图所示?他在纸带上便于测量的地方选取第一个 计数点,在这点下标明A,第六个点下标明B,第^一个点下标明C,第十六个点下标明 D , 第二十一个点下标明 E.测量时发现B点已模糊不清,于是他测得AC长为14.56 cm , CD长为11.15 cm, DE 长为13.73 cm,贝U )A E C D (1 )打C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m/s2, (3) AB的距离应为 _________ cm. 【例2】、图14是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0、A、B、C、D和E为 纸带上六个计数点,加速度大小用a表示。 ①OD间的距离为__________ cm。 ② 图15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出的s-t2图线(s为各计数点至同一起点的距离),斜率表 示________ ,其大小为________ m/s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0.00.02 0.03 0.04 0.05 0.06

高二数学双曲线知识点及高考例题

高二数学双曲线知识点及高考例题 1. 双曲线第一定义: 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 1、F 2的距离差的绝对值是常数(小于|F 1F 2|)的点的轨迹叫双曲线。这两个定点叫双曲线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F 1F 2|叫焦距。 2. 双曲线的第二定义: 平面内与一个定点的距离和到一条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常数e (e>1)的点的轨迹叫双曲线。定点叫双曲线的焦点,定直线叫双曲线的准线,常数e 叫双曲线的离心率。 3.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焦点在x 轴上的: x a y b a b 222 2100-=>>(), (2)焦点在y 轴上的: y a x b a b 222 2100-=>>(), (3)当a =b 时,x 2-y 2=a 2或y 2-x 2=a 2叫等轴双曲线。 注:c 2=a 2+b 2 线段A 1A 2叫双曲线的实轴,且|A 1A 2|=2a ; 线段B 1B 2叫双曲线的虚轴,且|B 1B 2|=2b 。 <>=>41离心率:e c a e () e 越大,双曲线的开口就越开阔。

<>± 5渐近线:y b a x = <>=±62 准线方程:x a c 5.若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x a b y ± = 则以这两条直线为公共渐近线的双曲线系方程可以写成: )0(22 22≠=-λλb y a x 【典型例题】 例1. 选择题。 121 122 .若方程 表示双曲线,则的取值范围是()x m y m m +-+= A m B m m ..-<<-<->-2121或 C m m D m R ..≠-≠-∈21 且 2022.ab ax by c <+=时,方程表示双曲线的是() A. 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B. 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22.s i n s i n c o s 设是第二象限角,方程表示的曲线是()ααααx y -= A. 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 B. 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 C. 焦点在y 轴上的双曲线 D. 焦点在x 轴上的双曲线 416913 221212.双曲线 上有一点,、是双曲线的焦点,且,x y P F F F PF -=∠=π 则△F 1PF 2的面积为( ) A B C D (9) 633393 例2. () 已知:双曲线经过两点,,,,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P P 12342945-?? ? ? ? 例3. 已知B (-5,0),C (5,0)是△ABC 的两个顶点,且 sin sin sin B C A -=3 5 ,求顶点A 的轨迹方程。

2019年高二数学双曲线知识点总结

2019年高二数学双曲线知识点总结 双曲线是高二数学中较难的内容,同时也是高中数学的重点。下面给高二同学带来数学双曲线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1、向量的加法 向量的加法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 AB+BC=AC。 a+b=(x+x',y+y')。 a+0=0+a=a。 向量加法的运算律: 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 2、向量的减法

如果a、b是互为相反的向量,那么a=-b,b=-a,a+b=0.0的反向量为0 AB-AC=CB.即“共同起点,指向被减” a=(x,y)b=(x',y')则a-b=(x-x',y-y'). 3、数乘向量 实数λ和向量a的乘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a,且∣λa∣=∣λ∣·∣a∣。 当λ>0时,λa与a同方向; 当λ<0时,λa与a反方向; 当λ=0时,λa=0,方向任意。 当a=0时,对于任意实数λ,都有λa=0。 注:按定义知,如果λa=0,那么λ=0或a=0。

实数λ叫做向量a的系数,乘数向量λa的几何意义就是将表示向量a的有向线段伸长或压缩。 当∣λ∣>1时,表示向量a的有向线段在原方向(λ>0)或反方向(λ<0)上伸长为原来的∣λ∣倍; 当∣λ∣0)或反方向(λ<0)上缩短为原来的∣λ∣倍。 数与向量的乘法满足下面的运算律 结合律:(λa)·b=λ(a·b)=(a·λb)。 向量对于数的分配律(第一分配律):(λ+μ)a=λa+μa. 数对于向量的分配律(第二分配律):λ(a+b)=λa+λb. 数乘向量的消去律:①如果实数λ≠0且λa=λb,那么a=b。 ②如果a≠0且λa=μa,那么λ=μ。 4、向量的的数量积

高考物理实验题题型归类解析大全

高中物理实验复习题集 实验复习要求: 一、仪器的使用 要求会正确使用的仪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弹簧秤、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条件、读数(有效数字) 1、游标卡尺(10分尺、20分尺、50分尺) (1)读出游标卡尺的读数为__________cm. (2)一游标卡尺的主尺最小分度是1 mm,游标尺上有20个小 的等分刻度,用它测量一工件的长度,如下图所示。这个工件 的长度是______mm。 2、螺旋测微器 用螺旋测微器测量一矩形小零件的长和宽时,螺旋测微器 上的示数如下图所示,左图的读数是 _______cm,右图的读 数是 cm。 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1、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 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1)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 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A. 理想实验法 B. 等效替代法 C. 控制变量法 D. 建立物理模型法 (1) F'; (2) B; 0 5 10 5 6

三、探究弹簧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 1、用金属制成的线材(如纲丝、钢筋)受到的拉力会伸长,17世纪英国物理学家胡克 发现,金属丝或金属杆在弹性限度内的伸长与拉力成正比,这就是著名的胡克定律.这个发现为后人对材料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现有一根用新材料制成的金属杆,长为4m ,横 截面积为0. 8 cm 2,设计要求它受到拉力后的伸长不超过原长的1/1 000,由于这一拉力很大, 杆又较长,直接测试有困难,就选用同种材料制成样品进行测试,通过测试取得数据如下: (1)根据测试结果,推导出线材伸长x 与材料的长度L 、材料的横截面积S 及拉力F 的函数关系为 。 (2)在寻找上述关系中,你运用哪种科学研究方法? 。 (3)通过对样品的测试,求出新材料制成的金属细杆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约 。 答案:(1)s FL k x (其中k 为比例系数);(2)控制条件法(或控制变量法、单因子法、归纳法);(3)104 N 2、在研究弹簧的形变与外力的关系的实验中,将弹簧水平放置 测出其自然长度,然后竖直悬挂让其自然下垂,在其下端竖直向下 施加外力F ,实验过程是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进行的.用记录的外 力F 与弹簧的形变量x 作出的F -x 图线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弹簧的 劲度系数为 .图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由于 。 答案:200 N/m 弹簧有自重 3、以下是一位同学做“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的实验。 (1)下列的实验步骤是这位同学准备完成的,请你帮这位同学按操作的先后顺序,用 字母排列出来是: 。 A 、以弹簧伸长量为横坐标,以弹力为纵坐标,描出各组数据(x ,F )对应的点,并用 平滑的曲线连结起来。 B 、记下弹簧不挂钩码时,其下端在刻度尺上的刻度L 0 C 、将铁架台固定于桌子上,并将弹簧的一端系于横梁上,在弹簧附近竖直固定一刻度 尺 D 、依次在弹簧下端挂上1个、2个、3个、4个……钩码,并分别记下钩码静止时,弹 簧下端所对应的刻度并记录在表格内,然后取下钩码 E 、以弹簧伸长量为自变量,写出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式.

高中物理之波的图像知识点

高中物理之波的图像知识点 波的图象 振动质点在某一时刻的位置连成的一条曲线,叫波的图象。 坐标轴的含义 X轴: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各质点的平衡位置到波源的距离。Y轴:该时刻各个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并规定横波中位移方向向上时为正值,位移向下时为负值。 从图中可以获得的信息 ①看横轴:得到波长是2m ②看纵轴:得到振幅是0.5m ③某时刻各质点的位移:如A点,从平衡位置(横轴)指向A点,此刻位移正向最大。 ④某时刻各质点的加速度:如A点,从A点指向平衡位置(横轴),此刻加速度负向最大。 ⑤某时刻各质点速度:如B点,用同侧法(即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在波的同一侧)判断,假设波向右传播,B点振动方向向上,若波向左传播,B点振动方向向下。

下一时刻波形图的确定 比如画经过T/4时的波形图,用平移法,若波向右传播,把此时刻波的图像沿x 轴向右平移l/4,即为经过T/4时的波形图,如下图所示: 若波向左传播,把此时刻波的图像沿x 轴向左平移l/4,即为经过T/4时的波形图,如下图所示: 波动图像与振动图像的比较

习题演练 1. 图中画出了一列向右传播的横波在某个时刻的波形图象,由图象可知() A 质点b此时的位移是零 B 质点b此时向-y方向运动 C 质点d的振幅是2 cm D 质点d此时的加速度方向为负 2. 简谐横波某时刻的波形图如图所示。由此图可知()

A 若质点a向下运动,则波是从左向右传播的 B 若质点c向下运动,则波是从左向右传播的 C 若波从右向左传播,则质点c向下运动 D 若波从右向左传播,则质点d向上运动 习题解析 1. AC 此刻b质点位于平衡位置,所以位移为零,A正确;波是向右传播的,根据同侧法可得质点b此时正通过平衡位置向上振动,B错误;所有质点的振幅都是2cm,故C正确;此刻d正向下运动,所以回复力指向平衡位置,故加速度指向正方向,D错误。 2. BD 先要判断波的传播方向,或质点振动方向,根据同侧法,若波从左向右传播,a、b向上振动,c、d向下振动,故A错,B对,若波从右向左传播,c、d向上振动,C错,D对。

高级高中必修一物理实验专题

高一物理实验专题 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1、电磁式打点计时器:6V 以下的交流电。 电火花式打点计时器:220V 的交流电。 2、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 ,打点间隔为 3、根据纸带算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4、算各点的瞬时速度,描点法做出V —t 图 实验:1、先开电源,然后释放小车。 2、开头过于密集的点舍掉,一般每5个点或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 使相邻计数点之间时间间隔为T = 数据处理: 计算法:根据纸带求某点瞬时速度和加速度 (1)求某点瞬时速度,如: T 指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 (1)瞬时速度 (2)求加速度: a 、理想纸带(即ΔX 相等): b 、不理想纸带(即ΔX 不相等):用逐差法 注意化单位 数据处理:图象法: 1根据所得数据,选择合适的标度建立坐标系,让图象尽量分布在坐标系平面的大部分面积。 2、此实验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要用直线拟合数据点,让尽可能多的点处在直线上,不在直线上的点应均匀地分布在直线两侧,个别偏离较大点舍去 。 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1. 实验目的: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时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 实验原理:(1)两个力F 1、F 2的作用效果与一个力F '的作用效果相同:使像皮绳在某一方向伸长一定的(相同)长度。 (2)以F 1、F 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求出F 1、F 2的合力F ,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比较F '与F 。如果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F '与F 相同,就验证了两个力合成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 实验器材:方木板一块;白纸;图钉(若干);橡皮条;细绳套(两个);弹簧秤(两只);三角板;刻度尺;铅笔。 4. 实验条件:为使橡皮绳有较明显的伸长,同时弹簧测力计有较大的示数,两测力计所拉线绳之间的夹角不宜过大和过小,一般在60°~120°之间较合适。 5. 主要测量:用两个测力计拉线绳,使橡皮条伸长,绳的结点到达O 点,记录此时两个测力计的数值F 1和F 2及两个力的方向;用一只测力计重新将结点拉到O 点,记录此时F 的大小和方向。 6. 实验步骤 (1)用图钉把一张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方板上。 (2)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A 点,橡皮条的另一端固定拴上两个细绳套。 (3)用两只弹簧秤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达到O 点。(如图所示)用铅笔记下O 点的位置及两条细绳套的方向,并分别记录两弹簧秤的读数F 1和F 2。 (4)用铅笔和刻度尺从力的作用点(位置O )沿两条细绳套的方向画直线,按选定的标度作出F 1、F 2的图示,然后,以F 1、F 2为邻边用刻度尺和三角板作平行四边形,过O 点画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即为合力F 的图示。 (5)只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 ,记下细绳套的方向和弹簧秤的读数F ',用刻度尺从O 点按选定的(相同)标度沿记录的方向作出F '的图示。 (6)比较力F '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F 的大小和方向,看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相同。 T X X V V EG F 265+==2 T X a ?=

高中数学双曲线抛物线知识点的总结

双曲线 平面内到两个定点, 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是常数2a(2a< )的点的轨迹。 考点 题型一 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给出渐近线方程n y x m =±的双曲线方程可设为22 22(0)x y m n λλ-=≠,与双曲线 2222 1x y a b -=共渐近线的方程可设为22 22(0)x y a b λλ-=≠。 2、注意:定义法、待定系数法、方程与数形结合。 【例1】求适合下列条件的双曲线标准方程。 (1) 虚轴长为12,离心率为 54 ; (2) 焦距为26,且经过点M (0,12); (3) 与双曲线 22 1916 x y -=有公共渐进线,且经过点(3,A -。

解:(1)设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22221x y a b -=或22 221y x a b -=(0,0)a b >>。 由题意知,2b=12,c e a ==54 。 ∴b=6,c=10,a=8。 ∴标准方程为236164x -=或22 16436 y x -=。 (2)∵双曲线经过点M (0,12), ∴M (0,12)为双曲线的一个顶点,故焦点在y 轴上,且a=12。 又2c=26,∴c=13。∴2 2 2 144b c a =-=。 ∴标准方程为 22 114425 y x -=。 (3)设双曲线的方程为22 22x y a b λ -= ( 3,A -在双曲线上 ∴(2 2 3 1916 -= 得1 4 λ= 所以双曲线方程为22 4194 x y -= 题型二 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方法思路:解决双曲线的性质问题,关键是找好体重的等量关系,特别是e 、a 、b 、c 四者的关系,构造出c e a = 和222 c a b =+的关系式。 【例2】双曲线22 221(0,0)x y a b a b -=>>的焦距为2c ,直线l 过点(a ,0)和(0,b ),且 点(1,0)到直线l 的距离与点(-1,0)到直线l 的距离之和s ≥4 5 c 。求双曲线的离心率e 的取值范围。 解:直线l 的方程为 1x y a b -=,级bx+ay-ab=0。 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且a >1,得到点(1,0)到直线l 的距离 1d = , 同理得到点(-1,0)到直线l 的距离 2d =

高二物理机械波图像分析题目带答案

1.如图甲所示,是一列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在t=0时刻的波形图,P是离原点x1=2 m的一个介质质点,Q是离原点x2=4 m的一个介质质点,此时离原点x3=6 m的介质质点刚刚要开始振动.图乙是该简谐波传播方向上的某一质点的振动图象(计时起点相同).由此可知() A.这列波的波长为λ=2 m B.乙图可能是图甲中质点Q的振动图象 C.这列波的传播速度为v=3 m/s D.这列波的波源起振方向为向上 答案B 解析由题图甲读出波长λ=4 m,由图乙读出周期T=2 s,波速v=λ T= 4 2 m/s=2 m/s,故A、C错误;由图乙看出,t=0时刻,质点经过平衡位置向上,而图甲中,Q 点也经过平衡位置向上运动,故乙图可能是图甲中质点Q的振动图象,故B正确.波源的起振方向与x3=6 m的质点在t=0时刻的振动方向相同,简谐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则知x3=6 m的质点在t=0时刻的振动方向向下,则波源的起振方向沿y轴负方向,故D错误. 2.质点以坐标原点O为中心位置在y轴上做简谐运动,其振动图象如图 所示,振动在介质中产生的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波速为1.0 m/s.0.3 s后,此质点立即停止运动,再经过0.1 s后的波形图为( ) 答案C

解析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波源停止振动后,波将继续在介质中匀速传播,0.4 s内简谐横波在介质中传播的总距离为x=vt=0.4 m,即0.4 s时,x轴上0.4 m处的质点刚好起振,由振动图象可知其振动方向沿y轴正方向,故C选项描述的波形图正确. 3.一简谐机械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波长为λ,周期为T.t=0时刻的波形如图甲所示,a、b是波上的两个质点.图乙是波上某一质点的振动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0时质点a的速度比质点b的大 B.t=0时质点a的加速度比质点b的小 C.图乙可以表示质点a的振动 D.图乙可以表示质点b的振动 答案D 解析题图甲为波动图象,题图乙为振动图象.t=0时刻,a质点在波峰位置,速度为零,加速度最大,b质点在平衡位置,加速度为零,速度最大,故选项A、B错;在波的图象中,根据上下坡法可以判断出质点的振动方向,所以t=0时刻,b点在平衡位置且向下振动,故选项C错,D对. 4.(多选)一列波源在x=0处的简谐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周期为0.02 s,t0时刻的波形如图5所示.此时x=12 cm处的质点P恰好开始振动.则( ) 图5 A.质点P开始振动时的方向沿y轴正方向 B.波源开始振动时的方向沿y轴负方向 C.此后一个周期内,质点P通过的路程为8 cm

高二物理实验教学总结归纳

高二物理实验教学总结 归纳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高二物理实验教学总结 物理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物理知识,学会实验技能、仪器的使用和操作,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物理实验的内容,也是物理课程标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实验能力也是要考查的一项重要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深入理解物理理论知识、物理原理、物理研究方法。我校非常重视实验教学,通过几年的努力,我校已经具有先进的现代化的实验室。本期我校充分发挥了实验优势,加强实验教学工作。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本期中高中二年级按排了六个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决定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的因素》、《认识和练习使用示波器》、《多用表的使用》、《探究电阻定律》、《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描给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 使学生在实验中做到了“一能三会”: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实验,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和控制实验条件;会用在实验中学过的实验方法;会正确使用在这些实验中用过的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学好物理基础知识,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本期有验证性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要求学生在理解掌握规律的基础上去做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加深和巩固动量守恒定律,学习实验的方法,仪器的使用和操作。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物理实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两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要克服只重视物理理论的学习,轻视实验操作的倾向,这是导致学生实验能力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实验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应该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出来。

高中数学 必修一 教案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针对具体命题,能说出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学习重难点】 对命题条件的充分性、必要性的判断。 【学习过程】 一、新旧知识连接: 请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若x y =,则22x y =; (2)若22x y =,则x y =; (3)若1x >,则21x >; (4)若21x >,则1x >。 二、我能自学: 1.把下列命题改写成“p q ?”或“p q ?”的形式: (1)若a b >,则ac bc >;(2)若a b >,则a c b c ++>; 说出下列命题中p 是q 的什么条件: (1)p :若1x =,q :则2430x x -+=;(2)p :若x y =, q :则22 x y = (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 2.说出下列各题中p 是q 的什么条件: →→

(1)命题{} : 1,2p A =,命题{} : 1,3,5q B = (2)命题{}2|10p A x x =-:>,命题{}2|50q B x x x =--:> (师生共析学生说出答案教师点评) 总结:从集合角度去理解命题:小充分大必要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能写出简单命题条件的证明。 【学习重难点】 掌握命题条件的充要性判断。 【学习过程】 一、新旧知识连接: (1)“a b c >>”是“()()()0a b b c c a ---<”的 条件。反过来“()()()0a b b c c a ---<”是“a b c >>”的 条件。 (2)若a 、b 都是实数,从①0ab >;②0a b +>;③0ab =;④0a b +=;⑤220a b +>;⑥220a b +=中选出使a 、b 都不为0的充分条件是 。 二、例题赏析 1.要注意转换命题判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例1:已知:2p x y +≠-;q :x 、y 不都是1-,p 是q 的什么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书写教师点评) 分析:要考虑p 是q 的什么条件,就是判断“若p 则q ”及“若q 则p ”的真假性。 从正面很难判断是,我们从它们的逆否命题来判断其真假性,“若p 则q ”的逆否命题是“若x 、y 不都是1-,则2x y +=-”真的,“若q 则p ”的逆否命题是“若2x y +=-,则x 、y 都是1-”假的,故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注:当一个命题很难判断其真假性时,我们可以从其逆否命题来着手。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