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兀剌海城地望和成吉思汗征西夏军事地理析

兀剌海城地望和成吉思汗征西夏军事地理析

兀剌海城地望和成吉思汗征西夏军事地理析
兀剌海城地望和成吉思汗征西夏军事地理析

兀剌海城地望和成吉思汗征西夏军事地理析

鲍桐

2013-3-18 15:22:59 来源:《宁夏社会科学》(银川)1994年06期第63~70页

【作者简介】鲍桐内蒙古包头市人民政府史志办

【本文摘要】兀剌海城地望和成吉思汗征西夏军事地理析鲍桐蒙古族于13世纪初从漠北兴起后,曾先后5次征伐西夏,《元史》、《史集》、《蒙古秘史》、《亲征录》、《西夏书事》等书均有记载,但都较简略,月互有龃龉之处,屠寄《蒙兀儿史记》参考诸书,融汇贯通,考之较详,但可商榷之处仍甚多,不少学者提出过意见。80年代以来所出的《中国通史》(第六册)、《蒙古族简史》、《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等,对上述有关地理,都有所考校,但矛盾仍很多。王北辰教授《成吉思汗征代西夏地理考》是近年来较为详尽的一篇专文,但他考证的大多数地望,仍遵旧说,许多矛盾并未解决。陈炳应《西夏文物研究》和吴天墀《西夏史稿》中,对黑水城、兀刺海城地望提出新说,颇有启迪。《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卷”附图中,将兀刺海城绘在今乌拉特中旗海流图一带,大约就是根据陈、吴的新说绘制的①。著者近年来考察内蒙古西部地区长城和古城中,有所发现,愿提出一管之见,以补充陈、吴二位之说,并就教于方家。成吉思汗五次征讨西夏的有关史料中,三次涉及兀刺海城。因此,兀刺海城在哪里?是个关键问题。本文拟先从此入手。

蒙古族于13世纪初从漠北兴起后,曾先后5次征伐西夏,《元史》、《史集》、《蒙古秘史》、《亲征录》、《西夏书事》等书均有记载,但都较简略,且互有龃龉之处,屠寄《蒙兀儿史记》参考诸书,融汇贯通,考之较详,但可商榷之处仍甚多,不少学者提出过意见。80年代以来所出的《中国通史》(第六册)、《蒙古族简史》、《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等,对上述有关地理,

都有所考校,但矛盾仍很多。王北辰教授《成吉思汗征伐西夏地理考》是近年来较为详尽的一篇专文,但他考证的大多数地望,仍遵旧说,许多矛盾并未解决。陈炳应《西夏文物研究》和吴天墀《西夏史稿》中,对黑水城、兀剌海城地望提出新说,颇有启迪。《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卷”附图中,将兀剌海城绘在今乌拉特中旗海流图一带,大约就是根据陈、吴的新说绘制的①。著者近年来考察内蒙古西部地区长城和古城中,有所发现,愿提出一管之见,以补充陈、吴二位之说,并就教于方家。

成吉思汗五次征讨西夏的有关史料中,三次涉及兀剌海城。因此,兀剌海城在哪里?是个关键问题。本文拟先从此入手。

《元史·太祖本纪》记载中,涉及兀剌海城的仅两次,一次是二年丁卯秋(公元1207年),“再征西夏,克斡罗孩城”(即兀剌海城);一次是四年己已春(公元1209年),“帝入河西,夏主安全遣其世子率师来战,败之,获其副元帅高令公,克兀剌海城……。”②这是成吉思汗第二、第三次攻西夏战役。

但是,《蒙古秘史》在成吉思汗第五次攻西夏的记载中,却记有“成吉斯合汗自察速秃(即雪山)起行,克兀剌孩城,自兀剌孩城起行,破朵儿篾该城(即灵州)”。拉施特《史集》也记为“首先占领了甘州、肃州、河州和斡罗孩城”。戴锡章《西夏纪》记为1227年“春,进攻兀纳剌城”。屠寄《蒙兀儿史记》记成吉思汗第五次攻西夏,正文中无兀剌海城,但注中曾加以说明③。这与《元史·太祖本纪》中所记第五次征西夏最重要的不同处。

关于兀剌海城的地望,《元史·地理志》亦集乃路下注“乃汉之西海郡,居延故城,夏国尝立威福军”。《西夏纪》等书均同此说,并认为黑山威福驻汉居

延城,黑水镇燕驻兀剌海城。《中国历史地图集》绘制的西夏地图,将黑山威福军标在居延泽畔,黑水镇燕军标在肃州(今酒泉)东北合罗川,而将兀剌海城绘在甘肃军司宣化府(今张掖)东偏北,删丹(今山丹县)正北。《中国通史》第六册附《西夏简图》、白滨《元昊传》附《西夏略图》,都与《中国历史地图集》相同,唯未标兀剌海城方位④。《蒙兀儿史记》注中说,“兀剌海城名,见秘史,旧史李恒传同东纪、亲征录。……故城在今蒙古阿拉善额鲁特旗西南之龙骨山北。山与甘州之山丹县接界,蒙古名阿拉克鄂拉”。《多桑蒙古史》在兀剌海城下注云:兀剌海Ouiraca是唐古特话,意为“在长城中的通道”。多桑自注此解引自夏真特书第379页。夏真特乃俄国学者比秋林,别名伊雅舍夫,多桑的同代人。王北辰教授文章中,引上述屠寄、多桑之记、注后,肯定兀剌海城址在龙首山,汉长城遗址的某个通道上。这实际是对《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方位的县体论证⑤。

其实西夏黑水镇燕军的地望应在今额济纳旗达赉呼布镇南20多公里的黑水城,而不在肃州之北。

黑水城的地望,早在本世纪初,以科兹洛夫和斯坦因为首的俄、英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探险队”就在这里挖掘大量珍贵的西夏文物而知名中外。1972-1973年,甘肃省文物考古部门组建的居延考古工作队,经过连续几年的发掘和踏勘工作后认为黑水城不是居延城,西夏的黑水镇燕军就在黑水城。从而否定了《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通史》等书附图中所标黑山威福军的居延泽畔居延故城之误。而与《元史》所记成吉思汗第五次征西夏,先取黑水城相吻合。

既然黑水镇燕军在黑水城,那末,黑山威福军驻地又在何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研究西夏军事建置和驻军分布情况。

《宋史·夏国传》载:“置十二监军司,委豪右分统其众。”“有左右厢十二监军司:曰左厢神勇,曰石州祥祐,曰宥州嘉宁,曰韦州静塞,曰西寿保泰,曰卓啰和南,曰右厢朝顺,曰甘州甘肃、曰瓜州西平,曰黑水镇燕,曰白马强镇,曰黑山威福。诸军兵总计五十余万,别有擒生十万。兴、灵之兵,精练者又二万五千”。其军力分布是:“自河北至午腊蒻山七万人,以备契丹;河南洪州、白豹、安、盐州、罗落、天都、惟精山等五万人,以备怀庆、镇戎、原州;左厢甘州路三万人,以备西蕃、回纥;贺兰山驻兵五万、灵州五万人,兴州兴庆府七万人为镇守,总五十余万”⑥。但《宋史》未标明十二临军司方位。

《西夏书事》曰:“临军司以黄河为界,分左右两厢”。并标明了各厢军驻地。左厢神勇驻天都山、祥佑驻石州、嘉宁驻宥州,静塞驻韦州,西寿保泰驻柔狼山北(今甘肃靖远县北),卓啰和南驻黄河北岸(兰州西北卓蒻城,今新屯川西北),右厢朝顺驻夏州弥陀洞,甘肃驻唐删县故地(一说甘州),镇燕驻兀剌海城,白马强镇驻盐州,黑山威福驻汉居延故城,东北限北泽,西北接沙碛”⑦。

《西夏书事》记载,矛盾之处甚多。如夏州、盐州在黄河内,当是左厢军事要地,(但却记为右厢。卓啰和南在黄河外,应属右厢,但却记为左厢。自河北至午腊蒻山(今乌拉山)七万人,与贺兰山五万人,在十二厢内却无归属。

因此,今人著作,如《中国通史》、《元昊传》等,皆参考各种史籍,对《西夏书事》记载进行修订⑧,改为左厢神勇军驻夏州弥陀洞,右厢朝顺军驻克夷门(今宁夏三关口),白马强镇军驻娄博贝等。但仍有不少问题,如认为“黑水镇燕军驻肃州北境,黑山威福军驻汉居延故城”等,与甘肃考古队考查不符,而驻河北午腊蒻山防契丹的七万大军,仍无归属。

针对上述问题,吴天墀先生在《西夏史稿》中说:斡罗孩城的地望,学者有二说:一是施世杰的张掖县北龙首山(蒙古名阿拉克鄂拉),或高宝栓的龙首山山口夏口城;二是岑仲勉的在后套北狼山山隘北口附近。岑是依括海牙辛特氏,斡罗孩是党项语‘长城中通道’之意的说法认定的。犹称斡罗路。另据克拉普罗斯氏说,元世祖时亚细亚地图斡罗孩则是在宁夏北方黄河大曲之滨,认定斡罗孩城应在狼山山隘北口附近。吴先生基本采用岑说⑨。

陈炳应先生认为:黑水城遗址既然是黑水镇燕军的驻地,黑山威福军则应在河套西北隅的黑山地区。其根据是:

第一,两幅古地图。一幅为《西夏纪事本末》卷首所附《西夏地形图》;另一幅是原苏联列宁国家图书馆收藏的《西夏地形图》,曾载《东方国家与民族》1959年第1期。陈先生撰写了《西夏地形图》初探一文,认为《地形图》绘制了北宋末年宣和年间宋与西夏地形,可能是清代学者绘制的,但必有宋、元时期的详细资料或地图做依据。列宁国家图书馆收藏的《西夏地形图》应是出自同一来源,是同一幅西夏地图的不同抄本。两幅图都标出了西夏十二监军司,将黑水镇燕军标于黑水城地区,将黑山威福军标在河套西北。这是正确的。

第二,《宋史》比《元史》成书更早,而且有耶律楚材所收集的西夏中央政府的大量档案材料做依据,应较可靠。《宋史》未说十二监军司的位置,但是它的排列顺序显然是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顺序排列的。最后三个监军司是西夏的北部防线的指挥机构,而且按其次序正好是黑水镇燕在西北,白马强镇在正北,黑山威福在东北。与上述古地图所标的位置相符合。

第三,从军事观点看,西夏的西部地区,有瓜州西平、甘州甘肃、黑水镇燕三个监军司,后来又增设了沙州和你合饿州两个监军司。相反,东北部面临强邻契丹和鞑靼,却没有一个监军司,这是说不下去的。《宋史·夏国传》说,“自河北午腊蒻山七万人,以备契丹……”。明确无误地说十二监军司中有专门备御契丹的。

第四,十二监军司的名称都是以驻地之地名、方位、山水来命名的。黑水城地区并没有一座“黑山”,相反,河套西北部却正好有一座黑山。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曾以黑山北庄浪族龙移为安远大将军,昧克为怀化大将军”。这个庄浪族,“在黄河北”。所以,黑山威福军应在河套西北的黑山地区”⑩。

吴天墀和陈炳应二位先生的论证是很充分的,结论也是合理的,不过黑山威福军,也即兀剌海城的确切地望,仍未圆满解决。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弄清西夏东部疆界的方位。

《辽史·地理志》“西京道”中有两段记叙:“丰州天德军节度使……太祖神册五年攻下,更名应天军,复为州。有大盐泺、九十九泉、设越泺、古碛口、青塚即王昭君墓”。“天德军,本中受降城,唐开元中废横塞军置天安军于大同川,乾元中改天德军,移永济栅,今治是也。太祖平党项,遂破天德,尽掠吏民以东,后置招讨司,渐成井邑,乃以国族为天德军节度使,有黄河……秦长城、唐长城,又有牟那山钳耳觜,城在其北”(11)。

这两段记叙,错讹之处甚多。从原文看,似乎辽丰州和天德军的位置,仍在唐丰州和天德军旧址,但其辖境,却又东包九十九泉和青塚(今呼和浩特市东和

南部);不过牟那山、钳耳觜仍在辖境内。牟那山即乌拉山,钳耳觜是乌拉山西端,因山形似钳耳而得名。唐天德军在今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东侧(现巳淹没),正在钳耳觜之北。唐丰州也一度移此。

其实辽丰州治今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古城,辽天德军也在此。这已为内蒙古文物考古所证实(12)。那末,辽与西夏边界在哪里呢?包头市东郊阿都赖村和土默特右旗水涧沟门乡马留村,近年来均出土过成罐或散落的西夏铁钱;在包头市区境内,迄今尚未发现过辽、金遗物。据此推断,辽夏边界,大端在包头市区之东(13)。《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所绘辽西京道、金西京路都有错,把两国边界划得偏西了。

明确了边界方位,就易于找到黑山方位了。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对黑山记述较详。他称:“黑山,在中受降城正北,稍东八十里,亦谓之杀狐山,亦谓之呼延谷”(14)

上述呼延谷,即今包头市昆都仑沟,黑山系指昆都仓沟以东的大青山和以北的色尔腾尔(唐牛头朝那山)。昆都仓沟以西是乌拉山,唐时称牟那山、纥那山,西夏时称午腊蒻山。今狼山西北地区,即巴彦淖尔高原(包括今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后旗大部),并无大山,是丘陵、戈壁、荒漠草原地带,仅乌中旗与蒙接壤处有索伦山,系浅山,乌后旗之北蒙古境内有呼赫乌拉山。

根据上述情况,狼山西北无黑山,黑山是在黄河之北,大青山和乌拉山北部,也正如《宋史》所说,“自河北至午腊蒻山七万人”。这一带有无一座西夏古城呢?我们在考查汉长城时,发现在今乌拉特中旗新忽热乡所在地北2公里处有一古城,与之相当。古城呈长方形,东西约850米,南北约800米,北墙西墙已成

土拢。四墙中各开一门,宽8米,外有瓮城,其侧有马面4处,高与城齐。城四角有角楼。基宽8.5米,顶宽1.5~2米,残高8.5米,东南角最高处8.5米,夯层15~20厘米。出土有瓮罐盆等。整个建筑形制与陈炳应先生所说的黑水城大体相似,但规模却大得多。是我们在阴山北部所见的多座古城中较大的一座。城内文物极少,巴彦淖尔盟文物部门普查中认定为金元时代古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标为汉受降城。我已在《受降城与满夷谷》一文中辩其误。(15)

新忽热古城正位于包头市正北略偏西160公里处,有大道可直达,座落在古牛头朝那山(今色尔腾山,为阴山北支)之北。古城东面契丹,北邻鞑靼(鞑靼在辽时隶属辽上京道),是成吉思汗从萨里川或黑林行宫径直南下,进攻西夏必经之地,也正符合比秋林说的“在长城中的通道”之义。因汉长城在古城之北20公里,秦长城在古城之南30多公里。我们在考查汉长城时还发现,西夏时曾加以利用,因沿线有西夏新修筑的障城,如乌拉特后旗乌力吉乡的苏亥古城,就是其中之一(16)。

因此,我们判断新忽热乡古城,应是西夏兀剌海城,是西夏黑山威福军驻地。据此,我们返回头来研究成吉思汗第二、第三次进攻西夏的军事路线就较清晰了。

第二次,公元1207年“秋,征西夏,克斡罗孩(即兀剌海)城,次年三月返回”《亲征录》、《西夏书事》记事较详,说“蒙古驻斡罗孩城,四出侵掠,安全集右厢诸路兵以拒。蒙古主见夏国兵势尚盛,不敢骤进,逾五月,粮匮引还”

(17)。

数万夏兵防守偌大一个城寨,夏主李安全又调集右厢诸路军伸援,战事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时间长达五月之久,西夏兵肯定损失惨重,蒙古兵死伤恐怕也不

少,故尔,“不敢骤进,粮匮引还”,是合情合理的。

第三次,公元1209年战役,《太祖本纪》记载是“春三月,蒙古主入河西。……夏四月,攻兀剌海城,丰州谢睦劝守将出降,太傅讹答率兵巷战被俘,蒙古军攻下兀剌海城,并乘胜进军中兴府,攻贺兰山西的克夷门”(18)。从兀剌海至克夷门,有两条道可行,一是沿狼山北的草原道路西行,再折而西南行;二是沿狼山南麓西南行。两条道均在今叮口县哈腾套海苏木西端会合,西行至贺兰山西麓南下,这两条道都是清代从武威至包头驼路的东段(19)。蒙古军破克夷门,进而围中兴府,遏水灌城,夏主李安全纳女求和。

第五次战役,《元史·太祖本纪》记载是非常合理的。“二十一年(公元1226年)春,帝以西夏纳仇人……自将伐之。二月取黑水城,夏避暑浑垂山,取甘、肃等州。秋,取西凉府搠罗、河罗等县,遂踰沙陀,至黄河九渡,取应理

(次年帝留兵攻夏王城,自率师渡河攻积石州……等县。冬十一月庚申,帝攻灵州。

六月,夏主李降”(20)。

说《元史》记载合理,是因为它符合实际。从漠北南下,先取今额济纳旗的黑水城,消灭了西夏黑水镇燕军,然后沿额济纳河南下,到浑垂山避暑(浑垂山为祁连山中某山,系雪山)。从下文成吉思汗率兵攻甘、肃二州来看,浑垂山似应在甘、肃二州之南。屠寄《蒙兀儿史记》注说,浑垂山在凉州西南,王北辰教授认为即冷龙岭,似乎偏东了。《西夏书事》说在肃州北。肃州北的掃林山、黑山,海拔均在2500米以下,无积雪,更不确。成吉思汗避暑之后,即率师攻取甘、肃二州。王北辰教授认为是分军取甘、肃二州,与《元史》记载不符(21)。蒙古军又东取西凉府(即武威)及其属县搠罗、河罗。再东行遂踰沙陀(今宁夏中卫县西腾格里沙漠南缘),至黄河九渡,取应理县(今中卫县)等。冬十一月

攻灵州,夏嵬名令公十万众来援,丙寅,帝渡河击夏师。《元史》中无取兀剌海城的记载。

《蒙古秘史》只记述了城吉思汗第三、第四、第五次征西夏,三四次还未记出师路线。第五次的行军路线是:成吉思合汗营于搠斡儿合场(日本村上正二以为即搠罗河罗,在武威之东),趋阿剌筛(今贺兰山),然后“成吉思合罕自察速秃(即雪山)起行,克兀剌孩城,自兀剌孩城起行,破朵儿篾该城(即灵州)(22)《蒙古秘史》所记第五次进军路线,前后颠倒,十分混乱。从搠罗河罗起程,先东北行攻贺半山,后西去雪山避署,再西北攻兀剌孩城,又东行攻灵州,不合逻辑。它很有可能是将第二、第三两次攻兀剌海城战役,包括攻贺兰山之战,都并入于第五次战役中记叙了。拉施特《史集》记为,“首先占领了甘州、肃州、河州和斡罗孩城,又围攻答儿沙孩城(即灵州)。《西夏纪》先按《元史》顺序排列成吉思汗的军事活动,可是攻兀剌海城时间无法安排,便移至次年(公元1227年)春,围攻中兴府之后(23)。这更与史实相舛了。王北辰教授将成吉思汗行军路线安排为:先取黑水城,然后从石羊河南下直入凉州,登浑垂山避暑,分兵取甘、肃二州。也与《元史》不合,且从黑水城至石羊河必须越丹巴吉林沙漠,迄今仍无路可通。

弄清了二、三、五次战役的军事地理和路线后,研究第一、第四次军事路线,就比较容易了。

第一次战役,《元史·太祖本纪》云:“岁乙丑(公元1205年),帝征西夏,拔力吉里寨,经落思城,大掠人民及其橐驼而还”。《西夏书事》记其事颇详,曰:三月,“蒙古初来侵,破力吉思寨,纵兵躏瓜、沙诸州,纯佑不敢拒。夏四月,蒙古主以天暑将盛,引兵还落思城,大掠人民及其骆驼而去。六月,纯

祐以蒙古兵退,修复被兵诸城堡,大赦境内。更兴庆府为中兴府。”

拉施特《史集》记为:“成吉思汗整集军队去征讨被称做唐兀惕的合申地区〔他们进入该地区后〕,先到了力卜勒乞寨(即力吉里寨)……,在短时间内攻了下来,将寨墙和基础全部平毁。他们从那里进到克邻——罗失城(即落黑城),这是座很大的城,他们攻下了它,进行了洗劫。〔接着〕他们又占领了唐兀惕若干其他地区,进行洗劫,并将那些地区我们找到的牲畜全部驱走”。

《蒙兀儿史记》记为甲子年(公元1204年),成吉思汗征乃蛮,杀太阳罕。冬过阿来岭(今新疆北部友谊峰),继续追太阳罕之子古出鲁克和篾儿乞酋长脱黑脱阿父子。脱黑脱阿死,汗亦还金山(今蒙古阿尔泰山)。因此,屠寄认为,乙丑年春(公元1205年),蒙古大军是还于兀鲁(黑)塔(黑)之地,在金山前(今蒙古科布多西北),因利乘便,踰漠南下入河西,进攻西夏。即第一次攻西夏。

这次攻西夏所经过的吉力里寨、落思城和乞邻古彻城,皆不可考。所经过的路线中,也不见西夏北疆防御体系中的黑水镇燕、白马强镇、黑山威福三个军司之名。幸好《西夏书事》中透露了一点信息,说:“纵兵躏瓜沙诸州”。它与屠寄所说“因利乘便”衔接起来了(24)。这样我们便可作如是推测,成吉思汗踰金山后,系到河西走廊西端,先攻吉力里寨。这是蒙古军第一次进攻城镇,在此之前,都是与游牧民族在平川战斗。吉力里寨极坚固,虽然攻下来了,但却极费力,所以对西夏的沙、瓜、肃等军事重镇,便未组织进攻,只是“纵兵躏瓜、沙二州”。大约是从沙、瓜等州北部经过,攻击的是诸州外围的一些军事城堡。吉力里寨大约在沙州(今敦煌)西北,乞邻古彻城约在沙、瓜二州之北,落思城的肃州之北。成吉思汗可能是循黑水西岸东北行,未经黑水城,退至漠北。

第四战役,《元史·太祖本纪》记载极简单。“十三年戊寅(公元1218年)伐西夏,围其王城。夏主李遵頊出走西凉”。《蒙兀儿史记》记为“十有二年(丁丑1217年),汗征西夏兵从征彻儿塔兀(勒),不应,遂伐西夏。十有三年(戊寅,1218年)春正月,围中兴府。夏主李遵頊命其子德旺居守,出走西凉。”《亲征录》、《史集》不载是年伐西夏事。《西夏纪》引《西夏书事》云,1217年,“蒙古兵围兴州,国主遵頊出走西凉。夏与蒙古自纳女请降,合兵攻金,遂为役属。继征发日多,不堪奔命,礼意渐疏。蒙古主怒,渡河来攻,列城不能御,直抵中兴府,围之,遵頊命太子德旺居守,已出走西凉。已而,遣使请降,蒙古兵退,始还”(25)。

诸书所记基本相同,皆无出师地点和途经城镇名。只《西夏书事》道出一句十分可贵的话,“渡河来攻,列城不能御”。渡河,渡黄河。只有从东面进攻中兴府,才需渡黄河。这联系西夏主李遵頊出走西凉,正好相互印证。

成吉思汗南下侵金和攻西夏,在公元1215年前后,在策略上有较大变化。在此之前,进军主要是掳掠,不占领土地,蒙古军退走之后,所占地区城镇又被对方收复。1215年,成吉思汗采纳了石抹明安、王揖的建议,变屠杀为招降,金军望风迎降。同年,又将侵金之事委托给木华黎。木华黎采纳了金朝制度,在云、燕建行省,发兵南侵。这一策略上的变化十分重要,为彻底灭金、灭夏、灭南宋奠定了基础。

其次,经过第二、第三两次征西夏战役,西夏北疆防御体系基本破坏,兵力大大削弱。第三次战役后,西夏转而附蒙侵金,多次派兵进击金东胜、泾州、邠州、平凉府、庆阳、延安、临洮等地,又派大军随蒙古军南下潼关等地作战。金

军反击,也重创夏军。所以夏国黄河南的左厢诸军司的实力这时已大大削弱了。

因此,1217年冬,成吉思汗从黑林行宫南下,渡黄河(当是踏冰过河),列城不能御,如入无人之境,直攻中兴府。这正反映了西夏军力衰弱的实际。蒙古军渡黄河攻中兴府,是渡的哪一段黄河呢?一般是渡灵州至石嘴山段黄河。从漠北南下,到这一段黄河,大约有两条道路。一是从今乌梁素海、西山嘴南下,入伊克昭盟,西南行;二是从包头昆都仑沟南下,入伊克昭盟,西南行。当然,其他还有多条道路可行,但都绕道过远。沿上述道路到黄河东岸,过河攻中兴府是最捷近的路线,而且阻力也最小。因为黑山威福军司的力量已被彻底消灭了。王北辰教授认为这次可能是从雞鹿塞(今乌拉特后旗哈隆格乃山曰)南下,“自北而南进攻中兴府”。但这条路线不渡黄河,与史文不符。

这次出兵,成吉思汗本拟一举消灭西夏的,但由于中兴府城坚固,一时难以攻下,夏主李遵頊又逃至西凉州,西夏河西走廊诸军司还有一定实力可凭,若战斗处于胶触状况,便会影响筹备已就的大军西征。故尔当西夏再次请降后,便迅速撤军了。

此后,西夏军又多次被征调配合木华黎军进攻金国,实力更加削弱。因此,等到成吉思汗西征返回后,第五次征西夏时,采取从黑水城南下的策略,先消灭西部诸军司的军队,最后灭亡西夏,自然就水到渠到了。

注释:

①蔡美彪、周清澍等著《中国通史》(第六册)158、191、192、193、197、198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蒙古族简史组编写《蒙古族简史》47、52页,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36-37图,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王北辰《成吉思汗征伐西夏地理考》,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6期。陈炳应《西夏文物研究》81~104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吴天墀《西夏史稿》124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附图,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

②《元史·太祖本纪》卷1,13、14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976年版。

③道润梯步译著《蒙古秘史》,续集卷一,335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第二编317页,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戴锡章《西夏纪》卷28,674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蒙兀儿史记》卷3,40页,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版影印本。

④《元史·地理志》卷60,1452页。《西夏纪》卷6,156页。《中国通史》附在154页后。白滨《元昊传》附“西夏略图”,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⑤屠寄:《蒙兀儿史记》卷3,29页。《多桑蒙古史》,冯承钧,1934年译本,上册,57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王北辰《成吉思汗征伐西夏地理考》,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6期。

⑥《宋史·夏国传》卷486,14029页;卷485,13995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983年版。

⑦《西夏纪》卷6,156页,引《西夏书事》卷12。

⑧《中国通史》第六册158页。白滨《元昊传》47、48页。

⑨吴天墀:《西夏史稿》124页。

⑩陈炳应:《西夏文物研究》第十一章《〈西夏地形图〉初探》,433~453页。

(11)《辽史·地理志》卷41,4、5页,商务印书馆缩印百衲本二十四史,1955年版。

(12)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4,111~114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李逸友《呼和浩特市万部华严经塔的金元明各代题记》,《文物》1977年5期。洪用斌《元代德宁路考》,载《中国蒙古史学会成立大会纪念集刊》1979年9月。

(13)《包头文物资料》第一辑,张郁《从包头市东郊出土西罗铁币谈起》,金申《从阿都赖出土西夏铁币兼谈沙尔沁村的边墙》。

(14)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61,2669页,中华书局1956年版。

(15)新忽热古城,我们在考察中仅用步测,不准,此外是巴彦淖尔盟文物部门同志实测数据。鲍桐《受降城与藩夷谷》,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1期。

(16)盖山林、陆思贤:《潮格旗朝鲁库伦汉代石城及其附近的长城》,载《中

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17)戴锡章:《西夏纪》卷26,631页。

(18)参《元史·太祖本纪》卷1,14页。《西夏纪》632~634页。《蒙兀儿史记》卷3,28、29页。

(19)参李万禄《瀚海长途—包武路》,载《阿拉善盟公路交通史资料选编》(第二辑)(内刊)。

(20)《元史·太祖本纪》卷1,23~24页。

(21)《元史·昔里铃部传·察罕传》卷122,3011页;卷100,2956页。

(22)《蒙古秘史》续集卷一,295、296页;卷二,351~357页。

(23)拉施特《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317页。《西夏纪》卷28,670~673页。《蒙兀儿史记》卷3,40、41页。

(24)《元史·太祖本纪》卷1,13页。《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207页。《蒙兀儿史记》卷2,24、25页。《西夏纪》卷26,628页。

(25)《元史·太祖本纪》卷1,20页。《蒙兀儿史记》卷3,34、35页。《西夏纪》卷27,648页。

成吉思汗如何控制军队

成吉思汗如何控制军队 成吉思汗的军队是世界历史上冷兵器时代最勇猛的军队,成吉思汗靠他们统一了蒙古,又率领他们战胜了上百万人口的花剌子莫,金朝,西夏及南宋。到底成吉思汗有什么魔力使蒙古军队如此忠心的跟着他去摧毁一座座城池,战胜一个个强大的敌人呢?那么,其军队又是怎样控制的呢? 一,重用那科尔组成核心力量。当成吉思汗的父亲被毒死后,成吉思汗母子“除影外无友,尾外无缨”的时候,是一批那科尔慢慢聚集在他的身边,初步形成雏形军队的核心力量。最先来到的是博尔术,后来是者勒蔑,木华黎,扎木合等都投到他的门下,他们以前都是成吉思汗的军事侍从和仆人。他们朝夕相处形影不离,战时做前哨,猎时做助手。尤其是在他东征西战的时候,为他奋力征战,开疆拓土。 二,在那科尔基础上建立怯薛军。怯薛军即成吉思汗的护卫队,平时保卫可汗,战时出征。由原来的500人扩大到后来的10000人,成为蒙古军队的中坚力量。怯薛军一般从千户,百户及那颜的子弟中挑选。这些在千户制基础上发展创建具有里程碑作用的怯薛军是当时世界上组织严密,马匹精良的一流军队。他们保卫成吉思汗的安全,如同质子般被成吉思汗用来控制着千户,百户,以“制轻重之势”。这样有效的消灭了部下亲王造反的隐患。

三,创造性地建立千户制军。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建立了军政统一的千户军。他将全国军队以赏赐方式,分封给功臣,贵戚,“授开国有功者九十五人为千户”,划定牧地范围,世袭管理,这样就由原来的氏族军队逐渐发展成了千户制组编起来的常备军,形成了“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的正规军队。这种千户制是一种军事,政治,经济三位一体的制度,是一种层层隶属的军队组织,成吉思汗是最高统帅,完全支配各级那颜,千户那颜对汗和诸王处于绝对从属的地位。 四,培养军队的忠诚意识。成吉思汗非常注重培养军队的忠诚精神,培养将士对他无限忠诚的思想。他利用蒙古人迷信萨满教,崇拜天神的观念,以天神合一的思想作为治军的思想武器,培养兵士对他的忠心;以忠诚得天保佑的观点培养将士对他的忠诚。忠君思想使成吉思汗不仅有了一支可靠的军队,而且平民心中也深深植根,有时成吉思汗正是靠部下和人民对他的忠心才逃脱一次次厄运。 五,严格的军队,奖罚分明的制度。成吉思汗军纪之严几乎到了以法治军的程度,治罪不分亲疏,“虽贵必诛”。规定人们只能留在自己被制定的十户百户千户内,不能离开到别的地方去,如有违背,必将他和收留他的人一样治罪。对军队的要求已达到了残酷的程度:军队作战时若从一个10人队中逃跑了一两个或更多,这些人将全部处死。同样,若有一个10人队,全队逃跑,而其他10人队没有逃跑,则将这10人队全部处死。简单说,若

西方近代军事思想精髓

西方近代军事思想精髓 (1640年—1945年) 总体战:德国军事家和陆军上将鲁登道夫提出总体战理论。鲁登道夫认为无论对于敌人还是本国人民,总体战都应该是突然的不宣而战;总体战必须在决定性的地点造成必要的兵力和兵器优势,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这种优势突然打击敌人;必须将主力用于歼灭敌人的武装力量;同时必须无情地打击敌国的工业目标和居民;总体战应当是闪电式的速战速决。总体战是一种全面战争的理论,消灭敌人的武装力量让敌人丧失战斗力,摧毁敌人的经济基础让敌人丧失战斗力持续能力,打击敌国居民瓦解其战争意志。未来的局部战争无论输赢必须是短暂的,打一场旷日持久或断断续续的局部战争不如直接打一场速战速决的全面战争。未来的全面战争,消灭敌国的武装力量让敌人丧失战斗力,变更敌国的政权让其承认战败结束战争。如果不能变更敌国政权才摧毁其经济基础和打击敌国居民。战争对经济的依赖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空军制胜 意大利军事理论家杜黑提出空军制胜论。杜黑认为以能够夺取制空权并利用它来击破敌人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抵抗的空军,可以不依赖于地面上所发生的一切而保证取得胜利;空军的主要作用是夺取制空权,主要力量是轰炸机部队;空军是一支无法防御的进攻性力量,在未来战争中将起决定性的作用,而陆军和海军将退居次要地位;必须建立与陆军和海军并列的独立空军,建设民用航空作为空军后备;空军夺取制空权后,对敌国重要的政治和经济目标进行集中轰炸,摧毁敌国物质和精神的抵抗,即可赢得战争的胜利。夺取制空权是一种不需要建立大规模的武装力量和不需要进行持久战争就能获得最大胜利的斗争方法。 信息化导弹战和智能化光速战都是一种不需要建立强大空军,不需要飞机本身有多么先进,也不需要进行持久战争就能获得最大胜利的斗争方法。无论是争夺战场主动权,还是争夺制空权、制海权和制电磁权,归根到底都是争夺摧毁权,谁拥有摧毁权谁就能战胜敌人。确保摧毁的核战略就是双方都拥有摧毁权,都不敢轻举妄动。掌握制空权,实际上就是拥有了从空中摧毁敌人的权力。掌握制电磁权,实际上就是让敌人变成瞎子聋子,拥有从各个方面摧毁敌人的权力。 战争就是争夺摧毁权和生存权的军事行动。只要能摧毁敌人,保存自己就行。只要陆基信息化导弹战系统足够先进,没有一架飞机,同样可以战胜敌人。对于全球信息战系统,必须首先摧毁其信息化力量的核心——探测性天基力量(卫星),然后摧毁其机动能力的核心——空军,这样就足以赢得战争的胜利。如果要以防万一,则必须首先建立先进的陆海空天激光反导弹系统,然后同时摧毁其探测性天基力量和猎杀其所有核潜艇,随后同时摧毁其空军和其他核力量,最后扫灭残余的陆军和海军,变更其政权,赢得胜利。 坦克制胜 英国军事家富勒提出坦克制胜论。富勒认为大并集中使用坦克和航空兵,实施突然有力的突击,可迅速突破对方主要集团的防线,深入敌纵深,摧毁一个战备不足的国家;坦克是决定性的力量,必须改革军队,建设少而精的机械化部队。坦克制胜论是一种不需要广大人民参加,仅靠少量精锐的职业军队最大限度地使用新式武器就能取得战争胜利的理论。 空军制胜论和坦克制胜论都是典型的武器制胜论,夸大了武器对战争胜负的作用。但是,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都是典型的谋略制胜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武器对战争胜负的作用。谋略和武器是战争胜负的双核,西方近代的武器制胜论与中国古代的谋略制胜论相结合就是最完美的军事理论。 军队的战斗力水平=科学技术水平X战略战术水平X军事训练水平 军队的战斗力=武器装备的数量X武器装备的质量X战略战术的质量X军事训练的质量 战争就是人的谋略和人研制的武器之间的决斗。信息化导弹战系统是注入了谋略思想且受人

小学语文课文《成吉思汗和鹰》

小学语文课文《成吉思汗和鹰》 成吉思汗是中国历中上一位着名的君王和勇士。 传说,有一次成吉思汗骑马去森林里狩猎,很多朋友陪伴着他,仆人带着猎狗跟在后面。 森林里回荡着猎手们的呼喊声和吹笑声,他们希望满载而归。 成吉思汗的手腕上站着他最喜爱的鹰。那鹰是被为训练用来打猎的,只要主人一声令下,它就飞向天空,环顾四周,寻找猎物。如果它碰到一只鹿或一只兔子,就会像箭一样冲下来。 成吉思汗和猎手们骑着马在林子里转了整整一上午,但他们没有打到原来想象的那么多猎物。 中午的时候,他们走散了。估计其他人都按原路走了,成吉思汗选择了一条近路,在两山之间的峡谷中穿行。那只宠鹰已不在他的手腕上,它在前面飞行,它认得回家的路。 当时天气很热,成吉思汗感到口渴得厉害,他多希望找到一汪清澈的泉水解解渴,可是炎热的天气已经把所有的山间小溪烤干了。 他终于看到有水从岩石边滴下,上面应该有一个泉眼。在潮湿的季节里,这里总有一条急流倾泻而下,可现在只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滴水。 他高兴极了,从猎袋里拿出一只小杯子,去接那慢慢滴下的水。

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接满一杯水。他把杯子送到嘴边,准备一饮而尽。突然,"嗖";的一声,他的杯子被打掉了,水全洒在地上。 成吉思汗一看,原来是他那只宠爱的鹰干的。 这只鹰一直在他的上空盘旋。 成吉思汗捡起杯子,又去接那水滴。这次他没有等多长时间,只接了半杯,就把杯子举到嘴边。这只鹰又俯冲下来,把他手中的杯子撞掉了。 这次他有点生气了。他又接了一次,那只鹰第三次撞翻了杯子。成吉思汗可是真的生气了。 "你怎么敢这样?";他大声喊道,"看我不抓到你,拧断你的脖子!"; 他又接了一杯水,"喂,我说老鹰啊,这可是最后一次了。"; 他还没说完,鹰就飞扑下来,扑掉了他手中的杯子。成吉思汗气急败坏,他摘下弯弓,仰天向老鹰射去。只见老鹰在空中一抖,惨叫一声落了下来,血流满地,死在主人的脚下。 "这就是你的下场。";成吉思汗说。 但当他寻找杯子时,发现杯子掉到两块岩石当中,够不着了。"无论如何,我要喝

成吉思汗的一生辉煌

成吉思汗一生的功德 姓名:张生亮 学院:能环学院班级:11-给水排水工程-2班学号:1162108207 摘要: 成吉思汗戎马生涯近50年,施展雄才大略,依靠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和谋士,利用骑兵优势,创造了震撼世界的业绩。他善于治军,创建和统帅的蒙古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既善野战,又能攻坚。在众敌面前,善于利用矛盾,联此击彼,各个击破;在战法上,善于扬长避短,巧施诈术,避实击虚,多路出击,迂回突袭,速战速决。重视以战养战。其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功德、成功、军事思想、思想家。 正文: 他,是一代天骄,由草原牧人而一跃成为“世界皇帝”;他是蒙古草原诞生的一位震惊世界的战神,他的铁蹄如飓风一般席卷中亚及东部欧洲,他和继任者、子孙后代建立了史无前例的强大的蒙古帝国。这是一个人间的奇迹,秦皇汉武难于比肩,亚历山大、拿破仑亦不足匹配,其神功伟业、辉煌成就,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不仅统一了蒙古高原,建立了蒙古国,缔造了蒙古民族,而且对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和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同时对欧亚许多国家和民族发生过巨大影响,对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政治变革,对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成吉思汗无疑是蒙古民族的英雄,也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是世界上公认的千年第一伟人,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思想家。他的文韬武略、丰功伟绩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十三世纪,蒙古高原上分布着许多部落或部落联盟。各部落互不统属,奴隶主贵族们为了掠夺邻部的人口、牲畜、财物,为了争霸草原,为了彼此间复仇或由于金朝统治者的挑拨,长时期无休止进行战争,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使蒙古高原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社会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不仅与宋朝相比文化、经济显得相当落后,即便与西夏、金游牧族相比,亦显得落后。草原各部落无论奴隶主还是奴隶和牧民十分渴望草原上能出现一位英雄,带领他们走向统一,走向强盛。早日摆脱金朝的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由自己当草原主人,过安居乐业的生活。 成吉思汗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顺应广大牧民的意愿及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团聚起越来越多的部众,兼并了众多分散的、各自为政、互相敌对的部落。使这些分散孤立的,发展不平衡的部落日益冲破狭隘闭塞的状态,缓慢的走向统一,建立了蒙古国。成吉思汗前后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大战六次,小战几十次。终于1206年统一蒙古高原诸部落,称汗。 成吉思汗是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在建立蒙古国后: (一)建立了政治军事合一的“领户分封制”,把高原原有部落组织打散,按千户制编组为军事、行政、生产组织合一的各千户,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有各级军事封建领主层层统治的早期封建国家。 (二)是扩建护卫军(怯薜)。由于怯薜担负保卫可汗、为可汗服务、代表

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导游词

亲爱的朋友,举世闻名的成吉思汗陵旅游区位于鄂尔多斯市东南部伊金霍洛旗的甘德尔草原上。成吉思汗陵作为一座民族的丰碑,记载着蒙古民族沧桑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成吉思汗陵,人们往往简称之为成陵。不过,这里要强调一下,成吉思汗的“汗”要读作hán,可不能念成hàn哟。他是蒙古国的可汗(kèhán)、大汗(hán),相当于中原王朝的皇帝。中国古代,从北魏时期活跃在大漠南北的柔然族首领称可汗起,以后北方游牧民族的最高首领便跟着称可汗、大汗了。成吉思汗(1162-1227)活了66虚岁。成吉思汗,蒙古语含义为“赖长生天之力而拥有四海的可汗(大汗)”。传说,成吉思汗在率军征西夏时,路过鄂尔多斯。他目睹这里水草丰美,花鹿出没,是一块风水宝地,被美丽的自然景色所陶醉,失手将马鞭掉在地上。部下正要拾起马鞭,被成吉思汗制止了,他自语道:这里是“梅花鹿儿栖身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翁享乐之邦”。并对左右嘱咐道:“我死后可葬于此处”。成吉思汗去世后,运送其灵柩的灵车行至鄂尔多斯时,车轮突然陷进沼泽地里,套上很多牛马都拽不出来。护送灵车的将领回想起成吉思汗曾经说过的话,于是将其“毡包、身穿的衫子和一只袜子”安放在这里,并进行供奉。成吉思汗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景区和“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吉思汗陵旅游区以陵宫为核心,由“三区”、“两道”、“八景”组成。“三区”,即“文物保护观光游览区”,以陵宫为核心,占地10平方公里;“生态恢复保护区”,在核心区的外层,围绕巴音昌呼格草原周围的梁地为界,占地20平方公里,在这个区域内真正实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外围为“视觉景观控制区”,占地50平方公里。“两道”,即从“气壮山河”入口门景到成吉思汗陵宫的4公里长的“成吉思汗圣道”和环绕巴音昌呼格草原并连接各景点的16公里长的“风景道”。“八景”,即游客活动中心、游客教育中心、祭祀观光游览区、蒙古民俗村、神泉风景区、休闲度假中心、那达慕马术活动中心和热气球俱乐部。亲爱的朋友,来到成吉思汗陵旅游区,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宏伟、壮观的“气壮山河”入口门景。由高21米的成吉思汗手持苏勒德的跃马柱型雕像、左右分别高18米和16米的山岩石壁、底部三层27级台阶、西边与山峰连接的丘陵式墙壁等组成。门景主体建筑是成吉思汗震撼世界之伟大壮举气魄的缩影。由入口门景往北展延的大道就是成吉思汗圣道和风景道。我们可以沿着吉祥的成吉思汗圣道和风景道参观各个景点,最后到陵宫,拜谒成吉思汗陵。穿过“气壮山河”门景就是壮观的“铁马金帐”群雕。包括385尊雕像、5座金帐,它以恢宏的气势生动地再现了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出征时的情景。观赏完壮观的“铁马金帐”群雕,我们看到的是以休闲广场形式所表现的亚欧版图。亚欧版图广场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版图四角设有观图台,东西两侧各树立13面旗帜。亚欧版图广场以高低错落和几种不同颜色表现出从大蒙古国至元朝时期的疆域版图,包括中国本土以及横跨亚欧的四大汗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疆域版图。在亚欧版图广场四角的石壁上分别雕刻着主题为“民族的希望”、“敞开的国门”、“繁荣的大地”和“吉祥的草原”组画。接下来我们参观的是以蒙古文成吉思汗的“汗”字为造型的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分九个展厅,陈列了三部分内容,即“悠久的历史,英雄的民族”、“苍茫的草原,灿烂的文化”、“不朽的业绩,永存的丰碑”。这三部分内容突出了蒙古族的社会文化、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和鄂尔多斯历史文化。博物馆内展有206米长的巨幅油画,还设有历史文化研究机构,使博物馆成为世界独树一帜的专门研究、陈列蒙古历史文化的博物馆。成吉思汗中心广场坐落在成吉思汗圣道的中心位置,是整个景区的次高点。广场周围的台阶由六大六小平台和台阶组成,即每六级台阶上面有个小平台,共六个小平台,象征历史伟人成吉思汗享年六十六岁。广场中央屹立着两块高大的丰碑,记载着成吉思汗戎马生涯和震撼世界的历史。从中心广场到成吉思汗陵宫的圣道两旁的青松翠柏间竖立着数十个高大的雕塑,这些雕塑为蒙古人崇拜的神兽雕像和成吉思汗的大将等人物雕像。这些雕像栩栩如生,仿佛是成吉思汗的卫士,威风凛凛地守卫在圣道两旁,将圣道衬托得庄严肃穆。成吉思汗陵(八白室)旧址在成吉思汗中心广场

成吉思汗和鹰教学设计

成吉思汗和鹰教学设计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成吉思汗和鹰》教学设计一、教案背景 本课针对“成吉思汗”的资料内容比较多,而课文只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而本班的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欠强,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系统的学习习惯,提高收集、分析、总结的能力,我让学生先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地学习、研究,综合所有查找到的资料利用班级博客设计讨论区,讨论“鹰该不该杀?”“假如给成吉思汗一个机会,他会如何做?”“在发怒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处理问题?”等等,同时结合学校电教设备提供一人一机的网络学习环境,延伸课堂教学,拓展学习空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好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主题进行讨论,让他们主动索取、自主选择他们想要了解的内容,通过网络感受各种文字信息,在交流中相互补充,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再通过网站讨论区汇报自己交流所得,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也让学生的阅读进行了横向、纵向的交流,节省了知识获取的时间,拓宽了知识获取的渠道,对学生进行分层次训练。二、教材分析 《成吉思汗和鹰》是小学语文北师大版9册教材,是“面对错误”主题单元的第二篇主体文章。文章主要写伟人成吉思汗在一次狩猎时因口渴难忍,四处找水解渴,当他艰难地找到水后,鹰四次撞翻他的杯子,成吉思汗气急败坏射死了鹰,当他发现鹰是他的救命恩人时懊悔莫及,顿悟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道理。 在课文中,作者抓住老鹰四次打落成吉思汗接的水展开故事情节。成吉思汗的固执与鹰的忠诚之间矛盾冲突不断把文章推向高潮,最后峰回路转,以毒蛇出现唤出了成吉思汗面对错误的悔悟——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虽是说理文章,却没有任何理论分析,“道理”来的深入浅出,水到渠成。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史及西方军事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高层次的系统的理性认识。它揭示战争的本质、基本规律并指导战争,阐明军队与国防建设基本理论与原则,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先进的军事思想是战争的重要制胜因素。 本章主要介绍古今中外有关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了解我国古代、近代及当代军事思想的辉煌成就,初步了解西方近代和现代主要军事思想。 第一节军事思想概述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这段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军事家、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与西方古代军事思想相比,起源早,哲理性强,代表了世界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高峰。中国古代兵书是记录古代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据统计,我国目前尚存的古代兵书多达2300余部,18567卷。这些兵书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有关“治军”和“用兵”的基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体。 下面分别从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内容两个方面学习。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起源于夏、商、西周时期,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秦至元代,徘徊于明、清时期。 夏、商、西周经历了奴隶社会从确立、发展、鼎盛到衰亡的整个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形成了国家,建立了军队,出现了真正的战争及与其相适应的军事思想。夏商之间的鸣条之战和商周之间的牧野之战,已经开始应用军事谋略。但此阶段的军事思想不完善,认识不深刻,军事论著很少且已失传。例如,《易经》中有反映商周之际谋略思想的内容,《尚书》、《诗经》中记载了一些军事理论片断。西周时期出现了专门的军事文献《军志》、《军政》,这两部著作已经失传,但后世兵书中可以找到片断的引文,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是封建社会各诸侯国相继建立并日趋统一的时期。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最为灿烂辉煌的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处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频繁的战争实践和军事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汉初张良、韩信整理出兵家182家),使得军事理论和实践得到不断发展。军队的组织制度初步完善,战略战术原理走向系统,作战兵器也不断改良,许多军事家及兵书著作不断涌现,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春秋末期军事家孙子及其所著的《孙子兵法》,标志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子简介: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与孔子同代,生卒年月不详。因齐内乱投奔吴国,经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晋见吴王阖闾,献兵书,被吴王阖闾委以将军,经国治军,显名诸侯,助吴“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其军事思想集

全国经典旅游景点一览表

全国经典旅游景点一览表 北京 故宫博物院、天坛公园、颐和园、(八达岭-慕田峪)长城旅游区、明十三陵景区、恭王府景区、石花洞风景名胜区 天津 古文化街旅游区(津门故里)、盘山风景名胜区 上海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野生动物园、科技馆、豫园、陆家嘴、外滩万国建筑群、南京路步行街、世博园 重庆 大足石刻景区、巫山(小三峡)、武隆喀斯特旅游区(天生三桥、仙女山、芙蓉洞) 、酉阳桃花源景区 河北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 秦皇岛:山海关景区、北戴河风景名胜区 保定:安新白洋淀景区 保定:野三坡景区 石家庄:西柏坡景区、清西陵 唐山市:清东陵、南湖景区 江苏 苏州:苏州园林(拙政园、虎丘、留园)、昆山周庄古镇景区、金鸡湖景区、吴江同里古镇景区、寒山寺 南京:钟山-中山陵园景区、夫子庙-秦淮河风光带景区、明孝陵、鸡鸣寺 无锡:无锡影视基地三国水浒景区、无锡灵山大佛景区 常州:恐龙城休闲旅游区 扬州:瘦西湖景区 南通:濠河风景区 泰州:溱湖旅游景区 镇江:三山景区(金山-北固山-焦山) 陕西 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华清池景区、(大雁塔-大唐芙蓉园)景区 延安:黄帝陵景区 渭南:华山景区

杭州:西湖风景区、千岛湖风景区、西溪湿地旅游区 温州:雁荡山风景区 舟山:普陀山风景区 宁波:奉化(溪口-滕头)旅游景区 金华:东阳横店影视城景区 嘉兴:南湖旅游区、乌镇 河南 郑州:嵩山少林景区、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黄河风景名胜区、 洛阳:龙门石窟景区、嵩县白云山景区、栾川县(老君山-鸡冠洞)旅游区焦作:(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风景区 安阳:殷墟景区、洛阳开封清明上河园 平顶山:鲁山县(尧山-中原大佛)景区 广东 广州:长隆旅游度假区、白云山风景区 深圳:华侨城旅游度假区、观澜湖休闲旅游区 梅州:梅县雁南飞茶田景区 清远:连州地下河旅游景区 韶关:仁化丹霞山景区 江门:开平碉楼与古村落 山东 泰安:泰山景区、 烟台:蓬莱阁旅游区、龙口南山景区 济宁:曲阜明故城(三孔)旅游区、 青岛:崂山景区、 威海:刘公岛景区 湖北 武汉:黄鹤楼公园 宜昌:三峡大坝旅游区、三峡人家风景区 十堰:武当山风景区 恩施:州巴东神龙溪纤夫文化旅游区 神农架生态旅游区 湖南 张家界:(武陵源-天门山)旅游区 衡阳:南岳衡山旅游区 湘潭:韶山旅游区 岳阳:(岳阳楼-君山岛)景区、 长沙:(岳麓山-橘子洲)旅游区

成吉思汗十大军事思想

成吉思汗戎马一生,攻城掠地无数,他的真正力量在智慧和见识方面,在统率才能方面而不在匹夫之勇,成吉思汗是智勇兼备型统帅。”马冀认为,成吉思汗成功的军事思想主要有以下十方面: 成吉思汗军事思想一:战争实践 背景:成吉思汗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是在战争实践中锻炼出来的。 早在统一漠北战争的前期,成吉思汗并没有表现出多么杰出的指挥艺术。例如,十三翼之战,就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和敌人一对一地硬打硬拼,结果失败在指挥上并不高明。到了伐金诸战,成吉思汗已非吴下阿蒙,其战术思想接近成熟。1212年秋,成吉思汗率军围攻金西京(今山西大同),金朝元帅奥屯襄前来支援。成吉思汗派部队引诱奥屯襄到密谷口蒙古大军的埋伏圈里,将奥屯襄全军歼灭。又如癸西攻热之智取居庸关,进攻中都围而不打,以消灭有生力量为目的,乃一大杰作。攻金时,针对金国的情况制订消耗战略,培养降将势力,以夷制夷等方式,终于取得成功。西征花剌子模,战争艺术更臻成熟,以双钳形攻势,直捣敌都撒马耳干,已经成为世界战争史上的典范。 成吉思汗军事思想二:军队组织 背景:成吉思汗杰出的军事思想表现在军队组织方面。 早在蒙古帝国建立前后,成吉思汗就发布了一系列法令和具体制度,对军队的编组、建制进行整顿,并且坚持以法治军,使蒙古军成为纪律严明、服从统一指挥、团结战斗的军队。 成吉思汗知人善任,选择有能力有威信的支持者担任各级军官,并通过军事扈从来保持他们的特权,使他们由于共同的思想、忠诚信义、相互利益以及共同的亲属关系而对大汗履行义务。蒙古军队的纪律性以及他们以十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通过严明军纪、爱护士卒,建立起一支勇猛之师。他们吃苦耐劳,知恩图报,在顺逆环境中服从其将官,既不指望俸禄和采邑,也不期待军饷和晋级,是坚忍不拔的军队。 成吉思汗军事思想三:军事训练 背景:成吉思汗特别重视军事训练,每年都要结合生产进行数次大规模围猎。 这种大规模围猎也是严格军事训练。这种训练从儿童时期开始,终其一生。成吉思汗说:“就像我们的商人带来的织金衣服和好东西,并坚信能从这些布匹、织物获得钱币(巴里失)那样,军队的将官们应当很好地教会儿子们射箭、骑马、一对一地格斗,并让他们练习这些事。通过这样的训练把他们练得勇敢无畏,使他们像坚毅的商人那样掌握他们的本领。” 成吉思汗军事思想四:后勤保障 背景:成吉思汗很重视军队的后勤保障工作,下大力量建立健全几乎遍布世界的驿站

中国近代无产阶级军事思想

中国近代无产阶级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是军队之魂,战争之神。它是关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通常包括战争观、战争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战略战术思想等内容。不同的时代、阶级、国家和人物,具有不同的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源于实践,以反过来给军事实践以理论指导,并随着战争和军事实践发展完善。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是指1840年国门被强行打开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一批批中国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开眼看世界,借鉴外国军事思想,糅合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所形成的关于军事问题的成系统的观点和理论。从1840年到1894年,是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成长的阶段;从1894年到1924年,是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形成的阶段;从1924年到1949年,是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大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发展的同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无产阶级军事思想产生和发展起来。 中国近代无产阶级军事思想,是中国近代无产阶级军事家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革命战争的巨大熔炉,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无产阶级军事家,他们以丰富的军事实践和军事理论,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地论证了战争的社会历史根源,明确区分战争的政治性质,揭示阶级社会战

争的阶级本质,阐发了战争的基本规律,并且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强调建设人民军队的重要性,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军事斗争纲领和作战方法。中国近代无产阶级军事思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它包含了一整套关于建设人民军队、进行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的理论和原则,并且包含了研究战争与指导战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中国人民及其军队,运用在战争实践中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终于战胜来自国内外的所有反动武装力量,建立并且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历史事实,充分显示了中国近代无产阶级军事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一、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内蒙古旅游业起步于1978年,经过30年的建设,尤其近5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旅游基础建设逐步完善,旅游产品初成体系,产业地位初步确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素质逐年提高,已经成为我区国民经济重要的产业之一。截至2007年,我区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2451.7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48.24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123.25万人次,实现创汇40379.1万美元;在全国的入境人数和旅游创汇的位次由16、18位上升到12、14位;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79.71亿元。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自治区GDP的5.82%。旅游业在第三产业的结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区有旅行社501家,旅游星级饭店225家,A级旅游景区118家,其中4A级景区17家,3A级景区34家,各语种导游员4021名,豪华旅游汽车500多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1个。从东到西推出了各具特色的4条精品旅游线路和一大批旅游项目,形成了层次清晰、内容丰富的旅游线路产品,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莫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相对于发达旅游地区,我区旅游业发展还有很大差距。 二、目前内蒙古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开发整体不高,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精品项目少 从旅游产品开发的总体看,围绕草原风光、民族风情开发的旅游产品低档次,重复开发严重,依托草原、沙漠、湖泊等开发的旅游产

品均体现民族风情这一主体。但在开发中对蒙古族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表现在各旅游景区(点)民族文化表现形式单一,低水平重复,普遍缺少展现蒙古族日常生活的内容,或只注重形式忽略内涵;体现民俗文化的方式过于形式化,参考性较低。 (二)企业规模小,旅游经营单一,缺乏旅游龙头企业 近年来,自治区旅游企业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迅速成长。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经营效益好的旅游景区、旅游饭店和旅行社,如成吉思汗陵旅游公司、响沙湾沙漠旅游公司、内蒙古饭店、新城宾馆、内蒙古中国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中国国际旅行社等。但总体来看规模小、经营业务单一,还没有形成能带动全区旅游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三)旅游景区(点)空间分布较散,旅游淡旺季明显 内蒙古地域广阔,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比较分散,致使依托旅游资源开发的景区(点)之间的空间距离较大,集聚程度较低。从旅游消费角度考虑,旅游者花费在旅游路途上的时间较长,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均相对较高,不利于组合旅游线路。受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的制约,内蒙古大部分地区适宜旅游的时间较短,与之对应,大部分依托自然旅游资源开发的旅游产品适宜夏季购买和消费,而其他季节的适宜性旅游产品严重不足。这也造成旺季旅游者大量涌入,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点)等接待设施紧张,影响服务质量。淡季大量旅游设施闲置,影响了旅游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成吉思汗创造的十二个世界之最

? 成吉思汗创造的十二个世界之最 成吉思汗在历史上创造了许多辉煌和极限,编著者根椐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概括为“十二个世界之最”。 (一)创建了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帝国 铁木真历经二十几年浴血奋战,终于消灭了所有对手,降服了各部落,统一了蒙古草原,整个大漠草原全部统一于他的旗帜之下。从这一天开始,他带领他的子孙接连发动了大规模征服战争,铁蹄所向,势如破竹,以龙卷风“核”爆炸的威力席卷了整个欧亚大陆,先后有四十多个国家,七百多个民族都归附于蒙古帝国。他的子孙创立了蒙古帝国、察合台汗国、伊儿汗国、金帐汗国,以及后来的帖木儿汗国,几乎整个亚洲和欧洲的大部分都成了蒙古帝国的领地,建立起了一个疆域恢弘日不落的巨大王朝即草原帝国,亦称之为大陆帝国。其版图之大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后无来者,它的版图究竟有多大,直到今天仍然是“X”。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的版图相当于三千万平方公里,是现在中国版图的三倍之多。东起朝鲜半岛,西抵波兰、匈牙利,北至西伯利亚俄罗斯诸国,南达爪洼中南半岛,在北纬15°——60°、东经15°——130°。苏俄著名学者巴托尔德说:“成吉思汗帝国的建立从某一点上说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事件;把远东和前亚的文明国统一在一个王朝的政权下是空前绝后的”。因此,他以“世界征服者”的称号载入史册。 这个帝国的规模在历史上没有出现过与他媲美的国家,它远远超过被欧美人赞不绝口的征服者亚历山大大帝马其顿重枪骑兵的铁骑;还超过了罗马军的剑、拿破仑军的大炮所到的境界线。造成了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及其他文化直接会面的地理和交通条件,东西交通畅通无阻,真可谓“四海为家”、“无此疆彼界”。美国学者塔夫里·阿塔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一个政权横跨欧亚大陆,……”日本学者太田三郎说:“看蒙古民族宠图伟业,俯仰六百年间,当时都为这龙蹯虎踞之大版图而惊叹。自有地球以来,不知道有多少英雄席卷大陆;自有历史以来,不知道有多少帝王君主削平邦土。然而规模之大,版图之广数成吉思汗,旷古无比”。美国科学院名誉院士捷克·法萨切优德说:“成吉思汗改变了世界地图,当时的欧亚两洲是以无数封建小 国组成,成吉思汗把它们统一成类似今天我们在地图上看到的国家地形。” (二)发动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 成吉思汗所发动的战争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活到66岁,一生没有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程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程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等基本问题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使人们长期从事 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中华名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伟大名族。在其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军事思想一直是一朵绚烂的奇葩。在此做一概述。 中国军事思想从大的方面可分为三个阶段: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现代军 事思想。而近代军事思想又可以分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第一次国内革命之前为一个 阶段,从第一次国内革命到新中国建立为第二阶段。从新中国建立至今为第三阶段。大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萌生、形成、充实提高、系统完善四个历 史时期。 ⒈萌生时期。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8世纪,即夏、商、西周时期。这一时期军事 思想的主要内容是:①在对战争的看法上,强调天命、伸张正义和保民。②治军上强调齐 众以律,③战争指导上,以重礼信仁义为主导思想,主张"以礼为固,以仁为胜",由于这一 时期战争样式简单,规模比较小,持续时间短,人们对军事的认识还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 ⒉形成时期。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 制转化,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中。争霸、兼并、统一战争激烈,用兵数量增多; 铁兵器应用日益广泛,军事技术和筑城等均有进步;军制上,步兵、骑兵、水师逐渐分离为 独立兵种,步、骑、车配合作战,形式多样;打破了"兵民合一"兵制,出现了募兵制和郡县 征兵制;战争指挥复杂,要求高,将帅专职化;学术上百家争鸣等,促进了中国古代兵学的 发展。以《孙子》为代表的一大批兵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兵学理论体系的初步确立。 提出一系列战争指导和作战原则春秋时期的战争指导者,已能成功地制定和运用军事与政治 谋略。 ⒊充实提高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0世纪中期,即从秦统一中国后历两汉、三国、 两晋、南北朝、隋唐至五代,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在分裂和统一的历史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完 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也不断发展。军事技术有新的进步,铁兵器种类增多,杀伤性能 有所提高;军事交通、筑城、造船也有较大发展。各朝军制多有所变革,武装力量体制基本 成型,大致由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三大部分组成,集权于皇帝。战争规模增大,时间延 长,区域范围广,大规模的骑兵集团作战、横渡江河作战、水上交战以及水陆配合作战较多。 汉代注重兵书的搜集整理,并将兵家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类。这一时期 军事思想在继承先秦传统的基础上,侧重于实际运用,内容更加丰富,水平进一步提高。 高度重视战略谋划在几次统一中国的战争中,一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表现出高超的 战略思想和决策能力。 国防指导思想呈现新的特点根据当时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及周边形势,秦朝修筑万里长城, 体现了因地形,"用险制塞"、"限胡马之足"、以墙制骑、安边设防的思想。 ⒋系统完善时期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历经辽、宋、西夏、金诸政权并立时期和元、 明、清(前期)几个朝代,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进一步系统完善。这期间,中央政权与北方民族 所建立的地方政权较长时期处于并立状态,既争斗,又融合,中国政治、经济和科技、军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较大的发展,统兵用兵之权高度集中。 以兵权高度集中为统兵建军宗旨宋朝统治者鉴于唐末五代藩镇拥兵割据,大权旁落的历 史教训,力主兵权高度集中,战略思想更加丰富,在战略进攻上,北方各民族将帅普遍注意 发挥骑兵机动能力强、善于野战的特长,主张进攻速决,在战略防御上,南宋提出了依靠江 河,藩篱三层,扼守要点的点、线、面结合的设防思想。

论成吉思汗的战略战术与狼文化的关系

论成吉思汗的战略战术与狼文化的关系 学号:3212011035姓名:张鎏专业层次:预防医学本科队别:学员旅11队【摘要】东方战神——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统帅成吉思汗,率领他所组建起来的铮铮铁骑,运用各种千奇百怪的战略战术,横扫西亚,征服了整个蒙古民族。而这一切却要归功于蒙古草原狼,毫不夸张地说,狼才是成吉思汗的军师。蒙古民族学习狼的合围、隐忍、残酷和顺应自然,由此形成了特殊而高效的成吉思汗军事思想。 【关键词】狼捕食策略成吉思汗军事集团的战略战术和军事理论 【正文】 成吉思汗是一位大政治家、军事家。我认为,对成吉思汗军事思想的研究,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有必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其中尤其以草原游牧民族世世代代与狼的斗争与共存而学到的战略战术最发深省。 成吉思汗,1162~1227,即元太祖。蒙古开国大汗(1206~1227年在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名铁木真,蒙古族,孛儿只斤氏。 铁木真出生于蒙古乞颜部贵族世家。六世祖海都、高祖敦必乃、曾祖葛不律寒及族曾祖俺巴孩等都曾是蒙古部的显赫人物或首领;父也速该有拔都(勇士)称号。时漠北高原有百余部落,互相攻战。铁木真降生时,适逢其父在作战中俘获塔塔儿部首领铁木真,为纪念是役武功,故取此名。 铁木真9岁时,其父被塔塔儿部人毒死,部众离散,随寡母月伦艰难度日,曾被其他部落捉获,险些遇害,凭其机敏逃脱。稍长,依附蒙古高原最强大的克烈部首领脱里(后称王汗),并尊之为父,得以收聚其父旧部;又与札答阑部首领札木合结为安答(义兄弟),逐步发展势力。为报复蔑儿乞部抢妻之仇,求王汗、札木合出兵,合本部兵共数万,突然袭击蔑儿乞部,斩杀许多仇敌,夺回妻子。金大定末年,移营怯绿连河(今克鲁伦河)上游,独立建帐,广结盟友,选贤任能,宽厚待人,吸引许多蒙古部众和乞颜氏贵族来投,被推为可汗。 约在金大定末年或明昌初,札木合反目为仇,率13部联军3万之众来攻,铁木真召集诸部兵3万,分13翼(翼,意为营或圈子)迎战,失利退兵,史称十三翼之战。因铁木真善于争取人心,致札木合部众纷纷叛附,壮大了力量。承安元年(1196),与王汗一起,配合金丞相完颜襄击杀塔塔儿部部长以下多人,被金朝封授札兀忽里(部族官)。再与王汗联兵,大败正在会盟的哈答斤等11部联军。泰和元年(1201),率军大破札木合组织的松散联盟。次年,遭乃蛮联军进攻,退入金边墙内,大败乃蛮联军于阔亦田(今哈拉哈河上游)之野,乘胜攻灭塔塔儿四部。因势力渐强,引起王汗嫉恨和敌视。三年,遭王汗突袭,败走班朱尼河(今呼伦湖西南),以饮浊水与从者盟誓,共度难关。再转移至合泐合(哈拉哈)河中游,收集溃散部众4600(一说2600)余骑,经过休整,逐渐恢复元气。后侦悉王汗骄怠不备,夜袭王汗大营,大溃其众。王汗只身败逃,被乃蛮人捕杀,克烈部亡。四年,建怯薛(护卫军)。不久,乘乃蛮首领太阳汗来攻,巧布疑阵,擒杀太阳汗,征服其部众,迫哈答斤、朵鲁班等部来降。至成吉思汗元年(1206),蒙古高原百余个大小部落先后败亡,塔塔儿、克烈、蔑儿乞、乃蛮和蒙古五大部均统一在铁木真的旗帜下。铁木真遂在斡难河(今鄂嫩河)之源举行大聚会,建立也客·蒙古·兀鲁思(大蒙古国),被尊为成吉思汗(此号有"海洋"或"强大"的皇帝之义)。将怯薛扩充至万人,称大中军。以兵民合一的千户制编组民众,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命"四杰"博尔忽、博尔朮、木华黎、赤老温为四怯薛长。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着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发哲学等,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它大约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战国,发展于秦至清(1840年鸦片战争前)漫长的历史时期。它是中国古代千百次王朝战争和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的经验总结。它的丰富内容,是前人留下的宝贵军事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近代的直至现代的军事思想,都从中批判地继承和吸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具备以下几点: 一、哲理深刻,影响深远 中国军事思想对战争与军事问题的观察分析,宏观上具有一览群山的博大气概纵横联络的系统思想,言兵而不限于兵,而是将军事与政治、经济、人文、自然、心理、艺术等有关因素融合在一起,通血考虑。微观上的分析往往入木三分,深刻独到,发人深省。在战争观、安全观、建军思想、作战准则、方法与谋略等方面都有充满哲理与智慧的真知灼见。例如,《孙子兵法》归纳的: “道、天、地、将、法”战争五个取胜因素; “智、信、仁、勇、严”的将帅五项素质指标;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目标; “先胜后战”的战争原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着名论断;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的精妙见解;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谋略思想; 对计与战、力与智、利与害、全与破、数与胜、奇与正、形与隐、虚与实、动与静、迂与直、势与能等范畴的深刻分析,像金子虽历经千载而光彩依旧,被无数古今中外兵家名将作为座右铭。中国军事思想对当今世界军事领域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点窥见一斑:美国根据“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建立’确保摧毁、确保生存”的核威慑战略;24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在1991年举世瞩目的海湾战争中成了美军指挥官的必备之物;《毛泽东军事思想》成了西方一些中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常设课程,尽管他们开设此课的指导思想与我们不同。 二、崇尚道义,追求和平 日本历史学家浅野先生在深入研究了中国军事历史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军事思想的“第一个特点是以非战主义为原则,尽量通过外交和谋略活动,求得政治解决。第二个特点是在军事上力争把战争控制在局部并在短时间内结束”。“中国的兵学的价值是以政略性和道义性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兵家的得意之处在于外交和谋略,其着眼点是极力避免诉诸武力”,“他们主要是以用兵的方略和讲究道义而闻名于世的”。也许是旁观者清,浅野先生对中国军事思想特点的概括,确有翔实的历史根据。以中国古今最具代表性、也是最伟大的三位军事思想家孙武、孙明和毛泽东为例,我们确实可以发现中国军事思想中的崇尚道义、追求和平的可贵之处。孙子把“道”也就是道义作为战争取胜的头一条因素,并告诫人们一定要慎重对待战争,战争关系到国家的“死生”、“存亡”,“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战国初期的《司马法·仁本》也提出“好战必亡”的着名论断。三国时期足智多谋的孔明,在他运筹帷幄的戎马生涯中,始终以“据道讨淫”为宗旨,并指出,“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他的“七擒七纵”的杰作,充分表现出他那不图杀戮,只求安邦的思想。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段军事家、军事思想家毛泽东,始终把战争分为正义与非正义两种,坚持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始终把战争作为消灭战争、实现和平的一种手段。 三、注重谋略,力求智取 革命导师列宁指出:“没有不用计谋的战争。”而谋略思想在中国出现之早,受到重视的程度之高,施计用谋的着名战例之多,变谋论略的不朽着作之丰,足智多谋的古今将帅之众,却是其他国家所难以比拟的。中国军事谋略思想的产生与运用,可以溯源到远古的战争。黄帝、炎帝联盟与蚩尤的涿鹿之战,炎帝与黄帝的阪泉之战,已经孕育着军事谋略思想的萌芽。商朝着名的鸣条之战,就已运用了离间计。周朝着名的牧野之战,是“兵家之祖”、“军事谋略的奠基人”吕望奇计良谋的杰作。此后,从孙膑首创的“围魏救赵”,到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中国军事历史上运用奇妙方略的经典战例举不胜举。最早的战略名着《孙子兵法》首篇就言计,它明确指出:“兵者,诡道也”,“上兵伐谋”,主张先计而后战。还在书中提出了旨在“全胜”、速胜、巧胜、“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一系列至今还被反复引用的不朽的谋略思想。毛泽东军事谋略思想,在军事谋略思想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四、强调思危,未雨绸缪 进入中国军事思想宝库,人们会发现,居安思危的意识是这一宝库中古今皆具的“通宝”。古代中国的战争相当频繁,因此,做好战争准备,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几乎所有的军事家、军事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有极强的思危意识,都反复强调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