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八国集团30周年发展回顾

八国集团30周年发展回顾

八国集团30周年发展回顾
八国集团30周年发展回顾

2005年第12期

八国集团

30周年发展回顾

陈晓进

【内容提要】 在过去的30年中,八国集团(G8)在其成员组成、运行机制、职能范围和自我

角色定位等方面都进行了重大调整。全球化的加速和全球治理的深化为八国集团的发展提供了

新的历史契机。虽然面临着来自外部压力和内部因素的某些限制,但八国集团凭借着自身的优

势实力和灵活机制,在塑造未来的全球治理中已经悄占先机。G8成为中国外交所面临的必然课

题。近年来,G8开始主动寻求并积极推动与中国的对话,为双方关系发展带来了契机。

【关键词】 八国集团;历史演变;结构功能;发展前景;对华政策

【作者简介】 陈晓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博士。(北京 邮编: 100089)

【中图分类号】 D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9550(2005)12-0021-06

八国集团(以下简称G8)是当前国际体系中占据优

势的一种权力与利益组合。在经济上,G8成员国的国

内生产总值(GDP)总量占全球GDP的70%左右;①政

治上,在联合国安理会的5个常任理事国中,就有4个

属于G8;军事上,八国集团内有4个核大国,军费开支

占全球军费总额的一半以上。②近年来,该集团逐渐将

自身的定位从 西方大国内部协调 转为 全球治理中

心 ,通过主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 M F)、世界银行

(W B)、世界贸易组织(WTO)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NATO)等重大国际组织的话语基调,很大程度上操纵

着全球规则的制定。伴随着中国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

国际体系,如何处理与G8的关系已成为中国外交无法

回避的重大课题。

一 G8的演变和发展特点

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和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国际金融市场陷于混乱,世

界经济形势动荡不安。西方主要国家的领导人意识到,

西方大国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协调各自的经济与金融政

策,从而引导自身和世界经济平稳运行。

1975年11月,在法国总统德斯坦的提议下,法、美、

英、日、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六国在法国的朗布依埃第一

次举行了六国首脑会议。1976年加拿大加入,七国集团

(以下简称G7)正式形成。1997年俄罗斯加入G7的峰

会讨论,会后的政治公报开始以G8的名义发布。2002

年俄罗斯取得了在2006年担任峰会轮值主席国的权

利,这标志着G7正式演变成为G8。

纵观G7/G8的30年发展历程,G8在成员组成、运

行机制、职能范围和对外政策等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在成员组成上,G7/G8对吸纳新的成员国极

其谨慎。从1976年G7形成至1997年正式接纳俄罗斯

加入首脑政治会议的近20多年的时间内,G7没有接纳

任何新的成员国。根据G7成立时的声明,成员国应具

备两个条件:其一,成员国必须是实行市场经济和西方

民主政治的资本主义国家;其二,成员国在全球范围内

21

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

根据世界银行资料库中2004年世界GDP数据统计所得:

htt p://devdata.wor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5838421.html,/dat a-query/。

2005年6月8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公布

的全球军费支出新数据:http://www.s i pr.i org/con t en ts/m il ap/m il ex/m ex_

dat ab ase1.h t m l。

是具有重大影响的强国,二者缺一不可。这个准入标准基本上将希望加入该集团的其他国家挡在了门外。

其次,在运行机制上,G8的组织架构逐渐从虚到实,并且坚持实效优先。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该集团从最初的少数西方领导人的 炉边谈话 ,逐步形成以首脑会议为核心的一套较为完整的组织架构,就众多具体问题设立了一系列政策协调和实用机制。除一年一度的首脑会议外,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每年还举行独立的外长会议以及3~4次的财长会议。20世纪90年代开始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贸易、环境、劳工、内政、司法、能源等部长会议,近年来又创建了十余个专家工作组。组织机制逐渐覆盖了经济、政治、安全、社会等各领域,并且在不停地分化和细化。

再次,在职能范围上,G8从最初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向政治、经济、安全和社会等领域拓展。G8最初的议题集中在宏观经济政策领域,1978年以后开始讨论政治、安全问题。近年来首脑会议的涉及面越来越广,包括地区冲突、军控、反恐、环境、卫生、打击跨国犯罪、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议题的增多和议题领域的扩大使得G8的职能范围随之扩张。对内,成员国越来越多的国内政策受制于G8的集体讨论;对外,越来越多的国际规则由G8制定,或者在G8的影响或操纵下制定。

最后,在对外关系上,G8从封闭的内部协调转向与外部对话。成立之初,G7的政策协调局限于西方内部。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性问题的不断加剧,G8为了缓和来自发展中国家和非政府组织的压力,开始进行政策调整,注意与发展中国家和非政府组织开展对话,以寻求国际社会更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二 G8的结构机制与功能

(一)G8的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

经过30年的发展,G8已经形成以首脑会议为核心的一套较为完整的协调机制,其组织架构大致可分为4个层次:首脑会议、部长级会议、领导人私人助理会议和专家小组与工作小组。

G8决策的形成有4条途径:其一是由部长会议提出议题和建议,交由首脑会议讨论通过,然后交付部长会议或者专家工作组执行;其二是首脑私人助理向首脑会议提出议题和建议,在首脑会议通过后,由部长会议或者专家工作组执行;其三是专家工作组直接向首脑会

议提出建议方案,首脑会议通过后,由部长会议或者专家工作组执行;其四是部长会议自身选择议程并代表G8做出决议,目前使用此项决策权限主要是财长会议。

G8的首脑会议 部长会议 专家工作组决策机制,保证了信息交流的开放和决策的封闭,从而兼顾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专门机构不同,G8的架构涵盖多个不同的问题领域,这使得各国在进行谈判时能够全面考虑各领域的关联性,综合考量本国在不同领域内的得失,进行平衡协调。

(二)G8的功能与作用

G8不仅为成员国提供了一个稳定的与高层次的交流平台,具备了促进成员国之间进行合作并且履行协议,商议、决策和执行等功能,同时还具备一定的导向功能。纵观G8近30年的发展历程,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呈上升的趋势。G8影响的领域从最初的经济领域拓展到政治、安全和其他社会各领域。同时,G8在各领域的影响程度也在逐渐加深,这使G8对重大国际事务的研究和把握能领先一步,进一步加强对国际局势的掌控能力。

为了科学判断G8在不同功能领域内的影响力,笔者选取了公报中的承诺、相关部长会议的数量(定期和不定期的)、成员国的遵从性、可掌控的国际组织、新发起的国际制度以及专家工作组等6个指标作为分析变量,得出的统计如下表所示:

G7/G8在不同功能领域的比较①

项目领域

经济政治安全社会承诺(项)1975~2001年357151142部长会议1993~2003年773535遵从性1975~2001年37%

24%59%可掌控的重要组织I M

F /W TO /W B NATO 无新发起机制(个)5

35专家工作组(个)

5

5

3

注:经济领域囊括世界经济、金融体制、贸易、援助、减债、就业、教育、人口老龄化、信息技术等方面;政治安全领域包括联合国改革、反恐怖主义、军控和不扩散、地区冲突、预防冲突和危机等;社会领域包括卫生、能源、环境、食品安全、文化多样性、难民问题、人权等等。

由上表可见:国际经济领域是G8首要的核心功能

22

八国集团30周年发展回顾

根据多伦多大学G8研究中心的数据计算而得, Co mm it m ents Produced at Select ed Summ i ts ,1975-2001, Prepared by Prof ess or John K irton and Dr .E lla Kokotsis ,http ://www.g7.u t oron to .ca /eval uati ons /co m m itt m e n t-assess m en ts .h t m 。

2005年第12期

领域,该集团涉及经济领域的议题最多,相关的机制化

程度最高,而且基本上可以掌控最重要的三大国际经济

组织,这使得G8确立了在国际经济领域内的主导地位。

其次,G8的功能表现在社会领域,虽然涉及的议

题相对较少(这主要是由于G8涉足社会领域的时间较

晚),但成员的遵从性却最高,机制化程度在较短时期内

即与政治安全领域不相上下。

最后,在政治安全领域,G8虽然涉及的议题不少,

但是成员的遵从性却很低,这降低了该集团在政治安全

领域的影响力,这说明G8在政治安全领域内的影响力

最弱。

三 G8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G8面临的机遇

从产生到现在,G8之所以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

越来越大的作用,是因为其既能仰仗外部客观条件,又

能获得该集团独特的内部条件支撑。结合G8发展的外

部客观环境和自身内部条件,G8发展面临着三大历史

机遇。

首先,随着全球化的高速发展,全球治理的需求增

强,这为G8提供了历史契机和舞台。过去30年中,全

球化的高速发展催生出许多新的问题。这些新问题大

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先就存在的、伴随着全球化

在更大范围内扩展开来的问题,如环境污染、毒品走私、

各种传染病扩散等等。另一类是在发展过程中新领域

内出现的问题,如利用因特网犯罪、各种金融衍生品市

场管理等等。各种各样的全球问题,迫切需要建立各种

相应的治理机制来应对,召唤着一个全球治理新时代的

来临,这些都为G8提供了历史机遇和舞台

其次,现有国际体系的权力分配极端不均衡,大部

分权力和财富集中于少数的发达国家手中,这为G8实

行全球治理提供了有利环境。G8成员国无可辩驳的实

力优势是该集团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影响力的坚实后盾。

在经济上,除俄罗斯外,另外七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世

界生产总值的70%左右,贸易量占全球总量的52%;政

治上,联合国安理会的5个常任理事国中有4个属于

G8;军事上,有6个是北约成员国,4个核大国,军费开

支占全球军费总额的一半以上;科技上,几乎所有的世

界科技强国全汇集在该集团之中。正如一位加拿大学

者所说的: 国际体系的结构因素 全球权力的集中,

是G8具备的最大优势。 ①

最后,高度的利益认同和灵活的运行机制保障了

G8的决策效率。G8清一色是在现有的国际体系中占

优势地位的国家,在国际格局中相近的地位决定了它们

的国家利益有着相当程度的重合和交汇;同时,由于各

国的政体类似,相互之间已形成较高程度的集体认同,

而这种集体认同进一步重塑和巩固了成员国的共同利

益,有利于各国在此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政策协调。此

外,与其他大多数国际组织相比,G8成员国数量少,且

能充分发挥灵活机制和首脑外交的优势,因此能保障其

决策和执行的效率。

(二)G8面临的挑战

同时也应看到,G8亦面临着外部的压力和其内部

因素的局限,制约着G8影响力的发挥。实质上,G8的

成立基于这样一种设想:最强大的少数几个西方大国实

现联合,共同主导国际事务。这个设想的成功实现必须

依赖两个内部的前提条件:其一是集团的成员国必须囊

括世界上实力领先的大国;其二是成员国都有维持现有

国际秩序的意愿。当然,机制的稳定运行还依赖于一个

外部条件:集团外的认同。而目前,这几个条件都遭受

到了程度不一的挑战。

首先,由于大国实力发展的不平衡,G8的成员设置

已逐渐不能对应世界政治中现实的权力格局,这削弱了

该集团发挥影响的实力基础。自集团成立30年以来,

各大国发展速度很不平衡,世界力量格局发生了深刻变

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集团之外新兴大国的崛起。即使

单就经济实力而言,目前中国的GDP超过若干个G8的

成员国。这种状况导致了一种局面:尽管集团依然保持

着整体的绝对力量优势,但由于没有囊括新兴的实力领

先大国,该集团无法有效控制世界局势。因此,从2004

年春天开始,G7的财长会议邀请中国财长和央行行长

参加讨论。

其次,近年来集团内部矛盾和碰撞的增加制约了

G8的协调能力。2001年布什政府上台后,美国在外交

上单边主义恶性膨胀,与其他成员国在安全观、秩序观、

格局观等问题上分歧日深。美国为了建立单极霸权的

世界,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现有国际秩序的破坏者。集

23

①加拿大学者A lis on B aili n的讲稿, Fro m Trad itional to Instit u

ti onali zed H ege m ony, February2001,http://www.G8.utoronto.ca/schol

ar/baili n/baili n2000.pd f。

团内部的矛盾,实质上是维持现有的西方集体霸权模式和建立美国单极霸权之间的矛盾。2003年伊拉克战争充分暴露了美欧深刻的观念与利益分歧,表明西方战略同盟裂痕已经公开化。如果美国坚持独霸和单边主义,德法两国就不会让步。这将严重制约G8协调一致对外行动的能力。正如一位学者所估计的: 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太可能出现在实力上足以对G8构成挑战的新兴国家,导致该集团解体的因素最有可能来自于其内部的利益分歧。 ①

最后,近年来自集团外的对G8缺乏代表性和合法性的批评和指责声也越来越大,动摇了国际社会支持G8的民意基础,削弱了G8的政策号召力和影响力。对G8提出反对和质疑的力量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发展中国家;二是以非政府组织为代表的国际市民社会(c i v il society)。发展中国家对G8的批评从该集团成立之初就开始出现,并长期存在。发展中国家认为该集团的组成缺乏普遍性,是发达国家的机构,因此在政治领域反对由G8主导国际事务,在经济领域内要求该集团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减免穷国的巨额债务等等。近年来国际市民社会对G8的质疑和责难之声越来越高。这些非政府组织认为由G8主导推动下的全球化导致了全球环境恶化、贫富分化加剧等一系列恶果,同时也认为G8并不是由民众所选举出来的机构,因此无法代表各国民众,不具有合法性。因而非政府组织近年来不断掀起反全球化的运动,G8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反全球化运动的主要目标。

总之,全球化的继续发展,对全球治理的需求进一步增强,为G8提供了一个长期发挥作用的空间。与目前国际上其他的国际组织相比,G8具备实力优势和机制灵活的两大长处,似乎更能适应新时期全球治理的需求。但同时,G8也面临着来自外部压力和内部因素的诸多限制,其功能和效率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G8能否成为未来全球治理的中心,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完成自身重大改革,如根据形势的发展吸纳新兴的大国、增强成员国之间政策的协调,加强与集团外的对话以增强民意支持等等。

四 G 8的对华政策

(一)G7/G8对华政策的演变

自1975年成立以来,随着国际格局、G7/G8自身以及中国实力的变化,G7/G8的对华政策经历了3个阶段。笔者将其分为对华漠视阶段(1975~1986年)、干涉阶段(1987~1996年)和寻求建立联系与对话阶段(1997年至今)。在G7/G8对华漠视阶段,它与中国没有任何接触与往来,双方处于相对隔绝状态。在G7/G8对华干涉阶段,G7/G8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关注中国,如1987年的G7首脑会议公报首次简短地提到中国: 在亚洲,我们同意应该特别关注中国所进行的经济改革。 ②但是在1989年,G7对华态度发生逆转。1989年的巴黎峰会发布了一份专门的《中国问题声明》,指责中国政府 违反人权 ,并由此发起了一项全面制裁中国的提案,包括暂停双边高层政治接触,终止对华军售和世界银行对华贷款等等。此后几年,G7一直密切关注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改革进程,将中国视为主要潜在问题,一方面鼓励中国经济改革和参与国际裁军进程,另一方面在政治改革、人权、香港回归、南海问题上企图干涉中国内政。G7/G8对华寻求建立联系和对话阶段从1997年开始,由于香港回归和中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出色表现,国际舆论呼吁中国加入G7。1999年,G8邀请中国参加 金融稳定论坛(FSF) 和成立新的二十国集团(G20)。2000年G8冲绳峰会时,日本通过各种渠道邀请中国、印度、印尼和韩国4个主要亚洲国家领导人参加峰会对话,但被中国婉拒。此后,G8越来越频繁地邀请中国参与其各种机制。2003年6月,在法国总统希拉克的邀请下,中国领导人参加八国峰会举行前的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2004年10月,七国集团财长会议首次邀请中国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参加对话会议,这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表明,G8正式承认了中国在解决全球经济和金融问题中不可回避的作用,将中国视为处理重大国际事务必须借重的伙伴。

(二)G8对华政策的争论

吸纳新的 对系统有重要影响的(syste m atica ll y i m

24

八国集团30周年发展回顾

加拿大学者A lis on B aili n 的讲稿, Fro m Trad itional to Instit u

ti onali zed H ege mony ,February 2001,http ://www.G8.utoronto .ca /schol ar/baili n /baili n2000.pd f 。

John K irton , The G7/G8and Ch i na :To w ard a C l oser A ss oci a ti on, i n John K i rton ed .,G ui d ing G lobal Order :G 7/G 8governance i n t h e Tw e n t y -f i rst C e n t ury,Bu rli ngt on:As hgate Pub li sh i ng Co m pany ,2000,p.197.

2005年第12期

portant) 大国加入G8已经成为大多数成员国的共识,

目前的讨论主要是吸纳哪些国家以及吸纳的具体步骤。

中国是最热门的候选成员国,也是讨论的焦点所在。争

论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核心问题上,即吸纳中国是否有

助于增强G8总体实力,是否有助于提高G8在国际上

的声望与合法性,是否有助于增强对中国的影响?

1.在吸纳中国是否有助于增强G8的实力这一问题

上,一种观点是:G8必须接受中国,没有中国的加入,G8

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将大打折扣。这种观点在西方经

济学界相当普遍,美国格拉汗教授的观点具有代表性。

他指出, 在美国,大家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G7并没

有充分代表亚洲的经济力量。比较合理的选择是吸收

中国,它已经是亚洲第二大的经济体,同时也是一个重

要的军事强国 。①

另一种观点却认为:如果G8吸收中国加入,成员国

数量的扩大将降低决策的效率,反而将损害G8的行动

能力。这派观点担心由于中国采取的政治制度和西方

国家相 对立 ,而且一向又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自居,

与西方发达国家在诸多领域都存在原则性的政策分歧,

因而如果接受中国加入,很可能使得G8达成协议的效

率大为降低。因此,这派观点坚决反对G8接受中国。

2.在吸纳中国是否有利于提高G8的合法性的问题

上,一种观点认为:取得和增大合法性的主要途径在于

扩大成员国代表性。国际舆论在批评G8缺乏合法性

时,主要是指G8由西方发达国家组成,只考虑少数发达

国家的利益,而置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于不顾。因此,加

拿大学者彼得 哈纳尔(Peter H a j n al)认为: G8必须考

虑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对话和沟通,才能增强全球民众

对G8的政治认同。 ②而中国的国际形象长期以来定位

于 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又与广大发展中国家长期保持

着深厚的友谊,吸收中国入内显然有利于增进G8的代

表性,从而增强G8在全球治理中的合法性地位。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取得和增大合法性的主要途径

在于尽可能增加公民的共识和政治认同感, 民主 形象

是维系民众政治认同感的最有效方式。加拿大的约

翰 凯尔顿(John K irton)教授是维护G8 民主 形象的

坚定支持者。他指出: 如果G8吸收非民主国家加入,

那么就违反了当初G8创建时的基本原则,背弃了G8

的民主性质,使G8丧失基于民主政体之上的道德优势,

损害G8的国际声誉,并且动摇G8在全球治理中的合

法性基础。 ③因此持这派观点的人坚决反对吸纳中国。

3.在吸纳中国是否有助于增强G8对中国的政策控

制力问题上,亦存在两种相反的判断。一派观点认为中

国的经济实力、国际地位以及世界经济未来发展趋势决

定了G8必须要面对中国,而让中国加入G8有利于利

用G8已有的各种灵活机制加强与中国的沟通,增进与

中国在各具体领域的协调。美国学者威廉 海曼(W il

lia m W hy m an)虽然不赞成让中国直接加入G8,但却赞

成G8加强与中国的接触和联系。他指出: 如果把中

国等国家置之门外,这些国家所贯彻的开放、多边的贸

易体系以及其国内的经济自由化改革可能不会保

持。 ④

另一派观点则认为,吸纳中国加入G8无助于增强

对中国的控制力,因为中国崛起过程中在诸多领域与西

方发达国家的利益不可调和,中国注定要挑战现有的国

际秩序和西方的权威力量。⑤因此,应该对中国采取强

硬的态度,尽可能地阻止和延缓中国挑战西方所制定的

游戏规则。如果让中国加入G8,反而将增强中国的国

际地位和其在游戏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因此坚决反对

G8吸纳中国。

(三)G8成员国对于是否吸纳中国的不同立场

从G8内部分析,笔者认为其成员国对G8是否应

该吸纳中国这个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也大相径庭,具体来

说如下:

美国:美国对G8吸纳中国持消极否定的态度。美

国一方面担心中国加入G8会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加

快中国的崛起步伐;另一方面也顾虑中国加入G8后会

与法、德、俄罗斯等国联合,削弱美国对G8的控制力。

因此,在2000年德国和日本提出邀请中国参加G8的意

向之后,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冲绳会前、会后多次谈到在

G8扩大的问题上,应以 民主国家 和 市场经济 作为

25

《G7财长会议鸿门宴?》,转引自《21世纪世界经济报道》,2004

年10月1日。

Peter H aj na,l The G7/G8Syste m:Evol u tion,R ole,Doc um e n t a tion,

Ashgate:A lders hot,1999.

John K i rton,J oseph Daniel s,and And reas Freytag, The G8 s

C ontri bu tion to Tw en t y F i rsrt C entury Governance ,i n J ohn K irt on,ed.,

Guiding G lobal Order:G7/G8Gov e rnance in t h e Tw ent y-first C e n t ury,A s h

gate Publi shing Co m pany,2000,p.283

何帆:《中国与G7的双向选择 在接触和参与之间》,载《国

际经济评论》,2004年9~10月刊。

持这派观点的多为支持 中国威胁论 的西方人士,虽然公开发

表此观点的文章较少,但是在笔者与西方学者的交流中可以明显察觉到

此类观点还是具有一定的市场。

加入条件,表明了对中国加入G8的否定态度。同时,迫于国际金融形势和欧洲盟友的压力,美国不得不支持让中国部分地加入八国机制,例如利用七国财长会议与中国开展对话,协调汇率问题。

法国与德国:法国和德国一方面出于推动国际格局多极化,平衡美国单边主义的战略考虑,另一方面也认为中国加入G8有助于推动中国和平地融入现有的国际体系,因此对G8吸纳中国抱着非常积极的态度。法国早在1997年就提出要建立G8和中国之间的定期会晤机制。2003年,希拉克总统热情邀请中国领导人参加埃维昂会晤。德国的态度也非常明确而积极。据海外媒体报道,德国总理施罗德在埃维昂峰会期间公开表态说,如果八国集团要增加成员,中国应该是首选国家。

日本:日本将G8当做其提升国际地位的最重要平台,无论是出于与中国竞争还是从政治上紧跟美国的战略考虑,日本对让中国正式加入G8持消极否定态度。在2000年G8冲绳峰会时,日本曾以东道主身份再三邀请中国领导人参加八国峰会最后一天与亚洲国家的对话会议。同年11月,日本亦曾邀请中国出席八国峰会上成立的 数码机遇工作组(DOT FORCE ) 。但这主要是出于扩大当年的峰会成果,凸显其作为 亚洲代言人 形象的需要。根据海外媒体报道,2004年G8海岛城峰会时,日本的代表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考虑G8吸纳中国的时机并不成熟。可见,日本人内心深处不愿意看到中国加入G8。但是在另一方面,日本又想通过G8的机制来控制和约束日渐强大的中国,因此在某些领域内支持中国加入G8的一些工作机制,利用G8对中国进行控制和约束。

俄罗斯:俄罗斯对G8吸纳中国抱着积极推动的态度。作为经济实力较弱的新成员,俄罗斯在G8这个俱乐部中有一种人微言轻的感觉,而中国的参加可使俄罗斯多一个 伙伴 ,有利于相互借重,增强其发言地位。俄罗斯曾邀请中国加入G8的 打击高科技犯罪24小时联络站网络 和 反恐工作组 ,并且表示,无论中国是最终加入G8,还是以某种形式参与G8的活动,俄罗斯

都将尽力协助,予以支持。①

从俄罗斯致力于推动 俄中印 三角关系的策略看,俄罗斯支持中国和印度同时加入G8的想法也未必完全是空穴来风。

英国、加拿大、意大利:它们对于G8吸纳中国抱着被动和谨慎的态度。一方面是因为它们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的立场。如果美国支持中国加入G8,

它们也不会反对;反之,如果美国持反对意见,那么这三国基本上也不太可能支持中国加入G8。另一方面,即

使不考虑美国的意见,这三个国家对G8吸纳中国本身也抱着犹豫和怀疑的态度,它们既看好中国的经济发展,认为中国的加入有助于提高G8的整体实力,但又担心中国的加入会导致G8的决策和执行效率降低,反而损害G8和它们自身的利益。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G8内部成员对吸纳中国的态度分为三派:最积极的是法国、德国和俄罗斯,最消极的是美国和日本,而英国、加拿大、意大利介于前两派之间。由于美国在G8内具有最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因此是否吸纳中国加入G8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的态度。

五 结束语

通过从历史的维度纵向分析G8的演变规律和发展前景,从横向角度分析G8的结构、运行机制和功能,我们可以得出结论:G8是当前国际体系中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机制,它隐藏在诸多专门性的国际机制的幕后,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全球规则的制定。同时,G8凭借其优势实力和灵活机制,在塑造未来的全球治理中亦占有先机。因此,如何发展与G8的关系已经成为崛起进程中的中国所面临的必然课题。近年来G8开始主动寻求并积极推动与中国的对话,为双方关系发展带来契机,我国应抓住有利时机,更积极、务实地探索应对G8的各种方案。

[收稿日期:2005 10 30][修回日期:2005 11 09]

[责任编辑:赵远良]

26

八国集团30周年发展回顾

①John K irton , The G7/G8and Ch i na :To w ard a C l oser A ss oci a

ti on ,i n John K irton ed .,Gui d ing G loba l Order :G 7/G 8G overnance i n t h e Tw e n t y -first C e n t ury,p .189.

Abstracts

The G reat R ej uvenation t he Chi n ese Nation

Shi Y inhong (1)

The Interaction bet ween N ati o n ,St ate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Reflections on t he G enocide in Rwanda L iAnshan (7)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the genoc i d e in Rw anda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 i p bet w een nati o n ,state ,and i n ter national po litics .The autho r argues that t h e issue o f t h e nation is in fact an issue of politics ,and it is closely re lated to state pow er .W hen Rw anda w as estab lished ,an i m ag i n ed co mm un ity w as for m ed .H o w ever ,the colon izati o n fac ili tated the legalization of rac i a l identity ,the instituti o na lizati o n o f po litical status ,and the standardization of econo m ic po sition,m aking t h e self-i m ag i n ed co mmun ity beco m e the other-m ade co mm unity .A fter i n dependence ,Rw anda inheri ted the co lon i a l legacy of the rac ist ideology ,and the m assacre beca m e a terrorist state action to w ar d its citizens .The au thor concludes that g lobalization has pro m o ted the i n terna ti o na liza ti o n of racial issues ,and the genocide i n Rw anda has i n teracted w ith i n ter national po litics on three levels :reg i o na l po litics ,b i g po w er ga m es ,and the UN platfor m .

The 30t h Anniversary of t he H elsi n ki Process :Shaping Comm on Securit y Zhu L i q un L i n M i n w ang (16)

The CSCE (Conference on Security and Co -operation in Europe),wh ich opened i n 1975,m arked the beg i n ning of theH elsi n kiProcess .During its th irty years of h i s tory ,it has encountered t w o different i n ternati o na l syste m s and faced dra m a tica lly d ifferent security proble m s .A s a process o f politica l and sec urity cooperati o n ,CSCE /OSCE (O rganization of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 n Europe)helped Eur ope estab lish t h e most sophisticated m echan is m s in ar m s contro l and confidence-bu il d i n g m easures (CB M s).A fter the C oldW ar ,it also played a positive ro le i n i m ple m enting preven ti v e diplo m acy ,cr i s is m anage m en,t conflict reso lution ,and reconstructi o n .It should be especially noted that the H elsi n k i Process has been conduc i v e to the shap i n g of such ne w concepts as co mprehensi v e security , co mm on security , and co-operative security an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reg ional security co mm unity w ith the above nor m s and rules .F i n al l y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 h e nor m a ti v e and process ele m en ts have been o f great i m portance in i n ter national re la ti o ns .

A R evie w of t he 30th A nniversary of t he G 8Chen X iaoji n (21)

The past thirty years w itnessed an a m azi n g evo l u tion o f the G8,i n cl u ding profound changes i n its m e m bersh i p ,structure ,m echanis m s ,f u ncti o ns ,and perfor m ance .The acceleration o f g lobalization and further developm ent of g l o ba l

4

No .12,2005

W orl d Econo m ics and Politics

No.12,2005W orld E cono m ics and Politi cs gover nance prov i d e the G8w ith a ne w h i s toric opportun ity.A lthough fac i n g pressures fro m both outside and i n si d e,the G8,depending on its predo m i n ant po w er and flex ible m echanis m,has qu ietly taken the i n itiative i n shaping future g l o ba l gover nance.There f o re,an i n ev itable task for the r ising Ch i n a is to deter m ine how to dea lw ith the relationsh i p w ith the G8.In recent years,the G8changed its attitude and turned to pro m o ti n g dia l o gue w ith China,w hich has ushered in a ne w chance for the f u rther deve l o pm ent of Sino-G8relations.

Inclusion and Exclusion:The Identit y D ebate w it h Respect to Tur kish Entry i n to the European Union

L iM ing m ing (27)

The debate on Tur k ish E U m e mbersh i p m ainly concer ns identity.I n light of i d entity theory,the au t h or exp l o res the re lationsh i p bet w een Turk ish identity and European i d entity i n the m aking.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m a jor barrier to Turkish f u llm e m bersh i p in the EU lies in the European den ial of Tur key s Eur opean i d entity,and the belief o fm any t h at Turkey does not belong to Europe.A lthough the li b erals in Tur key and Europe w ish to tolerate relig i o us and cult u ra l differences,the EU currently lacks the necessary socia l basis fo r t h e i n c l u sion o fTurkey because ofw orries that Turk ish i n clusion m i g ht chang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 h e EU.The au t h or concludes that the European attitude to Turkish acces si o n high li g h ts the si g nificance of i n clusion and ex cl u si o n i n Eur opean identity.

The English School and European Integrati o n Studies

Chen Fe i (34)

The Eng lish Schoo l has rare l y paid attention to European integ ration and other re lated issues.But no w t h is situation is beg i n n i n g to change.Analysis of European integrati o n by re lated approaches and concepts gradua lly has beco m e the m a i n concern o f the Eng lish Schoo.l It w ill no t only supple m ent the European integra ti o n theory and exp lana ti o ns,but also expand its o wn acade m ic space.The au t h or points out that the Eng lish School prov i d es a ne w useful perspecti v e to analyze the European i n tegration process,clarify ing the i n ternati o na l role o f the E U,and expla i n i n g t h e EU expansion. Based on the three core concepts of t h e Eng lish Schoo,l t h e author explores so m e issues t h at have occurred in Eur opean i n tegrati o n,summ ar izes the li m its of the Eng lish School in European i n tegration stud ies,and m akes a brief forecast o f f u ture stud i e s o f the Eng lish Schoo.l

On t he Legiti m acy of Internati o nal Institutions and Its L i m itations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 y and H u m an R ights Instit uti o ns

Y e Jiang Tan Tan (42)

The leg iti m acy of i n ter national i n stitutions is based on the ir capab ility to pr ov i d e public goods and to secure the as sent of the actors i n the i n ternational syste m.H ow ever,internati o na l i n stitutions are w eak in both respects,wh ich leads to a li m itati o n i n the leg iti m acy of i n ter national instituti o ns.There are syste m atic and cultural sources for th is li m itation. The syste m atic sources are the different po licy se l e ctions and pr ocedures of sovere i g n states,w hile the cultural sources a rise fro m the clash of the m ulti-va l u es i n i n ternati o na l instituti o ns,the transf o r m ation o f the core va l u es,and d ifferent understand i n gs by the actors o f the sa m e ru l e s and pri n ciples.The author argues that t h e li m itation i n the leg iti m acy o f i n ter national i n stitutions not only reduces the ir effic i e ncy i n providing pub lic goods,but a lso has a seri o us negati v e i m pact on the actors attitudes to w ard inter national i n stitutions.

5

公司历程回顾总结词

公司历程回顾总结词 一个公司经历了十年,一个公司走过了十年。以下是小编带来公司历程回顾总结词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公司历程回顾总结词例 1 根据这次年会的议题安排,允许我先对城市规划信息化工作做一个回顾性的总结,题目是《中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十年回顾与发展》。以计算机通信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二十世纪下半页悄然兴起,逐渐引发了方兴未艾的产业革命,并以历次产业革命未有的速度、广度、深度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迅速的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思想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运作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作为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代表,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发展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科技因素之一,信息化技术进入我国城市规划领域的近二十年间,为城市规划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支撑,逐步成为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过程中不可或却的辅助手段,极大的提高了城市规划水平和效率,并在人类社会城市规划进程中为城市规划的龙头和作用体现提供了强大的科技平台。 之所以选择十年作为我们回溯中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建设的时间单位,很大程度是为了便于回顾分析和总结评价,而以95年成立了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城市规划管理委员会办公自动化专业组为起点,这正是我们蓬勃发展的机遇期,

在召开的第一次专业组会议确立了我国城市规划全行业第一个信息化技术研究和交流的学术性组织,标志着信息化技术作为城市规划领域新技术应用方向,在当时已经成为许多城市规划人类的共识,并立志于推动城市规划信息化技术向广度和深度做出不懈努力。在城市规划信息化建设可以用日新月异来说,过去的十年既艰难又成果丰硕。 其实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已经开始了探索的征途,但是当时信息化的水平,但是国内信息化技术更多是对国外成熟产品和技术的引进,更多是局限在规划设计和城市测绘领域的计算机技术的引进和零用,而信息技术的高技能、高效率的特征,开始引起了一些领导者的关注,开始探索城市规划工作引进信息技术的可能性,比如说一些城市规划部门设立了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利用社会的技术力量推进城市规划和地理信息的采集应用,而一些城市则不惜工本引进成套工本和专业人才,希望构建城市规划信息技术制高点,更好的应用,比如说87年作为全国首例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引进了美国大型地图数据库软件以及计算机系统,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自动化中心,这些引进的技术和产品将中国城市规划行业更直观的了解到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凝聚了自身的发展目标,然而由于基础数据的匮乏,成本的高昂,程序开发的滞后和管理人员自身技能的不足,使这些技术和产品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远远落后于人们的期待,那时

20国集团的含义

20国集团的含义 G20,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于1999年12月16日在德国柏林成立,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内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机制,由八国集团(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和十一个重要新兴工业国家(中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南非、韩国和土耳其)以及欧盟组成.按照惯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列席该组织的.会议.20国集团的GDP总量约占世界的85%,人口约有40亿. 20国集团建立最初由美国等八国集团的财政部长于1999年9月在美国华盛顿提出的,目的是防止类似亚洲金融风暴的重演,让有关国家就国际经济、货币政策举行非正式对话,以利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随着20国集团的架构日渐成熟,并且为了反映新兴工业国家的重要性,20国集团成员国的领导人于2009年宣布该组织将取代八国集团成为全球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 G20 创始:二十国集团(Group20) 是1999年9月25日由八国集团的财长在华盛顿宣布成立的. 宗旨:推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 成员:二十国集团由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中国、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韩国、印度尼西亚、印度、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等19个国家以及欧盟组成.这些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世界的85%,人口则将近世界总人口的2/3.

运作方式:二十国集团以非正式的部长级会议形式运行,不设常设秘书处,主席采取轮换制.该集团的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每年举行一次.每年的部长级例会一般与七国集团财长会议相衔接,通常在每年的年末举行.会议由主席国及一些国际机构和外部专家提供秘书服务和支持,并可根据需要成立工作小组,就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评审和提出对策建议. 特邀代表:为了确保20国集团与布雷顿森林机构的紧密联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世界银行行长以及国际货币金融委员会和发展委员会主席作为特邀代表也参与该论坛的活动. G20与中国:中国是二十国集团的创始成员,并于2005年作为主席国成功地举办了第七届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

近五年中国房地产发展变化(DOC)

近五年中国房地产发展变化 2016年 巴曙松:中国房地产行业还在收缩的大趋势 目前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上涨和绝大部分三、四线城市的高库存是并存的,所以没有改变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目前库存量过大,以消化库存为主,整个行业还在收缩的大趋势。 观点地产网讯:4月12日消息,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在深圳出席活动时表示,目前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上涨和绝大部分三、四线城市的高库存是并存的,所以没有改变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目前库存量过大,以消化库存为主,整个行业还在收缩的大趋势。 巴曙松指出,即使是一线城市,房地产的新屋销售和新开工面积之间的传导周期越来越长,这是典型的行业在逐步收缩的趋势。 关于近期部分一线城市房价快速上涨,巴曙松认为,跟这些一线城市长期供应不足有关,如,与一线城市长期土地供应不足,容积率定得偏低,对于人员流动趋势判断没有充足的预见性等,都有直接的关系,但这个改变不了整个房地产行业逐步在往下回落的趋势。 对此,他提出建议要化弊为利,2013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新型城镇化规划》,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划,其中强调城市土地建设。 他表示,房价上涨的城市基本上是老百姓用自己的货币选票选出的中心城市。下一步配套的改革要变成城市群发展的动力,比如深圳,如果地价上涨让很多制造环节在深圳有压力,就应该主动迁到东莞、惠州。相应的,深圳和东莞、惠州的地铁、城际的交通、生活的便利就要打破原来的土地制度、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制度,要有城市群的布局规划大格局。 巴曙松总结称,要把一线城市房价上涨的压力顺势引导成建设未来城市群的正面发展动力。 2015年 2015年中国房地产现状分析:走上转型之路 目前,房地产依然是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从2015年中国房地产现状分析情况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发展历史分析

)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本文回顾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各阶段的特征。目前,中国石化正在向规模大型化、布局集中化、炼化一体化、生产园区化方向发展。其次, 本文分析了中国石化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来看, 中国石化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东西强、中部弱”, “北方强、南方弱”,“沿海强、内地弱”的分布特征; 辽中南、京津冀和沪宁杭等八大石化产业基地已成为支撑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 中国石化; 空间格局; 集聚 一、中石化的成立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前身是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1983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成立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这年7月12日,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从此,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正式宣告成立。1998年5月26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划转企业交接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胜利油田管理局、中原石油勘探局、江汉石油管理

局、河南石油勘探局、江苏石油勘探局、华东输油管理局等12个油田和输油企业划入石化总公司。1998年7月,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公司、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 二、总部的区位选择 公司总部是整个公司的中心。其功能是制定影响公司发展方向的战略决策。公司总部最为重要的权力之一就是资金控制。作为一家在香港、纽约、伦敦、上海四地交易所成功发行股票上市的全球性大公司,中石化总部的视野是全球,所考虑的时间尺度也较为长远。因此,总部的区位要求可以概括为:(1)便利的交通运输;(2)及时的信息获取;(3)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基于我国的特殊情况,国有大型企业主管部门多为中央部委和省、市政府。这些机构均位于首都、直辖市和省会。中石化的总部选择也不例外。其总部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北京是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中国第二大城市。因此,北京基本能满足中石化总部对区位条件的要求。 图1中石化总部所在地 三、子公司及其区位分布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主营业务范围包括:实业投资及投资管理;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采、储运(含管道运输)、销售和综合利用;

中国房地产各阶段发展史(非常详细)

中国房地产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理论突破与试点起步阶段(1978至1991年) 1978年理论界提出了住房商品化、土地产权等观点。 1980年9月北京市住房统建办公室率先挂牌,成立了北京市城市开发总公司,拉开了房地产综合开发的序幕。 1981年,在深圳、广州开始搞商品房开发试点,在此之前,国内只有房地产开发,没有商品房开发,事业单位或是企业单位造房子主要是用于内部职工福利分配。 1982年国务院在四个城市进行售房试点。 1984年广东、重庆开始征收土地使用费。 1987年11月26日,深圳市政府首次公开招标出让住房用地。 1990年上海市房改方案出台,开始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1991年开始,国务院先后批复了24个省市的房改总体方案。 1987至1991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非理性炒作与调整推进阶段(1992至1997年)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深圳视察后发现特区市场经济之后变化很大,其中房地产开发相当成功,认为开发区的经验值得全国推广,于是他吹响了中国发地产开发号角,沿海城市一带开始展开,特别在海南、北海、广州、深圳等。 1992年房改全面启动,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推行。 1993年“安居工程”开始启动。1992年后,房地产业急剧快速增长,月投资最高增幅曾高达146.9%。房地产市场在局部地区一度呈现混乱局面,在个别地区出现较为明显的房地产泡沫。1993年朱镕基总理到海南视察,发现海南的房地产市场是已经失控,主要是土地市场形成了严重泡沫。于是下令停止银行贷款。政府开始第一轮紧缩性宏观调控,房地产泡沫破裂,造成了大量的烂尾楼和银行呆坏账。 1993年底紧缩性的调控政策落实,经济过热势头放缓,处在通货紧缩通道中,亚洲金融(行情,资讯,评论)危机爆发,日本、香港等地房地产泡沫破裂。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低迷之后开始复苏。 第三阶段:相对稳定协调发展阶段(1998至2003年)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住房成为新的消费热点。1998年对中国房地产业来说是关键之年,分水岭就是上半年和下半年,很多开发商在1998年上半年都熬不下去了,把土地纷纷卖掉退出市场。但是到了1998年下半年,在6月份左右,政策面开始发生变化,出台了一系列的刺激房地产发展的政策,主要一个是取消福利分房,通过市场来解决住房问题,这种政策使得有效需求在短期内爆发,并大幅快速上升。还有价格政策,在这之前商品房的价格受到物价局的管制,不能随便涨价,是限价的。但是在这时候取消了这些管制,为后来开发商涨价提供可能,这以后开发商自己喜欢怎么定就怎么定,开始乱涨价。1998以后,随着住房实物分配制度的取消和按揭政策的实施,房地产投资进入平稳快速发展时期,房地产业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1998 里程碑 5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倡导贷款买房。 7月3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停止住房收入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同时,"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被确定为基本方向。

如何撰写企业发展历程回顾材料

如何撰写企业发展历程回顾材料 课程描述: 撰写企业发展历程回顾材料是总结回顾企业发展历史,制定下一步发展阶段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同样密切关系到企业下一步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方向。因此,撰写企业发展历程回顾材料对企业发展有极其深远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您将清晰地认识到撰写企业发展历程回顾材料对企业的重大意义。同时,我们将通过案例展示,让您全面掌握撰写企业发展历程回顾材料的方法。 解决方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各行各业在撰写企业历史回顾材料时,都有自己的方法与技巧,但万变不离其宗!下面我们从实战经验中给大家总结一些方法流程,以便大家参考,帮助我们少走弯路,直达成功。 撰写企业历史回顾材料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明确撰写内容; 二是确定撰写方式; 三要掌握撰写技巧; 四是要完善文稿修订。

在撰写企业历史回顾材料内容的确定上,我们主要从前传以及正传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接下来,我们要掌握企业发展历程回顾材料撰写方式。 接下来,我们还要把握企业发展历程回顾材料的撰写技巧。

最后,我们还要做好完善文稿的修订工作。 一,我们要以相互交换文稿的形式,互相对照检查,重点是检查错别字、错误语法以及文稿一致性和连贯性的问题,确保文稿的准确。 二,主编负责审核各个撰稿人的主题是否明确,是否和布置的中心思想一致,文稿中有没有违背企业文化的语句和段落等。 三,我们还要做好时间方面的取证。由修正人员对照检查文稿中的时间描述是否准确,是否与收集的资料相一致,是否存在模糊时间 概念的现象等。

我们把这几个方面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撰写企业发展历程回顾材料”的整套方法流程。 或许文字的话大家并不是很清楚,我们可以看下面的思维导图,能让你更加形象的理解和明白该如何撰写企业发展历程回顾材料。

欢迎您来加拿大首都渥太华

欢迎光临四季之城 首都地区的标志景点和节庆活动、丰富的人文景观与瑰宝、美丽的自然环境,这一切都融合在轻松的都市氛围中……渥太华在加拿大的城市和八国集团的首都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里是各种美景与文化碰撞的火花綻放之地,是游客获得非凡体验的必到之处——这使之成为人们喜爱的全年度假和亲友相聚的不二之选。到渥太华来,感受无与伦比的加拿大首都! 我谨代表渥太华旅游局诚挚地邀请中国朋友前来加拿大的首都——渥太华旅游。 渥太华坐是全球最富魅力的首都之一,是加拿大的政治文化中心,是国家权力和民族团结的象征,是多元文化井存的园地,是了解加拿大历史的窗口。她同时还是一个具有双重文化个性的城市,把英法文化的魅力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春季郁金香开遍大地、争奇斗艳;夏季江、河、湖、泊碧波荡漾;秋季枫叶层林尽染;冬日银装素裹、白雪皑皑。这个欧陆与北美情调完美结合的城市,每一个角落都在四季分明的气象里千变万化,让人流连忘返! 独特的文化个性、优美的城市风光、闲适的生活情致,使渥太华不仅受到加拿大人民的钟情,而且成为世界人民旅游观光向往的城市之一。您,何不前来呢? —— 渥太华旅游局主席 诺埃尔●毕加利 (Noel Buckley) 首都必看标志景观 分布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各处的著名国家风景名胜和历史景点迎接着每一个到访的游客,其中最重要的是国会山庄(Parliam-ent Hill)。这是加拿大联邦政府的所在地和举行重大庆典的地方。在这里,每年7月1日都有盛大的加拿大国庆日庆 国家战争纪念碑(National War Memorial)、无名战士纪念碑(Peacekeeping Monument )、加拿大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 of Canada)、加拿大皇家造币厂(Royal Canadi-an Mint)、加拿大皇家骑警音乐骑术表演(Royal Canadian Mounted Police Musical Ride)总部及训练场、各国大使馆、加拿大总督工作和居住的加拿大总督府(Rideau Hall),这些都是您在任何其他地方都不会看到的。 非凡的文化景点 渥太华邀请游客来体验最棒的加拿大,这里有丰富的文化瑰宝和景观。对视觉艺术感兴趣吗?直接前往令人惊叹的加拿大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Canada)吧,这里珍藏了许多加拿大国家 顶尖的艺术藏品,并不时举行出色的特别展览。 无与伦比的加拿大文明博物馆(Canadian Museum of Civilization)展示着加拿大和世界的文明。这是加拿大最大和最受欢迎的博物馆,馆內有世界最大的室内图腾柱展。到渥太华不来这里参观的话,您的行程就算不上完整。 加拿大航空博物馆(Canada Aviation Museum)收藏了世界上最好的老式飞机藏品,并在2009年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展览——《加拿大的翅膀:加拿大百年飞行展》(Canadian Wings: A Remarkable Century of Flight.)。 祝活动,夏季每天早晨举行卫兵换岗仪式(Chan-ging the Guard),晚上则有声光表演(Sound and Light Show)。国会山庄每日还提供免费参观,访客可登上高耸的和平塔(Peace Tower)顶鸟瞰周遭壮丽的城市景观。 里多运河(Rideau Canal)是安大略省唯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它流过渥太华市中心,夏季有无数观光游轮、游艇、独木舟和皮划艇穿梭期间。冬季则 变成世界最大的溜冰场。

我国房地产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末我国居民的住房一直是按福利分房的政策来解决。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按照分配住房的时间、数量和地点考虑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 80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设想,指出改革的方向是住房商品化。首先改革围绕“三三”制补给出售新建住房政策进行试点。按照这个政策,个人购买住房的房价款,由个人、单位和政府各承担1/3,即个人只需支付房价款的1/3,就可以买到住房,其余房价款由单位和政府补贴。1987年9月,深圳经济特区率先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随后,福州、厦门、广州、上海等城市也开始试行。1988年4月,规定了“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规定转让”从而使房地产市场有了法律上的保障。1989年,由于政治形势以及宏观经济的影响房地产市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1991年5月,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发展,加上浦东开发的带动作用,1991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出现回升趋势。 从严格意义上说,我国房地产市场是从1992年兴起的。1992年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而此前的“房改”、“地改”始终步履维艰。房地产业在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得到了迅速发展,房地产市场兴起,交易活跃。其重要标志是1992年前几个月社会各界普遍公认的一个社会新热点----“房地产热”的出现:全国前四个月与上年同期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18.3%,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6%,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 14.6%,而商品房完成投资却增长78%,商品房销额增长63.3%.1992年下半年:膨胀.1992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迅速膨胀.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比1991年底增长175%,新开工面积增长78.1%,利用外资增长228%,全年商品房销售额比1991年增长80%,房地产公司增加2倍. 1993年上半年达到顶峰.这期间,全国商品房完成开发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143.5%新开工面积增长136%;新增开发公司6000余家,至此,全国房地产开发公司已达19000多家. 1993年下半年----1994年3月:受挫折相持.1993年7月起,政府开始对房地产业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相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心态上看,很多人认为宏观调控是暂时 的,“年底将出现新一轮高潮”;二是从实际价格上看,很多大城市基本不见降价,“有价无市”的局面非常明显;三是完成的投资增速比上半年有所下降,但仍比1992年高.这种局面大致持续到1993年3月. 1994年3月至1995年:房地产进入理性回落、平稳发展阶段。1994年3月“两会”之后,房地产市场开始理性回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9%的经济增长速度和13000亿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计划,逐渐平静了社会上期望房地产市场出现新一轮高潮的心态。1995年是国家宏观调控继续深化的一年,在房地产领域,宏观调控已取得明显成效,房地产市场步入平稳发展阶段。住宅、办公用房、商业服务业用房等商品房的投资比重更趋于市场需求结构;地区差异有所缩小;用于炒作的资金和投机性的投资明显减少;中介咨询、物业管理也获相应的重视和发展。

八国集团与八国联军

提起八国集团(G8 ),会令人联想到八国联军,把相关国家列出来,就会发现他们的相似度很高: 八国集团: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加上俄罗斯 八国联军: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 所谓八国集团(group 8),指的是八大工业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加上俄罗斯。严格地讲,它并非一个严密的国际组织,以往被称为“富国俱乐部”。在8个国家里,除俄罗斯之外的7个国家是核心成员国,也就是以前的七国集团(G7)。20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形势一度恶化,接连发生的“美元危机”、“石油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和1973—1975年的严重经济危机把西方国家弄得焦头烂额。为共同解决世界经济和货币危机,协调经济政策,重振西方经济,1975年7月初,法国首先倡议召开由法国、美国、日本、英国、西德和意大利六国参加的最高级首脑会议,后来,加拿大(1976年)、俄罗斯(1998年)分别加入。八国集团成员国的国家元首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即八国集团首脑会议(简称“八国峰会”)。 八国联军是指1900年(庚子年)以军事行动侵入中国的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的八国联合军队。前期由英国海军将领西摩尔率领,开始时总人数约3万人,后来有所增加。此事件最后以中国战败,联军占领首都北京、清廷政府逃往陕西西安,谈和后中国付出白银4.5亿为终。 奥匈帝国现在分裂成两个国家(奥地利和匈牙利)了,国力变弱了,现在换成了加拿大,其他的国家竟然一模一样,只是老大由英国换成了美国,其他国家的位置换了换,重新派了位。换句话说,100多年以来,这个世界总体的格局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还是那几个国家控制了全世界,只不过,“分赃”的方式和分额做了调整。 当然,区别还是有点,八国联军通过军事手段瓜分世界,八国集团通过经济手段控制全世界,文明点了。八国联军时,中国是鱼肉。八国集团也通过经济手段从中国获取大量利益,中国也有了点声音。

公司发展史范文_企业发展历程范本

公司发展史范文_企业发展历程范本 每一个能够发展起来的公司,都有着一段发展的历程,如何将这段发展历程记录下来呢,下面是为你整理的公司发展史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公司发展史范文篇1 19xx年,中至信家具创始人陈中信以超人胆识,率领一帮时代的弄潮儿来到广东顺德,在这片"家具制造王国"的热土上开疆拓土,进军家具行业。 徽商出身的陈中信先生,慧眼如炬,以职业企业家的敏感度和对家具文化内涵的理解,准确预测到家具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要想尽快在家具行业生存下去,就必须做别人不敢做、别人想不到的产品。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把目光锁定在成功人士的身上,因为这部分人综合素质高,有崇尚高雅的文化理念,并且有资本、有实力购买价格昂贵的家具用品,因此生产与之相匹配的高附加值家具产品一定会有很大的市场。 于是,从20xx年开始,中至信家具公司进行产品转型,把产品定位在"品牌化、高档化、欧美化",立足高端、高附加值家具产品,这次对公司产品准确的定位,是中至信家具公司第一次战略性的胜利,也是中信家具公司迅速崛起的奠基石。搏击长空中至信家具在腾飞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企业定位的准确,中至信如雄鹰般展翅地飞速发展。20xx年,中至信硕果累累,获得生产、销售全面大

丰收。三月份美式家具象牙白"夏洛蒂"系列产品隆重登场,国内各大中城市"夏洛蒂"专卖店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销售订单直追公司拳头产品"圣洛克"。在各地经销商争夺"夏洛蒂"经销权的热潮中,公司新产品欧式"美特世家"光彩夺目亮相八月深圳展会,短短半年时间公司连续设计制造两个系列新产品,加上公司"美特美家"和"圣洛克"两个系列,迅速发展专卖店将近200家,这就是被业界传为神话的"中至信速度"!这就是中至信家具品牌的影响力!这就是中至信家具公司董事长陈中信先生的人格魅力的展示!中至信的此番成就,在欧美家具生产厂家中开辟了专卖店发展最多、设计生产产品系列最多的厂家之先河!在同行业中被传为佳话。 胸有成竹完善产品供应链及物流 为了解除经销商及时供货的后顾之忧,"让经销商零库存"!中至信不惜占用公司庞大资金增加产品库存,公司大型的现代化物流中心也由3万平方米增加到6万平方米,从而解除经销商及时供货的后顾之忧,经销商只要订单传到公司,业务部门马上就安排物流中心及时发货,这样经销商不用占用资金增加库存,又使消费者能在第一时间看到自己购买的家具安装在家中。这种"中至信速度"在同行业中也是首屈一指。中至信人凭着对自己产品那种自信,凭着对各地经销商的充分信任, 公司大型的物流中心不但没有形成产品积压,而且在十月黄金周期间很多专卖店生意火爆,充分发挥了强大的供货能力。 品牌创新引领欧美家具潮流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展望以及回顾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展望以及回顾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展望以及回顾 摘要 几年来,日新月异得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迅猛,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展望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一代又一代的更新使得电子商务行业越来越完善。近几年来,淘宝、京东、亚马逊的电子行业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这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的便捷,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行内的格变化以及发展模式的不断更新,旨子梳理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过程以及探讨未来电子商务的走向趋势,寄希冀于未来中国更加美好的电子时代。 展望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国电子商务历经坎坷的历程,最终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电子商业的发展也将走上更加具有规模的的发展。在未来的十几年里中国的电子商业也会随之火热发展,团购等电子商业平台也将成为人们的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电子商业的常态化必将到来。 关键词:电子商务发展 B2B、B2C、未来展望

一、引言 电子商务作为现在服务业中的重要产业,有着“朝阳产业”、“绿色产业”支撑,具有“三高”、“三新”的特点。“三高”即搞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价值;“三新”是指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是对电子商务核心价值链的概括。同时,电子商务产业具有市场全球化、交易连续化、、成本低廉化、资源集约化的优势。按照参与主体以及客户类型的不同,可分化为以下几种模式:B2B、B2C、B2G、C2G、ABC以及C2B2S,目前来看,B2B、B2C、C2C是电子商务行业主要形式,其中B2B市场份额较大的是阿里巴巴,C2C 市场份额较大部分天猫商城、京东和亚马逊。 本文主要对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未来的展望进行 二、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历史 2.1 1995-1998年中国电子商务萌芽 我国早期的电子商务是以国家公共通信网络为基础,以国家“金关”工程为代表,以外经贸管理服务为重要内容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国政府相继实施了金桥、金卡、金关等一系列金字工程,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作了良好的铺垫。1993年3月,国务院的一次会议上提出并部署了“金桥”工程(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9月4日,“金

企业的发展历程

金鼎公司企业发展战略咨询全程(1):背景陈述 第四章企业发展战略 第一节拯救夜幕中垂死的金鼎街 ——金鼎公司企业发展战略咨询全程 背景陈述 金鼎街是一条布满了大公司和大部委的街道,按理说,应是一条日夜通明的星光大道。可是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之时,伴随着上班一族的匆匆离去,这条街也逐渐空落下来。等到夜幕深垂的午夜时分,街道两旁一改白天的喧闹繁华,俨然变成了一座毫无生气的死城。 金鼎街上有一家日本料理餐厅,取名为“津津”,不禁让人联想起津津乐道之美意,只是“津津”是如何“料理”顾客的呢?这里不但饭菜的味道差强人意,而且价钱更是贵得离谱。可就是这样一家餐厅却日日爆满,一个“饭点”翻几次台、换几拨客人是太平常的事情了。为什么?因为整条街只有这么一家“看上去很美”的餐厅,顾客没有选择。 我们要谈的就是管理这条街的房地产商,不妨叫它金鼎公司好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国有企业,企业老总是政府官员出身,80年代下海经商,背靠强大的政府资源开发了几块黄金宝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掌握了垄断性资源——金鼎街。在这条街上,他们连续开发了好几座写字楼,虽然有些是典型的处女作——不但楼的外观土气,而且内部格局也并不科学,可是照样租售得火。 20年来,伴随着中国房地产业的迅速崛起,金鼎公司也于90年代末发展成为当地金融密集区首屈一指的房地产开发商。在面对房地产业内群雄纷纷涉足网络、高科技、文化、金融等行业,走上多元化经营道路时,金鼎公司也坐不住了,跟风似的创办了自己的生物、微电子企业等等,总之,是听说什么赚钱他们就做什么。 结果几年下来,钱是砸进去不少,却始终没有预期的财源滚滚,这些产业反而倒都成了鸡肋,留着是累赘,扔了又可惜。另外,他们发家的主业房地产也逐渐显出后劲不足、“老本”不够的问题。金鼎街还是那条金鼎街,只是历史机遇过去了,单纯靠资源、凭关系发展的时代过去了。 提出问题 此时,金鼎公司希望管理咨询公司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

榆林市历史发展回顾

榆林市经济社会发展 一、榆林概况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南接本省延安市。全市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总人口356万,辖1区11县222个乡镇。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 (一)榆林地图 1、榆林在陕西的位置 2、榆林行政区划图 3、榆林市地图 (二)地理地形 地质构造单元上属华北地台的鄂尔多斯台斜、陕北台凹的中北部。东北部靠近东胜台凸,是块古老的地台,未见岩浆岩生成和岩浆活动,地震极少。地势由西部向东倾斜,西南部平均海拔1600--1800米,其他各地平均海拔1000--1200米。最高点是定边南部的魏梁,海拔1907米,最低点是清涧无定河入黄河口,海拔560米。地貌分为风沙草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梁状低山丘陵区三大类。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草滩区,面积约15813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6.7%。得到治理的沙滩地郁郁葱葱;海子(湖泊)星罗棋布。南部是黄土高原的腹地,沟壑纵横,丘陵峁梁交错,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面积约2230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51.75%。梁状低山丘陵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白于山区一带无定河、大理河、延河、洛河的发源地。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11.55%。地势高亢,梁塬宽广,梁涧交错、土层深厚,水土侵触逐步得到治理。 (三)发展特点 一是资源优势突出。全市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潜在价值超过46万亿元人民币,特别是煤、气、油、盐资源富集一地,组合配置好,国内外罕见,开发潜力巨大。煤炭预测储量2800亿吨,其中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天然气预测储量5万亿立方米,是迄今我国陆上探明最大整装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已探明总量的26%。石油预测储量6亿吨,是

浅谈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历程

288浅谈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历程汤超 唐山市国文建筑有限责任公司 摘 要: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在远古时期,人类主要依靠天然洞穴,野外群居,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会了钻木取火,学会了种植作物,伴随着文明的不断进化,人类懂得了如何搭建房屋遮风避雨,随着封建社会的建立,中国社会逐渐出现了大量房屋建设,宫殿林立,统治阶级的产生注定了权力的私有化,物质的私有制,所以渐渐地出现了房屋买卖和占有。 关键词:房地产;发展历程;买卖;私有制 我国房地产行业源于人类文明的初始,到西汉时期才产生比较正规的房屋买卖,当时人们并不怎么在意这个行业,但这却是一个萌芽的开端,封建社会制度转为专制,到了唐宋时期房屋买卖才得到比较广泛的发展,许多达官显贵开始通过自己占有房屋的面积大小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以致出现现今残存的所谓古代庄园,现在的庄园其实都是古代达官显贵的府邸。近代社会以后,常年战乱不断,以致房地产行业几近灭绝,因为战乱年代无法保障资金的财产,更多的商人和官员将眼光转移到金银和首饰之上,新中国建国以后,随着国家政权的巩固,领导阶级幻想创造一个公有制的国家,人人均等,人人平均,在新建的律法之中,严格规定废除房地产私有制,严禁个人买卖房屋或者对外租赁,所以房地产行业在法律制度下逐渐消失,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中介行业渐渐苏醒,有了复苏的迹象,目前我国房地产中介行业已达到快速发展的阶段,接下来我简单描述一下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历程: 1 房地产中介(经纪)公司的产生 房地产中介公司其实就是在房屋买卖过程中的一个枢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房地产行业中起到了提高市场交易效率,降低房屋交易过程中的成本,使房屋买卖更加有保障性,从而维护了买卖双方的共同利益,所以房产中介公司才可以在房地产市场中存活下来,房地产交易过程中包含房屋买卖、租赁、互换、抵押物品等多种交易,房屋买卖伴随着房地产中介的产生,两者相伴而生,相辅相成。 2 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几个发展阶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将近 30 多年的岁月里城,在社会经济发展城市改建、乡镇改造的国内大形势下,我国房地产行业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分别为经济复苏、房地产初步发展、房地产行业初具规模、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等四个阶段。 2.1 房地产行业的复苏 建国以后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人民经济得到很大改善,1980 年以后,国家对于居民城镇住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国家开始允许个人房屋自由买卖,但是土地依旧公有制,政府正式出台了土地有偿使用、个人建房、房地产建设综合开发等政策,中共十三大《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市场包括房地产市场,这明确宣告了从此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诞生。 自从法律制度健全以后,全国 80% 以上的房屋所有人基本颁发了房产所有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为房地产市场中出现不正当交易创造了条件,做好了铺垫。 2.2 房地产的初步发展 房地产的初步发展主要表现为房地产中介公司的产生和民间个人交易的形成。初步发展时期的房地产中介服务主要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政府各个事业部门事业单位性质建立的房屋交换站、房屋交易所和民间房地产交易市场,这类官方承办的房地产公司机构承担了当时社会人民交易服务的职责,人们手里多余的房产可以通过正当渠道自由买卖了,第二类是工商部门批准的房产中介企业,90 年代中后期,全国各大城市均出现大大小小的房地产中介,第三类是民间自由买卖房屋的个人,这类人或许以前从事过房地产行业,熟知房屋信息,懂得房屋交易过程中的相关法律,但是他们的基本文化不高,所以常常遭到同行人士的蔑视,通常被人称为“房纤手”、“房虫子”,虽然在房地产市场中挣到了一些钱,但大多数人还是没有大的发展。 2.3 房地产市场初具规模 随着少数人群的房屋自由买卖,渐渐地房地产中介公司被人们所接受,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前,房屋买卖并不被允许,但现今却成为一种模式,随着国家经济制度的改革,经济活动的权限也被慢慢房款,随之社会上便出现一部分经济条件好的人群开始以个人名义购买多套房屋,等待房屋价格上涨之时,以高价卖出,巨大的利润诱惑了太多的人,这时房地产行业已初具规模。 2.4 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 进入 21 世纪以来,国民经济较之国外还是有很大差距,人民依旧是将自己的钱存至银行,每年只是吃利息,从而导致货币流通不畅,国内消费水平低下,政府为了鼓励国民消

公司发展历程文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公司发展历程文案 篇一:集团发展史撰写方案- 发展史撰写方案 一、目的:结合集团即将迎来成立20周年之际,收集、整理、汇总集团发展历程,提炼企业文化,使之有益于人,传之久远。 二、内容提要:强调文章的生动性,以增强企业传记的文学性;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企业和×××董事长创业历程展开记述:以报告文学的形式真实、准确、完善地记录××集团创立、成长、发展等阶段的历史。摘录创刊号以来的《××报》有价值的相关文章、图片,组成本书的章节;在原有报刊杂志、电视台等媒体对×董的采访资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相关的老员工进行采访,邀请老员工撰写在××工作的心得感受;挖掘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作为创作素材;重点内容为主业××业、跨领域产业即对外投资、×××、××等组成本书章节。具体为:前言——企业建制——企业发展过程——企业文化——征文、访谈

三、书名:《行走××》(暂名)。 四、字数:预计12万字左右,开本为小16开。 五、成立编委会,董事长×××为编委会主任,×××、×××为编委会副主任,成员为:×××、×××。×××为主编、×××为副主编。 六、时间安排,二0一五年三月底前完成定稿,二0一五年六月底前完成印刷。 七、费用,印刷××本,由××出版社出版,印刷费、出版费需六万元。 篇二:企业宣传片文案 序 号画面解说字幕备注1镜头从隧道快速穿行隧道穿越着巍峨的群山,桥梁跨越着清而出;澈的溪流,公路像一首雄壮的交响曲在桥梁横跨河谷;山间回旋。 公路在山间盘旋; 镜头延路快速前进;这是建设者沉着激昂、顽强拼搏的不朽 篇章,这是东盟人抢抓机遇奋力崛起的 时代强音,这是惠泽四方、和谐发展的 美妙节奏——xxx气势恢弘的音乐logo2回旋的道路;横跨的桥梁;logo出; 东盟营造背景墙;

运动训练学发展历程的回顾及21世纪展望_百度文库

运动训练学发展历程的回顾及21世纪展望 运动训练学理论源于运动训练实践,又指导着运动训练实践。现代竞技体育的百年历程,孕育并推动着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发展,形成了包括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3个层次的理论体系。在21世纪,运动训练理论将一方面向竞技体育理论扩展,同时在不同竞技能力的培养、训练过程的控制及有关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现代科技也会更全面、更有力地介入其中。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提高人体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规律的科学,是现代体育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 1 运动训练理论与运动训练实践 象所有科学的理论一样,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也是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同时,它又服务于训练实践的需要,推动训练实践的发展。 如众所周知的训练周期学说,是前苏联训练学界根据训练活动的系统化、长期化以及制定全年训练、多年训练计划的需要而总结提炼出来的关于训练过程的结构与组织体系的科学理论。再如,从50年代未期开始,美国教练员们从运动训练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到力量素质对其它各运动素质的基础作用,发展等动训练、离心训练、间停训练等多种力量训练的理论与方法,现已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德国的格什勒和阿因德尔在中长跑训练发展的基础上总结了世界纪录创造者哈尔彼格(德、扎托倍克(捷克等优秀中长跑运动员的训练经验,提出和建立了间歇训练的经典理论和练习体系,首先对中长跑、游泳等各种周期性运动项目,继而对更多专项的训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竞技运动成绩水平的迅速提高。 20世纪行将告别我们的今天,随着竞技体育成为世界注目的热点,奥运会成为全球性的盛大节日,体育产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人们对运动竞技水平的更高追求,必然会极大地促进运动训练理论以至竞技体育理论的迅速发展。 2 运动训练学发展的世纪回顾

America’s Next President Must Embrace(拥抱) the Brics(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

America’s Next President Must Embrace(拥抱)the Brics(金砖四国, 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 美国下任总统须重视金砖四国 Whoever moves into the Oval Office(白宫椭圆形办公室)in January 2009 will have to deal with a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global economy from the one George W. Bush inherited(遗传的,通过继承得到的)just eight years earlier – and will need to forge a very different set of policies to address it. The most dramatic changes are that the emerging(新兴的)economies – most notably Brazil, Russia, India and China (the Brics) and the leading oil exporters –now play a far greater role in the world economy than they did then, and that the US is now a great deal more dependent on their financial decisions, economic policies, capital and markets. 明年1月,无论是谁入主白宫,都将面对与8年前乔治?布什(George W. Bush)上台时截然不同的全球经济形势——也将需要制定一套截然不同的应对政策。最显著的变化是新兴经济体——尤其是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即―金砖四国‖)以及主要的石油出口国——如今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比那时大得多的作用,美国对新兴经济体金融决策、经济政策、资本和市场的依赖也大为提高。 Since 2001, the US share of world gross domestic(国内的)product has fallen from 34 percent to 28 percent; the Brics' has risen from 8 percent to 16 percent. China's reserves have rocketed from $200bn (€127bn, £101bn) to $1,800bn, Brazil's from $35bn to $200bn, Russia's from $35bn to $500bn and India's from $50bn to $300bn. Because of America's very low savings rate, US consumers, companies, financial institutions(制度,建立)and the federal government must borrow heavily from these countries. 从2001年至今,美国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已从34%下降到28%,金砖四国的比重则从8%上升到16%。中国的外汇储备从2000亿美元猛增至1.8万亿美元;巴西的外汇储备从350亿美元增至2000亿美元;俄罗斯从350亿美元增至5000亿美元;印度从500亿美元增至3000亿美元。由于美国储蓄率极低,美国的消费者、企业、金融机构和联邦政府均必须向这些国家大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