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院中医基本技能

中医院中医基本技能

中医院中医基本技能
中医院中医基本技能

中医院中医基本技能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诊断技能

1.四诊是什么

答: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

2.望诊的内容有什么

答:全身望诊:包括望神、望色(面色)、望形态。

局部望诊:包括舌诊、望目、望小儿食指络脉。

3. 简述望小儿食指络脉的方法。

答:(1)三关的划分:风关---食指第一节

气关----食指第二节

命关----食指第三节

(2)手法:抱小儿向光,医生用左手握小儿食指,以右手大拇指用力适中从命关向气关、风关直推,推数次,络脉愈推愈明显,便于观察。

(3)辨轻重:风关----气关-----命关,渐重

4.简述舌诊的方法。

答:(1)光线:正对光源,充足的自然光

(2)姿势:常取正坐位或仰卧位,自然伸舌,充分暴露

(3)顺序:先观察舌苔的有无、厚薄、腐腻、色泽、润燥等,再察舌体的色泽、斑点(舌色)、胖瘦、老嫩(舌形)、动态(舌态)等;部位从舌尖看到舌根

(4)饮食或药物:某些食物和药物可以使舌象发生变化,应注意鉴别。5.闻诊的内容有什么

答:(1)听声音:是指听辨病人言语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变化以及咳嗽、呕吐、肠鸣等脏腑病理变化所发出的异常声响,以判断病变寒热虚实等性质的诊病方法。语声高亢洪亮有力,声音连续者,多属阳证、实证、热证;语声低微细弱,懒言而沉静,声音断续者,多属阴证、虚证、寒证。

(2)嗅气味:病体的气味、病室的气味;气味酸腐腥臭者,多见于热证;无气味或微腥臭者,多属寒证。

6.《十问歌》的内容是什么临床上怎样灵活运用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十问歌》的内容言简意赅,目前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在临床实际运用时,要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灵活而有主次地进行询问,不能干篇一律地机械套问。

7.简述脉诊的操作方法。

答:1、诊寸口脉时,中指先定关(掌后高骨-桡骨茎突),食指关前定寸,无名指关后定尺。指端齐平,用指目诊脉

2、浮取(轻取、举法)、中取、沉取(重取、按法)

3、运用中指的指力时,三指沿脉管向左右和轴向上下挪移推寻,辨别脉象形态特征

4、先总按(三指同时用力),后分别了解寸、关、尺脉的脉象

5、小儿诊脉可用“一指定三关”

8.按诊的操作方法有什么

答:触摸法

按压法

扣击法----直接扣击法、间接扣击法

9.简述按诊的内容:

答:(1)按肌肤---寒热、虚实、润燥、肿胀

(2)按手足---四肢肌肤、手足心、背寒热比较

(3)按胸腹----按虚里(左乳下心尖搏动处,为诸脉所宗)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急;按胸胁;按腹部。

(4)按俞穴

中医疗法基本操作

一、针刺操作规范

1. 针具的选择

针尖有无钩曲或发毛、针身粗糙、斑剥锈蚀明显或有折痕、针柄是否松动。

2. 体位

①仰卧位:适用于前身部腧穴。

②俯卧位:适用于后身部腧穴。

③侧卧位:适用于侧身部腧穴。

④仰靠坐位:适用于头面、前颈、上胸和肩臂、腿膝、足踝等部腧穴。

⑤俯伏坐位:适用于顶枕、后项和肩背部腧穴。

⑥侧伏坐位:适用于顶颞、耳颊等部腧穴。

⑦屈肘仰掌位:适用于肩臂、前臂屈侧面和手掌部腧穴。

⑧屈肘俯掌位:适用于肩臂、前臂伸侧面、手背部腧穴。

⑨屈肘侧掌位:适用于肩臂、前臂外侧面、腕掌部腧穴。

3. 定位

根据处方选穴的要求、按照腧穴的定位方法,逐穴进行定取,为了求得定穴正确,可用手指按压,以探求病人的感觉反应。一般来说,酸胀感应较明显处即为腧穴之处所在。

4. 消毒

①针具器械消毒:采用高压蒸气灭菌法,药液浸泡消毒法及直接和针具接触的针盘、镊子等也需进行消毒。

②医生的手的消毒:医生的手,在施术前用洗手六步法洗手,并用消毒巾消毒后才能持针操作。

③施针部位消毒:在病人需要针刺的穴位皮肤上用消毒喷消毒后,必须保持洁净,防止再次污染。

5. 进针方法

单手进针法: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双手进针法:双手配合,协同进针包括: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

6.针刺的角度

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适用于全身大多数腧穴,尤其是肌肉丰厚部的穴位。

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45°角倾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的腧穴。

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15°-45°角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有时在施行透穴刺法时也用这类针刺角度。

7.留针与出针

留针:留针是指进针以后,将针留置在穴位内。在留针过程中还可作间歇行针,以加强针感和针刺的持续作用。留针与否和留针时间的长短,主要依据病情而定。

出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后,达到一定的治疗要求时,便可出针。出针时,先以左手拇、食两指用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周围。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然后退出。出针后要核对针数,防止漏拔。并嘱病人休息片刻,注意保持针孔部的清洁,以防感染。

8.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

滞针:因体位移动而引起滞针,必须纠正体位;如因病人精神紧张,或局部肌肉痉挛而引起的滞针,可延长留针时间,以缓解紧张状态,或用手指在临近部位按揉,或在附近部位加刺一针,以宣散气血,缓解痉挛,如因单向捻转而致者,需向相反方向退转,并左右轻捻使之松懈。

晕针:立即停止针刺,并将已刺之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头位稍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热茶后,即可恢复。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可针刺人中、内关、涌泉、足三里等穴,并可温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即能苏醒,必要时应配合其它急救措施。

二、灸法

1、艾条灸

(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必要时备艾灸盒。

(2)操作方法:

①点燃艾条一端,燃端距应灸穴位或局部2~4cm处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以不感烧灼为度。

②每次灸15~30分钟,使局部皮肤红润、灼热。

③中途艾绒烧灰较多时,应将绒灰置于弯盘中,避免脱落在病人身上。

④腹部、背部较平坦处行艾灸时,可用艾灸盒。即病人取平卧或俯卧位,将点燃之艾条放于盒内纱隔层上,灸盒放在应灸穴位的部位,加盖后可使其自行燃烧艾条,达到艾灸的目的。

2、艾柱灸

(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

(2)操作方法:

①将艾绒放入艾柱器内,根据病情,制成大小适宜之艾柱。

②将艾柱置于应灸穴位上,点燃艾柱顶端。

③等艾柱燃至病人感发烫时,即用镊子取下放入弯盘,另换一艾柱,继续点燃。

④一般每次灸3~5壮(每个艾柱谓一壮)。

3、隔姜灸、隔蒜灸

(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根据需要准备切成~0.3cm厘米薄,直径约2cm的鲜姜片或鲜大蒜头横切成片数片(或用大蒜捣泥,取0.3cm厚的大蒜泥敷于穴位皮肤)。

(2)操作方法:

①暴露应灸部位。

②取鲜姜片或蒜片(或蒜泥),放于穴位,上置艾柱。

③点燃后待病人感灼热时即更换艾柱,连灸3~5壮。

④脐部也可敷食盐后,置艾柱灸之,称隔盐灸,或在穴位放其它药物如附子片等,统称间接灸法。

4、艾灸注意事项

(1)行艾灸时,须注意病人保持舒适体位,以免病人自行移动时,艾灰脱落或艾柱倾倒而发生烫伤或烧坏衣被。

(2)艾条灸时,要注意燃点的距离,太近则易烫伤,太远则疗效不佳,应随时询问病人温热感,并观察局部潮红程度。行艾柱灸时,更应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

(3)灸后如起小水泡,一般不须处理或涂龙胆紫,较大水泡应消素后用无菌针头刺破,涂上龙胆紫或金万红软膏。

(4)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之艾条套入玻璃试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烧坏被褥。

(5)艾灸毕应为病人盖好衣被,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6)凡颜面、五官区域、大血管、粘膜处及热证,一般不宜艾灸。

三、温针灸

1. 适用于即需要留针,又亦需要施灸的疾病。

2. 针刺得气后,将毫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将艾绒捏在针柄上点燃,直到艾绒燃尽为止。或在针柄上留置一段约1-2cm的艾条施灸。

四、拔罐操作规范

1. 适应症:

感冒、头痛、咳嗽、哮喘、支气管炎、胸膜炎、肺炎、慢性胃病、消化不良、肠炎、痈、扭伤、肌肉关节风湿病、神经痛、痛经、腰背痛、毒蛇咬伤、丹毒、红丝疔、疮疡初起未溃时。

2. 禁忌症:

⑴皮肤过敏,全身枯瘦或皮肤失去弹力者。

⑵全身剧烈抽搐或烦躁不安者。

⑶浮肿病或水肿患者。

⑷重度贫血、出血性疾患及出血倾向者。

⑸妇女月经期

⑹妊娠妇女的下腹及腰骶部。

3. 操作方法:

⑴患者取舒适体位,使肌肉放松,并裸露施治部位。

⑵根据病情和施治部位,选择大小合适的火罐。

⑶治疗局部如毛发较多,应涂凡士林油。

⑷依具体情况选定闪火等拔罐方法,并迅速将罐扣在选定的部位上。

⑸依照病情,每次可拔一个或同时拔几个火罐。

⑹拔罐时间应按拔罐的大小及吸力强弱而定。大罐吸力强,拔3-5分钟;小罐吸力弱,拔10-20分钟。

⑺起罐时术者应一手持罐,一手用手指轻轻按压罐边周围皮肤,使空气缓缓进入罐内,然后取下。起罐时切记硬拉或旋动。为防止拔罐局部擦伤,起罐后可于施治部位擦涂凡士林。

一般隔日或3-5日一次,6-10次为一疗程。

4. 注意事项:

⑴拔罐部位的皮肤要平坦,肌肉应比较丰厚,最好先洗净擦干。

⑵如用棉棒或棉球蘸酒精法,所用酒精不要过多,燃烧时注意不要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或灼伤局部皮肤。

⑶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骨性突出部、血管丰富的部位,以及心尖搏动处、乳房等部位;一般不宜拔罐。

⑷拔罐可机械的刺激皮肤,反射的影响大脑皮层,通经活络。拔罐的种类有充血性火罐、瘀血性火罐、感冒头痛宜在太阳穴拔充血性火罐;支气管炎、哮喘可在背部肺俞穴拔瘀血性火罐。

⑸根据病情再拔,一般为轮流取穴,一次不宜过多,局部瘀血尚未消退时,不应在于原部位重复拔罐。

⑹拔罐过程中,体位切勿移动,以免火罐脱落。

⑺拔罐时注意保暖,防止受风着凉。

⑻如留罐时间过长,皮肤会起水泡,小的不需处理,防止擦破引起感染;大的可以用针刺破,流出泡内液体,涂以龙胆紫药水,覆盖消毒敷料,防止感染。

5. 闪罐:

罐子拔上后,立即起下,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止,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患。

6. 推罐:

又称走罐,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疼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症,必须口径较大的罐子,罐口要求平滑,最好用玻璃罐,先在罐口涂一些滑润油脂,将罐吸上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即后

半边用力,前半边提起,慢慢向前推动,这样在皮肤表面上下来回推拉移动数次,至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

五、刮痧操作规范

1. 适应症:

刮痧可刺激皮肤内的神经末梢,促进新陈代谢,提高人体防御功能。在刮痧过程中,一些毛细血管常被刮破,使一部分血液渗透到组织间,然后又被自身的组织吸收,从而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并调动机体内部的抗病能力,更好地协调神经系统功能,达到刮痧治病的目的。本疗法适用于因痧引起的腹泻、烦乱、胃肠型感冒、暑热恶心,以及因痧所致的肌肉或全身酸痛。

2. 禁忌症:

⑴身体过瘦,皮肤失去弹力者。

⑵心脏病患者。

⑶水肿病人。

⑷血友病或有出血倾向者

⑸小儿及年老体弱者。

3. 操作方法:

⑴患者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施治部位,并用温水洗净局部。

⑵用边缘光滑的汤匙蘸上麻油,在需要刮痧的部位反复的刮。

⑶刮痧顺序一般是由上而下,或由身体中间刮向两侧,或每次都由内向外,不得来回乱刮。每次每处大约需刮20下左右,直到皮肤出现深红色斑条为止。

⑷刮痧部位通常只在病人背部或颈部两侧,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颈前喉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内侧等处刮痧。

⑸每一部位可刮2-4条或4-8条“血痕”。每条长约6-9cm。按部位不同,“血痕”可刮成直条或弧形。刮痧之后,应用手蘸淡盐水在所刮部位轻拍几下。

⑹应用较小的汤匙,在有关穴位处施术,常用的穴位由足三里、天突、曲池及背部的一些穴位。

4. 注意事项:

⑴冬天很少应用本法。如应用应注意保暖。

⑵刮痧时一定要边刮边蘸油。

⑶手法要均匀一致,防止刮破皮肤。

⑷刮痧过程中,要及时询问病人是否疼痛,以便随时调整病人体位,改进刮痧手法。

⑸注意刮痧用具的清洗消毒,由于皮下渗血,病毒可能污染刮匙。施术后所用刮痧器具彻底煮沸或经高温消毒,以防血源传播。

⑹刮痧结束后,应轻轻擦干病人皮肤上的油渍。

六、腧穴

1.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仰卧取穴。

2.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寸,仰卧取穴。

3. 神阙:脐正中取穴。

4. 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上脘下1寸,胸骨体下缘与脐中连线的中点,仰卧取穴。

5. 膻中: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仰卧取穴。

6. 廉泉:仰靠坐位,微仰头,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舌骨下缘凹陷处。

7. 腰阳关:俯卧位,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8. 命门:俯卧位,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9. 至阳:俯卧位,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10. 大椎:俯卧或正坐低头,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11. 百会:正坐,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头部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点处。

12. 上星:正坐,头部中线入前发际直上1寸。

13. 尺泽:微屈肘,肘中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14. 列缺:在桡骨茎突上,腕横纹上寸,侧掌取穴。

15. 鱼际:仰掌,在第1掌指关节后,约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16. 少商: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寸。

17. 极泉:上臂外展,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18. 少海:屈肘举臂,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19. 通里:仰掌,在前臂尺侧腕屈肌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

20. 神门:仰掌,在腕部尺侧腕屈肌肌腱的桡侧凹陷处,腕横纹上尺侧端。

21. 少冲: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寸。

22. 曲泽:仰掌,肘部微屈,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尺侧缘。

23. 内关:仰掌,曲泽与大陵连线上,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大陵:腕横纹中央,掌长肌健与桡侧腕屈肌健之间)。

24. 合谷:自然半握拳,在第1、2掌骨之间,第2掌骨桡侧缘中点处。

25. 手三里:前臂背面桡侧,肘横纹(曲池)下2寸,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26. 曲池:屈肘,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27. 臂臑:曲池与肩髃的连线上,曲池上7寸,自然垂臂时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

28. 肩髃: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伸肘,肩峰前下方凹陷处,在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取穴。

29. 禾髎: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平水沟穴。

30. 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开,鼻唇沟中。

31. 少泽: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寸。

32. 后溪: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末节第5掌骨小头后缘,远端掌侧纹头赤白肉际处。

33. 支正:在前臂背面尺侧,腕背横纹上5寸,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阳谷:腕背横纹尺侧端,尺骨茎突前凹陷中。小海: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中)。

34. 肩贞:在肩关节后下方,上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

35. 臑俞:正坐,上臂内收,从肩贞直上,肩胛冈下缘取穴。

36. 颧髎:正坐或仰卧,在面部,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37. 关冲:在无名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寸。

38. 外关: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阳池)上2寸,在桡尺骨之间取穴。

39. 支沟: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阳池)上3寸,桡尺两骨之间。

40. 肩髎:在肩部,肩髃后方,上臂外展平举时,于肩峰后下方呈凹陷处。

41. 地仓:口角外侧,上直瞳孔。

42. 颊车:开口取穴,在下颌角的上方一横指,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43. 下关: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当下颌骨髁状突前方,闭口取穴。

44. 天枢:仰卧,在脐中(神阙)穴旁开2寸。

45. 髀关:仰卧,在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缘的连线上,屈肌时,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与承扶相对。

46. 伏兔:仰卧,大腿前面,在膝髌底上缘6寸,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的连线上。

47. 阴市:仰卧,在膝髌上缘上3寸,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的连线上。

48.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屈膝或平卧取穴。

49. 丰隆:仰卧,距胫骨前缘2横指,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1横指。

50. 内庭:在足背,当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51. 精明: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中。

52. 风门:正坐俯伏位,在背部第2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寸。

53. 肺俞:正坐俯伏位,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寸。

54. 心俞:正坐俯伏位,在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督脉(神道)旁开寸。

55. 肝俞:正坐俯伏位,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督脉(筋缩)旁开寸。

56. 胆俞:正坐俯伏位,在背部第10胸椎棘突下,督脉(中枢)旁开寸。

57. 脾俞:正坐俯伏位,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督脉(脊中)旁开寸。

58. 关元俞:正坐俯伏位,在背部第5腰椎棘突下,督脉旁开寸。

59. 承扶:俯卧,大腿后面正中,臀横纹中点。

60. 委中:俯卧,腘窝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之间。

61. 秩边:俯卧,在臀部,平第4骶骨裂孔,旁开3寸。

62. 承山: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连线中,在腓肠肌腹下,伸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肌腹下出现交角凹陷处。

63. 至阴:在足小指末节外侧,距指甲角寸。

64. 听会:耳屏切迹前,听宫直下,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取穴。

65. 阳白:在前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点上1寸。

66. 风池:在项后,与风府平,当枕骨下,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67. 环跳: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处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

68. 风市:大腿外侧部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股二头肌与股外侧肌之间;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69. 阳陵泉: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70. 光明: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71. 隐白:足大趾内侧,距指甲角寸。

72. 三阴交: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73. 阴陵泉: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74. 血海:大腿内侧,屈膝,髌骨内侧缘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

75. 涌泉:蜷足时,在足心前三分之一的凹陷取穴。

76. 太溪:足内侧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77. 照海:内踝正下缘之凹陷中。

78. 太冲: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79. 印堂:正坐、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对准鼻尖处。

80. 太阳:正坐或侧伏坐位,在颞部,眉梢与目外眦连线中点外开1横指凹陷处。

81. 定喘:俯伏或伏卧位,在背部,第7颈椎棘突下缘中点旁开寸。

82. 十宣:仰掌,十指微屈,与十指尖端距指甲角游离缘寸,左右共10穴位。

83. 八邪:微握拳,于手背第1到5指间的缝纹端取穴,左右共8穴位。

84. 鹤顶:屈膝,膝上部,髌底的中央上方凹陷处。

医院医疗质量及安全控制指标

附件一: 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指标 一、所有科室:安全指标 (一)医嘱合格率≥95%;处方合格率99%; (二)危急值报告、登记、处置率:100%; (三)每年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或隐患)报告例数:每百张开放床位年报告≥15件;辅助科室≥2件。 (四)不良事件上报率:100%。 (五)传染病漏报率0。 (六)患者满意度≥95%。 二、缺陷登记处理规范,每季度投诉发生次数不得超过3次,投诉及纠纷处理及 时率100%。 三、临床科室: (一)门诊病历合格率≥95% (二)甲级病案率>90%;无丙级病案; (三)平均住院日 1.医院: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日≤8.50日; 2.各临床科室: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控制指标(见附表一); (四)住院时间超30日患者例数; (五)出入院诊断符合率≥95%; (六)治愈好转率≥95%;

(七)床位使用率≤93%; (八)在岗人员参加“三基”培训覆盖率100%。 (九)手术知情同意书签署规范,内容完整,合格率100%。 (十)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 20%。 (十一)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 40%。 (十二)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各临床科室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指标(另行下发) (十三)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控制指标(另行下发)(十四)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50%;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80%。 (十五)I 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 (十六)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42%; (十七)病案首页主要诊断正确率达100%; (十八)出院病历3天回归率≥90%; (十九)“住院病历首页”各项信息的正确率≥95%; (二十)抢救成功率≥80%; (二十一)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签署率 100%。 (二十二)输血合格率≥95%; 四、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 (一)医院开展7个病种临床路径管理; (二)医院开展6个单病种质量管理;

最新中医院医疗质量自查报告及整改措施资料

陇西县中医医院 医疗质量自查报告及整改措施 尊敬的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我院在接到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下发的《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后,即时将文件转发至各科室,并组织全院干部职工学习《医疗质量管理办法》,认真的领会文件精神,并根据《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对我院的医疗质量进行了全面的检查。现就自查结果及下一步整改措施汇报如下: 一、存在问题: (一)某些医疗核心管理制度还有落实不够的地方。 个别医务人员质量安全意识不够高,对十七项核心制度,特别是首诊责任制度、三级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值班和交接班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会诊制度等,有时不能很好的落实,病例讨论还有应付的情况。患者病情评估制度不健全,对手术病人的风险评估,仅限于术前讨论或术前小结中,还没建立起书面的风险评估制度。 (二)抗菌药物的应用仍存在不合理的想象。 个别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普通感冒也使用抗生素;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不合理,抗生素应用档次过高,时间过长。 (三)住院病历书写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病程记录中对修改的医嘱、阳性化验结果缺少分析,查房内

容分析少,有的象记流水帐,过于形式化。 2、存在知情同意书告知、签字不规范;各别患者的自费药品及一次性高低值耗材等自费项目未签知情同意书。 3、病历均为打印,复制粘贴后未及时查对,姓名、住院号不相符等情况依然存在。 (四)个别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中时有“生冷硬”现象,医疗风险意识差,法律意识淡薄,医患沟通技巧不够,对医疗风险估计不足,造成医患沟通不够到位。 (五)专业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不能很好的满足病人的需求,急救技能尚需要进一步演练。 (六)科室管理不够,问题发现后不能经常性督促整改和落实,造成问题长期存在。 二、下一步整改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安全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质量意识。 医务人员普遍存在重视专业知识而轻视质量管理知识的学习,质量管理知识缺乏,质量意识不强,这样就不能自觉地、主动地将质量要求应用于日常医疗工作中,就难以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因此,

鼓励使用中医药考核及奖励制度

昭通市中医医院关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绩效考核实施方案(试行)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中医药内涵建设,坚持以中医药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和学术水平,把我院建设成功能完善、中医中药特色突出的三级中医医院,我院依照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医院评价标准及评估细则和实施方案,特制定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鼓励和考核制度: 一、加强中医中药人才培养,有计划配备的中医中药人才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人员配备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一)优化卫生技术人员结构,按计划配备充足的中医药人员。今后我院引进主要以中医、中西医结合为主的卫生技术人员,现有进修学习人员主要安排到上级中医医院进修学习,争取在十

三五计划内使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医师比例大于60%;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大于60%;护理人员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的比例不低于70%。每个临床科室执业医师中至少有60%中医类别执业医师(麻醉科、口腔科除外)。 (二)定期组织医、护、药人员进行中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训,并熟练掌握各种技能。每年要求我院全体护理、药学人员系统主动学习中医中药理论基础知识,提高中医护理工作技能。 (三)结合我院实际,要求现有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中医知识,参加中医管理培训教材。医院主要负责人、业务管理领导和医务、护理、药剂、教学、科研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经过中医药政策、中医药知识和管理知识的系统培训。对参加中医中药学历提高学习的人员,给予一定的补助和奖励。 (四)临床科室负责人中有计划调整充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

中医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中医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1、医疗质量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的主题,医院必须把医疗质量放在首位,把质量管理是不断完善、持续改进的过程,要纳入医院的各项工作。 2、医院要建立健全医疗质量保证体系,即建立院、科二级质量管理组织,职责明确,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质量管理工作。 2.1 医院设置的质量管理与改进组织(例如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病案管理委员会、药事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要与医院功能任务相适应,人员组成合理,职责与权限范围清晰,能定期召开工作会议,为医院质量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2.2 院长作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应认真履行质量管理与改进的领导与决策职能;其它医院领导干部应切实参与制定、监控质量管理与改进过程; 2.3 医疗、护理、医技职能管理部门行使指导、检查、

考核、评价和监督职能。 2.4 临床、医技等科室部门主任全面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2.5 各级责任人应明确自己的职权和岗位职责,并应具备相应的质量管理与分析技能。 3、院、科二级质量管理组织要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和自身医疗工作的实际,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方案。 3.1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是全面、系统的书面计划,能够监督各部门,重点是医疗、护理、医技科室的日常质量管理与质量的危机管理, 3.2 质量管理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质量管理目标、指标、计划、措施、效果评价及信息反馈等,加强医疗质量关键环节、重点部门和重要岗位的管理。 4、健全医院规章制度和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 4.1 核心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正式版)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目录 前言 (2) 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 (3) 一、中成药的剂型 (3) 二、中成药分类 (4) 三、中成药安全性 (5) 第二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6)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6) 二、联合用药原则 (6) 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7) 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7) 第三部分各论 (8) 一、解表剂 (8) 二、泻下剂 (8) 三、和解剂 (8) 四、清热剂 (9) 五、祛暑剂 (9) 六、温里剂 (9) 七、表里双解剂 (10) 八、补益剂 (10) 九、安神剂 (10) 十、开窍剂 (11) 十一、固涩剂 (11) 十二、理气剂 (11) 十三、理血剂 (12) 十四、治风剂 (12) 十五、治燥剂 (12) 十六、祛湿剂 (13) 十七、祛痰剂 (13) 十八、止咳平喘剂 (13) 十九、消导化积剂 (14) 二十、杀虫剂 (14) 第四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15) 一、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15) 二、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 (15) 三、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 (15)

前言 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论中为更好地说明各类中成药的特点,列举了部分中成药,列举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未包括但又属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及使用管理,《指导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还应遵照《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卫医政发…2008?71号)执行。

医院影响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问题调研分析-

近年来,中医西医化,中医院特色不浓,优势发挥不够,中医药治疗率偏低,居民选择中医药治疗意向偏低,中医院对当地医疗市场占有份额不高,综合效益欠佳等,这些问题不但直接制约着我院的持续发展,也影响着政府和社会对中医事业的看法。对此,我院结合本地域的现状,进行了影响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问题调研分析: 一、中医药特色不明显 (一)、原因分析: 医院是公益性事业单位,但财政的投入少之以少,医院长期实行自负盈亏的核算体制,医院、医生不得不为收入而工作,这就导致中医医生并不以中医手段来治病,很多采用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治疗方式,开药也以开西药为主,而价格低廉、简便灵验的中医药和中医特色疗法逐渐被冷落。 (二)、针对性措施: (一)突出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 1、我院认为,中医院应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紧紧围绕“中” 字做文章。以开展中医诊疗方案为切入点,将中医药特色与优势贯穿全院工作。中医特色与优势的发挥和凸显,是中医医院的办院之基。 针对农村人口多、贫困人口多、经济欠发达的县情,全面向农村基层群众推广使用中医药服务,减轻了患者就医负担。在对临床工作的考核中,突出中医特色,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评估,年底有总结。同时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2、通过经济杠杆保证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我院建立新的考核机制,在每个科室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服务,并树立典型,奖优罚劣,动态管理,相互促进。针对过去有些科室很少使用中草药的情况,医院反复要求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原则,并与绩效工资挂钩,调动临床医生使用中草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西医学比较而言,优势应该体现在疗效更高、疗程更短、方法更简易、价格更低廉、毒副作用更小方面。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病毒性疾病、急慢性肝肾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骨伤疾病、各种痛症、烧伤、肛肠疾病、妇科疾病、神经衰弱等等,确实有一定的优势,其优势表现在全程或一个或多个环节上。我院针对具有优势的疾病,运用中医药为主或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针对这些有优势的疾病,建设专科专病,形成中医专家群,专门诊疗技术、专门的协定处方或制剂,取得明显优于其他疗法的临床疗效。中医药的学术水平、临床疗效、社会认可度、市场选择度将会进一步得到提高,中医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将会进一步增强。 3、把突出中医特色优势放在管理工作首位。中医院姓“中”应上升到医院发展战略的高度,要落实到医院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去。一是深入开展“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工作;二是加强临床科室中医特色发挥的动态管理,按月考核,加大奖惩力度,处罚考核较差的科室。三是切实加强独具中医特色的临床教学工作,使学生能够在夯实中医基础理论的同时,掌握多项中医药诊疗技术。四是不断加强中医药科研课题管理,将中医药特色与优势是否发挥作为申报科研课题的重要指标来评定推荐。五是定期组织开展各类中医药特色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发掘和培育一批中医实用技术

最新中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方案

精品文档 中医药医疗质量管理方案 一、目的 通过科学的质量管理,建立正常、严谨的工作秩序,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促进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发展。 二、目标任务 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和缺陷管理,建立任务明确,职责权限相互制约、协调与促进的质量保证体系。使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达到科学、规范的良好运作状态。日常医疗护理活动做到工作制度化、法制化,操作常规化、程序化,行为规范化,设施标准化,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避免医疗缺陷,杜绝医疗事故。 通过全面质量管理,使我院医疗质量保持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水平。 三、健全质量管理及考核组织 1、成立院科两级质量管理组织 医院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院长担任主任委员,分管院长担任副主任委员,成员由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药剂科、医疗质控办及主要临床、医技科室主任组成。负责制定、修改全院的医疗护理质量管理目标及医疗质量考核标准,制定适合我院的医疗工作制度、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对医疗、护理、院感、药剂、教学、科研、病案的质量实行全面管理。负责制定与修改医疗事故防范与处理预案,

对医疗事故(缺陷、差错)与纠纷进行调查、处理。负责制定、修改医疗质量管理奖惩办法,落实奖惩制度。 各临床、医技科室设立科室医疗质控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质控医师、质控护师等人员组成。负责贯彻执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医疗护理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对科室医疗质量进行全面管理,定期检查和考核。 2、健全三级质量监督考核体系 成立医院医疗质量检查小组,由分管院长担任组长,医务科、护理部主任分别负责医疗组、护理组的监督考核工作。形成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疗质量检查小组、科室医疗质控小组三级质量监督、考核体系。 3、建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药事管理委员会、病案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医学伦理委员会、医疗废物管理委员会,分别负责相关事务的管理工作。 四、健全规章制度 1、逗硬执行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内容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各级人员岗位职责,严格执行各种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常规。 2、重点对下列关键性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检查: (1)首诊责任制;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2)三级医师负责及查房制度; (3)病例讨论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术前

中医院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记录本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记录表 科室: 年度:2013年

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记录表填写要求 1、科室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并设有专职质控员。 2、本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记录表由科主任负责,质控员负责填写。 3、每年度科室要制订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及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4、科室根据医院的医疗质量控制重点内容制订每月医疗质量控制重点内容。 5、日常科室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记录表要求每月至少检查一次,并做好记录,根据存在问题制订整改措施,并对整改措施进行效果评价,由科主任审阅后签字负责。 6、每月底对科室质量控制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填写每月医疗质量控制总结,科主任签字后交医务科审查。 7、每年底对本年度科室医疗质量控制情况进行总结。

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成员及职责分工 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成员: 组长:(科室主任) 成员;(护士长)、(其他) 质控员:(科室主任)(兼) 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职责: 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制定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措施和考核办法,督促医务人员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诊疗规范,对科室的医疗质量进行检查和考核。科室主任是科室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具体职责分工: 主任:对科室的医疗质量负总责,兼病历质控。 医师:负责对科室的医疗质量进行检查和考核。 护士长:负责对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和考核。 2013年度科室质量控制计划

一、需要改进的内容 (一)医疗制度、医疗技术 1.重点抓好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交接班制度、病历书写规范、查对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知情同意谈话制度等。 2.加强医疗质量关键环节的管理。 3.加强全员质量和安全教育,牢固树立质量和安全意识,提高全员质量管理与改进的意识和参与能力,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和常规。 4.加强全员培训,医务人员“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必须人人达标。 (二)病历书写 1.《病历书写规范》的再学习和再领会,《住院病历质量检查评分表》讲解和学习; 2.病历书写中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字迹的清楚性; 3.体检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4.上级医生查房的及时性和记录内容的规范性; 5.日常病程记录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包括上级医生的医疗指示,疑难危重病人的讨论记录,危重抢救病人的抢救记录,重要化验、特殊检查和病理结果的记录和分析,会诊记录、死亡记录和死亡讨论记录等); 6.治疗知情同意记录的规范性(包括住院病人72小时内知情同意谈话记录,特殊检查、治疗的知情同意谈话记录,医保患者自费<特殊>药品和器械知情同意谈话记录等); 7.治疗的合理性(特别是抗精神病药及抗生素的使用、更改、停用有无记录和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无报告和记录,处方〈包括精神、麻醉处方〉的合格率等); 8.归档病历是否及时上交,项目是否完整; (三)护理及医院感染管理 1.各班职责落实情况; 2.基础护理符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3.专科护理到位情况; 4.病房管理情况:是否安静、整洁、舒适、安全; 5.护理文书书写的规范性; 6.急救药品、器械的管理; 7.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8.医院感染散发病历报告落实情况; 9.清洁、消毒、灭菌执行情况; 10.手卫生与自身防护落实; 11.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12.一次性无菌物品是否按规范使用; 13.多重耐药菌的预防与控制; 14.医疗废物的管理; 15.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项工作。 二、改进措施 1.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操作规范和常规,加强对科室的质量管理、检查、评价、监督。 2.科室实施全程质量管理,重视基础质量,加强环节质量,保证终末质量。树立全员质量和安全意识,加强医疗质量的关键环节管理和监督。关键环节包括疑难危重抢救病人的管理,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管理,病历书写中的及时性和完整性的管理,治疗知情同意记录的规范性的管理,医院感染的管理,治疗的合理性等‘ 3.认真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建立病历环节质量的监控、评价、反馈,每本病历均由住院医师、副主任医师、科主任三级进行质控,每周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进行质量检查一次,每月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对科室医疗质量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评估,半年总结一次,检查处理情况及时进行通报。 4.每月组织进行“三基”培训,每季度组织技能操作考核。 5.加强《病历书写规范》和《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的学习和领会,严格按规定及时、准确、完整书写医疗文书。科主任为科室医疗质量第一责任人,并确定住院医师、副主任医师、科主任负责对科室病历归档前进行三级质量检查,查出缺陷及时反馈及改正。 6.提高科室业务学习的质量,保证业务学习的数量。每月进行业务学习一次,疑难病例讨论两次。

中成药临床使用指导原则

业务学习培训2016年3月25日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第二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辨证用药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 2.辨病辨证结合用药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3.剂型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 4.使用剂量的确定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有使用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5.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6.使用中药注射剂还应做到: (1)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2)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辨证施药,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3)中药注射剂应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和疗程使用药品,不超剂量、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 (4)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对长期使用的,在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5)加强用药监护。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立即停药,必要时采取积极救治措施;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 二、联合用药原则 (一)中成药的联合使用 1.当疾病复杂,一个中成药不能满足所有证候时,可以联合应用多种中成药。 2.多种中成药的联合应用,应遵循药效互补原则及增效减毒原则。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 3.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 4.合并用药时,注意中成药的各药味、各成分间的配伍禁忌。 5.一些病证可采用中成药的内服与外用药联合使用。 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应遵循主治功效互补及增效减毒原则,符合中医传统配伍理论的要求,无配伍禁忌。 2.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时,应谨慎考虑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县中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方案.doc

中医药医疗质量管理方案 一、目的 通过科学的质量管理,建立正常、严谨的工作秩序,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促进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发展。 二、目标任务 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和缺陷管理,建立任务明确,职责权限相互制约、协调与促进的质量保证体系。使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达到科学、规范的良好运作状态。日常医疗护理活动做到工作制度化、法制化,操作常规化、程序化,行为规范化,设施标准化,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避免医疗缺陷,杜绝医疗事故。 通过全面质量管理,使我院医疗质量保持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水平。 三、健全质量管理及考核组织 1、成立院科两级质量管理组织 医院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院长担任主任委员,分管院长担任副主任委员,成员由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药剂科、医疗质控办及主要临床、医技科室主任组成。负责制定、修改全院的医疗护理质量管理目标及医疗质量考核标准,制定

适合我院的医疗工作制度、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对医疗、护理、院感、药剂、教学、科研、病案的质量实行全面管理。负责制定与修改医疗事故防范与处理预案,对医疗事故(缺陷、差错)与纠纷进行调查、处理。负责制定、修改医疗质量管理奖惩办法,落实奖惩制度。 各临床、医技科室设立科室医疗质控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质控医师、质控护师等人员组成。负责贯彻执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医疗护理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对科室医疗质量进行全面管理,定期检查和考核。 2、健全三级质量监督考核体系 成立医院医疗质量检查小组,由分管院长担任组长,医务科、护理部主任分别负责医疗组、护理组的监督考核工作。形成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疗质量检查小组、科室医疗质控小组三级质量监督、考核体系。 3、建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药事管理委员会、病案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医学伦理委员会、医疗废物管理委员会,分别负责相关事务的管理工作。 四、健全规章制度 1、逗硬执行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内容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各级人员岗位职责,严格执行各种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常规。 2、重点对下列关键性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检查:

二甲中医院CT室医疗质量考核标准2017

二甲中医院CT室医疗质量考核细则检查时间:年月日总分:100分得分:分检查人员:分扣得考核指标考核要点评分细则值分分无重点病例随访,扣4分,未召开疑难病例分析与读片会,1.疑难病例重点病例随访,召开疑难病例分析与读片会,并扣6分。10 讨论制度做好记录。(要求本月检查上一月)院内会诊,一般会诊,应邀医师在24小时之内完成,急会诊到参考其他科室意见和会诊登记本,拒绝院内会诊的,发现一次不得分,院内 4 急会诊到位时间超时一次,扣2分。位时间≤10分钟。 2.会诊制度规询问下级医师,请上级医师会诊有无拒绝或无故拖延,发现一次扣2分。科内会诊4 章3.突发危重制科室有必要的紧急意外抢救药品器材,有与临床科室无紧急意外抢救预案,不得分;缺少必要的紧急意外抢救药品器患者抢救制度 5 科室紧急呼救与支援的机制与流程。材,扣2分;无与临床科室紧急呼救与支援的机制与流程图,扣3分。度与检查时,查对科别(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检查部位等医 4、查对制度未执行查对制度,发现一次扣2分。 5 相关信息;发报告时,查对科别、姓名、性别、检查部位等。疗5、医师值班、实行24小时值班制,提供24小时急诊服务项目根据考勤情况,出现1次空岗现象,扣2分;不能提供24安 4 交接班制度满足临床需要。小时急诊服务,扣2分。全管 6、健全科室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查看科室工作制度以和岗位职责资料,无资料每项扣1分 2 理 50 无防护措施资料扣2分,无防护设备扣2分,

无警示标志7、有受检者和工作人员防护措施及警示标志。5 分 扣1分。查“危急值”报告登记本,无报告本不得分。抽查科室医 8、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熟悉工作流程。10 生不熟悉工作流程、 危急值项目的,每人扣1分。 9、制定放射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无 应急预案不得分. 1 1、开展放射质量控制工作,实现医疗质量持续查质量控制记录本,无质量控制记录本不得分,5 改进。无记录扣3分 2、开展图像质量评价活动图像质量评价无记录不得分 5 3、检查报告及时、规范,有审核制度和流程。9 急诊检查随到随查;常规检查报告于检查开始到现场抽查3份报告,报告不及时,每份扣1分,报告无审质量控制23分出具结果时间≤60分钟,疑难病可推迟24小时核流程每份扣2分。报告;CT检查报告≤48小时。检查报告均应有签发人与复核人。 4 4、CT检查阳性率≥70% 无统计不得分,不达标酌情扣分。1、制定CT设备操作规范,员工严格按照操作规未制定操作规范,不得分,员工不能熟练操作设备,每人 4 范操作。扣1分。设施设备管理 10分 2、CT设备定期检测、校正、维护,并作好记录;查设备维护及保养记录本。未定期检测、维护,不得分, 6 设备运行完好率≥95%。设备运行完好率<95%,扣1分。(现场查

中医院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中医院医疗质量持续 改进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中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 中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 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的主题,是不断完善、持续改进的过程。为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范、常规、标准,加强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管理,建立和完善可追溯制度、监督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特制定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 一、医疗质量管理组织 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制定医院质量管理方案,对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作出评估,制定改进措施。院长是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医务科、护理部、门诊办、院感科等职能部门行使医疗质量管理的指导、检查、考核、监督职能,并向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提出评价和改进措施。 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制定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措施和考核办法,督促医务人员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诊疗规范,对科室的医疗质量进行检查和考核。科室主任是科室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医院实行医疗质量管理“全员参与”、“全过程质控”制度,每一位职工既是医疗质量管理的执行者,又是医疗质量管理的监督者。医 院实行医疗质量管理责任追究制。 二、医疗质量管理的内容 1(认真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如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医患沟通制度、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等,有效防范、控制医疗风险,及时发现医疗质量和安全隐患。 2(加强医疗质量关键环节、重点部门和重要岗位的管理。 3(加强全员质量和安全教育,牢固树立质量和安全意识,提高全员质量管理与改进的意识和参与能力,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和常规。 4(加强全员培训,医务人员“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必须人人达标。 三、医疗质量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一)医疗技术的管理 医院实行新业务、新技术准入制度。开展的医疗技术必须是执业诊疗科目内的成熟医疗技术,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且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支持系统,能确保技术应用的安全、有效。每年年初由拟开展的科室到医务科申报,医务科初步审核后,报请院学术委员会审定批准后方能实施。医务科应建立新开展的医疗技术档案,以备查。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应用未经批准或安全性和有效性未经临床实践证明的技术。 (二)基础医疗质量管理

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措施

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措施 医疗质量是医院管理的核心。优质的医疗质量必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保证我院在医疗市场竞争中保持可持续、和谐发展,特此制定全程医疗质量控制方案,以求正确有效地实施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和规范。 一、指导思想 (一)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全程质量控制。建立从患者就医到离院,包括门诊医疗、病房医疗和部分院外医疗活动的全程质量控制流程和全程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质量内容并将其纳入医疗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实施动态监控并与科室目标责任制结合,保证质控措施的落实。 (二)以各类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医疗操作规程为依据,并不断修订完善质量考核体系、考核标准。 (三)强化各种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力度,如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制度医院医疗质量的核心制度等,将每个医务人员的单体医疗行为最大限地引导到正确的诊疗方案中。 (四)质量控制部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对多因素影响或多项诊疗活动协同作用的质量问题,进行专门调研,并制定全面的干预措施。 二、管理体系: 全程医疗质量控制系统分为三级:各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和各级医务人员自我管理的三级管理体系。各职能部门执行质量控制组织三级的指导、协调、督导作用。 (一)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包括(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病案管理委员会、药事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等),各委员会由院领导、科室主任、职能科相关人员组成,院长任主任,院长是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者。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作为常设的办事机构。其职责分述如下: 1、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责: (1)、教育各级医务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措施,改进医疗作风,改善服务态度,增强质量意识,保证医疗安全,严防差错事故。 (2)审校医院内医疗、护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并制定各项质量评审要求和奖惩制度。 (3)、掌握各科室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质量情况.及时制定措施,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4)、对重大医疗、护理质量问题进行鉴定,对医疗护理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5)、定期向全院通报重大医疗、护理质量情况、医院感染质量情况和处理决

(精编)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考核标准

(精编)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考核标准 修水县中医医院 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 考核标准 2010年3月

目录页码 1、科主任科室管理通用考核表………………………………… 2、临床医疗科室医疗质量通用考核表………………………… 2.1、门诊医疗质量考核表……………………………………… 2.2、急诊(科)医疗质量考核表……………………………… 2.3、住院部临床科室医疗质量考核表………………………… 2.4、麻醉科医疗质量考核表…………………………………… 3、医技各科室医疗质量通用考核表…………………………… 3.1、检验科工作质量考核表…………………………………… 3.2、输血科工作质量考核表…………………………………… 3.3、病理科工作质量考核表…………………………………… 3.4、药剂科工作质量考核表…………………………………… 3.5、放射科(CT DR)工作质量考核表……………………… 3.6、超声科、心电图室工作质量考核表……………………… 4、院感质量考核标准…………………………………………… 5、护理医疗质量考核…………………………………………… 5.1、基础护理质量考核标准…………………………………… 5.2、危重病人护理质量考核标准…………………………………5.3、病区管理护理质量考核标准 5.4、护理文件书写质量考核标准 5.5、消毒隔离管理护理质量考核标准目录页码 5.6、护理安全管理质量考核标准………………………………… 5.7、专科护理质量考核标准………………………………… 5.8、重点科室(手术室)质量考核标准 5.9、重点科室(急诊科)质量考核标准 5.10、重点科室(消毒供应中心)质量考核标准 5.11、门诊输液中心护理质量考核标准 6、财务科收费科室考核 7、医院后勤科室考核标准 8、档案室考核标准 9、职能科室考核……………………………………………………… 附件: 1、湖北省住院病历质量考核评分标准(2010) 2、院长行政查房考核扣分表………………………………… 3、综合满意度调查表

中医中药在外科手术中的临床运用

中医中药在外科手术中的临床运用中医中药在外科手术中的临床运用 1手术前中医药的辅助治疗 1.1改善患者全身营养状况 许多腹部外科疾病潜在发病时间长,致使患者伴有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等。这些并发症直接影响病人接受手术治疗及术后效果。对这些患者近年来有人主张采取胃肠外营养等治疗措施。这些措施能改善病人全身营养状况,但因治疗费用昂贵且并发症多而难于推广。中医理论认为这些需手术治疗的病人往往存在着各种“虚证”,采取“虚则补之”的治疗法则,能改善机体全身状况,为手术创造良机。按照中医理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特点”选用以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加减”对手术前的气血虚证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采用静脉点滴参麦或黄芪注射液治疗术前虚证病人,也获得较好疗效。在乳腺癌手手术前给予患者积极的中医药治疗,可改善机体一般状况,增强体力,调理因疾病引起的肝肾功能障碍,有利于手术进行,对控制肿瘤的发展和潜在的转移也有帮助。 1.2增加胃肠动力和洗涤肠胃 在消化道手术中,采取通里攻下法选用大承气汤或调胃承气汤加减做术前准备,此类中药有明显增加胃肠动力和洗涤肠胃积滞的作用外,还有改善脏器血流及腹膜吸收,促进术后肠功能早期恢复,预防肠源性感染和内毒素血症的作用。许多外科危重病

人,由于感染、中毒、失血等因素存在,导致病情恶化,甚至休克。冒然施行手术往往适得其反。若在采取输血、补液、抗感染、抗休克治疗措施的同时加以中医辨证论治,往往能为手术治疗创造条件 采用清热解毒、通里攻下等药物组成的“清胆汤”和“消胰汤”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和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合并休克病人,成功率达到80%~90%;对创伤性休克和过敏性休克患者,使用独参汤加味再辅以输血、输液等综合抗休克措施,可使血压迅速上升,为手术的实施提供了良好保证。 2手术后中医药调理及营养支持治疗 2.1营养支持和免疫调理作用 肠道除了具有传统认为的营养功能之外,还具有内分泌、免疫和屏障功能。肠道的屏障功能是防止肠源性感染的重要环节。近年来,用中药和肠内营养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患者,发现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实施中药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有助于胃肠功能的早日恢复、营养状况的改善和免疫功能的提高,并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采用中药黄芪注射液与全肠外营养,联合应用可改善围手术期梗阻黄疸病人营养状况及提高病人免疫的功能。术后常规服用十全大补汤具有增高病人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的作用,可做为外科营养治疗之良方。 2.2术后中医药恢复肠道功能的作用 腹部外科疾病术后常出现腹胀,肠粘连等症状,选用自拟扶正还原汤(主要由大黄、白术、枳实、厚朴、莪术、槟榔、甘草组成)水煎内服或从胃管注入,治疗98例腹部手术后出现的腹胀

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2017年版)

附件1 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2017年版) 第一部分中医药服务功能 第一章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 一、医院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明确医院发展战略,有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并落实。 二、围绕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有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具体措施,并按照年度定期评价。 三、医院管理体系中有引导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作为重要指标。 四、积极开展中医对口支援工作,并制定鼓励措施。 第二章队伍建设 一、中医医院人员配备合理,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二、有中医药人员队伍建设规划、计划和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 三、认真开展医师定期考核工作,积极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

和师承教育与培训。 第三章临床科室建设 一、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规定,合理设置临床科室,医院和科室命名规范。 二、按照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的相关要求,加强科室建设与管理。 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门诊诊疗行为规范,体现中医理念和思维,得到患者认同。 四、住院诊疗行为规范,中医优势病种以中医治疗为主。 五、积极采用中医药方法,提高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中医药诊疗能力。 六、加强中医康复能力建设,提供急性期康复诊疗、疑难重症康复训练、指导等服务。 七、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定期对临床路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不断完善和改进。 八、合理配置、应用中医诊疗设备。 九、积极开展中医综合治疗,广泛、合理应用中医医疗技术。 十、研制和使用一定数量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使用达到要求。 第四章重点专科建设 一、省级以上中医重点专科达到一定数量,专科床位、设备、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16-7 田寮社康中心谢俊生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 一、中成药的剂型 二、中成药分类 三、中成药安全性 第二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二、联合用药原则 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第三部分各论 一、解表剂 二、泻下剂 三、和解剂 四、清热剂 五、祛暑剂 六、温里剂 七、表里双解剂 八、补益剂 九、安神剂 十、开窍剂 十一、固涩剂 十二、理气剂 十三、理血剂 十四、治风剂 十五、治燥剂 十六、祛湿剂 十七、祛痰剂 十八、止咳平喘剂

十九、消导化积剂 二十、杀虫剂 第四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一、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二、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 三、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

前言 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论中为更好地说明各类中成药的特点,列举了部分中成药,列举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未包括但又属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及使用管理,《指导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还应遵照《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卫医政发〔2008〕71号)执行。

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最新

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全程医疗质量控制系统由医院医疗管理委员会、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的院,科两级管理组织组成。 (一)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院领导、各科负责人组成,院长任组长,院长是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第一负责人者。医院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作为常设的办事机构。其职责如下: 1. 医疗管理委员会职责 (1)教育各级医务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改进医疗作风,改善服务态度,增强质量意识,保证医疗安全,严防差错事故。 (2)审核医院内医疗,护理方面的规则制度,并制度各项质量评审要求和奖罚制度。 (3)掌握各科室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质量情况,及时制定措施,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4)对重大医疗,护理质量问题进行鉴定,对医疗护理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5)定期向全院通报重大医疗,护理质量情况和处理决定。 (6)对院内有关医疗管理的体制变动,质量标准的修订进行讨论,提出建议,提高院长办公会审议。 2.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职责 (1)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接受主管院长和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领

导,对医院全程医疗质量进行监控。 (2)定期组织会议收集科室主任和质控小组反映的医疗质量问题,协调各科室质量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3)抽查各科室住院环节质量,提出干预措施并向主管院长或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汇报。 (4)收集门诊和病案质控组反馈的各科室终末医疗质量统计结果、分析、确认后,通报相应科室人员并提出整改意见。 (5)每季度向医院提出全程医疗质量量化考核结果,以便于绩效挂钩 (6)定期把不良医疗文件在院内通报。 (二)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职责 科室是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科主任室科室医疗质量的第一责任者,科室质量控制小组职责如下: (1)各科室质量控制小组由科主任或者副主任、护士长和其他相关人员3—4人组成。 (2)结合本专业特点及发展趋势,制定及修订本科室疾病治疗常规,药物使用规范并组织实施,责任落实到个人,与绩效工资挂钩。 (3)定期组织各级人员学习医疗、护理常规,强化质量意识。 (4)参加医疗质控办公室的会议,反映问题,收集与本科相关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