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墨子兼爱

论墨子兼爱

论墨子兼爱
论墨子兼爱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化

春秋战国是是我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诸侯争霸,腥风血雨,奴隶制土崩瓦解,封建制逐步确立,为文化上的百家争鸣提供了沃土。儒家的仁义思想、道家的无为智慧、墨家的兼爱思想、法家的权谋圆滑、兵家的谋略城府共同造就了这个时代的辉煌。有“世之显学”之称的墨家,在诸多流派中备受世人推崇。

“兼爱”是墨家的社会伦理基础。墨子作有《兼爱》上、中、下三篇,颇为详细的阐述了兼爱学说的基本内容和政治功能、伦理价值。墨家用“兼爱”观组织了其学说体系,如“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而且无不以“兼爱”为出发点展开。墨子讲仁者爱人,是爱无差等,是兼爱,是体爱,是以每个人的平等生存和平等获利为目的的。墨子认为应兼爱天下,平等的爱在无穷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是一样的。在墨家看来,兼爱思想内涵之一是爱无等差,强调爱人超越血缘,超越阶级阶层,主张一切人皆应兼相爱;内涵之二是在道德范畴中要对等互助互利,即墨自所云的“兼相爱,交相利”

兼爱之人心所向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忠实于天下之富,而厌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至道也,不可不务为也”----《兼爱中》。

把“兼相爱交相利”原则,提高到了“圣王之法”,“天下之道”的高度来看待,是墨子对兼爱学说的价值定位,也是墨家人道精神的具体体现。我们对待墨子的这种思想,不能不考虑它产生的社会背景。墨子所处的年代是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王室十分微弱,周天子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诸侯的力量,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主的地位,不断发动兼并战争,墨子在这个时候提出兼爱的政治主张有着极大的进步意义,他指出天下纷争不断的原因是:“天下之道贼,大夫之乱家,诸侯之乱国者,皆起不相爱。墨子作为小生产者的思想代表,对战国初期激烈的社会冲突和频繁的兼并战争深恶痛绝。在他看来,社会动荡,战乱不已的根源,就在于社会上存在着等级差别及由此而来的种种矛盾。他把这些社会差别和社会矛盾称作“别”,正是由于社会有“别”,而产生了“强劫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等各种不合理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墨家着力探究“乱源”,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乱起不相爱”,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是天下大乱的根源。于是提出了“兼相爱”的救世主张。

兼而爱之,从而利之

“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也”---《兼爱下》。

此句意思是说:人们走向兼爱互利,就好像火会向上升腾,水会流向地势低的地方一样不可阻挡。承认人的本性是走向善的,人在信善的基础上是平等的、互相理解的,这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

墨子以“兼爱”作为他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认为兼爱是实现天下大治社会太平的前提条件。互惠互利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联系和纽带,国与国之间的互惠互利才是良好的局面,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才是最佳的生活状况。墨家“兼

爱”的原则是“视人之国,若视己国,视人之家,若视己家,视人之身若视己身”,这样天下才能大治。

墨家倡导的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伦理价值,坚持互惠互利互惠的伦理原则,这些主张中蕴含着深刻的道德互助性和互惠性。这些伦理原则和价值,成为现代经济生活中互惠性经济行为的道德支撑。要知道爱人即是利人,而利人即是利己,兼爱就意味着互利,当义利合一时,就实现了彼此的互惠,这样既能满足彼此的私利,也可兼顾彼此的利益,利人又利己,这种共赢的选择越来越为当代企业所接受,“共生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兼爱之感恩

先王之所书,《大雅》之所道,曰:“无言而不应,无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兼爱下》。

意思是说:先王的书《大雅》说道:“没有什么话不听用,没有什么德不报答。你投给我桃,我报给你李。”这就是说爱人的人必被人爱,憎恶人的人必被人憎恶。

儒家把义和利绝对的对立起来,认为“君子寓于义,小人寓于利”义和利是无法统一的对立方,凡是涉及利的方面,都不该是人们追求的,而在墨子眼中,仁义爱利是相同的,兼爱就是爱人利人,相爱相利,爱利并举。这是一种精神的升华,是爱众生的大爱而不是私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无私的付出自己的关爱,这样的付出才是真正的幸福,成就的是对方,圆满的是自己。学会感恩,学会奉献,学会兼爱。

兼爱之王道

《泰誓》曰:“文王若日若月乍照,光于四方,于西土。”即此言文王之兼爱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无有私也。此文王兼也;虽子墨子之所谓兼者,于文王取法焉!(《兼爱下》)

文王兼爱天下的广大,好像太阳、月亮兼照天下,没有半点偏私。墨子所倡导的兼爱思想,体现在统治者身上,就是“无偏无党”《墨子.兼爱下》所征引《洪范》之“王道荡荡,不偏不党;王道平平,不党不偏”。这是王者必存的博爱之心。我们能从“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楚灵王好士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历史事件中知道,圣明的君主需要公平公正的对待自己的臣民,不允许结党,不带头偏私。社会发展到今天,墨子的“无偏无党”对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兼爱之兴利除害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兼爱中》

“兴利除害”是墨家兼爱学说的核心思想和根本主张,被称作仁人之事、圣者所为,也是直接用于救乱补弊的。按照墨子的设想,兼相爱、交相利,就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是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以对待自己的爱心爱人利他,这样也就可以出去天下之害了.

墨子是当时小工商业者的代言人,代表者平民阶层的利益,他的“交相利”思想正是小工商业者阶层得以安身立命的生活原则。

兼爱之破产

从某种意义上说,墨子的仁者爱人更多地是强调个人存在的平等,忽视了社会各阶层由于政治、经济地位的差异,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必然形成的物质利益和目标追求的差异,忽视了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协调。墨子由于强调爱无差等,在理论上只能以尚同作归结,认为只要一同天下之义,便能使各个独立的个体协调和谐了。因此,可以说墨子缺乏从社会的现实出发,强调社会关系的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的群体意识。这些既反映了小生产劳动者的政治经济的利益要求,也表现了他们的阶级局限

墨子思想从总体上代表了小生产者的根本利益,其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与表现形式和传统文化相左。因此,作为一个思想体系来说,它很难融入于传统文化发展的曲线图中,它既不能长久地凝聚分散的小农生产,又不能维护宗族宗法的社会秩序。相反,它促成了与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统治相抗衡的另一政治权力中。所以墨家也就走向了“绝学”。

兼爱之后世影响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着乎!--《兼爱上》。

“君臣之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如果使天下人都相亲相爱,像爱自己那像爱惜他人,那天下何来不孝之人!就确定了君臣、父子、兄弟之间以“爱”为纽带而形成的相互制约的伦理关系。兼爱和孝亲观念相适应,着眼于兼爱观念和血缘亲情,家庭伦理的协调与结合,表达了人际和谐,社会稳定仍以家庭为本的思想。

墨子的兼爱主张之所以千百年来受到世人的推崇,主要是因为他的这种思想从博爱的角度出发,主张要爱天下所有的人。墨子的兼爱情怀,从更高的层次上高扬了人性的美好。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倡导兼爱是对战争创伤的抚慰,是休兵止戈的人性温暖;而在和平安定的今天,倡导兼爱思想则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润滑剂,是连接人心的温情通道,是构建谐社会的文化武器,

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认为人是在爱别人的过程中满足自己利益需求的,因而爱和利是相互依存的,这种思想虽然有些功利,但更有现实意义追求个人合法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有益于缓解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一个和谐的社会是一个相互制衡的社会,兼爱(平等、愽爱)的价值体系为现代社会提供的是一个基本的标准,一个很好的道德模板。“兼相爱”是基本的社会伦理道德思想,而“交相利”则是这种思想在现实中推行所获得结果。这种义利合一,使得墨子的爱利思想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和承认,也是我们应该发扬的墨子精神之一。

墨子兼爱上读后感

《墨子》兼爱(上)读后感 读到《墨子》兼爱(上)这篇文章时,就一直有一个问题屡次在我脑海里闪现,是的,我也从来都没有搞清楚过---------什么是爱? 孟子说:“仁者,爱人”,“臣忠于君,是爱;子孝于父,是爱;父兄姐妹之间互敬互助,是爱”,亲人之间的爱,永恒而无可替代。那恋人之间呢,什么才是爱?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小学的一间教室里,有几名学生。一个学生天真地问老师:“老师,什么是爱?” 老师觉得这个孩子提出的问题十分有意思,值得好好回答。当时正是课间休息的时候,于是,老师要求学生到校园里去玩儿,并在重返教室时带回一样他们最喜欢的东西。 孩子们迅速地跑到外面。在他们回到教室后,老师说:“我希望每个同学都拿出自己带回的东西。” 一个同学回答说:“我带回的这鲜花,它好看吗?” 第二个同学说:“我捉到一只蝴蝶,你们看它的翅膀多漂亮呀!我会把它收藏起来。” 第三个同学说:“我抓到一只小鸟,它是从树上鸟巢中掉出来的,你们看,多好玩儿啊!” 就这样,孩子们把自己带回的东西一个接一个地展示出来。但是,老师发现,有一个女同学没带任何东西回来,而且在那里默不作声。于是,老师问她:“你呢?什么也没找到吗?” 这个女孩不好意思地说:“请原谅,老师。我看见了花朵,嗅到了它的芳香,我也曾想把它摘下,但是我更愿意让它更长时间地散发着它的芳香;也看见了蝴蝶,它们颜色十分鲜艳,又十分可爱,我不忍心把它们当成我的俘虏;我也看到了那只从鸟巢中掉出来的小鸟,在我试图上前去抓它的时候,我看到了鸟妈妈的目光正在注视着我,我只想把它送回到鸟巢里。” 这个女孩接着说道:“老师,我已经嗅到了花的芳香,感受到了蝴蝶对自由的渴望,同时也体会到了小鸟妈妈眼睛里流露出的伤心。所以,我什么也没能带回来。” 老师热情地称赞了这位女学生。老师说:“爱是发自内心的感觉,爱不是摘取,不是抓住什么,也不是得到或失去什么。爱是自己享受自由,同时给予他人自由。” 是吗?爱,是给予自由?爱,是不轻易打扰?那一年,我们高三;那一年,我们一起为梦想而奋斗;那一年,秋日的树荫里,火红的枫叶,翠绿的雪松……

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百家争鸣的时代,各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思想。墨家的创始者墨子也不例外。本文主要分析墨子的兼爱思想,以及在春秋战国时代不被采用的原因,同时联系实际分析墨子兼爱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思想价值,主要从个人道德修养,人际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其时代价值。 关键词:墨子、兼爱、空想性、现代意义 墨子(公元前480—公元前420)宋国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宋昭公时曾做过宋大夫,但以后地位下降,接近劳动者,做过工匠,被称为“贱人”,“北国鄙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者。墨子的一生都在为扶危济困的正义事业而奔忙,他与弟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怀着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提出一套而又独具特点的学说,这就是墨学。墨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子》一书中。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等十大主张,这些构成了墨家思想的整个思想体系。 “兼爱”思想 一、兼爱就是对一切人无所不爱,不分远近,不分等级,普遍广泛地爱所有的人。 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墨子·尚贤下》)兼相爱交相利就是不分人与我,不只是单方面的爱自己,而且还要爱别人。不是单方面的是自己有利,而且还要使别人有利。墨子认为,兼相爱就要大家树立把别人的国看成自己的国,把别人的家看成自己的家,把别人的身体看成自己的身体。有了这种思想就能把别人与自己同等看待了。而且他还认为必须我先做那些爱和有利于别人亲人的事,然后别人再报答我的爱和有利于我的亲人的事,这样人与人之间就不会互相残害了。这样人与人之间就平等了,也就是“爱无差等” 二,一切人间的怨恨、篡夺乃至天下大乱,其根源在于人们不相爱。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墨子·兼爱中》)而只要实行兼爱,一切不道德行为也就都没有了,天下也就大治了: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墨子·兼爱上》)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上》)兼爱或相恶是国家治乱的枢纽,兼爱则治,相恶则乱 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则)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墨子·兼爱上》)若果做到“天下皆相爱”,社会矛盾就会泯灭,就会天下太平。 墨子在兼爱的基础上提出非攻——墨子的外交理念,他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墨子强烈抨击大国对小国1、强国对弱国的攻伐,他认为,这种侵略别国的战争是“不与其劳,获其实,以非其所有而取”(《天志下》)的不义行为“此实天下之巨害也”(《天志下》) 为实行兼爱原则,栖栖遑遑奔走于世。孟子评论墨子的行为,“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淮南子》载“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刀,死不旋踵。”(《淮南子·泰族训》)为天下的大利,虽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再所不顾。应当说这是一种崇高而伟大的精神。 兼爱思想的空想性。

浅议墨子兼爱思想

论墨子“兼爱”思想 【摘要】墨子名翟,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正值社会转型期,诸侯兼并,战祸不断。在这样一个生产关系变革、政治局势动荡的年代,旧的社会道德体系正逐步瓦解,建构新的社会道德体系更是刻不容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墨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以“兼爱”作为其主张的核心,构建了一套较完整的社会道德和社会政治理论。本文将从“兼爱”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实现途径以及现代价值简要介绍“兼爱”思想。 【关键字】墨子“兼爱” 一、“兼爱”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春秋末年,随着铁器的发明和应用,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生产力的提高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改变,波及到了上层建筑和整个社会体系。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实不亚于蒸汽机的发明对于欧洲产业革命,整个社会的生产状况、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等等无不发生变化。自公元前549 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确认私田的合法性和所有权以来,就进一步破坏了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到春秋晚期,中原各国都已采用对田地按亩征税的制度”,奴隶制经济基础日益瓦解,社会出现了极大的变革。自周平王东迁,公室势弱,诸侯乱礼,相继称王,各国卿大夫也专擅国权,僭越之事,比比皆是。公元前562 年,鲁国的三桓“作三军,三分公室”。其后,三家又进一步瓜分国君的权力,“四分公室”,鲁昭公、鲁哀公亦相继被逐走。 其他各国情况也基本相同,田氏代齐,韩、赵、魏三家擅晋。其间,战争蜂起,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和人口,为了自己的一己权势,混战不已。这一时期,政治舞台风云变幻,生产力遭到大力的破坏,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到处呈现一片乱世景象。乱世之像,从孔子那时就已出现。孔子之道,以“爱人”的“仁”为核心,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专以己度人。而从孔子周游列国却“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的一再受挫看来,孔子的救世主张在实践上当时也很难被执政者采用而达到应用的效果,这就需要另寻一条救世之道。墨子便在此背景下针对社会这种纷争不断的局面从平民的立场提出了他的救世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兼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和精华,是作为一种治天下之乱并用于社会改造和社会批判而提出的。1 二、“兼爱”思想的主要内容 何谓“兼爱”?我认为,墨子的“兼爱”是无差等的博爱,是所有的人之间互相平等,超越阶级的爱。而孔子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有等差的爱,这种仁爱的实质目的是在强调礼纲,即封建专制下的一个统治秩序。比如夫为妻纲、君为臣纲等, 这样的爱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墨子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说法, 强调爱无差别等级, 主张不分远近亲疏厚薄的平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爱别人如爱自己,不分你我,一视同仁的对待他人,这才是真正的爱。如墨子所说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它有着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兼爱”是爱天下百姓,是对全人类的爱,爱 1刘源,曹雅娟,《兼爱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借鉴意义》,《社科纵横》,2011 年3 月总第26 卷

墨子兼爱思想研究

墨子“兼爱”思想研究 摘要 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这一重要命题是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墨子认为天下的人应该相互热爱,实现共同的利益,实现“天下之利”。墨子所提倡的“兼爱”是一种博大的平等之爱,其最终目的是天下之大利。墨子的“兼爱”所倡导的平等之爱与孔子所倡导的有差等之爱不同,墨子认为人对人的爱不应该有亲疏薄厚的差别,而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之上的平等之爱。墨子出身卑微,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有深刻的体会,他对现实政治的批判不是着眼于古代政治文化的破坏,而是以现实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为出发点,思考人类怎样在互利互惠中达成共识,实现“非攻”,从而避免纷争,取得和平。 墨子的“兼爱”思想以“天志”为基础,以“非攻”的和平理想为目的,体察百姓人民之苦,反映时代精神的需求。“兼爱”思想中蕴含的平等、互利、和平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借鉴的,也是值得世界各国借鉴的。 关键词:兼相爱交相利天志非攻 the Mo zi proposed "and love, the", a photograph important proposition is the main content of mozi philosophy, one of that all people in the world should mozi mutual love, achieve the common interests of the world, to achieve "the". Mo zi advocate "love" is a kind of great equal love, with the ultimate goal of Italy of the world. The "love" mozi "advocated by Confucius and equal love advocated by have hierarchycal love different, mo zi think people love to man should not have thick difference, but personal ties which transcends the equal love above. Mo zi humble, to lower the sufferings of the people have a profound experience of reality,

墨子兼爱思想及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墨子兼爱思想及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墨子“兼爱”思想的时代背景与基本内涵 墨子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正值社会转型期,诸侯兼并,战祸不断。在这样一个生产关系变革、政治局势动荡的年代,旧的社会道德体系正逐步瓦解,建构新的社会道德体系更是刻不容缓,并且墨子对于当时贵族阶级的一切生活,抱着彻底反对的态度,因此提出了“非礼”“非乐”等相关主张,并把矛头直指提倡复兴周礼的儒家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墨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以“兼爱”作为其主张的核心,构建了一套较完整的社会道德和社会政治理论。 生在战国初期的墨子,列强篡杀攻伐之事愈演愈烈,对人民造成的伤害不断加深。对此墨子提出“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查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的确如此,作为墨家思想的领袖。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即指“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句话很好的说明了人的平等性问题,即人与人之间应平等相待,在这之中,“兼”取代“别”,指平等,而“别”指差别和等级。出于游侠的身份,墨子正是以这种团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处事理论为基础,极力扩大这种思想,采用宣扬兼爱学说的做法,呼吁大众平等无差别的对待身边的所有人。 二、墨子“兼爱”思想的实践诉求 “兼爱”思想是否能顺利实行,应该说是墨子“兼爱”理论体系中最具有争议的地方,也是从古至今很多学者予以研究和争辩的核心。 对“兼爱”思想的质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兼爱”涉及到人的道德层面,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战争不止,百姓生活困苦,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为了生存而奔命,反映出的都是人自利自保的天性,对自身的道德要求根本不高,因此“兼爱”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不可能推行。其次,“兼爱”实行需要有贤明君主作为保障。“兼爱”不仅仅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节,更注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维护。这就需要各国有足以贤明的君主来推行“兼爱”的

论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爱”的不同之处

论墨子的“兼爱”与孔子“仁爱”思想的不同之处 在中国伦理史上,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都主张爱人”,但儒家的爱人是“仁爱”,墨家家的爱人是”兼爱”。虽然在“爱人”这一点儒墨两家有着共同之处,但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毕竟还是有着一些区别的。 第一、“兼爱”和“仁爱”的核心不一样 儒家的仁爱精神是建立在亲亲基础上的,并且亲亲的核心是孝悌。儒家道德以孝悌说仁爱,又把孝悌建立在返本的自然情感上,而把仁从外部的规范变为人性的本能。在亲亲基础之上,孝梯通过纵横两个方面把血缘关系和等级关系两方面构造起来。孝移于君,便有了“忠”,悌移于尊,便有了“义”。然而,墨家兼爱的核心却是爱无差等,是一种没有等级观念的爱, 要求人们抛弃儒家所说的血缘等级等因素, 做到爱人如己。就是墨子所说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由此达到“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 盗贼无有, 君臣父子皆能孝慈”的和谐安定的社会局面。而在墨子看来,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行得通的。 第二,“兼爱”与“仁爱”的本质不一样 儒家道德讲“爱人”,归根结底是爱己、为己。儒家道德的修己安人之道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个人利己这一目的的方法。这种行为在本体上表现为“不忍人之心”,在行为上表现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以力假人者霸,以德行人者王。”由此可见,儒家之仁爱是在“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推的人情法则作用下,达到利己、为己的目的.然而,墨家兼爱却是一种利人、为人之爱。墨子把是否‘中万民之利”作为评价人的行为善恶的准则。墨子认为,讲兼爱必须给人以实际的利益。关于爱人和爱己的关系,墨子认为两者并不矛盾。他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第三,“兼爱”和“仁爱”的产生起点不一样 儒家的的“爱”不是由外向内强加于人的, 而是自发的。它以人性向善作为其哲学起点, 孔子“爱人”的观念是对人性的信赖和人格的尊重。儒家注重伦理,认为首先要作为一个尽“孝”道的人, 才有可能去爱其它的人, 这是行仁之道的基本条件。提倡“亲亲”之爱, 乃是发之于人的本性, “父子”血缘关系是人与人关系的基础和起点。因此,儒家的爱是由特殊性到普适性的, 由“爱亲”产生而推至“爱众”、“爱民”。墨子则认为“爱”是自外向内的, 由于现实的需要而存在。他的政治思想以“天志”为本。面对战国时期频繁的兼并战争、崩坏了的道德规范,墨子从“天志”出发推出“兼爱”, 让“爱”成为天下太平的工具。在墨子的学说中, “爱”是外在产生的, 作为人们生存必需拥有的一项品质而强加。 第四,“兼爱”与“仁爱”实现的方式不一样 孔子把春秋时代看作“礼坏乐崩”的时代, 因此, 他提出了以“仁爱”为基础内容的“礼乐”思想。反过来“,礼乐”成为其“仁爱”的实现方式, 即内乐而外礼的人的标本。对于违背礼法原则的行为, 他总是给予严厉的批评和抵制。孔子认为, 实现了忠恕之道, 也就实现了对他人的泛爱。与孔子相比, 建立在功利基础上的墨子之“兼爱”思想的实现, 就体现在他的“尚贤”、“交相利”、“非攻”、“非乐”、“节用”、“节葬”等。“兼爱”则以“交相利”为准则, 带有功利主义色彩,并且将“兼爱”的实现寄希望于王侯将相,不易为人所实施, 就难免流于空想。

墨子《兼爱》教案

《兼爱》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 2·技能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方面的知识,去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3·情感目标 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法、拓展延伸法 教学设想:《墨子》这部著作,几乎出现最高的一个字的几率,就是有关于爱的问题。那么,墨子提倡的爱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呢?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我将和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春秋战国时期,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等思想在政治的舞台上争奇斗艳,而墨家学说就是其中最绚烂的一朵。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墨子》的《兼爱》去感受墨家思想的伟大。 二、学生初读课文,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音。 三、学习小组的成员互相解决难懂字词。教师巡视,总体指导。

四、分析课文 师: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总领下文。 师:回答得很好。第一段指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文末见义,以“医之攻人之疾病”比喻,阐明察“乱”之所起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纲举目张,领起下文。 师: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的根源是什么? 生:在于人们的“不相爱”,在于损人害人的自爱自利。 师:墨子分别从哪几个层次来说明“不相爱”的恶果? 生1:(读课文第二段)分别从君臣关系、父子关系这方面去论述。 师:只是这些方面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补充? 生2:在课文第三段还提到了盗贼、第四段提到了诸侯等等 师:对。同学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应尽量全面。在文章中墨子分别从臣自爱不爱君,子自爱而不爱父,盗贼自爱其家而不爱他家,诸侯自爱其国而攻异国等方面深入阐述,认为乱“皆起自不自爱”,给人深刻印象,颇有说服力。 师:针对这种恶果,墨子认为用什么方法可以消除? 生:兼相爱。 师:对。文章第五段通过一连串的反问和假设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兼相爱”、“天下治”的政治蓝图。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一段,仔细地品味里面的含义。

墨子的“兼爱”说与功利主义思想

墨子的“兼爱”说与功利主义思想 摘要:墨子的伦理思想以“兼爱”说为中心和标志,把“兼爱”原则展开为“兼相爱、交相利”,进而发展为墨子的义利观,墨子的义利观既“贵义”又“尚利”,是首位在诸子百家中高举功利主义旗帜的思想家。墨子的“兼爱”思想,首先体现在“别相恶”的对立中。通过“兼以易别”用大爱的姿态表达了一种平等的思想,根据此来兴天下之利。但“兼爱”不仅追求社会的正义平等,也关注个体的权益。首先,墨子将天下祸害的原因归结为“不相爱”,深刻地揭示了天下之害的根源。其次,墨家所讲的“兼相爱,交相利”,迥异于“耻言利”的儒家思想。墨子强调“义利一体”,视“利人”、“利天下”为“义(至善)”,然后又提出“利”以“义”的标准和目的。墨子提倡“交利”的平等意识,代表了平民和小生产者的物质生活利益,不是利益冲突的另一方以奴隶主贵族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利益,但是墨子又把解决这一冲突、矛盾的希望寄予帝王,这显然是不可实现的空想。最后墨子把义利统一的功利主义贯彻在道德评价上,提出在“合其志功而观”的道德评价理论,强调客观结果与主观动机的统一。 关键词:墨家,兼爱,非攻,交利 《史记》无墨子传,只在《孟荀列传》后附了寥寥24字:“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但墨学在中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所起的巨大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古语有云:“孔席不暖,墨突不黔”。这句古谚隐含着这样的信息:在百家争鸣的时期,儒、墨两家同为“显学”。对此典籍中多有记载。(《韩非子·显学》)载:“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吕氏春秋》)中多次以孔墨并称。(《当染》)云:“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这就说明墨家和儒家在当时的巨大影响力,墨家学派也曾有过显赫,辉煌的学术地位。 墨子,名翟(dí),墨翟是墨家的创始人,后人尊称为墨子。墨子的时期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多数认为墨子是鲁国人。传说他的手工技巧和著名工匠公输般齐名,是一名精于制械的工程师。墨子属于“士”的阶级,但他也是平民的代言人。墨子先习儒而后非儒,深谙儒家学术,并在构建“兼爱”体系使用的术语或概念,基本上是

论墨子的“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墨子的“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墨子的思想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兼爱”思想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它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我国德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关键词】:墨子;兼爱;现实意义 墨子是我国先秦时代继孔子之后又一位有巨大影响的思想家。他姓墨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但其一生的活动范围却远远超出鲁国,前后到过宋、齐、卫、魏、楚等国,还在宋昭公时做过宋国大夫。他所创立的墨家,是当时唯一可以与儒家相抗衡的学派,因而与儒家齐名,时称“儒墨显学”。墨子的学说,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宗旨,以“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天志”、“明鬼”为内容。其中,“兼爱”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兼爱”代表了墨子理想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其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血缘宗法制度。 一、“兼爱”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墨子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我国春秋战国时代,这一时期正处于社会大动荡、大改组的时代,一方面社会发展中各种新的事物纷纷涌现,表现出强劲的内在活力;令一方面,激流汹涌必使沉渣泛起,社会的各种弊端、阴暗面亦暴露无余。墨子认为,这种乱世的产生,其根源就在于人们之间的“不相爱”。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墨子?兼爱中》)。 为了医治社会混乱的病根,墨子提出了“兼爱”并不遗余力地加以宣传,以代替流行的“别爱”,克服社会的各种弊端,使天下内乱得治。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社会现象的最终根源存在于社会的经济生活之中,人们的道德状况是由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状况决定的。墨子把社会的病根完全归之于社会的道德状况,这显示了他的历史局限性。但他至少看到了私有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弊病,意识到了道德的巨大社会作用,提出了“兼爱”的德育思想,他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的美好愿望是值得肯定的。 二、“兼爱”思想的内容及现实意义 (一)以“兼爱”代替“别爱”,反对自私自利 “兼爱”,或曰“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学说的核心,墨子提出“兼爱”,首先是反对“别相恶”的,而“兼爱”的首要含义正体现在同“别相恶”的对立之中。“别”

墨子“兼爱”思想

兼爱。 【译文】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十点: 兼爱 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反,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非攻 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动。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 尚贤 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尚同 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有一说法为“上同”,认为天子是百官之首,而百姓听令百官,与上而同,此乃“上同”之意)。 天志 掌握自然规律(有一说法为天子代天行政,并借由上同的观念推论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 明鬼 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有一说法认为墨家说鬼所为并非迷信,而是希望以神鬼之说使人民警惕,不行邪恶)。 非命 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非乐 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古代音乐费时耗事,花费甚大,于国家并无生产的行为,乃无用之事)。 节用 节约以扩大生产。反对奢侈享乐生活。 节葬 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儒家的厚葬耗钱财,守丧则需三年,三年过后人虚弱需要人扶才能起行,影响国家生产力,乃浪费之事)。 此外还有逻辑学等; 墨家主张的"仁",是"兼相爱"。这是一种普遍的爱,是理想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关系。 "兼相爱"的具体表现在"交相利"。 教育内容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 墨子谈兼爱,可惜生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版图吞并时代,统治者只看中他的守城术。

兼爱非攻 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与儒家的博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相反。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提出“天下之人兼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辱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他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同时,墨子也看到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弊病就是战争,因此,从兼爱的思想中,引申出了非攻。兼爱非攻是墨子最著名的思想。但由于他不能正确认识战争的根源,也不能区分战争的不同性质,因此不免流于和平主义的空想。[3]

论《墨子·兼爱》

论《墨子·兼爱》 摘要: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墨子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十大思想主张中,“兼爱”思想是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墨子学说的理论之一,它代表了墨子理想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德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墨子兼爱内涵对等互报和谐社会 正文:墨子是我国先秦时代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思想家,与孔子、老子并称为中华民族三杰。他所创立的墨家,与儒家齐名,时称“儒墨显学”。梁启超说:“欲救今日之中国,舍墨学之忍痛则何以哉!”【1】 墨子的学说,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宗旨,以“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天志”、“明鬼”为内容。其中,“兼爱”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它代表了墨子理想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一、兼爱的内涵 “兼爱”是墨子十大主张的核心思想,其基本涵义是视人如己,不分亲疏远近、贫富贵贱,同等程度地爱一切人。【2】 “兼爱”的本义可以形象地阐述为“像爱自己一样地爱所有的人”。墨子的“兼爱”是把“爱”的观念社会化。“兼”有“兼顾”、“无差等”的意思,也有“相对”、“相互”的意思,“兼爱”便是相互无差等的一种普遍的爱。这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爱。做到爱人之国如爱己国,爱人之家如爱己家,爱人之亲如己亲,爱人之身如爱己身,无差别地泛爱他人。 “兼爱”是墨家学派最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3】 墨子提出兼爱,并不是为了反对儒家的别爱,而是为了自己的政治目标。中国古代思想家大都是以平治天下为己任,而墨子创立学说、组织学派更是为了救世济民。《兼爱上》开篇就说:“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4】(P81)要使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首先要知道乱的原因。墨子将天下之人的“不相爱”看作是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认为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这些“天下之害”皆源自“不相爱”。《墨子·兼爱上》中所说:“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子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再如《墨子·兼爱上》中讲到:“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诸侯各爱

论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论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经法10121140 郑海艳 墨子是中国古代墨家的代表人物,它的核心思想就是兼爱非攻思想。它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的一部分,研究它有着非凡的学术意义和现代应用意义。 一·兼爱非攻思想提出的背景 墨子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正值中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这一时期的周王朝势力衰微,已经无力维护大一统的局面;社会上因诸侯争霸、贵族倾轧导致战火连绵、民不聊生、纲纪废弛、礼乐崩坏。这种动荡的社会局势使处于社会下层的庶民、奴隶等倍受摧残。墨子出身工匠,是小私有劳动者和平民中的一员。墨子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当时的社会现状使他对这种摧残有深刻的感触,因此,他的思想中含有反对贵族统治、诸侯争霸,渴望稳定有序的社会秩序的内容;同时,他关注平民的劳动者的社会经济生活,渴望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反对传统的周礼和法制度。立足于混乱的现实,墨子提出了其思想的核心即“兼爱”思想。 二·兼爱非攻思想的涵义 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就是爱人,爱百姓而达到互爱互助,而不是互怨互损。非攻就是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对防御战,墨子是支持的。兼爱和非攻是体和用的关系。兼爱是大到国家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小到人与人之间也要兼相爱交相利。而非攻则主要表现在

国与国之间。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 1·爱无等差 兼爱,即爱人如己,不分人我,彼此等同之意,表达了墨子“爱无差等”的思想观念,这就突破了血缘亲疏远近和贵贱等级之分,凸现了人的平等性地位。墨子反对“别”,即反对划分彼此人我,只顾自己的行径。墨子认为正是自私和利己造成种种矛盾和等级差别,这是社会罪恶的总根源,所以墨子主张兼以易别。“兼相爱,交相利”就是要人们走出个人利益和家族利益的狭隘圈子,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并使得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得以满足的情况下,自身的利益也能得到实现,把立足点放在他人的利益和幸福上,‘兼”,实质就是利人,是在于调和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以他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至上,但也并不否认个人合理的利己要求。 墨子在阐述其“兼爱”学说时,提出了“为彼犹为己”,即为别人就像为自己的道德原则。事事处处为别人着想,急人所急,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墨子“为彼犹为己”的原则,出发点是先“为彼”,即把为他人放在第一位。墨子认为真正贯彻了“为彼犹为己”的原则,自己先为他人,他人也会对等地给自己以回报: 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2·追求和平 “非攻”同“兼爱”可并称墨子思想中的非暴力论。墨子主张非攻,即反对战争与侵略。但墨子只是主张非攻,并不主张非战。敌人来犯,

浅析墨家“兼爱”思想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浅析墨家“兼爱”思想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种思想流派应运而生。这一学术领域的繁荣景象,被后世成为“百家争鸣”。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其系统的政治理论思想,不仅在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进步性,而且对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兼爱”思想其内容 墨家著有十大教义,分别是兼爱、非攻、尚同、尚贤、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其中兼爱是核心政治思想。所谓兼爱,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即是互爱互助,体现在国与国之间即是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当时社会礼崩乐坏,战乱纷飞,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学说,并指出当时社会混乱的原因皆起于人们之间的“不相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i,这是墨子提出的解决之道,即“兼爱”。人人做到“视人若己”,则能社会和睦,国家安宁。 二.“兼爱”思想的特点 了解“兼爱”思想的特点,首先要了解何为“兼”?用现代白话文解释“兼”,即“全部,整个”。所有的一切事物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且各部分都是平等的。那么,“兼爱”就是爱一切人和事,平等地对待一切人和事。张岱年曾言:“墨子的兼,与孔子的仁,大体相近,然亦颇不同。仁是由己推人,由近及远,以自己为起点,而渐渐扩大;由远近之程度,而有厚薄。兼则是不分人我,不分远近,对一切人,一律同等爱之助之。”ii其平等性的体现,不仅体现在社会范围领域,还体现在时空领域。“爱尚世与爱后世,一若今之世人也”iii正印证了墨家的“兼爱”是超越时空的限制,为对全人类的爱。由此可知,墨家的兼爱思想具有广泛性。墨家之“爱”是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分,没有这里、那里之别,是对全人类的大爱。 其次,墨家向来强调思想的实用性,因而“兼爱”思想离不开“利”。墨家的“兼爱”是“爱”、“利”结合的,其全称应是“兼相爱交相利”。爱与利是对立统一的,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墨子的“兼爱”思想一经提出,变遭到了非议,人们认为这只是空想,没实用性,没人愿意做无利可图的事情,不可应用。墨子反击道:“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iv在墨子看来,好的东西就应该有其用处。“兼士之言不然,行亦不然。曰:‘吾闻为高士于天下者,必为其友之身,若为其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然后可以为高士于天下。’是故退睹其友,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兼士之言若此,行若此。”v墨子认为在爱他的过程中,就可以受到别人的尊敬、爱戴,付出就会有回报,可以成为天下的高士。总而言之,人若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须先关爱他人;希望得到他人的善待,须先利益他人。只有通过利他,才能达到利己,即是说自己的利益存在于他人的利益实现过程中。具体来说,就是主动先爱他人,满足了他人的利益,从而才能达到人人

论墨子兼爱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化 春秋战国是是我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诸侯争霸,腥风血雨,奴隶制土崩瓦解,封建制逐步确立,为文化上的百家争鸣提供了沃土。儒家的仁义思想、道家的无为智慧、墨家的兼爱思想、法家的权谋圆滑、兵家的谋略城府共同造就了这个时代的辉煌。有“世之显学”之称的墨家,在诸多流派中备受世人推崇。 “兼爱”是墨家的社会伦理基础。墨子作有《兼爱》上、中、下三篇,颇为详细的阐述了兼爱学说的基本内容和政治功能、伦理价值。墨家用“兼爱”观组织了其学说体系,如“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而且无不以“兼爱”为出发点展开。墨子讲仁者爱人,是爱无差等,是兼爱,是体爱,是以每个人的平等生存和平等获利为目的的。墨子认为应兼爱天下,平等的爱在无穷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是一样的。在墨家看来,兼爱思想内涵之一是爱无等差,强调爱人超越血缘,超越阶级阶层,主张一切人皆应兼相爱;内涵之二是在道德范畴中要对等互助互利,即墨自所云的“兼相爱,交相利” 兼爱之人心所向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忠实于天下之富,而厌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至道也,不可不务为也”----《兼爱中》。 把“兼相爱交相利”原则,提高到了“圣王之法”,“天下之道”的高度来看待,是墨子对兼爱学说的价值定位,也是墨家人道精神的具体体现。我们对待墨子的这种思想,不能不考虑它产生的社会背景。墨子所处的年代是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王室十分微弱,周天子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诸侯的力量,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主的地位,不断发动兼并战争,墨子在这个时候提出兼爱的政治主张有着极大的进步意义,他指出天下纷争不断的原因是:“天下之道贼,大夫之乱家,诸侯之乱国者,皆起不相爱。墨子作为小生产者的思想代表,对战国初期激烈的社会冲突和频繁的兼并战争深恶痛绝。在他看来,社会动荡,战乱不已的根源,就在于社会上存在着等级差别及由此而来的种种矛盾。他把这些社会差别和社会矛盾称作“别”,正是由于社会有“别”,而产生了“强劫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等各种不合理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墨家着力探究“乱源”,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乱起不相爱”,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是天下大乱的根源。于是提出了“兼相爱”的救世主张。 兼而爱之,从而利之 “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也”---《兼爱下》。 此句意思是说:人们走向兼爱互利,就好像火会向上升腾,水会流向地势低的地方一样不可阻挡。承认人的本性是走向善的,人在信善的基础上是平等的、互相理解的,这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 墨子以“兼爱”作为他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认为兼爱是实现天下大治社会太平的前提条件。互惠互利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联系和纽带,国与国之间的互惠互利才是良好的局面,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才是最佳的生活状况。墨家“兼

墨子兼爱论绝对尚同专制主义

墨子的兼爱论与绝对尚同的专制主义 一、墨子、墨家学派及《墨子》 (一)墨子 墨子,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出身下层,会制造木器,技艺高超。起初从学于儒,“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子·要略》)。后来却走到了儒家的对立面,对儒学进行了猛烈的批评。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的主要思想有兼爱(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非攻(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人类和平)、尚贤(不分贵贱地推荐、选拔、使用德才兼备的人)、尚同(政令、思想、言语、行动等要与圣王的意志相同一)、节用(反对奢侈浪费,主勤俭节约)、节葬(反对厚葬久丧,主薄葬短丧)、非乐(反对奢靡的音乐活动,提倡节约人财物力)、天志(天是有意志的最高主宰,天的意志是兴利除害)、明鬼(辨明鬼神的存在,鬼神能扬善惩恶)、非命(反对命运之说,主强力从事)等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二)墨家学派 墨子及其弟子形成了一个有严密纪律的团体,称之为“墨者”。墨子在世时,墨子为首领。墨子死后通过选贤推出新首领,称为“钜子”。墨者有一套严格的纪律,称之为墨者之法。其中有一项规定:“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墨者出仕,要由钜子派出。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

学派。 (三)《墨子》 《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71篇,现存53篇,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成,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一篇至第七篇。这七篇对墨子思想进行了概述。第二部分从《尚贤》至《非儒》,共二十四篇,是墨子的讲学录。第三部分有《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六篇,主要讨论认识论和逻辑问题。第四部分有《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五篇,记载了墨子的言行。第五部分,从《备城门》至《杂守》共十一篇,主要讲城防问题,为军事著作。第一、第二、第四部分是研究墨子本人思想的主要材料,第三、第五部分属墨子后学之作。 二、兼相爱、交相利说 (一).兼相爱、交相利提出背景 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当时正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的巨大变革时代。其主要特征是七国并立,战争日益加剧,天下一片水火。 《兼爱中》说:“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墨子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不相爱”又根源于“自爱”。社会上的一切祸乱的罪魁祸首都根源于“自爱”。“自爱”的实际容是“自利”。由此,墨子提出“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即兼相爱、交相利说。 (二)兼相爱、交相利主要涵 1.“爱利”并言

浅谈墨家“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墨家“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和儒家并称当世两大显学。墨子作为墨家的始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天志”,“明鬼”十大思想主张。其中的“兼爱”思想是其思想核心,其它九项主张都是在这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正如梁启超《墨子学案》所言:“墨学所标纲领,虽说十条,其实只从一个基本观念出来,就是‘兼爱’”。“兼爱”是墨家思想的精华,它在当时产生的影响和对今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有怎样的借鉴意义? 在墨子看来,人与人之间应该相爱。《墨子·兼爱中》有言:“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众必劫寡,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他认为天下混乱的真正原因是人不相爱。既然人们不相爱是世间战乱、灾难的根源,那么墨子便提出他“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墨子·兼爱中》)的“兼爱”思想,他认为只有这样天下的“祸篡怨恨”才会“不起”,只有这样才可以“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从而人们对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这种无差等的爱就能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这样才能达到社会和谐,世间太平,天下大治的局面。 儒家推行的“仁爱”是“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墨子·非儒》)的差等之爱。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这种随着亲缘疏远而递减的亲亲之爱与墨家的无差等的兼相爱大相径庭。所以孟子说“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墨子也认为儒家推崇的“执有命者”是“天下之大害”(《墨子·非命上》),二者似乎水火不容。但据《淮南子.要略》中的记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丧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可知墨家起源与儒家息息相关,那么他们二者思想必有共通之处。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而墨子也很推崇这种“仁爱”。《墨子·经上》有云:“仁,爱也”。可以说墨家的兼爱平生的思想也是一种“仁”的表现,和儒家的“仁爱”殊途同归。所以儒墨两家对于“使天下治”的理想是相同的。而造成二者大相径庭的原因主要在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上。儒家代表的是统治者的立场,它主张的这种等级有序的“爱”受着宗法制的制约,是为统治者所乐见的;而墨家代表的是手工业者平民阶级的立场,工商业者居无定所,不像农民那样生活在相对封闭地环境,所以他们倡导的是淡化了血缘关系的较为自由的“兼爱”。 墨家的“兼爱”是在春秋战国那样一个诸侯互相攻伐、天下缺少安定秩序的情形下应运而生的,但它的可行性却有待商榷。《墨子·兼爱下》有云:“今若夫兼相爱、交相利, 此自先圣六王亲行之。”由此可知墨子本人是对“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的“行”持看好态度的。然而事实上真的像墨子所认为的那么一帆风顺吗?儒家的“仁爱”思想一定程度上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的等级制度很对统治者的口味,然而孔子的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学说却依旧四处碰壁,更不用提代表平民阶级利益的墨家了。墨家“兼爱”的推行较之“儒家”仁爱的推行更有许多阻力。它是一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道德上的高要求,与人性利己的客观事实相悖,那就需要这个社会的每个公民的思想觉悟达到一定高度才能推行,很显然这在当时是很难办到的。而且动乱年代的人这种只想保护个人利益,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小集体利益的想法更加突

墨子的兼爱思想

墨子的兼爱思想 兼爱思想的内涵 兼爱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就是墨子学说的基本论题之一。“兼”字的本意就是一只手拿两只稻穗,引申为同时涉及几种事物,即不分您我,彼此等同。墨子大力提倡兼爱,所谓兼爱,就就是“周爱人”,就是不分老少、贵贱的兼爱,就是指普遍平等的爱,即不分血缘亲疏与等级贵贱的无差别的爱,就是一种博爱。这种爱不同于儒家的偏爱,即局部的、有差别的爱。因此墨子提出用兼爱代替偏爱。 墨子说:“兼即仁矣,义矣。”(《墨子》)后期的墨家学者也说:“仁,爱己者非为用己也,不若爱马者,若明。”(《墨子》)这就是说真正的仁爱一定要爱人如爱己,再把:每个人都瞧成就是与自己一样的主体,而不就是像牛马那样仅仅就是供人使用的:[具。这就明确地强调了人道主义原则,即肯定了人的尊严与价值。 墨子认为即使“贱人”也要实行“兼爱”的原则。墨子生活的年代正值春秋战国时期,新旧社会交替之时,旧的奴隶制日见衰落,而新的封建制刚刚萌芽,诸侯争战,战事连绵,弱肉强食,造成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相互残杀、彼此仇视的丑恶现象。面对当时社会上这种“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许之谋愚、贵之敖贱”的情况,墨子指出造成这些丑恶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以不相爱生也”。她因而提 出:“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就就是说,用所有的人都相互爱护同时相互给予利益的方法来改变丑恶的时弊。只有用兼爱的原则来治理国家,才能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墨子认为:“若使天下兼相爱,人若爱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其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榴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墨子》)“做有利她人之事,并不意味着只利于她人,其实利益就是相互的,因而决不可做牺牲她人的事情。牺牲她人利益的同时亦将损害自己。只有人们各不相害,彼此相利,把个人利益建立在整体利益之中,并把两者糅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富国安民之愿望。”(《景子》)墨子认为整体利益就是个人利益实现的保障,因为只有在整体利益实现的基础上,个人利益才有实现的可能。在处理各种社会利益时,应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集体利益放在第二位,最后才就是个人利益。天下人若都能兼爱,相!问不再因利益关系而产生冲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那么就可以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因此墨子得出结 论:“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 也。…(《墨子》)墨子的意思就是,不可以不劝人互相亲爱,道理就在天下所有的人都互相相爱,国家就可以治理得秩序井然,否则就会天下大乱。 墨子的兼爱思想及对构建我国与谐社会的意义 先秦时期,墨子的兼爱思想独树一帜。墨子的兼爱思想有着深远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来源,政治上,社会制度正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变迁中,这就为墨家“兼爱”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温与的土壤;经济上,当时社会正处在春秋向战国的过渡时期,社会出现了大变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革新,促使了生产关系内部的大幅度调整,旧的奴隶制度行将崩溃,新的封建制度正在孕育萌生;文化上,墨子身处百家争鸣时期,不可避免地受到孔文化的浸润,同时,墨家又同其她诸子一样,受到古文化的熏陶,特别就是出生地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