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语文_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乡愁》教学设计

一、播放歌曲《故乡的云》,创设情境。

由关于乡愁的诗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出示并明确活动任务:

1、熟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意象

3、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活动过程

活动一、朗读诗歌,感知音乐美。

1、播放朗读录音,配以动画视频,调动学生情绪。

2、进行朗读指导:朗读要注意:语速缓慢,语调悲伤、惆怅、深沉。

3、生配乐进行自由朗读,指生朗读,师生评价。

活动二、研读诗歌,感受意境美。

小组合作讨论:

1、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意象来表达乡愁的?这四个意象是按什么顺序来组诗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还有什么是你欣赏的地方?请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理由。

活动三、赏读诗歌,体会国人乡土情。

投影出示,补充写作背景。

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愈重,那时离开大陆整整 20年了,我不由担心有生之年回乡无望了,当时,饱满的情绪如水瓶乍裂,瓶中水一泄而出,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在2010年人民日报上看到余光中说过这样的话:“对我个人而言,乡愁又是一种家国情怀。家是个人的放大,国又是家的放大。我的乡愁是“大我”所面对的民族的乡愁。到底哪里是我的故乡呢?只能说是___________。”

思考:本文表现一种什么主题?

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活动四、拓展延伸,感受创造美。

如果你身在异地与家人分别,你觉得乡愁是什么呢?请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

示例: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那根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

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课堂小结:《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即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的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祝福我们的中国人民幸福团聚!

《乡愁》学情分析

《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的现代诗教学内容。在七、八年级学生能展开想像、体会诗人情感、说出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九年级对诗歌阅读提出了更高的综合性要求,能从感受性阅读出发,更进一步加强理性欣赏成份,同时,为高中阶段诗歌的鉴赏奠定基础。因此,本节课内容让学生从多形式的读中展开想像,获得情感体验,并通过想象诗歌中描述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让学生在诵读诗歌中积累、感悟、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1、在知识和能力方面,九年级学生具备较好处理朗读节奏、重音,想像诗歌意境,说出自己情感体验,并初步进行语言品味的能力。

2、在生活阅历上,学生已经有一定的乡愁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对本诗的理解。

3、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想趋于成熟,又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对新生事物很敏感,和初二学生相比,有主见,有思想,有自己的见解。正确引导后,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能够得以表现,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4、在欣赏诗歌比较阅读这部分,学生接触较少,所以应多引导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具体方法,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

《乡愁》效果分析

执教完本课,我有以下感受,也可以说是本课的独特体验吧。现总结如下:

一、用音乐创设情境,可将听课者的情感因素,融入对诗歌的理解体会。

开课前,感情深沉,震撼人心的思乡歌曲《故乡的云》,将听课者带入思乡情境之中。指导朗读时,诱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学生的朗读深情投入,为体会诗中深刻的蕴涵作好了情感上的铺垫。

二、讲解要深情投入,联系实际,使听课者与作品,与讲课老师产生心灵的共鸣。

我讲课时深情投入,无论是诗歌导入,指导朗读,教学语言,都恰倒好处。真情的流露使所有的人与诗歌产生了共鸣,受到了心灵上的感染与熏陶。

在赏析诗歌时,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诗歌的朗读体会,对诗歌内涵的把握,学完诗歌的感受,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讨论,这样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但限于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幽怨的,因此可能不会出现非常活跃的课堂气氛,但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感情蕴涵。

《乡愁》教材分析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

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

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

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

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A、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诗人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

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B、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C、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托物寄情。在许多古典诗歌中,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余光中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邮票——母子深情(浓烈)船票——夫妻恩爱(热烈)

坟墓——生离死别(悲痛)海峡——思乡念国(深沉)

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落笔虽小,却诗情饱满。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诗情层层推进升华,最后将乡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角度。

《乡愁》评测练习

一、基础题

1、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2、简要分析余光中的《乡愁》中叠词运用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巩固题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感情基调应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乡愁推向顶点的是哪一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题

5、余光中的《乡愁》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其乡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中用了那些巧妙的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乡愁是……”说一句话或几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乡愁》教后反思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思乡之情和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诗歌教学重在朗读,因此在教学

中,我让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进而感受蕴含其间的浓浓乡情。

首先,导入时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积累的表达乡愁的诗句,让学生明白积累的重要,然后引出新课。

其次,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节奏,读出语速语调,读出感情等。把无声的书面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学生与诗人在诗歌中所迸发的思乡爱国之情产生共鸣。其间的听课文朗读录音能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节奏,给学生有一个模仿的标准,对下一环节学生的朗读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从教学过程看,朗读的形式灵活多样,有学生的自由朗读,有学生的个人试读,还有听课文朗读录音,全班同学的集体朗读。学生在这些形式灵活多样的反复朗读中,由初步感知到逐渐深入感知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正因为教学中很好地处理了朗读这一环节,所以为其他教学环节的师生互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再次,在品味诗歌的意境这个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交流,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的教学理念,在这里,既有学生个人的见解,又有小组集体的智慧,小组成员间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述四幅画面的情景,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最后通过拓展延伸,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其中的仿写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

《乡愁》课标分析

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为中学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它提倡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和习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知识与能力

1、在学生准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把握诗歌的节奏、

重音,掌握现代诗朗读的基本技巧。

2、使学生学会在反复的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感情。

3、能够运用本节课学习的鉴赏诗歌的方法迁移运用,初步进行

诗歌鉴赏。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逐层深入的读中调动联想与想像,让学生在自主发现、合作交流、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作者思乡恋国感情的体会,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强化学生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激发学生报国的意志。

四、重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本节课重点定为:能准确、有感情的朗读,

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难点定为:领悟诗歌意境,初步进行诗歌欣赏。

小学语文学情分析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学情分析

[小学语文学情分析]预览:小学二年级语文学情分析在经过了一年的语文学习后,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语文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各种学习活动。特别是对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难度较大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大部分学生学习认真,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但也有少数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个别同学头脑不够聪明,反应慢。在这学期的教学中,我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根本,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规范口语表达、学生自我展示的能力、与人交往合作能力以及大量读书的习惯。但是,由于教学的随意性,没有整体的规划,不善于思考总结,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1、识字。虽然注重了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培养,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对学生识字兴趣的激发,识字效率低,再加上平时没有及时带领学生回头复习,导致在后期的复习过程中,在这方面耗时多,仍然有少数学生对生字掌握不牢固。2、阅读。课堂阅读教学虽然能够静心备课,但是不能做到精心,没有总结反思。3、写字。一学期以来没有上过一堂成功的写字指导课,应试教学思想的作用,忽略了写字课的指导。虽然每次作业都强调孩子的书写,也能对每次优秀作业进行及时表扬,但是孩子是在硬性规定下被迫认真书写,写字水平整体难以有很大的提高。4、查字典。让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是培养孩子自学能力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同样由于应试教学思想的作用,虽然孩子已经完全学习了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但没有应用在自己的学习中,能够在读书识字过程中自觉查阅字典的比例几乎为零。5、忽视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因材施教,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能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更不能及时给予帮助。

初中语文_语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序的有关知识。 2、学习古人的勤奋好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1、了解“书序”和“赠序”的区别 2、学习文章用对比手法表现主题的手法,积累相应的文言知识。 三、教学难点 1、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习的。 2、教育学生为学为人都不怕吃苦。 四、教学计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些名言警句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苦痛和磨难有时候并不全是不好的,它们也可以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宋濂的这篇文章,体会他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的这些道理。 (二)了解“序”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三)一读课文(时间8分钟,点名回答纠错并强调) 1.同桌一组,一人一段交叉朗读。 2.读准字音,哪些字音需要注意? (四)二读课文 设计:阅读并思考两个问题: 1.文中共出现了几个人物? 2.假如你是其中一个人,说说你与宋濂的故事并谈谈你对宋濂的评价 (四人小组阅读讨论,并用一百字左右的篇幅写出所扮演角色和宋濂的故事与评价。然后与班内同学分享。) 过渡:课文写了那么多别人与宋濂的故事,那这些经历与马生有关系吗?

(五)三读课文 自由朗读并探讨:作者为什么对马生讲述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 设计:在此环节补充宋濂的生平经历并教育学生宋濂正是因为如此勤苦学习才最终成为一代文豪大家,他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勉励马生才更有说服力。 (六)四读课文 让学生结合“参考资料”完成下面的表格: 设计: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宋濂的经历与马生的求学条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这些对比 中我们可以读出宋濂想对马生说什么呢? 1. 太学条件优越要充分利用; 2. 在太学中学习更应该专心致志。 六、布置作业 搜集古今中外名人大家勤奋求学的故事并记录下来。 七、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有关学习态度的课。其实古人论及学习的文章多得很,其中有不少耳熟能详的警句,像“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等。古人也曾留下很多令人称颂的成语典故,诸如“头悬梁,锥刺骨”,“囊萤映雪”等等。在今天,学习的目的有了新的定位,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是亘古不变的,这些足以供我们借鉴。希望同学们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勤奋刻苦,在为求学之年,学有所成。 八、教学反思 附: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为学 为人

《乡愁》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乡愁》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乡愁》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乡愁》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诵读欣赏课。它是一首文字浅显但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新格律诗。它语言质朴却富有生活气息,它意象简单却自有摇曳的韵致,它运笔平常却蕴含着荡气回肠的爱国情怀。从课型上看,《新课程标准》对诵读欣赏课的要求是“学生在大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从所在单元教学的总目标来看,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使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从编者的意图来看,《乡愁》放在《散文家谈散文》《小说家谈小说》《诗人论诗》三篇极富个性的评论性文章后面,目的是将这首诗作为学生阅读实践,形成阅读感受,学会评价作品的材料。 二学情分析 我们班级学生大部分来自县城的棚户区及农民家庭,他们的课外阅读积累有限,语文基础薄弱。从知识占有角度来说,他们必竟接受过八年正规的语文学习,对于诵读并积累这首诗,不成问题;从人生阅历来看,学生们缺乏深厚的感情体验,不能完全理解诗歌中逐渐递升的情感,要真正理解这首诗,必须完成情感的迁移,把余光中的乡愁变成自己的乡愁。这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了;从学生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来看,要把《乡愁》作为阅读实践材料,尝试着写评价性文章

就更不容易了。我的设计理念是浅文深教,整体把握,重在领悟,将这首文质兼美的诗镌刻在学生心中。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诵读欣赏课的要求及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学会现代文的朗读技巧,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听读,品读,想象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对作品的独特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教学重点 在学生反复诵读中加深体会,形成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完成本单元的主题要求。 五教学难点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说明中谈到: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看清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及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创新性地使用教材。如果让学生写《诗评》太难,有四分之三的学生达不到要求,如果像以往散文或诗歌阅读那样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乡愁是…”的仿写,又没有体现出九年级学生的教学梯度,不利于学生们写作水平的提高。为此,我制定教学难点为:向朋友推荐《乡愁》诗,并说出推荐理由。 六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学》理论中指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本

《乡愁》公开课教案

2009-2010学年下学期九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课题:乡愁 执教:刘福青时间:2009年12月22日下午第一节地点:多媒体室 教学目标: 简要了解作者及作品,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基本成诵,理解诗的内容,品味诗的脉络和意象,感悟诗的主题,欣赏诗歌的特点,感受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感受诗人爱乡爱国 的感情。 2、理解诗的脉络和意象,欣赏本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1、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 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

五年级上期语文学情分析及对策

五年级上期语文学情分 析及对策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五年级上期语文学情分析及对策 一.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33人,都是农村子女,几乎没有家庭辅导。结合学生的学习表现,本班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是很高,似乎都是在完成任务。从完成课外阅读作业时间与学习知识来看,我班总体学习基础不够扎实,两级分化距离较大。同样的一篇课外阅读作业,最快的学生与最慢的学生在阅读完成时间上整整相差近一倍的时间,作业慢的学生主要是知识不掌握,基础较差者,或者不专心,喜欢开小差。因此可以看出我班的学生总体学习水平一般。这学期又转走两名优生,班上的学生中没有优生,虽然人数少,学困生阵容不容忽视,一类是屡考屡不及格的;一类是语文能力较弱的“次困生”,他们虽然能考及格,但常常在80分左右徘徊。 通过与学生接触,以及平时学生上课的表现与作业情况的观察,学生学习习惯不好。从上课发言情况、学生作业情况、主动学习状况和朗读感悟的基础这几方面进行学情分析。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有些学生思维敏捷、聪明灵活,但是他没有把学习放在心上,满脑子想着玩。对待学习任务一味地应付,没有把智慧用到学习中。对待这类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我们要想方设法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应该大力地表扬他们,放大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尽力把他的兴趣、爱好拓展到学习上来,让他知道学习的重要性,通过竞赛的方式迫使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赢得成功,获得学习给他带来的快乐和荣誉感。其次,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或者寓教于乐,让课堂生动有趣;或者讲得激情澎湃、入情入境;或者干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体验学习的快

初三语文学情分析报告

初三语文学情分析 一、整体情况概述 我们任教两个班的整体情况如下,入学时大部分的学生语文基础较为薄弱,男生尤为突出。学生良莠不齐,差距比较悬殊,虽经过了两年的学习,基础逐步得以夯实,能力有所增强,成绩整体有所提高,可与其他平行的班级相比,我所教班级中能够达到优秀的学生却很少,平均分也不尽如人意,还有几名学生自入学以来成绩就从没有突破过35分。 二、存在问题 通过对试卷的分析,学生平时的作业和课堂上的表现,我认为主要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在平时的小测和期中期末的大型考试中,有一部分学生基础掌握的还不是很牢固,其中男生居多。如第1题写字和注音,第2题错别字,第三题成语的使用,第5题古诗文的默写,第18题加点词语的解释,第19题句子的翻译等。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牢靠,成了他们的绊脚石,这反映出来的问题是这些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不到位,学得比较浮躁、不扎实,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还不够充分。 (二)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欠缺。这种能力有它的依赖基础,而这种基础就是我们常说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世界上不存在空中楼阁,要发展这种能力首先要解决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在这次试题中主要表现在:第4题的病句选择,第6题的上下文衔接,第7题的综合实践,两个阅读题的理解等。我们的学生在这些题中的得分是很低的。 (三)学生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班级内的学习氛围不够浓厚,缺少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精神。这个问题也是困扰我们学生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比如说作业的书写、作题格式、作题的好的习惯、上课听课的情况、独立完成作业的情况……在这些问题上我从一开始就花了很大的精力去改变,但是这种学习习惯的改变和培养的难度是很费劲的,也需要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通过这段时间不间断的努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但和我的要求还是有些差距,我会继续努力完成这项工作。

《乡愁》优秀教案

10 《乡愁》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题,示标5分钟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里都提到关于“愁”的话题: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以此导入新课,板题,PPT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全诗,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通过分析诗中意象,理解意象对于表达乡愁的作用; 在开始第一次“先学后教”,简单引出作者的介绍及写作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文意;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深情朗读课文12分钟 1、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文,诵读过程中注意: ①读出节奏;②读出重音;③读出感情。 5分钟后,邀请同学进行朗读比赛;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重读“小小”) 我/在这头(重读“这”,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重读“那”,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重读窄窄)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重读“浅浅”)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2、学生朗读比赛后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感受;5分钟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品析诗歌意象10分钟 1、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2、自学指导 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思考以上问题,也可适当进行小组讨论,10分钟后举手回答问题; 具体事物: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借物抒情 感情: 邮票:离家求学的少年,想念母亲。 船票:奔波在外的青年思念爱妻 坟墓:失去母亲的痛楚。 海峡:国家的分裂,亲人分离,那是更痛的乡愁。 3,让学生感受诗歌与现代文表述上的不同之处; 四、当堂练习:10分钟 阅读《别》(吴奔星),完成题目:

小学语文_乡愁——思乡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乡愁——思乡诗群文阅读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拓展学习课外思乡诗词,感受中国独特的思乡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在读中感受思乡情感,进行文化熏陶。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朗读,感悟思乡情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有一句诗,大家耳熟能详,“露从今夜白”——生接“月是故乡明”。远离故乡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并将这种真切的情感融入到了一首首思乡的诗词中。前面我们学习了这三首诗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虽然这三首诗词作者不同、朝代不同,体裁也不同,但都向我们展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那是什么引起了他们的思乡情怀呢?课前老师已经让你们做了总结回顾,请拿出你的课前学习单,我们来交流一下。(交流的时候,先读一读这首诗,然后说说诗人借助了什么景或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分析意象 (一)泊船瓜州 学生交流,是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此时春风明月就成为王安石乡愁的寄托。 拓展明月。 (1)那老师发现,在很多诗中,都有一轮明月。手势齐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中有月亮;手势齐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有月亮;手势齐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指——月亮,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也有月亮。那就奇怪了,为什么诗人如此地钟情于明月啊? ——月亮很圆、很美。 ——嫦娥 ——柔和,让人安静 (2)是啊。月亮的圆满象征着中国人追求的家庭团圆! “以月寄情,抒发感想”,表达对家人、家乡的思念之情。这就是中国诗人的月亮情结。我

们再来读一读这诗中的月亮—— 你看春风、明月就像是思乡的符号,让人看到,不由得就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品味着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二)第二首诗《秋思》谁来汇报? 生:家书。(秋风)(“秋风惹愁思,落叶人断肠”。秋风的萧瑟也给诗人带来了内心的孤凉。除了秋风,还有什么也寄托着张籍的乡愁啊。) ——家书 1.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啊?(纸短情长,道不尽对家人的思念。) 2.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古代,山遥路远,离别容易相聚难!浪迹天涯的游子就只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家书中。一封家书寄托了多少相思和牵挂啊!这样沉甸甸的家书,在古诗中也随处可见。 3.师:杜甫在《春望》中这样写道: 课件出示:(齐读)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1)家书抵万金,你感受到什么? ——珍贵 (2)课件出示: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陆游《渔家傲》 流清泪啊,谁再来读读? 4.同学们,一封家书,往来一万三千里;一封家书,万金不换;一封家书拆了又封、封了又拆,道不尽对家人的万千思念。秋思,(手势)。 (三)长相思 1.纳兰性德写的《长相思》,又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情呢?谁来汇报。学生汇报。 2.这都是哪里的景物呀?(边塞之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正是看到这些边塞之景才不由得引起了浓浓的思乡情。我们一起来感受着读一读。 三、对比发现 1.刚才,我们交流了这三首诗词,那你发现这些诗词有什么共同点? ——借助景或物表达感情。 2.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借助的是——张籍在《秋思》中借助的是,纳兰性德在《长相思》中借助的是——。作者正是借助春风、明月、家书、边塞之景等物象(板书:物象),

小学语文学情分析

教师的教情: 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阅读习惯、积累习惯、迁移习惯,切实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写字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书写示范作用,指导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把朗读作为学习课文最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朗读的基础上去体会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人物的心理活动,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还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书中多识字,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积累习惯。为了让学生养成一定的积累习惯,我们要求学生把自己读到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并利用早读时间互相交流、反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我们尽力为学生创设交际的情境,情境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体验,展开想象,自由表达。 由于教师业务水平和自身的局限,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活动做出适当的调整,做到因材施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班上有20 个左右的同学每次考试都不及格,他们的字词学习都不过关,教师没有做出应对之策。2、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学习习惯差,纪律差,在课堂上违规,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师有批评教育,但未能根治这种不正常的现象,说明教师的威信尚未树立。 学生的学情: 通过一年级的学习,部分学生已经自觉地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比如,认真书写的习惯、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自觉的阅读习惯、一定的积累习惯、大声的朗读习惯,有一定的阅读,写话能力,另有部分同学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更严重的是在二年级上学期中,由于各种原因,学习成绩急转直下,在语文期末测试中,位居全年级末位。行为习惯差,成为全校有名的乱班。 存在的问题: 1、生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最突出的是90%的同学没有背书的习惯,至少30%的同学不写作业(课堂作业是在老师的监督下,也有20%磨磨蹭蹭,拖拉迟交,如果不催促,压根儿就不想交)。另有几个人上课玩玩具,几个人说小话,至今都没改。坐的姿势很差,正确的姿势只能维持片刻。大部分同学字写得差。 2、预习不认真,或者根本不预习,导致了不能正常的展开教学活动。大部分学生不会复习。 3、30%的同学不能完成看拼音写词语的题目,说明他们的拼音也不过关。 4、学生的认真做题的习惯有待提高。有十来个同学根本就不想动笔,在教师的一再催促下,也只是写几个字应付。 5、学生分析、理解题意的能力较差。比如学生学过、背过不少李白的诗,但是让学生写出李白的诗,很多学生就不懂得题意了。 6、学生在短文中找错别字的能力有待提高,很多同学不明白题意。 7、在阅读中,有一部分同学不能结合短文内容拓展到实际中。 今后改进的措施: 1、对于拼音不过关的同学要进行摸底登记,安排小老师辅导,逐个考察,做到100%过关。 2、在早读课上进行看拼音写词语教学,每周一次,学生要读要写。 3、每天背会两段课文,一首古诗,练字帖六行。形成作业签名制度。 4、课前检查学习情况,严抓课堂常规,逐渐形成规范的学习习惯。 5、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阅读,还要指导学生根据短文内容回答相应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初二语文学情分析

初二语文学情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初二语文学情分析刚刚结束的期中考试,初二语文组的教师面对不堪入目的成绩单,对近期的语文工作作如下总结: 本次考试与其他几次考试相比,分数比以往下降10分左右,原因有:本次题量较大,很多学生没有做完,或做的比较潦草,做题质量没有保证,现代文丢分严重;默写错别字现象严重;作文有内容无新意。 一、教与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说说教师的教:教师过于追求进度,文言文的学习掌握不过扎实,缺少默写巩固,现代文阅读没有进行相应的阅读训练,造成考试的陌生感和读文速度的下降。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例如:对书写的忽视,对不完成作业者的漠视,对学生自主学习时“磨洋工”现象的无助,导致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效率难以保证。作文训练缺少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导致学生能写,但质量不高。语文的学习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不够,阅读的兴趣不高。 其次学生的学:普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学生没有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观念的转变,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从成绩来看中等生将要走向差生的边缘,学生没有目标学习没动力,一切都无所谓的心态,班级缺少学霸型精英的领导的,班级缺少浓郁的学习氛围。缺少质疑精神和求真的态度。家庭作业完成的质量差,抄作业的现象极为严重,语文成绩的保障关键在课堂。

二、集体备课 开学两个月来,我们集体备课做的比较实,备课分工到位,超周备课,集体备课时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了大家的智慧,基本呈现给学生的是集体智慧的大餐,我们大家的备课不局限于集体备课那两节课,听了课后及时交流沟通,明确这节课的优缺点,有了备课灵感创意时及时交流,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源泉活水。分工周备课大大减轻了语文教师的备课量,相对减轻了教师繁重的工作压力,但是,本学期加上语文主题丛书,再加上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在备课反面远远比其他学科要付出的时间要多,努力要多,及时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不能掉以轻心,所以每天走进语文办公室,看到的都是语文教师忙碌的身影。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它是一种学习方式,它的特点是自律性、合作性、与探究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小组合作学习,如一缕春风,使整个课堂春意盎然,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但是我们的小组学习存在着以下问题:小组分工不明确,交流秩序混乱,;一言控现象严重,学生有教师的忠实听众变成了优等生或组长的忠实听众;各自为政和霸权主义现象极为严重;评比和奖励机制有待完善。总之我们的小组学习只限于形式上的模仿,导致了小组学习的实效的欠缺。 四、今后的具体措施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说课讲解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同学们,每当星期五老师宣布放学的那一刻,你最想做什么? 回家 是呀,每一个远离家乡,或去追求理想,或去完成学业的游子,无一思乡,乡愁一直都是古往人们经常谈到的话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感受一首字里行间流露着乡愁的现代诗,余光中的乡愁。 一、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音乐(伴着《思乡曲》音乐,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 1、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师播放《乡愁》的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生听) 2、大家听得很投入,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 3、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屏幕显示: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 介绍作者生平 1、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他为什么对大陆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他的身世做一番了解。(请看大屏幕: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

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经64岁。余光中从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了《乡愁》,他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读诗歌)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学生朗读) 2、一生读、齐读 3、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4、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5、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注意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学生齐读)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悟诗情) 1、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2、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多媒体展示)母子夫妻母子家国 3、生答师归纳板书: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国之别 4、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不是重复了?(1小节是生离,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

《乡愁》最完美的公开课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学生处在诗的年龄,他们应该具备诗意表达的能力.”学生对现代诗歌这种纯美文字的渴望,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们应努力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打破读书写诗的神秘感,诱发出学生对诗歌之美的感悟和兴趣. 乡愁教学设计 达孜县中学康昆成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念国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教学重点】在品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在想象中感受诗歌的图画美、情感美。 【教学难点】仿写诗歌。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 1、查找资料,了解余光中的生平、创作情况及乡愁的写作背景。 2、教师创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使学生进行多感官的文本接触,更易于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1、青春寄语(幻灯片1) 能在这里和同学们见面,老师感到非常的高兴,因为同学们总让我忍不住回忆起自己中学时光。 我一直认为同学们这个年龄阶段最美丽的,是一个如花如诗的季节,有燃烧不完的青春,释放不完的激情和永不停息追求梦想的步伐。 所以,今天老师有一个梦想,希望和同学们通过一个诗歌游戏来完成,算是我对逝去的时光的一个纪念吧,同时我也希望同学们能通过这个游戏,懂得珍惜这如花如诗的季节,把自己的梦想变为现实。 2、引入游戏(幻灯片2) 游戏:记忆大比拼(游戏规则:准确、流畅重复) 诗人说: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 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了; 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 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我说:星辰把黑夜的门推开了; 坚韧把苦难的门推开了;

小学语文学情分析学习资料

如何写好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实质上就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展开,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那么围绕学生设计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哪些点呢?本文引用了教学设计理论的若干观点,从三个方面做细致的分析。 学情分析是指在教学之前,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各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步骤等,进行预先筹划,安排教学情境,以期达成教学目标的系统性设计。教学设计应该是战略性的,同时还应该是具有很灵活的适应性的。过去那种具有严格的规则,程式化步骤的语文教学过程,已经不符合当前的要求。 下面仅就“对学情的准确把握”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依据教学设计理论,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可以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设计理论主张“为学习设计教学”。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学引导、促进学习者学习;教学设计必须把学习和学习者作为焦点,以帮助每一个学习者有效地学习为目的。 教学设计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接受刺激,积极思维,心理结构和业绩行为发生持久变化的过程和结果;“学情分析”应当成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强调:如果学生的特点能够得以把握,那么大多数学习系统设计中出现的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因此,语文教学设计,应当以学生为依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学生之所缺,练学生之所需。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力求使有效学习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语文教学过程施加了积极的影响,教学设计要考虑到以下事项: 引起注意和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 就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形成共识; 激活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验; 规划学习领域并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 引出作业并适时提供作业正确性的反馈; 促进保持和迁移。 (一)了解学生的兴趣、动机

初一学生语文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语文学情分析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初一学生语文学情分析 寿阳四中武翠生 初一学生处于学习和成长的关键阶段,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受到关注,这样才对孩子学习生活以及成长有帮助,对教材的不适应是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最大困扰。初中和的教材在教学重点上有所区别,所以学生的学习方法在短时间内很难转变。 生源相对较差。多年来,各小学质量层次不齐,相对较大的、好的小学,比较正规,学生的素质较高些;大多偏远的小学,素质较低,基础薄弱,进入我校的学生差异非常大。所以在考试分数上存在很大差距。 由于学生小学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所以目前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字词掌握较差,语言的表达能力欠缺,课外知识积累较少。由于没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所以做阅读题很难理解文章内容,解答缺少条理。写作文没有素材可写,内容空洞,立意不新颖。 由于目前教材与实际生活有些差距,所以学生学习缺少热情。 今后努力方向 1、培养习惯,夯实基础。教育首先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老师们要特别重视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在小学教育阶段,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外,还应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积极发言的习惯,以及喜爱阅读、乐于思考、勤于积累、温故知新等习惯。本次调研

检测中,一些错别字的出现,记忆内容的遗忘……虽然与暑期有关,但如果学生有复习的习惯,不至于丢分太严重。 2、立足课堂,加强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立足于课堂,立足于课本。精读课的教学,教师要根据课的特点,重视“文本细读”,要注意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略读课的教学,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根据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充分利用好导读和预习提示。平时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语文课。 3、重视习作,加强练笔。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材或一些文质兼美的名段名篇的示范作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还要反过来细细揣摩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加强练笔。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他人,从生活中撷取素材,拓宽写作思路,培养学生审题和选材的能力,不仅要引导孩子把意思表达清楚,更要注重引导进行有创意、有个性的表达。另外,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意识,教给修改习作的方法。

最新小学五年级语文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语文学情分析 一、班级基本概况. 本班学生共12人,学生都是附近农村的,父母虽然都在身边,但是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几乎没有家庭辅导. 二、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基础.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测试,结合上学期的学习表现,本班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比较高,有四分之一学生很喜欢语文学习,大部分学生喜欢或比较喜欢语文学习,只有几位学生不太喜欢语文学习.从完成课外阅读作业时间与学习知识检测来看,我班总体学习基础不够扎实,两极分化距离较大.同样的一篇课外阅读作业,最快的学生与最慢的学生在阅读完成时间上整整相差近一倍的时间,作业慢的学生主要是知识不掌握,基础较差者,读课文还停留在低年级的指读水平.还有一两个是连最基本的字都不会认,一篇课文十有八九不会读;从知识检测来看,对课标要求的达成度一般.因此可以看出我班的学生总体学习水平一般,特别突出的学生不多,大部分学生处于中等水平,极少数学生成绩较落后.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基础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也就是简单的知识学生表现为很强的表现欲望,积极性高涨;而对于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学生望而生畏,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态度.再加上乡下学生课外阅读量较少,许多学生家长忙于劳作,辅导不够,更谈不上精神食粮的溉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面与知识量少得可怜,而学校又是条件简陋,没有充分的图书可供学生借阅. 三、学生学习习惯与先前学习经验. 通过与学生接触,以及平时学生上课的表现与作业情况的观察,发现此班学生学习习惯一般,特别优异的学生很少,有一小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1、上课发言情况.班中发言比较积极的只要一少部分,发言一般的学生近一半,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很少发言,甚至于几乎从不发言.同时,本班级的学生发言情况极不稳定,一是凭学生今天的学习兴趣,若学生今天学习兴趣高涨,发言比较积极,若是今天学习无兴趣,

九年级语文教情学情分析

九年级语文教情学情分析 漳县三中周虎 一、教学成绩分析: 本学期,我教九年级4、6班语文,本次期中考试语文及格率85℅,稍高于级平均及格率,与去年本校同级同期语文及格率基本持平,但与中考责任书确定的95℅的目标相距甚远。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从答卷情况分析: 1、文言默写。学生眼高手低。依提示填写诗文原句,得满分的同学很少,其原因不是学生不会背,而是眼高手低,书写错误很多。 2、解读文本不仔细、不用心。 3、审题不严。有不少题结合文本内容解答的题,却抛开了文本,架空分析。分析、理解、探究等方面能力欠缺。 4、答题语言缺乏条理,表述不全面、不准确。 5、作文分数普遍不高。 由此折射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督查不到位。 2、现代文阅读课堂教学效率极低。 3、作文教学不够重视,作文指导不到位。 4、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保证。 5、自习早晚读的指导不到位。 三、教学改进措施

1、科学研究教材内容及学情特点,制定可行的教学思路。 基本思路是:尽快推进新授课进度,努力争取更多系统复习时间,力争本学期结束新课。 2、基础知识要抓实抓牢。对文言古诗的默写有待细化、强化。常用字的音、形、义,文学常识,名著阅读,经典诗文的背诵默写,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所必备的有关知识要整理分类,反复强化识记。 3、提高阅读课的效率,注重培养整体阅读的能力。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读书和思考。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到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上。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精讲多练,讲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 4、要重视方法的指导与能力的培养。现代文阅读,重在研读材料,审清题意,按点答题。对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三个层次,应培养学生准确抓住问题要害,并能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重在怎样解出这个正确答案的解题过程、思路,表达的条理性。

《乡愁》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乡愁》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乡愁》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设想 1、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具体操作上要努力搭建好师生课堂交流的平台,创造一种宽松、祥和、愉快的对话氛围,利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从而共同探疑、解疑,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乡愁》一诗的内容不算太难懂,教学中应加强朗读,借助多媒体增强可感性,并在与其它乡愁诗的比较中去体会内容、感悟乡愁,所以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⑴通过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⑵理解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⑶明确祖国的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 2、教学思路定位为: ⑴情感导入,创设情景。 ⑵自读质疑,整体感知。 ⑶合作探究,品味研读。 ⑷点拔释疑,拓展延伸。 ⑸朗读指导,比较阅读。 教学流程

课前活动:作为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往往十天半月才能回家一次,那么,在这期间,当你想家、想父母的时候是怎样的感受呢?学生七嘴八舌的说。 一、情感导入,创设情景 师:是啊,同学们,你或许有过与亲人小别而倍感思念的时候,你或许有过因与亲人永别而深感切肤伤痛的时候,那丝丝缕缕的对亲人的怀念与痛悼,那刻骨铭心难于言表的伤感与惆怅,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样的愁,这样的痛,该用怎样的艺术形式和语言形象来表达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师生共同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自读质疑,整体感知 1、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比比看谁字音读的准。如有读错字音的,请其它同学举手帮助更正。 2、指名读(一人读一节,共十几人读)。〔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学生更正,教师并板书;如无,则罢。〕 (可能读错的字音:一枚méi;海峡xiá) 3、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 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乡愁》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4分钟后,比谁能背诵课文,并能回答课文后的三道思考和练习题。 4、检查自学: 师:会背的同学举手,比比谁背得好。 (若举手多,则检查;如不多,则再给2分钟)

2020初中语文教资面试《乡愁》教案示范

2020初中语文教资面试《乡愁》教案示范 《乡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拥有初步分析现代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将诗歌意象与生活情景的联想相结合,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深切感受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2.学生具有分析现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感受并理解诗歌优美的韵律。 【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综合运用反复诵读、师生互动和教师总结归纳的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结合学生刚刚学过的《静夜思》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首诗,指出“乡愁”在中华儿女的身上代代相传,而台湾人民的思

乡之情更深切、更感人,今天就带领大家来感受一下台湾人民的思乡之情。(板书:《乡愁》) 讲授新课 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先齐读,再听配乐朗诵,找出差别,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诵,听后师生一起评价,特别注意朗诵时的语气和节奏。 提问: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发乡愁?(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作者是如何安排这些形象的?(以时间为顺序) 二、师生互动,想象构图 1.教师范读诗歌的第一节。 (1)让同学们联系自己在外上学、思念母亲的实际情况来理解诗歌内容。 (2)请同学说出自己的联想。 2.请同学朗读诗歌的第二节,教师进行指导。 (1)构建生活场景理解内容。 (2)补充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加强同学们的语文知识积累。3.请同学深情地朗读诗歌的第三节,教师进行指导。 (1)让同学们想象三五十年之后,母亲去世后自己的内心感受,加深对诗歌第三节的内容理解和情感体味。 (2)回顾前三节意象选择的典型性,加深学生对作文选材典型性的

小学语文教案五年级学情分析

小学语文教案1 一、学情分析的内涵分析 在传统的教师备课观念里,学情分析基本等同于我们经常提到的“备学生” 或“了解学生”这个备课环节.这是把学情分析仅仅当做教师在上课前要完成的一项独立任务来看待,这显然是不够的.在本研究中,我们仍然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课前的学情分析方面,但这并不简单地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备学生”,从学情分析的内涵我们就可以看出它与“备学生”的区别.学情分析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分析学生的起点水平和生活经验 任何学习者在进入新的学习过程时,都会带着其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因此,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即学生的起点水平.对学生起点水平和生活经验的细致分析,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的起点,对学生掌握新知识有直接的影响. (二)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不仅要了解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还要紧密结合学生的需要,即把握住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等,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分析学生的不同数学学习思维路径 学生的认知差异和不同学习风格,会导致思考同一问题时的学习思维路径不同.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风格,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风格也会因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策略及课堂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的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差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策略,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有效的教学设计为何要基于学情分析之上 基于对学情分析内涵的研究,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学情分析对于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即论述教学设计为什么要基于学情分析之上. (一)学情分析是了解学生发展起点的基本前提和手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