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隋唐时期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论隋唐时期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论隋唐时期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论隋唐时期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延边大学(

二〇一〇年五月

本科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设计题目:论隋唐时期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学生姓名:玄惠文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国际文化

班级:06级

指导教师:金春

讲师学校代码:

10184学号:2064051539

摘要

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是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内容。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途径上,既有日本政府向中国派出的遣隋使、遣唐使,又有中国僧侣应日本之邀赴日传法,还有自发的赴日传法。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活动构成了中日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它对推动中日佛教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隋唐在当时的东亚是最强大的帝国,而日本作为一个尚未进入封建社会的小国则迫切需要学习先进的文化和制度,在诸多国际国内环境的促使下,中日两国的佛教文化得以交流和发展。佛教文化的交流需要以人来做载体,需要人的往来。隋唐时期中国和日本的统治者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中典型的有隋朝的隋文帝和日本的圣德太子。还有中国和日本的往来人员也对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著名的僧人有东渡日本的鉴真和赴中求法的最澄、空海等。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也同样如此。只看到中国佛教对日本的影响而看不到日本佛教对中国的影响,既不符合历史规律,更不符合中日佛教交往的史实。

隋唐时期中国和日本这种双向互动的佛教文化交流对中日双方的佛教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总结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历史,对现在进一步推动中日关系不无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字:隋唐背景媒介人物影响

ABSTRACT

Buddhism exchanges history China-Japan making a general observation of Sui-Tang dynasty period,we can perceive this momentary scheduled time Buddhism exchanging the important content already becoming China-Japan cultural exchange, this interactive two-way Buddhism exchanges but Buddhism to China-Japan both sides developing playing have arrived at important promote role.Sum up the history that Buddhism exchanges China-Japan Sui-Tang dynasty period,sum up experience to us,burst forth single-step drives Sino-Japanese relations not without,to enlighten significance and use for reference.But several times,Buddhism culture prosperous and is at a low ebb since Buddhism biography becomes a member of China,change the enormous effect that it brings about without end for Chinese religion culture but. Buddhism enters Japan,here from below all one thousand years since middle of the 6th century or so from Chinese biography,becomes one branch leading force of Japan politics,society.

Key words:Sui-Tang dynasty background affects culture

目录

引言 (1)

第一章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历史背景 (2)

1.1政治背景 (2)

1.2文化背景 (3)

第二章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媒介人物 (5)

2.1隋朝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媒介人物 (5)

2.1.1中国方面对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人物5

2.1.2日本方面对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人物5

2.2唐朝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媒介人物 (7)

2.2.1中国方面对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人物7

2.2.2日本方面对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人物7第三章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成果与影响 (9)

3.1隋唐时期中国佛教文化传入日本的成果与影响 (9)

3.2隋唐时期日本佛教文化传入中国的成果与影响 (11)

结论 (12)

注释 (13)

参考文献 (14)

谢辞 (15)

引言

中日两国同处东亚地区,隔海相望。正是由于这种毗邻关系,使得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史学界学者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研究成果也有一些缺陷。

为了深入地研究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本文通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与分析,在充分利用现有史料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背景,重点介绍了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人物,从政治、文化等方面来揭示了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对两国的影响,反映了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状况。

第一章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历史背景

1.1政治背景

中国佛教经过南北朝时期的广泛发展,到隋唐时达到了全盛。这个时期隋唐佛教之所以取得如此飞跃的发展,与当时的国际和国内的历史背景以及统治阶级特别是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是分不开的。当时日本在中国隋唐时期的社会发展还未进入封建社会阶段,经济、政治比较落后,文化也不发达。日本朝廷刚刚平定磐井之乱,逐渐加强对地方豪族的统治;另外,苏我氏与物部氏以崇佛和排佛为背景,进行了战争,后来甚至出现苏我氏的势力凌驾于皇室之上的局面,导致了社会不安,生产荒废,人民贫困,统治阶级内部的对立加剧,致使统治者以佛教的灵魂不灭、因果报应等教义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首先,当时的国际环境促使两国交好,交流佛教文化。

隋唐时期,随着四分五裂的中国被统一,迅速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帝国,同时也加强了与东邻日本和朝鲜三国的交往。统治者为了加强对人民的精神统治,积极提倡各种宗教。虽然唐朝封道教为国教,但佛教提倡灵魂不灭、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等迷信说教,引导人们逆来顺受,安心现状。所以,佛教受到隋唐封建统治者的支持。而当时日本在朝鲜半岛上苦心经营了三百多年的侵略基地已被新罗攻占,大和朝廷随时相机伺隙,怀有重占之心。在隋文帝征高丽后二年(公元600年),日本圣德太子便先后两次兴兵,攻打新罗,但终不能得手。在此背景下,鉴于隋之强大,隋与高句丽关系紧张之际,圣德太子改变外交政策,断经略朝鲜半岛之念,而执行与隋修好以牵制新罗的方针。当时隋朝及朝鲜半岛诸国佛教兴盛,日本籍遣使入隋的机会,从中国直接汲取优秀文化,特别是输入佛教。通过四次遣使,日本在初步直接接触中国的优秀文化并有所汲取之后,对中国优秀文化益加叹羡和憧憬,朝野上下醉心于学习和模仿,形成一股狂热的学习高潮。

其次,隋唐时期的中国与日本国内形势为佛教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隋文帝掌权后,一开头就改变了周武帝毁灭佛法的政策,而以佛教作为巩固期统治权的方针之一。他首先下令修复毁废的寺院,允许人们出家,又令每户出钱营造经像,长安及并州、相州、洛州等诸大都邑由官家缮写一切经,分别收藏在寺院及秘阁之内,从而天下风从。在唐继隋统一全国,太宗、高宗等诸代的治

世后,经济高度繁荣发达,文化空前隆盛辉煌,日本不少留学生的留学期长达数十年之久,这与唐代大多数帝王自觉扶持佛教是分不开的。唐朝的统治者对于外国留学生,都给予优遇,他们的生活费用由唐补助,四季发给被褥和衣服。作为执政的圣德太子,为了推行统一权力于天皇的中央集权政治,希望通过佛教把崇奉多种多样的神祗的豪族吸引过来,从宗教上统一信仰,缓和豪族问的对立抗争。在他执政的三十年之间,下诏兴隆佛法,创建寺院,亲自宣讲佛经及著书,遣使入唐,将自朝鲜传入中国文化的途径,改为由日本直接与隋唐文化的交流。由于圣德太子的弘扬,日本佛教很快得到流传。圣德太子死后25年,日本发生了“大化改新”,即模仿中国唐代文物制度,进行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完成了国家的统一。由于促进这个革新运动的中心人物,如被任命为国博士的高向玄理、僧曼等,都是入唐留学僧。故使佛教进入一个新时期。

1.2文化背景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引人注目的历史时期,隋朝结束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使中国重新回到统一状态,而唐朝则在隋朝基础上创造了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发达,隋唐时期的日本正处于佛教传播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中日双方的佛教交流对促进佛教在东亚范围内的传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佛教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隋唐时期中国宏伟的佛教寺院、规模空前的译经事业、谆谆善诱的高僧,吸引着远道而来的日本学问僧、请益僧。波涛汹涌的东海,阻挡不了日本僧人追求佛理、质疑问难的决心。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除遣唐使船往来于中日之间外,还有中国商船新罗、日本商船。日本僧人也搭乘商船往来于两国之间进行佛教文化交流。他们回国后,不仅是留学生,就在留学僧传播佛教的同时,也在不同场合将中国的政经、文教、哲学、史学、建筑、艺术、医药等介绍到日本。日本僧尼在寺院生活,读经,参加佛事法会,这在当时是需要一定的汉字汉文水平的。而能满足此条件的大都是大陆人的子孙。并且隋唐时期的佛教建筑使日本人心灵受到震撼,对中国充满了好奇。

其次,中国和日本原有的宗教信仰为佛教的交流和流行架起了桥梁。

佛教传入我国时,正值中土神仙方术盛行之际。上至皇帝达官显贵,下及庶民百姓,大都相信巫术的“灵验”。西汉黄老之术在协助佛教立根于中国的因素

中起了重大作用。日本在佛教传入之前所具有的宗教思想,是自然崇拜与祖先教相结合而成的神话传说,这个关于天神地祗,祖先游魂保,卫国土子孙的信仰。而佛教教理是由许多方面组成,因此最初传入日本的佛教就是适应当时社会状况的关于现世祈祷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佛教的佛陀善神也和神道的神一样,都是现世和幽界的存在者,保护国土和人的。因此可以认为,日本原始宗教信仰在佛教立根于日本的过程中也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第二章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媒介人物

2.1隋朝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媒介人物

隋朝时期中国佛教之所以取得发展,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统治阶级特别是上层统治阶级某些大人物的扶持是分不开的。而日本在当时未进入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更好的巩固自己的统治,为此也积极扶持佛教。

2.1.1中国方面对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人物

隋文帝,崇信佛教,对佛教的传播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隋文帝(581--604年在位)杨坚,出生于具有浓厚佛教信仰的佛化家庭中,他的父亲杨忠就曾营造过佛寺——栖严寺。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六月十三日,杨坚诞生于冯翊(今陕西大荔县)的般若尼寺,出生之后,即由比丘尼智仙抚养成人。这种家庭的熏陶和幼时的佛化教育对杨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杨坚在称帝的当年即改变了北周武帝的灭佛政策,以护法王自居,采取了一系列复兴和传播佛教的措施:首先,重建僧宝,允许更多的人出家为僧尼。其次,建寺、立塔、造像、写经。再次,提倡义学,重视传教。隋文帝即位的当年,即下诏令在五岳各立一寺,诸州县建立僧、尼寺各一所。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日本第一次派遣入隋使节,倭使回国后,向圣德王太子汇报了出使情况。圣德王太子从使者那里了解到隋朝佛教很盛兴,便决定以求佛经佛法为名,再次遣使入隋。

2.1.2日本方面对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人物

圣德王太子,最为典型,是笃信佛教的教徒,对佛典进行了研究、讲授和注释,曾经主讲和注释过《法华经》、《维摩经》。圣德太子在生驹山脉南端建造斑鸠宫,其周围建造了许多寺院,著名的有飞鸟寺、四天王寺、法隆寺、中宫寺、胜起寺等。推古朝15年(607年),圣德太子派遣小野妹子出使隋朝,由此拉开了日本向中国派出遣隋使、谴唐使的序幕。607年倭国再次派小野妹子为使节,鞍作福利为翻译,携带国书来到隋朝,跟随小野妹子来到隋朝的还有数十名留学僧,他们是日本首次向中国派出的留学僧。据《隋书·倭国传》<3>载:“大业三

年(607年),其王多利思比孤遣使朝贡。使者臼:‘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由此可见,日本派出遣隋使,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开展佛教交流,主要是向中国学习佛教知识。从630年至894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问,日本共派遣唐使19次,在成行的日本使团中,每次都有30至70名学问僧随行,先后入唐的学问僧总数在500人以上,他们之中,青史留名的学问僧有92人之多,许多学问僧归国后对日本佛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另外,在佛教初传日本时,主要是通过朝鲜半岛传入.552年,百济向日本送来佛像经卷幡盖的同时,派遣道深等七人到日本教化,两年后换墨惠等九人,为日本佛教教学奠定了基础。到了推古朝,从朝鲜半岛来日的高僧更见增多。

高丽的慧慈,百济的慧聪等,都在法兴寺的新堂说法。他们学德兼优,被称为佛教三宝的“栋梁”。特别是慧慈,为皇太子讲佛教教义。不久,百济僧观勒来日,送来了历书和天文、地理、遁甲、方术的书,朝廷选派书生跟他学习。十二年甲子,由于有观勒的赠书才开始用历书,纪年月。此后,高丽僧慧灌到日本讲三论宗,使日本开始有了一个佛教宗派。因此,三论宗是日本有佛教宗派的开端。以上这些都是给日本佛教重要影响的人物.之后日本向中国大陆派出学问僧,直接学习中国佛教。

2.2唐朝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媒介人物

随着佛教逐渐被日本社会所接受,出于巩固政权和探明佛学义理等多方面原因,日本同中国开展了密切的佛教文化交流。尤其是7lO年日本迁都奈良,进入奈良时代(大体相当于中国唐朝前期)之后,日本同中国的佛教交流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2.1中国方面对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人物

唐代大多数帝王自觉扶植佛教。唐太宗虽讲“至于佛教,非意所遵”<4>,表明他个人并不信仰佛教,但他非常重视利用佛教维护自己的统治,特别积极支持玄奘的译经事业。武则天利用佛教为自己改唐建周造舆论,诏令“释教宜在道法之上,缁服处黄冠之前”<5>抬高了佛教在三教的地位。到唐玄宗时,虽对佛教采取严厉限制的政策,但也仅限于组织上,在思想上,他还是本着三教合一的调和思想,允许佛教适当存在和发展。宪宗狂热崇佛,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迎佛骨便是突出的事例。宪宗以后。穆宗、敬宗、文宗、宣宗、僖宗、昭宗皆崇佛兴法,无不热衷于佛教。正是由于唐朝统治者对佛教的热衷和扶持,促使佛教文化发扬光大,使许多的日本僧人远赴中国来汲取佛教文化。

在唐朝时期中日佛教交流的过程中,有一些中国僧人问波苍海,远赴日本传播佛教。鉴真就是唐朝赴日弘法僧人中的代表人物。鉴真(688-763),律宗是其创立的。鉴真应请东渡传法经历十分艰辛,前后六次出航,五次失败,其间双目失明,但他仍努力弘扬佛法,传播中国文化并以其丰富之经验,讲授医药知识,特别是他所带之香料药物等,至今日本奈良招提寺及东大寺正仓院仍保存有其遗迹。直至日本孝谦天皇天平胜宝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已进入公元754年初)才到达日本。鉴真与其弟子除向日本僧众授戒和传授律学之外,还传授天台宗,校勘佛典,并且介绍中国的寺院建筑技术、雕塑、美术乃至医药学等。

2.2.2日本方面对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人物

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除遣唐使船往来于中日之间外,日本僧人也搭乘商船往来于两国之间进行佛教文化交流。在这期间,中国佛教宗派或学派相继传入日

本。通过中日双方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隋唐时期中日之间建立了佛教交流的有效渠道,大批来华日本僧人在唐朝研习佛法,掌握了佛教的要义和精髓。许多知名的学问僧都对日本佛教的发展和宗派的创立做出了重大个贡献。

最澄(767-822),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日本天台宗甚至被称为“日本文化之母”,镰仓时代的新宗派净土宗、真宗和日莲宗的创立者皆出自天台宗。最澄804年入唐,805年归国。在天台山从道邃、行满、顺晓等学习天台宗教义和密教,携回佛教经典230部460卷,归国后在比睿山延历寺开创日本天台宗,寂后被尊为传教大师。

空海(744-835),日本真言宗(密宗)创始人。于804年作为学问僧与最澄等随第十七次遣唐使入唐求法,几经曲折,于次年到达长安。在长安期间,初住西明寺。遍访各地高僧,从醴泉寺般若与牟尼室利学《华严经》<6>等,又随昙贞学悉昙梵语。806年携带佛典经疏﹑法物等回国。空海从唐回国时还带回唐代宫廷著名画家李真所绘的《真言五祖像》<7>。此后空海根据带回的五祖像,创作了新的二祖像,开始摆脱了唐朝的佛画的写实性和理智型。

晚唐时期唐朝处于战乱之中,文化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繁盛,国家亦不如以前那样强大,而日本自身政局变化也自顾不暇,并且在之前的交流过程中日本不段吸收隋唐文化开始发展属于自己的民族的文化。在唐后期日本也做出了停止派遣遣唐使的决定,这样从第一次遣唐使的派出到宇多天皇时期的停止,中经260余年的遣唐使的派遣结束了,进而日本和中国的文化交流也一度中断,对文化交流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但在晚唐之际日本赴中的求法僧人还是在这一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圆行(800~853)日本真言宗僧,承和五年(838)来唐,翌年正月到长安,从青龙寺义真学密宗,于开成四年(839)十二月归国,携回经典69部、123卷及佛具16种。归返日本,创立灵岩寺、大山寺,并任天王寺别当。

圆载,于838年随第十八次遣唐使入唐,因遇武宗毁佛,850年到长安青龙寺从法全学密宗,受两部灌顶,后住西明寺,搜求并抄写佛典及儒家经史等书,选入宫中讲授佛法,受到唐宣宗的崇敬,赐与紫衣。日本仁明天皇为表彰圆载“勤求圣道”之功,赐与传灯大师的称号。他在唐留学近四十年。

第三章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成果与影响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主要以佛学交流最为活跃和繁荣,其构成了中日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推动了佛教在东亚社会的传播,从而为构建和谐统一的东亚文化圈奠定了重要基础。尽管文化交流和影响是双向的,但那时主要表现为中国佛教向日本的传播和影响。

3.1隋唐时期中国佛教文化传入日本的成果与影响

中国佛教东传到日本后,直接地影响到建筑、绘画、雕刻、医术、历算等方面,并且间接地影响到政治,从推古朝的制度设施直到“大化革新”,无一不是佛教影响的结果。此外,如建筑道路,架设桥梁,开凿池塘,开辟山岭,也都由僧侣亲自担当;而且在这些物质效果之外,佛教教理对于人们内心的感化,也是极大的。

在政治上,首先是日本皇权得到强化。日本佛教从一开始就与政治有直接的关系,甚至成了政治的附庸,佛教最初传入日本时,经过激烈的斗争,确立了提倡佛教的国策,这种斗争具有明显的政治背景,取得斗争胜利的苏我氏集团通过接受佛教,树立新的信仰,消除保守的排佛排外意识形态上的权威性,从而确立了自己的政治地位,并进而实行改革,强化中央集权,皇权得到伸张与强化。同时,又因为从唐朝传到日本的佛教,是经过中国僧侣改造过的,即儒、佛融合的新佛教,这种佛教,不少内容宣扬的是忠孝护国、帝王权利神授等思想,因而对于进一步强化皇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日本政治体制更加完善。佛教在日本取得了国家政权势力的支持和扶持后,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家佛教”,成为了国家政权的附庸。僧侣对政治和权势的依附,表现出了积极的热情。如奈良朝的道镜被任命为太政大臣禅师,统管政务及佛教事务,仍不满足,还力图篡夺皇位。在日本,上层僧侣追逐权势的结果,产生了僧侣官僚的畸形,圣德太子死后25年,作为入唐留学僧的高向玄理、僧曼等国博士成为了“大化革新”运动的中心人物,在采取如大量修建建佛寺、专门拨给佛寺以土地等各种措施推动佛教发展,的同时,最重要的还是推动了日本政治体制上的变革,模仿中国唐代文物制度,迸行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使日本在政治体制上更加完善。

在文化上,首先是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的交流带来了建筑、美术、文学、音乐等的繁荣昌盛。佛教的出现,促进只会制作“朴素的弥生陶器”和绘制“稚拙的古坟壁画”的日本先民,开始认真的学习大陆在漫长的岁月中发展起来的、真正的雕刻和绘画技巧,佛教成为大陆文明的象征,人们陶醉于金光灿烂的伽蓝艺术,造寺、造佛成为当时艺术创造的力量源泉和整个文化事业得以繁荣发展的根本原因。

其次,隋唐时期的佛教交流促进了日本佛教的发展。隋唐时期,大量日本学问僧、请益僧、还学问僧入华求法。他们在隋唐学习期间,潜心钻研佛学义理,积累了深厚的佛学基础,很多人回国以后,汲取隋唐佛教的精华,吸收日本的传统文化,创建了日本的佛教宗派,使日本佛教宗派的细化成为中日佛教交流的直接成果。这一时期从唐朝系统地传人日本的三论宗、成实宗、法相宗、俱舍宗、华严宗和律宗,史称“奈良六宗”或“南部六宗”,这六宗与中日佛教交流密不可分,可以看作是中日佛教交流的结晶。他们有的是由中国僧人远渡重洋到日本直接建立的,有的则是由日本僧人自唐朝返回日本后创立或光大的。

其一,华严宗,圣武天皇八年,唐僧道璿传入华严章疏,后由高丽僧审祥法师开讲晋译《六十华严》。审祥曾入唐从法藏大师受学,后宣扬华严思想,日本即尊审祥为初祖,良辨(曾受学道璿)为二祖,良辨弟子实忠为三祖,等定为四祖。由于圣武天皇极重华严,因此当时的华严实有帝王宗教之势。

其二,三论宗,系由高丽传入,推古天皇三十三年(西元六二五),由高丽僧慧灌(吉藏的弟子)传入,成为日本三论宗始祖。二祖智藏,三传道慈,并创法系为“大安寺流派”。智藏传智光、礼光,以元兴寺为中心,称为“元兴寺流派”。大致说来,奈良之前系以三论宗为佛学主流,而奈良时代则为法相宗的全盛时期,至奈良末期,三论宗渐趋式微。

其三,法相宗,有四传:初传为道昭(曾师事玄奘),携回舍利及佛经,安置于法兴寺东南建禅院。二传为智通、智达,亦曾入唐师事玄奘及窥基。此二传均以元兴寺为中心,称为“元兴寺传”,也称“南寺传”,又称“飞鸟传”。三传是智风、智鸾、智雄。四传为玄昉,曾入唐从慧沼弟子智周学法相,后以兴福寺为传教中心,称为“兴福寺传”,或“北寺传”、“御笠传”。法相宗系奈良佛教的主流。

其四,律宗,有三传:初传为汉人司马达之女善信尼(曾驻于百济樱井寺),二传为唐僧道叡,三传为鉴真大师,然前二位皆未传戒法,直至鉴真大师才筑坛

授戒,史称“日本律宗始祖”。后以唐招提寺为律宗本寺。其后此宗渐次式微,至实范、觉盛、叡尊等人相继而出,律宗才又复兴。

其五,俱舍宗,以研习《俱舍论》得名,无论中国或日本,仅为一学派,正确传入日本时代不可考,一般以东大寺为俱舍宗的道场。

其六,成实宗,系依《成实论》得名,惟实际上并未成立宗派,仅附属于三论宗之下。

最后,在中日佛教交流的过程中,自隋唐流传而来的佛教义理进一步完善了日本的佛教体系。以戒律为例,鉴真东渡以前,日本的戒律极不健全,由此导致僧侣内部管理十分混乱。鉴真东渡后.为克服这些弊端,在日本天皇的支持下,鉴真在奈良东大寺大佛殿前建起了戒坛,后来又在下野的药师寺和筑紫的观世音寺也建立戒坛,合称“天下三戒坛”。以三大戒坛为依托,鉴真大力宣扬佛教仅轨,整饬僧侣秩序,建立起了完善的僧侣管理制度、僧侣授戒制度。经过隋唐两朝的佛教文化交流,使日本的佛教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2隋唐时期日本佛教文化传入中国的成果与影响

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也同样如此,只看到中国佛教对日本的影响而看不到日本佛教对中国的影响,既不符合历史规律,更不符合中日佛教交往的事实。

首先,隋唐时期大批日本僧人来华在客观上也推动了中国佛教的进一步发展,他们带来了日本佛教的最新情况,中国佛教因之可以从中汲取营养。日本佛典回传中国就是日本佛教反哺中国佛教的典型事例。唐大历七年(772年),日本人唐僧戒明、得清等八人渡海至扬州,以《法华义疏》四卷、《胜星经义疏》一卷献呈龙兴寺大德灵佑,该事系于唐僧明空所撰《胜矍经疏义私钞》。中国佛教经过会昌毁佛和周世宗排佛之后,大量佛典或散佚或灭失,而此时隋唐时期传人日本的佛典则回传到中国,对中国佛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日本僧人的独立著述也为中国佛教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例如天台僧人源信所著《往生集要》一书,传到中国后大受欢迎。四众称源信为“日本小释迦源信如来”。

由此可见,日本在反哺中国佛教文化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结论

隋唐时期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是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佛教交往,可能就没有文化交流。总结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点认识:

第一,中国和日本在国际国内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开始了中日两国间佛教文化的交流,使隋唐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佛教文化交流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第二,在隋唐时期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中,中国和日本的统治阶级与往来人员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中的中国要媒介,创造了中国和日本佛教文化交流上的辉煌。

第三,虽然在隋唐时期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中,中国向日本传播佛教文化是主流,但是不可忽视日本对中国佛教文化反哺的现象。

总而言之,本文从隋唐时期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背景、媒介人物、成果及影响等诸多方面,全面的反映了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状况。

注释

[1]磐井之乱,日本古代发生在九州的战乱。据《日本书纪》、《古事记》记载,筑紫君磐井任筑紫国造,拥有强大势力。527年在新罗的劝诱下,以筑前、丰后一带为根据地发动叛乱,与救援大和朝廷的百济援军作战,并在近江毛野击退百济援军。但于次年为物部鹿火和大伴金村所平定。

[2]请益僧,已在本国学有专长,带着疑难问题来唐质疑问难的僧侣。

[3]学问僧,来唐学习佛法的僧侣。

[4]多利思比孤,既倭国国主,推古朝女王。

[5]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术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公正无私”,“恭俭朴素”,“贵柔守雌”,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上述主张在汉初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是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东汉时,黄老之术与谶纬之说相结合,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道教的形成产生了不少的影响。

[6]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以反映人和自然矛盾为主要内容的初

期状态的宗教。与阶级社会所形成的一神教对比,其特征为万物有灵──多神崇拜,故又名多神教。

[7]《隋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本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

[8]《旧唐书》卷六。七页

[9]《旧唐书·萧瑁传》卷六十三。七页

[10]《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大乘诸宗奉为宣讲圆满顿教的“经中之王”。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上乘菩萨解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被认为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观的介绍。

[10]《真言五祖像》,唐代画家,李真所画,后被空海带回日本。

参考文献

[1]梁荣若.《中日文化交流史论》.商务印书馆.1985

[2]王勇.《中日关系史考》.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

[3]杨考臣.《中日关系史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4]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5]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书海出版社.2004.3

[6]吴廷璆.《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9

[7]叶渭渠.《日本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日本历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9]张岂之.《中国思想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

[10]汪高鑫、程仁桃.《东亚三国古代关系史》.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10

[11]枉向荣.《古代中日关系史话》.时事出版社.1986

[12]蔡方鹿.《‘朱子学的回顾与二十一世纪的展望’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华文化论坛.2001.2

[13]王小甫、范恩实、宁永娟.《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14]【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1980

[15]中国日本史研究会.《日本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2.4

[16]朴文一、金龟春.《中国古代文化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9.10

[17]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商务印书馆.1996

[18]陈玉龙等.《汉文化论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谢辞

终于写到了这一页,这意味着学位论文写作结束的一页,也意味着四年大学生活即将结束的一页。此时此刻的心情是复杂的,有着论文写作过程即将完成的欣慰,也有着面临答辩的忐忑,有着走上工作岗位的憧憬,也有着即将离开校园的失落,然而最多的,还是心里数之不尽的感激。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人大学四年学习的知识总结,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指导教师金春的悉心指导,在此真诚感谢金春老师的无私帮助。

感谢历史系和所有任课老师四年来对我的培养。感谢延边大学,这个文化底蕴深厚、安详宁静而又激情飞扬的地方,塑造了我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刻画了我永远留恋的青春记忆,让我在这个即将离别的时候,如此不舍。

感谢我的父母,我所迈出的每一步,都凝聚着你们的心血和汗水,你们始终如一的支持和关爱,是我一直勇敢向前的动力。

感谢我的同学朋友们,我将永远记得你们伴我走过的每一个有欢笑有泪水的日子,是你们的关心和帮助,让我在举目无亲的延边感觉塌实温暖。

能写下来的感激那么有限,只希望老师、家人、朋友都能体会到我感恩的心,我是如此平凡,却又如此幸运,谢谢你们!

8

最新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讲课教案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 1.背景: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2.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3.概况:(1)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被称为“遣唐使”。 (2)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3)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 4.影响: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鉴真东渡 背景:唐朝处于全盛时期;接受日本僧人邀请。 过程:东渡日本,历尽艰辛,双目失明,6次乃成。754年抵达日本。 贡献: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影响: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玄奘西行 背景: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 贡献:(1)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2)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点拨】 1.关于遣唐使的三点提示(课本第19页) (1)隋朝时,已有日本使团来到中国,称为“遣隋使”。 (2)隋唐时期,中国也曾多次派遣使臣回访日本。 (3)除日本外,新罗(今朝鲜半岛)、大食(今阿拉伯半岛)和波斯(今伊朗)等国也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 2.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都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是如何面对重重困难的? 鉴真东渡,前后6次,用了12年,困难重重,但他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终于成功。玄奘西行路途遥远,他不畏艰险,历经磨难,为追求真理,坚忍不拔,意志坚定。 【知识链接】 一、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的异同 1.原因 (1)政策因素:唐朝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对外友好往来。为此,唐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许官吏加重对他们的税收;允许外商在中国长期居住、和中国人通婚或在中国任官。 (2)交通因素:唐朝有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 (3)国力因素: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对周边国家有很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不仅使唐朝有自信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也促使周边国家纷纷效仿。 2.影响: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唐朝先进的政治制度、文化技术等不断外传,对世界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唐朝也以其开阔的胸襟吸收着外来文化中的先进内容,对于促进唐朝社会的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3.启示:要贯彻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实行睦邻友好政策,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创造和维护稳定的政治局面,为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奠定基础。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

唐宋中外文化交流

浅论佛教与唐宋茶文化 谢梦 中国是茶的故乡。以神农时代开始算起,在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始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距 今大约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 而茶以文化面貌出现则可以追溯汉代,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有正 式文献记载的是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如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 汉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而他们两个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 《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 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 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 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 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 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而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而 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 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 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两晋南北朝中国茶

文化初现端倪, 到了唐朝终于形成了中国茶文化。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 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 科学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等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 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 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唐代禅宗就十分兴盛,茶与佛门之间的关系也就更加密切了。禅宗重视“坐禅修行”,要求排 除所有的杂念,专注于一境,以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所以要求参禅的僧人要 “跏趺而坐”、“过午不食”。而茶则有提禅养心之用,又可使饥饿感减轻,所以就选茶作为其饮 料。如,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 “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 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 唐代僧人所饮的茶有“茶苏”之称。《晋书》卷九十五《艺术传》,僧人单道开在临漳照德寺 修行,“时复饮茶苏一二升。” 如果说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那么宋朝则进一步地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 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 茶法,并讲究色香味的统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的普及、简易化开

中日文化交流浅谈

中日文化交流浅谈 61012209 李元 摘要: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仅仅相隔一个海峡,双方却是在历史上相互纠葛,关系几 经起伏,两国的文化也在历史的铁流中不断地碰撞、融合和交互,可以说是互有借鉴也互有差异。本人对日本文化小有了解,将其与中国文化进行了简单的对比,撰写本文以供读者借鉴。 前言:中国坐拥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其文化瑰宝不计其数,甚至可以说日本的文化起源 于中国。但作为两个不同的文化主体,必然有其差异之处,有自己的文化特点与发展方向。本文会就中日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对比和评价,分析其历史走向,提出一定的建议和本人的希望。 一、中国与日本初期的文化交流: 中国的文化发源远远早于日本。中国的汉字起源于甲骨文,其后经历了由篆书到隶书、楷书的变换才有了现在的汉字。而日本的语言系统由平假名、片假名和“漢字”组成。这个“漢字”其实是日语里的汉字的意思,而读者应该一眼就能认出来,日文的基础来源于汉字可见一斑。而日语基础的五十音图是由中文的笔画简化而来,其发音和中国的吴语地区的发音有所类同,也进一步说明在早期的中日文化中,中国文化处于一个绝对的主导作用,徐福带三百童男童女飘洋过海创建日本的说法也不是完全无据可考。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基础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是处于一个世界范围内一流的水平。往往经济基础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走向。所以初期时代中日文化几乎是中国“哺育”了日本文化。这个阶段一直延续到宋朝初期。期间日本的学者和官员几乎是冒着生命危险来中国学习经济文化。衣,中国的汉服传至日本,逐渐本土化为和服,至今和服中的十二单仍然和汉服极度相似;食,日本学习了中国的梯田种植法,终于在多山的地形上开辟出土地,以大米水料理养活一方人;住,日本学者从唐朝的住宿方式得到启发,建造了轻便的木质房屋;行,日本传统的高跟木屐几乎就是中国木拖鞋的翻版……等等不一而足,甚至连抹茶和茶道,也是在公元1267年日僧南浦昭明携蒸青茶叶东渡而由此发源。纵观日本历史,几乎也是和中国走着同样的道路:从幕府时期到封建统治,再到战国时期织田信长,德川家康横空出世,都是受到同时期中国政治的影响和启发。这是一段值得中国人自豪的历史阶段,日本的古籍中也尊敬地称中国为“天朝”,几乎以一种朝拜的姿态来面对中国。而中国的文化和经济技术也在飞速发展,瑰丽的诗歌财宝,炫目的宋词元曲,甚至连神话故事也给周边国家包括日本重大的冲击和震撼。在这一个阶段的中日关系完全由中国主导,两国处于一个和平交融的环境中,中日文化也在这一片沃土中茁壮成长。这种和平的环境氛围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二、中国与日本在近现代的文化碰撞: 清朝可以说是中日关系和文化的一个转折点。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日本终于有了自己的文化基础和特点,而反观中国却散发出一股垂垂老矣,盛极必衰的气息,看似强大的清帝国,却自毁长城,抛却了文化的交流。日本此时处于封建的天皇时代,社会虽然安定却隐隐地有暗流涌动。日本多山的环境、缺少必要的资源使得人们有种骨子里的凶猛,而受到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道德观又强烈地约束着他们,这两个条件使得日本文化出现了一种崇尚强者,达者为先的文化特点。日本可以在任何强大于自己的国家面前低头,放低姿态去学习;而在同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练习题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唐朝时期,中日两国交流频繁。日本多次派遣使节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中国先进文化 B.传播日本先进文化 C.侵略中国沿海地区 D.学习唐朝书法艺术 2.下列关于新罗与唐朝关系的描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B.新罗仿照唐朝,实行科举制 C.新罗引入中国的医学等科技成就 D.中国音乐传入朝鲜半岛,广泛流传 3.右图所示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是() A.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B.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C.将唐典章引入日本 D.将朝鲜半岛的音乐引入中国 4.七年级(1)班本月负责学校文化长廊的黑板报设计,他们选定的主题是“唐朝的中外交往”,并拟订了如下四个标题,请你帮他们指出哪一项是不恰当的() A.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 B.鉴真东渡宣扬中国文化 C.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D.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 5.唐朝时,新科进士们在长安大雁塔上题写自己的姓名以作长久的纪念,此举被称为“雁塔

题名”。产生这些“新科进士”的选官制度是() A.世袭制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6.宋代诗人汪洙《四喜》曰:“久早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下列与“金榜题名”最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行省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 7.下列哪一成语的来历与古代科举制无关?() A.金榜题名 B.连中三元 C.名落孙山 D.卧薪尝胆 8.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它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9.古代的日本、朝鲜等国仿照我国的科举制度选任官员,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也借鉴了我国科举制度的一些办法。这些主要说明() A.朝鲜、日本的政治制度落后 B.科举制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C.隋唐时期中国领先于全世界 D.科举制度优于西方三权分立 10.“日本前后共任命19次遣唐使节团,成行15次。另外还有10次非正式的日本使者,唐朝也10次派使节团访问日本。遣唐使节团成员早期200人左右,后期多达500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的是() A.唐朝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辐射邻近国家 B.唐朝时中日交流频繁 C.日本遣唐使团次数多,规模大 D.日本吸收盛唐先进文化,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11.“重走唐僧西行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 A.中国广州尼泊尔 B.中国北京印度那烂陀寺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习题 3(含答案)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练习 一、选择题 1、唐朝时期,与亚洲各国友好交往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根本原因是() A、对外交通发达 B、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制度先进,文化昌盛 C、采取对外开放政策 D、疆域辽阔,国力强盛 2、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有一个以“遣唐使”为中心的展区。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 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B、日本按照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C、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十几批遣唐使来华 D、中日两国交往频繁 3、“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瀛。”上述对联高度赞扬了鉴真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精神。文中提到的“东瀛”是指() A、朝鲜 B、日本 C、天竺 D、越南 4、《西游记》中唐僧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艺术原型就是唐朝时期远足印度、寻求佛教经书的高僧() A、鉴真 B、法显 C、玄奘 D、阿倍仲麻吕 5、2015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访问中国,中印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追溯到唐朝,为中印文化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 A、鉴真 B、张骞 C、玄奘 D、班超 6、唐朝的繁荣与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外交流的程度有关,以下最能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的是() A、玄奘西行 B、开凿大运河 C、文成公主入藏 D、遣唐使来华 7、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多民族融合和中外交往的过程。下列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张骞出使西域②文成公主入藏③鉴真东渡日本④孝文帝迁都洛阳 A.①④②③ B.①④③② C.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 8、1998年,唐招提寺作为“古都奈良的文化财产”的重要部分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中。唐招提寺是()友好交往的见证 A、唐朝与阿拉伯 B、唐朝与朝鲜 C、唐朝与天竺 D、唐朝与日本 9、玄奘西行是古代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他游学、研习内容主要涉及的宗教是()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10、《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该故事发生在 ( )

中日文化交流

中日文化交流之佛教文化 班级:日语11乙班学号:1191610216 姓名:徐旦青 从历史和地理讲,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为文化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地理位置。由于中国曾经很长时间是亚洲文化的中心,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较为丰富;日本是个典型的岛国国家,陆地空间狭窄,资源匮乏。所以,在古代单向交流为主,基本是中国传向日本。上古中国大陆文化的传播,加速了日本列岛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过程 开始的交流中以物质交流为主。如水稻、陶器、青铜器等。弥生时代(公元前3世纪~3世纪)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初盛时代,其中水稻就在这个时代传到日本,对于怎样传入有很多说法。渐渐派遣使者交流,慢慢的从物质的传播成为文化的交流传播。佛教文化是典型的交流的例子,佛教的传播加速了中日的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佛教文化是在隋唐时代时代即日本的飞鸟、奈良、平安等时代由中国传入日本。推古天皇和圣德太子为巩固地位采取措施:大力扶持佛教;派遣遣隋使,加强对中国的学习和联系,试图与中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604年颁布《十七条宪法》,糅合儒学、佛教、法家等思想;建立一些佛教寺庙,如飞鸟寺、法隆寺。据说在隋朝有四次遣隋使的说法,其中小野妹子、裴世清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唐朝的稳定,中日文化交流迎来了高潮。遣唐使的次数多达二十次,交流成功率极高,在759年迎入唐大使使。遣唐使的人员由使团官员是(押使、执节使)、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等组成。随行有长期居留的留学僧﹑留学生和短期入唐﹑将随同一使团回国的还学僧﹑还学生。遣唐学问僧史籍中留名的约有90余人,比较著名的有空海、最澄大师。中国向日本传播佛教文化的有力推动者是鉴真和尚,一个坚信佛教文化无国界,佛是普渡众生的大师。 赴日唐人鉴真是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六次东渡,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鉴真东渡历经千辛万苦,第一次被诬告与海盗勾结,第二次由于意外也未成,第三次起航时,风浪更大,向南漂流了14天,靠吃生米、饮海水度日,最后抵达海南岛南部靠岸。归途中,鉴真因长途跋涉,过度操劳,不幸身染重病,双目失明。最后一次也未一帆风顺。。到达日本后,在鉴真的指导下于东大寺毗卢遮那大佛殿前筑了一座戒坛。这座戒坛是依南山道宣的《戒坛图经》建筑的,但在第三重坛上安置著多宝塔,塔中安置释迦和多宝二佛像,则是鉴真依据天台宗的教理而有所改变。鉴真传戒时,日本的天皇、皇后、皇太子以下都次第登坛受菩萨戒;又为多人授戒;大僧灵祐、贤璟、忍基等八十余人都舍旧戒重受。这是日本佛教史上正规传戒的开始。他带去了大量书籍文物,还根

唐宋时期中外文化交流

班级04091102 学号04091057 姓名马岩(未在网上选) 唐宋时期中日文化交流 日本是中国隔海相望的近邻,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可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在唐宋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发展,交通便利,统治阶级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开放政策,而唐初的日本,生产力还较为落后,贵族专权,朝臣倾轧,社会不安定。但日本人很善于学习外来的东西,他们加强与唐王朝的联系,派遣规模庞大的遣唐使团,学习中国先进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及经验,中日间的文化交流也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 中日文化交流——文学 中国文学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文学之一,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过很大的世界影响。中国文学对日本的影响在唐代达到高潮,唐代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外文化交流也十分广泛频繁,中国以诗歌为主的文学开始传到日本,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等诗人的诗作都为日本人所喜爱,影响最大的当属白居易的诗。据《日本国见在书目》记载,当时传到日本的有《白氏文集》(70卷),《白氏长庆集》(29卷)。平安时代的诗集与《和汉朝咏集》共收录589首诗,其中白居易的诗就达137首之多。白诗不仅在日本宫廷中流传,曾受到嵯峨天皇的激赏,宫廷女官紫式部所著长篇小说《源氏

物语》明显地受白诗影响,贵族文人多喜欢白诗,而且白诗也为平民百姓所欢迎,《长恨歌》、《琵琶行》在日本几乎家喻户晓。其他方面,如南朝梁太子萧统所编《文选》,在文艺思想和编选体例上也给日本诗歌总集《万叶集》以影响。日本奈良时代的文学家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曾被派遣来中国留学,在唐生活50余年。日本高僧空海(弘法大师),游学于唐,归国时携回大量中国书籍,其后撰著《文镜秘府论》(6卷),将中国诗文作品、文学理论介绍给日本人民。 中日文化交流——茶文化 在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甚至远播青藏高原,并且出现了“茶道”一词。但是陆羽的《茶经》及以后的茶书都不提“茶道”,而是重点阐述品茗艺术(茶艺)。相反,日本将中国的饮茶引进本国之后,却发展为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茶道,日本的僧侣则将饮茶变成为佛门清规。在一定意义上,茶道成为日本统治者驾驭民众的一种思想武器。茶道在日本社会中能产生巨大影响就不足为奇了。 中日文化交流——教育 中日文化交流为教育交流奠定了历史基础,教育交流又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由于日本贵族对中国先进文化的追求,使重视儒家教育的中国古代教育传统直接影响到日本。6世纪,日本贵族阶级不仅学习儒家的经典,而且还涉猎天文、地理和方术等方面的书籍,许多日本贵族青年已经能够用汉字书写和阅读公文,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成为他们日常生活行为方式的准则。中日教育文化交流影响到日本奈良时期官学和私学的发展,尤其影响到日本语言文字。文明的兴盛和书写

中日文化交流与发展

中日文化交流与发展 【摘要】 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去年发生的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更是激化了两国的矛盾。但这都与文化无关,中日文化的交流史源远流长:从公元五世纪初,以圣德太子为首的革新派对中国经典儒家思想与政治制度的精心研究;到大化革新时期,孝德天皇模仿唐代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对中国汉字书法佛教等思想文化体制的吸收与融合;再到奈良时代,对中国陶瓷艺术以及建筑风格的极力推崇与模仿。由此可见,日本文化的基石源于中国的传统。在过去数百年间,日本的区域性文化小到吃饭的筷子,大到宫廷建筑,无不受到中国的影响。 【关键字】中国日本文化历史合作交流发展影响 【正文】 一、概括中日文化交流与发展的总体特点 从总体上看,中日文化交流的特点首先是历史悠久。在远古时代,日本列岛曾与亚洲大陆相连。在日本发现的古生物化石与旧石器文化与中国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有许多共同性,这说明原始先民们早有来往。直到距今一万年左右,由于冰川期的结束,海面回升和地壳变动,日本列岛终于完全和大陆脱离,但是以后仍然不断有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的移民利用海流和季风渡海来到日本,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从两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看来,这种文化交流十分密切,而且绵延不断。 其次是范围广泛。中日文化交流极其丰富多彩,涉及文化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从狭义文化概念所包含的哲学、文学、史学、科学、宗教、教育、美术、音乐、舞蹈、书法、体育、建筑、工艺、园林、民俗等领域,或者按广义文化概念所述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诸层面,无处不有中日文化交流的表现。 第三是影响深远。中日文化的交流对于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学的发展进步,以至于国家关系、民族感情、革命运动、人民友谊、日常习俗等等,无不发生巨大而

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

第五课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新课程标准 1、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知道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故事,找出鉴真与玄奘的共同之处。 3、了解长安城的城市建设布局特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基本史实。 难点:牢记鉴真、玄奘的历史功绩。 ⊙解析与点拨 例1 简述唐朝时中日友好交往的情况。 解析:唐朝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时期,唐朝又是对外交往发达的时期,其中与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的交往尤为密切。在中日友好交往史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相互交流和学习。日本至今还保留着中国的某些文化、建筑风格和生活习俗,由此可见。中日交往源远流长。 答案:①中日之间的来往: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到中国学习等。②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仿唐制进行改革;依照汉字的偏旁创造日本文字。在建筑式样上模仿唐朝的风格;保留着唐朝的风俗习惯。③在文化交流方面: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和唐朝高僧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④经济交流:唐朝和日本贸易频繁。 例2 唐都长安的特点

解析:长安城虽然规模宏大,经济繁荣,能“海纳百川”,但它仍然是个典型的传统古典都市。居民住在一个个封闭的“坊”中间,商业只是在市中进行,不是到处可以开店铺。市由官吏管辖,日中击鼓开市,日落鸣钲闭市,街上也一样,日落时街鼓擂动,行人就不能在街上逗留。总之,唐长安还是个限制很多的城市,不仅与现代的城市不同,与后来宋、元、明、清的城市也不同。 例3 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各国使臣、商贾、学者、僧人往来甚多,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如果用唐朝著名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句话来形容非常确切,你知道是哪两句吗?仔细想想并讨论唐朝时期外交活跃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恩题考查的是有关唐朝的外交往来情况,更确切地说是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整体上是什么情况。第一问考查认识能力,是对本课内容的宏观认识考查;第二问则是考查归纳概括能力,即为什么唐朝有那么活跃的对外交往,由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一问题旨在考查归纳概括知识是否全面细致。 答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原因:①唐朝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对亚洲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 ②唐朝国内交通发达使对外交往成为可能。 ③唐政府对外政策开明,既鼓励唐朝商人去外国经商,又鼓励各国商人来中国贸易,使对外交往成为现实。

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下面我将从说课程、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拓展练习、说反思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课程 我说的是《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5课,该单元以“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为主题展开。本课讲述的是安史之乱以前的唐朝,处在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史实。教科书从唐都长安、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三个方面作了介绍。 基于此,就本课教学内容来说,我认为要取得成功依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1.从学生思维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兴趣,要始终认识到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同一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着差异。当然七年级学生也不例外,这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兴趣,积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重视师生互动。如可整合教材,从学生熟悉的《西游记》主题曲《一个师傅仨徒弟》引入,引起共鸣。 2.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融会贯通,激发学生成就感。如在学习遣唐使来华就可以回顾中日在汉朝时期的交往相关史实。 3.合理利用历史地图,化抽象信息形象直观,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求知特点。 二、说教材 作为封建社会繁荣与开放的一个重要时代——唐朝,其对外文化交流频繁;而作为文明史的范畴,本课主要讲述了唐朝与天竺(印度的古称)、日本的文化交流及影响,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而交流又是一个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既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同时也使我国文化传入日本等国家,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实际上本课也为以后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等内容的学习埋下了伏笔,有助于学生利用已具备的相关知识理解为什么明朝对外经济文化发展、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是近代中国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并能够得出启示,对比今天的改革开放,达到“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目的。 知识与能力

古代中日文化交流

古代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交流 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文化的影响很大,中国传统文化从千年以前就开始融入日本文化了,而且影响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科技,生活方式等等。最早的中日文化交流开始于秦朝,从那之后就一直有所交流,相互融合。但是,在古代,中日文化交流主要是中国向日本输出为主,因为当时是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等方面都比较发达,而当时日本却比较落后。 据历史记载,古代中日交流大概分为四个阶段,第一各阶段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6世纪;第二个阶段是公元6世纪到公元9世纪;第三个阶段是公元10世纪到公元14世纪;第四个阶段是公元14世纪到公元19世纪初。 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包括从上古一直到19世纪初的漫长岁月。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起可以划为以下四个时期: 阶段(一)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6世纪,即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日本是弥生时代与大和时代前期。这个时期中日交往的路线大多经过朝鲜半岛,从陆路过海峡或沿岸航行。交流方式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交流内容偏重于物质文化层面,如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在这门课上我们就了解到了,这这一时期,中日之间频繁的文化与贸易交流。在秦朝的时候,秦始皇派遣徐福去海外求取长生不老药,徐福便在这段时间到了日本,带去的百工与上千童男童女,还有种说法,说徐福是日本的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虽然得到考证但是也足以看出当时日本与中国的交往程度。在汉代的史书里面就有记载,当时中日的交流,在同时期的日本著作里面也会发现很多关于跟古代中国的交流史。 阶段(二)公元6世纪至9世纪,即中国隋唐时期,日本是大和时代后 期、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前期。这个时期交流路线则以直接渡海为主。交流方 式有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隋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 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如日本 学习唐朝律令制度实现大化革新。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 诗歌的交流。 唐朝是古代中国的鼎盛时期,这个时候的日本却不是很发达,相对比较落后,这一时期的日本大量的学习中国的文化,并且派遣很多留学生和学问僧去中国,一方面为了强化中日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大量学习中国当时各方面的文化与技术,从而增强本国的国力。 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遣唐使,就是专门从事外交的官员。 阶段(三)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即中国五代宋元时期,日本是平安时代后

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活跃的情况,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 18 年的西游和历时 19 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理解出现交往盛况的原因并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重点】 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 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显示)旧金ft唐人街:在如今的东南亚、欧洲的许多城市都有一条街叫“唐人街”,你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吗? (幻灯片显示)唐朝壁画《礼宾图》反映了唐时对外交往的一个场面。你知道隋唐时期与中国长期通好的有哪些国家吗?古代新罗、天竺、大食、波斯等国分别是指今天的哪些国家和地区?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两国在经济文化上早有密切关系。你知道隋唐时期两国交往的史实吗?你能举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具体事例吗? 要想知道这许许多多问题的答案,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一课吧! 二、讲授新课 (一)遣唐使 “遣唐使”作为一个特殊的词语,已经被中日两国人民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了解日本“遣唐使”来华情况。

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业知识。他们在中国长期学习,与中国诗人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倍仲麻吕(晁衡)。留学生和学问僧在传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 1.请同学看书回答,唐朝与日本的交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日本派遣唐使;②到唐朝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③使团把赠品给唐朝,唐朝回礼给日本使团,实际是两国之间的贸易。 2.唐朝与日本之间的交往对日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出示幻灯片)①遣唐使回国后,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②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③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比如京城的建筑,货币的样式,诗歌、独特的茶文化等。 (二)鉴真东渡 那时候,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高僧鉴真。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出示幻灯片:鉴真的简介。 从鉴真六次东渡中,你们能得出什么启示?请大家讨论后回答。 生甲:鉴真六次东渡,表明了鉴真有一股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 生乙:鉴真为传播唐朝文化、促进中日交流,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肯定这种行为,并为中日睦邻友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想一想,鉴真东渡为什么会在中国和日本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鉴真和尚在日本生活了 10 年,最后死在日本。鉴真也把丰富的中国文化,如宗教、建筑、雕刻、医药等传到了日本,受到日本人民的欢迎和尊敬。鉴真曾经居住过的奈良唐招提寺里, 直到现在,还供奉着鉴真大师在世时就做成的他的塑像。日本政府立法尊奉它为“国宝”。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唐和日本的关系里,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日本遣唐使、唐朝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鉴真东渡。 (三)玄奘西行 同学们,唐朝时和周边国家交往很多,除了和日本的交往外,还有和古印度的交往。《西游记》里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就源于唐朝的玄奘法师去印度(时称天竺)求法之事。 (出示多媒体)《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从玄奘和尚的图片描绘的是玄奘从印度学成后归国的情景。玄奘身穿和尚服,胸前挂着念珠,脚穿草鞋,腰前系着小包楸。他左手拿经书,右手执拂尘(用来驱赶蚊蝇),背上背着用竹子做的书箱。书

辉煌的隋唐文化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以赵州桥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以唐诗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教材分析】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当时国家统一,疆域广阔,经济繁荣,民族融合,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本课在整个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前几课隋唐政治、经济成就的结果,也对宋元时期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隋唐时期在科技和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掌握赵州桥、唐都长安城、雕版印刷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等相关内容,锻炼观察图片,从图片提炼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赵州桥与颐和园玉带桥等的对比,雕版印刷术与手抄笔录的对比,锻炼运用对比方法分析问题;通过从历史角度对诗歌的分析,加深对唐朝历史的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文化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认识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树立德才兼备的典范。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唐诗 突破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播放视频和设置游戏等方式突破重点。通过活动锻炼学生动手动口能力,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二、难点:1.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的地位及作用。 2.从历史角度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突破方法:采用诗歌赏析,分析三位诗人所处历史背景来突破难点。【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对新鲜事物抱有浓厚的兴趣,渴望展示自己,参与意识强烈,同时厌恶枯燥的说教,必须针对其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 1.选择了多媒体课件、视频《雕版印刷术》等展示赵州桥以及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2.采用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运用讲述

唐宋时期中外交流史论文

浅谈唐宋时期中外交流 要说唐宋时期的中外交流史,先说说唐宋的一些基本情况。唐宋时期是从公元7世纪初到13世纪末这么一个跨越550年的一个时间段。主要包括3个阶段,唐朝,五代十国,南北宋。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李渊在618年建立唐朝,建都于长安,在今天的西安。唐朝的鼎盛时期是在公元7世纪时,当时的版图也是最大的,中亚的沙漠也都是归唐管理的。我认为唐朝的大变革有两个,一个是在公元690年,出现有史以来第一位女皇帝,那就是武则天,她改国号”唐”为”周”,并迁都于洛阳,史称武周,也称“大周”。后来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恢复唐朝旧制,还都长安。另一个大的变乱就是安史之乱,虽然梁王朱温篡位被剿灭,但是这使得唐朝元气大伤,最后走向灭亡。唐历经21位皇帝,其中包含武则天,共289年。唐朝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五代十国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唐朝灭亡之后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政权,合称五代。十国指五代之外相继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北汉,统称十国。关于五代十国的年限,一说为:北宋灭亡北汉时是公元979年,所以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期为公元907年到979年。另一说为,五代十国存在于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期间。 宋朝分为北、南宋。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繁荣的王朝。公元960年由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到公元1127年政权南迁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北宋,定都开封。南宋(1127年—1279年)靖康之变后,宋高宗赵构在临安(今杭州)重建宋朝,史称南宋,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与西夏、金朝和大理为并存政权。南宋偏安于淮水以南,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经济发达、古代科技发展、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但军事实力较为软弱、政治上较为无能的一个王朝。 下面介绍唐宋时期的中外交流史。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达到空前繁荣的时期,一个明显的象征就是----遣唐使。这时日本社会正处在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和巩固的阶段,对唐朝的昌盛极为赞赏,因此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学生数量很多。 631年(贞观五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838年(开成三年)止,日本派出遣唐使共十三次,另有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三次。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团一般不超过二百人,从8世纪初起,人数大增,如717年、733年和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人数均在550人以上。 《神探狄仁杰》第四部中就有对遣唐使的描述,讲的是武则天在位时期,日本往中国派的很多遣唐使在中国为官的一些事。还有在赵薇,姜文,中井贵一主演的《天地英雄》中,中井贵一演的就是一个遣唐使,他是在他很小时候就被派到唐朝来学习的。 日本来中国学习的学问僧共约九十余人,其中最著名的是空海。他于804年(贞元二十年)来中国,在长安青龙寺向惠果学密宗,回国时带回一百八十多部佛经,在日本建立了密宗。他还对中国的文学和文字有深刻的研究,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僧人也不断东渡日本,沟通中日两国的文化,其中贡献最大的是鉴真和尚。鉴真,姓淳于,扬州人。他对于律宗有很深的研究,在

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简述

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简述 摘要:中日两国基于地理位置的毗邻关系,彼此之间的交流必不可少,从目前中国正史之记载来看,两汉时期中日之间的交流序幕已经拉开,在隋唐时期达到最盛,而隋唐期间又以文化交流为突出之点,其影响也深远绵长,这无疑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里概述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之繁盛,并不是为了佐证中日之间如何“友好交往”,如何“兄友弟恭”,而是为了发挥历史“以史为镜”的作用,为我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做出更好的外交选择提供借鉴,毕竟隋唐已经过去,着眼现在才是当务之急。其次,之所以选取“文化”为角度,是由于目前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流失、断层严重,而习于中华的日本却将习得的传统文化得以很好的保护并溶于自身,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种尴尬的境地,值得我们深省。 关键词:隋唐中日文化交流表现 中国与日本为邻邦,一衣带水,可谓近邻。秦朝徐福东渡的故事无可考证,但从两汉时期正史《汉书》的记载以及文物汉倭奴国王金印来看,中日交往的历史上下一算也有两千年。自两汉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日交往未曾断绝。但在隋以前,当时的日本是受中国皇朝册封的华夷体系的正式成员,换言之,这是一种宗属性质的关系,其交往也就多为政治性,文化交往并不活泛。到了589年, 隋朝统一中国,东汉灭亡后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状态结束,大一统的局面回归,强有力的政权助长了帝王的野心,势力开始扩张,与邻邦的交流增多。而日本这时也向隋王朝派遣了遣隋使,文化交流日渐增长。到了空前繁华的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发展迅速,加上开明的外交政策,遣唐使络绎不绝,唐人东渡接连不断。据史料记载统计,隋唐时期,日本曾正式派出使团到达中国的十三次, 使团人数, 多近六百人, 少不下百余人,伴随着日本使团而来的还有大量的留学生、僧侣,他们深入中国进行多方面的学习, 极取中华文化精华, 在回到日本后协助朝廷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这时,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才由两汉的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 一、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具体表现及影响 (一)语言文字方面 在公元前后,大和民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只有口头语言。后来经过汉文字的传播,公元5世纪后,汉字开始在日本列岛上正式使用。但是问题来了,由于日本语与汉语不属于同一语系,且汉字为表意文字,一字一音节,日语为表音文字,一字多音节,所以尽管汉字传入日本并正式使用,但基于语系的不同,双方在交流时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致使双方交往和贸易中受挫。隋唐时期,伴随着大量的使团、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其成员大多文

2018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课标要求】 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学习目标】 ①知道遣唐使的含义,认识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②知道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找出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③理解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和影响。 【学习重点】 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教材解读】 知识点一遣唐使 1、背景: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2、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弘法大师空海是日本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绝对不仅局限在佛教界,在精神文明、文化乃至实务的贡献上,空海的地位都相当崇高。 3、含义:日本遣唐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好有很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人等。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 4、作用: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风格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识点二鉴真东渡 1、鉴真的地位: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

鉴真,唐朝僧人,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律宗南山宗传人,也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应日本留学僧请求,东渡日本,弘传佛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763年(广德元年)6月25日,鉴真在唐招提寺圆寂,终年76岁。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 2、东渡经历:鉴真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3、影响: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知识点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1、新罗强胜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2、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3、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流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知识点四玄奘西行 1、目的地:天竺 2、时间:贞观年间(唐太宗时期) 玄奘像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俗家姓名“陈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3、经历 (1)出发:玄奘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2)学习:玄奘遍访天竺名寺,研习佛法,曾经在佛学最高学院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含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教学难点:玄奘西行;历史史实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区别。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本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建造的遣唐使船 2010年5月8日,一艘按1:1比例复制的日本遣唐使船从日本大阪港起航,按照历史上遣唐使船的真实路线,经濑户内海驶至九州的五岛列岛,于6月12日日本国家馆日驶入世博园区内的黄浦江水域,重现了当年中日交流的传奇。 遣唐使是怎么回事,中日两国的交往起始于何时,同一时期,唐朝还与哪些国家或地区有所往来?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遣唐使 1.图片展示 《弘法大师行状绘词》 2.唐朝时,日本天皇先后十几次派出遣唐使团到中国,有时还亲自到海边为他们送行;遣唐使团中先后有2500多人冒着生命危险,舍身渡海到达中国。当时日本人乘遣唐使船到中国来是为了什么?遣唐使团由哪些人组成? 提示: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 3

4. 唐招提寺 5.日本政府把鉴真像定为国宝,这是因为鉴真对日本有着突出的贡献,鉴真对日本有哪些贡献? 6.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有关鉴真东渡的史实,课上与大家分享交流。 提示:鉴真(688—763年),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为僧,法号鉴真。他对佛经深有研究,戒律部分尤其精熟。晚年受日僧礼请,东渡扶桑,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 目标导学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提出问题:学生讲述唐与新罗交往的概况。 提示: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目标导学三:玄奘西行 小组合作探究——《西游记》里的唐僧和历史上的玄奘 1.依据《玄奘西行和回国路线图》,想一想,他所走过的路线都经过了今天的哪些国家和地区? 提示:中国——吉尔吉斯斯坦(盛产高品质蜂蜜)——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 2.说说你所知道的《西游记》里的唐僧和历史上的玄奘有什么不同。 提示:(1)唐僧一路上有徒弟的陪伴,而玄奘是独身一人去天竺;(2)唐僧拿的经书是用纸做成的,玄奘去天竺时那里用的还是竹简;(3)唐僧由释迦牟尼所教,玄奘由一位90岁高龄的戒贤法师所教;(4)唐僧碰到的阻碍主要是妖怪,玄奘碰到的阻碍主要是路途远、艰辛等。 3.唐僧和玄奘的这些不同,提醒我们学习历史应注意些什么? 提示:历史记载真实存在,小说可以大量虚构。要区分历史和文学最本质的区别,不能把小说当成历史。 4.《西游记》中的唐僧西天取经和历史中的玄奘西行有什么相同点?这又说明了什么? 提示:两人都去西天取经,对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玄奘是《西游记》中带有神话色彩的唐僧人物原型,唐僧的一些行为源于玄奘但不完全出自玄奘。这说明历史往往是文学的原型和基础,也说明杰出历史人物及其事迹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三、课堂总结 唐朝国家安定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唐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陆路和海路交通比过去发达,为中外相互往来创造了条件。 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进步。各国各族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