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中国未来最大的发展潜力在于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突出问题是农民向市民的转化,城镇化转型的关键是制度重构和机制改革。本期会客厅邀请上海市松江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振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执行主任王涌彬、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张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院研究员王宝刚,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

镇化

主持人蓝枫当前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主持人: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您认为当前城镇化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王振亮:我国当前的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我认为,把所有问题的症结与核心归纳在一起,就是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深化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所引发的社会不公、城乡贫富差距继续拉大等问题,不是越来越少,而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特别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而更加严重。所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大力改革创新,逐步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13亿人民、而不是仅仅是5亿城市人口的共同富裕、公平享受现代化成果的正确途径。

二是城乡土地制度存在制度性缺陷

第一,土地出让的理论制度设计存在缺陷。

1987年,为了城市国有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完成了国有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理论与制度创新,我称之为“土地权益两分法”。因而1988年2月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关于土地使用权可以有偿使用和转让的条款。但是,这个理论制度设计存在缺陷,即土地的权益,应当是具有土地所有权、土地经营权、土地使用权。我称之为“土地权益三分法”。

由于城市国有土地经营权的缺失,造成土地制度设计的缺陷。因而在过去的20年城镇化发展中,尽管《土地法》规定禁止炒卖土地,但事实上土地炒卖现象严重;同时,批租40年、50年、70年期限的商品房(住宅或商业办公用房等),都有3~5年的折扣。具体说,就是土地批租时限是从开发商拿到土地就开始了,等建造好,交付给业主—即土地使用权(与房屋物权不可分割)的使用者时,已经过去了3~5年甚至更多。造成当前全国所有的商品房,100%的使用期限被打了折扣。譬如,商品化住宅,批租期限为70年,购房者取得产权证时,已经过去了3-5年多,许多因动拆迁难以解决的,要10年多。这是制度设计的缺陷所造成的。

第二,土地出让办法存在缺陷。住宅用地70年批租

的地租(或40年、50年)一次性缴纳,是高房价的根源

之一;土地批租中,经营性土地只划分为6类,这根本不

可能包容几万个行业,因而造成由于土地批租性质和时

限问题而产生的严重的制度性市场不公;住宅用地分类

存在缺陷,缺少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市场准入制度和供给

制度。

第三,城乡建设土地不能公平进入市场:“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强行征收、征用城市郊区农村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尽管农民获得了一定的补偿,但是,这批失地农民真正失去了发展权,是城市对农村最严重的剥夺。这是近20年来工业化、城镇化高速推进,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的根本的制度性原因。

第四,土地开发市场准入制度缺位:20世纪90年代,工业区开发一哄而上,村村点火、队队冒烟;2000年以后,大搞城镇化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外资、国有、民营、个人一起上、钱多钱少都可以干。失控的地价和失控的房价与土地开发市场准入制度缺位有直接的关系。

三是中央与地方分税制改革后的财税体制存在偏差,使得地方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只能依赖土地财政,是造就高房价和地方土地财政的总根源

建国后的40多年中,国家实行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全国统一的财政模式。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按照统一税法、公平税赋、合理分权的原则,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并由此启动了全面的工商税制的结构性改革,自1994年1月1日实施。

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政体制改革,极大的调动了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积极性。地方经济社会要发展,地方政府手中就必须有资金有财力作为支撑。根据分税制财政体系的划分,税收分为中央税、中央地方共享税和地方税三大类。

分税制改革以后,作为第三产业的房地产业,具备了发展的良机,“九五计划”期间的事实证明,搞房地产业可以大大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条件,提升城市形象,最大的好处是大大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可以用发展房地产业所获得的资金来弥补搞工业化所亏欠的地方资金窟窿,同时还可以用收取市政配套费、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配套费的名义,获得巨额资金,建设人民群众急需的教育设、医疗卫生、体育等设施。这就是所谓的土地财政。

为从制度上彻底解决腐败问题,2004年9月1日国土资源部和监察部联合下发74号文件“六类土地出让公开招标、拍卖、挂牌”的土地新政。即所谓的“要土地找市场”。腐败消除了,地价上去了,地方政府拿到了数倍、甚至十几倍于土地协议招标之时的巨额收入,这更大的激发了地方政府高价卖土地的决心,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这也是我国前一阶段土地开发失控的主要制度性根源。

与此同时,为配合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近几年国家税务总局连续出台了若干措施,对房地产业课以重税,使房地产业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高税赋的结果必然是产品的高价格,这是古今中外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所已经表明的道理。

因此,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后,2004至2007年,是房地产业支撑起了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扩张。全国600多个城市,近2000个县城的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发展,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主要依靠房地产来解决地方财政的收入。所以,当前发达地区或城市都来救楼市,也就不可避免。

我认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应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创新土地制度,转变思维,有序发展城镇化,而不是热热闹闹、急急忙忙的城镇化,我很期望能够理性的推进城镇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关系

主持人:您如何看待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关系?

杨保军:中央把城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支点来抓,我认为非常重要,但又担心会按照老的思路来抓,这就涉及到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关系问题。既然要谈新型城镇化,就要了解传统城镇化。有一些着眼于产业发展的学者认为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区别主要是产业发展,即由传统的“三高一低”转变过来,要用一种新型的工业化推动。有一些着眼技术的专家认为要用绿色的理念,绿色的技术等等。研究规划的专家又着眼于从空间的角度,这也是一种新。但是我认为城镇化的本质是人,就是农民转化为市民,这个过程中有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生产方面的改变必然带动居住方式要改变,居住方式改变,生活质量和细节都要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空间结构的变化,再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现在城镇化率是51.27%,但是其中有1亿多人是“城镇化”了三分之二,或者说“城镇化”了一半,就是这1亿多流动的外来务工人员还没有得到市民的待遇,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却未得到妥善的解决,这是重大的问题,不能回避。

我认为,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最大的区别: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思考,就是城镇化的主体到底是谁。推动城镇化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另一方面是企业、房地产开发商等等,这些力量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新城建设也如火如荼,但是真正要被城镇化的农民却不在其中,什么时候城镇化的主体真正得到重视,让农民真正能够逐渐的、有序的转化为市民,并且获得相应的待遇,我认为这是一条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道路。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应忽视农村主持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怎样保护农村和农民的利益?

王涌彬:城镇化不仅仅包含房地产开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更重要的是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与社会发展、进步相匹配,并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应该是社会和谐,是人的城镇化而非物的城镇化。在当前则是要理顺从房地产开发为主导的扭曲的城市发展模式,回归到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为本的城市发展本源和内涵上来。现在很多城市已经习惯了眼睛只盯有钱人,到处搞大型综合体,动不动就是十几万、几十万平米,盲目追求高档次与高消费;有些城市为了便于管理就不允许建便民商铺;很多新建的大型社区,缺乏必要的生活配套;很多城市还在建设功能单一的开发区,不具备完善的城市功能,也缺乏对城市市民的关怀,更谈不上关注新进城的农民是否适应城市生活了。

人居委在全国多个城镇开展城镇人居环境基础调研时发现,百姓视角的人居环境与政府视角的人居环境并不完全一致。在政府的宏大叙事中,往往更强调高楼林立的景观大道、尺度巨大的城市广场、造型独特的标志性建筑等城市外在形象,而对于居民而言,除了这些“看上去很美”的城市形象外,需要的是充足的就业岗位、适当的生活成本、便利的生活环境等使人们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的城市生活。

尤其是现阶段正在面临农村人口的减少,很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将出现人口负增长。人口增加时问题容易解决,人口减少问题就大了。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关键是要城乡统筹发展,各级政府不能只盯着城市,忽视了农村。

实际上,在中国51%的城镇化水平里,约有40%生活在县城以下的城镇中,60%生活在城市。小城镇的发展极大的缓解了大、中城市发展的压力。现有城镇承接了大量从农村走出来的农民,这些人如果都去了大、中城市,那么中国的大城市,无论是交通,还是医疗、教育、就业,可能要崩溃了。所以说,城镇化的提法更有助于缩小城乡差别。县城和城镇是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桥梁、纽带,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纽带。当前,倡导重点发展大城市的观点主要是从经济发展角度出发,是以追求GDP 的增长为核心思想的产物。

城镇化是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主题。但应警惕刺激经济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片

面追求强调发展速度,炒作概念。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重点关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质量的中小学校舍,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提高农村医疗条件。要老有所养,让老年人对未来生活保障有信心。让农民进城住有所居,城乡能够提供就业岗位,拥有较低成本的生活条件。

异地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主持人:什么是异地城镇化?我国在异地城镇化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张建:我认为把迁居作为非农人口向城市大量的集中,跨越行政区叫异地城镇化;在一个行政区域里面人口就地城镇化,或者叫本地城镇化。我国以前的异地城镇化的量非常大的,过度的异地城镇化会造成很多的问题。比如说从迁出地农村来说,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迁出农村以后,把农村的活力带走了。例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经开始在全国推全国试点的村庄规划,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好多村空心化的情况非常严重,都是老人和孩子在村里面生活。做村庄规划的时候,人口一直下降,不知道怎么做规划期末的人口目标了,如果按照那个目标来做,土地怎么缩减,迁村并点又造成很多问题,如果按照人口减少的趋势去做也特别不知所措。我认为,农村整个的状况是活力在减少,这种趋势非常明显。

城市迁入地过度膨胀。如北京,北京规定2020年的人口指标早就突破了,目前还在以每年60万的人口数量在增长,北京的交通为什么这么堵,我算过一笔帐,每年人口增长60万,建设一条地铁大概缓解50万的人口出行的压力,人口的增长如果再不控制的话,建设地铁的速度永远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所以现在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一个新的理念“与时携行”。我们是不是还要追求这么快的发展速度?是不是应该把发展的速度放慢一点儿,把质量提高一点儿?所以,我认为这种异地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在下一步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应该妥善解决。

我认为,解决异地城镇化问题的措施有几点:一是只有劳动力的空间转移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只有人口的聚集和产业的优化,而没有生活质量的提升,没有人居环境的优化也不是高质量的城镇化。我认为,应该促进劳动力市民化的进程,地方政府应该给当地进城的务工人员解决户口、住房、社会保障等问题,这样才能让进城务工人员有主人翁的感觉。二是新型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如果真正的土地流转政策建

立不起来的话,农村人口的转移就谈不上了。

新型城镇化中“新市民”安置问题主持人:您对新型城镇化在“新市民”安置问题上有什么见解?

王宝刚:城镇化的主体是农民转变为市民,在近十年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当中,每年大约有近千万的人口由农民变成市民。农民变成市民对于城镇化社会定义的发展,对于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是正能量。但是这近千万人口的安置问题,对于营造和谐社会,营造健康的和谐社会发展具有很大的挑战。

具体问题:一是安置问题。安置的问题有不公正待遇,安置之后没人关心农民能否适应这种变化,适应城镇环境。二是规划问题。比如说农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需要有一定的交流空间,比如农村社区内一个小商店就可能成为整个社区农民的交流场所,搬进住宅楼以后,农民觉得没有这样的交流场所,而且有的社区在商品房和安置房的差距非常大,商品房里设置了很多休闲空间,但是安置房空间非常狭窄,他们觉得没有交流的空间。三是住宅设计问题。居住面积比以前的住宅面积小得多,窄得多,尤其是储藏空间,因为农民有储藏杂物的习惯,有一些暂时不用的东西需要地方存放。很多农民有种植蔬菜和养殖家禽的习惯,到了城市,由于没有空间都不能实现。四是管理问题。虽然有免除一两年的物业管理费,但是农民还是觉得物业管理费很高,很难适应。

解决建议:一是在安置过程中,要考虑安置房的面积可以比商品房小,但是质量不能差,尤其是交流空间,要考虑多预留一些交流场所,可在门前门后留一些供居民交往的空间,可以考虑把绿地暂时不作为绿化植物,划成小片的地划分给每一户,让农民种一些以前常种的蔬菜或养殖家禽。二是在住宅设计时可以考虑留出地下室作为他们的储藏空间,这样可以完成在向市民转化过程中各种条件的过渡适应。

我认为,新型城镇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很多机遇,但是更多的还是挑战,因为现有的很多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在大规模的、快速的城镇化面前,我们还有很多基本的问题需要关注,比如说未来城市之间的竞争,更多的不仅仅是人才的竞争,可能就是劳动力的竞争。一个人口上升的城市和人口下降的城市发展的前景

完全是不一样的,所以很多基本的问题需要大家继续关注,而且很多地方政府的政策也应该更加的明确关注到民生,解决真正的民生问题。

解读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解读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较之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涵,就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所以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专设一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为了体现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对待城镇化对象的农民所采取的基本政策应当是:“解放农民、服务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善待农民。”所谓“解放农民”,就是把剩余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鼓励他们从事非农产业,也鼓励他们到城镇安居乐业;所谓“服务农民”,就是在农村逐步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公共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所谓“投资农民”,就是增加对农民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含量,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等,提高农民的发展能力;所谓“转移农民”,包括产业转移,即提高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能力,还包括区域转移,即向城镇转移;所谓“减少农民”,就是减少农业人口数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所谓“善待农民”,就是让进城的农民与市民一样,平等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做到机会平等,权利平等,待遇平等。只有这样做,我们的城镇化才能健康推进,才称得上符合新型城镇化的要求。 而传统城镇化则是把重心放在城区的空间扩张,即建设新城区上。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土地城镇化”超越于

“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的体制性条件:从现行土地管理体制看,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手段,低价从农民那里获得土地,然后高价转让给开发商;从现行财政体制上看,地方政府可以获得出让土地的所有出让金,补充预算内财政资金。这种模式有利于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其相联系,这种模式只实现农民向农民工的转变,即“半城镇化”,却无法创造条件实现农民工向市民的转变。因为后者需要地方政府承担繁重的责任和义务,即必须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和其他社会保障。由此可见,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选择新型城镇化较之传统城镇化,任务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难度也更加大。 那么,地方政府是否可以回避新型城镇化,继续沿着传统城镇化道路走下去?不行,我国是世界上人多地少的国家,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0%的人口,如此极其有限的可开发土地,不允许再走粗放型的城镇化道路,否则,就会严重威胁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况且,这种模式背离城镇化的初衷,即“以人为本”。换句话说,这种模式是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再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向前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越来越大,城乡差别正在逐步缩小,如果地方政府不能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人口城镇化的动力和拉力都会削弱下去。我国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政策是先放开小城市和小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公需课)作业与答案

1、中心城区环境保护“退二还一”强调的“一”指:( )。 A 、农业为主的退耕还林 , B 、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 C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D 、生态基础设施与环境 2、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才是有质量的城镇化表述正确的是( )。 A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 B 、将全省城镇化的重心转移珠三角地区 C 、将城市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 D 、以上表述都正确 3、英国“工业革命“时代例证证明,( )是任何人口集聚的物质前提。 A 、生产的集聚 B 、交通的集聚 C 、市场的集聚 D 、产业的集聚 4、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 )的集聚与扩散。 A 、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人口 B 、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商业

C 、商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产业 D 、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产业 5、“大都市区”是在( )时期出现在美国、英国。 A 、20世纪30年代 B 、20世纪40年代 C 、20世纪50年代 D 、20世纪60年代 6、马克思和(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中,以“交往”的起源和扩大为主 线,全景式的阐述了城镇化进程的全貌。 A 、马恩 B 、凯文·林奇 C 、塞尔 D 、恩格斯 7、田园城市理论是由( )提出。 A 、柯布西耶 B 、简·雅各布斯 C 、埃比尼泽·霍华德 D 、奥姆斯特德 1、安虎森主编的《区域经济学通论》一书描述了产生最早城市的“功能性动因”,其主要观点是( )。 A 、不同专业化生产者之间进行交易,必然产生交易成本 B 、如果交易效率很低,也就是交易成本很高,人们就不进行交易,人们就不进行交易,因而只能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十大经典案例目录 1.辽宁省铁岭市: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案例1 以人为本绿色低碳 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铁岭市人民政府 凡河新城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铁岭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机遇。近年来,铁岭市委、市政府以凡河新城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在建设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是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绿色低碳、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一、背景与起因

第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贯彻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需要。2005年初,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到铁岭调研时指出,铁岭30万人口的城市太小了,要向大城市发展,建设自己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以城带乡。按照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一个地区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应该占全地区的30%左右,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才能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而当时,铁岭中心城区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只占全市的10%左右,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拉动作用不强。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铁岭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以及产业发展进行了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提出通过建设凡河新城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正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具体举措。 第二,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主动融入沈阳经济区、实现沈铁同城化发展的需要。铁岭南部地区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毗邻,可以充分接受沈阳的辐射。尤其是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铁岭作为沈阳经济区八个成员市之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城市向南发展、向沈阳靠拢,是实施沈阳经济区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沈铁一体化、实现沈铁同城化的必然选择。 第三,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让更多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的需要。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将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性措施。2005年,铁岭的城镇化率只有30%左右,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市区东部受山地限制,加之高速公路、输油管线分割零乱,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西部由于靠近辽河,地势低洼,城市防洪、排污问题很难解决。北部受交通干线、河流和城市防洪的制约,发展空间非常狭窄。如果按照传统“摊大饼”式的发展思路,势必重蹈交叉污染、交通拥堵等弊端。我们秉承组团式的先进发展理念,规划建设凡河新城,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实践证明,正是由于规划建设了凡河新城,极大地推进了全市的城镇化进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城镇化率可提高到52%。 第四,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为沈铁工业走廊提供城市支撑、实现产城互动的需要。2003年开始,我市顺应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趋势,主动承接沈阳等大城市的产业转移,沿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等交通大动脉,规划建设了南起沈阳与铁岭交界、北到吉林省界、总面积3313平方公里的沈铁工业走廊。目前,沈铁工业走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837家,产业工人发展到15.1万人,成为铁岭最大、最靓的一张经济名片,被写入辽宁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沈铁工业走廊特别是铁岭南部先导区的快速崛起,迫切需要有一个新的城市作为支撑,以实现产城互动、一体发展。规划建设的凡河新城,正处在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核心地带,区域位置适中,能够为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发展提供城市支撑与配套,有利于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 第五,凡河新城选址在凡河镇,具有优越的区位和生态优势,有利于打造特色城市。一是交通便捷。京哈铁路、哈大高速公路、102国道、哈大高速铁路和沈环高速公路纵贯境内。同时,与老城区距离适中,有利于组团式发展。二是环境优美。北有莲花湖湿地,东有蟠龙山森林公园,辽河从西侧环绕,凡河从镇区穿过,山水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良。三是水资源丰富。上游有榛子岭水库,下游是辽河,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十分丰富,有利于打造“中国北方水城”。 二、做法与经过 2006年初,铁岭市在“十一五”规划时,提出了建设凡河新城的构想。2007年1月16日,铁岭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凡河新城总体规划,使凡河新城规划建设上升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凡河新城总体规划由同济大学规划院、复旦大学共同编制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景观规划由清华大学规划院完成;城市设计由美国RRM建筑事务所等4家著名规划设计机构完成。2007年1月,辽宁省政府正式批准了包括凡河新城在内的《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从此拉开了凡河新城建设的序幕。主要在以下6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 第一,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所谓单户城镇化,就是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户以户为单位,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保留原有耕地承包经营权,用农村住宅和宅基地置换凡河新城的楼房,同时,通过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制度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进城农民真正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让他们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生活得更好,避免农民“被上楼”。做到“五个相结合”:1、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制定好规划、政策和标准,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百姓得实惠,充分让利于民,使农民真正变为市民。2、产城一体、城乡一体、建管一体相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协调推进。3、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方式,加快土地流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城的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留下来的农民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4、单户城镇化和整村、整屯城镇化相结合,按照单户为主、整村优先的原则,强化制度设计,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优惠政策。5、期房和现房安置相结合,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启动期房建设,同时组织现有房源,为农民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2013年9月25日,在铁岭县3个乡镇率先启动了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真心欢迎。10月14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铁岭县全域14个乡镇范围内启动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目前,已经有6257户农户报名,1588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让农村人口市民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513989900.html,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让农村人口市民化 作者:易宪容 来源:《国土资源导刊》2013年第04期 命题三:农民变市民的重要性及解决之道 城镇化的核心或实质就是让农民进城及农民的市民化。单纯的城市版图扩张绝不是有质量的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取得了长足进展。而近期,城镇化更被决策层赋予了新的内涵。也就是说,无论是2013 年还是未来几年,政府都会把城镇化作为整个国家经济增长之动力。并通过城镇化来带动整个中国经济发展与转型。或如有人所说,城镇化将是未来经济发展之红利。 农民变市民才是有质量的城镇化 十八大后,新一届政府把“城镇化”作为未来经济发展之重心及经济增长之动力,这个思路是正确的,方向也是对的,也与现代文明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相合拍。 笔者认为,政府还应把“城镇化” 推进一步,使之变为“城市化”。也就是说,我们“城镇化”的核心,不仅仅是让农民走出来到离农村不远的乡镇居住,更为关键的是要让农民成为真正的市民,实现产业的转型,同时完善乡镇城市服务功能。此外,就当前中国地方经济发展态势来看,不仅城乡之间存在严重差距,而且地方与地方之间、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未来中国城市的发展也是多层次多元化的,对把城市化的发展仅是限制在“镇”上,根本就无法满足中国现实城市化的发展要求。只有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城市化”才能使传统的农村与城市二元经济结构得以调整及融合,并满足现代中国多元化的城市发展要求,才能让农民真正进入城市,让农民人口真正地市民化。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到,城市化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让农村居民转换为城市居民,并在这种转换的过程中实现个体城市社会化的转化。如果没有让农民进城并让他们真正成为城市居民,并让他们真正地融入城市的社会生活,那么这种城市化并不是真正的城市化。比如,尽管当前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务工,但他们在城市没有根基,没有所必需的住房、城市身份、平等就业与教育机会等,只能从事最低收入工作等。目前中国城镇化率超过了51.3%,但按户籍人口仅约为35%。两种人口统计相差16.3%,或者说有1.8 亿农民没有进城。正如不少研究者指出,当前中国的这种城市化只是“伪城市化”,农民进城也只是“过客”,而没有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 可见,城镇化的核心或实质就是让农民进城及农民的市民化。这种农村人口的市民化反映了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空间扩张,景观、社会及生活方式等新的城市环境的形成。在这种过程中,表现为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导致人口在一定时期内向城镇聚集,并在这种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关于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为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发〔2014〕4号)、《关于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主要任务的分工方案》(中办发〔2014〕7号),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关于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规划〔2014〕1229号)的有关要求,经部门联审和专家评审,同意将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62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现将《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印发你们,请据此组织开展试点工作。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总体实施方案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中发〔2014〕4 号)、《关于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主要任务的分工方案》(中办发〔2014〕7 号)的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编办、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人民银行、银监会等11 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规划〔2014〕1229 号),各省(区、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试点申报工作。发展改革委会同上述部门和有关专家对申报地区的试点工作方案进行了综合评审,将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62 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原则同意各试点地区报送的试点工作方案。为扎实有效推进试点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升质量为关键,紧紧围绕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改革试点的先遣队作用,大胆探索、试点先行,寻找规律、凝聚共识,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二)基本原则坚持制度创新、试点先行。着力破除现行体制机制的束缚阻碍,探索形成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体制新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中央统筹、地方为主。中央政府统筹试点内容,赋予试点地区先行先试政策,试点地区按照试点要求,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出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路径。坚持综合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地区既要统筹兼顾重点试点任务,又要从本地实际出发,选择本地区亟需突破的发展和改革瓶颈,通过综合和分类改革的结合,率先试验,强力推进,务求实效。坚持定期评估、总结推广。实行改革试点进展情况年度评估报告制度,总结试点经验,完善试点内容,以点带面,梯次推进,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及时推广试点成功经验。 二、试点范围和时间 (一)试点地区。综合考虑申报地区的工作基础和试点工作方案,兼顾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和不同层级城市(镇),确定在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62 个城市(镇)开展试点。 (二)试点时间。2014 年底前开始试点,并根据情况不断完善方案,到2017 年各试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18—2020 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 三、试点主要任务 (一)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按照户籍制度改革要求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出台具体可操作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标准,并向社会公布。建立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

新型城镇化参考答案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新型城镇化”参考答案 一、“给定资料6”介绍了国外在促进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请概括我们从中能借鉴到的经验。(20分) 要求:(1)内容全面、观点明确、语言简洁;(2)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 国外经验给我们的借鉴有:一是强化人口聚集功能。以理论为依据进行建设;调整产业结构,赋予小城镇人口流动中转站作用;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完善民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注重编制发展规划。注重科学性,以宜居为导向,考虑全部要素,结合当前发展趋势;注重前瞻性,三方分工负责,着眼长远,避免浪费。三是巧妙融入自然特色。开展环境建设,注重绿化美化,体现环境色彩;举办评选活动,鼓励民众参与建设。四是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利用自然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业,抓住人们回归自然心理,发展旅游农业,增加收入。五是重视缩小城乡差距。政府采取一系列优惠措施,分阶段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从而缩小城乡差距。(计空格292字) 二、根据“给定资料4~5”,对专家所说的“土地利用的‘中国式悖论’”加以解释。(30分) 要求:观点明确,语言简洁,有逻辑性;不超过250字。 【参考答案】 土地利用的“中国式悖论”是指尽管当前我国土地资源极度稀缺,但同时却存在着利用严重浪费的现象。一方面,资源极度稀缺,人口基数大,人均陆地面积占有量少;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程度加剧,致使耕地面积逐年减小。另一方面,利用率较低,城市建设用地供应失控;基础设施建设贪大求全;工业用地闲置情况严重;农村耕地荒废形势严峻。产生该现象主要是由于我国粗放外延的增长模式,此种模式如果长期持续将加重人地矛盾。 因此,要通过节约集约的方式进行土地开发利用,从而提高聚集程度,提升土地利用率。(计空格241字) 三、某地方报纸根据“给定资料3”的内容作了一版关于“T市‘城中村’改造”的专栏,请你为该专栏写一则编后记的内容要点。(40分) 要求: (1)观点明确,简明深刻; (2)紧扣材料,重点突出; 1 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 报名专线:400-6300-999

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根据市新型城镇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市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行动计划和工作推进机制及考核评估办法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县以“十大行动”为重点,围绕8项牵头任务60项配合任务,制定了《全县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计划和工作推进机制及考核评估办法》,精心组织实施,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6年工作总结 (一)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全面放开市县和建制镇落户限制,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督促企业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率先在×开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试点基础性工作。出台了烟花爆竹禁燃、秸杆禁烧、取缔小锅炉、城市街道除尘等4个大气污染防治具体管理办法,积极推进了城乡环境一体化,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日常保洁和农村各方面环境监管治理。财政支持农业发展资武重点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进一步发展农村产业分工模式,完成了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新增土地流转面积**万亩,总流转面积达到**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制定了《×不动产统一登记试点工作方案》,稳步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试点工作开展。 (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新改建农村公路**公里,改建各类渠道**多公里,完成宅前铺装**平方米,农村宅前铺装率达**%。建成和提升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个,总数达**个,占全县

的**。深入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任务,完成景观带绿化水源改造项目和上海路、延安路等道路树池下沉式改造。制定了《×高标准公厕建设及改造方案(2015-2017年)》,在武水湖、武川公园、紫武苑、×镇等地新建旅游厕所**座。大力推进×镇国家建制镇示范试点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镇建设工作,完成下双路、陈武路部分路段太阳能路灯架设、绿化灌溉管道铺设工程,集中供热升级改造工程建成投入运行,污水处理厂主体完工,中心村便民服务中心、小城镇便民农贸市场等项目开工建设。 (三)公共服务进一步均衡。深入推进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义务教育“改薄”工程,完成双镇中心小学教学楼、双中学室外运动场、东四沟小学水厕改造建设工程,建成并运行教育“四通两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健全校长和教师交流任职机制,严格落实支持民办教育和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各项政策,推进各类教育规范健康发展。完成了全县27个行政村“乡村舞台”建设,实现乡村舞台100%全覆盖。县中医院迁建项目动工建设。出台全县城乡全面推进社县网格化服务管理实施方案,将社县服务管理延伸至村。全面实施社会保险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实现社会保险“五险合一”信息系统全覆盖,全县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超过**%。 (四)产业支撑进一步强化。制定了《×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考核评选办法》及《×示范性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截至2016年底,全县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家、新增**家,认证家庭农场**家、新增**家,申报省级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个,改扩建规模化养殖场(小县)**个。

新型城镇化-文章

跟随新型城镇化步伐,由速度优先转向协调可持续经营 ----地方投融资平台未来转型方向初探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强力推进,地方投融资平台也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发展浪潮,数量与规模均呈现膨胀之势。在三十多年快速城市化后,原有“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所带来的种种弊端越来越明显,中央政府适时提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这必然对以服务地方建设为主要目的的投融资平台产生深刻影响。“新型城镇化”到底有什么内涵,地方投融资平台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呢? 一、中国城镇化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1978-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中国城镇化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盲目追求城镇化速度。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盲目追求城镇化速度和城镇化率,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投资,造成很多“空城”,占地过多。一些地方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推进城镇建设,加剧了土地粗放利用,浪费了大量耕地资源。 “人的城镇化”滞后。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的官方统计数字是51.27%,但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却只有35%,前后相差的16个百分点。户籍制度的限制,导致这些已进城和将进城的农民并未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平等的公共服务,在就业、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诸多方面与城镇户籍居民相差甚远,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处于“半市民化状态”。 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严重不平衡。我国的城乡之间严重不平衡,比如2009年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达到了3.33比1,考虑到各种福利差距,这个差距可能达到6比1或更多。我国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发展同样严重,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部分特大城市主城区人口压力偏大,中小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不足。 “城市病”困扰城镇化。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城市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交通

新型城镇化意义

三.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特征 (一)坚持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产业聚集和公共服务提升,通过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创新,为城镇居民提供安居乐业平台,更好地满足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切实保障全体居民的发展权利,让所有人享受现代文明,实现全面发展。 (二)加强和提升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坚持超前规划,质量优先,加强城镇道路、电力、给排水、通信网络、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教育、医疗、卫生、文体、住房以及商贸、餐饮等城镇公共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城镇承载能力。 (三)实现产业和城镇融合。要积极推动城镇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多力支撑的产业体系,并以产业为保障,促进城镇承载力提升和各类服务配套,推动城镇与产业共同升级,吸引和转移人口进入城镇,实现产业、城镇、人口有机融合。(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积极发展城镇产业,提高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使进城人口能够实现稳定就业,服务有保障,生活安居乐业。同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素质和能力,促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真正融入城镇,成为真正的城镇居民。 (五)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统筹城乡各类要素,不断实现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城镇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相融合,推动农村改造提升,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六)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和历史文化传承。新型城镇化应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体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要求,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产品,加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注重城镇历史和文化特色,承接历史脉络,凸显特色和建设风格。 (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城市群为单元,突出城镇的相互关系及分工合作,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强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功能与服务功能,把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连接起来,促进城镇合理布局和各类城市功能互补、协调发展。 四.实施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 在社会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在国际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和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需要高度重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新型城镇化是实现经济转型、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抓手,只有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基础。 (一)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城镇化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使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幅度增加,有利于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解决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农民增收问题。同时,城镇化能够推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二)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通过人口在城镇集聚,发挥城镇的规模效应,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不仅能够推动以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发展,也能推动商贸、餐饮、旅游等消费型服务业和金融、保险、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业发展,同时带动城镇基础设施投入,有效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三)城镇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城镇是区域发展的中心和火车头。加快城镇化,目的在于让发展要素最大限度地集聚城镇,以城镇为平台交换整合辐射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四)城镇化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城镇化的过程,伴随着农村人口的大量减少,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和过度消耗,通过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推动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升级,有利于提高资源集约利用

心得体会: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最新)

心得体会: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最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新型城镇化是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18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59.58%,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3.37%。根据经济发展规律,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已进入中后期。在未来几年城镇化速度可能会降低,但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将是摆在我们面前更为艰巨繁重的任务。 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培育发展现代化城市群是实现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不仅有利于优化区域人口和经济的空间格局,也有利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以增强内生发展动力。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中最大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意味着我国开启了继粤港澳之后的又一个“大湾区建设”。X作为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抓住这一历史性发展机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强化自然生态和资源环境优势,加强与江浙沪的互联互通,夯实新型城镇化基础,创造新型城镇化的巨大需求,促进X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质量跃升。在城镇空间布局方面,合肥作为X省会必须加大中心城市能级提升,增强辐

射力、带动力;努力打造合肥都市圈、皖江城市群、淮河城市群,利用好聚集和扩散效应,形成城镇化重点区域;以五大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特色小镇健康发展,促进就地就近城镇化。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入城落户,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能够覆盖全部常住人口,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X户籍人口7083万,全省农民工1952.4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2.65%,农村转移人口入城落户的任务十分繁重。实现进入城镇的人都能够安居乐业和无后顾之忧,必须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力度,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首先要解决好住房问题。通过落实城市主体责任,改革和完善住房市场体系、保障体系,出台人才住房补贴政策,从而保障城镇居民、特别是新市民和年轻人享有基本住房。搞好房地产市场监控,保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大力培育房屋租赁市场,允许乡村集体在建设用地上建房出租,完善配套政策。其次是解决好城镇居民和农民工就业问题。城镇发展必须以产业为导向发展经济,只有产业发展才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更多人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和技术工人的岗位培训,健全技术工人发展机制,加大对创业就业培训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创业成功率,提高就业人员

2017年城镇化建设资金(新型城镇化试点资金)绩效评价报告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立项背景及实施目的 为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发展,国务院相继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等文件。2014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鲁发〔2014〕16号)。 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见》(鲁发〔2014〕9号)要求,加大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探索具有山东特色城镇化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的通知》(鲁建办字〔2014〕18号),部署开展了国家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申报工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评审,提出省级试点名单建议,并报省城镇化领导小组审议,最终确定试点地区。省财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印发《关于下达2017年省级城镇化建设专项资金(第一批)的通知》,对纳入国家和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18个市、县(市、区)补助。 (二)项目内容和预算支出情况 2017年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试点资金15600万元,涉及6个国家级新型城镇 化综合试点市,6个国家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区),6个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共计114个项目。 (三)项目实施情况 2017年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资金共安排专项资金15600万元,共用 于114个项目,其中修建道路17条,供气供热项目4个,污水垃圾处理项目7个,编制各类城镇规划46个及其他各类城镇发展项目40个。 城镇道路交通类的项目,主要用于各试点地区城区及乡镇道路的修建,优化城区路网结构,缓解了周边交通压力,方便群众出行,提高了居民幸福指数,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规划编制类项目提高了城市建设水平,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塑造城市风貌特色,优化城市形态,创造宜居公共空间。从社会效益来说可以更科学的指导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城乡建设;从环境效益来说,可以

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

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实践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中国正在进行的新型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不但是解决已经进城的几亿农民工及其家属享受公平待遇问题,而且对于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对世界历史有影响的的大事。 作为位于祖国西南部的集民族、边疆、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省份,XX省与全国同步实现新型城镇化,更是具有重大历史与现实意义的壮举。 一、影响世界的重大意义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说,21世纪初期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一个是新技术革命,另一个是中国的城市化。中国这场预计未来20年内由3亿农民移居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变革,将为中国转向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提振世界需求释放巨大动能。 (一)我国的城镇化能够使地球上十几亿人迈入现代化行列,这本身就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 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近1/4,中国的稳定和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全球X围来看,中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在实现社会公平、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等方面都起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商业劳动同工业劳动的分离。同时,由于这些不同部门内部的分工,共同从事某种劳动的个人之间又形成不同的分工。这种种分工的相互关系取决于农业劳动、工业劳动和商业劳动的经营方式(父权制、奴隶制、等级、阶级)。在交往比较发达的条件下,同样的情况也会在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中出现。”我们总结了建国后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道路,牢牢抓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路线,终于实现了国际的和平崛起。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以发展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利益共同体为基础的,具有全方位性和开放性,不以任何国家的衰败为前提。中国顺应历史发展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及时调整和转变发展战略,抓住发展战略机遇期,积极参与世界分工与竞争,不断发挥自身优势,朝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目标不断前进,使14亿多的人民生活初步实现小康,国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这本身就是对人类历史的巨大贡献。 (二)中国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中国曾经遭受西方列强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城市化和现代化只是不能实现的梦想。新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而来,是在一个非常差的底子上,而且是在常年战争的废墟上开始建设的。这一点与许多当年也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国家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发源于欧洲的工业革命向全球的扩X,是现代世界演进的方向,异质的其他民族除了调整自身,很难抵抗得住这种文明形态的挑战。于是,无论出于被动还是主动,欧洲之外的民族,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中国未来最大的发展潜力在于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突出问题是农民向市民的转化,城镇化转型的关键是制度重构和机制改革。本期会客厅邀请上海市松江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振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执行主任王涌彬、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张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院研究员王宝刚,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 镇化 主持人蓝枫当前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主持人: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您认为当前城镇化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王振亮:我国当前的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我认为,把所有问题的症结与核心归纳在一起,就是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深化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所引发的社会不公、城乡贫富差距继续拉大等问题,不是越来越少,而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特别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而更加严重。所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大力改革创新,逐步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13亿人民、而不是仅仅是5亿城市人口的共同富裕、公平享受现代化成果的正确途径。 二是城乡土地制度存在制度性缺陷 第一,土地出让的理论制度设计存在缺陷。 1987年,为了城市国有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完成了国有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理论与制度创新,我称之为“土地权益两分法”。因而1988年2月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关于土地使用权可以有偿使用和转让的条款。但是,这个理论制度设计存在缺陷,即土地的权益,应当是具有土地所有权、土地经营权、土地使用权。我称之为“土地权益三分法”。

“多规合一”和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

“多规合一”和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进展情 况的汇报 “多规合一”和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 进展情况的汇报 ***XX年8月被正式确定为全国28个“多规合一”试点,今年年初,我市被纳入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范围,按照国家部委“多规合一”工作及省、市关于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的相关要求,我市专门成立了***“多规合一”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推进“多规合一”和新型城镇化试点实施方案,以及XX年试点工作计划任务,多次组织召开“多规合一”及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推进会,成立8个调研组,分别就户籍制度、城乡规划、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生态环境、产业发展、住房保障等方面开展深入调研论证,为我市“多规合一”规划编制、统筹城乡综合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打好基础。 一、“多规合一”工作进展情况 ***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油田开发历史长、范围广,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多年积累的一些原来没有明显迹象的继发性影响开始显现。急需通过推进“多规合一”试点,有效实行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确

保玉门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两促进。根据国家四部委“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总体部署及省、市相关工作要求,***严格按照既定的工作进度计划,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1、工作准备阶段:组织发改、住建、环保、国土等相关部门,于XX年11月编制完成了《***“多规合一”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于12月分别通过XX市政府、省住建厅及国家环保部审查。客观分析了当前玉门经济发展客观实际,制定了试点工作目标、工作思路和保障措施,全面指导试点工作的开展。 2、工作启动阶段:XX年3月,通过公开招标,确定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规划编制工作。相关单位配合规划编制专家多次开展现场调研、部门座谈,收集大量详实的基础资料,详细了解掌握了我市产业发展、城乡规划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空间管控等方面实际情况,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规划研讨阶段:规划专家组通过对基础资料及数据进行汇总梳理,开展多规差异分析,提出初步解决思路,并多次与***相关部门座谈交流,研究可行性规划方案,于XX 年5月形成了《***城乡统筹发展总体规划初步框架文件》和《***“多规合一”试点改革方案》,5月底通过了XX市政府、省住建厅审查,6月2日通过了省发改委和环保厅审查,《***城乡统筹发展总体规划初步框架文件》于6月16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阐述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阐述 摘要:新型城镇化,精细管理将体现在“信息化”、“智能化”。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可见未来的城镇化进展中不再是钢筋水泥式的“城市化”,更强调消费结构升级、信息化城市、智能化城市。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内涵;三化; Abstract: A new type ofurbanization,finemanagement will bereflected in the”information”,”intelligent”.Eighteen majorreport clearly pointed out:adhere to the road ofnew industrialization,informatization,urbanization,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informatization andindustrial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andtownmutualcoordination ofbenign interaction,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informatization,urbanization,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development.Visibleurbanizationprogress in the futureis no longer areinforcedcementtype”city”, more emphasis on theupgrading of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informationcity,smartcity. Key words:new urbanization;connotation;three 前言: 城镇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但是传统城镇化模式不可持续,必须探索新型的城镇“全面、内涵增长”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模式的基本内涵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针,坚持协调、可持续推进的原则。人口城镇化为核心内容,以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为发展方式,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机制保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城乡一体的城市中国。政府应通过制定战略与规划、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制度与政策、加强监督与管理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1、“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和要求: (1)规划起点高。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规划化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从而解决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差、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2)途径多元化。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发展很不平衡,在基本原则的要求下,中国城镇化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中国东中西部不一样,山区、平原不一样,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不一样,不同地域特色不一样……不能强调甚至只允许一种方式。与工业化的关系处理也应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李克强:扩大内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增强内需拉动经济的主引擎作用 扩大内需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重大的结构调整。要发挥好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打造新的区域经济支撑带,从需求方面施策,从供给方面发力,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 把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完善消费政策,培育消费热点。要扩大服务消费,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服务机构,重点发展养老、健康、旅游、文化等服务,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要促进信息消费,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推进城市百兆光纤工程和宽带乡村工程,大幅提高互联网网速,在全国推行“三网融合”,鼓励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维护网络安全。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清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各种关卡,降低流通成本,促进物流配送、快递业和网络购物发展。充分释放十几亿人口蕴藏的巨大消费潜力。 把投资作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再推出一批民间投资示范项目,优化投资结构,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增加到4576亿元,重点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重大水利、中西部铁路、节能环保、社会事业等领域,发挥好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 把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作为推动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经济率先转型升级,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支持力度。要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进梯度发展。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以海陆重点口岸为支点,形成与沿海连接的西南中南、东北、西北等经济支撑带。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实施差别化经济政策,推动产业转移,发展跨区域大交通大流通,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着力提升质量。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把有能力、有意愿并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建立居住证制度。使更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城镇教育、实现异地升学,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