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在财政政策作用机制 部分

在财政政策作用机制 部分

在财政政策作用机制 部分
在财政政策作用机制 部分

在财政政策作用机制部分,将理论发展、理论分析、实践检验和实证分析融为一体,以财政政策理论的演变历程为脉络,将其思想发展贯穿于理论分析中,在实践中分析、实证分析中检验其作用机制与实际影响。在理论分析上,探讨从古典经济学的平衡预算、政府干预无用的观点,到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新古典综合派的多样化财政政策理论,再到货币主义的货币至上论、供给学派的供给管理政策,直到新古典宏观学派的政策中性和李嘉图等价原理,展示了人们从不相信财政政策到迷信其对经济的作用,从关注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到怀疑其有效性的思想历程。在财政政策理论的实践回顾中,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财政政策的作用效果和局限性,着重对美国和日本的财政政策实践过程给予了关注。在模型分析中,从一般的IS-LM模型、开放经济下的芒德尔—弗莱明模型,到动态财政政策模型,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模型,在不同的条件下分析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在对财政政策工具的分析中,从每种工具的不同作用机制研究其对经济的影响,对其作用效果进行规范性评价,并探讨了积极财政政策的转型及政策工具一体化问题。在实证分析中,结合理论与实践,主要从财政政策作用机制的有效性、对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和相1 WP=167 依性及对李嘉图等价原理进行了验证。近年来国内对财政风险的研究热潮中,从财政政策作用机制的角度探讨财政风险的并不多见。本文中详细界定了财政风险的内涵,并对其分类、构成从新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在对财政风险形成机制的研究中,本文从政治因素和体制因素出发,详细分析了财政风险的形成机制;在对财政政策在财政金融危机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中发现,直接的显性的债务风险是造成第一代金融危机模型所描述的财政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而隐性的财政风险是导致第三代金融危机模型中所描述的财政金融危机的诱因。本文将扩张性财政政策风险划分赤字风险和债务风险,探讨其风险的来源机理,从动态和流量的角度分析赤字风险的成本和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并详细回顾了经济学界广泛关注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的风险;从动态和存量的角度分析了债务风险的可持续性。最后,对扩张性财政政策风险进行了动态计量研究,从实证角度探讨了我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紧缩效应。全书共分为八章,具体结构如下:第一章财政政策理论及作用机制评述。本文从财政政策理论的演变过程入手,分析了从古典经济学到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从新古典综合派在不同时期的政策主张,到货币主义的观点,从供给学派的供给管理政策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理性预期理论。并简要论述了财政政策的类型;最后,介绍了财政政策理论在美、日两国的实践情况及以我国的政策启示。第二章IS—LM模型与财政政策作用机制。本章从一般的IS—LM模型入手,分析财政政策在封闭经济中的效应。然后,又开放经济环境下,以芒德尔—弗莱明模型为基础,分析了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第三章动态财政政策模型与财政政策作用机制。本章对拉姆齐的无限期界模型和戴蒙德的世代交叠模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在不同条件下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分析赤字财政及李嘉图等价原理在不同模型中的不同结论。第四章李嘉图等价原理与财政政策有效性。文中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理性预期理论的政策中性入手,分析了政策中性的稳健性问题;介绍了经济学家关于李嘉图等价原理的争议,探讨其成立的依据,并着重分析了李嘉图等价原理的稳健性问题。第五章财政政策的工具选取及评价。本章对各种财政政策工具进行了具体分2 WP=168 析,对财政政策的工具的作用机制、效应从实证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对其特点从规

范角度进行了评价。从其对经济的影响,作用途径和功能上,指出不同的工具特征。在积极财政政策的转型及政策工具一体化问题中,探讨了财政政策的工具在现实政策中的冲突和负面效应,提出了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转型问题,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转型应与解决我国经济增长对国债的依赖和政策工具的一体化联系起来。第六章财政政策作用机制的动态计量分析。文中对财政政策作用机制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财政政策在经济周期的作用机制中存在非对称性,但其有效性是不容置疑的。

为什么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pdf

为确保实现今年经济增长8%的目标,政府采取了扩大内需,适度增加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出口增长等政策。这些都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下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组成部分的财政政策,也应当是积极的。 目前我国经济出现市场型过冷状态,直接表明我国的企业部门在市场机制的约束下,已拥有“过剩”的资源和要素,可以并且必须转用到政府部门上来了。因此,市场过冷的根本经济涵义就在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应从以往过多注重个人产品的生产,转到较大幅度地增加公共产品的供应上来,具体地看主要是应当较大幅度增加政府的预算支出。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起飞的阶段。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起飞,首先需要作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等方面的先期准备;而在20世纪即将结束的今天,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等,又是关系到我国能否赶上世界发展潮流和实现经济腾飞的根本问题。由于我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以增大个人产品的产量,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为首要目标,这是完全正确的。但也在基础设施等方面产生了严重的“欠债”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路不畅,电不明,水不足,话不通”等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已愈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离满足经济腾飞的需要仍还有很大的差距。 这样,我国目前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意义,就不仅是刺激和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实现8%增长率的问题,更主要的还是通过财政政策的运作,调整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在GDP中的相对份额,从而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打基础的问题。 目前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国债大规模增发的背景下,国债的发行收入应基本上用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而不应用于填补财政的经常性支出亏空,这应是我国财政避免陷入债务危机的基本前提。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必须以经常性收入为来源,而国债作为财政的临时性和补充性的收入来源,显然不宜用于经常性开支,否则必将出现国债规模逐年递增的惯性膨胀状态,而使财政陷入债务危机之中。相反,基础设施等投资是财政的非经常性支出,其年度投资规模是可以依据当年经济的宏观景气状态而灵活地扩张和压缩,不仅可以产生有力的反经济周期的政策效应,而且当经济景气时还可以相应压缩债务发行规模,减少债务负担。此外,由于投资性支出将形成相应的国有资产,这就使得国家债务与国有资产形成对称状态,因而此时的国债具有“虚”国债的性质,这与被用于经常性支出而纯消耗的“实”国债,是有着根本差异的。 第二,积极的财政政策应伴之以财政管理上的严格“增收节支”。我国目前国债的发行收入有相当份额是用于填补经常性支出亏空的,其弊端人所共知,也一直在努力纠正,因而是有着很大的不得已性的。这就需要严格财政管理,通过增收节支,力求以税收等经常性收入去满足经常性支出的需要。此外,我国正在建立健全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各级财政是其主要的财力来源之一,但这是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因而是不能以国债和各级地方财政的准公债收入为来源的。但社会保险基金的建立又需要庞大的财力投入,这也需要严格加强财政管理,才能解决所需财力。 第三,目前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应以财政政策为主,其中又以扩大财政投资为主。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运作,主要是通过增大货币供应量来影响企业和个人需求以产生政策效应,如果企业和个人需求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相应回应,就不能出现预期的需求扩张。财政的公共投资政策运作则不同,它直接形成着社会需求,而无需企业和个人需求的相应回应,从而可以产生货币政策所不具有的政策效应。目前我国已连续运用各种货币政策手段刺激经济,但市场远未作出相应的反应,因而远未达到预期的政策效应。为此,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抉择,应当从货币政策为主转到财政政策为主,而其中又要以财政投资政策为主上来。这就是应主要依靠大规模增加政府的投资来刺激经济回升。否则目前的连续降低利率和扩大贷款规模,已产生了巨大规模的货币存量,一旦我国的市场在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刺激下复苏,则可能立即转入急剧的通货膨胀之中,“前门拒狼后门进虎”,其结果将是宏观经济的过分波动和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过度摇摆。如果联系到对我国金融状况有着巨大压力的亚洲金融危机一时难以结束,我国更应未雨绸缪,尽可能消弭通货膨胀危险于未然。因此,不仅从加大今年经济发展速度,而且从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着眼,都必须将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重心转到大规模增大财政的基础设施投资上来。 论文在线·张馨

第9章-货币政策(答案)

第九章货币政策(答案) 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2.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政策工具3.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4.通货紧缩5.自然失业6.通货膨胀7.菲利普斯曲线8.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干扰性9.准备金;基础货币10.货币供应量和利率11.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12.自存准备;法定准备13.买进;出让14.有价证券15.现券交易;回购交易16.回购交易17.消费信用控制18.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19.法定准备金政策20.公开市场业务21.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22.窗口指导;道义劝告23.凯恩斯24.货币25.流动性陷阱26.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二、单项选择题 1. A 2.C 3. C 4.C 5. D 6. D 7. C 8. A 9. A 10. B 11. D 12. A 13. B 14. B 15. C 16. D 17. C 18. C 三、多项选择题 1.ACDE 2.ABDE 3.AB 4.CD 5.ACE 6.AC 7.BCE 8.ABCE 9.ABCE 10.CE 11.ABCD 12.ABE 13.AC 14.BD 四、是非判断题 1. 错; 2. 对; 3. 错; 4.对; 5. 对; 6. 错; 7. 对; 8. 错; 9. 对;10. 错;11. 对;12. 错;13.对; 14. 错; 15. 对;16. 错;17.对; 18.错;19. 对;20.错;21.错;22. 对; 23. 错;24. 对;25. 对。 五、名词解释 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控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中介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2.货币政策目标:是由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一般所说的货币政策目标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如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 3.菲利普斯曲线: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两者之间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关系:要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必然要牺牲若干程度的币值稳定;而要维持币值稳定又必须以失业率若干程度的提高为代价。这一关系可以表现在菲利普斯曲线上,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4.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是对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 5.法定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利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控制和改变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6.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 7.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证券的行为。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改变存款货币银行的准备金,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8.回购交易:是指卖(买)方在卖出(买入)证券的同时,与买(卖)方约定在将来某个

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摘要]: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已有几年的时间,对抑制通货滞胀,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此引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迫在眉睫。 [关键字]:积极财政政策经济增长影响 “积极财政政策”是通过财政上的增债,扩支来拉动需求,弥补需求不足,在某些情况下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国民收入,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是有利的,但其消极影响依然不容忽视。 一.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分析 (一)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一方面,每年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投资大量的项目,直接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期间,中央政府每年发行1000亿―1500亿元的长期建设国债,仅从1998年至2004年7月间,累计发行9100亿元。但财政的这种资本性支出的带动作用更大。在中国,政府资金具有引导效应,比如政府上一个项目,银行就争着给贷款,这种“政府投资、银行跟进”所形成的投资规模是相当惊人的。 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讲,财政政策虽然能直接刺激投资,但往往因为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而使其效果打折扣。这里要指出的是,由于特定的体制原因,中国这一时期的财政政策是几乎没有“挤出效应”的。 (二)“积极”的货币政策作用相当微弱 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启动,宏观政策伴以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相关部门看来,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既能防止通货膨胀又能防止通货紧缩的政策,即适中的货币政策。但从事后来看,我们的货币政策事实上是偏松的。主要原因倒不是我们名义上采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在实际操作时违其原意,即货币供应量仍加速增长(积极货币政策的最重要表现),相反,我们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期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加的并不是很快,相比之前20%以上(甚至30%左右)的年增幅,这些年M2的增幅一直稳定在15%以下,是名副其实的“稳健”;但近些年来我国的M2/GDP越来越大,尤其是1998年以后迅速增加,粗略估计当前为2左右,这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而且,中国人民银行从1996年以来八次调低利率,其中1998年之后就有五次。 二.理论界关于我国经济财政政策的走势分析: (一)尽快淡出的观点 即逐年增大的财政风险给经济健康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令人担忧,积极财政政策应尽快淡出。 (二)步步淡出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积极财政政策是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反周期财政措施,要求控制债务规模、压缩赤字的宗旨不能放弃。积极财政政策不能长期坚持,淡出是必然趋势,但需要一定的条件。 (三)型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要适时适当地调整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方式和重点,根据国家财政状况的许可程度,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对市场的补充作用,为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积极财政政策与扩张型财政政策的异同

积极财政政策与扩张型财政政策的异同 关于积极财政政策和扩张型财政政策的争论很多,争议很大,主要有“同一说”、“趋同说”之分。前者认为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种提法,后者认为两者都是西方经济学中的观点,在刺激经济发展这一中心层面上是一致的,但认为作为观点提出的是“扩张”而不是“积极”。事实上,通观西方经济、财政思想,扩张型财政政策是指鼓励、刺激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却是政府主动、积极参与经济调控的思想,落实到政策层面上即包括刺激发展的政策,也包括制约发展的,政策,或者在同一时期将两者一并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利用各种财政手段调控经济的政策趋向。所谓的“积极的”,是指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在经济萎缩时采用扩张型财政政策,在经济过热时采用紧缩型财政政策,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态度是“积极的”。扩张型财政政策和紧缩型财政政策均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我国目前情况下,这一点是必须首先加以说明的。 严格地说,从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渊源来看,积极的扩张型财政政策的历史应当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但现代财税经济理论中,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张型财政政策一般被认为是来自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参见《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正是凯恩斯主义者的极力主张,才使积极的财政政策成为财政理论宝库的宝物的。后凯恩斯主义者虽然对凯恩斯的理论有所发展,但其宗旨大致仍然不能摆脱凯恩斯理论的窠臼。 按照现代西方经济理论,财政政策通过调节总需求,发挥其调节经济、实现充分就业下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财政政策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和财政学说为基础,按照既定的财政目标——赤字或盈余,通过税收、财政支出、公债等财政范畴和财政活动方面的相关手段表现出来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19世纪常见的中性财政政策已经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随着国家干预主义占据主要地位而退居次要地位,积极的财政政策已经成为政府刺激和抑制经济发展常用的财政经济手段。 从特征和产生的前提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产生,是因为国家采用干预主义政策,积极的利用财政政策调控经济,用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取代市场竞争那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所以,国家或政府干预经济和个人收入水平,既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前提,又是区别于“夜警”国家或政府的主要特征。 从积极财政政策的利用来看,虽然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现代西方国家产生并被广泛利用,但由其特征和产生前提决定,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的利用要早得多,也普遍的多。我国建国后,就一直运用财政政策对社会、经济生活即生产(流通)和消费进行调控,且在各个经济时期都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保证了国家不同时期政治、经济任务的完成。但是,由于我们坚持的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济思想,喊出的财政思想口号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好象没有采用过积

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原因、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近两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困扰我国经济 发展的矛盾,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了一系列以积极财政政策为核心 的宏观经济政策,积极扩大政府投资,努力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不仅有 效地保证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而且加快推进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步 伐,改善了经济运行质量,企业经济收益开始得到恢复性增长。在这两 年的实践中,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地充实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手段, 注意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收入分配政策运用的相互配合。这些 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宏观调控的内容,也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抑制通货紧缩问题提供了有益 的经验借鉴。 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促进经济景气尽快回升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新的千年。尽管在新千年纪元的头一年里,世界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仍然充满了荆棘与坎坷,但全球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趋势好于上个千年里最后两年的曙光已经开始显现。全球经济增长形势趋好有利于进一步恢复和扩大支持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需求,也为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带来一些新的机遇。近年来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作为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其国内需求的扩大与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举足轻重作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深受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困扰。从去年我国经济运行的情况来看,国内需求不足的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由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趋势在进一步发展,全社会商品零售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幅度进一步加大。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突出矛盾例如城镇失业及低收入居民阶层收入下降问题、农民增产不增收问题、社会投资需求特别是民间投资需求不振等问题更加显化,加深这些矛盾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在增加。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抑或不能有效地缓解这些矛盾,经济增长速度可能还会继续下滑,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剧这些矛盾。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力度,促进经济景气回升仍然是我国今年经济发展的首要之举。 两年来的实践进一步说明,如同当年抑制总需求扩张、治理通货膨胀一样,扩大国内需求、抑制通货紧缩也需要较长时期的努力。在我国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登上一个新台阶之后,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包括经济体制结构、产权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经济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等)性矛盾制约日益凸显出来。如果经

比较分析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及其作用原理

比较分析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及其作用原理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并进而影响整个经济活动,从而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的行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有: 1、再贴现率政策 再贴现率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或者说是放款利率。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贷款利率的高低来调节货币供给量,贴现率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就会少,进而商业银行向市场可提供的贷款就会少,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反之,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 2、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行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原理或者说是传导机制可描述如下:如果中央银行向个人或者公司等非银行机构买进债券,则会开具支票,债券出售者会将该支票存入自己的银行账户,该银行则会将该支票交给中央银行作为自己在中央账户上增加的准备金存款。如果中央银行直接从各银行买进债券,则中央银行可直接按照债券金额增加各银行在中央银行中的准备金存款。当中央银行售出政府债券时,情况则相反,但无论买进或者卖出债券,都会引起准备金的变动,而准备金的变动又会引起货币供给按照乘数发生变动。 3、变动法定准备金率 由于商业银行都想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所以商业银行总是想把尽可能多的存款放贷出去或者购买债券,但为了应付储户日常的提取存款,所以商业不可能把全部的存款放贷出去,而需要留取一定的金额以作为用于支付存款提取用的准

备金。这种由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必须保留的用于支付存款提取用的金额占存款的比率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定义就可以看出,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就可以增加商业银行向市场的放贷数量,从而可以增加货币供给量;相反,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可以减少商业向市场的放贷数量,从而可以减少货币供给量。 从实践中来说,货币政策的三种工具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第一,一般来说,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效果可能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太显著。 第二,从货币市场的均衡情况来看,通过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来影响利率,必须是以货币流通的速度不变为前提。 第三,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也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 第四,在开放型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受到资金在国际上流动的影响。 另外,从三种货币政策在实践中的运用来看,公开市场业务可以说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最主要的手段。这是因为,公开市场业务有以下优点:第一,能按照中央银行的主观意图进行,不像贴现率政策那样只能通过变动贷款条件或者借款成本的间接方式来鼓励或限制商业银行的借款数量。 第二,中央银行可以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效控制在自己希望的规模上。 第三,操作的规模可大可小,交易的步骤也可以随意安排,从而有利于保证准备金率调整的精确性。 第四,不像变动法定准备金率和贴现率政策那样具有很大的惯性,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市场情况改变调节方向,业务也比较容易逆转。

财政政策三大工具

财政政策三大工具 财政政策工具也称财政政策手段,是指国家为实现一定财政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财政手段和措施,以下是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财政政策三大工具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财政政策三大工具 (1)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重要形式,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权威性等特点。税收促进财政目标实现的方式即是灵活运用各种税制要素。1)适当设置税种和税目,形成合理的税收体系,从而确定税收调节的范围和层次,使各种税种相互配合。2)确定税率,明确税收调节的数量界限,这是税收作为政策手段发挥导向作用的核心。3)规定必要的税收减免和加成。 因此,税收可以通过调整税率和增减税种来调节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通过累进的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等来调节个人收入和财富,实现公平分配。 (2)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是政府为满足公共需要的一般性支出(或称经常项目支出)。它包括购买性和转移性支出,这两类支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有不同之处。 购买性支出从最终用途看,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文教科卫等财政支出是必不可少的社会公益性事业的开支,政府的投资能力和投资方向对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转移性支出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特别是调节社会总供求平衡的重要工具。例如,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在现代社会里发挥着“安全阀”和“润滑剂”的作用,在经济萧条失业增加时,政府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增加社会购买力,有助于恢复供求平衡;反之,则减少相应这两种支出,以免需求过旺。 (3)国债

国债是国家按照信用有偿的原则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实现宏观调控和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国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三种效应上: 一是排挤效应。即通过国债的发行,使民间部门的投资或消费资金减少,从而起到调节消费和投资的作用。 二是货币效应。这是指国债发行所引起的货币供求变动。它一方面可能使“潜在货币”变为现实流通货币,另一方面可能将存于民间的货币转移到政府或由中央银行购买国债而增加货币的投放。 三是利率效应。这是指通过国债利率水平的调整以及对资本市场的供求变化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从而对经济产生扩张或紧缩效应。 在现代信用条件下,国债的市场操作是沟通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它们的藕合点。因此,国债作为财政政策工具实施时,除了与其它财政政策手段协调外,还特别要与货币政策相协调。 财政政策工具的类型 ①财政措施:主要指税收、财政支出。 税收作为一种经济杠杆能够及时、稳定、可靠地筹集财政资金;调节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地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对财政支出规模的调整,实现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当社会总需求水平低于总供给水平,政府可以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规模,相对减少财政收入,刺激总需求的增加,这就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社会总需求过剩的情况下,政府则采取减少财政支出,相对增加财政收入,从而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这就是紧缩性财政政策。 政府还通过对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影响和改变社会资源配置的状态,实现政府的财政目标。 ②财政信用措施。 财政信用措施指政府运用信用原则所采取的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筹集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的手段。主要有公债、财政贷款(周转金)。 公债是财政筹集资金、调节经济、实现预定的财政目标的手段。

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 其一,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就政策作用大小的比较意义而言的。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多种原因,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以及中 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出现了国家财政的宏 观调控能力趋于弱化,"吃饭财政"难以为继的窘境。面对中国经济 成功实现"软着陆"之后出现的需求不足、投资和经济增长乏力的新 形势及新问题,特别是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必须使我 国财政政策尽快从调控功能弱化的困境中走出来,对经济增长发挥 更加直接、更为积极的促进和拉动作用。这就是"更加积极"或积极 的财政政策的主要涵义。 其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就我国结构调整和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而言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社会 经济生活中的结构性矛盾也日渐突出,成了新形势下扩大内需、开 拓市场、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而作为结构调整 最重要手段的财政政策,显然应在我国的结构优化和结构调整中, 发挥比以往更加积极的作用。此外,由于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国有企业改革中下岗、失业人数增加,城市贫困问题的日渐显现等 原因,作为社会再分配唯一手段的财政政策,也必须在促进社会公平、保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至为关键的调节功能。这是市场机制和 其它政策手段所无法替代的。形势的变化,紧迫的客观需要,使中 国的财政政策不能不走上前台,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其三,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是一种政策类型,而是一种政策措施选择。中外的经济理论表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政策,大体 可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三种类型。如本世纪30年代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及其与之配套、至少实行了10年之久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日本自60年代以来所奉行的扩张性财 政政策等,都具有这种政策特征和政策取向。而我国当前实施的积 极的财政政策,只是在适度从紧财政政策大方向下,根据变化了的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及指导意义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从运用货币政策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作用过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完善和高效,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四条途径来起作用的,即利率途径、非货币资产途径、信贷配给途径和汇率途径。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立场是缓慢而稳定的:在我国尚未改革开放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是由人民银行→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企业,基本上没有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传导过程简单直接,从政策手段直接到最终目标;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和金融机构的发展,货币政策形成“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企业”的传导体系,货币市场尚未完全进入传导过程;进入90年代以后,金融宏观调控方式逐步转化,货币市场进一步发展,初步形成“中央银行→货币市场→金融机构→企业”的传导体系,初步建立了“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 这些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成就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其存在的问题我们也不可忽视。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水平不高,甚至我国利率还没有达到市场化。从理论上说;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手段,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对利率的调节来影响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引导社会投资和消费,以达到预期的货币政策目标,但中国实行的利率管制使利率兼有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和资金供求的双重职能,利率调整直接关系到各方面的利益,中央银行不能完全独立地根据货币政策的需要自主决定,甚至出现利率调整与货币政策目标不一致的情况。在我国统一的利率机制下,我国部分金融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没有差价,导致其产品竞争性的下降,不利于金融产品的流通;(二)在我国人民币持续升值和中美利率倒挂的情况下,央行货币政策的工具更多的使用数量型工具而忽略了价格型工具,导致我国的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相互隔离,相互影响较弱,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传导机制;(三)作为货币政策主要传导中介的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货币政策的作用难以发挥。我国的许多商业银行仍然受“慎贷”思想影响,往往在经济波动较大的时期,不愿

货币政策的作用

普华商学院https://www.wendangku.net/doc/4514529382.html, 货币政策的作用 货币政策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 货币政策的性质(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以及货币、产出和通货膨胀三者之间联系的方式)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争议的领域之一。一国政府拥有多种政策工具可用来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 其中主要包括: (1)由政府支出和税收所组成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主要用途是:通过影响国民储蓄以及对工作和储蓄的激励,从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 (2)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执行,它影响货币供给。 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 积极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消极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消极的货币政策较合适。 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即全社会总的购买力,具体表现形式为:流通中的现金和个人、企事业单位在银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现金与消费物价水平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一直是中央银行关注和调节的重要目标。 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采取的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是涉及经济全局的宏观政策,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分配政策和外资政策等关系十分密切,必须实施综合配套措施才能保持币值稳定。 普华在线https://www.wendangku.net/doc/4514529382.html,

货币政策 答案

第九章货币政策(答案)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2.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政策工具3.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4.通货紧缩5.自然失业6.通货膨胀7.菲利普斯曲线8.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干扰性9.准备金;基础货币10.货币供应量和利率11.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12.自存准备;法定准备13.买进;出让14.有价证券15.现券交易;回购交易16.回购交易17.消费信用控制18.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19.法定准备金政策20.公开市场业务21.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22.窗口指导;道义劝告23.凯恩斯24.货币25.流动性陷阱26.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二、单项选择题 1. A 2.C 3. C 4.C 5. D 6. D 7. C 8. A 9. A 10. B 11. D 12. A 13. B 14. B 15. C 16. D 17. C 18. C 三、多项选择题 1.ACDE 2.ABDE 3.AB 4.CD 5.ACE 6.AC 7.BCE 8.ABCE 9.ABCE 10.CE 11.ABCD 12.ABE 13.AC 14.BD 四、是非判断题 1. 错; 2. 对; 3. 错; 4.对; 5. 对; 6. 错; 7. 对; 8. 错; 9. 对;10. 错; 11. 对;12. 错;13.对; 14. 错; 15. 对;16. 错;17.对; 18.错;19. 对; 20.错;21.错;22. 对; 23. 错;24. 对;25. 对。

五、名词解释 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控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中介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2.货币政策目标:是由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一般所说的货币政策目标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如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 3.菲利普斯曲线: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两者之间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关系:要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必然要牺牲若干程度的币值稳定;而要维持币值稳定又必须以失业率若干程度的提高为代价。这一关系可以表现在菲利普斯曲线上,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4.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是对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 5.法定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利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控制和改变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6.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 7.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证券的行为。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改变存款货币银行的准备金,影响货币供应量

财政政策措施

财政政策措施 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税收、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 国家为实现财政政策目标所采取的经济、法律、行政措施的总和。经济措施主要指财政杠杆;法律措施是通过立法来规范各种财政分配 关系和财政收支行为,对违法活动予以法律制裁;行政措施指运用政 府机关的行政权力予以干预。 财政政策手段的选择是由财政政策的性质及其目标所决定的。财政政策的阶级性质和具体目标不同,所采取的手段也不同。 中国财政政策的基本手段有: ①国家预算。主要通过预算收支规模及平衡状态的确定、收支结构的安排和调整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 ②税收。主要通过税种、税率来确定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调节社会经济的分配关系,以满足国家履行政治经济职能的财力需要,促 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分配。 ③财政投资。通过国家预算拨款和引导预算外资金的流向、流量,以实现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调节产业结构的目的。 ④财政补贴。它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通过财政转移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对农民、企业、职 工和城镇居民实行财政补助,以达到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安定 的目的。 ⑤财政信用。是国家按照有偿原则,筹集和使用财政资金的一种再分配手段包括在国内发行公债和专项债券,在国外发行政府债券, 向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借款,以及对预算内资金实行周转有偿使 用等形式。

⑥财政立法和执法。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对财政政策予以法律认定,并对各种违反财政法规的行为(如违反税法的偷税抗税行为等),诉诸司法机关按照法律条文的规定予以审理和制裁,以保证财政政 策目标的实现。 ⑦财政监察。是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重要行政手段。即国家通过财政部门对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团体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财 政政策和财政纪律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现代国家的财政政策,都是随着不同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而不断调整的。但这种调整在一定时期内又保持相对稳定性。 主要的调节方式有: ①动态调节。即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规定相应的财政政策。 ②总体调节。即从全局上组织各种经济活动之间、经济与社会事业之间平衡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 ③主动调节。即基于对经济发展状况的认识而制定的有针对性的政策。调节经济的财政政策,有膨胀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平衡性财政政策、总量调节政策和结构调节政策等。

财政政策有哪些分类

财政政策有哪些分类 (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 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增加国债、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财政 赤字来实现: (2)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 (3)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 中性。 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税收、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 国家为实现财政政策目标所采取的经济、法律、行政措施的总和。经济措施主要指财政杠杆;法律措施是通过立法来规范各种财政分配 关系和财政收支行为,对违法活动予以法律制裁;行政措施指运用政 府机关的行政权力予以干预。 财政政策手段的选择是由财政政策的性质及其目标所决定的。财政政策的阶级性质和具体目标不同,所采取的手段也不同。 中国财政政策的基本手段有: ①国家预算。主要通过预算收支规模及平衡状态的确定、收支结构的安排和调整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 ②税收。主要通过税种、税率来确定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调节社会经济的分配关系,以满足国家履行政治经济职能的财力需要,促 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分配。 ③财政投资。通过国家预算拨款和引导预算外资金的流向、流量,以实现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调节产业结构的目的。 ④财政补贴。它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通过财政转移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对农民、企业、职

工和城镇居民实行财政补助,以达到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安定 的目的。 ⑤财政信用。是国家按照有偿原则,筹集和使用财政资金的一种再分配手段包括在国内发行公债和专项债券,在国外发行政府债券, 向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借款,以及对预算内资金实行周转有偿使 用等形式。 ⑥财政立法和执法。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对财政政策予以法律认定,并对各种违反财政法规的行为(如违反税法的偷税抗税行为等),诉诸司法机关按照法律条文的规定予以审理和制裁,以保证财政政 策目标的实现。 ⑦财政监察。是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重要行政手段。即国家通过财政部门对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团体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财 政政策和财政纪律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现代国家的财政政策,都是随着不同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而不断调整的。但这种调整在一定时期内又保持相对稳定性。 主要的调节方式有: ①动态调节。即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规定相应的财政政策。 ②总体调节。即从全局上组织各种经济活动之间、经济与社会事业之间平衡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 ③主动调节。即基于对经济发展状况的认识而制定的有针对性的政策。调节经济的财政政策,有膨胀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平衡性财政政策、总量调节政策和结构调节政策等。 看了“财政政策的分类”的人还看了: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1、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传导机制理论,可以归纳为: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供给M,改变了利率r,而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率的影响使投资I以乘数方式变化,而投资的增减则会进一步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Y。这个过程可以直观地用符号表示为:M→r→I→E→Y. 在这个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关键环节是利率。但上述分析是凯恩斯学派最初的分析,仅仅从局部均衡的角度,显示了货币市场对商品市场的初始影响。而并没有考察商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没有反映出两个市场之间循环往复的反馈作用。考虑到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的相互作用,凯恩斯学派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即一般均衡分析。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假定货币供给增加,如果产出水平不变,利率会相应下降;下降的利率会刺激投资,引起总需求增加,进而推动了产出和收入的相应增加。这是货币市场对商品市场的作用,也是局部分析。第二,产出和收入的增加,必将引起货币需求的增加,这时如果没有新增加的货币供给,则货币需求相对上升将导致下降的利率回升。这是商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作用。第三,利率的回升,会使总需求减少,产量下降,收入减少。收入的减少引起对货币的需求下降,则利率又会回落。这就是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之间往复不断相互作用。第四,以上的循环往复最终会逼近一个均衡点,这个点同时满足了货币市场均衡和商品市场均衡两方面的均衡要求。在这个点上,可能是利率较原先的均衡水平低,而产出量较原先的均衡水平高。2、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与凯恩斯学派不同,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则强调货币供应量变动直接影响名义国民收入。用符号表示就是:M→E→I→y。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主导作用,而是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中发挥着直接作用。货币供应量对名义收入的具体影响过程如下所述。过程步骤一:M→E 表示的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支出。其原理是:第一,根据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有其内在的稳定性。第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中不包含任何的货币供给因素,因而货币供给的变动不会直接引起货币需求的变化;至于货币供给,在现代货币制度中由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主义将其视为外生变量。第三,当作为外生变量的货币供给改变,比如增大时,由于货币需求并不改变,公众手持货币量会超过他们愿意持有的货币量,即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从而利率下降,公众支出增加。过程步骤二:E →I 表示的是变化了的支出用于投资的过程,货币主义者认为这是对资产结构进行调整的过程。过程如下:第一,超过意愿持有的货币即大于既有需求的货币供给,或用于购买金融资产,或用于购买非金融资产,直至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这样将改变金融市场、商品市场,乃至人力资本市场的均衡。第二,货币持有者对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以及人力资本的投资会引起这些资产相对收益率的变动。如果投资于金融资产偏多,金融资产市值上涨,受益相对下降,从而会刺激对非金融资产的需求;如果对非金融产品投资增加,也就是说产业投资增加,那么既可能促使产出增加,也会促使产品价格上涨。第三,上述过程的结果必然会引起资产结构的调整,而在这一调整过程中,不同资产的收益率又会趋于相对稳定状态。

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创新财政的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创新财政的政策】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创新货币信贷政策,促进金融与财政政策有机结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促进创新的财政政策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促进创新的财政政策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正式出版,该报告对2012年以来农村金融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总结。报告对政策体系进行梳理,增加了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经验,展望未来中国经济新常态相适应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3月25日,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在上述报告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中国农村金融服务的基本情况,并提出农村金融发展方向:顶层设计创新,推动涉农金融机构和组织改革发展,鼓励多层次金融市场创新,完善风险补偿和成本分

担机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和新金融业态在农村地区的发展。 农字号贷款增速跑赢GDP增速 2014年,人民银行在2014年两次定向降准,下调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扩大支农再贷款适用范围,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 定向降准效果如何呢?陆磊带来了官方解读数据。 “农村、农户、涉农等农字号贷款增速显著高于GDP增速,贷款占比显著高于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高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陆磊介绍,金融资源投入扶持三农绩效显著。截至2014年,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农村地区贷款余额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较2007年增长倍,年均复合增长%。 此外,农户贷款余额万亿元,同比增长19%;全口径涉农贷款万亿元,同比增长13%。

陆磊介绍称,截至2014年末,全国支农再贷款余额2154亿元,年累计投放3102亿元。以再贴现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扩大涉农信贷投放,2014年末,再贴现余额1372亿元,年内累计发放3858亿元。 农业银行三农试点明显成效 陆磊介绍,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金融部门和金融市场两种能动性都得到了有效发挥。从国家层面看,农业银行三农事业部试点取得明显成效。 19个试点省贷款余额万亿元,72%的县域机构和79%的人员纳入试点范围,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功能更加突出。从地方层面看,农村信用社支农潜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农户贷款余额万亿元,覆盖农户4236万户,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累计吸引资本893亿元,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826亿元和4896亿元。 各地农村金融改革积极性空前高涨,北京大兴、河北玉田、吉林九台、

财政政策手段有哪些.doc

财政政策手段有哪些 财政政策手段 财政政策手段的选择是由财政政策的性质及其目标所决定的。财政政策的阶级性质和具体目标不同,所采取的手段也不同。 中国财政政策的基本手段有: ①国家预算。主要通过预算收支规模及平衡状态的确定、收支结构的安排和调整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 ②税收。主要通过税种、税率来确定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调节社会经济的分配关系,以满足国家履行政治经济职能的财力需要,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分配。 ③财政投资。通过国家预算拨款和引导预算外资金的流向、流量,以实现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调节产业结构的目的。 ④财政补贴。它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通过财政转移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对农民、企业、职工和城镇居民实行财政补助,以达到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安定的目的。 ⑤财政信用。是国家按照有偿原则,筹集和使用财政资金的一种再分配手段。包括在国内发行公债和专项债券,在国外发行政府债券,向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借款,以及对预算内资金实行周转有偿使用等形式。 ⑥财政立法和执法。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对财政政策予以法律认定,并对各种违反财政法规的行为(如违反税法的偷税抗税行为等),诉诸司法机关按照法律条文的规定予以审理和制裁,以保证财政政策目标的实现。 ⑦财政监察。是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重要行政手段。即国家通过财政部门对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团体及其工作人

员执行财政政策和财政纪律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紧缩性财政政策手段 1989年,中国针对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以来始终没有得到解决的一些深层问题,提出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继续控制社会总需求,坚持财政、信贷的双紧政策,实现社会供求总量平衡。在财政方面的主要措施是:加强税收征管,特别是加强对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私有经济的依法征税工作;严格清理和控制税收的减免优惠;逐步将一部分预算外资金转入预算内,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适当增加国防费、重点建设基金、农业、教育科学事业的投入,并保证国家债务的还本付息,对事业费和行政管理费作不同程度的压缩;坚持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控制社会投资总规模,调整投资结构等。当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大体平衡以后,财政上则转向紧中有松的搭配政策。一方面,通过加强税收征管、调节预算外资金、向居民和企业发行国库券和控制预算支出规模等措施,继续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又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增加支农支出,保证重点建设投资,增加教育和科技支出等措施,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加有效供给。 扩展性财政政策手段 ①减税 一般说,减税会增加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相应地减少国家财政收入。在财政支出规模不变的情况下,相应地扩大了社会总需求。减税的种类和方式不同,所引起的膨胀效应也不同。对流转税的减免,在增加需求的同时也会刺激供给的增加,即这种减税的膨胀效应主要在供给方面。对所得税的减免,则可以增加社会需求,膨胀效应主要表现在需求方面。 ②扩大预算支出规模 由于政府支出直接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政府支出规模的增大必然相应地增加社会总需求在收入增加和支出扩大不对称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财政赤字。就这个意义说,扩张性财政政策也就是赤字财政政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