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道路勘测考试试题及答案4

道路勘测考试试题及答案4

土033/034班《道路勘测设计》试卷A

一.填空题:20分

1.作为城市道路设计依据的机动车辆可分为:小型汽车、普通汽车、铰接车。

2.根据(JTG 01-2003),将公路根据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分为五个等级。其中双车道三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交通量为2000-6000辆。

3.汽车行驶的充要条件是:T≥ R(驱动力大于等于行驶阻力)和T ≤ψ〃G K (驱动力小于等于附着力)。4.缓和曲线长度的计算主要考虑旅客感觉舒适、超高渐变率、行驶时间和路容美观几方面。

5.施工高度是指在任一横断面上设计标高与中桩地面标高之差,又称填挖高。

6.中间带是由两条左缘带和中央分隔带组成,其表面形式有凹形和凸形两种。

7.越岭线垭口选择要全面考虑垭口位置、标高、地形、地质和展线条件等。

8.RS、GIS、GPS分别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

9.定线是在选线布局的基础上具体定出道路中线位置的作业过程。

10.道路交叉的交错点包括合流点、分流点和冲突点等三类,其中冲突点对交通的干扰和行车的安全影响最大。

11.横断面设计图应按从下到上、从左到右进行布置,一般采用1:200的比例。

12.道路建筑限界又称净空,由净高和净宽两部分组成。

13. 城市道路设计标高是指建成后的行车道路面中线标高或中央分隔带中线标高。

二、单项选择题30分

1.当车速为32km/h时,路拱横坡为2%,超高横坡度为6%,横向力系数μ=0.12,则曲线最小半径为( D )

A、135m

B、100m

C、80m

D、45m

2、某公路某段采用人工挖运土方,已知免费运距为20m,借方单价为16元/m3,远运运费单价为4元/m3〃km,则其经济运距为( C )

A、24m

B、80m

C、4.02Km

D、4.2Km

3、平原区路线选线时( A )

A、原则上不穿过城镇

B、尽可能穿过城镇

C、高速公路可穿过城镇

D、乡村道路不宜穿过村镇

4.公路工程两阶段设计是指( B )

A.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

B.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C.技术设计和初步设计

D.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5.汽车在某一档位以速度V做稳定行驶,相应的动力因数为D,设滚动阻力系数为f,则汽车所能克服的纵坡度i为( B )

A. i=D + f

B.i=D - f

C.i = D f

D.i = D/f

6.关于附着系数,正确的是( C )

A.与车速无关

B.车速越高,φ越高

C.车速越高,φ越低

D. 与荷载无关

7.在直线和半径为R的圆曲线之间设置一回旋线,其长度为L,参数为A,R、L和A单位均为m,则计算公式正确的是( C )

A.R+L=A

B.R-L=A

C.R·L=A 2

D.R2/L=A 8.各级公路的最小合成坡度不宜小于( B )

A.0.3%

B.0.5%

C.0.7%

D.0.9%

9. 三级公路设计车速v=30km/h,最大纵坡为8%时,坡长限制为300m,而最大纵被7%时,坡长限制为500m,当路线连续陡坡,假如纵坡为8%,坡长为120m,相邻坡段纵坡为7%时.则坡长不应超过( D )

A.180m

B.500m

C.200m

D.300m

10.设相邻两桩号的横断面面积分别为A1和A2,该两桩号间距为L,则用于计算土石方体积V的平均断面法公式为( D )

A.V=(A1+A2)L

B. V=(A1-A2)L

C. V=2(A1+A2)L

D.V=(A1+A2)L/2

11.选线的第一步工作是( C )

A.进行路线平、纵、横综合设计

B.确定所有细部控制点

C.解决路线的基本走向

D.逐段解决局部路线方案

12.各级公路都必须保证的视距是( B )

A.超车视距

B.停车视距

C.错车视距

D.会车视距

13.用于计算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的司机操作反应时间一般取为( B )

A.1秒

B.3秒

C.6秒

D.9秒

14. 土石方调配时,横向调运复核( D )

A.本桩利用+填方=挖方

B.挖方=本桩利用+废方

C.挖方=本桩利用+填缺

D.挖方=本桩利用+挖余

15.公路纵断面的线形要素有( D )。

A.缓和曲线

B.缓和坡段

C.回旋曲线

D.竖曲线

16. T形平面交叉口共有冲突点数目为( C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7.已知桩号K1+000挖方断面积为60m2填方面积20m2,K1+017挖方断面积为82m2,则两桩号之间的挖方体积为( D )

A.2414m3

B.867m3

C.1377m3

D.1207m3

18.设汽车重力为G,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所受横向力为Y,则横向力系数μ为( D )。

A.μ=Y+G

B.μ=Y-G

C.μ=YG

D.μ=Y/G

19.由汽车的动力特性图查得动力因数为D,则考虑“海拔—功率—总重”修正系数λ(又称为海拔荷载修正系数)后的动力因数为( C )。

A.D+λ

B.D-λ

C.Dλ

D.D/λ

20.某交点JD桩号为K1+300,设置基本型平曲线,算得切线总长Th为150.5m,则直缓(ZH) 点桩号为( B )。

A.K1+375.25

B.K1+149.5

C.K1+450.5

D.K1+224.25

21.在交点JD处设置平曲线,算得切线总长为Th,曲线总长为Lh,则校正数D为( D )。

A.D=Th+Lh

B.D=Th-Lh

C.D=2Th+Lh

D.D=2Th-Lh

22.设计车速为100km/h的一级公路的平曲线最小长度为( B )。

A.250m

B.170m

C.850m

D.85m

23.横向力系数μ的合适范围为( A )。

学号

班级

姓名

道路勘测考试试题及答案4

1

A.0.1~0.16

B.0.2~0.3

C.0.3~0.4

D.0.4~0.5

24.在海拔很高的高原地区,最大纵坡折减后,若小于4%,则采用( C )。

A.折减后的纵坡值

B.2%

C.4%

D.5%

25.二、三、四级公路当连续纵坡大于5%时,应在不大于规范规定的长度处设置( D )。

A.平坡段

B.最大纵坡的坡段

C.纵坡为5%的坡段

D.缓和坡段

26.合成坡度不能过小,是因为( B )。

A.汽车可能沿合成坡度方向倾斜、滑移

B.对排水不利

C.对路面施工不利

D.对平纵组合不利

27. 已知K1+060—K1+080两桩号间挖方为75m3,填方为238m3,则( A )

A、本桩利用75m3

B、挖余75m3

C、弃方163m3

D、填缺238m3

28.对于平面线形设计,当设计车速≥60km/h时,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以m计)以不小于设计车速(以km/h计)的n倍为宜,其中n为( C )。

A.2

B.4

C.6

D.8

29.不是凹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计算依据的是( C D )。

A.夜间行车前灯光束照射的要求

B.跨越桥下视距的保证

C.离心力

D.离心加速度变化率

30.对向行驶的双车道公路,超车路段的设置应结合地形考虑,其比例不小于路线总长度的 ( A )。

A.10%~30%

B.70%~80%

C.3%~5%

D.80%~90%

三、判断题 10分

1.各级公路均应设置路肩,路肩的横坡一般较路面大1%-2% 。(√)

2.极限最小半径是指按计算行车速度行驶的车辆能保证其安全性和舒适性的最小半径。(×)

3.缓和曲线参数A值决定了回旋线曲率变化的缓急程度,A值越大,曲率变化越急。(×)

4.当道路转角小于或等于7度时,应设置较长的平曲线。(√)

5.坡长就是指相邻两变坡点桩号之差。(√)

6.路线纵断面设计的主要工作是指纵坡设计和竖曲线设计。(√)

7.路拱对排水有利,但对行车不利。一般的情况下,尽量设置成单向路拱,以利于排水和行车。(×)8.四级公路设置超高过渡段时,一般是在圆曲线和直线上各设置一半。(√)

9.设计时,只要满足了规范中的最小竖曲线半径的要求,也就同时满足了公路竖向视距的要求。(√)10.交叉口冲突点主要是由左转弯车辆产生的,如果没有左转弯车辆,路口就没有冲突点。(×)四、名词解释 18分

1.第30位小时交通量:将1年中8760小时的交通量(双向)按其与年平均日交通量的百分数大小

排列的第30小时的交通量。也称设计小时交通量,是道路设计的依据。

2.缓和曲线: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的两个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之间设置的一种曲率连

续变化的曲线就是缓和曲线。

3.平均纵坡:平均纵坡是指一定路线长度范围内,路线两纵向所克服的高差与该路段长度的比值。

4.平均运距:一般指挖方断面间距中心至填方断面间距中心的距离。

5.视距三角形:由相交道路上的停车视距所构成的三角形。

6.越岭线:沿分水岭一侧山坡爬上山脊,在适当的地点穿过垭口,再沿另一侧山坡下降的路线。

五、计算题 22分

已知某三级公路JD3,偏角为右偏28°30′51″,桩号为K5+643.38、圆曲线半径为R=400m、缓和曲线长度为Ls=80m;该弯道附近的纵坡设计分别为(设计高程/桩号)17.95m/K5+220、13.00m/K5+550和22.50m/K5+930,K5+550处竖曲线半径为R=6000m。路基宽度为8.5m,设计高程以路基边缘为基准。试计算:

(1)6’该弯道的平曲线参数及主点桩号;(2)6’求K5+520和K5+600的设计高程;

(3)5’若在该弯道设置ih=4%的超高(按绕中轴旋转法),求K5+600处内外侧路基边缘的设计高程;

(4)5’评价该弯道附近的平、纵线形配合(作图示意)。(

R

L

R s

24

2

=

?

2

3

240

2R

L

l

q S

s-

=

q

tg

R

R

T+

?

?

+

=

2

)

(

α

s

S

l

R

L

R

L+

=

+

-

π

β

α

π

180

2

)

2

(

180

R

R

R

E-

?

?

+

=

2

sec

)

(

α)解:1) T=141.796

L=119.066+160=279.066

E=13.399

ZH=K5+501.584

HY=K5+581.584

QZ=K5+641.118

YH=K5+700.651

HZ=K5+780.651

2)K5+220-K5+550纵坡为:-1.5% ,K5+550-K5+600纵坡为2.5 %

L=240 E=1.2 T-120

K5+520 设计高程14.125 K5+600的设计高程为14.658

3)K600 内14.581 外 14.921

超高值分别为: -0.077 0.263

4)平纵线形评价:

不好。竖曲线的顶点位于缓和曲线上,且未满足平包竖等要求。如图,虚线为竖曲线。

道路勘测考试试题及答案4

2

相关文档
  • 道路工程试题及答案

  • 施工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道路勘测设计期末考试

  • 道路勘测设计试题

  • 道路勘测设计试题库

  • 道路工程期末考试

相关推荐: